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75130B - 一种中框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框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75130B
CN114375130B CN202011111724.5A CN202011111724A CN114375130B CN 114375130 B CN114375130 B CN 114375130B CN 202011111724 A CN202011111724 A CN 202011111724A CN 114375130 B CN114375130 B CN 1143751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ddle frame
reinforcement
base
metal matrix
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117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75130A (zh
Inventor
黄宇
刘佳驹
靳林芳
李奋英
陈丘
王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1172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75130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16743 priority patent/WO202207810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375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751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751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751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8Construction of rack or fram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中框及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该中框包括复合材料体,复合材料体包括金属基体,以及增强体。其中,增强体为多个,且分布于金属基体内。另外,增强体的导热系数大于金属基体的导热系数,这样可根据中框的具体导热需求,进行增强体的组分设计。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中框,通过在金属基体内添加导热系数较大的增强体,可在有效的提升中框的导热性能的同时,避免增加中框的厚度,从而有利于实现中框的轻薄化设计。

Description

一种中框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到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中框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其性能升级产生更多的热量,过多的热量造成手机温升过高则会影响其正常工作。因此,提升手机整机的散热能力,是提升手机整机可靠性,以及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
手机的中框作为手机的主要结构件,其可起到对手机中的电池或者电路板等元件的支撑作用。这样,电池或电路板等主要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会直接传输给中框。而中框作为手机散热的主要部件,其热导率的提升对整机散热能力的收益是十分显著的。
目前,如何在提高中框的导热性能的基础上,使其能够满足支撑强度要求,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中框及电子设备,以在提高中框的导热性能的基础上,实现中框的轻薄化设计。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中框,该中框包括复合材料体,该复合材料体包括金属基体,以及增强体。其中,增强体为多个,且以掺杂颗粒的形式分布于金属基体内。另外,增强体的导热系数大于金属基体的导热系数,这样可根据中框的具体导热需求,进行增强体的组分设计。采用本申请的中框,通过在金属基体内添加导热系数较大的增强体,可在有效的提升整个中框的导热性能的同时,避免增加中框的厚度,从而有利于实现中框的轻薄化设计。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具体设置金属基体时,金属基体的材料可以但不限于为金属或者合金,示例性的可为铝、铜、镁、钛、铁等,或者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钛合金或铁合金等。以使该金属基体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以及导热性能。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具体设置增强体时,增强体的材料可以但不限于为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硅、碳化硅、氧化铝、碳纤维或石墨烯等非金属。另外,还可使增强体的最大长度小于或等于1mm,从而使该多个增强体分散在金属基体内,其可有效的减小增强体的添加对金属基体的强度的影响,从而在使中框的热导率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获得较为可靠的结构强度。
在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增强体的形状可以有很多种,示例性的可为颗粒状纤维状、片状、层状或者晶须状等。在一个中框中可以包括多种形状混杂的增强体,以调控中框的性能。或者,也可以在中框中仅设置单一形状的增强体,以简化中框的结构。
在具体将增强体设置于金属基体中时,可使金属基体的不同位置处的增强体的体积分数不同。示例性的,可使增强体在金属基体内的体积分数呈梯度进行分布,具体实施时,可由中框的两个相对的边缘到中间区域,增强体的体积分数呈不断增加的梯度进行分布。这样,可以使得中框对应热源位置处的增强体的体积分数高,而中框边缘处的增强体的体积分数低,从而可以通过对增强体的体积分数的合理设计,来降低中框的沿平行于用户常接触到的边缘的方向的导热热阻,而增加中框从中间区域到边缘方向的热阻,从而让热量更多的沿平行于用户常接触到的边缘的方向进行均热,进而改善整机热体验。另外,由于一些高导热的增强体,其本身的强度较低,通过将其在金属基体内的体积分数呈梯度设计,并使位于中框边缘处的增强体的体积分数较小,或设置为零,可使中框边缘处能够满足强度支撑要求。这样可在避免增加中框的厚度的基础上,使其具有较为可靠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实现中框的轻薄化设计。
在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由中框的两个相对的边缘到中间区域,增强体的体积分数还可呈不断减小的梯度进行分布。或者,增强体的体积分数,可沿中框的一个边缘到另一个边缘的方向呈逐渐减小或者逐渐增大的梯度进行分布。其中,一个边缘与另一个边缘可以但不限于为中框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边缘。以满足热源的均热要求。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增强体在金属基体内均匀分布,可使复合材料体的热通量较大。当中框的主体部分或者整个中框均由复合材料体形成时,可使中框的热通量较大,以有效的提升其散热能力。另外,在该实现方式中,若金属基体选用轻质高强的金属或金属合金材料,可使整个中框的轻质性和强度均得到改善。
除了上述结构外,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框还可以包括底座,添加有增强体的金属基体可以嵌设于该底座,并可通过粘接、焊接、铆接等方式将两者进行固定。另外,底座的材料与金属基体的材料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示例性的,当底座的材料与金属基体的材料相同时,还可通过熔铸等工艺使金属基体与底座形成一体结构。通过将复合材料体嵌设于底座,这样复合材料体的金属基体与底座之间存在较大的界面热阻,从而增大热量往中框的边缘方向的热阻,其有利于中框边缘隔热,以改善整机热体验。另外,由于底座可由金属或者金属合金制成,通过将复合材料体嵌入于底座,可有利于实现中框的减薄以及轻质化设计。另外,可有效的提高整个中框的强度以及加工性能,并且该底座的边缘可作为中框的外观面进行常规的着色处理,从而可节约成本,提升产品良率。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复合材料体的形状、大小,以及其在底座上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热源的散热需要进行调整。为了便于将复合材料体嵌设于底座,在底座上还可以设置有容置槽,这样可使复合材料体容置于该容置槽内,其有利于实现中框的薄型化设计。
在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底座开设有通孔,复合材料体填补于该通孔。这样金属基体与底座之间存在较大的界面热阻,从而增大热量往中框的边缘方向的热阻,其有利于中框边缘隔热,以改善整机热体验。另外,还可有利于实现中框的减薄以及轻质化设计,并可有效的提高整个中框的强度以及加工性能,且该底座的边缘可作为中框的外观面进行常规的着色处理,从而可节约成本,提升产品良率。
另外,为了便于金属基体与底座的固定,可使通孔为阶梯孔,并在复合材料体的金属基体上设置有台阶面,复合材料体通过金属基体的台阶面搭接于阶梯孔。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后壳、印制电路板、电池以及第一方面的中框。其中,印制电路板和显示屏位于中框的两侧,电池与印制电路板设置于中框的同一侧;后壳位于印制电路板的远离中框的一侧。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由于其中框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并且其重量较轻,体积较小,从而使该电子设备整机的散热能力,以及整机可靠性均可得到有效提升。另外,其可满足用户对电子设备轻薄便携的要求,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后壳、印制电路板、电池以及第一方面的中框。其中,印制电路板、电池和显示屏位于中框的同一侧,印制电路板和电池设置于显示屏与中框之间;后壳位于中框的远离显示屏的一侧。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由于其中框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并且其重量较轻,体积较小,从而使该电子设备整机的散热能力,以及整机可靠性均可得到有效提升。另外,其可满足用户对电子设备轻薄便携的要求,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剖面的微观组织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增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增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c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增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d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增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a至图6c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剖面的微观组织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9a至图9c为一实施例的图8中提供的中框的B-B剖视图;
图10a至图10c为另一实施例的图8中提供的中框的B-B剖视图。
附图标记:
1-显示屏;2-中框;201-金属基体;202-增强体;203-底座;2031-容置槽;
2032-通孔;3-后壳;4-PCB;5-电池;6-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框,下面首先说明一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应用场景,该中框可设置于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等电子设备中,其可用于对电子设备中的一些关键部件起到支撑的作用。另外,中框还可以作为电子设备散热的主要部件,以用于对电子设备中的发热元件进行导热。下面结合附图对该中框在电子设备中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便于对该中框对关键部件的支撑作用,以及其对发热元件进行导热的过程进行理解。
参照图1,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显示屏1、中框2、后壳3、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 4)以及电池5。其中,中框2可以用来承载PCB 4、电池5和显示屏1,显示屏1和PCB 4位于中框的两侧,后壳3位于PCB 4的远离中框2的一侧。在PCB4上可以设置有待散热器件(图中未示出),比如各种电路元器件等,该待散热器件可以但不限于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处理器、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电源管理单元等。在对PCB 4上的待散热器件进行设置时,可以将其设置于PCB 4朝向中框2的一侧表面,也可以设置于背离中框2的一侧表面。这样,设置于PCB 4朝向中框2的一侧的待散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传导至中框2,而设置于PCB 4上背离中框2一侧的待散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可以传导至后壳3,或者通过PCB 4间接传导至中框2。
可继续参照图1,在本申请该实施例中,具体设置电池5时,可将电池5与PCB 4设置于中框2的同一侧,电池5产生的热量也可以直接传导至中框2。这样,各部分的热量传导至中框2后,可以通过中框2的传导对流辐射,传递到后壳3和显示屏1,并通过后壳3和显示屏1散到电子设备外部。
另外,参照图1,本申请该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除了包括上述结构外,还可以包括盖板6,该盖板6设置于显示屏1的背离中框2的一侧,以对显示屏1起到保护的作用。
参照图2,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与图1中所示的电子设备相比,不同点在于PCB 4与电池5在电子设备中的设置方式不同。继续参照图2,在本申请该实施例中,PCB 4与显示屏1位于中框2的同一侧,并且PCB 4设置于显示屏1与中框2之间。此时,PCB 4上的待散热器件可以设置于PCB 4朝向中框2的一侧表面,或者设置于背离中框2的一侧表面。这样,设置于PCB 4的朝向中框2一侧的待散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传导至中框2,而设置于PCB 4的背离中框2一侧的待散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可以传导至显示屏1,或者通过PCB 4间接传导至中框2。
另外,继续参照图2,在本申请该实施例中,具体设置电池5时,可将电池5与PCB 4设置于中框2的同一侧,且电池5设置于显示屏1与中框2之间,电池5产生的热量也可以直接传导至中框2。这样,各部分的热量传导至中框2后,可以通过中框2的传导对流辐射,传递到后壳3和显示屏1,并通过后壳3和显示屏1散到电子设备外部。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对于中框在电子设备中的具体设置方式的介绍,只是本申请的一些示例性的说明,其具体设置方式不限于此,在此不进行一一介绍。
随着智能电子设备的功能的不断增加,其通信性能(5G)和计算性能(游戏、拍照等能力)不断提升,使得其整机功率与热耗进一步提高,这使得整机的发热也会大幅提升,从而对电子设备的散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升电子设备整机散热能力,是提升整机可靠性以及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
电子设备的中框作为其散热的主要部件,其热导率的提升对整机散热能力的收益是十分显著的。但是,电子设备的性能提升、电池容量增大有时会不可避免的导致电子设备的增重和增厚,这与电子设备的轻薄便携性的要求是相悖的。而中框作为电子设备中主要的结构件,其对电子设备的重量和厚度的影响至关重要。
目前,电子设备中常用的中框的材质多为金属合金,示例性的,可为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或者不锈钢。其中,铝合金中框是目前最常见的中框,常用的铝合金是Al-Si系和6xxx铝合金,一般Al-Si系铝合金的热导率在90-180W/(mK),6xxx铝合金的热导率在150-210W/(mK)。由于受到合金元素的影响,铝合金中框的热导率一般不会超过纯铝的热导率(237W/(mK)。而为了满足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则要求中框的热导率在300W/(mK)以上。因此,铝中框或者铝合金中框均不能满足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
镁合金中框的热导率一般在50-133W/(mK),常用的约50-70W/(mK),属于较低热导率的中框。相类似的,其导热率也不会超过纯镁的热导率155W/(mK)。另外,不锈钢中框也属于较低导热的中框。不锈钢中框的热导率只有14W/(mK),并且由于不锈钢的密度较高(不锈钢密度为7.9g/cm3,铝及铝合金密度为2.7g/cm3),使得不锈钢中框的重量较大,其不利于电子设备的减重和轻便设计。
铜合金中框相对上述铝合金、不锈钢和镁合金具有更高的热导率,一般在260-350W/(mK),常用的在260W/(mK)左右。可以理解的是,铜合金的热导率也不会超过纯铜的热导率398W/(mK)。但是,纯铜强度低,无法作为中框材料。另外,铜合金的密度高达8.9g/cm3,约为铝合金的密度的3.3倍,镁合金的密度的4.9倍,不锈钢的密度的1.1倍,其同样不利于电子设备的减重和轻便设计。
本申请提供的中框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以在提高中框的导热性能的基础上,实现中框的轻薄化设计。
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以第二相为增强材料,金属或合金为基体材料制备而成的复合材料。在具体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利用材料复合技术往金属或合金基体中添加高性能的增强体材料,以达到显著提高金属或合金材料的某种所需特性的性能的目的,例如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等。示例性的,往铝合金基体中添加高导热的金刚石增强体,可以将铝合金的导热系数由100-210W/(mK)提升至400-600W/(mK)。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具体设置中框时,可使中框包括金属基复合材料结构。接下来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提供的中框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3,图3展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中框2沿图1或者图2中的显示屏到后壳方向上的俯视图。在该实施例中,中框2可以包括复合材料体,该复合材料体包括金属基体201,以及设置于金属基体201的增强体202。其中,金属基体201的材料可以但不限于为金属或者合金,示例性的,可为铝、铜、镁、钛、铁等,或者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钛合金或铁合金等。
在本申请该实施例中,增强体202的材料可以但不限于为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硅、碳化硅、氧化铝、碳纤维、石墨烯等导热系数大于金属基体201的导热系数的材料。
参照图4,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中框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增强体202设置为非连续的多个,这样便于根据具体散热需求对增强体202的分布进行设计。另外,还可使增强体202的粒径小于或等于1mm,从而使该多个增强体202分散在金属基体201内,其可有效的减小增强体202的添加对金属基体201强度的影响,从而在使中框2的热导率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获得较为可靠的结构强度。
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增强体202的形态可以有很多种。以图4所示的增强体202的形态为例,各个增强体202在金属基体201上的投影形状相同。其中,参照图5a,图5a展示了单个增强体20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此时增强体202的形态可为纤维状。又如在图5b中,图5b展示了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单个增强体20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此时增强体202的形态可为立方体状。又如图5c所示的实施例中,增强体202还可以为颗粒状。或者如图5d中所示的片状或者层状。
增强体202除了可为上述形状以外,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为晶须状等。另外,在同一中框2中可以同时设置多种形状的增强体202,以形成多种形状的增强体202混杂增强的中框2结构,比如在同一中框2中可以同时设置图5a至图5d所示形状的增强体202中的至少两种;或者,也可以设置单一形状的增强体202,以使中框2的结构较为简单。
在具体将增强体202设置于金属基体201时,增强体202可以分布于金属基体201的任意位置。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可使金属基体201的不同位置处的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不同。图3中示意的是由中框2的两个相对的边缘到中间区域,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呈不断增加的梯度进行分布。可以理解的是,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中框2的主体部分可由复合材料体组成。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图3中所示的中框2的两个相对的边缘例如可为用户经常接触的两个边框。通过使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由该两个边框向中间区域不断增加的梯度进行设置,可以使中框2对应热源位置处的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高,而中框2边缘处的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低,从而可以降低中框2沿与该两个边框平行的方向进行导热的热阻,并增加中框2从中间区域到边框方向的热阻,以让热量更多的沿平行于边框的方向进行均热,从而改善整机热体验。
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的梯度可以根据具体的散热需求沿各个方向进行梯度分布设计。示例性的,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还可由四周(边缘)到中间区域呈逐渐减小的梯度进行分布。或者,沿图3中所示的中框2的x方向(由一个边缘到另一个边缘的方向)呈逐渐增大或者逐渐减小的梯度进行分布。又或者,沿图3中所示的中框2的y方向(由一个边缘到另一个边缘的方向)呈逐渐增大或者逐渐减小的梯度进行分布。又或者,沿中框2的厚度方向呈逐渐增大或者逐渐减小的梯度进行分布。
另外,除了可使增强体202分布于金属基体201的各个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仅在金属基体201的局部设置有增强体202,且其体积分数也可呈梯度进行分布,其具体分布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进行赘述。
在具体实现增强体202在金属基体201内的梯度分布时,参照图6a,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对增强体202的疏密排布进行调整(例如在相同的体积空间内增强体202的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体积分数越高),来实现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呈梯度进行分布。图6a示意的是由中框2的两个相对的边缘到中间区域,增强体202的密度逐渐增大。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可参照图6b,还可通过对增强体202的粒径大小进行调整,来实现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呈梯度进行分布。图6b示意的是由中框2的两个相对的边缘到中间区域,增强体202的粒径逐渐增大。
除了上述可以实现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在金属基体201内的梯度分布的方式外,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c,还可以通过对增强体202的形状进行调整,来实现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呈梯度进行分布。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对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在金属基体201内呈梯度分布的具体设置方式的介绍,只是本申请的一些示例性的说明。在此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各种用于实现增强体202在金属基体201内呈梯度分布的方案,其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中框2,增强体202在金属基体201内的体积分数可呈梯度变化,并且体积分数值以及梯度变化方向可以根据热源的分布进行设计。这样,可以使得中框2对应热源位置处的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高,而中框2边缘处的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低,从而可以通过对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的合理设计,来降低中框2的沿平行于用户常接触到的边框的方向的导热热阻,而增加中框2从中间区域到边框方向的热阻,从而让热量更多的沿平行于用户常接触到的边框的方向进行均热,进而改善整机热体验。
另外,由于一些高导热的增强体202(如石墨),其本身的强度较低,通过将其在金属基体201内的体积分数呈梯度设计,并使位于中框2边缘处的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较小设置为零,可使中框2边缘处能够满足强度支撑要求。这样可在避免增加中框2的厚度的基础上,使其具有较为可靠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实现中框2的轻薄化设计。
对于中框2的边缘作为边框的设计,由于边框需要作为外观面进行着色处理,而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增强体202往往会影响表面颜色。因此,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中框2,通过将增强体202在金属基体201内的体积分数呈梯度设计,可使边框处的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较小设置为零,从而可对边框的外观面进行常规的着色处理,其加工工艺较容易管控,加工成本较低,且产品良率较高。
在具体将增强体202设置于金属基体201时,增强体202的体积分数除了可按照上述实施例中呈梯度进行设置外,参照图7,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增强体202均匀的分布于金属基体201中。
在该实施例中,金属基体201的材料也可以但不限于为金属或者合金,示例性的,可为铝、铜、镁、钛、铁等,或者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钛合金或铁合金等。增强体202的材料可以但不限于为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硅、碳化硅、氧化铝、碳纤维、石墨烯等导热系数大于金属基体201的导热系数的材料。另外,在同一个中框2中,可以包括单一的增强体202材料,也可以包括多种混杂的增强体202材料。而增强体202的形状示例性的可为颗粒状、纤维状、片状等,增强体202的粒径在1mm以内,从而使非连续的多个增强体202分布在基体中,以在使中框2的导热性能得到有效提升的基础上,使中框2能够满足强度要求。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中框2,由于增强体202在整个复合材料体的金属基体201中均匀分布,可使复合材料体的热通量较大。尤其当中框2的主体部分由复合材料体组成时,可使中框2的热通量较大,以有效的提升其散热能力。另外,在该实施例中,若金属基体201选用轻质高强的金属或金属合金材料,可使整个中框2的轻质性和强度均得到改善。
参照图8,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具体设置中框2时,该中框2除了包括金属基体201,以及分布于金属基体201内的增强体202外,还包括底座203。该底座203的材料可以但不限于为金属或金属合金,另外,该底座203的材料可以与金属基体201的材料相同,或者不同。
在该实施例中,金属基体201材料也可以但不限于为金属或者合金,示例性的,可为铝、铜、镁、钛、铁等,或者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钛合金或铁合金等。增强体202的材料可以但不限于为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硅、碳化硅、氧化铝、碳纤维、石墨烯等导热系数大于金属基体201的导热系数的材料。在同一个中框2中,可以包括单一的增强体202材料,也可以包括多种混杂的增强体202材料。另外,增强体202可以均匀的分布于金属基体201,或者增强体202在金属基体201内的体积分数呈梯度设置。而增强体202的形状示例性的可为颗粒状、纤维状、片状等,增强体202的粒径在1mm以内,从而使非连续的多个增强体202分布在基体中,以在使中框2的导热性能得到有效提升的基础上,使中框2能够满足强度要求。
可继续参照图8,在本申请该实施例中,复合材料体嵌设于底座203,其中,复合材料体的金属基体201与底座203之间可以但不限于通过粘接(点胶或者背胶等)、焊接或者铆接进行固定。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金属基体201与底座203通过熔铸等工艺形成一体结构,以使二者之间的连接较为可靠。
另外,复合材料体的形状、大小、导热能力,以及其在底座203上的设置位置均可根据电子设备内热源的分布以及具体散热需要进行调整,以增强均热效果。示例性的,参照图9a,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复合材料体的金属基体201从底座203的第一侧表面嵌设于底座203,该第一侧表面例如可为中框2的用于支撑PCB的表面。另外,参照图9b,复合材料体的金属基体201还可从底座203的第二侧表面嵌设于底座203,该第二侧表面例如可为中框2远离PCB的表面。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c,还可以将复合材料体的金属基体201嵌设于底座203的内部,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可使金属基体201与底座203通过熔铸等工艺形成一体结构。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将复合材料体的金属基体201嵌设于底座203,尤其是如图9a和图9b中所示,将复合材料体的金属基体201从底座203的第一侧表面或者第二侧表面嵌设于底座203的场景下,可以在底座203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容置槽2031,复合材料体的金属基体201可完全容置于该容置槽2031。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中框2,通过设置底座203,可将复合材料体的嵌设于底座203,这样可使金属基体201与底座203之间存在较大的界面热阻,从而增大热量往中框2的边缘方向的热阻,其有利于中框2边缘隔热,以改善整机热体验。
另外,由于底座203可由金属或者金属合金制成,通过将复合材料体嵌入于底座203,可有利于实现中框2的减薄以及轻质化设计。另外,可有效的提高整个中框2的强度以及加工性能,并且该底座203的边缘可作为中框2的外观面进行常规的着色处理,从而可节约成本,提升产品良率。
参照图10a,图10a展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复合材料体在底座203上的设置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图10a所示的实施例中,中框2的底座203的局部开设有通孔2032,复合材料体的金属基体201填补于该通孔2032。其中,复合材料体的金属基体201与底座203之间可以但不限于通过粘接(点胶或者背胶等)、焊接或者铆接进行固定。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金属基体201与底座203通过熔铸等工艺形成一体结构,以使二者之间的连接较为可靠。
另外,可参照图10b,为便于复合材料体的金属基体201与底座203之间的固定,可以将通孔2032设置为阶梯孔,同时在金属基体201上设置台阶面,以使复合材料体通过金属基体201的台阶面搭接于阶梯孔后,再将二者进行固定。一并参照图10b和图10c,在通孔2032为阶梯孔时,可使通孔2032的孔径较大的一侧靠近散热需求较大的热源,从而有利于提高均热效果。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中框2,通过在底座203的局部开设通孔2032,并将复合材料体填补该通孔2032,这样金属基体201与底座203之间存在较大的界面热阻,从而增大热量往中框2的边缘方向的热阻,其有利于中框2边缘隔热,以改善整机热体验。
由于底座203可由金属或者金属合金制成,在底座203开设通孔2032,并将复合材料体填补该通孔2032,可有利于实现中框2的减薄以及轻质化设计。另外,还可有效的提高整个中框2的强度以及加工性能,并且该底座203的边缘可作为中框2的外观面进行常规的着色处理,从而可节约成本,提升产品良率。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中框,其特征在于,包括复合材料体,所述复合材料体包括金属基体以及多个增强体,其中:
所述多个增强体分布于所述金属基体内,所述增强体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金属基体的导热系数;
所述增强体设置为非连续的多个,且所述增强体的粒径小于或等于1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基体的材料为金属或者合金。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体在所述金属基体内的体积分数呈梯度分布。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体在所述金属基体内均匀分布。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体的材料为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硅、碳化硅、氧化铝、碳纤维或石墨烯。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材料体中分布有多种形状的所述增强体,或者分布有单一形状的所述增强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体为颗粒状、纤维状、片状、层状或者晶须状。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还包括底座,所述复合材料体嵌设于所述底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复合材料体容置于所述容置槽,且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开设有通孔,所述复合材料体填补于所述通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阶梯孔,所述金属基体设置有台阶面,所述复合材料体通过所述台阶面搭接于所述阶梯孔。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后壳、印制电路板、电池以及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中框,其中:
所述印制电路板和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中框的两侧,所述电池与所述印制电路板设置于所述中框的同一侧;
所述后壳,位于所述印制电路板的远离所述中框的一侧。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后壳、印制电路板、电池以及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中框,其中:
所述印制电路板、所述电池和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中框的同一侧,所述印制电路板和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与所述中框之间;
所述后壳,位于所述中框的远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CN202011111724.5A 2020-10-16 2020-10-16 一种中框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3751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11724.5A CN114375130B (zh) 2020-10-16 2020-10-16 一种中框及电子设备
PCT/CN2021/116743 WO2022078109A1 (zh) 2020-10-16 2021-09-06 一种中框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11724.5A CN114375130B (zh) 2020-10-16 2020-10-16 一种中框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75130A CN114375130A (zh) 2022-04-19
CN114375130B true CN114375130B (zh) 2023-09-12

Family

ID=81138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11724.5A Active CN114375130B (zh) 2020-10-16 2020-10-16 一种中框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75130B (zh)
WO (1) WO20220781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82551A (zh) * 2023-06-06 2023-09-1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用于电子设备的壳体、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46823A (zh) * 2014-06-13 2014-09-17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梯度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US9064852B1 (en) * 2011-12-05 2015-06-23 The Peregrine Falcon Corporation Thermal pyrolytic graphite enhanced components
CN104883859A (zh) * 2015-05-29 2015-09-0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和壳体
CN105803242A (zh) * 2016-03-21 2016-07-27 中南大学 一种片状与线状导热材料耦合增强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0191626A (zh) * 2019-06-28 2019-08-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其制备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89647A1 (en) * 2002-10-11 2005-09-01 Chien-Min Sung Carbonaceous composite heat spreader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2014132388A (ja) * 2013-01-04 2014-07-17 Sony Corp 電子機器のフレーム構造
CN103841784A (zh) * 2014-03-18 2014-06-04 亚超特工业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内部中框板的成型方法及其该内部中框板
CN105188302B (zh) * 2014-06-17 2019-02-05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电子装置散热结构
CN106714507B (zh) * 2015-11-16 2019-09-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框件及其生产方法
CN108099324B (zh) * 2017-12-29 2020-11-24 新奥石墨烯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背板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64852B1 (en) * 2011-12-05 2015-06-23 The Peregrine Falcon Corporation Thermal pyrolytic graphite enhanced components
CN104046823A (zh) * 2014-06-13 2014-09-17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梯度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83859A (zh) * 2015-05-29 2015-09-0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和壳体
CN105803242A (zh) * 2016-03-21 2016-07-27 中南大学 一种片状与线状导热材料耦合增强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0191626A (zh) * 2019-06-28 2019-08-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其制备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75130A (zh) 2022-04-19
WO2022078109A1 (zh) 2022-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50369B2 (en) Multi-part device enclosure
WO2021143674A1 (zh) 移动终端、均热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US20080101026A1 (en) Thin, passive cooling system
WO2015050048A1 (ja) モバイル電子機器ケース
EP2023388B1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
CN114375130B (zh) 一种中框及电子设备
EP3022344B1 (en) Fiber-reinforced plastic material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50005043A1 (en)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WO2015119064A1 (ja) 熱伝導性複合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80309469A1 (en) Electronic Device Housing Utilizing A Metal Matrix Composite
EP4025023A1 (en)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4401625B (zh) 散热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0040460U (zh) 电动车辆、电池装置及其导热板
JP3123990U (ja) 熱伝導板
CN213755420U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结构及具有该散热结构的相机
CN104853561A (zh) 散热装置、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14505627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4005363A (zh) 用于曲面显示器的背部支撑组件、曲面显示器和显示装置
JP2000012749A (ja) 半導体パッケージ用放熱板
US20240036623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using porous layer for low form factor device
CN213803602U (zh) 一种基于聚酰亚胺发泡体的高弹性散热胶带
CN218042197U (zh) 终端设备的散热结构及终端设备
CN220629904U (zh) 显示装置
CN113724594B (zh) 显示装置和可穿戴显示设备
CN216083552U (zh) 带一体冷却结构的背壳及笔记本电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