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64725A - 隔热膜 - Google Patents

隔热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64725A
CN114364725A CN202080062572.6A CN202080062572A CN114364725A CN 114364725 A CN114364725 A CN 114364725A CN 202080062572 A CN202080062572 A CN 202080062572A CN 114364725 A CN114364725 A CN 1143647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insulating film
heat insulating
transparent substrate
infra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25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64725B (zh
Inventor
井上知之
长谷川裕
花田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74853263&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14364725(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6473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045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647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647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647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647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6Forming abrasion-resistant coatings; Forming surface-hardening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specially treated, e.g. irradi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32B27/36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comprising polycarbon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2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t least one layer not being coherent before laminating, e.g. made up from granular material sprinkled onto a substr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C09D5/32Radiation-absorbing pai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2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t least one layer not being coherent before laminating, e.g. made up from granular material sprinkled onto a substrate
    • B32B2037/243Co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1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on synthetic resin layer or on natural or synthetic rubber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6Polymeric co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8Multiple coating on one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2Polarizing, birefringent, filte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3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33/04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esters
    • C08J2333/06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the oxygen atom being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08J233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ethacrylic acid esters
    • C08J2333/1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ethyl methacryl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9/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carbonates;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具备具有红外线吸收性、耐擦伤性和防污性的红外线吸收层的隔热膜。隔热膜(1)具备:延迟值为100nm以下的透明基材(3)、以及重叠于透明基材(3)的红外线吸收层(2)。红外线吸收层(2)是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物。上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含有:具有红外吸收能力的氧化物(A)、不含氟的丙烯酸类化合物(B)、以及含有氟的丙烯酸类化合物(C)。

Description

隔热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隔热膜。更详细而言,涉及使红外线不易透过的隔热膜。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层叠由红外线吸收性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红外线遮蔽层和偏振膜而成的光学层叠体。该红外线吸收性粘合剂组合物含有红外线吸收性微粒、丙烯酸系共聚物和分散剂。该丙烯酸系共聚物通过使丙烯酸正丁酯与丙烯酸等单官能丙烯酸类化合物共聚而得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52843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具备具有红外线吸收性、耐擦伤性和防污性的红外线吸收层的隔热膜。
本发明的隔热膜具备:延迟值为100nm以下的透明基材、以及重叠于上述透明基材的红外线吸收层。上述红外线吸收层是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物。上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含有:具有红外吸收能力的氧化物(A)、不含氟的丙烯酸类化合物(B)、以及含有氟的丙烯酸类化合物(C)。
附图说明
[图1]图1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隔热膜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2]图2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隔热膜的其他例的截面图。
[图3]图3A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隔热膜的第1例的截面图。图3B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隔热膜的第2例的截面图。图3C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隔热膜的第3例的截面图。
[图4]图4A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隔热膜的第1例的截面图。图4B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隔热膜的第2例的截面图。
[图5]图5为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隔热膜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6]图6A和图6B为表示投影装置搭载于移动体的状态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6A和图6B对达到本发明的经过的概略进行说明。
近年来,为了用户200能够安全地驾驶汽车、飞机等移动体300,在该移动体300搭载投影装置10,将来自显示部11的驾驶辅助信息等以影像21的形式显示于风挡20的技术的开发正在盛行。
然而,在投影装置10的罩14不具备后述隔热膜1的情况下,透过风挡20和罩14的来自太阳6的自然光61中所含的红外光62、紫外光63、可见光64当中,特别是占据热能的大部分的红外光62、可见光64经由镜子13而朝向显示部11反射,由此显示部11存在由聚光、发热引起的破坏的可能性。
另外,若将投影装置10搭载于移动体300,则灰尘、污垢易于附着于罩14,例如用布将它们去除,有可能导致对罩14表面造成损伤,由此所投影的虚像23的品质变差。
因此,发明人等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了使对所投影的虚像23的亮度等品质造成影响的可见光64易于透过、另一方面使红外线62不易透过的、具有防污性和耐擦伤性的隔热膜1,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隔热膜1具备:延迟值为100nm以下的透明基材3、以及重叠于透明基材3的红外线吸收层2(参照图1)。红外线吸收层2是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下,有时称为组合物(X))的固化物。组合物(X)含有:具有红外吸收能力的氧化物(A)、在一分子中不含氟的丙烯酸类化合物(B)、以及在一分子中含有氟的丙烯酸类化合物(C)。
这样的隔热膜1具有由氧化物(A)带来的红外线吸收性。若罩14具备隔热膜1,则红外光62不易透过隔热膜1,因而显示部11不易发生破损,且能够使投影装置10不易变形。另外,红外线吸收层2也具有由丙烯酸类化合物(B)带来的耐擦伤性、以及由丙烯酸类化合物(C)带来的防污性。因此,在红外线吸收层2的表面不易附着污垢。即使用布等擦拭附着于红外线吸收层2的表面的污垢,也不易在红外线吸收层2的表面造成损伤。此外,通过透明基材3的延迟值为100nm以下,从而防止所投影的虚像23的亮度的降低、虹斑,还使在隔着偏振光太阳镜等偏振构件观看时的进一步的亮度降低不易发生。
以下,更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说明中,“(甲基)丙烯酸-”意指“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中的至少一者。例如,(甲基)丙烯酸单体意指丙烯酸单体和甲基丙烯酸单体中的至少一者。
<第1实施方式>
(隔热膜)
本实施方式的隔热膜1具有通过遮挡红外线62的透过来进行隔热的性质。该隔热膜1如图1那样地具备红外线吸收层2和透明基材3。并且,红外线吸收层2重叠于透明基材3。这样的红外线吸收层2和透明基材3构成层叠体1A。即,隔热膜1具备在透明基材3的表面具有红外线吸收层2的层叠体1A。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膜1仅由层叠体1A形成,但隔热膜1还可以具备除了红外线吸收层2和透明基材3以外的任意的层。
本实施方式的隔热膜1优选在波长800nm以上且2500nm以下的红外线的透射率为30%以下,且总透光率为60%以上。由此,隔热膜1能够一边抑制红外线的透过而确保隔热效果,一边也确保透明性而抑制透过隔热膜1的视觉辨认性的降低。
(红外线吸收层)
接着,对红外线吸收层2进行说明。
红外线吸收层2是具有吸收红外线62的性质的层,是组合物(X)的固化物。组合物(X)含有:具有红外吸收能力的氧化物(A)、在一分子中不含氟的丙烯酸类化合物(B)、在一分子中含有氟的丙烯酸类化合物(C)、以及光聚合引发剂(D)。
氧化物(A)是对红外线吸收层2赋予红外线吸收性的化合物。氧化物(A)的红外线吸收能力意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使氧化物(A)分散在透明树脂中而得的混合物的透光率时,波长550nm的光的透射率为75%以上,且波长1000nm的光的透射率为50%以下。作为用于得到该红外线吸收能力的条件,例如可举出氧化物(A)相对于混合物的比例为5质量%以上且85质量%以下、混合物的厚度为0.3μm以上且30μm以下。氧化物(A)的红外线吸收能力优选波长550nm的光的透射率为80%以上、且波长1000nm的光的透射率为40%以下。氧化物(A)的红外线吸收能力更优选波长550nm的光的透射率为80%以上、且波长1000nm的光的透射率为10%以下。作为上述混合物含有的透明树脂,例如可举出多官能丙烯酸酯聚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在测定光的透射率和光的反射率时所使用的分光光度计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Hitachi High-TechScience公司制的UH4150(产品型号)。
氧化物(A)含有例如选自氧化锑锡(ATO)、氧化铟锡(ITO)和氧化铯钨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其中,优选氧化物(A)含有氧化铯钨。红外线62中所含的波长为8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成分的热能强度大,氧化铯钨比ATO和ITO更能够吸收该成分。因此,氧化铯钨能够提升红外线吸收层2的红外线吸收性。
在氧化物(A)含有氧化铯钨的情况下,优选氧化物(A)含有30质量%以上的氧化铯钨。即,氧化铯钨相对于氧化物(A)的比例优选为30质量%以上。氧化铯钨相对于氧化物(A)的比例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90质量%以上。氧化铯钨的比例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100质量%以下。
红外线吸收层2优选具有透明性,因而红外线吸收层2中所含有的氧化物(A)的粒径优选设为1nm以上且200nm以下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红外线吸收层2中的氧化物(A)变得不易看见,易于得到透明性优异的红外线吸收层2。氧化物(A)的粒径更优选设为5nm以上且100nm以下的范围,氧化物(A)的粒径进一步优选设为10nm以上且50nm以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粒径由使用了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径分布测定装置的粒度分布得到。
丙烯酸类化合物(B)是对红外线吸收层2赋予耐擦伤性的化合物,含有(甲基)丙烯酰基。作为这样的丙烯酸类化合物(B),例如可举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和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等。
丙烯酸类化合物(B)优选为含有3个以上丙烯酰基作为官能团的化合物。在这种情况下,在组合物(X)的固化物中存在源自丙烯酸类化合物(B)的丙烯酰基的交联结构,因而能够提升红外线吸收层2的耐擦伤性。丙烯酸类化合物(B)例如包含选自由以下物质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2-羟基乙基异氰脲酸酯三(甲基)丙烯酸酯、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及二(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等3官能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及二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等4官能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及二(三羟甲基丙烷)五(甲基)丙烯酸酯等5官能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及二(三羟甲基丙烷)六(甲基)丙烯酸酯等6官能丙烯酸酯;以及用烷基或ε-己内酯取代这些丙烯酸酯中的基团而得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其中,优选丙烯酸类化合物(B)含有6官能丙烯酸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升红外线吸收层2的耐擦伤性,进而即使减少丙烯酸类化合物(B)的总量,也能够抑制对红外线吸收层2的表面造成损伤。更优选丙烯酸类化合物(B)含有6官能丙烯酸酯和6官能以外的丙烯酸酯。丙烯酸类化合物(B)不限于上述组,也可以包含任意的化合物。
6官能以外的丙烯酸酯可以含有3官能以上且5官能以下的丙烯酸酯。6官能以外的丙烯酸酯也可以含有超过6官能的丙烯酸酯。作为超过6官能的丙烯酸酯,例如可举出多季戊四醇多丙烯酸酯(具体而言,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的Aronix M-400系列、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的Viscoat#802等)、树状高分子丙烯酸酯(具体而言,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的Viscoat # 1000等)、以及超过6官能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具体而言,DIC株式会社制的LUXYDIR V-4000BA、及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的UV-1700B等)。
在丙烯酸类化合物(B)含有6官能丙烯酸酯的情况下,优选丙烯酸类化合物(B)含有10质量%以上的6官能丙烯酸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升红外线吸收层2的耐擦伤性,进而即使减少丙烯酸类化合物(B)的总量,也能够抑制对红外线吸收层2的表面造成损伤。
丙烯酸类化合物(C)为对红外线吸收层2赋予防污性的化合物。优选丙烯酸类化合物(C)为含有聚合性官能团和氟代烷基的化合物。更优选丙烯酸类化合物(C)含有烯键式不饱和基团作为聚合性官能团。丙烯酸类化合物(C)中的聚合性官能团可以仅由(甲基)丙烯酰基构成,丙烯酸类化合物(C)也可以还含有选自乙烯基、烯丙基和苯乙烯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作为聚合性官能团。
丙烯酸类化合物(C)例如包含选自由以下物质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甲基)丙烯酸2,2,2-三氟乙酯、(甲基)丙烯酸2,2,3,3,3-五氟丙酯、(甲基)丙烯酸1H,1H-全氟-正丁酯、(甲基)丙烯酸1H,1H-全氟-正戊酯、(甲基)丙烯酸1H,1H-全氟-正己酯、(甲基)丙烯酸1H,1H-全氟-正辛酯、(甲基)丙烯酸1H,1H-全氟-正癸酯、(甲基)丙烯酸1H,1H-全氟-正十二烷酯、(甲基)丙烯酸1H,1H-全氟异丁酯、(甲基)丙烯酸1H,1H-全氟异辛酯、(甲基)丙烯酸1H,1H-全氟异十二烷酯、(甲基)丙烯酸2,2,3,3-四氟丙酯、(甲基)丙烯酸1H,1H,5H-全氟戊酯、(甲基)丙烯酸1H,1H,7H-全氟庚酯、(甲基)丙烯酸1H,1H,9H-全氟壬酯、(甲基)丙烯酸1H,1H,11H-全氟十一烷酯、(甲基)丙烯酸3,3,3-三氟丙酯、(甲基)丙烯酸3,3,4,4,4-五氟丁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正丙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正丁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正己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正辛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正癸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异丁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异辛基)乙酯、(甲基)丙烯酸3,3,4,4-四氟丁酯、(甲基)丙烯酸1H,1H,6H-全氟己酯、(甲基)丙烯酸1H,1H,8H-全氟辛酯、(甲基)丙烯酸1H,1H,10H-全氟癸酯、(甲基)丙烯酸1H,1H,12H-全氟十二烷酯、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二氟丁酸酯。丙烯酸类化合物(C)不限于上述组,也可以包含任意的化合物。
丙烯酸类化合物(C)可以为全氟聚醚丙烯酸酯化合物。优选该全氟聚醚丙烯酸酯化合物具有全氟烷基作为主链,并且在主链的末端或侧链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红外线吸收层2含有含氟的丙烯酸类化合物(C),由此表面张力变小而容易排斥水和油,因此,防污性提升。此外,红外线吸收层2含有丙烯酸类化合物(C),由此对表面赋予滑动性,摩擦系数容易降低,因此,容易擦拭污垢,且在擦拭时不易产生损伤。
光聚合引发剂(D)是吸收紫外线而引发组合物(X)中的聚合反应的化合物。作为光聚合引发剂(D),例如可举出苯乙酮类、二苯甲酮类、α-氨基肟酯、噻吨酮类等。组合物(X)除了光聚合引发剂(D)以外还可以含有光敏剂,或者也可以含有光敏剂以替代光聚合引发剂(D)。作为光敏剂,可举出正丁胺、三乙胺、三-正丁基膦、噻吨酮等。
组合物(X)还可以含有反应性稀释剂。作为反应性稀释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乙基己酯、苯乙烯、甲基苯乙烯、N-乙烯基吡咯烷酮等单官能单体、以及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己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多官能单体。
组合物(X)还可以含有分散剂等任意的添加剂。优选组合物(X)还含有紫外线吸收剂(E)。
作为紫外线吸收剂(E),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苯并三唑系化合物、三嗪系化合物、二苯甲酮系化合物、水杨酸系化合物、苯甲酰系化合物等有机紫外线吸收剂,氧化锌、氧化钛等无机紫外线吸收剂等。通过含有紫外线吸收剂(E),除了能够用红外线吸收层2遮蔽自然光61中所含的红外光62以外还能够遮蔽紫外光63,能够进一步抑制显示部11的温度上升。另外,通过含有紫外线吸收剂(E),从而防止红外线吸收层2的树脂、透明基材3的劣化,在隔热膜1的耐久性的提升方面也有效果。
氧化物(A)相对于红外线吸收层2的比例优选为5质量%以上。氧化物(A)的比例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80质量%以下。优选红外线吸收层2含有5质量%以上的氧化物(A)。氧化物(A)相对于红外线吸收层2的比例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80质量%以下。更优选红外线吸收层2含有相对于总量为30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的氧化物(A)。需要说明的是,红外线吸收层2由组合物(X)中所含的固体成分(不挥发成分)而形成。
丙烯酸类化合物(B)相对于组合物(X)的比例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丙烯酸类化合物(B)相对于组合物(X)的比例更优选为15质量%以上。丙烯酸类化合物(B)的比例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90质量%以下。丙烯酸类化合物(B)相对于组合物(X)的总量的比例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
丙烯酸类化合物(C)相对于组合物(X)的比例优选为0.1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丙烯酸类化合物(C)相对于组合物(X)的总量的比例更优选为0.5质量%以上且6质量%以下。
组合物(X)例如涂布在透明基材3上,且该组合物(X)受紫外线照射而发生光固化,从而能够形成红外线吸收层2。在组合物(X)的涂布时,可采用例如辊涂法、旋涂法、浸涂法等任意的方法。
红外线吸收层2的厚度优选为0.3μm以上且30μm以下。若红外线吸收层2的厚度为0.3μm以上,则即使红外线吸收层2不含有填料,红外线吸收层2也具有机械强度,在制作隔热膜1时等能够抑制在红外线吸收层2产生龟裂。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说的“填料”是与上述氧化物(A)不同的物质。若红外线吸收层2的厚度为30μm以下,则通过组合物(X)发生固化时的收缩,能够抑制使透明基材弯曲所引起的隔热膜1的翘曲,另外,能够抑制隔热膜1的翘曲导致的红外线吸收层2与透明基材3之间产生应力所引起的剥离。进而也能够抑制产生了翘曲的隔热膜想要在与上述翘曲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变形时产生的裂纹。能够抑制隔热膜1的翘曲,由此红外线吸收层2与透明基材3的密合性不易降低,进而下一个工序中的操作易于进行。红外线吸收层2的厚度更优选为1.0μm以上且1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且7.0μm以下。例如,在隔热膜1为汽车的车内搭载装置的部件的情况下,为了不朝向驾驶者反射来自车外的光,有时将隔热膜1边沿着曲面弯曲边进行贴附。在这种情况下,若红外线吸收层2的厚度比30μm更厚,则红外线吸收层2的弯曲性低,有可能在作为涂膜的红外线吸收层2产生龟裂。
红外线吸收层2的可见光透射率优选为60%以上,由此,隔热膜1的透明性容易获得,能够减少通过隔热膜1的视觉辨认性的降低,另外红外线吸收层2的红外线透射率优选为30%以下。由此,能够对隔热膜1赋予隔热效果。
另外,进一步优选兼顾可见光透射率和红外线透射率。具体而言,优选波长550nm的光的透射率为60%以上且波长1000nm的光的透射率为50%以下,优选波长550nm的光的透射率为75%以上且波长1000nm的光的透射率为30%以下,进一步优选波长550nm的光的透射率为80%以上且波长1000nm的光的透射率为10%以下。
(透明基材)
接着,对透明基材3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隔热膜1具备透明基材3。透明基材3是延迟值为100nm以下的膜状构件。因此,透过隔热膜1而投影的虚像23不易产生虹斑。另外,能够尽量减小对来自显示部11的直线偏振光的影响,因而透过隔热膜1而投影的虚像23能够得到如设计那样的亮度。此外,假定隔着偏振光太阳镜等偏振光构件观看所投影的虚像23,在对偏振光的轴角度进行调节的情况下,也能够尽量减小对偏振光的影响,因而能够防止进一步的亮度的降低。该延迟值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0nm以上。
透明基材3的延迟值优选为50nm以下,更优选为30nm以下。若透明基材3的延迟值为50nm以下,则与延迟值为100nm以下且超过50nm的情况相比,虹斑更加不易产生,亮度也更加稳定。需要说明的是,“透明基材3的延迟值为100nm以下”意指在透明基材3的厚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中的各个方向上将透明基材3的延迟值设为100nm以下。
透明基材3通过将透明材料进行成形而得到。作为构成透明基材3的材料,例如可举出玻璃、环烯烃聚合物(以下,存在称为COP的情况)、聚碳酸酯(以下,存在称为PC的情况)、三乙酰纤维素(以下,存在称为TAC的情况)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下,存在称为PMMA的情况)等。其中,优选透明基材3含有从PC、COP和PMMA中所选择的至少一种。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对隔热膜1、特别是透明基材3赋予耐冲击性,并且透明基材3能够使隔热膜1不易断裂。即,能够得到具有耐冲击性的低延迟的透明基材3。
更优选透明基材3含有PC和PMMA。在这种情况下,透明基材3是具有多个层的层叠物,并且可以形成为包含含有PC的层(以下,存在称为PC层的情况)、和含有PMMA的层(以下,存在称为PMMA层的情况)。例如,透明基材3可以是由两层构成的层叠物,并且一个层为PC层,另一个层为PMMA层。另外,透明基材3也可以是由三层构成的层叠物,并且其中的两层为PMMA层,剩余的一层为PC层,一层PC层位于两层PMMA层之间。即,在PC层的两表面各自设置一层PMMA层而形成由三层构成的透明基材3。
在透明基材3为具有多个层的层叠物的情况下,优选红外线吸收层2形成在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层的表面。例如,如图2所示,在透明基材3为含有聚碳酸酯的层(PC层)31与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层(PMMA层)32的层叠物的两层结构的情况下,红外线吸收层2可以形成在PMMA层32的表面,而在PC层31的表面可以不形成红外线吸收层2。在红外线吸收层2形成在PMMA层32的表面的情况下,红外线吸收层2由PMMA层32支撑,容易具有作为硬涂层的功能。例如,形成在PMMA层32的表面的红外线吸收层2能够实现铅笔硬度3H以上。因此,能够提升隔热膜1的耐损伤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排除将红外线吸收层2形成在PC层31的表面。在将红外线吸收层2形成在PC层31的表面的情况下,红外线吸收层2的铅笔硬度略微降低(3B左右),不易提升隔热膜1的耐损伤性,但并不损害红外线吸收层2原有的功能(红外线吸收功能)。
在透明基材3是由PC层和PMMA层构成的两层结构的情况下,PC层的厚度与PMMA层的厚度的比率优选为PC层的厚度/PMMA层的厚度=99/1~51/49。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对隔热膜1、特别是透明基材3赋予耐冲击性,并且透明基材3能够使隔热膜1不易断裂。更优选为PC层的厚度/PMMA层的厚度=97/3~75/25。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将PC层的厚度设为345μm,且将PMMA层的厚度设为30μm。
透明基材3不限于上述,也可以含有任意的化合物。透明基材3还可以含有抗氧化剂、耐热稳定剂和紫外线吸收剂等添加剂。
透明基材3的厚度优选为20μm以上且1000μm。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制作隔热膜1时等抑制在透明基材3产生龟裂,另外能够提高机械强度。进而,透明基材3的厚度更优选为50μm以上且550μm,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上且500μm。
隔热膜1的厚度(总厚度)优选为50μm以上且700μm以下。通过使隔热膜1的厚度变薄,从而能够减少由显示器所显示的像的重影等,因而隔热膜1优选薄的。更优选地,隔热膜1的厚度可以设为100μm以上且55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地,隔热膜1的厚度可以设为15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因此,在能够提高机械强度,进而没有支撑体地单独使用隔热膜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今后的投影装置的大型化而挠曲成为问题,也能够成为其对策。
需要说明的是,隔热膜1的厚度意指构成隔热膜1的全部层的厚度的合计(总厚度)。因此,由透明基材3和红外线吸收层2构成的隔热膜1的厚度为透明基材3的厚度与红外线吸收层2的厚度的合计。如后所述,由透明基材3、红外线吸收层2和防反射层4构成的隔热膜1的厚度为透明基材3的厚度、红外线吸收层2的厚度与防反射层4的厚度的合计。另外,由透明基材3、红外线吸收层2和聚酯膜5构成的隔热膜1的厚度为透明基材3的厚度、红外线吸收层2的厚度与聚酯膜5的厚度的合计。另外,由透明基材3、红外线吸收层2和偏振层7构成的隔热膜1的厚度为透明基材3的厚度、红外线吸收层2的厚度与偏振层7的厚度的合计。
(用途)
接着,对隔热膜1的用途进行说明。
隔热膜1可以应用于要求隔热性的各种构件。作为该构件,例如可举出构成投影装置10的光学系统的光学构件;移动体300的风挡、侧窗和后窗;偏振光透镜;建筑物的窗;传感器等。作为投影装置10的光学构件,例如可举出罩14(参照图6B)。
以下,对将隔热膜1设置于图6B那样的投影装置10的情况进行说明。该说明仅仅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各种方式的一例。
投影装置10搭载于汽车等移动体300(参照图6A)。投影装置10设置在移动体300的仪表板内、或仪表板上。
投影装置10具备显示部11、红外线吸收体12、镜子13、罩14和壳体16。这样的投影装置10也被称为平视显示器(HUD:Head-Up Display)。
壳体16在内部具有空间,并构成投影装置10的外形形状。壳体16在其内部空间收容红外线吸收体12、镜子13和罩14。壳体16具有在上端开口的开口部,在该开口部设置了罩14。
罩14原有的作用是以防止尘埃从壳体16的上部开口部进入内部空间的作用来进行设置的。此外,作为罩14所要求的性能,有假定用户200擦拭持续地附着于罩14表面的尘埃、污垢的情况下的耐摩损性、或者车载所要求的耐热性,因而以往采用聚碳酸酯树脂。但是,随着近年来的投影装置10的大型化,侵入至投影装置内部的自然光61的量增加,对由显示部11的发热引起的破坏的担忧正在进一步提高,因而对于罩14也要求太阳光对策。在现有技术中,报告了通过设置偏振板作为罩14、在自然光61当中使可见光64不易透过,由此作为太阳光对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隔热膜作为罩14、在自然光61当中使红外光62不易透过,由此作为太阳光对策。
罩14可以具备基部15、以及重叠于基部15的隔热膜1。基部15是比隔热膜1更厚、使可见光透过的光学构件。作为构成基部15的材料,可举出玻璃、环烯烃聚合物、聚碳酸酯、环烯烃聚合物、及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显示部11被构成为显示驾驶辅助信息。该驾驶辅助信息透过红外线吸收体12并经由镜子13反射。然后,经由镜子13反射的驾驶辅助信息透过罩14,作为影像21而投影于风挡20。由此,移动体300内的用户200将风挡20上的影像21视觉辨认为投影在移动体300的前方(车外)的空间的虚像23。也就是说,正在驾驶移动体300的用户200能够将虚像23重叠至在移动体300的前方扩展的真实空间而看到。显示部11例如为液晶显示器(LCD:LiquidCrystal Display)。
红外线吸收体12是使可见光透过、且吸收红外线62的板状构件。投影装置10具备红外线吸收体12,由此红外线62即使透过了罩14,也能够用红外线吸收体12吸收该红外线62。由此,由红外线62引起的显示部11的破损更加不易发生。红外线吸收体12例如是在树脂中分散了红外线吸收剂而得的构件。作为该红外线吸收剂,可以使用与氧化物(A)同样的化合物。
镜子13将来自显示部11的驾驶辅助信息向风挡20反射。这样的镜子13例如为凹面镜。存在设置多个镜子13的情况,它们被称为第一镜子、第二镜子。
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体300的内部,可以设置投影装置10和隔热膜1这两者。该隔热膜1是与投影装置10的罩14分别设置的构件,并设置在仪表板的上表面。隔热膜1可以是仪表板的一部分,也可以与仪表板分体设置。通过将隔热膜1设置在仪表板的上表面,能够发现设置于罩14的隔热膜以外的构件的性能与隔热膜的性能的复合的性能。需要说明的是,隔热膜1设置在罩14的前方、且在风挡20的下端附近。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隔热膜1,参照图3A~图3C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与第1实施方式重复的构成在附图中赋予相同符号,且有时省略具体的说明。
如图3A~图3C那样地,隔热膜1可以具备红外线吸收层2、透明基材3、以及1个或2个防反射层4。红外线吸收层2与透明基材3构成层叠体1A。
防反射层4是防止射到其表面的光发生反射的层。
在隔热膜1具备1个防反射层4的情况下,防反射层4重叠于隔热膜1的单面。在图3A那样的隔热膜1的情况下,在层叠体1A的厚度方向上与红外线吸收层2不相邻的透明基材3的表面重叠了防反射层4。在投影装置10具备这样的隔热膜1的情况下,防反射层4与镜子13对置,因而能够抑制经由镜子13反射的驾驶辅助信息(可见光)在防反射层4的表面进一步发生反射。由此,能够提升可见光透过隔热膜1的效率。此外,作为由构件厚度方向的外侧与内侧之间的反射引起的重影的对策而言也有效果。
另外,在图3B那样的隔热膜1的情况下,在层叠体1A的厚度方向上与透明基材3不相邻的红外线吸收层2的表面重叠了防反射层4。若将具备这样的隔热膜1的投影装置10搭载于移动体300,则防反射层4与风挡20对置,因而透过了风挡20的自然光61不易在防反射层4的表面被反射。因此,能够抑制在防反射层4的表面反射的自然光61进入正在驾驶的用户200的眼睛,或者能够抑制虚像23变得不易看到。
另外,在如图3C那样地隔热膜1具备2个防反射层4的情况下,防反射层4重叠于隔热膜1的两面。若将具备这样的隔热膜1的投影装置10搭载于移动体300,则与透明基材3重叠的防反射层4与镜子13对置,因而能够抑制经由镜子13反射的驾驶辅助信息(可见光)在防反射层4的表面进一步发生反射。由此,能够提升可见光透过隔热膜1的效率。另外,与红外线吸收层2重叠的防反射层4与风挡20对置,因而透过了风挡20的自然光61在防反射层4的表面不易被反射。
如图3B那样地,隔热膜1在单面具有防反射层4的情况下,相比于不具有防反射层4的情况,能够使隔热膜1的防反射层4侧的面(贴合面)的光反射率成为2%以下,能够使透光率提升4%以上。另外,如图3C那样地,隔热膜1在两面具有防反射层4的情况下,相比于不具有防反射层4的情况,能够使隔热膜1的防反射层4的表面的光反射率成为1%以下,能够使透光率提升8%以上。由此,例如可以使HUD的光源的光的效率提高8%。至少在单面具有防反射层4的隔热膜1具有重影的防止效果。
防反射层4的厚度优选为0.05μm以上且0.15μm以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波长为550nm左右的光在防反射层4的表面不易被反射。由此,即使该光在防反射层4的表面轻微地发生反射,反射光也不易被用户200视觉辨认。防反射层4的厚度更优选为0.08μm以上。另外,防反射层4的厚度更优选为0.12μm以下。特别优选地,防反射层4的厚度为0.10μm。
防反射层4具备低折射率层4A。防反射层4可以仅由低折射率层4A构成,也可以具备低折射率层4A以外的任意的层。
低折射率层4A是折射率比透明基材3的折射率更低的层。低折射率层4A是含有粘结剂材料的组合物(例如,涂敷剂)的固化物。在粘结剂材料本身为低折射率的情况下,可以用粘结剂材料单体调节折射率,也可以将低折射率粒子配合于粘结剂材料。
作为粘结剂材料,例如可举出硅醇盐的水解产物、具有饱和烃或聚醚作为主链的聚合物(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热固型树脂)等。另外,在这些聚合物的结构单元内可以包含氟原子。
低折射率粒子可以包含例如选自二氧化硅微粒;以及氟化镁、氟化锂、氟化铝、氟化钙、及氟化钠等氟化物微粒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二氧化硅微粒包含中空二氧化硅微粒。
低折射率粒子可以实施用于使之变得与粘结剂材料容易相容的表面处理。
当形成低折射率层4A时,例如可以采用辊涂法、旋涂法、及浸涂法等任意的涂布方法。然后,在含有粘结剂材料的组合物的涂布后,使该组合物固化,从而得到低折射率层4A。
低折射率层4A的折射率优选为1.45以下。在低折射率层4A与空气接触的情况下,低折射率层4A的折射率越低,越接近空气的折射率(1.0),因而光在防反射层4的表面更加不易发生反射。该折射率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1.30以上。若低折射率层4A的折射率为1.30以上,则可以不用出于提高低折射率层4A的折射率的目的而使低折射率层4A成为多孔质而减小密度,因而能够确保防反射层4的机械强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将空气的折射率设为1.0、将透明基材3的折射率设为1.65的情况下,低折射率层4A的理想性的折射率为1.28,但由该折射率所规定的低折射率层4A容易成为多孔质。因此,假定低折射率层4A的密度变小、防反射层4的机械强度也降低。
如上所述,防反射层4还可以具备低折射率层4A以外的层。作为低折射率层4A以外的层,例如可举出硬涂层等。在防反射层4具备硬涂层的情况下,该硬涂层能够提升防反射层4的机械强度。硬涂层可以用任意的组成和制法来制作。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4A和图4B对本实施方式的隔热膜1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与第1实施方式重复的构成在附图中赋予相同符号,且有时省略具体的说明。
如图4A和图4B所示,隔热膜1具备红外线吸收层2、透明基材3、以及延迟值为6000nm以上的聚酯膜5。红外线吸收层2和透明基材3构成层叠体1A。在这样的隔热膜1中,将层叠体1A与聚酯膜5叠合。
聚酯膜5例如重叠在层叠体1A的单面。在如图4A那样的隔热膜1的情况下,在层叠体1A的厚度方向上与红外线吸收层2不相邻的透明基材3的表面重叠了聚酯膜5。在图4B那样的隔热膜1的情况下,在层叠体1A的厚度方向上与透明基材3不相邻的红外线吸收层2的表面重叠了聚酯膜5。
隔热膜1具备聚酯膜5,由此从显示部11出射的直线偏振光在透过隔热膜1后转变为圆偏振光。因此,能够用聚酯膜5减少所投影的虚像23的虹斑。另外,在隔着偏振光太阳镜观看所投影的虚像23的直线偏振光的情况下,该图像容易发生消隐(blackout),但聚酯膜5能够抑制消隐的发生。在此,“消隐”意指由于隔着偏振光太阳镜观看的角度而变得漆黑、画面无法看到的现象。此外,从显示部11出射的显示光通常为S偏振光成分,因而在隔着偏振光太阳镜观看所投影的虚像23的情况下,S偏振光成分被遮挡,由此亮度减少而难以视觉辨认,但通过具备聚酯膜5,视觉辨认性提升。聚酯膜5的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
作为聚酯膜5,例如能够使用超双折射率PET膜等,具体而言,可举出东洋纺公司制COSMOSHINE SRF。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隔热膜1,参照图5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与第1~3实施方式重复的构成在附图中赋予相同符号,且有时省略具体的说明。
如图5所示,隔热膜1具备红外线吸收层2、透明基材3和偏振层7。透明基材3具备第1透明基材310和第2透明基材320。红外线吸收层2与第1透明基材310构成层叠体1 A。偏振层7位于第1透明基材310与第2透明基材320之间。偏振层7经由粘合层8而重叠于在层叠体1A的厚度方向上与红外线吸收层2不相邻的第1透明基材310的表面。粘合层8被设置用于粘合第1透明基材310的表面与偏振层7的表面。优选粘合层8具有与第1透明基材310相同程度的透明性,例如可以由丙烯酸系粘接剂的干燥物或固化物形成。另外,偏振层7经由粘合层9而在层叠体1 A的厚度方向上重叠于第2透明基材320的表面。粘合层9被设置用于粘合第2透明基材320的表面与偏振层7的表面。第2透明基材320通过粘合层9而粘合至与第1透明基材310不相邻的偏振层7的表面。与粘合层8同样地形成粘合层9。
与第1~3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隔热膜1通过红外线吸收层2而具有红外线吸收性、耐擦伤性和防污性。另外,通过偏振层7,以LCD等出射偏振光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出射光波面与偏振层7的透射轴成为平行的方式,将隔热膜1设置于图像光出射窗,从而能够使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出射光的大部分透过,能够一边维持图像的亮度、一边将入射的自然光61之中的可见光64中与偏振层7的透射轴不平行的成分遮蔽,由此除了隔热膜原有的通过使自然光61之中的红外光62不易透过而具有隔热性能以外、还发挥兼具对于可见光64的隔热性能的优异效果。
具有偏振层7的隔热膜1例如可以如下那样地进行制造。首先,使具有二色性的水溶性染料、碘化钾-碘液等色素吸附于聚乙烯醇(PVA)等透明高分子膜,在单轴方向上拉伸后,进行干燥而制作偏振元件(偏振层7)。接着,使用形成粘合层8和9的适当的粘接剂(也包括粘合剂),将膜状的第1透明基材310和膜状的第2透明基材320与上述偏振元件进行粘合,利用第1透明基材310和第2透明基材320夹持上述偏振元件。其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操作,能够在第1透明基材310的表面形成红外线吸收层2从而制成隔热膜1。另外,也可以在第1透明基材310的表面形成了红外线吸收层2后,将形成了红外线吸收层2的第1透明基材310与上述偏振元件粘合。另外,也可以在第1透明基材310和第2透明基材320这两者具有红外线吸收层2。
第1透明基材310和第2透明基材320各自可以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透明基材3。具体而言,例如,第1透明基材310可以使用具有PMMA层32和PC层31的两层结构的透明基材。另外,第2透明基材320可以由PC层31形成。除此以外,第1透明基材310和第2透明基材320各自也可以使用聚乙烯醇膜、TAC膜、COP膜、PC膜等。另外,隔热膜1可以通过使用的色素而形成为碘系偏振膜、染料系偏振膜、彩色偏振膜、聚亚乙烯基偏振膜、红外偏振膜、紫外偏振膜等。
偏振层7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设为1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的范围。如果为该范围,则能够在隔热膜1的厚度(总厚度)不变得过厚的情况下具备偏振层7。偏振层7的厚度更优选设为20μm以上且130μm以下的范围,进一步优选可以设为30μm以上且110μm以下的范围。另外,具有上述偏振层7的隔热膜1中还可以具备与上述同样的防反射层4、聚酯膜5。在这种情况下,防反射层4、聚酯膜5重叠于第2透明基材320的表面(不与偏振层7对置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透明基材3由第1透明基材310和第2透明基材320构成的隔热膜1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即,透明基材3也可以仅是一层。在这种情况下,隔热膜1具有红外吸收层2、透明基材3和偏振层7。然后,红外吸收层2设置在透明基材3的一侧的单面上,偏振层7经由粘合层8而设置在透明基材3的另一侧的单面上,从而形成隔热膜1。
<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仅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各种方式之一。只要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上述实施方式就可以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
在第2实施方式中,防反射层4接触于层叠体1A的单面或两面,但在变形例中,可以在防反射层4与层叠体1A之间设置聚酯膜5。具体而言,可以在防反射层4与红外线吸收层2之间设置聚酯膜5,也可以在透明基材3与防反射层4之间设置聚酯膜5。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对具备低折射率层4A和硬涂层的防反射层4进行了说明,但防反射层4不限定于低折射率层4A与硬涂层的2层构成。在变形例中,防反射层4的层构成可以是3层以上,防反射层4也可以是由表面纳米压印方法得到的蛾眼膜。在那种情况下,可以对隔热膜1实施直接蛾眼加工,也可以用粘合剂等将经蛾眼加工过的蛾眼膜贴合至隔热膜1。需要说明的是,“蛾眼”是指具有数nm~100nm左右的直径的圆锥状的形状而具有防反射效果的结构。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而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和比较例>
以下示出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所用的成分和构件。
{透明构件}
·PCPMMA:含有聚碳酸酯的层与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层重叠而得的两层结构的膜状层叠物(厚度375μm~750μm)、
·PC:膜状的聚碳酸酯(厚度300000nm=300μm)、
·COP:膜状的环烯烃聚合物(厚度100000nm=100μm)、
·玻璃:玻璃膜(厚度1000000nm=1mm)、
·PET:膜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厚度250000nm=250μm)。
{具有红外吸收能力的氧化物(A)}
·氧化物1:氧化铯钨(CsWO3;在丙烯酸类树脂中分散了氧化物1而得的混合物的、波长550nm的光的透射率为80%且波长1000nm的光的透射率为20%,氧化物1相对于混合物的比例为30质量%)。
·氧化物2:氧化锑锡(在丙烯酸类树脂中分散了氧化物1而得的混合物的、波长550nm的光的透射率为72%且波长1000nm的光的透射率为55%,氧化物2相对于混合物的比例为30质量%)。
在上述中,将空气设为空白值。
{不含氟的丙烯酸类化合物(B)}
·6官能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的DPE6A)、
·6官能以外的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共荣化学株式会社制的PE-4A)。
{含有氟的丙烯酸类化合物(C)}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的“KY-1207”。
{光聚合引发剂}
BASF公司制的“Omnirad 127”。
{防反射层}
硬涂层与低折射率层重叠而得的防反射膜(厚度100μm,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42;松下株式会社制的“MUAR8”)。
{超双折射率层}
延迟值为7900n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东洋纺公司制COSMOSHINE SRF,厚度80μm)。
《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制备》
通过将后述表1~表3中所示的比例的成分进行混合,从而制作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
[实施例1~9]
首先,在透明基材的表面涂布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使得固化后的厚度成为5000nm。接着,使透明基材上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在紫外线下固化。由此,得到了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物即红外线吸收层与透明基材重叠而得的试验膜。在本实施例中将该试验膜作为隔热膜。
[实施例10]
首先,在透明基材的表面涂布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使得固化后的厚度成为5000nm。接着,使透明基材上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在紫外线下固化。由此,得到了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物即红外线吸收层与透明基材重叠而得的层叠体。其后,准备了硬涂层与低折射率层重叠而得的防反射膜。然后,使用OCR(硅酮系UV固化型透明粘合剂),在透明基材的背面贴合防反射膜(防反射层),得到试验膜。在本实施例中将该试验膜作为隔热膜。
[实施例11]
除了以使红外线吸收层与硬涂层相邻的方式将防反射膜(防反射层)配置于层叠体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操作,得到试验膜。在本实施例中将该试验膜作为隔热膜。
[实施例12]
首先,在透明基材的表面涂布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使得固化后的厚度成为5000nm。接着,使透明基材上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在紫外线下固化。由此,得到了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物即红外线吸收层与透明基材重叠而得的层叠体。其后,准备了硬涂层与低折射率层重叠而得的2个防反射膜(第1和第2防反射膜)。然后,以使透明基材与硬涂层相邻的方式用丙烯酸类粘合剂贴合第1防反射膜,且以使红外线吸收层与硬涂层相邻的方式用OCR(硅酮系UV固化型透明粘合剂)贴合第2防反射膜。由此,得到试验膜。在本实施例中将该试验膜作为隔热膜。
[实施例13]
除了使用延迟值为7900n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以替代防反射膜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操作,得到在层叠体的单面重叠有超双折射层的试验膜。在本实施例中将该试验膜作为隔热膜。
[实施例14]
将透明基材的厚度设为375μm,其他依照表3中记载的内容,制作隔热膜。
[实施例15]
将复合氧化物的配合量设为25质量%,其他依照表3中记载的内容,制作隔热膜。
[实施例16]
将复合氧化物的配合量设为30质量%,其他依照表3中记载的内容,制作隔热膜。
[实施例17]
将透明基材的厚度设为450μm,且将偏振层形成于透明基材的背面(PC层的表面),其他依照表3中记载的内容,制作隔热膜。
需要说明的是,偏振层使用Polatechno公司制SHC-10U的偏振板而形成。
[实施例18]
将透明基材的厚度设为750μm,其他依照表3中记载的内容,制作隔热膜。
[实施例19]
将红外吸收层作为PC层的表面,其他依照表4中记载的内容,制作隔热膜。
[比较例1]
仅准备透明基材,将该透明基材作为试验膜
[比较例2]
通过在透明基材之上用丙烯酸类粘合剂贴附偏振板(Polatechno公司制SHC-10U),从而得到在透明基材上重叠有偏振板的试验膜。
[比较例3]
首先,在透明基材的表面涂布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使得固化后的厚度成为5000nm。接着,使透明基材(PET膜)上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在紫外线下固化。由此,得到了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物即红外线吸收层与透明基材重叠而得的试验膜。
[比较例4]
首先,在透明基材的表面涂布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使得固化后的厚度成为5000nm。该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不含含有氟的丙烯酸类化合物(C)。接着,使透明基材上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在紫外线下固化。由此,得到了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物即红外线吸收层与透明基材重叠而得的试验膜。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示出实施例1~19和比较例1~4的试验膜的层构成和特征点。该层构成以从试验膜的表面朝向背面的层叠顺序进行排列。
实施例1: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MMA层+PC层)。
实施例2: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MMA层+PC层)。
实施例3: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MMA层+PC层)。
实施例4: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MMA层+PC层),丙烯酸类化合物(B)使用6官能丙烯酸酯而形成。
实施例5: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C层),透明基材仅为PC层。
实施例6: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MMA层+PC层),红外线吸收层含有约90质量%的复合氧化物。
实施例7: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MMA层+PC层),复合氧化物为ATO。
实施例8: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COP层),透明基材仅为COP层。
实施例9: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玻璃层),透明基材仅为玻璃层。
实施例10: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MMA层+PC层/防反射层。
实施例11:防反射层/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MMA层+PC层)。
实施例12:防反射层/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MMA层+PC层)/防反射层。
实施例13: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MMA层+PC层)/超双折射膜。
实施例14: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MMA层+PC层)。
实施例15: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MMA层+PC层)。
实施例16: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MMA层+PC层)。
实施例17: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MMA层+PC层)/偏振层。
实施例18: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MMA层+PC层)。
实施例19: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MMA层+PC层)。
比较例1:仅透明基材(PC层)。
比较例2:偏振板/PC层
比较例3:
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ET层)/PC层,将延迟值为4000nm的PET膜用于透明基材。
比较例4:红外线吸收层/透明基材(PMMA层+PC层)。使用不含含有氟的丙烯酸类化合物(C)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
《评价》
以下述的每个试验项目对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试验膜进行评价。将该评价结果示于后述的表1~表4。
<红外线透射率>
首先,将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试验膜设置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HitachiHigh-TechScience公司制UH4150)内。此时,以使红外线吸收层2的面朝向光源的方式设置试验膜。该设置后,对试验膜照射800~2500nm中的全波长的红外线。然后,将透过了试验膜的红外线的强度除以照射到试验膜的红外线的强度,从而算出各波长的透射率,将该透射率的平均值作为红外线透射率。需要说明的是,在比较例1中对透明基材直接照射红外线,在比较例2中以使偏振板的面朝向光源的方式设置试验膜。
<总透光率>
首先,将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试验膜设置在雾度计(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NDH4000)内。此时,以使红外线吸收层2的面朝向光源的方式设置试验膜。该设置后,依据JIS K 7361,算出总透光率。需要说明的是,在比较例1中对透明基材直接照射可见光,在比较例2中以使偏振板的面朝向光源的方式设置试验膜。
<温度上升>
准备具有内部空间(体积1000cm3)、以及连通至该内部空间的开口部的壳体。然后,在表面贴附试验膜而将该开口部封闭。在贴附试验膜时,依次排列透明基材和红外线吸收层而使试验膜的表面露出。用试验膜将壳体的开口部封闭后,测定内部空间的温度。将该温度设为试验前温度。接着,使用白炽灯泡(松下株式会社制RF100V54WD)60W型200勒克斯对透镜照射45分钟。然后,测定红外线照射刚结束后的内部空间的温度。将该温度作为试验后温度。将试验后温度与试验前温度之差设为温度上升。需要说明的是,在贴附试验膜时,在比较例1中使透明基材的表面露出,在比较例2中使偏振板的表面露出。
<耐擦伤性>
利用钢丝绒磨损试验来评价试验膜的表面的耐擦伤性。使用表面性能测定机(新东科学株式会社制的Type14DR)作为试验装置,一边施加100g/cm2的载荷、一边在速度3000mm/分钟的条件下将钢丝绒往复10次后,目视确认试验膜的表面有无损伤。钢丝绒使用日本Steel Wool株式会社制的#0000。
<耐冲击性>
试验膜的耐冲击性依据JISK5600-5-3进行评价。然后,目视确认试验膜中有无龟裂。将试验膜没有龟裂的情况设为A,将有龟裂的情况设为B。
<铅笔硬度>
基于JIS K 5600-5-4(划痕硬度)来评价试验膜的铅笔硬度。
<水接触角>
向试验膜的表面滴加水滴,测定该表面与水滴的接触角。
<防污性(指纹擦拭性)>
刚使指纹附着于试验膜中的红外线吸收层的表面后,用BEMCOT-M(旭化成株式会社制)对该表面往复抚摸10次。然后,在抚摸后的部分贴附玻璃纸粘合带(Nichiban株式会社制的“CT24”),再将该玻璃纸粘合带剥离。其后,在与试验膜表面的距离为40cm的位置,目视确认剥离玻璃纸粘合带后的部分,从而评价试验膜表面的防污性。将在剥离玻璃纸粘合带后的部分没有污垢的情况设为A,将有污垢的情况设为B。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11和12中使指纹附着于防反射层的表面,在比较例1中使指纹附着于透明基材的表面,在比较例2中使指纹附着于偏振板的表面。
<防污性(盐水擦拭性)>
向试验膜中的红外线吸收层的表面滴加盐水。盐水刚滴加后,用BEMCOT-M(旭化成株式会社制)对该表面往复抚摸10次。然后,使试验膜的表面干燥。目视确认通过该干燥是否在试验膜的表面析出盐,从而评价试验膜表面的防污性。将在试验膜的表面没有盐的析出的情况设为A,将有盐的析出的情况设为B。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11和12中向防反射层的表面滴加盐水,在比较例1中向透明基材的表面滴加盐水,在比较例2中向偏振板的表面滴加盐水。
<有无产生虹斑>
将试验膜设置在液晶画面之上,隔着偏振光太阳镜进行观看,从而评价是否在试验膜产生虹斑。将试验膜没有产生虹斑的情况设为A,将产生虹斑的情况设为B。
<有无产生消隐>
将试验膜设置在液晶画面之上,隔着偏振光太阳镜进行观看时,评价是否因观看试验膜的角度而发生消隐现象(试验膜变得漆黑的现象)。将试验膜没有产生消隐现象的情况设为A,将产生消隐现象的情况设为B。
<重影>
依次将试验膜和平面镜设置在液晶画面之上,使用照相机对映在平面镜中的虚像进行观察,从而评价重影。将没有产生重影的情况设为S,将虽然产生重影但程度良好的情况设为A,将产生重影且程度为差的情况设为B。
[表1]
Figure BDA0003527608960000291
[表2]
Figure BDA0003527608960000301
[表3]
Figure BDA0003527608960000311
[表4]
Figure BDA0003527608960000321
附图标记说明
1 隔热膜
2 红外线吸收层
3 透明基材。

Claims (15)

1.一种隔热膜,其具备:
延迟值为100nm以下的透明基材、以及
重叠于所述透明基材的红外线吸收层,
所述红外线吸收层是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物,
所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含有:
具有红外吸收能力的氧化物A、
不含氟的丙烯酸类化合物B、及
含有氟的丙烯酸类化合物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膜,其波长800nm以上且2500nm以下的红外线的透射率为30%以下,且总透光率为60%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热膜,其中,所述氧化物A含有氧化铯钨,
所述氧化铯钨相对于所述氧化物A的比例为30质量%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热膜,其中,所述丙烯酸类化合物B含有6官能丙烯酸酯,
所述6官能丙烯酸酯相对于所述丙烯酸类化合物B的比例为10质量%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热膜,其中,所述氧化物A相对于所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比例为5质量%以上且80质量%以下,
所述丙烯酸类化合物B相对于所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比例为15质量%以上且90质量%以下,
所述丙烯酸类化合物C相对于所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比例为0.1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热膜,其中,所述透明基材含有选自聚碳酸酯、环烯烃聚合物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热膜,其中,所述透明基材包含含有聚碳酸酯的层与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层的层叠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热膜,其中,所述红外线吸收层形成在所述层叠物中的、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层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热膜,其中,所述红外线吸收层的厚度为0.3μm以上且30μm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热膜,其还具备延迟值为6000nm以上的聚酯膜。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热膜,其还具备防反射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隔热膜,其中,所述防反射层具备折射率为1.45以下的低折射率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隔热膜,其中,所述防反射层的厚度为0.05μm以上且0.15μm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热膜,其应用于构成投影装置的光学系统的光学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热膜,其还具备偏振层。
CN202080062572.6A 2019-09-06 2020-09-04 隔热膜 Active CN1143647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64735.0A CN117304543A (zh) 2019-09-06 2020-09-04 隔热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3409 2019-09-06
JP2019-163409 2019-09-06
PCT/JP2020/033568 WO2021045185A1 (ja) 2019-09-06 2020-09-04 遮熱フィルム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64735.0A Division CN117304543A (zh) 2019-09-06 2020-09-04 隔热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64725A true CN114364725A (zh) 2022-04-15
CN114364725B CN114364725B (zh) 2023-10-24

Family

ID=7485326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2572.6A Active CN114364725B (zh) 2019-09-06 2020-09-04 隔热膜
CN202311264735.0A Pending CN117304543A (zh) 2019-09-06 2020-09-04 隔热膜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64735.0A Pending CN117304543A (zh) 2019-09-06 2020-09-04 隔热膜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241324B2 (zh)
KR (1) KR20220058545A (zh)
CN (2) CN114364725B (zh)
WO (1) WO20210451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3823B (zh) * 2021-04-30 2022-01-21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抗反射節能膜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WO2023058488A1 (ja) * 2021-10-05 2023-04-13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画像投影装置および画像投影方法
JP7431398B1 (ja) 2023-07-05 2024-02-15 artience株式会社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組成物、および積層体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09348A (ja) * 2006-06-30 2008-01-1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反射防止積層体
JP2012203325A (ja) * 2011-03-28 2012-10-2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6208514A1 (ja) * 2015-06-24 2016-12-29 Jx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透明成型体、それを備えた透明スクリーン、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映像投影システム
CN107003451A (zh) * 2014-12-05 2017-08-0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隔热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隔热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06102A (ja) * 2000-06-19 2002-01-09 Nof Corp 近赤外線遮蔽性減反射材およびその用途
JP4942540B2 (ja) * 2007-04-20 2012-05-30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光学フィルタ
US20180074242A1 (en) 2015-03-24 2018-03-15 Nippon Kayaku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Laminate Including Infrared Shielding Layer And Polarizing Film
JP2020095193A (ja) * 2018-12-14 2020-06-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用ゲートカバー
JP2020095191A (ja) * 2018-12-14 2020-06-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用ゲートカバー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09348A (ja) * 2006-06-30 2008-01-1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反射防止積層体
JP2012203325A (ja) * 2011-03-28 2012-10-2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003451A (zh) * 2014-12-05 2017-08-0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隔热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隔热体
WO2016208514A1 (ja) * 2015-06-24 2016-12-29 Jx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透明成型体、それを備えた透明スクリーン、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映像投影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64725B (zh) 2023-10-24
WO2021045185A1 (ja) 2021-03-11
JP7241324B2 (ja) 2023-03-17
CN117304543A (zh) 2023-12-29
JPWO2021045185A1 (zh) 2021-03-11
KR20220058545A (ko) 2022-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45502B2 (en) Anti-dazzling film
KR101401815B1 (ko) 광학 적층체, 편광판, 편광판의 제조 방법, 화상 표시 장치, 화상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의 시인성 개선 방법
CN114364725B (zh) 隔热膜
JP5531509B2 (ja)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8920889B2 (en) Optical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forming display device
TWI541534B (zh) Optical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US20110080643A1 (en) Hard-coated antiglare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same
WO2019139150A1 (ja)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20070242362A1 (en) Hard-coated antiglare film,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optical device,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KR20060129509A (ko) 반사 방지 필름의 제조방법, 반사 방지 필름, 편광판 및화상 표시 장치
JP2013195447A (ja)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1482288B1 (ko) 방현성 하드 코트 필름, 그것을 사용한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그리고 방현성 하드 코트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JP5991322B2 (ja) 画像表示装置用防眩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動画像と静止画像との共用に適した画像表示装置の黒彩感及び画像の切れの改善方法
JP2011221420A (ja) 動画像と静止画像との混用に適した液晶表示装置の黒彩感及び画像の切れの改善方法
TWI391713B (zh) 光學片材
JP200726453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257160A (ja)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096069B2 (ja)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488430B2 (ja) 動画像と静止画像との混用に適した液晶表示装置の黒彩感及び画像の切れの改善方法
JP2011221490A (ja) 動画像と静止画像との混用に適した液晶表示装置の黒彩感及び画像の切れの改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