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09353B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09353B
CN114709353B CN202210441762.XA CN202210441762A CN114709353B CN 114709353 B CN114709353 B CN 114709353B CN 202210441762 A CN202210441762 A CN 202210441762A CN 114709353 B CN114709353 B CN 1147093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hode
groove
layer
display panel
meta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4176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09353A (zh
Inventor
邓智博
陈中明
张春鹏
鲜于文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4176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0935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09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09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093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093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2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3An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包括源漏极金属层、平坦化层、阳极层以及阴极层;源漏极金属层包括阴极走线;平坦化层上设置有第一通槽;阳极层上设置有第二通槽;阴极层包括第一阴极部和第二阴极部,第一阴极部位于第一通槽内,第二阴极部位于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外;本发明通过将阴极走线设置在源漏极金属层,通过将阳极层设置成半封闭结构,将阴极层分为第一阴极部和第二阴极部,第一阴极部与阴极走线电性连接,在阳极层的开口处,第二阴极部与第一阴极部电性连接,即可实现面内阴极信号的传输,不需要再占用显示面板外围的面积,因此,可以实现窄边框。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搭载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LTPS)背板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技术中,窄边框是技术升级的发展趋势。通常,阴极走线需要从显示区引线到显示面板的外围,然后与非显示区内的驱动芯片进行绑定。其中,引线区域对边框大小会有较大限制,导致现有技术难以实现窄边框。故,有必要改善这一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的阴极走线占用边框区域面积,导致难以实现窄边框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源漏极金属层、平坦化层、阳极层以及阴极层;所述源漏极金属层包括阴极走线;所述平坦化层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所述平坦化层上设置有第一通槽,以露出所述阴极走线;所述阳极层位于所述平坦化层上,所述阳极层上设置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与所述第一通槽相连通,所述第二通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阳极层的厚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通槽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内;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和所述阳极层上,所述阴极层包括第一阴极部和第二阴极部,所述第一阴极部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第二阴极部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外;其中,所述第一阴极部与所述阴极走线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二通槽远离所述阳极层的一端,所述第二阴极部与所述第一阴极部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搭接电极,所述搭接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第一阴极部通过所述搭接电极与所述阴极走线电性连接,所述搭接电极与所述阳极层绝缘设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搭接电极包括连续的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一通槽的底面相贴合,所述第二电极部与所述第一通槽的侧壁相贴合。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共通层,所述共通层包括第一共通部和第二共通部,所述第一共通部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第二共通部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外;其中,所述第一共通部位于所述第一阴极部和所述阴极走线之间,所述第二共通部位于所述第二阴极部和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之间,在所述第二通槽远离所述阳极层的一端,所述第二共通部与所述第一共通部相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第一共通部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阴极部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内。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阳极层的形状为U字型、C字型、Y字型之中的任一者。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内设置有至少一条所述阴极走线,至少一条所述阴极走线从所述显示区向所述非显示区延伸。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区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换线区,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换线区内的所述平坦化层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换线区外的所述平坦化层的厚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区内设置有多个像素区和至少一个换线区,所述换线区位于所述像素区外。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图案化源漏极金属层以形成阴极走线;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形成平坦化层;在所述平坦化层上形成阳极层;在所述阳极层上形成第二通槽,在所述平坦化层上形成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内露出所述阴极走线,所述第二通槽与所述第一通槽相连通,所述第二通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阳极层的厚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通槽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内;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和所述阳极层上形成阴极层,所述阴极层包括第一阴极部和第二阴极部,所述第一阴极部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第二阴极部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外,所述第一阴极部与所述阴极走线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二通槽远离所述阳极层的一端,所述第二阴极部与所述第一阴极部电性连接。
有益效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源漏极金属层、平坦化层、阳极层以及阴极层;源漏极金属层包括阴极走线;平坦化层位于源漏极金属层上,平坦化层上设置有第一通槽,以露出阴极走线;阳极层位于平坦化层上,阳极层上设置有第二通槽,第二通槽与第一通槽相连通,第二通槽的开口方向与阳极层的厚度方向垂直,第二通槽在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通槽在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内;阴极层位于源漏极金属层和阳极层上,阴极层包括第一阴极部和第二阴极部,第一阴极部位于第一通槽内,第二阴极部位于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外;其中,第一阴极部与阴极走线电性连接,在第二通槽远离阳极层的一端,第二阴极部与第一阴极部电性连接;本发明通过将阴极走线设置在源漏极金属层,通过将阳极层设置成半封闭结构,将阴极层分为第一阴极部和第二阴极部,第一阴极部与阴极走线电性连接,在阳极层的开口处,第二阴极部与第一阴极部电性连接,即可实现面内阴极信号的传输,不需要再占用显示面板外围的面积,因此,可以实现窄边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部分膜层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沿图2中M-M’方向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沿图2中N-N’方向的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显示面板沿图2中M-M’方向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显示面板沿图2中N-N’方向的剖面图。
图7a~图7c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阳极层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显示面板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显示面板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11a~图11e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流程中各组件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附图中,为了清晰及便于理解和描述,附图中绘示的组件的尺寸和厚度并未按照比例。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的基本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的阴极走线需要从显示区A1引线到显示面板的外围A11,然后与非显示区A2内的驱动芯片10进行绑定,再通过弯折区A21将驱动芯片10弯折至显示面板的背部,从而缩短下边框的宽度。但阴极走线的引线区域A12对上边框、左边框以及右边框的大小有较大限制,导致现有技术难以实现窄边框,本发明实施例能够解决上述缺陷。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部分膜层的立体图、显示面板沿图2中M-M’方向的剖面图及显示面板沿图2中N-N’方向的剖面图,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层20、源漏极金属层30、平坦化层40、阳极层50以及阴极层70;所述源漏极金属层30位于所述衬底层20上,所述源漏极金属层30包括阴极走线301;所述平坦化层40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30上,所述平坦化层40上设置有第一通槽41,以露出所述阴极走线301;所述阳极层50位于所述平坦化层40上,所述阳极层50上设置有第二通槽51,所述第二通槽51与所述第一通槽41相连通,所述第二通槽51的开口方向与所述阳极层50的厚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通槽51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30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通槽41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30上的正投影内;所述阴极层70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30和所述阳极层50上,所述阴极层70包括第一阴极部701和第二阴极部702,所述第一阴极部701位于所述第一通槽41内,所述第二阴极部702位于所述第一通槽41和所述第二通槽51外;其中,所述第一阴极部701与所述阴极走线301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二通槽51远离所述阳极层50的一端,所述第二阴极部702与所述第一阴极部701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绘示出了显示面板的部分膜层的局部区域,其中,源漏极金属层30不仅包括阴极走线301,还包括未示出的源极和漏极以及其他信号线,平坦化层40上的第一通槽41可以为图2中的半封闭结构,或者为图4中的中空结构,而阳极层50上的第二通槽51为半封闭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通过将阴极走线301设置在源漏极金属层30,即阴极走线301不需要从显示面板的外围引线,可以直接从显示面板的面内引线,通过将阳极层50设置成半封闭结构,将阴极层70分为第一阴极部701和第二阴极部702,第一阴极部701位于第一通槽41内,第二阴极部702位于第一通槽41和第二通槽51外,第一阴极部701与阴极走线301电性连接,在阳极层50的开口处,第二阴极部702与第一阴极部701电性连接,即可实现面内阴极信号的传输,不需要再占用显示面板外围的面积,因此,可以实现窄边框。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阳极层50的半封闭结构覆盖的区域为显示面板的换线区A13,即阴极层70在换线区A13与阴极走线301电性连接,从而实现将阴极信号经由源漏极金属层30引入,即实现了在显示面板的面内引入阴极信号,从而实现窄边框。
继续参阅图3和图4,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共通层60,所述共通层60包括第一共通部601和第二共通部602,所述第一共通部601位于所述第一通槽41内,所述第二共通部602位于所述第一通槽41和所述第二通槽51外;其中,所述第一共通部601位于所述第一阴极部701和所述阴极走线301之间,所述第二共通部602位于所述第二阴极部702和所述源漏极金属层30之间,在所述第二通槽51远离所述阳极层50的一端,所述第二共通部602与所述第一共通部601相连接。
具体的,位于所述换线区A13内的第二共通部602位于第二阴极部702和阳极层50之间,位于所述换线区A13外的第二共通部602位于第二阴极部702和平坦化层40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共通层60包括但不限于电子传输层,也可以包括R、G、B发光材料等。即换线区A13也可以包括子像素,也可以发光,从而不额外占用显示区的显示面积,达到提高分辨率的目的。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通槽41内,所述第一共通部601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30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阴极部701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30上的正投影内。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通槽51在源漏极金属层3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通槽41在源漏极金属层30上的正投影内,即在换线区A13内,阳极层50的正投影面积大于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面积。即有一部分阳极层50的正下方没有设置平坦化层40,因此,当在阳极层50上形成共通层60时,第一共通部601只会形成在第一通槽41内的阳极层50的正投影范围外,而第一通槽41内的阳极层50的正投影范围内的阴极走线301还是露出,后续形成阴极层70时,第一阴极部701覆盖第一共通部601和阴极走线301,从而实现第一阴极部701与阴极走线301电性连接。即第一阴极部701除了覆盖第一共通部601,还覆盖了阴极走线301,因此,在第一通槽41内,第一共通部601在源漏极金属层30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第一阴极部701在源漏极金属层30上的正投影面积。
继续参阅图4,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换线区A13,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换线区A13内的所述平坦化层40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换线区A13外的所述平坦化层40的厚度。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增大换线区A13的平坦化层40的厚度,以增大换线区A13的第一阴极部701与阳极层50之间的垂直距离,以避免第一阴极部701与阳极层50发生短路。
接下来,请参阅图5和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显示面板沿图2中M-M’方向的剖面图和另一显示面板沿图2中N-N’方向的剖面图,其中,与图3和图4相比,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搭接电极80,所述搭接电极80位于所述第一通槽41内,所述第一阴极部701通过所述搭接电极80与所述阴极走线301电性连接,所述搭接电极80与所述阳极层50绝缘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搭接电极80作为导电层,协助第一阴极部701与阴极走线301电性连接。其中,搭接电极80是采用PVD溅射的方式形成的,搭接电极80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钼、银。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搭接电极80包括连续的第一电极部801和第二电极部802,所述第一电极部801与所述第一通槽41的底面相贴合,所述第二电极部802与所述第一通槽41的侧壁相贴合。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搭接电极80的物理溅射范围为第一通槽41的底面和侧壁,采用底面和侧壁的搭接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第一阴极部701与阴极走线301之间的搭接阻抗。
接下来,请参阅图7a~图7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阳极层的示意图,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阳极层50的形状为U字型(如图7a)、C字型(如图7b)、Y字型(如图7c)之中的任一者。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阳极层50为换线区A13的阳极图案,换线区A13外的阳极图案不做任何限定。本实施例通过将换线区A13内的阳极层50设置为半封闭结构,可以在阳极层50开口的一端实现第二阴极部702与第一阴极部701电性连接(如图4或图6)。
接下来,请参阅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显示面板的基本结构示意图,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1和位于所述显示区A1一侧的非显示区A2,所述显示区A1内设置有至少一条所述阴极走线301,至少一条所述阴极走线301从所述显示区A1向所述非显示区A2延伸。本实施例的阴极走线301与源漏极金属层30同层设置,阴极层70在显示区A1内与阴极走线301连通,可缩小显示面板的外围面积,实现窄边框,阴极层70与阴极走线301的连通方式请参阅图2至图6及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接下来,请参阅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显示面板的基本结构示意图,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内设置有多个像素区A14和至少一个换线区A13,所述像素区A14包括至少一个红色子像素901、至少一个绿色子像素902以及至少一个蓝色子像素903,所述换线区A13位于所述像素区A14外。即换线区A13可以位于显示区内的非发光区。
接下来,请参阅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流程图,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S1、图案化源漏极金属层以形成阴极走线;
S2、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形成平坦化层;
S3、在所述平坦化层上形成阳极层;
S4、在所述阳极层上形成第二通槽,在所述平坦化层上形成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内露出所述阴极走线,所述第二通槽与所述第一通槽相连通,所述第二通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阳极层的厚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通槽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内;
S5、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和所述阳极层上形成阴极层,所述阴极层包括第一阴极部和第二阴极部,所述第一阴极部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第二阴极部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外,所述第一阴极部与所述阴极走线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二通槽远离所述阳极层的一端,所述第二阴极部与所述第一阴极部电性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源漏极金属层图案化形成阴极走线,即阴极走线不需要从显示面板的外围引线,可以直接从显示面板的面内引线,通过在平坦化层上形成第一通槽,在阳极层上形成第二通槽,将阴极层分为第一阴极部和第二阴极部,第一阴极部位于第一通槽内,第二阴极部位于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外,第一阴极部与阴极走线电性连接,在阳极层的开口处,第二阴极部与第一阴极部电性连接,即可实现面内阴极信号的传输,不需要再占用显示面板外围的面积,因此,可以实现窄边框。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可以一同形成,利用不同膜层的蚀刻速率不同的原理,使平坦化层蚀刻速率快于阳极层的蚀刻速率,即可实现第一通槽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通槽的开口面积。
接下来,请参阅图11a~图11e,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流程中各组件的基本结构示意图,首先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在衬底层20上形成源漏极金属层30,图案化源漏极金属层30以形成阴极走线301;然后在源漏极金属层30上形成平坦化层40,在平坦化层40上形成阳极层50;然后在阳极层50上形成第二通槽51,在平坦化层40上形成第一通槽41。
接下来,如图11c所示,在第一通槽41内进行物理溅射沉积搭接电极80,搭接电极80包括连续的第一电极部801和第二电极部802,第一电极部801与第一通槽41的底面贴合,即与下方的阴极走线301电性连接,第二电极部802与第一通槽41的侧壁贴合。具体的,先在第一通槽41内以及第一通槽41和第二通槽51外沉积一层薄膜,再通过曝光、显影、蚀刻掉第一通槽41和第二通槽51外的搭接电极材料,由于溅射的范围大,因此第一通槽41的底面和侧壁上均有搭接电极材料。
接下来,如图11d所示,蒸镀共通层60,共通层60包括位于第一通槽41内的第一共通部601和位于第一通槽41和第二通槽51外的第二共通部602,第一共通部601在第二通槽51的开口处沉积;最后如图11e所示,进行阴极层70的蒸镀,阴极层70包括位于第一通槽41内的第一阴极部701和位于第一通槽41和第二通槽51外的第二阴极部702,第一阴极部701在第一共通部601的表面继续沿四周生长,覆盖到下方的搭接电极80,从而与底部阴极走线301形成搭接通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和制备方法请参阅图2至图11e及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机、数码相机、导航仪等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源漏极金属层、平坦化层、阳极层以及阴极层;源漏极金属层包括阴极走线;平坦化层位于源漏极金属层上,平坦化层上设置有第一通槽,以露出阴极走线;阳极层位于平坦化层上,阳极层上设置有第二通槽,第二通槽与第一通槽相连通,第二通槽的开口方向与阳极层的厚度方向垂直,第二通槽在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通槽在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内;阴极层位于源漏极金属层和阳极层上,阴极层包括第一阴极部和第二阴极部,第一阴极部位于第一通槽内,第二阴极部位于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外;其中,第一阴极部与阴极走线电性连接,在第二通槽远离阳极层的一端,第二阴极部与第一阴极部电性连接;本发明通过将阴极走线设置在源漏极金属层,通过将阳极层设置成半封闭结构,将阴极层分为第一阴极部和第二阴极部,第一阴极部与阴极走线电性连接,在阳极层的开口处,第二阴极部与第一阴极部电性连接,即可实现面内阴极信号的传输,不需要再占用显示面板外围的面积,因此,可以实现窄边框,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的阴极走线占用边框区域面积,导致难以实现窄边框的技术问题。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应理解,本文所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仅被认为是描述性的,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而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Claims (9)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源漏极金属层,包括阴极走线;
平坦化层,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所述平坦化层上设置有第一通槽,以露出所述阴极走线;
阳极层,位于所述平坦化层上,所述阳极层上设置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与所述第一通槽相连通,所述第二通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阳极层的厚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通槽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内;所述第二通槽为半封闭结构;
阴极层,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和所述阳极层上,所述阴极层包括第一阴极部和第二阴极部,所述第一阴极部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第二阴极部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外;
其中,所述第一阴极部与所述阴极走线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二通槽远离所述阳极层的一端,所述第二阴极部与所述第一阴极部电性连接;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换线区,所述阳极层的半封闭结构覆盖的区域为所述换线区;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换线区内的所述平坦化层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换线区外的所述平坦化层的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搭接电极,所述搭接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第一阴极部通过所述搭接电极与所述阴极走线电性连接,所述搭接电极与所述阳极层绝缘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电极包括连续的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一通槽的底面相贴合,所述第二电极部与所述第一通槽的侧壁相贴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共通层,所述共通层包括第一共通部和第二共通部,所述第一共通部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第二共通部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外;
其中,所述第一共通部位于所述第一阴极部和所述阴极走线之间,所述第二共通部位于所述第二阴极部和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之间,在所述第二通槽远离所述阳极层的一端,所述第二共通部与所述第一共通部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第一共通部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阴极部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阳极层的形状为U字型、C字型、Y字型之中的任一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内设置有至少一条所述阴极走线,至少一条所述阴极走线从所述显示区向所述非显示区延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内设置有多个像素区和至少一个换线区,所述换线区位于所述像素区外。
9.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案化源漏极金属层以形成阴极走线;
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形成平坦化层;
在所述平坦化层上形成阳极层;
在所述阳极层上形成第二通槽,在所述平坦化层上形成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内露出所述阴极走线,所述第二通槽与所述第一通槽相连通,所述第二通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阳极层的厚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通槽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内;所述第二通槽为半封闭结构;
在所述源漏极金属层和所述阳极层上形成阴极层,所述阴极层包括第一阴极部和第二阴极部,所述第一阴极部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第二阴极部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外,所述第一阴极部与所述阴极走线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二通槽远离所述阳极层的一端,所述第二阴极部与所述第一阴极部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换线区,所述阳极层的半封闭结构覆盖的区域为所述换线区;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换线区内的所述平坦化层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换线区外的所述平坦化层的厚度。
CN202210441762.XA 2022-04-25 2022-04-25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47093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41762.XA CN114709353B (zh) 2022-04-25 2022-04-25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41762.XA CN114709353B (zh) 2022-04-25 2022-04-25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09353A CN114709353A (zh) 2022-07-05
CN114709353B true CN114709353B (zh) 2023-07-28

Family

ID=82173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41762.XA Active CN114709353B (zh) 2022-04-25 2022-04-25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09353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64645A1 (zh) * 2020-02-19 2021-08-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8824B (zh) * 2019-02-28 2021-07-0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0349841U (zh) * 2019-09-19 2020-04-17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524956B (zh) * 2020-05-09 2023-07-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151696B (zh) * 2020-09-28 2023-05-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690279A (zh) * 2021-08-04 2021-11-23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64645A1 (zh) * 2020-02-19 2021-08-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09353A (zh) 2022-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10185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US11991905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JP7486523B2 (ja) 表示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
US20080116457A1 (en) Driving device for unit pixel of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60062646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1081587B2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404507B2 (en) Display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831914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3488514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US12010885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1168828A1 (zh) 柔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CN110718571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3707725B (zh)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阵列基板、显示装置
US11982911B2 (en) Display panel and preparing method thereof
KR101877613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13042915U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387143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显示终端
US11137525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4709353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WO2024021683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CN11566616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及移动终端
US20220399433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2041022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678271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10039530A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