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38658A -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38658A
CN114938658A CN202080090106.9A CN202080090106A CN114938658A CN 114938658 A CN114938658 A CN 114938658A CN 202080090106 A CN202080090106 A CN 202080090106A CN 114938658 A CN114938658 A CN 1149386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refrigerant
end portion
outdoor unit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01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裾昌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938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386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0Refrigerant piping for use inside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3Vibr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Branch Pipes, Bend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具备:与热源侧热交换器连接的第一集管以及第二集管、和制冷剂分配管,该制冷剂分配管具有:供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的流入管、与流入管连接的分支管、与分支管和第一集管的第一主管的第一主体部连接的第一供给管、以及与分支管和第二集管的第二主管的第二主体部连接的第二供给管。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设置有集管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空调装置,其作为制冷循环装置,设置有将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分配到热交换器的多个气体集管。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208042号
专利文献1记载的气体集管的主管经由相互分离地配置的多个支管,而固定于热交换器。若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流入气体集管的主管,则主管产生由热膨胀引起的形变,因此在主管与支管的连接部分产生热应力。特别是在制冷剂沿着主管的长度方向流入的情况下,制冷剂在主管的内部并非均匀地分配,而是在主管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产生温度差。若在主管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产生温度差,则由于温度差而在主管与支管的连接部分产生热应力,因而有可能引起支管的变形。因此,在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气体集管中,要求在主管的内部均匀地分配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主管的内部均匀地分配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具备:压缩机,其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热源侧热交换器,其具有第一热交换部、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下部的第二热交换部;第一集管,其具有第一主管和多个第一支管,所述第一主管具有第一上端部、第一下端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上端部与所述第一下端部之间的第一主体部,所述多个第一支管与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一热交换部连接,并且相互分离地配置;第二集管,其具有第二主管和多个第二支管,所述第二主管具有第二上端部、第二下端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上端部与所述第二下端部之间的第二主体部,所述多个第二支管与所述第二主管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连接,并且相互分离地配置;以及制冷剂分配管,其具有供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的流入管、与所述流入管连接的分支管、与所述分支管和第一主体部连接的第一供给管、以及与所述分支管和所述第二主体部连接的第二供给管。
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从第一主管的第一主体部或者第二主管的第二主体部,与第一主体部或第二主体部的内壁碰撞而分散到第一主管或第二主管的整体。在第一主管或第二主管的内部,基于制冷剂流入时的流速的动能,因制冷剂向第一主体部或第二主体部的内壁碰撞而降低,制冷剂依赖于重力和压力而被分散,因而分散的均匀性提高。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主管或第二主管的内部,制冷剂的分散变得不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的外观构造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图2的室外机的内部构造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第一集管、第二集管以及制冷剂分配管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4的第一集管与制冷剂分配管的连接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从第一主管的第一上端部侧观察图4的第一集管、第二集管以及制冷剂分配管的俯视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与实施方式2的热源侧热交换器连接的制冷剂配管的配置例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使用图1对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一个例子的制冷剂回路图。在包含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尺寸以及形状存在与实际的尺寸以及形状不同的情况。另外,在包含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的部件或部分、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或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省略标注附图标记。
如图1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室外机1和室内机20。室内机20例如通过延长配管等制冷剂配管而与室外机1连接。另外,在图1中,室外机1以及室内机20仅为1台,但也可以为多台。另外,制冷循环装置100也可以在室外机1与内机20之间设置中继器。另外,连接室外机1和室内机20的制冷剂配管可以是安装于设置物件的原有的制冷剂配管,也可以是新安装于设置物件的制冷剂配管。
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制冷运转”是指使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从室外机1流入室内机20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运转方式。另外,“制热运转”是指使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从室外机1流入室内机20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运转方式。
室外机1具有热源侧热交换器7、压缩机1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以及储能器18。室内机20具有负荷侧热交换器21和减压装置23。
热源侧热交换器7在所保有的热能不同的两个流体间进行热能的移动以及交换,并且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另外,在制冷循环装置100中,冷凝器有时被称为散热器。
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7,例如使用翅片管式热交换器,该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具有相互分离地配置的多个翅片、和相互分离地配置的多个传热管,并且多个传热管分别贯通多个翅片。在翅片管式热交换器中,在多个传热管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在多个翅片之间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另外,在图1中热源侧热交换器7的传热管未图示。
热源侧热交换器7具有第一热交换部7a和第二热交换部7b。在第一热交换部7a的传热管的一个端部安装有第一集管12。第一集管12具有第一主管12a和多个第一支管12b,多个第一支管12b与第一主管12a和第一热交换部7a的传热管连接,并且相互分离地配置。在第二热交换部7b的传热管的一个端部安装有第二集管13。第二集管13具有第二主管13a和多个第二支管13b,多个第二支管13b与第二主管13a和第二热交换部7b的传热管连接,并且相互分离地配置。
第一主管12a以及第二主管13a与制冷剂分配管30连接。设置于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与热源侧热交换器7之间的第一制冷剂配管50a,与制冷剂分配管30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连接。制冷剂分配管30具有流入管31、第一供给管33、第二供给管35以及分支管37。流入管31的一端与第一制冷剂配管50a连接,另一端与分支管37连接。第二供给管35的一端与第二主管13a连接,另一端与分支管37连接。
关于热源侧热交换器7、第一集管12、第二集管13以及制冷剂分配管30的详细的构造详见后述。
在第一热交换部7a的传热管的另一个端部安装有第一分配器14。第一分配器14具有第三主管14a和多个第三支管14b,多个第三支管14b与第三主管14a和第一热交换部7a的传热管连接,并且相互分离地配置。另外,在第二热交换部7b的传热管的另一个端部安装有第二分配器15。第二分配器15具有第四主管15a和多个第四支管15b,多个第四支管15b与第四主管15a和第二热交换部7b的传热管连接,并且相互分离地配置。
在第一分配器14的第三主管14a连接有第二制冷剂配管50b。在第二分配器15的第四主管15a连接有第三制冷剂配管50c。在热源侧热交换器7进行热交换,在第二制冷剂配管50b以及第三制冷剂配管50c中流动的制冷剂例如在合流器等合流部52合流,并从室外机1向室内机20流动。
另外,第一分配器14可以是与第一集管12相同的构造以及形状,也可以是不同的构造以及形状。另外,第二分配器15可以是与第二集管13相同的构造以及形状,也可以是不同的构造以及形状。例如,第一分配器14的第三支管14b以及第二分配器15的第四支管15b也可以是毛细管。
压缩机11对吸入的低压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作为高压的制冷剂排出,例如使用往复式压缩机、旋转式压缩机、涡旋压缩机等容量可变型压缩机。第四制冷剂配管50d的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1的排出侧,第四制冷剂配管50d的另一端连接于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根据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制冷运转与制热运转之间的切换,通过电信号进行内部流路的切换。在图1中用实线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的内部流路,用虚线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中的内部流路。与流入管31的一端连接的第一制冷剂配管50a的端部与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连接。
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例如使用应用了电磁阀的动作的四通阀。另外,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也可以组合二通阀或三通阀而形成。另外,能够根据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用途以及功能等,省略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例如,在制冷循环装置100仅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能够省略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以及第四制冷剂配管50d。在省略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以及第四制冷剂配管50d的情况下,与流入管31的一端连接的第一制冷剂配管50a的端部与压缩机11的排出侧直接连接。
储能器18具有导入管和出口管,导入管以及出口管的一端与储能器18的内部空间连接。导入管的另一端与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连接。出口管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1的吸入侧连接。另外,能够根据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用途以及功能等省略储能器18。
储能器18具有制冷剂贮存功能和气液分离功能。储能器18的制冷剂贮存功能是指贮存因制热运转时和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量的不同而产生的多余的制冷剂的功能。另外,储能器18的气液分离功能是指通过使制冷循环装置100的运转中产生的液体制冷剂滞留,来防止大量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1。
负荷侧热交换器21与上述的热源侧热交换器7同样,在所保有的热能不同的两个流体间进行热能的移动以及交换。负荷侧热交换器21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作为负荷侧热交换器21,根据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用途以及功能等,可以使用空冷式热交换器,也可以使用水冷式热交换器。作为空冷式热交换器,使用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或板翅式热交换器等。作为水冷式热交换器,使用壳管式热交换器、板式热交换器、或双重管式热交换器等。
减压装置23使高压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以及减压,使用膨胀机、温度式自动膨胀阀、或线性电子膨胀阀(Linear Electric Expansion Valve)等。膨胀机是在受压部采用了隔膜的机械式膨胀阀。温度式自动膨胀阀根据压缩机11的吸入侧的气相制冷剂的过热度来调整制冷剂量。线性电子膨胀阀能够多级或连续地调节开度,被简称为LEV。此外,虽然在图1中,减压装置23仅配置于室内机20,但也可以仅配置于室外机1,也可以配置于室外机1以及室内机20双方。
此外,制冷循环装置100能够包含上述以外的设备。例如,制冷循环装置100也可以具有过冷却热交换器或油分离器等。
在制冷循环装置100中,收容于室外机1的热源侧热交换器7、压缩机1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以及储能器18、和收容于室内机20的负荷侧热交换器21以及减压装置23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由此,在制冷循环装置100形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形成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中的设置于第一集管12或第二集管13与负荷侧热交换器21之间的制冷剂配管称为高温侧制冷剂配管。在室外机1的高温侧制冷剂配管中包含制冷剂分配管30、第一制冷剂配管50a、以及第四制冷剂配管50d。另外,将形成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中的设置于第一分配器14或第二分配器15与负荷侧热交换器21之间的制冷剂配管称为低温侧制冷剂配管。在室外机1的低温侧制冷剂配管中包含第二制冷剂配管50b以及第三制冷剂配管50c。
接下来,对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的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在制冷运转时,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中,如图1的实线所示,进行切换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的内部流路的路径控制。
在室外机1中,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且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向第四制冷剂配管50d流入。流入到第四制冷剂配管50d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的内部流路、第一制冷剂配管50a、制冷剂分配管30、和第一集管12以及第二集管13,向热源侧热交换器7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7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7的高温且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7,与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7的翅片之间的通过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作为高压的液相制冷剂流出。从热源侧热交换器7流出的高压的液相制冷剂经由第一分配器14以及第二制冷剂配管50b、和第二分配器15以及第三制冷剂配管50c,从室外机1流出,向室内机20流入。
流入到室内机20的高压的液相制冷剂向减压装置23流入。流入到减压装置23的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减压装置23被膨胀以及减压,作为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从减压装置23流出。从减压装置23流出的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向负荷侧热交换器21流入。负荷侧热交换器21在制冷运转中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流入到负荷侧热交换器21的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与室内空气或水、或者盐水等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作为低压的气相制冷剂流出。此外,从负荷侧热交换器21流出的制冷剂有时也成为低压的干燥度高的两相制冷剂。从负荷侧热交换器21流出的低压的气相制冷剂从室内机20流出,向室外机1流入。
流入到室外机1的低压的气相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的内部流路,被吸入储能器18。在储能器18中,从制冷剂分离出液相成分,仅气相成分被吸入压缩机11。被吸入压缩机11的低压的气相制冷剂在压缩机11被压缩,作为高温且高压的气相制冷剂,从压缩机11排出到第四制冷剂配管50d。在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制冷运转时重复以上循环。
对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的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在制热运转时,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中,如图1的虚线所示,进行切换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的内部流路的路径控制。
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且高压的气相制冷剂经由第四制冷剂配管50d、以及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的内部流路,从室外机1流出,向室内机20流入。
流入到室内机20的高温且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向负荷侧热交换器21流入。负荷侧热交换器21在制热运转中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流入到负荷侧热交换器21的高温且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负荷侧热交换器21,与室内空气或水、或盐水等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作为高压的液相制冷剂流出。从负荷侧热交换器21流出的高压的液相制冷剂向减压装置23流入。流入到减压装置23的高压的液相制冷剂在减压装置23被膨胀以及减压,作为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从减压装置23流出。从减压装置23流出的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从室内机20流出,向室外机1流入。
流入到室外机1的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经由第二制冷剂配管50b以及第一分配器14、和第三制冷剂配管50c以及第二分配器15,向热源侧热交换器7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7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7的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7,与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7的翅片之间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作为低压的气相制冷剂流出。此外,从热源侧热交换器7流出的制冷剂有时也成为低压的干燥度高的两相制冷剂。
从热源侧热交换器7流出的低压的气相制冷剂经由第一集管12以及第二集管13、制冷剂分配管30、第一制冷剂配管50a、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6的内部流路,被吸入储能器18。在储能器18中,从制冷剂分离出液相成分,仅气相成分被吸入压缩机11。被吸入压缩机11的低压的气相制冷剂在压缩机11被压缩,作为高温且高压的气相制冷剂从压缩机11排出到第四制冷剂配管50d。在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制热运转时重复以上循环。
接下来,使用图2对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室外机1的外观构造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的外观构造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3是示意地表示图2的室外机1的内部构造的一部分的主视图。以下说明中的室外机1的各个构成部件彼此的位置关系,例如上下、前后、以及左右等位置关系在原则上是将室外机1配置成使用的状态时的位置关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室外机1,例示了落地型的热源侧单元,但也可以是落地型以外的热源侧单元,例如壁挂型、屋顶安装型、或天花板悬挂型的热源侧单元。
室外机1具有第一侧面面板2a、第二侧面面板2b、第三侧面面板2c、第四侧面面板2d、顶面面板3、底面面板4、排气格栅5、以及腿部6。第一侧面面板2a、第二侧面面板2b、第三侧面面板2c、第四侧面面板2d、顶面面板3、以及底面面板4形成室外机1的壳体。
第一侧面面板2a是具有右面部和后面部,并且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L字形状的金属板面板。第一侧面面板2a配置于室外机1的右面的后方上侧以及后面的右上侧,形成室外机1的壳体的一部分。在第一侧面面板2a形成有第一侧面面板2a的加强用的加强筋。第一侧面面板2a安装于顶面面板3以及第三侧面面板2c。另外,第一侧面面板2a可以通过螺纹固定等可装卸地安装于顶面面板3以及第三侧面面板2c,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固定于顶面面板3以及第三侧面面板2c。另外,在第一侧面面板2a中,右面部和后面部也可以形成为分体的金属板面板。
第二侧面面板2b是具有前面部和右面部,并且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L字形状的金属板面板。第二侧面面板2b配置于室外机1的前面的右上侧以及右面的前方上侧,形成室外机1的壳体的一部分。在第二侧面面板2b形成有第一侧面面板2a的加强用的加强筋。第二侧面面板2b通过螺纹固定等可装卸地安装于顶面面板3、第一侧面面板2a、以及第三侧面面板2c,以便能够维护室外机1的内部。室外机1的安装、修理、或撤除等现场作业在至少取下第二侧面面板2b的状态下进行。
第三侧面面板2c是具有前面部、右面部以及后面部,并且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U字形状的金属板面板。第三侧面面板2c配置于室外机1的前面的右下侧、右面的下侧、以及后面的右下侧,并且形成室外机1的壳体的一部分。此外,在第三侧面面板2c形成有将与室内机20等连接的延长配管,例如原有配管引入室外机1的内部的多个开口部2c1。开口部2c例如能够设置在第三侧面面板2c的前方右侧的角部附近,即前面部的右侧以及右面部的前侧。
第三侧面面板2c安装于底面面板4。此外,第三侧面面板2c可以通过螺纹固定等可装卸地安装于底面面板4,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底面面板4,也可以与底面面板4一体形成。另外,也可以根据室外机1的用途等省略第三侧面面板2c,将第一侧面面板2a以及第二侧面面板2b安装于底面面板4。另外,在第三侧面面板2c中,前面部、右面部、以及后面部也可以由分体的金属板面板形成。
第四侧面面板2d是具有前面部和左面部,并且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L字形状的金属板面板。第四侧面面板2d配置于室外机1的前面的左侧以及左面,形成室外机1的壳体的一部分。在第四侧面面板2d的前面部以从前方覆盖与室外机1的内部连通的排气口的方式可装卸地配置有排气格栅5,在图2中,配置有两个排气格栅5。排气格栅5可以通过嵌入安装于第四侧面面板2d的前面部,也可以通过螺纹固定等安装于第四侧面面板2d的前面部。此外,虽然在包含图2在内的以下附图中未图示,但第四侧面面板2d的左面部也可以具有设置有多个空气吸入口的吸气格栅部。
第四侧面面板2d安装于顶面面板3以及底面面板4。此外,第四侧面面板2d可以通过螺纹固定等可装卸地安装于顶面面板3以及底面面板4,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固定于顶面面板3以及底面面板4。另外,在第四侧面面板2d中,前面部以及左面部也可以由分体的金属板面板形成。
顶面面板3是配置于室外机1的上表面,形成室外机1的壳体的一部分的金属板面板。如上所述,在顶面面板3安装有第一侧面面板2a、第二侧面面板2b以及第四侧面面板2d。另外,在顶面面板3的上表面形成有顶面面板3的加强用的多个加强筋。
底面面板4也被称为单元基座,是配置于室外机1的下表面,并形成室外机1的壳体的一部分的金属板面板。如上所述,在底面面板4安装有第三侧面面板2c以及第四侧面面板2d。
另外,在底面面板4的下表面侧配置有成为用于设置室外机1的基部的多个腿部6。腿部6通过螺栓等固定于混凝土块等。
接下来,使用图3对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室外机1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图3是示意地表示图2的室外机1的内部构造的一部分的主视图。此外,在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未图示图1中说明的设备以及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
如图3所示,在室外机1除了上述的热源侧热交换器7、压缩机11、第一集管12、第二集管13、以及制冷剂分配管30之外,还收容有送风机8以及分隔件10。
分隔件10形成为划分室外机1的内部空间的金属板面板。分隔件10的下边缘部通过螺纹固定、或焊接等安装于底面面板4。此外,虽未图示,但第四侧面面板2d通过螺纹固定、或焊接等安装于分隔件10的前面。另外,虽未图示,但第二侧面面板2b通过嵌入等可装卸地安装于分隔件10的前面。另外,虽未图示,但在分隔件10的上表面配置有电气部件箱,该电气部件箱收容进行压缩机11或送风机8的频率控制的逆变器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等。
室外机1的内部空间由分隔件10划分成机械室10a和送风机室10b。在机械室10a收容有压缩机11、和设置于压缩机11与热源侧热交换器7之间的第一集管12、第二集管13以及制冷剂分配管30。另外,在送风机室10b收容有热源侧热交换器7以及送风机8。
热源侧热交换器7虽未图示,但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L字形状。热源侧热交换器7以传热管成为水平的方式载置于底面面板4的左边缘部以及后边缘部。位于室外机1的后面侧的热源侧热交换器7的一部分与第四侧面面板2d、顶面面板3、底面面板4以及分隔件10一起形成送风机室10b。另外,虽未图示,但在热源侧热交换器7的左端侧设置有与第一热交换部7a以及第二热交换部7b整齐地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第一侧板通过螺纹固定等安装于分隔件10的后面。另外,虽为图示,但在热源侧热交换器7的前端侧设置有与第一热交换部7a以及第二热交换部7b一致地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第四侧面面板2d通过螺纹固定等安装于第二侧板。此外,热源侧热交换器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L字形状,可以是平板形状,也可以是U字形状。
在热源侧热交换器7中,第二热交换部7b设置于第一热交换部7a的下部。此外,热源侧热交换器7的第一热交换部7a以及第二热交换部7b可以分别形成为分体的空冷式热交换器,也可以形成为单体的空冷式热交换器的两个热交换区域。例如,也可以将传热管与第一集管12连接的热交换区域作为第一热交换部7a,将传热管与第二集管13连接的热交换区域作为第二热交换部7b,在单体的空冷式热交换器中将热交换区域划分成两个。
在送风机室10b收容有两台送风机8。送风机8通过叶片的旋转动作,从室外机1的外部向送风机室10b引导空气流,使空气流通过第一热交换部7a以及第二热交换部7b。送风机8与图1所示的排气格栅5相对地设置。通过送风机8的旋转动作,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7并且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从排气格栅5排出到室外机1的外部。作为送风机8,例如使用螺旋桨式风扇等轴流风扇。此外,虽未图示,但送风机8安装于送风机支承部件,该送风机支承部件设置于送风机8的叶片的后方,且位于室外机1的后面侧的热源侧热交换器7的热交换区域的前方。
压缩机11虽未图示,但载置于形成于底面面板4的压缩机载置台,并通过螺纹固定等安装于底面面板4。此外,与压缩机11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例如图1所示的第一制冷剂配管50a以及第四制冷剂配管50d在图3中被省略。
接下来,除了图3以外,还使用图4~图6,对与热源侧热交换器7连接的第一集管12以及第二集管13、和将制冷剂分配到第一集管12以及第二集管13的制冷剂分配管3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4是图3的第一集管12、第二集管13、以及制冷剂分配管30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4的第一集管12与制冷剂分配管30的连接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从第一主管12a的第一上端部12a1侧观察图4的第一集管12、第二集管13、以及制冷剂分配管30的俯视图。
第一集管12具有与制冷剂分配管30连接的第一主管12a。第一主管12a具有第一上端部12a1、第一下端部12a2、以及第一主体部12a3,该第一主体部12a3设置于第一上端部12a1与第一下端部12a2之间。在图3~图6中,第一主管12a形成为圆柱形状的制冷剂配管,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一主管12a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多棱柱形状的制冷剂配管。在第一主管12a为圆柱形状的情况下,第一上端部12a1以及第一下端部12a2的形状成为圆形。此外,第一上端部12a1以及第一下端部12a2的形状可以是平面形状,也可以是弯曲面形状、或锤体形状。另外,第一上端部12a1以及第一下端部12a2的形状也可以是相互不同的形状。在第一主管12a的第一主体部12a3连接有制冷剂分配管30的第一供给管33。
另外,第一集管12具有第一主管12a、和与第一热交换部7a的传热管连接的多个第一支管12b。多个第一支管12b相互分离地配置。在图3以及图4中,多个第一支管12b与第一主管12a的第一主体部12a3连接,但对于一部分的第一支管12b,也可以与第一上端部12a1或第一下端部12a2连接。另外,作为第一支管12b,使用内径比第一主管12a小的制冷剂配管。另外,作为第一支管12b,使用直管形状的制冷剂配管,但并不局限于此,对于一部分的第一支管12b,也可以使用具有弯曲部的制冷剂配管。
第二集管13具有与制冷剂分配管30连接的第二主管13a。第二主管13a具有第二上端部13a1、第二下端部13a2、以及第二主体部13a3,该第二主体部13a3设置于第二上端部13a1与第二下端部13a2之间。在图3以及图4中,第二主管13a形成为圆柱形状的制冷剂配管,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二主管13a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多棱柱形状的制冷剂配管。在第二主管13a为圆柱形状的情况下,第二上端部13a1以及第二下端部13a2的形状成为圆形。此外,第二上端部13a1以及第二下端部13a2的形状可以是平面形状,也可以是弯曲面形状或锤体形状。另外,第二上端部13a1以及第二下端部13a2的形状也可以是相互不同的形状。在第二主管13a的第二主体部13a3连接有制冷剂分配管30的第二供给管35。另外,如图4所示,第二主管13a能够设在与第一主管12a相同的位置。在第二主管13a成为与第一主管12a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第二主管13a配置于从第一主管12a的第一上端部12a1侧看不见的位置。
另外,第二集管13具有第二主管13a、和与第二热交换部7b的传热管连接的多个第二支管13b。多个第二支管13b相互分离地配置。在图3以及图4中,第二支管13b的大部分与第二主管13a的第二主体部13a3连接,对于一部分的第二支管13b,与第二下端部13a2连接,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一部分的第二支管13b与第二上端部13a1连接。另外,作为第二支管13b,使用具有比第二主管13a的内径小的内径的制冷剂配管。另外,作为第二支管13b,在多数情况下,使用直管形状的制冷剂配管,但如图3以及图4所示,对于一部分的第二支管13b,也可以使用具有弯曲部的制冷剂配管。
通过在热源侧热交换器7设置有第一集管12以及第二集管13这两个集管,从而与设置为单个集管时相比,能够缩短第一集管12以及第二集管13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通过缩短第一集管12以及第二集管13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能够降低由第一集管12以及第二集管13的热膨胀引起的热应力的大小。
制冷剂分配管30具有流入管31、第一供给管33、第二供给管35、以及分支管37。制冷剂分配管30是将从流入管31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分支管37中分流,并经由第一供给管33以及第二供给管35,使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分别流入第一主管12a以及第二主管13a的制冷剂配管。
来自压缩机11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经由图1所示的第一制冷剂配管50a,向流入管31流入。流入管31沿着第一主管12a的第一主体部12a3配置,沿从第一下端部12a2朝向第一上端部12a1的方向延伸。流入管31若沿着第一主管12a的第一主体部12a3配置,则能够使流入管31与第一主管12a邻接,因此能够减小机械室10a中的制冷剂配管的配置空间,能够实现室外机1的小型化。
在流入管31的上端连接有分支管37。此外,在流入管31的下端连接有图1所示的第一制冷剂配管50a,但在图3~图6中未图示。此外,在图4中,用虚线表示通过第一主管12a中的第一上端部12a1与第一下端部12a2之间的第一中心位置O1的水平面、以及通过第二主管13a中的第二上端部13a1与第二下端部13a2之间的第二中心位置O2的水平面。
分支管37例如,如图5所示形成为T字形状的三通管或接头。分支管37配置于比第一中心位置O1靠上侧的位置。
分支管37具有三个连接口,在制冷剂分配管30被配管连接的状态下,三个连接口分别位于分支管37的下端、上端、以及侧端。在分支管37的下端的连接口连接有上述的流入管31。分支管37使从流入管31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分流,并使其从分支管37的上端的连接口以及侧端的连接口流出。此外,分支管37也可以具有四个以上的连接口。例如,也可以将分支管37设为具有三个连接口的四分支管,将未进行配管连接的口用盖、盖形螺母等封闭来使用。
第一供给管33与分支管37的上端的连接口和第一主管12a的第一主体部12a3连接。第一供给管33例如,如图4所示形成为L字形状的弯曲管。
从分支管37的上端的连接口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经由第一供给管33,从第一主管12a的第一主体部12a3向第一主管12a的内部流入。此时,制冷剂沿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a3大致垂直的方向流入,因此制冷剂与第一主体部12a3的内壁碰撞而分散到第一主管12a的整体。在第一主管12a的内部,基于制冷剂流入时的流速的动能因制冷剂向第一主体部12a3的内壁的碰撞而降低,制冷剂依赖于重力和压力而分散,因此分散的均匀性提高。因此,在第一主管12a的内部,能够抑制制冷剂的分散变得不均匀,能够降低第一主管12a中的温度差,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主管12a产生热应力。另外,能够抑制因热应力的施加引起的第一支管12b的变形,能够使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室外机1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如图4所示,第一供给管33在比第一中心位置O1靠第一上端部12a1侧的位置,与第一主体部12a3连接。由此,第一供给管33与第一主体部12a3的第一连接位置33a比第一主管12a的第一下端部12a2靠近第一主管12a的第一上端部12a1。制冷剂若除去氨气等,则一般比空气重,因此受到重力的影响,在第一主管12a中,比第一上端部12a1更容易分散到第一下端部12a2。另外,在第一主管12a的内部的压力并非恒定的情况下,向第一上端部12a1的分散量也有可能降低。然而,在比第一中心位置O1靠第一上端部12a1侧的位置将第一供给管33与第一主体部12a3连接的情况下,第一连接位置33a靠近第一上端部12a1,因此能够提高向第一上端部12a1的分散量。因此,通过在比第一中心位置O1靠上侧的位置将第一供给管33与第一主体部12a3连接,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的分散的均匀性。
在图4~图6中,用虚线表示第一连接位置33a处的第一供给管33的中心轴C1以及第一支管12b的中心轴C2。这里,第一连接位置33a处的第一供给管33的中心轴C1是沿与形成第一连接位置33a的面的法线方向一致的方向延伸的直线。
如图4~图6所示,中心轴C1处于与中心轴C2扭转的位置。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扭转的位置”是指两条直线不能存在于相同的平面上的位置关系,是指两条直线不平行,也不交叉的情况。在图5以及图6的情况下,是指中心轴C1以及中心轴C2不能存在于相同的平面上的位置关系,是指中心轴C1与中心轴C2不平行且与中心轴C2不交叉的情况。
第一连接位置33a处的第一供给管33的中心轴C1处于与第一支管12b的中心轴C2扭转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从第一连接位置33a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直接向第一支管12b流入。即,从第一连接位置33a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与第一主管12a的内壁面碰撞,不直接流入第一支管12b,而是向第一上端部12a1以及第一下端部12a2的方向分散。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的分散的均匀性。
另外,第一连接位置33a处的第一供给管33的中心轴C1处于与第一支管12b的中心轴C2扭转的位置,由此以第一主管12a为基准,第一供给管33不是配置在与第一支管12b相反侧的位置。因此在俯视观察时,能够避免与热源侧热交换器7连接的制冷剂配管的配置空间从第一主管12a的位置以放射状扩大,能够实现室外机1的小型化。
第二供给管35与分支管37的侧端的连接口和第二主管13a的第二主体部13a3连接。第二供给管35具有:与分支管37的侧端的连接口连接的流入部35a、与第二主管13a的第二主体部13a3连接的供给部35b、以及与流入部35a和供给部35b连结的连结部35c。从分支管37的侧端的连接口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经由流入部35a、连结部35c以及供给部35b,从第二主管13a的第二主体部13a3向第二主管13a的内部流入。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二供给管35的流入部35a形成为L字形状的弯曲管。如图4所示,第二供给管35的流入部35a在比第二中心位置O2靠上侧的位置,与分支管37的侧端的连接口连接。
这里,将沿与分支管37的侧端的连接口的轴向一致的方向延伸的直线设为第二供给管35的流入部35a的中心轴C3。如图4~图6所示,第二供给管35的流入部35a的中心轴C3与第一连接位置33a处的第一供给管33的中心轴C1、和第一支管12b的中心轴C2均处于扭转的位置。根据该位置关系,在俯视观察时,能够避免与热源侧热交换器7连接的制冷剂配管的配置空间从第一主管12a的位置以放射状扩大,能够实现室外机1的小型化。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二供给管35的供给部35b形成为L字形状的弯曲管,并与第二主体部13a3连接。另外,如图4所示,第二供给管35的供给部35b在比第二中心位置O2靠上侧的位置,与第二主体部13a3连接。与第二主体部13a3连接的第二供给管35的供给部35b和与第一主体部12a3连接的第一供给管33对应,且基于第二供给管35的供给部35b的结构实现的作用以及效果与第一供给管33中的作用以及效果同样。
另外,如图4以及图6所示,对于第二供给管35的供给部35b与第二主体部13a3的第二连接位置35b1处的第二供给管35的供给部35b的中心轴C4而言,也能够设在与第二支管13b的中心轴C5扭转的位置。这里,第二连接位置35b1处的第二供给管35的供给部35b的中心轴C4设为沿与形成第二连接位置35b1的面的法线方向一致的方向延伸的直线。基于该第二供给管35的供给部35b的结构实现的作用以及效果与第一供给管33中的作用以及效果同样。
在第二供给管35中,与流入部35a和供给部35b连结的连结部35c沿着第一主管12a的第一主体部12a3以及第二主管13a的第二主体部13a3配置。第二供给管35的连结部35c沿从第一主管12a的第一上端部12a1朝向第一下端部12a2的方向,且沿从第二主管13a的第二上端部13a1朝向第二下端部13a2的方向延伸。若第二供给管35的连结部35c沿着第一主管12a的第一主体部12a3以及第二主管13a的第二主体部13a3配置,则能够使第二供给管35的连结部35c与第一主管12a以及第二主管13a邻接。因此,能够减小机械室10a中的制冷剂配管的配置空间,能够实现室外机1的小型化。
实施方式2.
使用图7对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室外机1进行说明。图7是示意地表示与实施方式2的热源侧热交换器7连接的制冷剂配管的配置例的局部放大图。
在图7中,作为与热源侧热交换器7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例示第二主管13a以及第三制冷剂配管50c。防振部件40卷绕于第二主管13a以及第三制冷剂配管50c。另外,第二主管13a以及第三制冷剂配管50c由捆扎部件45经由防振部件40束缚。作为防振部件40,例如使用丁二烯橡胶的片材。另外,作为捆扎部件45,使用金属带或塑料性的捆扎带等。通过用防振部件40以及捆扎部件45束缚第二主管13a和第三制冷剂配管50c,能够抑制第三制冷剂配管50c的振动。此外,也可以用第一主管12a代替第二主管13a。另外,也可以用同样的作为低温侧制冷剂配管的第二制冷剂配管50b代替第三制冷剂配管50c。
在启动室外机1时,有时在压缩机11产生振动,通过制冷剂配管传播振动。在压缩机11产生的振动的频率与制冷剂配管的固有频率一致的情况下,有时制冷剂配管共振,制冷剂配管产生变形。特别是,在与热源侧热交换器7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中的,包含较多的直管部分,且具有一定长度的制冷剂配管有可能振动变大。因此,将防振部件40卷绕于作为低温侧制冷剂配管的第二制冷剂配管50b以及第三制冷剂配管是有效的。另外,来自压缩机11的振动容易传播到与热源侧热交换器7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中的设置于压缩机11与热源侧热交换器7之间的制冷剂配管。因此,将防振部件40卷绕于第二供给管35的连结部35c、制冷剂分配管30的流入管31以及第一制冷剂配管50a也是有效的。使用防振部件40,除了作为低温侧制冷剂配管的第二制冷剂配管50b以及第三制冷剂配管50c以外,还进行第二供给管35的连结部35c、制冷剂分配管30的流入管31以及第一制冷剂配管50a的振动对策,由此能够提高室外机1的可靠性。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外机;2a...第一侧面面板;2b...第二侧面面板;2c...第三侧面面板;2c1...开口部;2d...第四侧面面板;3...顶面面板;4...底面面板;5...排气格栅;6...腿部;7...热源侧热交换器;7a...第一热交换部;7b...第二热交换部;8...送风机;10...分隔件;10a...机械室;10b...送风机室;11...压缩机;12...第一集管;12a...第一主管;12a1...第一上端部;12a2...第一下端部;12a3...第一主体部;12b...第一支管;13...第二集管;13a...第二主管;13a1...第二上端部;13a2...第二下端部;13a3...第二主体部;13b...第二支管;14...第一分配器;14a...第三主管;14b...第三支管;15...第二分配器;15a...第四主管;15b...第四支管;16...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储能器;20...室内机;21...负荷侧热交换器;23...减压装置;30...制冷剂分配管;31...流入管;33...第一供给管;33a...第一连接位置;35...第二供给管;35a...流入部;35b...供给部;35b1...第二连接位置;35c...连结部;37...分支管;40...防振部件;45...捆扎部件;50a...第一制冷剂配管;50b...第二制冷剂配管;50c...第三制冷剂配管;50d...第四制冷剂配管;52...合流部;100...制冷循环装置。

Claims (7)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其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
热源侧热交换器,其具有第一热交换部、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下部的第二热交换部;
第一集管,其具有第一主管和多个第一支管,所述第一主管具有第一上端部、第一下端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上端部与所述第一下端部之间的第一主体部,所述多个第一支管与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一热交换部连接,并且相互分离地配置;
第二集管,其具有第二主管和多个第二支管,所述第二主管具有第二上端部、第二下端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上端部与所述第二下端部之间的第二主体部,所述多个第二支管与所述第二主管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部连接,并且相互分离地配置;以及
制冷剂分配管,其具有供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的流入管、与所述流入管连接的分支管、与所述分支管和第一主体部连接的第一供给管、以及与所述分支管和所述第二主体部连接的第二供给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供给管在比所述第一上端部与所述第一下端部之间的第一中心位置靠所述第一上端部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一主体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供给管在比所述第二上端部与所述第二下端部之间的第二中心位置靠所述第二上端部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二主体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供给管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连接位置处的所述第一供给管的中心轴,位于与所述多个第一支管的中心轴扭转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供给管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二连接位置处的所述第二供给管的中心轴,位于与所述多个第二支管的中心轴扭转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壳体,其收容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
防振部件,其卷绕于所述第一主管及所述第二主管的任一方、和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连接并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集管及所述第二集管以外的制冷剂配管;以及
捆扎部件,其经由所述防振部件束缚所述第一主管或所述第二主管和所述制冷剂配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配管是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连接的低温侧制冷剂配管。
CN202080090106.9A 2020-01-23 2020-01-23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 Pending CN1149386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02311 WO2021149222A1 (ja) 2020-01-23 2020-01-23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外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38658A true CN114938658A (zh) 2022-08-23

Family

ID=76993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0106.9A Pending CN114938658A (zh) 2020-01-23 2020-01-23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12618A1 (zh)
JP (1) JP7262625B2 (zh)
CN (1) CN114938658A (zh)
DE (1) DE112020006595T5 (zh)
WO (1) WO2021149222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53395A (ja) * 1991-05-31 1992-12-08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
JP2004139805A (ja) * 2002-10-17 2004-05-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開閉装置
JP2014098502A (ja) * 2012-11-13 2014-05-29 Samsung R&D Institute Japan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5957535B2 (ja) * 2012-10-31 2016-07-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気
CN106461296A (zh) * 2014-05-19 2017-02-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EP3312527A1 (en) * 2015-06-17 2018-04-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circu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9690209A (zh) * 2016-09-12 2019-04-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20893B2 (ja) * 1996-07-26 2003-06-30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用コネクタ装置
JP2002115936A (ja) * 2000-10-05 2002-04-1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冷却ユニット
JP4484510B2 (ja) * 2002-12-27 2010-06-16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アルミニウム管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53395A (ja) * 1991-05-31 1992-12-08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
JP2004139805A (ja) * 2002-10-17 2004-05-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開閉装置
JP5957535B2 (ja) * 2012-10-31 2016-07-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気
JP2014098502A (ja) * 2012-11-13 2014-05-29 Samsung R&D Institute Japan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6461296A (zh) * 2014-05-19 2017-02-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EP3312527A1 (en) * 2015-06-17 2018-04-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circu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9690209A (zh) * 2016-09-12 2019-04-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149222A1 (zh) 2021-07-29
WO2021149222A1 (ja) 2021-07-29
JP7262625B2 (ja) 2023-04-21
US20220412618A1 (en) 2022-12-29
DE112020006595T5 (de) 2022-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3160957A1 (ja) 熱交換器、室内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0782035B2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and outdoor unit of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KR20140105586A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US20230106747A1 (en) Heat exchanger or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heat exchanger
EP3447396B1 (en) Heat source unit
WO2018110331A1 (ja) 圧縮機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室外機
WO2018110103A1 (ja) 圧縮機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室外機
EP3505849A1 (en) Switching device for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and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having same
US20200363107A1 (en) Heat exchanger or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heat exchanger
EP3514457B1 (en) Heat source unit
EP2623872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omprising the same
EP1959204A1 (en) Air/water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JP7262625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外機
CN114152004A (zh) 空调机
CN111433520B (zh) 热交换单元以及搭载热交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JP2016121856A (ja) 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EP4283221A1 (en) Heat exchanger
CN215446675U (zh) 一种室外空调器
JP729378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用室外機
US20230341189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KR20100084858A (ko) 공기조화기
WO2020170929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20180112915A (ko) 차량용 공조 장치의 어큐뮬레이터
KR102436705B1 (ko) 공기조화기
JP2017190903A (ja) 室外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