CN115077948A - 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和台架模拟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和台架模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77948A
CN115077948A CN202210645473.1A CN202210645473A CN115077948A CN 115077948 A CN115077948 A CN 115077948A CN 202210645473 A CN202210645473 A CN 202210645473A CN 115077948 A CN115077948 A CN 1150779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itudinal beam
suspension system
replacing device
oil cylinder
loading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454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钐
王庆义
刘超
林余
陈猛
王海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4547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7794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77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779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4Suspension or damp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涉及汽车悬架试验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和台架模拟方法。该试验装置包括:用于与地面固定的固定装置;车架替代装置,包括横梁,以及间隔设置的左纵梁和右纵梁;悬架系统,包括两个板簧和两个板簧支座,两个所述板簧沿平行于左纵梁的方向,分别通过板簧支座固定在左纵梁和右纵梁上,且两个板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传感器;中桥替代装置和后桥替代装置,分别滑动搭设在两个板簧的两端;四个加载油缸,分别转动连接在中桥替代装置和后桥替代装置的两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能解决相关技术中现有后悬架试验系统的板簧受力情况不符合实际,导致试验结果与实车故障差异较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和台架模拟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悬架试验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和台架模拟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钢板弹簧悬架系统是商用车悬架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悬架系统,承担了承载、导向和减震等多方面的功能,对整车的技术性能和安全性能至关重要,现有的钢板弹簧试验装置搭建方式一般为:首先将钢板弹簧两端通过实车轮距搭载在板簧支座上,对于前钢板弹簧则通过销轴插入吊耳连接到板簧支座上,支座与导向滑轨连接后固定在铁地板上,然后通过U型螺栓将弹簧夹紧,U型螺栓拧紧力矩严格按照图纸规定要求,最后利用辅助夹具通过螺栓连接到加载作动器上,通过作动器施加垂直方向上的载荷。
相关技术中,现有后悬架总成台架试验都是单个部件独立进行,如分为板簧试验、后悬支架试验,但是后悬架各个部件在实车下的运动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受力形式非常复杂,单个台架根本无法进行模拟,所以现有台架试验结果与实车故障差异非常大。
如现有板簧只是垂向进行加载,所以台架故障基本都是板簧中间位置,定位孔处出现开裂,但板簧在实车上多在吊耳或端部开裂,与台架对应较差。分析原因,是由于在整车状态下,左右板簧有相对运动关系,所以车辆板簧除了受到垂向载荷,还承受侧向载荷、S变形等。这样板簧受力区域在端部,而该受力状态现有台架无法实现。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和台架模拟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现有后悬架试验系统无法进行完整的台架试验,车辆板簧受力情况不符合实际,导致试验结果与实车故障差异较大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其包括:
用于与地面固定的固定装置;
车架替代装置,包括横梁,以及平行于车辆运行方向间隔设置的左纵梁和右纵梁,且所述横梁垂直连接在左纵梁与右纵梁之间,所述车架替代装置与所述固定装置固定连接,并限位在所述固定装置中;
悬架系统,包括两个板簧和两个与板簧相连接的板簧支座,两个所述板簧沿平行于左纵梁的方向,分别通过板簧支座固定在左纵梁和右纵梁上;且两个所述板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传感器;
中桥替代装置和后桥替代装置,分别沿垂直于左纵梁的方向滑动搭设在两个所述板簧的两端;
加载油缸,所述加载油缸有四个,并分别转动连接在中桥替代装置和后桥替代装置的两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载油缸包括第一加载油缸、第二加载油缸、第三加载油缸和第四加载油缸;
所述中桥替代装置的两端,且远离地面的一面分别安装有中桥安装架,所述后桥替代装置的两端,且远离地面的一面分别安装有后桥安装架;
所述第一加载油缸和第二加载油缸分别通过中桥安装架安装在中桥替代装置的两端,所述第三加载油缸和第四加载油缸分别通过后桥安装架安装在后桥替代装置的两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桥替代装置靠近地面的一端设置有中桥限位板,所述中桥限位板有两个,并分别位于中桥替代装置的两端,两个中桥限位板相对的一面分别卡设在两个板簧互相远离的一面;
所述后桥替代装置靠近地面的一端设置有后桥限位板,所述后桥限位板有两个,并分别位于后桥替代装置的两端,两个后桥限位板相对的一面分别卡设在两个板簧互相远离的一面。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悬架系统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两个所述板簧支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多个固定块和横向约束装置,所述横向约束装置包括第一约束装置,所述第一约束装置固定连接在横向相对的两个固定块之间。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块有四个,分别固定在地面的四角,并形成矩形,所述左纵梁与右纵梁分别固定在两个相邻并平行于车辆前进方向的固定块上;
所述第一约束装置有两个,并沿垂直于左纵梁和右纵梁的方向,分别连接在两个相邻的固定块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向约束装置还包括第二约束装置,所述第二约束装置连接在所述左纵梁与右纵梁之间。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约束装置有多个,并间隔设置在左纵梁与右纵梁之间。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载油缸与中桥替代装置通过球铰连接。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台架模拟方法,其包括:
实验前进行道路谱测试,在实车上,对板簧两端布置传感器,通过整车对所述板簧两端布置的传感器获取与车架的相对位移,力以及加速度的道路谱,以测点的信号作为响应,并以加载油缸作为激励,计算出传递函数,并在如上任一所述的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的同样位置进行传感器的布置;
加载油缸根据传递函数获取激励,并对所述悬架系统施加压力。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和台架模拟方法,由于设置了车架替代装置、中桥替代装置和后桥替代装置,为悬架系统的测试提供了充足的模拟环境,具体地,悬架系统设置在车架替代装置的左纵梁与右纵梁上,中桥替代装置与后桥替代装置分别设置在板簧的前端与后端,中桥替代装置与后桥替代装置的两端都分别安装右加载油缸,能够通过加载油缸对中、后桥替代装置的两端进行施力,并将这个力传递到板簧两端,给予板簧垂直向下的压力;
由于中桥替代装置与后桥替代装置滑动设置在两个板簧上,并与两个板簧形成“井”字型,由于四个加载油缸分别转动连接在中、后桥替代装置上,分别对应悬架系统的四个角,故加载油缸能够通过对中、后桥替代装置施加不同方向的力,并将力传递到对应的板簧上,使位于左右两侧的板簧产生运行相位的差异,进而产生板簧的侧向力、S变形等受力状态;
使用前先进行整车道路模拟,以实车为试验对象,完成从道路谱采集到获取驱动信号的整个道路模拟试验的过程,具体地,采集实车的位移、力以及加速度的道路谱,以测点的这些信号为响应,油缸为激励,计算该套装置的传递函数,然后将实车的这些信号通过这些传递函数进行反求激励,从而获取加载油缸的激励,最终实现整车道路模拟;
位于板簧两端的传感器获取板簧的受力、位移、加速度的数据,以模拟实车信号,达到系统验证的目的,因此,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现有后悬架试验系统无法进行完整的台架试验,车辆板簧受力情况不符合实际,导致试验结果与实车故障差异较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的正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的俯视图。
图中:1、固定装置;11、固定块;12、横向约束装置;121、第一约束装置;122、第二约束装置;2、车架替代装置;21、左纵梁;22、右纵梁;23、横梁;3、悬架系统;31、板簧;32、板簧支座;33、连接板;4、中桥替代装置;41、中桥安装架;42、中桥限位板;5、后桥替代装置;51、后桥安装架;52、后桥限位板;6、加载油缸;61、第一加载油缸;62、第二加载油缸;63、第三加载油缸;64、第四加载油缸;7、球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现有后悬架总成台架试验都是单个部件独立进行,如分为板簧试验,后悬支架试验,但是后悬架各个部件在实车下的运动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受力形式非常复杂,单个台架根本无法进行模拟,所以现有台架试验结果与实车故障差异非常大。
如现有板簧只是垂向进行加载,所以台架故障基本都是板簧中间位置,定位孔处出现开裂,但板簧在实车上中多在吊耳或端部开裂,与台架试验的结果对应较差。对此分析原因,发现是由于在整车状态下,左右板簧有相对运动的关系。所以在台架试验中的车辆板簧除了能够受到垂向载荷的测试,还应该能承受侧向载荷、S变形等。这样板簧受力区域能够在端部得到实现,而这种受力状态现有台架无法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现有后悬架试验系统无法进行完整的台架试验,车辆板簧受力情况不符合实际,导致试验结果与实车故障差异较大的问题。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以下简称试验装置),包括:
固定装置1,其用于与地面固定;
车架替代装置2,包括平行于车辆运行方向间隔设置的左纵梁21和右纵梁22,以及与左纵梁21和右纵梁22连接的横梁23,以模拟实车的车架实况,具体地,横梁23与左纵梁21、右纵梁22焊接在一起;车架替代装置2与固定装置1固定连接,并限位在固定装置1中,车架替代装置2在试验装置中起到替代车架的作用;
悬架系统3,包括两个板簧31,两个板簧31上分别连接有板簧支座32,结合图1所示,两个板簧31沿平行于左纵梁21的方向,分别通过板簧支座32固定在左纵梁21和右纵梁22上,且两个板簧3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传感器,即传感器有四个,传感器获取板簧31的受力、位移、加速度的数据,以模拟实车信号;
中桥替代装置4以及后桥替代装置5,分别沿垂直于板簧31的方向滑动搭设在两个板簧31的两端,结合图1和图3所示,中桥替代装置4、后桥替代装置5连同两个板簧31形成一个“井”字形,具体地,中桥替代装置4与后桥替代装置5均位于板簧31之上,以对板簧31施力;
加载油缸6,具体地,加载油缸6有四个,并分别转动连接在中桥替代装置4与后桥替代装置5的两端。
试验装置在使用时,将整个悬架系统3通过板簧支座32固定在车架替代装置2上,中桥替代装置4根据实车情况设置在板簧31的前端,即图1所示位置;后桥替代装置5同样根据实车情况设置在板簧31的后端,参见图1所示位置,以为悬架系统3提供实车模拟环境;
四个加载油缸6对中桥替代装置4、后桥替代装置5两端施加向下的力,位于中桥替代装置4、后桥替代装置5之下的板簧31同样受到垂直向下的力;同时加载油缸6分别对应悬架系统3的四个角,所以加载油缸6能够通过对中桥替代装置4、后桥替代装置5施加不同方向的力,并将力传递到对应的板簧31上,使位于左右两侧的板簧31产生运行相位的差异;
如图1所示,加载油缸6包括第一加载油缸61、第二加载油缸62、第三加载油缸63以及第四加载油缸64,其中第一加载油缸61第二加载油缸62位于中桥替代装置4上,第三加载油缸63和第四加载油缸64位于后桥替代装置5上;板簧31的受力分别有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一,垂向载荷:第一加载油缸61、第二加载油缸62、第三加载油缸63以及第四加载油缸64同时向下加载相同的力,即左右两侧的板簧31同步受到向下的力;
情况二,侧向载荷:第一加载油缸61与第三加载油缸63同步同向加载,第二加载油缸62与第四加载油缸64同步同向加载,且第一加载油缸61、第三加载油缸63的加载方向与第二加载油缸62、第四加载油缸64的加载方向相反;
情况三,S变形及扭转:第一加载油缸61与第四加载油缸64同步同向加载,第二加载油缸62和第三加载油缸63同步同向加载,且第一加载油缸61、第四加载油缸64与第二加载油缸62、第三加载油缸63的加载方向相反。
并且两个板簧3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传感器,用于获取板簧31的受力、位移以及加速度的数据,以模拟实车信号,达到系统验证的目的。
在这里对上述的情况二中,板簧31受到侧向载荷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果四个加载油缸6均如情况一中,同时对中桥替代装置4和后桥替代装置5施加相同的力,即左右轮跳运动一致(实车中),则板簧31只受垂向力,但是当第一加载油缸61、第三加载油缸63与第二加载油缸62、第四加载油缸64的加载方向相反,即左右不一致时(实车中)则产生了相位差;由于桥是没有变形或变形较小的,所以产生的位移必然被板簧31承受,转换成力就是侧向力。
本申请中提供的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在使用前先进行整车道路模拟,以实车为试验对象,完成从道路谱采集到获取驱动信号的整个道路模拟试验的过程,具体地,采集实车的位移、力以及加速度的道路谱,以测得的这些信号为响应,加载油缸6为激励,计算该套装置的传递函数,然后将实车的这些信号通过这些传递函数进行反求激励,从而获取加载油缸6的激励,最终实现整车道路模拟;
然后在试验装置的同样位置进行传感器的布置,再将四个加载油缸6作为控制,4个位移载荷谱作为响应,进行道路谱迭代,使得悬架系统3在台架的运动与整车近似,从而达到系统验证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同样位置指的是试验装置的传感器布置位置与实车测量的传感器位置一致,即整车传感器布置在哪个位置,试验装置的传感器就布置在哪个位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中桥替代装置4的两端且远离地面的一面分别安装有中桥安装架41,第一加载油缸61和第二加载油缸62通过中桥安装架41安装在中桥替代装置4的两端;相应地,后桥替代装置5的两端且远离地面的一面分别安装有后桥安装架51,第三加载油缸63和第四加载油缸64通过后桥安装架51安装在后桥替代装置5的两端。优选地,中桥替代装置4与后桥替代装置5均采用钢材料支座,更贴合实车,一道道更好的试验效果。
其中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3所示,第一加载油缸61和第二加载油缸62之间的安装距离大于左右两个板簧31之间的安装距离,一方面能够使板簧31的受力方式与实车情况贴近,另一方面,也方便加载油缸6加载;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加载力是道路模拟的时候通过传递函数自动计算的,不影响加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中桥替代装置4靠近地面的一端设置有中桥限位板42,且中桥限位板42有两个,并分别位于中桥替代装置4的两端,两个中桥限位板42相对的一面分别卡设在两个板簧31相远离的一面,能够避免中桥替代装置4左右滑动;
相应地,后桥替代装置5靠近地面的一端也设置有两个后桥限位板52,两个后桥限位板52分别位于后桥替代装置5的两端,并卡设在两个板簧31互相远离的一面。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悬架系统3包括连接板33,连接板33连接左右两个板簧支座32,在悬架系统3中起到平衡部分应力的作用。当然,悬架系统不止包括左右板簧31和连接板33,还包括U型螺栓、左右悬架支架以及各类紧固件等,以达到更真实的试验目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固定装置包括多个固定块11和横向约束装置12,其中,横向约束装置12包括第一约束装置121,且第一约束装置121固定连接在横向相对的两个固定块11之间,固定块11固定在地面上。
具体地,结合图1和图3所示,固定块11有四个,可以为矩形,或是如图1中所示的三角形,固定块11分别固定在地面的四个角,形成矩形,车架替代装置2中的左纵梁21与右纵梁22分别固定在两个相邻并平行于车辆行进方向的固定块11上;优选地,结合图1所示,左纵梁21与右纵梁22嵌设在固定块11中;
优选地,结合图1和图3所示,第一约束装置121有两个,并沿垂直于左纵梁21与右纵梁22的方向,分别连接在两个相邻的固定块11上,以约束固定块11由于受到加载油缸6加载运行时向外扩张的趋势。
可选地,第一约束装置121使用钢板,为了降低固定装置1对悬架系统试验的影响,结合图1和图3所示,在第一约束装置121上间隔均匀地钻设孔洞,减轻自身重量,从而降低对试验的影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横向约束装置12还包括第二约束装置122,第二约束装置122有多个,并间隔设置在左纵梁21与右纵梁22之间;结合图3所示,图3中设置了两个第二约束装置122,两个第二约束装置122分别位于横梁23的两边。
可选地,第二约束装置122使用钢板,为了降低固定装置1对悬架系统试验的影响,结合图3所示,在第二约束装置122上间隔均匀地钻设孔洞,减轻自身重量,从而降低对试验的影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加载油缸6与中桥替代装置4、后桥替代装置5分别通过球铰7连接,具体地,球铰7能够传递力和扭矩,满足本试验装置对于悬架系统3的施力与力矩的改变。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示,加载油缸6包括液压油缸和活塞杆,具体地,加载油缸通过活塞杆在液压油缸中上下滑移实现加载,并对中桥替代装置4或后桥替代装置5施力,进而对板簧31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载油缸6的顶部连接有龙门吊和控制系统,且加载油缸6的顶部与龙门吊通过球铰连接,具体地,控制系统对四个加载油缸6进行控制,进而模拟整车对四个板簧受力点进行加载,通过整车道路模拟将整个后悬架系统进行运行姿态复现,这样,悬架系统既能承受垂向载荷,又可以通过左右悬架运行相位的差异产生板簧的侧向力、S变形等受力状态。
在试验前,通过整车对两个板簧31两端布置的传感器,获取相对车架的位移并进行道路谱测试,然后在试验装置的同样位置进行传感器的布置,再将四个加载油缸6作为控制,4个位移载荷谱作为响应,进行道路谱迭代,使得悬架系统3在台架的运动与整车近似,从而达到系统验证的目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通过整车道路模拟,以及四个加载油缸6对板簧31实现多种受力情况的状态,提升了台架试验精度,保障台架试验中的悬架系统3的运动与实车一致,试验结果与整车试验相当;并且,将整个悬架系统3组装完成后直接安装在车架替代装置2上,再在悬架系统3上设置中桥替代装置4和后桥替代装置5,中桥替代装置4和后桥替代装置5上连接有加载油缸6,能够提高试验效率,且车架替代装置2、中桥替代装置4以及后桥替代装置5可以重复使用,可以根据试验需要更换不同尺寸的车架替代装置2、中桥替代装置4以及后桥替代装置5,能够降低试验成本,在台架试验保障精度的同时,还可以替代整车试验,能够节约开发周期,减少试验费用。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台架模拟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实验前,进行道路谱测试,在实车的板簧31两端布置传感器,通过传感器采集实车的位移、力以及加速度的道路谱,以测点的这些信号为响应,加载油缸6为激励,计算该套装置的传递函数;
在上述的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中,悬架系统3的同样位置布置传感器,然后将实车测得的信号通过计算出的传递函数进行反求激励,从而获取加载油缸6的激励,最终实现整车道路模拟;
加载油缸6对悬架系统3施加压力,即对两个板簧31施加压力,由于加载油缸6有四个,并分别受到控制,能够对两个板簧31的两端,即悬架系统3的四个角施加不同方向的力,以满足整车运行中不同的道路模拟测试。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用于与地面固定的固定装置(1);
车架替代装置(2),包括横梁(23),以及平行于车辆运行方向间隔设置的左纵梁(21)和右纵梁(22),且所述横梁(23)垂直连接在左纵梁(21)与右纵梁(22)之间,所述车架替代装置(2)与所述固定装置(1)固定连接,并限位在所述固定装置(1)中;
悬架系统(3),包括两个板簧(31)和两个与板簧(31)相连接的板簧支座(32),两个所述板簧(31)沿平行于左纵梁(21)的方向,分别通过板簧支座(32)固定在左纵梁(21)和右纵梁(22)上;且两个所述板簧(3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传感器;
中桥替代装置(4)和后桥替代装置(5),分别沿垂直于左纵梁(21)的方向滑动搭设在两个所述板簧(31)的两端;
加载油缸(6),所述加载油缸(6)有四个,并分别转动连接在中桥替代装置(4)和后桥替代装置(5)的两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载油缸(6)包括第一加载油缸(61)、第二加载油缸(62)、第三加载油缸(63)和第四加载油缸(64);
所述中桥替代装置(4)的两端,且远离地面的一面分别安装有中桥安装架(41),所述后桥替代装置(5)的两端,且远离地面的一面分别安装有后桥安装架(51);
所述第一加载油缸(61)和第二加载油缸(62)分别通过中桥安装架(41)安装在中桥替代装置(4)的两端,所述第三加载油缸(63)和第四加载油缸(64)分别通过后桥安装架(51)安装在后桥替代装置(5)的两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桥替代装置(4)靠近地面的一端设置有中桥限位板(42),所述中桥限位板(42)有两个,并分别位于中桥替代装置(4)的两端,两个中桥限位板(42)相对的一面分别卡设在两个板簧(31)互相远离的一面;
所述后桥替代装置(5)靠近地面的一端设置有后桥限位板(52),所述后桥限位板(52)有两个,并分别位于后桥替代装置(5)的两端,两个后桥限位板(52)相对的一面分别卡设在两个板簧(31)互相远离的一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架系统(3)还包括连接板(33),所述连接板(33)连接两个所述板簧支座(3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1)包括多个固定块(11)和横向约束装置(12),所述横向约束装置(12)包括第一约束装置(121),所述第一约束装置(121)固定连接在横向相对的两个固定块(11)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块(11)有四个,分别固定在地面的四角,并形成矩形,所述左纵梁(21)与右纵梁(22)分别固定在两个相邻并平行于车辆前进方向的固定块(11)上;
所述第一约束装置(121)有两个,并沿垂直于左纵梁(21)和右纵梁(22)的方向,分别连接在两个相邻的固定块(11)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约束装置(12)还包括第二约束装置(122),所述第二约束装置(122)连接在所述左纵梁(21)与右纵梁(22)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约束装置(122)有多个,并间隔设置在左纵梁(21)与右纵梁(22)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载油缸(6)与中桥替代装置(4)通过球铰(7)连接。
10.一种台架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台架模拟方法应用于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中,所述台架模拟方法包括:
实验前进行道路谱测试,在实车上,对板簧(31)两端布置传感器,通过整车对所述板簧(31)两端布置的传感器获取与车架的相对位移,力以及加速度的道路谱,以测点的信号作为响应,并以加载油缸(6)作为激励,计算出传递函数,并在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的同样位置进行传感器的布置;
加载油缸(6)根据传递函数获取激励,并对所述悬架系统(3)施加压力。
CN202210645473.1A 2022-06-08 2022-06-08 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和台架模拟方法 Pending CN1150779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45473.1A CN115077948A (zh) 2022-06-08 2022-06-08 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和台架模拟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45473.1A CN115077948A (zh) 2022-06-08 2022-06-08 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和台架模拟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77948A true CN115077948A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51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45473.1A Pending CN115077948A (zh) 2022-06-08 2022-06-08 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和台架模拟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7794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54459B (zh) 汽车悬架试验台
CN108489738B (zh) 二通道模拟道路的扭转梁疲劳强度试验台架及试验方法
CN105651495B (zh) 摆臂类零件耐久度试验台架
CN210090043U (zh) 商用车车架悬吊件多自由度加载试验装置
CN107314896A (zh) 用于车辆悬架钢板弹簧三向动态性能试验设备及其应用
CN105403416B (zh) 汽车悬架强度试验台架
CN204202864U (zh) 摆臂类零件耐久度试验台架
CN108871796B (zh) 一种模拟道路的桥壳总成疲劳耐久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13465950B (zh) 车辆悬架台架
CN108931382B (zh) 一种多连杆后悬桥壳总成的疲劳耐久测试装置及方法
CN208459018U (zh) 二通道模拟道路的扭转梁疲劳强度试验台架
CN113008575B (zh) 一种模拟工程车车架弯曲工况的试验台架及方法
CN110274775A (zh) 一种汽车多连杆悬架系统台架试验工装
CN114623992B (zh) 一种钢板弹簧加载试验台架
CN100545606C (zh) 一种用于测试汽车前桥摇臂动态强度的机构
CN209148445U (zh) 一种多轴分级加载装置
CN111929069B (zh) 一种模拟车架工况的试验台架
CN115077948A (zh) 一种后悬架系统道路模拟试验装置和台架模拟方法
CN113447279A (zh) 一种用于桥壳制动扭转台架试验装置
CN107490471A (zh) 汽车转向节台架试验工装
KR100912248B1 (ko) 철도차량 대차프레임 가변 지지장치
CN111947947B (zh) 汽车悬架前钢板弹簧试验台架
CN207215439U (zh) 用于车辆悬架钢板弹簧三向动态性能试验设备
CN113848109A (zh) 一种低地板转向架构架强度测试装置及系统
CN112903319A (zh) 一种宽体车的振动测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