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19659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19659A
CN115019659A CN202210751866.0A CN202210751866A CN115019659A CN 115019659 A CN115019659 A CN 115019659A CN 202210751866 A CN202210751866 A CN 202210751866A CN 115019659 A CN115019659 A CN 1150196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suction
middle frame
hole
suction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5186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19659B (zh
Inventor
宋丹旺
袁海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5186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19659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196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196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196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196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连接结构和中框,所述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中框之间,所述中框通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基体层和吸附件,所述基体层为具有粘黏性的材料制成,所述吸附件设置在所述基体层内,所述吸附件至少设置在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或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中框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中框压合后,所述吸附件压缩形成负压,吸附在所述显示面板或所述中框上。本申请通过以上方式,提高显示面板与中框之间的粘合强度,减少脱落风险。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窄边框或无边框的显示设备需求越来越高,在目前的显示设备中,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的结合,大多数是依靠双面胶来粘合固定;但是由于显示设备中边框尺寸的收窄以及边框的取消,导致目前对于产品挑战的难度主要在于双面胶的粘性,保持力等。
尤其是随着显示设备的尺寸越来越大,显示面板的重量也随之增加,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的中框之间要求的粘合力更大。而显示设备的窄边框结构又使得双面胶的使用面积有限,导致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之间粘合不牢固,脱落的风险增加。
如何能够提高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的中框之间的粘合强度,减少脱落风险,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提高显示面板与中框之间的粘合强度,减少脱落风险。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连接结构和中框,所述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中框之间,所述中框通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基体层和吸附件,所述基体层为具有粘黏性的材料制成,所述吸附件设置在所述基体层内,所述吸附件至少设置在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或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中框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中框压合后,所述吸附件压缩形成负压,吸附在所述显示面板或所述中框上。
可选的,所述吸附件与所述基体层一体成型,所述吸附件的靠近所述显示面板或所述中框的一侧与所述基体层的表面齐平。
可选的,所述吸附件包括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一吸附件设置在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在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中框的一侧,所述第一吸附件和所述第二吸附件错位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吸附件和所述第二吸附件均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吸附件沿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间隔排布,多个所述第二吸附件沿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中框的一侧排布,且每个所述第二吸附件的位置对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吸附件之间的间隙设置。
可选的,所述吸附件包括第三吸附件和第四吸附件,所述第三吸附件设置在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四吸附件设置在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中框的一侧,所述第三吸附件与所述第四吸附件的位置对应设置。
可选的,所述中框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连接结构设置在凹槽内,且部分露出所述凹槽,所述连接结构的一侧与所述凹槽的底面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所述连接结构露出所述凹槽的部分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连接结构总厚度的二分之一。
可选的,所述第三吸附件和所述第四吸附件之间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将所述第三吸附件和所述第四吸附件连通;所述中框设置有用于抽出所述第三吸附件和所述第四吸附件内空气的抽气孔,所述抽气孔与所述凹槽的槽底连通,且所述抽气孔的位置与所述第四吸附件的位置对应,其中,所述抽气孔内填充有弹性收缩材料。
可选的,所述第三吸附件和所述第四吸附件之间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将所述第三吸附件和所述第四吸附件连通;所述第三吸附件和所述第四吸附件之间还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贯穿所述基体层的中部,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三通孔的开口处填充有弹性收缩材料。
可选的,所述抽气孔远离所述凹槽的一侧设置有密封件,或所述第三通孔的开口处设置有所述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用于盖合在所述抽气孔或所述第三通孔处,密封所述抽气孔或所述第三通孔。
可选的,上述的所述吸附件包括真空吸盘,所述真空吸盘朝向所述显示面板和/或所述中框的一侧具有开口,其中,所述真空吸盘与所述显示面板和/或所述中框形成真空吸附。
本申请通过采用具有粘黏性的材料制成基体层,在基体层内设置有吸附件,当显示面板与中框压合后,本身具有粘黏性的基体层会与显示面板和中框进行粘合,而设置在基体层内的吸附件在显示面板与中框压合后受到挤压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吸附件在基体层内形成负压,对显示面板或中框形成负压吸附,在粘黏和负压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增强了显示面板和中框之间的粘合强度,防止显示面板与中框之间发生脱落。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示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六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七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八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九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其中,10、显示装置;100、显示面板;200、连接结构;210、基体层;220、吸附件;230、真空吸盘;231、开口;240、第一吸附件;250、第二吸附件;260、第三吸附件;270、第四吸附件;300、中框;310、凹槽;320、通孔;330、密封件;340、第一通孔;350、第二通孔;360、第三通孔;370、抽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垂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100、连接结构200和中框300,连接结构20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中框300通过连接结构200与显示面板100连接;连接结构200包括基体层210和吸附件220,基体层210为具有粘黏性的材料制成,吸附件220设置在基体层210内,吸附件220至少设置在基体层210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或基体层210靠近中框300的一侧;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压合后,吸附件220压缩形成负压,吸附在显示面板100或中框300上。
本申请通过采用具有粘黏性的材料制成基体层210,在基体层210内设置有吸附件220,当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压合后,本身具有粘黏性的基体层210会与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进行粘合,而嵌入在基体层210内的吸附件220在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压合后受到挤压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吸附件220在基体层210内形成负压,对显示面板100或中框300形成负压吸附,在粘黏和负压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增强了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之间的粘合强度,防止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发生脱落;此外,由于吸附件220与基体层210的粘黏方式不同,采用负压吸附的吸附件220能够更牢固的贴附在显示面板100或中框300,即使基体层210的粘性在长久使用中有所衰弱,吸附件220也能够保持整个连接结构200的整体粘合效果,形成二次吸附,并且设置在基体层210内的吸附件220可以对基体层210产生拉拽,使基体层210能够稳定的贴附在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避免基体层210从中框300与显示面板100之间脱落,进一步提升了连接结构200整体的连接稳定性。
本申请中的吸附件220和基体层210可以采用一体成型,即在制作连接结构200时,将基体层210和吸附件220直接做成一体结构;也可以采用嵌入式的结构,将基体层210和吸附件220分开制作,然后将吸附件220嵌入到基体层210中形成连接结构200。
当连接结构200为嵌入式结构时,本申请中的基体层210可以采用光学透明胶制成,但不仅限于光学透明胶,也可以是其他具有粘黏性且可成型的材料制成,本申请仅以基体层210为光学透明胶作举例说明,并且为了保证基体层210在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进行粘黏时,不会导致过于增加显示装置10的整体厚度,同时还能够在光学透明胶内容易嵌入吸附件220,因此本申请将基体层210的厚度设置为0.5mm至1.5mm,具体的,当基体层210的厚度为1mm时,即能够使显示面板100的厚度得到较好的控制,同时还利于在基体层210内嵌入吸附件220增强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的粘合强度,防止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发生脱落,提升了显示装置10的整体质量及品质。
进一步的,当吸附件220和基体层210为一体成型结构时,为了使吸附件220在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压合时,能够更容易的压缩并且形成负压,本申请中的吸附件220与基体层210一体成型,吸附件220的靠近显示面板100或中框300的一侧与基体层210的表面齐平。
如图1所示,当吸附件220仅设置在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时,吸附件220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与基体层210的表面齐平,当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压合时,吸附件220会第一时间随基体层210同时开始压缩,相比不齐平时,基体层210压缩到预定压缩量时,吸附件220在齐平基体层210表面设置时的压缩量最大,而吸附件220的压缩量越大,负压吸附的效果越好,吸附件220与显示面板100之间的粘合更牢固,进一步提升了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之间的粘合强度,防止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发生脱落。
具体的,吸附件220包括真空吸盘230,真空吸盘230可以为锥形,真空吸盘230朝向显示面板100和/或中框300的一侧具有开口231,其中,真空吸盘230与显示面板100和/或中框300压合后,排出真空吸盘230内部的空气,与显示面板100和/或中框300形成真空吸附。
本申请采用真空吸盘230作为吸附件220,将真空吸盘230嵌入到基体层210内,当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压合后,真空吸盘230受到挤压力产生压缩,在真空吸盘230压缩的过程中逐步排出真空吸盘230内部的空气,使得外界的气压压强大于真空吸盘230内部的压强,当基体层210压缩到预设的压缩量时,真空吸盘230内部的空气被完全排空,这样就形成了真空负压吸附在了显示面板100上,而由于真空吸盘230是设置在基体层210内,且与基体层210一体成型的,基体层210本身具有粘黏性,在真空吸盘230的吸附下,基体层210也能牢牢的与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进行粘黏,并且通过粘胶与真空吸附双重作用下,进一步增强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的粘合强度,防止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发生脱落,进一步提升了显示面板100的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对中框300以及真空吸盘230的内表面进行镜面抛光或其他光滑处理,使得中框300以及真空吸盘230的表面更光滑,具有光滑表面的中框300以及真空吸盘230能够增强真空吸盘230的真空负压吸附效果。
本申请采用的真空吸盘230的压缩深度可以小于或等于基体层210的厚度,而为了保证基体层210的自身结构强度,以及真空吸盘230压缩以后能够形成较好的真空负压吸附效果,可以进一步将真空吸盘230的压缩深度设置为大于基体层210厚度的二分之一,且小于基体层210的总厚度,当真空吸盘230的压缩深度大于基体层210厚度的二分之一时,能够保证真空吸盘230压缩后能够形成足够强度的真空负压吸附性,与显示面板100牢固的粘合在一起;当真空吸盘230的压缩深度小于基体层210的总厚度时,可以保证基体层210不被真空吸盘230击穿,影响基体层210的整体强度,避免基体层210发生破裂,进一步提升了连接结构200的整体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吸附件220不仅仅可以为真空吸盘230,也可以是其他通过压缩形成负压吸附的结构,本申请由于篇幅限制,仅以吸附件220为真空吸盘230作举例说明。并不对吸附件220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制。
图2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2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吸附件220包括第一吸附件240和第二吸附件250,第一吸附件240设置在基体层210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第二吸附件250设置在基体层210靠近中框300的一侧,第一吸附件240和第二吸附件250错位设置。
本实施例与上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在基体层210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以及靠近中框300的一侧均设置有吸附件220,而在考虑到显示装置10的整体厚度的情况下,需要尽量使基体层210的厚度更薄,因此在基体层210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设置了第一吸附件240的情况下,再设置第二吸附件250,为了保证第二吸附件250能够较好的设置到基体层210内,因此将第二吸附件250与第一吸附件240错位设置,使得较薄的基体层210也可以同时容纳多个吸附件220,增加真空负压吸附面积以增强吸附效果,避免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发脱落。
而当基体层210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以及靠近中框300的一侧均设置有吸附件220时,在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压合后,第一吸附件240和第二吸附件250会从基体层210的两面同时进行压缩,形成负压吸附,这样使得显示面板100与连接结构200之间,以及中框300与连接结构200之间均具有负压吸附和粘胶粘贴两种吸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的粘合强度,避免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发生脱落。
图3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3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2的改进,由图3和图2可知,第一吸附件240和第二吸附件250均有多个,多个第一吸附件240沿基体层210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间隔排布,多个第二吸附件250沿基体层210靠近中框300的一侧排布,且每个第二吸附件250的位置对应相邻两个第一吸附件240之间的间隙设置。
本申请采用多个第一吸附件240和第二吸附件250,分别沿着基体层210的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和靠近中框300的一侧排布,使得多个第一吸附件240和第二吸附件250在基体层210上形成类似“链条式”的吸附链,增大了负压吸附的面积,进一步提升了连接结构200的负压吸附性能,使得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之间主要通过多个第一吸附件240和第二吸附件250形成的负压吸附进行粘合,以基体层210的粘黏性吸附为辅助吸附,形成主负压副粘黏的配合式吸附效果,由于负压吸附不会像粘胶吸附一样在长久使用后容易导致粘黏性减弱,因此能够延长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的粘合的稳定性,避免显示面板100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与中框300发生脱落,进一步增加显示面板100的使用寿命。
图4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4所示,图4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中框300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设置有凹槽310,连接结构200设置在凹槽310内,且部分露出凹槽310,连接结构200的一侧与凹槽310的底面连接,另一侧与显示面板100连接,连接结构200露出凹槽310的部分的高度大于或等于连接结构200总厚度的二分之一。
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在中框300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设置有凹槽310,能够在安装连接结构200时,对连接结构200实现快速定位,将连接结构200直接嵌入到凹槽310内进行安装,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连接结构200安装在凹槽310内,能够通过凹槽310对连接结构200进行限位,避免连接结构200在显示装置10受到外力作用时,例如运输或碰撞时,导致连接结构200在强外力作用下发生位置偏移,影响连接结构200与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之间的粘合效果。
此外,由于在中框300上设置了凹槽310,使得中框300朝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形成了内凹,在凹槽310的位置增加了中框300与显示面板100安装后的距离,因此在凹槽310处就可以增加连接结构200中基体层210的厚度,使得厚度增加的基体层210在嵌入到凹槽310以后,能够实现和没有在中框300上设置凹槽310时与显示面板100时维持显示装置10同样的厚度,而当基体层210厚度增加时,可以进一步增加吸附件220的压缩深度,提高吸附件220的负压吸附性能,也可以在基体层210的两侧更容易设置更多的吸附件220,增强连接结构200的整体粘合效果。当然,当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的体积足够小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凹槽310,直接在基体层210的两侧对应设置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本申请仅以连接结构200设置在凹槽310内作举例说明:
如图4所示,吸附件220包括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第三吸附件260设置在基体层210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第四吸附件270设置在基体层210靠近中框300的一侧,第三吸附件260与第四吸附件270的位置对应设置。
由于连接结构200设置在了凹槽310内,因此为了维持原来的显示装置10的厚度,增大了基体层210的厚度,厚度增加的基体层210可以在基体层210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设置了第三吸附件260以后,再在基体层210靠近中框300的一侧对应第三吸附件260的位置也设置第四吸附件270,这样使得基体层210两侧形成的负压吸附更均匀,当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压合后,本身具有粘黏性的基体层210会与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进行粘合,而嵌入在基体层210内的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在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压合后受到挤压进行压缩,压缩后的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在基体层210内形成负压,对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同时形成均匀的负压吸附,在粘黏和负压吸附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增强了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之间的粘合强度,防止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发生脱落。
图5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5所示,图5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4的改进,中框300远离凹槽310的一侧设置有通孔320,通孔320与凹槽310的槽底连通,用于从通孔320处抽出凹槽310内的空气,其中,通孔320内填充有弹性收缩材料,其中,弹性收缩材料可以为橡胶。
当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压合后,挤压基体层210和吸附件220在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之间形成粘黏和真空吸附,但凹槽310与连接结构200之间,以及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仍然会存在空气,空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通过连接结构200形成的负压吸附效果。
因此,本实施例在中框300远离凹槽310的一侧开设有通孔320,并且将通孔320的一端与凹槽310的槽底连通,可以利用抽真空设备进入到通孔320中对凹槽310内以及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之间进行抽真空,将空气抽出实现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的真空吸附,增强连接结构200的真空负压吸附效果;在通孔320内填充弹性收缩材料,是为了使抽真空设备在完成抽真空操作以后,退出通孔320时,能够利用通孔320内的弹性收缩材料将通孔320进行填充封堵,避免外界空气重新进入到凹槽310以及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之间,进一步保证了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之间的粘合强度,防止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发生脱落。
图6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六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6所示,图6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5的另一种变形,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之间设置有第一通孔340,第一通孔340将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连通;中框300设置有用于抽出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内空气的抽气孔370,抽气孔370与凹槽310的槽底连通,且抽气孔370的位置与第四吸附件270的位置对应,其中,抽气孔370内填充有弹性收缩材料。
本实施例与上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一通孔340将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连通以后,在中框300上设置了抽气孔370,并且抽气孔370的位置对应第四吸附件270的位置,这样使得抽气孔370与第四吸附件270的开口连通,用于抽出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内的空气。
当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压合后,可以利用抽真空设备插入到抽气孔370中进行抽真空,将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内的空气抽出,在空气逐渐被抽出的过程中,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就会开始进行逐步的压缩形成真空环境,实现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的真空吸附,增强连接结构200的真空负压吸附效果;在抽气孔370的开口处内填充弹性收缩材料,是为了使抽真空设备在完成抽真空操作以后,退出抽气孔370时,能够利用抽气孔370内的弹性收缩材料将抽气孔370进行填充封堵,避免外界空气重新从抽气孔370进入到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的内部,这样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可以较持久的保持真空吸附状态,避免空气进入影响真空吸附环境,进一步保证了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之间的粘合强度,防止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发生脱落。
而当需要将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进行拆卸时,只需要打开抽气孔370,或者朝抽气孔370内充气,一旦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内部进入了空气,真空负压就会消失,形成对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的释放,以达到快速、方便的拆卸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的目的。
图7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七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7所示,图7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6的改进,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之间设置有第二通孔350,第二通孔350将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连通;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之间还设置有第三通孔360,第三通孔360贯穿基体层210的中部,且与第三通孔360连通;第三通孔360的开口处填充有弹性收缩材料。
本实施例与图6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在基体层210上开设了两个通孔,即第二通孔350和第三通孔360,通过第二通孔350先将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连通,在利用第三通孔360贯穿基体层210的中部与第三通孔360连通,这样就形成了基体层210、第三吸附件260、第四吸附件270三者和外界的连通;其中,如图7所示,第二通孔350的开孔方向可以沿着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的中线方向设置,而第三通孔360的开孔方向可以沿垂直于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的中线方向设置。
当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压合后,可以利用抽真空设备插入到第三通孔360中进行抽真空,将第三吸附件260、第四吸附件270以及基体层210内的空气抽出,在空气逐渐被抽出的过程中,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以及第二通孔350和第三通孔360之间就会开始进行逐步的压缩,在基体层210内形成真空环境,实现与基体层210外的负压吸附,进而实现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的真空吸附,增强连接结构200的真空负压吸附效果;在第三通孔360的开口处内填充弹性收缩材料,是为了使抽真空设备在完成抽真空操作以后,退出第三通孔360时,能够利用第三通孔360内的弹性收缩材料将第三通孔360进行填充封堵,避免外界空气重新从第三通孔360进入到基体层210的内部,以及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之间,进一步保证了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之间的粘合强度,防止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发生脱落。
而当需要将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进行拆卸时,只需要打开第三通孔360,或者朝第三通孔360内充气,一旦基体层210内部进入了空气,在基体层210内部的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形成的真空负压就会消失,形成对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的释放,以达到快速、方便的拆卸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三吸附件260和多个第四吸附件270,在每个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之间均设置第二通孔350,将每个第三吸附件260与对应的每个第四吸附件270连通,在基体层210的中部设置第三通孔360同时连通多个第二通孔350,通过抽真空设备对第三通孔360抽空气时,可以同时控制多个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的真空负压吸附,实现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的真空负压吸附;当需要拆卸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时,也可以在第三通孔360处通入气体,同时控制多个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的真空负压吸附解除,来实现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的脱落。
图8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八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第九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8和图9所示,抽气孔370远离凹槽310的一侧设置有密封件330,或第三通孔360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件330,密封件330用于盖合在抽气孔370或第三通孔360处,密封抽气孔370或第三通孔360。
为了进一步防止在抽真空设备通过抽气孔370对第三吸附件260和第四吸附件270内的空气进行抽真空,或通过第三通孔360对凹槽310内的空气进行抽真空处理以后,空气重新通过抽气孔370或第三通孔360进入到凹槽310内,如图8所示,在抽气孔370远离凹槽310的一侧设置有密封件330,如图9所示,在第三通孔360的开口处也可以设置密封件330。
当真空设备对第三吸附件260、第四吸附件270或凹槽310内进行抽真空处理以后,通过密封件330将抽气孔370或第三通孔360封堵住,防止外界的空气重新进入到第三吸附件260、第四吸附件270或凹槽310内,影响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之间的吸附效果,为连接结构200在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之间形成真空吸附形成了保障,进一步提升了显示面板100与中框300的粘合强度,防止显示面板100和中框300之间发生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连接结构和中框,所述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中框之间,所述中框通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基体层和吸附件,所述基体层为具有粘黏性的材料制成,所述吸附件设置在所述基体层内,所述吸附件至少设置在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或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中框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中框压合后,所述吸附件压缩形成负压,吸附在所述显示面板或所述中框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件与所述基体层一体成型,所述吸附件的靠近所述显示面板或所述中框的一侧与所述基体层的表面齐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件包括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一吸附件设置在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在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中框的一侧,所述第一吸附件和所述第二吸附件错位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附件和所述第二吸附件均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吸附件沿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间隔排布,多个所述第二吸附件沿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中框的一侧排布,且每个所述第二吸附件的位置对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吸附件之间的间隙设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件包括第三吸附件和第四吸附件,所述第三吸附件设置在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四吸附件设置在所述基体层靠近所述中框的一侧,所述第三吸附件与所述第四吸附件的位置对应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连接结构设置在凹槽内,且部分露出所述凹槽,所述连接结构的一侧与所述凹槽的底面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所述连接结构露出所述凹槽的部分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连接结构总厚度的二分之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吸附件和所述第四吸附件之间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将所述第三吸附件和所述第四吸附件连通;
所述中框设置有用于抽出所述第三吸附件和所述第四吸附件内空气的抽气孔,所述抽气孔与所述凹槽的槽底连通,且所述抽气孔的位置与所述第四吸附件的位置对应,其中,所述抽气孔内填充有弹性收缩材料。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吸附件和所述第四吸附件之间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将所述第三吸附件和所述第四吸附件连通;
所述第三吸附件和所述第四吸附件之间还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贯穿所述基体层的中部,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三通孔的开口处填充有弹性收缩材料。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孔远离所述凹槽的一侧设置有密封件,或所述第三通孔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用于盖合在所述抽气孔或所述第三通孔处,密封所述抽气孔或所述第三通孔。
10.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件包括真空吸盘,所述真空吸盘朝向所述显示面板和/或所述中框的一侧具有开口,其中,所述真空吸盘与所述显示面板和/或所述中框形成真空吸附。
CN202210751866.0A 2022-06-29 2022-06-29 显示装置 Active CN1150196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51866.0A CN115019659B (zh) 2022-06-29 2022-06-29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51866.0A CN115019659B (zh) 2022-06-29 2022-06-29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19659A true CN115019659A (zh) 2022-09-06
CN115019659B CN115019659B (zh) 2023-08-25

Family

ID=83078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51866.0A Active CN115019659B (zh) 2022-06-29 2022-06-29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1965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35191A (ja) * 2005-02-24 2006-09-07 Optrex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CN102819130A (zh) * 2012-08-31 2012-12-1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6106613A1 (zh) * 2014-12-30 2016-07-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的面板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11435580A (zh) * 2019-01-15 2020-07-2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窗衬底的柔性显示设备
CN114089558A (zh) * 2021-11-30 2022-02-25 长沙惠科光电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6212019U (zh) * 2021-10-12 2022-04-05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的支撑构造、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35191A (ja) * 2005-02-24 2006-09-07 Optrex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CN102819130A (zh) * 2012-08-31 2012-12-1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6106613A1 (zh) * 2014-12-30 2016-07-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的面板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11435580A (zh) * 2019-01-15 2020-07-2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窗衬底的柔性显示设备
CN216212019U (zh) * 2021-10-12 2022-04-05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的支撑构造、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N114089558A (zh) * 2021-11-30 2022-02-25 长沙惠科光电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19659B (zh) 2023-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62325B (en) Laminated display window and device incorporating same
KR20140010919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방법,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장치
CN111599841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KR20150052267A (ko) 두꺼운 단열 유리 윈도우 유닛을 수용하도록 설계된 윈도우 프레임 내에 진공 단열 유리 윈도우 유닛을 설치하기 위한 스페이서 시스템
EP3315338B1 (en) Encapsulated glass frame assembli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for forming same
CN110827682A (zh)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15019659A (zh) 显示装置
CN112726893A (zh) 一种装配式办公室隔断及其安装方法
KR101914796B1 (ko) 창짝용 글레이징 비드 결합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리 고정방법
CN110901540A (zh) 一种后视镜
CN104632022A (zh) 用于容纳玻璃板的保持轨、玻璃板以及紧固方法
CN107380668B (zh) 缓冲装置、显示屏储运装置及显示屏储运箱
CN115289120A (zh)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贴合设备
JP6354441B2 (ja) 合わせ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CN218750473U (zh) 一种汽车用便于清洁的组合式脚垫
CN211044219U (zh) 触摸显示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9711356U (zh) 一种双层真空密封铝合金窗户
CN219858491U (zh) 一种玻璃防耐摔贴边
CN220264882U (zh) 一种线缆槽混凝土盖板用负压吸盘
CN220709502U (zh) 一种液晶面板结构
CN214428708U (zh) 电池仓组件和电动滑板车
CN211928489U (zh) 一种新型加固便携式计算机
CN219266735U (zh) 一种防爆裂的液晶显示模组
CN220432646U (zh) 一种易安装夹胶玻璃
CN218333758U (zh) 一种igbt芯片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