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71619A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71619A
CN115071619A CN202210026649.5A CN202210026649A CN115071619A CN 115071619 A CN115071619 A CN 115071619A CN 202210026649 A CN202210026649 A CN 202210026649A CN 115071619 A CN115071619 A CN 1150716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wall portion
gril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266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籾井基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071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716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52Radiator or grille guards ; Radiator gril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52Radiator or grille guards ; Radiator grilles
    • B60R2019/525Radiator grilles
    • B60R2019/527Radiator grilles integral with bu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能够防止轻碰撞时格栅挡板的脱落。车身前部构造(1)包括:呈V字形状的格栅挡板(30),其车宽方向中间部在俯视观察时向前方鼓凸;以及格栅支撑(40),其将格栅挡板(30)安装于车身,格栅支撑(40)包括:安装部(44),其安装于格栅挡板(30),能够因前碰撞载荷而沿车宽方向变形;以及能量吸收部(45),其能够吸收前碰撞载荷的能量,能量吸收部(45)设置于俯视观察时与格栅挡板(30)的V字顶点在车宽方向上并排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使车辆的动力室前的开口部开闭的构造,专利文献1中记载一种在前保险杠的开口部设有格栅挡板的构造。格栅挡板分割为左右两部分并在车宽方向中间部连结,俯视观察时呈车宽方向中间部向前方鼓凸的V字形状。该格栅挡板通过上下的爪部而卡合于前保险杠的开口部周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8635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中,由于通过使用爪部的卡合安装格栅挡板,因此存在固定不稳定且轻碰撞时格栅挡板脱落的可能。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问题提出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防止轻碰撞时格栅挡板的脱落的车身前部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前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呈V字形状的格栅挡板,其车宽方向中间部在俯视观察时向前方鼓凸;以及格栅支撑,其将所述格栅挡板安装于车身,所述格栅支撑包括: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格栅挡板,能够因前碰撞载荷而沿车宽方向变形;以及能量吸收部,其能够吸收前碰撞载荷的能量,所述能量吸收部设置于俯视观察时与所述格栅挡板的V字顶点在车宽方向上并排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轻碰撞时格栅挡板的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2是从后方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立体图,是示出省略中央上横梁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从前方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格栅支撑的立体图。
图5是从后方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格栅支撑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俯视图,前是示出省略保险杠外观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从后方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格栅支撑的第二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8是图1的VIII-VIII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身前部构造
10 前保险杠外观件(前格栅)
11 格栅部(框部)
11a 横边部
11b、11c 斜边部
11d 纵边部
12 斜壁部
13 上壁部
20 前上横梁(车身)
21 前壁部
22 上壁部
30 格栅挡板
31 框部
32 翅片
33 关节部
34 马达
35 密封管道
40 格栅支撑(车身前部部件)
41 主壁部(框部)
41a 开口部(托架)
41b、41c 开口部
41c1 桥部
41d 肋部
42 副壁部
43 上壁部(上表面部)
44 安装部
44a 安装座
44b 纵壁部
45 能量吸收部
45a 纵壁部(易横向变形部)
45b 下凸缘部
45c 上凸缘部
45d 后壁部
45e 弯曲部
46 安装部
50 雷达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的行进方向上的前后方向,“左右”表示从驾驶席观察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包括前保险杠外观件10和设置于前保险杠外观件10的后方的作为车身的中央上横梁20。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包括格栅挡板30、格栅支撑40及雷达装置50。
<前保险杠外观件(前格栅)>
如图1所示,前保险杠外观件10为构成车辆的前部的外观面的树脂制或金属制的部件。前保险杠外观件10一体地包括:格栅部11;设置于格栅部11的车宽方向中间部的面部12;从格栅部12的上端部向斜上后方延伸设置的斜壁部13;以及从斜壁部13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上壁部14(参照图2及图3)。
格栅部11为能够将车辆的外部气体导入在该格栅部11的后方形成的车辆的动力室的格子状的开口部。格栅部11由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横边部11a、沿斜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斜边部11b及沿与斜边部11b相反的斜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斜边部11c以呈三角格子形状的方式构成。另外,格栅部11具备架设于格栅部11的开口部的上缘部与最上方的横边部11a之间的多个纵边部11d。面部12为显示(成形、刻印等)车辆的车标支承部等的部位。
<中央上横梁(车身)>
如图3所示,中央上横梁20为树脂制或金属制的骨架部件(车身),其设置于前保险杠外观件10的斜壁部13的后方且在上壁部14的下方,并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中央上横梁20借助其他部件等固定于与该中央上横梁相比设置于后方的前隔板。中央上横梁20一体地包括前壁部21和从前壁部21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上壁部22。
<格栅挡板>
如图2及图3所示,格栅挡板30设置于前保险杠外观件10的格栅部11及面部12的后方,构成为能够切换来自格栅部11的格子形状的开口部的外部气体能够流向动力室内的开状态和无法流通的闭状态。
如图2所示,格栅挡板30包括:左右一对框架31、31及翅片32、32;将左右一对框架31、31连结的关节部33;使翅片32、32工作的马达34;以及将上述部件一体地保持的密封管道35。格栅挡板30呈将由框架31及翅片32构成的左右一对百叶窗部以车宽方向中间部的关节部33连结的构造。格栅挡板30以俯视观察时随着从位于车宽方向中间部的关节部33趋向车宽方向两端部而朝向后方的形状安装于车身。换言之,在俯视观察时,格栅挡板30的车宽方向中间部呈向前方鼓凸的V字形状。
《框架及翅片》
框架31为正面观察时呈矩形框形状的树脂制部件。翅片32设置于框架31的框内,为以能够通过马达34的输出使框架31的框内的开口部开闭的方式转动的树脂制部件。
《关节部(V字顶点)》
关节部33将左右一对框架31、31连结,为构成为能够使框架31、31绕上下轴、左右轴及前后轴相对移动的万向节。
《密封管道》
密封管道35为正面观察时呈与左右一对框架31、31及关节部33的外形大致相同形状的矩形框形状的树脂制部件。密封管道35安装于框架31、31的前侧,呈从框架31、31向前方延伸设置并从前方覆盖关节部33的形状。即,密封管道35构成前保险杠外观件10的格栅部11与框架31之间的通风路。
<格栅支撑(车身前部部件)>
如图4及图5所示,格栅支撑40为用于将格栅挡板30固定于作为车身的中央上横梁20的树脂制部件。格栅支撑40包括主壁部41、副壁部42及上壁部43。另外,格栅支撑40包括将主壁部41与副壁部42连结的安装部44、将副壁部42与上壁部43连结的能量吸收部45、以及安装部46。
《主壁部》
主壁部41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主壁部41上形成有开口部41a、41b、41b、41c、41c。开口部41a形成在主壁部41的车宽方向中间部。开口部41b、41b分别形成在开口部41a的车宽方向侧方。开口部41c、41c分别形成于开口部41b、41b的下方。在开口部41c、41c处,多个桥部41c1架设在该开口部41c的上缘部与下缘部之间。
在开口部41a、41b、41b的周缘部形成有从该周缘部向后方立起设置的呈矩形框形状的肋部41d、41d。作为开口部41a的周缘部的框部构成供雷达装置50(参照图3)安装的托架。
《副壁部》
副壁部42设置于主壁部41的斜上后方,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
《上壁部》
上壁部43设置于副壁部42的斜上后方,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上壁部43通过销钉P固定于上侧的前保险杠外观件10的上壁部14及下侧的中央上横梁20的上壁部22。
《安装部》
安装部44为安装于格栅挡板30的部位。安装部44包括从肋部41d的上边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安装座(下壁部)44a及从安装座44a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一对纵壁部44b、44b。安装座44a通过销钉P固定于格栅挡板30中的密封管道34的上边部。
纵壁部44b以正面观察时与格栅部11的格子重叠的方式设置,侧面观察时呈随着趋向后方而下侧宽度变窄的三角形状。纵壁部44b的前端部架设于肋部41d的后端部与副壁部42之间。车宽方向中间部的安装部44中的纵壁部44b正面观察时与纵边部11d重叠,车宽方向端部的安装部44中的纵壁部44b正面观察时与格栅部11的周缘部或斜边部11b、11c中的某一者重叠。
安装部44、即安装座44a在车辆的前碰撞时能够因前碰撞载荷而沿车宽方向变形。另外,安装座44a在车辆的前碰撞时能够因前碰撞载荷而以相对于肋部41d向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的某一方倒伏的方式、即,车宽方向内端部向上方及下方中的一方移动、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上方及下方中的另一方移动的方式扭转变形。
《能量吸收部》
能量吸收部45为与上壁部43协同动作而安装于作为车身的中央上横梁20的部位。能量吸收部45与安装部44相比设置于后方且与上壁部43相比设置于前方,通过在车辆的前碰撞时与格栅支撑40的其他部位相比优先变形,从而吸收前碰撞载荷的能量。能量吸收部45设置于俯视观察时与作为格栅挡板30的V字顶点的关节部33在车宽方向上并排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能量吸收部45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与作为格栅挡板30的V字顶点的关节部33相同的位置且与关节部33相比设置于上方。需要说明的是,能量吸收部45既可以设置在与作为格栅挡板30的V字顶点的关节部33相同的高度,也可以与关节部33相比设置于下方。能量吸收部45一体地包括从副壁部42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纵壁部45a、从纵壁部45a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设置的下凸缘部45b、从纵壁部45a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内方延伸设置的上凸缘部45c及从纵壁部45a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设置的后壁部45d。
纵壁部45a的前部在侧面观察时呈随着趋向后方而上侧宽度变宽的三角形状。纵壁部45a的后部在侧面观察时呈矩形状。纵壁部45a在俯视观察时以随着趋向后方而朝向车宽方向外方的方式倾斜。
纵壁部45a及上凸缘部45c的前部构成供前保险杠外观件10的斜壁部13载置以支承该前保险杠外观件10的外观件支承部。
后壁部45d从纵壁部45a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设置,并从下凸缘部45b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后壁部45d与中央上横梁20的前壁部21对置。在此,后壁部45d既可以与前壁部21抵接也可以隔开一定间隙地分离。
在能量吸收部45处,纵壁部45a的前部与后部的边界部分为俯视观察时向车宽方向内方鼓凸的弯曲部45e。即,纵壁部45a构成在车辆的前碰撞时由于前碰撞载荷而沿车宽方向变形的易横向变形部。
《安装部》
安装部46为安装于格栅挡板30的部位。安装部46为从肋部41d的下边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安装座,通过销钉P固定于格栅挡板30中的密封管道34的下边部。在车辆的前碰撞时,安装部46能够以由于前碰撞载荷而相对于肋部41d向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的某一方倒伏的方式、即,车宽方向内端部向上方及下方中的一方移动且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上方及下方中的另一方移动的方式扭转变形。
<雷达装置>
如图3所示,雷达装置50安装于包围格栅支撑30的开口部30a而构成的托架。雷达装置50位于前方的面部12与后方的关节部33之间。
<前保险杠外观件的支承方式>
作用于能量吸收部45的前部的外观件支承部的前保险杠外观件10的载荷(向下方的下垂载荷)被转换为以固定于作为车身的中央上横梁20的上壁部22的上壁部(上表面部)43为中心的后方载荷(力矩)。能量吸收部45的后部的后壁部(后面部)45d在该后方载荷的作用下与同该后壁部43对置的作为车身的中央上横梁20的前壁部21抵接。能量吸收部45能够通过与该前壁部21的抵接而恰当地防止前保险杠外观件10的下垂。
<车辆前碰撞时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变形方式>
在车辆前碰撞时,能量吸收部45的后壁部45d因前碰撞载荷而与中央上横梁20的前壁部21抵接。在该状态下,能量吸收部45的纵壁部45a以在弯曲部45e处向车宽方向内方鼓凸的方式弯曲变形。能量吸收部45通过该弯曲变形来吸收前碰撞载荷的能量。在该状态下,格栅挡板30通过关节部33而沿车宽方向扩展并以V字形状平缓的方式变形。另外,在该状态下,安装座44a以车宽方向内端部向下方移动且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上方移动的方式扭转变形。同样地,安装部46以车宽方向内端部向上方移动且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下方移动的方式扭转变形。另外,在例如格栅挡板30在关节部33处变形为向下方鼓凸的V字形状的情况下,安装座44a及安装部46分别以车宽方向内端部向下方移动且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上方移动的方式扭转变形。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包括:呈V字形状的格栅挡板30,其车宽方向中间部在俯视观察时向前方鼓凸;以及格栅支撑40,其将所述格栅挡板30安装于车身(前上横梁20),所述格栅支撑40包括:安装部44,其安装于所述格栅挡板30,能够因前碰撞载荷而沿车宽方向变形;以及能量吸收部45,其能够吸收前碰撞载荷的能量,所述能量吸收部45设置于俯视观察时与所述格栅挡板30的V字顶点沿车宽方向并排的位置。因此,就车身前部构造1而言,在由于前碰撞载荷(轻碰撞)而能量吸收部45变形、吸收能量时,容许安装部44沿车宽方向变形且格栅挡板30从V字变形为直线状。即,车身前部构造1能够防止由前碰撞载荷(轻碰撞)引起的格栅挡板30的脱落及损伤。
另外,在车身前部构造1中,所述安装部包括:纵壁部44b,其从所述格栅支撑40的主体部(主壁部41)向后方延伸设置;以及安装座44a,其由所述纵壁部44b支承,并安装于所述格栅挡板30。因此,车身前部构造1在格栅挡板30从V字变形为直线状时,以纵壁部44b被格栅挡板30按压而向车宽方向外方打开的方式变形。即,车身前部构造1能够恰当地确保安装部44的沿车宽方向的变形性,能够恰当地容许格栅挡板30从V字变形为直线状。
另外,在车身前部构造1中,一对所述纵壁部44b分别支承所述安装座44a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因此,车身前部构造1在前碰撞(轻碰撞)时通过由一对纵壁部44b可靠地支承安装座44a,从而确保安装座44a的沿车宽方向的移动性并能够恰当地防止格栅挡板30的脱落。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具备设置于所述格栅支撑的前方的前格栅(格栅部11),所述纵壁部44b在正面观察时与所述前格栅的格子(斜边部11b、11c、纵边部11d)重叠。因此,车身前部构造1能够使纵壁部44b在正面观察时难以被看到,提高正面观察的美观性向上。
另外,在车身前部构造1中,所述纵壁部44b侧面观察时呈三角形状。因此,与纵壁部44b呈矩形状的情况比较,车身前部构造1能够恰当地确保由前碰撞载荷引起的安装部44的沿车宽方向的变形性。
另外,在车身前部构造1中,所述安装部44以扭转的方式构成。因此,车身前部构造1通过安装部44扭转变形,从而能够恰当地容许格栅挡板30从V字变形为直线状。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例如,易横向变形部不限定于通过弯曲部而变得容易变形为俯视观察时向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的某一方弯折的构造,也可以是由加强筋、切缺等形成的构造。另外,成为格栅挡板30的V字顶点的关节部33只要能够由于前碰撞载荷而使该关节部33打开并使格栅挡板30俯视观察时以接近直线状的方式变形即可,能够适当变更。

Claims (6)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呈V字形状的格栅挡板,其车宽方向中间部在俯视观察时向前方鼓凸;以及
格栅支撑,其将所述格栅挡板安装于车身,
所述格栅支撑包括:
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格栅挡板,能够因前碰撞载荷而沿车宽方向变形;以及
能量吸收部,其能够吸收前碰撞载荷的能量,
所述能量吸收部设置于俯视观察时与所述格栅挡板的V字顶点在车宽方向上并排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包括:
纵壁部,其从所述格栅支撑的主体部向后方延伸设置;以及
安装座,其由所述纵壁部支承,并安装于所述格栅挡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纵壁部分别支承所述安装座的车宽方向两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前格栅,该前格栅设置于所述格栅支撑的前方,
所述纵壁部在正面观察时与所述前格栅的格子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壁部侧面观察时呈三角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以能够扭转的方式构成。
CN202210026649.5A 2021-03-16 2022-01-11 车身前部构造 Pending CN1150716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42253A JP7213286B2 (ja) 2021-03-16 2021-03-16 車体前部構造
JP2021-042253 2021-03-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71619A true CN115071619A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45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26649.5A Pending CN115071619A (zh) 2021-03-16 2022-01-11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13286B2 (zh)
CN (1) CN11507161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49301B2 (ja) 2008-03-26 2012-06-06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ラジエータコアサポート
JP5513470B2 (ja) 2011-11-22 2014-06-0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グリルシャッタ装置
JP5863529B2 (ja) 2012-03-23 2016-02-16 株式会社ファルテック 車両用グリルシャッタ
JP5910562B2 (ja) 2013-03-29 2016-04-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グリルシャッタ構造
KR20150043855A (ko) * 2013-10-15 2015-04-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쿨링 덕트 구조
US10131303B2 (en) 2017-02-09 2018-11-20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Bumper assemblies and vehicles with integrated air deflectors
JP6572283B2 (ja) 2017-10-19 2019-09-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ーグリ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42184A (ja) 2022-09-30
JP7213286B2 (ja) 2023-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7216761A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2006327284A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構造
CN110294022B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653362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11198406B2 (en) Grille shutter
JP4200016B2 (ja) 自動車のボディ
CN110576909B (zh) 车辆的后部结构
US9573559B2 (en) Front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EP3808607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and vehicle
CN115071619A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5966881B2 (ja) 自動車の脚払い構造
JP7264927B2 (ja) 車体前部部材及び車体前部構造
EP3808608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and vehicle
JP6717027B2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JP4888240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CN101195392B (zh) 汽车前部结构
JP2012040908A (ja) フロントウインド支持構造
JP2016222033A (ja)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2021130402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7427911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12236494A (ja) 車両用樹脂部品
JP2024008189A (ja) 車両後部構造
JP2022157115A (ja) カウルカバー
JP5687471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14423635A (zh) 车辆的冷却装置的导风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