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54972B - 车辆的除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除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54972B CN114654972B CN202111092893.3A CN202111092893A CN114654972B CN 114654972 B CN114654972 B CN 114654972B CN 202111092893 A CN202111092893 A CN 202111092893A CN 114654972 B CN114654972 B CN 11465497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moisture absorption
- moisture
- flow rate
- dehumidify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8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536 Zeo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463 ad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95 desor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dioxosilane;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Si]=O.O=[Al]O[Al]=O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57 zeol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2—Moistening ; Devices influencing humidity levels, i.e. humidity control
- B60H3/024—Moistening ; Devices influencing humidity levels, i.e. humidity control for only dehumidifying the ai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2—Moistening ; Devices influencing humidity levels, i.e. humidity control
- B60H2003/028—Moistening ; Devices influencing humidity levels, i.e. humidity control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generation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除湿装置,其可均匀地再生吸湿部整个区域以可提高吸湿性能。除湿装置包括:吸湿设备、送风设备以及控制装置(50)。除湿装置交替地进行使车室内的空气吸附于除湿设备的吸湿部(15)的除湿运转、与使吸附于吸湿部(15)的水蒸气脱离并排出至车外的再生运转。在再生运转时,控制装置(50)进行利用加热部对吸湿部(15)进行加热且利用送风设备使空气以规定流量在吸湿部(15)流动的前段控制。其后,在再生运转即将结束之前,控制装置(50)进行利用送风设备使空气以比规定流量多的流量在吸湿部(15)流动的后段控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附去除车室内的空气中所包含的水蒸气的车辆的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去除车室内的湿气(水蒸气)的除湿装置,已知有使车室内的空气在内置有吸湿部(吸湿过滤器)的吸湿设备流动,并利用吸湿部来吸附去除空气中所包含的水蒸气的除湿装置。在此种除湿装置中,若吸湿部对水蒸气的吸附推进,则吸湿部的吸湿性能下降,因此在适宜的时机进行吸湿部的再生。吸湿部的再生是通过使暖风在吸湿部流动或利用加热器直接加热吸湿部,并使吸附于吸湿部的水蒸气脱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除湿装置在壳体内收容有送风机、加热器、吸湿部,在将吸湿部再生时,利用送风机将加热器的热运送至吸湿部。在所述除湿装置中,开始再生运转后规定时间的期间使加热器与送风机的输出最大,在经过规定时间后使加热器与送风机的输出最小。由此,可抑制吸湿部的上游侧区域被过度加热,同时可充分地再生至吸湿部的下游侧区域为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5-77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所述除湿装置中,以在再生运转的后期来自送风机的风量变少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水蒸气有时会滞留于吸湿部的一部分(空气难以通过的部分)。而且,若在再生运转的结束时在吸湿部的一部分残留有水蒸气,则在接下来转移至除湿运转时,残留有水蒸气的部分处的吸湿性能下降。
因此,本发明欲提供一种可均匀地再生吸湿部整个区域以可提高吸湿性能的车辆的除湿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辆的除湿装置采用了以下的结构。
即,本发明的车辆的除湿装置包括:吸湿设备(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吸湿设备11A、第二吸湿设备11B),具有吸附车室内的空气中所包含的水蒸气的吸湿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吸湿部15)、及直接加热所述吸湿部来使所吸附的水蒸气脱离的加热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加热器21);送风设备(例如,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18、致动器35、分配门40),使空气在所述吸湿设备流动;以及控制装置(例如,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50),对所述加热部及所述送风设备进行控制,交替地进行使所述车室内的空气吸附于所述吸湿部的除湿运转、与使吸附于所述吸湿部的水蒸气脱离并排出至车外的再生运转,且所述除湿装置中,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再生运转时,在进行利用所述加热部对所述吸湿部进行加热且利用所述送风设备使空气以规定流量在所述吸湿部流动的前段控制之后,在所述再生运转即将结束之前,进行利用所述送风设备使空气以比所述规定流量多的流量在所述吸湿部流动的后段控制。
根据所述结构,在再生运转的前段控制中,通过利用加热部对吸湿部进行加热而使吸附于吸湿部的水蒸气脱离,并通过利用送风设备使空气以规定流量在吸湿部流动而将脱离后的水蒸气排出至车外。在再生运转的后段控制中,通过利用送风设备使大流量的空气在吸湿部流动,将滞留于吸湿部的一部分的水蒸气可靠地排出至车外。
在所述后段控制时,所述控制装置也可停止所述加热部对所述吸湿部的加热。
在此情况下,在再生运转即将结束之前,在停止了吸湿部的加热的状态下使大流量的空气在吸湿部流动,因此吸湿部通过送风被冷却。其结果,在从再生运转转移至除湿运转时,可使吸湿部为低温状态来提高吸湿部的吸湿性能。
在所述前段控制时,所述控制装置也可在停止了利用所述送风设备进行的向所述吸湿部的送风的状态下开始所述加热部对所述吸湿部的加热,在从所述加热的开始起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开始利用所述送风设备进行的向所述吸湿部的送风。
在此情况下,通过在再生处理的开始初期使利用送风设备进行的送风为停止状态,可抑制由加热部引起的吸湿部的升温受到送风的妨碍。因此,在再生处理的开始初期,吸湿部迅速地升温至再生温度(适合于水蒸气的脱离的温度)为止。之后,通过开始利用送风设备进行的送风,可进行水蒸气从吸附部的进一步的脱离与所脱离的水蒸气向车外的排出。
在所述前段控制中,所述控制装置也可在经过所述规定时间之后、且在利用所述送风设备使空气以所述规定流量在所述吸湿部流动之前使空气以比所述规定流量多的流量在所述吸湿部流动。
在此情况下,可通过大流量的空气将通过加热部升温并脱离的大量的水蒸气效率良好地排出至车外。
也可为以下结构:作为所述吸湿设备的第一吸湿设备(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吸湿设备11A)与第二吸湿设备(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吸湿设备11B)并列地配置,在所述第一吸湿设备与所述第二吸湿设备的送风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使在各所述吸湿设备中流动的空气择一性地流向所述车室内与车外的流路切换机构(例如,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机构19),所述送风设备具有:送风机(例如,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18),输送所述车室内的空气;以及分配机构(例如,实施方式的致动器35、分配门40),将从所述送风机输送的空气分配至所述第一吸湿设备与所述第二吸湿设备并使其流动。
在此情况下,通过利用流路切换机构进行的流路的切换,可使在第一吸湿设备与第二吸湿设备中流动的空气择一性地流向车室内与车外。此时,通过在空气流向车外的一侧进行前段控制与后段控制,可进行吸湿部的再生,通过在返回至车内的空气流动的一侧进行吸湿,可进行车室内的空气的除湿。另外,通过利用分配机构调整在再生侧与除湿侧流动的空气的比例,可在将送风机的输出保持为一定的状态下调整在再生侧与除湿侧的吸湿部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
另外,在再生运转的后段控制中,在利用送风设备使大流量的空气在再生侧的吸湿部流动时,可同时减少在除湿侧的吸湿部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因此,在除湿侧,可减少在除湿运转的后期在除湿侧的吸湿部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并进行在吸湿性能下降的吸湿部处的效率良好的吸湿。因此,可在除湿运转的后期抑制吸湿部的吸湿能力的下降,同时增加再生侧的风量。
另外,在再生侧的前段控制中,当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且在利用送风设备使空气以规定流量在吸湿部流动之前使大量的空气在吸湿部流动时,通过利用分配机构分配空气的流动,能够在将送风机的输出保持为一定的状态下,增大在再生侧的吸湿部流动的空气。
另外,除湿装置也可为:包括两组具有所述吸湿设备及所述送风设备、以及使在所述吸湿设备中流动的空气择一性地流向所述车室内与车外的流路切换机构(例如,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机构19)的装置单元(例如,实施方式的装置单元60A、装置单元60B),以其中一个所述装置单元及另一个所述装置单元的除湿运转与再生运转成为互不相同的运转的方式交替地切换。
在此情况下,可通过各自的流路切换机构将在各装置单元的吸湿设备中流动的空气择一性地流向车室内与车外。另外,在本结构中,两个吸湿设备分别配备于不同的装置单元,因此可通过不同配管将小型的两个装置单元配置于车辆上的任意的位置。因此,将除湿装置搭载于车辆时的布局的自由度提高。另外,与各吸湿设备对应地各别地设置有送风设备,因此可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控制向各吸湿设备供给的空气的流量。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车辆的除湿装置通过在再生运转的前段控制之后在后段控制中使大流量的空气在吸湿部流动,可将残留于吸湿部的一部分的水蒸气可靠地排出至车外。因此,在采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的除湿装置的情况下,可均匀地再生吸湿部整个区域来提高吸湿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车辆的室内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吸湿设备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连续运转时的各部分的工作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连续运转时的各部分的工作状态的图。
图6是另一实施方式2的除湿装置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符号的说明]
10、110:除湿装置
11A:第一吸湿设备(吸湿设备)
11B:第二吸湿设备(吸湿设备)
15:吸湿部
18:送风风扇(送风机、送风设备)
19:流路切换机构
21:加热器(加热部)
35:致动器(分配机构、送风设备)
40:分配门(分配机构、送风设备)
50:控制装置
60A、60B:装置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的车辆1的室内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如图1所示,除湿装置10例如配置于车室2的后部下方,并将除湿后的车室2内的空气吹出至车室2的前方侧。另外,吸湿后的水蒸气通过除湿装置10的再生运转而排出至车辆1的外部。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
除湿装置10包括:一对吸湿设备11A、11B,使车室内的空气流通来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湿气);矩形筒状的壳体12,在内部收容吸湿设备11A、吸湿设备11B;空气导入用的上游侧管道块13,连接于壳体12的一端侧;以及空气排出用的下游侧管道块14,连接于壳体12的另一端侧。
吸湿设备11A、吸湿设备11B在矩形筒状的壳体的内部配置有能够进行空气的流通的吸湿部15。两个吸湿设备11A、11B设为相同结构。以下,在对两个吸湿设备11A、11B进行区别的情况下,设为将其中一个吸湿设备称为第一吸湿设备11A,将另一个吸湿设备称为第二吸湿设备11B。
上游侧管道块13包括:具有流入口13a的集合通路13d、以及从集合通路13d分支为两股的分支通路13b、分支通路13c。在集合通路13d设置有用于将车室内的空气导入至第一吸湿设备11A、第二吸湿设备11B的送风风扇18(送风机)。分支通路13b、分支通路13c分别与第一吸湿设备11A及第二吸湿设备11B连通。在比集合通路13d的送风风扇18更靠下游侧处,设置有用于调整从集合通路13d流入至各分支通路13b、分支通路13c的空气的比例的分配门40。分配门40由马达等致动器35进行转动操作。致动器35由控制装置50控制。从送风风扇18流入至第一吸湿设备11A与第二吸湿设备11B的空气的比例可通过控制装置50对致动器35的控制进行调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从送风风扇18(送风机)输送的空气分配至第一吸湿设备11A与第二吸湿设备11B并使其流动的分配机构包括分配门40以及致动器35。另外,送风设备包括送风风扇18、分配门40及致动器35。
下游侧管道块14包括:两个连通路14a、14b,与壳体12内的第一吸湿设备11A、第二吸湿设备11B连通;室内返回口14c,将再生后的空气返回至车室内;以及排出口14d,将第一吸湿设备11A、第二吸湿设备11B内的吸湿部15的再生中使用的空气(包含水蒸气的空气)排出至车外。在各连通路14a、连通路14b的下游侧,配置有构成流路切换机构19的开闭门42a、开闭门42b。各开闭门42a、开闭门42b通过未图示的致动器的工作来使室内返回口14c与排出口14d开闭。开闭门42a、开闭门42b将各连通路14a、连通路14b择一性地连接于室内返回口14c与排出口14d的任一者。在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中,通过利用流路切换机构19进行的下游侧管道块14内的流路的切换,可交替地切换第一吸湿设备11A及第二吸湿设备11B的吸湿与再生。
此外,在图2中,为了容易理解通路的结构,为了方便起见,以室内返回口14c与排出口14d连接于各连通路14a、连通路14b的方式分别描绘了两个。
图3是以与空气的流动正交的方向切断第一吸湿设备11A的剖视图。以下,对第一吸湿设备11A的结构进行说明,但第二吸湿设备11B也设为相同的结构。
如图3所示,第一吸湿设备11A的内部的吸湿部15在折叠成皱纹状的具有透气性的片材20承载有规定的吸湿剂。作为片材20上所承载的吸湿剂,例如可使用赫胥黎(Huxley)(注册商标)、沸石或硅胶、高分子吸附剂等在规定的湿度环境下发挥高的吸湿性能的吸湿剂。本实施方式的吸湿部15采用承载了吸湿剂的片材20与后述的加热器21直接接触的结构,但承载吸湿剂的构件不限定于片材20。承载吸湿剂的构件只要为可通过通电进行加热的构件,则例如可为形成为蜂窝状的基材、或形成为网状的基材。
第一吸湿设备11A包括与吸湿部直接接触来对吸湿部进行加热的加热器21(加热部)。加热器21是在沿着空气的流动的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加热器,且在长边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上与吸湿部15直接接触。加热器21通过利用控制装置50进行的控制来切换接通与断开。第一吸湿设备11A与第二吸湿设备11B的各加热器21在对车室2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运转时被断开,在将吸湿部15再生(使吸附于吸湿部15的水蒸气脱离)的再生运转时被接通后述的规定的期间。
送风风扇18设为能够通过利用控制装置50进行的控制来进行电力的接通/断开或输出的调整。但是,在以下说明的除湿运转与再生运转的期间,在保持一定输出的状态下维持为接通状态。
另外,分配门40通过利用控制装置50对致动器35进行控制,来调整针对第一吸湿设备11A与第二吸湿设备11B的空气的分配量。
图4是表示除湿装置10的连续运转时的第一吸湿设备11A侧与第二吸湿设备11B侧的风量(通过的空气的流量)、加热器21的接通/断开状态、以及流路切换机构19的流路的切换状态的图。
在将除湿装置10连续运转的情况下,将第一吸湿设备11A侧及第二吸湿设备11B侧的除湿运转与再生运转以规定的间隔交替地切换。此时,控制装置50以如下方式对各部分进行控制。
例如,当在第一吸湿设备11A侧进行再生运转时,控制装置50在再生运转即将结束之前使加热器21为接通状态,且切换流路切换机构19,以使第一吸湿设备11A的下游侧的连通路14a与排出口14d连通。另外,控制装置50在将送风风扇18维持为一定输出的状态下,通过分配门40的开度控制来调整流入至第一吸湿设备11A侧的空气。
更具体而言,控制装置50在再生运转时进行以下的前段控制与后段控制。
前段控制是在再生运转的开始时,通过分配门40的开度控制来停止对吸湿部15的送风,并在所述状态下使加热器21接通。然后,在从再生运转的开始起经过了规定时间时,通过分配门40的开度控制来使规定流量的空气在吸湿部15流动。
后段控制是在结束了前段控制之后,在再生运转即将结束之前,使加热器21断开,并通过分配门40的开度控制来使大流量的空气在吸湿部15流动。此时,在吸湿部15流动的空气的流量比在前段控制中流动的规定流量多,且设为后述的除湿运转时的最大流量的二分之一以上左右。
此外,当在第二吸湿设备11B侧进行再生运转时,控制装置50也进行相同的控制。
另外,当在第一吸湿设备11A侧进行除湿运转时,控制装置50使加热器21为断开状态,且切换流路切换机构19,以使第一吸湿设备11A的下游侧的连通路14a与室内返回口14c连通。另外,控制装置50在将送风风扇18维持为一定输出的状态下,通过分配门40的开度控制来调整流入至第一吸湿设备11A侧的空气的流量。
此处,在第一吸湿设备11A侧进行除湿运转的期间,在第二吸湿设备11B侧进行再生运转。当第二吸湿设备11B侧在前段控制或后段控制中调整分配门40的开度时,在第一吸湿设备11A侧中流动的空气流量根据所述调整而变化。
具体而言,在第二吸湿设备11B侧的前段控制中,当在吸湿部15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从零增加至规定流量时,在第一吸湿设备11A内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减少与所述增加对应的量。另外,在第二吸湿设备11B侧的后段控制中,当在吸湿部15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从规定流量增加至所述大流量时,在第一吸湿设备11A内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减少与所述增加对应的量。
此外,当在第二吸湿设备11B侧进行除湿运转时,控制装置50也进行相同的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通过分配门40将从共用的送风风扇18输送的车室内的空气分配至第一吸湿设备11A侧与第二吸湿设备11B侧。另外,在除湿装置10中,优先进行在除湿运转侧的吸湿设备流动的一侧的车室内空气的输送,因此向再生运转侧的吸湿设备输送的空气的平均流量与向除湿运转侧的吸湿设备输送的空气的平均量相比大幅度变少。因此,再生运转通过平均流量少的空气来进行吸湿部15的再生,由此,容易在吸湿部15上的空气的流速慢的部分等产生再生的偏差(再生不充分的部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执行所述前段控制与后段控制来消除所述问题。
(除湿装置的工作)
在除湿运转时,吸湿设备11A(11B)的下游侧通过流路切换机构19被切换至室内返回口14c侧,并在所述状态下从送风风扇18输送的车室内的空气经由分配门40被导入至吸湿设备11A(11B)。被导入至吸湿设备11A(11B)的车室2内的空气在通过吸湿部15时利用吸湿部15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水蒸气并除湿后的空气从室内返回口14c返回至车室2内。在除湿运转的后期(除湿运转即将结束之前),通过分配门40的工作来抑制在吸湿设备11A(11B)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参照图4中的P1)。由此,车室内的空气会以低速度在接近饱和状态的吸湿部15流动,从而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吸湿部15对水蒸气的吸附。
除湿装置10在除湿运转持续规定时间之后切换至再生运转。
在再生运转时,吸湿设备11A(11B)的下游侧通过流路切换机构19被切换至排出口14d侧,并在所述状态下开始加热器21对吸湿部15的加热。此时,吸湿设备11A(11B)的上游侧通过分配门40被闭合。因此,送风不会进入至吸湿部15,加热器21的热不会因对流而向下游侧逃逸。因此,吸湿部15被加热器21迅速地加热。
当如此经过规定时间后,分配门40工作,从送风风扇18输送的规定流量的空气流入至吸湿部15(参照图4中的P2)。由此,从吸湿部15脱离的水蒸气随着送风而向下游侧移动,包含所述水蒸气的空气经过排出口14d被排出至车外。
当所述状态持续规定的时间后,其后分配门40的开度增大,从送风风扇18输送的大流量的空气流入至吸湿部15(参照图4中的P3),并且加热器21对吸湿部15的加热停止。此时,大流量的空气暂时流入至吸湿部15,空气以快的速度在吸湿部15内通过。由此,滞留于吸湿部15的一部分的水蒸气随着空气的流动而被排出至车外,并且加热后的吸湿部15通过空气的流动被冷却。
除湿装置10在再生运转持续规定时间之后切换至除湿运转。此时,吸湿部15的温度保持得低,因此能够以高的吸湿性能进行车室内空气的除湿。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在再生运转的前段控制中,通过利用加热器21对吸湿部15进行加热而使吸附于吸湿部15的水蒸气脱离,并通过使空气以规定流量在吸湿部15流动而将脱离后的水蒸气排出至车外。然后,在再生运转的后段控制中,通过使来自送风风扇18的大流量的空气在吸湿部15流动,将滞留于吸湿部15的一部分的水蒸气可靠地排出至车外。因此,在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的情况下,可均匀地再生吸湿部15的整个区域来提高吸湿性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在再生运转的后段控制时,停止加热器21对吸湿部15的加热,并在所述状态下使大流量的空气在吸湿部15流动。因此,在再生运转即将结束之前,可通过大流量的送风来将吸湿部15冷却。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在从再生运转转移至除湿运转时,可充分地降低吸湿部15的温度,并提高吸湿部15的吸湿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中,在再生运转的前段控制时,在阻断从送风风扇18向吸湿部15的送风的状态下开始加热器21对吸湿部15的加热,在从所述加热的开始起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开始向吸湿部15的送风。因此,可抑制在再生运转的开始初期,由加热器21引起的吸湿部15的升温受到送风的妨碍。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在再生处理的开始初期,可使吸湿部15迅速地升温至再生温度(适合于水蒸气的脱离的温度)为止,因此可效率良好地将吸湿部15再生。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包括第一吸湿设备11A以及第二吸湿设备11B,在它们的下游侧设置有流路切换机构19,并且在上游侧设置有送风风扇18以及分配机构(致动器35及分配门40)。因此,无需设置多个送风风扇,便可进行除湿侧的送风与再生侧的送风。另外,通过利用分配门40调整在再生侧与除湿侧流动的空气的比例,可在将送风风扇18的输出保持为一定的状态下调整在再生侧与除湿侧的吸湿部15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
另外,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在再生运转的后段控制中,当通过分配门40使大流量的空气在再生侧的吸湿部15流动时,可同时减少在除湿侧的吸湿部15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因此,在除湿侧,可减少在除湿运转的后期在除湿侧的吸湿部15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并在吸湿性能下降的吸湿部15中效率良好地进行吸湿。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可在除湿运转的后期抑制吸湿部15的吸湿能力的下降,同时增加再生侧的风量。
(另一实施方式1)
图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连续运转时的第一吸湿设备11A侧与第二吸湿设备11B侧的风量(通过的空气的流量)、加热器21的接通/断开状态、以及流路切换机构19的流路的切换状态的图。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结构除了利用控制装置50进行的控制以外,设为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以下的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参照图2。
控制装置50在再生运转时执行以下的前段控制与后段控制。
前段控制是在再生运转的开始时,通过分配门40的开度控制来停止对吸湿部15的送风,并在所述状态下使加热器21接通。然后,在从再生运转的开始起经过规定时间时,通过分配门40的开度控制来使比稍后流动的规定流量多的大流量的空气在吸湿部15短时间流动(参照图5中的P4)。之后,通过分配门40的开度控制来使规定流量的空气在吸湿部15流动。
后段控制是在结束了前段控制之后,在再生运转即将结束之前,使加热器21断开,并通过分配门40的开度控制来使大流量的空气在吸湿部15流动。
另外,控制装置50在除湿运转时执行以下的控制。
控制装置50使加热器21为断开状态,且切换流路切换机构19,以使第一吸湿设备11A的下游侧的连通路14a与室内返回口14c连通。另外,控制装置50在将送风风扇18维持为一定输出的状态下,通过分配门40的开度控制来调整流入至第一吸湿设备11A侧的空气的流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当其中一个吸湿设备侧通过再生运转的前段控制或后段控制来调整分配门40的开度时,进行除湿运转的另一个吸湿设备侧的空气流量也根据所述调整而变化。即,当在其中一个吸湿设备侧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增大时,在另一个吸湿设备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相应地减少。
因此,当再生运转中的其中一个吸湿设备侧在前段控制中增大空气的流量(参照图5中的P4)时,同时除湿运转中的另一个吸湿设备侧减少空气的流量(参照图5中的P4)。
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基本结构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获得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基本的效果。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中,在再生运转时的前段控制中,在开始再生运转并经过规定时间之后、且在使空气以规定流量在吸湿部15流动之前使大流量的空气在吸湿部流动。因此,可通过大流量的空气将通过加热器21升温并脱离之后不久的大量的水蒸气效率良好地排出至车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采用通过分配门40分配至除湿侧与再生侧并调整空气的流量的结构。因此,在再生侧的前段控制中,当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且在使空气以规定流量在吸湿部15流动之前使大量的空气在吸湿部15流动时,能够在将送风风扇18的输出保持为一定的状态下,增大在再生侧的吸湿部流动的空气的流量。
(另一实施方式2)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10的示意性的剖视图。此外,在图6中,对与图2所示的所述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符号。以下,关于与所述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10中,两个吸湿设备11A、11B分别设置于不同的装置单元60A、装置单元60B。两个装置单元60A、60B设为相同的结构。
各装置单元60A、装置单元60B包括:吸湿设备11A、吸湿设备11B;矩形筒状的壳体12,在内部收容各吸湿设备11A、吸湿设备11B;空气导入用的上游侧管道块13A,连接于壳体12的一端侧;以及空气排出用的下游侧管道块14,连接于壳体12的另一端侧。吸湿设备11A、吸湿设备11B及下游侧管道块14设为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但是,流路切换机构19各别地设置于各装置单元60A、装置单元60B的下游侧管道块14。
上游侧管道块13A在将流入口13Aa与各吸湿设备11A、吸湿设备11B连接的连接通路13Ab的上游侧设置有送风风扇18(送风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装置单元60A、装置单元60B的上游侧管道块13A各别地设置有送风风扇18,未设置所述实施方式的分配机构(分配门40及致动器35)。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一定旋转将共用的送风风扇18运转,并通过分配机构来分配调整在两个吸湿设备11A、11B流动的空气的流量,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各别地控制各送风风扇18的转速来调整在吸湿设备11A、吸湿设备11B流动的空气的风量。
除湿装置110以其中一个装置单元60A及另一个装置单元60B的除湿运转与再生运转成为互不相同的运转的方式交替地切换。除湿运转时与再生运转时的各部分的控制与所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但是,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分配机构(分配门40及致动器35)来调整在各吸湿设备11A、吸湿设备11B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各别地控制各装置单元60A、装置单元60B的送风风扇18来调整空气的流量。
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10的基本结构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获得与所述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效果。
但是,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10中,两个吸湿设备11A、11B分别配备于不同的装置单元60A、装置单元60B,因此可通过不同配管将小型的两个装置单元60A、60B配置于车辆上的任意的位置。因此,可提高将除湿装置110搭载于车辆时的布局的自由度。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10与各吸湿设备11A、吸湿设备11B对应地各别地设置有送风风扇18(送风设备),因此可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控制向各吸湿设备11A、吸湿设备11B供给的空气的流量。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5)
1.一种车辆的除湿装置,包括:
吸湿设备,具有吸附车室内的空气中所包含的水蒸气的吸湿部、及直接加热所述吸湿部来使所吸附的水蒸气脱离的加热部;
送风设备,使空气在所述吸湿设备流动;以及
控制装置,对所述加热部及所述送风设备进行控制,
交替地进行使所述车室内的空气吸附于所述吸湿部的除湿运转、与使吸附于所述吸湿部的水蒸气脱离并排出至车外的再生运转,且所述除湿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再生运转时,在进行利用所述加热部对所述吸湿部进行加热且利用所述送风设备使空气以规定流量在所述吸湿部流动的前段控制之后,在所述再生运转即将结束之前,进行利用所述送风设备使空气以比所述规定流量多的流量在所述吸湿部流动的后段控制,
在所述前段控制时,所述控制装置在停止了利用所述送风设备进行的向所述吸湿部的送风的状态下开始所述加热部对所述吸湿部的加热,在从所述加热的开始起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在利用所述送风设备使空气以所述规定流量在所述吸湿部流动之前使空气以比所述规定流量多的流量在所述吸湿部流动,且之后开始利用所述送风设备进行的向所述吸湿部的所述规定流量的送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段控制时,所述控制装置停止所述加热部对所述吸湿部的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吸湿设备的第一吸湿设备与第二吸湿设备并列地配置,
在所述第一吸湿设备与所述第二吸湿设备的送风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使在各所述吸湿设备中流动的空气择一性地流向所述车室内与车外的流路切换机构,
所述送风设备具有:
送风机,输送所述车室内的空气;以及
分配机构,将从所述送风机输送的空气分配至所述第一吸湿设备与所述第二吸湿设备并使其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具有所述吸湿设备及所述送风设备、以及使在所述吸湿设备中流动的空气择一性地流向所述车室内与车外的流路切换机构的装置单元,
以其中一个所述装置单元及另一个所述装置单元的除湿运转与再生运转成为互不相同的运转的方式交替地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具有所述吸湿设备及所述送风设备、以及使在所述吸湿设备中流动的空气择一性地流向所述车室内与车外的流路切换机构的装置单元,
以其中一个所述装置单元及另一个所述装置单元的除湿运转与再生运转成为互不相同的运转的方式交替地切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214091A JP7464515B2 (ja) | 2020-12-23 | 2020-12-23 | 車両の除湿装置 |
JP2020-214091 | 2020-12-2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54972A CN114654972A (zh) | 2022-06-24 |
CN114654972B true CN114654972B (zh) | 2024-07-30 |
Family
ID=82026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92893.3A Active CN114654972B (zh) | 2020-12-23 | 2021-09-17 | 车辆的除湿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464515B2 (zh) |
CN (1) | CN114654972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3077710A1 (en) * | 2002-03-19 | 2003-09-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Air conditioning seat device |
JP2010094609A (ja) * | 2008-10-16 | 2010-04-30 |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 吸着材モジュール及び除加湿装置 |
JP2020104774A (ja) * | 2018-12-28 | 2020-07-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気清浄化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用空気清浄化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66657B2 (ja) * | 2007-03-30 | 2013-08-21 |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 車両用除加湿装置 |
KR101543104B1 (ko) * | 2013-12-06 | 2015-08-0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제습 장치 |
DE102014212465A1 (de) * | 2014-06-27 | 2015-12-31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Betriebsstrategie für Luftbefeuchtungsvorrichtung |
-
2020
- 2020-12-23 JP JP2020214091A patent/JP7464515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9-17 CN CN202111092893.3A patent/CN11465497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3077710A1 (en) * | 2002-03-19 | 2003-09-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Air conditioning seat device |
JP2010094609A (ja) * | 2008-10-16 | 2010-04-30 |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 吸着材モジュール及び除加湿装置 |
JP2020104774A (ja) * | 2018-12-28 | 2020-07-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気清浄化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用空気清浄化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099985A (ja) | 2022-07-05 |
JP7464515B2 (ja) | 2024-04-09 |
CN114654972A (zh) | 2022-06-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009354B2 (ja) | 車両用空気清浄化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用空気清浄化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 |
KR950009050B1 (ko) | 제습 및 가습장치 | |
US5725639A (en) | Device for drying air for motor vehicles | |
KR100609840B1 (ko) | 블로워를 이용한 재생공기 순환 압축공기 건조장치 | |
KR102180663B1 (ko) |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 |
JPH0867136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KR101197822B1 (ko) | 조습 시스템 | |
CN114654972B (zh) | 车辆的除湿装置 | |
JPH11169644A (ja) | 除湿装置 | |
JPH08178350A (ja) | 調湿装置および調湿機能付空気調和機 | |
US11684889B2 (en) | Vehicle air purif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vehicle air purification system | |
JP7443219B2 (ja) | 車両の除湿装置 | |
JP7444760B2 (ja) | 車両の除湿装置 | |
JPH10309429A (ja) | 除湿換気装置 | |
JPH0727366A (ja) | 空質調節機 | |
JP2001173994A (ja) | 調湿機 | |
JP2022080758A (ja) | 車両の除湿装置 | |
JP2023150283A (ja) | 車両の防曇装置 | |
JP3673187B2 (ja) | 除湿機 | |
JPH09310886A (ja) | 吸着材の脱着装置および吸脱着装置 | |
KR200405286Y1 (ko) | 블로워를 이용한 재생공기 순환 압축공기 건조장치 | |
JPH10292932A (ja) | 吸湿式除湿装置 | |
KR20030097435A (ko) | 흡착식 제습시스템의 노점조절장치 | |
CN109475811B (zh) | 除湿装置 | |
JP2979679B2 (ja) | 乾式除加湿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