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8437A - 切屑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切屑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8437A
CN114788437A CN202080082118.7A CN202080082118A CN114788437A CN 114788437 A CN114788437 A CN 114788437A CN 202080082118 A CN202080082118 A CN 202080082118A CN 114788437 A CN114788437 A CN 1147884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p
air
recovery
path
recovery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21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礒端美伯
加藤宽昭
河口悟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7884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84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切屑回收装置回收从使用带构件供给部件的带馈送器排出的带构件的切屑。该切屑回收装置具有管状的回收路和正压供给部。回收路在第一端具有空气入口并且在第二端具有空气出口。在空气入口与空气出口之间的区域设置有供从带馈送器排出的切屑进入的切屑进入开口。正压供给部向回收路的空气入口供给正压,并在回收路内形成从空气入口朝向空气出口的空气流。由此,正压供给部将通过切屑进入开口进入到回收路内的切屑压送至空气出口。

Description

切屑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回收从带馈送器排出的带构件的切屑的切屑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向基板装配(安装)部件的现有的部件装配装置(部件安装装置)利用装配头拾取从部件供给部供给的部件并将其向基板装配。作为部件供给部,大多使用通过带构件供给部件的带馈送器。带馈送器输送将多个部件以排成一列的方式收纳的带构件(载带)并将其向部件供给位置供给。供给部件后的带构件在被切割装置切断后,通过滑槽部由于自重而下落并被排出。
从部件装配装置排出的带构件的切屑收容于在部件装配装置的下方没置的容器(container)。作业者通过将容器从部件装配装置的下方拉出而回收切屑。因此,在多个部件装配装置排列形成的作业线中,产生的带构件的切屑成为庞大的量,从而其回收作业对作业者而言成为较大的负担。因此,提出了自动回收切屑的切屑回收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将被切断并下落的带构件的切屑引导至管状的移送路径内后,对移送路径中的切屑下落的一侧施加正压,并且对排出切屑的一侧施加负压,由此使切屑向移送路径的出口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26030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切屑回收装置回收从使用带构件供给部件的带馈送器排出的带构件的切屑。该切屑回收装置具有管状的回收路和正压供给部。回收路在第一端具有空气入口并且在第二端具有空气出口。在空气入口与空气出口之间的区域设置有供从带馈送器排出的切屑进入的切屑进入开口。正压供给部向回收路的空气入口供给正压,并在回收路内形成从空气入口朝向空气出口的空气流。由此,正压供给部将通过切屑进入开口进入到回收路内的切屑压送至空气出口。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廉价的结构自动回收带构件的切屑。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切屑回收装置与包括多个部件装配装置的作业线一起示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部件装配装置的一个的侧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部件装配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切屑回收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切屑回收装置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6A是图4所示的切屑回收装置的一部分的切断立体图。
图6B是示出图6A中开闭板打开了的状态的图。
图7A是图4所示的切屑回收装置所具有的收容部的立体图。
图7B是图7A所示的收容部的侧视图。
图8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切屑回收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8B是接着图8A的切屑回收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8C是接着图8B的切屑回收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9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切屑回收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9B是接着图9A的切屑回收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9C是接着图9B的切屑回收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0A是图7B所示的收容部的动作说明图。
图10B是接着图10A的收容部的动作说明图。
图10C是接着图10B的收容部的动作说明图。
图11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切屑回收装置的一部分的切断立体图。
图11B是图11A所示的切屑回收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2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切屑回收装置的一部分的切断立体图。
图12B是示出图12A中弯折型开闭板打开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切屑回收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3B是接着图13A的切屑回收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3C是接着图13B的切屑回收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切屑回收装置的一部分的切断立体图。
图15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切屑回收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5B是接着图15A的切屑回收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6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切屑回收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6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另一切屑回收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7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切屑回收装置的分离距离进行说明的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切屑回收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切屑回收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切屑回收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切屑回收装置的立体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切屑回收装置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切屑回收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切屑回收装置的一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25是图24所示的切屑回收装置所具有的回收路的一部分的切断立体图。
图26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切屑回收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26B是接着图26A的切屑回收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前,先简单地说明完成本发明的构思的经过。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切屑回收装置需要产生正压的正压产生装置和产生负压的负压产生装置这双方。因此,设备变大而制造成本升高。
本发明提供能够以廉价的结构自动回收带构件的切屑的切屑回收装置。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对与在先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切屑回收装置1的作业线2。在作业线2中,多个(此处为3台)部件装配装置3串联排列。部件装配装置3将基板KB向相邻的下游的部件装配装置3移交。部件装配装置3分别将部件装配于基板K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业线2中,基板KB沿着X轴移交。即,X轴是从作业者OP进行观察时从左向右水平延伸的轴,3台部件装配装置3沿着X轴排列。Y轴在水平面中与X轴正交。即Y轴在从作业者OP进行观察时从前向后延伸。另外,Z轴从下向上延伸。在实施方式2之后也同样地对X轴、Y轴、Z轴进行定义。
图2是部件装配装置3的侧视图。部件装配装置3具有基台11以及覆盖基台11的上方的罩构件12,在被罩构件12覆盖的作业空间13的内部设置有2台基板输送路14。基板输送路14分别具有没置在基台11上的输送机构,沿着X轴输送基板KB并将其定位在规定的作业位置。
在基台11的前后的端部安装有馈送器台车15。如图1所示,在馈送器台车15分别安装有沿着X轴排列的多个带馈送器16。在图2中,带馈送器16分别取入从保持于馈送器台车15的带盘17抽出的载带18(带构件)并将其沿着Y轴朝向基板输送路14输送。如此一来,带馈送器16将收纳于载带18的部件BH向部件供给位置16K供给。
在基台11的上方,两个装配头21以通过头移动机构22而移动的方式设置。装配头21分别具有向下方延伸的吸嘴21N。头移动机构22例如包括正交坐标机器人,从而使两个装配头21独立地在水平面内移动。装配头21的吸嘴21N分别使带馈送器16向部件供给位置16K供给的部件BH吸附于下端而进行拾取。
部件装配装置3具有控制装置23。控制装置23对基板输送路14、带馈送器16、装配头21以及头移动机构22的各动作进行控制。
在进行部件装配作业时,控制装置23首先使基板输送路14工作而从上游(基板KB的流动的上游)的装置接收基板KB,并对基板KB进行定位。在对基板KB进行了定位后,控制装置23使带馈送器16工作而向部件供给位置16K供给部件BH,并且使头移动机构22工作而使装配头21反复进行部件移载动作。部件移载动作包括装配头21拾取带馈送器16所供给的部件BH的动作以及装配头21使拾取到的部件BH装配于基板KB的动作。
控制装置23通过使装配头21反复执行部件移载动作而向基板KB装配所有应装配的部件BH。在完成该一系列动作后,控制装置23使基板输送路14工作而使基板KB向基板KB的流动的下游搬出。如此一来,在3台部件装配装置3将部件BH装配于基板KB后,位于最下游的位置的部件装配装置3将基板KB向作业线2的下游(基板KB的流动的下游)的装置搬出,从而每一张基板KB的部件装配作业结束。
接下来,对切屑回收装置1进行说明。首先,对载带18的切断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部件装配装置3所具有的馈送器台车15分别具有切割装置31和滑槽32。切割装置31设置于带馈送器16的下方。切割装置31切断带馈送器16供给完部件BH后的载带18。滑槽32设置于切割装置31的下方。滑槽32对被切割装置31切断并由于自重而下落的载带18的切屑KZ进行引导。图3是图2的区域III的放大剖视图。如图3所示,切屑KZ从滑槽32的下端的排出开口32K向下方排出,从馈送器台车15出来并进入后述的接受部42。
如此一来,从构成作业线2的部件装配装置3分别产生切屑KZ,在作业线2整体中产生的载带18的切屑KZ的量庞大。切屑回收装置1以不依赖人力的方式自动地将从作业线2产生的大量切屑KZ集中于一个部位,从而使废弃处理变得容易。
如图4所示,切屑回收装置1具有两条回收路41、6个接受部42、正压供给部43以及收容部44。回收路41是沿部件装配装置3的排列方向延伸的管状的构件,且设置在地面FL上。即,回收路41沿着X轴延伸。回收路41前后排列设置有两个。设置于前侧的回收路41与位于前侧的3台馈送器台车15相对应,设置于后侧的回收路41与位于后侧的3台馈送器台车15相对应。
回收路41分别在沿着X轴串联排列的多个部件装配装置3的下方的区域呈直线状延伸。各回收路41在位于基板KB的流动的上游的第一端以及位于基板KB的流动的下游的第二端分别具有开口(也参照图5)。以下,将回收路41的第一端的开口称为空气入口41A,将回收路41的第二端的开口称为空气出口41B。
如图6A、图6B所示,回收路41具有截面矩形的中空形状,且具有上壁41C、下壁41D、以及沿着Y轴排列对置的第一垂直壁41E和第二垂直壁41F。第一垂直壁41E比第二垂直壁41F接近馈送器台车15。
如图5所示,在回收路41中,在空气入口41A与空气出口41B之间的区域分别设置有多个切屑进入开口(以下,称开口)41K。通过馈送器台车15的滑槽32而排出的带馈送器16的切屑KZ分别进入开口41K。如图6B所示,开口41K设置于回收路41的第一垂直壁41E。如图5所示,回收路41分别对应各3台部件装配装置3,在回收路41中,沿部件装配装置3的排列方向分别设置有三个开口41K。即,三个开口41K沿着X轴排列。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回收路41的空气出口41B附近的区域朝向空气出口41B而向斜上方延伸。回收路41的向斜上方延伸的前部成为水平的水平部,空气出口41B在该水平部的下表面开口。
如图5所示,在回收路41各自的空气出口41B的附近位置设置有通气孔41H。详细而言,通气孔41H设置在位于最接近空气出口41B的位置的开口41K与空气出口41B之间的部分。换言之,通气孔41H在比开口41K中的、位于回收路41中的空气流的方向上的最下游的开口41K靠下游的位置设置于回收路41。通气孔41H是将回收路41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在通气孔41H安装有具有不使切屑KZ通过的大小的网眼的网状构件。或者,通气孔41H也可以具有不使切屑KZ通过的大小。
如图6A、图6B所示,在第一垂直壁41E的内表面设置有作为开闭开口41K的挡板构件的开闭板60。开闭板60是一张平板矩形形状的构件,开闭板60的基端部KT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回收路41的内表面。更具体而言,基端部KT经由铰链61安装于回收路41的内表面。铰链61的轴上下延伸。因此,开闭板60构成为绕铰链61的轴(即在水平面内方向上)摆动而开闭开口41K。即开闭板60是门状构件,基端部KT绕铰链61的轴转动自如。如此一来,开闭板60的基端部KT安装于回收路41的内表面,开闭板60以能够绕基端部KT转动的方式设置。
图6A示出开闭板60关闭而开口41K封闭的状态。另一方面,图6B示出开闭板60打开而开口41K开放的状态。从图6B可知,开闭板60能够打开至前端部ST与回收路41的第二垂直壁41F抵接。
如图2所示,接受部42设置在馈送器台车15各自的下方的地面FL上。接受部42作为整体具有箱形状,且如图5所示,与回收路41对置的面开放。
如图5~图6B所示,接受部42分别安装于第一垂直壁41E的外侧,并从回收路41的外侧覆盖设置于第一垂直壁41E的开口41K。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前侧的回收路41和后侧的回收路41分别连接有各三个接受部42。
如图4~图6B所示,在接受部42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开口的切屑接受开口42K。如图3所示,切屑接受开口42K位于馈送器台车15的滑槽32的正下方。因此,通过滑槽32并由于自重而下落的切屑KZ通过切屑接受开口42K进入接受部42中。即接受部42从以向上方开口的方式设置的切屑接受开口42K接受从带馈送器16排出的切屑KZ。
如图3以及图5~图6B所示,在接受部42的内部设置有空气吹出器51。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前侧的三个接受部42设置的三个空气吹出器51通过管路52而串联连结。同样地,在后侧的三个接受部42设置的三个空气吹出器51通过管路52而串联连结。管路52是沿着X轴延伸设置的空气供给路。详细而言,在俯视下,多个空气吹出器51与管路52连接。管路52与回收路41大致平行地设置。管路52中的空气流的下游的端部闭塞,向管路52供给的空气所流动的方向与向回收路41内供给的空气所流动的方向相同。
如图6A、图6B所示,在接受部42内的空气吹出器51设置有沿管路52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空气吹出口51N。即,空气吹出口51N沿着X轴设置。空气吹出口51N分别朝向回收路41的开口41K开口。
如图4所示,正压供给部43经由外部配管71而与正压源72相连。正压供给部43内置有控制阀43V。回收路41各自的空气入口41A和管路52各自的上游端部经由在正压供给部43的内部设置的内部配管(未图示)而与控制阀43V相连。外部配管71经由控制阀43V而与这些内部配管相连。
正压供给部43利用控制阀43V控制通过外部配管71而从正压源72供给的正压,从而向回收路41各自的空气入口41A供给正压。当向回收路41的空气入口41A供给正压时,在回收路41内形成从空气入口41A朝向空气出口41B的空气流。
正压供给部43还利用控制阀43V控制从正压源72供给的正压,从而向管路52分别供给正压。当向管路52内供给正压时,从与管路52相连的各接受部42中的空气吹出器51的空气吹出口51N分别吹出空气。当从空气吹出器51吹出空气时,开闭板60如图6B所示那样被从接受部42的内侧推开。
控制阀43V的动作由与作业线2分开设置的图4所示的管理装置73进行控制。或者,也可以由构成作业线2的多个部件装配装置3中的一个控制装置23来控制控制阀43V的动作。
如图7A、图7B所示,收容部44具有带式输送机82。带式输送机82具有一对框架81、多个带轮以及带82B。框架81沿着X轴对置配置。多个带轮包括驱动带轮82K和多个从动带轮82J,且被框架81支承为能够旋转。带82B架设于上述多个带轮。在带82B的表面,隔开恒定间隔地设置有沿着带82B的宽度延伸的分隔部82H。
在框架81的一方安装有驱动马达(以下,称马达)83,马达83经由驱动带84而使驱动带轮82K旋转,由此,带82B行进。在框架81设置有一对带引导件85,带引导件85对带82B的两端进行引导。因此,带82B沿着规定的路径行进。需要说明的是,马达83的动作由管理装置73、或多个部件装配装置3中的一个控制装置23控制。
如图7B所示,由带式输送机82进行输送的输送区域具有沿着Y轴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排出区域R1、与排出区域R1相连并朝向斜上方的上升区域R2、以及与上升区域R2相连并沿着Y轴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抛弃区域R3。利用马达83驱动驱动带轮82K旋转,由此,带82B上的各部在这三个区域依次移动。即,在带82B中,例如,被相邻的两个分隔部82H夹着的部分按排出区域R1→上升区域R2→抛弃区域R3的顺序移动。
如图4所示,带式输送机82以使带82B的排出区域R1位于两个回收路41的空气出口41B的正下方的方式设置。如图4以及图7A、图7B所示,在带82B的抛弃区域R3的下方设置有切屑通路86,在切屑通路86的下方设置有收容箱87。收容箱87是向上方开口的箱状的构件。
接下来,对切屑回收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前所述,载带18的切屑KZ从馈送器台车15排出。设置于滑槽32的下方的接受部42如图8A以及图9A所示那样通过切屑接受开口42K接受切屑KZ。
管理装置73在作业线2进行部件装配作业的期间隔开恒定时间地执行切屑KZ的回收动作。管理装置73在进行切屑KZ的回收动作的情况下,首先,使正压供给部43的控制阀43V工作,从而向各管路52供给正压。需要说明的是,管理装置73在未向回收路41各自的空气入口41A供给正压的状态下向管路52供给正压。
当向各管路52供给正压时,如图8B以及图9B中以虚线FD所示那样,从空气吹出器51(空气吹出口51N)吹出空气。当空气从空气吹出器51吹出时,覆盖开口41K的开闭板60被空气推开,开口41K成为开放状态。另外,接受部42内的切屑KZ被吹出的空气从开口41K推出,从而进入回收路41内。由此,接受部42内的切屑KZ被向回收路41内移送。
如此一来,设置于接受部42内的空气吹出器51通过从接受部42朝向回收路41吹出空气,而将接受部42所接受的切屑KZ向回收路41内移送。如此一来,空气吹出器51作为在未由正压供给部43向回收路41的空气入口41A供给正压的状态下将接受部42所接受的切屑KZ向回收路41内移送的移送部而发挥功能。
管理装置73在通过管路52而从接受部42内的空气吹出器51吹出空气后,对控制阀43V进行控制,停止正压向管路52的供给。即管理装置73停止空气从空气吹出器51的吹出。然后,管理装置73如图8C的箭头P所示那样向回收路41各自的空气入口41A供给正压。由此,在回收路41各自的内部形成从空气入口41A朝向空气出口41B的空气流。
当在回收路41内形成从空气入口41A朝向空气出口41B的空气流时,如图8C、图9C所示,从接受部42移送到回收路41内的切屑KZ由于空气流(空气的压力)而被朝向空气出口41B压送。如此一来,空气从空气吹出器51的吹出停止,在回收路41内形成空气流。因此,设置于回收路41的开闭板60分别将对应的开口41K关闭。因此,切屑KZ不会被开闭板60阻碍,而在回收路41内被顺畅地朝向空气出口41B压送。
如此一来,正压供给部43向回收路41的空气入口41A供给正压,从而在回收路41内形成从空气入口41A朝向空气出口41B的空气流。由于该空气流,通过开口41K进入到回收路41内的切屑KZ被压送至空气出口41B。
在回收路41内被朝向空气出口41B压送的切屑KZ如图10A所示那样从空气出口41B向下方下落。并且,切屑KZ向位于空气出口41B的下方的带82B的排出区域R1排出。管理装置73将正压向空气入口41A的供给持续进行规定时间(几秒程度)。然后,管理装置73在回收路41内的切屑KZ从空气出口41 B排出到带82B上后,停止正压向回收路41的空气入口41A的供给。
如前所述,在回收路41各自的空气出口41B的附近设置有通气孔41H。在向空气入口41A供给正压的期间,回收路41内的空气通过通气孔41H向回收路41内的外部释放。因此,不存在压力在回收路41的下游的端部变得极高而空气的流速降低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由于空气的流速降低而回收路41内的一部分的切屑KZ未到达空气出口41B,从而切屑KZ的一部分未排出的情况。特别是,在回收路41的空气出口41B附近的区域成为向上方倾斜的形状而切屑KZ在该区域逆着自重攀爬回收路41内的斜面的结构的情况下尤其有效。
在回收路41内的切屑KZ如图10A所示那样排出到带82B上后,管理装置73使马达83工作,而使带82B行进。由此,排出到带82B的排出区域R1的切屑KZ在图10B所示的上升区域R2中如箭头H1所示那样被向斜上方输送,进而如图10C的箭头H2所示那样被运向抛弃区域R3。需要说明的是,如前所述,在带82B的表面设置有沿着带82B的宽度延伸的分隔部82H。因此,切屑KZ即使在上升区域R2也不会从带82B脱离(下落),而被可靠地运至抛弃区域R3。
如图10C所示,被运至抛弃区域R3的切屑KZ被从抛弃区域R3的端部向下方抛弃。从抛弃区域R3的端部抛弃的切屑KZ通过位于其正下方的切屑通路86而下落,并被收容于收容箱87。因此,通过两个回收路41而回收到的切屑KZ最终被收容于一个收容箱87。
如此一来,带式输送机82作为在接收从回收路41的空气出口41B排出的切屑KZ后输送切屑KZ的输送部而发挥功能。更详细而言,带式输送机82作为在接收从回收路41的空气出口41B排出的切屑KZ后使切屑KZ上升并下落的上升下落部而发挥功能。另外,收容箱87作为收容从作为上升下落部的带式输送机82下落的切屑KZ的切屑收容部而发挥功能。
在切屑KZ收容于收容箱87后,作业者OP将收容箱87从收容部44拆下,在规定的场所处理切屑KZ,并使收容箱87回到原来的位置。由此,一系列切屑回收作业结束。
如此一来,在切屑回收装置1中,管理装置73进行在通过管路52向空气吹出器51供给空气后向回收路41的空气入口41A供给正压的一系列切屑回收动作。通过这一系列动作,即使作业线2具有多个部件装配装置3且部件装配装置3分别具有馈送器台车15,也能够将从多个馈送器台车15排出的载带18的切屑KZ集中收容于收容部44。即,根据切屑回收装置1,能够以仅使用正压而不使用负压的方式将在部件装配装置3中产生的载带18的切屑KZ集中于一个部位(收容箱87)。
管理装置73每经过恒定时间反复进行上述切屑回收动作。作业者OP在每次进行切屑回收动作时、或每进行多次切屑回收动作时处理收容于收容箱87的切屑KZ即可。因此,即使在从作业线2产生的载带18的切屑KZ成为庞大的量的情况下,由作业者OP进行的切屑KZ的回收作业的负担也较小,从而大幅减轻切屑KZ的回收作业所需的劳力。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图11A、图11B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切屑回收装置进行说明。除了使开闭板60摆动的铰链61的位置不同这一点以外,实施方式2的切屑回收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在实施方式2中,使开闭板60摆动的铰链61设置于接受部42的内表面而非回收路41的第一垂直壁41E的内表面。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开闭板60也发挥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同的作用,因此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参照图12A~图13C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切屑回收装置进行说明。除了挡板构件的结构不同这一点以外,实施方式3的切屑回收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挡板构件的开闭板60是一张平板状的构件。相对于此,在实际的方案3中,图12A、图12B所示那样的弯折型开闭板(以下,称开闭板)160作为挡板构件而发挥功能。
开闭板160具有第一板状部162、中间铰链161以及第二板状部163。第一板状部162包括经由铰链61而安装于回收路41的第一垂直壁41E的内表面的基端部KT。第二板状部163包括开闭板160整体中的基端部KT的相反侧的前端部ST。中间铰链161将第一板状部162与第二板状部163连结。中间铰链161位于基端部KT与前端部ST之间的中间部,且具有与铰链61平行的轴。即,从基端部KT到中间铰链161之间的部分为第一板状部162,从中间铰链161到前端部ST的部分为第二板状部163。因此,实施方式3的开闭板160不仅在基端部KT,在基端部KT与前端部ST之间的中间部也能够绕与铰链61的轴平行且上下延伸的轴摆动(弯折)。
如图12A所示,在关闭开口41K的状态下,第一板状部162和第二板状部163成为在同一平面内延伸的姿态。另一方面,如图12B所示,在打开开口41K的状态下,第一板状部162成为以大致横穿回收路41的方式沿着Y轴延伸的姿态。第二板状部163成为相对于第一板状部162弯折并使第二板状部163的前端部ST与第二垂直壁41F抵接的姿态。
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在切屑KZ如图13A所示那样被接受到接受部42内后,如图13B的虚线FD所示,通过管理装置73向管路52供给正压,从接受部42内的空气吹出器51吹出空气。由此,开闭板160如图13B所示那样被空气按压而以在中间铰链161弯折的方式将开口41K打开,从而开口41K成为开放状态。另外,在从空气吹出器51吹出的空气的作用下,接受部42内的切屑KZ从开口41K进入回收路41内。即,接受部42内的切屑KZ被向回收路41内移送。
在接受部42内的切屑KZ被移送到回收路41内后,管理装置73停止正压向管路52的供给,从而停止空气从空气吹出器51的吹出。然后,管理装置73如图13C的箭头P所示那样向回收路41的空气入口41A供给正压。由此,在回收路41内形成从空气入口41A朝向空气出口41B的空气流,移动到回收路41内的切屑KZ被朝向空气出口41B压送。此时,开闭板160被在回收路41内流动的空气按压而将开口41K关闭,因此回收路41内的切屑KZ的移动不会被开闭板160阻碍。
如此一来,在实施方式3的切屑回收装置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切屑回收装置1相同的效果。在实施方式3中,从图13B可知,开闭板160成为将开口41K打开的状态时的开口41K所开放的区域比实施方式1的情况(参照图8B)大。因此,更顺畅地进行切屑KZ从接受部42向回收路41内的移送。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参照图14~图17对实施方式4的切屑回收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除了代替实施方式1的挡板构件(开闭板60)而设置板状构件260这一点以外,实施方式4的切屑回收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
如图14以及图15A、图15B所示,板状构件260将基端部KT固定于回收路41的第一垂直壁41E的内表面而以悬臂状态被支承。基端部KT固定于比开口41K靠空气流的上游的位置。前端部ST是与基端部KT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从基端部KT到前端部ST的区域越从回收路41内的空气流的上游趋向下游则越朝向第二垂直壁41F倾斜地延伸。即,前端部ST,因此,板状构件260使回收路41内的空气的流路截面积越从上游趋向下游则越小。并且,板状构件260的前端部ST与回收路41的内表面分离。因此,前端部ST既与第一垂直壁41E的内表面分离,又与第二垂直壁41F的内表面分离。
如此一来,板状构件260的基端部KT安装于回收路41的内表面且是比开口41K靠空气流的上游的位置,空气流的基端部KT的相反侧的前端部ST位于比基端部KT靠空气流的下游的位置并与回收路41的内表面分离。
在实施方式4中,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管理装置73首先如图15A的虚线FD所示那样使空气从空气吹出器51吹出,将接受部42内的切屑KZ向回收路41内移送。此时,接受部42内的切屑KZ从回收路41的内表面(第一垂直壁41E的内表面)与板状构件260之间的区域进入回收路41内。
在接受部42内的切屑KZ被移送到回收路41内后,管理装置73在停止空气从空气吹出器51的吹出后,如图15B的箭头P所示那样向回收路41的空气入口41A供给正压。由此,在回收路41内形成从空气入口41A朝向空气出口41B的空气流,切屑KZ被朝向回收路41的空气出口41B压送。
在形成于回收路41内的空气流中,空气的流路截面积在设置有板状构件260的部位局部地变小,从而流速变慢而压力升高。如此一来,空气的流路截面积在板状构件260的前端部ST的表侧的、第二垂直壁41F与板状构件260之间的区域即表侧区域HG局部地变小。因此,在板状构件260的下游产生压力损失。由此,在板状构件260的前端部ST的背侧的、板状构件260与接受部42之间的区域即背侧区域RG,压力与表侧区域HG相比相对降低。
如此一来,背侧区域RG的压力与表侧区域HG的压力相比相对较低。但是,回收路41内的空气几乎不从板状构件260的表侧区域HG向背侧区域RG流动。这是因为,板状构件260越从回收路41内的空气流的上游趋向下游则越朝向第二垂直壁41F倾斜地延伸,即使空气与板状构件260接触,作为整体而言,空气的流动方向也大致维持为从上游朝向下游的方向。另外,由于背侧区域RG的压力与表侧区域HG的压力相比相对较低,从而接受部42的内部的压力与背侧区域RG的压力相比相对升高。由此,接受部42的内部的空气被向回收路41引入。因此,即使背侧区域RG与接受部42的内部空间连通,回收路41内的空气也不会朝向接受部42流动。因此,移送到回收路41内的切屑KZ不会从接受部42回到滑槽32(逆流),而被送向回收路41的下游。
如此一来,在实施方式4的切屑回收装置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效果。此外,在实施方式4中,不具有如实施方式1的开闭板60那样可动的构件,而成为简单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4中,板状构件260作为防止回收路41内的空气朝向接受部42逆流的逆流防止部而发挥功能。
然而,在向空气入口41A供给正压的状态下,回收路41内的压力从空气入口41A朝向空气出口41B逐渐减小。因此,如图16A、图16B所示,在开口41K沿回收路41的空气流的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板状构件260的前端部ST与第一垂直壁41E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即分离距离RK越趋向空气的下游越逐渐减小。即,以满足T1>T2>T3的方式安装板状构件260即可。由此,能够使板状构件260的前端部ST的表侧与背侧之间的压力差成为大致相同的程度。
分离距离RK能够通过图17所示的板状构件260的长度L以及板状构件260的从第一垂直壁41E打开的角度Θ进行调整。长度L是从基端部KT到前端部ST的长度。因此,为了使分离距离RK沿着空气流逐渐减小,使板状构件260的分离距离RK越位于空气流的下游的位置越小即可。即,在沿空气流的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开口41K的情况下,在任意选择两个板状构件260时,下游的板状构件260的分离距离RK小于上游的板状构件260的分离距离RK。
并且,具体而言,如图16A所示,使多个板状构件260的长度L相同,并使从回收路41的内表面打开的角度Θ越位于空气流的下游的位置越小即可。即,在任意选择两个板状构件260时,下游的板状构件260的从回收路41的内表面打开的角度小于上游的板状构件260的从回收路41的内表面打开的角度。
或者,如图16B所示,使多个板状构件260的从回收路41的内表面打开的角度Θ相同,并使长度L越位于空气流的下游的位置越小即可。即,在任意选择两个板状构件260时,下游的板状构件260的长度L小于上游的板状构件260的长度L。
(实施方式5)
接下来,参照图18对实施方式5的切屑回收装置进行说明。除了管路52的设置方式以外,实施方式5的切屑回收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在实施方式1中,在前后分别沿着X轴排列配置的三个接受部42内的三个空气吹出器51分别被一根管路52串联连接。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5中,三个空气吹出器51分别通过单独的管路52而直接与正压供给部43相连,从而从正压供给部43向各空气吹出器51直接供给正压。需要说明的是,管路52各自的空气流的下游的端部闭塞。
对于从正压供给部43施加了正压的管路52内的压力而言,越趋向空气流的下游则压力越高,因此,越是位于下游的接受部42,越从空气吹出器51吹出高压的空气。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5中,能够从正压供给部43向各空气吹出器51吹出大致相同压力的空气。因此,能够使从各接受部42向回收路41内移送切屑KZ时的空气的吹出流量大致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该结构不仅能够应用于实施方式1也能够应用于实施方式2~4。
(实施方式6)
接下来,参照图19、图20对实施方式6的切屑回收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除了管路52的设置方式以外,实施方式6的切屑回收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在实施方式1中,在管路52中流动的空气的方向与向回收路41内供给的空气的方向相同。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6中,在管路52中流动的空气的方向与向回收路41内供给的空气的方向相反。即,在实施方式6中,在俯视下,三个空气吹出器51被一根管路52串联连接,管路52与回收路41大致平行地设置。管路52中的空气流的下游的端部闭塞。向管路52供给的空气流动的方向与向回收路41内供给的空气相反。管路52与回收路41大致平行地设置意味着管路52与回收路41所成的角度例如为0度以上且45度以下。该角度更优选为0度以上且1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度以上且5度以下。
从正压供给部43施加了正压的管路52内的压力越趋向空气流的下游越高。同样地,在一个空气吹出器51中,对于从多个空气吹出口51N吹出的空气的压力而言,越是位于管路52中的空气流的下游的位置的空气吹出口51N,吹出的空气的压力越高。因此,在图20所示的结构中,越是位于回收路41内的空气流的上游的位置的空气吹出口51N,则越吹出高压的空气。因此,接受部42内的从空气吹出器51吹出的空气的压力产生梯度。即,越是回收路41内的空气流的上游则压力越高。如图20所示,从接受部42向回收路41内吹出的空气流的方向成为具有空气在回收路41内流动的方向的分量的倾斜的方向。空气在回收路41内流动的方向是从空气入口41A朝向空气出口41B的方向,在图20中是从左朝向右的方向。
如上所述,从接受部42向回收路41内吹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具有空气在回收路41内流动的方向的分量,因此从接受部42内移送到回收路41内的切屑KZ不易在回收路41内向上游移动。另外,由于从多个空气吹出口51N吹出的空气的强度不同,因此即使在接受部42内形成有切屑KZ块的情况下,该切屑KZ块也会散开。因此,接受部42内的切屑KZ被顺畅地向回收路41内移送。然后,当向回收路41内供给空气时,切屑KZ不会停滞在回收路41内并引起堵塞,而被运向下游。需要说明的是,该结构不仅能够应用于实施方式1也能够应用于实施方式2~4。
(实施方式7)
接下来,参照图21对实施方式7的切屑回收装置进行说明。除了管路52的设置方式以外,实施方式7的切屑回收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在实施方式1中,在前后分别沿着X轴排列配置的三个接受部42内的三个空气吹出器51分别被一根管路52串联连接。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7中,与图18所示的实施方式5的情况同样地,三个空气吹出器51分别通过单独的管路52而直接与正压供给部43相连,从而从正压供给部43向沿着X轴排列的三个空气吹出器51分别直接供给正压。并且,与图19所示的实施方式6的情况同样地,在管路52中流动的空气的方向与向回收路41内供给的空气的方向相反。需要说明的是,各管路52的空气流的下游的端部闭塞。
在实施方式7中,也与实施方式6的情况同样地,对于从正压供给部43施加了正压的管路52内的压力而言,越趋向空气流的下游则压力越高。同样地,对于从一个空气吹出器51所具有的多个空气吹出口51N吹出的空气的压力而言,越是位于管路52中的空气流的下游的位置的空气吹出口51N,吹出的空气的压力越高。即,越是位于回收路41内的空气流的上游的位置的空气吹出口51N,越吹出高压的空气。因此,接受部42内的从空气吹出器51吹出的空气的压力产生梯度。即,越是回收路41内的空气流的上游则压力越高。如图20所示,从接受部42向回收路41内吹出的空气流的方向成为具有空气在回收路41内流动的方向的分量的倾斜的方向。因此,在实施方式7中,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6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7中,与实施方式5的情况同样地,空气吹出器51分别通过单独的管路52而直接与正压供给部43相连。因此,从正压供给部43向沿着X轴排列的三个空气吹出器51分别直接供给正压。因此,能够使从各接受部42向回收路41内移送切屑KZ时的空气的吹出流量大致相同,从而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5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8)
接下来,参照图22、图23对实施方式8的切屑回收装置进行说明。如图22所示,除了管路52的设置方式以外,实施方式8的切屑回收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在实施方式1中,沿着X轴排列配置的三个接受部42内的三个空气吹出器51分别被一根管路52串联连接。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7中,与图18所示的实施方式5的情况以及图21所示的实施方式7的情况同样地,三个空气吹出器51分别通过单独的管路52而直接与正压供给部43相连。因此,从正压供给部43向沿着X轴排列的三个空气吹出器51分别直接供给正压。并且,如图23所示,从空气吹出器51的外方供给空气。即,在从空气吹出器51进行观察时,从Y轴上的外侧供给空气。因此,向空气吹出器51所具有的多个(在此为3个)空气吹出口51N均匀地施加正压。因此,能够使从接受部42向回收路41内移送切屑KZ时的空气的吹出流量在多个空气吹出口51N大致相同。
(实施方式9)
接下来,参照图24~图26B对实施方式9的切屑回收装置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9的切屑回收装置中,开口41K设置于回收路41的上表面,未设置接受部42、空气吹出器51。并且,开口41K作为切屑接受开口而发挥功能。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实施方式9中,也使用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板状构件260。板状构件260的基端部KT固定于回收路41的上壁41C的内表面。详细而言,如图25~图26B所示,板状构件260的基端部KT固定于比开口41K靠空气流的上游的位置。板状构件260以使回收路41内的流路截面积越从回收路41内的空气流的上游趋向下游则越小的方式朝向斜下方延伸。
如前文参照图2、图3所述那样,切屑KZ由于自重而从部件装配装置3的馈送器台车15所具有的滑槽32下落。如图24、图26A所示,在实施方式9中,由于自重而从滑槽32下落的切屑KZ从开口41K直接进入回收路41内。因此,不设置实施方式1那样的空气吹出器51,正压供给部43能够在任意的时机向回收路41的空气入口41A供给正压。当向回收路41的空气入口41A供给正压时,如图26B的箭头P所示,在回收路41内形成从空气入口41A朝向空气出口41B的空气流。回收路41内的切屑KZ被朝向空气出口41B压送。
在回收路41内的从空气入口41A朝向空气出口41B的空气流中,流路截面积在设置有板状构件260的部位局部地变小,从而流速变慢而压力升高。如此一来,空气的流路截面积在板状构件260的前端部ST的表侧的、板状构件260的下侧的区域即表侧区域HG局部地变小。因此,在板状构件260的下游产生压力损失。由此,在板状构件260的前端部ST的背侧的、板状构件260的上侧的区域即背侧区域RG,压力与表侧区域HG相比相对降低。因此,基于与实施方式4的情况相同的理由,回收路41内的空气几乎不从板状构件260的表侧区域HG向背侧区域RG流动。因此,即使背侧区域RG与接受部42的内部空间连通,回收路41内的空气也不会朝向接受部42流动。其结果是,移送到回收路41内的切屑KZ不会从接受部42回到滑槽32(逆流),而被送向回收路41的下游。
如此一来,下落到回收路41内的切屑KZ被从回收路41的空气入口41A供给的正压向空气出口41B压送。因此,在实施方式9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方案相同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9中,板状构件260也作为防止回收路41内的空气朝向接受部42逆流的逆流防止部而发挥功能。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实施方式1~9的切屑回收装置1具有管状的回收路41,该回收路41在第一端具有空气入口41A并且在第二端具有空气出口41B,并在侧壁具有供从部件装配装置3排出的切屑KZ进入的开口41K。并且,向空气入口41A供给正压而形成从空气入口41A朝向空气出口41B的空气流,由此通过开口41K进入到回收路41的内部的切屑KZ被朝向空气出口41B压送。在实施方式1~9的切屑回收装置1中,仅利用正压压送切屑KZ,因此不需要负压的产生装置,从而能够以廉价的结构自动地回收载带18的切屑KZ。
至此,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能够进行各种变形等。例如,收容部44也可以采用在回收路41各自的空气出口41B的下方设置收容箱87的结构。在该情况下,收容箱87的高度被限制为空气出口41B的高度以下。关于这一点,根据实施方式1~9,只要构成收容部44的带82B的排出区域R1的高度为空气出口41B的高度以下即可,收容箱87的高度自身也可以较高,且能够使用大容量的收容箱87。
另外,在实施方式1~8中,移送部采用吹出空气而将接受部42内的切屑KZ向回收路41内移送的结构。除此以外,也可以在接受部42内设置输送装置等。该输送装置等作为将接受部42内的切屑KZ向回收路41移送的移送部而发挥功能。或者,也可以通过使用电动马达的送风装置来输送空气。在该情况下,该送风装置作为移送部而发挥功能。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9中,回收路41在前后设置有两条,但在部件装配装置3仅由图2中的从中央起的左右单侧构成等情况下,回收路41也可以为一条。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9中,分别包括2台带馈送器16的3台部件装配装置3串联排列,回收路41在部件装配装置3的下方的区域呈直线状延伸。但是,部件装配装置3的台数并不限定于3台。也可以是1台、2台,也可以是4台以上。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提供能够以廉价的结构自动回收带构件的切屑的切屑回收装置。因此,在利用带馈送器供给部件并将该部件装配于基板等的部件装配装置中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切屑回收装置,2:作业线,3:部件装配装置,11:基台,12:罩构件,13:作业空间,14:基板输送路,15:馈送器台车,16:带馈送器,16K:部件供给位置,17:带盘,18:载带,21:装配头,21N:吸嘴,22:头移动机构,23:控制装置,31:切割装置,32:滑槽,32K:排出开口,41:回收路,41A:空气入口,41B:空气出口,41C:上壁,41D:下壁,41E:第一垂直壁,41F:第二垂直壁,41K:切屑进入开口(开口),41H:通气孔,42:接受部,42K:切屑接受开口,43:正压供给部,43V:控制阀,44:收容部,51:空气吹出器,51N:空气吹出口,52:管路,60:开闭板,61:铰链,71:外部配管,72:正压源,73:管理装置,81:框架,82:带式输送机,82B:带,82H:分隔部,82J:从动带轮,82K:驱动带轮,83:驱动马达(马达),84:驱动带,85:带引导件,86:切屑通路,87:收容箱,160:弯折型开闭板(开闭板),161:中间铰链,162:第一板状部,163:第二板状部,260:板状构件,KT:基端部,ST:前端部,RK:分离距离,KZ:切屑,BH:部件。

Claims (21)

1.一种切屑回收装置,其回收从使用带构件供给部件的带馈送器排出的所述带构件的切屑,其中,
所述切屑回收装置具备:
管状的回收路,其在第一端具有空气入口并且在第二端具有空气出口,并在所述空气入口与所述空气出口之间的区域设置有供从所述带馈送器排出的所述切屑进入的切屑进入开口;以及
正压供给部,其向所述回收路的所述空气入口供给正压,并在所述回收路内形成从所述空气入口朝向所述空气出口的空气流,从而将通过所述切屑进入开口进入到所述回收路内的所述切屑压送至所述空气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切屑回收装置还具备收容从所述回收路的所述空气出口排出的所述切屑的收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切屑回收装置还具备挡板构件,所述挡板构件在由所述正压供给部向所述回收路的所述空气入口供给所述正压的状态下将所述切屑进入开口封闭,并在未由所述正压供给部向所述回收路的所述空气入口供给所述正压的状态下将所述切屑进入开口开放。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挡板构件具有安装于所述回收路的内表面的基端部,
所述基端部设置为转动自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挡板构件具有经由铰链而安装于所述回收路的内表面的基端部,
所述挡板构件是绕所述铰链的轴转动自如的门状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铰链的所述轴上下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挡板构件还具有与所述基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前端部以及所述基端部与所述前端部之间的中间部,
所述挡板构件在所述中间部绕与所述铰链的所述轴平行的轴弯折自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切屑回收装置还具备板状构件,所述板状构件具有:基端部,其安装于所述回收路的设置有所述切屑进入开口的内表面的、比所述切屑进入开口靠所述空气流的上游的位置;以及前端部,其在与所述基端部相反的一侧位于比所述基端部靠所述空气流的下游的位置,
所述板状构件的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回收路的所述内表面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切屑进入开口是沿所述回收路内的所述空气流的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切屑进入开口之一,所述板状构件的所述基端部针对所述多个切屑进入开口分别安装于所述回收路的所述内表面,多个所述板状构件包括任意选择的第一板状构件以及任意选择的位于比所述第一板状构件靠所述空气流的下游的位置的第二板状构件,
所述第二板状构件的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回收路的所述内表面的分离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板状构件的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回收路的所述内表面的分离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板状构件的从所述基端部到所述前端部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板状构件的从所述回收路的所述内表面打开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一板状构件的从所述回收路的所述内表面打开的角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板状构件的从所述回收路的所述内表面打开的角度相同,所述第二板状构件的从所述基端部到所述前端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板状构件的从所述基端部到所述前端部的长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切屑回收装置还具备:
接受部,其设置有向上方开口的切屑接受开口,并从所述切屑接受开口接受从所述带馈送器排出的所述切屑;以及
移送部,其将所述接受部所接受的所述切屑向所述回收路内移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移送部在未由所述正压供给部向所述回收路的所述空气入口供给所述正压的状态下,将所述接受部所接受的所述切屑向所述回收路内移送。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移送部包括空气吹出器,所述空气吹出器通过从所述接受部朝向所述回收路吹出空气而将所述接受部所接受的所述切屑向所述回收路内移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吹出器是所述切屑回收装置所具备的多个空气吹出器之一,
所述切屑回收装置还具备在俯视下连接所述多个空气吹出器的空气供给路,
所述空气供给路与所述回收路实质平行地设置,
所述空气供给路的一端闭塞,
向所述空气供给路供给的空气流动的方向与向所述回收路内供给的所述空气流动的方向相反。
16.根据权利要求1、2、8~11中任一项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切屑进入开口设置于所述回收路的上壁,
从所述带馈送器排出的所述切屑由于自重而从所述切屑进入开口下落并进入所述回收路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切屑进入开口是设置于所述回收路的一个以上的切屑进入开口之一,
在比所述一个以上的切屑进入开口中的、位于所述回收路中的所述空气流的方向上的最下游的切屑进入开口靠下游的位置,在所述回收路设置有供所述回收路内的所述空气向所述回收路的外部释放的通气孔。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收容部包括:
输送部,其在接收从所述回收路的所述空气出口排出的所述切屑后,输送所述切屑;以及
切屑收容部,其从所述输送部接收所述切屑。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输送部在接收从所述回收路的所述空气出口排出的所述切屑后,使所述切屑上升并下落。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所述输送部包括带式输送机。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切屑回收装置,其中,
分别具有所述带馈送器的多个部件装配装置串联排列,
所述回收路在所述多个部件装配装置的下方的区域呈直线状延伸。
CN202080082118.7A 2019-12-25 2020-09-03 切屑回收装置 Pending CN1147884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3789 2019-12-25
JP2019233789 2019-12-25
PCT/JP2020/033369 WO2021131165A1 (ja) 2019-12-25 2020-09-03 切屑回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8437A true CN114788437A (zh) 2022-07-22

Family

ID=76575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2118.7A Pending CN114788437A (zh) 2019-12-25 2020-09-03 切屑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88437A (zh)
DE (1) DE112020006278T5 (zh)
WO (1) WO20211311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8501A1 (ja) * 2022-05-25 2023-11-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切屑回収装置および切屑回収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38969A (ja) * 2001-07-31 2003-02-12 Alpha Technotool:Kk 除電器付き文書細断機
JP2007220754A (ja) * 2006-02-14 2007-08-30 Shibuya Kogyo Co Ltd 不良電子部品の回収装置
US20090023376A1 (en) * 2007-07-19 2009-01-22 Hubbell Incorporated Damper for positive pressure air cleaner
WO2015045018A1 (ja) * 2013-09-25 2015-04-0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
WO2017026030A1 (ja) * 2015-08-10 2017-02-16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実装装置及び廃テープ回収ユニット
JP2019141940A (ja) * 2018-02-19 2019-08-29 Tsk株式会社 切粉回収装置
WO2019202810A1 (ja) * 2018-04-18 2019-10-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およびテープ切屑回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38969A (ja) * 2001-07-31 2003-02-12 Alpha Technotool:Kk 除電器付き文書細断機
JP2007220754A (ja) * 2006-02-14 2007-08-30 Shibuya Kogyo Co Ltd 不良電子部品の回収装置
US20090023376A1 (en) * 2007-07-19 2009-01-22 Hubbell Incorporated Damper for positive pressure air cleaner
WO2015045018A1 (ja) * 2013-09-25 2015-04-0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
WO2017026030A1 (ja) * 2015-08-10 2017-02-16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実装装置及び廃テープ回収ユニット
JP2019141940A (ja) * 2018-02-19 2019-08-29 Tsk株式会社 切粉回収装置
WO2019202810A1 (ja) * 2018-04-18 2019-10-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およびテープ切屑回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0006278T5 (de) 2022-10-13
WO2021131165A1 (ja) 2021-07-01
JPWO2021131165A1 (zh) 2021-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25514B2 (ja) バルクフィーダ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JP7213433B2 (ja)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およびテープ切屑回収装置
CN114788437A (zh) 切屑回收装置
CN101449639B (zh) 工件自动作业装置
CN115646863A (zh) 直吸剔除装置和分选系统
KR100927293B1 (ko) 미니인바이런먼트 방식의 반도체 제조장치
JP6636293B2 (ja) 部品実装機、テープ回収方法
JP2022077059A (ja) 搬送装置、搬送システム及び搬送方法
EP2978294B1 (en) Component mounting machine
US6660055B2 (en) Compartment for maintaining a clean production environment
JP4327793B2 (ja) 穀物吸引搬送装置
JP7507422B2 (ja) 切屑回収装置
JP7369917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2022185987A (ja) 切屑回収装置および切屑回収方法
JP6870099B2 (ja) テープ回収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WO2023228501A1 (ja) 切屑回収装置および切屑回収方法
JP6684809B2 (ja) 実装装置及び廃テープ回収ユニット
JP2023172985A (ja) 切屑回収装置の設置方法および連結具
JP4948779B2 (ja) エア搬送装置
JP2015112591A (ja) 塗料ミスト捕集装置
CN218083039U (zh) 一种线路板裁切装置
JP3417899B2 (ja) チップ部品供給装置
JP6814955B2 (ja)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が実装された基板の製造方法
JP7349602B2 (ja)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JP2020134066A (ja) 搬送設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