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11663A - 燃气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燃气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811663A CN114811663A CN202210031312.3A CN202210031312A CN114811663A CN 114811663 A CN114811663 A CN 114811663A CN 202210031312 A CN202210031312 A CN 202210031312A CN 114811663 A CN114811663 A CN 1148116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rner
- sub
- flow rate
- gas
-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6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0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9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44000171022 Peltophorum pterocarp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369 Bras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1 br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3/00—Stoves or ranges for gaseous fuels
- F24C3/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burners
- F24C3/08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burners on rang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3/00—Stoves or ranges for gaseous fuels
- F24C3/1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C3/12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n rang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eeding And Controlling Fuel (AREA)
-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Combus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燃气加热烹调器(1),即使在主副燃烧器(10)的同时燃烧状态下以大火力进行加热烹调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利用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当使用者所设定的设定火力变大时,从副燃烧器(10C)的单独燃烧状态切换为副燃烧器和主燃烧器(10P)的同时燃烧状态。而且在同时燃烧状态下,随着设定火力增加,减少或维持副燃烧器的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当在大火力下使用时,与主燃烧器相比,副燃烧器无法高效地利用燃烧燃料气体所产生的热量。因而,如果随着设定火力增加而减少或维持副燃烧器的气体流量,则在大火力时主要用主燃烧器燃烧燃料气体,因此即使在大火力时,也能够高效地利用燃烧燃料气体所产生的热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主副燃烧器的燃气加热烹调器,该主副燃烧器是主燃烧器与副燃烧器同轴地配置而成的,该副燃烧器的最大火力比所述主燃烧器的最大火力小。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主副燃烧器,该主副燃烧器是主燃烧器与副燃烧器同轴地配置而成的,该副燃烧器的最大火力比所述主燃烧器的最大火力小。搭载有该主副燃烧器的燃气加热烹调器在只需要小火力的期间,专向副燃烧器供给燃料气体从而单独用副燃烧器燃烧燃料气体,当所需的火力变大时,也向主燃烧器供给燃料气体,从而同时用副燃烧器和主燃烧器燃烧燃料气体。此外,有时将单独用副燃烧器燃烧燃料气体的状态称为“单独燃烧状态”,将同时用副燃烧器和主燃烧器燃烧燃料气体的状态称为“同时燃烧状态”。而且,在切换为同时燃烧状态后,随着所需的火力变大,增加向副燃烧器和主燃烧器供给的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从而使副燃烧器和主燃烧器的火力增加。通过像这样搭载有主副燃烧器的燃气加热烹调器在副燃烧器的单独燃烧状态与主燃烧器和副燃烧器的同时燃烧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能够实现大的火力范围(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812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提出的燃气加热烹调器中存在如下问题:当想要在同时燃烧状态下以大火力进行加热烹调时,燃烧燃料气体所产生的热量无法有效地利用于加热烹调中。其理由如下。副燃烧器是用于使以主燃烧器无法使用的小火力进行加热烹调成为可能的燃烧器,其将燃烧燃料气体所产生的热量使用于加热烹调中的效率低于主燃烧器。尽管如此,当想要在同时燃烧状态下加大火力时,副燃烧器中燃烧的燃料气体增加,因此未使用于加热烹调的热量会增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往技术所具有的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主副燃烧器的同时燃烧状态下以大火力进行加热烹调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利用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的燃气加热烹调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燃气加热烹调器采用了以下结构。即,燃气加热烹调器具备:
主副燃烧器,所述主副燃烧器是主燃烧器与副燃烧器同轴地配置而成的,所述副燃烧器的最大火力比所述主燃烧器的最大火力小;
主燃烧器燃气供给通路,其向所述主燃烧器供给燃料气体;
副燃烧器燃气供给通路,其向所述副燃烧器供给燃料气体;
主燃烧器气体流量调节单元,其插入设置在所述主燃烧器燃气供给通路上,用于调节向所述主燃烧器供给的所述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
副燃烧器气体流量调节单元,其插入设置在所述副燃烧器燃气供给通路上,用于调节向所述副燃烧器供给的所述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主燃烧器气体流量调节单元和所述副燃烧器气体流量调节单元,
所述燃气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以下动作:
根据由所述燃气加热烹调器的使用者设定的设定火力来在副燃烧器单独燃烧状态与同时燃烧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所述副燃烧器单独燃烧状态是向所述副燃烧器供给所述燃料气体但是不向所述主燃烧器供给所述燃料气体的状态,所述同时燃烧状态是向所述副燃烧器和所述主燃烧器供给所述燃料气体的状态,
在所述同时燃烧状态下,随着所述设定火力的增加,使所述主燃烧器的所述气体流量增加,并维持所述副燃烧器的所述气体流量或减少所述副燃烧器的所述气体流量。
所述本发明的燃气加热烹调器能够处于单独燃烧状态和同时燃烧状态,该单独燃烧状态是不向主燃烧器供给燃料气体但是向副燃烧器供给燃料气体由此仅用副燃烧器燃烧燃料气体的状态,该同时燃烧状态是向主燃烧器和副燃烧器供给燃料气体由此用主燃烧器和副燃烧器燃烧燃料气体的状态,在使用者所设定的设定火力小的期间以单独燃烧状态燃烧燃料气体,当设定火力变大时以同时燃烧状态燃烧燃料气体。而且,在以同时燃烧状态燃烧燃料气体的情况下,随着使用者所设定的设定火力增加,使向主燃烧器供给的燃料气体的气体量增加,并维持向副燃烧器供给的燃料气体的气体量或减少向副燃烧器供给的燃料气体的气体量。
如前所述,副燃烧器并不是为了在大火力下使用而设计的,因此当在大火力下使用时,与主燃烧器相比,副燃烧器无法高效地利用燃烧燃料气体所产生的热量。因此,在主燃烧器和副燃烧器的同时燃烧状态下,随着使用者所设定的设定火力变大,减少或维持向副燃烧器供给的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这样的话,能够抑制在大火力时副燃烧器所燃烧的燃料气体量,因此主要用主燃烧器燃烧燃料气体。其结果,即使在主燃烧器和副燃烧器的同时燃烧状态下设为大火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利用燃烧燃料气体所产生的热量。
另外,在上述的本发明的燃气加热烹调器中,也可以是,通过至少对从副燃烧器流出的燃料气体进行点火,来开始主副燃烧器处的燃烧。而且,在燃烧开始时,将副燃烧器的气体流量控制为规定的副燃烧器燃烧开始流量,将主燃烧器的气体流量控制为规定的主燃烧器燃烧开始流量。另外,也可以是,在燃烧开始之前对副燃烧器点火时,将副燃烧器的气体流量控制为比副燃烧器燃烧开始流量大的规定的副燃烧器点火流量。
这样的话,能够增加点火时的向副燃烧器供给的气体流量,因此能够可靠地对副燃烧器点火,其结果,能够可靠地开始主副燃烧器的燃烧。
另外,在上述的本发明的燃气加热烹调器中,也可以搭载副燃烧器形成于主燃烧器的下方的主副燃烧器。
由于副燃烧器形成于主燃烧器的下方,因此副燃烧器的火焰形成在比主燃烧器的火焰远离想要加热的烹调容器的底面的位置,其结果,副燃烧器与主燃烧器相比无法高效地加热烹调容器。因而,在副燃烧器和主燃烧器的同时燃烧状态下,如果随着设定火力变大而减少或维持副燃烧器的气体流量,则在大火力下主要用主燃烧器燃烧燃料气体。其结果,即使在同时燃烧状态下设为大火力,也能够高效地利用燃烧所产生的热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搭载了主副燃烧器10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的外观形状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主副燃烧器10的大致形状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例的主副燃烧器10的燃烧器器身11b和燃烧器盖20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组装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控制向主燃烧器10P和副燃烧器10C供给的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控制向主燃烧器10P和副燃烧器10C供给的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例和第二变形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在燃烧开始后控制向主燃烧器10P和副燃烧器10C供给的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控制向主燃烧器10P和副燃烧器10C供给的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第三变形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控制向主燃烧器10P和副燃烧器10C供给的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的情形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搭载了主副燃烧器10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的外观形状的立体图。图1中例示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是以嵌入到未图示的整体厨房的台面中的方式设置的嵌入式燃气加热烹调器1,具备箱形的炉具主体2以及以覆盖炉具主体2开口的上表面的方式设置的顶板3。
在炉具主体2的内部,以左右并排的方式收容有两个主副燃烧器10,该主副燃烧器10是后述的主燃烧器与副燃烧器以上下两层的方式组合而成的,这些主副燃烧器10成为主副燃烧器10的上部从形成于顶板3的插通孔突出的状态。另外,在顶板3上,以包围各主副燃烧器10的上部突出的部位的方式设置有火架4,通过在火架4上放置锅等烹调容器,能够用主副燃烧器10从下方加热烹调容器。并且,在主副燃烧器10中,以贯通中央的状态内置有温度传感器5。温度传感器5被未图示的施力弹簧向上方施力,从而成为温度传感器5的上部从主副燃烧器10的上表面中央突出的状态。而且,当将烹调容器放置在火架4上时,烹调容器的底面将温度传感器5压低,由此温度传感器5成为温度传感器5的上端与烹调容器的底面抵接的状态,能够检测烹调容器的温度。
另外,在燃气加热烹调器1的前表面设有烤架门7,在烤架门7里面搭载有未图示的烤架室、烤架燃烧器。在烤架门7的右方,与两个主副燃烧器10对应地设有两个炉具操作按钮8,燃气加热烹调器1的使用者能够通过对任一个炉具操作按钮8进行操作来对对应的主副燃烧器10进行点火、熄灭、或调节火力。另外,在烤架门7的左方设有烤架操作按钮9,使用者能够通过对烤架操作按钮9进行操作来对烤架燃烧器进行点火、熄灭、或调节火力。
图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主副燃烧器10的大致形状的立体图。如图所示,主副燃烧器10具备将金属板制构件进行组合而形成的燃烧器主体11以及大致圆筒形状的燃烧器盖20。在燃烧器主体11形成有大致圆筒形状的燃烧器器身11b、与燃烧器器身11b连接的主混合管12、以及直径比主混合管12的直径小且与燃烧器器身11b连接的副混合管13。另外,燃烧器盖20载置在燃烧器器身11b上。在燃烧器盖20的中央形成有插通孔20h,在该插通孔20h中插通前面使用图1叙述过的温度传感器5。
燃烧器盖20是被分割为上下两层的构件,是使用铝合金或黄铜通过铸造或者压铸来形成的。下面将构成燃烧器盖20的上侧的构件称为上侧盖部21,将下侧的构件称为下侧盖部22。在如图所示那样将上侧盖部21载置在下侧盖部22之上的状态下,如图2中放大部分所示,在上侧盖部21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上侧火焰口21f,并且,在下侧盖部22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下侧火焰口22f。而且,上侧盖部21与下侧盖部22以使上侧火焰口21f与下侧火焰口22f位于相互错开的位置的方式进行组合。
另外,当将燃烧器盖20载置在燃烧器器身11b之上时,在下侧盖部22与燃烧器器身11b之间形成多个小的火焰口(下面称为副火焰口22u)。如后所述,在燃烧器器身11b的内部形成有主混合管12所连接的空间以及与副混合管13所连接的空间。而且,形成于下侧盖部22与燃烧器器身11b之间的副火焰口22u与副混合管13所连接的空间连通。另外,形成于上侧盖部21的上侧火焰口21f以及形成于下侧盖部22的下侧火焰口22f与主混合管12所连接的空间连通。因此,如后所述,当向副混合管13供给燃料气体时,该燃料气体从副火焰口22u流出,当向主混合管12供给燃料气体时,该燃料气体从上侧火焰口21f和下侧火焰口22f流出。
如下那样向主混合管12和副混合管13供给燃料气体。首先,主混合管12的不与燃烧器器身11b连接的一侧为开口端12o,副混合管13也是不与燃烧器器身11b连接的一侧为开口端13o。在临近主混合管12的开口端12o的位置设有燃气喷射嘴43p,在临近副混合管13的开口端13o的位置设有燃气喷射喷嘴43c。此外,下面有时将设于主混合管12侧的燃气喷射喷嘴43p称为“主侧的燃气喷射喷嘴43p”,将设于副混合管13侧的燃气喷射喷嘴43c称为“副侧的燃气喷射喷嘴43c”。而且,主侧的燃气喷射喷嘴43p与连接管40p连接,副侧的燃气喷射喷嘴43c与连接管40c连接。这两个连接管40p、40c从燃气供给管40分支。此外,下面有时将在顶端安装有主侧的燃气喷射喷嘴43p的连接管40p称为“主侧的连接管40p,将在顶端安装有副侧的燃气喷射喷嘴43c的连接管40c称为“副侧的连接管40c”。
当向燃气供给管40供给燃料气体时,燃料气体分支到主侧的连接管40p和副侧的连接管40c后,被供给到主侧的燃气喷射喷嘴43p和副侧的燃气喷射喷嘴43c。然后,当从主侧的燃气喷射喷嘴43p朝向主混合管12的开口端12o喷射燃料气体时,燃料气体由于喷射器效应而夹带着周围的空气地流入到主混合管12内,在主混合管12内与空气混合,之后从上侧火焰口21f和下侧火焰口22f流出。同样地,当从副侧的燃气喷射喷嘴43c朝向副混合管13的开口端13o喷射燃料气体时,燃料气体由于喷射器效应而夹带着周围的空气地流入到副混合管13内,在副混合管13内与空气混合,之后从副火焰口22u流出。
另外,在主侧的连接管40p的中途搭载有用于调节向主燃烧器10P供给的燃料气体的流量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在副侧的连接管40c的中途搭载有用于调节向副燃烧器10C供给的燃料气体的流量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并且,在燃气供给管40搭载有电磁开闭阀41。在向主燃烧器10P或副燃烧器10C供给燃料气体的情况下,在使电磁开闭阀41开阀的状态下,使主侧的连接管40p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或者副侧的连接管40c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开阀。另外,在不向主燃烧器10P和副燃烧器10C供给燃料气体的情况下,使电磁开闭阀41闭阀。此外,下面有时将安装于主侧的连接管40p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称为“主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将安装于副侧的连接管40c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称为“副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另外,作为主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副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能够使用能够以连续方式或以多级方式调节气体流量的周知的各种阀,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以步进马达驱动的流量调节阀。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主侧的连接管40p与本发明中的“主燃烧器燃气供给通路”对应,副侧的连接管40c与本发明中的“副燃烧器燃气供给通路”对应。并且,主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与本发明中的“主燃烧器气体流量调节单元”对应,副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与本发明中的“副燃烧器气体流量调节单元”对应。
另外,在燃烧器主体11设有火花塞30和火焰传感器32,该火花塞30和火焰传感器32接近燃烧器器身11b的外周面,且与控制部50连接。并且,在火花塞30的上方,从燃烧器盖20的外周面突设有点火靶31。当控制部50在使燃气供给管40的电磁开闭阀41开阀的状态下一边从火花塞30向点火靶31进行火花放电一边使副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开阀时,燃料气体从副火焰口22u流出,该燃料气体点燃从而开始燃烧。火焰传感器32能够探测在副火焰口22u产生的火焰,控制部50能够通过探测副火焰口22u的火焰来识别到燃烧已开始。此外,本实施例的控制部50与本发明中的“控制单元”对应。另外,本实施例的火花塞30与本发明中的“点火单元”对应。
如图2所示,上侧火焰口21f和下侧火焰口22f被设定为比副火焰口22u大的开口面积。另外,在燃烧器主体11的内部与上侧火焰口21f及下侧火焰口22f连通的主混合管12形成为直径比与副火焰口22u连通的副混合管13的直径大。因此,在上侧火焰口21f和下侧火焰口22f处能够燃烧比副火焰口22u量多的燃料气体,从而产生大火力。因此,主副燃烧器10采用以下的使用方法:在需要小火力的期间用副火焰口22u燃烧燃料气体,如果需要大火力,则也用上侧火焰口21f和下侧火焰口22f燃烧燃料气体。因此,将主副燃烧器10中的副火焰口22u的部分称为“副燃烧器10C”,将主副燃烧器10中的上侧火焰口21f和下侧火焰口22f的部分称为“主燃烧器10P”。
此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主副燃烧器10将主燃烧器10P与副燃烧器10C配置在同轴上的上下两层,但主燃烧器10P与副燃烧器10C未必配置为上下两层,例如也能够设为以下的主副燃烧器10:在圆环形状的主燃烧器10P的内侧配置直径比主燃烧器10P的直径小的副燃烧器10C。另外,本实施例的主副燃烧器10通过将主燃烧器10P的上侧火焰口21f和下侧火焰口22f排列为锯齿状来形成两层的火焰口,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以上下对齐的状态排列主燃烧器10P的上侧火焰口21f和下侧火焰口22f来形成一层的火焰口。
图3是示出本实施例的主副燃烧器10的燃烧器器身11b和燃烧器盖20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组装图。如图所示,大致圆筒形状的燃烧器器身11b通过将上端侧向内弯折来形成载置燃烧器盖20的圆环状的载置面11a。另外,在燃烧器器身11b的内侧立设有圆筒形状的中央筒体14,在燃烧器器身11b与中央筒体14之间形成有被供给混合燃气的环状的混合室16。
并且,在燃烧器器身11b与中央筒体14之间设有大致圆筒形状的分隔筒体15,混合室16被该分隔筒体15分为比分隔筒体15靠内侧的空间以及比分隔筒体15靠外侧的空间。比分隔筒体15靠内侧的空间为后述的主混合室16p,比分隔筒体15靠外侧的空间为后述的副混合室16c。分隔筒体15与燃烧器器身11b同样地由金属板构件形成,通过将圆筒形状的上端侧向内弯折后将其内侧向下弯折,来形成短的圆筒形状的嵌合面15a。
如前所述,燃烧器盖20具备上侧盖部21和下侧盖部22,下侧盖部22载置于燃烧器器身11b的载置面11a之上,上侧盖部21载置于下侧盖部22之上。如图所示,下侧盖部22是大致圆环形状的构件,从内缘部分向下方垂设有圆筒形状的隔壁筒22a。并且,在外缘部分的下表面(与燃烧器器身11b的载置面11a抵接的面)形成有相对于下侧盖部22的中心呈放射状的多个下层槽22b。
另外,在下侧盖部22的外缘部分设有向上方呈筒状突出的朝上筒状壁22c,在朝上筒状壁22c的上端面形成有相对于朝上筒状壁22c的中心呈放射状的多个下侧槽22d。此外,在与火架4的多个爪部相向的位置不设置下侧槽22d。另外,在前述的火花塞30的上方的位置从朝上筒状壁22c的外周面突设有点火靶31。
另一方面,上侧盖部21形成为圆环形状,从内缘部分向下方垂设有未图示的圆筒形状的内筒。并且,设有从外缘部分朝向下方的筒状的朝下筒状壁21a,在朝下筒状壁21a的下端面形成有相对于朝下筒状壁21a的中心呈放射状的多个上侧槽21b。另外,上侧槽21b与上述的下侧槽22d同样地,不在与火架4的多个爪部相向的位置设置上侧槽21b。
上侧盖部21与下侧盖部22以被定位成上侧盖部21的上侧槽21b与下侧盖部22的下侧槽22d不重叠的状态进行组合。因此,当将上侧盖部21与下侧盖部22进行组合来形成燃烧器盖20时,在上侧槽21b向朝下筒状壁21a的外周面开口的部分形成上侧火焰口21f,在下侧槽22d向朝上筒状壁22c的外周面开口的部分形成下侧火焰口22f(参照图2)。另外,由于定位成上侧槽21b与下侧槽22d不重叠,因此上侧火焰口21f与下侧火焰口22f形成在相互错开的位置。
在要将燃烧器盖20载置于燃烧器器身11b时,首先,将从下侧盖部22的内缘部分向下方垂设的隔壁筒22a插入到分隔筒体15的嵌合面15a的内侧,并将从上侧盖部21的内缘部分向下方垂设的未图示的内筒插入到中央筒体14的内侧,同时使燃烧器盖20下降。于是,在下侧盖部22的外缘部分的下表面形成的下层槽22b与燃烧器器身11b的载置面11a抵接,燃烧器盖20被载置于燃烧器器身11b。
在已将燃烧器盖20载置于燃烧器器身11b的状态下,成为以下状态:下侧盖部22的隔壁筒22a嵌合到分隔筒体15的嵌合面15a,上侧盖部21的未图示的内筒嵌合到中央筒体14的上部的内周面。其结果,在分隔筒体15的外侧形成被分隔筒体15、燃烧器器身11b以及下侧盖部22包围的副混合室16c。该副混合室16c与副混合管13连通。另外,在分隔筒体15的内侧形成被中央筒体14、分隔筒体15、隔壁筒22a以及上侧盖部21包围的主混合室16p。该主混合室16p与主混合管12连通。
具有如以上的结构的本实施例的主副燃烧器10在所需的火力小的期间,使主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保持闭阀、并使电磁开闭阀41和副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开阀,由此仅用副燃烧器10C燃烧燃料气体。然后,随着所需的火力增加,使副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的开度增加,由此使副燃烧器10C的火力逐渐增加。并且,在所需的火力超过规定的火力的情况下,使主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也开阀,由此也开始用主燃烧器10P燃烧燃料气体。通过这样,能够实现从小火力到大火力的大的火力范围。此外,将副燃烧器10C燃烧燃料气体但主燃烧器10P不燃烧燃料气体的状态称为单独燃烧状态。另外,将用副燃烧器10C和主燃烧器10P燃烧燃料气体的状态称为同时燃烧状态。
搭载于燃气加热烹调器1的前表面的两个炉具操作按钮8(参照图1)与图2所示的控制部50连接,并且,控制部50还与电磁开闭阀41、主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副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连接。当通过燃气加热烹调器1的使用者对炉具操作按钮8进行操作从而进行用于对主副燃烧器10点火的规定的点火操作时,控制部50探测到该点火操作,使电磁开闭阀41、主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以及副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开阀,并且从火花塞30(参照图2)飞出火花,由此开始主副燃烧器10处的燃烧。然后,当在主副燃烧器10已开始燃烧的状态下燃气加热烹调器1的使用者对炉具操作按钮8进行操作从而设定用于加热烹调的火力的大小(即设定火力)时,控制部50获取该设定火力,根据设定火力来调节主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副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的开度。通过这样,根据设定火力向主燃烧器10P和副燃烧器10C供给适当的流量的燃料气体,用主燃烧器10P和副燃烧器10C燃烧燃料气体。
图4是示出搭载于燃气加热烹调器1的控制部50根据使用者所设定的设定火力控制向主燃烧器10P和副燃烧器10C供给的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的情形的说明图。在图4中,设为使用者所设定的设定火力在从作为最小火力设定的P1到作为最大火力设定的P6之间阶段性地切换来进行显示。当然也可以使设定火力连续地变化。另外,在图4的(a)中示出本实施例的控制部50控制气体流量的情形,在图4的(b)中作为参考示出搭载于以往的燃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部控制气体流量的情形。
此外,作为惯例,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不是用单位时间通过的燃料气体的重量或体积来表示,而是用燃烧所通过的燃料气体时的发热量来表示。与其相对应地,在图4的(a)和图4的(b)中,用表示每单位时间的燃料气体的发热量的输入(kcal/h)来显示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另外,图4的(a)和图4的(b)的纵轴所显示的“整体输入”是将向主燃烧器10P的输入与向副燃烧器10C的输入进行合计后得到的值(即作为主副燃烧器10整体的输入)。
为了便于说明,首先对图4的(b)所示的以往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4的(b)所示,在以往的燃气加热烹调器中,在使用者所设定的设定火力为最小火力P1的情况下,通过使主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保持闭阀,并使副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开阀,来向副燃烧器10C供给约300kcal/h的流量的燃料气体。另外,在设定火力增加至P2的情况下,通过使主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保持闭阀,并使副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的开度增加,来使向副燃烧器10C供给的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增加至约650kcal/h。这样,在设定火力为P1或P2的情况下,保持不向主燃烧器10P供给燃料气体,仅向副燃烧器10C供给燃料气体。因而,成为副燃烧器10C单独地燃烧燃料气体的单独燃烧状态。另外,在单独燃烧状态下,向副燃烧器10C供给的气体流量本身即为整体输入。
并且,在设定火力被设定为P3的情况下,通过使主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也开阀,来使整体输入增加至约1400kcal/h。此时的副燃烧器10C与主燃烧器10P之间的输入的分担如下:使副燃烧器10C的输入减少至最小火力时(设定火力为P1时)的输入即约300kcal/h(或者再小一点的约250kcal/h)左右,剩余由主燃烧器10P分担。因而,当设定火力从P2增加至P3时,以使副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小至最小火力时的阀开度(或者比其小的阀开度)、且使主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从闭阀的状态变为开阀的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另外,在设定火力被设定为P3的情况下,成为不仅用副燃烧器10C也用主燃烧器10P燃烧燃料气体的同时燃烧状态。
另外,在设定火力增加至P4的情况下,通过使主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和副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的阀开度增加,来使整体输入增加至约2150kcal/h。并且,在设定火力增加至P5的情况下,通过进一步地使主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和副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的阀开度增加,来使整体输入增加至约3000kcal/h,在设定火力增加至P6的情况下,使主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和副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的阀开度增加至使整体输入变为约4300kcal/h。
这样,在以往的燃气加热烹调器中,在同时燃烧状态下随着火力变大,主燃烧器10P和副燃烧器10C的输入同时增加。但是,由于副燃烧器10C本来是为了用主燃烧器10P无法实现的小火力进行加热烹调而搭载的,因此当在设定火力被设定为P5或P6的大火力下使用时,无法高效地将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使用于加热烹调。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中,根据由燃气加热烹调器1的使用者设定的设定火力,按如图4的(a)所示的方式来控制主燃烧器10P和副燃烧器10C的输入。即,在设定火力被设定为P1或P2的情况(即单独燃烧状态的情况)下,与前面使用图4的(b)叙述过的以往的燃气加热烹调器同样地进行控制。另外,在当设定火力变得大于P3时切换为同时燃烧状态这一点上也与以往的燃气加热烹调器相同。
但是,在本实施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中,以如下方式控制副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c的阀开度:随着设定火力从P3起变大,副燃烧器10C的输入变小。另外,将主侧的气体流量调节阀42p的阀开度控制为使整体输入与以往的燃气加热烹调器等同的开度,即,控制为如下的开度:在设定火力为P3的情况下整体输入为约1400kcal/h,在设定火力为P4的情况下整体输入为约2150kcal/h,在设定火力为P5的情况下整体输入为约3000kcal/h,在设定火力为P6的情况下整体输入为约4300kcal/h。
这样的话,如图4的(a)所示,在设定火力为P5或P6这样的同时燃烧状态的大火力下,向副燃烧器10C供给的燃料气体被抑制,与所抑制的量相应的燃料气体被主燃烧器10P燃烧。由于主燃烧器10P是为了以大火力进行加热烹调而设计的,因此在大火力下的加热烹调时,主燃烧器10P能够比副燃烧器10C更高效地利用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因而,在本实施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中,即使在设定火力为P5或P6这样的大火力时,也能够高效地将燃烧燃料气体所产生的热量使用于加热烹调中。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中,如图2所示,副燃烧器10C形成于主燃烧器10P的下方,副燃烧器10C的火焰形成在比主燃烧器10P的火焰远离烹调容器的底面的位置,因此根据这一点,副燃烧器10C与主燃烧器10P相比,无法高效地将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使用于加热烹调中。因而,通过在大火力下抑制用副燃烧器10C燃烧的燃料气体并用主燃烧器10P燃烧该抑制量的燃料气体,即使变为大火力也能够高效地将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使用于加热烹调中。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中,还能够防止在同时燃烧状态下的小火力时(设定火力为P3时)在副燃烧器10C中产生黄色的火焰。这是基于以下的理由。首先,如图4的(b)所示,当设定火力从P2增加至P3时,副燃烧器10C的输入急剧地减少至与最小火力P1时等同的输入(或者更小的输入)。因此,从副侧的燃气喷射喷嘴43c喷出的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也减少,因此由于喷射器效应而被夹带到燃料气体中从而流入副混合管13的空气减少。另外,与最小火力P1的状态不同,在设定火力为P3的状态下,由于喷射器效应空气也流入主混合管12,因此成为流入副混合管13的空气容易减少的状况。其结果,当将设定火力设为P3时,流入副混合管13的空气的流量相对于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有不足的倾向,因此在副燃烧器10C中燃烧状态容易恶化,当燃烧状态恶化时火焰变为黄色。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中,如图4的(a)所示,设定火力为P3的情况下的副燃烧器10C的输入比最小的设定火力P1的情况下的输入大。因此,即使设定火力从P2被变更为P3,从副侧的燃气喷射喷嘴43c喷射的气体流量也不急剧减少,因此能够通过喷射器效应将充足的空气吸入到副混合管13中。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中也同样地,当设定火力变为P3时主侧的燃气喷射喷嘴43p也喷射燃料气体,因此空气也流入主混合管12,但是与图4的(b)所示的以往的燃气加热烹调器相比,从主侧的燃气喷射喷嘴43p喷射的燃料气体的流量小,因此流入主混合管12的空气量也变小。因此,即使在空气被吸入到主混合管12的影响下,也不容易发生吸入到副混合管13的空气不足的情况。其结果,在本实施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中,即使设定火力被设定为P3,吸入到副混合管13的空气也不会不足,因此能够避免在副燃烧器10C中产生黄色的火焰的情况。
上述的本实施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存在几个变形例。下面以相对于本实施例的区别为中心来说明这些变形例。
在上述的本实施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中,设为当变为同时燃烧状态时副燃烧器10C的输入随着设定火力变大而减少来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在同时燃烧状态下将副燃烧器10C的输入维持为恒定值。
图5是维持同时燃烧状态下的副燃烧器10C的输入的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如图5所示,在第一变形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中,当设定火力从P2被变更为P3时,副燃烧器10C的输入减少。但是,减少后的输入为比设定火力为P1时的输入大的输入,即使设定火力从P3增加至P4、P5、P6,该输入也维持恒定。
这样也同样地,即使设定火力被设定为P5或P6这样的大火力,用副燃烧器10C燃烧的燃料气体也不增加,因此能够避免无法有效地利用于加热烹调的热量增加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的本实施例和第一变形例中,设为在同时燃烧状态下即使设定火力变大、副燃烧器10C的输入也不增加来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在点火开始时使副燃烧器10C的输入增加,由此,当设定火力变大时副燃烧器10C的输入暂时地增加。
首先,说明本实施例和第一变形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对主副燃烧器10点火来开始燃烧时的动作。在用主副燃烧器10开始燃烧燃料气体时,通过一边向副燃烧器10C和主燃烧器10P供给燃料气体,一边从火花塞30飞出火花,来对从副燃烧器10C流出的燃料气体点火。于是,在副燃烧器10C中形成火焰,用该火焰点燃从主燃烧器10P流出的燃料气体。其结果,主副燃烧器10处的燃料气体开始燃烧。
另外,在开始燃烧的时间点燃烧器盖20和燃烧器器身11b一般还没有热,因此副燃烧器10C和主燃烧器10P处的燃烧趋于不稳定。因此,为了使燃烧稳定,在燃烧开始时设定火力自动被设定为大的火力。例如,在本实施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中,如图6所示,在燃烧开始时设定火力自动(即,即使使用者不设定)被设定为P4的火力。另外,随着设定火力自动被设定为P4的火力,在主副燃烧器10处已开始燃烧之后(在使用者变更设定火力之前),副燃烧器10C和主燃烧器10P被供给与P4的设定火力对应的气体流量。下面将在燃烧开始时自动地设定的设定火力称为“燃烧开始火力”。另外,将在燃烧开始火力下向副燃烧器10C供给的气体流量称为“副燃烧器燃烧开始流量”,将在燃烧开始火力下向主燃烧器10P供给的气体流量称为“主燃烧器燃烧开始流量”。
在此,也可以是,在为了开始主副燃烧器10处的燃烧而从火花塞30飞出火花的期间,使向副燃烧器10C供给的气体流量为比副燃烧器燃烧开始流量大的气体流量。或者也可以是,不是在飞出火花的期间的中间而是在飞出火花的期间的初期,使向副燃烧器10C供给的气体流量为比副燃烧器燃烧开始流量大的气体流量。
图7是示出在这种第二变形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中在主副燃烧器10点火时使副燃烧器10C的气体流量增加的情形的说明图。在图7所示的第二变形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中也同样地,在燃烧开始时设定火力自动被设定为P4的火力。因此当在主副燃烧器10处开始燃烧时,与前面使用图6叙述过的本实施例的情况同样地,副燃烧器10C的气体流量被设定为副燃烧器燃烧开始流量。但是,在为了开始燃烧而正在用火花塞30飞出火花的期间(或者在该期间的初期),使副燃烧器10C的气体流量增加至比副燃烧器燃烧开始流量大的规定的副燃烧器点火流量。在图7中,用点划线表示副燃烧器点火流量。其结果,点火时的副燃烧器10C的气体流量变得比设定火力P3时的副燃烧器10C的气体流量大。
这样,如果在点火时使副燃烧器10C的气体流量增加,则能够可靠地对从副燃烧器10C流出的燃料气体点火。而且,如果能够可靠地对副燃烧器10C点火,则能够可靠地点燃从主燃烧器10P流出的燃料气体,因此能够可靠地开始主副燃烧器10的燃烧。
此外,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设为即使在点火时使副燃烧器10C的燃料气体增加的期间、副燃烧器10C和主燃烧器10P的整体的气体流量(整体输入)也不改变来进行了说明。因而,在使副燃烧器10C的气体流量增加的期间,主燃烧器10P的气体流量相应地减少。但是,也可以是,即使在使副燃烧器10C的气体流量增加的期间,主燃烧器10P的气体流量也保持为主燃烧器燃烧开始流量(参照图6)。这样的话,不需要将副燃烧器10C的气体流量和主燃烧器10P的气体流量两个都进行变更,因此能够减轻控制部50的控制负担。
另外,在上述的本实施例、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中,设为在同时燃烧状态下随着设定火力变大(因而,在设定火力为最大的P6情况下也同样)而减少或者维持副燃烧器10C的气体流量来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在设定火力为最大的P6的情况下,使副燃烧器10C的气体流量增加。
图8是在最大的设定火力下副燃烧器10C的气体流量增加的第三变形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的说明图。此外,在图8中,在同时燃烧状态下,在设定火力未达到最大的P6的范围(P3~P5的范围)内,随着设定火力增加,副燃烧器10C的气体流量减少。但是,也可以是,在P3~P5的范围内副燃烧器10C的气体流量是恒定的。
如图8所示,在第三变形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中,当开始同时燃烧状态时,只要没有变为最大的设定火力P6,那么随着设定火力变大,副燃烧器10C的气体流量减少。如前所述,当在大火力下使用时,副燃烧器10C无法高效地将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利用于加热中。因而,如果副燃烧器10C的气体流量随着设定火力变大而减少,则能够在大火力时高效地将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利用于加热中。另一方面,在最大的设定火力下,能够不仅用主燃烧器10P还用副燃烧器10C燃烧燃料气体,(虽然热量的利用效率有所下降)因此能够实现更大的火力。
以上对本实施例和各种变形例的燃气加热烹调器1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和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燃气加热烹调器;2:炉具主体;3:顶板;4:火架;5:温度传感器;7:烤架门;8:炉具操作按钮;9:烤架操作按钮;10:主副燃烧器;10C:副燃烧器;10P:主燃烧器;11:燃烧器主体;11a:载置面;11b:燃烧器器身;12:主混合管;12o:开口端;13:副混合管;13o:开口端;14:中央筒体;15:分隔筒体;15a:嵌合面;16:混合室;16c:副混合室;16p:主混合室;20:燃烧器盖;20h:插通孔;21:上侧盖部;21a:朝下筒状壁;21b:上侧槽;21f:上侧火焰口;22:下侧盖部;22a:隔壁筒;22b:下层槽;22c:朝上筒状壁;22d:下侧槽;22f:下侧火焰口;22u:副火焰口;30:火花塞;31:点火靶;32:火焰传感器;40:燃气供给管;40c:连接管;40p:连接管;41:电磁开闭阀;42c:气体流量调节阀;42p:气体流量调节阀;43c:燃气喷射喷嘴;43p:燃气喷射喷嘴;50:控制部。
Claims (3)
1.一种燃气加热烹调器,具备:
主副燃烧器,所述主副燃烧器是主燃烧器与副燃烧器同轴地配置而成的,所述副燃烧器的最大火力比所述主燃烧器的最大火力小;
主燃烧器燃气供给通路,其向所述主燃烧器供给燃料气体;
副燃烧器燃气供给通路,其向所述副燃烧器供给燃料气体;
主燃烧器气体流量调节单元,其插入设置在所述主燃烧器燃气供给通路上,用于调节向所述主燃烧器供给的所述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
副燃烧器气体流量调节单元,其插入设置在所述副燃烧器燃气供给通路上,用于调节向所述副燃烧器供给的所述燃料气体的气体流量;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主燃烧器气体流量调节单元和所述副燃烧器气体流量调节单元,
所述燃气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以下动作:
根据由所述燃气加热烹调器的使用者设定的设定火力来在副燃烧器单独燃烧状态与同时燃烧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所述副燃烧器单独燃烧状态是向所述副燃烧器供给所述燃料气体但是不向所述主燃烧器供给所述燃料气体的状态,所述同时燃烧状态是向所述副燃烧器和所述主燃烧器供给所述燃料气体的状态,
在所述同时燃烧状态下,随着所述设定火力的增加,使所述主燃烧器的所述气体流量增加,并维持所述副燃烧器的所述气体流量或减少所述副燃烧器的所述气体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点火单元,所述点火单元通过至少对从所述副燃烧器流出的所述燃料气体进行点火,来开始所述主副燃烧器处的燃烧,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以下动作:
在所述主副燃烧器的燃烧开始时,将所述副燃烧器的所述气体流量控制为规定的副燃烧器燃烧开始流量,并将所述主燃烧器的所述气体流量控制为规定的主燃烧器燃烧开始流量,
在所述主副燃烧器的燃烧开始之前对所述副燃烧器点火时,将所述副燃烧器的气体流量控制为比所述副燃烧器燃烧开始流量大的规定的副燃烧器点火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副燃烧器中,所述主燃烧器形成于所述副燃烧器的上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07351A JP7556797B2 (ja) | 2021-01-20 | 2021-01-20 | ガス加熱調理器 |
JP2021-007351 | 2021-01-2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811663A true CN114811663A (zh) | 2022-07-29 |
Family
ID=82527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031312.3A Pending CN114811663A (zh) | 2021-01-20 | 2022-01-12 | 燃气加热烹调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556797B2 (zh) |
CN (1) | CN114811663A (zh) |
TW (1) | TW202229774A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63037B2 (ja) | 2001-11-29 | 2006-04-05 | パロマ工業株式会社 | ガスこんろ |
JP2004218875A (ja) | 2003-01-10 | 2004-08-05 | Paloma Ind Ltd | 親子バーナ |
JP5768982B2 (ja) | 2012-09-24 | 2015-08-26 |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 ガスコック装置 |
-
2021
- 2021-01-20 JP JP2021007351A patent/JP7556797B2/ja active Active
- 2021-12-28 TW TW110149011A patent/TW202229774A/zh unknown
-
2022
- 2022-01-12 CN CN202210031312.3A patent/CN114811663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29774A (zh) | 2022-08-01 |
JP2022111729A (ja) | 2022-08-01 |
JP7556797B2 (ja) | 2024-09-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978637B2 (en) | Top burner and cooker comprising the same | |
US7661954B2 (en) | Gas burner | |
US20100279238A1 (en) | Gas burner | |
CN110088529A (zh) | 燃气燃烧器以及包括燃气燃烧器的灶具 | |
JPH09303719A (ja) | ガス調理器のバーナ | |
CN204141583U (zh) | 一种红外线燃气灶 | |
KR100738697B1 (ko) | 실드 더블 버너 | |
CN114811663A (zh) | 燃气加热烹调器 | |
CN213119061U (zh) | 一种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 |
JP7432475B2 (ja) | ガスコンロ | |
JP2000193211A (ja) | コンロ用バ―ナ | |
CN110906330A (zh) | 一种燃气燃烧器、灶具及点火方法 | |
CN217209470U (zh) | 一种燃气灶 | |
JP2023079076A (ja) | コンロバーナ、ガスコンロ | |
CN218895402U (zh) | 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
KR100495670B1 (ko) | 상업용 가스밥솥의 버너 | |
JP2023072360A (ja) | コンロバーナ、ガスコンロ | |
JP7526052B2 (ja) | ガスコンロ | |
JP7489860B2 (ja) | ガスコンロ | |
CN221801778U (zh) | 一种燃烧器 | |
CN221780786U (zh) | 一种灶具 | |
CN211781069U (zh) | 一种燃气燃烧器及灶具 | |
CN212644695U (zh) | 燃气灶 | |
CN219656071U (zh) | 燃烧器和灶具 | |
CN212511140U (zh) | 具有火焰增强功能的炉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6920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