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12515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512515A CN114512515A CN202111352636.9A CN202111352636A CN114512515A CN 114512515 A CN114512515 A CN 114512515A CN 202111352636 A CN202111352636 A CN 202111352636A CN 114512515 A CN114512515 A CN 11451251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trench
- disposed
- organic layer
- insulating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1
- 239000012044 organic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525 hole trans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101100366707 Arabidopsis thaliana SSL1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2346 layers by fun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101100365087 Arabidopsis thaliana SCR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102100036790 Tubulin beta-3 chai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1100366711 Arabidopsis thaliana SSL13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
- 101100366561 Panax ginseng SS1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101100366562 Panax ginseng SS1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40 vapo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771 vacuum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22907 Acrosin-binding protei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78595 Arabidopsis thaliana Squalene synthase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756551 Homo sapiens Acrosin-binding prote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713575 Homo sapiens Tubulin beta-3 cha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of the RGB subpixe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Abstract
根据一实施例,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基材;第一绝缘层,配置于所述基材之上;第一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第二绝缘层,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极重叠的开口部、不与所述第一电极重叠的第一沟槽以及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第一沟槽之间的第一面;有机层,包含发光层;以及第二电极,覆盖所述有机层,所述有机层具有:第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开口部,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第二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面;以及第三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沟槽,与所述第二部分分离。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以2020年11月1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190929号为基础并要求其优先权,在此以引用方式记载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显示元件应用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显示装置被实用化。显示元件在像素电极与共用电极之间具备有机层。有机层除了发光层之外,还包含有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等功能层。这种有机层例如通过真空蒸镀法形成。
例如,在形成层叠了多个功能层的有机层的情况下,在有机层的周缘部中功能层的端面不一致,有导致显示元件的性能恶化的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显示元件的性能恶化的显示装置。
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
基材;第一绝缘层,配置于所述基材之上;第一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第二绝缘层,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极重叠的开口部、不与所述第一电极重叠的第一沟槽以及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第一沟槽之间的第一面;有机层,包含发光层;以及第二电极,覆盖所述有机层,所述有机层具有:第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开口部,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第二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面;以及第三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沟槽,与所述第二部分分离。
其他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
基材;第一绝缘层,配置于所述基材之上;第一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第二绝缘层,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极重叠的开口部、不与所述第一电极重叠的第一沟槽、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第一沟槽之间的第一面、隔着所述开口部而位于所述第一沟槽的相反侧的第二沟槽以及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第二沟槽之间的第二面;有机层,包含发光层;以及第二电极,覆盖所述有机层,所述有机层具有:第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开口部,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第二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面;第三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沟槽,与所述第二部分分离;第四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二面;以及第五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二沟槽,与所述第四部分相邻。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显示元件的性能恶化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一个构成例的图。
图2是表示像素PX所含的子像素的布局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像素PX所含的子像素的布局的其他例的图。
图4是表示显示元件20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显示元件20的其他例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沟槽的第一形状例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沟槽的第二形状例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沟槽的第三形状例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沟槽的第四形状例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沟槽的第五形状例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构造例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第二构造例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第三构造例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第四构造例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第五构造例的剖面图。
图16是表示第六构造例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剖面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剖面图。
图19是表示显示元件20的其他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
另外,公开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的保持发明的主旨的适当变更当然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为了使说明更明确,与实际的方式相比,附图有时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但只不过是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与各图中,对关于已出现的图叙述过的构成要素发挥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有时适当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另外,在附图中,根据需要,为了容易理解,记载相互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将沿着X轴的方向称作X方向或者第一方向,将沿着Y轴的方向称作Y方向或者第二方向,将沿着Z轴的方向称作Z方向或者第三方向。将由X轴以及Y轴规定的面称作X-Y平面,将由X轴以及Z轴规定的面称作X-Z平面。将观察X-Y平面称作俯视。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为具备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作为显示元件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搭载于电视机、个人计算机、便携终端、移动电话等。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一个构成例的图。显示装置DSP在绝缘性的基材10之上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部DA。基材10既可以是玻璃,也可以是具有可挠性的树脂膜。
显示部DA具备在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上以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像素PX。像素PX具备多个子像素SP1、SP2、SP3。一个例子中,像素PX具备红色的子像素SP1、绿色的子像素SP2以及蓝色的子像素SP3。另外,像素PX也可以具备除了上述的3个颜色的子像素之外还加上白色等其他颜色的子像素而得到的四个以上的子像素。
对像素PX所含的一个子像素SP的一构成例简单地进行说明。
即,子像素SP具备像素电路1和由像素电路1驱动控制的显示元件20。像素电路1具备像素开关2、驱动晶体管3以及电容器4。像素开关2以及驱动晶体管3例如是由薄膜晶体管构成的开关元件。
关于像素开关2,栅极电极连接于扫描线GL,源极电极连接于信号线SL,漏极电极连接于构成电容器4的一个电极以及驱动晶体管3的栅极电极。关于驱动晶体管3,源极电极连接于构成电容器4的另一个电极以及电源线PL,漏极电极连接于显示元件20的阳极。显示元件20的阴极连接于供电线FL。另外,像素电路1的构成不限于图示的例子。
显示元件20是作为发光元件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例如,子像素SP1具备发射与红色波长对应的光的显示元件,子像素SP2具备发射与绿色波长对应的光的显示元件,子像素SP3具备发射与蓝色波长对应的光的显示元件。关于描述显示元件20的结构,在后面叙述。
图2是表示像素PX所含的子像素的布局的一个例子的图。这里,着眼于图1中通过单点划线表示的四个像素PX而进行说明。
构成一个像素PX的子像素SP1、子像素SP2以及子像素SP3分别形成为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状,排列在第一方向X上。若着眼于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的两个像素PX,则相邻的子像素的发光颜色互不相同。另外,若着眼于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的两个像素PX,则相邻的子像素的发光颜色相同。另外,子像素SP1、子像素SP2以及子像素SP3各自的面积可以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
图3是表示像素PX所含的子像素的布局的其他例的图。
构成一个像素PX的子像素SP1以及子像素SP2沿第二方向Y排列,子像素SP1以及子像素SP3沿第一方向X排列,子像素SP2以及子像素SP3沿第一方向X排列。子像素SP1形成为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状,子像素SP2以及子像素SP3形成为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状。子像素SP2的面积比子像素SP1的面积大,子像素SP3的面积比子像素SP2的面积大。另外,子像素SP1的面积也可以与子像素SP2的面积相同。
若着眼于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的两个像素PX,则在交替地配置了子像素SP1和子像素SP3的区域以及交替地配置了子像素SP2和子像素SP3的区域中,相邻的子像素的发光颜色互不相同。
若着眼于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的两个像素PX,则在交替地配置了子像素SP1以及子像素SP2的区域中,相邻的子像素的发光颜色互不相同。另外,在多个子像素SP3排列的区域中,相邻的子像素的发光颜色相同。
另外,图2以及图3所示的各子像素的外形相当于显示元件的第一电极或显示元件的发光区域的外形,但是以简化的方式表示,未必反映了实际的形状。
图4是表示显示元件20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绝缘层(第一绝缘层)11配置于基材10之上。图1所示的像素电路1配置于基材10之上,由绝缘层11覆盖,但这里省略图示。绝缘层11相当于显示元件20的基底层,例如是有机绝缘层。
绝缘层(第二绝缘层)12配置于绝缘层11之上。绝缘层12例如是有机绝缘层。绝缘层12形成为将显示元件20或者子像素划分,有时被称为肋、隔壁等。
显示元件20具备第一电极E1、有机层OR、第二电极E2。第一电极E1是按照每个子像素或者每个显示元件而配置的电极,有时被称作像素电极、下部电极、阳极等。第二电极E2是相对于多个子像素或者多个显示元件被共用地配置的电极,有时被称作共用电极、对置电极、上部电极、阴极等。
第一电极E1配置于绝缘层11之上,其周缘部被绝缘层12覆盖。第一电极E1与图1所示的驱动晶体管3电连接。第一电极E1例如是由铟锡氧化物(ITO)或铟锌氧化物(IZ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透明电极。另外,第一电极E1也可以是由银、铝等金属材料形成的金属电极。另外,第一电极E1也可以是透明电极以及金属电极的层叠体。例如第一电极E1可以构成为依次层叠透明电极、金属电极以及透明电极而成的层叠体,也可以构成为3层以上的层叠体。
有机层OR配置于第一电极E1之上。这种有机层OR包含发光层EL。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有机层OR还包含功能层F1以及F2。功能层F1、发光层EL以及功能层F2从第一电极E1侧依次层叠。功能层F1以及F2例如是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空穴阻挡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电子阻挡层,但也可以是其他功能层。另外,图示的功能层F1以及F2各自并不局限于单层体,也可以是层叠有多个功能层的层叠体。另外,也可以省略功能层F1以及F2的至少一方。
第二电极E2覆盖有机层OR。第二电极E2例如是由ITO或IZ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透明电极。第二电极E2与配置于显示部DA的供电线、或者配置于显示部DA的外侧的供电线电连接。另外,能够有第二电极E2被透明的保护膜(包含无机绝缘膜以及有机绝缘膜的至少一个)覆盖的情况。
在第一电极E1的电位与第二电极E2的电位相比相对较高的情况下,第一电极E1相当于阳极,第二电极E2相当于阴极。另外,在第二电极E2的电位与第一电极E1的电位相比相对较高的情况下,第二电极E2相当于阳极,第一电极E1相当于阴极。
作为一个例子,在第一电极E1相当于阳极的情况下,发光层EL与第一电极E1之间的功能层F1包含空穴注入层以及空穴传输层中的至少一个,发光层EL与第二电极E2之间的功能层F2包含电子传输层以及电子注入层中的至少一个。
这里,对绝缘层12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绝缘层12具有开口部OP、第一沟槽T1、第二沟槽T2、第一面121以及第二面122。
开口部OP形成于与第一电极E1重叠的区域,是将绝缘层12贯通至第一电极E1的贯通孔。如上述那样,第一电极E1的周缘部被绝缘层12覆盖,第一电极E1的中央部在开口部OP从绝缘层12露出。
第一沟槽T1以及第二沟槽T2形成于不与第一电极E1重叠的区域。第二沟槽T2在第一方向X上隔着开口部OP位于第一沟槽T1的相反的一侧。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沟槽T1以及第二沟槽T2均未贯通绝缘层12,但也可以将绝缘层12贯通至绝缘层11。
第一面121相当于绝缘层12中的开口部OP与第一沟槽T1之间的表面。这种第一面121包含图示的开口部OP的右侧的斜面S1和与斜面S1相连的上表面U1。
第二面122相当于绝缘层12中的开口部OP与第二沟槽T2之间的表面。这种第二面122包含图示的开口部OP的左侧的斜面S2和与斜面S2相连的上表面U2。另外,上表面U1以及U2例如是平坦面,但也可以是曲面。
绝缘层12在第一沟槽T1中具有第一侧面SS1、第二侧面SS2、底面B1。第一侧面SS1以及第二侧面SS2在第一方向X上隔开间隔地对置。第一侧面SS1与第一面121(或者上表面U1)相连。第一沟槽T1相当于由第一侧面SS1、第二侧面SS2以及底面B1包围的空间。在比较第一侧面SS1与斜面S1的倾斜的情况下,第一侧面SS1是比斜面S1陡峭的面。
第一沟槽T1的上部的第一侧面SS1与第二侧面SS2的间隔D1比第一沟槽T1的下部的第一侧面SS1与第二侧面SS2的间隔D2大。即,第一沟槽T1形成为越趋向底面B1,沿着第一方向X的宽度越小。
绝缘层12在第二沟槽T2中具有第三侧面SS3、第四侧面SS4、底面B2。第三侧面SS3以及第四侧面SS4在第一方向X上隔开间隔对置。第三侧面SS3与第二面122(或者上表面U2)相连。第二沟槽T2相当于由第三侧面SS3、第四侧面SS4以及底面B2包围的空间。在比较第三侧面SS3与斜面S2的倾斜的情况下,第三侧面SS3是比斜面S2陡峭的面。
与第一沟槽T1相同,第二沟槽T2也形成为越趋向底面B2,沿着第一方向X的宽度越小。
接下来,对有机层OR进行说明。
有机层OR具有第一部分OR1、第二部分OR2、第三部分OR3、第四部分OR4以及第五部分OR5。这些第一部分OR1、第二部分OR2、第三部分OR3、第四部分OR4以及第五部分OR5包含同一颜色的发光层EL。
第一部分OR1配置于开口部OP,覆盖第一电极E1。第二电极E2层叠于第一部分OR1。第一部分OR1位于第一电极E1与第二电极E2之间,因此能够形成显示元件20的发光区域。
第二部分OR2配置于第一面121。第二部分OR2与第一部分OR1相连。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二部分OR2遍及斜面S1以及上表面U1而连续地形成,但也有在其中途中断的情况。关于第二部分OR2中的位于第一侧面SS1的延长线上的部分,功能层F1、发光层EL以及功能层F2各自的端面大致对齐。第二电极E2层叠于第二部分OR2,并且覆盖功能层F1、发光层EL以及功能层F2各自的端面。
这种第二部分OR2位于绝缘层12与第二电极E2之间,因此几乎不发光。
第三部分OR3配置于第一沟槽T1,从第二部分OR2分离。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三部分OR3在第一沟槽T1中配置于第二侧面SS2,但几乎不配置于与第一面121相连的第一侧面SS1。另外,第三部分OR3有配置于底面B1的一部分的情况,但也有几乎不配置于底面B1的情况。另外,第三部分OR3与第二侧面SS2相接,但在第二侧面SS2与第三部分OR3之间也可以夹设有其他薄膜。第二电极E2覆盖第三部分OR3。
这种第三部分OR3位于绝缘层12与第二电极E2之间,并且从第一部分OR1完全分离,因此不发光。另外,由于第三部分OR3对发光没有贡献,因此除了如上述那样第二电极E2覆盖第三部分OR3的整体之外,也可以是第二电极E2覆盖第三部分OR3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省略覆盖第三部分OR3的第二电极E2。另外,第二电极E2也可以在该像素与相邻的像素之间中断。
第二电极E2在第二部分OR2与第三部分OR3之间不经由有机层OR而配置于第一侧面SS1。第二电极E2与第一侧面SS1相接,但在第一侧面SS1与第二电极E2之间也可以夹设有其他薄膜。另外,第二电极E2与底面B1的至少一部分相接,但在底面B1与第二电极E2之间也可以夹设有其他薄膜。在第一沟槽T1贯通至绝缘层11的情况下,第二电极E2与绝缘层11相接,但在绝缘层11与第二电极E2之间也可以夹设有其他薄膜。
第四部分OR4配置于第二面122。第四部分OR4与第一部分OR1相连。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四部分OR4遍及斜面S2以及上表面U2而连续地形成,但也有在其中途中断的情况。关于第四部分OR4中的位于第三侧面SS3的延长线上的部分,功能层F1、发光层EL以及功能层F2各自的端面大致对齐。第二电极E2层叠于第四部分OR4,并且覆盖功能层F1、发光层EL以及功能层F2各自的端面。
这种第四部分OR4位于绝缘层12与第二电极E2之间,因此绝大多数不发光。
第五部分OR5配置于第二沟槽T2,从第四部分OR4分离。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五部分OR5在第二沟槽T2中配置于第四侧面SS4,但几乎不配置于与第二面122相连的第三侧面SS3。另外,也有第五部分OR5配置于底面B2的一部分的情况,但也有几乎不配置于底面B2的情况。另外,第五部分OR5与第四侧面SS4相接,但也可以在第四侧面SS4与第五部分OR5之间夹设有其他薄膜。第二电极E2覆盖第五部分OR5。
这种第五部分OR5位于绝缘层12与第二电极E2之间,并且与第一部分OR1完全分离,因此不发光。另外,由于第五部分OR5对发光没有贡献,因此除了如上述那样第二电极E2覆盖第五部分OR5的整体之外,也可是第二电极E2覆盖第五部分OR5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省略覆盖第五部分OR5的第二电极E2。另外,第二电极E2也可以在该像素与相邻的像素之间中断。
第二电极E2在第四部分OR4与第五部分OR5之间,不经由有机层OR而配置于第三侧面SS3。第二电极E2与第三侧面SS3相接,但在第三侧面SS3与第二电极E2之间也可以夹设有其他薄膜。另外,第二电极E2与底面B2的至少一部分相接,但在底面B2与第二电极E2之间也可以夹设有其他薄膜。在第二沟槽T2贯通至绝缘层11的情况下,第二电极E2与绝缘层11相接,但在绝缘层11与第二电极E2之间也可以夹设有其他薄膜。
构成这种有机层OR的各层例如由真空蒸镀法形成。在图中用单点划线示出了用于形成有机层OR的有机材料从蒸镀源呈放射状扩展的情形。
在形成具有开口部OP、第一沟槽T1以及第二沟槽T2的绝缘层12之后,蒸镀有机材料时,第二侧面SS2以及第四侧面SS4位于有机材料的导入路径上,另一方面,第一侧面SS1以及第三侧面SS3从有机材料的导入路径偏离。
因此,如图4所示,在第二侧面SS2以及第四侧面SS4上形成有机层OR,另一方面,在第一侧面SS1以及第三侧面SS3上几乎不形成有机层OR。
如上述那样,有机层OR中的相当于周缘部的第三部分OR3从有助于发光的第一部分OR1以及与第一部分OR1相连的第二部分OR2分离。另外,相当于有机层OR的周缘部的第五部分OR5从与第一部分OR1相连的第四部分OR4分离。因此,有机层OR的周缘部的不希望的电流泄露(例如电流不是经由发光层EL而是经由功能层F1在第一电极E1与第二电极E2之间流动的不良情况)等被抑制,能够抑制显示元件20的性能恶化。
图5是表示显示元件20的其他例的剖面图。图5所示的例子,与图4所示的例子相比,有机层OR的形状不同。
有机层OR具有第一部分OR1、第二部分OR2、第三部分OR3、第四部分OR4、第五部分OR5、第六部分OR6。这些第一部分OR1、第二部分OR2、第三部分OR3、第四部分OR4、第五部分OR5以及第六部分OR6包含同一颜色的发光层EL。第二电极E2分别覆盖第一部分OR1、第二部分OR2、第三部分OR3、第四部分OR4、第五部分OR5以及第六部分OR6。
第一部分OR1配置于开口部OP,覆盖第一电极E1。
第二部分OR2配置于第一面121,与第一部分OR1相连。
第三部分OR3配置于第一沟槽T1,从第二部分OR2分离。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三部分OR3在第一沟槽T1中配置于第二侧面SS2,但几乎不配置于与第一面121相连的第一侧面SS1。另外,有第三部分OR3配置于底面B1的一部分的情况,但也有几乎不配置于底面B1的情况下。另外,第三部分OR3与第二侧面SS2相接,但在第二侧面SS2与第三部分OR3之间也可以夹设有其他薄膜。
第二电极E2在第二部分OR2与第三部分OR3之间,不经由有机层OR而配置于第一侧面SS1。第二电极E2与第一侧面SS1相接,但也可以在第一侧面SS1与第二电极E2之间夹设有其他薄膜。另外,第二电极E2与底面B1的至少一部分相接,但底面B1与第二电极E2之间也可以夹设有其他薄膜。在第一沟槽T1贯通至绝缘层11的情况下,第二电极E2与绝缘层11相接,但在绝缘层11与第二电极E2之间也可以夹设有其他薄膜。另外,由于第三部分OR3对发光没有贡献,因此除了如图5所示第二电极E2覆盖第三部分OR3的整体之外,也可以是第二电极E2覆盖第三部分OR3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省略覆盖第三部分OR3的第二电极E2。另外,第二电极E2也可以在该像素与相邻的像素之间中断。
第四部分OR4配置于第二面122,与第一部分OR1相连。
第五部分OR5配置于第二沟槽T2,与第四部分OR4相连。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五部分OR5在第二沟槽T2中配置于与第二面122相连的第三侧面SS3,但不配置于第四侧面SS4。另外,第五部分OR5有配置于底面B2的一部分的情况,但也有几乎不配置于底面B2的情况。另外,第五部分OR5与第三侧面SS3相接,但在第三侧面SS3与第五部分OR5之间也可以夹设有其他薄膜。
第六部分OR6配置于绝缘层12的上表面U3。第二沟槽T2形成于上表面U2与上表面U3之间。这种第六部分OR6从第五部分OR5分离。
第二电极E2在第五部分OR5与第六部分OR6之间,不经由有机层OR而配置于第四侧面SS4。第二电极E2与第四侧面SS4相接,但在第四侧面SS4与第二电极E2之间也可以夹设有其他薄膜。另外,第二电极E2与底面B2的至少一部分相接,但底面B2与第二电极E2之间也可以夹设有其他薄膜。在第二沟槽T2贯通至绝缘层11的情况下,第二电极E2与绝缘层11相接,但绝缘层11与第二电极E2之间也可以夹设有其他薄膜。另外,由于第六部分OR6对发光没有贡献,因此除了如图5所示第二电极E2覆盖第六部分OR6的整体之外,也可以是第二电极E2覆盖第六部分OR6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省略覆盖第六部分OR6的第二电极E2。另外,第二电极E2也可以在该像素与相邻的像素之间中断。
构成这种有机层OR的各层与图4所示的例子相同,例如通过真空蒸镀法形成。但是,这里,应用相对于基材10的法线从倾斜方向进行蒸镀的斜方蒸镀法。图中用单点划线示出了用于形成有机层OR的有机材料被从蒸镀源具有指向性地导入的情形。
在形成具有的开口部OP、第一沟槽T1以及第二沟槽T2绝缘层12之后,蒸镀有机材料时,第二侧面SS2以及第三侧面SS3位于有机材料的导入路径上,另一方面,第一侧面SS1以及第四侧面SS4从有机材料的导入路径偏离。
因此,如图5所示,在第二侧面SS2以及第三侧面SS3上形成有机层OR,另一方面,在第一侧面SS1以及第四侧面SS4上几乎不形成有机层OR。
如上述那样,有机层OR中的相当于周缘部的第三部分OR3从有助于发光的第一部分OR1以及与第一部分OR1相连的第二部分OR2分离。另外,相当于有机层OR的周缘部的第六部分OR6从与第一部分OR1相连的第四部分OR4以及第五部分OR5分离。因此,周缘部的不希望的电流泄露等被抑制,能够抑制显示元件20的性能恶化。
接下来,对形成于绝缘层12的沟槽的形状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各例中,子像素SP11以及SP12的发光颜色为红(R),子像素SP21以及SP22的发光颜色为绿(G),子像素SP11以及SP21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子像素SP12以及SP22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子像素SP11以及SP12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子像素SP21以及SP22在第二方向上排列。各图中示出了子像素SP11以及SP12中的构成显示元件的第一电极RE1以及红色的有机层ROR,并示出了子像素SP21以及SP22中的构成显示元件的第一电极GE1以及绿色的有机层GOR。
图6是表示沟槽的第一形状例的俯视图。
沟槽TY11至TY14分别沿第二方向Y延伸。
沟槽TY11以及TY12遍及子像素SP11以及SP12而连续地形成。子像素SP11以及SP12各自的第一电极RE1位于沟槽TY11以及TY12之间。
沟槽TY13以及TY14遍及子像素SP21以及SP22而连续地形成。子像素SP21以及SP22各自的第一电极GE1位于沟槽TY13以及TY14之间。
沟槽TX11至TX14分别沿第一方向X延伸,与沟槽TY11至TY14交叉。
沟槽TX11以及TX12遍及子像素SP11以及SP21而连续地形成。子像素SP11的第一电极RE1以及子像素SP21的第一电极GE1位于沟槽TX11以及TX12之间。
沟槽TX13以及TX14遍及子像素SP12以及SP22而连续地形成。子像素SP12的第一电极RE1以及子像素SP22的第一电极GE1位于沟槽TX13以及TX14之间。
若着眼于子像素SP11,则第一电极RE1被沟槽TY11以及TY12、沟槽TX11以及TX12包围。例如沟槽TY11相当于上述的第一沟槽T1;沟槽TY12相当于上述的第二沟槽;沟槽TX11相当于与沟槽TY11以及TY12相连的第三沟槽;以及沟槽TX12相当于与沟槽TY11以及TY12相连的第四沟槽。俯视时,沟槽TY11以及TY12、沟槽TX11以及TX12不与第一电极RE1重叠。
形成有有机层ROR的区域扩展至沟槽TY11以及TY12的外侧,并且,扩展至沟槽TX11以及TX12的外侧。在沟槽TY11、沟槽TY12、沟槽TX11以及沟槽TX12的至少一个中,有机层ROR分离为有助于发光的部分和周缘部。因而,显示元件的性能恶化被抑制。
在其他子像素SP12、SP21、SP22中,也与子像素SP11相同,有机层扩展至包围第一电极的四个沟槽的外侧,并在至少一个沟槽中,分离为有助于显示的部分和周缘部。因此,在各子像素中,显示元件的性能恶化被抑制。
图7是表示沟槽的第二形状例的俯视图。
第二形状例与第一形状例相比,不同点在于,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的沟槽以及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沟槽各自不连续地形成,并且各子像素的沟槽形成为环状。子像素SP11的沟槽T11包围第一电极RE1,子像素SP12的沟槽T12包围第一电极RE1,子像素SP21的沟槽T21包围第一电极GE1,子像素SP22的沟槽T22包围第一电极GE1。沟槽T11、T12、T21以及T22相互分离。
若着眼于子像素SP11,则形成有有机层ROR的区域扩展至沟槽T11的外侧。在沟槽T11的至少一部分中,有机层ROR分离为有助于显示的部分和周缘部。在其他子像素SP12、SP21、SP22中,也与子像素SP11相同。因而,在这种第二形状例中,也可获得与第一形状例相同的效果。
图8是表示沟槽的第三形状例的俯视图。
第三形状例与第一形状例相比,不同点在于,省略了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的子像素之间的沟槽。例如横切在子像素SP11与子像素SP12之间的沟槽以及横切在子像素SP21与子像素SP22之间的沟槽都没有被形成。但是,在最外周形成有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的沟槽TX。沟槽TX以连接沟槽TY11至TY14的方式连续地形成,但也可以在沟槽TY12与沟槽TY13之间中断。
有机层ROR遍及子像素SP11以及SP12而配置。在形成有有机层ROR的区域中,沿着第一方向X的两端部扩展至沟槽TY11以及TY12的外侧,沿着第二方向Y的一端部扩展至沟槽TX的外侧。
有机层GOR遍及子像素SP21以及SP22而配置。在形成有有机层GOR的区域中,沿着第一方向X的两端部扩展至沟槽TY13以及TY14的外侧,沿着第二方向Y的一端部扩展至沟槽TX的外侧。另外,这里未图示的有机层ROR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另一端部、以及有机层GOR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另一端部也分别扩展至沟槽的外侧。
在这种第三形状例中,也可获得与第一形状例相同的效果。
图9是表示沟槽的第四形状例的俯视图。
第四形状例与第一形状例相比,不同点在于,相邻的子像素之间的两条沟槽被一条沟槽取代。例如沟槽TX12形成于子像素SP11与子像素SP12之间、以及子像素SP21与子像素SP22之间。沟槽TY12形成于子像素SP11与子像素SP21之间、以及子像素SP12与子像素SP22之间。
若着眼于子像素SP11,则第一电极RE1被沟槽TY11以及TY12、沟槽TX11以及TX12包围。有机层ROR的缘部位于沟槽TY11以及TY12,并且位于沟槽TX11以及TX12。
在这种第四形状例中,也可获得第一形状例相同的效果。
图10是表示沟槽的第五形状例的俯视图。
第五形状例与第三形状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相邻的子像素之间的两条沟槽被一条沟槽取代。例如沟槽TY12形成于子像素SP11与子像素SP21之间、以及子像素SP12与子像素SP22之间。另外,在第五形状例中,与第三形状例相同,未形成横切在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子像素之间的沟槽。
在这种第五形状例中,也可获得与第一形状例相同的效果。
这里说明的第一至第五形状例,也应用于发光颜色为蓝(B)的子像素。发光颜色为红、绿、蓝的各个显示元件的性能恶化被抑制。
接下来,对遍及发光颜色不同的两个子像素的剖面构造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与以下说明的各例对应的图中,仅图示主要部分,省略了绝缘层11的下层以及有机层OR的上层的图示。各个例子示出了遍及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的红色的子像素SP11和绿色的子像素SP21的剖面构造。子像素SP11具备第一电极RE1以及有机层ROR,子像素SP21具备第一电极GE1以及有机层GOR。
图11是表示第一构造例的剖面图。在第一构造例中,例如如图6的第一形状例所示,第一电极RE1与第一电极GE1之间形成有两个沟槽TY12以及TY13。
有机层ROR配置于第一电极RE1之上并且也配置于绝缘层12之上,并且在沟槽TY12中分离。具体而言,第三部分OR3配置于沟槽TY12中的侧面SS12,但不配置于侧面SS11。即,侧面SS11的至少一部分从有机层ROR露出,有机层ROR中的第三部分OR3从第二部分OR2分离。
有机层GOR配置于第一电极GE1之上并且也配置于绝缘层12之上,并且在沟槽TY13中分离。具体而言,第五部分OR5配置于沟槽TY13中的侧面SS21,但不配置于侧面SS22。即,侧面SS22的至少一部分从有机层GOR露出,有机层GOR中的第五部分OR5从第四部分OR4分离。
有机层GOR的第五部分OR5从有机层ROR的第三部分OR3分离,但也可以相互相接。
这些有机层ROR以及GOR如参照图4说明的那样,在将有机材料以放射状蒸镀的情况下形成。
图12是表示第二构造例的剖面图。在第二构造例中,有机层ROR与第一构造例相同,在沟槽TY12中分离。
有机层GOR在沟槽TY13中分离。具体而言,第五部分OR5与第四部分OR4相连,配置于沟槽TY13中的侧面SS22,但不配置于侧面SS21。即,侧面SS21的至少一部分从有机层GOR露出,有机层GOR中的第六部分OR6从第五部分OR5分离。
这些有机层ROR以及GOR如参照图5说明的那样,通过倾斜蒸镀法形成。
图13是表示第三构造例的剖面图。在第三构造例中,例如如图9的第四形状例所示,在第一电极RE1与第一电极GE1之间形成有一个沟槽TY12。
有机层ROR在沟槽TY12中分离。具体而言,第三部分OR3配置于沟槽TY12中的底面B12,但不配置于侧面SS11。即,侧面SS11的至少一部分从有机层ROR露出,有机层ROR中的第三部分OR3从第二部分OR2分离。
有机层GOR在沟槽TY12中被分离。具体而言,第五部分OR5配置于底面B12,但不配置于侧面SS12。即,侧面SS12的至少一部分从有机层GOR露出,有机层GOR中的第五部分OR5从第四部分OR4分离。
在上述的第一构造例至第三构造例中,对在绝缘层12形成沟槽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沟槽也可以置换为突部P。通过将与上述的沟槽相同的形状的突部P配置于绝缘层12之上,能够获得与形成沟槽的情况相同的效果。作为俯视突部P时的形状例,能够应用参照图6至图10说明的沟槽的各形状例。
图14是表示第四构造例的剖面图。第一电极RE1与第一电极GE1之间的绝缘层12不具有沟槽。突部P1以及P2配置于绝缘层12之上。突部P1以及P2分别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剖面。这些突部P1以及P2例如能够与图6以及图8所示的沟槽TY12以及TY13置换,另外,能够与图7所示的沟槽T11以及T21置换。
有机层ROR配置于第一电极RE1之上并且也配置于绝缘层12之上,并且在突部P1中被分离。具体而言,第三部分OR3位于突部P1与突部P2之间,配置于绝缘层12之上,但不配置于突部P1的侧面SS11。即,侧面SS11的至少一部分从有机层ROR露出,有机层ROR中的第三部分OR3从第二部分OR2分离。
有机层GOR配置于第一电极GE1之上,并且也配置于绝缘层12之上,并且在突部P2中被分离。具体而言,第五部分OR5位于突部P1与突部P2之间,配置于绝缘层12之上,但不配置于突部P2的侧面SS12。即,侧面SS12的至少一部分从有机层GOR露出,有机层GOR中的第五部分OR5从第四部分OR4分离。
图15是表示第五构造例的剖面图。突部P配置于绝缘层12之上。突部P具有大致台形的剖面。该突部P例如能够与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的沟槽TY12置换。以下的说明设想了在形成有机层ROR之后形成有机层GOR的情况。
有机层ROR配置于第一电极RE1之上,并且也配置于绝缘层12之上,并且在突部P中被分离。具体而言,第二部分OR2配置于突部P的侧面SS12。第三部分OR3在突部P与第一电极GE1之间被配置于绝缘层12之上,但不配置于突部P的侧面SS11。即,侧面SS11的至少一部分从有机层ROR露出,有机层ROR中的第三部分OR3从第二部分OR2分离。
有机层GOR配置于第一电极GE1之上,并且也配置于绝缘层12之上,并且在突部P中被分离。具体而言,第四部分OR4覆盖有机层ROR的第三部分OR3,并且配置于突部P的侧面SS11。第五部分OR5配置于有机层ROR的第二部分OR2之上,但不配置于突部P的侧面SS12。即,侧面SS12的至少一部分从有机层GOR露出,有机层GOR中的第五部分OR5从第四部分OR4分离。
图16是表示第六构造例的剖面图。第六构造例与第五构造例子相比,不同点在于,突部P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剖面。
有机层ROR配置于第一电极RE1之上,并且也配置于绝缘层12之上,并且在突部P中被分离。具体而言,有机层ROR被分离成位于突部P与第一电极RE1之间的第二部分OR2和位于突部P与第一电极GE1之间的第三部分OR3。
有机层GOR配置于第一电极GE1之上,并且也配置于绝缘层12之上,在突部P中被分离。具体而言,有机层GOR被分离成位于突部P与第一电极GE1之间的第四部分OR4、位于突部P与第一电极RE1之间的第五部分OR5。
在这些第一至第六构造例中,有机层ROR以及GOR各自分离成有助于显示的部分和周缘部,显示元件的性能恶化被抑制。
另外,第一至第六构造例也应用于发光颜色为蓝(B)的子像素。即,发出蓝色光的有机层BOR也被分离成有助于显示的部分和周缘部,显示元件的性能恶化被抑制。
接下来,对变对形例进行说明。
图17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剖面图。
第一变形例,与图4所示的例子相比,不同点在于,第一沟槽T1以及第二沟槽T2的正下方被配置有供电线FL。供电线FL配置于绝缘层11之上,例如由与第一电极E1相同的材料形成。第一沟槽T1以及第二沟槽T2各自贯通至供电线FL。即,供电线FL分别位于第一沟槽T1以及第二沟槽T2的底面。
第二电极E2在第一沟槽T1以及第二沟槽T2中与供电线FL相接。由此,能够通过供电线FL对第二电极E2供给规定的电位。
图18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剖面图。
第二变形例与图5所示的例子相比,不同点在于,在第一沟槽T1以及第二沟槽T2的正下方被配置有供电线FL。第二电极E2在第一沟槽T1以及第二沟槽T2中,与供电线FL相接。由此,能够通过供电线FL对第二电极E2供给规定的电位。
在第一变形例以及第二变形例中,第一沟槽T1以及第二沟槽T2这两方的正下方被配置有供电线FL,但也可以在第一沟槽T1以及第二沟槽T2中的某一个的正下方配置供电线FL。另外,在第一沟槽T1以及第二沟槽T2未贯通至绝缘层11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形成于绝缘层12的第一沟槽T1以及第二沟槽T2的底面配置供电线FL。
图19是表示显示元件20的其他例的剖面图。
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有机层(包含发光层EL、功能层F1以及F2)OR遍及相邻的子像素而共用配置。例如包含同一颜色的发光层EL的有机层OR遍及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的子像素SP31以及SP32而配置。同样,包含同一颜色的发光层EL的有机层OR也配置于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子像素。进一步而言,在显示部DA的所有的子像素SP中配置有包含同一颜色的发光层EL的有机层OR。即,图19所示的例子适用于单色显示的显示装置DSP。例如在各显示元件20的发光颜色为白色的情况下,通过配置与显示元件20对置的滤色器,能够实现多色显示。另外,在各显示元件20的发光颜色为紫外光的情况下,通过配置与显示元件20对置的光转换层,能够实现多色显示。
第一沟槽T1形成于子像素SP31的第一电极E31与子像素SP32的第一电极E32之间的绝缘层12。有机层OR在第一沟槽T1中被分离为配置于子像素SP31的有机层OR31和配置于子像素SP32的有机层OR32。
有机层OR31几乎不配置于第一沟槽T1的第一侧面SS1。有机层OR32配置于第一沟槽T1的第二侧面SS2,但几乎不配置于第一侧面SS1。覆盖有机层OR31以及OR32的第二电极E2不经由有机层OR而配置于第一侧面SS1。
在应用参照图5说明的倾斜蒸镀法的情况下,在相邻的子像素间的沟槽中,与上述同样地分离有机层OR。由此,相邻的子像素之间的串扰被抑制。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够抑制显示元件的性能恶化的显示装置。
以上,以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显示装置为基础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适当设计变更而能够实施的所有显示装置也只要包含本发明的主旨就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思想范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各种变形例,这些变形例也被理解为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上述的实施方式适当进行的构成要素的追加、删除、或设计变更、或者进行的工序的追加、省略或条件变更,也是只要具备本发明的主旨就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另外,关于通过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方式所带来的其他作用效果,根据本说明书的记载而显而易见的内容、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适当想到的内容当然也被理解为由本发明所带来。
Claims (16)
1.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基材;
第一绝缘层,配置于所述基材之上;
第一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
第二绝缘层,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极重叠的开口部、不与所述第一电极重叠的第一沟槽以及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第一沟槽之间的第一面;
有机层,包含发光层;以及
第二电极,覆盖所述有机层,
所述有机层具有:
第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开口部,覆盖所述第一电极;
第二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面;以及
第三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沟槽,与所述第二部分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以及所述第三部分包含同一颜色的所述发光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绝缘层还具有所述第一沟槽的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
所述第二电极不经由所述有机层地配置于与所述第一面相连的所述第一侧面,
所述第三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二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沟槽的上部中的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间隔比所述第一沟槽的下部中的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间隔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绝缘层还具有:
隔着所述开口部而位于所述第一沟槽的相反侧的第二沟槽;以及
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第二沟槽之间的第二面,
所述有机层具有:
配置于所述第二面的第四部分;以及
配置于所述第二沟槽且与所述第四部分分离的第五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绝缘层还具有,所述第二沟槽的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
所述第二电极不经由所述有机层地配置于与所述第二面相连的所述第三侧面,
所述第五部分配置于所述第四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绝缘层还具有:
隔着所述开口部而位于所述第一沟槽的相反侧的第二沟槽;
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第二沟槽之间的第二面;以及
所述第二沟槽的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
所述有机层具有:
配置于所述第二面的第四部分;以及
配置于与所述第二面相连的所述第三侧面的第五部分,
所述第二电极不经由所述有机层地配置于所述第四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绝缘层还具有不与所述第一电极重叠的第三沟槽以及第四沟槽,
所述第三沟槽以及所述第四沟槽各自与所述第一沟槽以及所述第二沟槽相连,
俯视时,所述第四沟槽隔着所述第一电极而位于所述第三沟槽的相反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还具备位于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的供电线,
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沟槽中与所述供电线相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有机层还包含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以及电子传输层中的至少一个。
11.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基材;
第一绝缘层,配置于所述基材之上;
第一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
第二绝缘层,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极重叠的开口部、不与所述第一电极重叠的第一沟槽、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第一沟槽之间的第一面、隔着所述开口部而位于所述第一沟槽的相反侧的第二沟槽以及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第二沟槽之间的第二面;
有机层,包含发光层;以及
第二电极,覆盖所述有机层,
所述有机层具有:
第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开口部,覆盖所述第一电极;
第二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面;
第三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沟槽,与所述第二部分分离;
第四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二面;以及
第五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二沟槽,与所述第四部分相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所述第四部分以及所述第五部分包含同一颜色的所述发光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沟槽具有与所述第一面相连的第一侧面以及与所述第一侧面对置的第二侧面,
所述第二沟槽具有与所述第二面相连的第三侧面以及与所述第三侧面对置的第四侧面,
所述第二电极不经由所述有机层地配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四侧面,
所述第三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二侧面,
所述第五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三侧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还具备位于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面的供电线,
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沟槽中与所述供电线相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有机层还包含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以及电子传输层中的至少一个。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沟槽的上部中的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间隔比所述第一沟槽的下部中的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间隔大,
所述第二沟槽的上部中的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的间隔比所述第二沟槽的下部中的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的间隔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90929 | 2020-11-17 | ||
JP2020190929A JP7570896B2 (ja) | 2020-11-17 | 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12515A true CN114512515A (zh) | 2022-05-17 |
Family
ID=81345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352636.9A Pending CN114512515A (zh) | 2020-11-17 | 2021-11-16 | 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157905A1 (zh) |
CN (1) | CN114512515A (zh) |
DE (1) | DE102021210744A1 (zh) |
TW (1) | TWI80401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210152058A (ko) * | 2020-06-04 | 2021-12-15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103098A (ja) * | 2005-09-30 | 2007-04-19 | Seiko Epson Corp | 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有機el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CN101556989A (zh) * | 2008-04-11 | 2009-10-14 | 索尼株式会社 | 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
CN101599534A (zh) * | 2008-06-06 | 2009-12-09 | 索尼株式会社 | 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显示单元和电子装置 |
JP2013054979A (ja) * | 2011-09-06 | 2013-03-21 | Sony Corp | 有機el表示装置、有機el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
CN104112762A (zh) * | 2013-04-19 | 2014-10-22 | 索尼公司 | 显示单元、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US20160093680A1 (en) * | 2014-09-26 | 2016-03-31 | Lg Display Co., Ltd.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US20170278919A1 (en) * | 2014-09-22 | 2017-09-28 | Sony Corporation | Display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CN107565041A (zh) * | 2016-06-30 | 2018-01-09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KR20190066495A (ko) * | 2017-12-05 | 2019-06-13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
US20200111858A1 (en) * | 2018-10-08 | 2020-04-09 | Lg Displa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62423B (en) * | 2011-03-02 | 2016-12-1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
KR101994227B1 (ko) * | 2012-12-07 | 2019-09-30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
JP6136890B2 (ja) * | 2013-11-26 | 2017-05-3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
KR102255063B1 (ko) * | 2013-11-28 | 2021-05-21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
CN104752476B (zh) * | 2013-12-31 | 2018-05-22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US9570471B2 (en) * | 2014-08-05 | 2017-02-14 | Lg Display Co., Ltd.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N104659070B (zh) * | 2015-03-13 | 2018-11-16 |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
KR102394427B1 (ko) * | 2015-04-02 | 2022-05-04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
KR102397686B1 (ko) * | 2015-10-30 | 2022-05-12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
KR20180047584A (ko) * | 2016-10-31 | 2018-05-10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보조 전극을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KR20180062284A (ko) * | 2016-11-30 | 2018-06-08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
KR102083315B1 (ko) * | 2017-09-11 | 2020-03-0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KR101948898B1 (ko) * | 2017-09-29 | 2019-02-15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발광 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
KR102514205B1 (ko) * | 2017-12-07 | 2023-03-27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
KR102468861B1 (ko) * | 2017-12-22 | 2022-11-18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
KR102520022B1 (ko) * | 2018-11-26 | 2023-04-10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KR20200069729A (ko) * | 2018-12-07 | 2020-06-17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CN111384107B (zh) * | 2018-12-27 | 2023-03-10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JP7244352B2 (ja) | 2019-05-22 | 2023-03-22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ファイル管理装置 |
JPWO2022190597A1 (zh) * | 2021-03-08 | 2022-09-15 |
-
2021
- 2021-09-27 DE DE102021210744.3A patent/DE102021210744A1/de active Pending
- 2021-10-21 US US17/451,676 patent/US20220157905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10-25 TW TW110139464A patent/TWI804018B/zh active
- 2021-11-16 CN CN202111352636.9A patent/CN11451251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103098A (ja) * | 2005-09-30 | 2007-04-19 | Seiko Epson Corp | 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有機el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CN101556989A (zh) * | 2008-04-11 | 2009-10-14 | 索尼株式会社 | 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
CN101599534A (zh) * | 2008-06-06 | 2009-12-09 | 索尼株式会社 | 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显示单元和电子装置 |
JP2013054979A (ja) * | 2011-09-06 | 2013-03-21 | Sony Corp | 有機el表示装置、有機el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
CN104112762A (zh) * | 2013-04-19 | 2014-10-22 | 索尼公司 | 显示单元、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US20170278919A1 (en) * | 2014-09-22 | 2017-09-28 | Sony Corporation | Display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CN111047994A (zh) * | 2014-09-22 | 2020-04-21 | 索尼公司 | 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装置 |
US20160093680A1 (en) * | 2014-09-26 | 2016-03-31 | Lg Display Co., Ltd.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CN107565041A (zh) * | 2016-06-30 | 2018-01-09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KR20190066495A (ko) * | 2017-12-05 | 2019-06-13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
US20200111858A1 (en) * | 2018-10-08 | 2020-04-09 | Lg Displa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21957A (zh) | 2022-06-01 |
TWI804018B (zh) | 2023-06-01 |
DE102021210744A1 (de) | 2022-05-19 |
US20220157905A1 (en) | 2022-05-19 |
JP2022080003A (ja) | 2022-05-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446623B2 (en)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 |
US11818930B2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14551519A (zh) | 显示装置 | |
US12108631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20230422551A1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14512515A (zh) | 显示装置 | |
US20220416209A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 |
US20220157900A1 (en) | Display device | |
US20220238840A1 (en) | Display device | |
US20220199937A1 (en) | Display device | |
JP7570896B2 (ja) | 表示装置 | |
JP7520697B2 (ja) | 表示装置 | |
WO2022163310A1 (ja) | 表示装置 | |
US12035571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20240023392A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 |
US12114530B2 (en) |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first electrode including an end portion inside a trench | |
US20220231263A1 (en) | Display device | |
WO2022172670A1 (ja) | 表示装置 | |
US20220416204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6848951A (zh) | 显示装置 | |
CN116264798A (zh) |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6848571A (zh) | 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