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83825B - 制动钳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动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83825B
CN114483825B CN202111143058.8A CN202111143058A CN114483825B CN 114483825 B CN114483825 B CN 114483825B CN 202111143058 A CN202111143058 A CN 202111143058A CN 114483825 B CN114483825 B CN 1144838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lever
displacement
main body
br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430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83825A (zh
Inventor
大野智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btesc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abtesc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btesco Corp filed Critical Nabtesc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483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38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838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38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5/00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F16D55/0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 F16D55/2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 F16D55/224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 F16D55/2245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in which the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acts on two levers carrying the braking members, e.g. tong-type brak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5/00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F16D55/0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 F16D55/2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 F16D55/224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 F16D55/225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 F16D55/226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in which the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is moved axially, e.g. floating caliper disc brakes
    • F16D55/2265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in which the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is moved axially, e.g. floating caliper disc brakes the axial movement being guided by one or more pins engaging bores in the brake support or the brake hou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HBRAKES OR OTHER RETARD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IL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THEREOF IN RAIL VEHICLES
    • B61H15/00Wear-compensating mechanisms, e.g. slack adju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HBRAKES OR OTHER RETARD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IL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THEREOF IN RAIL VEHICLES
    • B61H5/00Applica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 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5/00Parts or details
    • F16D65/14Actuating mechanisms for brakes; Means for initiating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 F16D65/16Actuating mechanisms for brakes; Means for initiating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arranged in or on the bra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5/00Parts or details
    • F16D65/38Slack adjusters
    • F16D65/40Slack adjusters mechanical
    • F16D65/42Slack adjusters mechanical non-automatic
    • F16D65/46Slack adjusters mechanical non-automatic with screw-thread and nu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1/00Type of actuator operation force
    • F16D2121/02Fluid pressure
    • F16D2121/04Fluid pressure acting on a piston-type actuator, e.g. for liquid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向间隙调整器传递的间隙调整用的传递量不变化的制动钳装置。制动钳装置(20)具备:移位部(91),其固定于主体(30),其在第1杆(73)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接受第1杆(73)输出而移位;外管(97),其端部固定于主体(30)和间隙调整器(101),由比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之间的相对位移量最大的情况下的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之间的距离长的筒状的挠性构件构成;以及拉索(96),其在外管(97)的内部通过并连接移位部(91)和间隙调整器(101)的输入部,通过将移位部(91)的移位向间隙调整器(101)的拉索安装部(130)传递,使间隙调整器(101)动作。

Description

制动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钳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如下制动钳装置:将制动块按压于与铁道车辆的车轮一体地旋转的盘,从而对车轮赋予制动力。制动钳装置具备一对钳杆。在一对钳杆的顶端部安装有制动块。在一对钳杆的基端部之间配置有调整盘与制动块之间的间隙的间隙调整器。间隙调整器与一对钳杆的基端部分别连结。一对钳杆中的一者与固定到活塞的输出轴连结,利用来自输出轴的力旋转,该活塞配置到缸的内部。在专利文献1的制动装置中,若输出轴突出,则支承到一对钳杆的顶端部的制动块与盘接触。
专利文献1的制动钳装置具备将输出轴的力向间隙调整器传递的传递棒。传递棒从钳杆的顶端部附近朝向基端部附近延伸。在专利文献1的制动钳装置中,若输出轴突出,则传递棒在传递棒的轴线方向上移动而靠近间隙调整器。并且,若传递棒的力向间隙调整器传递,则在间隙调整器中,内螺纹部相对于外螺纹部旋转。若内螺纹部如此旋转,则一对钳杆的基端部之间的距离变长。并且,以一对钳杆的顶端部之间的距离变短的方式使一对钳杆旋转,而调整盘与制动块之间的间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0732247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动钳装置中,若钳杆旋转,则间隙调整器与传递棒之间的距离变化。并且,若间隙调整器与传递棒之间的变化后的距离比变化前的距离长,则由间隙调整器进行的盘与制动块之间的间隙的调整量变小。因此,存在间隙的调整用的传递量变化的问题。此外,并不限于具备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的间隙调整器,在具备传递输出轴的移位的间隙调整器的制动钳装置中存在与上述同样的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解决上述问题的制动钳装置具备:两个钳杆,其用于分别保持制动块;输出杆,其输出用于使所述钳杆移动的力,以使两个所述制动块夹持1个盘;间隙调整器,其固定于所述两个钳杆之间,用于调整所述制动块与所述盘之间的间隙;主体,其用于将所述两个钳杆分别保持成能够移动,并且,保持所述输出杆;移位部,其固定于所述主体,在所述输出杆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接受所述输出杆的输出而移位;引导构件,其端部固定于所述主体和所述间隙调整器,由比所述主体与所述间隙调整器之间的相对位移量最大的情况下的所述主体与所述间隙调整器之间的距离长的筒状的挠性构件构成;以及传递构件,其在所述引导构件的内部通过并连接所述移位部和所述间隙调整器的输入部,将所述移位部的移位向所述输入部传递,从而使所述间隙调整器动作。
两个钳杆相对于主体移动,因此,移位部与间隙调整器相对移位,间隙调整器与主体之间的距离也移位。根据上述结构,引导构件的长度比主体与间隙调整器之间的最大距离长,因此,即使主体与间隙调整器相对移位了,引导构件和传递构件也挠曲,并且移动,引导构件和传递构件不会被拉拽。因而,即使主体与间隙调整器相对移位了,向间隙调整器传递的间隙调整用的传递量也不变化。
对于上述制动钳装置,优选的是,该制动钳装置具备壳体,该壳体固定于所述主体,并且,覆盖所述移位部,所述引导构件的固定于所述主体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壳体。
对于上述制动钳装置,优选的是,该制动钳装置具备接触部,该接触部与所述输出杆联动,在所述输出杆在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之后向原来的位置返回时与所述移位部接触,从而使所述移位部返回移位前的位置。
对于上述制动钳装置,优选的是,所述移位部具备能够旋转的臂,所述臂在所述输出杆移动预定距离之前未与所述接触部接触,在所述输出杆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时位于所述接触部的移动路径上。
对于上述制动钳装置,优选的是,所述间隙调整器的输入部具有圆弧状的面,所述传递构件的端部固定于所述间隙调整器的输入部的圆弧状的面,所述传递构件在所述圆弧状的面的切线方向上延伸。
对于上述制动钳装置,优选的是,所述移位部具有圆弧状的面,所述传递构件的端部固定于所述移位部的圆弧状的面,所述传递构件在所述圆弧状的面的切线方向上延伸。
对于上述制动钳装置,优选的是,所述移位部包括放大所述输出杆的输出而牵引所述传递构件的放大机构。
对于上述制动钳装置,优选的是,所述放大机构包括:力点臂,其接受所述输出杆的输出而以支点为中心旋转;和作用点臂,其接受所述输出而以支点为中心旋转,从而牵引所述传递构件,所述力点臂的长度比所述作用点臂的长度短。
对于上述制动钳装置,优选的是,所述输出杆具备接触部,该接触部在向输出的输出方向移动时与所述力点臂接触,在向没有输出的非输出方向移动时与所述作用点臂接触而使所述移位部返回原来的位置。
对于上述制动钳装置,优选的是,所述移位部具备将所述传递构件的移动方向转换成与所述输出杆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转换部。
对于上述制动钳装置,优选的是,所述转换部兼用作使所述输出杆的输出放大后向所述传递构件传递的放大机构。
对于上述制动钳装置,优选的是,该制动钳装置具备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设置于所述间隙调整器的输入部,用于拉拽所述传递构件。
对于上述制动钳装置,优选的是,所述间隙调整器的输入部具备供所述传递构件连接的单向离合器,若所述传递构件被所述移位部牵引,则所述单向离合器旋转,若所述移位部向移位前的位置返回,则所述输入部利用所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向相反方向旋转,从而所述间隙调整器伸长而缩窄所述盘与所述制动块之间的间隙。
对于上述制动钳装置,优选的是,所述传递构件是拉索,所述引导构件是筒形状,所述拉索在所述引导构件的内部移位。
解决上述问题的制动钳装置具备:两个钳杆,其用于分别保持制动块;致动器,其具有输出力的输出杆,该力用于使所述钳杆旋转,以使两个所述制动块夹持1个盘;间隙调整器,其固定于所述两个钳杆之间,用于调整所述制动块与所述盘之间的间隙;主体,其用于将所述两个钳杆分别保持成能够移动,并且,保持所述输出杆;移位部,其固定于所述主体,在所述输出杆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接受所述输出杆的输出而移位;引导构件,其端部固定于所述主体和所述间隙调整器,由比所述主体与所述间隙调整器之间的相对位移量最大的情况下的所述主体与所述间隙调整器之间的距离长的筒状的挠性构件构成;以及传递构件,其在所述引导构件的内部通过并连接所述移位部和所述间隙调整器的输入部,将所述移位部的移位向所述输入部传递,从而使所述间隙调整器动作,所述移位部包括:力点侧臂,其接受所述输出杆的输出而以支点为中心旋转;作用点侧臂,其接受所述输出而以支点为中心旋转,从而使所述传递构件移位;以及转换部,其将所述传递构件的移动方向转换成与所述输出杆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所述力点侧臂的长度比所述作用点侧臂的长度短,从而放大所述输出杆的输出而使所述传递构件移位。
两个钳杆相对于主体移动,因此,移位部与间隙调整器相对移位,间隙调整器与主体之间的距离也移位。根据上述结构,引导构件的长度比主体与间隙调整器之间的最大距离长,因此,即使主体与间隙调整器相对移位了,引导构件和传递构件也挠曲,并且移动,引导构件和传递构件不会被拉拽。因而,即使主体与间隙调整器相对移位了,向间隙调整器传递的间隙调整用的传递量也不变化。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向间隙调整器传递的间隙调整用的传递量不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制动钳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该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结构的平剖视图。
图3是表示该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该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结构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该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结构的左视图。
图6是表示该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间隙输出部的结构的放大后视图。
图7是表示该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间隙输出部的结构的放大后视图。
图8是表示该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间隙输出部的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表示该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移位的放大俯视图。
图10是表示该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移位的放大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制动钳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间隙调整装置的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12是表示该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间隙调整装置的结构的放大俯视图。
图13是表示该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间隙调整装置的结构的放大俯视图。
图14是表示该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间隙调整装置的结构的放大左视图。
图15是表示制动钳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间隙调整装置的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16是表示该第3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间隙调整装置的结构的放大仰视图。
图17是表示制动钳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的间隙调整装置的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18是表示该第4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间隙调整装置的结构的放大仰视图。
图19是表示该第4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间隙调整装置的结构的放大俯视图。
图20是表示该第4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间隙调整装置的结构的放大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盘;12、制动块;15、缸装置;20、制动钳装置;21、支架;21A、第1支架;21B、第2支架;22、连结销;30、主体;31、基部;32、第1支承部;33、第2支承部;33A、开口;34、壳体;35、左侧旋转销;35A、操作杆;35B、辊;36、右侧旋转销;40、左钳杆;42、块安装构件;43、块旋转销;44、旋转轴线;45、螺栓;46、左杆连结销;47、左上杆;48、左下杆;50、右钳杆;52、块安装构件;53、块旋转销;54、旋转轴线;55、螺栓;56、右杆连结销;57、右上杆;58、右下杆;70、常用制动缸;73、第1杆;73A、收纳部;73B、接触部;80、停车制动缸;90、间隙输出部;91、移位部;92、放大机构;92A、力点臂;92B、作用点臂;92C、支轴(支点);96、拉索;97、外管;100、间隙调整装置;101、间隙调整器;121、第1壳体;121A、延伸部;122、第2壳体;122A、支承弹簧;123、多边形杆;123A、空间;123B、六边部;124、螺杆;124A、空间;124B、外螺纹;124C、六边部;125、调整螺母;125A、内螺纹;126、防振弹簧;127、抵接离合器;128、罩;130、拉索安装部;131、单向离合器;132、弹簧;133、弹簧;190、间隙输出部;191、移位部;192、放大机构;192A、力点臂;192B、作用点臂;192C、支轴(支点);192D、安装部;290、间隙输出部;291、移位部;292、放大机构;292A、力点臂;292B、作用点臂;292C、支轴(支点);390、间隙输出部;391、移位部;391A、输入输出部;391B、凹部;391C、支轴(支点)。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0而对制动钳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制动钳装置20安装于未图示的铁道车辆的转向架,通过将制动块12按压于与使转向架的车轮旋转的车轴一体地旋转的圆盘状的盘11(参照图2),对车轮赋予制动力。即,制动钳装置20与盘11一起构成盘式制动器装置。
制动钳装置20具备:支架21,其安装于转向架(参照图1);主体30,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悬挂于支架21;以及一对左钳杆40和右钳杆50,其保持于主体30。主体30以能够向两个制动块12夹持1个盘11的位置和不夹持该1个盘11的位置移动的方式将一对左钳杆40和右钳杆50分别保持成能够旋转。
另外,制动钳装置20具备缸装置15,该缸装置15输出用于使左钳杆40和右钳杆50相对于盘11旋转的力,以使制动块12按压盘11。缸装置15利用压缩空气的供给和排出而驱动。向缸装置15供给的压缩空气从搭载于铁道车辆的罐供给。缸装置15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主体30。此外,缸装置15相当于致动器。
支架21具备第1支架21A和第2支架21B。主体30夹在第1支架21A与第2支架21B之间。在第1支架21A、主体30以及第2支架21B贯通有连结销22而连结第1支架21A、主体30以及第2支架21B。主体30具备供连结销22贯通的基部31。基部31以与转向架的车轴的轴向正交、且沿着左钳杆40和右钳杆50的延伸方向的旋转轴线P为中心旋转。
主体30具备从基部31的下方朝向左右的左钳杆40和右钳杆50延伸并支承左钳杆40和右钳杆50的第1支承部32。主体30具备从第1支承部32的中央向左钳杆40和右钳杆50的长度方向的后方延伸并支承缸装置15的第2支承部33。第2支承部33是板状的构件。主体30的基部31、第1支承部32、和第2支承部33一体地成形。即使转向架在车轴的轴向上倾斜了,主体30也以旋转轴线P为中心旋转,因此,能够将制动块12始终保持为与盘11平行。
在第1支承部32的左侧设置有用于支承左钳杆40的左侧支承部32A。在左侧支承部32A贯通有用于将左钳杆40支承成相对于主体30能够旋转的左侧旋转销35。左侧旋转销35能够相对于左侧支承部32A旋转。在左侧旋转销35固定有被缸装置15的驱动力操作的操作杆35A。在第1支承部32的右侧设置有用于支承右钳杆50的右侧支承部32B。在右侧支承部32B,在上侧和下侧分别贯通有将右钳杆50支承成能够相对于主体30旋转的右侧旋转销36。右侧旋转销36固定于右侧支承部32B。
如图3所示,左钳杆40具备一对左上杆47和左下杆48。一对左上杆47和左下杆48在左侧旋转销35的轴向上分开并彼此相对。在左钳杆40的顶端部利用两个块旋转销43连接有供制动块12安装的块安装构件42(参照图1)。块旋转销43能够相对于左上杆47和左下杆48旋转。块旋转销43固定于块安装构件42。左上杆47和左下杆48由左杆连结销46连结。
右钳杆50具备一对右上杆57和右下杆58。一对右上杆57与右下杆58在右侧旋转销36的轴向上分开并彼此相对。在右钳杆50的顶端部利用两个块旋转销53连接有供制动块12安装的块安装构件52。块旋转销53能够相对于右上杆57和右下杆58旋转。块旋转销53固定于块安装构件52。右上杆57和右下杆58由右杆连结销56连接。
如图2所示,缸装置15安装于主体30的第2支承部33。缸装置15具备常用制动缸70和停车制动缸80。第2支承部33的供常用制动缸70和停车制动缸80安装的面是与车轴垂直的面。常用制动缸70安装于主体30的第2支承部33的左侧的面。停车制动缸80安装于主体30的第2支承部33的右侧的面。因而,常用制动缸70和停车制动缸80隔着主体30的第2支承部33设置。此外,第2支承部33的供常用制动缸70和停车制动缸80安装的面与左钳杆40和右钳杆50的延伸方向平行,且与制动块12的面平行。
如图3所示,常用制动缸70和停车制动缸80利用各4个螺栓固定于第2支承部33。常用制动缸70和停车制动缸80在第2支承部33的不同的位置分别固定有螺栓。因此,常用制动缸70和停车制动缸80能够相对于第2支承部33分别拆装。
如图2所示,在主体30的第2支承部33的中央设置有开口33A。开口33A成为在左钳杆40和右钳杆5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孔。因此,在拆装常用制动缸70和停车制动缸80时,能够使常用制动缸70和停车制动缸80在开口33A处在左钳杆40和右钳杆50的长度方向上移动。
通过拆掉多个螺栓,能够从主体30的第2支承部33的左侧的面拆卸常用制动缸70。另外,通过拆掉多个螺栓,能够从主体30的第2支承部33的右侧的面拆卸停车制动缸80。另外,通过拆掉螺栓45和螺栓55,能够从左钳杆40和右钳杆50拆卸间隙调整装置100。因此,能够在检修、更换缸装置15、间隙调整装置100时容易地拆装。此外,也可以任意地设定用于固定缸装置15的螺栓的数量。
常用制动缸70具备第1缸室71、第1活塞72、第1杆73、以及第1弹簧74。第1活塞72在第1缸室71中移动。第1杆73固定于第1活塞72并从第1缸室71突出。第1弹簧74向第1杆73收纳于第1缸室71的方向对第1活塞72施力。将第1缸室71的未设置第1弹簧74的一侧设为第1空间75。常用制动缸70具备向第1缸室71的第1空间75供给压缩空气的第1供给端口76(参照图3)。第1供给端口76设置于第1缸室71的外部。对于常用制动缸70,若向第1缸室71的第1空间75供给压缩空气,则第1活塞72被推动而第1杆73突出。另外,对于常用制动缸70,若压缩空气被从第1缸室71的第1空间75排出,则第1活塞72被第1弹簧74推动而第1杆73收纳于第1缸室71。此外,第1杆73相当于常用制动缸70的输出杆。第1缸室71相当于常用制动缸70的壳体。
停车制动缸80具备第2缸室81、第2活塞82、第2杆83、以及第2弹簧84。第2活塞82在第2缸室81中移动。第2杆83固定于第2活塞82并从第2缸室81向第1缸室71突出。第2弹簧84向第2杆83从第2缸室81突出的方向对第2活塞82施力。将第2缸室81的未设置第2弹簧84的一侧设为第2空间85。停车制动缸80具备向第2缸室81的第2空间85供给压缩空气的第2供给端口86(参照图3)。第2供给端口86设置于第2缸室81的外部。对于停车制动缸80,若向第2缸室81的第2空间85供给压缩空气,则第2活塞82被推动而第2杆83收纳于第2缸室81。另外,对于停车制动缸80,若压缩空气被从第2缸室81的第2空间85排出,则第2活塞82被第2弹簧84推动而第2杆83从第2缸室81向第1缸室71突出,推动第1活塞72而第1杆73突出。此外,第2杆83相当于停车制动缸80的输出杆。第2缸室81相当于停车制动缸80的壳体。
第1缸室71具备向开口33A突出的第1突出部71A。第2缸室81具备向开口33A突出的第2突出部81A。在第2突出部81A贯通有第2杆83。第1突出部71A嵌合于第2突出部81A的外周。由此,常用制动缸70的第1杆73和停车制动缸80的第2杆83位于同轴上,停车制动缸80的输出向常用制动缸70传递。
在操作杆35A的顶端安装有旋转的辊35B。在缸装置15的第1杆73的顶端设置有收纳辊35B、并且与辊35B接触的作为贯通孔的收纳部73A。该收纳部73A吸收第1杆73的直线运动和操作杆35A的旋转运动的偏离,并且向操作杆35A传递第1杆73的驱动力。
如图1、图2、图4、以及图5所示,制动钳装置20具备调整制动块12与盘11之间的间隙的间隙调整装置100。间隙调整装置100具备调整间隙的间隙调整器101和向间隙调整器101输出间隙的间隙输出部90。间隙输出部90具备根据缸装置15的第1杆73的移动量牵引拉索96的移位部91和拉索96。此外,拉索96相当于传递构件。
如图5所示,在主体30安装有用于收纳移位部91的壳体34。在壳体34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固定有移位部91。移位部91在第1杆73向作为突出的方向的突出方向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接受第1杆73的输出而移位。间隙输出部90设置有外管97,该外管97的端部固定于主体30和间隙调整器101,由挠性构件形成。外管97相当于引导构件。外管97的第1端固定于壳体34。外管97的第2端固定于间隙调整器101的壳体。外管97在移位部91牵引了拉索96的情况下不移位,而在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相对移位了的情况下移位。拉索96贯通外管97并比外管97长,拉索96的端部与移位部91以及间隙调整器101的输入部连接。拉索96根据移位部91的位移量被牵引或被推出而向间隙调整器101的输入部传递。
如图6~图8所示,移位部91具备放大第1杆73的输出并牵引拉索96的放大机构92。放大机构92包括力点臂92A和作用点臂92B。力点臂92A和作用点臂92B以作为支点的支轴92C为中心一体地旋转。支轴92C的轴线与第1杆73的移动方向正交,且与左钳杆40的延伸方向平行。力点臂92A接受第1杆73的输出而以支点为中心旋转。作用点臂92B利用力点臂92A的旋转而以支点为中心旋转。在作用点臂92B的顶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有拉索96。作用点臂92B牵引拉索96。力点臂92A的长度L1比作用点臂92B的长度L2短(L1<L2)。因此,从第1杆73输入到力点臂92A的移位距离被放大后从作用点臂92B输出。通过变更力点臂92A的长度L1与作用点臂92B的长度L2之比,能够设定放大的程度。
如图7所示,第1杆73具备与移位部91接触的接触部73B。接触部73B是能够旋转的辊,安装于第1杆73的收纳部73A。第1杆73主体的移位范围与放大机构92的移位范围不同,在支轴92C的轴向上排列。接触部73B向放大机构92的移位范围突出。接触部73B在第1杆73向制动方向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时与移位部91的力点臂92A接触而使放大机构92在后视时逆时针旋转。作用点臂92B在第1杆73移动预定距离之前未与接触部73B接触,在第1杆73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时位于接触部73B的移动路径上。如图6所示,接触部73B在第1杆73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之后向原来的位置返回时、换言之向与制动方向相反的非制动方向移动时,与移位部91的作用点臂92B接触而使放大机构92在后视时顺时针旋转。因而,移位部91的放大机构92返回移位前的位置。拉索96在图6和图7中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第1杆73在图6和图7中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因而,放大机构92也作为通过以支轴92C为中心旋转而将拉索96的移动方向转换成与第1杆73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转换部发挥功能。
如图1和图4所示,间隙调整器101连结左钳杆40的基端部和右钳杆50的基端部。左钳杆40和间隙调整器101由上下一对螺栓45连结成能够转动。右钳杆50和间隙调整器101由上下一对螺栓55连结成能够转动。左钳杆40和间隙调整器101以旋转轴线44旋转,右钳杆50和间隙调整器101以旋转轴线54旋转。
如图2所示,间隙调整装置100通过调整左钳杆40的基端部与右钳杆50的基端部之间的距离,调整制动块12与盘11之间的间隙。而且,间隙调整装置100在由于制动块12的磨损而制动块12与盘11之间的间隙变长时使左钳杆40的基端部与右钳杆50的基端部之间的距离伸长,从而缩短制动块12与盘11之间的间隙。
在第1杆73的移动量是预定值以上时,移位部91牵引拉索96。即,若第1杆73突出而达到预定值,则第1杆73的接触部73B与放大机构92的力点臂92A接触,从而移位部91旋转,放大机构92的作用点臂92B牵引拉索96。
如图1和图4所示,间隙调整器101具备第1壳体121和第2壳体122。第1壳体121连接于一对左上杆47和左下杆48的基端部之间。第1壳体121与一对左上杆47和左下杆48由螺栓45连结成能够转动。第2壳体122连接于一对右上杆57与右下杆58的基端部之间。第2壳体122与一对右上杆57和右下杆58由螺栓55连结成能够转动。
如图2所示,第1壳体121具备朝向第2壳体122延伸的圆筒状的延伸部121A。在第1壳体121固定有多棱柱状的多边形杆123。多边形杆123设置于第1壳体121的延伸部121A的延伸方向。
多边形杆123的基端部向第1壳体121的外部突出。在多边形杆123的基端部设置有形成为六棱柱的六边部123B。通过以手动旋转多边形杆123的六边部123B,能够调整制动块12与盘11之间的间隙。
在第2壳体122固定有朝向第1壳体121延伸的圆柱状的螺杆124。螺杆124具有仅第1壳体121侧开口的圆柱状的空间124A。在螺杆124的空间124A贯通有多边形杆123。在螺杆124的除了固定于第2壳体122的部分以外的外周设置有外螺纹124B。螺杆124由支承弹簧122A支承。螺杆124的基端部设置有形成为六棱柱的六边部124C。通过以手动旋转螺杆124的六边部124C,能够调整制动块12与盘11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从间隙调整器101的两侧进行间隙调整,1次的间隙调整量变大,能够高效地且容易地进行维护时的调整作业。
在螺杆124的外周设置有圆筒状的调整螺母125。在调整螺母125的局部的内壁设置有与螺杆124的外螺纹124B螺纹结合的内螺纹125A。调整螺母125一边与螺杆124的外螺纹124B螺纹结合一边相对于螺杆124旋转。即,若螺杆124向远离多边形杆123的方向移动,则调整螺母125利用螺杆124的外螺纹124B和调整螺母125的内螺纹125A旋转。
调整螺母125位于第1壳体121的延伸部121A与螺杆124之间。在调整螺母125的外周设置有朝向第1壳体121的延伸部121A的内壁突出的凸条部125B。在调整螺母125与第1壳体121的延伸部121A之间设置有在调整螺母125的轴向上向第1壳体121侧对凸条部125B施力的防振弹簧126。防振弹簧126是螺旋弹簧,设置于调整螺母125的外周。调整螺母125的凸条部125B被防振弹簧126施力,因此,能够降低由振动造成的影响。在调整螺母125与第1壳体121的延伸部121A之间设置有抵接离合器127。抵接离合器127在凸条部125B在轴向上被向左钳杆40侧推动了时,与凸条部125B的垂直于轴向的面接触,从而限制调整螺母125的旋转。另外,在第2壳体122固定有覆盖第1壳体121的圆筒状的罩128。
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在螺杆124的靠第1壳体121的位置安装有供拉索96连接的拉索安装部130。在调整螺母125与第1壳体121的延伸部121A之间设置有单向离合器131。拉索安装部130是环状的构件,具有圆弧状的面,固定于单向离合器131。单向离合器131和拉索安装部130一体地旋转。拉索96的端部固定于拉索安装部130的圆弧状的面,并且连接于圆弧状的面的切线方向。
单向离合器131容许用于间隙调整器101伸长的调整螺母125的旋转,限制用于间隙调整器101缩短的调整螺母125的旋转。在单向离合器131安装有作为施力构件的弹簧132。弹簧132向恢复拉索96未被移位部91牵引的状态的方向施力。即,在拉索96被移位部91牵引了时,单向离合器131和拉索安装部130从左侧面看来顺时针旋转,弹簧132被压缩。另一方面,若拉索96的牵引被解除,则单向离合器131和拉索安装部130利用弹簧132的作用力与调整螺母125一起反转(逆时针旋转)而间隙调整器101伸长。若间隙调整器101伸长,则盘11与制动块12之间的间隙变窄。另外,移位部91若与第1杆73之间的接触消失,则利用弹簧132返回未牵引拉索96的原来的位置。此外,拉索安装部130、单向离合器131、以及弹簧132作为输入部发挥功能。
接着,对上述制动钳装置20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一并参照图2而对制动块12未磨损的状态下的制动钳装置20和间隙调整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制动钳装置20在使常用制动器工作时向缸装置15的常用制动缸70的第1空间75供给压缩空气。常用制动缸70的第1杆73与第1活塞72一起向从第1缸室71突出的方向移动而借助辊35B顺时针驱动操作杆35A。此时,只要制动块12的磨损较小、第1杆73的移动量(突出量)小于预定值,第1杆73就不与移位部91接触。
若第1杆73向从第1缸室71突出的方向移动,则操作杆35A与左侧旋转销35一起顺时针旋转。若左侧旋转销35顺时针旋转,则左钳杆40以旋转轴线44为旋转中心向左侧的制动块12与盘11接触的方向旋转,左侧的制动块12与盘11接触。
此时,如图9和图10所示,若左钳杆40由于第1杆73突出而以旋转轴线44为旋转中心旋转,则左钳杆40和间隙调整器101相对于主体30和壳体34相对移位。拉索96所贯通的外管97同壳体34与间隙调整器101之间的相对移位相应地挠曲,并且移动而不会被拉拽。贯通外管97的拉索96与外管97一起挠曲,并且移动,因此,不会被拉拽。
接下来,如图2所示,在左侧的制动块12与盘11接触了之后,左钳杆40以块旋转销43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并且,若左钳杆40以块旋转销43为旋转中心旋转,则右钳杆50借助旋转轴线44、间隙调整器101以及旋转轴线54以右侧旋转销36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右侧的制动块12与盘11接触。
另外,在压缩空气被从停车制动缸80的第2空间85排出而第2杆83从第2缸室81突出时,第2杆83推动第1活塞72和第1杆73,从而与第1杆73从第1缸室71突出来时同样地动作。
接下来,对制动块12磨损了的状态下的制动钳装置20和间隙调整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制动块12磨损了的状态时,常用制动缸70也利用压缩空气的供给同样地动作,第1杆73的移动量根据制动块12的磨损量增加。并且,若制动块12的磨损量变大、第1杆73的移动量成为预定值以上,则间隙调整装置100动作。即,间隙调整器101伸长而缩短制动块12与盘11之间的间隙。
若第1杆73移动预定值以上,则第1杆73的接触部73B与移位部91的力点臂92A接触而放大机构92以支轴92C为中心旋转,从而拉索96被作用点臂92B牵引而拉入壳体34内。若拉索96被移位部91牵引,则间隙调整器101拉出拉索96,因此,拉索安装部130与单向离合器131一起顺时针旋转。此外,第1杆73的移动量是预定值以上相当于制动块12与盘11之间的间隙是规定值以上。外管97在移位部91牵引了拉索96的情况下不移位,而在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相对移位了的情况下联动地移位。
接下来,对于制动钳装置20,若左侧的制动块12和右侧的制动块12夹持盘11而在间隙调整器101产生压缩力,则螺杆124欲使调整螺母125向缩短方向旋转。此时,调整螺母125的旋转被抵接离合器127与调整螺母125的凸条部125B之间的摩擦力和单向离合器131限制,螺杆124未向缩短方向移动,制动钳装置20的夹持力被维持而产生制动力。
接下来,对于制动钳装置20,若压缩空气向常用制动缸70的供给被停止而制动被解除,则第1杆73返回第1缸室71。随着第1杆73向非制动方向的移动,第1杆73的接触部73B与移位部91的作用点臂92B接触而放大机构92以支轴92C为中心旋转,从而移位部91对拉索96的牵引被解除。并且,若拉索96的牵引被解除,则单向离合器131和拉索安装部130利用弹簧132的作用力与调整螺母125一起反转(逆时针旋转)。此时,单向离合器131不向伸长的方向旋转,因此,与调整螺母125一起逆时针旋转。由此,间隙调整器101的全长变长,从而左钳杆40的基端部与右钳杆50的基端部之间的距离变长,制动块12与盘11之间的间隙被缩短。
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外管97的长度比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之间的最大距离长,因此,即使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相对移位了,外管97和拉索96也挠曲,并且移动,外管97和拉索96不会被拉拽。因而,即使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相对移位了,向间隙调整器101传递的间隙调整用的传递量也不变化。
(2)外管97的端部固定于覆盖移位部91的壳体34,因此,拉索96不会暴露在壳体34的外部,能够将拉索96可靠地引导到移位部91。另外,壳体34固定于主体30,因此,即使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相对移位,外管97的端部也能够与主体30一起移动。
(3)在第1杆73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之后向原来的位置返回时,第1杆73的接触部73B与移位部91接触,从而移位部91能够返回移位前的位置,能够准备第1杆73的下一次向制动方向的移动。
(4)在第1杆73移动时,作用点臂92B不成为障碍,能够在第1杆73向原来的位置返回时使作用点臂92B返回原来的位置。
(5)拉索96的端部固定于间隙调整器101的拉索安装部130的圆弧状的面,拉索96在圆弧状的面的切线方向上延伸。因此,在拉索96移位了时,能够抑制负载集中于拉索安装部的局部,进而能够抑制负载集中于拉索96的端部。
(6)放大机构92放大移位部91的输出而借助拉索96向间隙调整器101的拉索安装部130输出,因此,能够提高制动块12与盘11之间的间隙调整的精度。
(7)能够根据相对于力点臂92A的长度而言的作用点臂92B的长度设定放大量。
(8)第1杆73的接触部73B在向输出方向移动时与力点臂92A接触、在向非输出方向移动时与作用点臂92B接触,从而能够使移位部91移位。
(9)利用放大机构92使拉索96向与第1杆73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因此,与拉索96向第1杆73相同的方向移位相比,能够抑制设置空间。
(10)移位部91的放大机构92兼用作转换方向的转换部,因此,能够抑制设置空间,并且,抑制结构的增加。
(11)间隙调整器101的拉索安装部130在需要间隙调整时牵引拉索96,从而进行间隙调整,因此,通过利用弹簧132返回牵引前的状态,能够可靠地进行间隙调整。
(12)若第1杆73向非制动方向移动,则移位部91被弹簧132拉拽,从而移位部91能够返回移位前的位置,能够准备第1杆73的下一次向制动方向的移动。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1~图14而对制动钳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间隙输出部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间隙输出部的结构不同。以下,以与第1实施方式之间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间隙调整装置100具备间隙调整器101和向间隙调整器101输出间隙的间隙输出部190。间隙输出部190具备根据缸装置15的第1杆73的移动量牵引拉索96的移位部191和拉索96。
在主体30安装有用于收纳移位部191的壳体34。在壳体34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固定有移位部191。移位部191在第1杆73向作为突出的方向的制动方向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与第1杆73的移动量相应地移位。拉索96根据移位部191的位移量被牵引而向间隙调整器101的拉索安装部130传递。拉索96比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之间的相对位移量最大的情况下的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之间的距离长。间隙输出部190设置有引导拉索96的移动的外管97。外管97的第1端固定于壳体34。外管97的第2端固定于间隙调整器101的第1壳体121。外管97在移位部191牵引了拉索96情况下不移位,而在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相对移位了的情况下移位。
如图11~图13所示,移位部191具备放大第1杆73的输出并牵引拉索96的放大机构192。放大机构192包括力点臂192A和作用点臂192B。力点臂192A和作用点臂192B以作为支点的支轴192C为中心一体地旋转。支轴192C的轴线与第1杆73的移动方向正交,也与左钳杆40的延伸方向正交。力点臂192A接受第1杆73的输出而以支点为中心旋转。作用点臂192B利用力点臂192A的旋转而以支点为中心旋转。在作用点臂192B的顶端设置有用于安装拉索96的安装部192D。安装部192D与支轴192C平行地延伸。在安装部192D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有拉索96。作用点臂192B借助安装部192D牵引拉索96。力点臂192A的长度L3比作用点臂192B的长度L4短(L3<L4)。因此,从第1杆73输入到力点臂192A的移位距离被放大后从作用点臂192B输出。通过变更力点臂192A的长度L3与作用点臂192B的长度L4之比,能够设定放大的程度。
如图14所示,第1杆73具备与移位部191的力点臂192A接触的接触部73B。接触部73B是能够旋转的辊,安装于第1杆73的收纳部73A的上部。接触部73B包含于放大机构192的移位区域。接触部73B向力点臂192A的移位区域突出。如图12和图13所示,接触部73B在第1杆73向制动方向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时与移位部191的力点臂192A接触而使放大机构192在俯视时逆时针旋转。作用点臂192B在第1杆73移动预定距离之前未与接触部73B接触,在第1杆73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时位于接触部73B的移动路径上。接触部73B在第1杆73向制动方向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之后向原来的位置返回时与移位部191的作用点臂192B接触而使放大机构192在俯视时顺时针旋转。并且,放大机构192返回移位前的位置。
如图14所示,拉索96的端部固定于拉索安装部130的圆弧状的面,并且,连接于圆弧状的面的切线方向。在拉索96的端部安装有将拉索96向间隙调整器101内拉拽的弹簧133。弹簧133作为施力构件发挥功能。如图12所示,接触部73B在向与制动方向相反的非制动方向移动了时与移位部191的力点臂192A之间的接触被解除。并且,拉索96被弹簧133向间隙调整器101内拉拽而使移位部191的放大机构192在俯视时顺时针旋转。拉索96在图12和图13中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第1杆73在图12和图13中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而,放大机构192也作为通过以支轴192C为中心旋转而将拉索96的移动方向转换成与第1杆73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转换部发挥功能。
接着,对制动块12磨损了的状态下的制动钳装置20和间隙调整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
若第1杆73移动预定值以上,则第1杆73的接触部73B与移位部191的力点臂192A接触而使放大机构192以支轴192C为中心旋转,从而拉索96被作用点臂192B牵引而拉入壳体34内。若拉索96被移位部191牵引,则间隙调整器101拉出拉索96,因此,拉索安装部130与单向离合器131一起顺时针旋转。外管97在移位部191牵引了拉索96的情况下不移位,而在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相对移位了的情况下联动地移位。
接下来,对于制动钳装置20,若左侧的制动块12和右侧的制动块12夹持盘11而在间隙调整器101产生压缩力,则螺杆124欲使调整螺母125向缩短方向旋转。此时,调整螺母125的旋转被抵接离合器127与调整螺母125的凸条部125B之间的摩擦力和单向离合器131限制,螺杆124未向缩短方向移动,制动钳装置20的夹持力被维持而产生制动力。
接下来,对于制动钳装置20,若压缩空气向常用制动缸70的供给被停止而制动被解除,则第1杆73返回第1缸室71。随着第1杆73向非制动方向的移动,第1杆73的接触部73B与移位部191的力点臂192A之间的接触被解除。拉索96被弹簧133向间隙调整器101内拉拽而放大机构192以支轴192C为中心旋转,从而移位部191对拉索96的牵引被解除。并且,若拉索96的牵引被解除,则单向离合器131和拉索安装部130利用弹簧132的作用力与调整螺母125一起反转(逆时针旋转)。此时,单向离合器131不向伸长的方向旋转,因此,与调整螺母125一起逆时针旋转。由此,间隙调整器101的全长变长,从而左钳杆40的基端部与右钳杆50的基端部之间的距离变长,制动块12与盘11之间的间隙被缩短。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此外,除了与第1实施方式的(1)、(2)、(4)~(12)的效果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13)若第1杆73向非制动方向移动,则移位部191被弹簧133拉拽,从而移位部191能够返回移位前的位置,能够准备第1杆73的下一次向制动方向的移动。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5和图16而对制动钳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间隙输出部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间隙输出部的结构不同。以下,以与第1实施方式之间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5和图16所示,间隙调整装置100具备间隙调整器101和向间隙调整器101输出间隙的间隙输出部290。间隙输出部290具备根据缸装置15的第1杆73的移动量牵引拉索96的移位部291和拉索96。
在主体30安装有用于收纳移位部291的壳体34。在壳体34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固定有移位部291。移位部291在第1杆73向作为突出的方向的制动方向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与第1杆73的移动量相应地移位。拉索96根据移位部291的位移量被牵引而向间隙调整器101的拉索安装部130传递。拉索96比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之间的相对位移量最大的情况下的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之间的距离长。间隙输出部290设置有用于引导拉索96的移动的外管97。外管97的第1端固定于壳体34。外管97的第2端固定于间隙调整器101的第1壳体121。外管97在移位部291牵引了拉索96的情况下不移位,而在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相对移位了的情况下移位。
移位部291具备放大第1杆73的输出并牵引拉索96的放大机构292。放大机构292包括力点臂292A和作用点臂292B。力点臂292A和作用点臂292B与作为支点的支轴292C一起一体地旋转。支轴292C的轴线与第1杆73的移动方向正交,也与左钳杆40的延伸方向正交。力点臂292A接受第1杆73的输出而与支轴292C一起旋转。作用点臂292B是扇形的构件,具有圆弧状的面。拉索96的端部固定于作用点臂292B的圆弧状的面,并且,连接于圆弧状的面的切线方向。作用点臂292B利用力点臂292A的旋转与支轴292C一起旋转。力点臂292A的长度L5比作用点臂292B的长度L6短(L5<L6)。因此,从第1杆73输入到力点臂292A的移位距离被放大后从作用点臂292B输出。通过变更力点臂292A的长度L5与作用点臂292B的长度L6之比,能够设定放大的程度。
第1杆73具备与移位部291的力点臂292A接触的接触部73B。接触部73B是能够旋转的辊,安装于第1杆73的收纳部73A的上部。接触部73B包含于第1杆73的移位区域和放大机构292的移位区域。接触部73B向力点臂292A的移位区域突出。接触部73B在第1杆73向制动方向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时与移位部291的力点臂292A接触而使放大机构292在俯视时逆时针旋转。
如图15所示,拉索96的端部固定于拉索安装部130的圆弧状的面,并且连接于圆弧状的面的切线方向。在拉索96的端部安装有将拉索96向间隙调整器101内拉拽的弹簧133。弹簧133作为施力构件发挥功能。接触部73B在向与制动方向相反的非制动方向移动了时与移位部291的力点臂292A之间的接触被解除。并且,拉索96被弹簧133向间隙调整器101内拉拽而使移位部291的放大机构292在俯视时顺时针旋。拉索96在图16中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第1杆73在图16中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而,放大机构292也作为通过以支轴292C为中心旋转而将拉索96的移动方向转换成与第1杆73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转换部发挥功能。
接着,对制动块12磨损了的状态下的制动钳装置20和间隙调整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
若第1杆73移动预定值以上,则第1杆73的接触部73B与移位部291的力点臂292A接触而放大机构292以支轴292C为中心旋转,从而拉索96被作用点臂292B牵引而拉入壳体34内。若拉索96被移位部291牵引,则间隙调整器101拉出拉索96,因此,拉索安装部130与单向离合器131一起顺时针旋转。外管97在移位部291牵引了拉索96的情况下不移位,而在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相对移位了的情况下联动地移位。
接下来,对于制动钳装置20,若左侧的制动块12和右侧的制动块12夹持盘11而在间隙调整器101产生压缩力,则螺杆124欲使调整螺母125向缩短方向旋转。此时,调整螺母125的旋转被抵接离合器127与调整螺母125的凸条部125B之间的摩擦力和单向离合器131限制,螺杆124未向缩短方向移动,制动钳装置20的夹持力被维持而产生制动力。
接下来,对于制动钳装置20,若压缩空气向常用制动缸70的供给被停止而制动被解除,则第1杆73返回第1缸室71。随着第1杆73向非制动方向的移动,第1杆73的接触部73B与移位部291的力点臂292A之间的接触被解除。拉索96被弹簧133向间隙调整器101内拉拽而放大机构292以支轴292C为中心旋转,从而移位部291对拉索96的牵引被解除。并且,若拉索96的牵引被解除,则单向离合器131和拉索安装部130利用弹簧132的作用力与调整螺母125一起反转(逆时针旋转)。此时,单向离合器131不向伸长的方向旋转,因此,与调整螺母125一起逆时针旋转。由此,间隙调整器101的全长变长,从而左钳杆40的基端部与右钳杆50的基端部之间的距离变长,制动块12与盘11之间的间隙被缩短。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此外,除了与第1实施方式的(1)、(2)、(4)~(12)和第2实施方式的(13)的效果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14)拉索96的端部固定于移位部291的圆弧状的面,因此,在拉索96移位了时,能够抑制负载集中于移位部291的局部,进而能够抑制负载集中于拉索96的端部。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7~图20而对制动钳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制动钳装置的间隙输出部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的间隙输出部的结构不同。以下,以与第1实施方式之间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7~图20所示,间隙调整装置100具备间隙调整器101和向间隙调整器101输出间隙的间隙输出部390。间隙输出部390具备根据缸装置15的第1杆73的移动量牵引拉索96的移位部391和拉索96。
在主体30安装有用于收纳移位部391的壳体34。在壳体34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固定有移位部391。移位部391在第1杆73向作为突出的方向的制动方向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与第1杆73的移动量相应地移位。拉索96根据移位部391的位移量被牵引而向间隙调整器101的拉索安装部130传递。拉索96比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之间的相对位移量最大的情况下的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之间的距离长。间隙输出部390设置有用于引导拉索96的移动的外管97。外管97的第1端固定于壳体34。外管97的第2端固定于间隙调整器101的第1壳体121。外管97在移位部391牵引了拉索96的情况下不移位,而在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相对移位了的情况下移位。
移位部391包括输入输出部391A和支轴391C。输入输出部391A与支轴391C一体地旋转。支轴391C的轴线与第1杆73的移动方向正交,也与左钳杆40的延伸方向正交。在输入输出部391A设置有供第1杆73接触的凹部391B。输入输出部391A是圆板状的构件,具有圆弧状的面。拉索96的端部固定于输入输出部391A的圆弧状的面,并且,连接于圆弧状的面的切线方向。
第1杆73具备与移位部391的输入输出部391A的凹部391B接触的接触部73B。接触部73B是能够旋转的辊,安装于第1杆73的收纳部73A的下部。接触部73B包含于第1杆73的移位区域和移位部391的移位区域。接触部73B向输入输出部391A的移位区域突出。接触部73B在第1杆73向制动方向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时与移位部391的输入输出部391A的凹部391B接触而使移位部391在俯视时逆时针旋转。
拉索96的端部固定于拉索安装部130的圆弧状的面,并且,连接于圆弧状的面的切线方向。在拉索96的端部安装有将拉索96向间隙调整器101内拉拽的弹簧133。弹簧133作为施力构件发挥功能。接触部73B在向与制动方向相反的非制动方向移动了时与移位部391的输入输出部391A之间的接触被解除。并且,拉索96被弹簧133向间隙调整器101内拉拽而使移位部391的输入输出部391A在俯视时顺时针旋转。拉索96在图18中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第1杆73在图18中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而,移位部391也作为通过以支轴391C为中心旋转而将拉索96的移动方向转换成与第1杆73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转换部发挥功能。
接着,对制动块12磨损了的状态下的制动钳装置20和间隙调整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
若第1杆73移动预定值以上,则第1杆73的接触部73B与移位部391的输入输出部391A接触而以支轴391C为中心旋转,从而拉索96被输入输出部391A牵引而拉入壳体34内。若拉索96被移位部391牵引,则间隙调整器101拉出拉索96,因此,拉索安装部130与单向离合器131一起顺时针旋转。外管97在移位部391牵引着拉索96的情况下不移位,而在主体30与间隙调整器101相对移位了的情况下联动而移位。
接下来,对于制动钳装置20,若左侧的制动块12和右侧的制动块12夹持盘11而在间隙调整器101产生压缩力,则螺杆124欲使调整螺母125向缩短方向旋转。此时,调整螺母125的旋转被抵接离合器127与调整螺母125的凸条部125B之间的摩擦力和单向离合器131被限制,螺杆124未向缩短方向移动,制动钳装置20的夹持力被维持而产生制动力。
接下来,对于制动钳装置20,若压缩空气向常用制动缸70的供给停止而制动被解除,则第1杆73返回第1缸室71。随着第1杆73向非制动方向的移动,第1杆73的接触部73B与移位部391的输入输出部391A之间的接触被解除。拉索96被弹簧133向间隙调整器101内拉拽而输入输出部391A以支轴391C为中心旋转,从而移位部391对拉索96的牵引被解除。并且,若拉索96的牵引被解除,则单向离合器131和拉索安装部130利用弹簧132的作用力与调整螺母125一起反转(逆时针旋转)。此时,单向离合器131不向伸长的方向旋转,因此,与调整螺母125一起逆时针旋转。由此,间隙调整器101的全长变长,从而左钳杆40的基端部与右钳杆50的基端部之间的距离变长,制动块12与盘11之间的间隙被缩短。
接着,对第4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此外,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1)、(2)、(4)~(9)、(11)、(12)、第2实施方式的(13)、以及第3实施方式的(14)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这样变更而实施。上述各实施方式和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只要设置有对拉索96向间隙调整器101侧施力的施力构件,就省略弹簧133。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只要设置有对拉索96向间隙调整器101侧施力的施力构件,就省略弹簧132。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任意地变更各移位部的形状。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移位部的放大机构兼用作转换方向的转换部,但也可以与移位部的放大机构独立地设置用于转换方向的转换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第1杆73的移动方向与拉索96的移动方向交叉,但也可以将第1杆73的移动方向和拉索96的移动方向设为相同的方向。
·在第1实施方式中,接触部73B在返回原来的位置时与作用点臂92B接触,从而使放大机构92返回到原来的位置,但也可以是,设置不依赖于接触部73B而对放大机构92向原来的位置施力的弹簧等施力构件。这样的话,若接触部73B与力点臂92A之间的接触消失,则放大机构92利用施力构件返回原来的位置。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作用点臂的长度比力点臂的长度长,放大了第1杆73的移动量,但也可以利用其他结构放大。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利用放大机构使第1杆73的移动量放大后向拉索96传递了,但也可以不利用放大机构放大第1杆73的移动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缸装置15作为致动器,但致动器也可以采用马达装置等其他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多个物体构成的构件也可以使该多个物体一体化,相反能够将由一个物体构成的构件分成多个物体。不管是否一体化,以能够达成发明的目的的方式构成即可。

Claims (15)

1.一种制动钳装置,其具备:
两个钳杆,其用于分别保持制动块;
输出杆,其输出用于使所述钳杆移动的力,以使两个所述制动块夹持1个盘;
间隙调整器,其固定于所述两个钳杆之间,用于调整所述制动块与所述盘之间的间隙;
主体,其用于将所述两个钳杆分别保持成能够移动,并且,保持所述输出杆;
移位部,其固定于所述主体,在所述输出杆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接受所述输出杆的输出而移位;
引导构件,其端部固定于所述主体和所述间隙调整器,由比所述主体与所述间隙调整器之间的相对位移量最大的情况下的所述主体与所述间隙调整器之间的距离长的筒状的挠性构件构成;以及
传递构件,其在所述引导构件的内部通过并连接所述移位部和所述间隙调整器的输入部,将所述移位部的移位向所述输入部传递,从而使所述间隙调整器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钳装置,其中,
该制动钳装置具备壳体,该壳体固定于所述主体,并且,覆盖所述移位部,
所述引导构件的固定于所述主体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动钳装置,其中,
该制动钳装置具备接触部,该接触部与所述输出杆联动,在所述输出杆在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之后向原来的位置返回时与所述移位部接触,从而使所述移位部返回移位前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钳装置,其中,
所述移位部具备能够旋转的臂,
所述臂在所述输出杆移动预定距离之前未与所述接触部接触,在所述输出杆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时位于所述接触部的移动路径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钳装置,其中,
所述间隙调整器的输入部具有圆弧状的面,
所述传递构件的端部固定于所述间隙调整器的输入部的圆弧状的面,
所述传递构件在所述圆弧状的面的切线方向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钳装置,其中,
所述移位部具有圆弧状的面,
所述传递构件的端部固定于所述移位部的圆弧状的面,
所述传递构件在所述圆弧状的面的切线方向上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钳装置,其中,
所述移位部包括放大所述输出杆的输出而牵引所述传递构件的放大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动钳装置,其中,
所述放大机构包括:力点臂,其接受所述输出杆的输出而以支点为中心旋转;和作用点臂,其接受所述输出而以支点为中心旋转,从而牵引所述传递构件,
所述力点臂的长度比所述作用点臂的长度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动钳装置,其中,
所述输出杆具备接触部,该接触部在向输出的输出方向移动时与所述力点臂接触,在向没有输出的非输出方向移动时与所述作用点臂接触而使所述移位部返回原来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钳装置,其中,
所述移位部具备将所述传递构件的移动方向转换成与所述输出杆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转换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动钳装置,其中
所述转换部兼用作使所述输出杆的输出放大后向所述传递构件传递的放大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钳装置,其中,
该制动钳装置具备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设置于所述间隙调整器的输入部,用于拉拽所述传递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动钳装置,其中,
所述间隙调整器的输入部具备供所述传递构件连接的单向离合器,
若所述传递构件被所述移位部牵引,则所述单向离合器旋转,若所述移位部向移位前的位置返回,则所述输入部利用所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向相反方向旋转,从而所述间隙调整器伸长而缩窄所述盘与所述制动块之间的间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钳装置
所述传递构件是拉索,
所述引导构件是筒形状,所述拉索在所述引导构件的内部移位。
15.一种制动钳装置,其具备:
两个钳杆,其用于分别保持制动块;
致动器,其具有输出力的输出杆,该力用于使所述钳杆旋转,以使两个所述制动块夹持1个盘;
间隙调整器,其固定于所述两个钳杆之间,用于调整所述制动块与所述盘之间的间隙;
主体,其用于将所述两个钳杆分别保持成能够移动,并且,保持所述输出杆;
移位部,其固定于所述主体,在所述输出杆移动了预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接受所述输出杆的输出而移位;
引导构件,其端部固定于所述主体和所述间隙调整器,由比所述主体与所述间隙调整器之间的相对位移量最大的情况下的所述主体与所述间隙调整器之间的距离长的筒状的挠性构件构成;以及
传递构件,其在所述引导构件的内部通过并连接所述移位部和所述间隙调整器的输入部,将所述移位部的移位向所述输入部传递,从而使所述间隙调整器动作,
所述移位部包括:力点侧臂,其接受所述输出杆的输出而以支点为中心旋转;作用点侧臂,其接受所述输出而以支点为中心旋转,从而使所述传递构件移位;以及转换部,其将所述传递构件的移动方向转换成与所述输出杆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所述力点侧臂的长度比所述作用点侧臂的长度短,从而放大所述输出杆的输出而使所述传递构件移位。
CN202111143058.8A 2020-10-28 2021-09-28 制动钳装置 Active CN1144838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0843 2020-10-28
JP2020180843A JP7444757B2 (ja) 2020-10-28 2020-10-28 ブレーキキャリパ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83825A CN114483825A (zh) 2022-05-13
CN114483825B true CN114483825B (zh) 2024-04-23

Family

ID=78134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43058.8A Active CN114483825B (zh) 2020-10-28 2021-09-28 制动钳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992055B1 (zh)
JP (1) JP7444757B2 (zh)
CN (1) CN1144838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316944A1 (en) * 2022-07-26 2024-02-07 Nabtesco Corporation Brake caliper device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116567A (en) * 1968-04-29 1969-11-06 Molloy Engineering Co. Pty. Limited Disc brake mechanism for trailer andother vehicles
DE1965680A1 (de) * 1968-12-31 1970-07-16 Ferodo Sa Mechanisch betaetigte Scheibenbremse
GB1261547A (en) * 1968-01-18 1972-01-26 Ferodo Sa Improvements in disc brakes
FR2381941A1 (fr) * 1977-02-28 1978-09-22 Citroen Sa Frein de stationnement a disque
CA1041919A (en) * 1976-01-06 1978-11-07 Nisshi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isc brake device for motor-cycles, etc.
EP0121815A1 (de) * 1983-03-15 1984-10-17 Knorr-Bremse Ag Selbsttätige, sofortwirkende Nachstellvorrichtung für den Anlegehub von Bremsgestängen von insbesondere Schienenfahrzeugen
GB2153461A (en) * 1984-02-01 1985-08-21 Davies & Metcalfe Disc brake adjustment
CA1206426A (en) * 1983-06-16 1986-06-24 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Slack adjuster for a disc brake
EP0732247A2 (de) * 1995-03-16 1996-09-18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Schienenfahrzeuge GmbH Scheibenbremse für Schienenfahrzeuge
EP0857644A2 (fr) * 1997-02-11 1998-08-12 Formula di Frati Daniela Frein à disque perfectionné
CA2209180A1 (en) * 1997-08-05 1999-02-05 Wilhelm Karl Selli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air brake adjustment
JP2004060862A (ja) * 2002-07-31 2004-02-26 Nabco Ltd バネブレーキシリンダ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ブレーキキャリパ装置
JP2005271733A (ja) * 2004-03-24 2005-10-06 Nabtesco Corp ブレーキバルブ
JP2006118686A (ja) * 2004-10-25 2006-05-11 Nissin Kogyo Co Ltd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CN102753853A (zh) * 2010-02-02 2012-10-24 克诺尔-布里姆斯轨道车辆系统有限公司 包括能挡靠到弹性止挡上的调节杆的用于紧凑型制动钳单元的压杆调节器
EP2584213A1 (en) * 2011-10-17 2013-04-24 Nissin Kogyo Co., Ltd. Mechanical arresting disk brake
CN103821849A (zh) * 2014-03-03 2014-05-28 苏州巴吉赛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制动卡钳结构
WO2015037703A1 (ja) * 2013-09-13 2015-03-19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CN105715702A (zh) * 2016-04-01 2016-06-29 宁波彰星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式双动碟刹
CN107630950A (zh) * 2017-08-28 2018-01-26 浙江师范大学 一种电子机械线控制动器
CN111322330A (zh) * 2018-12-17 2020-06-23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间隙调整器和单元制动器
CN111457039A (zh) * 2019-01-18 2020-07-28 克诺尔轨道车辆系统有限公司 紧凑型制动钳单元的磨损补偿调节器和紧凑型制动钳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31353C1 (de) * 1994-09-02 1996-03-28 Knorr Bremse Systeme Bremszangeneinheit für Scheibenbremsen von Fahrzeugen, insbesondere Schienenfahrzeugen
JP4758392B2 (ja) 2007-05-17 2011-08-24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用キャリパブレーキ装置
JP5880003B2 (ja) 2011-12-14 2016-03-08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用キャリパブレーキ装置
DE102013012104B4 (de) * 2013-07-12 2022-10-06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Nutzfahrzeuge GmbH Verfahren zum Ermitteln eines Lüftspiels einer Fahrzeugbremse und Fahrzeugbremse mit einer Vorrichtung zur Ermittlung eines Lüftspiels
JP6393521B2 (ja) * 2014-05-27 2018-09-19 Kyb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装置
JP6277076B2 (ja) * 2014-07-18 2018-02-07 Kyb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装置
US9586646B2 (en) * 2015-03-20 2017-03-07 Shimano Inc. Bicycle rim brake

Patent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61547A (en) * 1968-01-18 1972-01-26 Ferodo Sa Improvements in disc brakes
AU2116567A (en) * 1968-04-29 1969-11-06 Molloy Engineering Co. Pty. Limited Disc brake mechanism for trailer andother vehicles
DE1965680A1 (de) * 1968-12-31 1970-07-16 Ferodo Sa Mechanisch betaetigte Scheibenbremse
CA1041919A (en) * 1976-01-06 1978-11-07 Nisshi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isc brake device for motor-cycles, etc.
FR2381941A1 (fr) * 1977-02-28 1978-09-22 Citroen Sa Frein de stationnement a disque
EP0121815A1 (de) * 1983-03-15 1984-10-17 Knorr-Bremse Ag Selbsttätige, sofortwirkende Nachstellvorrichtung für den Anlegehub von Bremsgestängen von insbesondere Schienenfahrzeugen
CA1206426A (en) * 1983-06-16 1986-06-24 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Slack adjuster for a disc brake
GB2153461A (en) * 1984-02-01 1985-08-21 Davies & Metcalfe Disc brake adjustment
EP0732247A2 (de) * 1995-03-16 1996-09-18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Schienenfahrzeuge GmbH Scheibenbremse für Schienenfahrzeuge
EP0857644A2 (fr) * 1997-02-11 1998-08-12 Formula di Frati Daniela Frein à disque perfectionné
CA2209180A1 (en) * 1997-08-05 1999-02-05 Wilhelm Karl Selli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air brake adjustment
JP2004060862A (ja) * 2002-07-31 2004-02-26 Nabco Ltd バネブレーキシリンダ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ブレーキキャリパ装置
JP2005271733A (ja) * 2004-03-24 2005-10-06 Nabtesco Corp ブレーキバルブ
JP2006118686A (ja) * 2004-10-25 2006-05-11 Nissin Kogyo Co Ltd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CN102753853A (zh) * 2010-02-02 2012-10-24 克诺尔-布里姆斯轨道车辆系统有限公司 包括能挡靠到弹性止挡上的调节杆的用于紧凑型制动钳单元的压杆调节器
EP2584213A1 (en) * 2011-10-17 2013-04-24 Nissin Kogyo Co., Ltd. Mechanical arresting disk brake
WO2015037703A1 (ja) * 2013-09-13 2015-03-19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CN103821849A (zh) * 2014-03-03 2014-05-28 苏州巴吉赛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制动卡钳结构
CN105715702A (zh) * 2016-04-01 2016-06-29 宁波彰星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式双动碟刹
CN107630950A (zh) * 2017-08-28 2018-01-26 浙江师范大学 一种电子机械线控制动器
CN111322330A (zh) * 2018-12-17 2020-06-23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间隙调整器和单元制动器
CN111457039A (zh) * 2019-01-18 2020-07-28 克诺尔轨道车辆系统有限公司 紧凑型制动钳单元的磨损补偿调节器和紧凑型制动钳单元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制动器预留间隙的分析研究;谭苗;汽车实用技术;20161126(11);第82-86页 *
电子机械制动器间隙调整控制策略研究;葛正;王维锐;王俊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70115(01);第112-11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44757B2 (ja) 2024-03-06
JP2022071732A (ja) 2022-05-16
EP3992055B1 (en) 2023-11-22
EP3992055A1 (en) 2022-05-04
CN114483825A (zh) 2022-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79898B1 (ko) 휠 브레이크 장치
KR101846765B1 (ko) 브레이크 장치
CN114483825B (zh) 制动钳装置
KR101885977B1 (ko) 브레이크 장치
CN114483823A (zh) 制动钳装置
JP2016013770A (ja)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WO2019073786A1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キャリパタイプの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CN113719562B (zh) 制动钳装置
ES2141980T3 (es) Unidad de pinza de freno para frenos de disco de vehiculos, especialmente vehiculos sobre carriles.
WO2017090734A1 (ja) ブレーキ装置
JP5094851B2 (ja) ドラムブレーキ
US20090277728A1 (en) Self Activated Power Brake
JP4728279B2 (ja) 鉄道車両用キャリパブレーキ装置
JP3711330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CN117450190A (zh) 制动钳装置
WO2017090737A1 (ja) ブレーキ装置
JP7488112B2 (ja) 隙間調整装置及びブレーキ装置
JP2024016823A (ja) ブレーキキャリパ装置
KR20030030441A (ko) 차량용 주차 브레이크 시스템
US20080202870A1 (en) Holding Brake Device
JP2014196019A (ja)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JP2023087832A (ja) キャスタ
GB2113326A (en) A disc brake and vehicle axle assembly and a disc brake caliper assembly
KR830001409Y1 (ko) 자전거용 브레이크
JP2006161924A (ja) 駐車ブレー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