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55399A - 车用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用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55399A
CN114555399A CN202080073212.6A CN202080073212A CN114555399A CN 114555399 A CN114555399 A CN 114555399A CN 202080073212 A CN202080073212 A CN 202080073212A CN 114555399 A CN114555399 A CN 1145553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direction
disposed
radial direction
shaft
gear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321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上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5553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553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electric m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electric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differential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differential gearing
    • B60K17/16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differential gearing provided between independent half ax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3Mounting or installation of gears or shafts in the gearboxes, e.g. methods or means for assemb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7Gearboxes for accommodating differential gea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02K1/187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to inner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3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s, e.g. cooling jack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1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ne motor mounted on a propulsion axle for rotating right and left wheels of this ax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the electric mo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3Lubric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5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00/00Special features of vehicle units
    • B60Y2400/70Gearings
    • B60Y2400/78Pumps, e.g. jet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10/0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410/10Hous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10/0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410/102Shaft arrangements; Shaft supports, e.g.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4Gearboxes combined or connected with electric mach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9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F16H2057/02043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 F16H2057/02052Axle units; Transfer casings for four wheel dri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6H48/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rotating ca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用驱动装置。输入部件以及差动齿轮机构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配置在轴向第一侧的部分。差动齿轮机构经由具备相对于该差动齿轮机构配置在轴向第二侧的部分的轴部件(61)与第一车轮连结。壳体(2)具备沿着定子铁心(12)的外周面亦即铁心外周面(12a)而形成,并在径向(R)上支承铁心外周面(12a)的外周支承部(25)。在外周支承部(25)形成有将该外周支承部(25)遍及定子铁心(12)的轴向的配置区域的整个区域切口的切口部(26A),切口部(26A)配置在铁心外周面(12a)与轴部件(61)的径向(R)之间且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轴部件(61)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用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相对于转子在径向的外侧具备定子的旋转电机;与转子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将经由输入部件传递的来自旋转电机的驱动力向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分配的差动齿轮机构;以及收纳旋转电机、输入部件以及差动齿轮机构的壳体的车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9-94932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上述那样的车用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以下,在背景技术、课题的说明中,括弧内所示的附图标记是专利文献1的内容。专利文献1的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相对于转子(12)在径向(R)的外侧具备定子(11)的旋转电机(1)、与转子(12)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2)、将经由输入部件(2)传递的来自旋转电机(1)的驱动力向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分配的差动齿轮装置(4)以及收纳它们的壳体(5)。而且,在专利文献1的车用驱动装置(100)中,将壳体(5)的周壁部(51)的分割数抑制得较少,从而实现壳体(5)的小型化、制造成本的减少。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94932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段落0055中记载了将差动齿轮机构(专利文献1中的差动齿轮装置(4))配置为在径向观察下不与旋转电机重叠,从而将配置有旋转电机的轴和配置有差动齿轮机构的轴接近地配置,由此实现壳体的小型化。配置有旋转电机的轴与配置有差动齿轮机构的轴的轴间距离对壳体的轴向观察下的大小产生的影响容易变大,所以将该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在实现壳体的轴向观察下的尺寸的小型化这方面是重要的。
因此,期望实现容易将配置有旋转电机的轴与配置有差动齿轮机构的轴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的技术。
发明内容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车用驱动装置具备:旋转电机,其相对于转子在径向的外侧具备定子;输入部件,其与上述转子驱动连结;差动齿轮机构,其将经由上述输入部件传递的来自上述旋转电机的驱动力向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分配;以及壳体,其收纳上述旋转电机、上述输入部件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上述旋转电机以及上述输入部件配置在第一轴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不同的第二轴上,上述输入部件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具备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配置在轴向的一侧亦即轴向第一侧的部分,将上述轴向的与上述轴向第一侧相反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二侧,上述差动齿轮机构经由具备在上述第二轴上相对于该差动齿轮机构配置在上述轴向第二侧的部分的轴部件、与上述第一车轮连结,上述壳体具备沿着上述定子具备的定子铁心的外周面亦即铁心外周面而形成,并在上述径向上支承上述铁心外周面的外周支承部,在上述外周支承部形成遍及上述定子铁心的上述轴向的配置区域的整个区域将该外周支承部切口的切口部,上述切口部配置在上述铁心外周面与上述轴部件的上述径向之间且在沿着上述径向的径向观察下与上述轴部件重叠的位置。
在该结构中,输入部件以及差动齿轮机构的各个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配置在轴向第一侧的部分,所以能够相对于旋转电机在轴向第一侧的空间配置在输入部件与差动齿轮机构之间传递驱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而且,由于差动齿轮机构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配置在轴向第一侧的部分,所以将差动齿轮机构靠近轴向第一侧而配置,从而容易避免差动齿轮机构与旋转电机的干涉成为供旋转电机配置的第一轴与供差动齿轮机构配置的第二轴的轴间距离的缩短的妨碍。
而且,在本结构中,由于壳体具备外周支承部,所以能够通过外周支承部支承定子铁心。由此,例如能够适当地进行定子铁心的组装时的定心,并且即使在固定于壳体的定子铁心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倾斜量抑制得较小。或在设为外周支承部总是与铁心外周面接触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保持定子铁心。而且,在本结构中,形成于外周支承部的切口部配置铁心外周面与轴部件的径向之间且在径向观察下与轴部件重叠的位置。因此,在设置外周支承部的同时,容易将铁心外周面与轴部件在径向上接近地配置,容易将第一轴与第二轴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因此,根据本结构,容易实现车用驱动装置的径向的尺寸的小型化。此外,这样将第一轴与第二轴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从而能够实现壳体的轴向观察下的尺寸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实现壳体的轻型化。
作为其它的一个实施方式,车用驱动装置具备:旋转电机,其相对于转子在径向的外侧具备定子;输入部件,其与上述转子驱动连结;差动齿轮机构,其将经由上述输入部件传递的来自上述旋转电机的驱动力向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分配;以及壳体,其收纳上述旋转电机、上述输入部件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上述旋转电机以及上述输入部件配置在第一轴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不同的第二轴上,上述输入部件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具备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配置在轴向的一侧亦即轴向第一侧的部分,将上述轴向的与上述轴向第一侧相反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二侧,上述差动齿轮机构经由具备在上述第二轴上相对于该差动齿轮机构配置在上述轴向第二侧的部分的轴部件、与上述第一车轮连结,上述壳体具备沿着上述定子具备的定子铁心的外周面亦即铁心外周面而形成,并在上述径向上支承上述铁心外周面的外周支承部,上述外周支承部具备:具备从上述径向的外侧包围上述定子铁心的筒状内周面并外嵌于上述定子铁心的内壳体;外嵌于上述内壳体的外壳体;以及形成在上述内壳体与上述外壳体之间,供制冷剂流通的流路,在上述外壳体形成遍及上述定子铁心的上述轴向的配置区域的整个区域将该外壳体切口的切口部,上述切口部配置在上述铁心外周面与上述轴部件的上述径向之间且在沿着上述径向的径向观察下与上述轴部件重叠的位置。
在该结构中,输入部件以及差动齿轮机构的各个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配置在轴向第一侧的部分,所以能够相对于旋转电机在轴向第一侧的空间配置在输入部件与差动齿轮机构之间传递驱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而且,由于差动齿轮机构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配置在轴向第一侧的部分,所以将差动齿轮机构靠近轴向第一侧而配置,从而容易避免差动齿轮机构与旋转电机的干涉成为供旋转电机配置的第一轴与供差动齿轮机构配置的第二轴的轴间距离的缩短的妨碍。
而且,在本结构中,壳体具备外周支承部,所以能够通过外周支承部支承定子铁心。由此,例如能够适当地进行定子铁心的组装时的定心,并且即使在固定于壳体的定子铁心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倾斜量抑制得较小。或在设为外周支承部总是与铁心外周面接触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保持定子铁心。而且,在本结构中,在外壳体形成的切口部配置在铁心外周面与轴部件的径向之间且在径向观察下与轴部件重叠的位置。因此,作为外周支承部,使用在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形成制冷剂流通的流路的结构的支承部,并且容易将铁心外周面与轴部件在径向上接近地配置,容易将第一轴与第二轴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因此,根据本结构,容易实现车用驱动装置的径向的尺寸的小型化。此外,这样将第一轴与第二轴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从而能够实现壳体的轴向观察下的尺寸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实现壳体的轻型化。
作为另一个实施方式,车用驱动装置具备:旋转电机,其相对于转子在径向的外侧具备定子;输入部件,其与上述转子驱动连结;差动齿轮机构,其将经由上述输入部件传递的来自上述旋转电机的驱动力向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分配;以及壳体,其收纳上述旋转电机、上述输入部件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上述旋转电机以及上述输入部件配置在第一轴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不同的第二轴上,上述输入部件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具备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配置在轴向的一侧亦即轴向第一侧的部分,将上述轴向的与上述轴向第一侧相反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二侧,上述差动齿轮机构经由具备在上述第二轴上相对于该差动齿轮机构配置在上述轴向第二侧的部分的轴部件与上述第一车轮连结,上述定子具备的定子铁心具备:沿上述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主体部;以及相对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多个上述突出部沿着上述主体部的外周面在周向上分散配置,并且分别固定于形成在上述壳体的固定部,上述轴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上述轴向的轴向观察下,相对于通过多个上述突出部各自的上述径向的外侧端的假想圆配置在上述径向的内侧。
在该结构中,输入部件以及差动齿轮机构的各个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配置在轴向第一侧的部分,所以能够相对于旋转电机在轴向第一侧的空间配置在输入部件与差动齿轮机构之间传递驱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而且,由于差动齿轮机构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配置在轴向第一侧的部分,所以能够将差动齿轮机构靠近轴向第一侧而配置,从而容易避免差动齿轮机构与旋转电机的干涉成为供旋转电机配置的第一轴与供差动齿轮机构配置的第二轴的轴间距离的缩短的妨碍。
而且,在本结构中,轴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观察下,相对于通过多个突出部各自的径向的外侧端的假想圆配置径向的内侧。因此,设置用于将定子铁心固定于壳体的突出部,并且按照轴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观察下相对于该假想圆配置在径向的内侧的程度,将铁心外周面与轴部件在径向上接近地配置,能够将第一轴与第二轴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因此,根据本结构,容易实现车用驱动装置的径向的尺寸的小型化。此外,这样将第一轴与第二轴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从而能够实现壳体的轴向观察下的尺寸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实现壳体的轻型化。
车用驱动装置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根据参照附图来说明的实施方式的以下的记载将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铁心的支承构造的轴向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铁心的支承构造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铁心的支承构造的轴向视图。
图6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定子铁心的支承构造的轴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图1~图4)对车用驱动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以下说明中的各部件的方向,它们表示组装在车用驱动装置的状态下的方向。另外,与各部件的尺寸、配置方向、配置位置等相关的用语是包含具有由误差(制造上能被允许的程度的误差)导致的差异的状态的概念。
在本说明书中,“驱动连结”是指以能够传递驱动力(与扭矩同义)的方式连结两个旋转构件的状态,包含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该两个旋转构件的状态或经由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传动部件以能够传递驱动力的方式连结该两个旋转构件的状态。作为这样的传动部件包含以同速或者变速传递旋转的各种部件(例如轴、齿轮机构、带、链等),也可以包含选择性地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卡合装置(例如摩擦卡合装置、啮合式卡合装置等)。
在本说明书中,“旋转电机”作为包含马达(电动机)、发电机(发电机)以及根据需要发挥马达以及发电机双方的功能的马达/发电机的任一个的概念来使用。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两个部件的配置,“在特定方向观察下重叠”是指在使与该视线方向平行的假想直线向与该假想直线正交的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该假想直线与两个部件双方相交的区域至少存在于一部分中。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两个部件的配置,“轴向的配置区域重叠”是指在一个部件的轴向的配置区域内包含另一个部件的轴向的配置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1所示,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旋转电机1、输入部件3、差动齿轮机构5以及壳体2。壳体2收纳旋转电机1、输入部件3以及差动齿轮机构5。在本实施方式中,车用驱动装置100还具备反转齿轮机构4。壳体2也收纳反转齿轮机构4。壳体2还收纳后述的第一输出部件61以及第二输出部件62。此外,“收纳”是指收纳收纳对象物的至少一部分。
车用驱动装置100将旋转电机1的输出扭矩向第一车轮W1以及第二车轮W2(参照图2)传递,使搭载有该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车辆行驶。即、旋转电机1是第一车轮W1以及第二车轮W2的驱动力源。第一车轮W1以及第二车轮W2是车辆的左右一对车轮(例如,左右一对前轮或者左右一对后轮)。旋转电机1与电池、电容器等蓄电装置(未图示)电连接,从蓄电装置接受电力的供给而动力运行,或将由车辆的惯性力发出的电力供给给蓄电装置而进行蓄电。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旋转电机1以及输入部件3配置在第一轴A1上,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在与第一轴A1不同的第二轴A2上。另外,反转齿轮机构4配置在与第一轴A1以及第二轴A2不同的第三轴A3上。第一轴A1、第二轴A2以及第三轴A3是相互平行地配置的轴(假想轴)。
如图1所示,旋转电机1具备固定于壳体2的定子11、和被壳体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定子11旋转的转子10。旋转电机1相对于转子10在径向R的外侧具备定子11。即、旋转电机1是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定子11相对于转子10配置在径向R的外侧,以便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转子10重叠。这里,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径向R是以供旋转电机1配置的第一轴A1为基准的径向,换言之是以旋转电机1的旋转轴心为基准的径向。
定子11具备定子铁心12。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定子铁心12具备形成为沿轴向L延伸的圆筒状的主体部13。主体部13的外周面形成为沿着沿轴向L延伸的圆筒面。这里,轴向L是旋转电机1的旋转轴心延伸的方向。即、轴向L是与第一轴A1平行的方向,换言之是在第一轴A1以及第二轴A2之间共用的轴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第一轴A1、第二轴A2以及第三轴A3之间共用的轴向)。定子铁心12例如沿轴向L层叠多张磁性体板(例如硅钢板等电磁钢板)而形成,或者以对磁性材料的粉体加压成型而成的压粉材料为主要结构要素而形成。
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心12具备以相对于主体部13向径向R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突出部14。定子铁心12在周向C的多个位置(在本例中为三个位置)具备突出部14。这里,周向C是以供旋转电机1配置的第一轴A1为基准的周向,换言之是以旋转电机1的旋转轴心为基准的周向。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心12具备沿轴向L延伸的圆筒状的主体部13、和相对于主体部13向径向R的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14。而且,多个突出部14沿着主体部13的外周面分散配置在周向C上。突出部14形成为沿轴向L延伸。在本例中,突出部14遍及主体部13的轴向L的整个区域而形成。定子铁心12在突出部14的轴向L的端面(在本例中,为后述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面)与形成在壳体2的固定部27(参照图1、图4)抵接的状态下,固定于壳体2。即、多个突出部14分别固定在固定部27。具体而言,在突出部14形成有供紧固螺栓等紧固部件28(参照图1)插通的插通孔16,在固定部27形成有将紧固部件28紧固的紧固孔。插通孔16形成为沿轴向L贯通突出部14。而且,在突出部14的轴向L的端面与固定部27(具体而言,形成于固定部27的座面)抵接的状态下,突出部14通过紧固部件28被紧固固定于固定部27。这样,供用于将定子铁心12固定于壳体2(具体而言,固定部27)的紧固部件28插通的插通孔16形成为沿轴向L贯通突出部14的各个。
定子11具备:从定子铁心12向轴向L的一侧亦即轴向第一侧L1突出的第一线圈端部15A、和从定子铁心12向轴向L的另一侧(轴向L的与轴向第一侧L1相反的一侧)亦即轴向第二侧L2突出的第二线圈端部15B。在定子铁心12卷装有线圈,线圈中的从定子铁心12向轴向第一侧L1突出的部分形成第一线圈端部15A,线圈中的从定子铁心12向轴向第二侧L2突出的部分形成第二线圈端部15B。
如图1所示,输入部件3与转子10驱动连结。具体而言,输入部件3以与转子10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转子10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供转子10固定的转子轴6,输入部件3以与转子轴6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转子轴6连结。具体而言,输入部件3的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与转子轴6的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连结(这里进行花键连结)。也可以与这样的结构不同,设为车用驱动装置100不具备转子轴6,转子10固定于输入部件3(具体而言,是输入部件3的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的结构。
差动齿轮机构5将经由输入部件3传递的来自旋转电机1的驱动力向第一车轮W1和第二车轮W2分配。差动齿轮机构5具备差动输入齿轮51,将经由输入部件3向差动输入齿轮51输入的来自旋转电机1的驱动力向第一车轮W1和第二车轮W2分配。如图2所示,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与第一车轮W1驱动连结的第一输出部件61、和与第二车轮W2驱动连结的第二输出部件62。差动齿轮机构5将经由输入部件3传递的来自旋转电机1的驱动力向第一输出部件61和第二输出部件62分配,从而将该驱动力向第一车轮W1和第二车轮W2分配。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部件61经由第一输出轴DS1与第一车轮W1连结。这里,第一输出轴DS1是与第一车轮W1一体旋转的轴部件,例如经由等速万向节与第一车轮W1连结。第一输出部件61以与第一输出轴DS1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输出轴DS1连结。具体而言,第一输出部件61的至少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形成为沿轴向L延伸的筒状(具体而言,为圆筒状),第一输出轴DS1被从轴向第二侧L2插入第一输出部件61的内部(由内周面围起的空间)。而且,形成于第一输出部件61的内周面的卡合部与形成于第一输出轴DS1的外周面的卡合部卡合,从而第一输出部件61与第一输出轴DS1连结(这里进行花键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部件61相当于“轴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出部件62经由第二输出轴DS2与第二车轮W2连结。这里,第二输出轴DS2是与第二车轮W2一体旋转的轴部件,例如经由等速万向节与第二车轮W2连结。第二输出部件62以与第二输出轴DS2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输出轴DS2连结。具体而言,第二输出部件62的至少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形成为沿轴向L延伸的筒状(具体而言,为圆筒状),第二输出轴DS2被从轴向第一侧L1插入第二输出部件62的内部(由内周面围起的空间)。而且,形成于第二输出部件62的内周面的卡合部与形成于第二输出轴DS2的外周面的卡合部卡合,从而第二输出部件62与第二输出轴DS2连结(这里进行花键连结)。
第一输出部件61以及第二输出部件62配置在第二轴A2上。另外,第一输出部件61相当于第二输出部件62配置在轴向第二侧L2。如图1所示,第一输出部件61具备相对于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在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即、差动齿轮机构5经由具备在第二轴A2上相对于该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在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的第一输出部件61与第一车轮W1连结。另外,第二输出部件62具备相对于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即、差动齿轮机构5经由具备在第二轴A2上相对于该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的第二输出部件62与第二车轮W2连结。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齿轮机构5是锥齿轮式的差动齿轮机构。差动齿轮机构5具备齿轮组53、包围齿轮组53的差动壳体部52。差动壳体部52被壳体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2旋转。差动输入齿轮51以与差动壳体部52一体旋转的方式与差动壳体部52连结。具体而言,差动输入齿轮51以从差动壳体部52向径向(以第二轴A2为基准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安装于差动壳体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输入齿轮51相对于后述的小齿轮轴54配置在轴向第二侧L2。
齿轮组53包含小齿轮55、以及分别与小齿轮55啮合的第一侧齿轮56A及第二侧齿轮56B。小齿轮55(例如两个小齿轮55)以相对于被差动壳体部52保持的小齿轮轴54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小齿轮轴54支承。第一侧齿轮56A相对于小齿轮轴54配置在轴向第二侧L2,第二侧齿轮56B相对于小齿轮轴54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差动齿轮机构5将差动输入齿轮51的旋转向第一侧齿轮56A和第二侧齿轮56B分配。此外,也可以设为差动齿轮机构5使行星齿轮式的差动齿轮机构的结构,在该情况下,齿轮组53例如包含被行星架支承的小齿轮、以及与小齿轮分别啮合的太阳轮及齿圈。
第一侧齿轮56A与第一输出部件61一体旋转,第二侧齿轮56B与第二输出部件62一体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齿轮56A形成在与构成第一输出部件61的部件不同的部件,第一侧齿轮56A以与第一输出部件61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输出部件61连结(这里进行花键连结)。第一侧齿轮56A与第一输出部件61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连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侧齿轮56B形成于构成第二输出部件62的部件。具体而言,第二侧齿轮56B形成于第二输出部件62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
反转齿轮机构4将输入部件3和差动齿轮机构5驱动连结。反转齿轮机构4具备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以及将第一齿轮41和第二齿轮42连结的副轴4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齿轮42相对于第一齿轮41配置在轴向第二侧L2。第一齿轮41与同输入部件3一体旋转的输入齿轮30啮合,第二齿轮42与差动输入齿轮51啮合。因此,输入部件3的旋转经由反转齿轮机构4而向差动齿轮机构5输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41形成为其直径比输入齿轮30的直径大,第二齿轮42形成为其直径比差动输入齿轮51的直径小。因此,输入部件3的旋转根据输入齿轮30与第一齿轮41的齿数比而被减速,并且根据第二齿轮42与差动输入齿轮51的齿数比而进一步被减速(即、两级减速),而被向差动齿轮机构5输入。
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壳体2具备从径向R的外侧包围定子11的周壁部20。如图1所示,壳体2还具备第一壁部21、第二壁部22以及第三壁部23。周壁部20形成为沿轴向L延伸的筒状(这里是剖面形状因轴向L的位置而不同的筒状)。第二壁部22相对于第一壁部2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第三壁部23相对于第二壁部22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由周壁部20、第一壁部21以及第三壁部23围起而形成的壳体2的内部空间被第二壁部22沿轴向L划分。
如图1所示,输入部件3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配置在第一壁部21和第二壁部22的轴向L之间。转子轴6经由轴承被第一壁部21支承,并且经由其它的轴承被第二壁部22支承。另一方面,输入部件3经由轴承被第二壁部22支承,并且经由其它的轴承被第三壁部23支承。输入部件3的配置在第二壁部22与第三壁部23的轴向L之间的部分相对于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与输入部件3一体旋转的输入齿轮30配置在第二壁部22与第三壁部23的轴向L之间。即、输入齿轮30设置在输入部件3中的相对于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
差动齿轮机构5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壳体部52经由轴承被第二壁部22支承,并且经由其它的轴承被第三壁部23支承。而且,齿轮组53以及差动输入齿轮51相对于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差动齿轮机构5的齿轮组53配置在比定子11靠轴向第一侧L1。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11配置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与齿轮组53重叠。第一输出部件61配置为通过形成于第二壁部22的贯通孔而沿着轴向L延伸,并经由轴承被第一壁部21支承。
这样,输入部件3以及差动齿轮机构5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而且,输入部件3的相对于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与差动齿轮机构5的相对于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被驱动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部件3的相对于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与差动齿轮机构5的相对于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经由反转齿轮机构4而被驱动连结。反转齿轮机构4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副轴40经由轴承被第二壁部22支承,并且经由其它的轴承被第三壁部23支承。而且,第一齿轮41以及第二齿轮42配置在第二壁部22与第三壁部23的轴向L之间。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第一液压泵7A以及第二液压泵7B。第一液压泵7A以及第二液压泵7B的各个吸引设置在壳体2的下部等的油存积部所存积的油而产生液压。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液压泵7A排出的油为了对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的旋转部件、轴承进行润滑而被供给。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二液压泵7B排出的油通过作为冷却油的热交换器的油冷却器8之后,为了对旋转电机1的冷却对象部位进行冷却而被供给。旋转电机1的冷却对象部位包含定子铁心12的外周面、第一线圈端部15A以及第二线圈端部15B。作为第一液压泵7A以及第二液压泵7B例如能够使用内接齿轮泵、外接齿轮泵、叶片泵等。
第一液压泵7A是由在连结旋转电机1与车轮(第一车轮W1以及第二车轮W2)的动力传递路径中传递的动力驱动的油泵(所谓的机械式油泵)。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液压泵7A的驱动轴一体旋转的齿轮与同差动壳体部52一体旋转的泵驱动齿轮57啮合。因此,第一液压泵7A通过差动壳体部52的旋转而被驱动。另一方面,第二液压泵7B是由独立于上述动力传递路径的电动马达驱动的油泵(所谓的电动油泵)。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向定子11供给冷却用的油的油供给部70。在本实施方式中,油供给部70具备配置为沿着轴向L延伸并且沿径向R与定子11对置的供给管71。供给管71相对于定子11配置在径向R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用驱动装置100被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供给管71相对于定子11配置在铅垂方向V的上侧V1,以便在沿着铅垂方向V的铅垂方向观察下与定子11重叠。这里,“铅垂方向V”是指车用驱动装置100的使用状态下的铅垂方向、即以该使用状态下的朝向配置了车用驱动装置100的情况下的铅垂方向。由于将车用驱动装置100搭载于车辆而使用,所以铅垂方向V与将车用驱动装置10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铅垂方向一致,更具体而言与将车用驱动装置10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且该车辆停止在平坦路(水平面的道路)的状态下的铅垂方向一致。而且,上侧V1以及下侧V2是指该铅垂方向V的上侧以及下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用驱动装置100以轴向L沿着车辆的左右方向的朝向被搭载于车辆。因此,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参照图3)的水平方向成为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的方向。
在供给管71的内部形成有使油流通的流通路72。供给管71具备沿着轴向L延伸的圆筒状的内周面,流通路72由该圆筒状的内周面划分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壁部21设置有供给油路74。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二液压泵7B排出的油在通过油冷却器8之后,被向供给油路74供给。而且,供给管71以流通路72与供给油路74连通的方式被壳体2支承。因此,从第二液压泵7B排出的油经由供给油路74而被向流通路72供给。这里,供给管71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被第一壁部21支承,供给管71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被第二壁部22支承。
供给管71具备朝向定子11供给油的供给孔73。由此,在流通路72中流通的油从供给孔73向定子11供给,来冷却定子11。供给孔73形成为贯通供给管71的周壁部而连通供给管71的内周面与外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管71具备多个供给孔73。多个供给孔73包含朝向定子铁心12供给油的供给孔73、朝向第一线圈端部15A供给油的供给孔73、以及朝向第二线圈端部15B供给油的供给孔73。
朝向定子铁心12供给油的供给孔73相对于定子铁心12配置在径向R的外侧,以便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定子铁心12重叠。这里朝向定子铁心12供给油的供给孔73相对于定子铁心12配置在铅垂方向V的上侧V1,以便在沿着铅垂方向V的铅垂方向观察下与定子铁心12重叠。朝向第一线圈端部15A供给油的供给孔73相对于第一线圈端部15A配置在径向R的外侧,以便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第一线圈端部15A重叠。这里朝向第一线圈端部15A供给油的供给孔73相对于第一线圈端部15A配置在铅垂方向V的上侧V1,以便在沿着铅垂方向V的铅垂方向观察下与第一线圈端部15A重叠。朝向第二线圈端部15B供给油的供给孔73相对于第二线圈端部15B配置在径向R的外侧,以便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第二线圈端部15B重叠。这里朝向第二线圈端部15B供给油的供给孔73相对于第二线圈端部15B配置在铅垂方向V的上侧V1,以便在沿着铅垂方向V的铅垂方向观察下与第二线圈端部15B重叠。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壳体部52具备将该差动壳体部52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开口部52a。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52a相对于小齿轮轴54设置在轴向第二侧L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2的内部的铅垂方向V的下侧V2的部分(壳体2的底部)形成有存积油的油存积部,通过差动输入齿轮51将油从油存积部扬起。而且,构成为被差动输入齿轮51扬起的油,受到重力的作用而被从差动壳体部52的外部向开口部52a供给。
在该车用驱动装置100中,容易将供旋转电机1配置的第一轴A1与供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的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以下对该点进行说明。
旋转电机1配置在壳体2的内部的第一空间H1,第一输出部件61配置在壳体2的内部的第二空间H2(参照图3)。第二空间H2在壳体2的内部与第一空间H1连通。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定子11具备的定子铁心12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P的整体中,定子铁心12(这里是主体部13)与第一输出部件61配置为在径向R上直接对置(换言之,隔着第一空隙G1而在径向R上直接对置)。配置区域P是轴向L的、定子铁心12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面与定子铁心12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面之间的区域。第一输出部件61形成为其直径比定子铁心12的直径小。而且,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一输出部件61配置为在周向C的一部分的区域中,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定子铁心12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心12配置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与构成差动齿轮机构5的齿轮组53重叠。形成在定子铁心12与第一输出部件61之间的间隙亦即第一空隙G1例如设为3~5[mm]左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空间H1相当于“旋转电机的收纳空间”,第二空间H2相当于“与旋转电机的收纳空间连通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子11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的整体中,定子11和第一输出部件61配置为在径向R上直接对置。这里定子11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是轴向L的、第一线圈端部15A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与第二线圈端部15B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之间的区域。此外,第一输出部件61经由轴承被第一壁部21支承,该轴承相对于定子铁心12配置在轴向第二侧L2。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轴承相对于第二线圈端部15B配置在轴向第二侧L2。
另外,在定子铁心12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P的整体中,定子铁心12(这里是主体部13)和油供给部70具备的供给管71配置为在径向R上直接对置(换言之,隔着第二空隙G2而在径向R上直接对置)。供给管71形成为其直径比定子铁心12的直径小。而且,如图3以及图4所示,供给管71配置为在周向C的一部分的区域中,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定子铁心12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子11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的整体中,定子11和供给管71配置为在径向R上直接对置。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部件61具备外径沿着轴向L均匀地形成的同径部61a。而且,同径部61a在定子铁心12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P的整体中,在径向R上与定子铁心12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同径部61a在定子11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的整体中,在径向R上与定子11对置。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壳体2具备支承定子铁心12的定子支承部24。定子支承部24避开定子铁心12(这里是主体部13)与第一输出部件61在径向R上对置的区域亦即第一对置区域91而设置。即、定子支承部24设置在与第一对置区域91邻接的区域(例如与周向C邻接的区域),而没有设置在第一对置区域91。另外,定子支承部24避开定子铁心12(这里是主体部13)与供给管71在径向R上对置的区域亦即第二对置区域92而设置。即、定子支承部24设置在与第二对置区域92邻接的区域(例如与周向C邻接的区域),而没有设置在第二对置区域9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部件61和供给管71配置在周向C的相互不同的位置。而且,第一输出部件61和供给管71在周向C的相互不同的位置处,在径向R上与定子铁心12(这里是主体部13)对置。因此,第一对置区域91和第二对置区域92形成在周向C的相互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支承部24具备上述固定部2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支承部24具备在径向R上支承定子铁心12的外周面亦即铁心外周面12a的外周支承部25。即、壳体2具备在径向R上支承铁心外周面12a的外周支承部25。这里,外周支承部25支承铁心外周面12a是不仅包含外周支承部25总是与铁心外周面12a接触而支承该外周面的情况,还包含在外周支承部25相对于铁心外周面12a隔开间隙而配置,定子铁心12向与轴向L交叉的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包含定子铁心12相对于轴向L倾斜的情况下)与铁心外周面12a接触而支承该外周面的情况的概念。在后者的情况下,定子铁心12的向与轴向L交叉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在与形成于外周支承部25与铁心外周面12a之间的间隙对应的范围内。优选该间隙被设定为假设即使在定子铁心12向与轴向L交叉的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定子铁心12也不与第一输出部件61接触的大小(例如比第一空隙G1窄的间隙)。另外,优选该间隙被设定为假设即使在定子铁心12向与轴向L交叉的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定子铁心12也不与转子10接触的大小。
外周支承部25沿着铁心外周面12a而形成。具体而言,外周支承部25的至少径向R的内侧部分沿着铁心外周面12a而形成。外周支承部25具备从径向R的外侧包围铁心外周面12a的内周面(支承内周面)。即、外周支承部25具备与铁心外周面12a对置的支承面S。支承面S以与铁心外周面12a接触的方式与铁心外周面12a对置配置,或配置为相对于铁心外周面12a隔开间隙而与铁心外周面12a对置。支承面S是支承铁心外周面12a的面。具体而言,支承面S总是与铁心外周面12a接触而支承该外周面,或在相对于铁心外周面12a隔开间隙而配置,且定子铁心12向与轴向L交叉的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与铁心外周面12a接触而支承该外周面。另外,外周支承部25具备配置在比旋转电机1靠下侧V2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支承部25具备从周壁部20的内周面向径向R的内侧突出并且在径向R的内侧的端部形成有支承面S的径向突起部29。而且,第一输出部件61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外周支承部25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重叠。即、第一输出部件61配置为在没有配置外周支承部25的周向C的位置,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外周支承部25重叠。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部件61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径向突起部29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重叠。即、第一输出部件61配置为在没有配置径向突起部29的周向C的位置,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径向突起部29重叠。
定子铁心12例如配置为铁心外周面12a通过间隙嵌合与外周支承部25的支承内周面(嵌合内周面)嵌合。如后所述,外周支承部25具备第一切口部26A以及第二切口部26B(在本实施方式中,还有第三切口部26C),外周支承部25具备通过切口部沿周向C分离的多个支承部分。多个支承部分包含后述的第一支承部分25A以及第二支承部分25B。而且,多个支承部分各自的内周面(径向R的内侧的面、即支承面S)配置为沿着外周支承部25的支承内周面。即、通过多个支承部分各自的内周面(径向R的内侧的面)的集合形成了外周支承部25的支承内周面。换言之,铁心外周面12a与支承面S嵌合,具体而言,与由多个支承面S形成的圆筒面(具有不连续部的圆筒面)嵌合。该嵌合例如是间隙嵌合。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外周支承部25具备形成在与第一对置区域91重叠的周向C的区域(以下称为“第一周向区域”)的第一切口部26A。第一切口部26A遍及定子铁心12的轴向L的整个区域而形成。即、第一切口部26A遍及轴向L的整个区域将外周支承部25的配置在第一周向区域的部分切口而形成。第一周向区域设定为包含第一对置区域91的整体。因此,外周支承部25设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第一输出部件61不重叠。形成第一切口部26A的周向C的区域例如换算为绕第一轴A1的角度而成为80度左右的区域。
这样,在外周支承部25形成有遍及定子铁心12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P的整个区域将该外周支承部25切口的第一切口部26A。第一切口部26A将外周支承部25的至少径向R的外侧部分切口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口部26A将外周支承部25的径向R的整个区域切口而形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有第一切口部26A的区域中,铁心外周面12a未被外周支承部25覆盖而露出。而且,第一切口部26A配置在铁心外周面12a(这里是主体部13的外周面)与第一输出部件61的径向R之间且在径向观察下与第一输出部件61重叠的位置。即、第一输出部件61相对于第一切口部26A配置在径向R的外侧且在径向观察下与第一切口部26A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口部26A相当于“切口部”。
如上述那样,第一切口部26A配置在铁心外周面12A与第一输出部件61的径向R之间且在径向观察下与第一输出部件61重叠的位置。换言之,第一切口部26A配置在连结第一轴A1(旋转电机1的轴心)与第二轴A2(第一输出部件61的轴心)的线上。换一种说法,第一切口部26A配置于在径向R(旋转电机1的径向)上与第一输出部件61重叠的位置。即、第一切口部26A配置在与第一输出部件61在径向R上对置的位置(换言之,在周向C上与第一输出部件61相同的位置)。这里,连结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的上述线是在图3中由“X”表示的假想线段,具体而言,在轴向观察下连结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的假想线段,换言之,是与轴向L正交的假想面和包含第一轴A1以及第二轴A2的假想面的两个假想面的交线中的、被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夹着的部分。
外周支承部25具备形成于与第二对置区域92重叠的周向C的区域(以下称为“第二周向区域”)的第二切口部26B。第二切口部26B遍及定子铁心12的轴向L的整个区域而形成。即、第二切口部26B遍及轴向L的整个区域将外周支承部25的配置在第二周向区域的部分切口而形成。第二周向区域被设定为包含第二对置区域92的整体。因此,外周支承部25被设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供给管71不重叠。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周支承部25形成有遍及定子铁心12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P的整个区域将该外周支承部25切口的第二切口部26B。第二切口部26B形成在外周支承部25的周向C上与第一切口部26A不同的位置。第二切口部26B将外周支承部25的至少径向R的外侧部分切口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切口部26B将外周支承部25的径向R的整个区域切口而形成。而且,第二切口部26B配置在铁心外周面12a(这里是主体部13的外周面)与供给管71的径向R之间且在径向观察下与供给管71重叠的位置。即、供给管71相对于第二切口部26B配置在径向R的外侧且在径向观察下与第二切口部26B重叠的位置。
将外周支承部25切口的切口部也形成在与突出部14重叠的周向C的区域。即、外周支承部25设置为支承定子铁心12具备的主体部13的外周面。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心12具备第一突出部14A、第二突出部14B以及第三突出部14C这三个突出部14。这里,将多个突出部14(这里是三个突出部14)中的与第一输出部件61最接近地配置的突出部14设为第一突出部14A,将与供给管71最接近地配置的突出部14设为第二突出部14B,将剩余的一个突出部14设为第三突出部14C。而且,第一切口部26A形成在与第一对置区域91以及第一突出部14A重叠的周向C的区域。即、与第一突出部14A对应的切口部与第一切口部26A一体地形成。另外,第二切口部26B形成在与第二对置区域92以及第二突出部14B重叠的周向C的区域。即、与第二突出部14B对应的切口部与第二切口部26B一体地形成。另外,外周支承部25具备形成在与第三突出部14C重叠的周向C的区域(以下称为“第三周向区域”)的第三切口部26C。第三切口部26C遍及定子铁心12的轴向L的整个区域而形成。即、第三切口部26C遍及轴向L的整个区域将外周支承部25的配置在第三周向区域的部分切口而形成。
如图3所示,外周支承部25具备夹着第一切口部26A而配置在周向C的两侧的两个支承部分。这里,两个支承部分的一个(这里是配置在下侧V2的一个)设为第一支承部分25A,将另一个设为第二支承部分25B。第一突出部14A配置在第一支承部分25A与第二支承部分25B的周向C之间。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部件61配置为在多个突出部14中的一个突出部14(这里是第一突出部14A)与第一支承部分25A的周向C之间沿轴向L延伸。在沿着铁心外周面12a的周向C而夹着第一切口部26A的两侧形成有支承面S。具体而言,相对于第一切口部26A在周向C的一侧配置有由第一支承部分25A的内周面形成的支承面S,相对于第一切口部26A在周向C的另一侧配置有由第二支承部分25B的内周面形成的支承面S。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部件61配置在比第一轴A1靠下侧V2且比旋转电机1的最下部靠上侧V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14A相当于“对象突出部”,第一支承部分25A相当于“对象支承部分”。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第一输出部件61的一部分配置为与通过形成于多个突出部14的多个插通孔16的中心的第一假想圆B1重叠。第一假想圆B1是在轴向观察下,以第一轴A1为中心的假想圆。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假想圆B1是在轴向观察下,通过形成于第一突出部14A的插通孔16亦即第一插通孔16A的中心、形成于第二突出部14B的插通孔16亦即第二插通孔16B的中心以及形成于第三突出部14C的插通孔16亦即第三插通孔16C的中心的假想圆。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向观察下,第一输出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这里是径向R的内侧部分)相对于第一假想圆B1配置在径向R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假想圆B1相当于“通过形成于多个突出部的多个插通孔的中心的假想圆”。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图5)对车用驱动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没有特别说明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支承部25具备筒状内周面80a、以及制冷剂流通的流路83。流路83在相对于筒状内周面80a在径向R的外侧邻接的位置,除了形成了第一切口部26A的周向C的区域之外沿着筒状内周面80a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利用在流路83中流通的制冷剂(这里是冷却液)来冷却定子11。流路83例如设为作为制冷剂的冷却水流通的水套。在本实施方式中,车用驱动装置100不具备油供给部7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支承部25不具备径向突起部29。
筒状内周面80a形成为除了形成有第一切口部26A的周向C的区域之外或遍及周向C的整个区域,从径向R的外侧包围定子铁心12。即、筒状内周面80a是与铁心外周面12a对置的支承面S。筒状内周面80a形成为沿轴向L延伸的圆筒状。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铁心外周面12a通过过盈嵌合(例如压入、热压配合)与筒状内周面80a嵌合。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心12不具备突出部14。而且,定子铁心12具备的主体部13的外周面通过过盈嵌合与筒状内周面80a嵌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筒状内周面80a形成为遍及周向C的整个区域而从径向R的外侧包围定子铁心1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口部26A仅将外周支承部25的径向R的外侧部分切口而形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心12与第一输出部件61没有配置为在径向R上直接对置,而配置为经由外周支承部25(具体而言,是后述的内壳体81)在径向R上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有第一切口部26A的区域中,铁心外周面12a被外周支承部25(具体而言,为内壳体81)覆盖,没有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着铁心外周面12a的周向C夹着第一切口部26A的两侧形成有支承面S,并且在周向C的形成有第一切口部26A的区域也形成有支承面S。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支承部25具备从径向R的外侧包围定子铁心12的旋转电机壳体80。旋转电机壳体80固定于壳体2。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外周支承部25(旋转电机壳体80)具备外嵌于定子铁心12的内壳体81、和外嵌于内壳体81的外壳体82。内壳体81通过过盈嵌合而外嵌于定子铁心12,外壳体82通过过盈嵌合而外嵌于内壳体81。而且,在内壳体81与外壳体82之间形成有流路83。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内壳体81具备筒状内周面80a。即、筒状内周面80a由内壳体81的内周面形成。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支承部25具备:具备从径向R的外侧包围定子铁心12的筒状内周面80a并外嵌于定子铁心12的内壳体81;外嵌于内壳体81的外壳体82;以及形成于内壳体81与外壳体82之间,供制冷剂流通的流路83。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内壳体81遍及周向C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与此相对在外壳体82形成有遍及定子铁心12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P的整个区域将该外壳体82切口的切口部。这样仅在外壳体82形成切口部,从而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切口部26A仅将外周支承部25的径向R的外侧部分切口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支承部25具备除了周向C的一部分的区域(具体而言,为形成第一切口部26A的区域)之外以沿周向C连续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周向延伸部84。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外壳体82具备周向延伸部84。而且,在周向延伸部84的周向C的一侧的端部与周向延伸部84的周向C的另一侧的端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切口部26A。
这里,如图5所示,将在轴向观察下通过旋转电机壳体80的外周面(这里是外壳体82的外周面)的假想圆设为第四假想圆B4,将在轴向观察下通过流路83的径向R的外侧端的假想圆设为第三假想圆B3。第三假想圆B3以及第四假想圆B4均是在轴向观察下以第一轴A1为中心的假想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这里是径向R的内侧部分)在轴向观察下,相对于第四假想圆B4配置在径向R的内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这里是径向R的内侧部分)在轴向观察下,相对于第三假想圆B3配置在径向R的内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部件61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流路83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重叠。即、第一输出部件61配置为在没有配置流路83的周向C的位置,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流路83重叠。
这里,虽以筒状内周面80a形成为遍及周向C的整个区域,从径向R的外侧包围定子铁心12的情况下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如图6所示的例子那样,也可以设为筒状内周面80a形成为除了形成有第一切口部26A的周向C的区域之外,从径向R的外侧包围定子铁心12的结构。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与图5所示的例子不同,第一切口部26A将外周支承部25的径向R的整个区域切口而形成。即、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不仅在与图5所示的例子的外壳体82相当的部分还在与内壳体81相当的部分形成有遍及定子铁心12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P的整个区域将该部分切口的切口部。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定子铁心12与第一输出部件61在径向R上直接对置。而且,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形成有第一切口部26A的区域中,铁心外周面12a没有被外周支承部25覆盖而露出。另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沿着铁心外周面12a的周向C并夹着第一切口部26A的两侧形成有支承面S,与此相对,在周向C的形成有第一切口部26A的区域没有形成支承面S。
〔其它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车用驱动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定子支承部24具备在径向R上支承铁心外周面12a的外周支承部25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设为定子支承部24不具备外周支承部25的结构。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输出部件61具备沿着轴向L均匀地形成外径的同径部61a,同径部61a在定子铁心12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P的整体中,在径向R上与定子铁心12对置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在第一输出部件61的在径向R上与定子铁心12对置的部分设置有外径变化的台阶部、倾斜部等。
(3)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在轴向观察下,第一输出部件61的一部分配置为与通过形成于多个突出部14的多个插通孔16的中心的第一假想圆B1重叠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设为在轴向观察下,第一输出部件61的整体相对于第一假想圆B1配置在径向R的外侧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设为在轴向观察下,第一输出部件61的一部分配置为与通过多个突出部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突出部14)各自的最外周部(径向R的最外侧部,换言之,径向R的外侧端)的第二假想圆B2(参照图3)重叠的结构。即、也可以设为第一输出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例如仅是径向R的内侧部分)在轴向观察下,相对于第二假想圆B2配置在径向R的内侧的结构。第二假想圆B2是在轴向观察下,以第一轴A1为中心的假想圆。如图3所示,第二假想圆B2是直径比第一假想圆B1的直径大的假想圆。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置为在轴向观察下,第一输出部件61的一部分与第一假想圆B1重叠,且第一输出部件61的另一部分与第二假想圆B2重叠。这里,第二假想圆B2相当于“通过多个突出部各自的径向的外侧端的假想圆”。
(4)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第一输出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观察下,相对于第三假想圆B3配置在径向R的内侧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设为第一输出部件61的整体在轴向观察下,相对于第三假想圆B3配置在径向R的外侧的结构。即使在该情况下,也优选设为第一输出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观察下,相对于第四假想圆B4配置在径向R的内侧的结构。
(5)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第一输出部件61配置为在第一突出部14A与第一支承部分25A的周向C之间沿轴向L延伸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设为例如第一输出部件61配置为在第一突出部14A与第二支承部分25B的周向C之间沿轴向L延伸的结构。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输出部件61配置在比第一轴A1靠下侧V2且比旋转电机1的最下部靠上侧V1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设为第一输出部件61配置在比第一轴A1靠上侧V1且比旋转电机1的最上部靠下侧V2的结构。
(7)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油供给部70具备配置为沿着轴向L延伸并且在径向R上与定子11对置的供给管71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设为油供给部70代替供给管71,而具备以沿着轴向L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周壁部20的油路,该油路具备朝向定子11供给油的供给孔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定子支承部24避开定子铁心12与该油路在径向R上对置的区域而设置,外周支承部25具备形成在与该区域重叠的周向C的区域的切口部即可。
(8)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向定子11供给冷却用的油的油供给部70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如上述第二实施方式那样,设为车用驱动装置100代替油供给部70,而具备向定子11供给冷却水的冷却水供给部,通过向定子11供给的冷却水来冷却定子11的结构。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差动壳体部52具备将该差动壳体部52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开口部52a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设为从形成于第一输出部件61的内部的油路向差动壳体部52的内部供给油的结构。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构成差动齿轮机构5的齿轮组53配置在比定子11靠轴向第一侧L1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设为齿轮组53配置为在周向C的一部分的区域,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定子11重叠的结构,即、齿轮组53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定子11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重叠的结构。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反转齿轮机构4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设为车用驱动装置100不具备反转齿轮机构4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设为代替反转齿轮机构4,而设置与输入齿轮30和差动输入齿轮51双方啮合的惰轮齿轮的结构,或输入齿轮30与差动输入齿轮51啮合的结构。
(12)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只要不产生矛盾,就能够与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来适用(包含作为其它实施方式说明的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关于其它的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也只不过是例示而已。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各种改变。
〔本实施方式的汇总〕
以下,对在上述中说明的车用驱动装置的概要进行说明。
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相对于转子(10)在径向(R)的外侧具备定子(11)的旋转电机(1);与上述转子(10)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3);将经由上述输入部件(3)传递的来自上述旋转电机(1)的驱动力向第一车轮(W1)与第二车轮(W2)分配的差动齿轮机构(5);以及收纳上述旋转电机(1)、上述输入部件(3)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5)的壳体(2),上述旋转电机(1)以及上述输入部件(3)配置在第一轴(A1)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A1)不同的第二轴(A2)上,上述输入部件(3)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5)具备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L)的一侧亦即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将上述轴向(L)的与上述轴向第一侧(L1)相反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二侧(L2),上述差动齿轮机构(5)经由具备在上述第二轴(A2)上相对于该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在上述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的轴部件(61)而与上述第一车轮(W1)连结,上述壳体(2)具备沿着上述定子(11)具备的定子铁心(12)的外周面亦即铁心外周面(12a)而形成,上述径向(R)上支承上述铁心外周面(12a)的外周支承部(25),在上述外周支承部(25)形成有遍及上述定子铁心(12)的上述轴向(L)的配置区域(P)的整个区域将该外周支承部(25)切口的切口部(26A),上述切口部(26A)配置在上述铁心外周面(12a)与上述轴部件(61)的上述径向(R)之间且在沿着上述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上述轴部件(61)重叠的位置。
在该结构中,输入部件(3)以及差动齿轮机构(5)的各个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所以能够相对于旋转电机(1)在轴向第一侧(L1)的空间配置在输入部件(3)与差动齿轮机构(5)之间传递驱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而且,差动齿轮机构(5)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所以将差动齿轮机构(5)靠近轴向第一侧(L1)而配置,从而容易避免差动齿轮机构(5)与旋转电机(1)的干涉成为供旋转电机(1)配置的第一轴(A1)与供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的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的缩短的妨碍。
而且,在本结构中,由于壳体(2)具备外周支承部(25),所以能够通过外周支承部(25)支承定子铁心(12)。由此,例如能够进行定子铁心(12)的组装时的定心,并且即使在假设即使在固定于壳体(2)的定子铁心(12)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倾斜量抑制得较小。或在设为外周支承部(25)总是与铁心外周面(12a)接触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保持定子铁心(12)。而且,在本结构中,形成于外周支承部(25)的切口部(26A)配置在铁心外周面(12a)与轴部件(61)的径向(R)之间且在径向观察下与轴部件(61)重叠的位置。因此,在设置外周支承部(25)的同时,容易将铁心外周面(12a)与轴部件(61)靠近径向(R)配置,容易将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因此,根据本结构,容易实现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径向(R)的尺寸的小型化。此外,这样将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从而能够实现壳体(2)的轴向观察下的尺寸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实现壳体(2)的轻型化。
这里,优选上述轴部件(61)的上述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上述外周支承部(25)的上述径向(R)的配置区域重叠。
根据该结构,按照轴部件(61)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外周支承部(25)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重叠的程度,与铁心外周面(12a)接近地配置轴部件(61),能够实现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的缩短。
如上述那样,优选在上述轴部件(61)的上述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上述外周支承部(25)的上述径向(R)的配置区域重叠的结构中,上述壳体(2)具备从上述径向(R)的外侧包围上述定子(11)的周壁部(20),上述外周支承部(25)具备:与上述铁心外周面(12a)对置的支承面(S);以及从上述周壁部(20)的内周面向上述径向(R)的内侧突出,并且在上述径向(R)的内侧的端部形成有上述支承面(S)的径向突起部(29),上述轴部件(61)的上述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上述径向突起部(29)的上述径向(R)的配置区域重叠。
根据该结构,是轴部件(61)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径向突起部(29)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重叠,从而即使在外周支承部(25)具备径向突起部(29)的情况下,也能够与铁心外周面(12a)接近地配置轴部件(61),能够实现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的缩短。
在上述各结构的车用驱动装置(100)中,优选上述定子铁心(12)具备:沿上述轴向(L)延伸的圆筒状的主体部(13)、以及相对于上述主体部(13)向上述径向(R)的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14),多个上述突出部(14)沿着上述主体部(13)的外周面在周向(C)上分散配置,并且分别固定在形成于上述壳体(2)的固定部(27),将多个上述突出部(14)中的一个上述突出部(14)作为对象突出部(14A),将上述外周支承部(25)的夹着上述第一切口部(26A)而配置在上述周向(C)的两侧的两个支承部分(25A、25B)的一个作为对象支承部分(25A),上述轴部件(61)配置为在上述对象突出部(14A)与上述对象支承部分(25A)的上述周向(C)之间沿上述轴向(L)延伸。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设置用于将定子铁心(12)固定于壳体(2)的突出部(14)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轴部件(61)与对象突出部(14A)的干涉并且将轴部件(61)与铁心外周面(12a)接近地配置,能够实现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的缩短。
如上述那样,优选在上述轴部件(61)配置为在上述对象突出部(14A)与上述对象支承部分(25A)的上述周向(C)之间沿上述轴向(L)延伸的结构中,上述轴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上述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相对于通过多个上述突出部(14)各自的上述径向(R)的外侧端的假想圆(B2)配置在上述径向(R)的内侧。
根据该结构,设置用于将定子铁心(12)固定于壳体(2)的突出部(14)的同时,按照轴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观察下相对于上述假想圆(B2)配置于径向(R)的内侧的程度,将铁心外周面(12a)与轴部件(61)在径向(R)上接近地配置,能够将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
在上述各结构的车用驱动装置(100)中,优选具备向上述定子(11)供给冷却用的油的油供给部(70),上述油供给部(70)具备配置为沿着上述轴向(L)延伸并且在上述径向(R)上与上述定子(11)对置的供给管(71),上述供给管(71)在内部形成有使油流通的流通路(72)并且具备朝向上述定子(11)供给油的供给孔(73),将上述切口部(26A)作为第一切口部(26A),在上述外周支承部(25)的周向(C)上与上述第一切口部(26A)不同的位置形成有遍及上述定子铁心(12)的上述轴向(L)的配置区域(P)的整个区域将该外周支承部(25)切口的第二切口部(26B),上述第二切口部(26B)配置在上述铁心外周面(12a)与上述供给管(71)的上述径向(R)之间且在上述径向观察下与上述供给管(71)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将在形成于供给管(71)的内部的流通路(72)中流通的油从供给孔(73)向定子(11)供给,从而能够冷却定子(11)。而且,在本结构中,形成于外周支承部(25)的第二切口部(26B)配置在铁心外周面(12a)与供给管(71)的径向(R)之间且在径向观察下与供给管(71)重叠的位置。因此,设置外周支承部(25)的同时,容易以在与铁心外周面(12a)之间适当地进行热交换的方式向定子(11)供给冷却用的油,容易适当地确保定子(11)的冷却性能。
如上述那样,优选在上述轴部件(61)的上述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上述外周支承部(25)的上述径向(R)的配置区域重叠的结构中,上述外周支承部(25)具备:除了形成有上述切口部(26A)的周向(C)的区域之外或遍及上述周向(C)的整个区域,从上述径向(R)的外侧包围上述定子铁心(12)的筒状内周面(80a);以及制冷剂流通的流路(83),上述流路(83)在相对于上述筒状内周面(80a)与上述径向(R)的外侧邻接的位置,除了形成有上述切口部(26A)的上述周向(C)的区域之外沿着上述筒状内周面(80a)而形成,上述轴部件(61)的上述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上述流路(83)的上述径向(R)的配置区域重叠。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在流路(83)中流通的制冷剂来冷却定子(11)。而且,在本结构中,由于在形成有切口部(26A)的周向(C)的区域没有形成流路(83),所以按照轴部件(61)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流路(83)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重叠的程度,将轴部件(61)与铁心外周面(12a)接近地配置,能够实现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的缩短。
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相对于转子(10)在径向(R)的外侧具备定子(11)的旋转电机(1);与上述转子(10)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3);将经由上述输入部件(3)传递的来自上述旋转电机(1)的驱动力向第一车轮(W1)与第二车轮(W2)分配的差动齿轮机构(5);以及收纳上述旋转电机(1)、上述输入部件(3)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5)的壳体(2),上述旋转电机(1)以及上述输入部件(3)配置在第一轴(A1)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A1)不同的第二轴(A2)上,上述输入部件(3)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5)具备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L)的一侧亦即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将上述轴向(L)的与上述轴向第一侧(L1)相反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二侧(L2),上述差动齿轮机构(5)经由具备在上述第二轴(A2)上相对于该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在上述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的轴部件(61)、与上述第一车轮(W1)连结,上述壳体(2)具备沿着上述定子(11)具备的定子铁心(12)的外周面亦即铁心外周面(12a)而形成,并在上述径向(R)上支承上述铁心外周面(12a)的外周支承部(25),上述外周支承部(25)具备:从上述径向(R)的外侧包围上述定子铁心(12)的筒状内周面(80a)并外嵌于上述定子铁心(12)的内壳体(81);外嵌于上述内壳体(81)的外壳体(82);形成于上述内壳体(81)与上述外壳体(82)之间,制冷剂流通的流路(83),在上述外壳体(82)形成有遍及上述定子铁心(12)的上述轴向(L)的配置区域(P)的整个区域将该外壳体(82)切口的切口部(26A),上述切口部(26A)配置在上述铁心外周面(12a)与上述轴部件(61)的上述径向(R)之间且在沿着上述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上述轴部件(61)重叠的位置。
在该结构中,由于输入部件(3)以及差动齿轮机构(5)的各个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所以能够相对于旋转电机(1)在轴向第一侧(L1)的空间配置在输入部件(3)与差动齿轮机构(5)之间传递驱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而且,由于差动齿轮机构(5)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所以将差动齿轮机构(5)靠近轴向第一侧(L1)而配置,从而容易避免差动齿轮机构(5)与旋转电机(1)的干涉成为供旋转电机(1)配置的第一轴(A1)与供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的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的缩短的妨碍。
而且,在本结构中,由于壳体(2)具备外周支承部(25),所以能够通过外周支承部(25)支承定子铁心(12)。由此,例如能够适当地进行定子铁心(12)的组装时的定心,并且即使在壳体(2)被固定的定子铁心(12)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倾斜量抑制得较小。或在设为外周支承部(25)总是与铁心外周面(12a)接触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保持定子铁心(12)。而且,在本结构中,形成在外壳体(82)的切口部(26A)配置在铁心外周面(12a)与轴部件(61)的径向(R)之间且在径向观察下与轴部件(61)重叠的位置。因此,作为外周支承部(25),使用在内壳体(81)与外壳体(82)之间形成制冷剂流通的流路(83)的结构的支承部,并且容易将铁心外周面(12a)与轴部件(61)沿径向(R)接近地配置,容易将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因此,根据本结构,容易实现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径向(R)的尺寸的小型化。此外,这样将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从而能够实现壳体(2)的轴向观察下的尺寸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实现壳体(2)的轻型化。
如上述那样,在上述外壳体(82)形成上述切口部(26A)的结构中,优选上述轴部件(61)的上述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上述流路(83)的上述径向(R)的配置区域重叠。
根据该结构,按照轴部件(61)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流路(83)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重叠的程度,将轴部件(61)与铁心外周面(12a)接近地配置,能够实现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的缩短。
如上述那样,在上述定子铁心(12)从上述径向(R)的外侧被上述筒状内周面(80a)围起的结构中,优选上述铁心外周面(12a)通过过盈嵌合与上述筒状内周面(80a)嵌合。
根据该结构,即使不设置相对于主体部(13)向径向(R)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4),也能够通过外周支承部(25)保持定子铁心(12),而将定子铁心(12)固定于壳体(2)。而且,在本结构中,与铁心外周面(12a)通过间隙嵌合与筒状内周面(80a)嵌合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在流路(83)中流通的制冷剂与铁心外周面(12a)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能够实现定子(11)的冷却效率的提高。
另外,优选上述外周支承部(25)具备以除了周向(C)的一部分的区域之外而沿上述周向(C)连续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周向延伸部(84),在上述周向延伸部(84)的上述周向(C)的一侧的端部与上述周向延伸部(84)的上述周向(C)的另一侧的端部之间形成有上述切口部(26A)。
根据该结构,在外周支承部(25)形成切口部(26A),并且容易通过周向延伸部(84)的存在来较高地确保外周支承部(25)对定子铁心(12)的支承刚性。
在上述各结构的车用驱动装置(100)中,优选上述外周支承部(25)具备与上述铁心外周面(12a)对置的支承面(S),在沿着上述铁心外周面(12a)的周向(C)并夹着上述切口部(26A)的两侧形成有上述支承面(S)。
根据该结构,在外周支承部(25)形成切口部(26A),并且通过形成于夹着该切口部(26A)的两侧的支承面(S),能够适当地支承定子铁心(12)。
另外,优选上述外周支承部(25)具备配置在比上述旋转电机(1)靠下侧(V2)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外周支承部(25)限制定子铁心(12)因重力的作用而向下侧(V2)移动的情况。因此,例如能够适当地进行定子铁心(12)的组装时的定心,并且能够适当地抑制固定于壳体(2)的定子铁心(12)的倾斜。
车用驱动装置(100),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相对于转子(10)在径向(R)的外侧具备定子(11)的旋转电机(1);与上述转子(10)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3);将经由上述输入部件(3)传递的来自上述旋转电机(1)的驱动力向第一车轮(W1)与第二车轮(W2)分配的差动齿轮机构(5);以及收纳上述旋转电机(1)、上述输入部件(3)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5)的壳体(2),上述旋转电机(1)以及上述输入部件(3)配置在第一轴(A1)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A1)不同的第二轴(A2)上,上述输入部件(3)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5)具备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L)的一侧亦即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将上述轴向(L)的与上述轴向第一侧(L1)相反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二侧(L2),上述差动齿轮机构(5)经由具备在上述第二轴(A2)上相对于该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在上述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的轴部件(61)而与上述第一车轮(W1)连结,上述定子(11)具备的定子铁心(12)具备沿上述轴向(L)延伸的圆筒状的主体部(13)、以及相对于上述主体部(13)向上述径向(R)的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14),多个上述突出部(14)沿着上述主体部(13)的外周面在周向(C)上分散配置,并且分别固定于形成在上述壳体(2)的固定部(27),上述轴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上述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相对于通过多个上述突出部(14)各自的上述径向(R)的外侧端的假想圆(B2)配置在上述径向(R)的内侧。
在该结构中,由于输入部件(3)以及差动齿轮机构(5)的各个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所以能够相对于旋转电机(1)在轴向第一侧(L1)的空间,配置在输入部件(3)与差动齿轮机构(5)之间传递驱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而且,由于差动齿轮机构(5)具备形成有旋转电机(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所以将差动齿轮机构(5)靠近轴向第一侧(L1)而配置,从而容易避免差动齿轮机构(5)与旋转电机(1)的干涉成为供旋转电机(1)配置的第一轴(A1)与供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的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的缩短的妨碍。
而且,在本结构中,轴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观察下,相对于通过多个突出部(14)各自的径向(R)的外侧端的假想圆(B2)配置在径向(R)的内侧。因此,设置用于将定子铁心(12)固定于壳体(2)的突出部(14),并且按照轴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观察下相对于该假想圆(B2)配置在径向(R)的内侧的程度,将铁心外周面(12a)与轴部件(61)沿径向(R)接近地配置,而能够将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因此,根据本结构,容易实现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径向(R)的尺寸的小型化。此外,这样将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从而能够实现壳体(2)的轴向观察下的尺寸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实现壳体(2)的轻型化。
如上述那样,在上述轴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轴向观察下,相对于通过多个上述突出部(14)各自的上述径向(R)的外侧端的假想圆(B2)配置在上述径向(R)的内侧的结构中,优选供用于将上述定子铁心(12)固定于上述固定部(27)的紧固部件(28)插通的插通孔(16)形成为沿上述轴向(L)贯通上述突出部(14)的各个,在上述轴向观察下,上述轴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通过形成于多个上述突出部(14)的多个上述插通孔(16)的中心的假想圆(B1)配置在上述径向(R)的内侧。
根据该结构,按照轴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观察下相对于上述假想圆(B1)配置在径向(R)的内侧的程度,将铁心外周面(12a)与轴部件(61)沿径向(R)接近地配置,能够将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另外,根据本结构,能够使用紧固部件(28)将定子铁心(12)紧固固定在壳体(2)的固定部(27)。因此,在壳体(2)具备外周支承部(25)的情况下而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将定子铁心(12)相对于壳体(2)的固定构造造成的影响抑制得较小,并且能够在外周支承部(25)形成切口部(26A)。
在上述各结构的车用驱动装置(100)中,优选上述轴部件(61)配置在上述壳体(2)的内部的、与上述旋转电机(1)的收纳空间(H1)连通的空间(H2)。
根据该结构,在铁心外周面(12a)与轴部件(61)之间不存在壳体(2)等其它部件,能够将铁心外周面(12a)与轴部件(61)以在径向(R)上对置的方式(例如以直接对置的方式)配置。因此,容易将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
另外,优选上述差动齿轮机构(5)具备:齿轮组(53)和包围上述齿轮组(53)的差动壳体部(52),上述差动壳体部(52)具备将该差动壳体部(52)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开口部(52a)。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存在于壳体(2)的内部的油(例如,被差动输入齿轮(51)扬起的油)、从开口部(52a)向差动壳体部(52)的内部导入,而进行齿轮组(53)的润滑。与这样的结构不同,例如还考虑了以下那样的结构,即、形成使轴部件(61)的内部沿轴向(L)延伸的轴内油路、和将轴部件(61)的外周面与轴内油路连通的径向油路,将从径向油路向轴内油路供给的油从轴内油路向差动壳体部(52)的内部供给的结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对于轴部件(61)在径向外侧设置用于向径向油路供给油的油供给构造,存在该油供给构造与旋转电机(1)的干涉成为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的缩短的妨碍的可能性。与此相对,根据本结构,由于不需要设置这样的油供给构,所以容易将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
另外,优选在与上述第一轴(A1)以及上述第二轴(A2)不同的第三轴(A3)上配置有将上述输入部件(3)与上述差动齿轮机构(5)驱动连结的反转齿轮机构(4)。
根据该结构,与不经由反转齿轮机构(4)将输入部件(3)与差动齿轮机构(5)驱动连结的情况相比,容易将输入部件(3)与差动齿轮机构(5)之间的变速比设为所希望的值。
另外,优选上述轴部件(61)配置在比上述第一轴(A1)靠下侧(V2)且比上述旋转电机(1)的最下部靠上侧(V1)。
根据该结构,在将旋转电机(1)配置在形成接近长方体状的收纳空间的壳体(2)内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该长方体状的空间中的形成在下侧(V2)的角部分的死区来配置轴部件(61)。因此,将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抑制得较短,从而能够取得铅垂方向(V)的尺寸的小型化与水平方向(轴向观察下的水平方向)的尺寸的小型化的平衡,并且能够实现壳体(2)的轴向观察下的尺寸的小型化。
另外,优选构成上述差动齿轮机构(5)的齿轮组(53)配置在比上述定子(11)靠上述轴向第一侧(L1)。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差动齿轮机构(5)中的形成为直径较大的齿轮组(53)配置于在轴向(L)上与定子(11)不同的位置。因此,容易避免差动齿轮机构(5)与旋转电机(1)的干涉成为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的轴间距离的缩短的妨碍的情况。因此,例如能够按照轴向观察下定子(11)与齿轮组(53)重叠的程度,将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接近地配置。
本发明的车用驱动装置只要能够实现上述各效果中的至少一个即可。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旋转电机,2:壳体,3:输入部件,4:反转齿轮机构,5:差动齿轮机构,10:转子,11:定子,12:定子铁心,12a:铁心外周面,13:主体部,14:突出部,14A:第一突出部(对象突出部),16:插通孔,24:定子支承部,25:外周支承部,25A:第一支承部分(支承部分、对象支承部分),25B:第二支承部分(支承部分),26A:第一切口部(切口部),26B:第二切口部,28:紧固部件,29:径向突起部,52:差动壳体部,52a:开口部,53:齿轮组,61:第一输出部件(轴部件),61a:同径部,70:油供给部,71:供给管,72:流通路,73:供给孔,80a:筒状内周面,81:内壳体,82:外壳体,83:流路,84:周向延伸部,91:第一对置区域,92:第二对置区域,100:车用驱动装置,A1:第一轴,A2:第二轴,A3:第三轴,B1:第一假想圆(通过形成于多个突出部的多个插通孔的中心的假想圆),B2:第二假想圆(通过多个突出部各自的径向的外侧端的假想圆),C:周向,H1:第一空间(旋转电机的收纳空间),H2:第二空间(与旋转电机的收纳空间连通的空间),L:轴向,L1:轴向第一侧,L2:轴向第二侧,P:配置区域,R:径向,S:支承面,V1:上侧,V2:下侧,W1:第一车轮,W2:第二车轮。

Claims (20)

1.一种车用驱动装置,其具备:
旋转电机,其相对于转子在径向的外侧具备定子;
输入部件,其与上述转子驱动连结;
差动齿轮机构,其将经由上述输入部件传递的来自上述旋转电机的驱动力向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分配;以及
壳体,其收纳上述旋转电机、上述输入部件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
上述旋转电机以及上述输入部件配置在第一轴上,
上述差动齿轮机构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不同的第二轴上,
上述输入部件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具备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配置在轴向的一侧亦即轴向第一侧的部分,
将上述轴向的与上述轴向第一侧相反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二侧,
上述差动齿轮机构经由具备在上述第二轴上相对于该差动齿轮机构配置在上述轴向第二侧的部分的轴部件、与上述第一车轮连结,
上述壳体具备沿着上述定子具备的定子铁心的外周面亦即铁心外周面而形成,并在上述径向上支承上述铁心外周面的外周支承部,
在上述外周支承部形成遍及上述定子铁心的上述轴向的配置区域的整个区域将该外周支承部切口的切口部,
上述切口部配置在上述铁心外周面与上述轴部件的上述径向之间且在沿着上述径向的径向观察下与上述轴部件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轴部件的上述径向的配置区域与上述外周支承部的上述径向的配置区域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壳体具备从上述径向的外侧包围上述定子的周壁部,
上述外周支承部具备:与上述铁心外周面对置的支承面;以及从上述周壁部的内周面向上述径向的内侧突出,并且在上述径向的内侧的端部形成有上述支承面的径向突起部,
上述轴部件的上述径向的配置区域与上述径向突起部的上述径向的配置区域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定子铁心具备:沿上述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主体部;以及相对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
多个上述突出部沿着上述主体部的外周面在周向上分散配置,并且分别固定在形成于上述壳体的固定部,
将多个上述突出部中的一个上述突出部作为对象突出部,将上述外周支承部的夹着上述切口部而配置在上述周向的两侧的两个支承部分的一个作为对象支承部分,
上述轴部件配置为在上述对象突出部与上述对象支承部分的上述周向之间沿上述轴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轴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上述轴向的轴向观察下,相对于通过多个上述突出部各自的上述径向的外侧端的假想圆配置在上述径向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具备向上述定子供给冷却用的油的油供给部,
上述油供给部具备沿着上述轴向延伸,并且以在上述径向上与上述定子对置的方式配置的供给管,
上述供给管在内部形成有使油流通的流通路,并且具备朝向上述定子供给油的供给孔,
将上述切口部作为第一切口部,在上述外周支承部的周向上与上述第一切口部不同的位置形成遍及上述定子铁心的上述轴向的配置区域的整个区域将该外周支承部切口的第二切口部,
上述第二切口部配置在上述铁心外周面与上述供给管的上述径向之间且在上述径向观察下与上述供给管重叠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外周支承部具备:除了形成有上述切口部的周向的区域之外或遍及上述周向的整个区域,从上述径向的外侧包围上述定子铁心的筒状内周面;以及制冷剂流通的流路,
上述流路相对于上述筒状内周面在与上述径向的外侧邻接的位置,除了形成有上述切口部的上述周向的区域之外沿着上述筒状内周面而形成,
上述轴部件的上述径向的配置区域与上述流路的上述径向的配置区域重叠。
8.一种车用驱动装置,其具备:
旋转电机,其相对于转子在径向的外侧具备定子;
输入部件,其与上述转子驱动连结;
差动齿轮机构,其将经由上述输入部件传递的来自上述旋转电机的驱动力向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分配;以及
壳体,其收纳上述旋转电机、上述输入部件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
上述旋转电机以及上述输入部件配置在第一轴上,
上述差动齿轮机构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不同的第二轴上,
上述输入部件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具备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配置在轴向的一侧亦即轴向第一侧的部分,
将上述轴向的与上述轴向第一侧相反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二侧,
上述差动齿轮机构经由具备在上述第二轴上相对于该差动齿轮机构配置在上述轴向第二侧的部分的轴部件与上述第一车轮连结,
上述壳体具备沿着上述定子具备的定子铁心的外周面亦即铁心外周面而形成,并在上述径向上支承上述铁心外周面的外周支承部,
上述外周支承部具备:具备从上述径向的外侧包围上述定子铁心的筒状内周面并外嵌于上述定子铁心的内壳体;外嵌于上述内壳体的外壳体;以及形成在上述内壳体与上述外壳体之间,供制冷剂流通的流路,
在上述外壳体形成遍及上述定子铁心的上述轴向的配置区域的整个区域将该外壳体切口的切口部,
上述切口部配置在上述铁心外周面与上述轴部件的上述径向之间且在沿着上述径向的径向观察下与上述轴部件重叠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轴部件的上述径向的配置区域与上述流路的上述径向的配置区域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铁心外周面通过过盈嵌合与上述筒状内周面嵌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2、7、8、9或者10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外周支承部具备形成为除了周向的一部分的区域之外沿上述周向连续延伸的周向延伸部,
在上述周向延伸部的上述周向的一侧的端部与上述周向延伸部的上述周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之间形成有上述切口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外周支承部具备与上述铁心外周面对置的支承面,
在沿着上述铁心外周面的周向夹着上述切口部的两侧形成有上述支承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外周支承部具备配置在比上述旋转电机靠下侧的部分。
14.一种车用驱动装置,其具备:
旋转电机,其相对于转子在径向的外侧具备定子;
输入部件,其与上述转子驱动连结;
差动齿轮机构,其将经由上述输入部件传递的来自上述旋转电机的驱动力向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分配;以及
壳体,其收纳上述旋转电机、上述输入部件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
上述旋转电机以及上述输入部件配置在第一轴上,
上述差动齿轮机构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不同的第二轴上,
上述输入部件以及上述差动齿轮机构具备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配置在轴向的一侧亦即轴向第一侧的部分,
将上述轴向的与上述轴向第一侧相反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二侧,
上述差动齿轮机构经由具备在上述第二轴上相对于该差动齿轮机构配置在上述轴向第二侧的部分的轴部件与上述第一车轮连结,
上述定子具备的定子铁心具备:沿上述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主体部;以及相对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
多个上述突出部沿着上述主体部的外周面在周向上分散配置,并且分别固定于形成在上述壳体的固定部,
上述轴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上述轴向的轴向观察下,相对于通过多个上述突出部各自的上述径向的外侧端的假想圆配置在上述径向的内侧。
15.根据权利要求5或者14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供用于将上述定子铁心固定于上述固定部的紧固部件插通的插通孔形成为沿上述轴向贯通上述突出部的各个,
在上述轴向观察下,上述轴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通过形成在多个上述突出部的多个上述插通孔的中心的假想圆配置在上述径向的内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轴部件配置在上述壳体的内部的、与上述旋转电机的收纳空间连通的空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差动齿轮机构具备:齿轮组和包围上述齿轮组的差动壳体部,
上述差动壳体部具备将该差动壳体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开口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在与上述第一轴以及上述第二轴不同的第三轴上,配置有将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差动齿轮机构驱动连结的反转齿轮机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轴部件配置在比上述第一轴靠下侧且比上述旋转电机的最下部靠上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构成上述差动齿轮机构的齿轮组配置在比上述定子靠上述轴向第一侧。
CN202080073212.6A 2019-11-14 2020-09-29 车用驱动装置 Pending CN1145553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06356 2019-11-14
JP2019206356 2019-11-14
JP2020-034283 2020-02-28
JP2020034283 2020-02-28
PCT/JP2020/036901 WO2021095380A1 (ja) 2019-11-14 2020-09-29 車両用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55399A true CN114555399A (zh) 2022-05-27

Family

ID=75912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3212.6A Pending CN114555399A (zh) 2019-11-14 2020-09-29 车用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51378A1 (zh)
EP (1) EP4019311A4 (zh)
JP (1) JP7276496B2 (zh)
CN (1) CN114555399A (zh)
WO (1) WO20210953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204095A1 (en) * 2021-12-23 2023-06-2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ayout for Electrical Drive Unit
FR3140020A1 (fr) * 2022-09-27 2024-03-29 Psa Automobiles Sa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reservoir d’huile dans un carter recevant un arbre de transmission,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tel vehicule
WO2024075615A1 (ja) * 2022-10-07 2024-04-11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車両用駆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22878B2 (ja) 1997-04-17 2005-02-2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用駆動装置
JP5218007B2 (ja) * 2008-12-15 2013-06-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CN105246729B (zh) * 2013-05-31 2017-09-19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5102252B (zh) * 2013-05-31 2017-07-28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JP2017028798A (ja) * 2015-07-17 2017-02-0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減速機付きモータの冷却構造
JP6796421B2 (ja) * 2016-07-22 2020-12-09 Ntn株式会社 潤滑油の供給構造
JP7039949B2 (ja) * 2017-11-17 2022-03-23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車両用駆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19311A1 (en) 2022-06-29
WO2021095380A1 (ja) 2021-05-20
JP7276496B2 (ja) 2023-05-18
EP4019311A4 (en) 2023-03-08
JPWO2021095380A1 (zh) 2021-05-20
US20240051378A1 (en) 2024-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52376B (zh) 驱动装置
CN114555399A (zh) 车用驱动装置
CN111226379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14423631A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JP7468349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WO2019208081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駆動装置
WO2019208083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22136505A (ja) 駆動装置
JP2023169192A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WO2021166298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4520563A (zh) 驱动装置和车辆
WO2019208084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の制御方法
JP7456382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5208130A (zh) 驱动装置及车辆
JP7437313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19156392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WO2019208082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22068030A (ja) トランスアクスル
JP7451069B2 (ja) ユニット
JP7399602B2 (ja) ユニット
WO2021166302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WO2021166300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US20230139180A1 (en) Drive apparatus
JP2024003505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21061675A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