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23576A - 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23576A CN114623576A CN202011435688.8A CN202011435688A CN114623576A CN 114623576 A CN114623576 A CN 114623576A CN 202011435688 A CN202011435688 A CN 202011435688A CN 114623576 A CN114623576 A CN 1146235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sh air
- humidification
- working state
- adsorption unit
- humidify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8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95 desor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humidification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ing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器,加湿装置包括吸附单元和换向阀,吸附单元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换向阀用以调节流经吸附单元的气流的流向,换向阀在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间切换,在新风模式下,获取所述换向阀在当前工作状态下的新风工作时长T3,当所述新风工作时长T3达到预设的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时,执行换向阀切换动作,以使得所述换向阀由所述当前工作状态切换为另一工作状态,如此,使得新风定期从吸附单元不同的区域穿过,使得新风在吸附单元各区域的通过时长更均衡,减轻灰尘等杂质在吸附单元局部的累积,延长吸附单元整体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提高室内湿度,市场上的空调器可以配置有加湿装置,加湿装置包括吸附单元,室外空气流经吸附单元吸附区时,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材料吸附,干燥空气被排出室外;加湿侧空气经加热器加热后,流经吸附单元的脱附区,吸附材料中的水分脱附到空气中,加湿后的空气被送入室内,进行加湿。如此利用加湿装置将室外空气中的水分引入室内,提高室内湿度,提升用户的舒适度。并且无需用户自行加水就能够达到加湿的效果,使用方便,舒适度高。
相关技术中的加湿装置通常需要将吸附材料可活动地设置,使得吸附单元的吸附区和脱附区的位置对换,实现高效加湿。但是吸附材料通常体积较大,将吸附单元可活动地设置容易在长时间使用后出现变形等故障,影响加湿装置的使用寿命。
鉴于此,相关技术提供一种无须吸附单元活动,通过换向阀的对换吸附区和脱附区相对位置的加湿装置,并且该加湿装置还具有新风功能,能够向室内输送新风,但是加湿装置在新风模式下,吸附单元部分区域过风量高于其他区域,长时间运行后,该区域容易积攒灰尘等杂质,影响吸附单元整体的使用寿命。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器,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加湿装置中吸附单元在新风模式下部分区域积灰较快,影响吸附单元整体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吸附单元、换向阀、吸湿侧风机和加湿侧风机,所述吸附单元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换向阀用以调节流经所述吸附单元的气流的流向,所述换向阀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室外气流部分流经所述第一区域后流向室外,另一部分气流流经所述第二区域后流向室内,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室外气流部分流经所述第二区域后流向室外,另一部分气流流经所述第一区域后流向室内;所述吸湿侧风机用以驱动流经所述吸附单元的气流流向室外,所述加湿侧风机用以驱动流经所述吸附单元的气流流向室内;
所述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运行新风模式的指令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进入新风运行模式,在所述新风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吸湿侧风机停止工作,所述加湿侧风机开启工作;
获取所述换向阀在当前工作状态下的新风工作时长T3;
当所述新风工作时长T3达到预设的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时,执行换向阀切换动作,以使得所述换向阀由所述当前工作状态切换为另一工作状态;其中,所述当前工作状态为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和所述第二工作状态的其中之一,所述另一工作状态为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和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中的另一。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当所述新风工作时长T3达到预设的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时,执行换向阀切换动作,以使得所述换向阀由所述当前工作状态切换为另一工作状态的步骤之后,所述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回到获取所述换向阀在当前工作状态下的新风工作时长T3的步骤。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的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2小时且小于等于4小时;或者,
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为3小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用以加热经由所述第一区域流向室内的气流,所述第二加热部用以加热经由所述第二区域流向室内的气流;
所述在接收到运行新风模式的指令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进入新风运行模式,在所述新风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加湿装置进入新风运行模式,以使得所述吸湿侧风机停止工作,所述加湿侧风机工作的步骤包括:
在接收到运行新风模式的指令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进入新风运行模式,当所述新风运行模式为新风预热模式,控制所述吸湿侧风机停止工作,控制所述加湿侧风机工作,并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或所述第二加热部工作,以使得经由所述吸附单元流向室内的气流被加热至预设的第一温度区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温度区间下限值为第一温度值tm1-2度,且上限值为第一温度值tm1+2度;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值tm1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35度,且小于等于45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在接收到运行新风模式的指令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进入新风运行模式,当所述新风运行模式为新风预热模式,控制所述吸湿侧风机停止工作,控制所述加湿侧风机工作,并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或所述第二加热部工作,以使得经由所述吸附单元流向室内的气流被加热至预设的第一温度区间步骤之前,所述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值tm;
当所述室外温度值tm小于预设的温度限值tma时,设定所述新风运行模式为所述新风预热模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预设的温度限值tma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10度,且小于等于20度;
或者,所述预设的温度限值tma为7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当所述新风工作时长T3达到预设的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时,执行换向阀切换动作,以使得所述换向阀由所述当前工作状态切换为另一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新风工作时长T3达到预设的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时,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中正在工作的其中之一停止工作,并开始计时,计算延时时长T1;
当所述延时时长T1达到预设的延时限值Ta时,控制所述换向阀由当所述前工作状态切换为所述另一工作状态;
控制开启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的其中另一。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用以加热经由所述第一区域流向室内的气流,所述第二加热部用以加热经由所述第二区域流向室内的气流;
所述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到加湿运行模式指令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进入加湿运行模式,控制所述吸湿侧风机工作,控制所述加湿侧风机工作,并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或所述第二加热部工作,以使得经由所述吸附单元流向室内的气流被加热至预设的第二温度区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温度区间下限值为第二温度值tm2-2度,且上限值为第二温度值tm2+2度;
其中所述第二温度值tm2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50度,且小于等于130度;或者所述第二温度值tm2为80度。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加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加湿装置控制程序,所述加湿装置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加湿控制装置。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加湿装置控制程序,所述加湿装置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中,加湿装置包括吸附单元和换向阀,吸附单元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换向阀用以调节流经吸附单元的气流的流向,换向阀在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间切换,在新风模式下,获取所述换向阀在当前工作状态下的新风工作时长T3,当所述新风工作时长T3达到预设的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时,执行换向阀切换动作,以使得所述换向阀由所述当前工作状态切换为另一工作状态,如此,使得新风定期从吸附单元不同的区域穿过,使得新风在吸附单元各区域的通过时长更均衡,减轻灰尘等杂质在吸附单元的局部累积,延长吸附单元整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加湿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加湿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加湿装置的换向阀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加湿装置的换向阀处于第二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A-A处的剖切示意图;
图6为图3中B-B处的剖切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第五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第六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加湿装置 | 30 | 吸附单元 |
10 | 壳体 | 31 | 第一区域 |
11 | 第一进风口 | 32 | 第二区域 |
12 | 第二进风口 | 40 | 换向阀 |
13 | 室外排风口 | 73 | 第一加热部 |
20 | 加湿风道 | 74 | 第二加热部 |
21 | 吸湿风道 | 1001 | 处理器 |
22 | 第一进风通道 | 1002 | 通信总线 |
23 | 第二进风通道 | 1003 | 用户接口 |
24 | 吸湿侧风机 | 1004 | 网络接口 |
25 | 加湿侧风机 | 1005 | 存储器 |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加湿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加湿控制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通信总线1002、用户接口1003,网络接口1004,存储器1005。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可选用户接口10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对于用户接口1003的有线接口在本发明中可为USB接口。网络接口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接口)。存储器1005可以是高速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NVM),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加湿控制装置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1所示,认定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加湿控制装置加湿程序。
在图1所示的加湿控制装置中,网络接口1004主要用于连接后台服务器,与所述后台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用户接口1003主要用于连接用户设备;所述加湿控制装置通过处理器1001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加湿控制装置加湿程序,并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湿控制装置加湿方法。
参照图2至图6,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加湿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2至图4,加湿装置100包括吸附单元30和换向阀40,换向阀40用以调节流经吸附单元30的气流的流向。加湿装置100能够在加湿运行模式或新风运行模式下运行。换向阀40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加湿装置100在加湿运行模式下运行时,换向阀40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第一区域31吸湿,第二区域32放湿,室外气流部分流经第一区域31,被吸附单元30吸附水分后流向室外,另一部分气流流经第二区域32,脱附吸附单元30中的水分后流向室内,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第一区域31放湿,第二区域32吸湿,室外气流部分流经第二区域32,被吸附单元30吸附水分后流向室外,另一部分气流流经第一区域31,脱附吸附单元30中的水分后流向室内。加湿装置100在加湿模式下运行时,换向阀40在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下对风道的连通情况与在加湿运行模式下相同。
为保证空气按照上述设计流动,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如4,还可以设置风机。风机可以设于壳体10内,也可以设于壳体10外,只要能够驱动气流在加湿风道20内向室内流动,在吸湿风道21内向室外流动即可。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加湿装置100还包括吸湿侧风机24和加湿侧风机25,吸湿侧风机24设于吸湿风道21内,用以驱动吸湿风道21内的气流流向室外排风口13,加湿侧风机25设于加湿风道20内,用以驱动加湿风道20内的气流流向室内送风口。吸湿侧风机24或加湿侧风机25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以实现对加湿风道20和吸湿风道21内气流大小、流向的控制。例如可以是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等。在本实施例中,加湿装置100设于空调室外机,与室内通过加湿风管相连,对风压要求较高,因此加湿侧风机25最好为离心风机。其中吸湿侧风机24可以为直流风机,转速可调,取值范围600至1500r/min,优选1200r/min,也可以为交流风机,按配置好的固定转速运行。加湿侧风机25可以为直流风机,转速可调,取值范围2000至4500r/min,优选3500r/min,也可以根据配置的连接室内外的加湿风管的类型和长度确定转速,可由实验确定。加湿装置100在加湿运行模式下运行时,吸湿侧风机24和加湿侧风机25均工作,而在新风运行模式下运行时,吸湿侧风机不工作,加湿侧风机工作,将新风输送至室内送风口。
在本实施例中,加湿装置100通过换向阀40的设置,以简单可靠地结构实现吸附单元30同时吸湿和放湿,无需移动吸附单元30,延长加湿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请继续参阅图2、图5和图6,加湿装置100包括壳体10、吸附单元30和换向阀40,壳体10上开设第一进风口11、第二进风口12、室外排风口13及室内送风口(图中未示出),壳体10内形成有连通室外排风口13的吸湿风道21、和连通室内送风口的加湿风道20,吸湿风道21可选择地与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2的其中之一相连通,加湿风道20可选择地与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2的其中另一相连通,吸附单元30设于壳体10内,吸附单元30具有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第一区域31与第一进风口11对接,以使得经由第一进风口11流入壳体10的气流流经第一区域31,第二区域32与第二进风口12对接,以使得经由第二进风口12流入壳体10的气流流经第二区域32,换向阀40设于壳体10,换向阀40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第一进风口11与加湿风道20相连通,同时第二进风口12与吸湿风道21相连通,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第二进风口12与加湿风道20相连通,同时第一进风口11与吸湿风道21相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为了使得吸附单元30中的水分被带走送往室内,请参阅图2,加湿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加热部73和第二加热部74,第一加热部73用于加热流向第一区域31的气流,第二加热用于加热流向第二区域32的气流。第一加热部73和第二加热部74可以设于壳体10内,也可以设于壳体10外,还可以设于吸附单元30,只要能够实现对流向吸附单元30的加湿气流进行加热即可,被加热的气流能够带走吸附单元30中的水分。如此,可根据与加湿风道20连通的情况,开启第一加热部73或第二加热部74,加热流经吸附单元30脱附区的气流温度,使得吸附材料中的水分在高温条件下被充分释出,并随气流流入室内,提高室内湿度,提升用户舒适性。壳体10内形成有第一进风通道22和第二进风通道23,第一进风口11通过第一进风通道22与第一区域31对接,第二进风口12通过第二进风通道23与第二区域32对接,第一加热部73设于第一进风通道22内,第二加热部74设于第二进风通道23内。
换向阀40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是分设于各出风口的阀门或电磁阀,也可以是一体设置的阀门。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6,换向阀40包括转轴、换向阀40绕转轴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10,以在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间切换。
基于上述硬件结构,提出本发明加湿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的实施例。
参照图7,图7为本发明加湿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提出本发明加湿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
步骤S100:在接收到运行新风模式的指令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进入新风运行模式,在所述新风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吸湿侧风机停止工作,所述加湿侧风机开启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是所述加湿控制装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应当理解的是,加湿装置100在加湿模式下运行时,吸湿侧风机24和加湿侧风机25同时工作,吸附单元30的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其中之一吸湿,另一解湿。一段时间后,吸附单元30中进行吸湿的吸附区吸附材料中水分饱和,进行解湿的脱附区中吸附材料中的水分基本流失,因此需要将吸附单元30上的吸附区和脱附区对调。通过换向阀40的切换动作能够实现吸附区和脱附区位置的对调,换向阀40的切换动作即换向阀40在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能够改变风道结构,而无需移动吸附单元30。
进一步地,该加湿装置100还可以在新风运行模式下运行,在接收到运行新风模式的指令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100进入新风运行模式,在所述新风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吸湿侧风机24停止工作,所述加湿侧风机25开启工作,如此,加湿侧风机25驱动气流沿加湿风道21流向室内送风口,,将室外新鲜空气送入室内,实现新风换气功能。如此,利用加湿装置100的原有结构在加湿功能外,还为用户提供新风换气功能,提升加湿装置的利用率,优化用户使用体验。
新风运行模式指令可以由用户操作遥控器等操作装置发出,也可以由系统预先设定,还可以由系统根据室内外环境参数(可以包括室外环境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等),自动判断是否发出运行新风模式的指令、和/或发出运行加湿模式指令。
可以理解,在新风模式下,吸附单元100无需进行吸湿和解湿,因而换向阀40是否进行切换动作不影响新风换气功能的实现。但是若换向阀40始终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或第二工作状态,新风模式下的气流将始终从吸附单元30的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其中之一穿过,长时间后该区域易积攒灰尘,影响吸附单元30整体的使用寿命。为此,本实施例中,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列步骤:
步骤S200:获取所述换向阀40在当前工作状态下的新风工作时长T3;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工作状态为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其中之一,换向阀40在当前工作状态下的新风工作时长T3指吸湿装置进入新风运行模式之后,到第一次切换换向阀40工作状态之前的持续工作时间,或者换向阀40由上一次切换工作状态之后,到下一次切换工作状态之前的持续工作时间,在持续工作时长T3间,换向阀40保持第一工作状态或第二工作状态,若第一或第二工作状态持续时间过长,两种状态累计工作时间严重不均衡,将导致吸附单元30局部积灰严重,故若不及时切换工作状态,将影响吸附单元的使用寿命。为此,在持续工作时长T3达到预设的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判断达到预设的切换条件,换向阀40可以执行切换动作。
步骤S300:当所述新风工作时长T3达到预设的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时,执行换向阀切换动作,以使得所述换向阀40由所述当前工作状态切换为另一工作状态;其中,所述当前工作状态为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和所述第二工作状态的其中之一,所述另一工作状态为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和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中的另一。
在本步骤中,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可由空调器生产厂家预先设置,具体应当根据吸附单元30累积灰尘的情况决定,可以通过实验获取可靠的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工作时间限值Tc的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2小时,且小于等于4小时,优选所述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为3小时。即换向阀40在当前工作状态下的新风工作时长达到3小时,换向阀40进行切换动作,由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的其中之一切换至另一。
在第一实施例中,将换向阀40在当前工作状态下的新风工作时长作为判断是否达到预设的切换条件的依据,无需额外设置湿度传感器,判断简单,可靠性好,并且成本更低。当新风工作时长T3达到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后,换向阀40进行切换动作,将原本处于吸湿风道20的吸附材料移动到加湿风道21,而原本处于加湿风道21的吸附材料移动到吸湿风道20,使得新风定期从吸附单元30不同的区域穿过,使得新风在吸附单元30各区域的通过时长更均衡,减轻灰尘等杂质在吸附单元30局部累积,延长吸附单元30整体的使用寿命。
换向阀40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换向阀40的切换动作根据换向阀40的具体结构设置。例如换向阀40可以是分设于风路中的多个阀体组成。在本实施例中,换向阀40可转动地设于壳体10,换向阀40执行切换动作可以是在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对应的位置间转动。在所述新风工作时长T3达到预设的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时,执行换向阀40切换动作,使得换向阀40在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间切换,吸附单元30本身不移动,而是改变风道的结构,通过换向阀40的切换动作能够实现吸附区和脱附区位置的对调,换向阀40的切换动作即换向阀40在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无需移动吸附单元30。从而避免吸附单元30活动导致的变形故障,延长加湿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8,图8为本发明加湿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基于上述图7所示的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加湿装置100控制方法的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0之后,包括:
步骤S300:回到获取所述换向阀40在当前工作状态下的新风工作时长T3的步骤。
应当理解的是,换向阀40由当前工作状态切换至另一工作状态后,经过一段时间,位于加湿风道21的吸附材料需要与吸湿风道20处的吸附材料对换位置,以防止吸附单元30局部积灰过多。为此,在换向阀40切换工作状态后,回到获取所述换向阀40在当前工作状态下的新风工作时长T3的步骤,待所述新风工作时长T3达到预设的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时,再次切换换向阀40,如此循环往复,实现换向阀定期切换。
在第二实施例中,在换向阀40每次切换工作状态后,重新回到判断是否达到切换条件的步骤,如此循环往复,实现换向阀定期切换。
参照图9,图9为本发明加湿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基于上述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例,提出本发明加湿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的第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0,包括:
步骤S101:在接收到运行新风模式的指令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100进入新风运行模式,当所述新风运行模式为新风预热模式,控制所述吸湿侧风机24停止工作,控制所述加湿侧风机25工作,并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73或所述第二加热部74工作,以使得经由所述吸附单元30流向室内的气流被加热至预设的第一温度区间;
应当理解的是,新风模式下向加湿风道20引入室外空气,并送往室内。此时,若室外环境温度过低,容易产生凝露,影响加湿装置100使用寿命。并且室内外温差较大时,直接向室内送入冷风一方面不节能,另一方面,使得室内气温波动较大,室内用户体验不舒适。
在第三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100包括第一加热部73和第二加热部74,在新风预热模式下,第一加热部73和第二加热部74的其中之一开启,经过加湿风道20的气流被开启的第一加热部73或第二加热部74加热,使得室外气流被加热后送入室内送风口,如此,节约能源且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部73或第二加热部74将气流加热至预设的第一温度区间,第一温度区间下限值为第一温度值tm1-2度,且上限值为第一温度值tm1+2度,其中所述第一温度值tm1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35度,且小于等于45度。如此一方面提升送入室内的新风温度,另一方面避免温度过高,导致吸附单元30解湿。第一温度值可以由用户设定,最好由系统预设,或者系统根据室内外温度值进行设定。
新风预热模式可以由用户设定,也可以由系统根据室外温度自动判断是否启用预热,具体参见以下第四实施例。
参照图10,图10为本发明加湿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基于上述图9所示的第三实施例,提出本发明加湿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的第四实施例。
在第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1之前,包括:
S010:获取室外温度值tm;
需要说明的是,室外温度值tm是室外环境温度,应当理解的是,获取室外温度值可以是接收安装在预设位置的温度传感器上传的检测信息,并根据检测信息确定是否进入新风预热模式。其中,预设位置可以由空调器的生产厂商预先设置,例如,预设位置可以是加湿侧风机25上,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S020:当所述室外温度值tm小于预设的温度限值tma时,设定所述新风运行模式为所述新风预热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的温度限制tma可以是用户设定,也可以是系统预先设定,最好由空调生产厂家根据空调器制热效果和新风量提前设定。在本实施例中,预设的温度限值tma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10度,且小于等于20度,最好所述预设的温度限值tma为7度。
在第四实施例中,当室外温度值tm小于预设的温度限值tma时,设定所述新风运行模式为所述新风预热模式。自动开启第一加热部73或第二加热部74,将新风加热至预设的第一温度区间,起到节能、提升用户舒适性的作用。
参照图11,图11为本发明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第五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基于上述图9所示的第三实施例,提出本发明加湿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的第五实施例。
在第五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00,包括:
S310:当所述新风工作时长T3达到预设的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时,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73和所述第二加热部74中正在工作的其中之一停止工作,并开始计时,计算延时时长T1。
在换向阀40切换工作状态时,显然需要关闭正在工作的第一加热部73或第二加热部74,并在换向阀40切换之后开启之前没有在工作的一加热部或第二加热部74,以适应风道结构的切换。
进一步地,考虑实际应用中,加热部件一般降温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加热部件正在工作的第一加热部73或第二加热部74停止工作后该加热部件对应的风道中的空气温度还未下降,若在短时间内立刻切换换向阀40的工作状态,将导致热量浪费。为此,在本实施例中,正在工作的第一加热部73或第二加热部74停止工作后,需要过一段时间,待风道中的空气冷却后,换向阀40才由当前工作状态切换至另一工作状态。
具体地,在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73和所述第二加热部74中正在工作的其中之一停止工作后,并开始计时,计算延时时长T1。
S320:当所述延时时长T1达到预设的延时限值Ta时,控制所述换向阀40由当所述前工作状态切换为所述另一工作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的延时限值Ta可由空调器生产厂家预先设置,具体应当根据第一加热部73或第二加热部74所需的冷却时间决定,可以通过实验获取可靠的延时限值Ta。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延时限值Ta的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10s且小于等于60s,优选所述延时限值Ta为20s。即在正在工作的第一加热部73或第二加热部74停止工作20s后,换向阀40才进行自身的切换动作,由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的其中之一切换至另一。
S330:控制开启所述第一加热部73和所述第二加热部74的其中另一。
应当理解的是,在换向阀40切换工作状态后,仍处于新风预热模式,为此需要开启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的其中另一,以继续对新风加热。
在第五实施例中,在换向阀40切换工作状态之前,控制正在工作的第一加热部73或第二加热部74停止工作,并在预设的时间段后,换向阀40才由当前工作状态切换至另一工作状态,如此,避免过快的切换换向阀40的工作状态,导致第一加热部73或第二加热部74的余热不能得到利用,不利于节能。
参照图12,图12为本发明加湿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第六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基于上述图7所示的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加湿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的第六实施例。
在第六实施例中,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到加湿运行模式指令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100进入加湿运行模式,控制所述吸湿侧风机24工作,控制所述加湿侧风机25工作,并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73或所述第二加热部74工作,以使得经由所述吸附单元流向室内的气流被加热至预设的第二温度区间。
加湿运行模式指令可以由用户操作遥控器等操作装置发出,也可以由系统预先设定,还可以由系统根据室内外环境参数(可以包括室外环境温度、室内湿度等),自动判断是否发出加湿模式运行指令。
加湿装置100在接收到加湿模式运行指令时,控制吸湿侧风机24和加湿侧风机25同时工作,吸附单元30的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其中之一吸湿,另一解湿。一段时间后,吸附单元30中进行吸湿的吸附区吸附材料中水分饱和,进行解湿的脱附区中吸附材料中的水分基本流失,因此需要将吸附单元30上的吸附区和脱附区对调。通过换向阀40的切换动作能够实现吸附区和脱附区位置的对调,换向阀40的切换动作即换向阀40在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换向阀40的切换周期较短,从而实现持续加湿。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部73或第二加热部74将经由吸附单元100流向室内的气流加热至预设的第二温度区间,第二温度区间下限值为第一温度值tm2-2度,且上限值为第一温度值tm2+2度,其中所述第二温度值tm2由系统根据吸附材料的特性预先设定,第二温度值tm2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50度,且小于等于130度,最好为80度。如此,使得吸附材料在高温下解湿,释放水分到空气中,气流将水分沿加湿风道21从室内送风口送入室内,起到加湿作用。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加湿装置100控制程序,所述加湿装置100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加湿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加湿控制装置,所述加湿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加湿装置100控制程序,所述加湿装置100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加湿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加湿控制装置。
本发明所述加湿控制装置及空调器的其他实施例或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词语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词语解释为名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镜像(Read Only Memory image,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吸附单元、换向阀、吸湿侧风机和加湿侧风机,所述吸附单元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换向阀用以调节流经所述吸附单元的气流的流向,所述换向阀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室外气流部分流经所述第一区域后流向室外,另一部分气流流经所述第二区域后流向室内,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室外气流部分流经所述第二区域后流向室外,另一部分气流流经所述第一区域后流向室内;所述吸湿侧风机用以驱动流经所述吸附单元的气流流向室外,所述加湿侧风机用以驱动流经所述吸附单元的气流流向室内;
所述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运行新风模式的指令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进入新风运行模式,在所述新风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吸湿侧风机停止工作,所述加湿侧风机开启工作;
获取所述换向阀在当前工作状态下的新风工作时长T3;
当所述新风工作时长T3达到预设的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时,执行换向阀切换动作,以使得所述换向阀由所述当前工作状态切换为另一工作状态;其中,所述当前工作状态为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和所述第二工作状态的其中之一,所述另一工作状态为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和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中的另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新风工作时长T3达到预设的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时,执行换向阀切换动作,以使得所述换向阀由所述当前工作状态切换为另一工作状态的步骤之后,所述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回到获取所述换向阀在当前工作状态下的新风工作时长T3的步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的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2小时且小于等于4小时;或者,
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为3小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用以加热经由所述第一区域流向室内的气流,所述第二加热部用以加热经由所述第二区域流向室内的气流;
所述在接收到运行新风模式的指令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进入新风运行模式,在所述新风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加湿装置进入新风运行模式,以使得所述吸湿侧风机停止工作,所述加湿侧风机工作的步骤包括:
在接收到运行新风模式的指令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进入新风运行模式,当所述新风运行模式为新风预热模式,控制所述吸湿侧风机停止工作,控制所述加湿侧风机工作,并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或所述第二加热部工作,以使得经由所述吸附单元流向室内的气流被加热至预设的第一温度区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区间下限值为第一温度值tm1-2度,且上限值为第一温度值tm1+2度;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值tm1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35度,且小于等于45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接收到运行新风模式的指令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进入新风运行模式,当所述新风运行模式为新风预热模式,控制所述吸湿侧风机停止工作,控制所述加湿侧风机工作,并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或所述第二加热部工作,以使得经由所述吸附单元流向室内的气流被加热至预设的第一温度区间步骤之前,所述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值tm;
当所述室外温度值tm小于预设的温度限值tma时,设定所述新风运行模式为所述新风预热模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温度限值tma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10度,且小于等于20度;
或者,所述预设的温度限值tma为7度。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新风工作时长T3达到预设的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时,执行换向阀切换动作,以使得所述换向阀由所述当前工作状态切换为另一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新风工作时长T3达到预设的新风工作时间限值Tc时,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中正在工作的其中之一停止工作,并开始计时,计算延时时长T1;
当所述延时时长T1达到预设的延时限值Ta时,控制所述换向阀由当所述前工作状态切换为所述另一工作状态;
控制开启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的其中另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用以加热经由所述第一区域流向室内的气流,所述第二加热部用以加热经由所述第二区域流向室内的气流;
所述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到加湿运行模式指令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进入加湿运行模式,控制所述吸湿侧风机工作,控制所述加湿侧风机工作,并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或所述第二加热部工作,以使得经由所述吸附单元流向室内的气流被加热至预设的第二温度区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度区间下限值为第二温度值tm2-2度,且上限值为第二温度值tm2+2度;
其中所述第二温度值tm2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50度,且小于等于130度;或者所述第二温度值tm2为80度。
11.一种加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加湿装置控制程序,所述加湿装置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湿控制装置。
13.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加湿装置控制程序,所述加湿装置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35688.8A CN114623576B (zh) | 2020-12-10 | 2020-12-10 | 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35688.8A CN114623576B (zh) | 2020-12-10 | 2020-12-10 | 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23576A true CN114623576A (zh) | 2022-06-14 |
CN114623576B CN114623576B (zh) | 2024-02-20 |
Family
ID=81895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435688.8A Active CN114623576B (zh) | 2020-12-10 | 2020-12-10 | 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623576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231433U (zh) * | 2013-04-15 | 2013-10-0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加湿空调室外机 |
CN103827590A (zh) * | 2011-09-29 | 2014-05-2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装置 |
CN110186137A (zh) * | 2019-05-31 | 2019-08-3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加湿设备及其加湿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2020
- 2020-12-10 CN CN202011435688.8A patent/CN11462357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27590A (zh) * | 2011-09-29 | 2014-05-2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装置 |
CN203231433U (zh) * | 2013-04-15 | 2013-10-0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加湿空调室外机 |
CN110186137A (zh) * | 2019-05-31 | 2019-08-3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加湿设备及其加湿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23576B (zh) | 2024-02-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418246A (zh) | 用于温湿度调节的系统及方法、设备 | |
JP3835413B2 (ja) | 除湿空調装置 | |
KR100675802B1 (ko) | 제가습 장치 | |
WO2020100395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07010266A (ja) | 空調装置 | |
JP5022026B2 (ja) | デシカント空調装置 | |
JP6779653B2 (ja) | 外気処理システム、外気処理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 |
CN113915695A (zh) | 用于湿度调节的方法及装置、调湿设备 | |
CN114623576A (zh) | 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 |
CN213955462U (zh) | 加湿装置、空调室外机与空调器 | |
JP2023043938A (ja) | 空気調和機の換気制御方法、換気制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CN114623513A (zh) | 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 |
JP2003004255A (ja) | 空調装置 | |
WO2023074486A1 (ja) | 空気調和機の運転モードを決定するための決定方法、決定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WO2023074487A1 (ja) | 除湿制御方法、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CN221035989U (zh) | 空气处理装置 | |
JP2019184170A (ja) | 調湿装置 | |
JP2024057843A (ja) | 空気調和機、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 |
WO2023042656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8463289A (zh) | 空调机、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 |
JP2024104467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8129299A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和空调器 | |
CN115493241A (zh) | 用于调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调湿装置 | |
CN115493243A (zh) | 用于调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调湿装置 | |
JP2024046347A (ja) | 空気調和機、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憶媒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