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20813A - 一种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20813A
CN115020813A CN202210946770.XA CN202210946770A CN115020813A CN 115020813 A CN115020813 A CN 115020813A CN 202210946770 A CN202210946770 A CN 202210946770A CN 115020813 A CN115020813 A CN 1150208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ion
ion 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
compound
carbon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4677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20813B (zh
Inventor
钱韫娴
胡时光
李红梅
向晓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apche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apche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apche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apche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4677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208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208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08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208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0813B/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2471 priority patent/WO2024032171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7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为克服现有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温升过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非水电解液和隔膜,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所述正极包括包含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材料层,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钴酸锂,所述非水电解液包括有非水有机溶剂、锂盐和添加剂,所述添加剂包括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818457DEST_PATH_IMAGE002
结构式1;所述锂离子电池满足以下条件:0.1≤h/q*m≤15;且10≤q≤50,50≤h≤130,0.01≤m≤3;所述锂离子电池在25℃下2C放电到100%DOD过程中的最高表面温度Tmax和最低表面温度Tmin满足以下条件:(Tmax‑Tmin)/Tmin*100%≤30%。本发明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在保证较高的循环寿命和性能一致性的同时,提高了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储能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比能量、无记忆效应、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3C数码、电动工具、航天、储能、动力汽车等领域,电子信息技术及消费产品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高电压以及高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钴酸锂(LCO)是目前3C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主流,市场需求稳步上升,故LCO的产量逐年稳步增加。随着快充(≥2C)和高电压(≥4.45V)LCO的产业化,更是将LCO的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但是随着5G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数据传输速度和处理能力相比2G、3G时代有显著提升,AR、高清视频、直播等应用场景加速落地,人们对手机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推动手机硬件配置快速迭代,尤其是对3C数码电池的充放电速率和容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智能手机发热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手机发烫、卡顿和死机时有发生,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主板烧坏乃至爆炸。然而,降低锂离子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的温升以及温度分布的均匀性研究极少,通常电池内部的温度分布不均与电池内部电流分布的不均相关,电流分布不均容易导致电池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发生局部的过充或过放,以及副反应速度的不一致,进而导致电池内部衰降速度的不一致;同时降低电池在大倍率充放电过程中的温升对于提升电池的使用寿命也至关重要。如何解决电池温度过高的问题是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温升过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非水电解液和隔膜,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所述正极包括包含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材料层,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钴酸锂,所述非水电解液包括有非水有机溶剂、锂盐和添加剂,所述添加剂包括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897573DEST_PATH_IMAGE001
结构式1
其中,n为0或1,A选自C或O,X选自
Figure 187740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130288DEST_PATH_IMAGE003
,R1、R2各自独立选自H、
Figure 833802DEST_PATH_IMAGE004
Figure 457681DEST_PATH_IMAGE005
Figure 195830DEST_PATH_IMAGE006
Figure 512542DEST_PATH_IMAGE007
Figure 703352DEST_PATH_IMAGE008
,R1和R2不同时选自H,且X、R1和R2中至少含有一个硫原子;
所述锂离子电池满足以下条件:
0.1≤h/q*m≤15;
且10≤q≤50,50≤h≤130,0.01≤m≤3;
其中,q为隔膜的孔隙率,单位为%;
h为正极材料层的厚度,单位为μm;
m为非水电解液中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单位为%;
所述锂离子电池在25℃下2C放电到100%DOD过程中的最高表面温度Tmax和最低表面温度Tmin满足以下条件:
(Tmax-Tmin)/Tmin* 100%≤30%。
可选的,所述锂离子电池满足以下条件:
0.2≤h/q*m≤6。
可选的,所述隔膜的孔隙率q为15%~30%。
可选的,所述正极材料层的厚度h为60 μm ~110 μm。
可选的,所述非水电解液中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含量m为0.1%~1.0%。
可选的,所述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927660DEST_PATH_IMAGE009
Figure 192419DEST_PATH_IMAGE010
Figure 742349DEST_PATH_IMAGE011
Figure 358138DEST_PATH_IMAGE012
Figure 386137DEST_PATH_IMAGE013
Figure 833299DEST_PATH_IMAGE014
Figure 226234DEST_PATH_IMAGE015
Figure 391636DEST_PATH_IMAGE016
Figure 665404DEST_PATH_IMAGE017
Figure 232651DEST_PATH_IMAGE018
Figure 796488DEST_PATH_IMAGE019
可选的,所述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截止电压为4.4V~4.7V。
可选的,所述非水有机溶剂包括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丙烯酯、乙酸丁酯、γ-丁内酯、丙酸丙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氟代乙酸乙酯和氟醚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添加剂还包括环状硫酸酯类化合物、磺酸内酯类化合物、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磷酸酯类化合物、硼酸酯类化合物和腈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以所述非水电解液的总质量为100%计,所述添加剂的添加量为0.01%~30%。
可选的,所述环状硫酸酯类化合物选自硫酸乙烯酯、硫酸丙烯酯、甲基硫酸乙烯酯、
Figure 183607DEST_PATH_IMAGE020
Figure 818988DEST_PATH_IMAGE021
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磺酸内酯类化合物选自1,3-丙烷磺酸内酯、1,4-丁烷磺酸内酯、1,3-丙烯磺酸内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选自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乙烯亚乙酯、亚甲基碳酸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三氟甲基碳酸乙烯酯、双氟代碳酸乙烯酯或结构式2所示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912846DEST_PATH_IMAGE022
结构式2
所述结构式2中,R21、R22、R23、R24、R25、R2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C1-C5基团中的一种;
所述磷酸酯类化合物选自三(三甲基硅烷)磷酸酯、三(三甲基硅烷)亚磷酸酯或结构式3所示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975479DEST_PATH_IMAGE023
结构式3
所述结构式3中,R31、R32、R32各自独立的选自C1-C5的饱和烃基、不饱和烃基、卤代烃基、-Si(CmH2m+1)3,m为1~3的自然数,且R31、R32、R33中至少有一个为不饱和烃基;
所述硼酸酯类化合物选自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和三(三乙基硅烷)硼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腈类化合物选自丁二腈、戊二腈、乙二醇双(丙腈)醚、己烷三腈、己二腈、庚二腈、辛二腈、壬二腈、癸二腈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在非水电解液中加入有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作为添加剂,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在电池首次化成的过程中在电化学条件下分解以在正负极表面形成有界面膜,发明人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在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成膜的过程中,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含量、隔膜的孔隙率和正极材料层的厚度会影响到该界面膜的成膜质量,以及影响锂盐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扩散效率,进而导致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下的温度变化,具体的,当隔膜的孔隙率q、正极材料层的厚度h和非水电解液中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含量m满足条件0.1≤h/q*m≤15时,能够充分发挥隔膜、正极材料层和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之间的协同效应,在正负极表面形成高离子导电率的稳定界面膜,提高锂盐的扩散效率,明显减少锂离子电池大电流放电过程中的产热并改善锂离子电池各位置温升的一致性,从而在保证锂离子电池较高的循环寿命和性能一致性的同时,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非水电解液和隔膜,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所述正极包括包含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材料层,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钴酸锂,所述非水电解液包括有非水有机溶剂、锂盐和添加剂,所述添加剂包括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584315DEST_PATH_IMAGE001
结构式1
其中,n为0或1,A选自C或O,X选自
Figure 961070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237331DEST_PATH_IMAGE003
,R1、R2各自独立选自H、
Figure 408549DEST_PATH_IMAGE004
Figure 770260DEST_PATH_IMAGE005
Figure 481864DEST_PATH_IMAGE006
Figure 550314DEST_PATH_IMAGE007
Figure 954751DEST_PATH_IMAGE008
,R1和R2不同时选自H,且X、R1和R2中至少含有一个硫原子;
所述锂离子电池满足以下条件:
0.1≤h/q*m≤15;
且10≤q≤50,50≤h≤130,0.01≤m≤3;
其中,q为隔膜的孔隙率,单位为%;
h为正极材料层的厚度,单位为μm;
m为非水电解液中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单位为%;
所述锂离子电池在25℃下2C放电到100%DOD(放电深度)过程中的最高表面温度Tmax和最低表面温度Tmin满足以下条件:
(Tmax-Tmin)/Tmin* 100%≤30% 。
非水电解液中加入有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作为添加剂,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在电池首次化成的过程中在电化学条件下分解以在正负极表面形成有界面膜,发明人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在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成膜的过程中,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含量、隔膜的孔隙率和正极材料层的厚度会影响到该界面膜的成膜质量,以及影响锂盐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扩散效率,进而导致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下的温度变化,具体的,当隔膜的孔隙率q、正极材料层的厚度h和非水电解液中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含量m满足条件0.1≤h/q*m≤15时,能够充分发挥隔膜、正极材料层和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之间的协同效应,在正负极表面形成高离子导电率的稳定界面膜,提高锂盐的扩散效率,明显减少锂离子电池大电流放电过程中的产热并改善锂离子电池各位置温升的一致性,从而在保证锂离子电池较高的循环寿命和性能一致性的同时,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n为0时,所述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为:
Figure 741441DEST_PATH_IMAGE024
其中,A选自C或O,X选自
Figure 256736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242010DEST_PATH_IMAGE003
,R1、R2各自独立选自H、
Figure 755031DEST_PATH_IMAGE004
Figure 91334DEST_PATH_IMAGE005
Figure 846538DEST_PATH_IMAGE006
Figure 951898DEST_PATH_IMAGE007
Figure 432557DEST_PATH_IMAGE008
,R1和R2不同时选自H,且X、R1和R2中至少含有一个硫原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n为1时,所述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为:
Figure 928261DEST_PATH_IMAGE024
Figure 50938DEST_PATH_IMAGE025
其中,A选自C或O,X选自
Figure 948487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600048DEST_PATH_IMAGE003
,R1、R2各自独立选自H、
Figure 910943DEST_PATH_IMAGE004
Figure 509415DEST_PATH_IMAGE005
Figure 323787DEST_PATH_IMAGE006
Figure 615091DEST_PATH_IMAGE007
Figure 147704DEST_PATH_IMAGE008
,R1和R2不同时选自H,且X、R1和R2中至少含有一个硫原子。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锂离子电池满足以下条件:
0.2≤h/q*m≤6。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隔膜的孔隙率q可以为10%、13%、15%、16%、18%、21%、23%、24%、26%、27%、29%、30%、32%、33%、35%、39%、41%、43%、46%、49%或50%。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隔膜的孔隙率q为15%~30%。
若隔膜的孔隙率过小,则锂离子在隔膜间不能顺利穿梭,会降低锂离子电池的动力学性能并增大电池阻抗,不仅导致电池大电流放电时产热速率加快,温升增大,而且会导致整体电池的热稳定性和一致性更差;若隔膜的孔隙率过大,则隔膜不能够有效阻挡有害的杂质物质在正负极间的穿梭过程,劣化电池电化学性能,严重时会使正负极直接接触或易被锂枝晶刺穿而造成短路。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材料层的厚度h可以为50μm、51μm、55μm、58μm、60μm、61μm、65μm、68μm、70μm、71μm、75μm、78μm、80μm、81μm、85μm、88μm、90μm、91μm、95μm、98μm、100μm、101μm、105μm、108μm、110μm、111μm、115μm、118μm、120μm、121μm、125μm、128μm或130μm。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材料层的厚度h为60 μm ~110 μm。
正极材料层厚度越厚,虽然有利于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但也极大的影响了锂离子在固相中的扩散,因此会在正极和负极内部都会产生较为显著的锂离子浓度梯度差,增加电池大电流放电过程中的极化现象,造成电池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副反应速度的不一致,进而导致电池内部衰降速度的不一致,严重影响电池的一致性;若正极材料层过低,则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降低,不利于商用化应用。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非水电解液中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含量m可以为0.01%、0.02%、0.05%、0.08%、0.1%、0.2%、0.4%、0.5%、0.7%、0.9%、1.0%、1.1%、1.3%、1.5%、1.8%、2.0%、2.3%、2.7%或3.0%。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非水电解液中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含量m为0.1%~1.0%。
当非水电解液中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含量处于上述范围内时,有利于在正负极活性材料表面形成一种高离子电导率且稳定的界面膜,从而在固-液界面处形成快离子通道,促进锂离子的扩散,显著降低了钴酸锂电池大电流放电过程中的产热并改善温度分布的一致性,降低了电池的热失控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346604DEST_PATH_IMAGE026
Figure 953166DEST_PATH_IMAGE027
Figure 477688DEST_PATH_IMAGE028
Figure 435280DEST_PATH_IMAGE029
Figure 172292DEST_PATH_IMAGE030
Figure 961256DEST_PATH_IMAGE031
Figure 594363DEST_PATH_IMAGE032
Figure 835988DEST_PATH_IMAGE016
Figure 78488DEST_PATH_IMAGE017
Figure 987539DEST_PATH_IMAGE018
Figure 322705DEST_PATH_IMAGE019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优选的化合物,并不代表对于本发明的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知晓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结构式的情况下,根据化学合成领域的公知常识可以知晓上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例如:化合物7可通过以下方法制成:
将山梨醇、碳酸二甲酯、甲醇碱性物质催化剂氢氧化钾以及DMF等有机溶剂置于反应容器中,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反应数小时后,加入一定量的草酸调节pH至中性,过滤、重结晶后即可得到中间产物1,接着将中间产物1、碳酸酯、二氯亚砜等在高温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得到中间产物2,再使用高碘酸钠等氧化剂将中间产物2氧化即可得到化合物7。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锂离子电池为软包电池或硬壳电池。
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锂盐选自LiPF6、LiBOB、LiDFOB、LiPO2F2、LiBF4、LiSbF6、LiAsF6、LiN(SO2CF3)2、LiN(SO2C2F5)2、LiC(SO2CF3)3、LiN(SO2F)2、LiClO4、LiAlCl4、LiCF3SO3、Li2B10Cl10、LiSO2F、LiTOP(三草酸磷酸锂)、LiDODFP(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OTFP(四氟草酸磷酸锂)和低级脂肪族羧酸锂盐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非水电解液中,所述锂盐的浓度为0.1mol/L~8mol/L。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非水电解液中,所述锂盐的浓度为0.5mol/L~2.5mol/L。具体的,所述非水电解液中,所述锂盐的浓度可以为0.5mol/L、1mol/L、1.5mol/L、2mol/L、2.5mol/L。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还可包括LiFe1-x’M’x’PO4、LiMn2-y’My’O4和LiNixCoyMnzM1-x-y-zO2中的至少一种,其中,M’选自Mn、Mg、Co、Ni、Cu、Zn、Al、Sn、B、Ga、Cr、Sr、V或Ti中的至少一种,M选自Fe、Co、Ni、Mn、Mg、Cu、Zn、Al、Sn、B、Ga、Cr、Sr、V或Ti中的至少一种,且0≤x’<1,0≤y’≤1,0≤y≤1,0≤x≤1,0≤z≤1,x+y+z≤1,所述正极活性材料还可以选自硫化物、硒化物、卤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更为优选的,所述正极活性材料还包括LiFePO4、LiFe0.6Mn0.4PO4、LiNi0.5Co0.2Mn0.3O2、LiNi0.6Co0.2Mn0.2O2、LiNi0.8Co0.1Mn0.1O2、LiNi0.5Co0.2Mn0.2Al0.1O2、LiMn2O4、LiNi0.8Co0.1Al0.1O2中的至少一种。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截止电压为4.4V~4.7V。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还包括正极集流体,所述正极材料层形成于所述正极集流体的表面。
所述正极集流体选自可传导电子的金属材料,优选的,所述正极集流体包括Al、Ni、锡、铜、不锈钢的至少一种,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正极集流体选自铝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材料层还包括正极粘结剂和正极导电剂。
所述正极粘结剂包括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的共聚物、聚四氟乙烯、偏氟 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乙烯-四氟乙烯的共聚物、偏氟乙烯-四氟乙烯的共聚物、偏氟乙烯-三氟乙烯的共聚物、偏氟乙烯-三氯乙烯的共聚物、偏氟乙烯-氟代乙烯的共聚物、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四氟乙烯的共聚物、热塑性聚酰亚胺、聚乙烯及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羟甲基纤维素钠;以及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正极导电剂包括导电炭黑、导电碳球、导电石墨、导电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烯或还原氧化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极包括负极材料层,所述负极材料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
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碳基负极、硅基负极、锡基负极、锂负极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碳基负极可包括石墨、硬碳、软碳、石墨烯、中间相碳微球等;硅基负极可包括硅材料、硅的氧化物、硅碳复合材料以及硅合金材料等;锡基负极可包括锡、锡碳、锡氧、锡金属化合物;锂负极可包括金属锂或锂合金。锂合金具体可以是锂硅合金、锂钠合金、锂钾合金、锂铝合金、锂锡合金和锂铟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材料层还包括有负极粘结剂和负极导电剂,所述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粘结剂和所述负极导电剂共混得到所述负极材料层。
所述负极粘接剂和负极导电剂的可选择范围分别与所述正极粘结剂和正极导电剂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极还包括负极集流体,所述负极材料层形成于所述负极集流体的表面。
所述负极集流体选自可传导电子的金属材料,优选的,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Al、Ni、锡、铜、不锈钢的至少一种,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负极集流体选自铜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非水有机溶剂包括醚类溶剂、腈类溶剂、碳酸酯类溶剂和羧酸酯类溶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醚类溶剂包括环状醚或链状醚及其氟代物,优选为碳原子数3~10的链状醚及碳原子数3~6的环状醚,环状醚具体可以但不限于是 1,3-二氧戊烷(DOL)、1,4-二氧惡烷(DX)、冠醚、四氢呋喃(THF)、2-甲基四氢呋喃(2-CH3-THF),2-三氟甲基四氢呋喃(2-CF3-THF)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链状醚具体可以但不限于是二甲氧基甲烷、二乙氧基甲烷、乙氧基甲氧基甲烷、乙二醇二正丙基醚、乙二醇二正丁基醚、二乙二醇二甲基醚。由于链状醚与锂离子的溶剂化能力高、可提高离子解离性,因此特别优选粘性低、可赋予高离子电导率的二甲氧基甲烷、二乙氧基甲烷、乙氧基甲氧基甲烷。醚类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以任意的组合及比率组合使用两种以上。醚类化合物的添加量没有特殊限制,在不显著破坏本发明高压实锂离子电池效果的范围内是任意的,在非水溶剂体积比为100%中通常体积比为1%以上、优选体积比为2%以上、更优选体积比为3%以上,另外,通常体积比为30%以下、优选体积比为25%以下、更优选体积比为20%以下。在将两种以上醚类化合物组合使用的情况下,使醚类化合物的总量满足上述范围即可。醚类化合物的添加量在上述的优选范围内时,易于确保由链状醚的锂离子离解度的提高和粘度降低所带来的离子电导率的改善效果。另外,负极活性材料为碳基材料的情况下,可抑制因链状醚与锂离子共同发生共嵌入的现象,因此能够使输入输出特性、充放电速率特性达到适当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腈类溶剂具体可以但不限于是乙腈、戊二腈、丙二腈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碳酸酯类溶剂包括环状碳酸酯或链状碳酸酯,环状碳酸酯具体可以但不限于是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γ-丁内酯(GBL)、碳酸亚丁酯(BC)中的至少一种;链状碳酸酯具体可以但不限于是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丙酯(DPC)中的至少一种。环状碳酸酯的含量没有特殊限制,在不显著破坏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效果的范围内是任意的,但在单独使用一种的情况下其含量的下限相对于非水电解液的溶剂总量来说,通常体积比为3%以上、优选体积比为5%以上。通过设定该范围,可避免由于非水电解液的介电常数降低而导致电导率降低,易于使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大电流放电特性、相对于负极的稳定性、循环特性达到良好的范围。另外,上限通常体积比为90%以下、优选体积比为85%以下、更优选体积比为80%以下。通过设定该范围,可提高非水电解液的氧化/还原耐性,从而有助于提高高温保存时的稳定性。链状碳酸酯的含量没有特殊限定,相对于非水电解液的溶剂总量,通常为体积比为15%以上、优选体积比为20%以上、更优选体积比为25%以上。另外,通常体积比为90%以下、优选体积比为85%以下、更优选体积比为80%以下。通过使链状碳酸酯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容易使非水电解液的粘度达到适当范围,抑制离子电导率的降低,进而有助于使非水电解质电池的输出特性达到良好的范围。在组合使用两种以上链状碳酸酯的情况下,使链状碳酸酯的总量满足上述范围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优选使用具有氟原子的链状碳酸酯类(以下简称为“氟化链状碳酸酯”)。氟化链状碳酸酯所具有的氟原子的个数只要为1以上则没有特殊限制,但通常为6以下、优选4以下。氟化链状碳酸酯具有多个氟原子的情况下,这些氟原子相互可以键合于同一个碳上,也可以键合于不同的碳上。作为氟化链状碳酸酯,可列举,氟化碳酸二甲酯衍生物、氟化碳酸甲乙酯衍生物、氟化碳酸二乙酯衍生物等。
羧酸酯类溶剂包括环状羧酸酯和/或链状碳酸酯。作为环状羧酸酯的例子,可以列举如:γ-丁内酯、 γ-戊内酯、 δ-戊内酯中的至少一种。作为链状碳酸酯的例子,可以列举如:乙酸甲酯(MA)、乙酸乙酯(EA)、乙酸丙酯(EP)、乙酸丁酯、丙酸丙酯(PP)、丙酸丁酯、氟代乙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砜类溶剂包括环状砜和链状砜,优选地,在为环状砜的情况下,通常为碳原子数3~6、优选碳原子数3~5,在为链状砜的情况下,通常为碳原子数2~6、优选碳原子数2~5的化合物。砜类溶剂的添加量没有特殊限制,在不显著破坏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效果的范围内是任意的,相对于非水电解液的溶剂总量,通常体积比为0.3%以上、优选体积比为0.5%以上、更优选体积比为1%以上,另外,通常体积比为40%以下、优选体积比为35%以下、更优选体积比为30%以下。在组合使用两种以上砜类溶剂的情况下,使砜类溶剂的总量满足上述范围即可。砜类溶剂的添加量在上述范围内时,倾向于获得高温保存稳定性优异的非水电解液。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非水有机溶剂为环状碳酸酯和链状碳酸酯的混合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添加剂还包括环状硫酸酯类化合物、磺酸内酯类化合物、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磷酸酯类化合物、硼酸酯类化合物和腈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以所述非水电解液的总质量为100%计,所述添加剂的添加量为0.01%~3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状硫酸酯类化合物选自硫酸乙烯酯、硫酸丙烯酯、甲基硫酸乙烯酯、
Figure 254889DEST_PATH_IMAGE020
Figure 599283DEST_PATH_IMAGE021
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磺酸内酯类化合物选自1,3-丙烷磺酸内酯、1,4-丁烷磺酸内酯、1,3-丙烯磺酸内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选自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乙烯亚乙酯、亚甲基碳酸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三氟甲基碳酸乙烯酯、双氟代碳酸乙烯酯或结构式2所示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300522DEST_PATH_IMAGE022
结构式2
所述结构式2中,R21、R22、R23、R24、R25、R2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C1-C5基团中的一种;
所述磷酸酯类化合物选自三(三甲基硅烷)磷酸酯、三(三甲基硅烷)亚磷酸酯或结构式3所示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72169DEST_PATH_IMAGE023
结构式3
所述结构式3中,R31、R32、R32各自独立的选自C1-C5的饱和烃基、不饱和烃基、卤代烃基、-Si(CmH2m+1)3,m为1~3的自然数,且R31、R32、R33中至少有一个为不饱和烃基;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结构式3所示的磷酸酯类化合物可为磷酸三炔丙酯、二炔丙基甲基磷酸酯、二炔丙基乙基磷酸酯、二炔丙基丙基磷酸酯、二炔丙基三氟甲基磷酸酯、二炔丙基-2,2,2-三氟乙基磷酸酯、二炔丙基-3,3,3-三氟丙基磷酸酯、二炔丙基六氟异丙基磷酸酯、磷酸三烯丙酯、二烯丙基甲基磷酸酯、二烯丙基乙基磷酸酯、二烯丙基丙基磷酸酯、二烯丙基三氟甲基磷酸酯、二烯丙基-2,2,2-三氟乙基磷酸酯、二烯丙基-3,3,3-三氟丙基磷酸酯、二烯丙基六氟异丙基磷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硼酸酯类化合物选自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和三(三乙基硅烷)硼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腈类化合物选自丁二腈、戊二腈、乙二醇双(丙腈)醚、己烷三腈、己二腈、庚二腈、辛二腈、壬二腈、癸二腈中的至少一种。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添加剂还可包括其它能改善电池性能的添加剂:例如,提升电池安全性能的添加剂,具体如氟代磷酸酯、环磷腈等阻燃添加剂,或叔戊基苯、叔丁基苯等防过充添加剂。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特殊说明,一般情况下,所述添加剂中任意一种可选物质在非水电解液中的添加量为10%以下,优选的,添加量为0.1-5%,更优选的,添加量为0.1%~2%。具体的,所述添加剂中任意一种可选物质的添加量可以为0.05%、0.08%、0.1%、0.5%、0.8%、1%、1.2%、1.5%、1.8%、2%、2.2%、2.5%、2.8%、3%、3.2%、3.5%、3.8%、4%、4.5%、5%、5.5%、6%、6.5%、7%、7.5%、7.8%、8%、8.5%、9%、9.5%、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添加剂选自氟代碳酸乙烯酯时,以所述非水电解液的总质量为100%计,所述氟代碳酸乙烯酯的添加量为0.05%~30%。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涉及的化合物如下表所示:
表1
Figure 288387DEST_PATH_IMAGE033
表2 实施例和对比例各参数设计
Figure 374155DEST_PATH_IMAGE034
Figure 992218DEST_PATH_IMAGE035
Figure 138028DEST_PATH_IMAGE036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以制备锂离子电池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1)非水电解液的制备:
将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和碳酸甲乙酯(EMC)按质量比为EC:DEC:EMC=1:1:1进行混合,然后加入六氟磷酸锂(LiPF6)至摩尔浓度为1mol/L,再加入化合物7,以非水电解液的总重量为100%计,化合物7在非水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如表2所示。
2)正极板的制备:
按94:3:3的质量比混合正极活性材料LiCoO2,导电碳黑Super-P和粘结剂聚偏二氟乙烯(PVDF),然后将它们分散在N-甲基-2-吡咯烷酮(NMP)中,得到正极浆料。将浆料均匀涂布在铝箔的两面上,经过烘干、压延和真空干燥,并用超声波焊机焊上铝制引出线后得到正极板,真空干燥后的正极材料层厚度如表2所示。
3)负极板的制备:
按94:1:2.5:2.5的质量比混合负极活性材料人造石墨,导电碳黑Super-P,粘结剂丁苯橡胶(SBR)和羧甲基纤维素(CMC),然后将它们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负极浆料。将浆料涂布在铜箔的两面上,经过烘干、压延和真空干燥,并用超声波焊机焊上镍制引出线后得到负极板,极板的厚度在120-150μm之间。
4)电芯的制备:
在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放置厚度为20μm的三层隔膜,隔膜的孔隙率如表2所示,然后将正极板、负极板和隔膜组成的三明治结构进行卷绕,再将卷绕体压扁后放入铝箔包装袋,在85℃下真空烘烤48h,得到待注液的电芯。
5)电芯的注液和化成:
在露点控制在-40℃以下的手套箱中,将上述制备的非水电解液注入电芯中,经真空封装,静止24h。
然后按以下步骤进行首次充电的常规化成:0.1C恒流充电45min,0.2C恒流充电30min,0.5C恒流充电75min,二次真空封口,然后进一步以0.5C的电流恒流充电至4.45V,再恒压充电至电流下降至0.02 C,搁置5min后,以0.5C的电流恒流放电至3.0V,得到一种LiCoO2/人造石墨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2~25
实施例2~25用于说明本发明公开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实施例1中大部分操作步骤,其不同之处在于:
实施例2~25所采用的负极活性材料、正极材料层的厚度、隔膜孔隙率以及非水电解液中添加剂的种类及其质量百分含量如表2所示。
对比例1~18
对比例1~18用于对比说明本发明公开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实施例1中大部分操作步骤,其不同之处在于:
对比例1~18所采用的负极活性材料、正极材料层的厚度、隔膜孔隙率以及非水电解液中添加剂的种类及其质量百分含量如表2所示。
性能测试
对上述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进行如下性能测试:
1、电池大电流放电表面温度极差测试
将锂离子电池置于25℃的恒温环境下,以2C的电流放电至100%DOD,采用红外摄像仪(型号:FLIR-SC325,帧率30fps)在放电的过程中监测锂离子电池的表面的温度,记录锂离子电池表面的最大温度值为Tmax,记录锂离子电池表面的最小温度值为Tmin,并通过Tmax和Tmin计算温度极差百分比:温度极差百分比=(Tmax-Tmin)/Tmin * 100%。
2、循环性能测试
将锂离子电池置于25℃的恒温环境下,以1 C的电流恒流充电至4.45V,再恒压充电至电流下降至0.02 C,然后以2C的电流恒流放电至3.0 V,如此循环800次,记录第1次的放电容量和最后一次的放电容量。
按下式计算循环的容量保持率:
电池容量保持率(%)=最后一次的放电容量/第1次的放电容量×100%。
(1)实施例1~14和对比例1、5~18得到的测试结果填入表3。
表3
Figure 575963DEST_PATH_IMAGE037
Figure 262159DEST_PATH_IMAGE038
由实施例1~14和对比例1、5~18的测试结果可知,采用钴酸锂作为正极活性材料,在非水电解液中加入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同时隔膜的孔隙率q、正极材料层的厚度h和非水电解液中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含量m满足预设条件0.1≤h/q*m≤15时,得到的锂离子电池具有较低的电池表面温度极差以及较高的循环容量保持率,说明隔膜的孔隙率q、正极材料层的厚度h和非水电解液中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含量m对于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在正极材料层表面形成的界面膜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上述关系式限定条件下得到的界面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同时具有较好的锂离子扩散性能,配合隔膜的孔隙率调节和正极材料层的厚度调节,能够明显减少锂离子电池在大电流放电过程中的产热,并改善锂离子电池在各位置温升的一致性,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由实施例1~14的测试结果可知,当进一步满足优选条件0.2≤h/q*m≤6时,有利于进一步降低锂离子电池的电池表面温度极差以及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容量保持率,推测此时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所形成的界面膜具有更好的离子电导率,从而有效降低所述正极材料层表面的界面阻抗,保证离子扩散速度,避免局部过热的问题。
由对比例5~10的测试结果可知,即使隔膜的孔隙率q、正极材料层的厚度h和非水电解液中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含量m满足预设条件0.1≤h/q*m≤15的限定,但q值、h值或m值不满足其范围限定时,锂离子电池仍然不具有较好的避免过热和容量保持率的性能,说明q值、h值或m值在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和循环性能方面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同样的,当q值、h值或m值满足其范围限定,但h/q*m值不满足上述预设条件时,也无法有效解决锂离子电池温升过高和循环性能下降的问题。
(2)实施例1、实施例15~17和对比例2~4得到的测试结果填入表4。
表4
Figure 937991DEST_PATH_IMAGE039
由实施例1、实施例15~17和对比例2~4的测试结果可知,采用其它成膜添加剂替换本申请的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如氟代碳酸乙烯酯(FEC)、1,3,6-己烷三腈(HTCN)或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在满足类似条件的情况下,对于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升并不如本发明提供的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说明,本发明提供的0.1≤h/q*m≤15仅针对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该种特定的添加剂;同时,在本发明提供的电池体系中,额外加入氟代碳酸乙烯酯(FEC)、1,3,6-己烷三腈(HTCN)或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能够进一步降低电池表面温度极差和提高循环容量保持率,说明其它添加剂对电池性能的提升机理与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在成膜上存在互补作用,进而提高了正极材料层表面的界面膜的质量。
(3)实施例1、实施例18~22得到的测试结果填入表5。
表5
Figure 51441DEST_PATH_IMAGE040
由实施例1、实施例18~22的测试结果可知,对于不同的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隔膜的孔隙率q、正极材料层的厚度h和非水电解液中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含量m满足预设条件0.1≤h/q*m≤15时,其起到的作用相似,均对于锂离子电池的温升问题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进而有效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关系式适用于不同的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
(4)实施例1、实施例23~25得到的测试结果填入表6。
表6
Figure 179934DEST_PATH_IMAGE041
由实施例1、实施例23~25的测试结果可知,当负极活性材料采用石墨与氧化亚硅以不同的质量比混合时,且满足本发明的关系式0.1≤h/q*m≤15限定时,同样能够有效降低电池的放电温度极差和提高循环容量保持率,说明在本发明限定的体系下,主要是对于锂离子的正极部分起到了改进效果,因此,该关系式限定也适用于不同的负极材料及其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负极、非水电解液和隔膜,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所述正极包括包含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材料层,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钴酸锂,所述非水电解液包括有非水有机溶剂、锂盐和添加剂,所述添加剂包括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604214DEST_PATH_IMAGE001
结构式1
其中,n为0或1,A选自C或O,X选自
Figure 724617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769933DEST_PATH_IMAGE003
,R1、R2各自独立选自H、
Figure 368405DEST_PATH_IMAGE004
Figure 448356DEST_PATH_IMAGE005
Figure 474081DEST_PATH_IMAGE006
Figure 741114DEST_PATH_IMAGE007
Figure 205594DEST_PATH_IMAGE008
,R1和R2不同时选自H,且X、R1和R2中至少含有一个硫原子;
所述锂离子电池满足以下条件:
0.1≤h/q*m≤15;
且10≤q≤50,50≤h≤130,0.01≤m≤3;
其中,q为隔膜的孔隙率,单位为%;
h为正极材料层的厚度,单位为μm;
m为非水电解液中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单位为%;
所述锂离子电池在25℃下2C放电到100%DOD过程中的最高表面温度Tmax和最低表面温度Tmin满足以下条件:
(Tmax-Tmin)/Tmin* 100%≤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满足以下条件:
0.2≤h/q*m≤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的孔隙率q为15%~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层的厚度h为60 μm ~110 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水电解液中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含量m为0.1%~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77735DEST_PATH_IMAGE009
Figure 336678DEST_PATH_IMAGE010
Figure 294269DEST_PATH_IMAGE011
Figure 296860DEST_PATH_IMAGE012
Figure 527903DEST_PATH_IMAGE013
Figure 223326DEST_PATH_IMAGE014
Figure 668214DEST_PATH_IMAGE015
Figure 208917DEST_PATH_IMAGE016
Figure 55650DEST_PATH_IMAGE017
Figure 656396DEST_PATH_IMAGE018
Figure 588579DEST_PATH_IMAGE01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截止电压为4.4V~4.7V。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水有机溶剂包括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丙烯酯、乙酸丁酯、γ-丁内酯、丙酸丙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氟代乙酸乙酯和氟醚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剂还包括环状硫酸酯类化合物、磺酸内酯类化合物、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磷酸酯类化合物、硼酸酯类化合物和腈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以所述非水电解液的总质量为100%计,所述添加剂的添加量为0.01%~3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硫酸酯类化合物选自硫酸乙烯酯、硫酸丙烯酯、甲基硫酸乙烯酯、
Figure 667394DEST_PATH_IMAGE020
Figure 430951DEST_PATH_IMAGE021
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磺酸内酯类化合物选自1,3-丙烷磺酸内酯、1,4-丁烷磺酸内酯、1,3-丙烯磺酸内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选自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乙烯亚乙酯、亚甲基碳酸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三氟甲基碳酸乙烯酯、双氟代碳酸乙烯酯或结构式2所示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405860DEST_PATH_IMAGE022
结构式2
所述结构式2中,R21、R22、R23、R24、R25、R2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C1-C5基团中的一种;
所述磷酸酯类化合物选自三(三甲基硅烷)磷酸酯、三(三甲基硅烷)亚磷酸酯或结构式3所示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622078DEST_PATH_IMAGE023
结构式3
所述结构式3中,R31、R32、R32各自独立的选自C1-C5的饱和烃基、不饱和烃基、卤代烃基、-Si(CmH2m+1)3,m为1~3的自然数,且R31、R32、R33中至少有一个为不饱和烃基;
所述硼酸酯类化合物选自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和三(三乙基硅烷)硼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腈类化合物选自丁二腈、戊二腈、乙二醇双(丙腈)醚、己烷三腈、己二腈、庚二腈、辛二腈、壬二腈、癸二腈中的至少一种。
CN202210946770.XA 2022-08-09 2022-08-09 一种锂离子电池 Active CN1150208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46770.XA CN115020813B (zh) 2022-08-09 2022-08-09 一种锂离子电池
PCT/CN2023/102471 WO2024032171A1 (zh) 2022-08-09 2023-06-26 一种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46770.XA CN115020813B (zh) 2022-08-09 2022-08-09 一种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20813A true CN115020813A (zh) 2022-09-06
CN115020813B CN115020813B (zh) 2022-12-06

Family

ID=83065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46770.XA Active CN115020813B (zh) 2022-08-09 2022-08-09 一种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20813B (zh)
WO (1) WO202403217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93428A (zh) * 2022-09-07 2023-05-09 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WO2023142693A1 (zh) * 2022-01-25 2023-08-03 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WO2024032171A1 (zh) * 2022-08-09 2024-02-15 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94930A (ja) * 2013-02-27 2014-10-09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非水系電解液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液電池
US20160218397A1 (en) * 2013-09-30 2016-07-28 Nec Corporatio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system
CN110534825A (zh) * 2019-07-26 2019-12-03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早期预警方法
CN112151855A (zh) * 2020-10-15 2020-12-2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094109A (zh) * 2022-01-19 2022-02-25 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20813B (zh) * 2022-08-09 2022-12-06 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94930A (ja) * 2013-02-27 2014-10-09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非水系電解液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液電池
US20160218397A1 (en) * 2013-09-30 2016-07-28 Nec Corporatio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system
CN110534825A (zh) * 2019-07-26 2019-12-03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早期预警方法
CN112151855A (zh) * 2020-10-15 2020-12-2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094109A (zh) * 2022-01-19 2022-02-25 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42693A1 (zh) * 2022-01-25 2023-08-03 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WO2024032171A1 (zh) * 2022-08-09 2024-02-15 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6093428A (zh) * 2022-09-07 2023-05-09 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WO2024051484A1 (zh) * 2022-09-07 2024-03-14 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20813B (zh) 2022-12-06
WO2024032171A1 (zh) 2024-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68936B (zh) 锂离子电池
CN114094109B (zh) 锂离子电池
CN115020813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4024028A (zh) 一种二次电池
CN114497692B (zh) 二次电池
CN115020814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5117452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4552004A (zh) 一种非水电解液及二次电池
CN113972366A (zh) 一种二次电池正极片及二次电池
CN115064770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4464887A (zh) 二次电池
CN114447295A (zh) 锂离子电池
CN115036572A (zh) 一种锂二次电池
CN114725512A (zh) 一种非水电解液及二次电池
CN115117347A (zh) 一种负极片及二次电池
CN114361588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4975873B (zh) 一种正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WO2023104038A1 (zh) 一种二次电池
WO2023016411A1 (zh) 一种非水电解液及电池
CN114883519A (zh) 一种正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N115706255A (zh) 一种非水电解液及电池
CN117175015B (zh) 一种非水电解液及电池
CN117219860A (zh) 一种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7374394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7219854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