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28682B - 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28682B
CN114728682B CN201980102254.5A CN201980102254A CN114728682B CN 114728682 B CN114728682 B CN 114728682B CN 201980102254 A CN201980102254 A CN 201980102254A CN 114728682 B CN114728682 B CN 1147286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balancer
arm
saddle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1022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28682A (zh
Inventor
杉冈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728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286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286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286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8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aking more than one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具备前制动机构(20)、具有制动臂(31)的后制动机构(30)、所述后轮(13)的车轴(15)、后制动操作件(40)、制动鼓盖(50)、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制动鼓盖(50)且与所述前制动机构(20)的操作输入部(21)连接成能够连动的反转连杆(60)、一端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反转连杆(60)且另一端与所述制动臂(31)连接成能够连动的平衡器(69)、以及将所述平衡器(69)和所述后制动操作件(40)连结成能够连动的制动拉杆(70),所述平衡器(69)配置在所述制动臂(31)的前方,且所述平衡器(69)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下与所述制动鼓盖(50)重叠。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将向跨骑型车辆的后轮施加的制动力分配给前轮的连动制动装置。连动制动装置具备平衡器(操作力分配连杆)。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将平衡器配置在制动踏板(后制动操作件)的周边。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将平衡器配置在后轮的车轴的后方。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555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568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当如专利文献1那样将平衡器配置在制动踏板的周边时,制动踏板周边的部件配置变得复杂。由此,车辆在车宽方向上可能会肥大化。
另一方面,当如专利文献2那样将平衡器配置在后轮的车轴的后方时,部件个数多且成为复杂的结构。由此,后轮周边的外观性下降,并且成本可能会升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简化后制动操作件的周边,并提高后轮周边的外观性,且实现低成本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具备:前制动机构(20),其向跨骑型车辆(1)的前轮(12)施加制动力;后制动机构(30),其具有制动臂(31),且根据所述制动臂(31)的转动操作而向后轮(13)施加制动力;所述后轮(13)的车轴(15);后制动操作件(40),其用于操作所述后制动机构(30);制动鼓盖(50),其固定于车身侧;反转连杆(60),其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制动鼓盖(50),且从转动中心(C3)分离的部位与所述前制动机构(20)的操作输入部(21)连接成能够连动;平衡器(69),其一端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反转连杆(60)的与和所述操作输入部(21)连接的连接部相反侧的端部,且另一端与所述制动臂(31)的从转动中心(C2)分离的部位连接成能够连动;以及制动拉杆(70),其将所述平衡器(69)的从所述一端分离的部位与所述后制动操作件(40)连结成能够连动,其中,所述平衡器(69)配置在所述制动臂(31)的前方,所述平衡器(69)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下与所述制动鼓盖(50)重叠。
根据该结构,与将平衡器配置在后制动操作件的周边的情况相比,后制动操作件的周边简化。此外,与将平衡器配置在后轮的车轴的后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此外,与将平衡器配置在后轮的车轴的后方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制动拉杆的长度。因此,能够简化后制动操作件的周边,并提高后轮周边的外观性,且实现低成本化。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平衡器(69)配置在所述车轴(15)的前方,所述制动臂(31)配置在所述车轴(15)的后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实现平衡器与制动臂不干涉的布局。此外,在侧视观察下平衡器与制动臂不重叠,因此能够抑制向车宽方向外侧的突出。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反转连杆(60)配置在所述制动臂(31)的前方,且在侧视观察下与所述制动鼓盖(50)重叠。
根据该结构,反转连杆也与平衡器同样地在侧视观察下与制动鼓盖重叠,因此后轮周边的外观性进一步提高。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制动拉杆(70)相对于所述平衡器(69)能够装拆。
根据该结构,后轮的装拆变得简单,因此维护性提高。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可以是,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还具备配置在所述车轴(15)的上方的前制动拉索(26),所述制动拉杆(70)配置在所述车轴(15)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实现前制动拉索与制动拉杆不干涉的布局。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能够简化后制动操作件的周边,并提高后轮周边的外观性,且实现低成本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右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连动制动装置的制动踏板输入前的右侧视图。
图3是图2的III向视图,是包含将制动鼓盖利用通过反转连杆的转动中心的面剖切后的剖面的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连动制动装置的制动踏板输入后的右侧视图,是向反转连杆输入的载荷超过阈值之前的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连动制动装置的制动踏板输入后的右侧视图,是向反转连杆输入的载荷超过了阈值之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车辆整体>
图1示出具备连动制动装置2的机动二轮车1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1的车架5具备:左右一对的前叉6;将左右一对的前叉6支承为能够转向的头管(未图示);从头管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7;从主框架7的后部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框架8;以及从主框架7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座椅框架9。
机动二轮车1具备:包含发动机的动力单元10;配置在动力单元10的后方且沿前后延伸的摆臂11;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前轮12;配置在车辆后部的后轮13;以及配置在车辆后部的后缓冲件14。
动力单元10配置在主框架7的下方。摆臂11的前端部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左右一对的枢轴框架8。前轮12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前叉6的下端部。后轮13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摆臂11的后端部。后缓冲件14设置在摆臂11的后部与座椅框架9之间。
<连动制动装置>
机动二轮车1具备将向后轮13施加的制动力分配给前轮12的连动制动装置2。连动制动装置2具备:向前轮12施加制动力的前制动机构20;向后轮13施加制动力的后制动机构30;后轮13的车轴15;用于操作后制动机构30的制动踏板40(后制动操作件);固定于车身侧的制动鼓盖50;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制动鼓盖50的反转连杆60;与反转连杆60连接的平衡器69;使平衡器69与制动踏板40能够连动的制动拉杆70;用于调整平衡器69与后制动臂31的相对位置的调节器80;在从平衡器69向反转连杆60输入的载荷超过阈值之前限制反转连杆60的转动的延迟弹簧25(弹性构件);以及配置在车轴15的上方的前制动拉索26。
前制动机构20基本上由作为前制动操作件的制动杆(未图示)操作。后制动机构30由作为后制动操作件的制动踏板40操作。连动制动装置2在向制动踏板40输入的操作载荷超过了规定的值(阈值)的情况下,使操作载荷的一部分也作用于前制动机构20。
前制动机构20由鼓式制动器构成。前制动机构20具备:与前轮12一体旋转的制动鼓(未图示);在前轮12的制动时被压接于制动鼓的内周面的制动蹄(未图示);用于将制动蹄向压接于制动鼓的内周面的方向推压移动的凸轮(未图示);以及用于操作凸轮的前制动臂21。制动鼓、制动蹄及凸轮等部件配置在制动器壳体22的内部。
前制动臂21配置在制动器壳体22的车宽方向外侧。前制动臂21是前制动机构20的操作输入部。前制动臂21接受操作力而向一方向(以前轮车轴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使前制动机构20产生制动力。前制动臂21经由未图示的操作拉索与操作车把上的制动杆连接。
后制动机构30由鼓式制动器构成。后制动机构30具备:与后轮13一体旋转的制动鼓(未图示);在后轮13的制动时被压接于制动鼓的内周面的制动蹄(未图示);用于将制动蹄向压接于制动鼓的内周面的方向推压移动的凸轮(未图示);以及用于操作凸轮的后制动臂31(制动臂)。制动鼓、制动蹄及凸轮等部件配置在制动鼓盖50的内部。
如图2所示,后制动臂31沿上下方向延伸。后制动臂31是后制动机构30的操作输入部。后制动臂31在自身的上端部具有转动中心C2。后制动臂31配置在车轴15的后方。后制动臂31的转动中心C2的上下高度比车轴15(车轴中心C1)的上下高度低。在侧视观察下,后制动臂31的转动中心C2配置在车轴中心C1的后下方。
如图1所示,制动踏板40具备:从转动自如地支承于车身侧部的枢轴41向前方延伸的操作臂42;以及从枢轴41向上方延伸的工作臂43。操作臂42的前端侧上表面在制动操作时由驾驶员踏入。在图中,符号45表示对制动踏板40向初期位置施力的复位弹簧,符号46表示对制动踏板40的转动位移进行限制的限动件。
制动鼓盖50与摆臂11的后端部连结。在图2的侧视观察下,制动鼓盖50具备圆形形状的鼓盖主体51和从鼓盖主体51的上部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伸部52。例如,鼓盖主体51及前方延伸部52由同一构件(例如金属)形成为一体。在图中,符号53表示用于将延迟弹簧25卡止的卡止爪,符号54表示对反转连杆60的过度的转动(绕转动中心C3的逆时针的过度的转动)进行限制的限动件。卡止爪53从前方延伸部52的前端部向下方突出。限动件54在车轴15的上方位置呈向上方凸出的弧状。
如图3所示,制动鼓盖50具有以使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支承轴56能够穿过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开口的贯通孔55。在图中,符号57表示与支承轴56的一端部(车宽方向内端部)卡合的防脱卡夹,符号58表示在支承轴56的另一端部(车宽方向外端部)安装的O形密封圈。
反转连杆60以支承轴56为中心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制动鼓盖50。反转连杆60的从转动中心C3分离的部位与前制动臂21(参照图1,前制动机构20的操作输入部)连接成能够连动。
如图2所示,支承轴56的上下高度与车轴15的上下高度实质上相同。在侧视观察下,支承轴56配置在制动鼓盖50的前部的前后中央部。在侧视观察下,反转连杆60与制动鼓盖50的鼓盖主体51重叠。
在侧视观察下,反转连杆60具备:从与支承轴56重叠的部位向后上方弯曲延伸的弯曲延伸部61;以及从与支承轴56重叠的部位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62。例如,弯曲延伸部61及下方延伸部62由同一构件(例如金属)形成为一体。
例如,优选反转连杆60由与制动鼓盖50相同的构件(例如金属)形成。例如,优选反转连杆60具有与制动鼓盖50相同的金属光泽。在该情况下,在侧视观察下反转连杆60与制动鼓盖50看起来相同化,因此有助于外观性的提高。
弯曲延伸部61的上端部与前制动拉索26的另一端(后端)连接。反转连杆60经由前制动拉索26与前制动臂21(参照图1)连接成能够连动。图中符号28表示对前制动拉索26的一部分(靠近反转连杆60的部位)进行引导的引导片。
如图3所示,反转连杆60具备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的一对板65、66。一对板65、66是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的内板65和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外板66。
内板65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连结部65a;以随着从第一连结部65a的上端朝向上侧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延伸的第一上倾斜部65b;从第一上倾斜部65b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第一上延伸部65c;以随着从第一连结部65a的下端朝向下侧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延伸的第一下倾斜部65d;以及从第一下倾斜部65d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第一下延伸部65e。第一连结部65a、第一上倾斜部65b、第一上延伸部65c、第一下倾斜部65d及第一下延伸部65e由同一构件形成为一体。
外板66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连结部66a;以随着从第二连结部66a的上端朝向上侧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的第二上倾斜部66b;从第二上倾斜部66b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第二上延伸部66c;以随着从第二连结部66a的下端朝向下侧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的第二下倾斜部66d;以及从第二下倾斜部66d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第二下延伸部66e。第二连结部66a、第二上倾斜部66b、第二上延伸部66c、第二下倾斜部66d及第二下延伸部66e由同一构件形成为一体。
外板66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与内板65重叠。第二连结部66a从车宽方向外侧结合于第一连结部65a。第二上倾斜部66b及第二上延伸部66c相对于第一上倾斜部65b及第一上延伸部65c在车宽方向上分别分离。第二下倾斜部66d及第二下延伸部66e相对于第一下倾斜部65d及第一下延伸部65e在车宽方向上分别分离。
如图2所示,反转连杆60具有将延迟弹簧25的一端卡止的卡止孔63。卡止孔63沿反转连杆60的厚度方向(车宽方向)开口。卡止孔63形成在反转连杆60的上端部与支承轴56的连接部之间。如图3所示,卡止孔63形成在反转连杆60的连结部65a、66a中的上倾斜部65b、66b的附近。
平衡器69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构件。平衡器69的上端(一端)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反转连杆60的下端部(反转连杆60的与和前制动臂21连接的连接部相反侧的端部)。如图2所示,平衡器69的下端(另一端)与后制动臂31的下端部(后制动臂31的从转动中心C2分离的部位)连接成能够连动。平衡器69的下端经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调节器80与后制动臂31的下端部连接。
平衡器69配置在后制动臂31的前方。平衡器69配置在车轴15的前方。在侧视观察下,平衡器69的上部与制动鼓盖50的前下部重叠。
例如,优选平衡器69由与制动鼓盖50相同的构件(例如金属)形成。例如,优选平衡器69具有与制动鼓盖50相同的金属光泽。在该情况下,在侧视观察下平衡器69与制动鼓盖50看起来相同化,因此有助于外观性的提高。
制动拉杆70将平衡器69的上下中央部(平衡器69的从一端分离的部位)与制动踏板40(参照图1)连结成能够连动。制动拉杆70配置在车轴15的下方。制动拉杆70沿前后方向延伸。制动拉杆70的前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工作臂43(参照图1)的上端部。制动拉杆70的后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平衡器69的上下中央部。
制动拉杆70的后端部相对于平衡器69能够装拆。制动拉杆70的后端部连结于以从前侧包围平衡器69的上下中央部的方式使后方开放的截面U字状的托架71的前表面。如图3所示,托架71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卡止销72、卡止于卡止销72的卡止环73、以及在卡止销72的前端部安装的防脱卡夹与平衡器69连结。例如,卡止销72、卡止环73及防脱卡夹74能够通过专用的工具分解。通过将卡止销72从防脱卡夹74拔出,由此能够解除制动拉杆70与平衡器69的结合。
如图2所示,调节器80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螺栓81(杆)和与螺栓81螺合的螺母82。螺栓81的前端部经由托架83与平衡器69的下端部连接。螺栓81的前端部相对于平衡器69的下端部能够绕着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轴转动。后制动臂31的下端部与螺栓81的一部分(在图中为后端部)连接。后制动臂31的下端部由未图示的施力构件朝向螺母82施力。通过使螺母82绕着螺栓81的轴线旋转,从而螺母82沿着螺栓81的轴线移动。由此,能够调整平衡器69的下端部与后制动臂31的下端部的相对位置。
延迟弹簧25始终对反转连杆60向初期位置的方向(图2的初期状态)施力。延迟弹簧25的一端卡止于反转连杆60。延迟弹簧25的另一端卡止于制动鼓盖50的前方延伸部52的卡止爪53。延迟弹簧25对反转连杆60的上端部向前方施力。
延迟弹簧25在从平衡器69向反转连杆60输入的载荷超过阈值之前,限制反转连杆60的转动。延迟弹簧25在从平衡器69向反转连杆60输入的载荷超过了阈值之后,允许反转连杆60的图中绕逆时针方向(以支承轴56为中心的绕逆时针方向)的转动。
前制动拉索26是在后制动机构30的操作时输入其操作力的一部分的连动用的操作拉索。前制动拉索26配置在车轴15的前上方。前制动拉索26沿前后方向延伸。前制动拉索26的前端(一端)与前制动臂21(参照图1)连接。前制动拉索26的后端(另一端)与反转连杆60的上端部连接。如图3所示,前制动拉索26的后端经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销27与第一上延伸部65c及第二上延伸部66c连结。
<连动制动装置的动作>
在制动踏板40未被进行踏入操作的初期状态下,反转连杆60受到延迟弹簧25的作用力而处于图2的初期位置。在反转连杆60处于初期位置的情况下,前制动拉索26未被拉入,因此在前制动机构20上未作用有制动力。
当从图2的状态踏入制动踏板40时,制动踏板40在图1中绕顺时针方向(以枢轴41为中心的绕顺时针方向)转动。于是,伴随着制动踏板40的工作臂43的位移而操作力(图4的箭头V1方向的力)通过制动拉杆70向平衡器69输入。此时,输入到平衡器69的操作力的一部分向反转连杆60传递。输入到平衡器69的操作力的剩余的一部分经由调节器80向后制动臂31传递。
在制动踏板40被踏入的初期的阶段(图4的状态),从平衡器69向反转连杆60输入的载荷未超过阈值(连动开始阈值)。因此,反转连杆60的转动由延迟弹簧25限制。因此,平衡器69的上端部侧的位移由反转连杆60限制,且平衡器69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由制动拉杆70向前方拉入,后制动臂31在图4中绕逆时针方向(绕着转动中心C2的箭头V2方向)转动。其结果是,仅后制动机构30产生与制动踏板40的踏入量对应的制动力。即,前制动机构20不产生制动力。
另外,当从该状态起制动踏板40的踏入量增加时,从平衡器69向反转连杆60输入的载荷超过阈值。在该情况下,反转连杆60克服延迟弹簧25的作用力,在图5中绕逆时针方向(绕着转动中心C3的箭头V3方向)转动。于是,与反转连杆60连结的前制动拉索26被拉入。由此,经由前制动拉索26而前制动机构20的前制动臂21转动。在该期间,后制动机构30的后制动臂31也经由平衡器69转动。其结果是,在后制动机构30及前制动机构20中,产生与制动踏板40的踏入量对应的制动力。
<作用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1的连动制动装置2具备:向机动二轮车1的前轮12施加制动力的前制动机构20;具有后制动臂31,且根据后制动臂31的转动操作而向后轮13施加制动力的后制动机构30;后轮13的车轴15;用于操作后制动机构30的制动踏板40;固定于车身侧的制动鼓盖50;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制动鼓盖50,且从转动中心C3分离的部位与前制动机构20的前制动臂21连接成能够连动的反转连杆60;一端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反转连杆60的与和前制动臂21连接的连接部相反侧的端部,且另一端与后制动臂31的从转动中心分离的部位连接成能够连动的平衡器69;以及将平衡器69的从一端分离的部位与制动踏板40连结成能够连动的制动拉杆70,其中,平衡器69配置在后制动臂31的前方,平衡器69的上部在侧视观察下与制动鼓盖50重叠。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将平衡器69配置在制动踏板40的周边的情况相比,制动踏板40的周边简化。此外,与将平衡器69配置在后轮13的车轴15的后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此外,与将平衡器69配置在后轮13的车轴15的后方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制动拉杆70的长度。因此,能够简化制动踏板40的周边,并提高后轮13的周边的外观性,且实现低成本化。
平衡器69配置在车轴15的前方,后制动臂31配置在车轴15的后方,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实现平衡器69与后制动臂31不干涉的布局。此外,在侧视观察下,平衡器69与后制动臂31不重叠,因此能够抑制向车宽方向外侧的突出。
反转连杆60配置在后制动臂31的前方,且在侧视观察下与制动鼓盖50重叠,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根据该结构,反转连杆60也与平衡器69同样地在侧视观察下与制动鼓盖50重叠,因此后轮13的周边的外观性进一步提高。
制动拉杆70相对于平衡器69能够装拆,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根据该结构,后轮13的装拆变得简单,因此维护性提高。
连动制动装置2具备配置在车轴15的上方的前制动拉索26,制动拉杆70配置在车轴15的下方,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实现前制动拉索26与制动拉杆70不干涉的布局。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平衡器69配置在车轴15的前方且后制动臂31配置在车轴15的后方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平衡器69配置在车轴15的下方,后制动臂31的转动中心C2配置在车轴15的上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平衡器69的上部在侧视观察下与制动鼓盖50重叠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平衡器69的全部在侧视观察下与制动鼓盖50重叠。即,可以是平衡器69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下与制动鼓盖50重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反转连杆60配置在后制动臂31的前方且在侧视观察下与制动鼓盖50重叠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反转连杆60配置在后制动臂31的上方且在侧视观察下与制动鼓盖50重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制动拉杆70相对于平衡器69能够装拆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制动拉杆70相对于平衡器69不能装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具备配置在车轴15的上方的前制动拉索26且制动拉杆70配置于车轴15的下方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制动拉杆70配置在车轴15的上下高度以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前制动机构20及后制动机构30都由鼓式制动器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前制动机构20由通过液压来操作制动部的盘式制动器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后制动操作件为制动踏板4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后制动操作件为制动杆。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跨骑型车辆中包括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而且也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也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为本发明的一例,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1 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
2 连动制动装置
12 前轮
13 后轮
15 车轴
20 前制动机构
21 前制动臂(操作输入部)
26 前制动拉索
30 后制动机构
31 后制动臂(制动臂)
40 制动踏板(后制动操作件)
50 制动鼓盖
60 反转连杆
69 平衡器
70 制动拉杆
C1 车轴中心
C2 后制动臂的转动中心
C3 反转连杆的转动中心

Claims (5)

1.一种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具备:
前制动机构(20),其向跨骑型车辆(1)的前轮(12)施加制动力;
后制动机构(30),其具有制动臂(31),且根据所述制动臂(31)的转动操作而向后轮(13)施加制动力;
所述后轮(13)的车轴(15);
后制动操作件(40),其用于操作所述后制动机构(30);
制动鼓盖(50),其固定于车身侧;
反转连杆(60),其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制动鼓盖(50),且从转动中心(C3)分离的部位与所述前制动机构(20)的操作输入部(21)连接成能够连动;
平衡器(69),其一端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反转连杆(60)的与和所述操作输入部(21)连接的连接部相反侧的端部,且另一端与所述制动臂(31)的从转动中心(C2)分离的部位连接成能够连动;以及
制动拉杆(70),其将所述平衡器(69)的从所述一端分离的部位和所述后制动操作件(40)连结成能够连动,
所述平衡器(69)配置在所述制动臂(31)的前方,
所述平衡器(69)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下与所述制动鼓盖(50)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器(69)配置在所述车轴(15)的前方,
所述制动臂(31)配置在所述车轴(15)的后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转连杆(60)配置在所述制动臂(31)的前方,且在侧视观察下与所述制动鼓盖(50)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拉杆(70)相对于所述平衡器(69)能够装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还具备配置在所述车轴(15)的上方的前制动拉索(26),
所述制动拉杆(70)配置在所述车轴(15)的下方。
CN201980102254.5A 2019-11-20 2019-11-20 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 Active CN1147286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45419 WO2021100138A1 (ja) 2019-11-20 2019-11-20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28682A CN114728682A (zh) 2022-07-08
CN114728682B true CN114728682B (zh) 2023-08-08

Family

ID=75980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102254.5A Active CN114728682B (zh) 2019-11-20 2019-11-20 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286793B2 (zh)
CN (1) CN114728682B (zh)
BR (1) BR112022009311A2 (zh)
WO (1) WO2021100138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8891A (zh) * 2008-12-25 2010-06-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WO2014147900A1 (ja) * 2013-03-21 2014-09-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ブレーキ装置
JP2017056889A (ja) * 2015-09-18 2017-03-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2017222237A (ja) * 2016-06-14 2017-12-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8891A (zh) * 2008-12-25 2010-06-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WO2014147900A1 (ja) * 2013-03-21 2014-09-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ブレーキ装置
CN105189276A (zh) * 2013-03-21 2015-12-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制动装置
JP2017056889A (ja) * 2015-09-18 2017-03-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2017222237A (ja) * 2016-06-14 2017-12-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28682A (zh) 2022-07-08
JP7286793B2 (ja) 2023-06-05
JPWO2021100138A1 (zh) 2021-05-27
BR112022009311A2 (pt) 2022-08-09
WO2021100138A1 (ja) 2021-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81638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ブレーキ装置
EP2682334B1 (en) Straddle type vehicle brake system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6306896B2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6199275A (ja) 車両用制動装置及び鞍乗型車両
JP6306895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364618B2 (ja) 車両用ブレーキロック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JP2009202650A (ja) 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CN108025793B (zh) 鞍乘型车辆和前后联动制动机构
JP599766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後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650308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4728682B (zh) 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
WO2018124099A1 (ja) 鞍乗型車両
WO2017056281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WO2017130355A1 (ja) 連動ブレーキ装置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CN110573417B (zh) 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
JP642534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WO2017057595A1 (ja) 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EP3388322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612663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CN108883807B (zh) 鞍乘式车辆
JP4590197B2 (ja) 二輪車のブレーキ装置
JP2018177201A (ja) 鞍乗型車両
WO2018142575A1 (ja) 鞍乗型車両の前後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737351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ブレーキ装置
CN111936380B (zh) 减速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