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03793B - 电气设备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气设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03793B
CN114503793B CN201980101062.2A CN201980101062A CN114503793B CN 114503793 B CN114503793 B CN 114503793B CN 201980101062 A CN201980101062 A CN 201980101062A CN 114503793 B CN114503793 B CN 1145037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t hole
housing
opening
vent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10106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03793A (zh
Inventor
小原崇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503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037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037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037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3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26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e.g.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 H05K5/0047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e.g.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having a two-part housing enclosing a PCB
    • H05K5/0056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e.g.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having a two-part housing enclosing a PCB characterized by features for protect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against vibration and moisture, e.g. potting, holders for relatively large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3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5K5/0215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with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ttached to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6Hermetically-sealed casings
    • H05K5/068Hermetically-sealed casings having a pressure compensation device, e.g. membrane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气设备装置包括将电子元器件(2)收纳在内部空间的壳体(1),具有连通壳体(1)的外部与内部的通气孔(5),通气孔(5)形成在壳体(1)的壁(111)的内部,通气孔(5)的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下方(Y2)侧与壳体(1)的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部(51),通气孔(5)的另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上方(Y1)侧与壳体(1)的内部连通的第二开口部(52),第二开口部(52)设置有封闭第二开口部(52)的防水通气膜(6)。

Description

电气设备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气设备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气设备装置在相对于车体安装面倾斜的盖的壁上具备壳体通气孔,在该壳体通气孔的壳体内侧开口上具备通气防水膜。包括防护壁及在其内部相对于壳体通气孔弯曲的防护壁通气孔,使得覆盖框体通气孔的外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1058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的电气设备装置搭载在车辆室外,防水通气膜由于通过高压清洗等侵入通气孔内而积存的水而局部被封闭,防水通气膜的通气量可能会降低。由此,使壳体内外的压力差平衡化的时间增加(速度降低),作为结果,存在下述问题:由于在短期间内产生的壳体内外的压力差而引起壳体的变形、密封件和防水通气膜的破损、或者该壳体内的大气压传感器的误检测,且作为电气设备装置的质量下降。
本申请公开了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降低到达设置在通气孔中的防水通气膜的水的、高质量的电气设备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申请所公开的电气设备装置包括电子元器件和将所述电子元器件收纳在内部空间的壳体,在所述电气设备装置中,
具有连通所述壳体的外部与内部的通气孔,
所述通气孔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壁的内部,
所述通气孔的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下方侧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部,
所述通气孔的另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上方侧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的第二开口部,
所述第二开口部设置有封闭所述第二开口部的防水通气膜。
此外,本申请所公开的电气设备装置包括电子元器件和将所述电子元器件收纳在内部空间的壳体,在所述电气设备装置中,
具有连通所述壳体的外部与内部的通气孔,
所述通气孔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壁的内部,
所述通气孔包括:第一通气孔,该第一通气孔的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下方侧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部,另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上方侧被所述壳体的所述壁封闭的封闭部;以及
第二通气孔,该第二通气孔的一端侧具有在所述第一通气孔开口的第三开口部,另一端侧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
所述第二通气孔的所述第二开口部设置有封闭所述第二开口部的防水通气膜。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所公开的电气设备装置,
能降低到达设置在通气孔中的防水通气膜的水,具有高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部分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将图3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倾斜设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长度与通气孔的半径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长度与通气孔的纵向宽度和横向宽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局部的结构的剖视放大图。
图11是表示将图10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倾斜设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其他结构的外观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截面形状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其他截面形状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其他截面形状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其他截面形状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其他截面形状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其他截面形状的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其他截面形状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其他截面形状的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其他截面形状的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局部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局部的其他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其他结构的外观图。
图26是表示图24和图25中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局部的结构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图27是表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其他结构的外观图。
图28是表示图27中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局部的结构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局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局部的其他结构的剖视图。
图31是表示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周缘的壳体壁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图31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周缘的壳体壁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33是表示图32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周缘的壳体壁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4是表示图32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周缘的壳体壁的其他结构的俯视图。
图35是表示图31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周缘的壳体壁的其他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36是表示图35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周缘的壳体壁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7是表示图35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周缘的壳体壁的其他结构的俯视图。
图38是表示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9是表示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其他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结构的外观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局部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表示将图3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倾斜设置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长度与通气孔的半径之间的关系的图。
本申请的电气设备装置100例如作为车辆的外部物体配置在车辆的引擎盖内等。因此,例如,如图3所示,当在雨天行驶时、清洗车辆时等时,电气设备装置100可能被浸水81,从而在电气设备装置100中形成水洼83。这是一个示例,本申请的电气设备装置100当然也能在其他环境中使用,并且当被设置在有可能接触水81的环境中时特别有效。另外,这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是相同的,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图中,电气设备装置100具有电子元器件2和用于将电子元器件2收纳在内部空间中的壳体1。壳体1包括有底筒状的第一壳体11、封闭第一壳体11的开口部的第二壳体12、连接器3和通气孔5。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的接合部通过嵌合结构形成,并通过防水密封件13以气密状态紧密接触。连接器3确保壳体1内的电子元器件2与外部之间的电连接,并且以气密状态来设置。这里,连接器3设置在壳体1的重力方向下方Y2侧。
如图3所示,通气孔5将壳体1的外部与内部连通,这里,形成在第一壳体11的壁111的内部。通气孔5的一端侧具有第一开口部51,第一开口部51在重力方向下方Y2侧与壳体1的外部连通。通气孔5的另一端侧具有第二开口部52,第二开口部52在重力方向上方Y1侧与壳体1的内部连通。因此,通气孔5通过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和第二开口部52连通壳体1的外部与内部。另外,通气孔5的从第二开口52到第一开口51的方向朝向重力方向下方Y2侧来形成。通气孔5形成为在重力方向Y上具有相同半径r的圆筒状。
封闭第二开口部52的防水通气膜6设置在第二开口部52。防水通气膜6具有使气体通过但抑制水通过的功能。例如,通过调整防水通气膜6具有的微孔径,从而具有通气性和防水性。壳体1的壁111例如由树脂材料和金属材料形成。
根据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1的电气设备装置100,由于通气孔5的从第二开口部52到第一开口部51的方向朝向重力方向下方Y2侧来形成,因此能够防止水81从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浸入。
此外,关于可靠地防止水81从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浸入的情况,将基于图3说明从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到第二开口部52的重量方向的最短长度H1(以下,有时称为通气孔5的长度H1)。如图3所示,水81与通气孔5接触,在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附近的壁111的外侧产生水洼83。然后,在通气孔5中发生毛细管现象,该水洼83的水81成为上升水82,存在于通气孔5内。此外,由于重力方向下方Y2的重力,从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开始水81中产生中间变细部分86,进而变成水滴85而落下。然后,在上升水82的上表面,产生界面通过水81的表面张力提升的力F1和向上升水位部分施加的力F2。
在与通气孔5的从第一开口部51到第二开口部52的方向、此处为通气孔5的第一中心轴Q1的方向正交的方向X的截面形状(以下也称为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的最小面积位置处,在内包于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是圆形,因此,
将通气孔5的长度H1形成得比2×T×cosθ/(γ×r)要长。
r:内包于通气孔5的最小面积位置的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的半径,
γ:水81的比重:9800N/m3
T:水81的表面张力:0.073N/m,
θ:水81与形成通气孔5的壳体1的壁111的材料的接触角度:30°~60°
这里,由于通气孔5从第一开口部51到第二开口部52形成为具有相同半径r的圆筒状,因此,上述所示的通气孔5的方向X的最小面积位置也相当于从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到第二开口部52的任意位置。并且,在内包于该最小面积位置的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是圆形。
如果这样形成,则通气孔5的长度H1变得比上升水82的高度(水位)H要长,因此能可靠地防止防水通气膜6与水81接触。
此外,如图4所示,还可以假设电气设备装置100设置在倾斜部中的情况。即使在如图4那样设置的情况下,由于通气孔5与上升水82之间的关系在重力方向Y上相同,因此如图4所示,如果考虑从通气孔5中的第一开口部51到第二开口部52的重力方向Y的最短长度H1,则与上述情况相同,由于通气孔5的重力方向Y的长度H1形成得比上升水82的高度(水位)H要长,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防水通气膜6与水81接触。
在这些情况下,通气孔5的半径r与水位H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根据通气孔5的半径r,只要使通气孔5的长度H1形成得比水位H长即可。图5示出了水81与形成通气孔5的壳体1的壁111的材料之间的接触角度θ为30°和60°的情况。由图5可知,接触角度θ为30°时,水位H高于60°。因此,也可以认为,在壁111的材料不清楚的情况下,与接触角度θ为30°的情况相比,通气孔5的长度H1可以形成得较长。
根据上述构成的实施方式1的电气设备装置,
由于在包括电子元器件和将所述电子元器件收纳在内部空间中的壳体的电气设备装置中,
具有连通所述壳体的外部与内部的通气孔,
所述通气孔形成在所述壳体壁内部,
所述通气孔的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下方侧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部,
所述通气孔的另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上方侧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的第二开口部,
所述第二开口部设置有封闭所述第二开口部的防水通气膜,
因而,由于通气孔的从第二开口部到第一开口部的方向是重力方向下方侧,因此暂时浸入通气孔的水能够通过重力排出,从而能避免通气孔封闭,保持透气性。
此外,由于在壳体的壁内形成通气孔,因此能够无突出地形成壳体外形,从而提高了壳体的搭载性能。
另外,所述通气孔中,在与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到所述第二开口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X的截面形状的最小面积位置处,在内包于所述通气孔的所述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是圆形,在上述情况下,
所述通气孔中的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到所述第二开口部的重力方向的最短长度形成得比2×T×cosθ/(γ×r)要长,其中,
r:内包于通气孔5的最小面积位置的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的半径,
γ:水的比重:9800N/m3
T:水的表面张力:0.073N/m,
θ:水与形成通气孔5的壳体1的壁111的材料之间的接触角度:30°~60°,
因此,通气孔的长度形成为水通过重力排出到壳体外部的力高于水通过表面张力吸入通气孔的力,因此能防止从壳体的外部被连续喷射到通气孔的第一开口部的水吸入通气孔导致防水通气膜被水覆盖,避免通气量降低。
实施方式2.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结构的外观图。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长度与通气孔的纵向宽度和横向宽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通气孔5形成为圆筒状的示例,但在本实施方式2中,如图6所示,对与通气孔5的从第一开口部51到第二开口部52的方向、这里为通气孔5的第一中心轴Q1的方向正交的方向X的截面形状是长方形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这里假设在从第一开口部51到第二开口部52的所有位置处形成为具有相同长方形形状的筒状。另外,其他结构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因此赋予同一标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根据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2的电气设备装置100,由于通气孔5的从第二开口部52向第一开口部51的方向形成于重力方向下方Y2侧,因此能够防止水81从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浸入。
另外,对可靠地防止水81从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浸入的情况进行说明。如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图3所示的关系在该实施方式2中也具有相同的关系。
在与通气孔5的从第一开口部51到第二开口部52的方向、这里为与第一中心轴Q1的方向正交的方向X的截面形状的最小面积位置处,在内包于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是长方形,由于为上述情况,因此,通气孔5的长度H1形成得比2×T×(W+L)×cosθ/(γ×W×L)要长。
W、L:内包于通气孔5的最小面积位置的截面形状之中的长方形的纵向宽度W和横向宽度L,
γ:水81的比重:9800N/m3
T:水81的表面张力:0.073N/m,
θ:水81与形成通气孔5的壳体1的壁111的材料之间的接触角度:30°~60°。
这里,由于通气孔5从第一开口部51到第二开口部52形成为具有相同长方形的筒状,因此,上述所示的通气孔5的方向X的最小面积位置也相当于通气孔5的从第一开口部51到第二开口部52的任意位置。并且,在内包于该最小面积位置的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是长方形。
如果这样形成,则通气孔5的长度H1变得比上升水82的高度(水位)H要长,因此能可靠地防止防水通气膜6与水81接触。
此外,还假设电气设备装置100设置在倾斜部的情况。该情况下,由于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4所示的情况相同地形成,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这些情况下,通气孔5的纵向宽度W和横向宽度L与水位H之间的关系如图7所示,根据通气孔5的纵向宽度W和横向宽度L,可以使通气孔5的长度H1形成得比水位H长。图7示出了水81与形成通气孔5的壳体1的壁111的材料之间的接触角度θ为30°的情况。从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5也能理解,在接触角度θ为30°的情况下,水位H变得比60°要高,因此只示出接触角度θ为30°的情况。因此,也可以认为,在壁111的材料不清楚的情况下,与接触角度θ为30°的情况相比,通气孔5的长度H1可以形成得较长。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2的电气设备装置,当然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所述通气孔中,在与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到所述第二开口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的最小面积位置处,在内包于所述通气孔的所述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是长方形,在上述情况下,
所述通气孔的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到所述第二开口部的重力方向的最短长度形成得比2×T×(W+L)×cosθ/(γ×W×L)要长,其中,
W、L:内包于所述通气孔的最小面积位置的所述截面形状之中的长方形的纵向宽度和横向宽度,
γ:水的比重:9800N/m3
T:水的表面张力:0.073N/m,
θ:水与形成所述通气孔的所述壳体的所述壁的材料之间的接触角度:30°~60°,
因此,通气孔的长度形成为水通过重力排出到壳体外部的力高于水通过表面张力吸入通气孔的力,因此能防止从壳体的外部被连续喷射到通气孔的第一开口部的水吸入通气孔导致防水通气膜被水覆盖,避免通气量降低。
实施方式3.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结构的外观图。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局部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图11是表示将图10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倾斜设置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其他结构的外观图。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气孔5形成为在重力方向Y上连通的筒状的情况,但在本实施方式3中,将说明通过第一通气孔501和第二通气孔502形成连通壳体1的外部与内部并形成在壳体1的壁111的内部的通气孔5的情况。图中,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图10中,第一通气孔501的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下方Y2侧与壳体1的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部51,另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上方Y1侧被壳体1的壁111封闭的封闭部54。第二通气孔502的一端侧具有在第一通气孔501中开口的第三开口部53,另一端侧具有与壳体1的内部连通的第二开口部52。封闭第二开口部52的防水通气膜6设置在第二通气孔502的第二开口部52。
此外,当使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中心轴Q1与重力方向Y一致时,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中心轴Q1与第二通气孔502的第二中心轴Q2从重力方向下方Y2侧起所形成的角度θ1形成为90°以上。但是,角度θ1并不限于此,只要为90°以上且小于180°即可另外,与第二通气孔502的第二中心轴Q2正交的方向、这里为与重力方向Y相同方向的第二通气孔502的截面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这是因为这样形成的第二通气孔502不受从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开口部51浸入的水81的影响。然而,考虑到水81到达第二通气孔502的第三开口部53的情况,优选角度θ1形成为90°以上且第二通气孔502向重力方向上方Y1以上倾斜。
因此,通气孔5通过通气孔5的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开口部51和第二通气孔502的第二开口部52连通壳体1的外部与内部。另外,通气孔5的从第一通气孔501的封闭部54到第一开口部51的方向朝向重力方向下方Y2侧来形成。这里,第一通气孔501形成为在重力方向Y上具有相同半径r的圆筒状。
根据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3的电气设备装置100,由于通气孔5的第一通气孔501的从封闭部54到第一开口部51的方向形成于重力方向下方Y2侧,因此能够防止水81从通气孔5的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开口部51浸入。另外,由于通气孔5中在与重力方向Y不同的方向上形成有第二通气孔502,因此当水81从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开口部51浸入时,该水81难以插入第二通气孔502,能够防止设置在第二通气孔502的第二开口部52处的防水通气膜6与水81接触。
此外,关于可靠地防止水81从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开口部51浸入的情况,将基于图10说明通气孔5的从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开口部51到第二通气孔502的第三开口部53的重力方向Y的最短长度H1(以下,有时称为通气孔5的长度H1)。如图10所示,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当水81与第一通气孔501接触并在第一通气孔501中发生毛细管现象时,在上升水82的上表面上产生界面被水81的表面张力拉起的力F1和施加在上升的水位部分上的力F2。
在与通气孔5的从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开口部51到第二通气孔502的第三开口部53的方向、这里为通气孔5的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中心轴Q1的方向正交的方向X的截面形状(以下也称为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的最小面积位置处,在内包于第一通气孔501的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是圆形,由于为上述情况,因此,第一通气孔501的长度H1形成得比2×T×cosθ/(γ×r)要长,其中,
r:内包于通气孔5的最小面积位置的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的半径,
γ:水81的比重:9800N/m3
T:水81的表面张力:0.073N/m,
θ:水81与形成通气孔5的壳体1的壁111的材料之间的接触角度:30°~60°。
这里,由于第一通气孔501形成为从第一开口部51到第二通气孔502的第三开口部53具有相同半径r的圆筒状,因此,上述所示的第一通气孔501的方向X的最小面积位置也相当于从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开口部51到第二通气孔502的第三开口部53的任意位置。并且,在内包于该最小面积位置的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是圆形。
而且,如果这样形成,则第一通气孔501的长度H1变得比上升水82的高度(水位)H要长,因此能可靠地防止防水通气膜6与水81接触。另外,通气孔5的第一通气孔501的半径r与水位H之间的关系与上述实施方式1所示的图5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此外,如图11所示,还可以假设电气设备装置100设置在倾斜部中的情况。即使在如图11那样设置的情况下,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第一通气孔501与上升水82之间的关系在重力方向Y上也是相同的,因此如图11所示,如果考虑从第一通气孔501中的第一开口部51到第二通气孔502的第三开口部53的重力方向Y的最短长度H1,则与上述情况相同,通气孔5的重力方向Y的长度H1形成得比上升水82的高度(水位)H要长,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防水通气膜6与水81接触。
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3的其他电气设备装置100的结构,如图12所示,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对与通气孔5的第一通气孔501的从第一开口部51到封闭部54的方向、即通气孔5的第一通气孔501正交的方向X的截面形状是长方形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这里假设第一通气孔501在从第一开口部51到封闭部54的所有位置处形成为具有相同长方形形状的筒状。另外,其他结构具有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赋予同一标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根据上述那样构成的图12中的实施方式3的其他电气设备装置100,由于通气孔5的第一通气孔501的从封闭部54到第一开口部51的方向形成于重力方向下方Y2侧,因此能够防止水81从通气孔5的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开口部51浸入。另外,由于通气孔5中在与重力方向Y不同的方向上形成有第二通气孔502,因此当水81从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开口部51浸入时,该水81难以插入第二通气孔502,能够防止设置在第二通气孔502的第二开口部52处的防水通气膜6与水81接触。
另外,对可靠地防止水81从通气孔5的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开口部51浸入的情况进行说明。如上述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那样,图10所示的关系在该结构中也具有相同的关系。
在与通气孔5的从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开口部51到第二通气孔502的第三开口部53的方向、这里为通气孔5的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中心轴Q1的方向正交的方向X的截面形状的最小面积位置处,在内包于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是长方形,由于为上述情况,因此,通气孔5的长度H1形成得比2×T×(W+L)×cosθ/(γ×W×L)要长,其中,
W、L:内包于通气孔5的最小面积位置的截面形状之中的长方形的纵向宽度W和横向宽度L,
γ:水81的比重:9800N/m3
T:水81的表面张力:0.073N/m,
θ:水81与形成通气孔5的壳体1的壁111的材料的接触角度:30°~60°。
这里,由于通气孔5从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开口部51到封闭部54形成为具有相同长方形的筒状,因此,上述所示的通气孔5的方向X的最小面积位置也相当于通气孔5的从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开口部51到封闭部54的任意位置。并且,该最小面积位置的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是长方形。
如果这样形成,则通气孔5的长度H1变得比上升水82的高度(水位)H要长,因此能可靠地防止防水通气膜6与水81接触。另外,通气孔5的第一通气孔501的纵向宽度W和横向宽度L与水位H之间的关系与上述实施方式2所示的图7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此外,还假设电气设备装置100设置在倾斜部的情况。该情况下,由于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3的图11所示的情况相同地形成,因此省略其说明。
根据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3的电气设备装置,
在包括电子元器件和将所述电子元器件收纳在内部空间的壳体的电气设备装置中,
具有连通所述壳体的外部与内部的通气孔,
所述通气孔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壁的内部,
所述通气孔具有:第一通气孔,该第一通气孔的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下方侧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部,另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上方侧被所述壳体的所述壁封闭的封闭部;以及
第二通气孔,该第二通气孔的一端侧具有在所述第一通气孔开口的第三开口部,另一端侧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
所述第二通气孔的所述第二开口部设置有封闭所述第二开口部的防水通气膜,因此,
通过将第一通气孔与外部的连接设为重力方向下侧,从而能够通过重力排出暂时浸入到通气孔的水,避免了第二通气孔的关闭,从而能够维持通气性。
另外,通过在壳体的壁内形成通气孔,从而没有从壳体外形突出的部分,由此壳体的搭载性能得以提高。
另外,在所述第一通气孔中,在与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到所述第三开口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的最小面积位置处,在内包于所述第一通气孔的所述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是圆形,在上述情况下,
设所述通气孔中的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到所述第三开口部的重力方向的最短长度形成得比2×T×cosθ/(γ×r)要长,其中,
r:内包于在所述第一通气孔的最小面积位置的所述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的半径,
γ:水的比重:9800N/m3
T:水的表面张力:0.073N/m,
θ:水与形成所述通气孔的所述壳体的所述壁的材料之间的接触角度:30°~60°,
另外,在所述第一通气孔中,在与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到所述第三开口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的最小面积位置处,在内包于所述第一通气孔的所述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是长方形,在上述情况下,
设所述通气孔的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到所述第三开口部的重力方向的最短长度形成得比2×T×(W+L)×cosθ/(γ×W×L)要长,其中,
W、L:内包于第一通气孔501的最小面积位置的截面形状之中的长方形的纵向宽度和横向宽度,
γ:水的比重:9800N/m3
T:水的表面张力:0.073N/m,
θ:水与形成所述通气孔的所述壳体的所述壁的材料之间的接触角度:30°~60°,
因此,通气孔的长度形成为水通过重力排出到壳体外部的力高于水通过表面张力吸入通气孔的力,因此能防止从壳体的外部被连续喷射到通气孔的第一开口部的水吸入通气孔导致防水通气膜被水覆盖,避免通气量降低。
此外,当使所述第一通气孔的第一中心轴与重力方向一致时,所述第一通气孔的所述第一中心轴与所述第二通气孔的第二中心轴从重力方向下方侧起所形成的角度形成为90°以上且小于180°,
因此,能进一步防止水到达第二通气孔的第三开口部时水向第二通气孔浸入。
实施方式4.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具有圆形或长方形、内包于通气孔5的最小面积位置的截面形状之中的形状与该截面形状的圆形或长方形相同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对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长方形以外的其他形状的情况的示例进行说明。图13至图21示出了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截面形状的各个示例。其他结构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图13所示的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50为正三角形的情况下,在内包于该截面形状50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为长方形520。因此,可以基于该长方形520的纵向宽度W和横向宽度L来决定通气孔5的长度H1。
在图14所示的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50为梯形的情况下,在内包于该截面形状50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为长方形520。因此,只要基于该长方形520的纵向宽度W和横向宽度L来决定通气孔5的长度H1即可。
在图15所示的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50为六边形的情况下,在内包于该截面形状50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为长方形520。因此,只要基于该长方形520的纵向宽度W和横向宽度L来决定通气孔5的长度H1即可。
在图16所示的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50为椭圆形的情况下,在内包于该截面形状50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为圆形510。因此,只要基于该圆形510的半径r来决定通气孔5的长度H1即可。
在图17所示的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50为正六边形的情况下,在内包于该截面形状50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为长方形520。因此,只要基于该长方形520的纵向宽度W和横向宽度L来决定通气孔5的长度H1即可。
在图18所示的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50为组合了不同形状的长方形的形状的情况下,在内包于该截面形状50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为长方形520。因此,只要基于该长方形520的纵向宽度W和横向宽度L来决定通气孔5的长度H1即可。
在图19所示的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50为圆角长方形的情况下,在内包于该截面形状50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为长方形520。因此,只要基于该长方形520的纵向宽度W和横向宽度L来决定通气孔5的长度H1即可。
在图20所示的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50为圆角长圆形的情况下,在内包于该截面形状50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为长方形520。因此,只要基于该长方形520的纵向宽度W和横向宽度L来决定通气孔5的长度H1即可。
在图21所示的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50为组合了长方形和圆形的形状的情况下,在内包于该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为长方形520。因此,只要基于该长方形520的纵向宽度W和横向宽度L来决定通气孔5的长度H1即可。另外,在上述各图中示出多个内包的长方形520的情况是存在多个具有相同外周长的长方形520的情况。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4的电气设备装置,不仅能够起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而且能够根据通气孔的各种截面形状的形状来进行应对。
实施方式5.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从重力方向Y的重力方向下方Y2至重力方向上方Y1全部形成为相同形状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还考虑该截面形状的大小在第一中心轴Q1的各位置处发生变化的情况。本实施方式5中基于图22和图23对上述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22和图23所示,示出了与通气孔5或第一通气孔501的第一中心轴Q1的方向正交的方向X的截面形状从第一中心轴Q1的重力方向下方Y2到重力方向上方Y1以不同形状形成的情况。具体地,由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侧的截面形状的局部555、和截面形状与该局部555不同的通气孔5的重力方向上方Y1侧的局部556形成。
在这样形成的情况下,在第一中心轴Q1的各位置处,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的面积是不同的。因此,只要确定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的最小面积位置,在该位置处,与上述各实施方式所示的情况相同,确定在内包于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为圆形或长方形的情况下通气孔5的长度H1即可。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示出了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不同的局部555、556为2处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即使为3处以上,或者截面形状的面积大小在第一中心轴Q1处的位置关系为上下相反的情况下,由于在通气孔5的截面形状的最小面积位置处进行设定,因此也能够同样地进行。
根据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5的电气设备装置,当然起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使在具备通气孔的截面形状的面积不同的地方的情况下,由于在通气孔的截面形状的最小面积位置处确定通气孔的长度,因此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应对。
实施方式6.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电气设备装置100中形成一个通气孔5的示例,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多个通气孔5。在本实施方式6中,基于图24至图28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各通气孔5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形成,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24示出了形成多个圆筒状的通气孔5的情况。图25示出了形成多个长方形筒状的通气孔5的情况。如上所述,即使在形成多个通气孔5的情况下,如图26所示,跨越多个通气孔5而设置一个防水通气膜6,利用一个防水通气膜6来封闭各通气孔5的第二开口部52。
此外,如图27所示,即使在形成多个由第一通气孔501和第二通气孔502形成的通气孔5的情况下,也与上述情况相同地,如图28所示,跨越多个通气孔5设置一个防水通气膜6,利用一个防水通气膜6来封闭各通气孔5的第二通气孔502的第二开口部52。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6的电气设备装置,当然起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具有多个所述通气孔,
所述防水通气膜跨越多个所述通气孔而形成一个,
因此,即使形成多个通气孔,也能利用一个防水通气膜来应对,设置简便,成本低。
实施方式7.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特别示出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的壳体1的壁111的外侧的结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7中,对在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的周缘的壳体1的壁111上形成阶梯部的情况进行说明。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局部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局部的其他结构的剖视图。图中,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29所示,阶梯部71与第一开口部51少许分开地形成在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的周缘的壳体1的壁111上。或者,如图30所示,阶梯部71形成在第一开口部51的周缘且形成在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的周缘的壳体1的壁111上。这样形成的阶梯部71容易形成水81的中间变细部分86,加快吸入通气孔5内的水的排水速度。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7的电气设备装置,当然起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在所述通气孔的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周缘的所述壳体的所述壁上形成阶梯部,因此通过通气孔的第一开口部的周缘的壳体壁的阶梯部,水被连续喷射到通气孔的第一开口部而形成的水洼的外形受到抑制,容易形成滴水用的中间变细部分,加快吸入通气孔内的水的排水速度。
实施方式8.
在上述实施方式7中,示出了在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的周缘的壳体1的壁111上形成阶梯部71的示例,在本实施方式8中,对以下情况进行说明:在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的周缘的壳体1的壁111的表面上形成节距为0.5nm~100nm、深度为200nm~700nm的、作为凹凸纵横比的凹部相对于整个凹凸的比率小于0.3的凹凸,形成与水的接触角度小于45°的凹凸部72。
图31是表示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周缘的壳体壁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2是表示图31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周缘的壳体壁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图33是表示图32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周缘的壳体壁的结构的俯视图。图34是表示图32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周缘的壳体壁的其他结构的俯视图。另外,图32相当于图33以及图34中A-A线截面的形状。
图35是表示图31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周缘的壳体壁的其他结构的放大剖视图。图36是表示图35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周缘的壳体壁的结构的俯视图。图37是表示图35所示的电气设备装置的通气孔的周缘的壳体壁的其他结构的俯视图。另外,图35相当于图36以及图37中B-B线截面的形状。图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31所示,凹凸部72形成在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的周缘的壳体1的壁111的表面上,并且与水洼83的接触角度θ形成为小于45°。参考图32至图37说明该凹凸部72的具体形状。如图32所示,在凹凸部72中连续地形成有多个凸部721和凹部722。节距形成为0.5nm~100nm,该节距是凸部721的宽度E1与凹部722的宽度E2之和。另外,凹部722的深度H2形成为200nm~700nm。
图32中所示的凹凸部72的凸部721和凹部722在俯视下的配置例如如图33或图34中所示那样形成,作为凹凸纵横比的凹部722相对于整个凹凸的比率形成得小于0.3。由此,水洼83与壁111之间的接触角度θ小于45°。
另外,作为其他示例,如图35所示,凹凸部72形成在通气孔5的第一开口部51的周缘的壳体1的壁111的表面上,与水洼83的接触角度θ形成为小于45°。参考图35至图37说明该凹凸部72的具体形状。如图35所示,在凹凸部72中连续地形成有多个凸部721和凹部722。节距形成为0.5nm~100nm,该节距是凸部721的宽度E1与凹部722的宽度E2之和。另外,凹部722的深度H2形成为200nm~700nm。
图35中所示的凹凸部72的凸部721和凹部722在俯视下的配置例如如图36或图37中所示那样形成,凹凸纵横比即凹部722相对于整个凹凸的比率形成得小于0.3。由此,水洼83与壁111之间的接触角度θ小于45°。
如果这样形成,则能够抑制与壁111的水洼83的接触角度θ,容易形成用于水81滴下的中间变细部分86,加快吸入通气孔5内的水81的排水速度。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8的电气设备装置,当然起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由于在所述通气孔的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周缘的所述壳体的所述壁的表面上形成有与水的接触角小于45°的凹凸部,该凹凸部形成节距为0.5nm~100nm、深度为200nm~700nm、作为凹凸纵横比的凹部相对于整个凹凸的比率小于0.3的凹凸,
因此,通过通气孔的第一开口部的周缘的壳体的壁表面上的凹凸部,能够抑制水被连续地喷射到通气孔的第一开口部而形成的水洼的接触角度,容易形成用于水滴下的中间变细部分,提高吸入通气孔内的水的排水速度。
实施方式9.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壳体1与通气孔5、连接器3和电子元器件2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不限于此,例如,即使在如图38所示那样连接器3设置在重力方向Y的重力方向上方Y1、通气孔5如所示那样形成在重力方向下方Y2的壳体1的壁111的情况下,或者如图39所示那样连接器3配置在水平方向上、通气孔5如所示那样形成在重力方向下方Y2的壳体1的壁111的情况下,只要通气孔5的形状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地形成,就能够起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本申请记载了各种例示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但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种特征、形态及功能并不限于特定实施方式的应用,可单独或以各种组合来应用于实施方式。
因此,可以认为未例示的无数变形例也包含在本申请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例如,设为包括对至少一个构成要素进行变形、添加或省略的情况,以及提取至少一个构成要素并与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进行组合的情况。
标号说明
1 壳体
100 电气设备装置
11 第一壳体
111 壁
12 第二壳体
13 防水密封件
2 电子元器件
3 连接器
5 通气孔
50 截面形状
501 第一通气孔
502 第一通气孔
51 第一开口部
510 圆形
52 第二开口部
520 长方形
53 第三开口部
54 封闭部
555 局部
556 局部
6 防水通气膜
71 阶梯部
72 凹凸部
721 凸部
722 凹部
81 水
82 上升水
83 水洼
85 水滴
86 中间变细部分
E1 宽度
E2 宽度
X 方向
Y 重力方向
Y1 重力方向上方
Y2 重力方向下方
H 水位
H1 长度
H2 深度
Q1 第一中心轴
Q2 第二中心轴
r 半径
W 纵向宽度
L 横向宽度
θ 接触角度
θ1 角度。

Claims (8)

1.一种电气设备装置,该电气设备装置包括电子元器件和将所述电子元器件收纳在内部空间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连通所述壳体的外部与内部的通气孔,
所述通气孔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壁的内部,
所述通气孔的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下方侧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部,
所述通气孔的另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上方侧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的第二开口部,
所述第二开口部设置有封闭所述第二开口部的防水通气膜,
所述通气孔中,在与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到所述第二开口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的最小面积位置处,在内包于所述通气孔的所述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为圆形,在上述情况下,
所述通气孔中的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到所述第二开口部的重力方向的最短长度形成得比2×T×cosθ/(γ×r)要长,其中,
r:内包于所述通气孔的最小面积位置的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的半径,
γ:水的比重:9800N/m3
T:水的表面张力:0.073N/m,
θ:水与形成所述通气孔的所述壳体的所述壁的材料之间的接触角度:30°~60°。
2.一种电气设备装置,该电气设备装置包括电子元器件和将所述电子元器件收纳在内部空间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连通所述壳体的外部与内部的通气孔,
所述通气孔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壁的内部,
所述通气孔的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下方侧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部,
所述通气孔的另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上方侧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的第二开口部,
所述第二开口部设置有封闭所述第二开口部的防水通气膜,
所述通气孔中,在与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到所述第二开口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的最小面积位置处,在内包于所述通气孔的所述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为长方形,在上述情况下,
所述通气孔的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到所述第二开口部的重力方向的最短长度形成得比2×T×(W+L)×cosθ/(γ×W×L)要长,其中,
W、L:内包于所述通气孔的最小面积位置的所述截面形状之中的长方形的纵向宽度和横向宽度,
γ:水的比重:9800N/m3
T:水的表面张力:0.073N/m,
θ:水与形成所述通气孔的所述壳体的所述壁的材料之间的接触角度:30°~60°。
3.一种电气设备装置,该电气设备装置包括电子元器件和将所述电子元器件收纳在内部空间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连通所述壳体的外部与内部的通气孔,
所述通气孔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壁的内部,
所述通气孔包括:第一通气孔,该第一通气孔的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下方侧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部,另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上方侧被所述壳体的所述壁封闭的封闭部;以及
第二通气孔,该第二通气孔的一端侧具有在所述第一通气孔开口的第三开口部,另一端侧具有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的第二开口部,
所述第二通气孔的所述第二开口部设置有封闭所述第二开口部的防水通气膜,
所述第一通气孔中,在与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到所述第三开口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的最小面积位置处,在内包于所述第一通气孔的所述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为圆形,在上述情况下,
所述通气孔中的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到所述第三开口部的重力方向的最短长度形成得比2×T×cosθ/(γ×r)要长,其中,
r:内包于所述第一通气孔的最小面积位置的所述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的半径,
γ:水的比重:9800N/m3
T:水的表面张力:0.073N/m,
θ:水与形成所述通气孔的所述壳体的所述壁的材料之间的接触角度:30°~60°。
4.一种电气设备装置,该电气设备装置包括电子元器件和将所述电子元器件收纳在内部空间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连通所述壳体的外部与内部的通气孔,
所述通气孔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壁的内部,
所述通气孔包括:第一通气孔,该第一通气孔的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下方侧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部,另一端侧具有在重力方向上方侧被所述壳体的所述壁封闭的封闭部;以及
第二通气孔,该第二通气孔的一端侧具有在所述第一通气孔开口的第三开口部,另一端侧具有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的第二开口部,
所述第二通气孔的所述第二开口部设置有封闭所述第二开口部的防水通气膜,
所述第一通气孔中,在与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到所述第三开口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的最小面积位置处,在内包于所述第一通气孔的所述截面形状之中的圆形或长方形之内,成为最大外周长的形状为长方形,在上述情况下,
所述通气孔中的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到所述第三开口部的重力方向的最短长度形成得比2×T×(W+L)×cosθ/(γ×W×L)要长,其中,
W、L:内包于所述第一通气孔的最小面积位置的所述截面形状之中的长方形的纵向宽度和横向宽度,
γ:水的比重:9800N/m3
T:水的表面张力:0.073N/m,
θ:水与形成所述通气孔的所述壳体的所述壁的材料之间的接触角度:30°~60°。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气设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第一通气孔的第一中心轴与重力方向一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通气孔的所述第一中心轴与所述第二通气孔的第二中心轴的、从重力方向下方侧起所形成的角度形成为90°以上且小于180°。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所述通气孔,
所述防水通气膜跨越多个所述通气孔形成为一个。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气孔的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周缘的所述壳体的所述壁上形成阶梯部。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气孔的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周缘的所述壳体的所述壁的表面上形成有与水的接触角度小于45°的凹凸部,该凹凸部形成节距为0.5nm~100nm、深度为200nm~700nm、作为凹凸纵横比的凹部相对于整个凹凸的比率小于0.3的凹凸。
CN201980101062.2A 2019-10-16 2019-10-16 电气设备装置 Active CN1145037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40668 WO2021074998A1 (ja) 2019-10-16 2019-10-16 電気機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03793A CN114503793A (zh) 2022-05-13
CN114503793B true CN114503793B (zh) 2023-11-14

Family

ID=75537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101062.2A Active CN114503793B (zh) 2019-10-16 2019-10-16 电气设备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04172A1 (zh)
JP (1) JPWO2021074998A1 (zh)
CN (1) CN114503793B (zh)
DE (1) DE112019007824T5 (zh)
WO (1) WO2021074998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72332A (ja) * 2002-11-20 2004-06-17 Tokai Kogyo Co Ltd 防水性ケース体、及び防水性ケース組立体
CN101395037A (zh) * 2006-03-02 2009-03-2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通气部件及通气结构
CN103207044A (zh) * 2013-03-27 2013-07-17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带防水透气膜的压力变送器
JP2016029993A (ja) * 2014-07-28 2016-03-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排水弁駆動装置
KR20160040391A (ko) * 2014-10-02 2016-04-14 주식회사 인팩 수밀성 벤트 밸브
CN109673122A (zh) * 2019-02-15 2019-04-23 天津日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孔网支撑防水透气膜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30757A (en) 1977-04-20 1978-11-15 Hitachi Ltd Mold for molding resins
JP2003336874A (ja) * 2002-05-15 2003-11-28 Nitto Denko Corp 通気部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通気筐体
JP2007064837A (ja) * 2005-08-31 2007-03-15 Denso Corp 圧力センサ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72332A (ja) * 2002-11-20 2004-06-17 Tokai Kogyo Co Ltd 防水性ケース体、及び防水性ケース組立体
CN101395037A (zh) * 2006-03-02 2009-03-2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通气部件及通气结构
CN103207044A (zh) * 2013-03-27 2013-07-17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带防水透气膜的压力变送器
JP2016029993A (ja) * 2014-07-28 2016-03-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排水弁駆動装置
KR20160040391A (ko) * 2014-10-02 2016-04-14 주식회사 인팩 수밀성 벤트 밸브
CN109673122A (zh) * 2019-02-15 2019-04-23 天津日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孔网支撑防水透气膜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074998A1 (zh) 2021-04-22
CN114503793A (zh) 2022-05-13
DE112019007824T5 (de) 2022-06-30
US20220304172A1 (en) 2022-09-22
WO2021074998A1 (ja) 2021-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60477B2 (ja) 電子制御装置および防水ケース
CN102170764B (zh) 用于车辆的电子设备
US767127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JP6072947B1 (ja) 防水型制御装置
JP4122345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カバー及びスパークプラグカバーを用いた内燃機関
JP2000228243A (ja) 防水ケースの通気構造
JP6072948B1 (ja) 防水型制御装置
EP3288354A1 (en) Waterproof enclosure
EP2309117B1 (en) Plughole waterproofing device for engine
US7572309B2 (en) Filter for venting enclosures, for example containing electrical equipment, such as vehicle lighting units, and exposed to moisture or atmospheric agents
CN114503793B (zh) 电气设备装置
JP4432854B2 (ja) 配線器具の防雨構造
JP4273997B2 (ja) ケース
CN107085455B (zh) 用于计算机的保护外壳和用于制造此种外壳的方法
JP6052063B2 (ja) 防水筐体
US20020190485A1 (en) Seal cap fitting structure
JP3914005B2 (ja) 水抜き穴構造
WO2021095453A1 (ja) 電子装置
CN207556563U (zh) 用于车辆检测芯片的固定装置及车辆检测器
JP2016011586A (ja) エアクリーナの接続構造
JP4123894B2 (ja) ポンプモジュール保護構造
JPH0682884U (ja) 筐 体
KR102634104B1 (ko) 통기 부품
CN107580803A (zh) 用于改进容纳电气、电子、机械或类似装置的壳体的通风的元件
JP7256484B2 (ja) グロメ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