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71083B - 一种模具冷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具冷却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071083B CN115071083B CN202210549382.8A CN202210549382A CN115071083B CN 115071083 B CN115071083 B CN 115071083B CN 202210549382 A CN202210549382 A CN 202210549382A CN 115071083 B CN115071083 B CN 11507108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water
- cooling
- water
- channel
- water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6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8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01 m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91 wire dr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8331 Pinus X rigitae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613 Pinus bruti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018646 Pinus brut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76425 Xiphophorus maculat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19 bra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28 prema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72—Heating or cooling
- B29C45/73—Heating or cooling of the moul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72—Heating or cooling
- B29C45/73—Heating or cooling of the mould
- B29C45/7312—Construction of heating or cooling fluid flow cha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模具成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具冷却结构。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包括模架、模仁以及浇口套,浇口套处内部设有第一冷却水道,浇口套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与第一冷却水道相连通的第一进水口以及第一出水口;模仁内部设有第二冷却水道,模仁上还设有分别与第二冷却水道连通的第二进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还包括设置于模架内的运水循环组件,运水循环组件分别与第一进水口以及第二进水口连通,用于将冷却水输送至第一冷却水道以及第二冷却水道内,同时,运水循环组件分别与第一出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连通,用于将冷却水进行回收,本申请具有提升模具的冷却成型效果的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模具成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具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一种将受热融化的塑胶原料射入型腔内进行冷却固化,最终形成塑胶产品的一类装置,依据成型特点,可批量生产复杂部件,在现代工业应用中,模具又称为工业之母,具有重大的工业应用意义。
目前,相关技术中的模具包括模架、模仁以及浇口套等部件,模仁内部具有型腔,模仁以及浇口套分别设置于模架上,浇口套与型腔连通,并且模架上设有冷却水道,注塑机通过将熔融状的塑胶注射至型腔内,随后通过再冷却水道内通入冷却水,进而对模仁以及产品降温,实现产品冷却成型。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存在一种板材状的导光板产品,用于设置再显示屏中,其具有较薄的形状尺寸,因此型腔较薄,在成型过程中,需要用较大的压力将塑胶流体射入型腔内,在此过程中,相关技术中的冷却系统难以对工件冷却成型,同时浇口套部分因压力较大,若冷却不及时则会产生拉丝、流出等现象,模具的冷却系统还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为了提升模具的冷却成型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模具冷却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模具冷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模具冷却结构,包括模架、设置于所述模架上的模仁以及浇口套,所述浇口套与所述模仁内的型腔连通,所述浇口套处内部设有第一冷却水道,所述浇口套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水道相连通的第一进水口以及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供冷却水通入所述第一冷却水道,所述第一冷却水道内的冷却水从第一出水口流出;所述模仁内部设有第二冷却水道,所述模仁上还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二冷却水道连通的第二进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供冷却水通入所述第二冷却水道,所述第二冷却水道内的冷却水从所述第二出水口流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模架的运水循环组件,所述运水循环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口以及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用于将冷却水输送至所述第一冷却水道以及所述第二冷却水道内,同时,所述运水循环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连通,用于将冷却水进行回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具有板状特征的一类产品,一方面,将第一冷却水道设置于模仁内,可使冷却水流动至模仁内,直接对模仁进行冷却,冷却效率高且冷却效果好;第二方面,将第二冷却水道设置于浇口套内,可实现对浇口套进行同步冷却,在此,可使浇口套处于合适的温度,浇口套内的塑胶实现冷却固化,以减少因浇口套过热而造成熔融状的塑胶流体在浇口套处产生拉丝、流出等现象,减少塑胶在浇口套内的残留;第三方面,在运水循环组件的作用下,冷却水可同步进入第一冷却水道以及第二冷却水道中对塑胶不同部位进行冷却,制件冷却均匀,并且冷却效率得到提升;最终,模具的整体冷却效果得到提升,工件的成型质量得到提升。
优选的,所述模仁包括第一拼接体以及第二拼接体,所述第一拼接体上具有第一拼接面,所述第二拼接体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拼接面形状相楔合的第二拼接面,第一拼接体与所述第二拼接体相焊接固,所述第二冷却水道设于所述第一拼接体上,所述第二进水口以及所述第二出水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拼接体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模仁拆分成第一拼接体以及第二拼接体,一方面,可将复杂的第二冷却水道设置通过加工中心设置在第一拼接面上,在将第一拼接体以及第二拼接体相互固定后,可形成密封性强、覆盖面广的水道结构,水道加工便捷并且可适配复杂形状;另一方面,与相关技术中将冷却水道设置在模架上相比,第二冷却水道设置在模仁处更加接近型腔,冷却成型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模仁还包括环形密封件,所述第一拼接体和/或所述第二拼接体上设有供所述环形密封件填充的环形槽,所述环形密封件沿着所述第二冷却水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二冷却水道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水容易从第二冷却水道溢出,在此,环形密封件可对第一拼接体以及第二拼接体之间的间隙进行封堵,进而冷却液的渗出减少,进一步地,将环形密封件设于第二冷却水道的两侧位置处,可减少冷却水从两侧溢出的可能性,防溢出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第二冷却水道自所述第一拼接面的一侧向所述第一拼接面的另一侧往复折返,或所述第二冷却水道绕设所述第一拼接体的外周缘自外侧延伸至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冷却水道可呈蛇形或回字形排布,可延长第二冷却水道的冷却面积,冷却面积大,冷却效果得到提升。
优选的,所述浇口套包括定位环、内衬以及外壳,所述内衬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内衬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第一冷却水道,所述第一进水口以及第一出水口分别设于所述外壳上,所述模架上设有用于供所述外壳放置的安装槽,所述定位环固定连接于所述模架上,所述定位环用于将所述浇口套限位于所述安装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内衬以及外壳的相互配合下,实现封闭的第一冷却水道,第一冷却水道可对内衬进行冷却,使内衬的温度得到控制,处于合适的温度范围,流道冷却效果好,另外,在定位环的作用下,内衬以及外壳不易松脱,安装稳定,并且,定位环可与注塑机的射嘴对接,便于供流体塑件准确射入流道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进水口以及所述第一出水口分别位于所述外壳的相背两侧,所述内衬的相背两侧具有分隔部,所述分隔部与所述外壳的内部相抵接,所述分隔部将所述第一冷却水道分隔形成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一空腔以及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的第二空腔,所述内衬的尾部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连通的过水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进水口以及出水口设置于外壳相背两侧可使冷却水依次流动至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并最终从第一出水口处流出,在此过程中,分隔部对水流进行导向,水流流动稳定。
优选的,所述运水循环组件包括冷水机以及分流部件,所述冷水机分别与两组所述分流部件连接,所述分流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口以及第二进水口连接,或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水机可起到输出冷却水的作用,在分流部件的作用下,对冷却水进行分流,进而使冷却水可分别流入第一冷却水道以及第二冷却水道中,同时还可将第一冷却水道以及第二冷却水道内的冷却水汇集,并回流至冷水机内,实现水循环,结构实用。
优选的,所述分流部件包括汇流管、转接块以及分流管,所述转接块内具有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包括一个汇流接口以及两个分流接口,所述汇流管以及两根所述分流管分别与所述转接块连接,所述汇流管与所述汇流接口连通,所述分流管与所述分流接口连通,所述分流管与所述浇口套或所述模仁连接,所述汇流管与所述冷水机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汇流管、转接块以及分流管三者组成分流以及汇流结构,可正向以及反向安装,进而实现分流以及汇流功能,通用性强,结构实用。
优选的,所述汇流管以及所述转接块的端部分别设有快接公头,所述转接块上设有与所述快接公头相配合的快接母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快接公头以及快接母头的相互配合下,可实现分流管以及汇流管的快速安装,结构实用,同时,通过快速安装,可便于对分流部件进行更换以及检修,减少水路封堵的可能性,结构实用。
优选的,所述快接公头包括插拔部以及螺纹旋盖,所述插拔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汇流管以及所述分流管的端部,所述快接母头上具有供所述插拔部插接配合的插拔孔,所述插拔部具有限位凸缘,所述插拔部贯穿所述螺纹旋盖,所述螺纹旋盖螺纹连接于所述快接母头上,当所述螺纹旋盖螺纹连接于所述快接母头上时,所述螺纹旋盖与限位凸缘相抵接,并使所述限位凸缘密封抵接于所述快接母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管道进行安装时,将插拔部插入插拔孔内,实现准确对齐,随后旋动螺纹旋盖,螺纹旋盖可固定在母头上,并通过自身的位移靠近母头,进一步将限位凸缘压合固定于母头上,一方面,母头对螺纹旋盖的位移位置进行限位,减少螺纹旋盖过度旋转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限位凸缘和封闭插拔部与母头之间的间隙,管道连接时的密封性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位于模仁内的第一冷却水道可接近型腔,冷却水可直接对模仁进行冷却,冷却效果效率较高且冷却效果较好,另外,将第二冷却水道设置于浇口套内,可实现对浇口套进行同步冷却,在此可使制件的整体得到均匀且高效的冷却,制件的成型效果得到提升;
2、第二冷却水道在分隔部的作用下分隔形成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在分隔部的作用下,水流可依次流入第一空腔,经过过水缺口流动至第二空腔,并最终流动至浇口套外部,流动顺畅,流动效果好;
3、运水循环组件可将冷却水分别流入至第一冷却水道以及第二冷却水道中,同时还可将第一冷却水道中的冷却水汇流排出,实现双冷却系统的同步循环,冷却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模具冷却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浇口套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浇口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模仁的剖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第二冷却水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第一拼接体、第二拼接体以及环形密封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1冷却水在冷水机、分流部件、模仁以及浇口套等部件中的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分流部件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2中第二冷却水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模架;101、型腔;102、安装槽;104、定位槽;
2、模仁;21、第一拼接体;211、第一拼接面;212、环形槽;213、第二冷却水道;214、外侧成型面;22、第二拼接体;221、第二拼接面;222、第二进水口;223、第二出水口;
3、浇口套;31、外壳;311、第一进水口;312、第一出水口;313、定位销;32、内衬;321、环状凸缘;322、分隔部;323、过水缺口;33、定位环;34、第一冷却水道;341、扩口冷却段;342、引流冷却段;35、注射通道;351、扩口段;352、引流段;36、第一密封圈;37、第二密封圈;
4、环形密封件;
5、运水循环组件;51、冷水机;52、分流部件;521、汇流管;522、转接块;523、分流管;
6、分流通道;61、干流段;62、支流段;63、汇流接口;64、分流接口;
7、快接公头;71、插拔部;711、限位凸缘;72、螺纹旋盖;73、密封垫片;
8、快接母头;9、第一空腔;10、第二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1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1公开一种模具冷却结构。
参照图1,该冷却结构包括模架1、模仁2以及浇口套3,模仁2以及浇口套3分别固定安装于模架1上,模仁2内部具有型腔101,浇口套3内部具有注射通道35,型腔101与注射通道35连通,塑胶从模具外部射入,熔融塑胶经由注射通道35射入型腔101内。
当熔融塑胶从模具外部注射至内部的过程中,若模具冷却不均匀,一方面,会使浇口套3处长期过热难以冷却,导致注射通道35内的熔融塑胶拉丝、流出,影响下一次注射;另一方面,还会导致型腔101内的产品造成开裂、产生熔接痕等缺陷,对产品成型质量造成影响,而相关技术中通常存在面积较大的板材状工件,如导光板,此时因工件具有较大的面积尺寸,若冷却不均匀,产品产生缺陷的可能性会更高。
参照图1和图2,为改善生产过程中的产品缺陷,浇口套3处内部设有第一冷却水道34,并且模仁2内部设有第二冷却水道213,用以同步对制件的不同部位进行同步冷却,以提升冷却成型效果。
具体的,为实现对浇口套3内部的熔融塑胶进行冷却,浇口套3包括浇口套3包括内衬32以及外壳31。其中,内衬32固定安装于外壳31内,外壳31安装在模架1内,内衬32包括漏斗状的头部以及与头部一体连接的尾部,内衬32的尾部呈长管状,注射通道35贯穿设置于内衬32的两端,注射通道35包括设于内衬32头部位置处的扩口段351,扩口段351沿着内衬32的头部形状自外向内凹陷设置于内衬32的端面处,并且扩口段351开口大小自靠近尾部的一侧向远离纹部的一侧逐渐扩大,以形成漏斗状的内部结构。
注射通道35还包括引流段352,引流段352呈长孔状,引流段352的一端与扩口段351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内衬32尾部,并在内衬32尾端开口,引流段352与型腔101相连通,在此,熔融状的塑胶可从注射通道35的扩口段351进入,并通过引流段352导流至型腔101,对熔融塑胶的进料起到引导作用。
进一步地,为减少熔融塑料在注射时产生气纹以及射纹等现象,引流段352的开口大小自靠近扩口段351的一端向远离扩口段351的一端逐渐扩大,在此,在流体流入引流段352时,注射通道35截面逐渐扩大,可降低注射速度,使熔融塑料充满注射通道35,不易出现气穴,进而减少气纹以及射纹等现象的产生。
继续参照图2,为实现对浇口套3的温度进行控制,第一冷却水道34位于外壳31以及内衬32之间,具体的,外壳31的形状与内衬32的形状相类似,同样包括呈漏斗状的头部以及呈长管状的尾部,外壳31尾部的一端与外壳31的头部连接,并且相互连通,内衬32套接在外壳31内部,外壳31以及内衬32相互固定。
通常,内衬32两端的外壁位置处分别设有环状凸缘321,内衬32两端的环状凸缘321分别与外壳31两端的内壁相抵接配合,比如可以过渡配合以及过盈配合,此时内衬32与外壳31相互固定,实现在外壳31与内衬32之间形成第一冷却水道34,第一冷却水道34用于供冷却水流经内衬32外壁,实现对内衬32进行温度控制。
为实现冷却水循环流动于第一冷却水道34内,浇口套3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进水口311以及第一出水口312,具体的,第一进水口311贯穿设置于外壳31的头部位置处,此时第一进水口311与第一出水口312分别与第一冷却水道34连通,可在第一进水口311处将冷却水接入,此时,冷却水流动至第一冷却水道34内,并从第一出水口312流出,实现对内衬32进行冷却。
进一步地,因内衬32具有较长的尾部结构,结构较为不规则,因此难以对内衬32进行冷却;基于此,为克服上述问题,第一冷却水道34包括靠近扩口段351的扩口冷却段341以及引流冷却段342;扩口冷却段341呈漏斗空腔状设置,扩口冷却段341环绕内衬32的头部,并沿着扩口段351的扩口方向延伸,扩口冷却段341分别与第一进水口311以及第一出水口312连通,冷却水首先从第一进水口311处进入扩口冷却段341的一侧,随后进入引流冷却段342内。
引流冷却段342呈长直状延伸,引流冷却段342靠近引流段352,并且一端与扩口冷却段341连通,引流冷却段342的另一端沿着引流段352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尾端,引流冷却段342环绕内衬32的尾部,冷却水对内衬32的尾部进行冷却。
扩口冷却段341以及引流冷却段342在此依照流道的轮廓对流道进行冷却,冷却覆盖面大,且冷却效果好。
参照图2和图3,在冷却水流动的过程中,水流容易产生乱流,进而影响冷却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将第一进水口311以及第一出水口312设置于外壳31的相背两侧,并将第一进水口311以及第一出水口312设定于同一平面上,需要说明的是,沿着内衬32的长度方向作一根中轴线,中轴线经过内衬32的几何中心,此时,设定一个参照平面,内衬32的中轴线重合参照平面上,此时,将第一进水口311与第一出水口312分别设置于参照平面处,从第一进水口311处流入的冷却水可首先往前进入扩口冷却段341,随后顺流至引流冷却段342内,并沿着直向流入至另一侧的扩口冷却段341内,并沿着直向从第一出水口312处流出,冷却水流动通顺。
进一步地,为提升冷却水的流动通顺性,内衬32的相背两侧还分别一体连接有分隔部322,分隔部322与外壳31的内壁抵接,两道分隔部322将第一冷却水道34分隔形成第一空腔9以及第二空腔10,第一空腔9与第一进水口311连通,第二空腔10与第一出水口312连通,同时,内衬32的尾部还具有过水缺口323,过水缺口323将第一空腔9以及第二空腔10连通,此时,冷却水可从外部流入第一空腔9内,随后流向位于内衬32尾部的过水缺口323,进而进入第二空腔10,并最终从靠近外壳31头部的第一出水口312处流出,实现对水流进行引导,水流流动时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参照图2,内衬32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密封圈36以及第二密封圈37,具体的,第一密封圈36以及第二密封圈37分别安装于环状凸缘321处,第一密封圈36与外壳31的头部相抵接,第二密封圈37与外壳31的尾部相抵接,第一密封圈36以及第二密封圈37可对第一冷却水道34的两端进行封堵,减少冷却水溢出至浇口套3的可能性。
另外,回看图1,为实现浇口套3的固定安装,浇口套3还包括定位环33,其中,可在模架1上开设有安装槽102,安装槽102的轮廓与浇口套3的外缘轮廓相适配,浇口套3放置于安装槽102内,外壳31与安装槽102的槽壁相抵接贴合;另外,定位环33在本实施例中呈圆环状设置,安装环装填于安装槽102的槽口处,并通过螺钉固定安装于模架1上,定位环33与浇口套3相抵接,定位环33将浇口套3限位于安装槽102内,浇口套3的安装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定位环33内部与流道连通,注塑机的射嘴可与定位环33对接,实现注射位置的定位。
进一步地参照图4并结合图1,若第一出水口312以及第一进水口311的位置在安装时偏移,则会造成连接管道安装困难,在此,该安装结构还包括固定安装于浇口套3的外壳31处的定位销313,模架1上自外向内凹陷设置有与定位销313插接配合的定位槽104,在将浇口套3安装于模架1时,定位槽104以及定位销313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使浇口套3的位置精确度得到提升。
在熔融塑胶从浇口套3处进入型腔101后,需要在第二冷却水道213的作用下实现冷却,具体的,为提升产品的冷却效果,模仁2可分为定模仁2以及动模仁2,定模仁2以及动模仁2组合形成型腔101,用以对工件进行成型,在本实施例中,主要是对导光板一类具有板状特征的工件进行成型,因此定模仁2以及动模仁2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以定模仁2的结构展开描述。
参照图5,其中,模仁2包括相互固定的第一拼接体21以及第二拼接体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拼接体21以及第二拼接体22沿着模仁2的平面方向剖分形成两半;此时,第一拼接体21以及第二拼接体22均呈板状设置,在此将第一拼接体21朝向第二拼接体22的一侧平面定义为第一拼接面211,另外,将第二拼接体22朝向第一拼接体21的一侧表面定义为第二拼接面221,第一拼接面211的形状与第二拼接面221的形状相适配,第一拼接面211可与第二拼接面221相楔合。
第一拼接面211以及第二拼接面221相互焊接,进而使第一拼接体21以及第二拼接体22相互焊接固定;具体的,第一拼接面211以及第二拼接面221之间可通过真空扩散焊或者钎焊等形式进行相互焊接,在不影响流道开设的前提下,模仁2的结构强度可达到使用要求。
在此之前,第二冷却水道213通过铣削的形式成型于第一拼接面211处,形成水槽,在焊接成型后,第二拼接体22将水槽的一侧开口封堵,进而形成第二冷却水道213。
同时,模仁2上还设有分别与第二冷却水道213连通的第二进水口222以及第二出水口223,具体的,第二进水口222以及第二出水口223贯穿设置于第二拼接体22上,将第二进水口222以及第二出水口223分别与第二冷却水道213的两端连通,此处可通过在第二进水口222内通入冷却水,冷却水经过第二冷却水道213,实现对模仁2进行冷却,第二冷却水道213内的冷却水最终从第二出水口223流出。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在模架1上开设冷却水道、并通过热传递的形式对模仁2进行冷却的方法,位于模仁2内部的第二冷却水道213可直接地对模仁2温度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在此将模仁2拆分成第一拼接体21以及第二拼接体22,可对模仁2内部进行复杂加工,得以形成与产品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冷却水道213,克服了加工难题。
参照图6,为提升模仁2的控温效果,将第二冷却水道213铺满整块第一拼接体21,具体的,第二冷却水道213自第一拼接面211的一侧延伸至第一拼接面211相背的另一侧,随后从相背的另一侧折返回原处,如此往复,直至铺满整块第一拼接体21,形成类似于蛇形的延伸结构,有效延长了冷却距离,冷却效果得到提升。
参照图5和图6,同时,第二冷却水道213的密度同样影响着冷却效果,在此,将相邻的两个第二冷却水道213之间的间距定义为a,a的大小设定在4mm-6mm之间,比如可以为4mm、5mm以及6mm等,在本实施例中选用5mm,在此,若两个相邻第二冷却水道213之间的间距小于4mm时,第二冷却水道213过于密集,模仁2容易过冷,产品容易过早成型,难以充满型腔101;若两个相邻第二冷却水道213之间的间距大于4mm时,第二冷却水道213过于稀疏,模仁2容易过热,产品冷却不均,经实验表明,当两个第二冷却水道213之间的间距距离在4mm-6mm之间时,具有较佳的冷却效果。
为进一步提升第二冷却水道213的冷却效果,第二冷却水道213的底部,自两侧向中间凹陷形成延伸部,其中,延伸部可呈凹陷的梯形结构,也可呈凹陷的弧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弧形结构,可通过铣削直接成型,加工方便。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拼接体21相对于第二拼接体22更靠近型腔101,将第一拼接体21背对第一拼接面211的一侧表面定义为外侧成型面214,用于参与工件成型,在此,延伸部可更加靠近模具的型腔101,相较于平齐的底面,散热面积增大,模仁2的冷却效果提升。
此外,将第二冷却水道213的底部至第一拼接体21外侧成型面214的距离定义为厚度,并用b进行表示,b的范围值设定为7mm-9mm,比如可以为7mm、8mm以及9mm等,在本实施例中,选用为8mm以作示例,其中,厚度b的大小会对冷却效果造成影响,当第二冷却水道213的底部至第一拼接体21外侧的厚度小于7mm时,会导致第一拼接体21的外侧成型面214温度过快冷却,造成产品提前冷却,在当第二冷却水道213的底部至第一拼接体21外侧的厚度大于9mm时,会造成第一拼接体21的外侧成型面214温度过慢,冷却效果欠缺,经实验表明,在当第二冷却水道213的底部至第一拼接体21外侧的厚度位于7mm-9mm时,冷却效果最佳。
通过对第二冷却水道213的密度进行设置,可提升模仁2的冷却效果。
参照图7,在将第一拼接体21以及第二拼接体22相互固定时,在第一拼接面211以及第二拼接面221之间产生间隙,存在冷却水从第二冷却水道213内溢出的可能性,对第二冷却水道213的流动性造成一定影响。
为减少上述情况,模仁2还包括环形密封件4,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密封件4可采用橡胶密封圈,其中,第一拼接体21或第二拼接体22处自外向内凹陷设置有供环形密封件4填充的环形槽212,环形槽212沿着第二冷却水道213的轮廓方向延伸并位于第二冷却水道213的相对两侧,此时,通过将环形密封件4嵌入环形槽212内,此时环形密封件4沿着第二冷却水道213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位于第二冷却水道213的两侧,进而对第二冷却水道213两侧的间隙进行封堵,以减少冷却水溢出。
进一步地,为提升模仁2的密封性,环形密封件4还可以设置多组,多组环形密封件4可分别设于第一拼接体21以及第二拼接体22,相应地,环形槽212需要分别设于第一拼接体21以及第二拼接体22上,环形密封件4的具体设置数量可依据实际情况作对应设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参照图8,在向第一冷却水道34以及第二冷却水道213注入冷却水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两套单独的运水系统,但上述设置会导致两组冷却水系统内的冷却水相互独立,难以同步控制,如果两侧冷却水不一致会导致产品冷却不均匀,造成产品缺陷。
为克服上述问题,该冷却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模架1的运水循环组件5,其中,运水循环组件5分别与第一进水口311以及第二进水口222连通,用于将冷却水同步输送至第一冷却水道34以及第二冷却水道213内,并且运水循环组件5分别与第一出水口312以及第二出水口223连通,用于将冷却水进行回收,实现冷却水在第一冷却水道34以及第二冷却水道213中的流动速率同步,冷却效果相近,进而使产品的整体冷却更加均匀。
具体的,运水循环组件5包括冷水机51以及分流部件52,分流部件52的设置数量为两组,冷水机51分别与两组分流部件52连接;其中一组分流部件52分别与第一进水口311以及第二进水口222连接,另外一组分流部件52分别与第一出水口312以及第二出水口223连接,冷水机51起到将冷水进行压送循环的作用,分流部件52自此过程中起到分流以及汇流的作用,冷却水从冷水机51中流出,随后经由分流部件52同步流入第一冷却水道34以及第二冷却水道213中,随后在对模仁2以及浇口套3冷却后,从分流部件52中回流至冷水机51中,实现冷却水循环。
参照图9,为实现对冷却水分流以及汇流,分流部件52包括汇流管521、转接块522以及分流管523;其中,转接块522在本实施例中呈方块状设置,转接块522上贯穿设置有分流通道6,分流通道6包括干流段61以及与干流段61相连通的支流段62,支流段62为两段,两个支流段62同时与干流段61连通,此时,将干流段61在转接块522上的开口定义为汇流接口63,另外将干流段61在转接块522上的开口定义为分流接口64,在此,分流通道6具有一个汇流接口63以及两个分流接口64。
汇流管521的一端与冷水机51固定连接,汇流管521的另一端与转接块522可拆卸连接,同时,汇流管521与汇流接口63连通。另外,分流管523的一端与转接块522可拆卸连接,并且,两根分流管523分别与两个分流接口64连通;分流管523的另一端与浇口套3或模仁2固定可拆卸连接,此时两根分流管523分别与第一冷却水道34以及第二冷却水道213连通。
在此,从冷水机51中流出的冷却水可流动至汇流管521内,并随即流动至分流通道6的干流段61内,冷却水随后从干流段61进入至分流管523内,冷却水通过两根分流管523分流至第一冷却水道34以及第二冷却水道213中,实现对模仁2以及浇口套3进行冷却;冷却水对模仁2以及浇口套3进行冷却完毕后,冷却水分别从第一出水口312以及第二出水口223流出,冷却水随即进入另一组分流部件52的两根分流管523内,随后通过转接块522汇流至汇流管521内,并最终回流至冷水机51中,实现冷却水循环。
参照图9和图10,为提升分流部件52安装时的便捷性,汇流管521以及转接块522的端部分别设有快接公头7,转接块522上设有与快接公头7相配合的快接母头8,另外,在实际设置过程中,模仁2、浇口套3以及水冷机上同样可设有快接母头8,快接公头7以及快接母头8用于将分流部件52快捷安装至模仁2、浇口套3以及冷水机51上。
具体的,快接公头7包括插拔部71以及螺纹旋盖72,插拔部71可分别固定连接于汇流管521以及分流管523的端部,其中,插拔部71在本实施例中呈硬质圆管状设置,插拔部71与分流管523内部导通,快接母头8上具有贯穿两端的插拔孔,快接母头8可根据需要与转接块522、模仁2、浇口套3以及冷水机51相一体连接,快接母头8上的插拔孔与分流通道6的开口连通;依据快接母头8设置位置的不同,插拔孔可分别与第一冷却水道34、第二冷却水道213以及冷水机51的水路连通,在此不一一对快接母头8在具体结构上的连通方式作赘述。
进一步地,快接母头8的内缘轮廓与插拔部71的外缘轮廓相适配,可将插拔部71插接于快接母头8中,配合紧密,此时,快接母头8以及插拔部71可使分流通道6分别与汇流管521以及分流管523导通,满足实际流动工况。
同时,螺纹旋盖72上贯穿设置有通孔,插拔部71穿过通孔,使螺纹旋盖72套接于分流管523或汇流管521上,此时,插拔部71贯穿螺纹旋盖72,螺纹旋盖72上具有内螺纹,快接母头8的外缘呈圆形并设有外螺纹,螺纹旋盖72螺纹连接于快接母头8上;同时,插拔部71具有限位凸缘711,限位凸缘711沿着插拔部71的周向方向一体连接于插拔部71的外侧,在将螺纹旋盖72螺纹连接于快接母头8时,限位凸缘711位于快接母头8以及螺纹旋盖72之间,此时螺纹旋盖72与限位凸缘711相抵接,并使限位凸缘711抵接于快接母头8,此时,可在限位凸缘711朝向快接母头8的一侧设置密封垫片73,实现快接公头7与快接母头8之间的密封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通过旋动螺纹旋盖72,即可实现汇流管521与转接头之间的快捷连接,另外还可实现分流管523与转接块522之间的快捷连接,使用方便,另外,限位凸缘711以及密封垫片73可封闭插拔部71与母头之间的间隙,管道连接时的密封性良好。
本申请实施例1一种模具冷却结构的实施原理为:位于浇口套3内的第一冷却水道34以及位于模仁2内的第二冷却水道213可分别通入冷却水,在冷却水的冷却作用下,产品得到均匀冷却,成型效果得到提升,另外,在运水循环组件5的作用下,冷却水实现同步流动至第一冷却水道34以及第二冷却水道213内的效果,冷却时的均匀性得到提升。
实施例2:
参照图1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冷却水道213沿着第一拼接体21的外缘周向环绕设置于第一拼接体21上,并且,第二冷却水道213自第一拼接体21的周缘外侧环绕,并逐渐延伸至第一拼接面211的内部。此时,第二冷却水道213形成回形的冷却结构,同样可铺满第一拼接体21,有效延长冷却距离,以提升冷却效果,相应的,环形密封件4的设置方式依据第二冷却水道213的延伸方向对应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2的一种模具冷却水道结构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将第二冷却水道213设置呈回形结构,同样可将第一拼接面211铺满,进而实现高效冷却。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模具冷却结构,包括模架(1)、设置于所述模架(1)上的模仁(2)以及浇口套(3),所述浇口套(3)与所述模仁(2)内的型腔(101)连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浇口套(3)处内部设有第一冷却水道(34),所述浇口套(3)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水道(34)相连通的第一进水口(311)以及第一出水口(312),所述第一进水口(311)供冷却水通入所述第一冷却水道(34),所述第一冷却水道(34)内的冷却水从第一出水口(312)流出;
所述模仁(2)内部设有第二冷却水道(213),所述模仁(2)上还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二冷却水道(213)连通的第二进水口(222)以及第二出水口(223),所述第二进水口(222)供冷却水通入所述第二冷却水道(213),所述第二冷却水道(213)内的冷却水从所述第二出水口(223)流出;
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模架(1)内的运水循环组件(5),所述运水循环组件(5)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口(311)以及所述第二进水口(222)连通,用于将冷却水输送至所述第一冷却水道(34)以及所述第二冷却水道(213)内,同时,所述运水循环组件(5)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水口(312)以及第二出水口(223)连通,用于将冷却水进行回收;
所述浇口套(3)包括定位环(33)、内衬(32)以及外壳(31),所述内衬(32)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31)内,所述内衬(32)与所述外壳(31)之间形成第一冷却水道(34),所述第一进水口(311)以及第一出水口(312)分别设于所述外壳(31)上,所述模架(1)上设有用于供所述外壳(31)放置的安装槽(102),所述定位环(33)固定连接于所述模架(1)上,所述定位环(33)用于将所述浇口套(3)限位于所述安装槽(102)内;
内衬(32)贯穿设置有注射通道(35),注射通道(35)包括相互连通的扩口段(351)以及引流段(352),所述第一冷却水道(34)包括扩口冷却段(341)以及引流冷却段(342),扩口冷却段(341)环绕内衬(32)的头部,并沿着扩口段(351)的扩口方向延伸,引流冷却段(342)沿着引流段(352)的轮廓延伸;
所述第一进水口(311)以及所述第一出水口(312)分别位于所述外壳(31)的相背两侧,所述内衬(32)的相背两侧具有分隔部(322),所述分隔部(322)与所述外壳(31)的内部相抵接,所述分隔部(322)将所述第一冷却水道(34)分隔形成所述第一进水口(311)连通的第一空腔(9)以及与所述第一出水口(312)连通的第二空腔(10),所述内衬(32)的尾部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空腔(9)以及第二空腔(10)连通的过水缺口(3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仁(2)包括第一拼接体(21)以及第二拼接体(22),所述第一拼接体(21)上具有第一拼接面(211),所述第二拼接体(22)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拼接面(211)形状相楔合的第二拼接面(221),第一拼接体(21)与所述第二拼接体(22)相焊接固,所述第二冷却水道(213)设于所述第一拼接体(21)上,所述第二进水口(222)以及所述第二出水口(223)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拼接体(2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具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仁(2)还包括环形密封件(4),所述第一拼接体(21)和/或所述第二拼接体(22)上设有供所述环形密封件(4)填充的环形槽(212),所述环形密封件(4)沿着所述第二冷却水道(213)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二冷却水道(213)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具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水道(213)自所述第一拼接面(211)的一侧向所述第一拼接面(211)的另一侧往复折返,或所述第二冷却水道(213)绕设所述第一拼接体(21)的外周缘自外侧延伸至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运水循环组件(5)包括冷水机(51)以及分流部件(52),所述冷水机(51)分别与两组所述分流部件(52)连接,所述分流部件(52)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口(311)以及第二进水口(222)连接,或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水口(312)以及第二出水口(223)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模具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部件(52)包括汇流管(521)、转接块(522)以及分流管(523),所述转接块(522)内具有分流通道(6),所述分流通道(6)包括一个汇流接口(63)以及两个分流接口(64),所述汇流管(521)以及两根所述分流管(523)分别与所述转接块(522)连接,所述汇流管(521)与所述汇流接口(63)连通,所述分流管(523)与所述分流接口(64)连通,所述分流管(523)与所述浇口套(3)或所述模仁(2)连接,所述汇流管(521)与所述冷水机(5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模具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管(521)以及所述转接块(522)的端部分别设有快接公头(7),所述转接块(522)上设有与所述快接公头(7)相配合的快接母头(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模具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接公头(7)包括插拔部(71)以及螺纹旋盖(72),所述插拔部(71)固定连接于所述汇流管(521)以及所述分流管(523)的端部,所述快接母头(8)上具有供所述插拔部(71)插接配合的插拔孔,所述插拔部(71)具有限位凸缘(711),所述插拔部(71)贯穿所述螺纹旋盖(72),所述螺纹旋盖(72)螺纹连接于所述快接母头(8)上,当所述螺纹旋盖(72)螺纹连接于所述快接母头(8)上时,所述螺纹旋盖(72)与限位凸缘(711)相抵接,并使所述限位凸缘(711)密封抵接于所述快接母头(8)。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49382.8A CN115071083B (zh) | 2022-05-20 | 2022-05-20 | 一种模具冷却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49382.8A CN115071083B (zh) | 2022-05-20 | 2022-05-20 | 一种模具冷却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71083A CN115071083A (zh) | 2022-09-20 |
CN115071083B true CN115071083B (zh) | 2023-12-26 |
Family
ID=83250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549382.8A Active CN115071083B (zh) | 2022-05-20 | 2022-05-20 | 一种模具冷却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071083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566613U (zh) * | 2015-03-04 | 2015-08-19 | 台州市黄岩技佳模具有限公司 | 带有侧抽机构的模具 |
CN205588570U (zh) * | 2016-05-14 | 2016-09-21 | 阮建铭 | 一种注塑模具专用配件 |
CN206748948U (zh) * | 2017-05-11 | 2017-12-15 | 宁海县现代模具有限公司 | 具有冷却功能的浇口套 |
CN207594266U (zh) * | 2017-12-15 | 2018-07-10 | 新乡市正元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塑料模具浇口套冷却装置 |
CN208604154U (zh) * | 2018-06-30 | 2019-03-15 | 山西通才工贸有限公司 | 一种改进型混铁炉水套结构 |
CN208962414U (zh) * | 2018-10-25 | 2019-06-11 | 南京华顺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 注塑模具的冷却结构 |
CN214111302U (zh) * | 2020-10-27 | 2021-09-03 | 深圳市永为科技有限公司 | 防粘模的冷流道模具结构 |
-
2022
- 2022-05-20 CN CN202210549382.8A patent/CN11507108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566613U (zh) * | 2015-03-04 | 2015-08-19 | 台州市黄岩技佳模具有限公司 | 带有侧抽机构的模具 |
CN205588570U (zh) * | 2016-05-14 | 2016-09-21 | 阮建铭 | 一种注塑模具专用配件 |
CN206748948U (zh) * | 2017-05-11 | 2017-12-15 | 宁海县现代模具有限公司 | 具有冷却功能的浇口套 |
CN207594266U (zh) * | 2017-12-15 | 2018-07-10 | 新乡市正元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塑料模具浇口套冷却装置 |
CN208604154U (zh) * | 2018-06-30 | 2019-03-15 | 山西通才工贸有限公司 | 一种改进型混铁炉水套结构 |
CN208962414U (zh) * | 2018-10-25 | 2019-06-11 | 南京华顺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 注塑模具的冷却结构 |
CN214111302U (zh) * | 2020-10-27 | 2021-09-03 | 深圳市永为科技有限公司 | 防粘模的冷流道模具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71083A (zh) | 2022-09-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071083B (zh) | 一种模具冷却结构 | |
CN116533460B (zh) | 一种用于汽车回复反射器加工的无水口注塑模具 | |
CN220763378U (zh) | 一种汽车格栅的热流道注塑机构 | |
CN110625088B (zh) | 一种采用竖直模腔结构来确保产品质量的压铸模具 | |
CN209937521U (zh) | 高光格栅注塑模具 | |
CN210475476U (zh) | 斜顶结构以及包括斜顶结构的锌合金成型模具 | |
CN210334294U (zh) | 锌合金成型模具 | |
CN112339234A (zh) | 一种方便脱模的注塑模具冷却系统 | |
CN210789183U (zh) | 温控系统以及包括该温控系统的锌合金成型模具 | |
CN217621943U (zh) | 一种模具唧嘴及唧嘴安装结构 | |
CN209775431U (zh) | 一种汽车前格栅注塑模具 | |
CN109397611B (zh) | 菲涅尔透镜的制造方法、所用射出成型模具装置及制得的菲涅尔透镜 | |
CN221819423U (zh) | 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冷却水路结构 | |
CN211683222U (zh) | 一种长筒型塑料件的注塑模具 | |
CN206426394U (zh) | 一种分流道注塑模具 | |
CN108859054A (zh) | 一种hdpe农田灌溉管制备方法、hdpe农田灌溉管及制作装置 | |
CN215242505U (zh) | 多镶块高精度注塑模具 | |
CN210334295U (zh) | 斜顶温控构件及包括该斜顶温控构件的锌合金成型模具 | |
CN218948324U (zh) | 电动车后尾箱反光装饰件无熔接痕多点进胶注塑成型机构 | |
CN219667328U (zh) | 一种长管型产品浇注模组 | |
CN219650461U (zh) | 一种基于热膨胀密封的分体式热嘴 | |
CN216683228U (zh) | 一种卧式注塑机冷却系统 | |
CN214920376U (zh) | 一种压铸模浇口套安装结构 | |
CN220008720U (zh) | 一种用于96孔搅拌套模具的冷却水路 | |
CN221022213U (zh) | 快速冷却木塑模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