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03371A - 插座及检查用插座 - Google Patents

插座及检查用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03371A
CN114503371A CN202080070039.4A CN202080070039A CN114503371A CN 114503371 A CN114503371 A CN 114503371A CN 202080070039 A CN202080070039 A CN 202080070039A CN 114503371 A CN114503371 A CN 1145033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closing
pressing
support shaft
so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003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市川浩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pla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npla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plas Corp filed Critical Enpla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5033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033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01R1/0408Test fixtures or contact fields; Connectors or connecting adaptors; Test clips; Test sockets
    • G01R1/0433Sockets for IC's or transistors
    • G01R1/0441Details
    • G01R1/0466Details concerning contact pieces or mechanical details, e.g. hinges or cams;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28Testing of electronic circuits, e.g. by signal tracer
    • G01R31/2851Testing of integrated circuits [IC]
    • G01R31/2886Features relating to contacting the IC under test, e.g. probe heads; chu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necting Device With Holders (AREA)
  • Testing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插座具备:容纳部,具有可容纳电子部件的凹部;开闭部,对凹部的开口部进行开闭,在处于关闭位置时对凹部内的电子部件向按压方向按压;以及支撑部,以使开闭部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撑开闭部,支撑部在开闭部的关闭动作中以如下方式支撑开闭部,即,使得在开闭部从打开位置移动至比关闭位置更靠跟前的规定位置时,开闭部一边使其与按压方向所成的角度变化一边进行移动,并且在开闭部从规定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时,开闭部沿着按压方向进行移动。

Description

插座及检查用插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座及检查用插座。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容纳集成电路(IC)等电子部件以与外部形成电连接的插座,例如已知IC插座。在对电子部件进行出厂检查时,为了检查其电特性而使用IC插座。为了可靠地与电子部件形成电连接,这样的插座一般具备按压电子部件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插座构成为凸轮构件借助于按压块来按压IC封装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和图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61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使用了上述那样的凸轮构件的按压方式中,使凸轮构件旋转来对按压块进行按压,因此随着凸轮构件的旋转,还会向沿着按压块的表面的方向施力,而有可能按压块在其施力方向上错开。在按压块错开的情况下,有可能IC封装的表面受到按压块的摩擦而受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在按压电子部件时使电子部件损伤的可能性的插座及检查用插座。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插座具备:
容纳部,具有可容纳电子部件的凹部;
开闭部,对所述凹部的开口部进行开闭,在处于关闭位置时对所述凹部内的所述电子部件向按压方向按压;以及
支撑部,以使所述开闭部能够在打开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开闭部,
所述支撑部在所述开闭部的关闭动作中以如下方式支撑所述开闭部,即,使得在所述开闭部从所述打开位置移动至比所述关闭位置更靠跟前的规定位置时,所述开闭部一边使其与所述按压方向所成的角度变化一边进行移动,并且在所述开闭部从所述规定位置移动至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开闭部沿着所述按压方向进行移动。
本发明的检查用插座用于电子部件的电特性的检查,其具备:
上述的插座;以及
接触部,配置于所述凹部的底部,且与所述凹部内的所述电子部件电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在按压电子部件时使电子部件损伤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插座的关闭位置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插座的关闭位置时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插座的打开位置时的立体图。
图4是图2的A-A线向视剖视图。
图5是图2的B-B线向视剖视图。
图6A是图2的C-C线向视剖视图,且是表示开度为100°时(打开位置时)的插座的图。
图6B是图2的D-D线向视剖视图,且是表示开度为100°时(打开位置时)的插座的图。
图6C是开度为100°时的插座的侧视图。
图7A是图2的C-C线向视剖视图,且是表示开度为6°时的插座的图。
图7B是图2的D-D线向视剖视图,且是表示开度为6°时的插座的图。
图7C是开度为6°时的插座的侧视图。
图8A是图2的C-C线向视剖视图,且是表示开度为0°时(关闭位置时)的插座的图。
图8B是图2的D-D线向视剖视图,且是表示开度为0°时(关闭位置时)的插座的图。
图8C是开度为0°时的插座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插座进行详细说明。在此,作为插座的一例,例示检查用插座,但本发明只要是为了与外部形成电连接而容纳电子部件的插座,则都可以应用。
[检查用插座的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检查用插座1关闭位置时的立体图,图2是其关闭位置时的俯视图,图3是其打开位置时的立体图。另外,图4是图2的A-A线向视剖视图,图5是图2的B-B线向视剖视图。
另外,图6A~图6C是表示开闭部3的开度为100°时(打开位置时)的检查用插座1的图,且是图2的C-C线向视剖视图、图2的D-D线向视剖视图及侧视图。另外,图7A~图7C是表示开闭部3的开度为6°时的检查用插座1的图,且是图2的C-C线向视剖视图、图2的D-D线向视剖视图及侧视图。另外,图8A~图8C是表示开闭部3的开度为0°时(关闭位置时)的检查用插座1的图,且是图2的C-C线向视剖视图、图2的D-D线向视剖视图及侧视图。应予说明,在图6A~图8C中,将关闭位置时的开闭部3的开启角度即开度设为0°,而示出了开度为6°及开度为100°时的检查用插座1,但开度6°及开度100°为例示,可以适当改变。
在对后述的被检查体S(电子部件,例如IC封装)的电特性进行检查时使用检查用插座1。该检查用插座1具备:底座2(容纳部)、开闭部3、闩扣5(卡止构件)、按压构件4、保持构件6、板簧8、限制板9(限制构件)等。该检查用插座1配设于省略了图示的配线基板上。
底座2具备:本体21、支撑轴22、弹推构件23、凹部24、接触部25、被抵接部26等。
本体21是构成底座2的外周部分的框体,在其中央部分配设有凹部24。另外,在本体21的一方侧的端部配设有轴支撑部211,在其相反侧即另一方侧的端部配设有被卡止部212。在此,设置有两个轴支撑部211,设置有一个被卡止部,但可以适当改变它们的数量。支撑轴22插通并支撑于轴支撑部211,闩扣5卡止于被卡止部212。被卡止部212具备斜面213和被卡止面214,闩扣5在斜面213上移动并与被卡止面214卡止,从而开闭部3卡止于底座2。
支撑轴22插通于上述的两个轴支撑部211,从而支撑轴22的两端被支撑。也就是说,支撑轴22相对于底座2配置于固定的位置。而且,弹推构件23被支撑轴22插通而保持于支撑轴22。支撑轴22以使开闭部3、保持构件6及限制板9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开闭部3、保持构件6及限制板9。
弹推构件23是赋予将开闭部3向打开方向弹推的弹推力的构件。作为弹推构件23,作为一例,使用扭转弹簧,但只要是等同的构件,则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弹推构件。
凹部24能够在其内部容纳被检查体S。由开闭部3对凹部24的开口部进行开闭,在开闭部3处于关闭位置时,开闭部3借助于按压构件4按压被检查体S。
接触部25配设于凹部24的底部,进行与被检查体S的电连接,并且进行与配线基板的电连接。在接触部25中配设有多个与被检查体S的电端子的结构相应的接触针(省略图示)。在被检查体S的检查时,将被检查体S载置于凹部24内的接触部25上,由按压构件4对被检查体S进行按压。由此,被检查体S的电端子与接触针接触,接触针与配设于配线基板的连接端子(省略图示)接触,从而可靠地进行被检查体S与配线基板的电连接。
被抵接部26是与限制板9的抵接部95抵接的部分。通过抵接部95与该被抵接部26抵接,来阻止限制板9的关闭方向上的移动,而对限制板9的限制部94进行定位。作为被抵接部26,可以利用本体21中的任何部分,只要是相对于支撑轴22而位于与限制板9的限制部94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且是阻止限制板9的关闭方向上的移动的部分即可。应予说明,关于限制板9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参照图6B、图7B、图8B进行描述。
开闭部3具备:盖31、被支撑部32、闩扣支撑板33、开口部34、保持板35、支撑轴孔36(松散插通部)、被限制部37、插通孔38等,并且,开闭部3对按压构件4进行保持。
开闭部3使用按压构件4对凹部24的开口部进行开闭,在处于关闭位置时将凹部24内的被检查体S向按压方向F按压(参照图8A和图8B)。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方向F是相对于凹部24的底面和/或凹部24内的被检查体S的表面垂直的方向。通过向这样的按压方向F按压被检查体S,可靠地进行被检查体S与配线基板的电连接。应予说明,按压方向F并非必须是相对于被检查体S的表面或凹部24的底面垂直的方向。按压方向F只要是不会使被检查体S因按压方向F的按压力而在凹部24的底面上位移的方向即可。
对于盖31,在与支撑轴2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即纵向上,从被支撑部32侧的第一端部311延伸至其相反侧的端部即第二端部312。另外,盖31是构成开闭部3的外周部分的框体,在其中央部分配设有开口部34。该盖31构成为,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撑轴22支撑,且在开闭部3处于关闭位置时,覆盖底座2的设置有凹部24的一侧的面。应予说明,以下,支撑轴方向是指支撑轴22的轴向,另外,纵向是指与支撑轴方向正交的方向。
该盖31在开闭部3处于关闭位置时,在第二端部312处,通过设置于第二端部312的闩扣5卡止于底座2。另外,盖31在旋转轴方向上的该盖的两端部,具有与按压构件4的外周部即立壁部44相对而在纵向上延伸的侧面部313。该侧面部313以使立壁部44向检查用插座1的外部露出的方式配置。因此,侧面部313配置为,在开闭部3处于关闭位置时,与底座2之间形成空隙。
被支撑部32配设于盖31的支撑轴22侧的端部中的、支撑轴方向上的两端。该被支撑部32通过支撑轴22及支撑轴孔36而以可旋转的方式受到支撑。
闩扣支撑板33是在盖31的与支撑轴2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与盖31的上表面314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一对平板状的板。通过这一对闩扣支撑板33,以使闩扣5可旋转的方式支撑闩扣5。
开口部34是设置于盖31的中央部分的开口部分,在该开口部34配设有按压构件4、保持构件6、板簧8及限制板9。
保持板35以使保持构件6的被保持部64和限制板9的被保持部93能够在其保持槽351的范围内向开闭部3的开闭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对保持构件6的被保持部64和限制板9的被保持部93进行保持。该保持板35是在第二端部312延伸设置于与盖31的上表面314垂直的方向的平板状的板。而且,如图5所示,该保持板35在支撑轴方向上的两端具备保持槽351。保持槽351在盖31侧具备第一保持部352,在本体21侧具备第二保持部353。第一保持部352呈向支撑轴方向的外侧延伸设置并且向本体21侧弯折而成的L字形状,第二保持部353是向支撑轴方向的外侧延伸设置的形状,第一保持部352与第二保持部353之间是保持槽351。保持构件6的被保持部64和限制板9的被保持部93插通于该保持槽351。
支撑轴孔36设置于被支撑部32,在沿着按压方向F的方向上形成为呈较长的长圆孔,松散地插通有支撑轴22。
在这样的结构中,开闭部3在其关闭动作中按如下的方式被支撑。具体而言,开闭部3在从打开位置移动至比关闭位置更靠跟前的规定位置时,通过弹推构件23所带来的弹推力,开闭部3以使支撑轴孔36相对于支撑轴22的位置不位移的方式受到支撑。也就是说,此时,开闭部3通过支撑轴22、弹推构件23及支撑轴孔36,以支撑轴22作为旋转中心来进行旋转移动,开闭部3一边使其与按压方向F所成的角度变化一边进行移动。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规定位置是限制板9的抵接部95与底座2的被抵接部26接触时的开闭部3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开闭部3从规定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时,虽然将在后面描述细节,但通过限制板9的作用,开闭部3以使支撑轴孔36相对于支撑轴22的位置向沿着按压方向F的方向位移的方式受到支撑。此时,利用通过闩扣5卡止开闭部3的力,使开闭部3沿着按压方向F移动。由此,使按压构件4向按压方向F移动,而对被检查体S的表面垂直地进行按压。应予说明,关于支撑轴孔36相对于支撑轴22的位置的位移,将在后面参照图7A~图8C来进行描述。
被限制部37是盖31的支撑轴22侧的端部的框体的部分,配置于比支撑轴孔36更远离凹部24的位置,随着盖31的旋转移动而进行旋转移动。而且,在开闭部3从规定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时,被限制板9的限制部94限制旋转移动的动作。另外,在以闩扣5卡止开闭部3时,被限制部37与限制部94的接触点P成为使支撑轴孔36相对于支撑轴22的位置位移的支点,而使开闭部3向底座2的方向移动。
插通孔38设置于被限制部37,如图6A、图7A及图8A所示,在板簧8的长度方向上形成为较长的长圆孔。将板簧8的前端部83插通于该插通孔38,来对板簧8进行保持。
按压构件4具备:按压构件主体41、按压面42、下凸缘43、立壁部44、上凸缘45(纵向部)、上方冷却片46、侧方冷却片47(按压构件突出部)等。该按压构件4通过保持构件6而配置于第一端部311与第二端部312之间的开口部34。
按压构件主体41是按压构件4的主体部分,其底部是按压面42。而且,在开闭部3处于关闭位置时,通过按压面42,将在接触部25上所载置的被检查体S向按压方向F按压。通过被按压构件4按压,从而经由接触部25,可靠地进行被检查体S与配线基板的电连接。
在按压构件主体41中,在其旋转轴方向的两端部,沿着保持构件6在纵向上延伸设置有下凸缘43、立壁部44及上凸缘45。下凸缘43从旋转轴方向上的按压构件主体41的端部向旋转轴方向的外侧突出地设置,立壁部44从下凸缘43的外缘部立设,上凸缘45从立壁部44向旋转轴方向的内侧突出地设置。也就是说,这些下凸缘43、立壁部44及上凸缘45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剖面是U字形状。而且,上凸缘45的下表面沿纵向设置,上凸缘45与支撑部63相对地配置,,以作为由支撑部63支撑的部分发挥功能。
另外,立壁部44和与立壁部44相对的按压构件主体41以作为限制保持构件6向旋转轴方向的移动的移动限制部发挥功能的方式,隔着保持构件6而在旋转轴方向上相对地配置。保持构件6被立壁部44和按压构件主体41包围,因此能够防止保持构件6向旋转轴方向外侧的脱落。另外,可以将立壁部44与按压构件主体41之间的宽度缩窄,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检查用插座1的横向宽度的扩大。
上方冷却片46及侧方冷却片47也与下凸缘43、立壁部44及上凸缘45同样地,在纵向上延伸设置。上方冷却片46以从盖31的上表面314向检查用插座1的外部突出的方式,从按压构件主体41的上部向上方突出地设置。另外,侧方冷却片47以贯穿盖31的侧面部313与底座2之间的空隙而从立壁部44向检查用插座1的外部突出的方式,从立壁部44的端部向旋转轴方向的外侧突出地设置。
这样的按压构件4与被检查体S接触,而从被检查体S获取热量,并且将所获取的热量从多个上方冷却片46和侧方冷却片47向周围释放,从而作为用于将被检查体S保持为规定的温度的散热构件发挥功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使盖31的高度较高,因此可以使上方冷却片46和侧方冷却片47露出,或以向盖31的外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上方冷却片46和侧方冷却片47,来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应予说明,在此,按压构件4还兼作散热构件,因此具有多个上方冷却片46和侧方冷却片47,但在不需要作为散热构件的功能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具有上方冷却片46和侧方冷却片47。
另外,通过使用保持构件6,不需要在按压构件4上加工出轴杆用孔,因此也能够通过挤压加工来对按压构件4进行成型。其结果为,按压构件4的制造成本降低,并且加工的自由度也增大。
闩扣5设置于盖31上的纵向上的第二端部312侧,在使开闭部3处于关闭位置时,向底座2侧压入闩扣5而对开闭部3与底座2之间进行卡止。该闩扣5可旋转地安装于一对闩扣支撑板33之间,在开闭部3处于关闭位置时卡止于底座2的被卡止部212。此时,以维持对被卡止部212的卡止状态的方式,通过在闩扣5上所设置的扭转弹簧等弹推构件(省略图示),对闩扣5进行弹推。虽然将在后面描述细节,但利用用于将闩扣5压入并卡止于底座2侧的、来自外部的力,以接触点P作为支点,使支撑轴孔36相对于支撑轴22的位置位移。
如图2、图6A、图7A及图8A所示,保持构件6具备:保持构件主体61、被支撑部62(切口部)、支撑部63(按压构件支撑部)、被保持部64(延长部)等。该保持构件6架设于盖31与按压构件4之间。因此,保持构件6以使按压构件4能够与盖31一起旋转移动的方式对按压构件4进行保持,另外,以使得在按压构件4与被检查体S接触时按压面42沿着被检查体S的表面的方式,使按压构件4可移动地对按压构件4进行保持。应予说明,在此,设置了两个保持构件6,但可以适当改变该数量或轴向上的配置位置。在改变了数量或配置位置时,只要与该改变对应地,改变按压构件4的下凸缘43、立壁部44及上凸缘45的数量或配置位置即可。
保持构件主体61是在纵向上延伸的平板状的板状构件。该保持构件主体61的平面以与立壁部44相对的方式配置。
被支撑部62设置于保持构件主体61上的、位于纵向上的第一端部311侧的基端部,且形成为能够供支撑轴22可拆装地嵌入的缺口的形状,即例如U字形状或C字形状,从而可旋转地被支撑轴22支撑。由于被支撑部62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因此在要对应于被检查体S的形状(厚度等)而将保持构件6变更为不同尺寸的构件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更换。
支撑部63是保持构件主体61中的、对按压构件4的上凸缘45进行支撑的部分,配设于被支撑部62与被保持部64之间。若通过开闭部3向关闭方向的旋转移动而按压构件4与被检查体S接触,则受到被检查体S的反作用力。此时,支撑部63以通过因接触而产生的反作用力使支撑部63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从上凸缘45离开的方式,从靠关闭位置的一侧对上凸缘45进行支撑。另外,支撑部63在纵向上的两侧具有向打开位置侧突出的突出部631(保持构件突出部),由支撑部63和突出部631形成容纳上凸缘45的容纳槽632。该突出部631引导按压构件4而在容纳槽632中容纳上凸缘45,并且限制上凸缘45的位置来进行按压构件4的定位,由此,按压构件4的位置不会在纵向上错开。
被保持部64设置于位于纵向上的第二端部312侧的前端部,且以从支撑部63沿纵向延长的方式设置。该被保持部64插通于保持板35的保持槽351。被保持部64能够在保持槽351的内侧的范围内移动,因此保持构件6能够在与保持槽351的内侧的范围对应的角度范围内相对于开闭部3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在纵向上延伸的保持构件6来保持按压构件4,因此盖31的侧面部313不需要较高的高度。因此,能够实现开闭部3乃至检查用插座1的低高度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构件6架设于盖31与按压构件4之间,因此在与被检查体S接触时,按压构件4能够从保持构件6离开,能够以使按压面42与被检查体S的表面平行的方式,调整按压构件4的朝向。
另外,保持构件6为平板状,因此能够通过冲压加工来简单地制作,其形状的改变也是容易的。例如,在想要对应于被检查体S的形状而改变对按压构件4进行按压的距离或想要使按压构件4倾斜来进行按压的情况下,只要构成为如下形状即可,该形状使得被保持部64或容纳槽632等相对于关闭位置时的开闭部3的位置或倾斜度发生变化。
如图2、图6A、图7A及图8A所示,板簧8是在纵向上延伸设置的平板状的板状构件,沿着保持构件6在纵向上配置,具备基端部81(板簧基端部)、按压部82(板簧中间部)、前端部83(板簧前端部)等。板簧8与保持构件6一体地连接,且与盖31一起旋转,并且在开闭部3的闩扣时以外的时候,以使按压构件4可从保持构件6离开的方式保持按压构件4,在开闭部3的闩扣时,对按压构件4进行按压。
基端部81在板簧8中配设于纵向上的第二端部312侧。该基端部81与保持构件6的纵向上的第二端部312侧连接。板簧8由与保持构件主体61共同的板状构件构成,从保持构件主体61分支地设置,由此,保持构件6与板簧8成为一体的构件。
按压部82在板簧8中配设于基端部81与前端部83之间的中间部分,在板簧8的弹性变形时按压上凸缘45的上表面,使按压力作用于按压构件4。按压部82是向按压构件4的上凸缘45侧弯折为V字状的形状。在开闭部3的闩扣时,按压部82按压上凸缘45的上表面的中央。另一方面,按压部82在闩扣时以外的时候不与上凸缘45的上表面接触。这样,由于按压部82不与上凸缘45的上表面接触,因此上凸缘45能够在保持构件6的支撑部63与板簧8的按压部82之间的空间内移动。另外,通过将按压部82形成为V字状的形状,其纵向的两端部能够在上凸缘45上较大幅度地移动(倾斜)。
前端部83在板簧8中配设于纵向上的第一端部311侧。该前端部83插通于在盖31上所形成的插通孔38,从而卡合于盖31。另外,该前端部83是钩状的形状。在按压部82按压上凸缘45的上表面时,前端部83能够伴随弹性变形而在沿着插通孔38的长圆孔的纵向上移动。这样,前端部83能够在沿着长圆孔的方向上移动,但由于前端是钩状且相对于朝向按压构件4的按压方向F卡合于盖31,因此成为由基端部81和前端部83的两端对按压部82进行支撑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板簧8来对按压构件4进行按压,因此若改变板簧8的材质或厚度,则能够仅以板簧8的挠曲来设定按压条件,进而能够容易地将相对于按压构件4的按压力改变为所希望的按压力。另外,如上所述,按压部82对上凸缘45的中央进行按压,因此能够不考量按压构件4的倾斜度或形状,而进行对按压构件4的按压。
在以往的插座中,利用凸轮等进行按压。因此,存在以下问题:部件数量较多,无法容易地改变按压构件的按压设定,按压构件非期望地倾斜,或擦伤被检查体等问题。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板簧8来对按压构件4进行按压,因此若改变板簧8的材质或厚度,则能够仅以板簧8的挠曲来设定按压条件,进而能够容易地将相对于按压构件4的按压力改变为所希望的按压力。
如图2、图6B、图7B及图8B所示,限制板9也是在纵向上延伸设置的平板状的板状构件,具备限制板主体91、被支撑部92(限制构件被支撑部)、被保持部93、限制部94、抵接部95、缺口部96等。该限制板9与开闭部3一起旋转,并且在开闭部3处于关闭位置时,对被限制部37的移动进行限制。应予说明,在此,设置了两个限制板9,但可以适当改变该数量或轴向上的配置位置。在改变了数量或配置位置时,只要与该改变对应地,改变按压构件4的上凸缘45的数量或配置位置即可。
限制板9与被限制部37接触,伴随被限制部37的关闭方向上的旋转移动,也就是伴随开闭部3的关闭方向上的旋转移动而旋转移动。而且,在开闭部3从规定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时,通过限制部94对被限制部37的旋转移动进行限制。此时,将限制部94与被限制部37接触的接触点P设为支点,使支撑轴孔36相对于支撑轴22的位置位移。下面对这样的限制板9的结构进行说明。
被支撑部92设置于限制板主体91的支撑轴22侧的端部,形成为能够供支撑轴22可拆装地嵌入的形状,即例如U字形状或C字形状,从而可旋转地被支撑轴22支撑。与保持构件6的被支撑部62同样地,被支撑部92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因此能够相对于支撑轴22进行拆装。因此,在要对应于被检查体S的形状(厚度等)而将限制板9变更为不同尺寸的构件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更换。
被保持部93是设置于限制板主体91的与支撑轴2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插通于保持板35的保持槽351。该被保持部93能够在保持槽351的内侧的范围内移动,因此限制板9能够在与保持槽351的内侧的范围对应的角度范围内旋转。
限制部94以在开闭部3进行关闭动作时与被限制部37接触的方式配置。因此,限制部94配置于限制板9的支撑轴22侧的、与被支撑部92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配置于比被支撑部92和被限制部37更远离凹部24的位置。在此,作为一例,限制部94以从被支撑部92分支的方式设置,被支撑部92和限制部94的形状是Y字形状。在这被支撑部92与限制部94之间形成有缺口部96,在该缺口部96中配置有开闭部3的被限制部37。
通过构成为这样的配置,使接触点P位于比支撑轴22更远离凹部24的位置,并以该接触点P作为支点,使支撑轴孔36相对于支撑轴22的位置位移,从而能够使开闭部3向按压方向F移动。
而且,限制部94在开闭部3进行关闭动作时与被限制部37接触,因此伴随开闭部3的旋转移动,使限制板9本身绕着支撑轴22进行旋转移动。另一方面,在开闭部3的关闭动作中,在开闭部3从规定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时,如以下说明的那样,抵接部95成为阻挡器而使限制部94变得不动。
抵接部95相对于支撑轴22而设置于与限制部94相反的一侧,在此,作为一例,与被保持部93相邻地设置,呈向本体21侧延伸设置的凸形状。如上所述,限制板9伴随开闭部3的旋转移动而进行旋转移动,因此抵接部95也会进行旋转移动,但构成为在开闭部3从规定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时,与底座2的被抵接部26抵接。因此,在开闭部3从规定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时抵接部95与被抵接部26抵接,从而抵接部95变得不动,该抵接部95成为阻挡器而限制部94也变得不动。其结果为,限制部94对被限制部37向关闭方向的旋转移动进行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轴支撑部211、支撑轴22及限制板9构成对开闭部3的被支撑部32、支撑轴孔36进行支撑的支撑部。通过这样的结构,以使开闭部3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在本体21的一方侧对开闭部3进行支撑。
[检查用插座中的动作]
参照图6A~图8C,对上述的检查用插座1中的限制板9和开闭部3的动作,以及保持构件6及板簧8的动作进行说明。
参照图6A~图6C,对开闭部3的开度为100°时的检查用插座1进行说明。如上所述,保持构件6能够在与保持槽351的内侧的范围对应的角度范围内旋转,板簧8与保持构件6一体地连接,在开闭部3的开度为100°时能够共同旋转(参照图6A)。在该时间点,板簧8的按压部82未对按压构件4的上凸缘45进行按压,另外,按压构件4也未与被检查体S接触。因此,上凸缘45配置于保持构件6与板簧8之间的按压构件4处于如下状态,即,若在打开方向被赋予力,则能够从保持构件6离开的状态。
此时,如图6B所示,限制板9的限制部94处于与盖31的被限制部37接触的状态。因此,其伴随开闭部3的关闭方向的旋转移动而旋转移动。
另外,盖31被弹推构件23向打开方向弹推,因此,如图6C所示,支撑轴22的位置是位于支撑轴孔36中远离盖31的上表面314的位置。
参照图7A~图7C,对开闭部3的开度为6°时的检查用插座1进行说明。若使开闭部3向关闭方向移动,则在开闭部3的开度为6°时,如图7B所示,闩扣5的前端与被卡止部212的斜面213接触。由于保持构件6的被保持部64被保持于保持槽351,且按压构件4的上凸缘45配置于保持构件6与板簧8之间,因此它们与开闭部3一起向关闭方向移动。该开度为6°时也与开度为100°时同样地,按压构件4是能够从保持构件6离开的状态,并且,处于不与被检查体S接触的状态。但是,随着开闭部3的开度变小,按压构件4由于按压构件4的自重而使上凸缘45容纳于容纳槽632的内侧。
此时也与开度为100°时同样地,如图7B所示,限制板9的限制部94处于与盖31的被限制部37接触的状态,与开闭部3一起向关闭方向旋转移动。
另外,盖31被弹推构件23向打开方向弹推,因此,如图7C所示,支撑轴22的位置是位于支撑轴孔36中远离盖31的上表面314的位置。
若使开闭部3进一步向关闭方向移动,则按压构件4的按压面42的一部分开始与被检查体S接触,但直至上凸缘45被按压部82按压为止,与开度为6°时同样地,按压构件4处于能够从保持构件6离开的状态。因此,若按压面42的一部分与被检查体S接触,则通过因该接触而产生的反作用力,按压构件4以使按压构件4的按压面42与被检查体S的表面平行的方式倾斜。此时,上凸缘45处于容纳于容纳槽632的内侧的状态,因此按压构件4在上凸缘45因突出部631而不从容纳槽632脱离的范围内,以使按压面42与被检查体S的表面平行的方式倾斜。
另外,通过使开闭部3进一步向关闭方向移动,从而限制板9的抵接部95与本体21的被抵接部26抵接。此时,限制板9的限制部94处于与盖31的被限制部37接触的状态,但由于限制板9的抵接部95与被抵接部26抵接而成为阻挡器,从而限制部94相对于支撑轴22的位置不会进一步变化。也就是说,限制部94不仅与被限制部37接触,还限制其关闭方向的移动。
参照图8A~图8C,对开闭部3的开度为0°时的检查用插座1进行说明。若使开闭部3进一步向关闭方向移动,则开闭部3的开度成为0°,如图8B所示,闩扣5卡止于被卡止部212的被卡止面214而成为卡止状态。此时,板簧8的按压部82对按压构件4的上凸缘45进行按压,但如上所述,由于构成为使按压面42与被检查体S的表面平行,因此板簧8经由按压构件4对被检查体S的表面垂直地进行按压。这样,按压构件4成为利用经由盖31和板簧8的按压力来对被检查体S的表面垂直地进行按压的状态。
此时也同样地,限制板9的限制部94处于与盖31的被限制部37接触的状态,限制板9的抵接部95与被抵接部26抵接,因此限制部94相对于支撑轴22的位置不变化。
另外,开闭部3被弹推构件23向打开方向弹推,但在以闩扣5将开闭部3卡止时,与该弹推力相抗地,利用施于闩扣5的力,使支撑轴孔36相对于支撑轴22的位置向沿着按压方向F的方向位移。具体而言,利用用于将闩扣5压入底座2侧而进行卡止的来自外部的力,并以限制部94与被限制部37的接触点P作为支点,使支撑轴孔36相对于支撑轴22的位置向沿着按压方向F的方向位移。由此,使盖31的闩扣5侧和支撑轴孔36侧一起向沿着按压方向F的方向移动。因此,如图8C所示,支撑轴22的位置成为支撑轴孔36中的开闭部3的上表面314侧的位置。这样,对于开闭部3,通过闩扣5来按压一方的端部,通过限制板9的限制部94来按压另一方的端部。因此,按压构件4成为利用经由开闭部3和板簧8的按压力来对被检查体S的表面垂直地进行按压的状态。
在开闭部3从打开位置移动至规定位置时,开闭部3被弹推构件23向打开方向弹推,因此以支撑轴22为旋转轴而旋转移动。相对于此,在开闭部3从规定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时,由于使支撑轴孔36相对于支撑轴22的位置可位移、以及限制板9作为阻挡器发挥作用,使得开闭部3以接触点P为旋转轴而旋转移动。这意味着,开闭部3的旋转轴以从凹部24向远离侧离开的方式移动。若开闭部3的旋转轴向远离侧离开,则开闭部3的旋转曲率变小(弯曲变缓),使得开闭部3的移动轨道从曲线状变化为近似与按压方向F平行的直线状。即,开闭部3会沿着按压方向F移动。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规定位置至关闭位置为止的移动,也就是沿着按压方向F的移动并非直线状而是曲线状,但如上所述,只要以使移动轨道的曲率与从打开位置至规定位置为止的移动相比更小的方式变化即可。因此,也可以是,使从规定位置至关闭位置为止的移动轨道的曲率为零,而使从规定位置至关闭位置为止的移动成为与按压方向F平行的直线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规定位置是抵接部95与底座2的被抵接部26接触时的开闭部3的位置,但开闭部3到达规定位置的时刻也可以不是抵接部95与底座2的被抵接部26接触的时刻。总之,只要在开闭部3从打开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为止的期间,存在开闭部3的移动轨道切换的位置或变迁的位置即可,该移动轨道的切换的位置或变迁的位置为规定位置。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检查用插座1中,在以闩扣5将开闭部3卡止时,通过闩扣5和限制板9的限制部94来按压开闭部3的两端。因此,在按压被检查体S时,能够使按压构件4垂直地按压于被检查体S的表面,不会发生被检查体S横向错开而其表面受损的情况。
另外,采用了基于凸轮构件的按压方式的以往的检查用插座中,除了闩扣以外,还需要基于凸轮构件的按压,使用者需要进行至少两个动作。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以闩扣5将开闭部3卡止于本体21侧,从而还能够进行基于按压构件4的按压,能够以一个动作来进行卡止和按压。由此,能够减轻使用者的负担。
另外,通过对现有的插座进行限制板9的追加安装,能够得到与上述的作用及效果相同的作用及效果。另外,对于尺寸不同的被检查体S,仅通过更换为与其尺寸对应的限制板9,即能够对应于不同尺寸的被检查体S。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上述的保持构件6和板簧8,因此还发挥以下的效果。
在按压时以外的时候,保持构件6、板簧8以使按压构件4能够从保持构件6离开的方式保持按压构件4。因此,在按压构件4与被检查体S接触时,能够使按压构件4倾斜而使按压面42与被检查体S的表面平行。其结果为,在按压被检查体S时,能够使按压构件4垂直地按压于被检查体S的表面,不会发生被检查体S横向错开而其表面受损的情况。
另外,由于使用板簧8来对按压构件4进行按压,因此若改变板簧8的材质或厚度,则能够仅以板簧8的挠曲来设定按压条件,进而能够容易地将相对于按压构件4的按压力改变为所希望的按压力。另外,由于按压部82对上凸缘45的中央进行按压,因此能够不考量按压构件4的倾斜度或形状,而进行对按压构件4的按压。
另外,检查用插座1中不使用轴杆,因此,也不需要在按压构件4中设置轴杆用的孔,因此能够降低其制造成本。此外,保持构件6是通过冲压加工成型的,因此能够大幅降低其制造成本。
另外,由于不使用轴杆,因此开闭部3的厚度也可以设为较薄,在按压构件还兼作散热件的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更高效的散热性。
另外,由于保持构件6设置于开闭部3的开口部34内,因此即使从支撑轴22脱落,其下落范围也是检查用插座1的内部,不是配线基板上,因此不会有配线基板短路的可能性。
另外,保持构件6是通过冲压加工成型的,因此其形状的改变是容易的,对于尺寸不同的被检查体S,仅通过更换为与其尺寸对应的保持构件6,就能够对应不同尺寸的被检查体S。
应予说明,上述实施方式都仅表示实施本发明的具体化的一例,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应受这些实施方式的限制。即,能够不脱离其要点或其主要特征地以各种形式实施本发明。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9年10月10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9-186555号的优先权。将该申请的说明书及附图中记载的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说明书。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合用于检查电子部件的插座。
附图标记说明
1 检查用插座
2 底座
21 本体
211 轴支撑部
212 被卡止部
213 斜面
214 被卡止面
22 支撑轴
23 弹推构件
24 凹部
25 接触部
26 被抵接部
3 开闭部
31 盖
311 第一端部
312 第二端部
313 侧面部
314 上表面
32 被支撑部
33 闩扣支撑板
34 开口部
35 保持板
351 保持槽
352 第一保持部
353 第二保持部
36 支撑轴孔
37 被限制部
38 插通孔
4 按压构件
41 按压构件主体
42 按压面
43 下凸缘
44 立壁部
45 上凸缘
46 上方冷却片
47 侧方冷却片
5 闩扣
6 保持构件
61 保持构件主体
62 被支撑部
63 支撑部
631 突出部
632 容纳槽
64 被保持部
8 板簧
81 基端部
82 按压部
83 前端部
9 限制板
91 限制板主体
92 被支撑部
93 被保持部
94 限制部
95 抵接部
96 缺口部
F 按压方向
P 接触点
S 被检查体

Claims (9)

1.一种插座,其具备:
容纳部,具有可容纳电子部件的凹部;
开闭部,对所述凹部的开口部进行开闭,在处于关闭位置时对所述凹部内的所述电子部件向按压方向按压;以及
支撑部,以使所述开闭部能够在打开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开闭部,
所述支撑部在所述开闭部的关闭动作中以如下方式支撑所述开闭部,即,使得在所述开闭部从所述打开位置移动至比所述关闭位置更靠跟前的规定位置时,所述开闭部一边使其与所述按压方向所成的角度变化一边进行移动,并且在所述开闭部从所述规定位置移动至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开闭部沿着所述按压方向进行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中,
所述开闭部具备:
盖,以可开闭的方式被所述支撑部支撑;以及
按压构件,保持于所述盖,在所述开闭部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按压所述凹部内的所述电子部件,
所述支撑部在所述开闭部的关闭动作中以如下方式支撑所述盖,即,使得在所述开闭部从所述打开位置移动至所述规定位置时,所述盖一边使其与所述按压方向所成的角度变化一边进行移动,并且在所述开闭部从所述规定位置移动至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盖沿着所述按压方向进行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其中,
所述支撑部具备支撑轴,该支撑轴相对于所述容纳部配置于固定的位置,以使所述盖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盖,
所述盖具备松散插通部,该松散插通部供所述支撑轴松散地插通,
所述支撑部以如下方式支撑所述盖,即,使得在所述开闭部从所述打开位置移动至所述规定位置时,所述松散插通部相对于所述支撑轴的位置不位移,且在所述开闭部从所述规定位置移动至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松散插通部相对于所述支撑轴的位置位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其中,
所述盖具备被限制部,该被限制部配置于比所述松散插通部更远离所述凹部的位置,且随着所述盖的旋转移动而进行旋转移动,
所述支撑部具备限制构件,该限制构件在所述开闭部从所述规定位置移动至所述关闭位置时,限制所述被限制部的旋转移动,并以与所述被限制部接触的接触点作为支点,使所述松散插通部相对于所述支撑轴的位置位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其中,
所述限制构件具备:
限制构件被支撑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所述支撑轴支撑;
限制部,与所述被限制部接触并随着所述被限制部的旋转移动而进行旋转移动;以及
抵接部,相对于所述支撑轴设置于与所述限制部相反的一侧,随着所述限制部的旋转移动而进行旋转移动,在所述开闭部从所述规定位置移动至所述关闭位置时,与所述容纳部抵接,
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容纳部抵接时,所述限制部变得不动而限制所述被限制部的旋转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其中,
所述规定位置是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容纳部接触时的所述开闭部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4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插座,其中,
具备卡止构件,该卡止构件设置于所述盖上的相对于所述支撑轴与所述被限制部相反的一侧,且在使所述开闭部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将所述盖与所述容纳部卡止在一起,
利用使所述卡止构件与所述容纳部卡止在一起的来自外部的力,以所述接触点作为支点,使所述松散插通部相对于所述支撑轴的位置位移。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插座,其中,
所述按压方向是相对于所述凹部的底面和/或所述凹部内的所述电子部件的表面垂直的方向。
9.一种检查用插座,用于电子部件的电特性的检查,其具备:
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插座;以及
接触部,配置于所述凹部的底部,且与所述凹部内的所述电子部件电连接。
CN202080070039.4A 2019-10-10 2020-10-07 插座及检查用插座 Pending CN1145033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6555 2019-10-10
JP2019186555A JP2021063659A (ja) 2019-10-10 2019-10-10 ソケット及び検査用ソケット
PCT/JP2020/037934 WO2021070840A1 (ja) 2019-10-10 2020-10-07 ソケット及び検査用ソケ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03371A true CN114503371A (zh) 2022-05-13

Family

ID=75437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0039.4A Pending CN114503371A (zh) 2019-10-10 2020-10-07 插座及检查用插座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51308A1 (zh)
JP (1) JP2021063659A (zh)
CN (1) CN114503371A (zh)
TW (1) TW202127757A (zh)
WO (1) WO202107084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78843B2 (ja) * 1997-06-27 1999-11-15 日本電気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Icソケット
JP3742742B2 (ja) * 2000-03-15 2006-02-08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JP5687084B2 (ja) * 2011-02-03 2015-03-18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CN102801043A (zh) * 2011-05-26 2012-11-2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
JP6239382B2 (ja) * 2013-12-27 2017-11-29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JP6775997B2 (ja) * 2016-05-13 2020-10-28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JP7018310B2 (ja) * 2017-12-27 2022-02-10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7757A (zh) 2021-07-16
WO2021070840A1 (ja) 2021-04-15
JP2021063659A (ja) 2021-04-22
US20230251308A1 (en) 2023-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74067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latching arms
US8475195B2 (en) Latch for a card edge connector system
US7291022B2 (en) IC socket
US7462057B2 (en) Socket
US688709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tention clip
KR102276579B1 (ko) 전기 부품용 소켓
JP2003197310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10661126B (zh) 连接器
JP4322635B2 (ja)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KR100707241B1 (ko) 반도체 패키지 수납용 인서트
US20050233614A1 (en) Test connector with metallic stiffener
CN114503371A (zh) 插座及检查用插座
CN114731018A (zh) 插座及检查用插座
CN113163664A (zh) 连接器
CN114503370A (zh) 插座及检查用插座
US6338650B1 (en) Rotatable card connector
US7867005B2 (en) IC socket having improved latch devices
TWI734512B (zh) 連接器
US5655926A (en) Socket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SG186517A1 (en) Card connector
US686074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a processor
JP3753962B2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
WO2022070279A1 (ja) ソケット
KR20090083535A (ko) 반도체 패키지 수납용 인서트
JP4567985B2 (ja) 電池収納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51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