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41696B -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41696B
CN114341696B CN202080059645.6A CN202080059645A CN114341696B CN 114341696 B CN114341696 B CN 114341696B CN 202080059645 A CN202080059645 A CN 202080059645A CN 114341696 B CN114341696 B CN 1143416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system
positive
object side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596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41696A (zh
Inventor
山下雅史
伊藤智希
栗林知宪
古井田启吾
三轮哲史
小松原阳子
渡边胜也
野中杏菜
槙田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341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416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416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416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 G02B15/145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512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 G02B15/145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511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 G02B15/145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552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more than five groups
    • G02B15/146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more than five groups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Abstract

光学系统(LS)具有满足以下条件式的透镜(L11):‑0.010<ndLZ‑(2.015‑0.0068×νdLZ),50.00<νdLZ<65.00,0.545<θgFLZ,‑0.010<θgFLZ‑(0.6418‑0.00168×νdLZ),其中,ndLZ: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νdLZ: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θgFLZ:透镜的相对部分色散。

Description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于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等摄像装置的摄像元件,正在推进高像素化。设置于使用了这种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的摄影镜头,期望是除了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单一波长的像差)以外,还良好地校正色差以使得在白色光源下没有像的渗色的、具有高分辨率的镜头。特别是,在色差的校正中,除了初级消色差以外,还期望良好地对二阶光谱进行校正。作为色差的校正手段,例如,公知有使用具有异常色散性的树脂材料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如上所述,伴随近年来的摄像元件的高像素化,期望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的摄影镜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946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光学系统具有满足以下条件式的透镜:
-0.010<ndLZ-(2.015-0.0068×νdLZ)
50.00<νdLZ<65.00
0.545<θgFLZ
-0.010<θgFLZ-(0.6418-0.00168×νdLZ)
其中,ndLZ:所述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
νdLZ:所述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θgFLZ:所述透镜的相对部分色散,在将所述透镜的对g线的折射率设为ngLZ,将所述透镜的对F线的折射率设为nFLZ,将所述透镜的对C线的折射率设为nCLZ时,通过下式进行定义,即,
θgFLZ=(ngLZ-nFLZ)/(nFLZ-nCLZ)。
本发明的光学设备构成为具备上述光学系统。
本发明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所述光学系统具有满足以下条件式的透镜的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
-0.010<ndLZ-(2.015-0.0068×νdLZ)
50.00<νdLZ<65.00
0.545<θgFLZ
-0.010<θgFLZ-(0.6418-0.00168×νdLZ)
其中,ndLZ:所述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
νdLZ:所述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θgFLZ:所述透镜的相对部分色散,在将所述透镜的对g线的折射率设为ngLZ,将所述透镜的对F线的折射率设为nFLZ,将所述透镜的对C线的折射率设为nCLZ时,通过下式进行定义,即,
θgFLZ=(ngLZ-nFLZ)/(nFLZ-nCLZ)。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2(A)、图2(B)以及图2(C)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中间距离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3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4(A)、图4(B)以及图4(C)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5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6(A)、图6(B)以及图6(C)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7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8(A)、图8(B)以及图8(C)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9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10(A)、图10(B)以及图10(C)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1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12(A)、图12(B)以及图12(C)分别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3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14(A)、图14(B)以及图14(C)分别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5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16(A)、图16(B)以及图16(C)分别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7是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18(A)、图18(B)以及图18(C)分别是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9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20(A)、图20(B)以及图20(C)分别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中间距离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1是示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相机的结构的图。
图2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根据图21对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相机(光学设备)进行说明。如图21所示,该相机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来作为摄影镜头2的数码相机。在相机1中,来自未图示的物体(被摄体)的光,通过摄影镜头2被聚光,到达摄像元件3。由此,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该摄像元件3被摄像,作为被摄体图像记录在未图示的存储器。如此,摄影者能够进行基于相机1的被摄体的摄影。另外,该相机可以是无反光镜相机,也可以是具有快速复原反光镜的单反类型的相机。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摄影镜头)LS的一例的光学系统LS(1)具有满足以下条件式(1)~(4)的透镜(L1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与其他的透镜区別,有时将满足条件式(1)~(4)的透镜称为特定透镜。
-0.010<ndLZ-(2.015-0.0068×νdLZ)…(1)
50.00<νdLZ<65.00…(2)
0.545<θgFLZ…(3)
-0.010<θgFLZ-(0.6418-0.00168×νdLZ)…(4)
其中,ndLZ:特定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
νdLZ:特定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θgFLZ:特定透镜的相对部分色散,在将特定透镜的对g线的折射率设为ngLZ,将特定透镜的对F线的折射率设为nFLZ,将特定透镜的对C线的折射率设为nCLZ时,通过下式进行定义,即,
θgFLZ=(ngLZ-nFLZ)/(nFLZ-nCLZ)
另外,特定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νdLZ通过下式进行定义,即,
νdLZ=(ndLZ-1)/(nFLZ-nCLZ)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在色差的校正中,除了初级消色差以外,还良好地对二阶光谱进行校正的光学系统以及具有该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可以是图3所示的光学系统LS(2),也可以是图5所示的光学系统LS(3),也可以是图7所示的光学系统LS(4),也可以是图9所示的光学系统LS(5),也可以是图11所示的光学系统LS(6)。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可以是图13所示的光学系统LS(7),也可以是图15所示的光学系统LS(8),也可以是图17所示的光学系统LS(9),也可以是图19所示的光学系统LS(10)。
条件式(1)规定特定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与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1),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的校正和初级色差的校正(消色差)。
当条件式(1)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进行色差的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的下限值设定为-0.00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的下限值设定为-0.001、0.000、0.003、0.005、0.007,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008。
另外,也可以将条件式(1)的上限值设定为小于0.150。由此,能够良好地进行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的校正和初级色差的校正(消色差)。此时,通过将条件式(1)的上限值设定为0.10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的上限值设定为0.080、0.060、0.050,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045。
条件式(2)规定特定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的适当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2),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的校正和初级色差的校正(消色差)。
当条件式(2)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进行色差的校正。通过将条件式(2)的下限值设定为50.5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2)的下限值设定为51.00、51.50、52.00,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52.40。
通过将条件式(2)的上限值设定为64.0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2)的上限值设定为63.00、62.50、62.00、61.50、61.00、60.00,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59.50。
条件式(3)适当地规定特定透镜的异常色散性。通过满足条件式(3),从而在色差的校正中,除了初级消色差以外,还能够良好地对二阶光谱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3)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进行色差的校正。通过将条件式(3)的下限值设定为0.547,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3)的下限值设定为0.548、0.549,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550。
条件式(4)适当地规定特定透镜的异常色散性。通过满足条件式(4),从而在色差的校正中,除了初级消色差以外,还能够良好地对二阶光谱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4)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进行色差的校正。通过将条件式(4)的下限值设定为-0.00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4)的下限值设定为-0.001。
另外,也可以将条件式(4)的上限值设定为小于0.040。由此,能够良好地进行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的校正和初级色差的校正(消色差)。此时,通过将条件式(4)的上限值设定为0.03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4)的上限值设定为0.025,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020。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也可以由由孔径光阑S、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以及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构成,前组GF具有所述特定透镜,且满足以下条件式(5)。
-10.00<|fLZ|/fF<10.00…(5)
其中,fLZ:特定透镜的焦距
fF:前组GF的焦距,此外,在光学系统LS为变倍光学系统时,是广角端状态下的前组GF的焦距
条件式(5)规定特定透镜的焦距与前组GF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5),从而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5)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对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5)的下限值设定为-9.5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5)的下限值设定为-9.00、-8.50、-8.00、-7.00、-5.00、-3.00、-1.50、-0.05、0.05,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10。
通过将条件式(5)的上限值设定为8.5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5)的上限值设定为7.50、6.50、5.00、4.00,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3.00。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也可以由孔径光阑S、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以及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构成,后组GR具有所述特定透镜,且满足以下条件式(6)。
-10.00<|fLZ|/fR<10.00…(6)
其中,fLZ:特定透镜的焦距
fR:后组GR的焦距,此外,在光学系统LS为变倍光学系统时,是广角端状态下的后组GR的焦距
条件式(6)规定特定透镜的焦距与后组GR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6),从而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6)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对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6)的下限值设定为-9.5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6)的下限值设定为-9.00、-8.50、-8.00、-7.00、-5.00、-3.00、-1.50、-0.05、0.05,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10。
通过将条件式(6)的上限值设定为8.5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6)的上限值设定为7.50、6.50、5.00、4.00,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3.00。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中,优选的是,特定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7)。
0.10<|fLZ|/f<15.00…(7)
其中,fLZ:特定透镜的焦距
f:光学系统LS的焦距,此外,在光学系统LS为变倍光学系统时,是广角端状态下的光学系统LS的焦距
条件式(7)规定特定透镜的焦距与光学系统LS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7),从而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7)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对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7)的下限值设定为0.2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7)的下限值设定为0.30、0.40、0.45,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50。
通过将条件式(7)的上限值设定为14.2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7)的上限值设定为12.00、10.00、8.50,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7.50。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中,特定透镜也可以满足以下条件式(3-1)。
0.555<θgFLZ…(3-1)
条件式(3-1)是与条件式(3)相同的式,能够得到与条件式(3)相同的效果。通过将条件式(3-1)的下限值设定为0.556,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使条件式(3-1)的下限值为0.557。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中,特定透镜也可以满足以下条件式(4-1)。
0.010<θgFLZ-(0.6418-0.00168×νdLZ)…(4-1)
条件式(4-1)是与条件式(4)相同的式,能够得到与条件式(4)相同的效果。通过将条件式(4-1)的下限值设定为0.011,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使条件式(4-1)的下限值为0.012。
另外,也可以将条件式(4-1)的上限值设定为小于0.030。由此,能够得到与条件式(4)相同的效果。此时,通过将条件式(4-1)的上限值设定为0.028,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4-1)的上限值设定为0.025、0.023,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020。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中,优选的是,特定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8)。
DLZ>0.400[mm]…(8)
其中,DLZ:特定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条件式(8)适当地规定特定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通过满足条件式(8),从而能够良好地对彗差、色差(轴上色差和倍率色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8)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对彗差、色差(轴上色差和倍率色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8)的下限值设定为0.450[mm],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8)的下限值设定为0.490[mm]、0.550[mm]、0.580[mm]、0.650[mm]、0.680[mm]、0.750[mm]、0.800[mm]、0.850[mm]、0.880[mm]、0.950[mm]、0.980[mm]、1.050[mm]、1.100[mm]、1.140[mm]、1.250[mm],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1.350[mm]。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中,优选的是,特定透镜是单透镜,或者是将两个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的所述两个透镜中的一个透镜。作为透镜的材料,相比树脂,使用玻璃时由温度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变化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作为特定透镜的材料能够使用玻璃,因此即使特定透镜为透镜面与空气接触的透镜(即,单透镜、或将两个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的所述两个透镜中的一个透镜),由温度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变化也少,因此是优选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中,优选的是,特定透镜的物体侧的透镜面和像侧的透镜面中的至少一个透镜面与空气接触。作为透镜的材料,相比树脂,使用玻璃时由温度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变化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作为特定透镜的材料能够使用玻璃,因此即使特定透镜的透镜面与空气接触,由温度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变化也少,因此是优选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中,优选的是,特定透镜为玻璃透镜。关于特定透镜,相比树脂透镜,玻璃透镜的经年变化少,由温度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变化少,因此是优选的。
接着,参照图22,对上述的光学系统LS的制造方法进行概述。首先,配置至少一个透镜(步骤ST1)。此时,以该透镜中的至少一个(特定透镜)满足上述条件式(1)~(4)等的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步骤ST2)。根据如上所述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在色差的校正中,除了初级消色差以外,还良好地对二阶光谱进行校正的光学系统。
实施例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进行说明。图1、图3、图5、图7、图9、图11、图13、图15、图17、图19是示出第1~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LS(1)~LS(10)}的结构和光焦度分配的剖视图。在第1~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1)~LS(10)的剖视图中,与“对焦”这样的文字一起用箭头示出对焦透镜组从无限远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移动方向。在第2~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2)~LS(9)的剖视图中,用箭头示出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的各透镜组的沿着光轴的移动方向。
在这些图1、图3、图5、图7、图9、图11、图13、图15、图17、图19中,通过标号G与数字的组合来表示各透镜组,通过标号L与数字的组合来表示各透镜。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标号、数字的种类和位数变大而变得复杂化,因此对每个实施例分别独立地使用标号与数字的组合来表示透镜组等。因此,即使在实施例间使用相同的标号与数字的组合,也不意味着是相同的结构。
以下虽然示出表1~表10,但是其中,表1是示出第1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2是示出第2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3是示出第3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4是示出第4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5是示出第5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6是示出第6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7是示出第7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8是示出第8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9是示出第9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10是示出第10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在各实施例中,作为像差特性的计算对象,选择d线(波长λ=587.6nm),g线(波长λ=435.8nm),C线(波长λ=656.3nm),F线(波长λ=486.1nm)。
在[全体参数]的表中,f表示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FNО表示F值,2ω表示视场角(单位为°(度),ω为半视场角),Y表示像高。TL表示在无限远对焦时的光轴上的从透镜最前面到透镜最终面为止的距离上加上BF的距离,BF表示无限远对焦时的光轴上的从透镜最终面到像面I为止的距离(后焦距)。fF表示前组的焦距,fR表示后组的焦距。另外,在光学系统为变倍光学系统时,这些值在广角端(W)、中间焦距(M)、远焦端(T)的各变倍状态下分别示出。
在[透镜参数]的表中,面编号表示沿着光线行进方向的从物体侧起的光学面的顺序,R表示各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使曲率中心位于像侧的面为正的值),D表示从各光学面到下一个光学面(或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即面间隔,nd表示光学构件的材料的对d线的折射率,νd表示光学构件的材料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θgF表示光学构件的材料的相对部分色散。曲率半径的“∞”表示平面或开口,(光圈S)表示孔径光阑S。省略空气的折射率nd=1.00000的记载。在光学面为非球面时,对面编号附上*标记,在曲率半径R的栏中示出近轴曲率半径。
将光学构件的材料的对g线(波长λ=435.8nm)的折射率设为ng,将光学构件的材料的对F线(波长λ=486.1nm)的折射率设为nF,将光学构件的材料的对C线(波长λ=656.3nm)的折射率设为nC。此时,光学构件的材料的相对部分色散θgF通过下式(A)进行定义。
θgF=(ng-nF)/(nF-nC)…(A)
在[非球面数据]的表中,关于[透镜参数]中所示的非球面,通过下式(B)示出其形状。X(y)表示从非球面的顶点处的切面到高度y处的非球面上的位置为止的沿着光轴方向的距离(凹陷量),R表示基准球面的曲率半径(近轴曲率半径),κ表示圆锥常数,Ai表示第i次的非球面系数。“E-n”表示“×10-n”。例如,1.234E-05=1.234×10-5。另外,2次非球面系数A2为0,省略其记载。
X(y)=(y2/R)/{1+(1-κ×y2/R2)1/2}+A4×y4+A6×y6+A8×y8+A10×y10+A12×y12…(B)
在光学系统不是变倍光学系统时,作为[近距离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f表示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β表示摄影倍率。另外,在[近距离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的表中,示出与各焦距和摄影倍率对应的、在[透镜参数]中面间隔成为“可变”的面编号下的面间隔。
在光学系统为变倍光学系统时,作为[变倍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示出与广角端(W)、中间焦距(M)、远焦端(T)的各变倍状态对应的、在[透镜参数]中面间隔成为“可变”的面编号下的面间隔。
在[透镜组数据]的表中,示出各透镜组的各自的始面(最靠物体侧的面)和焦距。
在[条件式对应值]的表中,示出与各条件式对应的值。
以下,在所有的参数值中,虽然对所记载的焦距f、曲率半径R、面间隔D、其他的长度等,在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一般使用“mm”,但是即使对光学系统进行比例放大或比例缩小也能够得到相同的光学性能,因此并不限定于此。
到此为止的表的说明在所有的实施例中相同,以下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例)
使用图1~图2及表1对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3透镜组G3内。附加在各透镜组记号中的标号(+)或(-)表示各透镜组的光焦度,这在以下的所有实施例中都相同。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以及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3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4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1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5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6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7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8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在第3透镜组G3中的(接合透镜的)负透镜L33与正透镜L34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S。在第3透镜组G3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本实施例中,第3透镜组G3的正透镜L32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特定透镜。
在本实施例中,正弯月形透镜L11、正透镜L12、由正透镜L13和负透镜L14构成的接合透镜、由正弯月形透镜L21和负透镜L2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透镜L31以及由正透镜L32和负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正透镜L34、由负透镜L35和正透镜L36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由负透镜L37和正透镜L38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1,示出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1)
[全体参数]
[透镜参数]
[近距离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透镜组数据]
[条件式对应值]
<正透镜L32(fLZ=65.904)>
条件式(1)ndLZ-(2.015-0.0068×νdLZ)=0.013
条件式(2)νdLZ=55.27
条件式(3)、(3-1)θgFLZ=0.5607
条件式(4)、(4-1)θgFLZ-(0.6418-0.00168×νdLZ)=0.0118
条件式(5)|fLZ|/fF=0.359
条件式(7)|fLZ|/f=0.647
条件式(8)DLZ=7.434
图2(A)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B)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C)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极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在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中,FNO表示F值,Y表示像高。在中间距离对焦时或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中,NA表示数值孔径,Y表示像高。另外,在球面像差图中示出与最大口径对应的F值或数值孔径的值,在像散图和畸变图中示出像高的最大值,在彗差图中示出各像高的值。d表示d线(波长λ=587.6nm),g表示g线(波长λ=435.8nm),C表示C线(波长λ=656.3nm),F表示F线(波长λ=486.1nm)。在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虚线表示子午像面。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各实施例的像差图中,也使用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2实施例)
使用图3~图4及表2对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5透镜组G1~G5分别向由图3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的正弯月形透镜L13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特定透镜。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以及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4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负弯月形透镜L21是在玻璃制透镜主体的物体侧的面设置树脂层而构成的混合型透镜。树脂层的物体侧的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21为复合型的非球面透镜。在后述的[透镜参数]中,面编号6表示树脂层的物体侧的面,面编号7表示树脂层的像侧的面和透镜主体的物体侧的面(两者接合的面),面编号8表示透镜主体的像侧的面。
第3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以及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孔径光阑S配置于正透镜L31的物体侧附近,在进行变倍时,与第3透镜组G3一起移动。
第4透镜组G4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2构成的接合透镜、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3以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4构成。第4透镜组G4构成能够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防抖透镜组,对由于手抖等引起的成像位置的位移(像面I上的像抖)进行校正。另外,在负透镜L44的像侧附近,配置有固定光圈(扩口光圈)Sa。
第5透镜组G5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1以及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2和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
在本实施例中,由负弯月形透镜L11和正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弯月形透镜L13、负弯月形透镜L21、负透镜L22以及由正透镜L23和负透镜L24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正透镜L31、由正透镜L32和负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由负透镜L41和正弯月形透镜L4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弯月形透镜L43、负透镜L44、正透镜L51以及由正透镜L52和负弯月形透镜L5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2,示出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2)
[全体参数]
变倍比=7.350
[透镜参数]
/>
[非球面数据]
第6面
κ=1.000、A4=5.49E-06、A6=-3.19E-08A8=1.01E-10、A10=-1.80E-13、A12=0.00E+00[变倍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透镜组数据]
/>
[条件式对应值]
<正弯月形透镜L13(fLZ=135.752)>
条件式(1)ndLZ-(2.015-0.0068×νdLZ)=0.027
条件式(2)νdLZ=56.09
条件式(3)、(3-1)θgFLZ=0.5512
条件式(4)、(4-1)θgFLZ-(0.6418-0.00168×νdLZ)=0.0036
条件式(5)|fLZ|/fF=-6.443
条件式(7)|fLZ|/f=7.314
条件式(8)DLZ=4.950
图4(A)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4(B)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4(C)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3实施例)
使用图5~图6及表3对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4透镜组G1~G4分别向由图5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的正弯月形透镜L13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特定透镜。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以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4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2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构成。第3透镜组G3构成能够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防抖透镜组,对由于手抖等引起的成像位置的位移(像面I上的像抖)进行校正。孔径光阑S配置于正透镜L31的物体侧附近,在进行变倍时,与第3透镜组G3一起移动。正透镜L31的两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1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正透镜L5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在第5透镜组G5与像面I之间,配置有光学滤光片FL。作为光学滤光片FL,例如,能够使用NC滤光片(中性滤色片)、滤色片、偏振滤光片、ND滤光片(衰减滤光片)、IR滤光片(红外截止滤光片)等。
在本实施例中,由负弯月形透镜L11和正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弯月形透镜L13、负弯月形透镜L21、负弯月形透镜L22、正透镜L23以及负透镜L24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正透镜L31、由正弯月形透镜L32和负弯月形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正透镜L34、负弯月形透镜L41以及正透镜L51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3,示出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3)
[全体参数]
变倍比=32.853
[透镜参数]
/>
[非球面数据]
第15面
κ=0.896、A4-1.84310E-04、A6=-1.16172E-06
A8=0.00000E+00、A10=0.00000E+00、A12=0.00000E+00第16面
κ=1.000、A4=1.84659E-04、A6=-7.65864E-07
A8=4.06410E-08、A10=0.00000E+00、A12=0.00000E+00第24面
κ=2.716、A4=-3.76188E-05、A6=-3.07675E-07
A8=0.00000E+00、A10=0.00000E+00、A12=0.00000E+00[变倍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透镜组数据]
[条件式对应值]
<正弯月形透镜L13(fLZ=61.845)>
条件式(1)ndLZ-(2.015-0.0068×νdLZ)=0.016
条件式(2)νdLZ=59.30
条件式(3)、(3-1)θgFLZ=0.5583
条件式(4)、(4-1)θgFLZ-(0.6418-0.00168×νdLZ)=0.0161条件式(5)|fLZ|/fF=-8.258
条件式(7)|fLZ|/f=13.954
条件式(8)DLZ=2.650
图6(A)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6(B)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6(C)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4实施例)
使用图7~图8及表4对第4实施例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4)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5透镜组G1~G5分别向由图7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2、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3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4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的负弯月形透镜L11、负弯月形透镜L12以及负透镜L13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特定透镜。负弯月形透镜L11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12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1以及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2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孔径光阑S配置于正弯月形透镜L23的像侧附近,在进行变倍时,与第2透镜组G2一起移动。
第3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1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构成。正透镜L32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4透镜组G4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1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
第5透镜组G5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1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正弯月形透镜L51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负弯月形透镜L11、负弯月形透镜L12、负透镜L13、正透镜L14、正弯月形透镜L21以及由负弯月形透镜L22和正弯月形透镜L2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由负透镜L31和正透镜L3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透镜L33、负透镜L41以及正弯月形透镜L51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4,示出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4)
[全体参数]
变倍比=2.018
[透镜参数]
[非球面数据]
第2面
κ=0.000、A4=-9.16E-07、A6=3.00E-08
A8=-1.16E-10、A10=1.53E-13、A12=0.00E+00
第4面
κ=0.000、A4=3.15E-05、A6=-2.15E-08
A8=4.46E-10、A10=-1.10E-12、A12=2.22E-15
第17面
κ=1.000、A4=5.91E-05、A6=1.04E-07
A8=3.02E-09、A10=-4.09E-11、A12=0.00E+00
第23面
κ=1.000、A4=3.06E-05、A6=2.73E-08
A8=-4.72E-11、A10=7.08E-13、A12=0.00E+00
[变倍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透镜组数据]
[条件式对应值]
<负弯月形透镜L11(fLZ=-28.041)>
条件式(1)ndLZ-(2.015-0.0068×νdLZ)=0.041
条件式(2)νdLZ=54.80
条件式(3)、(3-1)θgFLZ=0.5501
条件式(4)、(4-1)θgFLZ-(0.6418-0.00168×νdLZ)=0.0004
条件式(5)|fLZ|/fF=2.273
条件式(7)|fLZ|/f=1.945
条件式(8)DLZ=3.000
<负弯月形透镜L12(fLZ=-144.389)>
条件式(1)ndLZ-(2.015-0.0068×νdLZ)=0.041
条件式(2)νdLZ=54.80
条件式(3)、(3-1)θgFLZ=0.5501
条件式(4)、(4-1)θgFLZ-(0.6418-0.00168×νdLZ)=0.0004
条件式(5)|fLZ|/fF=11.705
条件式(7)|fLZ|/f=10.013
条件式(8)DLZ=2.900
<负透镜L13(fLZ=-38.375)>
条件式(1)ndLZ-(2.015-0.0068×νdLZ)=0.041
条件式(2)νdLZ=54.80
条件式(3)、(3-1)θgFLZ=0.5501
条件式(4)、(4-1)θgFLZ-(0.6418-0.00168×νdLZ)=0.0004
条件式(5)|fLZ|/fF=3.111
条件式(7)|fLZ|/f=2.661
条件式(8)DLZ=1.900
图8(A)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8(B)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8(C)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5实施例)
使用图9~图10及表5对第5实施例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5)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2透镜组G2和第4透镜组G4分别向由图9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3以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4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2透镜组G2的负弯月形透镜L21、负透镜L22以及负透镜L24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特定透镜。
第3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平凸形状的正透镜L3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3、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4以及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5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6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孔径光阑S配置于正透镜L31的物体侧附近,在进行变倍时,与第3透镜组G3一起移动。
第4透镜组G4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1以及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2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
第5透镜组G5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1、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2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53构成的接合透镜、凹面朝向像侧的平凹形状的负透镜L54、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5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6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第5透镜组G5的由正透镜L52和负透镜L53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负透镜L54,构成能够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防抖透镜组(部分组),对由于手抖等引起的成像位置的位移(像面I上的像抖)进行校正。
在本实施例中,由负弯月形透镜L11和正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弯月形透镜L13、负弯月形透镜L21、负透镜L22、正弯月形透镜L23以及负透镜L24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正透镜L31、正透镜L32、正弯月形透镜L33、负透镜L34、由正透镜L35和负透镜L36构成的接合透镜、正透镜L41、由负弯月形透镜L42和正弯月形透镜L43构成的接合透镜、负弯月形透镜L51、由正透镜L52和负透镜L53构成的接合透镜、负透镜L54、正透镜L55以及正弯月形透镜L56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5,示出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5)
[全体参数]
变倍比=2.745
[透镜参数]
/>
[变倍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透镜组数据]
/>
[条件式对应值]
<负弯月形透镜L21(fLZ=-92.166)>
条件式(1)ndLZ-(2.015-0.0068×νdLZ)=0.041
条件式(2)νdLZ=54.80
条件式(3)、(3-1)θgFLZ=0.5501
条件式(4)、(4-1)θgFLZ-(0.6418-0.00168×νdLZ)=0.0004条件式(5)|fLZ|/fF=-1.062
条件式(7)|fLZ|/f=1.291
条件式(8)DLZ=2.400
<负透镜L22(fLZ=-93.285)>
条件式(1)ndLZ-(2.015-0.0068×νdLZ)=0.016
条件式(2)νdLZ=59.30
条件式(3)、(3-1)θgFLZ=0.5584
条件式(4)、(4-1)θgFLZ-(0.6418-0.00168×νdLZ)=0.0162条件式(5)|fLZ|/fF=-1.075
条件式(7)|fLZ|/f=1.307
条件式(8)DLZ=2.000
<负透镜L24(fLZ=-103.650)>
条件式(1)ndLZ-(2.015-0.0068×νdLZ)=0.016
条件式(2)νdLZ=59.30
条件式(3)、(3-1)θgFLZ=0.5584
条件式(4)、(4-1)θgFLZ-(0.6418-0.00168×νdLZ)=0.0162条件式(5)|fLZ|/fF=-1.195
条件式(7)|fLZ|/f=1.452
条件式(8)DLZ=2.200
图10(A)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0(B)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0(C)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6实施例)
使用图11~图12及表6对第6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7)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5透镜组G1~G5分别向由图11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3构成。负弯月形透镜L2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负透镜L21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3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4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5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孔径光阑S配置于正透镜L31的物体侧附近,在进行变倍时,与第3透镜组G3一起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3透镜组G3的正透镜L31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特定透镜。正透镜L3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4透镜组G4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2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第5透镜组G5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正透镜L42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5透镜组G5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51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正透镜L51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由负弯月形透镜L11和正弯月形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负透镜L21、负透镜L22以及正弯月形透镜L23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正透镜L31、由正透镜L32和负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由负弯月形透镜L34和正弯月形透镜L35构成的接合透镜、负弯月形透镜L41、正透镜L42以及负透镜L51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6,示出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6)
[全体参数]
变倍比=2.747
[透镜参数]
[非球面数据]
第5面
κ=0.000、A4=2.68E-05、A6=3.48E-08
A8=1.69E-10、A10=0.00E+00、A12=0.00E+00
第11面
κ=1.000、A4=-9.83E-07、A6=-4.69E-09
A8=2.28E-10、A10=-1.34E-12、A12=0.00E+00
第22面
κ=1.000、A4=2.57E-05、A6=-7.85E-09
A8=1.82E-10、A10=-5.72E-13、A12=0.00E+00
第24面
κ=1.000、A4=-2.86E-06、A6=3.10E-08
A8=-9.24E-11、A10=2.91E-13、A12=0.00E+00
[变倍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透镜组数据]
[条件式对应值]
<正透镜L31(fLZ=45.174)>
条件式(1)ndLZ-(2.015-0.0068×νdLZ)=0.041
条件式(2)νdLZ=54.80
条件式(3)、(3-1)θgFLZ=0.5501
条件式(4)、(4-1)θgFLZ-(0.6418-0.00168×νdLZ)=0.0004
条件式(6)|fLZ|/fR=1.394
条件式(7)|fLZ|/f=1.827
条件式(8)DLZ=3.765
图12(A)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2(B)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2(C)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7实施例)
使用图13~图14及表7对第7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7)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G6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7透镜组G7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7透镜组G1~G7分别向由图13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4构成。负弯月形透镜L2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3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1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构成。孔径光阑S配置于正弯月形透镜L31的物体侧附近,在进行变倍时,与第3透镜组G3一起移动。正弯月形透镜L3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4透镜组G4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2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1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2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5透镜组G5与第6透镜组G6以不同的移动量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
第6透镜组G6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61构成。正弯月形透镜L61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7透镜组G7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7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72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73构成。在第7透镜组G7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本实施例中,第7透镜组G7的负弯月形透镜L73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特定透镜。负透镜L72的物体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由负弯月形透镜L11和正弯月形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弯月形透镜L13、负弯月形透镜L21、负透镜L22、正透镜L23以及负弯月形透镜L24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正弯月形透镜L31、正透镜L32、由负弯月形透镜L41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2构成的接合透镜、负弯月形透镜L5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2、正弯月形透镜L61、正弯月形透镜L71、负透镜L72以及负弯月形透镜L73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7,示出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7)
[全体参数]
变倍比=2.743
[透镜参数]
/>
[非球面数据]
第6面
κ=1.000、A4=5.28E-06、A6=-5.42E-09
A8=1.33E-11、A10=-2.05E-14、A12=2.05E-17
第15面
κ=1.000、A4=-4.56E-06、A6=-1.40E-10
A8=-8.81E-13、A10=-8.43E-15、A12=0.00E+00
第27面
κ=1.000、A4=1.10E-05、A6=-2.36E-08
A8=1.43E-10、A10=-5.03E-13、A12=7.52E-16
第30面
κ=1.000、A4=-2.11E-06、A6=-2.12E-08
A8=3.23E-11、A10=-8.72E-14、A12=0.00E+00
[变倍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透镜组数据]
[条件式对应值]
<负弯月形透镜L73(fLZ=-102.373)>
条件式(1)ndLZ-(2.015-0.0068×νdLZ)=0.013
条件式(2)νdLZ=55.27
条件式(3)、(3-1)θgFLZ=0.5607
条件式(4)、(4-1)θgFLZ-(0.6418-0.00168×νdLZ)=0.0118
条件式(5)|fLZ|/fR=3.576
条件式(7)|fLZ|/f=4.136
条件式(8)DLZ=1.400
图14(A)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4(B)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4(C)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8实施例)
使用图15~图16及表8对第8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8)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5透镜组G1~G5分别向由图15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3透镜组G3内。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4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负弯月形透镜L2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24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3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2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构成。在第3透镜组G3中的正透镜L31与(接合透镜的)负弯月形透镜L32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S。
第4透镜组G4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1和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2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3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4透镜组G4的负透镜L43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特定透镜。
第5透镜组G5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1以及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2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5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正透镜L5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由负弯月形透镜L11和正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弯月形透镜L13、负弯月形透镜L21、负透镜L22、正透镜L23、负弯月形透镜L24以及正透镜L31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由负弯月形透镜L32和正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正透镜L34、由正弯月形透镜L41和负弯月形透镜L42构成的接合透镜、负透镜L43、正透镜L51以及由正透镜L52和负透镜L5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8,示出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8)
[全体参数]
变倍比=4.708
[透镜参数]
/>
[非球面数据]
第6面
κ=1.000、A4=-3.63E-06、A6=-9.23E-09
A8=2.66E-11、A10=-7.08E-14、A12=0.00E+00
第13面
κ=1.000、A4=-1.30E-05、A6=-9.67E-09
A8=-4.06E-11、A10=0.00E+00、A12=0.00E+00
第27面
κ=1.000、A4=-1.50E-05、A6=9.99E-09
A8=-2.45E-11、A10=3.21E-14、A12=0.00E+00
[变倍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透镜组数据]
[条件式对应值]
<负透镜L43(fLZ=-76.021)>
条件式(1)ndLZ-(2.015-0.0068×νdLZ)=0.021
条件式(2)νdLZ=52.63
条件式(3)、(3-1)θgFLZ=0.5546
条件式(4)、(4-1)θgFLZ-(0.6418-0.00168×νdLZ)=0.0012
条件式(6)|fLZ|/fR=1.134
条件式(7)|fLZ|/f=3.075
条件式(8)DLZ=1.200
图16(A)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6(B)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6(C)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9实施例)
使用图17~图18及表9对第9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9)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G6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6透镜组G1~G6分别向由图17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4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2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4构成。孔径光阑S配置于正透镜L31的物体侧附近,在进行变倍时,与第3透镜组G3一起移动。第3透镜组G3的由负弯月形透镜L32和正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能够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防抖透镜组(部分组),对由于手抖等引起的成像位置的位移(像面I上的像抖)进行校正。
第4透镜组G4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1和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2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3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4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正透镜L44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5透镜组G5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1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52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5透镜组G5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负透镜L52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6透镜组G6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61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62构成。在第6透镜组G6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本实施例中,第6透镜组G6的负弯月形透镜L61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特定透镜。负弯月形透镜L61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负弯月形透镜L11、正透镜L12、正弯月形透镜L13、负弯月形透镜L21、负透镜L22、正透镜L23以及负弯月形透镜L24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正透镜L31、由负弯月形透镜L32和正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负弯月形透镜L34、由正透镜L41和负弯月形透镜L42构成的接合透镜、由负弯月形透镜L43和正透镜L44构成的接合透镜、由正透镜L51和负透镜L52构成的接合透镜、负弯月形透镜L61以及正透镜L62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9,示出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9)
[全体参数]
变倍比=7.848
[透镜参数]
/>
[非球面数据]
第28面
κ=1.000、A4=2.96E-05、A6=-1.43E-07
A8=1.92E-09、A10=-1.38E-11、A12=3.3122E-14第31面
κ=1.000、A4=-5.38E-06、A6=1.47E-07
A8=-2.09E-09、A10=1.45E-11、A12=-3.5486E-14第33面
κ=1.000、A4=-2.59E-06、A6=-1.89E-08
A8=8.54E-11、A10=-2.37E-13、A12=0.00E+00
[变倍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透镜组数据]
[条件式对应值]
<负弯月形透镜L61(fLZ=-120.581)>
条件式(1)ndLZ-(2.015-0.0068×νdLZ)=0.041
条件式(2)νdLZ=54.80
条件式(3)、(3-1)θgFLZ=0.5501
条件式(4)、(4-1)θgFLZ-(0.6418-0.00168×νdLZ)=0.0004条件式(6)|fLZ|/fR=4.639
条件式(7)|fLZ|/f=4.878
条件式(8)DLZ=1.400
图18(A)是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8(B)是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8(C)是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10实施例)
使用图19~图20及表10对第10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10)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以不同的移动量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3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4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5构成。孔径光阑S配置于负弯月形透镜L15的像侧附近,在进行对焦时,与第1透镜组G1一起移动。负透镜L11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1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2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1、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2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构成。在第3透镜组G3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本实施例中,第3透镜组G3的负弯月形透镜L32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特定透镜。正弯月形透镜L31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在第3透镜组G3与像面I之间,配置有防护玻璃CV。
在本实施例中,负透镜L11、正透镜L12、由正透镜L13和负透镜L14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负弯月形透镜L15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正透镜L21、负弯月形透镜L22、正弯月形透镜L31、负弯月形透镜L32以及正透镜L33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10,示出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10)
[全体参数]
[透镜参数]
/>
[非球面数据]
第2面
κ=1.000、A4=1.39250E-05、A6=3.07014E-09
A8=-6.46165E-12、A10=0.00000E+00、A12=0.00000E+00第16面
κ=1.000、A4=-1.14801E-05、A6=-6.50435E-09
A8=-1.06124E-10、A10=0.00000E+00、A12=0.00000E+00[近距离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透镜组数据]
/>
[条件式对应值]
<负弯月形透镜L32(fLZ=-28.060)>
条件式(1)ndLZ-(2.015-0.0068×νdLZ)=0.041
条件式(2)νdLZ=54.80
条件式(3)、(3-1)θgFLZ=0.5501
条件式(4)、(4-1)θgFLZ-(0.6418-0.00168×νdLZ)=0.0004
条件式(6)|fLZ|/fR=0.682
条件式(7)|fLZ|/f=0.482
条件式(8)DLZ=1.200
图20(A)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0(B)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0(C)是第2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极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2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根据上述各实施例,能够实现在色差的校正中,除了初级消色差以外,还良好地对二阶光谱进行校正的光学系统。
此处,上述各实施例示出本申请发明的一具体例,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能够在不损坏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光学性能的范围内适当采用以下的内容。
对焦透镜组表示被进行对焦时变化的空气间隔分离的、具有至少一个透镜的部分。即,也可以是使单独或多个透镜组、或者部分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的对焦透镜组。该对焦透镜组还能够适用于自动对焦,也适合于自动对焦用的(使用了超声波电机等的)电机驱动。
在第8~第11实施例中,虽然示出了具有防抖功能的结构,但是本申请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是不具有防抖功能的结构。另外,关于不具有防抖功能的其他的实施例,也可以是具有防抖功能的结构。
透镜面可以由球面或平面形成,也可以由非球面形成。在透镜面为球面或平面时,透镜加工和组装调整变得容易,防止由加工和组装调整的误差引起的光学性能的劣化,因此是优选的。另外,即使在像面偏移的情况下,描绘性能的劣化也少,因此是优选的。
在透镜面为非球面时,非球面也可以是基于研磨加工的非球面、通过模具将玻璃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玻璃模铸非球面、在玻璃的表面将树脂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复合型非球面中的任意一个。另外,透镜面也可以是衍射面,也可以使透镜为折射率分布型透镜(GRIN透镜)或塑料透镜。
在各透镜面上,为了减轻眩光和重影并实现对比度高的光学性能,也可以施加在宽波长区域中具有高透射率的增透膜。由此,能够减轻眩光和重影,实现高对比度的高光学性能。
标号说明
G1 第1透镜组 G2 第2透镜组
G3 第3透镜组 G4 第4透镜组
G5 第5透镜组
I 像面 S 孔径光阑

Claims (9)

1.一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由孔径光阑、相比所述孔径光阑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以及相比所述孔径光阑配置于像侧的后组构成,
所述前组具有满足以下条件式的透镜:
-0.010<ndLZ-(2.015-0.0068×νdLZ)
50.00<νdLZ<65.00
0.545<θgFLZ
-0.010<θgFLZ-(0.6418-0.00168×νdLZ)
-10.00<|fLZ|/fF<10.00
其中,ndLZ:所述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
νdLZ:所述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θgFLZ:所述透镜的相对部分色散,在将所述透镜的对g线的折射率设为ngLZ,将所述透镜的对F线的折射率设为nFLZ,将所述透镜的对C线的折射率设为nCLZ时,通过下式进行定义,即,
θgFLZ=(ngLZ-nFLZ)/(nFLZ-nCLZ)
fLZ:所述透镜的焦距
fF:所述前组的焦距,此外,在所述光学系统为变倍光学系统时,是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前组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0.10<|fLZ|/f<15.00
其中,fLZ:所述透镜的焦距
f: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此外,在所述光学系统为变倍光学系统时,是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0.555<θgFLZ。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0.010<θgFLZ-(0.6418-0.00168×νdLZ)。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DLZ>0.400[mm]
其中,DLZ:所述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透镜是单透镜,或者是将两个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的所述两个透镜中的一个透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透镜的物体侧的透镜面和像侧的透镜面中的至少一个透镜面与空气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透镜为玻璃透镜。
9.一种光学设备,构成为具备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
CN202080059645.6A 2019-08-30 2020-08-26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Active CN1143416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7742 2019-08-30
JP2019-157742 2019-08-30
PCT/JP2020/032107 WO2021039815A1 (ja) 2019-08-30 2020-08-26 光学系、光学機器、およ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41696A CN114341696A (zh) 2022-04-12
CN114341696B true CN114341696B (zh) 2023-12-29

Family

ID=74684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59645.6A Active CN114341696B (zh) 2019-08-30 2020-08-26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69055A1 (zh)
JP (2) JPWO2021039815A1 (zh)
CN (1) CN114341696B (zh)
WO (1) WO2021039815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89599A (zh) * 2017-03-31 2018-10-23 Hoya株式会社 光学玻璃和光学元件
CN109477950A (zh) * 2016-07-27 2019-03-15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08525B2 (ja) * 2002-12-25 2010-07-2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光路折り曲げズーム光学系
JP5358902B2 (ja) * 2006-12-19 2013-12-04 株式会社ニコン 防振機能を有する変倍光学系、撮像装置
JP2015108811A (ja) * 2013-10-22 2015-06-1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単焦点距離レンズ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6365984B2 (ja) * 2014-02-13 2018-08-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投写光学系及びプロジェクション装置
JP6775874B2 (ja) * 2015-02-20 2020-10-28 株式会社オハラ 光学ガラス、プリフォーム及び光学素子
JP2016212288A (ja) * 2015-05-11 2016-12-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JP6606568B2 (ja) * 2017-03-31 2019-11-13 Hoya株式会社 光学ガラスおよび光学素子
JP6847068B2 (ja) * 2018-02-28 2021-03-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847067B2 (ja) * 2018-02-28 2021-03-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7150475B2 (ja) * 2018-05-24 2022-10-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7137384B2 (ja) * 2018-07-13 2022-09-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7950A (zh) * 2016-07-27 2019-03-15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8689599A (zh) * 2017-03-31 2018-10-23 Hoya株式会社 光学玻璃和光学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41696A (zh) 2022-04-12
WO2021039815A1 (ja) 2021-03-04
US20220269055A1 (en) 2022-08-25
JPWO2021039815A1 (zh) 2021-03-04
JP2023182830A (ja) 202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05980B (zh)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3741017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12867953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0058391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08139572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08369329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WO2018074413A1 (ja)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CN113589500A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JP6354257B2 (ja) 変倍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CN108139571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08604003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09983385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和摄像设备
CN112840258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3348399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1465881B (zh)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3366362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2136068B (zh)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3056693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4270237A (zh)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14270238A (zh)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JP6354256B2 (ja) 変倍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CN111480103B (zh)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1512203B (zh)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4341696B (zh)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09952523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和摄像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