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96731B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96731B
CN112696731B CN201911007703.6A CN201911007703A CN112696731B CN 112696731 B CN112696731 B CN 112696731B CN 201911007703 A CN201911007703 A CN 201911007703A CN 112696731 B CN112696731 B CN 1126967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eflector
duct
main
air def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077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96731A (zh
Inventor
关婷婷
王永涛
闫宝升
张蕾
王晓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0770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967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96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967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967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967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1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using more than one tilting member, e.g. with several pivoting bla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送风道和主、副导风板。壳体前侧设置有出风口。送风道设置于壳体内部,与出风口连通。主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上,并配置成可受控转动至位于送风道内的导风位置,以引导空调室内机内部的空气流出出风口。副导风板相对于壳体可转动地设置于主导风板的第一方向。当主导风板位于导风位置时,副导风板引导空调室内机内部的一部分空气经由副导风板背离主导风板的一侧偏向第一方向加速流出出风口,以及引导空调室内机内部的另一部分空气经由副导风板的朝向主导风板一侧加速流出出风口,由此在主导风板附近形成高速风路,促使自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均汇集并偏向第一方向流动。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为匹配整机外观,多为直板或圆弧型。现有的导风板控制风向的能力较差,其上出风和下出风角度都很小,制冷效果有限。此外,现有导风板在调节风向时的风量损失较大,制冷出风体验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新型空调室内机,其具有送风方向易于控制的导风板。
本发明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降低空调室内机送风时的风量损失。
本发明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在空调室内机制冷时避免导风板上出现凝露。
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其前侧设置有出风口;
送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用于将所述空调室内机内部的空气导向所述出风口;
主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配置成可受控转动至位于所述送风道内的导风位置,以引导所述空调室内机内部的空气流出所述出风口;和
副导风板,相对于所述壳体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导风板的第一方向,并配置成与所述主导风板同步转动;其中
所述副导风板配置成,当所述主导风板位于所述导风位置时,所述副导风板引导所述空调室内机内部的一部分空气经由所述副导风板背离所述主导风板的一侧偏向所述第一方向加速流出所述出风口,以及引导所述空调室内机内部的另一部分空气经由所述副导风板的朝向所述主导风板一侧加速流出所述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副导风板背离所述主导风板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子风道,所述第一子风道配置成自其入口朝向其出口渐缩;
所述副导风板与所述主导风板之间形成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二子风道配置成自其入口朝向其出口渐扩;
所述主导风板背离所述副导风板的一侧形成第三子风道,所述第三子风道配置成自其入口朝向其出口渐扩;以及
所述主导风板朝向所述副导风板的一侧形成引风风道,所述第一子风道和所述第二子风道均位于所述引风风道内,所述引风风道配置成自其入口朝向其出口渐缩。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风道的渐缩比的范围为65%~85%;
所述第二子风道的渐扩比的范围为200%~270;
所述第三子风道的渐扩比的范围为125%~145%;以及
所述引风风道的渐缩比的范围为70%~95%。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贯流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具有引导空气流动的涡舌和背板,其中,
所述出风口具有上端沿和下端沿,所述上端沿和所述下端沿共同限定出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面;
所述送风道具有顶壁和底壁,所述顶壁自所述涡舌朝向所述出风口延伸至所述上端沿,所述底壁自所述背板朝向所述出风口延伸至所述下端沿;
所述第一子风道形成于所述顶壁和所述副导风板之间,所述第二子风道形成于所述副导风板和所述主导风板之间,所述第三子风道形成于所述主导风板和所述底壁之间,以及所述引风风道形成于所述顶壁和至少部分涡舌与所述主导风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道、至少部分所述涡舌和至少部分所述背板构成导风段,所述导风段的末端面为所述出风面,所述导风段的始端面为与所述出风面平行且经过所述涡舌的转弯角顶点的平面,所述导风段自所述始端面至所述末端面渐扩;
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与所述出风面平行且经过所述主导风板的后端的第一基准面,所述第一基准面的几何中心在出风方向上位于所述导风段的靠近所述出风面的15%~45%之间的位置。
进一步地,在与所述出风面平行且经过所述主导风板的后端的第一基准面内,所述主导风板的后端与所述顶壁之间的距离是其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的2.2~2.6倍。
进一步地,所述主导风板呈弧形,在经过所述主导风板所在弧形的半径且经过所述副导风板的后端的第二基准面内,所述副导风板的后端与所述顶壁之间的距离为其与所述主导风板之间的距离的18~20倍。
进一步地,所述主导风板呈弧形,且所述主导风板朝向所述顶壁的一侧为凹侧,所述主导风板朝向所述底壁的一侧为凸侧;以及
所述副导风板呈弧形,且所述副导风板朝向所述顶壁的一侧为凹侧,所述副导风板朝向所述主导风板的一侧为凸侧。
进一步地,当所述主导风板位于所述导风位置时,所述主导风板被所述出风面分割为位于所述出风面的背离所述风道的一侧的外部板段和位于所述出风面的朝向所述风道的一侧的内部板段;以及
所述副导风板设置于所述外部板段上,且所述副导风板的靠近所述送风道的后端在出风方向上位于所述外部板段的中部。
进一步地,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侧向剖切面内,
所述外部板段的长度为所述主导风板的长度的65%~75%;
所述副导风板的长度为所述外部板段的长度的1/4~1/2。
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主、副导风板,并使经由副导风板背离主导风板的一侧流出的空气偏向主导风板的第一方向加速流出出风口以及使流经副导风板朝向主导风板的一侧的气流加速流出出风口,由此在主导风板附近形成高速风路,促使自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均汇集并偏向第一方向流动,由此控制气流方向,保证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量及出风强度,并且避免自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分散。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通过使主、副导风板均被出风气流包裹,降低了主、副导风板各自两侧板面之间的温差,防止在制冷模式下产生凝露。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a~2c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侧向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上扬送风和防凝露效果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主、副导风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来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a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的示意性侧向剖视图。
空调室内机100可以为壁挂式,其一般性地可包括壳体200,壳体200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口,壳体200的前侧设置有出风口201。室内空气自进风口进入壳体200并自出风口201流出回到室内环境中。壳体200内还设置有用于调节流经其的空气的温度的蒸发器和促使空气流动的风机。风机可以为贯流风机600,其具有叶轮,以及由涡舌601和背板602形成的出风风道,以引导空气流动。
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送风道202及主、副导风板。送风道202设置于壳体200内部,与出风口201连通,用于将空调室内机100内部的空气导向出风口201。主导风板300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200上,并配置成可受控转动至位于送风道202内的导风位置,以引导空调室内机100内部的空气流出出风口201。副导风板400相对于壳体200可转动地设置于主导风板300的第一方向,并配置成与主导风板300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副导风板400配置成,当主导风板300位于导风位置时,副导风板400引导空调室内机100内部的一部分空气经由副导风板400背离主导风板300的一侧偏向第一方向加速流出出风口201,以及引导空调室内机100内部的另一部分空气经由副导风板400的朝向主导风板300一侧加速流出出风口201。
也即是,主导风板300可受控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口201处。主导风板300可受控关闭至少部分出风口201或露出出风口201。当出风口201露出时,主导风板300仍位于出风口201处,主导风板300的板面穿过出风口201的出风面,引导空气向壳体200的前侧流出。副导风板400可随主导风板300转动,并且副导风板400的板面的一侧朝向主导风板300。特别地,经由副导风板400的背离主导风板300的一侧流出的空气偏向主导风板300的第一方向加速流出出风口201。由此,使得流经主导风板300的第一方向的一侧的气流进一步加速远离主导风板300。该部分远离主导风板300的气流与流经副导风板400朝向主导风板300的一侧的加速流出的气流汇合流动,由此在主导风板300附近形成负压吸附效果,促使自主导风板300背离副导风板400一侧流出的空气也偏向第一方向流动,多股自出风口201流出的气流均具有偏向第一方向的流动趋势。
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主、副导风板,使并经由副导风板400背离主导风板300的一侧流出的空气偏向主导风板300的第一方向加速流出出风口201以及使流经副导风板400朝向主导风板300的一侧的气流加速流出出风口201,由此在主导风板300附近形成高速风路,促使自出风口201流出的气流均汇集并偏向第一方向流动,由此控制气流方向,保证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及出风强度,并且避免自出风口201流出的气流分散。
此外,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使主、副导风板均被出风气流包裹,降低了主、副导风板各自两侧板面之间的温差,防止在制冷模式下产生凝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201位于壳体200的下部,副导风板400设置于主导风板300的上方。由此,引导自出风口201流出的空气向上向前吹送,避免冷风向下直吹用户。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导风板400背离主导风板300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子风道501,第一子风道501配置成自其入口朝向其出口渐缩。副导风板400与主导风板300之间形成第二子风道502,第二子风道502配置成自其入口朝向其出口渐扩。主导风板300背离副导风板400的一侧形成第三子风道503,第三子风道503配置成自其入口朝向其出口渐扩。主导风板300朝向副导风板400的一侧形成引风风道504,第一子风道501和第二子风道502均位于引风风道504内,引风风道504配置成自其入口朝向其出口渐缩。
也即是,当出风口201位于壳体200的下部,副导风板400设置于主导风板300的上方时,主导风板300首先将出风口201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即为引风风道504,其引风出口Wu-2小于其引风入口Wu-1。副导风板400设置于引风风道504内,并将引风风道504再次分为两个部分。由此,出风口201处自上向下形成有三级风道。其中,最上方为其风道出口(第一出口W1-2)小于其风道入口(第一入口W1-1)的第一子风道501,中间位置为其风道出口(第二出口W2-2)大于其风道入口(第二入口W2-1)的第二子风道502,最下方为其风道出口(第三出口W3-2)大于风道入口(第三入口W3-1)的第三子风道503。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的渐缩是指沿着风道的入口至其出口的方向,风道的截面积有缩小的趋势,渐扩是指沿着风道的出口至其入口的方向,风道的截面积有扩大的趋势。风道的渐缩比或渐扩比是指风道出口截面积与风道入口截面积的比例。渐缩或渐扩的风道壁可以为弧线型或直线型。
风道入口截面以风道入口处最短的一侧风道壁的端沿为边,且风道入口截面与流经其几何中心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基本垂直。风道出口截面以风道出口处最短的一侧风道壁的端沿为边,且风道出口截面与其对应的风道入口截面平行。
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将出风口201处首先分隔为渐缩的引风风道504和渐扩的第三子风道503,使得流经引风风道504的空气形成加速气流以及保证第三子风道503具有较大出风量。此外,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将引风风道504进一步分隔为渐缩且朝向第一方向加速送风的第一子风道501和渐扩的第二子风道502,使得流经第一子风道501的空气进一步加速并变向流动,由此吸引自第二子风道502流出的高速气流偏向第一方向流动。
通过使两股高速气流汇集并同时偏向第一方向流动,自引风风道504流出的高速气流可吸引自第三子风道503流出的流速稍慢的大量气流也偏向第一方向,从而使得全部三股气流汇集并偏向第一方向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加图2b,第一子风道501的渐缩比的范围为65%~85%,例如可以为67%、69%、73%、76%、81%、84%等数值。第二子风道502的渐扩比的范围为200%~270,例如可以为213%、217%、225%、230%、238%、241%、246%、253%、269%等数值。第三子风道503的渐扩比的范围为125%~145%,例如可以为126%、127%、131%、134%、138%、141%等数值。引风风道504的渐缩比的范围为70%~95%,例如可以为71%、73%、77%、82%、85%、91%等数值。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子风道501的渐缩比设置为76%,第二子风道502的渐扩比设置为246%,第三子风道503的渐扩比设置为138%,引风风道504的渐缩比设置为85.7%。也即是,引风风道504的渐缩程度和第三子风道503的渐扩程度相对比较轻微,由此降低风量损耗。第一子风道501的渐缩程度和第二子风道502的渐扩程度均比较大,也即是,当副导风板400设置于主导风板300的上方时,副导风板400的上扬角度较大,从而在一个较短的距离内实现风向的转变和加速,进而进一步降低出风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201具有第一端沿和第二端沿,第一端沿位于第二端沿的第一方向。当出风口201位于壳体200的下部,副导风板400设置于主导风板300的上方时,第一端沿和第二端沿可以分别为出风口201的上端沿701和下端沿702,上端沿701和下端沿702共同限定出出风口201的出风面。
送风道202具有第一壁和第二壁,分别与出风口201的第一端沿和第二端沿对应。当出风口201位于壳体200的下部,副导风板400设置于主导风板300的上方时,第一壁和第二壁可以分别为送风道202的顶壁801和底壁802,顶壁801自涡舌601朝向出风口201延伸至上端沿701,底壁802自背板602朝向出风口201延伸至下端沿702。
下文继续以出风口201位于壳体200的下部,副导风板400设置于主导风板300的上方为例对主、副导风板的结构设置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风道501形成于顶壁801和副导风板400之间,第二子风道502形成于副导风板400和主导风板300之间,第三子风道503形成于主导风板300和底壁802之间,以及上风道形成于顶壁801以及至少部分涡舌601和主导风板300之间。
进一步地,主导风板300可呈弧形,且主导风板300朝向顶壁801的一侧为凹侧,主导风板300朝向底壁802的一侧为凸侧。副导风板400可呈弧形,且副导风板400朝向顶壁801的一侧为凹侧,副导风板400朝向主导风板300的一侧为凸侧。由此,主、副导风板可引导气流更为平滑地转向和/或加速流动。
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具有前述渐缩比和渐扩比的弧形风道组合,可最大程度上保证制冷量。与此同时,空调室内机100可在由高速气流产生的负压吸附作用的基础上,借助弧形主导风板300的壁面效应实现气流100%上扬,进而实现制冷时冷风有凉感无风感的体验。上扬送风的效果和防凝露效果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3中的三个箭头所示为第一至第三子风道的示意性出风方向。从图3中可以看出,自第三子风道503送出的气流均向上流动,并和自第一及第二子风道送出的气流混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道202、至少部分涡舌601和至少部分背板602构成导风段,导风段的末端面S1-2为出风面,导风段的始端面S1-1为与出风面平行且经过涡舌601的转弯角顶点的平面,导风段自始端面S1-1至末端面S1-2渐扩,以降低送风噪音以及提高送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加图2c,空调室内机100具有与出风面平行且经过主导风板300的后端301的第一基准面S1,第一基准面S1的几何中心P1在其出风方向上位于导风段的靠近出风面的15%~45%之间的位置。也即是,主导风板300的后端301靠近出风口201设置,引风风道504和第三子风道503自靠近出风口201的壳体内部开始形成。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基准面S1的几何中心P1在出风方向上位于导风段的靠近出风面的27%的位置处,以实现最佳的上扬出风效果(参见图3)。其中,在本公开在,某点的出风方向是指流经该点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可以理解的,导风段内的气流在离开第一基准面S1之前,均大致沿送风道202、至少部分涡舌601和至少部分背板602的延伸方向流动。气流在到达第一基准面S1接触主导风板300后开始分流变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基准面S1内,主导风板300的后端301与顶壁801之间的距离是其与底壁802之间的距离的2.2~2.6倍。优选地,主导风板300的后端301与顶壁801之间的距离是其与底壁802之间的距离的2.4倍。此外,在经过主导风板300所在弧形的半径且经过副导风板400的后端401的第二基准面S2内,副导风板400的后端401与顶壁801之间的距离为其与主导风板300之间的距离的18~20倍,优选为19倍。由此,第二子风道502的入口处可形成夹缝,由此提高气流加速的效果。
通过主、副导风板的上述配置,流入引风风道504的大部分气流均被引入第一子风道501进行加速及变向,待该部分气流流出第一子风道501后,再与自第二子风道502流出的少量高速气流汇合,最终形成高压高速的上扬气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主导风板300位于导风位置时,主导风板300被出风面分割为位于出风面的背离风道的一侧的外部板段312和位于出风面的朝向风道的一侧的内部板段311。进一步地,在空调室内机100的侧向剖切面(参加图2a至2c所示剖切面)内,外部板段312的长度L为主导风板300的长度的65%~75%。优选地,外部板段312的长度L为主导风板300的长度的71%。
副导风板400设置于外部板段312上,且副导风板400的靠近送风道202的后端401在出风方向上位于外部板段312的中部。也即是,第二基准面S2和外部板段312的交点P2位于外部板端的中部。具体地,交点P2可位于外部板端的长度L的1/2处。进一步地,副导风板400在前述侧向剖切面内的长度为外部板段312的长度L的1/4~1/2,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副导风板400的长度为外部板段312的长度L的1/3。
也即是,第一子风道501和第二子风道502均设置于出风口201外侧,且第二子风道502的上壁短于其下壁。由此,上短下长的风道壁可促使第二子风道502内气流加速上扬与自第一子风道501流出的气流汇合。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的主、副导风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导风板400设置于主导风板300的上侧板面。副导风板400可由多个导风单元403组成,每个导风单元403均具有一个导风面404及将导风面404连接至主导风板300的连接部。每个导风单元403的连接部包括位于一个导风面404的横向两侧的两个连接板405。连接板405与主导风板300和副导风板400垂直设置,并且辅助引导气流自副导风板400附近流出。多个导风单元403可连续依次排列设置或间隔排列设置。连续排列设置的相邻的两个导风单元403可共用其相邻处的连接板405,由此减少连接板405的设置,以形成较为连续的出风面。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9)

1.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其前侧设置有出风口;
送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用于将所述空调室内机内部的空气导向所述出风口;
主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配置成可受控转动至位于所述送风道内的导风位置,以引导所述空调室内机内部的空气流出所述出风口;和
副导风板,相对于所述壳体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导风板的第一方向,并配置成与所述主导风板同步转动;其中
所述副导风板配置成,当所述主导风板位于所述导风位置时,所述副导风板引导所述空调室内机内部的一部分空气经由所述副导风板背离所述主导风板的一侧偏向所述第一方向加速流出所述出风口,以及引导所述空调室内机内部的另一部分空气经由所述副导风板的朝向所述主导风板一侧加速流出所述出风口;
所述副导风板背离所述主导风板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子风道,所述第一子风道配置成自其入口朝向其出口渐缩;
所述副导风板与所述主导风板之间形成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二子风道配置成自其入口朝向其出口渐扩;
所述主导风板背离所述副导风板的一侧形成第三子风道,所述第三子风道配置成自其入口朝向其出口渐扩;以及
所述主导风板朝向所述副导风板的一侧形成引风风道,所述第一子风道和所述第二子风道均位于所述引风风道内,所述引风风道配置成自其入口朝向其出口渐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第一子风道的渐缩比的范围为65%~85%;
所述第二子风道的渐扩比的范围为200%~270;
所述第三子风道的渐扩比的范围为125%~145%;以及
所述引风风道的渐缩比的范围为70%~9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贯流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具有引导空气流动的涡舌和背板,其中,
所述出风口具有上端沿和下端沿,所述上端沿和所述下端沿共同限定出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面;
所述送风道具有顶壁和底壁,所述顶壁自所述涡舌朝向所述出风口延伸至所述上端沿,所述底壁自所述背板朝向所述出风口延伸至所述下端沿;
所述第一子风道形成于所述顶壁和所述副导风板之间,所述第二子风道形成于所述副导风板和所述主导风板之间,所述第三子风道形成于所述主导风板和所述底壁之间,以及所述引风风道形成于所述顶壁和至少部分涡舌与所述主导风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送风道、至少部分所述涡舌和至少部分所述背板构成导风段,所述导风段的末端面为所述出风面,所述导风段的始端面为与所述出风面平行且经过所述涡舌的转弯角顶点的平面,所述导风段自所述始端面至所述末端面渐扩;
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与所述出风面平行且经过所述主导风板的后端的第一基准面,所述第一基准面的几何中心在出风方向上位于所述导风段的靠近所述出风面的15%~45%之间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在与所述出风面平行且经过所述主导风板的后端的第一基准面内,所述主导风板的后端与所述顶壁之间的距离是其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的2.2~2.6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主导风板呈弧形,在经过所述主导风板所在弧形的半径且经过所述副导风板的后端的第二基准面内,所述副导风板的后端与所述顶壁之间的距离为其与所述主导风板之间的距离的18~20倍。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主导风板呈弧形,且所述主导风板朝向所述顶壁的一侧为凹侧,所述主导风板朝向所述底壁的一侧为凸侧;以及
所述副导风板呈弧形,且所述副导风板朝向所述顶壁的一侧为凹侧,所述副导风板朝向所述主导风板的一侧为凸侧。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当所述主导风板位于所述导风位置时,所述主导风板被所述出风面分割为位于所述出风面的背离所述风道的一侧的外部板段和位于所述出风面的朝向所述风道的一侧的内部板段;以及
所述副导风板设置于所述外部板段上,且所述副导风板的靠近所述送风道的后端在出风方向上位于所述外部板段的中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侧向剖切面内,
所述外部板段的长度为所述主导风板的长度的65%~75%;
所述副导风板的长度为所述外部板段的长度的1/4~1/2。
CN201911007703.6A 2019-10-22 2019-10-22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1126967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07703.6A CN112696731B (zh) 2019-10-22 2019-10-22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07703.6A CN112696731B (zh) 2019-10-22 2019-10-22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96731A CN112696731A (zh) 2021-04-23
CN112696731B true CN112696731B (zh) 2022-04-15

Family

ID=75504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07703.6A Active CN112696731B (zh) 2019-10-22 2019-10-22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967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3334B (zh) * 2022-02-23 2023-10-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56440B2 (ja) * 1996-06-26 2002-02-12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335937B2 (ja) * 2007-10-23 2009-09-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7504565A (zh) * 2017-08-28 2017-12-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天井机
CN207422394U (zh) * 2017-09-12 2018-05-2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207936255U (zh) * 2018-01-12 2018-10-0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96731A (zh) 2021-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02412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CN111351129B (zh) 空调室内机
WO2018082437A1 (zh) 空调出风结构和空调器
CN101595310B (zh) 西洛克风扇及空调装置
CN106482230A (zh) 一种混流空调
JP4620106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3604202A (zh) 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107525248B (zh) 空调器导风板与空调器
CN111351127A (zh) 空调室内机
JP2013015246A (ja) 空調室内機
CN111351133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4046563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2696731B (zh) 空调室内机
CN115143527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EP2821717A1 (en) Wind direction controller and air conditioner with the same
CN113623737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3217995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1351128A (zh) 空调室内机
US11560897B2 (en) Blower and air-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CN105091085B (zh) 一种空气调节器
CN21723580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131989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222723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4046566A (zh) 空调室内机
EP3006851B1 (en) Air-conditioner with air supply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