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65749A - 一种语音通信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语音通信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65749A
CN115065749A CN202210444243.9A CN202210444243A CN115065749A CN 115065749 A CN115065749 A CN 115065749A CN 202210444243 A CN202210444243 A CN 202210444243A CN 115065749 A CN115065749 A CN 1150657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ice
circuit
simplex
duplex
proces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442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能钦
易纯洁
罗宇盛
刘从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ianhai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ianhai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ianhai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ianhai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4424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657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65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657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语音通信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语音通信方法包括:在单工通话模式下,检测双工电路是否存在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电路是否存在单工上行语音;响应于双工下行语音、单工上行语音至少存在一者待处理,通过待处理语音的中转电路发送待处理语音。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减少硬件及电路的复杂性,同时可以有效提高语音通信时语音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Description

一种语音通信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语音对讲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语音通信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语音通信手段和通信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常用的通讯手段就有大家日常使用的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基于互联网协议的语音传输)电话、手机电话、卫通电话,也有近距离对讲机等。在某些场景下单一的通信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所以多模的通信终端已成为大趋势。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现在市场上越来越多公网对讲机、卫通对讲机的远距离对讲终端,但这些远距离对讲终端普遍存在语音延时、语音冲突和丢失的问题,且多模终端语音处理较为复杂,如语音接入通道少,需要额外增加硬件及电路。有鉴于此,如何减少硬件及电路复杂性的同时,保证语音通信时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语音通信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在减少硬件及电路复杂性的同时,保证语音通信时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语音通信方法,包括:在单工通话模式下,检测双工电路是否存在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电路是否存在单工上行语音;响应于双工下行语音、单工上行语音至少存在一者待处理,通过待处理语音的中转电路发送待处理语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语音通信设备,包括:双工电路、单工电路和控制电路,双工电路和单工电路均耦接至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的语音通信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指令,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的语音通信方法。
上述方案,在单工通话模式下,检测双工电路是否存在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电路是否存在单工上行语音;响应于双工下行语音、单工上行语音至少存在一者待处理,通过待处理语音的中转电路发送待处理语音,一方面,在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上行语音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优先将单工上行语音发送出去,同时,支持语音处理和优化,可以有效改善语音通信中存在的语音冲突、丢失和噪声等问题,另一方面,仅通过双工电路、单工电路及控制电路即可满足多模终端语音通信的需要,无需额外增加硬件及电路切换。故此,本申请的方案能够在减少硬件及电路复杂性的同时,保证语音通信时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是本申请语音通信方法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语音通信设备工作原理框架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步骤S12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语音通信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
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此外,本文中的“多”表示两个或者多于两个。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语音通信方法一实施例示意图,具体而言,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在单工通话模式下,检测双工电路是否存在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电路是否存在单工上行语音。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用户在发起语音通信呼叫时,可以选择单工通话模式,单工通话模式是指语音通信时只能进行语音接收和语音呼叫中的一者。在单工通话模式下,用户可以通过本申请的语音通信设备与远距离的语音通信设备建立语音通信。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语音通信设备工作原理框架示意图,具体而言,语音通信设备20包括双工电路21、单工电路22和控制电路2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双工电路21可以是宽带通信电路,用于远距离的语音中转传输,具体地,宽带通信电路可以包括公网或卫通通信模块中的至少一种,公网通信模块指普通电路交换网,即网通、电信、铁通等架设的骨干及分支网络,可以用于远距离的信息传输,可以覆盖到国内大部分范围,卫通通信模块指通过人造卫星空间段提供运营及相关应用服务,可以提供广播电视、通信、视频、数据等传输服务,覆盖的范围比公网通信模块更广,利用双工电路21进行远距离的语音中转传输时,可以选择使用其中一个通信模块,从而在通信范围上两者可以互补。单工电路22可以是窄带通信电路,用于近距离的语音中转传输。双工电路21和单工电路22结合使用可实现远距离窄带语音通信。控制电路23用于实现本申请中所述的语音通信方法。
请继续参阅图2,图2中本端设备24包括单工电路22、控制电路23以及与控制电路23连接的拾音电路和扬声器电路(图中未示出),与单工电路22连接的可以有多个具有语音通信功能的窄带语音通话终端25,示例性地,语音通话终端25可以是窄带对讲机,窄带对讲机的数量至少包括一个,在建立单工语音通话时用于实现个呼或组呼通信,具体地,个呼是指建立单工语音通话时,选择外端设备26中语音通话终端27的其中一个作为目标联系人;组呼是指建立单工语音通话时,选择外端设备26中窄带语音通话终端27的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作为目标联系人。用户建立单工语音通话后,本端设备24可以与远距离的外端设备26进行语音通信。本端设备24通过语音通话终端25对远距离的外端设备26发起语音呼叫时,这时的语音为单工上行语音,单工电路22存在单工上行语音。本端设备24被远距离的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呼叫时,这时的语音为双工下行语音,双工电路21存在双工下行语音。在单工通话模式下,双工电路21可能会存在来自远距离外端设备26的双工下行语音,同时,单工电路22可能会存在来自本端设备24的单工上行语音,为了避免上下行语音冲突导致语音延时和丢失等问题,需要通过控制电路23对双工电路21和单工电路22进行上下行语音检测。
步骤S21:响应于双工下行语音、单工上行语音至少存在一者待处理,通过待处理语音的中转电路发送待处理语音。其中,待处理语音为双工下行语音的情况下,待处理语音的中转电路为单工电路22,待处理语音为单工上行语音的情况下,待处理语音的中转电路为双工电路21。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对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发起语音呼叫时,单工电路22存在单工上行语音,这时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也可能被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呼叫,双工电路21存在双工下行语音,当控制电路23检测到双工下行语音、单工下行语音至少存在一者待处理时,通过中转电路发送待处理语音,其中,中转电路指的是双工电路21和单工电路22。由于语音通话终端25和与其连接的单工电路22不具有远距离语音通信的功能,所以需要宽带通信电路即双工电路21进行远距离的语音中转传输,其中,语音通话终端25的呼叫语音即单工上行语音经过单工电路22传输到控制电路23,再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至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如前所述,若用户在本端设备24发起个呼,则单工上行语音经过双工电路21发送至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的其中一个,或者,若用户在本端设备24发起组呼,则单工上行语音经过双工电路21发送至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的至少两个,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和/或,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被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呼叫时,被呼叫语音即双工下行语音从外端设备26通过双工电路21传输到本端设备24的控制电路23,再经过单工电路22发送至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如前所述,若用户在外端设备26发起个呼,则双工下行语音通过单工电路22发送至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的其中一个,或者,若用户在外端设备26发起组呼,则双工下行语音通过单工电路22发送至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的至少两个,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
上述方案,在单工通话模式下,检测双工电路21是否存在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电路22是否存在单工上行语音;响应于双工下行语音、单工上行语音至少存在一者待处理,通过待处理语音的中转电路发送待处理语音,一方面,在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上行语音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优先将单工上行语音发送出去,同时,支持语音处理和优化,可以有效改善语音通信中存在的语音冲突、丢失和噪声等问题,另一方面,仅通过双工电路21、单工电路22及控制电路23即可满足多模终端语音通信的需要,无需额外增加硬件及电路切换。故此,能够在减少硬件及电路复杂性的同时,保证语音通信时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如图3所示,图3是图1中步骤S12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21:响应于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上行语音均存在,缓存双工下行语音,并由双工电路21发送单工上行语音。
具体地,若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对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发起呼叫的同时,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也对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发起了呼叫,即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上行语音均存在,此时为了避免上下行语音冲突而造成语音延时和丢失等问题,先对双工下行语音进行缓存,优先将单工上行语音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至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如前所述,若用户在本端设备24发起个呼,则单工上行语音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至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的其中一个,或者,若用户在本端设备24发起组呼,则单工上行语音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至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的至少两个,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
步骤S122:通过单工电路22发送双工下行语音。
具体地,在优先将单工上行语音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至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之后,步骤S121中缓存的双工下行语音再通过单工电路22发送至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如前所述,根据用户在外端设备26发起个呼或组呼来确定双工下行语音发送至语音通话终端25的其中一个或多个。
在一实施方式中,响应于双工下行语音存在且单工上行语音不存在,则通过单工电路22发送双工下行语音。具体地,在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未对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发起呼叫,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对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发起呼叫时,即双工下行语音存在且单工上行语音不存在时,则通过单工电路22发送双工下行语音。如前所述,若用户在外端设备26发起个呼,则双工下行语音通过单工电路22发送至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的其中一个,或者,若用户在外端设备26发起组呼,则双工下行语音通过单工电路21发送至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的至少两个,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响应于双工下行语音不存在且单工上行语音存在,则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单工上行语音。具体地,在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对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发起呼叫,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未对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发起呼叫时,即双工下行语音不存在且单工上行语音存在时,则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单工下行语音。如前所述,若用户在本端设备24发起个呼,则单工上行语音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至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的其中一个,或者,若用户在本端设备24发起组呼,则单工上行语音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至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的至少两个,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
上述公开实施例中,双工下行语音传输到本端设备24时,在作为目标联系人的语音通话终端25上进行播放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本端设备24的扬声器电路进行播放,单工上行语音通过双工电路21中转传输到外端设备26时,在作为目标联系人的语音通话终端27上进行播放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本端设备24的扬声器电路进行播放。
在进行语音通话的过程中,语音在中转电路中经过多次中转传输,可能会存在噪声、回音等问题,导致语音通话质量下降,在步骤S12之前,还可以包括对待处理语音进行语音优化的步骤,其中,语音优化可以包括语音降噪、回声消除中的至少一者。
上述方案,响应于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上行语音均存在,缓存双工下行语音,并由双工电路21发送单工上行语音;通过单工电路22发送双工下行语音。一方面,优先将单工上行语音发送出去,可以有效改善语音通信中存在的语音冲突、丢失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发送待处理语音之前,将语音进行处理和优化,避免语音通信中存在的噪音、回声等问题。因此,此方式大大提高了语音通话质量和用户体验。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响应于双工下行语音、单工上行语音均不存在,则检测本端设备24的拾音电路是否采集外呼语音,若检测到本端设备24的拾音电路采集外呼语音,则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外呼语音至外端设备26;若检测到本端设备24的拾音电路未采集外呼语音,则重新执行检测双工电路21是否存在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电路22是否存在单工上行语音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在本方案的语音通信方法中,本端设备24也可以通过控制电路23对外端设备26或者语音通话终端27进行呼叫。具体地,与控制电路23连接的有拾音电路(图中未示出),发起呼叫时,拾音电路直接采集用户发出的语音,当检测到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未对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发起呼叫且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也未对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发起呼叫时,即双工下行语音、单工上行语音均不存在时,则检测本端设备24是否对外端设备26或者语音通话终端27发起呼叫,即拾音电路是否采集外呼语音。若检测到拾音电路采集外呼语音,则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外呼语音至外端设备26或者语音通话终端27。具体地,外端设备26或者语音通话终端27中的哪一个来接收外呼语音取决于本端设备24呼叫时选择的目标联系人。若检测到本端设备24的拾音电路未采集外呼语音,即双工下行语音、单工上行语音均不存在,且本端设备24也未对外端设备26或者语音通话终端27发起呼叫,则重新执行前述公开实施例中检测双工电路21是否存在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电路22是否存在单工上行语音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
如前述公开实施例所述,本端设备24的外呼语音通过双工电路21中转传输到外端设备26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本端设备24的扬声器电路进行播放;本端设备24被外端设备26呼叫时,被呼叫的语音在作为目标联系人的语音通话终端25上进行播放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本端设备24的扬声器电路进行播放。
如前述公开实施例所述,在进行语音通话的过程中,语音在中转电路中经过多次中转传输,可能会存在噪声、回音等问题,导致语音通话质量下降,在双工电路21发送外呼语音之前,还可以包括外呼语音进行语音优化的步骤,其中,语音优化可以包括语音降噪、回声消除中的至少一者。
上述方案,响应于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上行语音均不存在,则检测本端设备24的拾音电路是否采集外呼语音,若检测到本端设备24的拾音电路采集外呼语音,则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外呼语音至外端设备26;若检测到本端设备24的拾音电路未采集外呼语音,则重新执行检测双工电路21是否存在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电路22是否存在单工上行语音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在发送待处理语音之前,将语音进行处理和优化,避免语音通信中存在的噪音、回声等问题。因此,此方式大大提高了语音通话质量和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语音通信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具体而言,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41:在本端设备24建立单工通话。
具体地,用户通过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对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发起呼叫,建立单工通话。如前述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在建立单工通话时,用户可以选择进行个呼或者组呼,在此不在赘述。
步骤S42:检测双工电路21是否存在双工下行语音。
具体地,在本端设备24建立单工通话从而对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发起呼叫时,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也可能同时被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所呼叫,为了避免上下行语音冲突而造成语音延时和丢失等问题,此时需要检测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是否被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所呼叫,即检测双工电路21是否存在双工下行语音。
步骤S43:检测单工电路22是否存在单工上行语音。
具体地,在检测到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被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所呼叫,即双工电路21存在双工下行语音的情况下,检测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是否同时对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发起呼叫,即检测单工电路22是否存在单工上行语音。
步骤S44:缓存双工下行语音,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单工上行语音。
具体地,在检测到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呼叫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的同时,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又被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所呼叫时,即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上行语音均存在时,则缓存双工下行语音,优先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单工上行语音,其中,单工上行语音可以根据用户在本端设备24建立单工通话时设定的个呼或者组呼被发送至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且单工上行语音也可以同时在本端设备24的扬声器电路播放。在发送单工上行语音之前,还可以包括对单工上行语音进行优化的步骤,其中,语音优化可以包括语音降噪、回声消除中的至少一者。
步骤S45:通过单工电路22发送双工下行语音。
具体地,在优先将单工上行语音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之后,再通过单工电路22发送步骤S44中缓存的双工下行语音。其中,双工下行语音可以根据用户在外端设备26建立单工通话时设定的个呼或者组呼被发送至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且双工下行语音也可以同时在本端设备24的扬声器电路播放。在发送双工下行语音之前,还可以包括对双工下行语音进行优化的步骤,其中,语音优化可以包括语音降噪、回声消除中的至少一者。
步骤S46:执行步骤S45。
具体地,在检测到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未呼叫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被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所呼叫时,即双工下行语音存在且单工上行语音不存在时,则执行步骤S45,即通过单工电路22发送双工下行语音,具体可参阅前述步骤S45中公开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47:检测单工电路22是否存在单工上行语音。
具体地,在检测到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未被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所呼叫时,即双工下行语音不存在时,则检测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是否呼叫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即检测单工电路22是否存在单工上行语音。
步骤S48: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单工上行语音。
具体地,在检测到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未被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所呼叫,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呼叫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时,即双工下行语音不存在且单工上行语音存在时,则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单工上行语音,其中,单工上行语音可以根据用户在本端设备24建立单工通话时设定的个呼或者组呼被发送至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且单工上行语音同时也可以在本端设备24的扬声器电路播放。在发送单工上行语音之前,还可以包括对单工上行语音进行优化的步骤,其中,语音优化可以包括语音降噪、回声消除中的至少一者。步骤S49:检测本端设备24的拾音电路是否采集外呼语音。
在本方案的语音通信方法中,本端设备24也可以通过控制电路23对外端设备26或者语音通话终端27发起呼叫。具体地,与控制电路23连接的有拾音电路(图2中未示出),发起呼叫时,拾音电路直接采集用户发出的语音,当检测到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未对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发起呼叫且外端设备26的语音通话终端27也未对本端设备24的语音通话终端25发起呼叫时,即双工下行语音、单工上行语音均不存在,则检测本端设备24是否对外端设备26或者语音通话终端27发起呼叫,即拾音电路是否采集外呼语音。
步骤S410: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外呼语音。
具体地,若检测到本端设备24对外端设备26或者语音通话终端27发起呼叫,即拾音电路采集外呼语音,则通过双工电路21发送外呼语音。其中,外呼语音可以根据用户在本端设备24设定的个呼或者组呼被发送至外端设备26或者语音通话终端27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且外呼语音同时也可以在本端设备24的扬声器电路播放。在发送外呼语音之前,还可以包括对外呼语音进行优化的步骤,其中,语音优化可以包括语音降噪、回声消除中的至少一者。
步骤S411:执行步骤S42。
具体地,若检测到本端设备24的拾音电路未采集外呼语音,即双工下行语音、单工上行语音均不存在,且本端设备24也未对外端设备26或者语音通话终端27发起呼叫,则重新执行前述公开实施例中检测双工电路21是否存在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电路22是否存在单工上行语音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
上述方案,在单工通话模式下,检测双工电路21是否存在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电路22是否存在单工上行语音;响应于双工下行语音、单工上行语音至少存在一者待处理,通过待处理语音的中转电路发送待处理语音,一方面,在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上行语音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优先将单工上行语音发送出去,同时,支持语音处理和优化,可以有效改善语音通信中存在的语音冲突、丢失和噪声等问题,另一方面,仅通过双工电路21、单工电路22及控制电路23即可满足多模终端语音通信的需要,无需额外增加硬件及电路切换。故此,能够在减少硬件及电路复杂性的同时,保证语音通信时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50上存储有程序指令51,程序指令51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语音通信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上述方案,在单工通话模式下,检测双工电路21是否存在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电路22是否存在单工上行语音;响应于双工下行语音、单工上行语音至少存在一者待处理,通过待处理语音的中转电路发送待处理语音,一方面,在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上行语音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优先将单工上行语音发送出去,同时,支持语音处理和优化,可以有效改善语音通信中存在的语音冲突、丢失和噪声等问题,另一方面,仅通过双工电路21、单工电路22及控制电路23即可满足多模终端语音通信的需要,无需额外增加硬件及电路切换。故此,能够在减少硬件及电路复杂性的同时,保证语音通信时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具有的功能或包含的模块可以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描述的方法,其具体实现可以参照上文方法实施例的描述,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上文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倾向于强调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之处,其相同或相似之处可以互相参考,为了简洁,本文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和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Claims (10)

1.一种语音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单工通话模式下,检测双工电路是否存在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电路是否存在单工上行语音;
响应于所述双工下行语音、所述单工上行语音至少存在一者待处理,通过待处理语音的中转电路发送所述待处理语音;
其中,所述待处理语音为所述双工下行语音的情况下,所述待处理语音的中转电路为所述单工电路,所述待处理语音为所述单工上行语音的情况下,所述待处理语音的中转电路为所述双工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双工下行语音、所述单工上行语音至少存在一者待处理,通过待处理语音的中转电路发送所述待处理语音,包括:
响应于所述双工下行语音和所述单工上行语音均存在,缓存所述双工下行语音,并由所述双工电路发送所述单工上行语音;
通过所述单工电路发送所述双工下行语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双工下行语音、所述单工上行语音至少存在一者待处理,通过待处理语音的中转电路发送所述待处理语音,包括:
响应于存在所述双工下行语音且不存在所述单工上行语音,通过所述单工电路发送所述双工下行语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双工下行语音、所述单工上行语音至少存在一者待处理,通过待处理语音的中转电路发送所述待处理语音,包括:
响应于不存在所述双工下行语音且存在所述单工上行语音,通过所述双工电路发送所述单工上行语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处理语音为所述双工下行语音的情况下,所述待处理语音经所述中转电路发送至本端语音通话终端;
和/或,所述待处理语音为所述单工上行语音的情况下,所述待处理语音经所述中转电路发送至外端语音通话终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待处理语音的中转电路发送所述待处理语音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待处理语音进行语音优化;其中,所述语音优化包括语音降噪、回声消除中至少一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双工下行语音、所述单工上行语音均不存在,检测本端设备的拾音电路是否采集外呼语音;
响应于检测到所述本端设备的所述拾音电路采集所述外呼语音,通过所述双工电路发送所述外呼语音至外端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检测到所述本端设备的所述拾音电路未采集所述外呼语音,重新执行所述检测双工电路是否存在双工下行语音和单工电路是否存在单工上行语音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
9.一种语音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工电路、单工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双工电路和所述单工电路均耦接至所述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语音通信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语音通信方法。
CN202210444243.9A 2022-04-25 2022-04-25 一种语音通信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0657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44243.9A CN115065749A (zh) 2022-04-25 2022-04-25 一种语音通信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44243.9A CN115065749A (zh) 2022-04-25 2022-04-25 一种语音通信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65749A true CN115065749A (zh) 2022-09-16

Family

ID=83197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44243.9A Pending CN115065749A (zh) 2022-04-25 2022-04-25 一种语音通信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65749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45307Y (zh) * 1995-07-24 1997-01-15 秦皇岛获马电子有限公司 单工机的全双工转换装置
CN1229205A (zh) * 1998-03-16 1999-09-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单工/双工交换系统
US20050213518A1 (en) * 2004-03-23 2005-09-29 Motorola, Inc. Mode shifting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CN101369818A (zh) * 2008-08-01 2009-02-18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多频段双工单工切换合分路器及其方法
US20100150128A1 (en) * 2008-12-12 2010-06-17 At&T Mobility Ii Ll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Asymmetrical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CN102104473A (zh) * 2011-01-12 2011-06-22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工终端与双工终端通话的方法及系统
CN102790641A (zh) * 2011-05-19 2012-11-21 北京联拓恒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45307Y (zh) * 1995-07-24 1997-01-15 秦皇岛获马电子有限公司 单工机的全双工转换装置
CN1229205A (zh) * 1998-03-16 1999-09-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单工/双工交换系统
US20050213518A1 (en) * 2004-03-23 2005-09-29 Motorola, Inc. Mode shifting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CN101369818A (zh) * 2008-08-01 2009-02-18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多频段双工单工切换合分路器及其方法
US20100150128A1 (en) * 2008-12-12 2010-06-17 At&T Mobility Ii Ll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Asymmetrical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CN102104473A (zh) * 2011-01-12 2011-06-22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工终端与双工终端通话的方法及系统
CN102790641A (zh) * 2011-05-19 2012-11-21 北京联拓恒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42272B1 (en) Voice conferencing system having local sound amplification
US5923749A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liminating acoustic echos in a digital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US6055311A (en) Dynamic echo canceller and parameter selection in telephony systems
CN115065749A (zh) 一种语音通信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080181388A1 (en) Telephone exchange system and service providing method for use in the system
JP4272849B2 (ja) エコーキャンセラのトレーニングを制御する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回線交換システム
JP3136277B2 (ja) 反響除去システム
US7480262B2 (en) Telephone terminal, telephone system using telephone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of telephone terminal
JPS6038962A (ja) 会議用電話装置
JP3016457B2 (ja) 通信システム
EP1990984A1 (en)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system, speech converter, and signal conversion adaptor
JP2008153993A (ja) 電子交換機、電話端末、電話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エコー消去方法
KR101959097B1 (ko) 사설 교환기에서의 내선 호 스위칭 방법 및 장치
JP3016458B2 (ja)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着信端末状態制御方法
JP2005136823A (ja) 電話交換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電話システム
JP3093666B2 (ja) コンピュータ通信方式
US6657995B1 (en) Circuit connecting unit in integrated network
JP2913905B2 (ja) 構内自動交換機
JP2588896B2 (ja) 音声会議装置
KR100258251B1 (ko) 반향 제거 장치
JPS5888993A (ja) 複合通信網における情報伝送方式
JP2761131B2 (ja) 特定情報源を着信先とする不特定電話加入者からの呼接続制御方法
JP2954117B2 (ja) 使用基地局履歴情報通知方式および自動車電話交換システム
JP2000049936A (ja) 電話交換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JPH047950A (ja) Pb信号送出方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1802, Block A, Building 6, Shenzhen International Holdings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Valley, Dashi 1st Road, Xili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Applicant after: Haides Communic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601, Haoyitong building, 9108 North Ring Avenue, songpingshan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Tianhai Communication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