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74670A - 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以及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以及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74670A
CN114974670A CN202111650321.2A CN202111650321A CN114974670A CN 114974670 A CN114974670 A CN 114974670A CN 202111650321 A CN202111650321 A CN 202111650321A CN 114974670 A CN114974670 A CN 1149746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material
substrate
composite electrode
manufacturing
raw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5032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城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974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46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4Electrodes or formation of dielectric layers thereon
    • H01G9/042Electrodes or formation of dielectric layers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G9/045Electrodes or formation of dielectric layers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based on alumin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5/00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5/16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comprising conductive material in insulating or poorly conductive material, e.g. conductive rubber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007Electro-spinning
    • D01D5/0015Electro-spinn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initial state of the material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007Electro-spinning
    • D01D5/0061Electro-spinn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spinn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7/0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17/56Insulating bodies
    • H01B17/62Insulating-layers or insulating-films on metal bod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9/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 H01B19/04Treating the surfaces, e.g. applying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2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4Electrodes or formation of dielectric layers thereon
    • H01G9/042Electrodes or formation of dielectric layers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8Housing; Encapsulation
    • H01G9/10Sealing, e.g. of lead-in 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19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spray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compressing or compa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7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thermal treatment, e.g. firing, sintering, backing particulate active material, thermal decomposition, pyrolysi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16Physical properties antistatic; conductiv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08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Fibers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以及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成品率以及材料效率较高。根据实施方式,提供具备基材以及设置在该基材上的绝缘性纤维膜的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在带形状的基材上涂布底漆溶液;朝与上述基材的和侧面交叉的主面平行的方向喷出带电的原料液并使其堆积在上述基材上,由此在上述基材的主面上形成绝缘性纤维膜。

Description

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以及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以及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如下的电场纺丝装置:通过静电纺丝法(有时也被称作电场纺丝法以及电荷感应纺丝法等),使细微的纤维堆积在收集体或者基材的表面上而形成纤维的膜。在一例的电场纺丝装置中设置有电场纺丝头,电场纺丝头具备头主体以及从头主体的外周面突出的喷嘴。在电场纺丝头中,在头主体的内部形成有能够收纳原料液的收纳空洞。此外,在喷嘴的内部形成有与收纳空洞连通的流路(喷嘴流路),在喷嘴中在从头主体突出的突出端形成有流路的喷出口。通过向喷嘴(电场纺丝头)与收集体或者基材之间施加电压,由此从流路的喷出口朝向收集体或者基材的表面喷出原料液,使纤维堆积于收集体或者基材的表面。
作为如此形成的纤维膜的用途,例如,已知有在锂离子二次电池、双电层电容器等蓄电装置中使用的隔板等、要求电绝缘性的分离膜。此外,由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等的普及,期望蓄电装置的小型化。在静电纺丝法中朝向收集体或者基材的表面喷出的纤维,遍及一定以上的较大范围而堆积。因此,在将通过静电纺丝法得到的膜应用于小型的蓄电装置时,需要进一步加工或者产生材料的浪费。因此,关于小尺寸膜的形成,期望生产效率、材料效率的改善。
发明内容
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成品率以及材料效率较高的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根据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具备基材以及设置在该基材上的绝缘性纤维膜的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在带形状的基材上涂布底漆溶液;以及通过朝与上述基材的和侧面交叉的主面平行的方向喷出带电的原料液并使其堆积在上述基材上,由此在上述基材的主面上形成绝缘性纤维膜。
根据其他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该制造装置具备:输送机构,沿着输送路径输送带形状的基材;涂布机,在上述基材上涂布底漆溶液;以及电场纺丝单元,与喷出原料液的喷出口连通的流路的流动方向被设置成与上述基材的和侧面交叉的主面平行。涂布机在上述输送路径的第1位置处在上述基材上涂布底漆溶液。电场纺丝单元设置在比上述输送路径的第1位置靠下游的上述输送路径的第2位置。
根据上述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能够提供成品率以及材料效率较高的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概要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所包括的涂布机的一例的概要截面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所包括的涂布机的其他例子的概要截面图。
图4是概要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所包括的电场纺丝机的一例的局部透视图。
图5是概要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所包括的电场纺丝机的其他例子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能够包括的干燥的一例的概要截面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能够包括的轧制的一例的概要截面图。
图8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现有的基于电场纺丝法使原料液喷出时的纤维的扩展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现有的基于电场纺丝法使原料液喷出时的纤维的扩展的立体图。
图10是概要地表示使用通过实施方式的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复合电极的电解电容器主体的构成部件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11是将图10所示的A部分放大的图。
图12是概要地表示包括通过实施方式的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复合电极的电解电容器主体的一例的局部展开立体图。
图13是概要地表示包括通过实施方式的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复合电极的电解电容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4是概要地表示现有型的电解电容器主体的构成部件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15是概要地表示现有型的电解电容器主体的一例的局部展开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制造装置;3a、3b:第1位置;4a、4c:第2位置;5:第3位置;6:第4位置;8:基材;10:电解电容器;11:阳极;11a:阳极箔;11b:阳极端子;12:阴极;12a:阴极箔;12b:阴极端子;13:隔板;14:壳体;15:封口材;16、17:电解电容器主体;18:复合电极;18a:电极箔;18b:电极端子;18c:绝缘性纤维膜;19:对电极;19a:对电极箔;19b:对电极端子;20:解卷机;21:卷轴;30a、30b:涂布机;31:容器;32:计量辊;33:喷射喷嘴;34:底漆供给源;40a、40b、40c:电场纺丝机;41:电场纺丝头;42:原料液供给源;43:电源;44:控制部;45:台;46:夹具;47:铰链;48:带;50:干燥炉;60:压力机;61:压力辊;70:卷取机;71:卷轴;81:底漆覆膜;82:纤维;83:绝缘性纤维膜;83a:扩展直径;88:基材;90:引导辊;100:输送路径;300:底漆溶液;341:底漆溶液收纳罐;342:底漆供给驱动部;343:底漆供给调整部;345:底漆供给配管;411:头主体;412:电场纺丝喷嘴;412a:喷嘴基部;412b:针部;415:收纳空洞;417:流路;418:喷出口;421:原料液收纳部;422:原料液供给驱动部;423:原料液供给调整部;425:原料液供给配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是制造复合电极的方法,该复合电极具备具有带形状的基材以及设置在该基材上的绝缘性纤维膜。该制造方法包括:在带形状的基材上涂布底漆溶液;以及在基材的主面上形成绝缘性纤维膜。朝与基材的与侧面交叉的主面平行的方向喷出带电的原料液而使其堆积在基材上,由此在基材的主面上形成绝缘性纤维膜。
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是上述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且是通过上述制造方法制造复合电极的装置。制造装置具备输送机构、涂布机以及电场纺丝单元。上述输送机构沿着输送路径输送带形状的基材。涂布机在输送路径的第1位置处在基材上涂布底漆溶液。电场纺丝单元设置在输送路径中的比第1位置靠下游的第2位置。电场纺丝单元为,与喷出原料液的喷出口连通的流路的流动方向被设置成与基材的与侧面交叉的主面平行。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概要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图示的例子的制造装置1具备解卷机20、涂布机30a、作为电场纺丝单元而包括电场纺丝喷嘴412的电场纺丝机40a、干燥炉50、压力机60、卷取机70以及多个引导辊90。在该制造装置1中,通过解卷机20、卷取机70以及多个引导辊90构成沿着输送路径100输送基材8的输送机构。
解卷机20具备卷轴21。在卷轴21上以卷状卷绕有基材8。在解卷机20中,通过驱动电动马达等驱动部件(未图示)来使卷轴21旋转。通过旋转使卷绕于卷轴21的基材8解卷。然后,解卷后的基材8被送出至输送路径100。
卷取机70具备卷轴71。在卷取机70中,通过驱动电动马达等驱动部件(未图示)来使卷轴71旋转。由此,沿着输送路径100输送的基材8由卷轴71卷取为卷状。
在制造装置1中,通过在使卷轴21旋转的同时使卷轴71旋转,由此沿着输送路径100从解卷机20向卷取机70输送基材8。另外,从解卷机20向卷取机70引导基材8的引导辊90的数量以及配置并不限定于图示情况。此外,从解卷机20到卷取机70的输送路径100中的折弯部分、折返部分的数量以及配置并不限定于图示情况。
图1中示出了从解卷机20送出的基材8连续地通过输送路径100上的制造装置1的各部位、最终由卷取机70卷取的辊到辊方式的装置的一例,但实施方式(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均)不限定于这种连续的方式。例如,可以在下游通过具体说明的单片方式在基材8上形成绝缘性纤维膜。
基材8具有带形状。基材8的带形状例如具有2mm以上6mm以下的短边宽度。基材8优选为导电性的箔。基材8更优选为在其表面上化学地形成有作为电介质层发挥功能的氧化覆膜的导电性的箔。在一例中,基材8是由氧化铝覆膜覆盖的铝箔。基材例如可以具有50μm以上200μm以下的厚度。
在基材8的输送路径100的比解卷机20靠下游的输送路径100的第1位置3a上设置有涂布机30a。涂布机30a向基材8上涂布底漆溶液300。
在图示的例子中示出在第1位置3a处通过浸渍方式在基材8上涂布底漆溶液300的方式。图2中更具体地示出通过这种浸涂法对基材8进行的底漆处理。
图2是更详细地表示该方式中在第1位置3a处向基材8上涂布底漆溶液300的概要截面图。设置于第1位置3a的涂布机30a具备容器31。容器31规定出基材8所通过的空间,且能够收纳底漆溶液300。在图示的例子中,涂布机30a还具备一对计量辊32。在第1位置3a处配置有引导辊90,以便在基材8一旦在底漆溶液300中通过之后就被从底漆溶液300中拉起。此外,引导辊90被配置为,使从底漆溶液300拉起的基材8通过计量辊32之间。
在第1位置3a处,在沿着输送路径100输送的中途基材8潜入到底漆溶液300中,由此底漆溶液300被涂布到基材8的表面上而形成覆盖基材8的底漆覆膜81。由底漆覆膜81覆盖的基材8在一对计量辊32之间通过,由此除去多余的底漆溶液300而形成均匀的底漆覆膜81。
底漆溶液300例如包含从由乙二醇以及γ-丁内酯形成的组中选出的一种以上。此外,作为底漆溶液300,可以使用作为在电容或者电容器中使用的电解液的溶剂而通用的有机溶剂。作为这种有机溶剂的例子,能够举出乙二醇单甲醚、甘油以及N-乙基甲酰胺等。
涂布机30a的容器31由对底漆溶液300具有耐性的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在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中,也能够代替上述浸渍方式,而通过喷射方式向基材8上涂布底漆溶液300。图3中示出通过这种喷涂法对基材8进行的底漆处理。
图3是表示通过喷射方式向基材8上涂布底漆溶液300的概要截面图。在第1位置3b处,除了规定基材8的输送路径100的引导辊90之外,还配置有具备喷雾器的涂布机30b,该喷雾器具备朝向基材8喷雾底漆溶液300的喷射喷嘴33以及底漆供给源34。
从底漆供给源34向喷射喷嘴33供给底漆溶液300。底漆供给源34具备底漆溶液收纳罐341、底漆供给驱动部342、底漆供给调整部343以及底漆供给配管345。底漆溶液收纳罐341、底漆供给驱动部342、底漆供给调整部343以及底漆供给配管345分别由对底漆溶液300具有耐性的材料形成。喷雾器也可以还包括对底漆供给驱动部342的驱动以及底漆供给调整部343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未图示)。
在第1位置3b处,从喷射喷嘴33对沿着输送路径100输送的基材8的正反双方的主面喷吹底漆溶液300,由此基材8的主面被底漆覆膜81覆盖。在图示的例子中,以在基材8的一方的主面被底漆覆膜81覆盖之后另一方的主面被覆盖的方式配置喷射喷嘴33,但喷射喷嘴33的配置并不限定于图示的例子。例如,也可以将喷射喷嘴33配置成使基材8的两面同时暴露于底漆溶液300的雾中。
另外,喷射喷嘴33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对于基材8的每一个面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喷射喷嘴33即可。或者,也能够具备如下机构:对喷射喷嘴33与基材8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变更,以便在使用一个以上的喷射喷嘴33对基材8的一方的主面喷吹了底漆溶液300之后,该一个以上的喷射喷嘴33对基材8的另一方的主面喷吹底漆溶液300。此外,优选构成为,除了基材8的主面以外,还向包括侧面在内的整个表面上喷吹底漆溶液300。
喷射喷嘴33优选由对底漆溶液300具有耐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由不锈钢形成。
关于喷雾器的方式,只要具有向基材8喷吹底漆溶液300的构成即可,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具备喷射喷嘴33等的方式。
在基材8上涂布底漆溶液300的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浸渍方式以及喷射方式。
在基材8的输送路径100上,在比对基材8涂布底漆溶液300的第1位置3a(或者第1位置3b)靠下游的第2位置4a上设置有电场纺丝机40a。电场纺丝机40a具备以喷出口朝向基材8的侧面的方式设置的电场纺丝喷嘴412。在第2位置4a处,复合电极的绝缘性纤维膜的原料液以带电的状态从电场纺丝喷嘴412朝向基材8的侧面喷出,并堆积在基材8上。通过从以与基材8的侧面对置的方式设置的电场纺丝喷嘴喷出口喷出带电的原料液并使其堆积在基材8上,由此在基材8的主面上形成绝缘性纤维膜。
参照图4对基于电场纺丝法的绝缘性纤维膜的形成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概要地表示设置于第2位置的电场纺丝机的一例的局部透视图。另外,在图4中,对于基材8示出其主面。
图示的电场纺丝机40b具备作为电场纺丝单元的电场纺丝头41以及原料液供给源(供给部)42,还具备电源43以及控制部44。
电场纺丝头41具备头主体411以及电场纺丝喷嘴412。电场纺丝喷嘴412设置于头主体411的外表面。头主体411以及电场纺丝喷嘴412分别由导电性材料形成。
另外,电场纺丝喷嘴412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设置有一个以上的电场纺丝喷嘴412即可。此外,头主体411以及电场纺丝喷嘴412分别优选由对后述的原料液具有耐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由不锈钢形成。
在头主体411的内部形成有收纳空洞415。在电场纺丝头41中形成有与电场纺丝喷嘴412相同数量的流路(喷嘴流路)417,在各个电场纺丝喷嘴412的内部形成有对应的一个流路417。流路417各自的一端与收纳空洞415连通,并从收纳空洞415朝向头主体411的外侧延伸设置。并且,在流路417的各自中,在与收纳空洞415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喷出口418,流路417分别通过喷出口418而相对于外部开口。在电场纺丝喷嘴412的各自中,在从头主体411突出的前端形成有流路417的对应的一个喷出口418。
电场纺丝喷嘴412例如可以是针型的喷嘴。在图示的例子中,电场纺丝喷嘴412具备喷嘴基部412a以及针部412b。在电场纺丝喷嘴412中,喷嘴基部412a与头主体411连接,形成从头主体411突出的突出部分的根部。此外,在电场纺丝喷嘴412中,针部412b从喷嘴基部412a朝电场纺丝头41的外周侧进一步突出,形成从头主体411突出的突出端。在针部412b的前端形成有喷出口418。此外,针部412b的外径小于喷嘴基部412a的外径。电场纺丝喷嘴41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示的例子。
原料液供给源42具备原料液收纳部421、原料液供给驱动部422、原料液供给调整部423以及原料液供给配管425。原料液收纳部421、原料液供给驱动部422、原料液供给调整部423以及原料液供给配管425分别对原料液具有耐性,在某一例中,原料液收纳部421以及原料液供给配管425分别由氟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
原料液收纳部421是收纳原料液的罐等。原料液是将高分子材料溶解于溶剂而得到的液体。原料液中含有的高分子以及使高分子溶解的溶剂,与形成在基材8上的绝缘性纤维膜的材料种类等对应而适当设定。
高分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与要形成的绝缘性纤维膜的材质对应而适当变更。在一例中,作为高分子材料,能够使用从由聚酰胺以及聚酰胺酰亚胺形成的组中选出的一种以上。此外,作为高分子材料,例如也能够使用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氯乙烯、聚碳酸酯、尼龙、以及芳族聚酰胺等。
原料液中使用的溶剂只要能够溶解高分子材料即可。溶剂可以与要溶解的高分子材料对应而适当变更。作为溶剂,例如能够使用水、甲醇、乙醇、异丙醇、丙酮、苯、甲苯、N-甲基-2-吡咯烷酮(NMP)、以及二甲基乙酰胺(DMAc)等。
原料液供给配管425将原料液收纳部421与电场纺丝头41的头主体411之间进行连接。在原料液供给配管425的内部形成有原料液的流路。原料液供给配管425与头主体411连接,收纳空洞415与原料液供给配管425的内部连通。
原料液供给驱动部422通过被驱动等,从原料液收纳部421通过原料液供给配管425向头主体411的收纳空洞415供给原料液。在某一例中,原料液供给驱动部422是泵。此外,在另外某一例中,原料液供给驱动部422通过向原料液收纳部421供给气体,由此从原料液收纳部421向收纳空洞415压送原料液。收纳空洞415能够收纳通过原料液供给配管425供给的原料液。
原料液供给调整部423对向电场纺丝头41供给的原料液的流量以及压力等进行调整。在某一例中,原料液供给调整部423具备能够对原料液的流量以及压力等进行控制的控制阀。在该情况下,原料液供给调整部423基于原料液的粘度以及电场纺丝喷嘴412的构造等,将原料液调整为适当的流量以及压力等。此外,在某一例中,原料液供给调整部423能够切换原料液从原料液收纳部421向电场纺丝头41的供给以及供给停止。在该情况下,原料液供给调整部423例如是切换阀。
另外,并不一定需要设置原料液供给驱动部422以及原料液供给调整部423。在某一例中,相对于头主体411在铅垂上侧设置原料液收纳部421,利用重力从原料液收纳部421向电场纺丝头41供给原料液。在该情况下,通过调整原料液收纳部421相对于头主体411的高度差,能够进行原料液的供给以及供给停止的切换等。
在实施方式中,电场纺丝机40b作为从其喷出口喷出绝缘性纤维膜的原料的电场纺丝单元而具备的电场纺丝头41,并不限定于图示的构造。此外,除了图4所示的电场纺丝机40b所具备的那种具备一个以上电场纺丝喷嘴412的电场纺丝头41以外,例如可以如图1所示的电场纺丝机40a那样,电场纺丝机作为电场纺丝单元而具备从原料液供给源42直接供给原料的电场纺丝喷嘴,或者具备虽然未图示具体例但不具有电场纺丝喷嘴而在喷嘴以外的部位具备原料液用的流路以及喷出口的无喷嘴的电场纺丝头。
电源43能够向电场纺丝头41施加电压。通过向电场纺丝头41施加电压,由此经由头主体411向电场纺丝喷嘴412分别施加规定极性的电压。在设置有多个电场纺丝喷嘴412的情况下,对这些电场纺丝喷嘴412之间施加彼此相同极性的电压。通过电源43向电场纺丝头41如上述那样施加电压,通过原料液供给调整部423向电场纺丝头41供给原料液,由此原料液带电为与电场纺丝喷嘴412(电场纺丝头41)相同的极性。
另外,在某一例中,也可以设置与电场纺丝喷嘴412分别电连接的端子(未图示),电源43经由端子向电场纺丝喷嘴412分别施加电压。在该情况下,不需要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头主体411。此外,向电场纺丝喷嘴412分别施加的电压的极性可以是为正也可以为负。在各图的例子中,电源43是直流电源,向电场纺丝喷嘴412分别施加正电压。
在图4的例子中,基材8接地。因此,在向电场纺丝喷嘴412分别施加了正电压的状态下,基材8的对地电压成为0V或者大致0V。在另外某一例中,基材8不接地。例如,如图1所示的电场纺丝机40a那样,通过电源43或者与电源43不同的电源,向设置于第2位置4a的引导辊90施加与电场纺丝喷嘴412分别相反极性的电压。通过对由导电性的材料构成的引导辊90施加电压,由此能够间接地向基材8施加电压。
电场纺丝喷嘴412被配置成喷出口418与基材8的长边侧的侧面对置。此处,喷出口418所对置的侧面是指基材8的沿着带形状的长边的边缘的部分。即,此处所说的基材8的侧面是与基材8的主面交叉的面。换言之,基材8的侧面是沿着基材8的厚度方向的面。即,以流路417的流动方向419与基材8的主面平行的方式设置电场纺丝单元(电场纺丝喷嘴412)。在一例中,喷出口418的口径为200μm以上500μm以下。
在通过原料液供给源42向电场纺丝头41供给原料液的状态下,通过电源43向电场纺丝头41施加电压,由此原料液带电为与电场纺丝头41相同极性。或者,通过向电场纺丝头41施加电压,并向电场纺丝头41供给原料液,由此原料液带电为与电场纺丝头41相同极性。通过原料液带电为与电场纺丝头41相同极性,由此在电场纺丝头41(电场纺丝喷嘴412)的原料液与基材8之间产生电位差。通过电场纺丝头41(电场纺丝喷嘴412)与基材8之间的电位差,朝向基材8喷出原料液。通过从电场纺丝喷嘴412各自的喷出口418朝向基材8喷出原料液,由此纤维82堆积在基材8的表面上,通过所堆积的纤维82形成绝缘性纤维膜83。即,通过静电纺丝法(有时也被称作电场纺丝法以及电荷感应纺丝法等)形成绝缘性纤维膜83。
另外,向电场纺丝头41与基材8之间施加的电压、即各个电场纺丝喷嘴412与基材8之间的电位差,与原料液中含有的高分子的种类以及电场纺丝喷嘴412分别相对于基材8的距离等对应地调整为适当的大小。在某一例中,向各个电场纺丝喷嘴412与基材8之间施加10kV以上100kV以下的任意大小的直流电压。
从电场纺丝喷嘴412的喷出口418喷出的原料液一边变化为纤维82一边沿着基材8的主面的面内方向移动,并堆积在基材8上。即,将原料液朝与基材的主面平行的方向喷出,而使其作为纤维82堆积在基材8上。在从电场纺丝喷嘴412各自的喷出口418喷出的原料液作为纤维82堆积在基材8上之前、原料液/纤维82所遵循的轨道,大体上例如能够相对于基材8的主面平行或者大致平行。通过从以流路417的流动方向419与基材8的侧面平行的方式设置的电场纺丝喷嘴412的喷出口418喷出原料液,由此能够使原料液的喷出方向以及原料液/纤维82的轨道相对于基材8的主面平行或者大致平行。另外,通过带电的原料液与基材8之间的电位差,原料液的轨道被引导为从喷出口418朝向基材8的方向,因此可以不用担心重力对原料液/纤维82的影响。
通过在第1位置3a处在基材8的主面上涂布底漆溶液300而形成底漆覆膜81,由此即使朝沿着基材8的主面的方向喷出原料液,在基材8的正反双方的主面上也能够以适合于绝缘性纤维膜83的状态堆积纤维82。纤维82的一部分超过基材8的主面的面积而从与喷出口418所对置的基材8的侧面相反侧的侧面(沿着短边方向跨越了基材8的相反侧的边缘)伸出到外侧。基材8的主面被底漆覆膜81覆盖,由此与没有底漆覆膜81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将纤维82的伸出幅度抑制得较小。通过减少纤维82的伸出,由此无需除去多余的纤维82,制造效率提高。此外,通过在基材8的主面上设置底漆覆膜81,由此能够使堆积在主面上的纤维82更多,制造中的材料效率提高。
在相当于具有带形状的基材8的长边侧的边缘的面的、电场纺丝喷嘴412的喷出口418所对置的基材8的侧面上也堆积纤维82。另一方面,在与喷出口418所对置的侧面相反侧的长边侧,虽然如上述那样纤维82伸出,但在该相反侧的侧面本身难以堆积纤维82。即,相对于与喷出口418对置的侧面来说,基材8的相反侧的侧面相对于喷出口418位于死角。
为了在基材8的沿着带形状的两侧长边的侧面上堆积纤维82,优选从沿着基材8的短边方向的两个方向朝向基材8的各个长边的侧面喷出原料液。即,如图示的例子那样,优选以喷出口418与基材8的一方的长边侧的侧面对置的方式设置一个以上的电场纺丝喷嘴412,并且以喷出口418与基材8的另一方的长边侧的侧面对置的方式设置另外的一个以上的电场纺丝喷嘴412。但是,为了避免被施加了相同极性的电压的电场纺丝喷嘴412彼此的干涉等的影响,需要注意使各个喷出口418不(隔着基材8)对置。例如,按照沿着基材8的输送路径100错开的配置,分别设置在基材8的一方的长边侧设置的电场纺丝喷嘴412以及在另一方的长边侧设置的电场纺丝喷嘴412。
控制部(控制器)44例如是计算机等。控制部44具备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或者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的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控制电路)、以及存储器等存储介质。控制部44可以仅具备一个集成电路等,也可以具备多个集成电路等。控制部44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介质等的程序等来进行处理。控制部44对原料液供给驱动部422的驱动、原料液供给调整部423的动作以及从电源43的输出等进行控制。
如图1所示,一边沿着输送路径100输送基材8,一边朝向基材8的侧面喷出原料液/纤维82,由此能够沿着基材8的长边方向连续地进行绝缘性纤维膜83的形成。如上所述,制造也可以不是连续的。例如,也可以在具有长边方向的规定长度的基材8上依次形成绝缘性纤维膜83。在该情况下,为了遍及基材8的长度整体形成绝缘性纤维膜83,可以使基材8能够移动,或者也可以使电场纺丝单元沿着基材8的长边方向移动。此外,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交替地进行从喷出口与基材8的沿着一方的长边的侧面对置的电场纺丝单元喷出原料液、以及从喷出口与沿着另一方的长边的侧面对置的电场纺丝单元喷出原料液。
作为与图1所示的连续的辊到辊方式不同的方式,参照图5对以单片方式通过电场纺丝法在基材8上形成绝缘性纤维膜83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5是概要地表示通过单片方式形成绝缘性纤维膜的方式的立体图。通过单片方式形成绝缘性纤维膜的电场纺丝机40c具备输送由夹具46保持的状态的基材8的带48以及朝向基材8喷出原料液的电场纺丝喷嘴412。在第2位置4c处,通过引导辊90规定出带48的输送路径。带48由未图示马达驱动而进行输送。在带48上载放有具备台45的夹具46,通过夹具46保持基材8。电场纺丝喷嘴412被配置为,喷出口与由夹具46保持的基材8的沿着两侧长边的侧面对置。向电场纺丝喷嘴412供给原料液,但为了简化附图而省略原料液的供给源。电源43被设置为,能够向电场纺丝喷嘴412施加一种极性的电压,且能够向引导辊90施加相反极性的电压。
基材8在带形状的长度方向上被裁断成规定的长度,例如可以具有矩形形状。矩形形状的尺寸根据所希望的复合电极的大小来调整,例如带形状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可以为16cm以上24cm以下。基材8中被夹具46把持的部分成为被夹具46遮挡的状态,因此在该部分不会堆积纤维82。因此,基材8中被夹具46把持的部分在制造复合电极时被切掉,因此优选使基材8的长边方向上的尺寸比所希望的复合电极的电极箔的长边长度长。
在图示的例子中,夹具46具有能够以铰链47为轴进行开闭的构造,由此,具有保持基材8的机构。夹具46的构造并不限定于图示的例子,例如,可以具有把持基材8的卡盘。夹具46优选具有如下构造:能够在以对基材8施加适度张力的方式拉伸了基材8的状态下把持基材8,以免基材8松弛。
通过电源43向电场纺丝喷嘴412施加电压,由此原料液带电。在图5的例子中,通过电源43向导电性的引导辊90施加与各个电场纺丝喷嘴412相反极性的电压。带48、台45以及夹具46均由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向基材8间接地施加与各个电场纺丝喷嘴412相反极性的电压。引导辊90也可以接地。
与之前说明过的相同,通过带电的原料液与基材8之间的电位差,从电场纺丝喷嘴412朝向基材8的侧面喷出原料液,由此纤维82堆积在被底漆溶液覆盖的基材8的表面上而形成绝缘性纤维膜。
随着带48的输送,载放在带48上的具备台45并保持基材8的夹具46移动。即,图示的例子相当于基材8能够移动的方式。也可以代替使基材8移动的方式,而使电场纺丝喷嘴412沿着基材8的长边方向移动。
通过沿着基材8的长边方向使基材8与电场纺丝喷嘴412之间的位置关系错开,由此能够遍及基材8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整体形成绝缘性纤维膜。可以从将基材8夹在之间而配置在两侧的各个电场纺丝喷嘴412同时喷出原料液,也可以从各个电场纺丝喷嘴412交替地喷出原料液。但是,需要注意使各个电场纺丝喷嘴412的喷出口不隔着基材8而对置。此外,从材料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中断从处于喷出口与基材8的侧面不对置的状态的电场纺丝喷嘴412进行喷出。
或者,也能够以与基材8的长度方向整体对应的方式配置多个电场纺丝喷嘴412,使基材8以及电场纺丝喷嘴412均不移动地喷出原料液而形成绝缘性纤维膜。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交替地从配置在基材8的一方的长边侧的电场纺丝喷嘴412喷出原料液以及从配置在另一方的长边侧的电场纺丝喷嘴412喷出原料液,由此能够避免施加了相同极性的电场纺丝喷嘴412彼此的干涉。
也可以在由夹具46保持了基材8的状态下进行第1位置3a(或者第1位置3b)处的底漆溶液300的塗布。此外,也可以在由夹具46保持了基材8的状态下进行下游的第3位置5处的干燥。基材8可以在由夹具46保持了的状态下从第1位置3a朝第2位置4c输送,以及从第2位置4c朝第3位置5输送。
如此,能够以被裁断为规定长度的每个矩形形状为单位,通过单片方式在基材8上堆积纤维82而形成绝缘性纤维膜。
如以上所述,在基材8上涂布底漆溶液,并通过电场纺丝法朝向基材8的侧面喷出原料液而使绝缘性纤维膜堆积在基材8的主面上,由此能够制造出复合电极18。在图1中示出优选在基材8的输送路径100中的比第2位置4a靠下游的第3位置5以及第4位置6处进行干燥以及轧制的方式。
在优选进行干燥的方式的制造装置1中,在第2位置4a下游的第3位置5处设置有干燥炉50。从电场纺丝机40a向干燥炉50输送形成有绝缘性纤维膜83的基材8。然后,干燥炉50对在其内部通过的基材8的表面上所覆盖的底漆覆膜81以及基材8的表面上所形成的绝缘性纤维膜83进行干燥。参照图6对该干燥进行详细说明。
图6是概要地表示形成有底漆覆膜81以及绝缘性纤维膜83的基材8的干燥的截面图。设置在第3位置5的干燥炉50例如能够具备红外线加热器51。红外线加热器51产生红外线。然后,红外线加热器51向形成于基材8的表面的绝缘性纤维膜83放射所产生的红外线。在形成底漆覆膜81的底漆溶液以及绝缘性纤维膜83中,有机材料以及溶剂等中含有的官能团吸收从红外线加热器51放射的红外线,由此底漆覆膜81以及绝缘性纤维膜83被加热,形成底漆覆膜81的底漆溶液以及绝缘性纤维膜83中含有的溶剂蒸发。由此,底漆覆膜81被除去并且绝缘性纤维膜83中含有的溶剂量减少,基材8以及绝缘性纤维膜83被干燥。
此处,优选红外线加热器51向底漆覆膜81以及绝缘性纤维膜83放射与极大放射强度对应的波长为10μm以下的红外光。在该情况下,在放射红外线的状态下,红外线加热器51的温度为17℃(290K)以上。此处,绝缘性纤维膜83中有机材料以及溶剂等所含有的官能团大多容易吸收波长为10μm以下的红外线。因此,通过以与极大放射强度对应的波长为10μm以下的频谱放射红外线,由此绝缘性纤维膜83中有机材料以及溶剂等所含有的官能团更容易吸收所放射的红外线,绝缘性纤维膜83中含有的溶剂容易通过加热而蒸发。由此,能够更适当地进行绝缘性纤维膜83的干燥。另外,作为绝缘性纤维膜83的溶剂所含有的官能团中容易吸收波长为10μm以下的红外线的官能团,可举出甲基以及羰基等。
此外,在从红外线加热器51放射的红外线的频谱中,更优选与极大放射强度对应的波长为4μm以上7μm以下。通过将所放射的红外线的频谱中与极大放射强度对应的波长设为7μm以下,由此在放射红外线的状态下红外线加热器51的温度为137℃(410K)以上。因此,通过放射与极大放射强度对应的波长为7μm以下的频谱的红外线,由此沸点为100℃以上的有机溶剂等也变得容易蒸发,形成底漆覆膜81的底漆溶液以及绝缘性纤维膜83中含有的溶剂更适当地蒸发。此外,通过将所放射的红外线的频谱中与极大放射强度对应的波长设为4μm以上,由此在放射红外线的状态下红外线加热器51的温度为451℃(724K)以下。由此,在放射红外线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地防止使基材8以及绝缘性纤维膜83干燥的空间温度过度变高。
另外,干燥炉50中的基材8以及绝缘性纤维膜83的干燥并不限定于使用了从红外线加热器51放射的红外线的干燥。在某一例中,在干燥炉50中,也可以代替从红外线加热器51放射的红外线,而使用热风使基材8以及绝缘性纤维膜83干燥。
通过干燥炉50中的干燥而绝缘性纤维膜83中含有的溶剂减少,由此在通过制造装置1制造出的复合电极中,绝缘性纤维膜83中含有的溶剂量被抑制得较低。由此,能够确保所制造出的复合电极的绝缘性纤维膜83的耐久性,并且能够确保使用了复合电极的产品的性能。
例如,在使用了通过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制造的复合电极的电容器中,作为隔板发挥功能的绝缘性纤维膜83中含有的溶剂量被抑制得较低,由此绝缘性纤维膜83的耐久性提高,并且电容器的耐久性也提高。此外,绝缘性纤维膜83中含有的溶剂量被抑制得较低,由此电容器的内部电阻被抑制得较低,能够实现电容器的高输出化。由此,能够确保电容器的性能。
在第3位置5下游的第4位置6处设置有压力机60。压力机60具备一对压力辊61。压力机60构成为对形成于基材8的表面的绝缘性纤维膜83进行加压,通过压力机对绝缘性纤维膜83进行轧制(加压),由此绝缘性纤维膜83被压缩,能够提高绝缘性纤维膜83的密度以及强度。参照图7对加压处理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制造装置1能够具备的压力机的一例的概要截面图。设置在基材8的输送路径100上的第4位置6处的压力机60具备一对压力辊61。一对压力辊61例如由电动马达等驱动。其表面上形成有绝缘性纤维膜83的基材8被沿着输送路径100输送,并被一对压力辊61夹持。此时,一方的压力辊61从基材8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对绝缘性纤维膜83以及基材8进行加压,另一方的压力辊61从基材8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对绝缘性纤维膜83以及基材8进行加压。为了作为复合电极的隔板而得到具有所希望的密度、厚度的绝缘性纤维膜18c,能够通过加压处理进行适当调整。
在制造装置1中,压力机60优选至少在卷取机70卷取基材8之前,对形成于基材8的表面的绝缘性纤维膜83进行加压。在制造装置1中,压力机60优选在基材8的输送路径100上设置在比干燥炉50靠下游的位置。在通过压力机60进行加压之前通过干燥来除去底漆溶液300,由此能够避免压力机60的压力辊61被污染。由此,能够减少压力辊61的清洗频率或者省略清洗处理。此外,通过在进行加压之前进行干燥,由此能够使底漆溶液300、原料液的溶剂更可靠地蒸发。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中,在采用电场纺丝法的同时使用宽度较窄的基材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向基材主面的面积外伸出的纤维量。参照图8以及图9进行说明。
图8以及图9分别概要地表示通过现有方法的电场纺丝法喷出原料液时的纤维的扩展。在图8以及图9中分别为,电源43对基材88及基材8与电场纺丝喷嘴412之间施加电压,该电场纺丝喷嘴412具备具有流动方向419与基材88或者基材8交叉(例如,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流路(未图示)的喷嘴基部412a以及针部412b,原料液从原料液供给源42向电场纺丝喷嘴412供给以及带电,从电场纺丝喷嘴412朝向基材88以及基材8的主面喷出带电后的原料液,使原料液作为纤维82堆积在基材88以及基材8上。在使纤维82以均匀的分布堆积在基材88以及基材8的主面上时,纤维82的扩展直径83a典型地成为
Figure BDA0003446675490000171
至40mm左右。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的例子那样,如果是具有各边尺寸为50mm以上的矩形形状的主面的基材88,则能够使纤维82不朝基材88外伸出地堆积。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的例子那样,在基材8的主面的短边宽度较小而朝向基材8的主面喷出的纤维82的扩展直径83a超过主面的短边宽度的情况下,纤维82朝基材8主面的面积外伸出。作为具体例,对于短边宽度为6mm以下的基材8,当纤维82的扩展直径83a为
Figure BDA0003446675490000172
以上时,纤维82朝基材8的短边方向伸出合计14mm以上。因此,在制造工序中增加将多余的纤维82除去的处理,纤维82的原料液的材料效率较低。
在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中,在通过电场纺丝法使由原料液形成的纤维82堆积在基材8的表面上时,预先进行在基材8的表面上涂布底漆溶液300的底漆处理,且不从与基材8的主面交叉的方向而从与主面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方向朝向基材8的侧面喷出原料液,使纤维82堆积在基材8的主面以及侧面上。通过该方法,能够使纤维82高效地堆积在基材8的表面上,且能够减少从基材8主面的面积伸出的纤维82的量。图10以及图11中表示通过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得到的复合电极的一例。
图10是概要地表示上述的通过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得到的复合电极的一例以及其对电极的一例的平面图。复合电极18包括电极箔18a、电极端子18b以及由纤维82形成且作为隔板发挥功能的绝缘性纤维膜18c。复合电极18具有电极(电极箔18a)与隔板(绝缘性纤维膜18c)成为一体的构成。对电极19包括对电极箔19a以及对电极端子19b。对电极19是相对于复合电极18的对电极。可以为,复合电极18是阳极与隔板为一体的复合阳极,对电极19是阴极。或者,也可以为,复合电极18是阴极与隔板为一体的复合阴极,对电极19是阳极。图示的例子是前者的组合,在典型的规格中,为了能够目视区别阳极端子与阴极端子而使阴极端子(对电极端子19b)比阳极端子(电极端子18b)短。
复合电极18适合用作为电解电容器用的复合电极(复合阳极或者复合阴极)。对电极19可以是电解电容器用的电极(阴极或者阳极)。
电极箔18a以及对电极箔19a具有带形状。电极箔18a以及对电极箔19a优选是导电性的箔。电极箔18a以及对电极箔19a更优选是在其表面上化学地形成有作为电介质层发挥功能的氧化覆膜的导电性的箔。在一例中,各个箔是被氧化铝覆膜覆盖的铝箔。电极箔18a是参照图1等说明过的基材8,在其表面上例如担载有通过在第2位置4a的纤维82的堆积、在第3位置5的干燥以及在第4位置6的轧制而形成的绝缘性纤维膜18c。
电极端子18b以及对电极端子19b例如可以具有棒形状。电极端子18b以及对电极端子19b与电极箔18a以及对电极箔19a分别电连接。各个端子例如可以分别通过凿密固定于对象的箔而电连接。各端子的棒形状的长边的朝向例如沿着对象的箔的带形状的短边方向。此外,各端子的棒形状例如一端处于与对象的箔的带形状的一方的长边对齐的位置,另一端从箔的带形状的另一方的长边伸出。电极端子18b可以局部地被绝缘性纤维膜18c覆盖。
图11是将图10所示的复合电极18的一部分放大的图(图10的A部分的放大图)。电极箔18a的短边宽度WF在2mm以上6mm以下的范围内。绝缘性纤维膜18c在复合电极18的短边方向上遍及的范围,在电极箔18a的两个长边侧比短边宽度WF朝外侧各伸出了伸出宽度WS。沿着电极箔18a的两个长边,伸出宽度WS停留在0.2mm以下。通过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来制造复合电极18,由此能够使伸出宽度WS停留在0.2mm以下。在伸出宽度WS较大的情况下,能够使绝缘性纤维膜18c更可靠地发挥作为将复合电极18与对电极19进行电绝缘的隔板的功能,但从提高电容器的每单位容积的静电电容的观点出发,优选使两侧的伸出宽度WS停留在0.2mm以下。伸出宽度WS可以进一步为0.1mm以下,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为0.06mm。
优选在电极箔18a的表面上形成绝缘性纤维膜18c(绝缘性纤维膜83)之前,预先将电极端子18b凿密固定于基材8(电极箔18a)。即,期望在对基材8涂布底漆溶液300之前将电极端子18b凿密固定于基材8。通过在形成绝缘性纤维膜18c之前将电极端子18b凿密固定于基材8,由此能够省去之后在将电极端子18b与基材8(电极箔18a)电连接的情况下产生的绝缘性纤维膜18c的一部分的除去。此外,能够避免由于之后在将电极端子18b凿密固定时绝缘性纤维膜18c脱落而引起的作为隔板的功能的损失。并且,电极端子18b的表面也能够局部地被绝缘性纤维膜18c覆盖,因此能够防止经由电极端子18b的短路。另外,对于电极端子18b中不希望被绝缘性纤维膜18c覆盖的部分,例如通过之后除去多余的绝缘性纤维膜18c或者对不覆盖的部分实施遮蔽来应对。
对电极19的对电极箔19a能够具有与复合电极18的电极箔18a相同程度的尺寸。
使用复合电极18以及对电极19能够制作出作为电解电容器的主要构成要素的电解电容器主体。图12以及图13中分别示出电解电容器主体以及电解电容器的例子。
图12是概要地表示使用了复合电极18以及对电极19的电解电容器主体的局部展开立体图。图13是概要地表示使用了该电解电容器主体的电解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12所示的电解电容器主体16包括上述的复合电极18以及对电极19。通过以从电极箔18a以及对电极箔19a分别伸出的电极端子18b以及对电极端子19b的端部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将复合电极18以及对电极19重合,并以电极端子18b以及对电极端子19b从卷绕端面伸出的方式卷绕复合电极18与对电极19的层叠物,由此制作出电解电容器主体16。
图13所示的电解电容器10包括电解电容器主体(未图示)、壳体14以及封口材15。将电解电容器主体16收纳于壳体14,并以使电极端子18b以及对电极端子19b朝外部露出的方式通过封口材15封闭壳体14的开口,由此构成电解电容器10。此外,电解电容器10在壳体14内能够进一步包括未图示的电解液。电解液例如含浸于绝缘性纤维膜18c。
电解电容器10例如可以是铝电解电容器。在这种例子的电解电容器10的情况下,电极箔18a是由氧化铝覆膜覆盖的铝箔。
电解电容器10作为阳极或者阴极而具备通过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或者制造装置制造的复合电极18。因此,每单位容积的静电电容较大。以下对其理由进行说明。
图14以及图15中示出现有型的电解电容器的构成部件。图14是概要地表示现有型的电解电容器所包括的电极以及隔板的一例的平面图。图15是概要地表示使用图14所示的电极以及隔板而得到的电解电容器主体的立体图。
阳极11包括带形状的阳极箔11a以及阳极端子11b。阴极12包括带形状的阴极箔12a以及阴极端子12b。阴极12是与阳极11相对的对电极。阳极11以及阴极12除了分别不具有绝缘性纤维膜之外,能够分别具有与图10所示的复合电极18相同的构成或者与图10所示的对电极19相同的构成。
隔板13是具有电绝缘性的部件,例如是绝缘纸。隔板13可以具有与阳极11以及阴极12为相同程度的尺寸或者比阳极11以及阴极12稍大的尺寸的带形状。
将使阳极11、一张隔板13、阴极12以及另一张隔板13以该顺序重合而得到的层叠物,以阳极端子11b以及阴极端子12b从卷绕端面伸出的方式卷绕,由此制作电解电容器主体17。
另外,在图14以及图15中图示出使用了分别具有与阳极11以及阴极12相同程度的长边长度的两张隔板13的电解电容器主体17的例子,但其他各种方式的电解电容器主体正在被实用化。
在通过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得到的电解电容器主体16中,与使用由相对于电极独立的绝缘纸等形成的隔板13的现有型的电解电容器主体17不同,代替另行将隔板13重叠于电极的情况,而将绝缘性纤维膜18c直接形成于电极箔18a。绝缘性纤维膜18c能够不损害作为隔板的功能而形成得较薄。因此,使用复合电极18的电解电容器主体16能够在维持与现有型的电解电容器主体17相同的静电电容的状态下实现电解电容器的容积的缩小化。或者,使用复合电极18的电解电容器主体16能够在保持与现有型的电解电容器主体17相同的容积的状态下实现电解电容器的静电电容的提高。对于这种每单位容积的静电电容的提高,在通过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制造的复合电极18中,绝缘性纤维膜18c从电极箔18a主面的面积伸出的量较少的情况,也起到了作用。
并且,在使用复合电极18制作电解电容器主体16时,与在电极的基础上使用独立的隔板13来制作电解电容器主体17的情况相比较,所使用的部件较少,因此有希望抑制不良产品的产生频率,提高制造的成品率。
根据以上说明的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提供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以及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通过这些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制造的复合电极具备带形状的基材以及设置在该基材上的绝缘性纤维膜。制造方法包括:在上述基材上涂布底漆溶液;以及朝与基材的和侧面交叉的主面平行的方向喷出带电的原料液并使其堆积在基材上,由此在基材的主面上形成绝缘性纤维膜。制造装置具备:输送机构,沿着输送路径输送上述基材;涂布机,在上述输送路径的第1位置处在基材上涂布底漆溶液;以及电场纺丝单元,在上述输送路径的比第1位置靠下游的第2位置处,设置为与喷出原料液的喷出口连通的流路的流动方向与基材的和侧面交叉的主面平行。根据上述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能够以较高的成品率以及材料效率制造上述复合电极。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对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加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包含于专利请求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等同的范围中。

Claims (11)

1.一种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包括:
在带形状的基材上涂布底漆溶液;以及
朝与上述基材的和侧面交叉的主面平行的方向喷出带电的原料液并使其堆积在上述基材上,由此在上述基材的上述主面上形成绝缘性纤维膜,
上述复合电极具备上述基材以及设置在上述基材上的上述绝缘性纤维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基材的上述带形状的短边宽度为2mm以上6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底漆溶液包含选自由乙二醇和γ-丁内酯形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
通过浸渍方式在上述基材上涂布上述底漆溶液。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
通过喷射方式在上述基材上涂布上述底漆溶液。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基材的上述带形状具有矩形形状,以上述矩形形状为单位,通过单片方式进行:朝与上述基材的上述主面平行的方向喷出带电的上述原料液并使其堆积在上述基材上,由此在上述基材的上述主面上形成上述绝缘性纤维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还包括:
在对上述基材涂布上述底漆溶液之前,将电极端子凿密固定于上述基材。
8.一种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具备:
输送机构,沿着输送路径输送带形状的基材;
涂布机,在上述输送路径的第1位置处在上述基材上涂布底漆溶液;以及
电场纺丝单元,在比上述输送路径的第1位置靠下游的上述输送路径的第2位置处,设置为与喷出原料液的喷出口连通的流路的流动方向与上述基材的和侧面交叉的主面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其中,还具备:
干燥炉,设置在比上述输送路径的上述第2位置靠下游的上述输送路径的第3位置,上述基材通过该干燥炉的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其中,还具备:
压力机,设置在比上述输送路径的上述第3位置靠下游的上述输送路径的第4位置,对设置在上述基材上的绝缘性纤维膜进行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其中,
上述涂布机具备将上述底漆溶液朝向上述基材进行喷雾的喷雾器。
CN202111650321.2A 2021-02-25 2021-12-30 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以及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 Pending CN1149746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8775 2021-02-25
JP2021028775A JP2022129905A (ja) 2021-02-25 2021-02-25 複合電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複合電極の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74670A true CN114974670A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00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50321.2A Pending CN114974670A (zh) 2021-02-25 2021-12-30 复合电极的制造方法以及复合电极的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70829A1 (zh)
JP (1) JP2022129905A (zh)
KR (1) KR20220121687A (zh)
CN (1) CN114974670A (zh)
TW (1) TWI83212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1824B (zh) * 2007-10-18 2012-07-04 株式会社可乐丽 层叠体、电容器用隔板和电容器
US7799261B2 (en) * 2007-11-30 2010-09-21 Cook Incorporated Needle-to-needle electrospinning
EP2325361A4 (en) * 2008-09-04 2013-11-13 Daiwabo Holdings Co Ltd FASERMASSE, LEADING SUBSTRATE COMPOSITE WITH THE FIBER MAS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SE534876C2 (sv) * 2010-03-18 2012-01-31 Stora Enso Oyj Metod för att förse ett substrat med en barriär genom användning av elektrospinning eller smältspinning av nanofiber
JP2011207149A (ja) * 2010-03-30 2011-10-20 Ube Industries Ltd 複合多孔質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DK2717999T3 (da) * 2011-06-07 2022-09-05 Core Energy Recovery Solutions Inc Varme- og fugtveksler
DE102013204799A1 (de) * 2013-03-19 2014-09-25 Wacker Chemie Ag Si/C-Komposite als Anodenmaterialien für Lithium-Ionen-Batterien
KR102207524B1 (ko) * 2016-09-01 2021-01-2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전극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전극
JP7377401B2 (ja) * 2019-04-25 2023-11-10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不織布、不織布の製造方法、固体電解質膜、固体電解質膜の製造方法、全固体電池および全固体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344040B2 (ja) * 2019-08-08 2023-09-13 株式会社東芝 電界紡糸装置及びセパレータ一体型電極の製造方法
KR20210117915A (ko) * 2020-03-19 2021-09-29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도성의 부식 방지층이 탭 상에 형성되어 있는 양극 집전체, 이를 포함하는 양극, 및 리튬 이차전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32126B (zh) 2024-02-11
JP2022129905A (ja) 2022-09-06
US20220270829A1 (en) 2022-08-25
TW202234731A (zh) 2022-09-01
KR20220121687A (ko) 2022-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9264B (zh) 用於鋰離子電池之帶有電噴霧的複合式噴頭塗層設備
KR100814541B1 (ko) 이차전지 제조방법 및 이차전지 제조장치
TW201436885A (zh) 用於電池活性材料製造應用之高固態百分比泥漿的材料噴灑沉積的裝置
CN106345659B (zh) 薄片涂布装置以及薄片涂布方法
JP7095064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電極を作製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20220200038A1 (en) Unit cell,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9243331B2 (en)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laminated body
JP2012155988A (ja) 全固体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全固体電池の製造装置
US20210121909A1 (en) Inkjet application device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KR101267717B1 (ko) 도포 장치
TWI832126B (zh) 複合電極之製造方法及複合電極之製造裝置
KR100646550B1 (ko) 이차 전지의 전극판과 이차 전지의 전극판 코팅 장치
JP2023175697A (ja) 塗布方法及び塗布装置
US20170145594A1 (en) Spinning apparatus, nozzle head and spinning method
JP2015044138A (ja) ウエブ塗工装置
KR102327226B1 (ko) 전기화학소자용 분리막 및 상기 분리막을 제조하는 방법
CN104947319A (zh) 成膜装置
TWI823269B (zh) 電解電容器之製造方法、電解電容器及電解電容器之製造裝置
KR20200056191A (ko) 전극조립체의 제조방법 및 제조장치
CN113699692B (zh) 纤维片的制造方法以及纤维片的制造装置
US20240100562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at Body and Apparatus of Manufacturing Coat Body
US20230050905A1 (en) Winding apparatus, spin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winding belt-shaped structure
KR102547053B1 (ko) 셀 파우치 코팅 장비 및 그의 사용방법
JP2016072139A (ja) 無機多孔質薄膜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JP2022139172A (ja) 電極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極製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