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16015A - 导管 - Google Patents

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16015A
CN114616015A CN202080072892.XA CN202080072892A CN114616015A CN 114616015 A CN114616015 A CN 114616015A CN 202080072892 A CN202080072892 A CN 202080072892A CN 114616015 A CN114616015 A CN 1146160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tube
catheter
tube
tubular member
distal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28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16015B (zh
Inventor
原田尚实
桝田多惠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6160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160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160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160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13Mechanical advancing means, e.g. catheter dispens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5/002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by the form of the lumen, e.g. cross-section, variable diamet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8Strength or flex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82Catheter tip comprising a to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025/006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having means, e.g. stylets, mandrils, rods or wires to reinforce or adjust temporarily the stiffness, column strength or pushability of catheters which are already inserted into the human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8Strength or flex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 A61M2025/0081Soft tip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025/0177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having external means for receiving guide wires, wires or stiffening members, e.g. loops, clamps or lateral tub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导管(10)具备:相对于外管(24)不固定而与内管(50)的前端部连接的管状部件(22)、和用于将内管(50)相对于外管(24)向内管(50)的前端方向压入的内管进给机构(80),内管进给机构(80)具有能够旋转操作的操作部(89),管状部件(22)具有能够供内窥镜(14)的插入部(15)插入的内腔(23),管状部件(22)通过对操作部(89)进行旋转操作而从外管(24)的前端开口(24a)向前端方向突出。

Description

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管。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专利第3921108号公报中公开了用于治疗输卵管的病变部(狭窄部或阻塞部)的球囊导管。该球囊导管具备:具有挠性的外管、以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于外管移动的方式配设于外管的内腔的内管、以及将外管的前端部与内管的前端部相互连接的管状的球囊。在球囊的内侧插入有输卵管镜(内窥镜)。
在使用了这样的球囊导管的输卵管镜下输卵管形成术中,进行使球囊(管状部件)从外管的前端开口向前端方向导出,使输卵管的病变部扩大的导出工序。
具体而言,在球囊导出工序中依次进行加压工序、前进工序、减压工序、后退工序。在加压工序中,对球囊与外管之间的外侧空间供给球囊扩张流体而使球囊向径向内侧扩张。在前进工序中,使设置于内管的基端部的内管座向内管的前端方向进行滑动操作,由此使扩张后的球囊与输卵管镜一起从外管的前端开口向前端方向突出。此时,球囊的突出端一边卷曲、一边从外管的前端开口向前端方向突出,因此球囊的前进距离成为输卵管镜的前进距离的一半。前进工序进行至输卵管镜的前端位于球囊的突出端跟前为止。在减压工序中,减小球囊扩张流体的压力。在后退工序中,使输卵管镜相对于球囊后退规定长度。
这样,在以往的球囊导管中,在输卵管镜下输卵管形成术中,需要加压工序、前进工序、减压工序以及后退工序,因此存在无法高效地进行导出工序的问题。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在代替球囊而设置有相对于外管不被固定而与内管的前端部连接的管状部件的情况下,球囊与输卵管镜同时前进相同的距离,因此无需进行后退工序。然而,若用户使内管座向内管的前端方向强势地滑动,则内管部件有可能意外地碰到输卵管的内表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这样的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进行导出工序,并且能够抑制内管部件意外地碰到生物体器官的内表面的导管。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导管,具备:具有挠性的外管、和以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于所述外管移动的方式配设于所述外管的内腔的内管,该导管具备:管状部件,其相对于所述外管不固定而与所述内管的前端部连接;以及内管进给机构,其用于将所述内管相对于所述外管向该内管的前端方向压入,所述内管进给机构具有能够旋转操作的操作部,所述管状部件具有能够供内窥镜的线状的插入部插入的内腔,通过对所述操作部进行旋转操作,由此所述管状部件从所述外管的前端开口向前端方向突出。
根据本发明,管状部件相对于外管不固定,因此能够使管状部件以及内窥镜同时前进相同的距离。因此,在导出工序中无需使内窥镜相对于管状部件后退。另外,用户对操作部进行旋转操作,由此管状部件从外管的前端开口向前端方向突出,因而能够抑制管状部件强势地前进。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导出工序,并且能够抑制内管部件意外地碰到生物体器官的内表面。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管的导管系统的简略结构图。
图2是图1的导管系统的局部省略纵剖视图。
图3是从与内管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图2的管状部件的前端部的俯视图。
图4是图2的内管进给机构的局部省略立体图。
图5是图4的内管进给机构的纵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纵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5的VII-VII线的横剖视图。
图8是图2的卡合机构的剖视说明图。
图9是使用了图1的导管系统的输卵管镜下输卵管形成术的第一说明图。
图10是使用了图1的导管系统的输卵管镜下输卵管形成术的第二说明图。
图11是使用了图1的导管系统的输卵管镜下输卵管形成术的第三说明图。
图12是变形例的内管进给机构的局部省略立体图。
图13是从第二支承部侧观察图12的内管进给机构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2所示的支承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沿着图13的XV-XV线的横剖视图。
图16是沿着图13的XVI-XVI线的纵剖视图。
图17是从与内管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变形例的管状部件的前端部的俯视图。
图18是变形例的卡合机构的剖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导管,列举适当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管系统12具备:导管10和作为医疗器械的输卵管镜14(内窥镜)。导管10例如在治疗输卵管的病变部(狭窄部或阻塞部等)的输卵管镜下输卵管形成术中使用。但导管10除了输卵管以外,例如也可以用于对血管、胆管、气管、食道、尿道、其他脏器等生物体器官内的病变部进行治疗。
在与导管系统12相关的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中的左侧(箭头A方向)称为“前端”,将图1中的右侧(箭头B方向)称为“基端”。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导管10具备:外侧导管16、设置于外侧导管16的滑动器18、插入到外侧导管16内的内侧导管20、以及设置于内侧导管20的前端部的管状部件22。
外侧导管16具备:具有挠性的长条的外管24、设置于外管24的基端部的外管座26、以及设置于外管座26的固定螺钉28。外管24的全长优选设定为100mm以上且1500m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200mm以上且1000mm以下。
在图2中,外管24包括外管主体30和设置于外管主体30的前端部的前端触头32。作为外管主体30以及前端触头32各自的构成材料,例如能够列举出聚烯烃(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等)、烯烃系弹性体、聚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弹性体、软质聚氯乙烯、聚氨酯、氨基甲酸乙酯系弹性体、聚酰胺、酰胺系弹性体、聚四氟乙烯、氟树脂弹性体、聚酰亚胺、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硅酮橡胶等具有挠性的高分子材料。
外管主体30是具有从前端贯通到基端的第一内腔30a的管体。外管主体30从前端到基端具有大致恒定的外径。外管主体30的前端侧以呈圆弧状弯曲的方式被赋予形状。
前端触头32的外表面为了防止损伤导管10、生物体组织而弯曲。在前端触头32形成有用于使管状部件22向比前端触头32靠前端方向导出的导出孔32a。
外管座26由硬质树脂或金属(不锈钢、钛、钛合金等)构成。作为硬质树脂,例如能够列举出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聚酯、聚烯烃、苯乙烯系树脂、聚酰胺、聚砜、聚芳酯、聚醚酰亚胺等。
外管座26以通过人工容易操作的大小而形成为中空状。在外管座26形成有与外管24的第一内腔30a连通的第一空间34、相对于第一空间34位于外管座26的基端侧(箭头B方向)且供内侧导管20插通的第一插通孔36、以及与第一空间34连通的导出口38。
在导出口38通过未图示的吸引泵的作用产生负压。由此,能够将经由内侧导管20向导管10的前端侧导出的灌注液经由外侧导管16与内侧导管20之间而导入导出口38。灌注液例如是生理盐水。在外管座26设置有防止第一空间34内的灌注液经由第一插通孔36向外部漏出的第一密封部件42。
固定螺钉28与在外管座26的基端部形成的螺纹孔44旋合,由此将内侧导管20相对于外管座26固定。固定螺钉28的构成材料能够列举出与外管座26相同的材料。
滑动器18以能够沿外管24的轴线方向移动(滑动)的状态设置于外管24的外周面。滑动器18的全长比外管24的全长短。滑动器18具有:长条管状的滑动器主体46、和设置于滑动器主体46的基端部的滑动器座48。滑动器主体46以及滑动器座48分别由与上述的外管座26相同的材料构成。滑动器座48以通过人工容易操作的大小形成为环状。
在使滑动器18相对于外管24最大程度地向基端侧(箭头B方向)移动的状态下(使滑动器18的基端位于外管座26的前端的状态),外管24的前端侧向比滑动器18靠前端侧露出,并且以圆弧状弯曲。在使滑动器18相对于外管24最大程度地向前端侧(箭头A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外管24的前端侧沿着滑动器主体46的形状以直线状延伸。
内侧导管20具备:长条的内管50、和设置于内管50的基端部的内管座52。内管50的全长优选设定为100mm以上且1500m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200mm以上且1000mm以下。
作为内管50的构成材料,由比较硬质的树脂(例如氟树脂、聚碳酸酯、聚酰亚胺、PEEK树脂等)或者金属(例如不锈钢、钛、钛合金等)构成。内管50是具有从前端贯通到基端的第二内腔50a的管体。
内管50插通外管座26的第一空间34以及第一插通孔36。内管50以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于外管24移动并且能够沿周向旋转的状态配设于第一内腔30a。内管50的前端位于比外管24的前端靠基端方向(箭头B方向)的位置。在内管50与外管24之间设置有用于将灌注液向第一空间34引导的外侧管腔54。
在内管50的第二内腔50a插入有输卵管镜14的长条的插入部15。输卵管镜14是用于对输卵管302(参照图9)内进行拍摄的内窥镜。插入部15形成为线状并且具有挠性。在输卵管镜14的插入部15插入到内管50的第二内腔50a的状态下,在内管50与插入部15之间形成有供灌注液流通的内侧管腔56(灌注用管腔)。灌注液例如是生理盐水。
内管座52由与外管座26相同的材料构成。内管座52形成为中空状。在内管座52形成有:与内管50的第二内腔50a连通的第二空间58、相对于第二空间58位于内管座52的基端侧并且供输卵管镜14插通的第二插通孔60、以及与第二空间58连通的导入口62。
导入口62将从未图示的灌注泵等供给的灌注液导入第二空间58。在内管座52设置有防止第二空间58内的灌注液经由第二插通孔60向外部漏出的第二密封部件66。
管状部件22是柔软的管状的部件,具有挠性。管状部件22不固定于外管24而与内管50的前端部连接。管状部件22的基端部粘接或者熔接于内管50的外表面的前端部。其中,管状部件22的基端部也可以粘接或者熔接于内管50的内表面的前端部。在管状部件22的内腔23流通有灌注液。
管状部件22由氨基甲酸乙酯、聚酯弹性体等树脂材料构成。管状部件22的外径优选设定为1.2mm以上且2.0m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1.3mm。管状部件22的壁厚优选设定为0.2mm以上且0.7m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0.3mm。
为了减少摩擦阻力,在管状部件22的外表面设置有润滑膜。润滑膜例如通过在管状部件22的外表面涂敷亲水性聚合物而形成。管状部件22具有透明性。因此,输卵管镜14能够经由管状部件22的壁部对管状部件22的外侧进行拍摄。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管状部件22的外周面形成有螺旋凸部70。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凸部70遍布管状部件22的全长延伸。但螺旋凸部70也可以仅设置于管状部件22的从外管24的前端开口24a突出的部分。
管状部件22具有:供输卵管镜14的插入部15插入的管状主体部72、和与管状主体部72的前端连结的前端壁部74。前端壁部74的外周面向前端方向以锥状缩径。
在图2中,在前端壁部74贯通形成有用于使灌注液向外部流出的流出孔78。流出孔78位于管状部件22的轴线上。流出孔78的直径小于0.6mm。即,流出孔78的直径小于插入部15的外径。在管状部件22与外管主体30之间形成有与导出孔32a及外侧管腔54连通的外侧空间S。
导管10还具备内管进给机构80、移动限制机构82以及卡合机构84。内管进给机构80用于使内管50一边相对于外管24沿内管50的周向旋转、一边向内管50的前端方向(箭头A方向)压入。即,管状部件22通过将内管进给机构80的压入力从内管50向管状部件22传递,由此一边沿内管50的周向旋转、一边从外管24的前端开口24a向前端方向突出。
如图4~图6所示,内管进给机构80具有与内管50分体设置的支承部86、设置于内管50的外周面的卡合凸部88、用于使内管50的前端方向的压入力作用于内管50的操作部89、以及将从操作部89作用于内管50的压入力转换成内管50的周向的旋转力的动力转换机构90。
支承部86包括:在与内管50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的支承主体92、从支承主体92向内管50的基端方向(箭头B方向)延伸的第一筒部94、以及从支承主体92向内管50的前端方向(箭头A方向)延伸的第二筒部96。第一筒部94和第二筒部96位于支承主体92的相同的高度位置(支承主体9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
在图4以及图5中,卡合凸部88在内管50的外周面以螺旋状延伸。沿着内管50的轴线方向的卡合凸部88的长度设定为管状部件22从外管24的前端开口24a突出的最大突出长度以上的长度(例如,6cm以上的长度)。卡合凸部88不限定于以螺旋状延伸的例子,例如也可以通过将沿内管50的周向延伸的环状突起沿内管50的轴线方向等间隔地配置而形成。
操作部89具有以用户能够旋转操作的方式配置于支承主体92内的进给辊部100。进给辊部100的一部分向支承主体92的外侧露出。进给辊部100包括:圆柱状的进给辊主体104、从进给辊主体104的中心向两侧突出的两个第一旋转轴106、以及设置于进给辊主体104的外周面的多个按压突起108。
第一旋转轴106(进给辊主体104的第一旋转轴线Ax1)在与内管50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具体而言,两个第一旋转轴106分别被设置于支承主体92的内表面的两个第一轴承110支承为自如旋转。多个按压突起108沿进给辊主体104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各按压突起108遍布进给辊主体104的整个宽度延伸。按压突起108与设置于内管50的外周面的卡合凸部88接触(卡合)。即,按压突起108通过进给辊主体104旋转而将卡合凸部88向内管50的前端方向按压。换言之,箭头A方向的压入力通过进给辊部100旋转而作用于内管50。按压突起108也作为用户的手指的防滑部发挥功能。
在支承主体92内相对于内管50在与进给辊部100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支承辊部102。即,内管50被进给辊部100与支承辊部102夹着。支承辊部102包括:圆柱状的支承辊主体112、和从支承辊主体112的中心向两侧突出的两个第二旋转轴114。
支承辊主体112的外周面以圆弧状凹陷。支承辊主体112的外周面与设置于内管50的卡合凸部88接触。第二旋转轴114(支承辊主体112的第二旋转轴线Ax2)在与内管50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与第一旋转轴线Ax1平行地)延伸。第二旋转轴114被设置于支承主体92的内表面的两个第二轴承116支承为自如旋转。
如图4、图6以及图7所示,动力转换机构90具有:设置于内管50的外周面的两个螺旋槽118、和以分别插入两个螺旋槽118的方式设置于支承部86的两个插入突起120。沿着内管50的轴线方向的螺旋槽118的长度与沿着内管50的轴线方向的卡合凸部88的长度相同。螺旋槽118的槽宽能够适当地设定。两个螺旋槽118的螺旋的卷绕方向彼此相同。
各插入突起120从第二筒部96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以圆柱状突出。两个插入突起120位于隔着内管50相互相向的位置。各插入突起120与螺旋槽118的槽侧面接触(参照图7)。即,插入突起120在内管50相对于支承部86向内管50的前端方向(箭头A方向)移动时按压螺旋槽118的槽侧面。
在图2中,移动限制机构82包括:设置于内管50的前端部的两个鼓出部122、和设置于外管主体30的内表面的止动部124。各鼓出部122通过使内管50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鼓出而形成。各鼓出部122的鼓出端(内管50的径向外侧的端)不与外管主体30的内表面接触。两个鼓出部122设置于内管50的周向上错开180°的位置。在两个鼓出部122与外管主体3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能够供灌注液流通的间隙。
鼓出部122的数量、位置、大小、形状能够适当地设定。鼓出部122也可以沿内管50的周向设置三个以上。鼓出部122也可以以圆环状延伸。在该情况下,灌注液在鼓出部122与外管主体3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流通。鼓出部122也可以与内管50分体设置。
止动部124由设置于外管主体30的内表面的台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管主体30中的比止动部124靠前端侧的部位的壁厚比外管主体30中的比止动部124靠基端侧的部位的壁厚厚。止动部124以环状延伸。止动部124是指向外管24的基端方向的面。
鼓出部122与止动部124的间隔,根据管状部件22从外管24的前端开口24a突出的最大突出长度来设定。具体而言,鼓出部122与止动部124的间隔优选设定为使管状部件22的最大突出长度成为4cm以上且12c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管状部件22的最大突出长度成为5cm以上且11cm以下,进一步优选设定为管状部件22的最大突出长度成为6cm。
在图8中,卡合机构84具有形成于内管50的内表面的两个凹部126。凹部126位于内管50的基端部。各凹部126不在内管50的基端面开口。即,凹部126的沿着内管50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形成为U字状或者四边形状。
在各凹部126分别插入有从插入部15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两个突出部128。两个凹部126位于在内管50的周向上错开180°的位置。从内管座52的导入口62供给至第二空间58的灌注液,经由两个突出部128之间的间隙向内管50的前端方向(箭头A方向)流通。
在形成凹部126的内表面设置有在使内管50相对于外管24向内管50的前端方向移动时,将突出部128中的指向基端方向的面128a向箭头A方向按压的按压部126a。因此,插入部15与内管50一起向箭头A方向移动。
在按压部126a与突出部128的面128a的至少任一个涂覆有润滑剂。由此,能够减少按压部126a与突出部128的面128a之间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插入部15与内管50一起旋转。在该情况下,在制造导管10时输卵管镜14被组装于内管50,因此能够在使用导管10时省去将输卵管镜14安装于导管10的麻烦。另外,输卵管镜14的前端位于流出孔78跟前(参照图2)。凹部126的数量、位置、大小以及形状能够适当地设定。
接下来,对使用了这样构成的导管10的输卵管镜下输卵管形成术进行说明。
在输卵管镜下输卵管形成术中,如图9所示,用户将导管10经宫颈管插入至子宫底300,使外管24的前端接近输卵管302的输卵管口302a(插入工序)。此时,用户利用输卵管镜14的拍摄图像确认输卵管口302a。
接着,进行使管状部件22向外管24的前端方向导出并使输卵管302的病变部304扩大的导出工序。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用户在拧松固定螺钉28的状态下对内管进给机构80的进给辊部100进行旋转操作。于是,从进给辊部100的按压突起108向设置于内管50的外周面的卡合凸部88作用箭头A方向的压入力。此时,插入突起120按压螺旋槽118的槽侧面,由此将压入力转换成旋转力(参照图4以及图7)。因此,内管50一边相对于外管24沿内管50的周向旋转、一边向内管50的前端方向(箭头A方向)移动。
此时,如图8所示,按压部126a与突出部128的面128a接触,因此输卵管镜14的插入部15与内管50一起向箭头A方向移动。另外,内管50能够相对于插入部15沿周向旋转,因此插入部15不会与内管50一起旋转。由此,能够抑制输卵管镜14的拍摄图像旋转。
而且,内管进给机构80的压入力从内管50传递至管状部件22,由此管状部件22一边相对于外管24沿内管50的周向旋转、一边前进(前进工序)。由此,管状部件22以及输卵管镜14保持插入部15的前端位于管状部件22的流出孔78跟前的状态从外管24的前端开口24a向前端方向突出。
在前进工序中,用户通过调整进给辊部100的旋转速度,从而能够改变管状部件22的前进速度。因此,用户能够使管状部件22以适当的速度前进。
另外,向导入口62供给灌注液,并且吸引导出口38内的流体(灌注液供给工序)。于是,供给至导入口62的灌注液在第二空间58、内侧管腔56以及管状部件22的内腔23流通,并从流出孔78向管状部件22的外侧(输卵管302内)流出。流出到输卵管302内的灌注液一边与管状部件22的外表面接触、一边经由导出孔32a被吸引至外侧空间S。被引导到外侧空间S的灌注液经由外侧管腔54、第一空间34以及导出口38向外部排出。由此,管状部件22的外表面成为被灌注液润湿的状态。另外,在该灌注液供给工序中,也可以不吸引导出口38内的流体。
接着,用户基于输卵管镜14的拍摄图像来判断管状部件22是否到达病变部304。然后,如图11所示,若管状部件22到达病变部304,则借助管状部件22使病变部304扩大。此时,管状部件22一边旋转、一边前进,因此能够使病变部304有效地扩大。另外,管状部件22通过螺旋凸部70的作用而能够使病变部304更有效地扩大。由此,能够改善输卵管302的狭窄或者阻塞。
在使病变部304扩大后,用户拔出导管10(拔出工序)。另外,也可以在拔出导管10前,在经由导入口62注入生理盐水后,将输卵管镜14插入,一边通过输卵管镜14对输卵管302内进行观察、一边拔出导管10。由此,输卵管镜下输卵管形成术结束。
在该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发挥以下效果。
导管10具备:相对于外管2不被固定而与内管50的前端部连接的具有挠性的管状部件22、和用于将内管50相对于外管24向内管50的前端方向压入的内管进给机构80。内管进给机构80具有能够进行旋转操作的操作部89,管状部件22具有能够供输卵管镜14的线状的插入部15插入的内腔23。管状部件22通过对操作部89进行旋转操作,由此从外管24的前端开口24a向前端方向突出。
根据这样的结构,管状部件22相对于外管24不固定,因此能够使管状部件22以及输卵管镜14同时前进相同距离。因此,在导出工序中,无需使输卵管镜14相对于管状部件22后退。另外,用户对操作部89进行旋转操作,由此管状部件22从外管24的前端开口24a向前端方向突出,因而能够抑制管状部件22强势地前进。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导出工序,并且能够抑制管状部件22意外地碰到输卵管302的内表面。
内管进给机构80形成为通过对操作部89进行旋转操作,使内管50一边沿内管50的周向旋转、一边向内管50的前端方向压入。管状部件22通过内管进给机构80的压入力被从内管50传递至管状部件22,而一边沿内管50的周向旋转、一边从外管24的前端开口24a向前端方向突出。
根据这样的结构,管状部件22一边沿内管50的周向旋转、一边从外管24的前端开口24a向前端方向突出,因此能够借助管状部件22使病变部304(狭窄部或者阻塞部)有效地扩大。
操作部89包括用于使内管50的前端方向的压入力作用于内管50的进给辊部100,内管进给机构80具有将从进给辊部100作用于内管50的压入力转换成内管50的周向的旋转力的动力转换机构90。
根据这样的结构,用户对进给辊部100进行旋转操作而对内管50作用压入力,由此通过动力转换机构90的作用能够使内管50旋转。因此,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使内管50以及管状部件22一边沿内管50的周向旋转、一边前进。
内管进给机构80具有与内管50分体设置的支承部86,进给辊部100以能够绕沿与内管50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线Ax1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支承部86,压入力通过进给辊部100旋转而作用于内管50。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简化内管进给机构80的结构。
内管进给机构80具有设置于内管50的外周面的卡合凸部88,进给辊部100包括与卡合凸部88卡合的按压突起108。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简化内管进给机构80的结构。
动力转换机构90具有:设置于内管50的外周面的螺旋槽118、和以插入螺旋槽118的方式设置于支承部86的插入突起120,插入突起120与螺旋槽118的槽侧面接触。
根据这样的结构,若内管50相对于外管24向内管50的前端方向移动,则螺旋槽118的槽侧面被插入突起120按压,因此能够使内管50沿内管50的周向旋转。
在管状部件22的外周面形成有螺旋凸部70。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管状部件22使病变部304进一步有效地扩大。
管状部件22的外周面的前端部(前端壁部74的外周面)朝向前端方向以锥状缩径。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管状部件22使病变部304进一步有效地扩大。
内管50具有供插入部15插入的第二内腔50a,内管50能够相对于插入部15沿周向旋转,在内管50设置有用于将从插入部15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28向前端方向按压的按压部126a。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内管50前进时使插入部15一起前进。因此,在前进工序时,能够抑制插入部15相对于管状部件22沿内管50的轴线方向位置偏移。
导管10具备移动限制机构82,用于限制管状部件22从外管24的前端开口24a突出的突出量。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管状部件22从外管24过度地突出。
(变形例)
接下来,对变形例的内管进给机构130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内管进给机构130具有:与内管50分体设置的支承部132、在内管50的外周面以螺旋状配置的多个卡合突起133、配设于支承部132内并用于对内管50作用周向的旋转力的操作部134、以及将从操作部134作用于内管50的旋转力转换成内管50的前端方向的压入力的动力转换机构136。
支承部132相对于外管座26(参照图1)被固定。如图12~图14所示,支承部132将内管50支承为自如旋转。支承部132具有:第一支承部140,其形成有收容操作部134的一部分的收容凹部138;和第二支承部144,其设置于第一支承部140中的收容凹部138开口的第一连接面142。
第一支承部140沿与内管5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从第二支承部144侧俯视观察时,收容凹部138形成为矩形状(参照图14)。收容凹部138的沿着与内管50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横截面形成为圆弧状(半圆状)(参照图15)。即,形成收容凹部138的底面138a以呈圆弧状凹陷的方式弯曲。第一支承部140具有:相对于收容凹部138位于内管50的基端方向(箭头B方向)的第一壁部146、和相对于收容凹部138而与内管50的前端方向(箭头A方向)相邻的第二壁部148。
如图14所示,在第一壁部146的内表面146a(收容凹部138侧的面)形成有朝向第一壁部146的外表面146b(与收容凹部138相反的一侧的面)凹陷的第一侧面凹部150。在从第二支承部144侧俯视观察时第一侧面凹部150形成为三角形状。由此,在第一壁部146的内表面146a形成有从第一支承部14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向外表面146b侧倾斜的第一接触面152。
第一接触面152相对于内管50的轴线方向倾斜,并且相对于与内管50的轴线方向正交的面倾斜。在第一壁部146以在第一连接面142开口的方式形成有以圆弧状被切开的第一切口部154。第一切口部154与第一侧面凹部150连通。
在第二壁部148的外表面148a(与收容凹部138相反一侧的面)形成有朝向第二壁部148的内表面148b(收容凹部138侧的面)凹陷的第二侧面凹部156。在从第二支承部144侧俯视观察时第二侧面凹部156形成为三角形状。由此,在第二壁部148的外表面148a形成有从第一支承部14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向内表面148b侧倾斜的第二接触面158。
第二接触面158相对于第一接触面152平行地延伸。在第二壁部148以在第一连接面142开口的方式形成有以圆弧状被切开的第二切口部160。第二切口部160与第二侧面凹部156连通。
第二支承部144形成为方形环状。第二支承部144具有与第一支承部140的第一连接面142接触的第二连接面162。在第二支承部144形成有与收容凹部138连通的贯通孔164。第二支承部144具有:相对于贯通孔164位于内管50的基端方向(箭头B方向)的第三壁部166、和相对于贯通孔164位于内管50的前端方向(箭头A方向)的第四壁部168。
在第三壁部166以在第二连接面162开口的方式形成有以圆弧状被切开的第三切口部170。第一切口部154与第三切口部170相互连通而形成一个第一孔171。在第一孔171插通有内管50。在第三壁部166的外表面166a(与贯通孔164相反一侧的面)形成有朝向第三壁部166的内表面166b(贯通孔164侧的面)凹陷的第三侧面凹部172。
在第四壁部168以在第二连接面162开口的方式形成有以圆弧状被切开的第四切口部176。第二切口部160与第四切口部176相互连通而形成一个第二孔177。在第二孔177插通有内管50。在第四壁部168的内表面168a(贯通孔164侧的面)形成有朝向第四壁部168的外表面168b(与贯通孔164相反一侧的面)凹陷的第四侧面凹部178。
在图12以及图13中,在内管50的周向相互相邻的卡合突起133之间形成有间隙。各卡合突起133从内管50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呈前端渐细状突出。各卡合突起133形成为四棱锥台形状。各卡合突起133形成为在内管50旋转时能够从第三侧面凹部172向第一侧面凹部150通过并且能够从第四侧面凹部178向第二侧面凹部156通过的大小。卡合突起133的位置、大小、形状、数量能够适当地设定。
如图12、图13、图15以及图16所示,操作部134具有绕沿内管50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Ax(参照图15)旋转的旋转辊部184。旋转辊部184以能够供用户旋转操作的方式配置于收容凹部138内。即,旋转辊部184的一部分向支承部132的外侧露出。旋转辊部184包括:圆环状的旋转辊主体186、设置于旋转辊主体186的内周面的多个内侧突起188、以及设置于旋转辊主体186的外周面的多个外侧突起190。
在图15中,在旋转辊主体186的内孔189插通有内管50。多个内侧突起188沿旋转辊主体186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各内侧突起188遍布旋转辊主体186的整个宽度延伸(参照图16)。内侧突起188与设置于内管50的外周面的卡合突起133接触(卡合)。换言之,内侧突起188插入内管50的在周向相互相邻的卡合突起133的间隙。内侧突起188从内管50的周向与卡合突起133接触。内侧突起188通过旋转辊部184旋转而将卡合突起133向内管50的周向按压。即,从用户施加于旋转辊部184的旋转力,通过旋转辊部184旋转而作用于内管50。
多个外侧突起190沿旋转辊主体186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各外侧突起190遍布旋转辊主体186的整个宽度延伸(参照图12以及图16)。外侧突起190作为用户的手指的防滑部发挥功能。
如图13、图14以及图16所示,动力转换机构136具有设置于支承部132的第一接触面152和第二接触面158。第一接触面152和第二接触面158从内管50的基端方向(箭头B方向)与多个卡合突起133接触。换言之,在内管50旋转时,多个卡合突起133与第一接触面152以及第二接触面158接触而被向内管50的前端方向(箭头A方向)按压。即,多个卡合突起133与第一接触面152以及第二接触面158接触,由此从旋转辊部184作用于内管50的旋转力被转换成内管50的前端方向(箭头A方向)的压入力。由此,内管50一边沿内管50的周向旋转、一边向内管50的前端方向移动。
本变形例的内管进给机构130发挥与上述的内管进给机构80同样的效果。另外,操作部134包括用于对内管50作用周向的旋转力的旋转辊部184。内管进给机构130具有将从旋转辊部184作用于内管50的旋转力转换成内管50的前端方向的压入力的动力转换机构136。
根据这样的结构,用户对旋转辊部184进行旋转操作而对内管50作用周向的旋转力,由此通过动力转换机构136的作用能够使内管50向内管50的前端方向(箭头A方向)移动。因此,用户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使内管50以及管状部件22相对于外管24一边旋转、一边前进。
旋转辊部184设置为绕沿内管50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Ax旋转,从而旋转力通过旋转辊部184旋转而作用于内管50。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简化内管进给机构130的结构。
内管进给机构130具有以螺旋状配置于内管50的外周面的多个卡合突起133。旋转辊部184具有供内管50插通的内孔189,在形成内孔189的内表面设置有从内管50的周向相对于多个卡合突起133接触的内侧突起188。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旋转辊部184的旋转力高效地传递至内管50。
内管进给机构130具有与内管50分体设置的支承部132,动力转换机构136包括以从内管50的基端方向(箭头B方向)与多个卡合突起133接触的方式设置于支承部132的第一接触面152以及第二接触面158。
根据这样的结构,若内管50相对于外管24沿周向旋转,则从第一接触面152以及第二接触面158对卡合突起133作用内管50的前端方向的按压力,因此能够使内管50相对于外管24向前端方向移动。
导管10也可以代替上述的管状部件22而具有图17所示的管状部件192。如图17所示,管状部件192包括管状主体部72和前端壁部194。前端壁部194从管状主体部72至管状部件192的前端具有大致恒定的外径。前端壁部194的前端角部194a形成为圆弧状。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输卵管302(生物体器官)因管状部件192而损伤。
导管10也可以代替上述的卡合机构84而具备图18所示的卡合机构195。如图18所示,卡合机构195包括:以在内管50的基端面开口的方式形成于内管50的基端部的内表面的两个凹部196、和从内管50的基端方向(箭头B方向)安装于凹部196的基端壁部198。
在形成凹部196的面形成有供设置于基端壁部198的卡止突起200嵌合的卡止孔202。基端壁部198设置有将突出部128的指向基端方向的面128a向前端方向(箭头A方向)按压的按压部198a。基端壁部198能够相对于内管50进行装卸。在该情况下,内管座52形成为能够相对于内管50进行装卸。另外,也可以省略内管座52。
这样的卡合机构195发挥与上述的卡合机构84同样的效果。另外,基端壁部198能够相对于内管50进行装卸,因此在使用导管10时,能够将输卵管镜14组装于导管10。即,能够将导管10作为一次性用品使用,并且将输卵管镜14作为再利用品使用。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变。
若总结以上的实施方式,则成为以下那样。
上述实施方式公开一种导管(10),其具备:具有挠性的外管(24)、和以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于上述外管移动的方式配设于上述外管的内腔(30a)的内管(50),该导管具备:管状部件(22、192),它们相对于上述外管不被固定而与上述内管的前端部连接;以及内管进给机构(80、130),它们用于将上述内管相对于上述外管向该内管的前端方向压入,上述内管进给机构具有能够旋转操作的操作部(89、134),上述管状部件具有能够供内窥镜(14)的线状的插入部(15)插入的内腔(23),通过对上述操作部进行旋转操作,由此上述管状部件从上述外管的前端开口(24a)向前端方向突出。
在上述的导管中,上述内管进给机构也可以形成为:通过对上述操作部进行旋转操作,而使上述内管一边沿该内管的周向旋转、一边向上述内管的前端方向压入,上述内管进给机构的压入力从上述内管向上述管状部件传递,由此上述管状部件一边沿上述内管的周向旋转、一边从上述外管的前端开口向前端方向突出。
在上述的导管中,上述操作部也可以包括用于使上述内管的前端方向的压入力作用于上述内管的进给辊部(100),上述内管进给机构具有将从上述进给辊部作用于上述内管的上述压入力转换成上述内管的周向的旋转力的动力转换机构(90)。
在上述的导管中,上述内管进给机构也可以具有与上述内管分体设置的支承部(86),上述进给辊部以能够绕沿与上述内管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Ax1)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支承部,上述压入力通过上述进给辊部旋转而作用于上述内管。
在上述的导管中,上述内管进给机构也可以具有设置于上述内管的外周面的卡合凸部(88),上述进给辊部包括与上述卡合凸部卡合的按压突起(108)。
在上述的导管中,上述动力转换机构也可以具有:设置于上述内管的外周面的螺旋槽(118)和以插入上述螺旋槽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支承部的插入突起(120),上述插入突起与上述螺旋槽的槽侧面接触。
在上述的导管中,上述操作部也可以包括用于对上述内管作用周向的旋转力的旋转辊部(184),上述内管进给机构具有将从上述旋转辊部作用于上述内管的上述旋转力转换成上述内管的前端方向的压入力的动力转换机构(136)。
在上述的导管中,上述旋转辊部也可以设置为绕沿上述内管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Ax)旋转,上述旋转力通过上述旋转辊部旋转而作用于上述内管。
在上述的导管中,上述内管进给机构也可以具有以螺旋状配置于上述内管的外周面的多个卡合突起(133),上述旋转辊部具有供上述内管插通的内孔(189),在形成上述内孔的内表面设置有从上述内管的周向相对于上述多个卡合突起接触的内侧突起(188)。
在上述的导管中,上述内管进给机构也可以具有与上述内管分体设置的支承部(132),上述动力转换机构包括以从上述内管的基端方向相对于上述多个卡合突起接触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支承部的接触面(152、158)。
在上述的导管中,也可以在上述管状部件的外周面设置有螺旋凸部(70)。
在上述的导管中,上述内管也可以具有供上述插入部插入的内腔(50a),上述内管能够相对于上述插入部沿周向旋转,在上述内管设置有用于将从上述插入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28)向前端方向按压的按压部(126a、198a)。
在上述的导管中,上述管状部件的外周面的前端部也可以朝向前端方向以锥状进行缩径。
在上述的导管中,上述管状部件的前端角部(194a)也可以形成为圆弧状。
在上述的导管中,也可以具备移动限制机构(82),其限制上述管状部件从上述外管的上述前端开口突出的突出量。

Claims (15)

1.一种导管,具备:具有挠性的外管、和以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于所述外管移动的方式配设于所述外管的内腔的内管,其特征在于,具备:
管状部件,其相对于所述外管不固定而与所述内管的前端部连接;以及
内管进给机构,其用于将所述内管相对于所述外管向该内管的前端方向压入,
所述内管进给机构具有能够旋转操作的操作部,
所述管状部件具有能够供内窥镜的线状的插入部插入的内腔,
通过对所述操作部进行旋转操作,由此所述管状部件从所述外管的前端开口向前端方向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进给机构形成为:通过对所述操作部进行旋转操作,而使所述内管一边沿该内管的周向旋转、一边向所述内管的前端方向压入,
所述内管进给机构的压入力从所述内管向所述管状部件传递,由此所述管状部件一边沿所述内管的周向旋转、一边从所述外管的前端开口向前端方向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包括使所述内管的前端方向的压入力作用于所述内管的进给辊部,
所述内管进给机构具有将从所述进给辊部作用于所述内管的所述压入力转换成所述内管的周向的旋转力的动力转换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进给机构具有与所述内管分体设置的支承部,
所述进给辊部以能够绕沿与所述内管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支承部,
所述压入力通过所述进给辊部旋转而作用于所述内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进给机构具有设置于所述内管的外周面的卡合凸部,
所述进给辊部包括与所述卡合凸部卡合的按压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转换机构具有:
螺旋槽,其设置于所述内管的外周面;和
插入突起,其以插入所述螺旋槽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支承部,
所述插入突起与所述螺旋槽的槽侧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包括用于对所述内管作用周向的旋转力的旋转辊部,
所述内管进给机构具有将从所述旋转辊部作用于所述内管的所述旋转力转换成所述内管的前端方向的压入力的动力转换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辊部设置为绕沿所述内管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
所述旋转力通过所述旋转辊部旋转而作用于所述内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进给机构具有以螺旋状配置于所述内管的外周面的多个卡合突起,
所述旋转辊部具有供所述内管插通的内孔,
在形成所述内孔的内表面设置有从所述内管的周向相对于所述多个卡合突起接触的内侧突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进给机构具有与所述内管分体设置的支承部,
所述动力转换机构包括以从所述内管的基端方向相对于所述多个卡合突起接触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支承部的接触面。
11.根据权利要求2~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管状部件的外周面设置有螺旋凸部。
12.根据权利要求2~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具有供所述插入部插入的内腔,
所述内管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入部沿周向旋转,
在所述内管设置有按压部,该按压部用于将从所述插入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向前端方向按压。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状部件的外周面的前端部朝向前端方向以锥状进行缩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状部件的前端角部形成为圆弧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具备移动限制机构,其限制所述管状部件从所述外管的所述前端开口突出的突出量。
CN202080072892.XA 2020-01-29 2020-12-21 导管 Active CN1146160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2136 2020-01-29
JP2020-012136 2020-01-29
PCT/JP2020/047613 WO2021153089A1 (ja) 2020-01-29 2020-12-21 カテーテ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16015A true CN114616015A (zh) 2022-06-10
CN114616015B CN114616015B (zh) 2023-09-15

Family

ID=77078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2892.XA Active CN114616015B (zh) 2020-01-29 2020-12-21 导管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544753B2 (zh)
CN (1) CN114616015B (zh)
WO (1) WO2021153089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83588A (ja) * 2003-03-20 2004-10-14 Medtronic Vascular Inc 血管内装置用制御ハンドル
JP2007236471A (ja) * 2006-03-06 2007-09-20 Terumo Corp アテレクトミーカテーテル
CN101370419A (zh) * 2006-01-13 2009-02-18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以及旋转自行式内窥镜
JP2012010880A (ja) * 2010-06-30 2012-01-19 Terumo Corp 医療用装置
JP2018186900A (ja) * 2017-04-28 2018-11-29 株式会社北里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卵管狭窄部改善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661240B2 (en) * 1991-10-18 1995-07-13 Imagyn Medical,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dependent movement of an instrument within a linear eversion catheter
US5935098A (en) * 1996-12-23 1999-08-10 Conceptu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ccessing and manipulating the uterus
JP5479456B2 (ja) * 2009-03-25 2014-04-23 テルモ株式会社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83588A (ja) * 2003-03-20 2004-10-14 Medtronic Vascular Inc 血管内装置用制御ハンドル
CN101370419A (zh) * 2006-01-13 2009-02-18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以及旋转自行式内窥镜
JP2007236471A (ja) * 2006-03-06 2007-09-20 Terumo Corp アテレクトミーカテーテル
JP2012010880A (ja) * 2010-06-30 2012-01-19 Terumo Corp 医療用装置
JP2018186900A (ja) * 2017-04-28 2018-11-29 株式会社北里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卵管狭窄部改善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53089A1 (ja) 2021-08-05
CN114616015B (zh) 2023-09-15
JP7544753B2 (ja) 2024-09-03
JPWO2021153089A1 (zh) 2021-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72741B1 (en) Body organ expansion instrument
US6152914A (en) Catheter having a multiple locking mechanism
WO2019218711A1 (zh) 一种切割球囊及球囊导管
JP7230106B2 (ja) 医療用デバイス
US10905457B2 (en) Device handle for a medical device
WO2015146408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および内カテーテル
US10588503B2 (en) Methods and medical elongate bodies
JP2010099215A (ja) 血栓吸引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3583828B2 (ja) 治療具搬送用カテーテル
JP6581513B2 (ja) 医療用長尺体
CN114616015B (zh) 导管
JP2013223663A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用保護スリーブ、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システムおよびステントデリバリーシステム
CN108697879B (zh) 医疗用长条体
US20210361342A1 (en) Medical delivery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JP7102846B2 (ja) ステントデリバリー装置
EP4360534A2 (en) Medical cleaning valve
JPH07313601A (ja) スライディングカテーテル
JP7483733B2 (ja) カテーテル
JP7532277B2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及びカテーテルシステム
CN114849025A (zh) 球囊导管及导管系统
US12083289B2 (en) Medical delivery systems of bio-absorbable material
JP7463246B2 (ja) 内視鏡及び医療機器
CN115025373A (zh) 导管系统
JP7293594B2 (ja) 消化管ステント
JP2023004155A (ja) カテーテル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