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79025A - 成型系统以及模具 - Google Patents

成型系统以及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79025A
CN114379025A CN202111048366.2A CN202111048366A CN114379025A CN 114379025 A CN114379025 A CN 114379025A CN 202111048366 A CN202111048366 A CN 202111048366A CN 114379025 A CN114379025 A CN 1143790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ld
movable
axis direction
primary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4836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深尾均
渡边智大
新谷和也
市原健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imori Kaga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imori Kaga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imori Kaga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imori Kagak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379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790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30Mounting, exchanging or centering
    • B29C33/301Modular mould systems [MMS], i.e. moulds built up by stacking mould elements, e.g. plates, blocks, ro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6Making multilayered or multicoloured articles
    • B29C45/1615The materials being injected at different moulding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0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 B29C45/42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using means movable from outside the mould between mould parts, e.g. robots
    • B29C45/4225Take-off members or carriers for the moulded articles, e.g. grip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Robotics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提供能抑制毛刺的成型系统和模具。成型系统具备模具(10)和取出装置,模具具有定模(20)和能相对于定模(20)移动的动模(40),在将定模(20)与动模(40)合模的状态下,树脂被注射至形成于定模(20)与动模(40)之间的一次侧腔室(301)、及二次侧腔室(302)内,取出装置从模具(10)取出树脂成型品(200)。成型系统中,取出装置具备:夹紧部(81),握持树脂成型品(200);输送机构(82),在定模(20)与动模(40)分离的状态下,使夹紧部(81)从定模(20)与动模(40)之间移动,使夹紧部(81)握持树脂成型品(200)而从模具(10)取出树脂成型品(200)。在模具(10)的合模时与腔室在X轴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多个板无间隙地进行层叠。

Description

成型系统以及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型系统以及模具,该成型系统具备对树脂进行成型的模具和从模具取出树脂成型品的取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注塑成型机中,要从模具取出已固化的树脂成型品的情况下,在将模具打开后,利用推顶销进行顶出,从而从模具取出树脂成型品(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1-2248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利用推顶销来顶出树脂成型品的情况下,需要在模具内确保用于将推顶销沿给定方向可滑动地进行收容的收容孔、用于使固定有推顶销的顶出板移动的顶出行程。另外,为了顶抵顶出板,有时还设置供突出杆通过的孔。
然而,根据树脂成型品的规格、所使用的树脂的种类,有时必须以超高压来注射熔融树脂,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在模具内存在供树脂注射的腔室以外的空腔,则存在因注射压力而使模具瞬间变形的风险。而且,在模具变形的情况下,哪怕是一瞬间,也会存在树脂流入而产生毛刺的问题。此外,虽然加厚模具能抑制模具的变形,但在此情况下,存在模具大型化且耗费成本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事实而提出,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型系统以及模具,能够消除因注射压力而造成的模具的变形,并抑制毛刺。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成型系统,具备模具和取出装置,所述模具具有定模和能相对于所述定模移动的动模,在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合模的状态下,树脂被注射至形成于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之间的腔室内,所述取出装置从所述模具取出树脂成型品,所述取出装置具备:握持部,其握持所述树脂成型品;第一输送部,在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分离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输送部使所述握持部向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之间移动;第二输送部,其使由所述第一输送部配置于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之间的所述握持部朝所述树脂成型品移动;以及驱动部,其驱动所述握持部,以使被所述第二输送部朝所述树脂成型品移动后的所述握持部握持所述树脂成型品,所述模具是在作为其可动方向的X轴方向上层叠多个板而构成的,在所述模具的、合模时与所述腔室在所述X轴方向上重叠的部分,所述多个板无间隙地进行层叠。
根据上述构成,在将模具进行了合模时,在与腔室在X轴方向上重叠的模具的部分,将多个板无间隙地进行层叠而构成。由此,能消除无用的间隙,提高模具的刚性,并抑制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在树脂成型品产生毛刺的状况。
另外,取出装置从模具取出树脂成型品。由此,在必须以超高压来注射熔融树脂那样的模具中,即使模具自身不具备顶出机构,也能从模具取出树脂成型品,防止在模具内残留树脂成型品。即,即使模具自身不设置用于收容推顶销的空腔或用于供推顶销移动的空腔,而使多个板无间隙地进行层叠,也能从模具适当地取出树脂成型品。另外,能够防止树脂成型品从模具落下。
第二技术方案是一种模具,由成型系统采用,所述成型系统具备模具和取出装置,所述模具具有定模和能相对于所述定模移动的动模,在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合模的状态下,树脂被注射至形成于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之间的腔室内,所述取出装置从所述模具取出树脂成型品,所述模具用于进行依次注射2种树脂的双色成型,所述模具构成为:在相对于所述动模所能移动的X轴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上,在供二次侧的树脂注射的二次侧腔室的两侧能分别形成供一次侧的树脂注射的一次侧腔室,所述模具是在X轴方向上层叠多个板而构成的,所述多个板中包含构成为能沿Y轴方向往返移动、且使在所述一次侧腔室中成型的一次成型品向所述二次侧腔室移动的滑动板,所述滑动板在Y轴方向上具有能对从一个所述一次侧腔室起至所述二次侧腔室为止进行覆盖、且能对从另一个所述一次侧腔室起至所述二次侧腔室为止进行覆盖的长度,在所述模具的、合模时与所述腔室在所述X轴方向上重叠的部分,所述多个板无间隙地进行层叠。
根据上述构成,在模具的、合模时与腔室在X轴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将多个板无间隙地进行了层叠,故而能够提高模具的刚性,并抑制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在树脂成型品产生毛刺的状况。
另外,由于通过滑动板来使一次成型品移动至二次侧腔室,因此能够使树脂成型品的取出位置固定,容易进行取出作业。另外,滑动板在Y轴方向上具有能够对从一个一次侧腔室起至二次侧腔室为止进行覆盖、且能够对从另一个一次侧腔室起至二次侧腔室为止进行覆盖的长度,并构成为能够在Y轴方向上往返移动。故而,在利用滑动板使一次成型品从一个一次侧腔室移动至二次侧腔室的情况下,滑动板将配置于能从另一个一次侧腔室接受一次成型品的位置。因此,能够将一次成型品与二次成型品同时成型,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成型系统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树脂成型品的剖视图。
图3是初始状态下的模具的纵剖视图。
图4是初始状态下的模具的I-I线剖视图。
图5是初始状态下的模具的II-II线剖视图。
图6是经过了第三工序时的模具的纵剖视图。
图7是经过了第三工序时的模具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8是经过了第三工序时的模具的IV-IV线剖视图。
图9是经过了第五工序时的模具的纵剖视图。
图10是经过了第六工序时的模具的纵剖视图。
图11是经过了第六工序时的模具的V-V线剖视图。
图12是经过了第六工序时的模具的VI-VI线剖视图。
图13是经过了第八工序时的模具的纵剖视图。
图14是经过了第九工序时的模具的纵剖视图。
图15是经过了第十二工序时的模具的纵剖视图。
图16是经过了第十二工序时的模具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17是经过了第十二工序时的模具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18是经过了第十四工序时的模具的纵剖视图。
图19是经过了第十五工序时的模具的纵剖视图。
图20是经过了第十五工序时的模具的IX-IX线剖视图。
图21是经过了第十五工序时的模具的X-X线剖视图。
图22是经过了第十七工序时的模具的纵剖视图。
图23是表示释放闩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滑动板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滑动板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成型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使本发明的“成型系统”以及“模具”具体化的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赋予同一标号,并针对同一标号的部分援引其说明。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的说明中,不仅能实现明确示出的构成的组合,而且尤其是只要组合不会发生阻碍,就还能对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进行组合。
如图1所示,成型系统100具备模具10以及取出装置11。另外,成型系统100具备注塑成型机12。注塑成型机12具备将树脂熔化并以高压进行注射的注射组件13、进行模具10的合模(以及开模)的合模组件14、以及对它们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15等。注塑成型机12是周知的构成,因此省略说明。此外,可以使取出装置11与注塑成型机12一体化。
如图3所示,模具10用于进行依次注射2种树脂的双色成型,以分型线PL进行分割,具有定模20以及能相对于定模20进行移动的动模40。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动模的可动方向表示为X轴方向,将相对于X轴正交的方向表示为Y轴方向,并将相对于X轴以及Y轴正交的方向表示为Z轴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模具10成型的树脂成型品(完成品)200如图2所示,是由圆筒形状的筒状部210、以及安装于筒状部210的外周面的凸缘部220构成的双色复合品。在筒状部210的外周面,形成有从外周面突出的多个倒扣形状211~214。凸缘部220设置有相对于圆筒形状的基部221而朝外周向突出的凸缘状的法兰部222。在基部221的外周面,形成有从外周面突出的多个倒扣形状223~224。法兰部222设置于基部221的开口部附近。在法兰部222的侧面,形成有圆环状的凸部225。
凸缘部220在筒状部210的倒扣形状213、214之间一体化地固定于筒状部210的外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220是一次成型品,筒状部210是二次侧成型品。也就是,在将凸缘部220成型后,在其内侧与凸缘部220一体化地成型筒状部210。
在此,一次侧的树脂是聚乙烯等,二次侧的树脂是尼龙(聚酰胺)等。一次侧的树脂与二次侧的树脂相比,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即,通过使高温的二次侧的树脂流入一次成型品的内侧来熔化一次成型品,从而实现一体化。
如图3所示,定模20是将多个板层叠于X轴方向而构成的。具体而言,定模20具备固定侧安装部21、固定侧中间板22以及固定侧型板23。固定侧安装部21是安装于注塑成型机12的构件。固定侧型板23是具有分型面20p、且构成为能相对于动模40的分型面40p进行抵接的板。固定侧中间板22是配置于固定侧安装部21与固定侧型板23的中间的板。在图3中,通过单点划线来图示了分型线PL。
固定侧安装部21设置有与注射组件13的喷嘴接触、且从注射组件13注射树脂的浇道套24a~24c。在浇道套24a~24c设置有供一次侧的树脂进行注射的一次侧浇道套24a、24b、以及供二次侧的树脂进行注射的二次侧浇道套24c。一次侧浇道套24a、24b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而且,2个一次侧浇道套24a、24b与1个二次侧浇道套24c配置为在Y轴方向上整齐排列。此外,尽管在图3中沿Y轴方向配置为1列,但在Z轴方向上错位也没关系。另外,在图3中,存在将左侧的一次侧浇道套表示为一次侧浇道套24a、且将右侧的一次侧浇道套表示为一次侧浇道套24b的情况。
该浇道套24a~24c是具有树脂的温度调整功能的热浇道套。在各浇道套24a~24c,沿X轴方向细长地形成有供树脂流动的树脂通路25a~25c。树脂通路25a~25c的一端朝注射组件13侧开口,设为树脂的流入口,另一端朝固定侧中间板22侧开口,设为树脂的流出口。
如图6所示,固定侧安装部21是将多个板层叠而构成的,多个板当中离固定侧中间板22最近的流道脱料板21a构成为能与固定侧安装板等其他板21b在X轴方向上分离。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6以后的模具10中,有时省略阴影进行图示。
如图3以及图6等所示,固定侧中间板22构成为能与固定侧安装部21在X轴方向上分离。在该固定侧中间板22,形成有供从一次侧浇道套24a、24b流出的一次侧树脂通过的流道26a、26b以及供一次侧树脂流动的一次侧树脂通路27a、27b。
流道26a、26b是通过由固定侧安装部21对在固定侧中间板22的固定侧安装部21侧的对置面形成的凹部进行闭塞而设置的。流道26a、26b配置为与一次侧浇道套24a、24b的树脂通路25a、25b的流出口对应,供从一次侧浇道套24a、24b流出的一次侧树脂流入。
在流道26a、26b的底部,分别形成有一次侧树脂通路27a、27b的一端(流入口)。而且,各一次侧树脂通路27a、27b沿X轴方向细长地形成,且另一端(流出口)在固定侧型板23侧的面开口。即,各一次侧树脂通路27a、27b构成为:从一次侧浇道套24a、24b流出的一次侧树脂经由流道26a、26b而流入,并从设置于固定侧型板23侧的流出口流出。
另外,在固定侧中间板22,在Y轴方向上,在流道26a、26b之间形成有供从二次侧浇道套24c流出的二次侧树脂通过的流道26c。
流道26c是通过由固定侧安装部21对在固定侧中间板22的固定侧安装部21侧的对置面形成的凹部进行闭塞而设置的。流道26c配置为与二次侧浇道套24c的树脂通路25c的流出口对应,供从二次侧浇道套24c流出的二次侧树脂流入。
在流道26c的底部形成有2个二次侧树脂通路27c、27d的一端(流入口)。二次侧树脂通路27c、27d是供二次侧树脂流动的通路,各二次侧树脂通路27c、27d沿X轴方向细长地形成,另一端(流出口)在固定侧型板23侧的面开口。即,各二次侧树脂通路27c、27d构成为:从二次侧浇道套24c流出的二次侧树脂经由流道26c流入,且从设置于固定侧型板23侧的流出口流出。在图3中,有时将左侧的二次侧树脂通路表示为二次侧树脂通路27c,且将右侧的二次侧树脂通路表示为二次侧树脂通路27d。
上述一次侧树脂通路27a、27b以及二次侧树脂通路27c、27d设置为在Y轴方向上错开位置。在Y轴方向上,一次侧树脂通路27a与二次侧树脂通路27c之间的分离距离(左侧的分离距离)设定为和二次侧树脂通路27d与一次侧树脂通路27b之间的分离距离(右侧的分离距离)相同。
另外,如图5所示,在固定侧中间板22,设置有朝固定侧型板23侧突出的一对固定侧楔部28。图5所示的一对固定侧楔部28在Z轴方向上以夹着流道26c以及二次侧树脂通路27d的方式对置配置。固定侧楔部28在Z轴方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倾斜面28a,且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越往前端(动模侧),Z轴方向的宽度越短。在该倾斜面28a形成有截面为T字形状的榫。换言之,在固定侧楔部28的Y轴方向上的两侧面,沿倾斜面28a形成有呈与倾斜面28a同样的倾斜角度的导槽28b。
另外,虽未图示,但一对固定侧楔部28在Y轴方向上分离地设置有多个。未图示的一对固定侧楔部28具有与图5同样的构成,在Z轴方向上以夹着二次侧树脂通路27c以及二次侧树脂通路27c的方式对置配置。关于夹着二次侧树脂通路27c的固定侧楔部28,为与图5同样的构成,因此省略说明。
针对固定侧型板23进行说明。如图3以及图6所示,固定侧型板23构成为能与固定侧中间板22在X轴方向上分离。在该固定侧型板23,以与固定侧中间板22的一次侧树脂通路27a、27b连通的方式形成有一次侧树脂通路29a、29b。一次侧树脂通路29a、29b沿X轴方向形成为直线状,且在固定侧型板23的分型面20p形成有流出口。此外,在一次侧树脂通路29a、29b的途中,为了使在一次侧树脂通路29a、29b内固化的树脂的切断容易,形成有缩颈部。
如图3以及图6所示,在固定侧型板23的分型面20p,形成有作为用于形成一次侧腔室301的一次侧凹凸部的一次侧凸面30a、30b。一次侧凸面30a在Y轴方向上以一次侧树脂通路29a为中心,左右对称地形成为一对。一次侧凸面30b也同样,在Y轴方向上以一次侧树脂通路29b为中心,左右对称地形成为一对。
另外,在固定侧型板23,以与固定侧中间板22的二次侧树脂通路27c、27d连通的方式形成有二次侧树脂通路29c、29d。二次侧树脂通路29c、29d在X轴方向上至固定侧型板23的途中为止,沿X轴方向形成为直线状。
此外,具体而言,通过将形成有二次侧树脂通路29c、29d的嵌块31c、31d嵌入设置于固定侧型板23的插入孔33,从而在固定侧型板23形成二次侧树脂通路29c、29d。
如图3以及图6所示,在X轴方向上,在嵌块31c、31d的动模侧端面,形成有用于形成二次侧腔室302的凹凸面。另外,在固定侧型板23,在X轴方向上,设置有朝动模40侧开口的收容空间34。该收容空间34的底部与插入孔33连通,插入于插入孔33的嵌块31c、31d的一部分从收容空间34的底部突出。
而且,如图5所示,在固定侧型板23的收容空间34,在Z轴方向上,以对从收容空间34的底部突出的嵌块31c、31d的一部分进行包围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此外,尽管在图5中仅图示了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d,但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也同样。
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在Z轴方向上被分割,以能在Z轴方向上相远离以及相接近的方式收容于收容空间34。在各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相接近时,构成为在内侧形成空腔。具体而言,在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的内周面35,在接近时,形成有用于构成二次侧腔室302的凹凸部。
另外,在Z轴方向上,在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的外侧面36,相对于X轴方向倾斜。该外侧面36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的可动侧部分与非可动侧部分相比更宽。
另外,该外侧面36与固定侧楔部28的倾斜面28a相对应地形成,且形成有截面呈T字形状的燕尾槽以与固定侧楔部28的榫嵌合。换言之,在开口部形成有具有朝Y轴方向内侧突出的引导件的槽,以与导槽28b嵌合。由此,只要燕尾槽与榫嵌合,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就能相对于固定侧楔部28而沿其倾斜面28a的倾斜方向相对移动。
故而,如图8所示,若固定侧中间板22在X轴方向上从固定侧型板23远离,则因固定侧楔部28朝X轴方向的移动,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在Z轴方向上远离。另一方面,若固定侧中间板22与固定侧型板23相接近,则如图5所示,因固定侧楔部28朝X轴方向的移动,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相接近。
另外,如图5、图6以及图8所示,在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的X轴方向上的动模40侧的端面37,形成有用于构成二次侧腔室302的凹凸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的内周面35、端面37以及嵌块31c、31d的动模侧端面来构成二次侧凹凸部。
此外,一次侧凸面30a、30b以及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配置为在Y轴方向上分别相隔给定的间隔整齐排列为1列。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1对一次侧凸面30a的间隔L11、1对一次侧凸面30b的间隔L12以及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的间隔L13设定为相同。另外,一次侧凸面30a与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之间的间隔L14和一次侧凸面30b与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d之间的间隔L15设定为相同。
接下来,针对动模40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动模40是将多个板在X轴方向上进行层叠而构成的。动模40具备可动侧型板41、可动侧中间板42以及可动侧安装部43。可动侧型板41是具有分型面40p、且对定模20的分型面20p进行抵接的板。可动侧安装部43是以能相对于定模20移动的方式利用安装于注塑成型机12的板等多个板构成的。可动侧中间板42是配置于可动侧安装部43与可动侧型板41的中间的板。
可动侧安装部43形成有大致圆柱形状的二次侧中央芯44c、44d。二次侧中央芯44c、44d以沿X轴方向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另外,二次侧中央芯44c、44d与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的位置相对应地进行配置。因此,在Y轴方向上相隔给定距离地进行配置,1对二次侧中央芯44c、44d的Y轴方向的间隔L23设定为与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的间隔L13相同。
此外,在合模状态下,二次侧中央芯44c、44d的前端的长度被设定成使得该前端突出至固定侧型板23的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的内部,也就是,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所围成的空腔内。另外,二次侧中央芯44c、44d的半径以与作为二次成型品的筒状部210的内径半径相同的尺寸形成。也就是,二次侧中央芯44c、44d用于构成二次侧腔室302。
可动侧中间板42构成为能与可动侧安装部43在X轴方向上分离。在可动侧中间板42,沿X轴方向形成有供二次侧中央芯44c、44d插通的贯通孔45。贯通孔45与二次侧中央芯44c、44d的Z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地进行设置。另外,贯通孔45的直径形成得比二次侧中央芯44c、44d的直径大一些,以使二次侧中央芯44c、44d能相对于可动侧安装部43沿X轴方向相对移动。
另外,在Y轴方向上,在可动侧中间板42的中央附近形成有1对圆筒部46c、46d。圆筒部46c、46d沿X轴方向而形成。具体而言,在合模状态下,圆筒部46c、46d的长度设定为使得其前端突出至可动侧型板41的内部。
另外,圆筒部46c、46d与二次侧中央芯44c、44d的Z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地进行设置。也就是,圆筒部46c、46d分别与贯通孔45相对应地进行固定。另外,圆筒部46c、46d的内径形成为与二次侧中央芯44c、44d的直径相同,以使二次侧中央芯44c、44d能沿X轴方向相对移动。另外,在圆筒部46c、46d的前端,形成有用于构成二次侧腔室302的凹凸部。在图3中,有时将左侧的圆筒部表示为圆筒部46c、且将右侧的圆筒部表示为圆筒部46d。
而且,在可动侧中间板42,在图3中比圆筒部46c靠左侧,形成有1对一次侧中央芯46a。1对一次侧中央芯46a分别形成为朝X轴方向突出的大致圆柱状。关于1对一次侧中央芯46a,其长度设定成在合模状态下使得其前端突出至可动侧型板41的内部。
另外,在一次侧中央芯46a的前端,形成有用于构成一次侧腔室301的凹凸部。具体而言,一次侧中央芯46a的前端的半径以与作为一次成型品的凸缘部220的基部221的内径半径相同的尺寸形成。
1对一次侧中央芯46a与图3中配置于左侧的一次侧凸面30a相对应地进行配置。一次侧中央芯46a的前端构成为在成为合模状态的情况下与一次侧凸面30a分别抵接。1对一次侧中央芯46a在Y轴方向上以一次侧树脂通路29a为中心左右对称地构成。
另外,在可动侧中间板42,在图3中比圆筒部46d靠右侧,形成有1对一次侧中央芯46b。1对一次侧中央芯46b与1对一次侧中央芯46a同样地构成。另外,1对一次侧中央芯46b与图3中配置于右侧的一次侧凸面30b相对应地进行配置。
而且,一次侧中央芯46a、46b设置为在Y轴方向上与圆筒部46c、46d(或二次侧中央芯44c、44d)一起整齐排列为1列。此时,1对一次侧中央芯46a的间隔L21、1对一次侧中央芯46b的间隔L22以及圆筒部46c、46d的间隔L23设定为全部相同。另外,一次侧中央芯46a与圆筒部46c(或二次侧中央芯44c)之间的间隔L24设定为和一次侧中央芯46b与圆筒部46d(或二次侧中央芯44d)之间的间隔L25相同。
另外,在可动侧中间板42,形成有供四棱柱状的可动侧楔部50的一部分插入的插入孔47。插入孔47如图4、图5所示,设置为在X轴方向上朝定模20侧开口。另外,如图4所示,插入孔47在Z轴方向上配置于一次侧中央芯46a的两外侧。同样,插入孔47在Z轴方向上配置于一次侧中央芯46b的两外侧。
另外,如图5所示,插入孔47在Z轴方向上配置于圆筒部46d的两外侧。另外,插入孔47在Z轴方向上配置于圆筒部46c的两外侧。各插入孔47在Z轴方向上以一次侧中央芯46a、46b或圆筒部46c、46d为中心而左右对称地进行设置。因此,如图23所示,各插入孔47沿Y轴方向整齐排列成2列。而且,各插入孔47沿Y轴方向与一次侧中央芯46a、46b或圆筒部46c、46d的配置相对应地间歇地配置以将它们夹入。
如图4、图5所示,插入于插入孔47的可动侧楔部50在Z轴方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倾斜面50a,且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越往前端(定模侧),Z轴方向的宽度越短。在该倾斜面50a形成有截面呈T字形状的榫。换言之,在可动侧楔部50的Y轴方向上的两侧面,沿倾斜面50a形成有呈与倾斜面50a同样的倾斜角度的导槽50b。另外,在可动侧楔部50的X轴方向上的下端部附近的、Z轴方向上的外侧,形成有朝Z轴方向上的外侧开口的槽50c。
另外,在可动侧中间板42具备一对形成为棒状的释放闩51。释放闩51如图5所示,截面形成为长方形状,在图3中如虚线所示,沿Y轴方向设置为直线状。释放闩51的Y轴方向上的长度如图3所示,设定为能对右侧的一次侧中央芯46b以及圆筒部46c、46d进行覆盖的程度。另外,如图23所示,释放闩51设置有在Z轴方向上朝内侧突出的凸起部51a。
该释放闩51以能沿Y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收容于沿Y轴方向而设置的收容孔52。各收容孔52如图5、图7所示,以与插入孔47相连的方式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插入孔47的外侧。而且,如图5所示,各收容孔52构成为:收容于收容孔52的释放闩51的凸起部51a能在Z轴方向上突出。
而且,收容孔52与可动侧楔部50的槽50c相对应地形成。即,在将可动侧楔部50插入了插入孔47时,收容孔52与可动侧楔部50的槽50c构成为在X轴方向上一致。在该状态下,如图23所示,若使释放闩51移动至收容孔52而使释放闩51的凸起部51a与槽50c卡合,则能够进行锁定以对可动侧楔部50在X轴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也就是,能将可动侧楔部50固定于可动侧中间板42。
此外,凸起部51a构成为能在Z轴方向上仅朝配置于圆筒部46c、46d的两外侧的插入孔47突出。也就是,释放闩51构成为能仅对插入于圆筒部46c、46d的两外侧的插入孔47的可动侧楔部50进行锁定,其他的可动侧楔部50不能锁定。
如图3以及图6所示,可动侧型板41构成为能与可动侧中间板42在X轴方向上分离。另外,可动侧型板41构成为还能与固定侧型板23在X轴方向上分离。而且,可动侧型板41具备长方形的板状的基底构件48以及滑动板49。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在基底构件48,沿Y轴方向形成有收容槽48a,滑动板49以能沿Y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收容于收容槽48a。
如图4以及图5等所示,在滑动板49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故而,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将随着滑动板49在Y轴方向上移动。该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配置为沿Y轴方向相分离地整齐排列。
而且,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在Z轴方向上被分割,以能在Z轴方向上相远离以及相接近的方式装配于滑动板49。另外,构成为:在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相接近时,在内侧分别形成1对空腔54。构成为在该1对空腔54内能分别收容一次侧中央芯46a、46b的前端等。而且,在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的内周面,形成有用于构成一次侧腔室301以及二次侧腔室302的凹凸部。另外,在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X轴侧端面朝定模20侧露出。而且,如图12等所示,在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的X轴方向的端面53a(定模20的对置面)也形成有用于构成一次侧腔室301的凹凸部。
另外,由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构成的空腔54配置为沿Y轴方向相分离地整齐排列。具体而言,图6中位于左侧的1对空腔54的Y轴方向上的间隔L21和位于右侧的1对空腔54的Y轴方向上的间隔L23相同。另外,图6中位于左侧的1对空腔54的Y轴方向上的间隔L21也和1对一次侧中央芯46a的间隔L21相同。同样,该间隔L21也和1对一次侧中央芯46b的间隔L22相同。同样,该间隔L21也和圆筒部46c与圆筒部46d之间的间隔L23(或二次侧中央芯44c与二次侧中央芯44d之间的间隔L23)相同。
另外,图6中位于左侧的1对空腔54与位于右侧的1对空腔54之间的间隔L24和一次侧中央芯46a与圆筒部46c(或二次侧中央芯44c)之间的间隔L24相同。同样,该间隔L24和一次侧中央芯46b与圆筒部46d(或二次侧中央芯44d)之间的间隔L25相同。
故而,在以使位于左侧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与一次侧中央芯46a对应的方式使滑动板49沿Y轴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位于右侧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将与圆筒部46c、46d(以及二次侧中央芯44c、44d)对应地进行配置。以下,有时将滑动板49如此配置于左侧的状态表示为第一位置。
同样,在以使位于左侧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与圆筒部46c、46d对应的方式使滑动板49沿Y轴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位于右侧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将与一次侧中央芯46b对应地进行配置。以下,有时将滑动板49如此配置于右侧的状态表示为第二位置。
通过按如上方式构成模具10,从而如图3或图22所示,在滑动板49处于第一位置(左侧)而模具10成为合模状态时,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接近。另外,在接近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的内侧,收容一次侧中央芯46a,且构成1对与凸缘部220的外形形状相应的一次侧腔室301。若详细说明,则利用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的内周面(空腔54)、定模侧的端面53a、一次侧中央芯46a的前端、以及固定侧型板23的一次侧凸面30a来构成一次侧腔室301。
此外,有时将一次侧腔室301当中的、图3或图22中位于左侧的一次侧腔室表示为一次侧腔室301a。一次侧腔室301a经由未图示的流道、浇口与一次侧树脂通路29a连接,供从一次侧树脂通路29a流出的一次侧的树脂流入(注射)。
另外,如图13所示,在滑动板49处于第二位置(右侧)而模具10成为合模状态时,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接近,在接近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的内侧收容一次侧中央芯46b,且构成1对与凸缘部220的外形形状相应的一次侧腔室301。若详细说明,则利用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的内周面(空腔54)、定模侧的端面53a、一次侧中央芯46b的前端、以及固定侧型板23的一次侧凸面30b来构成一次侧腔室301。
此外,有时将一次侧腔室301当中的图13中位于右侧的一次侧腔室表示为一次侧腔室301b。一次侧腔室301b经由未图示的流道、浇口与一次侧树脂通路29b连接,供从一次侧树脂通路29b流出的一次侧的树脂流入(注射)。
另外,在无论位于第一位置(图22)以及第二位置(图13)当中的哪一个均成为合模状态时,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接近,在接近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的内侧收容二次侧中央芯44c、44d,且构成与树脂成型品200的外形形状相应的二次侧腔室302。若详细说明,则利用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的内周面(空腔54)、定模侧的端面53a、二次侧中央芯44c、44d、圆筒部46c、46d的前端、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的内周面、动模侧端面、以及嵌块31c、31d的动模侧端面等来构成二次侧腔室302。
此外,有时将二次侧腔室302当中的图22中位于左侧的二次侧腔室表示为二次侧腔室302c,且有时将位于右侧的二次侧腔室表示为二次侧腔室302d。二次侧腔室302c经由未图示的流道、浇口与二次侧树脂通路29c连接,供从二次侧树脂通路29c流出的二次侧的树脂流入(注射)。同样,二次侧腔室302d经由未图示的流道、浇口与二次侧树脂通路29d连接,供从二次侧树脂通路29d流出的二次侧的树脂流入(注射)。
另外,滑动板49在Y轴方向上具有能对从一个一次侧腔室301a起至二次侧腔室302为止进行覆盖、且能对从另一个一次侧腔室301b起至二次侧腔室302为止进行覆盖的长度。此外,从一次侧腔室301a起至二次侧腔室302为止的长度L10a如图22所示,是从一次侧腔室301a的左端起至二次侧腔室302d的右端为止的距离。另外,从一次侧腔室301b起至二次侧腔室302为止的长度L10b如图13所示,是从一次侧腔室301b的右端起至二次侧腔室302c的左端为止的距离。
另外,如图4、图5、图7以及图8所示,在Z轴方向上,在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的外侧面55,相对于X轴方向倾斜。该外侧面55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的固定侧部分比非固定侧部分更宽。
另外,该外侧面55与可动侧楔部50的倾斜面50a相对应地形成,且形成有截面呈T字形状的燕尾槽以与可动侧楔部50的榫嵌合。换言之,在开口部形成有具有朝Y轴方向内侧突出的引导件的槽,以与导槽50b嵌合。由此,只要燕尾槽与榫嵌合,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就能相对于可动侧楔部50而沿其倾斜面50a的倾斜方向相对移动。
故而,如图8所示,若可动侧中间板42从可动侧型板41在X轴方向上分离,则因可动侧楔部50朝X轴方向的移动,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将在Z轴方向上分离。另一方面,若可动侧中间板42与可动侧型板41相接近,则如图5所示,因可动侧楔部50朝X轴方向的移动,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将接近。
另外,在可动侧楔部50未被释放闩51锁定于可动侧中间板42的情况下,例如,如图11、图12等所示,可动侧楔部50保持于可动侧型板41的滑动板49。也就是,在该状态下构成为:可动侧楔部50随着滑动板49在Y轴方向上移动。
接下来,针对取出装置11进行说明。取出装置11如图1所示,具备:作为对树脂成型品200进行握持的握持部的夹紧部81、作为驱动夹紧部81的驱动部的电机81a、以及作为使夹紧部81移动的输送部的输送机构82。夹紧部81如图6、图8所示插入于树脂成型品200的内周面,且从内周面侧使爪部扩展来握持树脂成型品200。此外,夹紧部81的构成不限于此,还可以从外周侧利用爪部来握持树脂成型品200,也可以利用通过空气来吸附树脂成型品200的吸附机构进行握持等,配合树脂成型品的形状而设为任意的机构。
输送机构82具有使夹紧部81沿Y轴方向移动的机构、以及使夹紧部81沿X轴方向移动的机构。此外,输送机构82可以是配合树脂成型品200的形状而在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的各方向、或者任一方向、或者两个方向上使夹紧部81直动移动的机构,也可以是多关节臂那样的机构。
这些夹紧部81、电机81a以及输送机构82由控制部进行控制。控制部既可以设置于取出装置11,也可以是设置于注塑成型机12的控制装置15。
而且,输送机构82构成为:在定模20与动模40分离的状态下,使夹紧部81沿Y轴方向向定模20与动模40之间移动。另外,输送机构82构成为:使配置于定模20与动模40之间的夹紧部81朝树脂成型品200移动。具体而言,输送机构82构成为:通过使得沿X轴方向移动,从而使夹紧部81移动至树脂成型品200的内周侧。基于以上,输送机构82相当于第一输送部以及第二输送部。
另外,电机81a驱动夹紧部81,以使被输送机构82移动至树脂成型品200的内周侧的夹紧部81握持树脂成型品200。另外,输送机构82构成为:使握持着树脂成型品200的夹紧部81从模具10移动,从模具10取出树脂成型品200。
针对如上构成的成型系统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6是由控制装置15实施的成型处理的流程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3~图5所示,将滑动板49配置于第一位置、且模具10被合模的状态设为初始状态。此外,以如下为前提进行说明:在该初始状态下,图3中,在左侧的一次侧腔室301a已成型有作为一次成型品的凸缘部220,另外,在中央的二次侧腔室302(302c,302d)已成型有树脂成型品200。另外,以如下为前提进行说明:使释放闩51的凸起部51a与可动侧楔部50的槽50c卡合,且将可动侧楔部50锁定于可动侧中间板42。
首先,控制装置15对合模组件14进行控制,从而实施从初始状态起使定模20与动模40分离的第一工序(步骤S101)。具体而言,使可动侧安装部43从可动侧中间板42分离,从二次侧腔室302拔出二次侧中央芯44c、44d。而且,通过使固定侧型板23从固定侧中间板22分离,从而不仅脱离浇口,而且使固定侧楔部28沿X轴方向移动,使固定侧分型模组件32c、32d分离。而且,使固定侧中间板22从固定侧安装部21分离。而且,使可动侧型板41从固定侧型板23分离,来使树脂成型品200的筒状部210的一部分露出。另外,使固定侧安装部21的流道脱料板21a与其他的板21b在X轴方向上分离,从固定侧安装部21排出流道熔渣。
接下来,取出装置11的输送机构82使夹紧部81从定模20与动模40之间移动,来实施利用夹紧部81握持树脂成型品200的第二工序(步骤S102)。此外,第二工序既可以由控制装置15对取出装置11进行控制从而直接实施,也可以由控制装置15对取出装置11发出指示来使取出装置11实施。
然后,控制装置15对合模组件14进行控制,从而实施使可动侧中间板42从可动侧型板41分离的第三工序(步骤S103)。在第三工序中,使释放闩51的凸起部51a与可动侧楔部50的槽50c卡合,在将可动侧楔部50锁定于可动侧中间板42侧的状态下,使可动侧中间板42从可动侧型板41分离。由此,转移至图6、图8所示的开模状态。故而,形成二次侧腔室302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随着可动侧楔部50的移动而在Z轴方向上分离,从而释放树脂成型品200。此时,树脂成型品200由夹紧部81握持,因此即使从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释放,也不会落下。
此外,在该状态下,如图7所示,构成一次侧腔室301a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保持与构成一次侧腔室301a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接近。故而,作为一次成型品的凸缘部220由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固定,不会落下。
而且,取出装置11的输送机构82使夹紧部81保持对树脂成型品200的握持而从定模20与动模40之间移动,来实施从模具10取出树脂成型品200的第四工序(步骤S104)。此外,第四工序与第二工序同样,既可以由控制装置15直接实施,也可以由控制装置15对取出装置11发出指示来使取出装置11实施。
其后,控制装置15对合模组件14进行控制,从而如图9所示,使可动侧中间板42接近可动侧型板41,实施解除基于释放闩51的锁定的第五工序(步骤S105)。在第五工序中,构成二次侧腔室302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接近。
接下来,控制装置15对合模组件14进行控制,从而在解除了基于释放闩51的锁定的状态下,实施使可动侧中间板42从可动侧型板41在X轴方向上分离的第六工序(步骤S106)。由此,模具10成为图10~图12所示的状态。
在此情况下,以夹持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的方式,可动侧楔部50在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的Z轴方向两侧残留于可动侧型板41侧。故而,如图11、图12所示,基于可动侧楔部50,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保持为接近状态。因此,在一次侧腔室301a中成型的凸缘部220成为由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固定的状态。
而且,控制装置15对合模组件14进行控制,从而如图10的箭头所示,实施使滑动板49在Y轴方向上移动以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第七工序(步骤S107)。由此,在一次侧腔室301a中成型的凸缘部220在被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固定的状态下,移动至中央的位置即用于构成二次侧腔室302的位置。故而,滑动板49使在一次侧腔室301a中成型的凸缘部220移动至二次侧腔室302。
控制装置15对合模组件14进行控制,从而在使滑动板49移动至第二位置后,实施关闭模具10而成为合模状态的第八工序(步骤S108)。在该状态下,如图13所示,在右侧形成一次侧腔室301b。另外,在中央形成二次侧腔室302。此时,在二次侧腔室302内成为收容有凸缘部220的状态,因此要形成与筒状部210的形状相应的空腔。另外,在成为合模状态时,使释放闩51移动,利用释放闩51来进行可动侧楔部50的锁定。
接下来,控制装置15对注射组件13进行控制,从而实施第九工序(步骤S109),即,不仅向一次侧腔室301b内注射一次侧树脂,而且向二次侧腔室302内注射二次侧树脂。由此,如图14所示,在二次侧腔室302内填充二次侧树脂而成型出树脂成型品200。另外,在一次侧腔室301b内填充一次侧树脂而成型出凸缘部220。
在各个树脂固化后,控制装置15对合模组件14进行控制,从而实施使定模20与动模40分离的第十工序(步骤S110)。第十工序是与第一工序同样的工序。
接下来,取出装置11的输送机构82与第二工序同样,使夹紧部81从定模20与动模40之间移动,来实施使夹紧部81握持树脂成型品200的第十一工序(步骤S111)。
而且,控制装置15对合模组件14进行控制,从而如图15~图17所示,与第三工序同样,实施使可动侧中间板42从可动侧型板41分离的第十二工序(步骤S112)。由此,如图17所示,形成二次侧腔室302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随着可动侧楔部50的移动而在Z轴方向上分离,从而释放树脂成型品200。另一方面,如图16所示,在一次侧腔室301b中形成的凸缘部220被维持基于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的固定。
而且,取出装置11的输送机构82与第四工序同样,使夹紧部81保持对树脂成型品200的握持而从定模20与动模40之间移动,来实施从模具10取出树脂成型品200的第十三工序(步骤S113)。
其后,与第五工序同样,控制装置15对合模组件14进行控制,从而如图18所示,使可动侧中间板42接近可动侧型板41,来实施解除基于释放闩51的锁定的第十四工序(步骤S114)。
接下来,与第六工序同样,控制装置15对合模组件14进行控制,从而在解除了基于释放闩51的锁定的状态下,如图19~图21所示,实施使可动侧中间板42从可动侧型板41分离的第十五工序(步骤S115)。此时,如图20所示,在一次侧腔室301b中成型的凸缘部220成为由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固定的状态。另外,如图19~图20所示,各可动侧楔部50插入至滑动板49而成为被固定的状态。
而且,控制装置15对合模组件14进行控制,从而实施使滑动板49在Y轴方向上移动以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的第十六工序(步骤S116)。由此,在一次侧腔室301b中成型的凸缘部220在由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进行了固定的状态下移动至中央的位置,即用于构成二次侧腔室302的位置。也就是,滑动板49使在一次侧腔室301b中成型的凸缘部220移动至二次侧腔室302。
而且,控制装置15对合模组件14进行控制,从而在使滑动板49移动至第一位置后,实施关闭模具10而成为合模状态的第十七工序(步骤S117)。由此,如图22所示,在该状态下,在左侧形成一次侧腔室301a。另外,在中央形成二次侧腔室302。此时,在二次侧腔室302内成为收容有凸缘部220的状态,因此要形成与筒状部210的形状相应的空腔。另外,此时,利用释放闩51进行可动侧楔部50的锁定。
接下来,控制装置15对注射组件13进行控制,从而实施第十八工序(步骤S118),即,不仅向一次侧腔室301a内注射一次侧树脂,还向二次侧腔室302内注射二次侧树脂。若这些树脂固化,则返回至图3所示的初始状态。以后,反复实施第一工序~第十八工序。
根据如上构成的第一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成型系统100的取出装置11具备对树脂成型品200进行握持的夹紧部81、使树脂成型品200从模具10取出的输送机构82、以及电机81a。输送机构82在定模20与动模40分离的状态下使夹紧部81向定模20与动模40之间移动,其后,使配置于定模20与动模40之间的夹紧部81朝树脂成型品200移动。电机81a驱动夹紧部81,以使被输送机构82移动至树脂成型品200的夹紧部81握持树脂成型品200。其后,输送机构82使夹紧部81移动,以从模具10取出树脂成型品200。由此,将无需在模具10设置用于使树脂成型品200从模具10排出的机构。因此,将无需在模具10设置用于将推顶销可移动地收容的孔、用于使推顶销移动的间隙。
故而,在动模40中,将模具10进行了合模时,在至少与一次侧腔室301在X轴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多个板,即,可动侧安装部43、可动侧中间板42以及可动侧型板41无间隙地进行了层叠。
另外,在定模20中同样,将模具10进行了合模时,在至少与一次侧腔室301在X轴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多个板,即,固定侧安装部21、固定侧中间板22以及固定侧型板23无间隙地进行了层叠。也就是,在模具10的、与一次侧腔室301在X轴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在预计了树脂的流入的空间(树脂通路25a、25b、流道26a、26b、一次侧树脂通路27a、27b,29a、29b)以外的部分未形成空间。由此,即使向一次侧腔室301注射高压的一次侧树脂,在模具10的一次侧腔室301也不易发生扭曲,不易产生毛刺。
同样,在动模40中,将模具10进行了合模时,在与二次侧腔室302在X轴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多个板,即,可动侧安装部43、可动侧中间板42以及可动侧型板41无间隙地进行了层叠。
另外,在定模20中同样,将模具10进行了合模时,在至少与二次侧腔室302在X轴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多个板,即,固定侧安装部21、固定侧中间板22以及固定侧型板23无间隙地进行了层叠。也就是,在模具10的、与二次侧腔室302在X轴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在预计了树脂的流入的空间(树脂通路25c、流道26c、二次侧树脂通路27c、27d,29c、29d)以外的部分未形成空间。由此,即使向二次侧腔室302注射高压的二次侧树脂,在模具10的二次侧腔室302也不易发生扭曲,不易产生毛刺。
动模40具有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作为对树脂成型品200的固定与释放进行切换的固定机构。更具体而言,动模40具有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作为通过可动侧楔部50的配置来对树脂成型品200当中的凸缘部220的固定与释放进行切换的固定机构。而且,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在定模20与动模40分离、且取出装置11握持树脂成型品200后,在Z轴方向上分离来释放树脂成型品200。故而,能够防止树脂成型品200落下。
模具10构成为:在Y轴方向上,在二次侧腔室302的两侧分别能形成一次侧腔室301a、301b。而且,动模40具有构成为能在Y轴方向上往返移动、且使在一次侧腔室301a、301b中成型的一次成型品(凸缘部220)移动至二次侧腔室302的滑动板49。该滑动板49在Y轴方向上具有能够对从一个一次侧腔室301a起至二次侧腔室302为止进行覆盖、且能够对从另一个一次侧腔室301b起至二次侧腔室302为止进行覆盖的长度。
故而,例如,如图10以及图13所示,在使在左侧的一次侧腔室301a中成型的凸缘部220移动至中央的二次侧腔室302的情况下,位于二次侧腔室302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将移动至右侧的一次侧腔室301b。即,在移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滑动板49成为能在右侧的一次侧腔室301b中成型凸缘部220的状态。使在右侧的一次侧腔室301b中成型的凸缘部220移动至二次侧腔室302的情况,也就是,使滑动板49移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也同样。
如此,无论位于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中的哪一个位置,都不仅能在一次侧腔室301中成型凸缘部220,且在二次侧腔室302中使树脂成型品200的筒状部210成型。故而,仅通过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返移动,就能高效地完成树脂成型品200。
在滑动板49设置有进行凸缘部220的固定以及释放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而且,如图10~图12等所示,保持使凸缘部220由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固定的状态使滑动板49移动,且能够移动至二次侧腔室302。故而,在使滑动板49移动时能够防止凸缘部220落下。
另一方面,能够利用释放闩51使可动侧楔部50固定至可动侧中间板42。由此,能够在期望的定时即取出装置11握持树脂成型品200后释放树脂成型品200,能够防止树脂成型品200落下。另外,能够使已完成的树脂成型品200在相同的位置释放,因此取出装置11所执行的取出变得容易。
树脂成型品200如图2所示,是在作为一次成型品的凸缘部220的内周面成型作为二次成型品的筒状部210而得到的,并非以覆盖一次成型品的外周的方式来成型二次成型品。而且,在将一次成型品从模具暂时卸下的情况下,基于树脂的特性(膨胀、收缩等),一次成型品的形状变化的可能性高。故而,难以再次嵌入相同的模具内。
为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次侧腔室301中成型了凸缘部220的情况下,不使确定其外形形状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远离,而保持为接近状态来使滑动板49移动,且移动至二次侧腔室302。由此,能够使作为一次成型品的凸缘部220不从模具释放的前提下收容至二次侧腔室302内。由此,能够将凸缘部220容易地收容至二次侧腔室302内,另外,能够使树脂成型品200的外形形状精度良好地成型。
夹紧部81从树脂成型品200的内周侧进行握持,因此能够在树脂成型品200的外形形状中不残留握持的痕迹。
具备设置为能将凸缘部220的固定与释放进行切换的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而且,在利用夹紧部81握持树脂成型品200的状态下,通过可动侧分型模组件53来使凸缘部220释放,从而即使不设置推顶销等顶出机构,也能使树脂成型品200从模具10可靠地脱模。
(变形例)
尽管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左侧的一次侧腔室301a、二次侧腔室302以及右侧的一次侧腔室301b各设置了一对,但也可以任意变更其数量。例如,还可以各设置为1个,也可以各设置为3个以上。
尽管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进行双色成型的模具,但也可以不是进行双色成型的模具。另外,初始状态可以任意变更,从哪个工序开始执行均可。
(标号说明)
10模具,11取出装置,20定模,40动模,49滑动动模板,81夹紧部,82输送机构,100成型系统,220凸缘部,301一次侧腔室,302二次侧腔室。

Claims (4)

1.一种成型系统,具备模具和取出装置,
所述模具具有定模和能相对于所述定模移动的动模,在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合模的状态下,树脂被注射至形成于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之间的腔室内,
所述取出装置从所述模具取出树脂成型品,
所述取出装置具备:
握持部,其握持所述树脂成型品;
第一输送部,在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分离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输送部使所述握持部向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之间移动;
第二输送部,其使由所述第一输送部配置于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之间的所述握持部朝所述树脂成型品移动;以及
驱动部,其驱动所述握持部,以使被所述第二输送部朝所述树脂成型品移动后的所述握持部握持所述树脂成型品,
所述模具是在作为其可动方向的X轴方向上层叠多个板而构成的,
在所述模具的、合模时与所述腔室在所述X轴方向上重叠的部分,所述多个板无间隙地进行层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系统,其中,
所述动模具备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对所述树脂成型品的固定与释放进行切换,
在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分离、且所述取出装置握持所述树脂成型品后,所述固定机构释放所述树脂成型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型系统,其中,
所述模具用于进行注射2种树脂的双色成型,
所述模具构成为:在相对于所述动模所能移动的X轴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上,在供二次侧的树脂注射的二次侧腔室的两侧能分别形成供一次侧的树脂注射的一次侧腔室,
所述动模具有构成为能沿Y轴方向往返移动、且使在所述一次侧腔室中成型的一次成型品向所述二次侧腔室移动的滑动板,
所述滑动板在Y轴方向上具有能对从一个所述一次侧腔室起至所述二次侧腔室为止进行覆盖、且能对从另一个所述一次侧腔室起至所述二次侧腔室为止进行覆盖的长度。
4.一种模具,由成型系统采用,所述成型系统具备所述模具和取出装置,所述模具具有定模和能相对于所述定模移动的动模,在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合模的状态下,树脂被注射至形成于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之间的腔室内,所述取出装置从所述模具取出树脂成型品,
所述模具用于进行依次注射2种树脂的双色成型,
所述模具构成为:在相对于所述动模所能移动的X轴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上,在供二次侧的树脂注射的二次侧腔室的两侧能分别形成供一次侧的树脂注射的一次侧腔室,
所述模具是在X轴方向上层叠多个板而构成的,
所述多个板中包含构成为能沿Y轴方向往返移动、且使在所述一次侧腔室中成型的一次成型品向所述二次侧腔室移动的滑动板,
所述滑动板在Y轴方向上具有能对从一个所述一次侧腔室起至所述二次侧腔室为止进行覆盖、且能对从另一个所述一次侧腔室起至所述二次侧腔室为止进行覆盖的长度,
在所述模具的、合模时与所述腔室在所述X轴方向上重叠的部分,所述多个板无间隙地进行层叠。
CN202111048366.2A 2020-10-20 2021-09-08 成型系统以及模具 Pending CN1143790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76087 2020-10-20
JP2020176087A JP7053063B1 (ja) 2020-10-20 2020-10-20 成型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79025A true CN114379025A (zh) 2022-04-22

Family

ID=81194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48366.2A Pending CN114379025A (zh) 2020-10-20 2021-09-08 成型系统以及模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53063B1 (zh)
CN (1) CN114379025A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78497A (en) * 1961-11-08 1965-04-13 Leo A Moscicki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jection molding
JPH05177676A (ja) * 1991-12-28 1993-07-20 Meiki Co Ltd 成形品取出装置付き射出成形機
JPH08132487A (ja) * 1994-11-02 1996-05-28 Yuushin Seiki:Kk 旋回式樹脂成形品の取出し装置
US5968562A (en) * 1997-09-24 1999-10-19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td. Sprue bar assembly for use in a stack mold
EP1632329A2 (de) * 2004-07-10 2006-03-08 ICOS GmbH Spritzgiesswerkzeug, Verfahren sowie Anlage zum Spritzen eines Abschnitts eines Formteils
JP2007007989A (ja) * 2005-06-30 2007-01-18 Yushin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転写装置を備えた成形機
CN101400496A (zh) * 2006-02-03 2009-04-01 工业矩阵模具私人控股公司 用注射包覆成型生产双材料中空体的设备和方法
CN101402241A (zh) * 2007-10-02 2009-04-08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注射模塑成形模以及模制品的脱模方法
US20130032972A1 (en) * 2010-04-20 2013-02-0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Injection molding apparatus
CN106671358A (zh) * 2017-01-13 2017-05-17 精英模具(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三色注塑的方法及三色注塑的模具
JP2018065342A (ja) * 2016-10-21 2018-04-26 均 深尾 複合樹脂成形品の成形方法及び成形金型
CN110815743A (zh) * 2019-11-21 2020-02-21 衡阳市鸿康纸塑容器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双色注塑机的下料机械手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50006A (en) * 1981-06-10 1985-10-2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of making a molded part utilizing a liquid injection molding apparatus
JP3232048B2 (ja) 1998-08-11 2001-11-26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2材質からなる成形品の成形方法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78497A (en) * 1961-11-08 1965-04-13 Leo A Moscicki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jection molding
JPH05177676A (ja) * 1991-12-28 1993-07-20 Meiki Co Ltd 成形品取出装置付き射出成形機
JPH08132487A (ja) * 1994-11-02 1996-05-28 Yuushin Seiki:Kk 旋回式樹脂成形品の取出し装置
US5968562A (en) * 1997-09-24 1999-10-19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td. Sprue bar assembly for use in a stack mold
EP1632329A2 (de) * 2004-07-10 2006-03-08 ICOS GmbH Spritzgiesswerkzeug, Verfahren sowie Anlage zum Spritzen eines Abschnitts eines Formteils
JP2007007989A (ja) * 2005-06-30 2007-01-18 Yushin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転写装置を備えた成形機
CN101400496A (zh) * 2006-02-03 2009-04-01 工业矩阵模具私人控股公司 用注射包覆成型生产双材料中空体的设备和方法
CN101402241A (zh) * 2007-10-02 2009-04-08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注射模塑成形模以及模制品的脱模方法
US20130032972A1 (en) * 2010-04-20 2013-02-0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Injection molding apparatus
JP2018065342A (ja) * 2016-10-21 2018-04-26 均 深尾 複合樹脂成形品の成形方法及び成形金型
CN106671358A (zh) * 2017-01-13 2017-05-17 精英模具(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三色注塑的方法及三色注塑的模具
CN110815743A (zh) * 2019-11-21 2020-02-21 衡阳市鸿康纸塑容器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双色注塑机的下料机械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53063B1 (ja) 2022-04-12
JP2022067397A (ja) 2022-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02351B2 (en) Molding apparatus
EP2253445B1 (en) Injection mold and injection mold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US20060073235A1 (en) Convertible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KR101697172B1 (ko) 플라스틱의 성형방법
US8647109B2 (en) Molded article transfer device
CA2579256C (en) Multiple-level stack mold apparatus
US9102089B2 (en) Injection molding process
CN114379025A (zh) 成型系统以及模具
CN110385828B (zh) 模具装置
CN110385835B (zh) 模具装置
JP2003053784A (ja) 射出成形方法および射出成形用金型装置
CN215396540U (zh) 按盖注塑模具
CN107685417B (zh) 用于生产多个不同注塑成型品的注塑成型机
JPH02164509A (ja) 射出成形金型
JP2021020378A (ja) 射出成形用金型
JPH11333849A (ja) 多材料成形用金型装置およびこの金型装置を用いた多材料成形方法
CN117341144A (zh) 模内组装注塑模具和注塑组装方法
JPH0497810A (ja) プラスチック成形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