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27230U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27230U
CN212227230U CN202020376331.6U CN202020376331U CN212227230U CN 212227230 U CN212227230 U CN 212227230U CN 202020376331 U CN202020376331 U CN 202020376331U CN 212227230 U CN212227230 U CN 2122272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wall
indoor unit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7633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晓英
李英舒
闫宝升
闫秀洁
王永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7633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272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272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272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壳体,开设有朝前的第一出风口和朝下的第二出风口;风道部件用于将送风气流向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引导;至少一个第一导风板设置于第一出风口处,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延展板,第一本体安装于壳体,第一延展板可动地安装于第一本体,以具有处于第一本体一侧的叠加位置和沿送风气流的流向与第一本体串接的展开位置;至少一个第二导风板设置于第二出风口处,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二延展板,第二本体安装于壳体,第二延展板可动地安装于第二本体,以具有处于第二本体一侧的叠加位置和沿送风气流的流向与第二本体串接的展开位置。本实用新型扩大了室内机送风角度范围,并可根据制冷制热不同模式选择送风方向。

Description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用户不仅期望空调具有更快的制冷和制热速度,还越来越关注空调的舒适性能。
然而,为了实现更加快速地制冷和制热,难免需要进行大风量送风。但是,当风速过大的冷风或热风直吹人体时,必然会引起人体的不适。人体长期被冷风直吹还会引发空调病。
因此,如何实现空调的舒适送风成为空调行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扩大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角度范围,在制冷、制热模式都能实现舒适送风。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延长导风板的导风距离。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壳体,其上开设有朝前的第一出风口和朝下的第二出风口;
风道部件,设置于壳体内,用于将壳体内的送风气流向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引导;
至少一个第一导风板,设置于第一出风口处,每个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延展板,第一本体安装于壳体,第一延展板可动地安装于第一本体,以具有处于第一本体一侧的叠加位置,及具有沿送风气流的流向与第一本体串接的展开位置;和
至少一个第二导风板,设置于第二出风口处,每个第二导风板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二延展板,第二本体安装于壳体,第二延展板可动地安装于第二本体,以具有处于第二本体一侧的叠加位置,及具有沿送风气流的流向与第二本体串接的展开位置。
可选地,第一本体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其转动轴位于第一出风口的上边缘处且平行于壳体的长度方向。
可选地,第一延展板的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本体的与转动端相对的另一端,以通过转动第一延展板调节其与第一本体的夹角。
可选地,第二本体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其转动轴位于第二出风口的前边缘处且平行于壳体的长度方向。
可选地,第二延展板的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本体的与转动端相对的另一端,以通过转动第二延展板调节其与第二本体的夹角。
可选地,第一延展板的宽度与第一本体的宽度之比大于0.8。
可选地,第二延展板的宽度与第二本体的宽度之比大于0.8。
可选地,风道部件包括:上蜗壳和下蜗壳,两者共同限定出一风道,风道连通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以及风路切换板,其前端可转动安装在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之间,并具有使其后端抵靠于下蜗壳,以封闭风道至第二出风口的通路,导通风道至第一出风口的通路的上吹位置;且具有使其后端抵靠于上蜗壳,以封闭风道至第一出风口的通路,导通风道至第二出风口的通路的下吹位置。
可选地,风路切换板配置成在其处于上吹位置时,从后向前逐渐向上倾斜设置,在其处于下吹位置时,从后向前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可选地,第一导风板的数量为多个,且沿壳体的长度方向排列;第二导风板的数量为多个,且沿壳体的长度方向排列。
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设置了朝前的第一出风口和朝下的第二出风口,通过风道部件的流路切换,能选择从第一出风口出风和/或第二出风口出风,扩大了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角度范围。例如,在制冷模式时,可仅使第一出风口出风,实现向前送风或前上方送风,使冷风躲避人体,冷风达到最高点后向下散落,实现一种“淋浴式”制冷体验。在制热模式时,可仅使第二出风口出风,使热风以接近竖直向下地直吹底面,然后地毯式上卷,实现暖足体验。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延展板。第一延展板可处于叠加位置和展开位置,当其处于叠加位置时,不额外占据过多空间;当其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导风距离被延长(延长距离等于或大致等于第一延展板的宽度),增强了对送风气流的引导效果,且增加了送风距离。此外,第二导风板也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二延展板,也可增加气流引导效果和送风距离。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使第一延展板的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本体的与转动端相对的另一端,以便通过转动第一延展板调节其与第一本体的夹角,从而调节第一导风板的导风角度和第一出风口的出风广度。此外,第二延展板的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本体的与转动端相对的另一端,以通过转动第二延展板调节其与第二本体的夹角,从而调节第二导风板的导风角度和第二出风口的出风广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使风路切换板在处于上吹位置时,从后向前逐渐向上倾斜设置,能够对送风气流进行上扬引导。在处于下吹位置时,从后向前逐渐向下倾斜设置,利于对气流进行下沉引导。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均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出风口被打开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二出风口被打开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中,“前”、“后”、“上”、“下”、“顶”、“底”、“内”、“外”、“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第一导风板5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均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出风口11被打开时的状态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二出风口12被打开时的状态示意图。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一般性地可包括壳体10、风道部件40、至少一个第一导风板51和至少一个第二导风板52。其中,壳体10上开设有朝前的第一出风口11和朝下的第二出风口12。第一出风口11可设置于壳体10的前面底部,第二出风口12可设置于壳体10的底面前部。风道部件40设置于壳体10内,用于将壳体10内的送风气流(空调在制冷模式时,送风气流为冷风;制热模式时,送风气流为热风)向第一出风口11和/或第二出风口12引导。第一导风板51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例如图1所示为一个,其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1处,用于开闭第一出风口11和引导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方向。第二导风板5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例如图1所示为一个,其设置于第二出风口12处,用于开闭第二出风口12和引导第二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
可使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为通过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进行制冷/制热的空调系统的室内机。壳体10上可开设有进风口13,壳体10内设置有换热器20和贯流风机30。在贯流风机30作用下,室内空气从进风口13进入壳体10内,与换热器20进行热交换形成送风气流,送风气流经风道部件40的引导流至第一出风口11和/或第二出风口1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壳体10具有朝前的第一出风口11,以专门用于向前方、前上方或前下方送风,相比于仅设置一个出风口的方案,利用第一出风口11向上送风的角度显然可以设计地更大。并且,设置有朝下的第二出风口12,可专门用于向下送风,相比于仅设置一个出风口的方案,第二出风口12向下送风的角度显然可以设计地更大。例如图4所示,使第二出风口12完全竖直向下地向下送风。因此,总体而言,相比于设计一个出风口的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角度范围更大。此外,通过风道部件40的流路切换,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能选择从第一出风口11出风和/或第二出风口12出风。例如,在制冷模式时,可仅使第一出风口11出风,并使其向前送风或前上方送风,使冷风躲避人体,冷风达到最高点后向下散落,实现一种“淋浴式”制冷体验,如图3。在制热模式时,可仅使第二出风口12出风,使热风以接近竖直向下地直吹底面,然后地毯式上卷,实现暖足体验,如图4。此外,还可将风道部件40调节至将导风气流同时导向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的位置,使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同时送风,实现大风量送风。
如图1至图4所示,每个第一导风板51包括第一本体511和第一延展板512。其中,第一本体511安装于壳体10,第一延展板512可动地安装于第一本体511,以具有处于第一本体511一侧的叠加位置,如图2,及具有沿送风气流的流向与第一本体511串接的展开位置,如图3。此处的串接指的是,第一本体511和第一延展板512相连,且在送风气流的流向上并排设置,以使送风气流先后经过第一本体511和第一延展板512。第一延展板512处于展开位置时,其与第一本体511平行或者呈钝角。第一延展板512处于叠加位置时,第一导风板51的导风距离大致等于第一本体511的宽度(第一本体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壳体的长度方向,图1标示为x方向)。当第一延展板512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一导风板51的导风距离被延长(延长距离等于或大致等于第一延展板512的宽度),增强了对送风气流的引导效果,且增加了送风距离。
每个第二导风板52包括第二本体和521第二延展板522。第二本体521安装于壳体10,第二延展板522可动地安装于第二本体521,以具有处于第二本体521一侧的叠加位置,如图2。及具有沿送风气流的流向与第二本体521串接的展开位置,如图4。第二延展板522处于展开位置时,也增加了气流引导效果和送风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使第一本体511的一端(在第一导风板51处于关闭第一出风口11的状态时,该端为上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10,其转动轴位于第一出风口11的上边缘处且平行于壳体10的长度方向。使第二本体521的一端(在第二导风板52处于关闭第二出风口12的状态时,该端为前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10,其转动轴位于第二出风口12的前边缘处且平行于壳体10的长度方向。如此,使第一导风板51在打开第一出风口11时,在送风气流顶部引导气流,阻挡送风气流(特别是制冷时的冷风)从第一出风口11的上边缘处向下回流。并且,在第二出风口12出风时,可将第二导风板52转动至处于第二出风口12前侧的竖置状态,以使送风气流基本从第二导风板52后侧向下流动,接受第二导风板52的引导,增强下沉吹风的效果,如图4。并且,在第一出风口11出风时,可使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转动至相互平行的位置,以形成一导风通道(相当于延长了风道401),加强导风效果。例如,使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均从后向前逐渐向前延伸,以使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共同配合地将送风气流向下上方引导,加强上扬出风效果。壳体10上可设置有分别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转动的电机。
并且,如图1至图4所示,可使第一延展板512的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本体511的与转动端相对的另一端(即在第一本体511处于关闭状态时朝下的一端),以通过转动所述第一延展板512来调节其与第一本体511的夹角,从而调节第一导风板51的导风角度,或调节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广度。可使第二延展板522的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本体521的与转动端相对的另一端(即在第二本体521处于关闭状态时朝后的一端),以通过转动第二延展板522来调节其与第二本体521的夹角,从而调节第二导风板52的导风角度和第二出风口12的出风广度。可在第一本体511和第二本体521上各设置电机以驱动第一延展板512和第二延展板522。也可不设置驱动机构,采用手动方式转动第一延展板512和第二延展板5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第一延展板512的宽度与第一本体511的宽度之比大于0.8。第一延展板512的宽度指的是其与第一本体511连接端至与连接端相对的另一端的间距。也可使第二延展板522的宽度与第二本体521的宽度之比大于0.8。相比于将第一延展板512和第二延展板522的宽度设计地较窄的方案,本实施例将第一延展板512和第二延展板522的宽度设计为接近第一本体511和第二本体521的宽度,从而使其对于导风距离和导风角度的调节能力更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第一导风板51的第一本体511和第一延展板512在处于打开第一出风口11的状态时面对送风气流的侧面均为波浪面,背对送风气流的侧面为非波浪面,例如为平面或弯曲度很小的曲面。使第二导风板52的第二本体521和第二延展板522在处于打开第二出风口12的状态时面对送风气流的侧面均为波浪面,背对送风气流的侧面为非波浪面,例如为平面或弯曲度很小的曲面。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波浪面在导风过程中发挥柔和气流的作用,使送风气流接近自然风,人感更加舒适。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第一本体511和第一延展板512上开设有多个散风微孔。如此一来,在第一出风口11出风时,可使第一导风板51以较小地打开角度打开第一出风口11或者关闭第一出风口11,以使送风气流的部分或全部经散风微孔向外吹出,使送风气流更加柔和、舒适。并且,在第一导风板51打开第一出风口11的状态下,送风气流从第一导风板51的一侧高速流过形成负压,还能吸引第一导风板51另一侧的室内空气通过散风微孔汇入送风气流,形成混风效应。在制冷时,通过混入室内常温空气,使得冷风温度有一定提升;在制热时,混入室内空气使热风温度有一定下降。总之,混风过程使送风气流温度与室内常温空气的温差变小,人体感觉更加舒适。此外,送风气流经过第一导风板51的波浪面时,波浪面的下凹区域内部由于高速气流不易冲入,将产生更大的负压,使下凹区域处的散风微孔的混风过程更加强烈。可使散风微孔的直径与第一导风板51的宽度之比在1/8至1/5之间,这样可使风损更小。与第一导风板51类似地,可使第二导风板52的第二本体521和第二延展板522上也开设有多个散风微孔。并且也可使散风微孔的直径与第二导风板52的宽度之比在1/8至1/5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部件40可将壳体10内的送风气流向第一出风口11或第二出风口12引导。例如图2至和图4所示,可使风道部件40包括上蜗壳41、下蜗壳42以及风路切换板43。上蜗壳41和下蜗壳42,两者共同限定出一风道401,风道401连通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风路切换板43的前端可转动安装在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之间,并具有使其后端抵靠于下蜗壳42,以封闭风道401至第二出风口12的通路,导通风道401至第一出风口11的通路的上吹位置,如图3;且具有使其后端抵靠于上蜗壳41,以封闭风道401至第一出风口11的通路,导通风道401至第二出风口12的通路的下吹位置,如图4。进一步地,风路切换板43可配置成在其处于上吹位置时,从后向前逐渐向上倾斜设置,能够对送风气流进行上扬引导,如图3;在其处于下吹位置时,从后向前逐渐向下倾斜设置,利于对气流进行下沉引导,如图4。
如图2所示,上蜗壳41上可设置有台阶部411,下蜗壳42上可设置有台阶部422,以容纳风路切换板43的后端,使风路切换板43的后端与上蜗壳41和下蜗壳42的表面连接处更加平滑地过渡,避免因风路切换板43的后端骤然凸出上蜗壳41和下蜗壳42的表面而带来过大的风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第一导风板51的数量为多个,第二导风板5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导风板51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排列在第一出风口11处,每个第一导风板51用于开闭第一出风口11的部分区段,多个第一导风板51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可将第一出风口11整体关闭。多个第二导风板52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排列在第二出风口12处,每个第二导风板52用于开闭第二出风口12的部分区段,多个第二导风板52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可将第二出风口12整体关闭。由于每个出风口处均设置了多个导风板,实现了分区导风和按需导风。并且,不同导风板处于不同导风角度,能实现一种上下方向的多维送风效果,提升制冷/制热速度。具体地,以第一出风口11为例,不同的第一导风板51面对室内不同区域,可针对每个区域用户的各自的送风需求独立控制相应的第一导风板51的导风角度,满足个性化送风需求。同理,第二出风口12可具有同样的送风效果,不再赘述。
可使第一导风板51与第二导风板52的数量相同,且使每个第一导风板51与一个第二导风板52位置相对,以利于两导风板配合导风。贯流风机30的数量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例如,可设置多个贯流风机30,并使多个贯流风机30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排列,每个贯流风机30与一个第一导风板51与一个第二导风板52位置相对。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独立调节出风口长度方向不同区段的导风角度,还能调节其风量,增加了调节维度。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上开设有朝前的第一出风口和朝下的第二出风口;
风道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将所述壳体内的送风气流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引导;
至少一个第一导风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每个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延展板,所述第一本体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延展板可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本体,以具有处于所述第一本体一侧的叠加位置,及具有沿送风气流的流向与所述第一本体串接的展开位置;和
至少一个第二导风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每个所述第二导风板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二延展板,所述第二本体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延展板可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二本体,以具有处于所述第二本体一侧的叠加位置,及具有沿送风气流的流向与所述第二本体串接的展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其转动轴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边缘处且平行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展板的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与转动端相对的另一端,以通过转动所述第一延展板调节其与所述第一本体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其转动轴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前边缘处且平行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延展板的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与转动端相对的另一端,以通过转动所述第二延展板调节其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展板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本体的宽度之比大于0.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延展板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宽度之比大于0.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件包括:
上蜗壳和下蜗壳,两者共同限定出一风道,所述风道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以及
风路切换板,其前端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并具有使其后端抵靠于所述下蜗壳,以封闭所述风道至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通路,导通所述风道至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通路的上吹位置;且具有使其后端抵靠于所述上蜗壳,以封闭所述风道至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通路,导通所述风道至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通路的下吹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路切换板配置成在其处于所述上吹位置时,从后向前逐渐向上倾斜设置,在其处于所述下吹位置时,从后向前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排列;
所述第二导风板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排列。
CN202020376331.6U 2020-03-23 2020-03-23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22272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76331.6U CN212227230U (zh) 2020-03-23 2020-03-23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76331.6U CN212227230U (zh) 2020-03-23 2020-03-23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27230U true CN212227230U (zh) 2020-12-25

Family

ID=73903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76331.6U Active CN212227230U (zh) 2020-03-23 2020-03-23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272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84281A1 (zh) * 2021-07-12 2023-01-19 重庆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 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84281A1 (zh) * 2021-07-12 2023-01-19 重庆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 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25287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2032847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397820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386908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1822787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CN109340909B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11156610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JP2008215801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4413334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5143527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723578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448461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4440319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222723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225284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25284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252876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2178772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2178773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697695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1140924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235824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723580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29596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839782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