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59262A - 一种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59262A
CN114759262A CN202110031924.8A CN202110031924A CN114759262A CN 114759262 A CN114759262 A CN 114759262A CN 202110031924 A CN202110031924 A CN 202110031924A CN 114759262 A CN114759262 A CN 1147592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lyte
lithium
solvent
ion battery
add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3192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晓丽
向勇
刘胜男
翁士杰
钱超
王献明
岳敏
宋宇
闫宗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Shenzhen Yanyi New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Shenzhen Yanyi New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Shenzhen Yanyi New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iority to CN20211003192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592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759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592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9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7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H01M2300/0028Organic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
    • H01M2300/0037Mixture of solv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88Composites
    • H01M2300/0091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mix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其提供一种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将复合锂盐溶解于电解液溶剂中,其中,所述电解液溶剂包括有机溶剂、负极添加剂及正极添加剂,有机溶剂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80%‑99%,正极添加剂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5%,负极添加剂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2%。基于在电解液中加入限定体积百分含量的正极添加剂、负极添加剂可以减少正负极片在快速充电过程中极化,从而可提升在高充电倍率下的循环性能,还可使其具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能稳定电极/电解液的界面,提高具有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具有上述锂离子电池的电动车也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运行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解液及其 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以其高比能量及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 环境友好等特点在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储能等领 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对锂离子电 池(LIBs)的需求急剧增长,如电动汽车(ev),迫切需要在 能量和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和充电时间等方面具 有良好的性能。特别是,能够快速充电的锂离子电池是替 换汽油车所必不可少的。然而,锂离子电池实现快速充电 的能力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众所周知,大倍率充电时, 负极会发生锂金属析出与沉积,沉积的金属锂易与电解液 发生不可逆反应,进而消耗掉大量的电解液,同时使SEI 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的厚度进一步增加,导 致电池负极SEI膜阻抗进一步增大,电池极化进一步增 强,带来严重的容量衰减,极大的破坏电池的循环寿命及 安全性能。
电解液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决定了 Li+在液相中的迁移速率,同时还参与SEI膜形成,对SEI 膜性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然而,现有商用电解质盐是LiPF6,溶剂为碳酸酯, 形成的SEI膜阻抗较大,导致其倍率性能较差,另外P-F 键易水解断裂使其抗热和抗水解性能差,因此,亟待提供 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电解液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 供一种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解液,其包括电解液溶剂与复合锂盐,其中,所述 电解液溶剂包括有机溶剂、负极添加剂及正极添加剂,有 机溶剂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80%-99%,共溶 剂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15%,正极添加 剂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5%,负极添加剂 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2%。
优选地,所述负极添加剂包括碳酸亚乙烯酯;和/或 所述正极添加剂包括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
优选地,所述有机溶剂包括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 中任一种或两种,以及其与碳酸乙烯酯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有机溶剂包括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 含量15%-20%的碳酸乙烯酯、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 含量55%-60%的碳酸二甲酯以及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15%-20%的碳酸甲乙酯。
优选地,所述电解液溶剂中还包括占电解液溶剂的体 积百分含量为0.5%-15%的共溶剂,所述共溶剂包括氟代 碳酸乙烯酯。
优选地,所述复合锂盐包括锂盐及锂盐添加剂;所述 锂盐的摩尔浓度为0.913~1.279mol/L;所述锂盐添加剂的 摩尔浓度为0.043~0.243mol/L。
优选地,所述锂盐添加剂包括二氟草酸硼酸锂、二草 酸硼酸锂、二氟磷酸锂及四氟硼酸锂的一种或几种的组 合;和/或所述锂盐包括六氟磷酸锂。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至少一个锂离子电芯,所述锂离 子电芯内容置有如上所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还提供以下技术方 案:一种电动车,其包括如上所述锂离子电池。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还提供以下技术方 案: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其包括以下步骤:制备电解液溶剂,电极液溶剂包括有机 溶剂、负极添加剂及正极添加剂;其中,有机溶剂占电解 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80%-99%,正极添加剂占电解 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5%,负极添加剂占电解液 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2%;及步骤S2,将复合锂 盐溶解在步骤S1得到的电解液溶剂中搅拌均匀,其锂离 子的摩尔浓度为0.8-2.5mol/L,得到所需锂离子电池电解 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一种电解液及其制备方 法、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解液,其包括电解液溶剂与复合锂 盐,其中,所述电解液溶剂包括有机溶剂、负极添加剂及 正极添加剂,有机溶剂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80%-99%,正极添加剂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 0.5%-5%,负极添加剂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 0.5%-2%。基于在电解液中加入限定体积百分含量的正极 添加剂、负极添加剂可以减少正负极片在快速充电过程中 极化,从而可提升在高充电倍率下的循环性能,还可使其 具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能稳定电极/电解液的界面,提 高具有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在本发明还限定所述负极添加剂包括碳酸亚乙烯酯; 和/或所述正极添加剂包括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针 对特定负极添加剂与正极添加剂可使有效减少Li金属的 析出,从而给促进Li+的溶剂化,从而增加电解液中的载 流子浓度,提升电解液的电导率。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还进一步限定了所述有机溶剂 包括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并进一步对 其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比进行了限定,可以获得最优的溶解性,从而使Li+保持溶剂化,从而可增加电解液中的载 流子浓度,从而提升电解液的电导率。
在本发明中所加入的所述共溶剂包括氟代碳酸乙烯 酯,其能够在负极表面形成电荷交换阻抗更小,离子电导 率更高的SEI膜,从而减少负极在快速充电过程中的极 化,减少金属Li的析出,提升高充电倍率下的循环性能, 且FEC是一种极性分子,能够促进Li+的溶剂化,从而增 加电解液中的载流子浓度,提升电解液的电导率。
针对所述复合锂盐的组分和摩尔浓度的限定,可以提 高所述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从而可在高电位下保持良好 的高温存储和循环性能,并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及抗过充能力。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至少一个锂 离子电芯,所述锂离子电芯内容置有所述锂离子电池电解 液。使用所述电解液制备的电池具有更低的界面阻抗、更稳定的正极结构、较好的常温循环性能、常温倍率性能, 低温性能和高温循环性能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动车,具有与所述锂离子电池相 同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制备方法,其 包括以下步骤:制备电解液溶剂,电解液溶剂包括有机溶 剂、负极添加剂及正极添加剂;其中,正极添加剂占电解 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5%,负极添加剂占电解液 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2%,在所述电解液溶剂中加 入正极添加剂、负极添加剂,从而可对应在正极片、负极 片上形成保护隔离膜层,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具有该电解液 的锂离子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芯的结构 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述锂离子电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 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电解液制备方法的 流程步骤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电解液制备方法制备获得的 电解液对应的克容量发挥与循环次数的关系图示。
图6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电解液制备方法制备获得的 电解液对应的容量保持率与循环次数的关系图示。
图7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对比组2-8所获得的电解液的 锂离子电池在6C倍率下的容量保持率与循环次数的关系 图示。
附图标识说明:
20、锂离子电芯;21、正极片;22、负极片;23、隔 膜;24、电解液;25、极耳;30、锂离子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 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 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或“多个实施例”是指结合实施例所描述的 特定特征、结构、特性或功能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 施例中并可以在超过一个实施例中。在本说明书中的各 位置出现短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中”或“在 多个实施例中”不一定都是指同一个实施例或相同多个实 施例。
在说明书中各处使用特定术语用于例示,不应理解为 限制性的。服务、功能或资源不限于单一服务、功能或资 源;使用这些术语可以指分组的相关服务、功能或资源, 它们可以是分布式或聚集式的。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 包括复合锂盐及电解液溶剂,复合锂盐溶解在电解液溶剂 中最终锂离子的摩尔浓度为0.8-2.5mol/L。
其中,复合锂盐包括锂盐以及锂盐添加剂,其中锂盐 包括LiPF6(六氟磷酸锂)、LiClO4(高氯酸锂)、LiAsF6 (六氟砷酸锂)、LiBF4(四氟硼酸锂)等中任一种或几 种的组合。其中,锂盐添加剂可包括LiBF4(四氟硼酸锂)、 LiODFB(二氟草酸硼酸锂)、LiBOB(二草酸硼酸锂)、 LiPO2F2(二氟磷酸锂)中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所述电解液溶剂包括有机溶剂、共溶剂、负极添加剂 及正极添加剂进行混合制备获得电解液溶剂;其中,有机 溶剂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80%-99%,共溶剂 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15%,正极添加剂 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5%,负极添加剂占 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2%。
具体地,所述有机溶剂包括环状碳酸酯和链状碳酸 酯,进一步地,所述环状碳酸酯包括碳酸乙烯酯,所述链 状碳酸酯包括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中任一种或两种 的组合。其中,当所述有机溶剂包括碳酸乙烯酯、碳酸二 甲酯及碳酸甲乙酯时,则对应碳酸乙烯酯占电解液溶剂的 体积百分含量的15-20%,碳酸二甲酯占电解液溶剂的体 积百分含量的55-60%,碳酸甲乙酯占电解液体积溶剂的 百分含量的15-20%,更进一步地,对应碳酸乙烯酯占电 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还可为15%,碳酸二甲酯占电解 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还可为58%,碳酸甲乙酯占电解液 体积溶剂的百分含量还可为18%。
具体地,所述共溶剂包括氟代碳酸乙烯酯(FEC), 其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的1~12%,还可具体为 5%、6%、8%、10%及12%。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 所述共溶剂可基于需求添加在对应电解液中。
具体地,所述负极添加剂包括碳酸亚乙烯酯(VC), 其占电解液体积百分含量的0.5%-2%,具体可为1%、 1.5%、2%。
所述正极添加剂包括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 (TMSB),其占电解液体积百分含量的0.5%-5%,具体 可为1%~3%,具体还可为1%、1.5%、2%、2.5%及3%。
在本实施例另外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可进一步 包括如下限定:
其中,复合锂盐包括锂盐以及锂盐添加剂,其中所述 锂盐包括六氟磷酸锂(LiPF6),其摩尔浓度为 0.913~1.279mol/L,其摩尔浓度具体可为0.913mol/L、 0.95mol/L、1mol/L、1.2mol/L或1.279mol/L等。
所述锂盐添加剂包括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 二草酸硼酸锂(LiBOB)、二氟磷酸锂(LiPO2F2)及四 氟硼酸锂(LiBF4)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所述锂盐添加 剂的摩尔浓度为0.043~0.243mol/L,其摩尔浓度浓度具体 还可为0.043mol/L、0.05mol/L、0.08mol/L、0.15mol/L、 0.22mol/L或0.243mol/L等。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优化溶剂组成及其配比,从而可 有效地电解液的电导率;进一步地,通过在电解液溶剂以 及复合锂盐的混合原料中加入添加剂还可进一步改善 SEI膜的性质,使其有利于Li+的传导等,从而都可以改 善锂离子电池倍率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做为锂盐添加剂加入的二氟磷酸锂 (LiPO2F2)作为一种含磷型锂盐,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 和高温低温性能,能够显著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常温循 环性能和低温循环性能;LiPO2F2能在负极表面形成一层 富含LixPOyFz和LiF成分的SEI膜,具有较低的界面阻 抗,从而显著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LiPO2F2除了能在负 极形成SEI膜外,也可在初始充电过程中参与阴极成膜, 形成稳定的低阻抗CEI膜,这种CE膜能有效地减少电解液的氧化分解、缓解电极结构破坏和电池循环过程中电极 极化,电极在室温或高温下的循环性能,从而显着改善电 池的倍率性能和在室温或高温下的循环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加入锂盐添加剂的LiBOB (二草酸硼酸锂)也有较高的电导率、良好的热稳定性以 及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对应的高温性能较好,对正极Al 箔集流体具有钝化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加入的锂盐添加剂LiBF4 (四氟硼酸锂)高温稳定性好,对水分不敏感,HF含量 低,低温性能好,能增强电解液对电极的成膜能力,可以 抑制电池阻抗上升。
在本实施例中所包含锂盐添加剂二氟草酸硼酸锂 (LiODFB),其对应的成膜性好,低温性能好,同时高 温性能优良,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优良的离子导电 性。还可进一步在锂离子电池中的Al箔表面形成一层钝 化膜,并抑制电解液氧化。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电解液溶剂中的共溶剂,还可加 入氟代碳酸酯,例如将氟代碳酸乙烯酯(FEC)作为共溶 剂加入,能够在负极表面形成的电荷交换阻抗更小,还可 使SEI膜的离子电导率更高,从而减少负极在快速充电过 程中的极化,减少金属Li的析出,提升高充电倍率下的 循环性能,且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是一种极性分子, 能够促进Li+的溶剂化,从而增加电解液中的载流子浓度, 提升电解液的电导率;
在本实施例中,碳酸亚乙烯酯(VC)能够降低锂化 石墨负极的不可逆容量,从而可以改善锂离子电池在长期 循环过程中的稳定性,尤其是在高温下的稳定性,同时还 能降低锂化石墨、LiNiO2、LiMn2O4等电极在常温下的界 面阻抗。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添加剂采用含硼添加剂三(三甲 基硅烷)硼酸酯(TMSB)在正极材料表面膜上发生氧化 分解,其产物改善了表面膜的成分会提高正极表面LiF、 Li2O、Li2O2等无机物的溶解度,形成的CEI膜较薄,阻 抗较低,这层保护性膜具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能抑制电 解液在随后的循环中发生氧化分解以及正极材料结构的 破坏,稳定电极/电解液界面,并最终提高循环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添加剂还可采用如腈类(如丁二 腈(SN)、聚丙烯腈(AND)等),腈类的添加剂在正 极上具有良好的氧化稳定性,氰基又具有较强的配位能 力,与正极过渡金属络合,可以增强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 性,另外,在正极表面形成的正极电解液界面(CEI膜), 可以降低正极对电解液的反应活性,减少正极对电解液的 分解作用,从而提升电解液在高电压下的循环寿命,另外, 腈类还可以抑制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在高温下的分解;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电解液存在的问题,具 体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倍率型电解液,通过优化溶剂 组成,搭配新型电解质盐和添加剂,提高电解液的离子电 导率,改善SEI膜的成分比例,使其有利于Li+的传导, 还可进一步稳定正极结构,抑制过渡金属离子的溶解,从 而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请参阅图1,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 芯20,所述锂离子电芯20包括正极片21、负极片22、 隔膜23,其中,隔膜23设置于正极片21与负极片22之 间,以确保正极片21与负极片22不会因为直接接触而造 成短路,
所述正极片21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钴酸锂、磷酸铁 锂、镍钴锰三元材料、镍钴铝、磷酸钒锂、锰酸锂、镍酸 锂、钴镍锰酸锂或磷酸铁锂等中任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所述负极片22的材质可包括但不受限于不锈钢、铜、 镍、铝、金、银、铬、铂、钛等材质中任一种或几种的组 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材料104可包括金属锂、石 墨、钛酸锂、硅负极合金等。作为一种变形,石墨可替换 为中间相炭微珠(MCMB,Mesocarbonmicrobcads)、羧甲 基淀粉(CMS,Carboxymethyl starch)等。
隔膜23所采用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单层聚丙烯、单 层聚乙烯、聚丙烯+陶瓷涂覆、聚乙烯+陶瓷涂覆、聚丙 烯+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 因为该类型材料离子透过度大、绝缘,且不与电解液24 及电极发生反应。可以理解,所述隔膜23也可替换为固 态电解质膜,固态电解质膜的材料可包括但不受限于如 Li3N、硫化物、无定形硼酸盐(Li2O-B2O3–SiO2)、硅酸 盐(Li2O-V2O5-SiO2)、LiPON、Li3xLa2/3-xTiO3(LLTO), LiNbO3、LiTaO、Li1+xMxTi2-x(PO4)3(LATP)、Li3OCl、 Li7La3Zr2O12(LLZO)中任一种等。
进一步地,如图2中所示,在另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锂离子电芯20还包括极耳25,所述极耳25分 别与正极片21、负极片22相连接,以在电芯20进行封 装时,极耳25可外露以使所述锂离子电芯20可实现正常 运行。
进一步地,极耳25又分为正极耳251与负极耳252, 其中,正极耳251的材质包括不限于铝,负极耳252所采 用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镍、铜镀镍。
请参阅图3,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 池30,其包括多个锂离子电芯20组装而形成。为了可以 更好地对锂离子电芯20进行实时的监控,则可在所述锂 离子电池30内设置传感控制单元31。具体地,所述传感 控制单元31可设置在所述由所述锂离子电芯20之内或者 所述锂离子电芯20之间。对应的传感控制单元31可对所 述锂离子电池30的内部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检测,以 对所述锂离子电池30的温度、压力、电流、电势、内阻 等进行探测,从而可便于对锂离子电池30内部的温度、 压力等信息进行实时检测,从而保证每个锂离子电池30 的安全稳定运行,以提高所述锂离子电池30的使用寿命 及安全性。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车,所述电动车后 具有所述上述第三实施例中所述锂离子电池的电动车。所 述的电动车具有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高、充放电容量保持能力强等特点。
请参阅图4,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 池电解液制备方法S50,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制备电解液溶剂,电极液溶剂包括有机溶 剂、负极添加剂及正极添加剂;;其中,有机溶剂占电解 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80%-99%,正极添加剂占电解 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5%,负极添加剂占电解液 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2%。
步骤S2,将复合锂盐溶解在步骤S1得到的电解液溶 剂中搅拌均匀,其锂离子的摩尔浓度为0.8-2.5mol/L,得 到所需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其中,在步骤S1中,所述有机溶剂包括环状碳酸酯 和链状碳酸酯,进一步地,所述环状碳酸酯包括碳酸乙烯 酯(EC),所述链状碳酸酯包括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 酯中任一种或两种的组合。其中,当所述有机溶剂包括碳 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及碳酸甲乙酯时,则对应碳酸乙烯 酯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的15%-20%,碳酸二甲 酯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的55%-60%,碳酸甲乙 酯占电解液体积溶剂的百分含量的15%-20%,更进一步 地,对应碳酸乙烯酯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还可为 15%,碳酸二甲酯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还可为 58%,碳酸甲乙酯占电解液体积溶剂的百分含量还可为18%。
具体地,所述电解液还包括共溶剂,所述共溶剂包括 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其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 量的1%-12%,还可具体为5%、6%、8%、10%及12%。
具体地,所述负极添加剂包括碳酸亚乙烯酯(VC), 其占电解液体积百分含量的1%-2%,具体可为1%、1.5%、 2%。
所述正极添加剂包括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 (TMSB),其占电解液体积百分含量的0.5%-5%,具体 可为1%-3%,具体还可为1%、1.5%、2%、2.5%及3%。
在本实施例另外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可进一步 包括如下限定:
其中,复合锂盐包括锂盐以及锂盐添加剂,其中所述 锂盐包括六氟磷酸锂(LiPF6),其摩尔浓度为 0.913~1.279mol/L,其摩尔浓度具体可为0.913mol/L、 0.95mol/L、1mol/L、1.2mol/L或1.279mol/L等。
所述锂盐添加剂包括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 二草酸硼酸锂(LiBOB)、二氟磷酸锂(LiPO2F2)及四 氟硼酸锂(LiBF4)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所述锂盐添加 剂的摩尔浓度为0.043~0.243mol/L,其摩尔浓度浓度具体 还可为0.043mol/L、0.05mol/L、0.08mol/L、0.15mol/L、 0.22mol/L或0.243mol/L等。
在本实施例中有关电解液溶剂、复合锂盐的具体组 分、比例的限定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所述锂离子电池电解 液的具体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所提供的锂离子电 池电解液对应的效果,本发明还提供如下的具体实施例以 进行效果的说明,具体如下:
实验组1:在温度为25℃的条件下,将氟代碳酸乙烯 酯(FEC)、链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二甲酯(DMC)、碳酸 甲乙酯(EMC)和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EC), 碳酸亚乙烯酯(VC),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TMSB), 按体积比FEC:DMC:EMC:EC:VC:TMSB=10:55:15:15:2:3 混合均匀得到电解液溶剂。
将0.1214mol/L的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和 1.2786mol/L六氟磷酸锂(LiPF6)的导电锂盐溶解在上 述步骤得到的混合溶剂中,最终的摩尔浓度为1.4mol/L, 搅拌均匀,得到锂离子电池用倍率型电解液。
实验组2:其与实验组1的区别在于:将氟代碳酸乙 烯酯(FEC)、链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二甲酯(DMC)、碳 酸甲乙酯(EMC)和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EC), 碳酸亚乙烯酯(VC),按体积比FEC:DMC:EMC:EC:VC=10: 55:15:15:5混合均匀得到电解液溶剂。
实验组3:其与实验组1的区别在于:将氟代碳酸乙 烯酯(FEC)、链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二甲酯(DMC)、碳 酸甲乙酯(EMC)和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EC), 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TMSB),按体积比FEC:DMC: EMC:EC:TMSB=10:55:15:15:5混合均匀得到电解液溶剂。
实验组4:其与实验组1的区别在于:将0.0607mol/ L的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0.0607mol/L二草酸硼 酸锂(LiBOB)和1.2786mol/L六氟磷酸锂(LiPF6)的导 电锂盐溶解在上述步骤得到的电解液溶剂中,其最终锂离 子的摩尔浓度为1.4mol/L,搅拌均匀,得到锂离子电池用 倍率型电解液。
对比组1:其与实验组1的区别在于:将氟代碳酸乙 烯酯(FEC)、链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二甲酯(DMC)、碳 酸甲乙酯(EMC)和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EC), 丁二腈(SN),按体积比FEC:DMC:EMC:EC:SN=10:55:1 5:15:5混合均匀得到电解液溶剂。
对比组2:将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EC)、碳 酸甲乙酯(EMC)、碳酸乙二酯(DEC)及添加剂碳酸亚 乙烯酯(VC),按体积比EC:EMC:DEC:VC=18:58:19:2 混合均匀得到电解液溶剂;进一步将锂盐LiPF6溶解在电 解液溶剂中,锂盐的摩尔浓度为1.4mol/L,搅拌均匀,得 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对比组3:将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EC)、碳 酸甲乙酯(EMC)及添加剂碳酸亚乙烯酯(VC),按体 积比EC:EMC:VC=18:77:2混合均匀得到电解液溶剂;进 一步将锂盐LiPF6溶解在电解液溶剂中,锂盐的摩尔浓度 为1.4mol/L,搅拌均匀,得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对比组4:将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EC)、碳 酸乙二酯(DEC)及添加剂碳酸亚乙烯酯(VC),按体 积比EC:DEC:VC=18:77:2混合均匀得到电解液溶剂;进 一步将锂盐LiPF6溶解在电解液溶剂中,锂盐的摩尔浓度 为1.4mol/L,搅拌均匀,得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对比组5:将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EC)、碳 酸乙二酯(DEC)、链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二甲酯(DMC)、 及添加剂碳酸亚乙烯酯(VC),按体积比EC:DEC:DMC: VC=18:58:19:2混合均匀得到电解液溶剂;进一步将锂盐 LiPF6溶解在电解液溶剂中,锂盐的摩尔浓度为1.4mol/L, 搅拌均匀,得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对比组6:将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EC)、碳 酸甲乙酯(EMC)、链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二甲酯(DMC)、 碳酸乙二酯(DEC)、及添加剂碳酸亚乙烯酯(VC), 按体积比EC:EMC:DMC:DEC:VC=18:39:19:19:2混合均匀 得到电解液溶剂;进一步将锂盐LiPF6溶解在电解液溶剂 中,锂盐的摩尔浓度为1.4mol/L,搅拌均匀,得到锂离子 电池电解液。
对比组7:将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EC)、碳 酸甲乙酯(EMC)、链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二甲酯(DMC)、 碳酸乙二酯(DEC)、及添加剂碳酸亚乙烯酯(VC), 按体积比EC:EMC:DMC:DEC:VC=18:19:39:19:2混合均匀 得到电解液溶剂;进一步将锂盐LiPF6溶解在电解液溶剂 中,锂盐的摩尔浓度为1.4mol/L,搅拌均匀,得到锂离子 电池电解液。
对比组8:将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EC)、碳 酸甲乙酯(EMC)、链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二甲酯(DMC)、 碳酸乙二酯(DEC)、及添加剂碳酸亚乙烯酯(VC), 按体积比EC:EMC:DMC:DEC:VC=18:19:19:39:2混合均匀 得到电解液溶剂;进一步将锂盐LiPF6溶解在电解液溶剂 中,锂盐的摩尔浓度为1.4mol/L,搅拌均匀,得到锂离子 电池电解液。
基于上述实验组1-4及对比组1-8进行电解液倍率性 能测试。
具体地,以NCM811为正极,锂金属片为对电极,锂 离子电池电解液采用如上述实验组1-4及对比组1-8,以 Celgard2500膜为隔膜,制得纽扣电池。
以实验组1对应在电解液1C倍率、电解液2C倍率、 电解液3C倍率、电解液4C倍率、电解液5C倍率以及电 极液6C倍率下,获取其对应的不同循环次数下的克容量 发挥以及容量保持率。
对应的实验可如图5及图6中所示,在不同的倍率及 循环次数下,对应实验组1获得的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在 6C倍率下的克容量发挥均保持在141.14mAh/g,而其对 应的容量发挥率也可保持在83.44%之上。当对应在电解 液1C倍率下,循环次数对其克容量发挥及容量发挥率基 本没有影响,其克容量发挥保持在178mAh/g左右,而容 量发挥率则保持在115%。
在上述实验组1-4中,该电解液锂盐采用复合锂盐, 碳酸酯为溶剂,氟代碳酸酯为共溶剂,碳酸亚乙烯酯和含 磷化合物为添加剂,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二草 酸硼酸锂(LiBOB)、二氟磷酸锂(LiPO2F2)、四氟硼 酸锂(LiBF4)为锂盐添加剂,氟代碳酸乙烯酯(FEC)能够在负极表面形成电荷交换阻抗更小,离子电导率更高 的SEI膜,减少负极在快速充电过程中的极化,提升高充 电倍率下的循环性能;二草酸硼酸锂(LiBOB)有良好的 热稳定性,高温性能较好;四氟硼酸锂(LiBF4):高温 稳定性好,低温性能好,能增强电解液对电极的成膜能力; 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具有优异的成膜性能,良好 的高温存储和循环性能;VC能够改善长期循环稳定性, 尤其是在高温下的稳定性;TMSB在正极材料表面形成的CEI膜较薄,阻抗较低,具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能稳定 电极/电解液界面,并最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该电解液6C倍率下,比容量发挥141.14mAh/g,比 容量发挥率为83.44%,使用本发明电解液制备的电池具 有更低的界面阻抗、更稳定的正极结构、较好的常温循环 性能、常温倍率性能,低温性能和高温循环性能也得到了 明显的改善。
进一步地,为了说明实验组1-4及对比组1-8的差异, 还可进一步将实验组1-4、对比组1-8获得的软包锂离子 电池在温度为25±3℃下,以1.0C/1.0C的倍率充放电循 环35次,测试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及其克容量发挥,对应 测试结果如下表:
项目 可容量发挥(mAh/g) 容量保持率
实验组1 175 115%
实验组2 160 90%
实验组3 163 93%
实验组4 168 100%
对比组1 143 80%
对比组2 120 75%
基于上述实验组1-4及对比组1-8对应实验结果的比 对分析,可知,在对应的实验组1-4中分别加入的不同的 锂盐添加剂和电解液添加剂,可对最终所获得的电解液的 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请参阅图7,在对应的对比组2-8中,其获得 的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在6C倍率下的克容量发 挥明显低于实验组1-8,其中,以循环30次为例, 在对比组2-8中对应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的克容 量发挥最高仅为58mAh/g,实验组1-8中所揭示 的有关电解液制备的相关限定相对于对比组2-8 具有更优的性能。
具体地,在实验组1-4所限定的具体试验组中,二氟 草酸硼酸锂(LiODFB)在碳酸酯和羧酸酯溶剂中具有优 良的离子导电率,高电位下可以钝化铝箔流体,具有良好 的高温存储和循环性能,并且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 能及抗过充能力。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具有优异 的成膜性能,研究表明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可以 同时在电池的阴极和阳极形成CEI膜和SEI膜,其中CE I膜主要由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氧化产物和碳酸乙 烯酯(EC)共同形成含硼碳酸酯类物质构成,CEI膜的形 成有效的减少了阴极对电解液的持续氧化分解,增强循环 稳定性。SEI膜主要由LiF和草酸硼酸锂类衍生物组成, 可以提高的Li+的传输和减少电解液的持续还原分解,从 而改善电池高电压的循环稳定性,同时可提高锂电池高温 性能。另外,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与六氟磷酸锂 (LiPF6)可形成稳定化合物四氟草酸磷酸锂(LiPF4C2O 4),从而减小HF的生成;
双草酸硼酸锂(LiBOB)有较高的电导率,良好的热 稳定性,高温性能较好,在石墨负极上成膜性能好,溶解 度偏低,部分低介电常数的溶剂几乎不溶解;四氟硼酸锂(LiBF4):高温稳定性好,对水分不敏感,氟化氢(HF) 含量低,低温性能好,能增强电解液对电极的成膜能力, 但单独使用不能在碳负极形成稳定SEI膜;氟代碳酸酯 (如氟代碳酸乙烯酯(FEC))能够在负极表面形成电荷 交换阻抗更小,离子电导率更高的SEI膜,从而减少负极 在快速充电过程中的极化,减少金属Li的析出,提升高 充电倍率下的循环性能,且FEC是一种极性分子,能够 促进Li+的溶剂化,从而增加电解液中的载流子浓度,提 升电解液的电导率;
含硼添加剂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TMSB)在正 极材料表面膜上发生氧化分解,其产物改善了表面膜的成 分会提高正极表面LiF、Li2O、Li2O2等无机物的溶解度, 形成的CEI膜较薄,阻抗较低,这层保护性膜具有良好 的离子导电性,能抑制电解液在随后的循环中发生氧化分 解以及正极材料结构的破坏,稳定电极/电解液界面,并 最终提高循环稳定性;
碳酸亚乙烯酯(VC)能够降低锂化石墨负极的不可 逆容量,改善其在长期循环过程中的稳定性,尤其是在高 温下的稳定性。同时还能降低锂化石墨、LiNiO2、LiMn2 O4等电极在常温下的界面阻抗。碳酸亚乙烯酯(VC)能 够改善长期循环稳定性,尤其是在高温下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 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 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包括电解液溶剂与复合锂盐,其中,所述电解液溶剂包括有机溶剂、负极添加剂及正极添加剂,有机溶剂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80%-99%,正极添加剂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5%,负极添加剂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2%。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添加剂包括碳酸亚乙烯酯;和/或所述正极添加剂包括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包括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中任一种或两种,以及其与碳酸乙烯酯的组合。
4.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包括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15%-20%的碳酸乙烯酯、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55%-60%的碳酸二甲酯以及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15%-20%的碳酸甲乙酯。
5.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溶剂中还包括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15%的共溶剂,所述共溶剂包括氟代碳酸乙烯酯。
6.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锂盐包括锂盐及锂盐添加剂;所述锂盐的摩尔浓度为0.913~1.279mol/L;所述锂盐添加剂的摩尔浓度为0.043~0.243mol/L。
7.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盐添加剂包括二氟草酸硼酸锂、二草酸硼酸锂、二氟磷酸锂及四氟硼酸锂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和/或所述锂盐包括六氟磷酸锂。
8.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锂离子电芯,所述锂离子电芯内容置有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9.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8中所述锂离子电池。
10.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制备电解液溶剂,电解液溶剂包括有机溶剂、负极添加剂及正极添加剂;其中,有机溶剂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80%-99%,正极添加剂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5%,负极添加剂占电解液溶剂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5%-2%;及步骤S2,将复合锂盐溶解在步骤S1得到的电解液溶剂中搅拌均匀,其锂离子的摩尔浓度为0.8-2.5mol/L,得到所需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CN202110031924.8A 2021-01-11 2021-01-11 一种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 Pending CN1147592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31924.8A CN114759262A (zh) 2021-01-11 2021-01-11 一种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31924.8A CN114759262A (zh) 2021-01-11 2021-01-11 一种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59262A true CN114759262A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25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31924.8A Pending CN114759262A (zh) 2021-01-11 2021-01-11 一种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59262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6517A (zh) * 2014-05-14 2014-07-30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5470563A (zh) * 2015-01-28 2016-04-06 万向A一二三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硅碳负极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CN109713298A (zh) * 2018-12-29 2019-05-03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及制备方法
CN110148774A (zh) * 2019-04-24 2019-08-20 东莞东阳光科研发有限公司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体系电池用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0459806A (zh) * 2019-08-12 2019-11-15 河南华瑞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宽温域型锂离子电解液
CN110931873A (zh) * 2019-12-11 2020-03-27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一种适用于高镍三元/硅碳体系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6517A (zh) * 2014-05-14 2014-07-30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5470563A (zh) * 2015-01-28 2016-04-06 万向A一二三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硅碳负极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CN109713298A (zh) * 2018-12-29 2019-05-03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及制备方法
CN110148774A (zh) * 2019-04-24 2019-08-20 东莞东阳光科研发有限公司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体系电池用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0459806A (zh) * 2019-08-12 2019-11-15 河南华瑞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宽温域型锂离子电解液
CN110931873A (zh) * 2019-12-11 2020-03-27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一种适用于高镍三元/硅碳体系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彭晓丽: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
赵金玲: "氟代碳酸乙烯酯在新型电池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93408B (zh) 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
CN101188313B (zh) 用于可充电锂电池的电解液和包括其的可充电锂电池
CN111883839B (zh) 高压电解液及基于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12909341A (zh)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
CN108615941B (zh) 一种防热失控的添加剂及其在二次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
CN103346350A (zh) 一种改善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电解液以及电池
CN110783626A (zh) 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锂离子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装置
CN117673476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JP2021534555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2909340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
JP2023539963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及び電力消費装置
EP4044313A1 (en) Electrolyte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same
EP4322277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al device
CN115172878A (zh) 一种电解液及其配制方法和二次电池
CN115036574A (zh) 一种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1146497B (zh) 电池电解液用添加剂、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锂离子电池
CN114759262A (zh) 一种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
CN110797572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3871715A (zh) 一种磷酸铁锂电池
CN110994021A (zh) 电解液添加剂、电解液和锂离子电池
CN113823836B (zh) 电解液、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装置
WO2023221120A1 (zh) 非水电解液以及包含其的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111934011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7080551A (zh) 一种含n和s元素的内盐型添加剂、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应用
CN115663284A (zh) 一种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71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