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90108A - 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扩散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扩散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90108A
CN114590108A CN202110807163.0A CN202110807163A CN114590108A CN 114590108 A CN114590108 A CN 114590108A CN 202110807163 A CN202110807163 A CN 202110807163A CN 114590108 A CN114590108 A CN 1145901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ing means
wall
air
air diffuse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0716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L·德坎波梅尔加雷奥
A·华瑞兹恩吉达诺斯
A·普拉达斯考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a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a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a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a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590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901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Abstract

用于车辆的空气扩散器包括布置在腔室(23)中的引导装置(3),其中引导装置(3)包括靠近空气扩散器的出口孔(22)的第一端(31)和靠近空气扩散器的入口孔(21)的第二端(34),并且其中引导装置(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在该第一位置,引导装置(3)与第一壁(24)相邻布置,在该第二位置,引导装置(3)与第二壁(25)相邻布置,引导装置(3)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位移或从第二位置到第一位置的位移包括远离出口孔(22)的第一运动和朝向出口孔(22)的第二运动。

Description

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扩散器
技术领域
本专利申请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空气扩散器,该空气扩散器包括结构体和部件的内部布置,以便提供提高的排放到车辆乘客舱中的空气的处理效率和效果。
背景技术
安装在车辆乘客舱的仪表板中的空气扩散器是已知的,该空气扩散器的目的是将空气引导到所述舱室并从而提高乘坐者的舒适度。通常,这些元件具有多个板条,在离乘客舱最远的区域中的第一组板条在第一方向上引导空气,并且在最靠近乘客舱的区域中的第二组板条在第二方向上引导空气,且第二组板条是可见的。通过定位两组板条,根据用户的需要引导离开所述空气扩散器的空气。
仪表板区域中多个板条的存在意味着占用大量空间,从而导致美学缺陷。出于这个原因,目前旨在使扩散器的板条对车辆的用户隐藏并且使空气出口占用更少的空间。
因此,包括在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中包括的特征的空气扩散器是已知的。
例如,专利文件JP 2007-196942中描述的情况就是这种情况,其包括壳体,其中壳体限定:
-空气入口孔,
-空气出口孔,以及
-腔室,其中腔室布置在入口孔和出口孔之间,
其中,壳体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其中第一壁面向第二壁,其中第一壁和第二壁限定腔室到出口孔的缩窄,其中第一壁包括下边缘,并且其中第二壁包括上边缘,其中上边缘和下边缘限定出口孔。
空气扩散器还公开了一种设置在腔室中的引导装置,其中引导装置包括靠近出口孔的第一端和靠近入口孔的第二端,引导装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第一端与第一壁相邻设置,第二端与第二壁相邻设置。
在该专利文件中描述的空气扩散器中,使用的部件数量最少,并且通过单个出口孔引导空气。然而,该专利文件在气流处理中没有实现正确的效率,因为存在高压损失,尤其是在引导装置的中间位置。
因此,有必要通过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扩散器来克服在现有技术中发现的缺点,从而提供一种替代现有技术的方法,使得空气扩散器不受上述缺点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上述缺点的用于车辆的空气扩散器,其优点将在下面描述。
为此,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具有壳体的空气扩散器,其中壳体限定:
-空气入口孔,
-空气出口孔,以及
-腔室,其中腔室布置在入口孔和出口孔之间,
其中,壳体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其中第一壁面向第二壁,其中第一壁和第二壁限定腔室到出口孔的缩窄,其中第一壁包括下边缘,并且其中第二壁包括上边缘,其中上边缘和下边缘限定出口孔。
此外,空气扩散器还包括设置在腔室中的引导装置,其中引导装置包括靠近出口孔的第一端和靠近入口孔的第二端,并且其中引导装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第一端与第一壁相邻设置,第二端与第二壁相邻设置。
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空气扩散器不同,在本发明的空气扩散器中,引导装置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位移或从第二位置到第一位置的位移包括远离出口孔的第一运动和朝向出口孔的第二运动,两个运动是连续的,即一个接另一个。
因此,引导装置不会在第一位置(或最大位移位置的下面)与第二位置(或最大位移位置的下面)之间纵向移动。由于如所描述的导向装置朝向和远离出口孔的运动,从扩散器流出的气流没有减少。这提高了扩散器的空气处理效率,也增加了气流引导能力。
在本发明中,使用单个引导装置。该单个引导装置被设计成在竖直平面中引导气流。因此,当引导装置布置在第一位置时,朝向车辆乘客舱的下部区域引导气流。正是在这个位置,实现了朝向该下部区域的最大气流引导。另一方面,当引导装置布置在第二位置时,朝向车辆乘客舱的上部区域引导气流。正是在这个位置,实现了朝向上部区域的最大气流引导。
以这种方式,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引导装置将空气压缩在内腔室的壁中的一个壁上,部分地或完全地阻塞通过另一通道的出口孔。因此,气流被引导到空气出口孔,避免干扰,并提高系统效率。相邻的意思是指:邻接或位于其附近,从而第一端可能在引导装置的第一位置与第一壁或下边缘接触,或者在引导装置的第二位置与第二壁或上边缘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腔室包括单个空气入口孔和单个空气出口孔。入口孔和出口孔被包含在基本上彼此平行的平面中。在本发明中,腔室内气流的前进方向通常是指基本上垂直于平面的方向。因此,腔室内气流的前进方向被理解为是指气流从空气入口孔朝向空气出口孔的方向。
通常,引导装置远离出口孔的第一运动意味着引导装置的第一端在气流的前进方向上增加相对于由出口孔限定的平面的间隔距离。类似地,引导装置朝向出口孔的第二运动意味着引导装置的第一端在气流的前进方向上减小其与由出口孔限定的平面的距离。可以理解的是,引导装置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所遵循的路径与引导装置从第二位置到第一位置的运动所遵循的路径相同,但运动的方向相反。
优选地,在第一向外运动期间,引导装置的第一端和出口孔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直至引导装置的第三位置。另一方面,同样优选地,在第二接近运动期间,引导装置的第一端和出口孔之间的距离从引导装置的第三位置逐渐减小。在本发明中,距离的逐渐变化理解为意味着距离的变化沿着引导装置的位移是连续的,也就是说,在轨迹中没有间断或突然变化。这些位移可以遵循曲线轨迹、抛物线轨迹等。在同一接近运动或同一分离运动中,两条直线或一条直线与抛物线形成的轨迹被舍弃。这改进了用户的触觉和操作,提供与引导装置的移动量成比例的空气取向。
根据实施例,引导装置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位移或从第二位置到第一位置的位移遵循半圆路径,从而实现引导装置的稳健且简单的运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将位于相对于圆周的竖直方向,第三位置位于半圆的四分之一位置。
优选地,引导装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位置是可移动的,从而在每个中间位置,引导装置将腔室分成上气流通道和下气流通道。因此,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引导装置将空气节流(throttle)在内腔室的壁中的一个壁上,部分地或完全地阻塞通过另一通道的出口孔。
由于这是在腔室内作为单个块移动的单个引导装置,因此引导装置被配置为控制上气流通道和下气流通道之间的比率,使得在引导装置的第三位置处,上通道和下通道的流动是相等的。因此,如果第一通道的气流截面大于第二通道的气流截面,则通过空气出口孔抽取的空气在沿第一通道的方向上分流。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的比例越高,输出流将被分流的越多。
为了实施该实施例,由出口孔限定的面积基本上等于由上通道限定的面积和由下通道限定的面积的总和,引导装置处于其位移位置的任何一处。以这种方式,气流通道中不会扩宽或缩窄,从而导致更好的气流引导并减少了空气扩散器中的压力损失。
更具体地,在引导装置的第一位置,上空气通道的面积基本上等于出口孔的面积。类似地,在引导装置的第二位置,下空气通道的面积基本上等于出口孔的面积。另一方面,在引导装置的第三位置,上通道的面积等于下通道的面积,面积之和基本上等于出口孔的面积。此外,特别是在引导装置在腔室中半圆形运动的情况下,在引导装置的任何一处中间位置,上通道和下通道的面积总和基本上等于出口孔的面积。下通道或上通道的面积都被确定为引导装置和相应的壳体壁之间的气流循环的面积,该面积被确定为与引导装置的每个点垂直。
根据一个实施例,引导装置包括面向第一壁的下表面和面向第二壁的上表面,其中紧挨出口孔的下表面区域包括平行于第一壁的几何形状,并且因为紧挨出口孔的上表面的至少一个区域包括平行于第二壁的几何形状,引导装置处于任何一个位移位置。
因为引导装置作为单个块移动而没有任何倾斜运动,所以可能产生具有恒定横截面的上下气流通道,引导装置处于任何可能的位移位置,即处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或任何一处中间位置。平行几何形状被理解为两个表面在特定截面中保持恒定距离,该距离是在表面的每个点的切线处测量的。因此,至少在靠近出口孔的表面的区域中,产生上通道和下通道的表面基本上相同。
在该实施例的变型中,引导装置的上表面和第二壳体的第二壁限定上空气通道,其中上通道在其最靠近出口孔的截面中包括基本恒定的区域,引导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或中间位置中的任何一处位置;并且其中引导装置的下表面和壳体的第一壁限定下空气通道,其中下通道在其最靠近出口孔的截面中包括基本恒定的区域,引导装置处于第二位置或中间位置中的任何一处位置。
根据一实施例,空气扩散器被构造和布置成使得上空气通道通过紧挨出口孔的上表面的区域与第二壁之间的表面接触而关闭;并且其中空气扩散器被构造和布置成使得下空气通道通过紧挨出口孔的下表面的区域与第一壁之间的表面接触而关闭,空气扩散器处于第二位置。在引导装置的这种极端位置,寻求通过出口孔流出的气流最大引导。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引导装置与限定壳体的壁、第一壁或第二壁之间的表面接触防止气流通过这些区域。以这种方式,整个气流被节流并通过单个空气通道被引导,从而提高效率和导向性。
在该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端与限定出口孔的上边缘接触,引导装置处于第二位置,并且其中第一端与限定出口孔的下边缘接触,引导装置处于第一位置。优选地,这种接触以及引导装置的第一端和限定出口孔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彼此齐平,允许将气流引导到空气扩散器的出口孔,避免与内部部件的干涉,并提高系统的效率。
根据一个实施例,导向装置的下表面和上表面关于水平面对称,水平面基本垂直于出口孔。注意,水平方向是参照出口孔的位置建立的。在一些应用中,空气扩散器作为整体可以以一定的倾斜度布置。因此,水平面被认为是空气扩散器的对称平面,而与空气扩散器的取向或定位无关。
应当清楚的是,引导装置被布置和构造为根据竖直平面引导气流。为了沿水平面引导气流,本发明的空气扩散器具有多个竖直板条。竖直板条在竖直平面上延伸并且根据绕纵轴的旋转可移动。竖直板条彼此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变型,空气扩散器具有至少一个竖直板条,竖直板条被构造为根据水平取向改变腔室中的气流的方向,其中至少一个竖直板条的最靠近出口孔的端部布置在距出口孔的距离小于引导装置的第二端和出口孔之间的距离的距离处,引导装置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至少一个竖直板条在腔室中的气流方向上的延伸使得能够增加气流沿水平面的引导。
因此,至少一个竖直板条的延伸,具体是沿着其上部或靠近第二壁的区域,以及沿着其下部或靠近第一壁的区域。
如上所述,水平面和竖直平面不应被严格解释,因为空气扩散器可以以一定的倾斜度布置在车辆上。竖直平面和竖直方向(竖直方向包括在竖直平面内)由空气扩散器的出风口限定。相反,水平面和水平方向(水平方向包括在水平面内)分别由与竖直平面和竖直方向的垂线限定。
为了实施该实施例,至少一个竖直板条的最靠近出口孔的端部布置在距出口孔的距离小于引导装置的第二端部和出口孔之间的距离的距离处,引导装置处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或远离出口孔的中间位置中的任何一处位置。以这种方式,当气流由于引导装置的存在和壳体(casing)的几何形状而开始节流时,气流仍通过至少一个竖直板条被引导,保证在水平面中更好的引导。
令人惊讶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气扩散器,空气扩散器使所实现的组件最小化,同时在不降低气流效率的情况下增加了气流引导能力。
附图说明
鉴于以下参考附图对一些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更充分地理解前述和其他的优点以及特征,这些附图出于说明的目的并以非限制性的方式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空气扩散器的车辆内部的透视图。
图2是用于车辆的空气扩散器的透视图,突出了布置在空气扩散器壳体内部的引导装置。
图3A是根据本发明的图2的空气扩散器的第一侧剖视图,其中引导装置处于中间或中心位置。
图3B是根据本发明的图2的空气扩散器的第二侧剖视图,其中引导装置处于向上移位的位置。
图3C是根据本发明的图2的空气扩散器的第三侧剖视图,其中引导装置处于向下移位的位置。
图4是根据竖直板条的特定实施例的图2的空气扩散器的第四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鉴于上述附图并根据所采用的标记,可以在其中观察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包括以下详细表示和描述的部件以及元件。
为了描述的目的,方向和取向由水平轴、横向轴和纵轴参考。水平轴是指气流从入口孔21到出口孔22的行进方向。横轴是指与水平轴垂直的方向,具有左右取向。纵轴是指与水平轴垂直的方向,具有向上或向下的取向。术语“基本上”表示允许相对于特定标称位置或布置的非实质性偏差。例如,“基本上垂直”表示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允许与严格地竖直取向略有轻微的偏离。
为了说明的目的,图1示出了具有两个空气扩散器的车辆1乘客舱内部的透视图。每个空气扩散器包括出口孔22。可以看出,出口孔22具有比已知扩散器明显更小的表面或面积。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减小出气槽所需的尺寸,最小化用户从车辆1内部看到的表面积。
特别地,可以看出,出口孔22在横轴和纵轴上延伸。具体而言,目的是相对于目前的空气扩散器减小两个尺寸中的一个,从而允许仪表板设计中的更大自由度。在图1所示的情况下,示出了具有减小的纵轴尺寸的两个出口孔22。
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从出口孔22的舱室内看,槽的高度小于20mm且优选为12mm。根据本发明,目前使用的扩散器外侧上的水平板条被移除,在板上留下单个矩形槽222。如下文将更详细地解释的,这减少了用于出气的空间,并且通过单个导向件3的方式,可以在竖直平面内在所有方向上引导空气。
如图2所示,空气扩散器由明显大于出口孔22的壳体2组成。壳体2具有空气入口孔21和空气出口孔22。入口孔21和出口孔22基本上彼此平行,入口孔21大于出口孔22。气流从入口孔21前进到出口孔22,限定了气流前进方向或水平方向。
壳体2包括限定腔室23的一组壁,其中腔室23仅具有用于引入和排出气流的入口孔21和出口孔22。腔室23容纳单个引导装置3,该引导装置3沿着纵轴从上部位置移动到下部位置,使得引导装置3被构造成在竖直方向上引导气流。因此,取决于引导装置3在壳体2内的位置,将通过出口孔22将流出的气流朝向车辆1乘客舱的高、中或低区域引导。
另一方面,腔室23容纳多个竖直板条5(在图2中未示出),竖直板条5围绕纵轴旋转,使得它们被配置为在水平方向上引导气流。因此,取决于竖直板条5在壳体2内的位置,将通过出口孔22将流出的气流朝向车辆1乘客舱的右侧、中间或左侧区域引导。竖直板条5的运行和位移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传统扩散器中的相同。
如图2所示,引导装置3在横轴上的宽度基本上等于出口孔22的宽度。以这种方式,可以以改进的方式引导气流。引导装置3包括空气动力学形状,使得其在最靠近空气入口孔21的区域中限定边缘。引导装置3增加其高度,导致引导装置3在腔室23内的气流前进方向上扩宽。接下来,引导装置3包括其高度的缩窄或减小,直至布置在最靠近出口孔22的端部处的新边缘。引导装置3的空气动力学形状改善了腔室23内的气流循环,减少了腔室23内的湍流和边界层脱离的数量。
可以看出,引导装置3沿竖直平面的横截面沿横轴是恒定的。因此,导向装置3的几何形状从壳体2的左侧延伸到右侧。此外,除了第一壁24和第二壁25之外,腔室23还由侧壁限定。引导装置3布置在腔室23中以在引导装置3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或中间位置中的任何一处直接接触侧壁。以这种方式,就不会产生横向气流通道,迫使腔室内的空气只能通过上通道231或下通道232流动。
图3A、3B和3C示出了引导装置3在腔室23内的运动,该运动允许在竖直平面内引导气流。因此,引导装置3从图3B所示的上部位置或第二位置移动到图3C所示的下部位置或第一位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引导装置3靠近出口孔22设置。相反,图3A示出了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在中间位置或第三位置,引导装置3在后部位置远离出口孔22设置。因此,引导装置3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或反之亦然)不是直线运动。它是由远离出口孔22的第一轨迹和移向出口孔22的第二轨迹组成的运动,同时引导装置3改变高度。
因此,该运动是在纵轴和在水平轴上的位移的组合。优选地,在引导装置3的向上运动中,位移遵循半圆形路径,执行从第一位置到第三位置的四分之一圆运动,接着是从第三位置到第二位置的第二四分之一圆运动。相反地且等效地,在引导装置3的向下运动中,执行从第二位置到第三位置的四分之一圆运动,接着是从第三位置到第一位置的第二四分之一圆运动。
因此,在引导装置3的中间位置,引导装置3远离出口孔22运动,允许与可通过出口孔22离开的气流匹配的更多的气流通过,从而减小压降。
图3A详细示出了处于其中间位置或第三位置的引导装置3,该中间位置或第三位置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移的位置。在该第三位置,引导装置3和出口孔22之间的距离最大。车辆1乘客舱中的观察者将几乎看不到引导装置3,从而改善了现有空气扩散器的美学外观。
可以看出,引导装置3包括空气动力学几何形状以有利于气流通过。因此,导向装置3包括靠近出口孔22的第一端31和靠近入口孔21的第二端34,两端由上表面33和下表面32连通。上表面33和下表面32是连续的,它们的曲率半径没有突然变化,因此促使气流的边界层附着到表面上。类似地,第一壁24和第二壁25是连续的,它们的曲率半径没有突然变化,从而也促使气流的边界层附着到表面。
此外,壳体2由上壁或第二壁25以及下壁或第一壁24形成,这些壁彼此相对。此外,壁限定腔室23直至出口孔22的缩窄。因此,第一壁24和第二壁25之间的间隔随着气流在前进方向上朝向出口孔22的运动而减小。此外,出口孔22由第二壁25的上边缘223、第一壁24的下边缘221以及将上边缘223连接至下边缘221的两个侧边缘限定。引导装置3的几何形状与壳体2的内壁相结合,允许空气在出口孔22的区域内以更大的强度紧靠壁和出口孔腔室23收缩。
图3B示意性地示出了处于升高位置的引导装置3。可以看到在引导装置3下方的下空气通道232。气流被节流并通过下空气通道232被引导,通过柯恩达(Coanda)效应将其在向上的方向上引导,使得当它离开出口孔22时,它在向上方向上离开。当导向装置3朝顶部移动时,至少在靠近出口孔22的区域中产生附着到第一壁24的下通道232。在第二位置,引导装置3与第二上壁25相邻布置,阻止空气通过上通道231并迫使空气紧靠下壁24收缩。
此外,引导装置3的下表面32至少在靠近出口孔22的区域中平行于壳体2的下壁或第一壁24。因此,第一壁24和下表面32两者都向上倾斜,使得空气在向上的方向上通过出口孔22离开。可以看出,由于平行性,产生了恒定截面的下通道232,提高了空气扩散器的效率。
更具体地,如图3B所示,第一端31与上边缘223齐平或对齐,这样空气在路径中不会遇到障碍物,从而下表面32和上边缘223形成连续的表面。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壁25的至少一个区域与引导装置3的上表面33接触。优选地,该接触区域是最靠近空气出口孔22的区域,以优化气流路径并避免压力下降。接触面越大,两者之间产生的间隙就越小,从而堵塞的空气就越少,防止可能以这种方式产生的干扰。
图3C示例性地示出了处于向下移位位置的引导装置3。在引导装置3上方可以看到上空气通道231。气流被节流并被引导通过上空气通道231流动,通过柯恩达(Coanda)效应将其沿着向下的轨迹引导,使得当它离开出口孔22时,它在向下的方向上离开。当导向装置3朝底部移动时,至少在靠近出口孔22的区域中产生附着到第二壁25的上通道231。在第一位置,引导装置3与第一下壁24相邻布置,阻止空气通过下通道233并迫使空气紧靠上壁25收缩。
此外,引导装置3的上表面33至少在出口孔22的近侧区域中平行于壳体2的上壁或第二壁25。因此,第二壁25和上表面33两者都向下倾斜,使得空气在向下的方向上通过出口孔22离开。可以看出,由于平行性,产生了恒定截面的上通道231,提高了空气扩散器的效率。
更具体地,如图3C中可见,第一端31与下边缘221齐平或对齐,这样空气在其路径中不会遇到任何障碍物,从而上表面33和下边缘221形成连续的表面。优选地,第一壁24的至少一个区域与引导装置3的下表面32接触。优选地,该接触区域是最靠近空气出口孔22的区域,以优化气流路径并避免压力下降。接触面越大,两者之间产生的间隙就越小,从而堵塞的空气就越少,防止可能以这种方式产生的干扰。
图3A示出了用于车辆1的空气扩散器的侧剖视图,其中引导装置3处于中间位置或第三位置。可以看出,引导装置3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在此特定位置,空气通过入口孔21进入并附着到第一壁24和第二壁25,形成上通道231和下通道232。在这个中间位置,上流和下流的体积比成正比。
此外,引导装置3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位置移动,从而在每个中间位置,引导装置3将腔室分成上气流通道231和下气流通道232。上流和下流的体积比将根据导向装置3的位置而变化。
特别地,并且由于引导装置3在腔室23中遵循的位移路径,在引导装置3的位移位置的任何一处,由出口孔22限定的面积等于由上通道231限定的面积和由下通道232限定的面积的总和。限定上通道231和下通道232的表面与位移路径的平行度允许空气扩散器的末段中的空气通道截面具有相等的尺寸,使得气流通道不减小,实现高效率和指向性。
从图3A、3B和3C中还可以看出,引导装置3作为单个主体或单体遵循单个路径移动。因此,导向装置3的所有点相对于壳体2具有相同的位移。因此,引导装置3不经历任何绕轴旋转运动或倾斜运动。以这种方式,不管引导装置3处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或任何一处中间位置,下通道232和上通道231具有恒定的截面。
引导装置3的这种特定位移导致气流总是撞击在上表面33或下表面32上。因此,腔室23中的气流逐渐节流。在任何情况下,气流在空气从入口孔21到出口孔22的前进方向上流过的面积都不会增加或扩大。
从图3A、3B和3C的截面中可以看出,通过入口孔21引入腔室23中的气流垂直于入口孔21移动。然后,由引导装置3将气流朝向上通道231或下通道232引导。引导装置3的几何形状逐渐减小上通道231和下通道232的横截面,导致通道中的气流节流。最后,由于限定上通道231和下通道232的表面相等或平行,所以通道的横截面保持恒定以实现气流的正确引导。因此,几何形状有利于柯恩达(Coanda)效应,导致气流复制(copy)引导装置3的上表面33和下表面32的几何形状,从而降低系统的压降。
在图3A至3C中可以看出,空气扩散器包括对称的几何形状。因此,壳体2的第二壁25和第一壁24沿水平轴彼此对称。此外,上表面33和下表面32沿水平轴彼此对称。最后,根据优选实施例,上表面33和下表面32沿纵轴彼此对称。
可以看出,图3A至3C中的空气扩散器以一定角度布置。应当理解,对水平轴、横轴和纵轴的参考根据空气扩散器的倾斜度而移位。因此,总体而言,这表示水平轴基本上垂直于由出口孔22限定的平面。此外,出口孔22沿横轴和纵轴延伸。
图4示出了根据特定实施例的引导装置3相对于多个竖直板条5的配置的放大图。竖直板条5允许在横向方向上引导气流。该组基本平坦且细长的板条围绕其端部之一(优选地是离空气出口孔22最远的端部)旋转。板条向左或向右倾斜,以便在横轴上产生气流的引导。
从图4中可以看出,每个竖直板条5的最靠近入口孔21的边缘基本上是直的,平行于竖直板条5的旋转的纵轴。替代地,最靠近入口孔21的每个竖直板条5的边缘具有弯曲的C形几何形状。因此,边缘的一些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布置在距出口孔22的距离小于边缘的中间区域的距离处。因此在竖直板条5和引导装置3之间实现了重叠。
根据该实施例,当流过上通道231和/或下通道232的气流被引导装置3节流时,由于节流区域中竖直叶片5的部分的存在,仍沿横轴引导气流。通过允许在更靠近出口孔22的区域引导,改善了气流向左或向右的引导。
根据变型,竖直板条5彼此相同。根据替代实施例,与布置在腔室23的中心区域中的竖直板条5相比,根据横轴位于右端和左端处的竖直板条5与引导装置3的重叠程度更大.
根据变型,当引导装置3布置在靠近第三位置或中间位置的位置时,竖直板条5与引导装置3重叠,从而当引导装置3布置在接近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位置时没有重叠。根据替代实施例,在引导装置3的所有位移位置的纵轴上,竖直板条5与引导装置3重叠。
尽管已经参考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所描述的空气扩散器可以进行多种变化和修改,并且在不脱离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所提及的所有细节可以由其他技术上等效的细节代替。
图中参考标记列表:
1 车辆
2 壳体
21 入口孔
22 出口孔
221 下边缘
223 上边缘
23 腔室
231 上通道
232 下通道
24 第一壁
25 第二壁
3 引导装置
31 第一端
32 下表面
33 上表面
34 第二端
5 竖直板条

Claims (12)

1.一种用于车辆的空气扩散器(1),其中,所述空气扩散器包括壳体(2),其中所述壳体(2)限定:
-空气入口孔(21);
-空气出口孔(22);以及
-腔室(23),其中所述腔室(23)布置在所述入口孔(21)和所述出口孔(22)之间;
其中壳体(2)包括第一壁(24)和第二壁(25),其中所述第一壁(24)面向所述第二壁(25),其中所述第一壁(24)和所述第二壁(25)限定所述腔室(23)直至所述出口孔(22)的缩窄,其中所述第一壁(24)包括下边缘(221),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壁(25)包括上边缘(223),其中所述上边缘(223)和所述下边缘(221)限定所述出口孔(22),
所述空气扩散器还包括布置在所述腔室(23)中的引导装置(3),其中所述引导装置(3)包括靠近所述出口孔(22)的第一端(31)和靠近所述入口孔(21)的第二端(34),并且
其中所述引导装置(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所述第一端(31)与所述第一壁(31)相邻设置,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壁(25)相邻设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装置(3)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位移或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一位置的位移包括远离所述出口孔(22)的第一运动和朝向所述出口孔(22)的第二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扩散器,其特征在于,在远离出口孔(22)的所述第一运动期间,在所述导向装置(3)的第一端(31)与所述出口孔(2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直至所述引导装置(3)的第三位置;以及在朝向所述出口孔(22)的所述第二运动期间,所述引导装置(3)的所述第一端(31)和所述出口孔(2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直至所述引导装置(3)的所述第三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扩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装置(3)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位移或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位移遵循半圆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扩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装置(3)可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位置,从而在每个所述中间位置,所述导向装置(3)将所述腔室(23)分为上气流通道(231)和下气流通道(2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扩散器,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出口孔(22)限定的面积基本上等于由所述上通道(231)限定的面积和由所述下通道(232)限定的面积的总和,所述引导装置(3)处于其位移位置的任何一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扩散器,所述引导装置(3)包括面向所述第一壁(24)的下表面(32)以及面向所述第二壁(25)的上表面(33),其中紧挨所述出口孔(22)的下表面(32)的区域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一壁(24)的几何形状,并且因为紧挨所述出口孔(22)的上表面(33)的至少一个区域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二壁(25)的几何形状,所述引导装置(3)处于位移位置的任何一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扩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装置(3)的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壳体(2)的所述第二壁(25)限定上空气通道(231),其中所述上通道(231)在其最靠近所述出口孔(22)的截面中包括基本恒定的区域,所述引导装置(3)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或中间位置中的任何一处位置;并且其中所述引导装置(3)的所述下表面(32)和所述壳体(2)的所述第一壁(24)限定下空气通道(232),其中所述下通道(232)在其最靠近所述出口孔(22)的截面中包括基本恒定的区域,所述引导装置(3)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或所述中间位置中的任何一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扩散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导装置(3)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空气扩散器被构造和布置成使得所述上空气通道(231)通过靠近所述出口孔(22)的所述上表面(33)的区域和所述第二壁(25)之间的表面接触而关闭;并且其中在所述引导装置(3)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空气扩散器被构造和布置成使得所述下空气通道(232)通过靠近所述出口孔(22)的所述下表面(32)的区域与所述第一壁(24)之间的表面接触而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扩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装置(3)的所述下表面(32)和所述上表面(33)关于水平面对称,所述水平面基本垂直于所述出口孔(22)。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扩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33)和所述下表面(32)包括连续弯曲的几何形状,所述连续弯曲的几何形状限定所述引导装置(3)从所述第二端(34)到所述第一端(31)的扩宽和随后的缩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扩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扩散器包括:至少一个竖直板条(5),所述竖直板条(5)被设计成沿水平取向改变所述腔室(23)的气流方向,其中最靠近所述出口孔(22)的所述至少一个竖直板条(5)的端部布置在距所述出口孔(22)的距离小于所述导向装置(3)的所述第二端(34)与所述出口孔(22)之间的距离的距离处,所述引导装置(3)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扩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竖直板条(5)的最靠近所述出口孔(22)的端部布置在距所述出口孔的距离小于所述引导装置(3)的所述第二端部(34)与所述出口孔(22)之间的距离的距离处,所述引导装置(3)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或与所述出口孔(2)间隔的所述中间位置中的任何一处位置。
CN202110807163.0A 2020-12-03 2021-07-16 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扩散器 Pending CN11459010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S202031210 2020-12-03
ES202031210 2020-12-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90108A true CN114590108A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03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07163.0A Pending CN114590108A (zh) 2020-12-03 2021-07-16 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扩散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9010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91794B (zh) 空气流出器
CN108790705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乘员车厢的空气送风装置
EP3632726B1 (en) Air diffuser for a vehicle
JP6361221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US20070293134A1 (en) Defroster duct
US20120168117A1 (en) Automotive HVAC Diffuser With Cooperating Wall Guide And Vane
US8535002B2 (en) HVAC diffuser with mounting receptacle for variable blower control
CN111559225A (zh) 具有用于调节气流的空气动力学元件的通风口
EP0763698B1 (en) Cross flow blower
KR20160067952A (ko) 에어 벤트
US20190118780A1 (en) Air discharge device
CN112172471A (zh) 空气排出装置
CN110370894A (zh) 用于车辆的空气排出口
EP3632725A1 (en) Air diffuser for a vehicle
CA2968584C (en) Three dimensional pinched airflow nozzle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of
US11718157B2 (en) Air discharge device
CN114590108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扩散器
CN112696731B (zh) 空调室内机
CN114962335A (zh) 蜗壳结构、风道部件和空调器
JP2006125575A (ja) 屈曲ダクト
CN111823825A (zh) 通风孔
US11280517B1 (en) Air vent with rotating control elements and a central element defining channels and method of controlloing air flow via same
US11938790B2 (en) Ventilation outlet, ventilation system and motor vehicle
JP2004182024A (ja) 通気ダクト
JP2003276430A (ja) 車両のウインド・デフロスタ用ノズ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