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62146A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62146A
CN114762146A CN202080079522.9A CN202080079522A CN114762146A CN 114762146 A CN114762146 A CN 114762146A CN 202080079522 A CN202080079522 A CN 202080079522A CN 114762146 A CN114762146 A CN 1147621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secondary battery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lectrolyte second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952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本正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7621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621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42Alloys based on zin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9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40Alloys based on alkali metals
    • H01M4/405Alloys based on lith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H01M2300/0028Organic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循环特性提高了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本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具备:能够吸藏或释放锂的正极(11);包含负极集电体和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12);以及包含溶剂的电解液。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中,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包含锌,所述溶剂仅由碳酸亚乙烯酯构成。

Description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正在积极进行锂二次电池的研究开发。在锂二次电池中,充放电电压、充放电循环特性和保存特性之类的电池特性根据锂二次电池所使用的电极而发生较大变化。通过改善电极活性物质,谋求电池特性的提高。
专利文献1~5公开了一种使用含有能够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元素的负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电池。这样的负极活性物质能够提高容量和循环特性之类的电池特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034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04288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5330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097761号公报
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第2012/029401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公开提供一种循环特性提高了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具备:
能够吸藏或释放锂的正极;
包含负极集电体和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以及
包含溶剂的电解液,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包含锌,
所述溶剂仅由碳酸亚乙烯酯构成。
发明的效果
本公开提供一种循环特性提高了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纵截面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实施例4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维持率的测定结果的图表。
图3是表示实施例2和比较例1~比较例4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维持率的测定结果的图表。
图4是表示实施例2和比较例5~比较例8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维持率的测定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成为本公开的基础的见解)
作为能够达成锂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的负极活性物质,已提出了使用在充电时与锂电化学地形成合金的铝、硅或锡。锂合金具有大的容量密度。特别是锂-硅合金具有大的理论容量密度。因此,具备使用了能够与锂形成合金的材料的负极的锂二次电池显示出高容量。这样,锂合金有望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已提出了将与锂合金化的材料用于负极的各种锂二次电池。
但是,包含能够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的负极,在吸藏锂时会膨胀,在释放锂时会收缩。如果在充放电中反复发生这样的膨胀和收缩,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发挥作用的锂合金会微粉化。通过该微粉化会导致负极的集电特性劣化。该劣化会引起无法得到充分的循环特性之类的问题。为改善该问题,可以形成硅或锡这样的能够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的薄膜,然后使该薄膜与集电体密合。由此,能够抑制由于锂的吸藏或释放而反复膨胀和收缩所引起的负极的集电特性的劣化。但是,仅仅使用与锂合金化的金属的薄膜,难以充分抑制负极的集电特性的劣化。
通过溅射或蒸镀来形成金属薄膜,制造成本高,因此并不实用。镀敷具有制造成本便宜这样的优点。但是,使用硅的镀敷非常困难。而锡虽然容易镀敷,但锡具有放电电位高、使电池的能量密度降低之类的问题。作为能够与锂形成合金、容易镀敷、并且放电电位低的金属,可举出锌、镉和汞。但是由于毒性的问题,唯一可以考虑实用化的只有锌。
锌的放电电位为0.2VvsLi/Li+这样的非常低的值,因此容易发生电解液的还原分解。所以,即使使用由锌形成的薄膜来确保集电性,如果不选择适当的电解液则无法得到良好的循环特性。在正极中,电解液即使在高电位下也不能被氧化分解,因此电解液要求对氧化和还原都具有抵抗力。只有碳酸酯类的溶剂具有这样的性质(即、抵抗力),但是也存在一些在低电位(0.2VvsLi/Li+)被还原的碳酸酯类。
本发明人为克服上述课题进行了认真研究,结果完成了以下所示的本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本公开涉及的一个技术方案的概要)
本公开的第1技术方案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
能够吸藏或释放锂的正极;
包含负极集电体和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以及
包含溶剂的电解液,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包含锌,
所述溶剂仅由碳酸亚乙烯酯构成。
第1技术方案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由于具备包含仅由碳酸亚乙烯酯构成的溶剂的电解液,因此通过碳酸亚乙烯酯还原而在负极表面上形成致密的被膜。通过该被膜,使负极集电体与负极活性物质的密合性提高。其结果,即使反复进行充放电也能够维持集电特性。因此,第1技术方案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循环特性提高。
本公开的第2技术方案,例如在第1技术方案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可以设为:所述负极具备在所述负极集电体上配置的薄膜,所述薄膜包含作为所述负极活性物质的所述锌。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发挥作用的锌,包含在配置于负极集电体上的薄膜中,由此使锌与负极集电体的密合性进一步提高。其结果,集电特性提高。因此,第2技术方案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循环特性进一步提高。
本公开的第3技术方案,例如在第1或第2技术方案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可以设为:充电时的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含有选自Li2Zn3、LiZn2、Li2Zn5、LiZn4和LiZn中的至少一种锂锌合金。
在第3技术方案中,可得到循环特性提高了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以下,对本公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公开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纵截面图。如图1所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是具备圆筒形的电池壳体、卷绕式的电极组14、以及未图示的电解液的圆筒形电池。电极组14被收纳在电池壳体内,并且与电解液接触。
电池壳体由有底圆筒形的金属制容器即外壳主体15、和用于将外壳主体15的开口部封口的封口体16构成。在外壳主体15与封口体16之间配置有垫片27。通过垫片27能够确保电池壳体的密闭性。在外壳主体15内,绝缘板17和18分别配置在电极组14的卷绕轴方向上的电极组14的两端。
外壳主体15例如具有台阶部21。台阶部21可以通过将外壳主体15的侧壁部分地从外侧压制而形成。台阶部21可以在外壳主体15的侧壁中,沿着由外壳主体15规定的假想圆的圆周方向呈环状形成。此时,封口体16例如由台阶部21的开口部侧的面支承。
封口体16具备过滤器22、下阀体23、绝缘构件24、上阀体25和盖26。在封口体16中,这些构件以该顺序层叠。封口体16以盖26位于外壳主体15的外侧、过滤器22位于外壳主体15的内侧的方式安装于外壳主体15的开口部。
构成封口体16的上述各构件的每一个,例如为圆板形状或环状。上述各构件,除了绝缘构件24以外,彼此电连接。
电极组14具有正极11、负极12和隔膜13。正极11、负极12和隔膜13都是带状。带状的正极11和负极12的宽度方向例如平行于电极组14的卷绕轴。隔膜13配置于正极11与负极12之间。正极11和负极12以在这些电极之间存在隔膜13的状态呈螺旋状卷绕。
在观察与电极组14的卷绕轴垂直的方向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截面时,正极11和负极12以在这些电极之间存在隔膜13的状态,在由外壳主体15规定的假想圆的半径方向上交替层叠。
正极11经由正极引线19与兼作正极端子的盖26电连接。正极引线19的一端例如与正极11的长度方向上的正极11的中央附近连接。正极引线19从形成于绝缘板17的贯通孔穿过,从正极11延伸到过滤器22。正极引线19的另一端例如焊接在过滤器22的电极组14侧的面。
负极12经由负极引线20与兼作负极端子的外壳主体15电连接。负极引线20的一端例如与负极12的长度方向上的负极12的端部连接。负极引线20的另一端例如焊接在外壳主体15的内底面。
以下,对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正极11)
正极11能够吸藏或释放锂。正极11可以具有正极集电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例如配置在正极集电体上。正极活性物质层例如在正极集电体的表面与正极集电体直接接触而配置。正极集电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分别例如为带状。正极集电体例如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主面。“主面”是指正极集电体的具有最大面积的面。在正极11中,2个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分别形成在正极集电体的一对主面上。也可以是在正极11中,1个正极活性物质层仅形成在正极集电体的一个主面上。正极11中,可以在选自与正极引线19连接的区域和不与负极12相对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中,仅在正极集电体的一个主面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
作为正极集电体,可以使用公知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所使用的正极集电体。作为正极集电体的材料,例如可举出金属材料。作为金属材料,可举出铜、不锈钢、铁和铝。
正极活性物质层是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层。正极活性物质是能够吸藏或释放锂的材料。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举出过渡金属氧化物、氟化物、聚阴离子、氟化聚阴离子、过渡金属硫化物、以及具有橄榄石结构的磷酸化物。作为过渡金属氧化物,可举出LiCoO2、LiNiO2和Li2Mn2O4。作为磷酸化物,可举出LiFePO4、LiNiPO4和LiCoPO4。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包含多种正极活性物质。
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根据需要包含导电助剂、离子传导体和粘合剂。
导电助剂和离子传导体用于降低正极11的电阻。
作为导电助剂,可举出
(i)炭黑、石墨、乙炔黑、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石墨烯、富勒烯和氧化石墨之类的碳材料,以及
(ii)聚苯胺、聚吡咯和聚噻吩之类的导电性高分子化合物。
作为离子传导体,可举出
(i)聚甲基丙烯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之类的凝胶电解质,
(ii)聚环氧乙烷之类的有机固体电解质,以及
(iii)Li7La3Zr2O12之类的无机固体电解质。
粘合剂用于提高构成正极11的材料的粘结性。作为粘合剂,例如可举出聚偏二氟乙烯、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聚四氟乙烯、羧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苯乙烯-丁二烯共聚橡胶、聚丙烯、聚乙烯和聚酰亚胺之类的高分子材料。
正极11可以由锂金属构成。在使用锂金属作为正极的情况下,作为金属正极的溶解析出的控制变得容易。
(负极12)
负极12包含负极集电体和负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可以是具有可逆地吸藏和释放锂的特性的材料。负极活性物质包含锌。作为负极活性物质而包含的锌可以是金属锌,也可以是锌合金。作为锌合金,例如可举出包含选自过渡金属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元素的合金。过渡金属可以是选自铁、锰和钛中的至少一者。锌合金可以是锌-铁合金、锌-锰合金或锌-钛合金。
锌是能够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在充电时,锌与锂形成合金,由此吸藏锂。即、在负极12中,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充电时,生成锂锌合金。所生成的锂锌合金包含选自Li2Zn3、LiZn2、Li2Zn5、LiZn4和LiZn中的至少一者。在放电时,从锂锌合金释放锂,锂锌合金恢复为金属锌。
负极活性物质可以包含除了锌以外的材料作为活性物质。除了锌以外的材料的例子有石墨之类的碳。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仅由锌构成。
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包含于负极12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在此,负极活性物质层是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层。负极活性物质层例如配置在负极集电体上。负极活性物质层例如在板状或箔状的负极集电体的表面上与负极集电体直接接触而配置。负极集电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例如为带状。负极集电体例如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主面。“主面”是指负极集电体的具有最大面积的面。更具体而言,板状的负极集电体具有表侧的主面和里侧的主面。负极12中,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分别形成在负极集电体的一对主面上。即、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形成在负极集电体的表侧的主面和里侧的主面。负极12中,负极活性物质层也可以仅形成在负极集电体的一侧的主面上。换言之,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形成在负极集电体的表侧的主面和里侧的主面中的任一方。负极12中,可以在选自与负极引线20连接的区域和不与正极11相对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仅在负极集电体的一侧的主面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
负极活性物质层例如是配置在负极集电体上的薄膜。该薄膜含有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锌。即、本实施方式中,负极12可以包含配置在负极集电体上并且含有锌的薄膜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层。含有锌的薄膜的厚度可以为0.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是仅由锌构成的薄膜。在负极集电体上设有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薄膜的情况下,负极集电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彼此密合。因此,即使反复发生由锂的吸藏和释放导致的负极活性物质的膨胀和收缩,也能够抑制集电特性的降低。这样,在负极集电体上设有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情况下,能够提高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循环特性。
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根据需要包含导电助剂、离子传导体和粘合剂。作为导电剂、离子传导体和粘合剂,可以将与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使用的材料相同的材料用于负极活性物质层。
负极集电体通常由导电性片材构成。负极集电体的材料可以是金属和合金之类的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可以是不与锂反应的材料或难以与锂反应的材料。这样的材料中包含不与选自锂金属和锂离子中的至少一者反应的材料。更具体而言,金属材料可以是不与锂形成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中的任一者的材料。作为这样的金属材料,例如可举出铜、镍、铁、以及包含这些金属元素的合金。合金可以是铜合金或不锈钢等。负极集电体可以包含至少一种这些金属材料。负极集电体也可以包含除了金属材料以外的导电性材料。
负极集电体的形状的例子可举出箔和薄膜。负极集电体可以是多孔质。从高的导电性的观点出发,负极集电体可以是金属箔。负极集电体可以是包含铜的金属箔。作为包含铜的金属箔,例如可举出铜箔和铜合金箔。金属箔中的铜的含有率可以为50质量%以上,也可以为80质量%以上。特别是金属箔可以是作为金属实质仅包含铜的铜箔。负极集电体的厚度例如为5μm以上且20μm以下。
(隔膜13)
隔膜13例如具有离子透过性和绝缘性。作为隔膜13,例如使用多孔性片材。作为隔膜13,例如可举出微多孔薄膜、纺布和无纺布。对于隔膜13的材料不特别限定,可以是高分子材料。
作为高分子材料,可举出烯烃树脂、聚酰胺树脂和纤维素。烯烃树脂可以包含含有选自乙烯和丙烯中的至少一者作为单体单元的聚合物。该聚合物可以是均聚物,也可以是共聚物。作为该聚合物,可举出聚乙烯和聚丙烯。
隔膜13中,除了高分子材料以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包含添加剂。作为添加剂,可举出无机填料。
(电解液)
电解液包含溶剂。溶剂仅由碳酸亚乙烯酯构成。碳酸亚乙烯酯在其环内包含双键,因此容易聚合。所以,碳酸亚乙烯酯在还原时,在负极12上聚合。通过这样的碳酸亚乙烯酯的还原时的聚合,在负极12的表面上形成由碳酸亚乙烯酯的聚合物构成的致密的被膜。通过该被膜,负极集电体与负极活性物质的密合性提高。其结果,即使反复充放电也能够维持集电特性。该被膜具有弹力性,因此在充放电中即使负极活性物质反复膨胀和收缩,也能够充分维持负极集电体与负极活性物质之间的密合性。由此,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循环特性提高。
在以电解液中存在锂盐的状态使碳酸亚乙烯酯还原了的情况下,生成包含锂盐的碳酸亚乙烯酯的聚合物。由这样的包含锂盐的聚合物构成的被膜,具有锂离子传导性。利用由这样的聚合物构成的被膜被覆负极12的表面,由此能够抑制碳酸亚乙烯酯的进一步还原。这样,进行锂向负极活性物质的吸藏反应。
如上所述,上述聚合物构成的被膜不会妨碍锂向负极活性物质的吸藏反应,能够充分维持负极集电体与负极活性物质之间的密合性。因此,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具有优异的循环特性。
在电解液中,混合有除碳酸亚乙烯酯以外的溶剂的情况下,生成的聚合物中包含选自除碳酸亚乙烯酯以外的溶剂和除碳酸亚乙烯酯以外的溶剂的分解生成物中的至少一者。其结果,由聚合物构成的被膜无法充分被覆负极12的表面。因此,在充放电中负极活性物质反复膨胀和收缩时,会导致循环特性的降低。因此,作为电解液的溶剂,使用仅由碳酸亚乙烯酯构成的溶剂十分重要。
电解液可以包含电解质盐。作为电解质盐,可举出LiPF6、LiBF4、LiSbF6、LiAsF6、LiSO3CF3、LiN(SO2CF3)2、LiN(SO2C2F5)2、LiN(SO2CF3)(SO2C4F9)、LiC(SO2CF3)3、LiClO4和双草酸硼酸锂之类的锂盐。可以使用选自这些电解质盐中的一种。或者,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电解液中可以溶解有锂。
对于电解液中的电解质盐的浓度没有特别限定。电解质盐例如可以以0.1mol/升以上且3.0mol/升以下的浓度溶解于碳酸亚乙烯酯中。
电解液所含的锂离子,可以来源于添加到电解液中的锂盐,或者也可以通过充电而从正极11供给。电解液可以含有来源于添加到电解液中的锂盐的锂离子和通过充电而从正极11供给的锂离子这两者。
(其它)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对图1所示的电池、即具备圆筒形的电池壳体的圆筒形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公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电池。本公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例如可以是具备方形的电池壳体的方形电池、或具备铝层压片之类的树脂外装体的层压电池等。本公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的电池组也不限定于卷绕型的电极组。本公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的电极组例如可以是多个正极与多个负极以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夹着隔膜的方式交替层叠而成的层叠型的电极组。
(实施例)
参照以下的实施例,对本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以下的实施例只是一个例子,本公开不仅仅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作为工作电极,使用了Fe箔(2×2cm)。在该Fe箔的两面使用Zn进行镀敷,形成了具有0.2μm厚度的Zn层。作为对电极,使用了锂金属。工作电极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负极发挥作用。对电极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发挥作用。Fe箔由celgard公司制隔膜(3401)双重被覆。作为电解液,使用了以0.5mol/升的浓度溶解有LiPF6的碳酸亚乙烯酯(以下称为“VC”)。这样,得到了实施例1的试验单电池。
(实施例2)
除了电解液的LiPF6的浓度为1.0mol/升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2的试验单电池。
(实施例3)
除了电解液的LiPF6的浓度为1.5mol/升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3的试验单电池。
(实施例4)
除了电解液的LiPF6的浓度为2.0mol/升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实施例4的试验单电池。
(比较例1)
代替VC,使用了氟代碳酸亚乙酯(以下称为“FEC”),并且LiPF6的浓度为1mol/升,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1的试验单电池。
(比较例2)
代替VC,使用了2-甲基四氢呋喃(以下称为“2MeTHF”),并且LiPF6的浓度为1mol/升,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2的试验单电池。
(比较例3)
代替VC,使用了碳酸亚乙酯(以下称为“EC”)和碳酸甲乙酯(以下称为“MEC”)的混合溶剂(EC/MEC的体积比:1/3),并且LiPF6的浓度为1mol/升,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3的试验单电池。
(比较例4)
代替VC,使用了MEC,并且LiPF6的浓度为1mol/升,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4的试验单电池。
(比较例5)
代替VC,使用了将EC、MEC和VC以1:3:4的EC:MEC:VC的体积比含有的混合溶剂,并且LiPF6的浓度为1mol/升,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5的试验单电池。
(比较例6)
代替VC,使用了将EC、MEC和VC以7:21:12的EC:MEC:VC的体积比含有的混合溶剂,并且LiPF6的浓度为1mol/升,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6的试验单电池。
(比较例7)
代替VC,使用了将EC、MEC和VC以19:57:4的EC:MEC:VC的体积比含有的混合溶剂,并且LiPF6的浓度为1mol/升,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7的试验单电池。
(比较例8)
代替VC,使用了碳酸亚丙酯(以下称为“PC”)与VC的混合溶剂(PC/VC的体积比:1/1),并且LiPF6的浓度为1mol/升,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比较例8的试验单电池。
(充放电的循环试验)
将实施例1~实施例4和比较例1~比较例8的试验单电池供于充放电的循环试验,评价了循环特性。在1个循环中,以30μA的恒定电流对各试验单电池进行充电直到电压达到0V为止,然后将各试验单电池进行放电直到电压到达1V为止。反复进行10次循环充放电。
图2是表示实施例1~实施例4的放电容量维持率的测定结果的图表。图2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循环次数和放电容量维持率。放电容量维持率被定义为放电容量相对于初次放电容量的比例。换言之,第n次循环(在此,n为2以上的整数)的放电容量维持率被定义为第n次循环的放电容量相对于初次放电容量(即、第1次循环的放电容量)的比例。在数学式上,放电容量维持率如下定义。
(第n次循环的放电容量维持率)=(第n次循环的放电容量)/(第1次(即、初次)循环的放电容量)
由图2所示的结果可知,即使改变LiPF6的浓度,放电容量维持率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图3是表示实施例2和比较例1~比较例4的放电容量维持率的测定结果的图表。图4是表示实施例2和比较例5~比较例8的放电容量维持率的测定结果的图表。在图3和图4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循环次数和放电容量维持率。
由图3所示的结果可知,实施例2的单电池(即、仅使用VC作为溶剂的单电池)的放电容量维持率即使经过10次循环也几乎没有降低。与比较例1~比较例4的单电池(即、使用了VC以外的溶剂的单电池)相比,实施例2的单电池的循环特性格外优异。
由图4所示的结果可知,实施例2的单电池(即、仅使用VC作为溶剂的单电池),与比较例5~比较例8的单电池(即、使用不仅添加VC、还添加了VC以外的溶剂的混合溶剂的单电池)相比,循环特性格外优异。
由以上结果可知,通过使用仅由VC构成的溶剂,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循环特性格外提高。
产业可利用性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循环特性格外提高了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附图标记说明
10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11 正极
12 负极
13 隔膜
14 电极组
15 外壳主体
16 封口体
17、18 绝缘板
19 正极引线
20 负极引线
21 台阶部
22 过滤器
23 下阀体
24 绝缘构件
25 上阀体
26 盖
27 垫片

Claims (5)

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
能够吸藏或释放锂的正极;
包含负极集电体和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以及
包含溶剂的电解液,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包含金属锌或其合金,并且
所述溶剂仅由碳酸亚乙烯酯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所述负极具备在所述负极集电体上配置的薄膜,并且
所述薄膜包含所述金属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所述合金包含选自Li2Zn3、LiZn2、Li2Zn5、LiZn4和LiZn中的至少一种锂锌合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包含所述金属锌的合金,并且
所述合金包含选自Li2Zn3、LiZn2、Li2Zn5、LiZn4和LiZn中的至少一种锂锌合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包含所述金属锌。
CN202080079522.9A 2019-11-22 2020-04-20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Pending CN1147621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11854 2019-11-22
JP2019211854 2019-11-22
PCT/JP2020/016985 WO2021100224A1 (ja) 2019-11-22 2020-04-20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62146A true CN114762146A (zh) 2022-07-15

Family

ID=75980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9522.9A Pending CN114762146A (zh) 2019-11-22 2020-04-20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55054A1 (zh)
JP (1) JP7466112B2 (zh)
CN (1) CN114762146A (zh)
WO (1) WO202110022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89464A (ja) 2010-03-26 2012-05-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2079470A (ja) 2010-09-30 2012-04-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9230279A1 (ja) 2018-05-30 2019-12-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55054A1 (en) 2022-08-11
JP7466112B2 (ja) 2024-04-12
WO2021100224A1 (ja) 2021-05-27
JPWO2021100224A1 (zh) 2021-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01463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WO2003088404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US20200052304A1 (en) Energy storage, bipolar electrode arrangement and method
JP7281776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13632259B (zh) 锂二次电池
US11791464B2 (en)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and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same
JP2016091984A (ja) 蓄電素子
EP3322024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CN116636038A (zh) 锂二次电池
US20140370379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2068471B2 (en) Predoping method for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negative electrod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power storage device
WO2023276756A1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11637321B2 (en) Ternary salts electrolyte for a phospho-olivine positive electrode
US11894561B2 (en) Secondary battery
US11594729B2 (en)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and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same
US20200381714A1 (en)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and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same
JP7466112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0556564B (zh) 锂二次电池
JP7462165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04146222A (ja) 非水二次電池
WO2022091407A1 (ja) リチウム2次電池
WO2022163538A1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H09171839A (ja) 非水溶媒電解液を有する二次電池
JPH0541207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18202501A (zh) 锂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