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66782A - 车身用结构体、加固部件及加固部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身用结构体、加固部件及加固部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66782A
CN114466782A CN202080065579.3A CN202080065579A CN114466782A CN 114466782 A CN114466782 A CN 114466782A CN 202080065579 A CN202080065579 A CN 202080065579A CN 114466782 A CN114466782 A CN 1144667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vehicle body
roof side
rail
reinforc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557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清水慧
石塚正之
小松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466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67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1Reducing damages in case of crash, e.g. by improving battery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10/0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410/12Production or manufacturing of vehicle parts
    • B60Y2410/124Welded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充分加固车顶纵梁的车身用结构体、加固部件及制造该加固部件的方法。车身用结构体(1)具备:车顶纵梁用部件(2),用作汽车(10)(车身)的支承部件之一;及加固部件(3),沿着车顶纵梁用部件(2)的长度方向配置并对车顶纵梁用部件(2)进行加固。加固部件(3)是将一根管状体成型而得的加工品,其具有朝向外周部突出且沿车顶纵梁用部件(2)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凸缘部(32)。凸缘部(32)在车顶纵梁用部件(2)的与不同于加固部件(3)的其他部件连接的部位以外的部位与车顶纵梁用部件(2)接合在一起。

Description

车身用结构体、加固部件及加固部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用结构体、加固部件及加固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已知轿车型或旅行车(wagon)型等汽车具备构成车身骨架的一部分的车顶纵梁(roof side rail)。并且,该汽车中包括进一步具备对车顶纵梁进行加固的加固部件的汽车(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加固部件,公开了专利文献1的图3中所示的管状加固部件或专利文献1的图7中所示的加固部件。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186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前者的加固部件(即,管状加固部件)由横截面形状呈环状的一个中空部件构成。例如在从汽车的侧方受到冲击的情况下,这样的中空部件有可能会容易与车顶纵梁一起弯曲。
并且,后者的加固部件由将两个板状部件接合在一起而形成为管状的中空部件构成。与上述的由一个中空部件构成的情况相比,这样的中空部件由于接合了两个板状部件因此加固强度会降低。
如上所述,两种加固部件对车顶纵梁的加固都并不充分。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充分加固车顶纵梁的车身用结构体、加固部件及制造该加固部件的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车顶纵梁用部件,用作车身的支承部件之一;及加固部件,沿着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的长度方向配置并对该车顶纵梁用部件进行加固,所述加固部件为将管状体成型而得的加工品,其具有朝向外周部突出且沿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在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的与不同于所述加固部件的其他部件接合的部位以外的部位与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接合在一起。
并且,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车顶纵梁用部件,用作车身的支承部件之一;及加固部件,沿着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的长度方向配置并对该车顶纵梁用部件进行加固,所述加固部件为将管状体成型而得的加工品,其具有朝向外周部突出且沿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接合在一起。
本发明的加固部件的一种实施方式为沿着用作车身的支承部件之一的车顶纵梁用部件的长度方向配置并对该车顶纵梁用部件进行加固的加固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凸缘部,其为将管状体成型而得的加工品,并且朝向外周部突出且沿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的长度方向形成,所述凸缘部在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的与不同于所述加固部件的其他部件接合的部位以外的部位与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接合在一起。
本发明的加固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种实施方式为制造本发明的加固部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外侧及内侧对成为所述加固部件的基础材料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的管状体施加力量而对其进行成型,从而形成横截面形状为非圆形的管部和从该管部的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具有凸缘部的加固部件利用凸缘部接合在车顶纵梁的一简单的结构,能够提高凸缘部的机械强度,从而能够充分加固车顶纵梁。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平面图。
图2是从图1中的箭头A方向观察时的图。
图3是沿图2中的B-B剖切的剖视图。
图4是对图1中所示的车辆进行了侧面柱碰撞的乘员保护试验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5是对以往的车辆进行了侧面柱碰撞的乘员保护试验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第1实施方式)所具备的加固部件的制造过程的顺序的图(表示开模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第1实施方式)所具备的加固部件的制造过程的顺序的图(表示合模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8是具备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横截面图。
图9是具备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横截面图。
图10是具备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第4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加固部件及加固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平面图。图2是从图1中的箭头A方向观察时的图。图3是沿图2中的B-B剖切的剖视图。图4是对图1中所示的车辆进行了侧面柱碰撞的乘员保护试验的状态的平面图。图5是对以往的车辆进行了侧面柱碰撞的乘员保护试验的状态的平面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第1实施方式)所具备的加固部件的制造过程的的顺序图(表示开模状态的横截面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第1实施方式)所具备的加固部件的制造过程的顺序的图(表示合模状态的横截面图)。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汽车的总长度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汽车的车宽度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汽车的车高度方向设为Z轴方向。
如图1及图2所示,汽车10具备构成车身骨架的多个支承部件,这些支承部件包括两根车顶纵梁9、两根中柱(B立柱)11及一根车顶加固件(roof reinforce)12。
各车顶纵梁9为分别配置于汽车10的左右两侧的梁部件。
各中柱11为分别配置于汽车10的左右两侧的中央部的柱状部件。中柱11与车顶纵梁9接合在一起。作为其接合方法,并不受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焊接的方法。
车顶加固件12为配置于汽车10的上部并且架设于两根车顶纵梁9之间的梁部件。车顶加固件12也与车顶纵梁9接合在一起。作为其接合方法,并不受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与中柱11和车顶纵梁9的接合方法相同的方法。
另外,车顶纵梁9、中柱11及车顶加固件12例如均由铝等金属材料制成。
并且,作为汽车10,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旅行车型的汽车为一例进行说明,但关于汽车10,并不只限于旅行车型的汽车,例如,也可以为轿车型的汽车、卡车等。并且,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除了汽车10以外的车身上。
如图3所示,车顶纵梁9具有侧外部件(side outer)91、车顶侧内部件(roof sideinner)92及车顶侧外部件(roof side outer)93,且它们彼此接合而成为中空体结构。
侧外部件91为构成汽车10的最外装的部件。侧外部件91由长条状的板部件构成,位于其宽度方向两侧的边缘部分别成为接合边缘911。侧外部件9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912(即,接合边缘911之间的部分)具有多处弯曲或折弯而塑性变形成所期望的形状的变形部913。并且,中央部912的横截面形状呈其整体朝向汽车10的外侧鼓起的形状。
车顶侧内部件92为构成汽车10的内装的部件。车顶侧内部件92也由长条状的板部件构成,位于其宽度方向两侧的边缘部分别成为接合边缘921。车顶侧内部件9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922(即,接合边缘921之间的部分)具有多处弯曲或折弯而塑性变形成所期望的形状的变形部923。并且,中央部922的横截面形状呈其整体朝向汽车10的内侧鼓起的形状。
车顶侧外部件93为位于侧外部件91与车顶侧内部件92之间的部件。车顶侧外部件93也由长条状的板部件构成,位于其宽度方向两侧的边缘部分别成为接合边缘931。车顶侧外部件93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932(即,接合边缘931之间的部分)具有多处弯曲或折弯而塑性变形成所期望的形状的变形部933。并且,中央部932的横截面形状呈其整体朝向汽车10的外侧鼓起的形状。
车顶纵梁9通过在将侧外部件91的各接合边缘911、车顶侧内部件92的各接合边缘921及车顶侧外部件93的各接合边缘931重叠在一起的状态下将其接合在一起而成。作为其接合方法,并不受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焊接的方法,尤其,优选使用点焊。通过使用点焊,能够迅速且容易地将板部件彼此(即,接合边缘911、接合边缘921及接合边缘931)一并接合在一起。以下,将接合边缘911、接合边缘921及接合边缘931的一并接合在一起部分称为“接合部94”。
在车顶纵梁9中,两个接合部94中的一个接合部94A位于门13侧,另一个接合部94B位于车顶板(roof panel)14侧。并且,接合部94B与车顶板14的下侧(里侧)接合在一起。其接合方法也可以使用点焊。
如图3所示,在车顶纵梁9内配置有对车顶纵梁9进行加固的加固部件3。加固部件3与用作车顶纵梁9的一部分的车顶纵梁用部件2一起构成车身用结构体1。以下,对车身用结构体1进行说明。
车身用结构体1具备车顶纵梁用部件2及与车顶纵梁用部件2接合的加固部件3。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加固部件3的车顶纵梁用部件2为侧外部件91、车顶侧内部件92及车顶侧外部件93中的车顶侧内部件92。并且,由于接合有加固部件3,车顶侧内部件92被加固,相对于外力的机械强度得到提高。尤其,当汽车10受到来自侧方的碰撞时,期待车顶纵梁9(车顶侧内部件92)对该冲击的耐性。因此,加固部件3具有提高车顶纵梁9的耐冲击性的功能。
在对车顶纵梁9的耐冲击性进行评价时,有时进行基于车辆等型号认定相互承认协定的规则第135号中规定的“侧面柱碰撞的乘员保护试验(以下简称为“乘员保护试验”)”。如图4所示,在乘员保护试验中,例如在车宽度为1.5m以下的汽车10的情况下,使模仿电线杆等的柱(撞击器)20朝向设想乘坐在该汽车10的前侧的乘员CR的头部HD的位置碰撞。此时的碰撞角度θ20相对于与X轴方向平行的轴OX呈75°。碰撞速度V20为32km/h。并且,柱20的直径φd20为254mm。
如图3及图4所示,加固部件3呈管状,并且沿着车顶侧内部件92(车顶纵梁用部件2)的长度方向配置。如在后面所叙述,加固部件3为将成为该加固部件3的基础材料3’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的一根管状体成型而得的成型体,即,加工品。由此,关于加固部件3,例如与由将多个部件接合在一起而成的接合体构成的情况相比,加固部件3本身的机械强度变高。
并且,基于基础材料3’的加工品(即,加固部件3)具有横截面形状呈非圆形的环状的管部(环状部)31及从管部31的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32。
管部31在加固部件3中的占有率(体积比例)比凸缘部32高。
凸缘部32为朝向加固部件3的外周部突出并且沿车顶侧内部件92的长度方向形成在加固部件3的总长度范围的板状的突出片。该凸缘部32为基础材料3’被挤压导致基础材料3’的管壁的一部分彼此重叠而成的重叠部。并且,凸缘部32的突出方向朝向汽车10的侧面外侧(即,与柱20的碰撞方向相反的Y轴方向上的负侧)。
凸缘部32与车顶侧内部件92接合。其接合部位是车顶侧内部件92(车顶纵梁用部件2)的与不同于加固部件3的其他部件(即,侧外部件91及车顶侧外部件93)一并接合的接合边缘921以外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中央部922。
并且,凸缘部32通过焊接与车顶纵梁用部件2接合在一起。并且,该焊接中例如可以使用点焊。由此,可以在组装车顶侧内部件92及加固部件3而成为汽车10的一部分以前将车顶侧内部件92的中央部922和加固部件3的凸缘部32夹持在点焊中所使用的阳极15与阴极16之间并在该状态下施加电压(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表的阳极15及阴极16)从而迅速且容易地将它们接合在一起。另外,由于中央部922和凸缘部32成为板状部分的层叠体,因此能够进行点焊。
接着,比较对接合有上述结构的加固部件3的车顶纵梁9(车顶侧内部件92)进行了乘员保护试验的情况(参考图4)与对省略了加固部件3的车顶纵梁9进行了乘员保护试验的情况(参考图5)。
如图4所示,在前者的乘员保护试验中,以与柱20碰撞的瞬间的碰撞点O9为中间点,车顶纵梁9的沿着其长度方向的直线状的规定的范围AR9进入到汽车10的内侧,但防止了进入至乘员CR的头部HD(用双点划线表示碰撞后的车顶纵梁9的状态)。由此,乘员CR的头部HD得到保护。
相对于此,如图5所示,在后者的乘员保护试验中,车顶纵梁9在碰撞点O9处弯曲而进入到汽车10的内侧,并且到达至乘员CR的头部HD(用双点划线表示碰撞后的车顶纵梁9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进行了乘员保护试验时,加固部件3成为防止或抑制车顶纵梁9(车顶纵梁用部件2)向汽车10的内侧意外弯曲的部件。由此,碰撞时能够保护乘员CR的头部HD。因此,通过将带有凸缘部32的加固部件3接合到车顶纵梁9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充分加固车顶纵梁9,由此能够提高汽车10的碰撞安全性能。
并且,凸缘部32在车顶侧内部件92(车顶纵梁用部件2)的与不同于加固部件3的其他部件(即,侧外部件91及车顶侧外部件93)接合的部位以外的部位与车顶侧内部件92接合。由此,能够使板状的凸缘部32的突出方向朝向汽车10的侧面外侧(即,与柱20的碰撞方向相反的的Y轴方向上的负侧)。并且,将该板状的凸缘部32沿宽度方向在碰撞点O9处弯曲是极为困难的。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固部件3的机械强度,从而能够充分地防止或抑制碰撞时车顶纵梁9意外向汽车10的内侧弯曲。
并且,由于凸缘部32仅与车顶侧内部件92接合,因此其接合能够使用点焊。此时,点焊变得容易,并且能够长期牢固地保持焊接后的凸缘部32与车顶侧内部件92的接合状态。
如图4所示,加固部件3的一部分与中柱11的延长线O11重叠。由此,能够防止碰撞时车顶纵梁9在车顶加固件12处向内侧弯曲(参考图5中的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碰撞后的车顶纵梁9),有助于保护乘员CR的头部HD。另外,延长线O11还与车顶加固件12重叠
并且,加固部件3的总长度比车顶侧内部件92(车顶纵梁用部件2)的总长度短。由此,能够重点(优先)对车顶侧内部件92的待加固的部分适当地进行加固。
如上所述,加固部件3配置于车顶纵梁9的内侧。相对于此,作为加固部件3配置于车顶纵梁9的外侧的例子,在加固部件3配置于汽车10的外侧的情况下,加固部件3显眼而有可能会损害汽车10的外观。并且,作为加固部件3配置于车顶纵梁9的外侧的其他例子,在加固部件3配置于汽车10的内侧(车内)的情况下,汽车10的乘坐空间变得狭小而有可能会损害车内的舒适性。但是,通过将加固部件3配置于车顶纵梁9的内侧,能够防止损害汽车10的外观或者损害舒适性。
另外,加固部件3例如由Fe-C系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
接着,对制造加固部件3的方法进行说明。在该制造方法中,使用成型装置8。
如图6及图7所示,成型装置8具备上型81、下型82、气体供给部83、加热部84、冷却部85、驱动部86及控制部87。
下型82被固定,上型81被支承为能够靠近及远离下型82。如图6所示,上型81和下型82构成为,在开模状态下能够将基础材料3’配置在上型81与下型82之间。并且,如图7所示,在合模状态下,上型81和下型82区划形成管部31的第1型腔88和形成凸缘部32的第2型腔89。
气体供给部83向基础材料3’内供给高压空气。由此,能够防止合模状态下的基础材料3’的过度被挤压。作为气体供给部83的结构,并不受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具有压缩机的结构。
加热部84对基础材料3’进行加热。作为加热部84的结构,并不受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具有与基础材料3’电连接的两个电极和向这些电极之间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部的结构。由此,能够使基础材料3’处于通电状态而对基础材料3’进行加热以使其软化。
冷却部85快速冷却加固部件3(基础材料3’)。作为冷却部85的结构,并不受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具有分别设置于上型81及下型82并且供制冷剂流过的流路的结构。并且,在制冷剂流过流路时,在上型81及下型82中能够快速冷却加固部件3。另外,制冷剂可以为液体、气体中的任一种。
驱动部86能够使上型81移动以使上型81靠近及远离下型82。由此,能够切换开模状态和合模状态。作为驱动部86的结构,并不受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具有马达、与马达连接的滚珠丝杠和与滚珠丝杠连接的直线引导件的结构。
控制部87控制气体供给部83、加热部84、冷却部85及驱动部86的动作。作为控制部87的结构,并不受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和各种存储器的结构。
成型装置8如下动作。
首先,如图6所示,使上型81和下型82处于开模状态,并将基础材料3’配置在上型81与下型82之间。
接着,在开模状态下,使加热部84动作。由此,能够使基础材料3’软化。
接着,调整为使上型81靠近下型82的状态。该状态并未达到图7中所示的合模状态,而是在上型81与下型82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然后,使气体供给部83动作并进行一次吹塑。由此,基础材料3’的一部分鼓起而进入上型81与下型82之间的上述间隙。
接着,调整为图7中所示的合模状态,并使气体供给部83动作来进行二次吹塑。由此,基础材料3’能够变形为加固部件3的形状(即,成为具有管部31和凸缘部32的加固部件3)。
接着,使冷却部85动作来快速冷却加固部件3。由此,在加固部件3中,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
接着,再次调整为开模状态,并取出加固部件3。然后,能够将加固部件3切割成所期望的长度后接合在车顶纵梁用部件2上。
<第2实施方式>
图8是具备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横截面图。
以下,参考该图,对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加固部件及加固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重点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点极性说明,省略对相同结构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除了接合加固部件3的对象侧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以外,其他结构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用结构体1中,接合加固部件3的车顶纵梁用部件2为侧外部件91、车顶侧内部件92及车顶侧外部件93中的车顶侧外部件93。此时,加固部件3的凸缘部32与车顶侧外部件93的中央部932接合。
并且,加固部件3的姿势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加固部件3的姿势不同,成为上下颠倒配置的状态。并且,加固部件3的凸缘部32的突出方向朝向Y轴方向上的正侧。由此,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凸缘部32沿宽度方向弯曲是极为困难的,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固部件3的机械强度,从而能够充分地防止或抑制碰撞时车顶纵梁9意外向汽车10的内侧弯曲。
在想要将加固部件3接合于车顶侧外部件93的情况下,上述的车身用结构体1成为有效的结构。
<第3实施方式>
图9是具备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横截面图。
以下,参考该图,对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加固部件及加固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重点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省略对相同结构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除了加固部件3的结构(形状)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以外,其他结构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固部件3具有两个凸缘部32。各凸缘部32经由管部31分别配置于其两侧。
并且,两个凸缘部32中的一个凸缘部32A的突出方向朝向Y轴方向上的负侧,另一个凸缘部32B的突出方向朝向上侧(Z轴方向上的正侧)。
上述结构的加固部件3具有两个凸缘部32,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加固部件3相比机械强度会增加。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顶纵梁9的耐冲击性。
<第4实施方式>
图10是具备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第4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横截面图。
以下,参考该图,对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加固部件及加固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重点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省略对相同结构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除了接合加固部件3的对象侧与所述第3实施方式不同以外,其他结构与所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用结构体1中,接合加固部件3的车顶纵梁用部件2为车顶侧外部件93。
并且,加固部件3的姿势与第3实施方式中的加固部件3的姿势不同,成为上下颠倒配置的状态。并且,加固部件3的凸缘部32A的突出方向朝向Y轴方向上的正侧,凸缘部32B的突出方向面的下侧(Z轴方向负侧)。
在想要将加固部件3接合于车顶侧外部件93的情况下,上述的车身用结构体1成为有效的结构。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加固部件及加固部件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并且,车身用结构体、构成加固部件的各部可以与能够发挥相同功能的任意结构进行替换。并且,也可以附加任意的结构物。
并且,本发明的车身用结构体、加固部件及加固部件的制造方法也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两个以上的结构(特征)组合在一起而成。
并且,接合加固部件3的车顶纵梁用部件2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3实施方式中成为车顶侧内部件92,在第2实施方式及第4实施方式中成为车顶侧外部件93,但并不只限于此,也可以用于侧外部件91。
并且,加固部件3配置于车顶纵梁9的内侧,但并不只限于此,也可以配置于车顶纵梁9的外侧。
并且,通过成型装置8还能够适当调整凸缘部32的厚度。由此,能够将凸缘部32的接合部位例如设在车顶侧内部件92与车顶侧外部件93之间。
符号说明
10-汽车,1-车身用结构体,2-车顶纵梁用部件,3-加固部件,3’-基础材料,31-管部(环状部),32、32A、32B-凸缘部,8-成型装置,81-上型,82-下型,83-气体供给部,84-加热部,85-冷却部,86-驱动部,87-控制部,88-第1型腔,89-第2型腔,9-车顶纵梁,91-侧外部件,911-接合边缘,912-中央部,913-变形部,92-车顶侧内部件,921-接合边缘,922-中央部,923-变形部,93-车顶侧外部件,931-接合边缘,932-中央部,933-变形部,94、94A、94B-接合部,11-中柱(B立柱),12-车顶加固件,13-门,14-车顶板,15-阳极,16-阴极,20-柱(撞击器),AR9-范围,CR-乘员,φd20-直径,HD-头部,OX-轴,O9-碰撞点,O11-延长线,V20-碰撞速度,θ20-碰撞角度。

Claims (11)

1.一种车身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车顶纵梁用部件,用作车身的支承部件之一;及
加固部件,沿着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的长度方向配置并对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进行加固,
所述加固部件为将管状体成型而得的加工品,其具有朝向外周部突出且沿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凸缘部,
所述凸缘部在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的与不同于所述加固部件的其他部件接合的部位以外的部位与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接合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具备由中空体构成的车顶纵梁,所述车顶纵梁具有:构成所述车身的最外装的侧外部件、构成所述车身的内装的车顶侧内部件、位于所述侧外部件与所述车顶侧内部件之间的车顶侧外部件,
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为所述侧外部件、所述车顶侧内部件及所述车顶侧外部件中的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朝向所述车身的侧面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与所述支承部件之一的柱部件接合在一起,
所述加固部件的一部分与所述柱部件的延长线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固部件的总长度比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的总长度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固部件是在进行了基于车辆等型号认定相互承认协定的规则第135号的侧面柱碰撞的乘员保护试验时防止或抑制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向所述车身的内侧弯曲的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通过焊接与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接合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接为点焊。
9.一种车身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车顶纵梁用部件,用作车身的支承部件之一;及
加固部件,沿着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的长度方向配置并对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进行加固,
所述加固部件为将管状体成型而得的加工品,其具有朝向外周部突出且沿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凸缘部,
所述凸缘部与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接合在一起。
10.一种加固部件,其沿着用作车身的支承部件之一的车顶纵梁用部件的长度方向配置并对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进行加固,所述加固部件的特征在于,具有:
凸缘部,其为将管状体成型而得的加工品,并且朝向外周部突出且沿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的长度方向形成,
所述凸缘部在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的与不同于所述加固部件的其他部件接合的部位以外的部位与所述车顶纵梁用部件接合在一起。
11.一种制造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固部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外侧及内侧对成为所述加固部件的基础材料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的管状体施加力量而对其进行成型,从而形成横截面形状为非圆形的管部和从所述管部的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
CN202080065579.3A 2019-12-16 2020-12-09 车身用结构体、加固部件及加固部件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446678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6632 2019-12-16
JP2019226632A JP7384655B2 (ja) 2019-12-16 2019-12-16 車体用構造体、補強部材および補強部材の製造方法
PCT/JP2020/045850 WO2021125015A1 (ja) 2019-12-16 2020-12-09 車体用構造体、補強部材および補強部材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6782A true CN114466782A (zh) 2022-05-10

Family

ID=76431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5579.3A Pending CN114466782A (zh) 2019-12-16 2020-12-09 车身用结构体、加固部件及加固部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919573B2 (zh)
EP (1) EP4079608A4 (zh)
JP (1) JP7384655B2 (zh)
KR (1) KR20220110474A (zh)
CN (1) CN114466782A (zh)
CA (1) CA3156485A1 (zh)
WO (1) WO20211250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2211491A1 (de) * 2022-10-28 2024-05-08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Aufleger, Auflegerbaugruppe und Kraftfahrzeu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54446A (ja) * 2001-06-04 2003-02-26 Marujun Co Ltd 車体のドア開口部回りの構造
JP2010173634A (ja) * 2009-02-02 2010-08-12 Vari-Form Inc 車両ルーフ支柱アセンブリ
US9187135B1 (en) * 2015-01-09 2015-11-17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20160167713A1 (en) * 2014-12-11 2016-06-16 Hyundai Motor Company Front pillar structure integrated with flange
JP2016159813A (ja) * 2015-03-03 2016-09-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骨格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45075A (en) * 1975-12-18 1977-08-30 Pulver Donald W Automobile body frame and envelope construction
JPS59206272A (ja) * 1983-05-07 1984-1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構造材
AU618374B2 (en) * 1988-06-30 1991-12-19 General Motors-Holden's Automotive Limited Vehicle bod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NO165284C (no) * 1988-09-09 1991-01-23 Norsk Hydro As Fremgangsmaate ved fremstilling av karosseriramme og karosserirammen.
US5070717A (en) * 1991-01-22 1991-12-1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ethod of forming a tubular member with flange
JP2890979B2 (ja) * 1992-06-22 1999-05-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骨格部材の結合構造
BR9714374A (pt) * 1996-12-03 2000-03-21 Elpatronic Ag Processo para a fabricação de uma peça perfilada a
JP3489495B2 (ja) 1998-07-22 2004-01-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上部の衝撃エネルギ吸収構造
JP3498614B2 (ja) * 1999-01-29 2004-02-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3972521B2 (ja) * 1999-06-30 2007-09-05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ピラー構造
JP4368022B2 (ja) * 2000-01-21 2009-11-18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部材の結合構造及び結合方法
JP4617562B2 (ja) 2000-11-06 2011-01-2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4033658B2 (ja) 2001-10-10 2008-01-16 アスカ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US6739166B1 (en) * 2002-12-17 2004-05-2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ethod of forming tubular member with flange
DE10350145B4 (de) 2003-10-28 2006-04-13 Daimlerchrysler Ag Erzeugen von IHU-Bauteilen mit Flansch
DE102006014962A1 (de) * 2006-03-31 2007-10-04 Dr.Ing.H.C. F. Porsche Ag Schwellerverstärkungselement für eine Fahrzeugkarosserie
JP4736905B2 (ja) 2006-03-31 2011-07-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センターピラー補強構造
US7543883B2 (en) * 2006-10-11 2009-06-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oof rail with integrally formed pinched flanges
ATE537052T1 (de) * 2007-03-28 2011-12-15 Kobe Steel Ltd Strukturelement aus verschiedenen materialie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54446A (ja) * 2001-06-04 2003-02-26 Marujun Co Ltd 車体のドア開口部回りの構造
JP2010173634A (ja) * 2009-02-02 2010-08-12 Vari-Form Inc 車両ルーフ支柱アセンブリ
US20160167713A1 (en) * 2014-12-11 2016-06-16 Hyundai Motor Company Front pillar structure integrated with flange
US9187135B1 (en) * 2015-01-09 2015-11-17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16159813A (ja) * 2015-03-03 2016-09-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骨格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79608A4 (en) 2023-02-08
CA3156485A1 (en) 2021-06-24
US20220289296A1 (en) 2022-09-15
US11919573B2 (en) 2024-03-05
EP4079608A1 (en) 2022-10-26
KR20220110474A (ko) 2022-08-08
JP2021094968A (ja) 2021-06-24
WO2021125015A1 (ja) 2021-06-24
JP7384655B2 (ja) 2023-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45522B2 (ja) 車両用センターピラーの補強部材
US8276954B2 (en) Bumper system
JP4993142B2 (ja) 一体化溶接フランジを有するワンピース管状部材およびそれを製造するための関連した方法
KR20160021045A (ko) 구조적 구성요소 및 구조적 구성요소 제조 방법
US20230234645A1 (en) Body side structural frame of a vehicle
CN109866831B (zh) 车辆用面板结构
US11919573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reinforcement member, and reinforcement member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230044854A1 (en) Vehicle structure
CN108290610B (zh) 具有盖板的结构梁及制造方法
CN108367785B (zh) 具有加强件的硬化uhss结构梁及制造方法
US20140062132A1 (en) Impact Beam
JP2022138099A (ja) 自動車用バッテリケース、ルーフレール、フロントピラー、フロアクロスメンバ、ブレースおよびシートフレーム
JP6705280B2 (ja) 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50610B2 (ja) 車両用バンパ、バンパ用部材およびバンパ用部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