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23177A - 防振衬套 - Google Patents

防振衬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23177A
CN114623177A CN202111256052.1A CN202111256052A CN114623177A CN 114623177 A CN114623177 A CN 114623177A CN 202111256052 A CN202111256052 A CN 202111256052A CN 114623177 A CN114623177 A CN 1146231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body portion
convex
end surfac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560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堀部真司
祝勇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6231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231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73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F16F1/3732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having an annular or the like shape, e.g. grommet-type resilient mountings
    • F16F1/3735Multi-part grommet-type resilient mount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73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F16F1/377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having holes or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73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73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F16F1/3732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having an annular or the like shape, e.g. grommet-type resilient mount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 F16F15/08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with rubber springs ; with springs made of rubber and met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3/00Spring units consisting of several springs, e.g.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 F16F3/08Spring units consisting of several springs, e.g.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with springs made of a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rubber
    • F16F3/087Units comprising several springs made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material
    • F16F3/0873Units comprising several springs made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material of the same material or the material not being specified
    • F16F3/0876Units comprising several springs made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material of the same material or the material not being specified and of the same sha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耐久性的防振衬套。通过在主体部(20)的外周面形成外周凹部(326),从而在轴(O)方向上与凸部(340)重叠的区域,形成为主体部(20)的径向上的厚度尺寸(D3)比没有形成凸部(340)的其它区域上的厚度尺寸(D4)薄。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凸部(340)的压缩状态下的主体部(20)的外径(径向的厚度)在周向上恒定。因此,能够抑制压缩凸部(340)时的应力集中于主体部(20)的一部分,从而能够提高防振衬套(310、410)的耐久性。

Description

防振衬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振衬套,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提高耐久性的防振衬套。
背景技术
有一种技术,在利用螺栓及螺母对振动源侧的部件、与支撑该振动源的支撑侧的部件进行紧固固定的情况下,在这些螺栓及螺母的各个垫片彼此之间夹设橡胶状弹性体的防振衬套。这种防振衬套形成为圆筒状且具备:夹在振动源侧或者支撑侧的被紧固部件与垫片之间并发挥防振功能的主体部、以及插入到在被紧固部件上形成的贯通孔中的插入部。
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如下技术:在主体部(挠性体115)的轴向端面形成凸部(突部116),在螺栓与螺母的紧固状态下,通过垫片(垫圈402)按压凸部来施加预压缩。根据该技术,即使在主体部的橡胶劣化而弹性力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被预压缩的凸部复原来维持与垫片的接触状态。因此,当反复输入轴向的载荷时,能够抑制主体部与垫片反复进行接触及分离,从而能够抑制由于该反复的接触而产生噪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034120号公报(例如0026段、图2)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述的现有技术那样,当在主体部的轴向端面形成凸部时,则在形成有该凸部的区域,主体部的压缩量(橡胶的变形)增多。在该压缩量较多的区域,主体部易于以朝向径向外侧鼓出的方式变形,且应力集中于该鼓出部分。因此,存在防振衬套的耐久性降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了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耐久性的防振衬套。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防振衬套,是在紧固结构中夹在一对垫片之间的橡胶状弹性体,所述紧固结构具有:被紧固部件、圆筒状的筒部件、一对垫片、以及螺栓和螺母,所述被紧固部件构成为振动源侧或者支撑侧的任意一方的部件,且具有贯通孔,所述筒部件插入到所述被紧固部件的所述贯通孔中,所述一对垫片配置于所述筒部件的轴向的两端侧,所述螺栓和螺母以夹住所述一对垫片的状态相互紧固,其中,所述防振衬套形成为圆筒状,且具备:在所述螺栓和螺母紧固时在所述被紧固部件与所述垫片之间被压缩的主体部、以及插入所述贯通孔的插入部,所述主体部具备:在轴向上位于所述垫片侧的第一端面、以及该第一端面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面,在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端面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凸部,在轴向上与所述凸部重叠的区域上的所述主体部的径向的厚度尺寸形成为比其它区域薄。
(三)有益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由于在轴向上与凸部重叠的区域上的主体部的径向的厚度尺寸形成为比其它区域薄,因此在凸部的压缩状态下,能够容易地使主体部的径向的厚度在周向上恒定。因而,能够抑制压缩凸部时的应力集中于主体部的一部分,从而具有能够提高防振衬套的耐久性的效果。
根据第二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除了第一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还实现如下的效果。由于主体部的径向的厚度尺寸形成为,在周向上的多个凸部彼此之间的区域最厚,在轴向上与凸部重叠的区域最薄,因此在凸部的压缩状态下,能够更容易地使主体部的外径(径向的厚度)在周向上恒定。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压缩凸部时的应力集中于主体部的一部分,从而具有能够提高防振衬套的耐久性的效果。
根据第三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除了第二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还实现如下的效果。由于在第一端面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凸部,在第二端面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凹部,因此在凸部被压缩之前的状态下,在被紧固部件与主体部之间利用凹部形成有空间。由于主体部的凹部形成于在轴向上与凸部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用被紧固部件与主体部之间的空间(主体部的凹部),来接受凸部被压缩时的橡胶的变形。由此,能够抑制因凸部的压缩而产生的应力集中于主体部的一部分,从而具有能够提高防振衬套的耐久性的效果。
根据第四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除了第三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还实现如下的效果。由于防振衬套隔着被紧固部件设置为一对,因此该一对防振衬套的插入部的轴向端面在被紧固部件的贯通孔的内部对置。由于插入部具备形成于其轴向端面且沿着周向排列的多个凹部,因此在压缩凸部前的状态下,在一对防振衬套的插入部彼此之间利用凹部形成有空间。由于在径向视角下,主体部的凹部与插入部的凹部形成于在轴向上排列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插入部的凹部,来接受凸部被压缩时(利用主体部的凹部来接受橡胶的变形时)的橡胶的变形。由此,能够在压缩凸部时抑制插入部的轴向端面彼此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由于该接触而使应力集中于插入部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能够提高防振衬套的耐久性的效果。
根据第五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除了第四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还实现如下的效果。由于主体部的凹部的深度形成为比插入部的凹部的深度深,且主体部的凹部的周向上的宽度尺寸形成为比插入部的凹部的周向上的宽度尺寸大,因此能够主要利用主体部的凹部接受凸部已被压缩时的橡胶的变形。因此,能够以相应地减小的方式形成插入部的凹部来确保橡胶体积,并且能够在压缩凸部时抑制插入部的轴向端面彼此接触。通过确保插入部的橡胶体积,从而即使反复输入轴向的载荷,也能够抑制插入部在早期发生劣化。另外,通过在压缩凸部时抑制插入部彼此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由于该接触而使应力集中于插入部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能够提高防振衬套的耐久性的效果。
根据第六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除了第一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还实现如下的效果。由于在主体部的内周面形成有与橡胶状弹性体相比摩擦系数较低的低摩擦部,因此能够减小筒部件的外周面与主体部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由此,使得在压缩凸部时主体部容易相对于筒部件滑动,因此主体部容易被压缩成目标形状。因此,在凸部的压缩状态下,能够更容易地使主体部的径向的厚度在周向上恒定,从而能够抑制压缩凸部时的应力集中于主体部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能够提高防振衬套的耐久性的效果。
根据第七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除了第一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还实现如下的效果。由于形成于主体部的第一端面的凸部沿着主体部的内周面突出,因此在通过垫片压缩凸部时,能够使凸部与筒部件接触。因此,即使在比较高地形成凸部的高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筒部件来限制压缩时的凸部倾倒,从而能够适当地压缩凸部。由此,能够抑制压缩凸部时的应力集中于凸部或主体部的一部分,从而具有能够提高防振衬套的耐久性的效果。
根据第八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除了第一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还实现如下的效果。多个凸部具备第一凸部、和与该第一凸部相比从第一端面起的高度较高的第二凸部。具有如下效果:与第一凸部相比高度较高的第二凸部与第一凸部相比压缩量较多(压缩长度较长),因此即使在主体部的橡胶劣化而弹性力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已被压缩的第二凸部复原,从而易于维持与垫片的接触状态。另外,由于在周向上的多个第二凸部彼此之间形成的第一凸部也会被压缩,因此能够抑制因预压缩而产生的应力仅集中于第二凸部的形成区域。因此,具有能够提高防振衬套的耐久性的效果。
根据第九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除了第一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还实现如下的效果。由于主体部具备形成于第二端面的环状的槽,该槽与插入部的外周面相邻地形成,因此即使在压缩凸部时插入部朝向贯通孔的内部变形,也能够利用槽降低在插入部与主体部的边界部分产生的应力。因此,具有能够提高防振衬套的耐久性的效果。
根据第十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除了第一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还实现如下的效果。由于加强部件的内缘侧的部位构成为整体包覆于插入部的包覆部,因此加强部件没有从插入部的轴向端面露出。因此,即使反复输入轴向的载荷,也能够抑制在插入部与加强部件(包覆部)的界面发生剥离。即,通过仅使加强部件的外缘侧的露出部从主体部的外周面露出,从而能够在当输入轴向的载荷时比较不易产生应力的区域使加强部件露出。因此,具有能够提高防振衬套的耐久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的紧固结构中,螺栓与螺母的紧固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在使用了防振衬套的紧固结构中,将螺栓与螺母紧固了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防振衬套的立体图。
图4的(a)是图3的箭头IVa向视的防振衬套的俯视图,图4的(b)是沿着图4的(a)的IVb-IVb线的防振衬套的剖视图。
图5的(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的剖视图,图5的(b)是图5的(a)的箭头Vb向视的防振衬套的局部侧视图。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的立体图。
图7的(a)是图6的箭头VIIa向视的防振衬套的俯视图,图7的(b)是图7的(a)的箭头VIIb向视的防振衬套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在使用了防振衬套的紧固结构中,螺栓与螺母紧固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在使用了防振衬套的紧固结构中,将螺栓与螺母紧固了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的(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的剖视图,图10的(b)是图10的(a)的箭头Xb向视的防振衬套的局部侧视图。
图11的(a)是第五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的立体图,图11的(b)是加强部件的立体图。
图12的(a)是图11的箭头XIIa向视的防振衬套的俯视图,图12的(b)是沿着图12的(a)的XIIb-XIIb线的防振衬套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在使用了防振衬套的紧固结构中,螺栓与螺母紧固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在使用了防振衬套的紧固结构中,将螺栓与螺母紧固了的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501-紧固结构;2-振动侧部件(垫片);3-支撑侧部件(被紧固部件);3a-贯通孔(被紧固部件的贯通孔);4-筒部件;4a-凸缘部(垫片);10、210、310、410、510-防振衬套;20-主体部;21-端面(第一端面);22-主体部的内周面;23-端面(第二端面);24-低摩擦部;225、425-槽;327-主体部的凹部;30-插入部;31-端面;32-插入部的凹部;40、340、540-凸部;540a-凸部(第一凸部);544a-端面;540b-凸部(第二凸部);544b-端面;570-加强部件;571-包覆部;572-露出部;B-螺栓;N-螺母;O-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10的紧固结构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在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10的紧固结构1中、螺栓B与螺母N紧固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在使用了防振衬套10的紧固结构1中、将螺栓B与螺母N紧固了的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关于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10的紧固结构1,其具备发动机等振动源侧的部件(或者构成对振动源进行防振的防振装置的部件)、即板状的振动侧部件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侧部件2作为螺母N的垫片发挥功能,但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即:振动侧部件2是与垫片不同的部件(另行设置垫片)。
支撑上述振动源的支撑侧部件3由车架等构成,在该支撑侧部件3上利用螺栓B及螺母N紧固固定振动侧部件2。在板状的支撑侧部件3上形成有贯通孔3a,在该贯通孔3a中插入圆筒状的筒部件4。环状的凸缘部4a从筒部件4的轴O方向端部(图1下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该凸缘部4a是作为螺栓B的头部的垫片发挥功能的部位。
通过将从筒部件4的凸缘部4a侧插入的螺栓B插入到支撑侧部件3的贯通孔3a和振动侧部件2的贯通孔2a中,并将螺母N与从振动侧部件2的贯通孔2a突出的螺栓B的轴部紧固,从而将振动侧部件2与支撑侧部件3紧固。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紧固结构1中,在该螺栓B与螺母N的紧固状态下,在振动侧部件2与支撑侧部件3之间、以及支撑侧部件3与筒部件4的凸缘部4a之间夹住一对防振衬套10。
防振衬套10具备:主体部20,其夹在振动侧部件2(凸缘部4a)与支撑侧部件3之间;以及插入部30,其插入支撑侧部件3的贯通孔3a。主体部20形成为圆筒状,并且从该主体部20的轴O方向端部突出有圆筒状的插入部30。这些主体部20及插入部30使用橡胶状弹性体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圆筒状的防振衬套10。
插入部30的外径形成为与支撑侧部件3的贯通孔3a的内径相同或者稍大,且构成为插入部30能够插入贯通孔3a。另一方面,主体部20的外径形成为比支撑侧部件3的贯通孔3a的内径大,因此在将插入部30插入贯通孔3a时,主体部20卡挂于支撑侧部件3(贯通孔3a侧的缘部)。
另外,主体部20及插入部30的内径形成为与筒部件4的外径相同或者稍小,且构成为筒部件4能够插入到主体部20及插入部30的内周侧。因此,通过将筒部件4及螺栓B插入到在支撑侧部件3的贯通孔3a的缘部卡挂的一对防振衬套10中,并将螺母N与从振动侧部件2的贯通孔2a突出的螺栓B紧固,从而通过振动侧部件2(凸缘部4a)和支撑侧部件3压扁防振衬套10来施加预压缩(参照图2)。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通过振动侧部件2(凸缘部4a)和支撑侧部件3压缩了防振衬套10的状态记载为“防振衬套的组装状态”进行说明,对于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也同样如此。
如图2所示,通过对防振衬套10的主体部20、插入部30进行预压缩,从而在输入轴O方向或径向上的载荷(振动)的情况下,被预压缩的主体部20及插入部30恢复为原有形状。因此在该载荷(振动)输入时,也能够使防振衬套10与振动侧部件2、支撑侧部件3以及筒部件4的各部件紧贴。因此,能够抑制该各部件与防振衬套10反复进行分离及接触而产生噪音,并且能够利用防振衬套10使从振动侧部件2向支撑侧部件3传递的振动减小(衰减)。
接着,参照图3及图4来说明防振衬套10的详细结构,同时也适当地参照图1、图2来进行说明。图3是防振衬套10的立体图,图4的(a)是防振衬套10的俯视图,图4的(b)是沿着图4的(a)的IVb-IVb线的、防振衬套10的剖视图。
如图3及图4所示,在防振衬套10的主体部20上,在轴O方向上与插入部30为相反侧的端面21形成有凸部40。凸部40是从端面21向轴O方向突出的突起,凸部40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四个)。
凸部40沿着主体部20的内周面22突出。即,凸部40的内周面41沿着主体部20的内周面22形成,且在用沿着轴O的平面剖切的剖视角度下(参照图4的(b)),凸部40的内周面41和主体部20的内周面22形成为直线状。因此,当通过振动侧部件2(凸缘部4a)和支撑侧部件3压缩凸部40时(参照图1、图2),能够使凸部40与筒部件4的外周面接触。即,能够使凸部40沿着筒部件4压缩,因此即使在比较高地形成凸部40的高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筒部件4来限制压缩时的凸部40倾倒。此外,所谓的“比较高地形成”例如是指:以从主体部20起的插入部30的突出尺寸(插入部30的轴O方向尺寸)以上的高度来形成凸部40。
关于凸部40中的朝向周向的一对侧面42,形成为随着接近外周侧而相互的间隔逐渐扩大。即形成为,周向上的凸部40的宽度尺寸D1(参照图4的(a))从内周侧到外周侧逐渐增大,因此能够确保凸部40的外周侧的橡胶体积。由此,在凸部40被压缩时,能够抑制凸部40朝向外周侧倾倒。
另外,凸部40的外周面43形成为随着接近主体部20的外周面而扩径的锥状,该锥状的外周面43与主体部20的外周面连接。因此形成为随着接近主体部20,凸部40的径向的厚度尺寸D2(参照图4的(b))逐渐增大。由此,在凸部40被压缩时,能够抑制凸部40朝向外周侧倾倒。
另外,凸部40的轴O方向上的端面44是与轴O正交的(沿径向延伸的)平面,因此凸部40被压缩时的力容易施加于轴O方向。因此,在凸部40被压缩时,能够抑制凸部40朝向外周侧倾倒。
这样,通过防止压缩时的凸部40倾倒,从而能够适当地压缩凸部40,因此能够抑制压缩凸部40时的应力集中于凸部40、主体部20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提高防振衬套10的耐久性。
如图4的(b)的放大部分所示那样,在主体部20的内周面22形成有与构成防振衬套10的橡胶状弹性体相比摩擦系数较低的低摩擦部24。该低摩擦部24通过在主体部20上硫化粘接特氟隆片材(网、布)、或者在主体部20的内周侧实施特氟隆涂覆而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与构成防振衬套10的橡胶状弹性体相比能够降低摩擦系数,则也可以采用其它加工方法来形成低摩擦部24。
这样,通过在主体部20的内周面22形成低摩擦部24,从而能够减小筒部件4(参照图1)的外周面与主体部20的内周面22之间的摩擦阻力。由此,当在防振衬套10的组装状态(图2的状态)下反复输入轴O方向的载荷(振动)时,能够抑制主体部20的内周面22由于与筒部件4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而磨损,因此能够提高防振衬套10的耐久性。而且,能够抑制因筒部件4的外周面与主体部20的内周面22的摩擦而产生噪音。
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就该相当于低摩擦部24的结构而言,也形成于插入部30的内周面、凸部40的内周面41,因此能够减小与筒部件4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由此,当在防振衬套10的组装状态(图2的状态)下反复输入轴O方向的载荷(振动)时,能够抑制插入部30、凸部40由于与筒部件4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而磨损,并且能够抑制因该摩擦而产生噪音。而且,当从图1所示的状态起压缩凸部40时,凸部40容易相对于筒部件4的外周面滑动,因此能够适当地压缩凸部40。
在此,如图2中箭头A所示,当在防振衬套10的组装状态下输入轴O方向的载荷时,通过主体部20、凸部40的橡胶的变形,将插入部30朝向支撑侧部件3的贯通孔3a的内部压入。此时,应力集中于主体部20与插入部30的边界P1,容易产生裂纹。对于抑制该裂纹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参照图5进行说明。此外,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5的(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210的剖视图,图5的(b)是图5的(a)的箭头Vb向视的防振衬套210的局部侧视图。此外,在图5的(a)中,图示了用沿着轴O的平面剖切的剖面,在图5的(b)中,以虚线图示了槽225的底面(顶点)。
如图5的(a)所示,防振衬套210具备形成于主体部20的槽225。槽225是在轴O方向上的主体部20的端面23(位于插入部30侧的端面23)凹陷的环状的槽。槽225沿着插入部30的外周面朝向凸部40侧凹陷。即,槽225与插入部30的外周面相邻地形成,因此能够利用槽225降低在主体部20与插入部30的边界P1(参照图2)产生的应力。因此,能够提高防振衬套210的耐久性。
如图5的(b)所示,槽225具备槽底面朝向凸部40侧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弯曲部225a。虽然省略图示,但弯曲部225a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槽225的四处),该多个弯曲部225a的周向端部彼此通过直线部225b连接。直线部225b是槽225的深度沿着周向恒定的部位。
即形成为,关于凸部40被压缩前的状态下的槽225的深度(从端面23起的深度),在轴O方向上与凸部40重叠的区域变深,另一方面,在轴O方向上不与凸部40重叠的其它区域变浅。因此,能够利用槽225的深度较深的弯曲部225a,来接受凸部40被压缩时的橡胶的变形。由此,能够使凸部40压缩后的槽225的深度在周向上均匀(能够抑制因凸部40的压缩而使槽225阻塞)。因此,能够利用槽225有效地降低在主体部20与插入部30的边界P1(参照图2)产生的应力。
返回图1及图2进行说明。在振动侧部件2(筒部件4的凸缘部4a)与支撑侧部件3之间对主体部20及凸部40进行压缩的情况下,在形成有凸部40的区域,橡胶的变形量会增多。因此,在凸部40已被压缩的状态(图2的状态)下,在与轴O正交的方向上剖切的主体部20的剖面形状不是正圆,容易成为仅凸部40的形成区域鼓出变形的形状。应力容易集中于该鼓出部分,因此存在防振衬套10的耐久性降低的问题。而且,当由于凸部40的压缩而仅使主体部20的一部分的区域鼓出时,则该鼓出部分有可能会干扰周围的其它部件。为了抑制该干扰,需要增大防振衬套10的配置空间。
另外,在凸部40已被压缩的情况下,支撑侧部件3与主体部20的接触部分P2的摩擦力变大。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当在该压缩状态下输入径向的载荷时,则会使主体部20因为与支撑侧部件3之间的摩擦而容易损伤。
参照图6~9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310进行说明。此外,对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310的立体图,图7的(a)是图6的箭头VIIa向视的防振衬套310的俯视图,图7的(b)是图7的(a)的箭头VIIb向视的防振衬套310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在使用了防振衬套310的紧固结构1中、螺栓B与螺母N紧固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在使用了防振衬套310的紧固结构1中、将螺栓B与螺母N紧固了的状态的剖视图。此外,图8所示的防振衬套310的剖面相当于沿着图7的(a)的VIII-VIII线的剖面。
如图6及图7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310的主体部20上,在轴O方向上的插入部30的相反侧的端面形成有凸部340。凸部340是从主体部20向轴O方向突出的突起,凸部340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四个)。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位于多个凸部340之间的部位作为凹部360进行说明。该凹部360的底面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0的端面21。
凸部340沿着主体部20的内周面22突出。即,凸部340的内周面341沿着主体部20的内周面22形成,且如图8所示那样,在用沿着轴O的平面剖切的剖视角度下,凸部340的内周面341和主体部20的内周面22形成为直线状。因此,当通过振动侧部件2(筒部件4的凸缘部4a)和支撑侧部件3压缩凸部340时,能够使凸部340沿着筒部件4的外周面压缩。因此,即使在比较高地形成凸部340的高度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对凸部340施加预压缩。
另外,由于凸部340的轴O方向端面(前端面)是弯曲面,因此能够减小振动侧部件2(筒部件4的凸缘部4a)与凸部340的轴O方向端面的接触面积。由此,即使在防振衬套310的组装状态(图9的状态)下,主体部20或凸部340的橡胶劣化而弹性力降低,并假设凸部340与振动侧部件2反复进行接触及分离,也能够降低因该反复的接触而产生的噪音。
如图6及图7所示,多个凸部340彼此通过凹部360连接,凹部360从主体部20的外周面到内周面22沿径向延伸。该凹部360是朝向插入部30侧凹陷的弯曲面,因此能够抑制凸部340被压缩时的应力集中于凸部340彼此之间的区域、即凹部360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提高防振衬套310的耐久性。
在主体部20的外周面形成有外周凹部326,该外周凹部326从主体部20的端面23到凸部340的外周面沿轴O方向延伸,外周凹部326由朝向轴O侧凹陷的弯曲面构成。通过形成该外周凹部326,从而形成为,在轴O方向上与凸部340重叠的区域上的、主体部20的径向的厚度尺寸D3比其它区域的厚度尺寸D4薄。由此,虽然省略图示,但在防振衬套310的组装状态(图9的状态)下,能够抑制仅主体部20的一部分的区域(形成有凸部340的区域)向径向外侧鼓出。即,能够使凸部340的压缩状态下的主体部20的剖面(与轴O正交的平面上的剖面)形状接近正圆。
主体部20的径向的厚度尺寸D3、D4形成为,在周向上的凸部340彼此之间的中间位置(D4所示的位置)最厚,且形成为,从该中间位置到在轴O方向上与凸部340重叠的位置(D3所示的位置)逐渐变薄。由此,在凸部340的压缩状态(图9的状态)下,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仅主体部20的一部分的区域朝向径向外侧鼓出。
这样,通过使凸部340的压缩状态下的主体部20的剖面形状接近正圆,从而能够抑制压缩凸部340时的应力集中于主体部20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提高防振衬套310的耐久性。而且,与以仅主体部20的周向上的一部分的区域鼓出的方式变形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压缩后的主体部20干扰周围的其它部件。因此,能够减小防振衬套310的配置空间。
另外,对主体部20及凸部340的内周面22、341施加了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低摩擦部24(参照图4的(b))的加工。由此,当从图8的状态起压缩凸部340时,主体部20及凸部340容易相对于筒部件4滑动,因此主体部20容易被压缩成目标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凸部340的压缩状态(图9的状态)下的主体部20的径向的厚度尺寸在周向上恒定。另外,能够抑制主体部20及凸部340的内周面22、341因为与筒部件4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而磨损,从而能够提高防振衬套310的耐久性。而且,能够抑制由于筒部件4的外周面、与主体部20及凸部340的内周面22、341的摩擦而产生噪音。
如图7的(b)所示,在插入部30侧的主体部20的端面23,形成有朝向凸部340侧凹陷的凹部327,凹部327从主体部20的外周面到插入部30的外周面(端面23的内缘)沿径向延伸。因此,如图8所示,在凸部340被压缩前的状态下,由凹部327在支撑侧部件3与主体部20之间形成有空间S1。由此,能够利用支撑侧部件3与主体部之间的空间S1(凹部327),来接受主体部20被压缩时的橡胶的变形。因此,在图9所示的主体部20的压缩状态下,能够降低向支撑侧部件3作用的载荷,即降低支撑侧部件3与主体部20的接触部分的摩擦力。因此,当在防振衬套310的组装状态(图9的状态)下输入径向的载荷时,能够抑制主体部20因与支撑侧部件3的摩擦而损伤,从而能够提高防振衬套310的耐久性。
虽然省略图示,但凹部327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该多个凹部327分别形成于在轴O方向上与多个凸部340重叠的位置。由此,如图8及图9所示,能够利用支撑侧部件3与主体部20之间的空间S1(凹部327),来接受凸部340被压缩时的橡胶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因凸部340的压缩而产生的应力集中于主体部20的一部分,从而能够提高防振衬套310的耐久性。
如图7的(b)所示,凹部327的深度D5形成为在轴O方向上与凸部340重叠的位置最深,且容易在凹部327接受凸部340被压缩时的橡胶的变形。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因凸部340的压缩而产生的应力集中于主体部20的一部分。
另外,由于凹部327是朝向凸部340侧凹陷的弯曲面,因此能够抑制压缩主体部20时的应力集中于凹部327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提高防振衬套310的耐久性。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20的端面23中的、没有形成凹部327的部位是平坦面,但是也可以使该平坦面构成为朝向插入部30侧(图7的(b)的下侧)凸出的弯曲面。由此,主体部20的端面23成为波形的凹凸形状,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压缩主体部20时的应力集中于端面23的一部分。
如图8所示,防振衬套310隔着支撑侧部件3设置为一对,因此该一对防振衬套310的插入部30彼此在贯通孔3a的内部对置。在这种情况下,当如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部30那样(参照图1),插入部30的轴O方向上的端面为平坦面时,则有可能因为主体部20已被压缩时的橡胶的变形而使一对端面31彼此接触(参照图2)。这样,当插入部30的端面31彼此接触时,则存在如下问题:应力容易集中于该接触部分、轴O方向的弹簧常数变差(过度增大)。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的(b)所示,在插入部30的端面31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凹部32,凹部32从插入部30的外周面到内周面沿径向延伸。由此,如图8所示,在压缩凸部340前的状态下,能够在一对插入部30彼此之间形成用于接受橡胶的变形的空间S2。形成该空间S2的凹部32形成于在轴O方向上与凸部340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插入部30的端面31彼此之间的空间S2(凹部32),来接受凸部340被压缩时的橡胶的变形(参照图8、图9)。因此,能够在凸部340被压缩时抑制插入部30的端面31彼此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由于该接触而使应力集中于插入部30的一部分、轴O方向的弹簧常数变差(过度增大)。
在此,如上所述,利用主体部20的凹部327接受凸部340被压缩时的橡胶的变形,因此在形成有凹部327的区域容易将插入部30压入贯通孔3a的内部。因此,在该区域,当压缩凸部340时容易使一对插入部30的端面31彼此接触。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部30的凹部32形成于在周向上与主体部20的凹部327同相位的位置。也就是说,如图7的(b)所示,在沿径向观察防振衬套310的情况下,主体部20的凹部327和插入部30的凹部32形成于在轴O方向上排列的位置。由此,如图8及图9所示,能够利用插入部30的凹部32接受主体部20被压缩时(利用凹部327接受橡胶的变形时)的橡胶的变形。由此,能够在压缩主体部20时有效地抑制插入部30的端面31彼此接触。
如图7的(b)所示,主体部20的凹部327的深度D5形成为比插入部30的凹部32的深度D6深。另外,主体部20的凹部327的周向上的宽度尺寸D7形成为比插入部30的凹部32的周向上的宽度尺寸D8大。由此,能够主要利用主体部20的凹部327接受凸部340被压缩时的橡胶的变形。因此,能够以相应地减小的方式形成插入部30的凹部32来确保橡胶体积,并且能够在凸部340的压缩状态(图9的状态)下抑制插入部30的端面31彼此接触。
通过确保插入部30的橡胶体积,从而即使在防振衬套310的组装状态(图9的状态)下反复输入径向的载荷(振动),也能够抑制插入部30在早期发生劣化。
另外,由于凹部32是朝向主体部20侧凹陷的弯曲面,因此能够抑制主体部20已被压缩时的应力集中于凹部32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提高防振衬套310的耐久性。
接着,参照图10对第四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410进行说明。图10的(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410的剖视图,图10的(b)是图10的(a)的箭头Xb向视的防振衬套410的局部侧视图。此外,在图10的(a)中,图示了用沿着轴O的平面剖切的剖面,在图10的(b)中,以虚线图示了槽425的底面(顶点)。
如图10的(a)所示,防振衬套410具备形成于主体部20的槽425。槽425是在主体部20的端面23凹陷的环状的槽。槽425沿着插入部30的外周面朝向凸部340侧凹陷。即,槽425与插入部30的外周面相邻地形成,因此能够利用槽425降低在主体部20与插入部30的边界产生的应力。因此,能够提高防振衬套410的耐久性。
如图10的(b)所示,槽425具备:弯曲部425a,其槽底面是朝向凸部340侧凸出的弯曲形状;以及直线部425b,其在周向上连接于该弯曲部425a。虽然省略图示,但弯曲部425a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槽425的四处),该多个弯曲部425a的周向端部彼此通过直线部425b连接。直线部425b是槽425的深度沿着周向恒定的部位。
即,槽425形成为与主体部20的凹部327对应的弯曲形状,且凸部340被压缩之前的状态下的槽425的深度形成为在周向上恒定。因此,在凸部340已被压缩之后的状态下,也能够使槽425的深度在周向上均匀。因此,能够利用槽425有效地降低在主体部20与插入部30的边界产生的应力。
这样,虽然也能够利用槽425降低在主体部20与插入部30的边界产生的应力,但是通过在该边界部分设置加强部件,也能够降低应力。对于具备该结构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510,参照图11~图14进行说明。
图11的(a)是第五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510的立体图,图11的(b)是加强部件570的立体图,图12的(a)是图11的箭头XIIa向视的防振衬套510的俯视图,图12的(b)是沿着图12的(a)的XIIb-XIIb线的、防振衬套510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在使用了防振衬套510的紧固结构501中、螺栓B与螺母N紧固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在使用了防振衬套510的紧固结构501中、将螺栓B与螺母N紧固了的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510的主体部20上,在轴O方向上的插入部30的相反侧的端面形成有凸部540。凸部540是从主体部20向轴O方向突出的突起,凸部540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四个)。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将位于多个凸部540之间的部位作为凹部560进行说明。该凹部560的底面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0的端面21。
凸部540沿着主体部20的内周面22突出。即,凸部540的内周面541沿着主体部20的内周面22形成,且在用沿着轴O的平面剖切的剖视角度下(参照图12),凸部540的内周面541和主体部20的内周面22形成为直线状。因此,当通过振动侧部件2(筒部件4的凸缘部4a)和支撑侧部件3压缩凸部540时(参照图13及图14),能够使凸部540沿着筒部件4的外周面压缩。因此,即使在比较高地形成凸部540的高度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对凸部540施加预压缩。
凸部540由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四个)凸部540a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四个)凸部540b构成,所述多个凸部540a的从主体部20起的突出高度比较低,所述多个凸部540b形成于该多个凸部540a之间。
由于从主体部20起的凸部540b的突出高度比凸部540a高,因此能够较多(使压缩长度较长)地确保凸部540b的压缩量。由此,即使在因为凸部540b的压缩状态(图14的状态),主体部20的橡胶发生劣化而弹性力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已被压缩的凸部540b复原,从而易于维持与振动侧部件2、或者筒部件4的凸缘部4a的接触状态。
另外,由于在多个凸部540b彼此之间的区域形成的凸部540a也会被压缩(参照图13及图14),因此能够抑制因预压缩而产生的应力仅集中于凸部540b的形成区域。换言之,在防振衬套510的组装状态(图14的状态)下,能够使因凸部540a、540b的压缩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弹簧力)在周向上均匀。
轴O方向上的凸部540b的端面544b的面积形成为比凸部540a的端面544a的面积小,因此能够减小振动侧部件2(参照图13及图14)、筒部件4的凸缘部4a与凸部540b的端面544b的接触面积。由此,即使因凸部540b的压缩状态(图14的状态),主体部20的橡胶发生劣化而弹性力降低,并假设凸部540b与振动侧部件2反复进行接触及分离,也能够降低该反复的接触所引起的噪音。
凸部540a、540b的端面544a、544b是与轴O正交的平面,因此凸部540a、540b被压缩时的力容易施加于轴O方向。因此,在凸部540a、540b被压缩时,能够抑制凸部540a、540b朝向外周侧倾倒。
关于周向上的凸部540a的宽度尺寸,形成为从内周侧到外周侧逐渐增大。由此,能够抑制凸部540a被压缩时朝向外周侧倾倒。
多个凸部540彼此通过凹部560连接,且凹部560从主体部20的外周面到内周面22沿径向延伸。该凹部560是朝向插入部30侧凹陷的弯曲面,因此能够抑制凸部540已被压缩时(图14的状态)的应力集中于凸部540彼此之间的区域、即凹部560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提高防振衬套510的耐久性。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对主体部20及凸部540的内周面22、541施加了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低摩擦部24(参照图4的(b))的加工。由此,在压缩凸部540时,主体部20及凸部540容易相对于筒部件4(参照图13及图14)滑动,因此能够适当地压缩凸部540。而且,能够抑制由于筒部件4的外周面、与主体部20及凸部540的内周面22、541的摩擦而产生噪音。
在主体部20及插入部30的内部嵌入有加强部件570。加强部件570使用与构成防振衬套510的橡胶状弹性体相比刚性较高的材料、例如树脂或金属等形成为环状。加强部件570具备:构成其内缘侧的部位的环状的包覆部571、以及从该包覆部571的外缘侧朝向主体部20侧延伸并且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露出部572,该包覆部571及露出部572形成为一体。
关于包覆部571,由于其整体包覆于插入部30,因此加强部件570没有从插入部30的端面31露出。因此,在防振衬套510的组装状态(图14的状态)下,即使反复输入轴O方向、径向的载荷(振动),也能够抑制在插入部30与加强部件570(包覆部571)的界面发生剥离。
另一方面,就构成加强部件570的外缘部分的露出部572而言,其一部分从主体部20的外周面露出。在该露出部分,轴O方向上的露出部572的两端面、和露出部572的外周面从主体部20露出。该露出部572的露出部分是在进行防振衬套510的模具成型时被模具的内表面支撑(被上模和下模夹持)的部位。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如下这样的结构,即:使构成加强部件570的外缘部分的露出部572的一部分从主体部20的外周面露出,另一方面,将除去露出部572的一部分之外的、加强部件570的其它部位(包覆部571)的整体嵌入于主体部20及插入部30。由此,在当输入轴O方向的载荷(振动)时不易产生应力的区域,能够使加强部件570从主体部20露出。因此,能够抑制在加强部件570的露出部分(露出部572的一部分)与主体部20的界面发生剥离,从而能够提高防振衬套510的耐久性。
在轴O方向上位于主体部20侧的相反侧(图12的(b)的下侧)的包覆部571的端部朝向径向内侧弯曲。即,在用沿着轴O的平面剖切的剖视角度下,包覆部571形成为L字状,加强部件570整体形成为大致S字状(曲柄状)。由此,当在防振衬套510的组装状态(图14的状态)下输入轴O方向的载荷时,能够利用包覆部571的弯曲部分,来限制朝向加强部件570的内周侧的、橡胶的变形。因此,能够降低该橡胶变形时在橡胶与加强部件570的界面产生的应力,从而能够提高防振衬套510的耐久性。
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紧固结构501中,在支撑侧部件3的贯通孔3a的内部形成有突出部3b。突出部3b从贯通孔3a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呈环状突出,突出部3b的内径形成为比插入部30的外径小。因此,在将插入部30插入于贯通孔3a的插入状态下,插入部30卡挂于突出部3b。
而且,在该插入状态下,包覆部571配置于在轴O方向上与突出部3b重叠的位置。由此,当输入轴O方向的载荷时,能够利用突出部3b与包覆部571的卡挂,来限制朝向贯通孔3a的内部的、防振衬套510的位移(橡胶的变形)。因此,能够提高轴O方向的弹簧常数。
另外,加强部件570的外径形成为比贯通孔3a的内径大。因此,在将插入部30插入于贯通孔3a的插入状态下,加强部件570(露出部572)的外缘卡挂于贯通孔3a的缘部。由此,当输入轴O方向的载荷时,能够利用贯通孔3a的缘部与加强部件570(露出部572)的卡挂,来限制朝向贯通孔3a的内部的、防振衬套510的位移(橡胶的变形)。因此,能够提高轴O方向的弹簧常数。
第一环状凸部533从插入部30的端面31(参照图13)突出。第一环状凸部533沿轴O向来看形成为环状,并且形成于在轴O方向上与加强部件570的包覆部571重叠的位置。因此,在凸部540(主体部20)的压缩状态(图14的状态)下,通过被包覆部571和支撑侧部件3的突出部3b夹持,从而第一环状凸部533也会被压缩。
由此,即使在夹持于包覆部571与突出部3b之间的橡胶劣化而弹性力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已被压缩的第一环状凸部533的复原来维持与突出部3b的接触状态。因此,当反复输入轴O方向的载荷时,能够抑制插入部30与突出部3b反复进行接触及分离,从而能够抑制由于该反复的接触而产生噪音。
另外,比第一环状凸部533更靠内周侧形成有第二环状凸部534。第二环状凸部534是从插入部30的端面31突出的环状的突起,第二环状凸部534形成为从插入部30的端面31起的突出高度比第一环状凸部533高。而且,该第二环状凸部534插入于突出部3b的内周侧。因此,在防振衬套510的组装状态(图14的状态)下,当反复输入轴O方向的载荷(振动)时,则应力会集中于第一环状凸部533与第二环状凸部534之间的边界P3(参照图14)部分而容易产生裂纹。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环状凸部533的内周面与第二环状凸部534的外周面通过弯曲面连接。即,在第一环状凸部533与第二环状凸部534之间形成有呈该弯曲形状凹陷的环状的槽。由此,即使反复输入轴O方向的载荷,也能够降低在第一环状凸部533与第二环状凸部534的边界P3部分产生的应力。
另外,支撑侧部件3的突出部3b的内径形成为比加强部件570的内径大,在将插入部30插入于贯通孔3a的状态下,加强部件570(包覆部571)的内缘位于比突出部3b更靠内周侧(筒部件4侧)。由此,在防振衬套510的组装状态(图14的状态)下,当输入轴O方向的载荷时,能够利用加强部件570(包覆部571)的内缘部分来限制朝向突出部3b的内周侧的橡胶的变形。由此,能够抑制第二环状凸部534被压入突出部3b的内周侧,因此即使反复输入轴O方向的载荷,也能够有效地降低在第一环状凸部533与第二环状凸部534的边界P3部分产生的应力。
这里,在将插入部30插入于贯通孔3a的状态下,成为加强部件570的包覆部571被贯通孔3a的内周面与筒部件4夹持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当如上述那样轴O方向上的包覆部571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时,则径向的弹簧常数会过度提高。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部30具备位于包覆部571的弯曲部分的内周侧的内周凹部535。内周凹部535是在插入部30的内周面上切口而形成的环状的凹陷,从插入部30的内周面中的与包覆部571在径向上重叠的区域到插入部30(第二环状凸部534)的轴O方向端部形成有内周凹部535。
由此,在凸部540(主体部20)被压缩之前的状态(图13的状态)下,能够利用内周凹部535在筒部件4与插入部3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空间S3。并且构成为,在凸部540(主体部20)被压缩之后的状态(图14的状态)下,在该空间S3接受橡胶的变形,即使在该压缩状态下,空间S3也留存于包覆部571的内周侧。由此,即使在使轴O方向上的包覆部571的端部朝向径向内侧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径向的弹簧常数过度增大。
在此,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构成为在主体部20及插入部30的内部嵌入有加强部件570的情况下,当凸部540被压缩时,在嵌入有加强部件570的区域,橡胶不易朝向径向外侧变形。因此,例如当在凸部540被压缩之前的状态(图13的状态)下主体部20的外径在轴O方向上恒定时,则易于以如下方式变形,即:仅使没有加强部件570嵌入的区域朝向径向外侧鼓出。这样,当仅有一部分区域鼓出时,则应力容易集中于该变形部分,会降低防振衬套510的耐久性。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主体部20的外径(径向上的厚度尺寸)随着接近插入部30侧而逐渐增大,因此能够在凸部540已被压缩的状态(图14的状态)下使主体部20的外径在轴O方向上恒定。由此,能够抑制压缩凸部540时的应力集中于主体部20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提高防振衬套510的耐久性。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受上述方式任何限制,能够容易地推断出,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改良。
作为振动侧部件2的振动源而构成的装置而言,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省略了说明,但是可以例示:电动马达、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氢燃料发动机、氢马达、或者它们的混合方式(例如,汽油发动机和电动马达的混合方式),关于使该振动源驱动的能量,可例示化石燃料、氢、或者电等。其中,只要是能够利用螺栓B及螺母N将振动源(振动侧部件2)、与支撑该振动源的部件(支撑侧部件3)紧固固定的方式,即能够应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10、210、310、410、510。因此,振动源(振动侧部件2)、支撑该振动源的部件(支撑侧部件3)不限于以上说明的方式。
也可以将相当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10、210、310、410、510的主体部20、插入部30、凸部40、340、540(凹部360、560)、以及加强部件570的结构应用于其它实施方式。因此,例如可以将相当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外周凹部326的结构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10、210、510。另外,也可以将相当于第五实施方式的凸部540a、540b的结构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防振衬套10、210、310、410。对于其它结构也同样如此。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在支撑侧部件3的贯通孔3a中经由防振衬套10、210、310、410、510紧固固定有振动侧部件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在振动侧部件2的贯通孔2a中经由防振衬套10、210、310、410、510紧固固定有支撑侧部件3。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凸部40、340、540形成有四个或八个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形成凸部40、340、540的数量可以适当设定。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在主体部20、插入部30、以及凸部40、340、540各自的内周面形成有低摩擦部2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仅在主体部20、插入部30、或者凸部40、340、540任一的内周面形成低摩擦部24,也可以省略低摩擦部24。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将一对防振衬套10、210、310、410(两个部件)各自的插入部30插入于支撑侧部件3的贯通孔3a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一对防振衬套10、210、310、410的插入部30相连而一体地形成(一个部件)。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形成为凸部40、340的径向的厚度尺寸随着接近主体部20而逐渐增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凸部40、340的径向的厚度尺寸在轴O方向上恒定。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形成为凸部40、540a的周向的厚度尺寸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逐渐增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凸部40、540a的周向的厚度尺寸从内周侧到外周侧恒定,也可以逐渐减小。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中,对位于凸部340、540之间的凹部360、560是弯曲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凹部360、560的一部分形成为与轴O正交的平面。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凸部340、540沿着主体部20的内周面22突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主体部20的轴O方向端面的外缘侧形成有凸部340、540
(不沿着内周面22形成),也可以省略凸部340、540并使主体部20的轴O方向端面形成为平面。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形成于主体部20的端面23的凹部327、和形成于插入部30的端面31的凹部32形成于在轴O方向上与凸部340重叠的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凹部32、327形成于在轴O方向上不与凸部340重叠的位置(不形成于在周向上相同相位的位置)。另外,也可以省略凹部32、327而使主体部20及插入部30的端面23、31形成为平坦面。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形成为凹部327的深度比凹部32的深度深,并且凹部327的周向上的宽度尺寸比凹部32的周向上的宽度尺寸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凹部327的深度、宽度尺寸与凹部32相同,凹部32的深度、宽度尺寸比凹部327大。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形成为在轴O方向上与凸部340重叠的区域上的主体部20的径向的厚度尺寸比其它区域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主体部20的径向的厚度尺寸在周向上恒定。
另外,在将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凹部327形成于主体部20的端面23(第二端面)的情况下,位于该多个凹部327之间的部位成为凸部(第二端面的凸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形成为与凸部在轴O方向上重叠的区域上的主体部20的径向的厚度尺寸比其它区域薄。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该端面23(第二端面)的凸部的压缩状态下,容易使主体部20的径向的厚度在周向上恒定。因此,能够抑制压缩凸部时的应力集中于主体部20的一部分。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形成为在轴O方向上与凸部40重叠的区域上的槽225的深度比其它区域深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槽225的深度在周向上恒定。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对槽425的深度在整个周向上恒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槽425的深度在轴O方向上与凸部340重叠的区域最深。
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凸部540b的高度比凸部540a高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凸部540a、540b的高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使凸部540a的高度比凸部540b高。另外,也可以使凸部540a、540b的端面544a、544b的面积相同。另外,也可以使凸部540b的端面544b的面积比凸部540a的端面544a大。
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加强部件570嵌入于主体部20及插入部3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加强部件570仅嵌入于主体部20或者插入部30的任意一方,也可以省略加强部件570。
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加强部件570的包覆部571的端部朝向径向内侧弯曲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该包覆部571的端部形成为沿着轴O方向的直线状(圆筒状)。
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在包覆部571的弯曲部分的内周侧形成有内周凹部53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省略内周凹部535。
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形成为主体部20的外径随着接近插入部30侧而增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主体部20的外径在轴O方向上恒定。
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在紧固结构501的支撑侧部件3上形成有突出部3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省略紧固结构501的支撑侧部件3的突出部3b。
另外,也可以在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紧固结构501的支撑侧部件3上应用相当于突出部3b的结构,并将防振衬套10、210、310、410的插入部30卡挂于突出部3b。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轴O方向的弹簧常数。
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在插入部30的端面31形成有第一环状凸部533和第二环状凸部53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省略第一环状凸部533或者第二环状凸部534的任意一方或双方,并使插入部30的端面31形成为平面。
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在将插入部30插入贯通孔3a的情况下,加强部件570的内缘位于比突出部3b更靠内周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即在该插入状态下,加强部件570的内缘位于比突出部3b的内缘(前端)更靠外周侧(加强部件570的内径比突出部3b的内径大)。

Claims (10)

1.一种防振衬套,其是在紧固结构中夹在一对垫片之间的橡胶状弹性体,所述紧固结构具有:被紧固部件、圆筒状的筒部件、所述一对垫片、以及螺栓和螺母,所述被紧固部件构成为振动源侧或者支撑侧的任意一方的部件,且具有贯通孔,所述筒部件插入到所述被紧固部件的所述贯通孔中,所述一对垫片配置于所述筒部件的轴向的两端侧,所述螺栓和螺母以夹住所述一对垫片的状态相互紧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衬套形成为圆筒状,且具备:在所述螺栓和螺母紧固时在所述被紧固部件与所述垫片之间被压缩的主体部、以及插入所述贯通孔的插入部,
所述主体部具备:在轴向上位于所述垫片侧的第一端面、以及该第一端面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面,
在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端面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凸部,
在轴向上与所述凸部重叠的区域上的所述主体部的径向的厚度尺寸形成为比其它区域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衬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径向的厚度尺寸形成为,在周向上的多个所述凸部彼此之间的区域最厚,在轴向上与所述凸部重叠的区域最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衬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端面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凸部,
在所述第二端面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凹部,
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凹部形成于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凸部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振衬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衬套隔着所述被紧固部件设置为一对,
所述插入部具备:形成于所述插入部的轴向端面且沿着周向排列的多个凹部,
在径向视角下,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凹部与所述插入部的所述凹部形成于在轴向上排列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振衬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凹部的深度形成为比所述插入部的所述凹部的深度深,且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凹部的周向上的宽度尺寸形成为比所述插入部的所述凹部的周向上的宽度尺寸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衬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橡胶状弹性体相比摩擦系数较低的低摩擦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衬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端面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凸部,
所述凸部沿着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突出,并构成为在通过所述垫片压缩所述凸部时,所述凸部与所述筒部件能够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衬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端面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凸部,
多个所述凸部具备第一凸部、和与该第一凸部相比从所述第一端面起的高度较高的第二凸部,
在周向上的多个所述第二凸部彼此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凸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衬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端面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凸部,
所述主体部具备形成于所述第二端面的环状的槽,
所述槽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相邻地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衬套,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橡胶状弹性体相比刚性较高的环状的加强部件嵌入于所述主体部及所述插入部,
所述加强部件具备:包覆部,其构成所述加强部件的内缘侧的部位,且整体包覆于所述插入部;以及露出部,其构成比该包覆部更靠所述加强部件的外缘侧的部位,且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露出。
CN202111256052.1A 2020-12-10 2021-10-27 防振衬套 Pending CN1146231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5369 2020-12-10
JP2020205369A JP2022092517A (ja) 2020-12-10 2020-12-10 防振ブッシュ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23177A true CN114623177A (zh) 2022-06-14

Family

ID=81897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56052.1A Pending CN114623177A (zh) 2020-12-10 2021-10-27 防振衬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86809A1 (zh)
JP (1) JP2022092517A (zh)
CN (1) CN11462317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81190A (ja) * 2020-11-19 2022-05-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ダンパー、実装体、および電子制御装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01196A (ja) * 2003-03-31 2004-10-28 Bridgestone Corp 防振ゴム及び防振装置
JP2005257071A (ja) * 2004-02-12 2005-09-22 Tokai Rubber Ind Ltd 防振装置
JP2010091049A (ja) * 2008-10-09 2010-04-22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CN102401085A (zh) * 2010-09-10 2012-04-04 仓敷化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N102470721A (zh) * 2010-01-29 2012-05-23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稳定器衬套
JP2012211604A (ja) * 2011-03-30 2012-11-01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装置
CN202833808U (zh) * 2012-09-20 2013-03-27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减振衬套、减振衬套安装结构和车辆
CN103097764A (zh) * 2010-10-29 2013-05-08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油箱用橡胶垫
CN104736879A (zh) * 2013-06-13 2015-06-2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隔振装置
JP2018071768A (ja) * 2016-11-04 2018-05-10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N208587453U (zh) * 2018-08-06 2019-03-08 华晨鑫源重庆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滤器支架隔振垫及汽车空滤器安装结构
CN109715972A (zh) * 2016-10-31 2019-05-03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防振衬套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01196A (ja) * 2003-03-31 2004-10-28 Bridgestone Corp 防振ゴム及び防振装置
JP2005257071A (ja) * 2004-02-12 2005-09-22 Tokai Rubber Ind Ltd 防振装置
JP2010091049A (ja) * 2008-10-09 2010-04-22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CN102470721A (zh) * 2010-01-29 2012-05-23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稳定器衬套
CN102401085A (zh) * 2010-09-10 2012-04-04 仓敷化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N103097764A (zh) * 2010-10-29 2013-05-08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油箱用橡胶垫
JP2012211604A (ja) * 2011-03-30 2012-11-01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装置
CN202833808U (zh) * 2012-09-20 2013-03-27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减振衬套、减振衬套安装结构和车辆
CN104736879A (zh) * 2013-06-13 2015-06-2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隔振装置
CN109715972A (zh) * 2016-10-31 2019-05-03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防振衬套
JP2018071768A (ja) * 2016-11-04 2018-05-10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N208587453U (zh) * 2018-08-06 2019-03-08 华晨鑫源重庆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滤器支架隔振垫及汽车空滤器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92517A (ja) 2022-06-22
US20220186809A1 (en) 2022-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90260B2 (ja) タンク用ゴムクッション
JP4633575B2 (ja)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JP4356641B2 (ja) トルクロッド
JPWO2011096537A1 (ja) 防振装置
CN114623177A (zh) 防振衬套
CN109927499B (zh) 悬架用上支撑件
JP4377434B2 (ja)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WO2010137585A1 (ja) 防振装置
CN111448403B (zh) 筒形防振装置
JP4716387B2 (ja) 防振ブッシュ
JP3517549B2 (ja) 防振支持装置
CN107956860B (zh) 油引导板的安装构造
JP3893977B2 (ja) 防振装置
JP2022092515A (ja) 防振ブッシュ
JP2022092516A (ja) 防振ブッシュ
JP4952922B2 (ja) エンジン騒音低減装置
JP2022092514A (ja) 防振ブッシュ
CN110439636B (zh) 轴承单元
JP2008163992A (ja) 防振装置
JP2005163976A (ja) 筒形防振マウント
CN112824702A (zh) 动态阻尼器及其制造方法
KR102440702B1 (ko) 차량용 마운트
JP2014066297A (ja) 筒型防振装置
JP2019203566A (ja)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7374754B2 (ja) 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