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18070A - 微导丝 - Google Patents

微导丝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18070A
CN114618070A CN202210097930.8A CN202210097930A CN114618070A CN 114618070 A CN114618070 A CN 114618070A CN 202210097930 A CN202210097930 A CN 202210097930A CN 114618070 A CN114618070 A CN 1146180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ore
micro
mesh tube
covering laye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9793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18070B (zh
Inventor
李金峰
褚华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hui Medical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uhui Medical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hui Medical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uhui Medical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9793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18070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21009793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46180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18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180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180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180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导丝。本发明的微导丝,包括内芯、网管和覆盖层,网管沿内芯的轴向连续分布并包裹内芯,覆盖层沿内芯的轴向连续分布并包裹连接内芯与网管,且内芯、网管和覆盖层组成一体式结构。本发明的微导丝的网管包裹并连接内芯,并通过覆盖层连接网管与内芯,覆盖层和网管能够在不影响内芯在人体组织内通过性的前提下传递操作扭矩,网管和覆盖层均设置为连续分布于内芯的近端至远端,且网管和覆盖层沿轴向方向上均无焊点,力的传导损耗小,解决了操作扭矩在微导丝之间传递效果差的问题,同时,覆盖层和网管还具有提高内芯之间连接可靠性的效果,且能够减少内芯表面上的焊点等结构损伤人体组织的现象。

Description

微导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介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导丝。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目前,在心脑外科临床手术过程中,由于病变位置的血管错综复杂,特别是神经系统的颅内血管狭窄迂曲,所以经常需要用到直径较小的精密神经微导丝才能引导手术器械等到达至病变位置,以便医护人员采取有效的治疗操作方案。微导丝能进入血管中的位置越远,能提供的支撑作用越好,为治疗提供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就越高。但是,由于微导丝的直径很小,往往在0.014英寸,甚至更小,所以,内芯的头端需要做结构过渡,微导丝的远端头部位置需要直径足够小才能保证头端的柔软性,才能保证操作人员能够操作内芯顺利穿过迂曲的血管。
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微导丝的头端的柔软性,往往将微导丝的直径设置为沿轴向逐渐减小,该结构可能会导致操控内芯的扭矩的传递效率降低,也就是说,通过操控微导丝的近端控制内芯的头端在血管内前行或朝病变目标方向前行的能力会减弱,可能容易发生导丝缠绕的风险。
另外,现有技术中,微导丝由不锈钢输送钢丝和镍钛合金丝组合焊接而成,通过镍钛合金丝和不锈钢丝结合的内芯,内芯近端的不锈钢输送钢丝的支撑性好,易于推送,内芯远端的镍钛合金丝的顺应性好,易于在迂曲血管中行进。但是,由于不同的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和接头的性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从内芯近端的不锈钢丝到内芯的远端的镍钛合金丝传递扭矩的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另外,异种金属材料焊接也可能会降低操控内芯的扭矩传递效率。微导丝在血管中行进,需要进入到各种弯曲和狭窄的环境中,通过闭塞环境时还会受到很大阻力,若镍钛合金丝与不锈钢丝的焊点强度不够,可能会发生断裂,使部分导丝断留在人体内,对患者具有很大的生命威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现有技术中的微导丝不能有效兼顾塑形导向与扭矩传递的问题而提出了一种能够通过网管传递扭矩且不影响塑形导向的微导丝,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微导丝,包括内芯、网管和覆盖层,网管沿内芯的轴向连续分布并包裹内芯,覆盖层沿内芯的轴向连续分布并包裹连接内芯与网管,且内芯、网管和覆盖层组成一体式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内芯的近端设置有超弹性的操控段,内芯的远端设置有与操控段连接的塑形的导入段,网管和覆盖层均沿内芯的轴向覆盖并连接操控段与导入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入段包括由近端向远端依次连接的推送部、支撑部、过渡部和塑形部,网管至少部分连接塑形部与操控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推送部、支撑部、过渡部和塑形部的径向尺寸递减,网管设置有紧贴包裹推送部、支撑部、过渡部和塑形部的锥型管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微导丝还包括弹簧结构,弹簧结构位于导入段的远端并包裹至网管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微导丝还包括弹簧结构,弹簧结构套设至导入段的远端,网管包裹至弹簧结构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覆盖层包括TPU覆盖层,TPU覆盖层包裹于网管外并压紧网管与内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覆盖层形成有与网管的多个网格对应的多个凹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微导丝还包括亲水涂层,亲水涂层涂抹至微导丝的远端头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网管由不锈钢丝和镍钛合金丝混合编织而成。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微导丝的网管包裹并连接内芯,并通过覆盖层连接网管与内芯,覆盖层和网管能够在不影响内芯在人体组织内通过性的前提下传递操作扭矩,网管和覆盖层均设置为连续分布于内芯的近端至远端,且网管和覆盖层沿轴向方向上均无焊点,力的传导损耗小,解决了操作扭矩在微导丝之间传递效果差的问题,同时,覆盖层和网管还具有提高内芯之间连接可靠性的效果,且能够减少内芯表面上的焊点等结构损伤人体组织的现象。
具体地,通过网管包裹远端的弹簧结构,可以减少远端的弹簧结构在扭矩作用下出现散丝而导致扭矩无法传递的现象;通体网管和覆盖层覆盖内芯,可降低内芯之间的焊接点伤害人体组织的风险,以此提高介入医疗手术的安全性;通过覆盖层提高内芯的表面光滑度,提高内芯的导入顺畅性;通过将内芯、网管和覆盖层均设置为一体化结构,可以降低微导丝在传递扭矩过程中的损耗;覆盖层能够为网管与内芯之间提供径向约束力,以此提高网管与内芯之间的扭矩传递效率;覆盖层上设置的多个凹坑可以减少微导丝与微导管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微导丝与微导管之间的摩擦力,提升微导丝的推送顺畅性和操作扭矩的传递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微导丝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微导丝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内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内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内芯与网管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内芯与网管和弹簧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装配结构设置TPU覆盖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内芯与弹簧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内芯与网管和弹簧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内芯与网管的局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内芯与网管的局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其中,100、微导丝;110、焊点;
10、内芯;101、操控段;102、导入段;11、推送部;12、支撑部;13、过渡部;14、塑形部;
20、网管;21、锥型管段;
30、覆盖层;
40、弹簧结构;41、显影弹簧;42、不锈钢弹簧;
50、亲水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通过将微导丝应用于脑血管手术进行描述,但并不是对本发明微导丝应用范围的限制,例如,本发明的微导丝还可以为其他的人体组织手术,这种调整属于本发明微导丝的保护范围。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上”、“垂直”、“周向”、“四周”、“平行”、“外”、“内”、“端”、“表面”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一般将植入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医疗器械的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称为“近端”,将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称为“远端”,并依据此原理定义医疗器械的任一部件的“近端”和“远端”。“轴向”一般是指医疗器械在被输送时的长度方向,“径向”一般是指医疗器械的与其“轴向”垂直的方向,并依据此原理定义医疗器械的任一部件的“轴向”和“径向”。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介入治疗手术的微导丝,用于在微导管输送时进行导向,是一根主要由内芯与网管和覆盖层组合而成的导向器械,主要适用于与微导管配套使用,通常用于神经系统的血管疾患的介入栓塞治疗,如用于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为了详细描述本发明微导丝的具体结构和技术效果,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的微导丝。
实施例一
图 1 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微导丝100的第一实施例,微导丝100包括内芯10、包裹内芯10的网管20、包裹网管20和内芯10的覆盖层30、套设至内芯10的远端的弹簧结构40以及涂抹于微导丝100的远端的亲水涂层50。
具体地,网管20沿内芯10的轴向连续分布并包裹内芯10,覆盖层30沿内芯10的轴向连续分布并包裹连接内芯10与网管20,且内芯10、网管20和覆盖层30组成一体式结构。
本发明的微导丝100的网管20包裹并连接内芯10,并通过覆盖层30连接网管20与内芯10,覆盖层30和网管20能够在不影响内芯10在人体组织内通过性的前提下传递操作扭矩,网管20和覆盖层30均设置为连续分布于内芯10的近端至远端,且网管20和覆盖层30沿轴向方向上均无焊点,力的传导损耗小,解决了操作扭矩在微导丝100之间传递效果差的问题,同时,覆盖层30和网管20还具有提高内芯10之间连接可靠性的效果,且能够减少内芯10表面上的焊点等结构损伤人体组织的现象。
进一步地,内芯10由近端的超弹性的操控段101以及远端的塑性的导入段102连接而成,网管20和覆盖层30均沿内芯10的轴向覆盖并连接操控段101与导入段102。
本发明的网管20和覆盖层30均沿内芯10的轴向覆盖并连接操控段101与导入段102,网管20和覆盖层30能够在不影响内芯10在人体组织内通过性的前提下传递操作扭矩,解决了操作扭矩在超弹性的操控段101与塑性的导入段102之间传递效果差的问题,同时,网管20还具有提高操控段101与导入段102之间连接可靠性的效果。
如图4所示,操控段101由具有超弹性的镍钛合金丝制成,导入段102由不锈钢丝制成,镍钛合金丝与不锈钢丝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成一体结构的内芯10。
操控段101的丝径范围为0.010英寸(0.254mm)至0.014英寸(0.3556mm),操控段101的长度范围为150 cm至300 cm。
导入段102的丝径范围为 0.010英寸(0.254mm)至0.014英寸(0.3556mm),导入段102的长度范围为30 cm到60 cm。
如图3所示,镍钛合金丝经过精密无心磨床将导入段102研磨成多段结构,包括从远端至近端依次连接的推送部11、支撑部12、过渡部13和塑形部14四段结构,网管20至少部分连接塑形部14与操控段101,从而能够通过网管20将操控段101的操控扭矩传递至塑形部1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由于颅内血管狭窄迂曲,需要内芯10的远端头部具有易塑形的能力(易塑形就是可以通过手动或者机械外力做成需要塑形的形状,就是容易塑形),从而使内芯10的远端头部能够通过各种弯曲的血管通道。另外,还需有塑形的保持能力(保持能力主要是指塑形完成之后,比如将内芯10的远端头部塑形成弯曲结构,弯曲结构也是要有保持能力的,否则在血管中遇到阻碍时容易又变成另一种形状),器械操作时内芯10的远端头部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这样内芯10的远端头部才能够顺利地到达病变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微导丝100通过塑形部14与网管20的配合,通过塑形部14提供易塑形以及塑形的保持能力,通过网管20提供支撑力和传递扭矩,从而使微导丝100能够有效兼顾塑性导向与扭矩传递的性能。
具体地,塑形部14的直径范围为0.05mm-0.10mm;过渡部13的直径范围为0.10mm-0.20mm,过渡部13的过渡角度范围为15°-30°;支撑部12的直径范围为0.20mm-0.25mm;推送部11的直径范围为0.30mm-0.36mm。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并未对网管20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是因为网管20既可以设置为通过切削、铸造而成,还可以设置为编织而成,根据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网管20通过编织而成。
如图5所示,网管20在内芯10的外壁沿轴向双向通体编织而成,网管20在操控段101与导入段102之间起到连接作用,网管20可以有效地将控制手柄处的扭矩依次传递至操控段101和导入段102。
网管20的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至内芯10。网管20的远端通过锡焊的焊接方式将网管20的丝线固定在塑形部14的头端,网管20的近端通过激光点焊的焊接方式将网管20的丝线固定在操控段101。网管20的材质包括镍钛合金丝、钴铬合金丝、钴铬铂合金丝、铂铱合金丝等金属材料,优选地,添加一根或多根由铂等贵金属材料编织的网管20可以起到显影效果,以此增加网管20的可追踪性以及便于观察微导丝100的工作状态;网管20的丝径范围为0.0010英寸(0.0254mm)至0.0015英寸(0.0381mm)。编织网管20的丝数范围为8丝至24丝。编织网管20的丝线与内芯10紧密贴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式结构。另外,双向通体编织的网管20利用自身的网格结构可以有效地约束单一方向的扭矩,从而在手术过程中旋转内芯10时,网管20能够提升操控扭矩的传递效率。
如图5所示,内芯10的远端的导入段102包括推送部11、支撑部12、过渡部13和塑形部14组成的多段结构,且推送部11、支撑部12、过渡部13和塑形部14的径向尺寸递减,网管20设置有紧贴包裹推送部11、支撑部12、过渡部13和塑形部14的锥型管段21。
过渡部13和塑形部14均为渐细且具有锥度的结构,过渡部13的最大直径小于或等于支撑部12的直径,过渡部13的最小直径大于或等于塑形部14的最大直径,为了降低由于内芯10的结构直径渐变对内芯10的扭矩传递效率的影响,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了将网管20设置有紧贴包裹推送部11、支撑部12、过渡部13和塑形部14的锥型管段21,通过锥型管段21对内芯10的导入段102起到有效地支撑作用,增强导入段102在血管内前行或朝病变的目标方向前行的导入能力,并降低导入段102尤其是塑性段在前行过程中发生导丝缠绕的风险。
为了使锥型管段21能够与导入段102的多段结构贴紧配合,网管20的编织涉及到变径编织,即,多段结构之间不同直径的过渡使用不同的编织目数(PPI)来实现,通过改变PPI和编织长度等工艺参数来实现直径突变过渡的编织,从而使网管20的丝线与内芯10的多段结构紧密贴合在一起,以此增加网管20的丝线与内芯10之间的摩擦力,以此达到有效约束单一方向的扭力来提高微导丝100的扭矩传递效率。
具体地,网管20位于推送部11处的编织目数在50目~100目之间;网管20位于支撑部12处的编织目数在50目~100目之间;网管20位于过渡部13处的编织目数在60目~120目之间;网管20位于塑形部14处的编织目数在80目~150目之间。
如图10,在内芯10的远端位于直径突变的位置增加焊点110,通过激光点焊的方式将网管20与内芯10的远端固定在一起,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由于直径突变带来的扭矩损耗,进一步提升扭矩的传递效率。
如图6所示,微导丝100的弹簧结构40位于导入段102的远端并包裹至网管20外,网管20在弹簧结构40的张力作用下会与内芯10紧密贴合在一起,以此提高网管20对内芯10的支撑作用以及通过网管20提高内芯10的扭矩传递效率。
弹簧结构40可以设置为在不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以螺旋状卷绕的线丝彼此之间空出有间隙,还可以设置为以螺旋状卷绕的线丝彼此之间无间隙地、紧密地配置。另外,弹簧结构40的前端侧和基端侧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构成,即由不透过X射线的材料构成弹簧结构40的前端侧,由相比之下容易透过X射线的材料(不锈钢等)构成弹簧结构40的基端侧。需要说明的是,弹簧结构40的总长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5mm~500mm左右。另外,在本实施方案的情况下,弹簧结构40可以使用线丝的横截面为圆形的线材,但是不限于此,线丝的横截面也可以为例如椭圆形、四边形(特别是长方形)等。
如图7所示,覆盖层30包裹于网管20外并压紧网管20与内芯10,覆盖层30可选为PTFE膜或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覆盖层,优选为TPU覆盖层,以此提高内芯10的表面光滑度,提高内芯10的导入能力;覆盖层30延伸至微导丝100的远端并覆盖弹簧结构40,在焊接成一体结构的网管20和弹簧结构40的外表面覆上一层致密的覆盖层30,可以使网管20与内芯10以及网管20与弹簧结构40紧密的贴合在一起。通过增加TPU覆膜层可以使网管20牢固的约束在内芯10上,可以提高内芯10的扭矩传送控制力。
进一步地,编织而成的网管20的外表面覆上覆盖层30后,由于编织的丝与丝之间交错分布,微导丝100的表面会分布有呈菱形网格结构的多个凹坑,呈菱形网格结构的多个凹坑可以有效地避免内芯10的表面与微导管的内壁接触,从而减少内芯10与微导管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内芯10与微导管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内芯10手术过程中的推送顺畅性和扭控性。
如图11所示,在网管20与内芯10之间增加激光焊点110,以此来固定网管20与内芯10,减少内芯10在输送过程中出现网管20位移现象,提升网管20对扭矩的传导效率。
如图1所述,亲水涂层50涂抹至微导丝100的远端头部,超润滑的亲水涂层50有利于微导丝100在微导管和迂曲的神经血管中推送和扭转。具体地,亲水涂层50长度在30 cm到60 cm之间,在微导丝100的外表面设置有覆盖层30的基础上,亲水涂层50涂抹至覆盖层30的远端头部。
实施例二
图 2 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微导丝100的第二实施例,微导丝100包括内芯10、包裹内芯10的网管20、包裹网管20和内芯10的覆盖层30、套设至内芯10的远端的弹簧结构40以及涂抹至微导丝100的远端的亲水涂层50,网管20沿内芯10的轴向连续分布并包裹内芯10,覆盖层30沿内芯10的轴向连续分布并包裹连接内芯10与网管20,并将内芯10、网管20和覆盖层30组成一体式结构。
具体地,内芯10由近端的超弹性的操控段101以及远端的塑性的导入段102连接而成,网管20连接操控段101与导入段102并包裹远端的弹簧结构40,操控段101能够通过网管20向导入段102传递操作扭矩。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网管20包裹远端的弹簧结构40,可以减少远端的弹簧结构40在扭矩作用下出现散丝而导致扭矩无法传递的现象;通体网管20和覆盖层30覆盖内芯10,可降低内芯10之间的焊接点伤害人体组织的风险,以此提高介入医疗手术的安全性;通过覆盖层30提高内芯10的表面光滑度,提高内芯10的导入顺畅性;通过将内芯10、网管20和覆盖层30均设置为一体化结构,可以降低微导丝100在传递扭矩过程中的损耗;覆盖层30能够为网管20与内芯10之间提供径向约束力,以此提高网管20与内芯10之间的扭矩传递效率;覆盖层30上设置的多个凹坑可以减少微导丝100与微导管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微导丝100与微导管之间的摩擦力,提升微导丝100的推送顺畅性和操作扭矩的传递效率。
如图4所示,操控段101由具有超弹性的镍钛合金丝制成,导入段102由不锈钢丝制成,镍钛合金丝与不锈钢丝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成一体结构的内芯10。
具体地,操控段101的丝径范围为0.010英寸(0.254mm)至0.014英寸(0.3556mm),操控段101的长度范围为150 cm至300 cm。
导入段102的丝径范围为 0.010英寸(0.254mm)至0.014英寸(0.3556mm),导入段102的长度范围为30 cm到60 cm。
如图3所示,镍钛合金丝经过精密无心磨床将导入段102研磨成多段结构,主要分为推送部11、支撑部12、过渡部13和塑形部14四段结构,网管20至少部分连接塑形部14与操控段101,从而能够通过网管20将操控段101的操控扭矩传递至塑形部1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由于颅内血管狭窄迂曲,需要内芯10的远端头部具有易塑形的能力(易塑形就是可以通过手动或者机械外力做成需要塑形的形状,就是容易塑形),从而使内芯10的远端头部能够通过各种弯曲的血管通道。另外,还需有塑形的保持能力(保持能力主要是指塑形完成之后,比如将内芯10的远端头部塑形成弯曲结构,弯曲结构也是要有保持能力的,否则在血管中遇到阻碍时容易又变成另一种形状),器械操作时内芯10的远端头部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这样内芯10的远端头部才能够顺利地到达病变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微导丝100通过塑形部14与网管20的配合,通过塑形部14提供易塑形以及塑形的保持能力,通过网管20提供支撑力和传递扭矩,从而使微导丝100能够有效兼顾塑性导向与扭矩传递的性能。
具体地,塑形部14的直径范围为0.05mm-0.10mm;过渡部13的直径范围为0.10mm-0.20mm,过渡部13的过渡角度范围为15°-30°;支撑部12的直径范围为0.20mm-0.25mm;推送部11的直径范围为0.30mm-0.36mm。
如图9所示,网管20在内芯10的外壁沿轴向双向通体编织而成,网管20在操控段101与导入段102和弹簧结构40之间起到连接作用,网管20可以有效地将控制手柄处的扭矩依次传递至操控段101和弹簧结构40和导入段102。
网管20的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至内芯10。网管20的远端通过锡焊的焊接方式将网管20的丝线固定在塑形部14的头端以及弹簧结构40位于塑形部14的头端的部分,网管20的近端通过激光点焊的焊接方式将网管20的丝线固定在操控段101;网管20的材质包括镍钛合金丝、钴铬合金丝、钴铬铂合金丝、铂铱合金丝等金属材料,优选地,添加1根或多根由铂等贵金属材料编织的网管20可以起到显影效果,以此增加网管20的可追踪性以及便于观察微导丝100的工作状态;网管20的丝径范围为0.0010英寸(0.0254mm)至0.0015英寸(0.0381mm)。编织网管20的丝数范围为8丝至24丝。编织网管20的丝线与内芯10紧密贴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式结构。另外,双向通体编织的网管20利用自身的网格结构可以有效地约束单一方向的扭矩,从而在手术过程中旋转内芯10时,网管20能够提升操控扭矩的传递效率。
如图8,弹簧结构40套设至内芯10的导入段102的远端,网管20包裹至弹簧结构40外,弹簧结构40主要由显影弹簧41和不锈钢弹簧42组成,显影弹簧51的材质可以包括铂钨合金弹簧、铂铱合金弹簧等;通过对焊焊接的方式将两种不同材质的弹簧连接在一起,以及将连接好的弹簧结构40套在导入段102的远端的支撑部12、过渡部13和塑形部14上并焊接在一起。
弹簧结构40可以设置为在不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以螺旋状卷绕的线丝彼此之间空出有间隙,还可以设置为以螺旋状卷绕的线丝彼此之间无间隙地、紧密地配置。另外,弹簧结构40的前端侧和基端侧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构成,即由不透过X射线的材料构成弹簧结构40的前端侧,由相比之下容易透过X射线的材料(不锈钢等)构成弹簧结构40的基端侧。需要说明的是,弹簧结构40的总长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5mm~500mm左右。另外,在本实施方案的情况下,弹簧结构40可以使用线丝的横截面为圆形的线材,但是不限于此,线丝的横截面也可以为例如椭圆形、四边形(特别是长方形)等。
如图2,覆盖层30包裹于网管20外并压紧网管20与内芯10,覆盖层30可以提高内芯10的表面光滑度,提高内芯10的导入能力;覆盖层30延伸至微导丝100的远端并覆盖弹簧结构40,在焊接成一体结构的网管20的外表面覆上一层致密的覆盖层30,可以使网管20与内芯10以及网管20与弹簧结构40紧密的贴合在一起。通过增加覆膜层30可以使网管20牢固的约束在内芯10上,可以提高内芯10的扭矩传送控制力。
进一步地,编织而成的网管20的外表面覆上覆盖层30后,由于编织的丝与丝之间交错分布,微导丝100的表面会分布有呈菱形网格结构的多个凹坑,呈菱形网格结构的多个凹坑可以有效地避免内芯10的表面与微导管的内壁接触,从而减少内芯10与微导管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内芯10与微导管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内芯10手术过程中的推送顺畅性和扭控性。
如图11所示,在网管20与内芯10之间增加激光焊点110,以此来固定网管20与内芯10,进一步增加网管20与内芯10的结合强度,提升网管20对扭矩的传导效率。
如图2,亲水涂层50涂抹至微导丝100的远端头部,超润滑的亲水涂层50有利于微导丝100在微导管和迂曲的神经血管中推送和扭转。具体地,亲水涂层50长度在30 cm到60cm之间,在微导丝100的外表面设置有覆盖层30的基础上,亲水涂层50涂抹至覆盖层30的远端头部。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针对内芯10的远端可塑性不够的问题,把网管20设置为混编结构的网管20,如图5和图9所示,在内芯10或弹簧结构40的表面通体编织一层网管20,网管20的材质可以使用包括镍钛合金丝和不锈钢丝等编织丝进行混编,网管20的丝径在0.0010英寸到0.0015英寸之间,网管20的编织总丝数在8丝到24丝之间,镍钛合金丝和不锈钢丝各占一半,通过使用不锈钢丝和镍钛合金丝进行组合编织,不锈钢丝的支撑性好,易于推送,且不锈钢丝回弹性好,长时间或多次使用不易变形;镍钛合金丝易塑形,能够为塑形后的导丝提供足够的保持能力。组合编织的网管20配合内芯10可以提升内芯10的头端的可塑性,使内芯10的塑形部14易于在迂曲血管中行进并顺利到达病变位置,并有利于其他器械的输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微导丝系统,包括具有腔体的微导管和贯穿微导管的腔体的微导丝100,微导丝100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微导丝100。
在本实施例中,微导丝系统具有本申请微导丝100的一切技术效果,微导丝100上的覆盖层30可以提高微导丝100与微导管之间的相对运行顺畅性,以及覆盖层30上设置的多个凹坑可以减少微导丝100与微导管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微导丝100与微导管之间的摩擦力,提升微导丝100的推送顺畅性和操作扭矩的传递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结构之间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进行合理组合,经过组合后的微导丝100和微导丝系统可以包含上述一个或者多个技术特征,同时具有各个技术特征的技术效果,因此,经过组合后的微导丝100和微导丝系统属于本发明微导丝100和微导丝系统的保护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微导丝,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芯、网管和覆盖层,所述网管沿所述内芯的轴向连续分布并包裹所述内芯,所述覆盖层沿所述内芯的轴向连续分布并包裹连接所述内芯与所述网管,且所述内芯、所述网管和所述覆盖层组成一体式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的近端设置有超弹性的操控段,所述内芯的远端设置有与所述操控段连接的塑形的导入段,所述网管和所述覆盖层均沿所述内芯的轴向覆盖并连接所述操控段与所述导入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段包括由近端向远端依次连接的推送部、支撑部、过渡部和塑形部,所述网管至少部分连接所述塑形部与所述操控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部、所述支撑部、所述过渡部和所述塑形部的径向尺寸递减,所述网管设置有紧贴包裹所述推送部、所述支撑部、所述过渡部和所述塑形部的锥型管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导丝还包括弹簧结构,所述弹簧结构位于所述导入段的远端并包裹至所述网管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导丝还包括弹簧结构,所述弹簧结构套设至所述导入段的远端,所述网管包裹至所述弹簧结构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层包括TPU覆盖层,所述TPU覆盖层包裹于所述网管外并压紧所述网管与所述内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层形成有与所述网管的多个网格对应的多个凹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导丝还包括亲水涂层,所述亲水涂层涂抹至所述微导丝的远端头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微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管由不锈钢丝和镍钛合金丝混合编织而成。
CN202210097930.8A 2022-01-27 微导丝 Active CN1146180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97930.8A CN114618070B (zh) 2022-01-27 微导丝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97930.8A CN114618070B (zh) 2022-01-27 微导丝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18070A true CN114618070A (zh) 2022-06-14
CN114618070B CN114618070B (zh) 2024-07-02

Family

ID=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2600A (zh) * 2009-08-28 2010-02-10 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丝
CN201414816Y (zh) * 2009-05-08 2010-03-03 深圳市滴一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微导丝内芯及微导丝
CN103706020A (zh) * 2013-12-31 2014-04-09 广州市凌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超滑涂层的生成方法及导丝
CN103861195A (zh) * 2012-12-14 2014-06-18 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经桡动脉介入超滑导丝
CN107362437A (zh) * 2017-08-03 2017-11-21 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预扩张导丝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56647A (zh) * 2017-08-03 2017-12-12 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导丝及其制备方法
CN209286455U (zh) * 2018-04-13 2019-08-23 湖南特瑞精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超滑导丝
CN209809276U (zh) * 2018-11-14 2019-12-20 苏州海维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防划伤弹簧圈导丝
CN211132626U (zh) * 2019-10-14 2020-07-31 深圳市益心达医学新技术有限公司 亲水涂层导丝
CN111569232A (zh) * 2020-06-01 2020-08-25 广州创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增设改良结构的导丝
CN212327158U (zh) * 2020-08-19 2021-01-12 广州创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弹性填塞补偿结构的导丝
CN113274620A (zh) * 2021-06-25 2021-08-20 苏州中天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微导丝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14816Y (zh) * 2009-05-08 2010-03-03 深圳市滴一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微导丝内芯及微导丝
CN101642600A (zh) * 2009-08-28 2010-02-10 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丝
CN103861195A (zh) * 2012-12-14 2014-06-18 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经桡动脉介入超滑导丝
CN103706020A (zh) * 2013-12-31 2014-04-09 广州市凌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超滑涂层的生成方法及导丝
CN107362437A (zh) * 2017-08-03 2017-11-21 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预扩张导丝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56647A (zh) * 2017-08-03 2017-12-12 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导丝及其制备方法
CN209286455U (zh) * 2018-04-13 2019-08-23 湖南特瑞精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超滑导丝
CN209809276U (zh) * 2018-11-14 2019-12-20 苏州海维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防划伤弹簧圈导丝
CN211132626U (zh) * 2019-10-14 2020-07-31 深圳市益心达医学新技术有限公司 亲水涂层导丝
CN111569232A (zh) * 2020-06-01 2020-08-25 广州创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增设改良结构的导丝
CN212327158U (zh) * 2020-08-19 2021-01-12 广州创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弹性填塞补偿结构的导丝
CN113274620A (zh) * 2021-06-25 2021-08-20 苏州中天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微导丝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08805B1 (en) Intravascular catheter with composite reinforcement
JP5318073B2 (ja) ワイヤ組紐補強マイクロカテーテル
JP2934319B2 (ja) ねじれ耐性の遠位先端部を有するカテーテル
JP4528826B2 (ja) 動脈瘤の治療用血管閉塞デバイス
JP4213350B2 (ja) 複合補強材を備えた脈管カテーテル
EP2384218B1 (en) Medical guide wi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reof
WO2014162393A1 (ja) ガイドワイヤ
CN112438770A (zh) 输送导丝和管腔植入系统
JP2008520347A (ja) トルク応答性及び曲線保持性が改善されたカテーテル
JPH1080490A (ja) 多層遠位カテーテルセクション
JP2001286568A (ja) 繊維の先端部を備えたガイドワイヤ
CN101502693A (zh) 一种导引导丝
KR20220144804A (ko) 확장되고, 미세가공된 원위부를 갖는 가이드 와이어
CN214966146U (zh) 输送装置及栓塞弹簧圈系统
JP5649131B2 (ja) 医療用チューブ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カテーテル
US20220016396A1 (en) Catheter With Embedded Core Wires And Shaping Ribbons
US10850074B2 (en) Guide wire
CN218685686U (zh) 一种增强导管
CN114618070B (zh) 微导丝
CN114618070A (zh) 微导丝
CN115430013A (zh) 一种导丝
CN210990521U (zh) 输送导丝和管腔植入系统
JP2018038831A (ja) 冠状動脈ガイドワイヤ
JP7326597B2 (ja) 内視鏡カテーテル装置
WO2024004824A1 (ja) カテーテ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