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96665B - 除湿系统、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除湿系统、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96665B
CN114396665B CN202111575103.7A CN202111575103A CN114396665B CN 114396665 B CN114396665 B CN 114396665B CN 202111575103 A CN202111575103 A CN 202111575103A CN 114396665 B CN114396665 B CN 1143966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vaporator
bypass
inlet side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7510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96665A (zh
Inventor
何炜
姚新祥
向国喜
王月
姚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1157510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966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966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966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966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966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0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in which the humidity of the air is exclusively affected by contact with the evaporator of a closed-circuit cooling system or heat pump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24F2110/22Humidity of the outside ai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除湿系统、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涉及除湿技术领域,解决了在常温低湿、高温低湿环境下,除湿系统蒸发器凝结水分困难,除湿量较低的技术问题。该除湿系统包括旁通风道和位于所述旁通风道内的驱动组件,旁通风道的一端连通于蒸发器的出风侧,其另一端连通于蒸发器的进风侧;旁通风道具有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处于开启状态时,驱动组件能带动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当除湿系统处于常温低湿、高温低湿工况下,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流向蒸发器的进风侧,使即将进入蒸发器的湿空气预冷降温,降低了蒸发器的实际进风的温度,降低实际进风凝露过程中的潜热,湿空气再进入蒸发器更易凝结为水分。

Description

除湿系统、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湿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除湿系统、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参见图1所示,图1是现有技术中除湿系统的原理结构示意图;箭头方向表示气流方向。现有除湿系统的原理是:制冷剂在蒸发器101中蒸发吸热,将经过蒸发器的空气降温至露点以下,使空气中的水份凝结并通过接水盘105收集;除湿后的空气通过节流元件103经冷凝器102升温后流出。
上述压缩制冷冷凝除湿系统的空气状态变化如下图2所示,图2是现有技术中空气在除湿系统内不同阶段的温度和湿度变化示意图;箭头方向表示气流方向。其中,从上至下三条线表示温度变化、相对湿度变化和湿度变化;图中虚线将空气的变化过程划分为了五个过程,从图2中左侧向右侧,虚线分别表示状态1、状态2、状态3、状态4和状态5,分别为:
状态1-状态2:(蒸发器)等含湿量降温过程。这个过程只降温,没有水析出;
状态2-状态3:(蒸发器)凝露过程。空气状态2所对应的温度,即空气状态1的露点温度。空气降温至露点后,沿着100%等相对湿度线降温凝露。
状态3-状态5:(冷凝器)空气再热过程。空气沿着等含湿量线升温,当温度上升至状态4时,温度与进风口状态1相同;温度继续上升,相对湿度继续下降至空气状态5。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1、在常温低湿、高温低湿环境下,除湿系统蒸发器凝结空气中的水份较为困难,因蒸发器需要提供大量冷量去给湿空气降温,才能将湿空气温度降到露点温度,但在此过程中是没有水分析出;如图3,在焓湿图上表现为等湿降温(纯显热过程)状态1-状态2段较长,而除湿过程状态2-状态3段较短。故蒸发器的无效负荷较大,除湿量较低。
2、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除湿系统换热器负荷较大,高压压力较高,排气温度也较高,此时整个系统运行就有可能不太稳定,可能会有压缩机跳过载保护停机等现象。对整个机器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就要有更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湿系统、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常温低湿、高温低湿环境下,除湿系统蒸发器凝结水分困难,除湿量较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除湿系统,包括旁通风道和位于所述旁通风道内的驱动组件,其中:
所述旁通风道的一端连通于蒸发器的出风侧,其另一端连通于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所述旁通风道具有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处于所述开启状态时,所述驱动组件能带动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
优选的,所有所述旁通风道内设置有风门机构,所述风门机构使所述旁通风道具有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
优选的,所述风门机构包括固定叶轮和转动叶轮,其中:
所述固定叶轮固定设置于旁通风道内,所述固定叶轮上的相邻叶片之间间隔布置并存在有通风口;
所述转动叶轮可转动的设置,所述转动叶轮能转动至遮蔽所有所述通风口的位置,以使所述旁通风道处于所述关闭状态;并能转动至打开所述通风口的位置,以使所述旁通风道处于所述开启状态。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的至少部分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均可转动的设置,所述驱动组件正转时能带动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其反转时能带动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
或者,所述旁通风道包括第一旁通风道和第二旁通风道,所述第一旁通风道内的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所述第二旁通风道内的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装置和风叶组件,其中:
所述驱动装置固定于所述旁通风道内并与所述风叶组件驱动连接,用于带动所述风叶组件正转或反转以驱动空气流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上述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室外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若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室外环境湿度小于第一设定阈值,则控制对应所述旁通风道处于所述开启状态,并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使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
优选的,若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且室外环境湿度大于第二设定阈值,则控制对应所述旁通风道处于所述开启状态,并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使所述蒸发器进风侧的部分气流向冷凝器的进风侧流动;
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所述第二设定阈值大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的至少部分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均可转动的设置,所述驱动组件正转时能驱动空气由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其反转时能驱动空气由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向冷凝器的进风侧流动;
所述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使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包括:控制所述驱动组件正转,从而使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空气由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
所述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使所述蒸发器进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冷凝器的进风侧流动,包括:控制所述驱动组件反转,从而使所述蒸发器进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冷凝器的进风侧流动。
优选的,所述旁通风道包括第一旁通风道和第二旁通风道,所述第一旁通风道内的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空气由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所述第二旁通风道内的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空气由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向冷凝器的进风侧流动;
所述控制对应所述旁通风道处于所述开启状态,并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使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包括:控制所述第一旁通风道处于开启状态,并控制第二旁通风道处于关闭状态,且控制所述第一旁通风道内的所述驱动组件带动空气由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
所述控制对应所述旁通风道处于所述开启状态,并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使所述蒸发器进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冷凝器的进风侧流动,包括:控制所述第一旁通风道处于关闭状态,并控制第二旁通风道处于开启状态,且控制所述第二旁通风道内的所述驱动组件带动空气由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向所述冷凝器的进风侧流动。
优选的,若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或者,若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室外环境湿度大于等于第一设定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设定阈值时,则控制所有所述旁通风道均处于关闭状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上述除湿系统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获取室外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控制模块: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室外环境湿度小于第一设定阈值时,用于控制对应所述旁通风道处于所述开启状态,并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使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
本发明提供的除湿系统、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当除湿系统处于常温低湿、高温高湿工况下,使旁通风道处于开启状态,使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流向蒸发器的进风侧,使即将进入蒸发器的湿空气预冷降温,降低了蒸发器的实际进风的温度,降低实际进风凝露过程中的潜热,湿空气再进入蒸发器后温度就可快速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更易在蒸发器上凝结为水分。在低温工况或常温常湿工况时,可使旁通风道处于关闭状态,除湿系统按照现有技术中的模式除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除湿系统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空气在除湿系统内不同阶段的温度和湿度变化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除湿系统在焓湿图上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除湿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除湿系统在焓湿图上的原理示意图;
图6是旁通风道的原理示意图;
图7是图6的A向视图;
图8是图6的B向视图中,风门机构全开的状态示意图;
图9是图6的B向视图中,风门机构部分开启的状态示意图;
图10是图6的B向视图中,风门机构全关的状态示意图;
图11是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12是除湿系统的控制装置原理图。
图中101、蒸发器;102、冷凝器;103、节流元件;104、压缩机;105、接水盘;1、第一旁通风道;2、第二旁通风道;3、驱动组件;31、电机;32、风叶组件;4、风门机构;40、通风口;41、固定叶轮;42、转动叶轮;50、控制装置;51、检测模块;52、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湿系统、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当除湿系统处于常温低湿、高温高湿工况下,湿空气更易在蒸发器上凝结为水分。
下面结合图1-图10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实施例一
如图3-图8所示,图中箭头方向表示空气的流向;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湿系统,包括旁通风道和位于旁通风道内的驱动组件3,其中:旁通风道的一端连通于蒸发器101的出风侧,其另一端连通于蒸发器101的进风侧;旁通风道具有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处于开启状态时,驱动组件3能带动蒸发器101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蒸发器101的进风侧流动。
其中,参见图1和图3所示,蒸发器101的出风侧同样为冷凝器102的进风侧。
本实施例的除湿系统,当除湿系统处于常温低湿、高温高湿工况下,使旁通风道处于开启状态,使蒸发器101出风侧的部分气流流向蒸发器101的进风侧,使即将进入蒸发器101的湿空气预冷降温,降低了蒸发器101的实际进风的温度,降低实际进风凝露过程中的潜热,湿空气再进入蒸发器101后温度就可快速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更易在蒸发器101上凝结为水分。在低温工况或常温常湿工况时,可使旁通风道处于关闭状态,除湿系统按照现有技术中的模式除湿。
本实施例的除湿系统,其工作原理为:首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温度相对较高、湿度相对较低的工况,如35℃/40%工况(标准大气压下,露点温度19.43℃),此时露点温度并不低,但因工况干球温度高,蒸发器101热负荷大,系统的蒸发器101温度也比较高,不能使空气快速降温至空气露点以下,导致除湿量较低。
以H除湿系统为例,此工况下蒸发器101中部铜管温度18.1℃,蒸发器101铜管温度仍小于露点,除湿过程得以进行,但两者温差较小,不能使空气快速降温至空气露点以下,导致除湿量较低。
类似地,对于温度相对较高、湿度相对较低的工况,在同一个制冷系统下,参见图3所示,除湿过程的等含湿量下降过程(即纯显热过程)状态1-状态2较长,而除湿过程状态2-状态3相对较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在焓湿图中的状态线较短(即热湿比较高)。同样地,在除湿时间、除湿面积上同样处于不利,蒸发器101换热翅片大部分用于显热交换,空气流经蒸发器101表面时,空气低于露点的时间较短,之后便迅速离开蒸发器101表面,导致空气中的水不能被蒸发器101充分收集,离开蒸发器101表面后重新汽化,导致除湿量不高。
考虑到上述问题,对于常温低湿或高温低湿工况,湿空气进入蒸发器101前,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旁通风道,使部分已经经过蒸发器101的冷空气,流向蒸发器101的进风侧,为即将进入蒸发器101换热的湿空气提前预冷降温,降低湿空气进入蒸发器101换热时的等湿降温过程。如图5所示,即在焓湿图上表现为等湿降温状态1-状态2段减短,进风空气由状态点1变为状态点1’。蒸发器101在相同的制冷量下,等温降湿段为状态1’-状态2,凝结除湿阶段状态2-3-3’,最终湿空气离开蒸发器101的状态3’处,除湿阶段状态2-3-3’比原除湿阶段状态2-3多一除湿阶段3-3’,因此,通过焓湿图的分析,本实施例中的除湿系统增加了除湿量。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4所示,所有旁通风道内设置有风门机构4,风门机构4使旁通风道具有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
对于常温低湿或高温低湿工况下,通过风门机构4将对应旁通风道开启,使蒸发器101出风侧的部分气流流向蒸发器101的进风侧,从而对即将进入蒸发器101的空气进行预冷降温。对于低温或者常温常湿工况下,通过风门机构4将对应旁通风道关闭,使进气流按照现有技术中图1的方式流动。
参见图6-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提供了一种风门机构4的具体实施方式,该风门机构4包括固定叶轮41和转动叶轮42,其中:固定叶轮41固定设置于旁通风道内,且固定叶轮41的相邻叶片之间间隔布置并存在有通风口40;转动叶轮42在旁通风道内可转动的设置,转动叶轮42能转动至遮蔽所有通风口40的位置,以使旁通风道处于关闭状态;并能转动至打开通风口40的位置,以使旁通风道处于开启状态。
具体的,转动叶轮42具有间隔布置的叶片,当转动叶轮42的叶片与固定叶轮41的叶片重合时,风门机构4处于全开状态;当转动叶轮42的叶片遮挡固定叶轮41上的通风口40重合时,此时风门机构4处于关闭状态。
参见图6-图10所示,转动叶轮42可通过固定在旁通风道内的电机带动其转动,图中省略了带动转动叶轮42转动的电机。本实施例中旁通风道内固定叶轮41具有四片(并不限于该数量)叶片,相邻叶片之间间隔布置并形成有通风口40。如图8所示,图8中为转动叶轮42转动至其叶片与固定叶轮41的叶片完全重叠的位置,此时通风口40完全露出,风门机构4处于全开状态,通过旁通风道的气流流量最大。如图9所示,图9中,转动叶轮42转动,并关闭部分通风口40,此时风门机构4处于部分开启状态,通过旁通风道的气流流量相应减少。参见图10所示,转动叶轮42转动45°,至转动叶轮42的叶片与所有通风口40重叠,转动叶轮42关闭所有通风口40,此时风门机构4处于关闭状态,空气无法通过旁通风道。
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除湿系统换热器负荷较大,高压压力较高,排气温度液较高,系统稳定不好,可能会频繁出现压缩机104过载保护、整机过负荷逻辑等保护,除湿效率较低,且可能会缩短整机寿命和压缩机104寿命。
考虑到上述问题,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存在旁通风道能够使蒸发器101进风侧的部分气流向冷凝器102的进风侧流动,从而降低冷凝器102的负荷。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两种实施方式:
第一种实施方式:驱动组件3的至少部分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均可转动的设置,驱动组件3正转时能带动蒸发器101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蒸发器101的进风侧流动,其反转时能带动所述蒸发器101进风侧的部分气流向冷凝器102的进风侧流动。
换言之,当旁通风道内的驱动组件3的至少部分正转时能驱动空气由蒸发器101的出风侧向蒸发器101的进风侧流动,适用于低温低湿、高温低湿工况下除湿系统工作,从而提高蒸发器101的除湿量。当旁通风道内的驱动组件3反转时能驱动空气由蒸发器101的出风侧向冷凝器102的进风侧流动,适用于高温高湿工况下除湿系统工作,从而提高降低冷凝器102的负荷。
第一种实施方式: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旁通风道包括第一旁通风道1和第二旁通风道2,第一旁通风道1内的驱动组件3用于带动蒸发器101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蒸发器101的进风侧流动,第二旁通风道2内的驱动组件3用于带动蒸发器101进风侧的部分气流向冷凝器102的进风侧流动。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旁通风道1和第二旁通风道2,当在低温低湿、高温低湿工况下,开启第一旁通风道1,关闭第二旁通风道2,第一旁通风道1内的驱动组件3带动蒸发器101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蒸发器101的进风侧流动。
当在高温高湿工况下,关闭第一旁通风道1,开启第二旁通风道2,第二旁通风道2内的驱动组件3带动蒸发器101进风侧的部分气流向冷凝器102的进风侧流动。大量蒸发器101进风侧的空气通过第二旁通风道2直接进入冷凝器102,加大冷凝器102的过风量,强化冷凝器102散热,降低系统负荷,使其平稳运行。因为冷凝器102的前半段管内冷媒温度较高,环境湿空气与冷凝器102管内冷媒间还有较大温差,能有效的进行换热,且不影响从蒸发器101出来的低温空气在冷凝中的散热。
其中,上述第一旁通风道1、第二旁通风道2内的驱动组件3的至少部分可以单向转动或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均可转动。上述结构可以使第一旁通风道1在第一旁通风道1、第二旁通风道2之间转换,当改变第一旁通风道1内驱动组件3的转向后,除湿系统中形成至少两条第二旁通风道2,能够增大蒸发器101进风侧流向冷凝器102进风侧的气流量,进一步降低冷凝器102的负荷。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6所示,驱动组件3包括驱动装置和风叶组件,其中:驱动装置固定于旁通风道内并与风叶组件驱动连接,用于带动风叶组件正转或反转以驱动空气流动。
上述驱动装置可以为电机31,电机31的输出轴与风叶组件32驱动连接,用于带动风叶组件32转动,风叶组件32转动时带动气流流动。电机31带动风叶组件32正转时,能带动蒸发器101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蒸发器101的进风侧流动,增大除湿量。电机31带动风叶组件32反转时,能带动所述蒸发器101进风侧的部分气流向冷凝器102的进风侧流动,降低冷凝器102负荷。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上述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室外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若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室外环境湿度小于第一设定阈值,则控制对应旁通风道处于开启状态,并控制驱动组件3使蒸发器101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蒸发器101的进风侧流动。
本实施例的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当除湿系统处于常温低湿、高温高湿工况下,使旁通风道处于开启状态,使蒸发器101出风侧的部分气流流向蒸发器101的进风侧,即使即将进入蒸发器101的湿空气预冷降温,降低了蒸发器101的实际进风的温度,降低实际进风凝露过程中的潜热,湿空气再进入蒸发器101后温度就可快速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更易在蒸发器101上凝结为水分。
下面以图4中的除湿系统为例,提供了一种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1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S10:获取室外环境的干球温度T0、和相对湿度R0;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对室外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检测,也可以通过空调关联的APP所采集的第三方天气数据。例如可以通过获取气象站的气象数据。
S20:获取室外环境的干球温度T0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
S30:若室外环境的干球温度T0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在常温、高温环境下),则判断室外环境的相对湿度R0是否小于第一设定阈值;
若室外环境的干球温度T0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在低温环境下),则使第一旁通风道1和第二旁通风道2均关闭。
其中,上述第一预设温度的取值在17℃至32℃之间,优选的,第一预设温度的取值为17℃。上述第一设定阈值的取值在40%-60%之间,优选的,第一设定阈值的取值为50%。
在低温工况下,关闭两个旁通风道,蒸发器101进风侧的空气经蒸发器101冷凝后经过冷凝器102升温。
S40:室外环境的相对湿度R0小于第一设定阈值,则控制第一旁通风道1处于开启状态,并控制第二旁通风道2处于关闭状态,且控制第一旁通风道1内的驱动组件3带动空气由蒸发器101的出风侧向蒸发器101的进风侧流动;
若室外相对湿度R0大于等于第一设定阈值,则判断室外环境的干球温度T0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室外环境的相对湿度R0是否大于第二设定阈值;
其中,第二预设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第二设定阈值大于第一设定阈值。其中,第二预设温度的取值在25℃-40℃之间,优选的,第二预设温度的取值为32℃。第二设定阈值的取值在60%-80%,优选的,第二设定阈值的取值为70%。
室外环境的相对湿度R0小于第一设定阈值时,为常温低湿或高温低湿工况。在常温低湿、高温低湿环境下,湿空气状态温度点在附图5焓湿图中的点1位置。参见图4,通过控制第一旁通风道1内的风门机构4,使第一旁通风道1处于开启状态,并通过控制第二旁通风道2内的风门机构4,使第二旁通风道2处于关闭状态,蒸发器101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蒸发器101的进风侧流动,即让已经过蒸发器101的低温冷空气与将要经过蒸发器101的湿空气相混合,给即将与蒸发器101换热的湿空气提前预冷降温。降低湿空气的干球温度,使湿空气进入蒸发器101后其干球温度能快速降到露点温度以下,凝结空气中的水分,提高除湿量。参见图5所示,此时被冷却的进风空气状态在焓湿图中由状态点1变为状态点1’,等湿降温段由状态1-状态2过程变为状态1’-状态2过程,等湿降温过程需要蒸发器101提供的冷量更少,就能达到露点状态2。凝结除湿阶段由状态2-状态3过程变为状态2-3-3’过程,因蒸发器101提供相同的冷量,等湿降温过程消耗的冷量减少,使得更多的冷量用在冷却饱和湿空气,凝结出其中的水分,这样离开蒸发器101湿空气的含湿量就减少,由状态3变为状态3’,状态3-3’的变化过程为增加的凝结除湿过程,提高了除湿量。
从第一旁通风道1被回风的冷空气部分,再次经过蒸发器101后,参见图5,由状态3变为状态3’,这一部分湿空气进一步被除湿,增加了除湿量。最终湿空气在图5焓湿图的状态变化过程为状态1’-2-3’-4’-5’,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变化过程状态1-2-3-4-5,其相对湿度降低,除湿量增加。
S50:若室外环境的干球温度T0大于第二预设温度,且室外环境的相对湿度R0大于第二设定阈值;则控制第一旁通风道1处于关闭状态,并控制第二旁通风道2处于开启状态,且控制第二旁通风道2内的驱动组件3带动空气由蒸发器101的进风侧向冷凝器102的进风侧流动。
若室外环境的干球温度T0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且室外环境的相对湿度R0大于等于第一设定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设定阈值,则控制第一旁通风道1和第二旁通风道2均关闭。
室外环境的干球温度T0大于第二预设温度,且室外环境的相对湿度R0大于第二设定阈值,此时为高温高湿环境下。在该工况下,蒸发器101中冷媒吸热量大,压缩机104功率高,冷凝器102散热量为蒸发器101吸热量与压缩机104功率之和,散热负荷最大,高压压力高、排气温度高。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就需要更高的要求。此时通过控制第二旁通风道2内的风门组件,使第二旁通风道2处于开启状态,使第一旁通风道1处于关闭状态,让未经过蒸发器101的环境空气吹向冷凝器102的进风侧,给冷凝器102散热,因为冷凝器102的前半段管内冷媒温度较高,环境湿空气与冷凝器102管内冷媒间还有较大温差,能有效的进行换热,且不影响从蒸发器101出来的低温空气在冷凝中的散热。如图4中,第二旁通风道2中的空气吹向冷凝器102进风侧,因该部分空气没有经过蒸发器101,蒸发器101也就没有从其中吸收热量带给冷凝器102,直接起到给冷凝器102散热的作用。冷凝器102增强散热后,高压降低,排气降低,压缩机104功率也会有所降低,进而可进一步降低冷凝器102的散热负荷。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
可替代的,也可以在除湿系统的旁通风道中设置能够正反两个方向标转动的驱动组件3。具体的,在步骤S40中:当室外环境的温度T0大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室外环境的相对湿度R0小于第一设定阈值时,控制旁通风道处于开启状态,并控制驱动组件3正转,使蒸发器101进风侧的部分气流向冷凝器102的进风侧流动。
可替代的,在步骤S50中,当室外环境的干球温度T0大于第二预设温度,且室外环境的相对湿度R0大于第二设定阈值时,控制旁通风道处于开启状态,并控制驱动组件3反转,使蒸发器101进风侧的部分气流向冷凝器102的进风侧流动。
其中,上述“正转”、“反转”为相对而言,两者分别为顺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1,若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低温工况),或者,若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室外环境湿度大于等于第一设定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设定阈值时(常温常湿),控制所有旁通风道均处于关闭状态,使除湿系统按照现有除湿机的运行模式除湿。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上述除湿系统的控制装置50,该控制装置50包括:
检测模块51:用于获取室外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控制模块51: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室外环境湿度小于第一设定阈值时,用于控制对应旁通风道处于开启状态,并控制驱动组件3使蒸发器101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蒸发器101的进风侧流动。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除湿系统的控制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上述相关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旁通风道和位于所述旁通风道内的驱动组件,其中:
所述旁通风道的一端连通于蒸发器的出风侧,其另一端连通于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所述旁通风道具有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处于所述开启状态时,所述驱动组件能带动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风道内设置有风门机构,所述风门机构使所述旁通风道具有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机构包括固定叶轮和转动叶轮,其中:
所述固定叶轮固定设置于旁通风道内,所述固定叶轮上的相邻叶片之间间隔布置并存在有通风口;
所述转动叶轮可转动的设置,所述转动叶轮能转动至遮蔽所有所述通风口的位置,以使所述旁通风道处于所述关闭状态;并能转动至打开所述通风口的位置,以使所述旁通风道处于所述开启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的至少部分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均可转动的设置,所述驱动组件正转时能带动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其反转时能带动所述蒸发器进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冷凝器的进风侧流动;
或者,所述旁通风道包括第一旁通风道和第二旁通风道,所述第一旁通风道内的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所述第二旁通风道内的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蒸发器进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冷凝器的进风侧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装置和风叶组件,其中:
所述驱动装置固定于所述旁通风道内并与所述风叶组件驱动连接,用于带动所述风叶组件正转或反转以驱动空气流动。
6.一种适用于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室外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若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室外环境湿度小于第一设定阈值,则控制对应所述旁通风道处于所述开启状态,并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使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且室外环境湿度大于第二设定阈值,则控制对应所述旁通风道处于所述开启状态,并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使所述蒸发器进风侧的部分气流向冷凝器的进风侧流动;
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所述第二设定阈值大于所述第一设定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的至少部分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均可转动的设置,所述驱动组件正转时能驱动空气由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其反转时能驱动空气由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向冷凝器的进风侧流动;
所述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使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包括:控制所述驱动组件正转,从而使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空气由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
所述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使所述蒸发器进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冷凝器的进风侧流动,包括:控制所述驱动组件反转,从而使所述蒸发器进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冷凝器的进风侧流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风道包括第一旁通风道和第二旁通风道,所述第一旁通风道内的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空气由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所述第二旁通风道内的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空气由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向冷凝器的进风侧流动;
所述控制对应所述旁通风道处于所述开启状态,并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使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包括:控制所述第一旁通风道处于开启状态,并控制第二旁通风道处于关闭状态,且控制所述第一旁通风道内的所述驱动组件带动空气由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
所述控制对应所述旁通风道处于所述开启状态,并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使所述蒸发器进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冷凝器的进风侧流动,包括:控制所述第一旁通风道处于关闭状态,并控制第二旁通风道处于开启状态,且控制所述第二旁通风道内的所述驱动组件带动空气由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向所述冷凝器的进风侧流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室外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或者,若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室外环境湿度大于等于第一设定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设定阈值时,控制所有所述旁通风道均处于关闭状态。
11.一种适用于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除湿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获取室外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控制模块:当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室外环境湿度小于第一设定阈值时,用于控制对应所述旁通风道处于所述开启状态,并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使所述蒸发器出风侧的部分气流向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流动。
CN202111575103.7A 2021-12-21 2021-12-21 除湿系统、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Active CN1143966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75103.7A CN114396665B (zh) 2021-12-21 2021-12-21 除湿系统、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75103.7A CN114396665B (zh) 2021-12-21 2021-12-21 除湿系统、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96665A CN114396665A (zh) 2022-04-26
CN114396665B true CN114396665B (zh) 2023-02-28

Family

ID=81226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75103.7A Active CN114396665B (zh) 2021-12-21 2021-12-21 除湿系统、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9666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23515B2 (ja) * 1994-08-30 1998-11-11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ダクトレス型外気導入空調システム
JP3693581B2 (ja) * 2001-03-02 2005-09-07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除湿装置
JP2002333161A (ja) * 2001-05-14 2002-11-22 Seibu Giken Co Ltd 除湿空調システム
CN204006364U (zh) * 2014-04-29 2014-12-10 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除湿机
CN205991574U (zh) * 2016-06-16 2017-03-01 浙江欧伦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带调风阀的除湿机
CN206173699U (zh) * 2016-10-28 2017-05-17 友隆电器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大出风量的除湿机
CN206522874U (zh) * 2017-01-20 2017-09-26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增加除湿机冷凝器的风量的装置
JP7308386B2 (ja) * 2019-03-15 2023-07-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10260422B (zh) * 2019-06-06 2024-03-15 上海亨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四风口新风热泵除湿机装置
CN112413751B (zh) * 2020-09-28 2022-04-05 广州芬尼泳池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除湿机风道系统及其风阀控制方法
CN113357715A (zh) * 2021-06-08 2021-09-07 青岛奥利凯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智慧式降耗转轮除湿净化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96665A (zh) 2022-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07495B2 (en) Combined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5734427B2 (ja) 可変冷媒流ヒートポンプのための低周囲気温時冷房用キット
US7363770B2 (en) Air conditioner
US9671118B2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2006250414A (ja) 空気調和機
WO2009087734A1 (ja) 除湿装置
JP2008116145A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除湿空調機
JPH0857194A (ja) 除湿型電気衣類乾燥機
KR102232441B1 (ko) 육구 공조기
CN207815499U (zh) 空调系统及具有该空调系统的空调器
US11041679B2 (en) Energy recovery wheel assembly for an HVAC system
KR102127561B1 (ko) 열전소자를 이용한 배관 일체형 냉난방 습도조절장치
CN114396665B (zh) 除湿系统、除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0925902B (zh) 低露点复合除湿机
JP4333986B2 (ja) 空気調和機
KR102257513B1 (ko) 가습모드로 전환 될 수 있는 전외기 공조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213273672U (zh) 一种多功能热泵除湿烘干系统
CN110726188B (zh)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和设备
JP5062216B2 (ja) 空調装置
CN215446665U (zh) 空调器
US20210148587A1 (en) Dehumidifiier cascade system and process
CN217785310U (zh) 一种空调装置
JP201916696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H06193908A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20070064077A (ko) 제습기 겸용 에어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