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87381B - 一种座椅气囊、汽车座椅及座椅气囊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座椅气囊、汽车座椅及座椅气囊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87381B
CN114987381B CN202210835358.0A CN202210835358A CN114987381B CN 114987381 B CN114987381 B CN 114987381B CN 202210835358 A CN202210835358 A CN 202210835358A CN 114987381 B CN114987381 B CN 1149873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seat
side airbag
hip
infl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3535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87381A (zh
Inventor
吕哲宁
鞠伟
郝玉敏
王东辉
彭洪梅
胡海波
王孙斌
单宝来
高廷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83535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8738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87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873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873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873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3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 B60R21/0136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responsive to actual contact with an obstacle, e.g. to vehicle deformation, bumper displacement or bumper velocity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座椅气囊、汽车座椅及座椅气囊的控制方法,其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座椅气囊包括:臀部气囊,被配置为设置在汽车座椅的坐垫的下表面,所述臀部气囊处于充气状态时能够使得所述坐垫上移;侧面气囊,设置在所述臀部气囊的旁侧,所述侧面气囊处于充气状态时位于所述坐垫和汽车车门之间;充气机构,所述充气机构能够通过第一连接管道与所述臀部气囊连通,所述充气机构通过第二连接管道与所述侧面气囊连通。本发明既能够避免车门扶手对乘员的胸腹部肋骨造成冲撞,保证乘员的安全,同时也无需对车门扶手的位置进行变更,保证车门扶手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座椅气囊、汽车座椅及座椅气囊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气囊、汽车座椅及座椅气囊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侧面碰撞测试中,侧面车门受到撞击后,常常会发生侧面车门入侵车室的现象。侧面车门入侵车室后,会导致车门扶手挤压测试假人的肋骨,对假人造成严重伤害;由此可以推测,在实际发生侧面碰撞时,侧面车门入侵车室会对车门内侧的乘员造成严重伤害。
现有技术中,为避免发生侧面碰撞时由于车门入侵车室后,车门扶手对乘员的胸腹部肋骨部位造成严重伤害,现有车型在开发过程中一般会降低车门扶手高度,使车门扶手布置在乘员胸腹部肋骨的区域之外。
但是,降低车门扶手高度的同时,也会降低车门扶手的舒适性,降低乘员的驾乘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气囊、汽车座椅及座椅气囊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用降低车门扶手高度的方式来避免对乘员的胸腹部肋骨部位造成严重伤害,而导致的车门扶手舒适度也降低的技术问题。
如上构思,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座椅气囊,包括:
臀部气囊,被配置为设置在汽车座椅的坐垫的下表面,所述臀部气囊处于充气状态时能够使得所述坐垫上移;
侧面气囊,设置在所述臀部气囊的旁侧,所述侧面气囊处于充气状态时位于所述坐垫和汽车车门之间;
充气机构,所述充气机构能够通过第一连接管道与所述臀部气囊连通,所述充气机构通过第二连接管道与所述侧面气囊连通。
可选地,所述侧面气囊包括:
第一侧面气囊,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道与所述充气机构连通,所述第一侧面气囊设置在所述臀部气囊的旁侧,所述臀部气囊和所述第一侧面气囊同时膨胀后呈L型;
第二侧面气囊,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气囊的远离所述臀部气囊的一端的旁侧,所述第二侧面气囊朝向汽车车门的方向膨胀,所述第一侧面气囊能够向所述第二侧面气囊内充气。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面气囊与所述第二侧面气囊通过单向充气孔连通,所述第二侧面气囊完全膨胀后所述单向充气孔关闭。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面气囊和所述第二侧面气囊共用一分隔界面,所述单向充气孔设置于所述分隔界面。
可选地,所述单向充气孔包括:
充气孔本体,穿设于所述分隔界面,能够由打开状态切换至关闭状态;
收缩环,其内设置有收缩腔,所述收缩环设置于所述分隔界面,所述充气孔本体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收缩环环绕所述充气孔本体的周向设置,所述收缩环收缩时,所述充气孔本体处于关闭状态;
调节线,设置有若干个,所述调节线的第一端可移动设置于所述收缩腔内,所述调节线的第二端穿过所述收缩环的侧壁后固设于所述第二侧面气囊的调节线固定内壁面,所述第二侧面气囊展开时所述调节线固定内壁面与所述分隔界面相对设置,所述调节线固定内壁面能够带动所述调节线控制所述收缩环收缩,所述充气孔本体处于打开状态时,若干个所述调节线的第一端沿所述收缩腔的周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收缩环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调节线穿孔,若干个所述调节线穿孔与若干个所述调节线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调节线的第一端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能够避免所述第一端滑出所述调节线穿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侧面气囊上设置有泄气孔,所述泄气孔的泄气速度小于所述单向充气孔的进气速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能够控制所述第一连接管道连通或者断开。
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坐垫,还包括上述的座椅气囊,所述座椅气囊的臀部气囊设置在所述坐垫的下表面,所述座椅气囊的侧面气囊被配置为设置于所述汽车座椅和汽车车门之间。
一种座椅气囊的控制方法,用于对上述的座椅气囊进行控制,包括以下步骤:
S1、检测座椅气囊的侧面气囊是否受到碰撞;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2;如果否,则所述座椅气囊无动作;
S2、检测汽车座椅的安全带是否处于佩戴状态,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3;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4;
S3、控制所述充气机构同时向所述侧面气囊和臀部气囊充气;
S4、控制所述充气机构仅向所述侧面气囊充气。
本发明提出的座椅气囊,由充气机构对臀部气囊和侧面气囊分别通气,保证在需要时二者能够同时迅速膨胀。当侧面发生碰撞后,车门入侵车室,侧面气囊充气膨胀并位于汽车座椅和汽车车门之间,一方面缓冲车门的侵入撞击,另一方面车门侵入的撞击点为充气膨胀后的侧面气囊,而非直接撞击到乘员身上,从而保证乘员的安全;当臀部气囊充气膨胀后,其使得坐垫上移,从而使得坐在坐垫上的乘员整体上移,变更车门扶手与人体的接触位置,也即使得乘员相对车门扶手位置升高,避免车门扶手对乘员的胸腹部肋骨造成冲撞,保证乘员的安全。设置该座椅气囊,既能够避免车门扶手对乘员的胸腹部肋骨造成冲撞,保证乘员的安全,同时也无需对车门扶手的位置进行变更,保证车门扶手的舒适度。
本发明提出的汽车座椅,包括上述的座椅气囊,既能够避免车门扶手对乘员的胸腹部肋骨造成冲撞,保证乘员的安全,同时也无需对车门扶手的位置进行变更,保证车门扶手的舒适度。
本发明提出的座椅气囊的控制方法,用于对上述的座椅气囊进行控制,保证汽车在受到侧面碰撞时,该座椅气囊能够避免车门扶手对乘员的胸腹部肋骨造成冲撞,保证乘员的安全,同时也无需对车门扶手的位置进行变更,保证车门扶手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中,臀部气囊和侧面气囊均打开时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中,臀部气囊和侧面气囊均打开时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中,臀部气囊和侧面气囊均未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向充气孔中,充气孔本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向充气孔中,充气孔本体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座椅气囊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
2、单向充气孔;21、充气孔本体;22、收缩环;23、调节线;231、限位件;
3、侧面气囊;4、臀部气囊;5、泄气孔;6、第二侧面气囊;7、第一侧面气囊;8、电磁阀;9、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技术中,发生侧面碰撞后侧面车门会入侵车室。在侧面碰撞试验中发现,车门扶手会挤压汽车座椅上的假人肋骨,也即扶手入侵最为严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为避免发生侧面碰撞后,侧面车门入侵车室后对乘员造成严重伤害,参见图1-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其包括座椅本体和座椅气囊,座椅本体上铺设有坐垫,座椅气囊的臀部气囊4设置在坐垫的下表面,座椅气囊的侧面气囊3被配置为设置于汽车座椅和汽车车门之间。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座椅气囊包括臀部气囊4和侧面气囊3。
臀部气囊4被配置为设置在汽车座椅的坐垫的下表面,臀部气囊4处于充气状态时能够使得坐垫上移,从而改变坐在坐垫上的乘员的碰撞受力点。
侧面气囊3设置在臀部气囊4的旁侧,侧面气囊3处于充气状态时位于坐垫和汽车车门之间,以缓冲车门入侵车室后对乘员的撞击。
充气机构能够通过第一连接管道与臀部气囊4连通,充气机构通过第二连接管道与侧面气囊3连通。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充气机构为气泵。
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椅气囊,由充气机构对臀部气囊4和侧面气囊3分别通气,保证在需要时二者能够同时迅速膨胀。当侧面发生碰撞后,车门入侵车室,侧面气囊3充气膨胀并位于汽车座椅和汽车车门之间,一方面缓冲车门的侵入撞击,另一方面车门侵入的撞击点为充气膨胀后的侧面气囊3,而非直接撞击到乘员身上,从而保证乘员的安全;当臀部气囊4充气膨胀后,其使得坐垫上移,从而使得坐在坐垫上的乘员整体上移,变更车门扶手与人体的接触位置,避免车门扶手对乘员的胸腹部肋骨造成冲撞,保证乘员的安全。设置该座椅气囊,既能够避免车门扶手对乘员的胸腹部肋骨造成冲撞,保证乘员的安全,同时也无需对车门扶手的位置进行变更,保证车门扶手的舒适度。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侧面气囊3包括第一侧面气囊7和第二侧面气囊6。
第一侧面气囊7通过第二连接管道与充气机构连通。第一侧面气囊7设置在臀部气囊4的旁侧,臀部气囊4和第一侧面气囊7同时膨胀后呈L型。
第二侧面气囊6设置于第一侧面气囊7的远离臀部气囊4的一端的旁侧,第二侧面气囊6朝向汽车车门的方向膨胀,第一侧面气囊7能够向第二侧面气囊6内充气。
本实施例中,第二侧面气囊6设置于第一侧面气囊7的远离臀部气囊4的一端,第二侧面气囊6朝向汽车车门的方向膨胀,从而使得第二侧面气囊6能够对来自侧门的撞击进行一级缓冲,由第一侧面气囊7对来自侧门的撞击进行二级缓冲,进一步保证乘员的安全。同时,第二侧面气囊6设置于第一侧面气囊7的远离臀部气囊4的一端的旁侧,相当于增大了第一侧面气囊7与侧围内饰之间的缓冲空间,保证侧面气囊3对侧面碰撞的充分缓冲。
优选地,第一侧面气囊7与第二侧面气囊6通过单向充气孔2连通,第二侧面气囊6完全膨胀后单向充气孔2关闭。如此设置,第一侧面气囊7内的气体能够流入第二侧面气囊6内,而第二侧面气囊6在完全膨胀后其内的气体无法回流入第一侧面气囊7内,避免侧面气囊3对侧面碰撞进行缓冲时,第二侧面气囊6内的气体回流至第一侧面气囊7内对人体造成冲击。
具体地,第一侧面气囊7和第二侧面气囊6共用一分隔界面,单向充气孔2设置于分隔界面。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二侧面气囊6上设置有泄气孔5。优选地,泄气孔5的泄气速度小于单向充气孔2的进气速度,保证第二侧面气囊6的顺利膨胀。优选地,可在第二侧面气囊6上设置若干个泄气孔5,干个泄气孔5的泄气速度之和小于单向充气孔2的进气速度,保证第二侧面气囊6的顺利膨胀。
可选地,泄气孔5可以朝向汽车车门设置,或者朝向汽车前方或者汽车后方设置。
当第二侧面气囊6完全膨胀后,单向充气孔2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第二侧面气囊6通过泄气孔5发生泄气,从而产生泄气阻尼,以对侧面碰撞做进一步缓冲。
具体地,参见图5,本实施例中,单向充气孔2包括充气孔本体21、收缩环22和调节线23。
充气孔本体21穿设于分隔界面,能够由打开状态切换至关闭状态;当充气孔本体21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侧面气囊7内的气体能够流入第二侧面气囊6内。当充气孔本体21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侧面气囊7和第二侧面气囊6互不连通。
收缩环22内设置有收缩腔,收缩环22设置于分隔界面,充气孔本体21处于打开状态时,收缩环22环绕充气孔本体21的周向设置,收缩环22收缩时,充气孔本体21处于关闭状态。
也即收缩环22能够展开或者收缩,从而控制充气孔本体21打开或者关闭。
调节线23设置有若干个,调节线23的第一端可移动设置于收缩腔内,调节线23的第二端穿过收缩环22的侧壁后固设于第二侧面气囊6的调节线固定内壁面,第二侧面气囊6展开时调节线固定内壁面与分隔界面相对设置,调节线固定内壁面能够带动调节线23控制收缩环22收缩,充气孔本体21处于打开状态时,若干个调节线23的第一端沿收缩腔的周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收缩环22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调节线穿孔,若干个调节线穿孔与若干个调节线23一一对应设置,调节线23的第一端设置有限位件231,限位件231用于避免第一端滑出调节线穿孔。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在侧面气囊3未充气时,充气孔本体21的状态如图5所示。当充气机构对侧面气囊3进行充气时,高压气体经由第二连接管道后先进入第一侧面气囊7内,随着外界高压气体持续进入第一侧面气囊7内,第一侧面气囊7逐渐膨胀;同时第一侧面气囊7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充气孔本体21进入第二侧面气囊6内,第二侧面气囊6开始膨胀,调节线固定内壁面朝向远离分隔界面的方向运动,调节线固定内壁面拉动调节线23的第二端朝向远离分隔界面的方向运动,若干个调节线23同时被拉动,每一调节线23的第一端均朝向自身对应的调节线穿孔运动直至限位件231抵接于收缩腔的内壁,待第二侧面气囊6完全膨胀后,此时单向充气孔2的状态为图6所示,充气孔本体21处于关闭状态。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调节线23为塑形材料丝。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调节线23的数量为四个。充气孔本体21处于打开状态时,四个调节线23的第一端沿收缩腔的周向等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座椅气囊还包括安装板9,臀部气囊4和侧面气囊3分别设置于安装板9的两侧。通过设置安装板9,保证座椅气囊膨胀后能够形成预设形态。
若未佩戴安全带时,臀部气囊4充气弹出会对人体产生向上的力,可能使人体悬空或者使乘员头部撞击车顶。因此,在乘员未佩戴安全带时,臀部气囊4不能够进行充气膨胀,避免增加碰撞过程对人体造成伤害。
优选地,第一连接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8,电磁阀8能够控制第一连接管道连通或者断开。当安全带插入锁扣时,电磁阀8打开,此时臀部气囊4和侧面气囊3均能够起到作用;当安全带未插入锁扣时,电磁阀8关闭,此时,仅侧面气囊3能够起到作用。
具体地,座椅气囊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汽车控制器通信连接,汽车控制器将安全带是否插入锁扣的信号传递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根据汽车控制器传递过来的信号控制电磁阀8的开闭。可选地,控制装置可以为单片机,单片机与汽车控制器通信连接以及单片机控制电磁阀8的开闭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在将座椅气囊安装至汽车座椅上时,将充气机构设置在坐垫的前段泡沫下方。乘员坐于汽车座椅时,臀部直接接触坐垫的表层皮革。臀部气囊4在未充气状态下,整体平铺并Z向折叠于坐垫表层皮革的下方。具体地,臀部气囊4的折叠方式为Z方向上堆叠的方式。为了适应臀部气囊4在充气状态下的膨胀,坐垫沿靠上侧棱处缝合,且缝合处内部有折叠布。
具体地,如图4所示,侧面气囊3在未充气时,以卷绕的方式收纳于臀部气囊4的靠近门护板的一侧,且侧面气囊3在充气展开时扫向车门一侧,展开轨迹不会对人体造成干涉。
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若检测到乘员佩戴了安全带,则充气机构会同时向臀部气囊4和侧面气囊3充气,臀部气囊4和侧面气囊3同时展开呈图1所示的状态。
臀部气囊4充气膨胀,撕裂坐垫的缝合处,缝合处内部的折叠布展开,充气的臀部气囊4使得坐垫的表层皮革上升,从而使得乘员的身体上升,在提升安全带预收紧效果的同时,改变车内侧围内饰扶手与人体的接触位置,降低碰撞过程中对人体胸腹处肋骨的伤害。折叠布能够限制臀部气囊4的最大展开范围,防止因臀部气囊4膨胀后使得人体迅速抬高而对人体的肩颈产生伤害。
侧面气囊3充气膨胀后向着车门一侧扫掠式展开,阻挡于人体侧面与侧围内饰扶手之间,对侧围内饰扶手对人体的冲撞进行缓冲。由于侧面气囊3呈倒L型,包括第一侧面气囊7和第二侧面气囊6,侧面气囊3在完全展开后,第一侧面气囊7膨胀形成第一腔室阻挡于人体侧面与侧围内饰扶手之间,对侧围内饰扶手对人体的冲撞进行缓冲;侧面气囊3在与人体胸腹处高度相当的位置沿水平方向分为两层结构,第二侧面气囊6朝向侧围内饰鼓包形成第二腔室,当第二腔室完全膨胀完成后,单向充气孔2关闭,由于第二侧面气囊6上的泄气孔5的设置,受到冲击后第二腔室能够快速泄气,泄气阻尼能够消耗侧面碰撞冲击的能量,且第二腔室快速泄气对于第一腔室的气体容量没有影响,保证第一腔室稳定阻挡于人体侧面与侧围内饰扶手之间。受到侧围内饰撞击而快速泄气的第二腔室能够率先消耗一部分侧面冲击的能量,从而对乘员的胸腹处肋骨提供更多一重的保护。
参见图7,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座椅气囊的控制方法,用于对上述的座椅气囊进行控制,包括以下步骤:
S1、检测座椅气囊的侧面气囊3是否受到碰撞;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2;如果否,则座椅气囊无动作;
S2、检测汽车座椅的安全带是否处于佩戴状态,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3;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4;
S3、控制充气机构同时向侧面气囊3和臀部气囊4充气;
S4、控制充气机构仅向侧面气囊3充气。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9)

1.一种座椅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
臀部气囊(4),被配置为设置在汽车座椅的坐垫的下表面,所述臀部气囊(4)处于充气状态时能够使得所述坐垫上移;
侧面气囊(3),设置在所述臀部气囊(4)的旁侧,所述侧面气囊(3)处于充气状态时位于所述坐垫和汽车车门之间;
充气机构,所述充气机构能够通过第一连接管道与所述臀部气囊(4)连通,所述充气机构通过第二连接管道与所述侧面气囊(3)连通;
所述侧面气囊(3)包括:
第一侧面气囊(7),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道与所述充气机构连通,所述第一侧面气囊(7)设置在所述臀部气囊(4)的旁侧,所述臀部气囊(4)和所述第一侧面气囊(7)同时膨胀后呈L型;
第二侧面气囊(6),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气囊(7)的远离所述臀部气囊(4)的一端的旁侧,所述第二侧面气囊(6)朝向汽车车门的方向膨胀,所述第一侧面气囊(7)能够向所述第二侧面气囊(6)内充气;
安装板(9),所述臀部气囊(4)和所述侧面气囊(3)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板(9)的两侧,通过设置所述安装板(9),保证所述座椅气囊膨胀后能够形成预设形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气囊(7)与所述第二侧面气囊(6)通过单向充气孔(2)连通,所述第二侧面气囊(6)完全膨胀后所述单向充气孔(2)关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气囊(7)和所述第二侧面气囊(6)共用一分隔界面,所述单向充气孔(2)设置于所述分隔界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充气孔(2)包括:
充气孔本体(21),穿设于所述分隔界面,能够由打开状态切换至关闭状态;
收缩环(22),其内设置有收缩腔,所述收缩环(22)设置于所述分隔界面,所述充气孔本体(21)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收缩环(22)环绕所述充气孔本体(21)的周向设置,所述收缩环(22)收缩时,所述充气孔本体(21)处于关闭状态;
调节线(23),设置有若干个,所述调节线(23)的第一端可移动设置于所述收缩腔内,所述调节线(23)的第二端穿过所述收缩环(22)的侧壁后固设于所述第二侧面气囊(6)的调节线固定内壁面,所述第二侧面气囊(6)展开时所述调节线固定内壁面与所述分隔界面相对设置,所述调节线固定内壁面能够带动所述调节线(23)控制所述收缩环(22)收缩,所述充气孔本体(21)处于打开状态时,若干个所述调节线(23)的第一端沿所述收缩腔的周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环(22)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调节线穿孔,若干个所述调节线穿孔与若干个所述调节线(23)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调节线(23)的第一端设置有限位件(231),所述限位件(231)能够避免所述第一端滑出所述调节线穿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气囊(6)上设置有泄气孔(5),所述泄气孔(5)的泄气速度小于所述单向充气孔(2)的进气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8),所述电磁阀(8)能够控制所述第一连接管道连通或者断开。
8.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坐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气囊,所述座椅气囊的臀部气囊(4)设置在所述坐垫的下表面,所述座椅气囊的侧面气囊(3)被配置为设置于所述汽车座椅和汽车车门之间。
9.一种座椅气囊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对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气囊进行控制,包括以下步骤:
S1、检测座椅气囊的侧面气囊(3)是否受到碰撞;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2;如果否,则所述座椅气囊无动作;
S2、检测汽车座椅的安全带是否处于佩戴状态,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3;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4;
S3、控制所述充气机构同时向所述侧面气囊(3)和臀部气囊(4)充气;
S4、控制所述充气机构仅向所述侧面气囊(3)充气。
CN202210835358.0A 2022-07-15 2022-07-15 一种座椅气囊、汽车座椅及座椅气囊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149873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35358.0A CN114987381B (zh) 2022-07-15 2022-07-15 一种座椅气囊、汽车座椅及座椅气囊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35358.0A CN114987381B (zh) 2022-07-15 2022-07-15 一种座椅气囊、汽车座椅及座椅气囊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87381A CN114987381A (zh) 2022-09-02
CN114987381B true CN114987381B (zh) 2023-06-20

Family

ID=83022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35358.0A Active CN114987381B (zh) 2022-07-15 2022-07-15 一种座椅气囊、汽车座椅及座椅气囊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87381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41254A (ja) * 2009-04-06 2010-10-28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17323B2 (ja) * 2006-02-24 2012-04-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CN203158599U (zh) * 2013-04-12 2013-08-28 李东亮 垃圾袋
JP2015051744A (ja) * 2013-09-09 2015-03-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JP6848762B2 (ja) * 2017-08-09 2021-03-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41254A (ja) * 2009-04-06 2010-10-28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87381A (zh) 2022-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68464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327674B2 (en) Passive air bag vent with guide
US9889937B2 (en) Structure mounted airbag assemblie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JP5425247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73547B2 (ja) 乗員拘束システム
JP4129758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5899490A (en) Method of folding an air bag
US9511866B2 (en) Structure mounted airbag assemblie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JP4720753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29199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160035344A (ko) 차량의 에어백
US9616841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US20240208451A1 (en) Vehicle passenger restraint device and far side airbag folding method
KR20150078934A (ko) 차량의 에어백
CN114987381B (zh) 一种座椅气囊、汽车座椅及座椅气囊的控制方法
JP571665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自動車
CN114906090B (zh) 一种车辆环抱式气囊装置
US11752970B1 (en) One-way multiple chambers and cushions airbag
JP3987732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91819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0153747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137225A (ja) 車両用エアベルト装置
JP4258260B2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JPH1134787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JP4466462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