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4442A - 作业机械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4442A
CN114784442A CN202110087088.5A CN202110087088A CN114784442A CN 114784442 A CN114784442 A CN 114784442A CN 202110087088 A CN202110087088 A CN 202110087088A CN 114784442 A CN114784442 A CN 1147844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supply device
engaging
mounting portion
engag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8708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智华
蒋钦周
王彭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08708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8444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784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44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作业机械,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判断电源装置是否正确地安装于作业机械的技术。作业机械能够利用从电源装置供给的电力进行动作。电源装置包括电池单体和收纳电池单体且设有卡合凹部的壳体。作业机械包括能够供电源装置安装的电源装置安装部。电源装置安装部包括:基体构件,其具有基准面;卡合构件,其自基准面突出,能进入到卡合凹部中;以及辅助构件,其自基准面突出,能够相对于卡合构件相对地移动。在将电源装置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时,使用者在不直接操作卡合构件和辅助构件的情况下,使卡合构件插入到卡合凹部中。在自电源装置安装部拆卸电源装置时,使用者在不直接操作卡合构件和辅助构件的情况下,使卡合构件从卡合凹部拔出。

Description

作业机械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3-00002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作业机械。作业机械能够利用从电池组供给的电力进行动作,以与地面接触的状态使用。作业机械具有能够供电池组安装的电池组安装部。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延长日本特开2013-000029号公报的作业机械的可作业时间的情况下,替代电池组而使用具有比电池组的额定容量大的额定容量的电源装置。在该情况下,通常使用卡合构件,以将电源装置固定于作业机械。由于电源装置的重量较大,因此在电源装置未正确地安装于作业机械的情况下,利用卡合构件进行的电源装置向作业机械的固定变得不充分,在作业过程中电源装置有可能自作业机械脱落。在本说明书中,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判断电源装置是否正确地安装于作业机械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作业机械。作业机械能够利用从电源装置供给的电力进行动作,以与地面接触的状态使用。电源装置包括:电池单体;壳体,其收纳电池单体,设有卡合凹部;电源线,其从壳体延伸,用于放出电力;以及连接器,其配置在电源线的端部。作业机械包括:电源装置安装部,其能够供电源装置安装;以及连接器连接部,其供连接器连接。电源装置安装部包括:基体构件,其具有基准面;卡合构件,其自基准面突出,能进入到卡合凹部中;以及辅助构件,其自基准面突出,能够相对于卡合构件相对地移动。在将电源装置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时,使用者在不直接操作卡合构件和辅助构件的情况下,使卡合构件插入到卡合凹部中。在自电源装置安装部拆卸电源装置时,使用者在不直接操作卡合构件和辅助构件的情况下,使卡合构件从卡合凹部拔出。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电源装置正确地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的情况下,辅助构件不会与壳体干涉,使卡合构件插入到卡合凹部中。在该情况下,电源装置不会自电源装置安装部悬空。另一方面,在电源装置未正确地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的情况下,辅助构件与壳体干涉,卡合构件不能插入到卡合凹部中。在该情况下,成为电源装置自电源装置安装部悬空的状态。因而,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判断电源装置是否正确地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安装有第1电源装置28的作业机械2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割刀16附近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的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例的第1上侧壳体40关闭的状态的第1电源装置28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例的第1上侧壳体40打开的状态的第1电源装置28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连接器连接部48附近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例的钥匙插入部54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例的罩50关闭的状态的钥匙插入部54附近的立体图。
图9是实施例的第1电源装置28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状态下的第3设备侧卡合部98附近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例的第1电源装置28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状态下的第1设备侧卡合部94附近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例的第3设备侧卡合部98的立体图。
图12是实施例的第1电源装置28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时的第3设备侧卡合部98附近的剖视图。
图13是实施例的安装有第2电源装置30的作业机械2的立体图。
图14是实施例的第2电源装置30的立体图。
图15是实施例的第2上侧壳体152被拆下的状态的第2电源装置30的俯视图。
图16是实施例的第2电源装置30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状态下的第3设备侧卡合部98附近的剖视图。
图17是实施例的第2电源装置30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状态下的第2设备侧卡合部96附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代表性的且非限定性的具体例详细地进行说明。该详细的说明单纯地意图向本领域技术人员示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的例子的详细内容,并不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此外,为了提供进一步得到改善的作业机械,所公开的追加性特征及技术方案可以相对于其他的特征、技术方案独立地使用,或者与其他的特征、技术方案一同使用。
此外,在以下的详细的说明中公开的特征、工序的组合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在实施本发明时并不是必需的,仅是为了特别说明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具体例而记载的。进而,在提供本发明的追加性且有用的实施方式时,以下的代表性的具体例的各种特征及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各种各样的特征并不是必须像在此记载的具体例那样或者像列举的顺序那样进行组合。
本说明书和/或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全部特征意图相对于实施例和/或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特征的结构独立地作为对原始申请的公开内容及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特定事项进行的限定,而各自且相互独立地公开。进而,全部的数值范围及与组或集合相关的记载是作为对原始申请的公开内容及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特定事项进行的限定,具有将这些的中间结构公开的意图而进行的。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是,卡合构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基体构件。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卡合构件插入到卡合凹部中的状态下,使用者能够使电源装置相对于电源装置安装部摆动。使用者能够以与电源装置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的状态的姿势不同的姿势,将卡合凹部相对于卡合构件对位,之后改变电源装置的姿势,而将电源装置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由此,能够提高将电源装置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的安装性。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辅助构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基体构件。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减小为了使辅助构件相对于卡合构件相对地移动而在电源装置安装部需要的空间。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卡合构件和辅助构件能够绕共用的摆动轴摆动。
在上述的结构中,与卡合构件能够绕摆动轴摆动而辅助构件能够绕另一个摆动轴摆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削减部件的件数。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作业机械还包括对辅助构件施力的施力构件。也可以是,在卡合构件与辅助构件抵接时,利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对卡合构件朝向初始位置施力。
在上述的结构中,使用者不操作卡合构件和辅助构件,就能够使卡合构件和辅助构件返回到初始位置。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卡合构件的强度比辅助构件的强度高。
在上述的结构中,若电源装置相对于电源装置安装部反复安装和拆卸,则卡合构件在插入到卡合凹部中时与电源装置反复碰撞,因此与辅助构件相比较容易破损。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抑制卡合构件破损。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电源装置还包括相对于卡合凹部单独地配置的电源侧卡合部。也可以是,电源装置安装部还包括设备侧卡合部,该设备侧卡合部与电源侧卡合部对应地配置,使用者通过直接操作该设备侧卡合部,而能够使该设备侧卡合部与电源侧卡合部卡合,并且能够将该设备侧卡合部与电源侧卡合部的卡合解除。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将电源装置更牢固地固定于电源装置安装部。
(实施例)
参照图1~图17说明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如图1所示,作业机械2是割草机。作业机械2能够利用从后述的第1电源装置28或第2电源装置30供给的电力进行动作。作业机械2以与地面接触的状态使用。作业机械2包括主体单元4、集草单元6以及手柄单元8。主体单元4具有与地面接触的四个车轮10。集草单元6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安装于主体单元4的后端部。手柄单元8连接于主体单元4的后侧上部。使用者站在作业机械2的后侧,用双手把持手柄单元8的上部向前侧推出,由此,车轮10旋转而使主体单元4沿着地面向前侧移动。以下,将车轮10旋转而使主体单元4沿着地面移动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与地面正交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如图2所示,主体单元4包括底座12、驱动轴14、割刀16、风扇18、马达安装部20、割刀用马达22以及ECU(省略图示)。底座12的下表面朝向地面以大致圆筒状开口。在底座12的上表面形成有大致圆形状的开口12a。底座12的内侧空间与朝向主体单元4的后侧开口的管道(省略图示)连通。在集草单元6(参照图1)安装于底座12的后端部时,底座12的内部空间经由管道与集草单元6的内部空间连通。驱动轴14沿着大致上下方向延伸。割刀16和风扇18配置在底座12的内部空间中。割刀16固定于驱动轴14的下端部。割刀16从驱动轴14沿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风扇18在比割刀16靠上侧的位置固定于驱动轴14。在驱动轴14旋转时,割刀16旋转,从而割掉地面上的草。此外,在驱动轴14旋转时,风扇18旋转,在底座12的内部空间中产生从底座12的下表面的开口朝向管道的空气的流动。由此,由割刀16割掉的草被风扇18吸起,并经由管道向集草单元6输送。
马达安装部20固定于底座12的上表面。马达安装部20固定割刀用马达22。割刀用马达22例如是无刷马达。割刀用马达22使驱动轴14旋转。ECU例如包括具有多个开关元件(省略图示)的反相电路(省略图示)和控制多个开关元件的动作的控制电路(省略图示)。ECU通过控制从后述的第1电源装置28或第2电源装置30向割刀用马达22供给的电力来控制割刀用马达22的动作。
作业机械2还包括图3所示的电源装置安装部26。如图2所示,电源装置安装部26固定于马达安装部20。电源装置安装部26从上侧覆盖割刀用马达22。电源装置安装部26能够供第1电源装置28(参照图1)和第2电源装置30(参照图13)中的任一者选择性地安装。具体而言,在第1电源装置28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时,不能将第2电源装置30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在第2电源装置30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时,不能将第1电源装置28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以下,首先说明第1电源装置28。
图4所示的第1电源装置28是在第1电源装置28上安装有背架、肩带以及腰带的背负电池的一部分。使用者通过将肩带穿戴在肩上,将腰带穿戴在腰上,从而能够对背负电池进行背负。第1电源装置28包括第1壳体32、四个第1电池组BP(参照图5)、第1电源线34(参照图1)以及第1连接器36(参照图1)。第1壳体32包括第1下侧壳体38和第1上侧壳体40。在第1电源装置28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时,第1下侧壳体38的下表面38a与电源装置安装部26相对。如图5所示,在第1下侧壳体38配置有四个电池安装部42。第1电池组BP能够相对于电池安装部42装拆。在第1电池组BP的内部收纳有多个电池单体(省略图示)。电池单体例如包含锂离子电池。第1电池组BP例如额定电压为18V,额定容量为108Wh。在四个第1电池组BP安装于电池安装部42的状态下,第1电源装置28的额定电压为18V或36V,额定容量为436Wh。由此,通过使用第1电源装置28,从而能够长时间使用作业机械2。此外,第1电池组BP的重量例如为0.6kg,在四个第1电池组BP安装于电池安装部42的状态下,第1电源装置28的重量例如为7kg以上。第1上侧壳体40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于第1下侧壳体38。在第1上侧壳体40打开的状态下,能够将第1电池组BP相对于电池安装部42装拆。另一方面,在第1上侧壳体40关闭的状态下,第1电池组BP配置在由第1下侧壳体38和第1上侧壳体40划分出的内部空间中。由此,将四个第1电池组BP收纳在第1壳体32的内部。
如图4所示,在第1下侧壳体38的前端部安装有第1把手44。第1把手44由使用者把持。由此,使用者通过把持第1把手44,能够容易地搬运第1电源装置28。
图1所示的第1电源线34能够放出第1电池组BP的电力。第1电源线34从第1壳体32的后端部延伸。第1电源线34沿着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右侧面配置。在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右侧面配置有配置部46。第1电源线34在配置部46的下侧朝向前侧延伸之后,在配置部46的前侧朝向上侧延伸,之后在配置部46的上侧朝向后侧延伸。由此,第1电源线34绕配置部46配置,能够抑制第1电源线34松弛。
如图6所示,第1连接器36配置在第1电源线34的顶端部。第1连接器36能够插入到连接器连接部48中,该连接器连接部48配置在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右侧面。连接器连接部48配置在配置部46的后侧。在连接器连接部48的上侧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有罩50。罩50被施力构件52(参照图8)向关闭连接器连接部48的方向施力。在罩50打开的状态下,由于连接器连接部48开放,因此能够将第1连接器36插入到连接器连接部48中。在将第1连接器36插入到连接器连接部48中时,能够向作业机械2供给第1电池组BP的电力。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罩50关闭的状态下,由于连接器连接部48被罩50封闭,因此不能将第1连接器36插入到连接器连接部48中。此外,在罩50关闭的状态下,能够利用罩50抑制液体进入到连接器连接部48中。
如图6所示,在比连接器连接部48靠后侧的位置配置有钥匙插入部54。钥匙插入部54包括钥匙插入座56、防水壁58、盖构件60以及施力构件62。钥匙插入座56具有与上下方向正交的上表面56a和配置于上表面56a的钥匙插入口56b。上表面56a配置在比连接器连接部48靠上侧的位置。如图7所示,锁定钥匙64能够沿着上下方向插入到钥匙插入口56b中。在将第1连接器36插入到连接器连接部48中的状态下,在将锁定钥匙64插入到钥匙插入口56b中时,配置在锁定钥匙64的下部的导通板66与配置在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内部的导通部68接触。导通部68在电路中配置在第1电池组BP与割刀用马达22之间。由此,第1电池组BP与割刀用马达22电连接。因此,能够利用从第1电池组BP供给的电力驱动割刀用马达22。另一方面,在将第1连接器36插入到连接器连接部48中的状态下,在从钥匙插入口56b拔出锁定钥匙64时,导通板66不再与导通部68接触。由此,第1电池组BP与割刀用马达22被电切断。因此,不向割刀用马达22供给来自第1电池组BP的电力,不能驱动割刀用马达22。此外,使用锁定钥匙64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例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应用于第1电池组BP直接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情况、从外部电源经由电源线向作业机械2供给电力的情况等使用其他的电力供给源的情况。
锁定钥匙64在其上部具有抓捏口70。抓捏口70在厚度方向上贯通锁定钥匙64。在将锁定钥匙64插入到钥匙插入口56b中的状态下,抓捏口70配置在比上表面56a靠上侧的位置。使用者通过将手指插入到抓捏口70中,能够从钥匙插入口56b容易地向上侧拔出锁定钥匙64。
如图6所示,防水壁58从上表面56a朝向上侧突出。防水壁58包围钥匙插入口56b的周围。由此,即使在上表面56a的比钥匙插入口56b靠外侧的部分存在液体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进入到钥匙插入口56b中。
盖构件60在比钥匙插入口56b和防水壁58靠后侧的位置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于钥匙插入座56。盖构件60被施力构件62向关闭的方向(即,盖构件60的抵接面60a朝向钥匙插入座56的上表面56a的方向)施力。如图7所示,在盖构件60关闭的状态下,由盖构件60和上表面56a划分出封闭空间72。在封闭空间72中配置有防水壁58和插入到钥匙插入口56b中的锁定钥匙64。在盖构件60关闭的状态下,抵接面60a以包围防水壁58的周围的方式抵接于上表面56a。由此,在盖构件60关闭的状态下,能够抑制液体进入到封闭空间72中。
如图4所示,第1电源装置28还包括两个第1共用卡合部76和两个第1固有卡合部78。两个第1共用卡合部76配置在第1下侧壳体38的下表面38a的后部。两个第1共用卡合部76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第1共用卡合部76包括卡合凹部80和第1共用卡合爪82。卡合凹部80从第1下侧壳体38的下表面38a的后部朝向上侧凹陷。如图9所示,第1共用卡合爪82自卡合凹部80的底面80b分离。第1共用卡合爪82从卡合凹部80的侧面80a朝向后侧延伸。第1共用卡合爪82从侧面80a朝向下侧倾斜。由此,卡合凹部80朝向后侧开口。
如图4所示,两个第1固有卡合部78配置于第1下侧壳体38的下表面38a。两个第1固有卡合部78配置在比两个第1共用卡合部76靠前侧的位置。两个第1固有卡合部78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第1固有卡合部78包括卡合凹部86和两个第1固有卡合爪88。卡合凹部86从第1下侧壳体38的下表面38a的前端部附近朝向上侧凹陷。一个卡合凹部86连接于第1下侧壳体38的右侧面38b,另一个卡合凹部86连接于第1下侧壳体38的左侧面38c。如图10所示,第1固有卡合爪88连接于卡合凹部86的侧面86a,朝向自侧面86a分离的方向延伸。第1固有卡合爪88自卡合凹部86的底面86b分离地配置。
接着,说明图3所示的电源装置安装部26。电源装置安装部26包括基体构件92、两个第1设备侧卡合部94、第2设备侧卡合部96以及两个第3设备侧卡合部98。基体构件92具有基准面92a。基准面92a朝向上侧。在第1电源装置28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时,基准面92a与第1下侧壳体38的下表面38a相对。
两个第1设备侧卡合部94、第2设备侧卡合部96以及两个第3设备侧卡合部98配置于基准面92a。两个第1设备侧卡合部94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第1设备侧卡合部94包括设备侧卡合凹部102和第1设备侧卡合爪104。设备侧卡合凹部102从基准面92a朝向下侧凹陷。一个设备侧卡合凹部102连接于基体构件92的右侧面,另一个设备侧卡合凹部102连接于基体构件92的左侧面。第1设备侧卡合爪104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基体构件92。如图10所示,第1设备侧卡合爪104包括摆动轴104a、把持部分104b以及爪部分104c。摆动轴104a沿前后方向延伸。摆动轴104a在设备侧卡合凹部102内安装于基体构件92。把持部分104b连接于摆动轴104a。把持部分104b供使用者在操作第1设备侧卡合爪104时把持。使用者通过对把持部分104b进行把持来直接进行操作,能够使第1设备侧卡合爪104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104a摆动。爪部分104c从把持部分104b沿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爪部分104c自摆动轴104a分离地配置。
如图3所示,第2设备侧卡合部96配置在比两个第1设备侧卡合部94靠前侧的位置。第2设备侧卡合部96配置在基体构件9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附近。第2设备侧卡合部96包括后壁99、两个侧壁100以及水平壁101。后壁99从基准面92a朝向上侧延伸。后壁99的上表面朝向前方下侧倾斜(参照图17)。两个侧壁100从基准面92a朝向上侧延伸。一个侧壁100连接于后壁99的右端部,另一个侧壁100连接于后壁99的左端部。两个侧壁100延伸至比后壁99靠前侧的位置。水平壁101从后壁99的前表面朝向前侧延伸。水平壁101连接于后壁99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附近(参照图17)。水平壁101的右端部连接于一个侧壁100,水平壁101的左端部连接于另一个侧壁100。
两个第3设备侧卡合部98配置在比第2设备侧卡合部96和两个第1设备侧卡合部94靠后侧的位置。两个第3设备侧卡合部98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第3设备侧卡合部98包括设备侧卡合凹部106、卡合构件108、辅助构件110、摆动轴112(参照图11)以及施力构件114(参照图11)。设备侧卡合凹部106从基准面92a朝向下侧凹陷。如图3所示,卡合构件108自基准面92a向上侧突出。卡合构件108例如由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制成。如图11所示,卡合构件108包括下侧卡合部分118、后侧卡合部分120以及上侧卡合部分122。另外,图11图示了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的卡合构件108、辅助构件110、摆动轴112以及施力构件114的姿势。下侧卡合部分118沿前后方向延伸。后侧卡合部分120连接于下侧卡合部分118的后端部。后侧卡合部分120沿上下方向延伸。后侧卡合部分120的上端部配置在比下侧卡合部分118的上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在后侧卡合部分120的后侧下部形成有插入孔124,该插入孔124在左右方向上贯通后侧卡合部分120。上侧卡合部分122从后侧卡合部分120的前表面上部朝向前侧延伸。上侧卡合部分122随着朝向前侧去而逐渐变细。如图9所示,在卡合构件108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后侧卡合部分120的上半部分和上侧卡合部分122自基准面92a向上侧突出。
如图3所示,辅助构件110自基准面92a向上侧突出。辅助构件110例如由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制成。辅助构件110的强度比卡合构件108的强度低。如图11所示,辅助构件110包括下侧辅助部分126和上侧辅助部分128。下侧辅助部分126配置在后侧卡合部分120的右壁120a与左壁120b之间。下侧辅助部分126朝向上侧延伸。下侧辅助部分126的上端部配置在比后侧卡合部分120的上端部稍靠上侧的位置。上侧辅助部分128从下侧辅助部分126的上端部朝向前侧延伸。上侧辅助部分128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随着从下侧辅助部分126的上端部朝向前侧去而逐渐变长,之后变为恒定。另外,在辅助构件110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上侧辅助部分128和下侧辅助部分126的上半部分自基准面92a向上侧突出,不过对此省略图示。
摆动轴112插入到形成于后侧卡合部分120的插入孔124和形成于下侧辅助部分126的插入孔(省略图示)中。由此,卡合构件108和辅助构件110借助摆动轴112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基体构件92。此外,卡合构件108能够相对于辅助构件110相对地移动。如图9所示,摆动轴112在设备侧卡合凹部106内安装于基体构件92,摆动轴112的两端部突出到基体构件92的外部。在摆动轴112的两端部安装有防脱构件132(参照图11)。防脱构件132抑制摆动轴112自基体构件92脱离。
如图11所示,施力构件114例如是扭簧。摆动轴112插入到施力构件114中。施力构件114对辅助构件110朝向初始位置施力。此外,在下侧辅助部分126抵接于后侧卡合部分120时,利用施力构件114的作用力对卡合构件108朝向初始位置施力。
接着,说明将第1电源装置28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动作。使用者在使第1电源装置28相对于基体构件92的基准面92a倾斜的状态下,将第1共用卡合爪82插入到卡合构件108的下侧卡合部分118与上侧卡合部分122之间的空间中。由此,在卡合构件108不被使用者直接操作的情况下,上侧卡合部分122插入到第1共用卡合部76的卡合凹部80中,第1共用卡合部76与第3设备侧卡合部98卡合。如图12所示,在第1共用卡合爪82抵接于卡合构件108的后侧卡合部分120时,卡合构件108绕摆动轴112朝向后侧摆动,变为相对于基准面92a倾斜的姿势。此外,辅助构件110的上侧辅助部分128在不被使用者直接操作的情况下抵接于第1电源装置28的第1下侧壳体38,并绕摆动轴112朝向后侧摆动。
接着,使用者将倾斜的状态的第1电源装置28朝向基准面92a放倒,使第1下侧壳体38的下表面38a抵接于基准面92a。如图9所示,下侧卡合部分118的上表面和上侧卡合部分122的上表面与第1下侧壳体38抵接,并绕摆动轴112朝向前侧摆动,返回到初始位置。另一方面,辅助构件110虽然利用施力构件114的作用力在抵接于第1下侧壳体38的同时朝向前侧摆动,但是不返回至图3所示的初始位置。
接着,使用者直接操作第1设备侧卡合爪104的把持部分104b,使第1设备侧卡合爪104向朝向第1下侧壳体38的方向摆动。之后,如图10所示,使用者使第1设备侧卡合爪104的爪部分104c卡合于第1固有卡合爪88。由此,第1下侧壳体38的下表面38a不会自基准面92a悬空,第1电源装置28固定地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
在自电源装置安装部26拆卸第1电源装置28时,使用者直接操作第1设备侧卡合爪104的把持部分104b,使第1设备侧卡合爪104向自第1下侧壳体38分离的方向摆动。之后,使用者使第1电源装置28向自基准面92a分离的方向倾斜,从卡合凹部80拔出上侧卡合部分122。由此,在卡合构件108和辅助构件110不被使用者直接操作的情况下,将第1共用卡合部76与第3设备侧卡合部98的卡合解除。此外,辅助构件110利用施力构件114的作用力朝向前侧摆动。在辅助构件110抵接于卡合构件108时,利用施力构件114的作用力使卡合构件108与辅助构件110一同朝向前侧摆动,返回到图3所示的初始位置。
接着,说明第2电源装置30。如图13所示,第2电源装置30能够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第2电源装置30是在第2电源装置30上安装有背架、肩带以及腰带的背负电池的一部分。第2电源装置30的重量例如为7kg以上。如图14所示,第2电源装置30包括第2壳体140、两个电池架142(参照图15)、第2电源线144以及第2连接器146。第2壳体140的形状与第1壳体32的形状不同。第2壳体140包括第2下侧壳体150和第2上侧壳体152。在第2电源装置30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时,第2下侧壳体150的下表面150a与基体构件92的基准面92a相对。第2下侧壳体150使用省略图示的螺钉固定于第2上侧壳体152。
如图15所示,在第2下侧壳体150的前端部以能够可摆动的方式安装有第2把手154。第2把手154由使用者以将其拉起的状态把持。由此,使用者通过把持第2把手154,能够容易地搬运第2电源装置30。
两个电池架142收纳在第2壳体140的内部。另外,在图15中,为了使两个电池架142的位置关系容易理解,而拆下了第2上侧壳体152。两个电池架142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电池架142收纳多个电池单体(省略图示)。电池单体例如包含锂离子电池。第2电源装置30的额定电压例如为18V或36V,额定容量为416Wh。由此,通过使用第2电源装置30,能够长时间使用作业机械2。
第2电源线144能够放出电池架142的电力。第2电源线144从第2壳体140的后端部延伸。由于第2电源线144比第1电源线34短,因此在第2电源装置30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状态下,该第2电源线144未绕配置在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右侧面的配置部46(参照图1)配置,不过对此省略图示。
第2连接器146配置在第2电源线144的顶端部。第2连接器146能够插入到配置在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右侧面的连接器连接部48(参照图6)中。
如图14所示,第2电源装置30还包括第2固有卡合部158和两个第2共用卡合部156。两个第2共用卡合部156配置在第2下侧壳体150的下表面150a的后部。第2共用卡合部156包括第2共用卡合爪160和多个加强构件162。如图16所示,第2共用卡合爪160从第2下侧壳体150的后部朝向后侧延伸。第2共用卡合爪160从第2下侧壳体150的后部朝向下侧倾斜。多个加强构件162分别连接于第2下侧壳体150的后部和第2共用卡合爪160的下表面。多个加强构件162例如抑制在对第2共用卡合爪160施加了上下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第2共用卡合爪160破损。
如图14所示,第2固有卡合部158配置在第2下侧壳体150的前端部。第2固有卡合部158配置在比两个第2共用卡合部156靠前侧的位置。如图17所示,第2固有卡合部158包括第2固有卡合爪166、摆动轴168、操作构件170以及施力构件172。第2固有卡合爪166在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摆动轴168朝向前方下侧延伸之后弯曲而朝向下侧延伸,并进一步弯曲而朝向后侧延伸。摆动轴168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安装于第2下侧壳体150。操作构件170连接于摆动轴168的上端部。操作构件170被施力构件172朝向初始位置施力。操作构件170自第2下侧壳体150暴露。因此,操作构件170能够由使用者操作。
接着,说明将第2电源装置30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动作。使用者在使第2电源装置30相对于基体构件92的基准面92a倾斜的状态下,将图14所示的第2共用卡合爪160插入到卡合构件108的下侧卡合部分118与上侧卡合部分122之间的空间中。由此,第2共用卡合部156与第3设备侧卡合部98卡合。在第2共用卡合爪160抵接于卡合构件108的后侧卡合部分120时,与将第1电源装置28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时同样,卡合构件108绕摆动轴112朝向后侧摆动,成为相对于基准面92a倾斜的姿势。此外,辅助构件110抵接于第2下侧壳体150,并绕摆动轴112朝向后侧摆动。
接着,使用者将倾斜的状态的第2电源装置30朝向基准面92a放倒,使第2下侧壳体150的下表面150a抵接于基准面92a。如图16所示,下侧卡合部分118的上表面抵接于第2下侧壳体150,绕摆动轴112朝向前侧摆动,返回到图3所示的初始位置。另一方面,辅助构件110虽然利用施力构件114的作用力在抵接于第2下侧壳体150的同时朝向前侧摆动,但是不返回至图3所示的初始位置。
此外,在将倾斜的状态的第2电源装置30朝向基准面92a放倒,使第2固有卡合爪166抵接于第2设备侧卡合部96的后壁99的上表面时,第2固有卡合爪166绕摆动轴168向第1方向摆动。在图17中,第1方向相当于顺时针的方向。如图17所示,在第2固有卡合爪166的顶端部移动至比水平壁101靠下侧的位置时,第2固有卡合爪166利用操作构件170所承受的来自施力构件172的作用力而绕摆动轴168向第2方向摆动,与水平壁101卡合。由此,第2下侧壳体150的下表面150a不会自基准面92a悬空,第2电源装置30固定地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另外,第2方向是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
在自电源装置安装部26拆卸第2电源装置30时,使用者用手指压入操作构件170。由此,第2固有卡合爪166向第1方向摆动,将第2固有卡合爪166与水平壁101的卡合解除。在该状态下,使用者使第2电源装置30向自基准面92a分离的方向倾斜,将第2共用卡合爪160从卡合构件108的下侧卡合部分118与上侧卡合部分122之间的空间拔出。由此,在卡合构件108和辅助构件110不被使用者直接操作的情况下,将第2共用卡合部156与第3设备侧卡合部98的卡合解除。此外,利用施力构件114的作用力使卡合构件108与辅助构件110一同朝向前侧摆动,返回到图3所示的初始位置。
(效果)
本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能够利用从第1电源装置28供给的电力进行动作,以与地面接触的状态使用。第1电源装置28包括第1电池单体、收纳第1电池单体且设有卡合凹部80的第1壳体32、从第1壳体32延伸且用于放出电力的第1电源线34、以及配置在第1电源线34的端部的第1连接器36。作业机械2包括能够供第1电源装置28安装的电源装置安装部26和供第1连接器36连接的连接器连接部48。如图3所示,电源装置安装部26包括:基体构件92,其具有基准面92a;卡合构件108,其自基准面92a突出,能进入到卡合凹部80中;辅助构件110,其自基准面92a突出,能够相对于卡合构件108相对地移动。在将第1电源装置28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时,使用者在不直接操作卡合构件108和辅助构件110的情况下,使卡合构件108插入到卡合凹部80中。在自电源装置安装部26拆卸第1电源装置28时,使用者在不直接操作卡合构件108和辅助构件110的情况下,使卡合构件108从卡合凹部80拔出。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第1电源装置28正确地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情况下,辅助构件110不会与第1壳体32干涉,使卡合构件108插入到卡合凹部80中。在该情况下,第1电源装置28不会自电源装置安装部26悬空。另一方面,在第1电源装置28未正确地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情况下,辅助构件110与第1壳体32干涉,卡合构件108不能插入到卡合凹部80中。在该情况下,成为第1电源装置28自电源装置安装部26悬空的状态。因而,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判断第1电源装置28是否正确地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
此外,卡合构件108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基体构件92。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卡合构件108插入到卡合凹部80的状态下,使用者能够使第1电源装置28相对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摆动。使用者能够以与第1电源装置28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状态的姿势不同的姿势,将卡合凹部80相对于卡合构件108对位,之后改变第1电源装置28的姿势,而将第1电源装置28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由此,能够提高将第1电源装置28安装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的安装性。
此外,辅助构件110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基体构件92。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减小为了使辅助构件110相对于卡合构件108相对地移动而在电源装置安装部26需要的空间。
此外,如图11所示,卡合构件108和辅助构件110能够绕共用的摆动轴112摆动。
在上述的结构中,与卡合构件108能够绕摆动轴摆动而辅助构件110能够绕另一个摆动轴摆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削减部件的件数。
此外,作业机械2还包括对辅助构件110施力的施力构件114。在卡合构件108与辅助构件110抵接时,利用施力构件114的作用力对卡合构件108朝向初始位置施力。
在上述的结构中,使用者不操作卡合构件108和辅助构件110,就能够使卡合构件108和辅助构件110返回到初始位置。
此外,卡合构件108的强度比辅助构件110的强度高。
在上述的结构中,若第1电源装置28相对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反复安装和拆卸,则卡合构件108在插入到卡合凹部80中时与第1电源装置28反复碰撞,因此与辅助构件110相比较容易破损。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抑制卡合构件108破损。
此外,如图4所示,第1电源装置28还包括相对于卡合凹部80单独地配置的第1固有卡合部78。如图3所示,电源装置安装部26还包括第1设备侧卡合部94,该第1设备侧卡合部94与第1固有卡合部78对应地配置,使用者通过直接操作该第1设备侧卡合部94,而能够使该第1设备侧卡合部94与第1固有卡合部78卡合,并且能够将该第1设备侧卡合部94与第1固有卡合部78的卡合解除。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将第1电源装置28更牢固地固定于电源装置安装部26。
(对应关系)
第1固有卡合部78是“电源侧卡合部”的一个例子,第1设备侧卡合部94是“设备侧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一个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卡合构件108能够绕摆动轴摆动,辅助构件110能够绕另一个摆动轴摆动。
一个实施方式的卡合构件108的强度也可以为辅助构件110的强度以下。
一个实施方式的作业机械2不限于割草机,例如也可以是搬运车、耕耘机、清扫地面的清扫器、吸尘器、升降机。

Claims (7)

1.一种作业机械,其能够利用从电源装置供给的电力进行动作,以与地面接触的状态使用,其中,
所述电源装置包括:
电池单体;
壳体,其收纳所述电池单体,设有卡合凹部;
电源线,其从所述壳体延伸,用于放出电力;以及
连接器,其配置在所述电源线的端部,
所述作业机械包括:
电源装置安装部,其能够供所述电源装置安装;以及
连接器连接部,其供所述连接器连接,
所述电源装置安装部包括:
基体构件,其具有基准面;
卡合构件,其自所述基准面突出,能进入到所述卡合凹部中;以及
辅助构件,其自所述基准面突出,能够相对于所述卡合构件相对地移动,
在将所述电源装置安装于所述电源装置安装部时,使用者在不直接操作所述卡合构件和所述辅助构件的情况下,使所述卡合构件插入到所述卡合凹部中,
在自所述电源装置安装部拆卸所述电源装置时,使用者在不直接操作所述卡合构件和所述辅助构件情况下,使所述卡合构件从所述卡合凹部拔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械,其中,
所述卡合构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体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机械,其中,
所述辅助构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体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机械,其中,
所述卡合构件和所述辅助构件能够绕共用的摆动轴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械,其中,
该作业机械还包括对所述辅助构件施力的施力构件,
在所述卡合构件与所述辅助构件抵接时,利用所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对所述卡合构件朝向初始位置施力。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械,其中,
所述卡合构件的强度比所述辅助构件的强度高。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械,其中,
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相对于所述卡合凹部单独地配置的电源侧卡合部,
所述电源装置安装部还包括设备侧卡合部,该设备侧卡合部与所述电源侧卡合部对应地配置,所述使用者通过直接操作该设备侧卡合部,而能够使该设备侧卡合部与所述电源侧卡合部卡合,并且能够将该设备侧卡合部与所述电源侧卡合部的卡合解除。
CN202110087088.5A 2021-01-22 2021-01-22 作业机械 Pending CN1147844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87088.5A CN114784442A (zh) 2021-01-22 2021-01-22 作业机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87088.5A CN114784442A (zh) 2021-01-22 2021-01-22 作业机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4442A true CN114784442A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07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87088.5A Pending CN114784442A (zh) 2021-01-22 2021-01-22 作业机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8444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15723B (zh) 通信适配器安装装置以及电动工作机
EP2580025B1 (en) Power tool
CN107486822B (zh) 集尘装置以及作业工具
EP2580024B1 (en) Power tool
JP7042570B2 (ja) 充電式ポリッシャ
WO2014119115A1 (ja) 電動芝刈機
US20080124615A1 (en) Electric power tool
AU2011262777A1 (en) Power tool
JP6084474B2 (ja) 充電式切断工具
CN114793606A (zh) 作业机械
CN114784442A (zh) 作业机械
CN111657780A (zh) 立式集尘器
US20230182279A1 (en) Work machine
JP2020021657A (ja) バッテリ装置
CN116867410A (zh) 电动吸尘器
CN214411412U (zh) 作业用机器
JP6370935B2 (ja) 充電式切断工具
US20240130289A1 (en) Vehicle
JP2021014123A (ja) 自動かんな盤
CN115568784A (zh) 清扫装置
CN115250724A (zh) 作业机械
CN113441787A (zh) 便携式切割机
CN114571414A (zh) 集尘附件和电动工具
JPH0728849B2 (ja) バッテリー駆動式の床用回転ブラ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