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85310U - 一种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85310U
CN217785310U CN202221712783.2U CN202221712783U CN217785310U CN 217785310 U CN217785310 U CN 217785310U CN 202221712783 U CN202221712783 U CN 202221712783U CN 217785310 U CN217785310 U CN 2177853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duct
exhaust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1278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海滨
都学敏
张晓东
杨远强
牛世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1278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853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853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853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装置,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及新风机组,新风机组设于室外机的上方,新风机组内设有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新风风道内设有第一换热器,排风风道内设有第二换热器,新风机组内还设有除湿转轮,其包括除湿区和再生区,除湿区和再生区的一者位于新风风道内、且位于第一换热器的出风侧,另一者位于排风风道内、且位于第二换热器朝向排风风道的出风口的一侧;新风风道与室外机之间的分隔板上设有第一风阀,第一风阀位于室外换热器的进风侧、且位于除湿转轮的出风侧,以允许新风风道内经过除湿转轮除湿后的新风流向室外换热器,避免室外机冬季制热时结霜。新风机组与室外机一体化设计,结构布局紧凑。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霜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冬季空调执行制热模式时,室外换热器作蒸发器,室内换热器作冷凝器,由于蒸发温度低于0℃时,其表面很容易结霜,霜层增厚会严重影响空调的制热效果。现有技术中常见的除霜方式为通过制冷系统的换向进行除霜,除霜过程需要利用室内机的热量,因此当化霜结束后由于室内换热器是冷的,会有短暂的强烈的冷风感,降低用户使用体验。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装置,新风机组与室外机一体化设计,结构布局紧凑,利用除湿转轮将室外空气的水分吸附,使冬季制热时室外机内的换热器可引入经过转轮除湿后的干燥空气,以便延迟制热连续运行时间、或者实现不结霜运行。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包括室内机、室外机以及新风机组,新风机组内设有除湿转轮。
新风机组设于所述室外机的上方,所述新风机组内设有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位于所述排风风道的下方,所述新风风道内设有第一换热器,所述排风风道内设有第二换热器,所述新风风道通过新风风管与室内送风口连通,所述排风风道通过排风风管与室内回风口连通。
除湿转轮包括除湿区和再生区,所述除湿区和所述再生区的一者位于所述新风风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风侧,另一者位于所述排风风道内、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朝向所述排风风道的出风口的一侧。
其中,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室外机之间的分隔板上设有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风侧、且位于所述除湿转轮的出风侧,以允许所述新风风道内经过所述除湿转轮除湿后的新风流向所述室外换热器。
通过设置第一风阀,将新风风道与室外机的内腔连通,改变常规室外机的风路,不是室外机的回风口进风,而是由新风风道进风,新风风道内的空气先经过做蒸发器的第一换热器降温,进行预降温,相对湿度升高,然后再经过除湿转轮进行除湿,新风中的含湿量下降,露点温度也会下降,干燥的低温空气再流向室外换热器,室外换热器的蒸发温度就会高于其露点温度,也即不易结霜,因此能够延迟制热连续运行时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排风风道之间的风道隔板上设有第二风阀和第三风阀;
所述第二风阀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风侧以允许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新风在所述送风机的作用下流入所述排风风道内;
所述第三风阀开启以允许所述排风风道内依次流经所述除湿转轮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后的新风在所述送风机的作用下流入所述新风风管内。
充分利用新风机组与室外机一体化设计的布局,在冬季执行新风无霜制热模式时,通过第二风阀和第三风阀将新风机组内新风分为两路,一路经过第一换热器降温和除湿转轮的除湿后流向室外换热器,解决室外换热器在冬季制热时容易结霜的问题,另一路由第二风阀流入排风风道,目的是将排风风道内除湿转轮再生区的水分释放出来,再由第三风阀和新风风管送至室内,实现室内加湿。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排风风道内设有电加热件,所述电加热件设于所述除湿转轮朝向所述排风风道的出风口的一侧。
电机热件对流经的新风进行加热,有助于除湿转轮的再生区内水分的释放。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阀设于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送风机之间,使两路新风互不干涉,布局紧凑。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道的一端设有内置风阀的新风入口,另一端设有内置风阀的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新风风管连通;
所述排风风道的一端设有内置风阀的排风出口,另一端设有内置风阀的排风入口,所述排风入口与所述排风风管连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道内设有过滤件,所述过滤件靠近所述新风风道的入风口设置。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机的进风口处设有用于检测所述室外机的进风露点温度的传感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装置执行制冷模式时,所述除湿转轮位于所述新风风道内的部分为吸附区、位于所述排风风道内的为再生区;
所述空调装置执行新风制热模式时,所述除湿转轮位于所述新风风道内的部分为再生区、位于所述排风风道内的为吸附区。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阀在所述空调装置执行新风无霜制热模式时开启,在所述空调装置执行新风制冷模式和新风制热模式时关闭。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简图(省略压缩机及换热管路);
图2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装置制冷时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装置制热时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4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装置执行新风制热或新风制冷时的风路示意图;
图5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装置执行无霜制热时的风路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室内机,110-室内换热器,120-室内风机;
200-室外机,210-室外换热器,220-室外风机,230-室外机的回风口,240-室外机的出风口;
300-新风机组,310-新风风道,311-新风入口,312-新风出口,320-排风风道,321-排风入口,322-排风出口,331-第一换热器,332-第二换热器,341-新风风管,342-排风风管,351-送风机,352-排风机,361-室内送风口,362-室内回风口;
400-除湿转轮;
500-电加热件;
610-第一风阀,620-第二风阀,630-第三风阀;
710-第一压缩机,720-第一四通阀;
810-第二压缩机,820-第二四通阀;
900-过滤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执行制热模式;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执行制冷模式。
其中,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转换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的方式,一般采用四通阀,具体参考常规空调器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空调器的制冷工作原理是:压缩机工作使室内换热器(在室内单元中,此时为蒸发器)内处于低压状态,室内换热器内的液态冷媒迅速蒸发吸收热量,室内风机吹出的风经过室内换热器盘管降温后变为冷风吹到室内,蒸发汽化后的冷媒经压缩机加压后,在室外换热器(在室外单元中,此时为冷凝器)中的高压环境下凝结为液态,释放出热量,通过室外风机,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如此循环就达到了制冷效果。
空调器的制热工作原理是:气态冷媒被压缩机加压,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室内换热器(此时为冷凝器),冷凝液化放热,成为液体,同时将室内空气加热,从而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液体冷媒经节流装置减压,进入室外换热器(此时为蒸发器),蒸发气化吸热,成为气体,同时吸取室外空气的热量(室外空气变得更冷),成为气态冷媒,再次进入压缩机开始下一个循环。
本申请中的空调装置包括室内机100、室外机200以及新风机组300。
图1所示为本申请中空调装置的结构简图,其中省略了压缩机、节流元件以及相关冷媒管路,图2和图3中简单示出了压缩机、节流元件以及相关冷媒管路,图2示出制冷时的冷媒流路示意图,图3示出制热时的冷媒流路示意图。
室内机100内设有室内换热器110、室内风机120,室外机200内设有室外换热器210、室外风机220、第一压缩机710、第一四通阀720、第一节流元件(未标示)等元件。室外机200的一侧为回风口230,相对的另一侧为出风口240。
第一压缩机710、第一四通阀720、第一节流元件、室内换热器110以及室外换热器210连接形成室内外机之间的换热回路。参照图2,制冷时从第一压缩机710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一四通阀720、室外换热器210、第一节流元件、室内换热器110,至第一四通阀720处换向后再返回至第一压缩机710;参照图3,制热时冷媒流路为:从第一压缩机710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一四通阀720、室内换热器110、第一节流元件、室外换热器210,至第一四通阀720处换向后再返回至第一压缩机710。
新风机组300设于室外机200的上方,将新风机组300与室外机200进行一体化的结构设计,安装于室外侧,新风机组300不会占用室内空间,并且室外机壳内的结构部件更为紧凑、简化安装。
新风机组300包括相互隔离、且上下布置的新风风道310和排风风道320,新风风道310位于排风风道320的下方,新风风道310内设有第一换热器331,排风风道320内设有第二换热器332,新风风道310通过新风风管341与室内送风口361连通,排风风道320通过排风风管342与室内回风口362连通。
新风机组300还包括第二压缩机810、第二四通阀820、第二节流元件(未标示),第二压缩机810、第二四通阀820、第二节流元件、第一换热器331以及第二换热器332连接形成新风机组300的换热回流。参照图2,制冷时从第二压缩机810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二四通阀820、第二换热器332、第二节流元件、第一换热器331,至第二四通阀820处换向后再返回至第二压缩机810;参照图3,制热时冷媒流路为:从第二压缩机810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二四通阀820、第一换热器331、第二节流元件、第二换热器332,至第二四通阀820处换向后再返回至第二压缩机810。
本申请中的空调装置还包括除湿转轮400,其包括除湿区(未标示)和再生区(未标示),除湿区和再生区的一者位于新风风道310内、且位于第一换热器331的出风侧,另一者位于排风风道320内、且位于第二换热器332朝向排风风道320的出风口的一侧。
除湿转轮400由吸湿材料制成,在除湿区上,当空气温度较低时,除湿转轮400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在再生区上,当空气温度较高时,除湿转轮400能够释放吸附的水分。
可以理解的是,随着除湿转轮400的转动,除湿区和再生区会在新风风道310和排风风道320内循环转动。
室外机200内设有室外风机220,室外风机220位于室外换热器210的出风侧,室外风机220为室外机200内的空气流通提供动力;新风风道310内设有送风机351,送风机351靠近新风风道310的出风口设置,送风机351为新风风道310内的空气流通提供动力;排风风道320内设有排风机352,排风机352靠近排风风道320的出风口设置,排风机352为排风风道320内的空气提供动力。
新风风道310的一端设有内置风阀的新风入口311,另一端设有内置风阀的新风出口312,新风出口312与新风风管341连通。
排风风道320的一端设有内置风阀的排风出口322,另一端设有内置风阀的排风入口321,排风入口321与排风风管342连通。
参照图4,空调装置执行夏季新风制冷模式时,风路如下:
新风机组300的回风侧:室内回风由室内回风口362进入排风风管342,在排风机352的驱动下进入排风风道320,先经过第二换热器332,此时第二换热器332做冷凝器,空气温度被加热升高,再经过除湿转轮400,此时除湿转轮400位于排风风道320内的部分为再生区,将再生区内的水分释放出来,再由排风出口322排出到室外,此过程完成冷凝器的散热及除湿转轮的再生。
新风机组300的新风侧:室外空气在送风机351的驱动下由新风入口311进入新风风道310内,先经过第一换热器331,此时第一换热器331做蒸发器,新风经过第一换热器331降温,相对湿度升高,再经过除湿转轮400的吸附区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留在转轮内部,再经过送风机351进入新风风管341,然后经室内送风口361进入室内,此过程完成新风的降温除湿。
室外机200的风路:室外空气在室外风机220的驱动下经室外机的回风口230进入室外机内,先经室外换热器210,此时室外换热器210作冷凝器,然后从室外机的出风口240排出。
同样参照图4,空调装置执行冬季新风制热模式时,风路如下:
新风机组300的回风侧:室内回风由室内回风口362进入排风风管342,在排风机352的驱动下先经过第二换热器332,此时第二换热器332做蒸发器,回风经过第二换热器332降温,相对湿度升高,再经过除湿转轮400,此时除湿转轮400位于排风风道320内的部分为吸附区,空气中携带的水分被吸附留在转轮内部,再由排风出口322排到室外,此过程完成回风热回收和水分回收。
新风机组300的新风侧:室外空气在送风机351的驱动下由新风入口311进入新风风道310内,先经过第一换热器331,此时第一换热器331做冷凝器,空气温度被加热升高,再经过除湿转轮400的再生区时,将再生区内的水分释放出来,再经过送风机351进入新风风管341,再由室内送风口361进入室内,此过程完成新风的升温加湿过程。
室外机200的风路:室外空气在室外风机220的驱动下经室外机的回风口230进入室外机内,先经室外换热器210,此时室外换热器210作蒸发器,然后从室外机的出风口240排出。
冬季空调执行制热模式时,室外换热器210做蒸发器,由于蒸发温度低于0℃时,其表面很容易结霜,霜层增厚会严重影响空调的制热效果,本申请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此问题:
参照图1和图5,新风风道310和室外机200之间的分隔板上设有第一风阀610,第一风阀610位于室外换热器210的进风侧、且位于除湿转轮400的出风侧,以允许新风风道310内经过除湿转轮400除湿后的新风流向室外换热器210。
空调执行夏季新风制冷和冬季新风制热时,第一风阀610关闭,风路如图4所示。
空调还具有冬季新风无霜制热模式,此时第一风阀610开启,将新风机组的新风风道310与室外机200的内腔连通,参照图5,室外机200的风路为:室外机的回风口230关闭,室外新风由新风入口311进入新风风道310内,先经过第一换热器331,此时第一换热器331做蒸发器,新风经过第一换热器331降温,相对湿度升高,再经过除湿转轮400的吸附区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留在转轮内部,降温后的干燥空气再由第一风阀进入室外机的内腔中,然后流经室外换热器210,最后经室外机的出风口240排出到室外,此过程完成室外换热器的吸热过程。
通过设置第一风阀610,将新风风道310与室外机200的内腔连通,改变常规室外机的风路,不是室外机的回风口进风,而是由新风风道310进风,新风风道310内的空气先经过做蒸发器的第一换热器331降温,进行预降温,相对湿度升高,然后再经过除湿转轮400进行除湿,新风中的含湿量下降,露点温度也会下降,干燥的低温空气再流向室外换热器210,室外换热器210的蒸发温度就会高于其露点温度,也即不易结霜,同时能够延迟制热连续运行时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5,新风风道310与所排风风道320之间的风道隔板上设有第二风阀620和第三风阀630;第二风阀620位于第一换热器331的进风侧以允许新风风道310内的新风在送风机的作用下流入排风风道320内;第三风阀630开启以允许排风风道320内依次流经除湿转轮400和第二换热器332后的新风在送风机351的作用下流入新风风管341内。
空调执行冬季新风无霜制热时,第二风阀620和第三风阀630开启,排风出口322、室内回风口362关闭,新风机组300的新风侧风路为:室外空气在送风机351的驱动下进入新风风道310内,分为两路,一路供向室外机200,上文已述,另一路由第二风阀620进入排风风道320内,此时第二换热器332做冷凝器,第二换热器332周围的空气温度较高,除湿转轮400靠近第二换热器332,所以除湿转轮400再生区内的水分可以随气流释放出来,排风风道320内的空气依次流经除湿转轮400和第二换热器332,将再生区内的水分释放出来,升温加湿后的空气再经第三风阀630、送风机351进入新风风管31内,最后送入室内,实现室内新风加湿。
此过程充分利用新风机组300与室外机200一体化设计的布局,将由新风入口311流入的新风分为两路,一路经过第一换热器331降温和除湿转轮400的除湿后流向室外换热器210,解决室外换热器210在冬季制热时容易结霜的问题,另一路由第二风阀620流入排风风道320,目的是将排风风道320内除湿转轮400再生区的水分释放出来,再由第三风阀630和新风风管341送至室内,实现室内加湿。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排风风道320内设有电加热件500,电加热件500设于除湿转轮400朝向排风风道320的出风口的一侧。
空调在执行图5所示的冬季新风无霜制热模式时,电加热件500开启,由新风入口311、第二风阀620流入排风风道320内的新风,流经电加热件500后温度升高,有助于除湿转轮400的再生区内水分的释放。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的回风口230处设有用于检测室外机的进风露点温度的传感器(未图示),在室外换热器210的蒸发温度低于回风口230处的露点温度时,空调在制热时容易结霜,此时空调执行冬季新风无霜制热模式,安装图5所示的风路进行运行。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执行制冷模式时,除湿转轮400位于新风风道310内的部分为吸附区、位于排风风道320内的为再生区。参照图4,此时新风流经新风风道310时吸附区吸收新风中的水分,实现夏季制冷除湿。
空调装置执行新风制热模式时,除湿转轮400位于新风风道310内的部分为再生区、位于排风风道内的为吸附区。参照图4,此时新风流经新风风道时将再生区内的水分释放出来,实现冬季制热加湿。
空调装置执行新风无霜制热模式时,除湿转轮400位于新风风道310内的部分为吸附区、位于排风风道320内的为再生区。参照图5,此时一路新风经新风风道310向下方的室外机200流动时,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区吸收,以避免室外换热器210结霜;同时另一路新风经第二风阀620向排风风道320、第三风阀630流动时,将再生区内的水分释放出来,再由新风风管341送入室内,室内冬季制热加湿。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阀610设于室外换热器210与送风机351之间,从新风风道310内的除湿转轮400侧流出的新风直接经第一风阀610向下流入室外机200中,另一路经排风风道320向送风机351侧流动的新风,则可直接经送风机351流入新风风管341内,两路新风互不干涉。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风道310内设有过滤件900,过滤件900靠近新风风道310的入风口设置,对流入的室外空气先进行过滤。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机;
室外机,其内设有室外换热器;
新风机组,其设于所述室外机的上方,所述新风机组内设有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位于所述排风风道的下方,所述新风风道内设有第一换热器,所述排风风道内设有第二换热器,所述新风风道通过新风风管与室内送风口连通,所述排风风道通过排风风管与室内回风口连通;
除湿转轮,其包括除湿区和再生区,所述除湿区和所述再生区的一者位于所述新风风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风侧,另一者位于所述排风风道内、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朝向所述排风风道的出风口的一侧;
其中,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室外机之间的分隔板上设有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风侧、且位于所述除湿转轮的出风侧,以允许所述新风风道内经过所述除湿转轮除湿后的新风流向所述室外换热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机内设有室外风机,所述室外风机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风侧;
所述新风风道内设有送风机,所述送风机靠近所述新风风道的出风口设置;
所述排风风道内设有排风机,所述排风机靠近所述排风风道的出风口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排风风道之间的风道隔板上设有第二风阀和第三风阀;
所述第二风阀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风侧以允许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新风在所述送风机的作用下流入所述排风风道内;
所述第三风阀开启以允许所述排风风道内依次流经所述除湿转轮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后的新风在所述送风机的作用下流入所述新风风管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风道内设有电加热件,所述电加热件设于所述除湿转轮朝向所述排风风道的出风口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阀设于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送风机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风道的一端设有内置风阀的新风入口,另一端设有内置风阀的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新风风管连通;
所述排风风道的一端设有内置风阀的排风出口,另一端设有内置风阀的排风入口,所述排风入口与所述排风风管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风道内设有过滤件,所述过滤件靠近所述新风风道的入风口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机的进风口处设有用于检测所述室外机的进风露点温度的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执行制冷模式时,所述除湿转轮位于所述新风风道内的部分为吸附区、位于所述排风风道内的为再生区;
所述空调装置执行新风制热模式时,所述除湿转轮位于所述新风风道内的部分为再生区、位于所述排风风道内的为吸附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阀在所述空调装置执行新风无霜制热模式时开启,在所述空调装置执行新风制冷模式和新风制热模式时关闭。
CN202221712783.2U 2022-07-05 2022-07-05 一种空调装置 Active CN2177853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12783.2U CN217785310U (zh) 2022-07-05 2022-07-05 一种空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12783.2U CN217785310U (zh) 2022-07-05 2022-07-05 一种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85310U true CN217785310U (zh) 2022-11-11

Family

ID=83939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12783.2U Active CN217785310U (zh) 2022-07-05 2022-07-05 一种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853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95752B2 (ja) 除湿システム
JP2971843B2 (ja) 除湿空調装置
JP5068235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JP483568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空調システム
US20210341171A1 (en) Energy recovery system and method
JP585491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0578102C (zh) 调湿装置
JP200124169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575029B2 (ja) デシカント式換気扇
CN113883595A (zh) 新风调湿装置
CN211177289U (zh) 一种热泵型双级蒸发热回收新风机组
WO2015125250A1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85491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639248A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
CN104676760A (zh) 一种无露点控制的空调系统
WO2000016016A1 (fr) Climatiseur deshumidifiant et systeme de climatisation deshumidifiant
KR100831555B1 (ko) 조습장치
CN100575799C (zh) 湿度控制装置
CN217785310U (zh) 一种空调装置
CN105874278A (zh) 空调装置
CN215723801U (zh) 空调器
CN114738856A (zh) 新风除湿一体机
CN218328385U (zh) 一种空调装置
CN114484613A (zh) 一种热泵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1981580A (zh) 基于储湿换热器的房间空调器旋转式制冷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