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70238A -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70238A
CN114270238A CN202080059108.1A CN202080059108A CN114270238A CN 114270238 A CN114270238 A CN 114270238A CN 202080059108 A CN202080059108 A CN 202080059108A CN 114270238 A CN114270238 A CN 1142702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system
positive lens
positive
conditional expre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591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雅史
伊藤智希
栗林知宪
古井田启吾
三轮哲史
小松原阳子
渡边胜也
野中杏菜
槙田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270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02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 G02B15/145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552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451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 G02B15/145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512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Abstract

光学系统(LS)具有孔径光阑(S)以及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且满足以下条件式的正透镜(L4):‑0.010<ndP1‑(2.015‑0.0068×νdP1),50.00<νdP1<65.00,0.545<θgFP1,‑0.010<θgFP1‑(0.6418‑0.00168×νdP1),其中,ndP1:正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νdP1: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θgFP1:正透镜的相对部分色散。

Description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及变倍光学系 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于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等摄像装置的摄像元件,正在推进高像素化。设置于使用了这种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的摄影镜头,期望是除了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单一波长的像差)以外,还良好地校正色差以使得在白色光源下没有像的渗色的、具有高分辨率的镜头。特别是,在色差的校正中,除了初级消色差以外,还期望良好地对二阶光谱进行校正。作为色差的校正手段,例如,公知有使用具有异常色散性的树脂材料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如上所述,伴随近年来的摄像元件的高像素化,期望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的摄影镜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946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光学系统,具有孔径光阑以及相比所述孔径光阑配置于物体侧且满足以下条件式的正透镜:
-0.010<ndP1-(2.015-0.0068×νdP1)
50.00<νdP1<65.00
0.545<θgFP1
-0.010<θgFP1-(0.6418-0.00168×νdP1)
其中,ndP1:所述正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
νdP1: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θgFP1:所述正透镜的相对部分色散,在将所述正透镜的对g线的折射率设为ngP1,将所述正透镜的对F线的折射率设为nFP1,将所述正透镜的对C线的折射率设为nCP1时,通过下式进行定义,即,
θgFP1=(ngP1-nFP1)/(nFP1-nCP1)。
本发明的光学设备构成为具备上述光学系统。
本发明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如下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所述光学系统具有孔径光阑以及相比所述孔径光阑配置于物体侧且满足以下条件式的正透镜,即,
-0.010<ndP1-(2.015-0.0068×νdP1)
50.00<νdP1<65.00
0.545<θgFP1
-0.010<θgFP1-(0.6418-0.00168×νdP1)
其中,ndP1:所述正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
νdP1: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θgFP1:所述正透镜的相对部分色散,在将所述正透镜的对g线的折射率设为ngP1,将所述正透镜的对F线的折射率设为nFP1,将所述正透镜的对C线的折射率设为nCP1时,通过下式进行定义,即,
θgFP1=(ngP1-nFP1)/(nFP1-nCP1)。
本发明的变倍光学系统具有多个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多个透镜组中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满足以下条件式的正透镜:
-0.010<ndP3-(2.015-0.0068×νdP3)
50.00<νdP3<65.00
0.545<θgFP3
-0.010<θgFP3-(0.6418-0.00168×νdP3)
其中,ndP3:所述正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
νdP3: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θgFP3:所述正透镜的相对部分色散,在将所述正透镜的对g线的折射率设为ngP3,将所述正透镜的对F线的折射率设为nFP3,将所述正透镜的对C线的折射率设为nCP3时,通过下式进行定义,即,
θgFP3=(ngP3-nFP3)/(nFP3-nCP3)。
本发明的光学设备,构成为具备上述变倍光学系统。
本发明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是具有多个透镜组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如下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多个透镜组中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满足以下条件式的正透镜,即,
-0.010<ndP3-(2.015-0.0068×νdP3)
50.00<νdP3<65.00
0.545<θgFP3
-0.010<θgFP3-(0.6418-0.00168×νdP3)
其中,ndP3:所述正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
νdP3: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θgFP3:所述正透镜的相对部分色散,在将所述正透镜的对g线的折射率设为ngP3,将所述正透镜的对F线的折射率设为nFP3,将所述正透镜的对C线的折射率设为nCP3时,通过下式进行定义,即,
θgFP3=(ngP3-nFP3)/(nFP3-nCP3)。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2(A)、图2(B)以及图2(C)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中间距离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3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4(A)、图4(B)以及图4(C)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中间距离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5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6(A)、图6(B)以及图6(C)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中间距离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7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8(A)、图8(B)以及图8(C)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中间距离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9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10(A)、图10(B)以及图10(C)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中间距离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1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12(A)、图12(B)以及图12(C)分别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3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14(A)、图14(B)以及图14(C)分别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5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16(A)、图16(B)以及图16(C)分别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7是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18(A)、图18(B)以及图18(C)分别是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9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20(A)、图20(B)以及图20(C)分别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1是第1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图。
图22(A)、图22(B)以及图22(C)分别是第1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23是示出具备各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相机的结构的图。
图2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25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根据图23对具备各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相机(光学设备)进行说明。如图23所示,该相机1是具备各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来作为摄影镜头2的数码相机。在相机1中,来自未图示的物体(被摄体)的光,通过摄影镜头2被聚光,到达摄像元件3。由此,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该摄像元件3被摄像,作为被摄体图像记录在未图示的存储器。如此,摄影者能够进行基于相机1的被摄体的摄影。另外,该相机可以是无反光镜相机,也可以是具有快速复原反光镜的单反类型的相机。
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摄影镜头)LS的一例的光学系统LS(1),具有孔径光阑S以及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且满足以下条件式(1)~(4)的正透镜(L4)。
-0.010<ndP1-(2.015-0.0068×νdP1)…(1)
50.00<νdP1<65.00…(2)
0.545<θgFP1…(3)
-0.010<θgFP1-(0.6418-0.00168×νdP1)…(4)
其中,ndP1:正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
νdP1: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θgFP1:正透镜的相对部分色散,在将正透镜的对g线的折射率设为ngP1,将正透镜的对F线的折射率设为nFP1,将正透镜的对C线的折射率设为nCP1时,通过下式进行定义,即,
θgFP1=(ngP1-nFP1)/(nFP1-nCP1)
另外,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νdP1通过下式进行定义,即,
νdP1=(ndP1-1)/(nFP1-nCP1)
根据第1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在色差的校正中,除了初级消色差以外,还良好地对二阶光谱进行校正的光学系统以及具有该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可以是图3所示的光学系统LS(2),也可以是图5所示的光学系统LS(3),也可以是图7所示的光学系统LS(4),也可以是图9所示的光学系统LS(5),也可以是图11所示的光学系统LS(6)。另外,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可以是图13所示的光学系统LS(7),也可以是图15所示的光学系统LS(8),也可以是图17所示的光学系统LS(9),也可以是图19所示的光学系统LS(10),也可以是图21所示的光学系统LS(11)。
条件式(1)规定正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与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1),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的校正和初级色差的校正(消色差)。
当条件式(1)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进行色差的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的下限值设定为-0.00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的下限值设定为-0.001、0.000、0.003、0.005、0.007,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008。
另外,也可以将条件式(1)的上限值设定为小于0.150。由此,能够良好地进行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的校正和初级色差的校正(消色差)。此时,通过将条件式(1)的上限值设定为0.10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的上限值设定为0.080、0.060、0.050,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045。
条件式(2)规定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的适当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2),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的校正和初级色差的校正(消色差)。
当条件式(2)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进行色差的校正。通过将条件式(2)的下限值设定为50.5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2)的下限值设定为51.00、51.50、52.00,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52.40。
通过将条件式(2)的上限值设定为64.0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2)的上限值设定为63.00、62.50、62.00、61.50、61.00、60.00,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59.50。
条件式(3)适当地规定正透镜的异常色散性。通过满足条件式(3),从而在色差的校正中,除了初级消色差以外,还能够良好地对二阶光谱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3)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进行色差的校正。通过将条件式(3)的下限值设定为0.547,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3)的下限值设定为0.548、0.549,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550。
条件式(4)适当地规定正透镜的异常色散性。通过满足条件式(4),从而在色差的校正中,除了初级消色差以外,还能够良好地对二阶光谱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4)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进行色差的校正。通过将条件式(4)的下限值设定为-0.00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4)的下限值设定为-0.001。
另外,也可以将条件式(4)的上限值设定为小于0.040。由此,能够良好地进行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的校正和初级色差的校正(消色差)。此时,通过将条件式(4)的上限值设定为0.03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4)的上限值设定为0.025,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020。
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优选的是,由孔径光阑S、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以及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构成,前组GF具有所述正透镜,且满足以下条件式(5)。
-10.00<fP1/fF<10.00…(5)
其中,fP1:正透镜的焦距
fF:前组GF的焦距,此外,在光学系统LS为变倍光学系统时,是广角端状态下的前组GF的焦距
条件式(5)规定正透镜的焦距与前组GF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5),从而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5)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对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5)的下限值设定为-9.5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5)的下限值设定为-9.00、-8.50、-8.00、-7.00、-5.00、-3.00、-1.50、-0.05、0.05,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10。
通过将条件式(5)的上限值设定为8.5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5)的上限值设定为7.50、6.50、5.00、4.00,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3.00。
在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中,优选的是,正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6)。
0.10<fP1/f<15.00…(6)
其中,fP1:正透镜的焦距
f:光学系统LS的焦距,此外,在光学系统LS为变倍光学系统时,是广角端状态下的光学系统LS的焦距
条件式(6)规定正透镜的焦距与光学系统LS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6),从而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6)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对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6)的下限值设定为0.2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6)的下限值设定为0.30、0.40、0.45,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50。
通过将条件式(6)的上限值设定为14.2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6)的上限值设定为12.00、10.00、8.50,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7.50。
在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中,正透镜也可以满足以下条件式(3-1)。
0.555<θgFP1…(3-1)
条件式(3-1)是与条件式(3)相同的式,能够得到与条件式(3)相同的效果。通过将条件式(3-1)的下限值设定为0.556,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使条件式(3-1)的下限值为0.557。
在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中,正透镜也可以满足以下条件式(4-1)。
0.010<θgFP1-(0.6418-0.00168×νdP1)…(4-1)
条件式(4-1)是与条件式(4)相同的式,能够得到与条件式(4)相同的效果。通过将条件式(4-1)的下限值设定为0.011,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使条件式(4-1)的下限值为0.012。
另外,也可以将条件式(4-1)的上限值设定为小于0.030。由此,能够得到与条件式(4)相同的效果。此时,通过将条件式(4-1)的上限值设定为0.028,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4-1)的上限值设定为0.025、0.023,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020。
在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中,优选的是,正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7)。
DP1>0.400[mm]…(7)
其中,DP1:正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条件式(7)适当地规定正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通过满足条件式(7),从而能够良好地对彗差、色差(轴上色差和倍率色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7)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对彗差、色差(轴上色差和倍率色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7)的下限值设定为0.450[mm],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7)的下限值设定为0.490[mm]、0.550[mm]、0.580[mm]、0.650[mm]、0.680[mm]、0.750[mm]、0.800[mm]、0.850[mm]、0.880[mm]、0.950[mm]、0.980[mm]、1.050[mm]、1.100[mm]、1.140[mm]、1.250[mm],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1.350[mm]。
在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中,优选的是,正透镜是单透镜,或者是将两个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的所述两个透镜中的一个透镜。作为透镜的材料,相比树脂,使用玻璃时由温度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变化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作为正透镜的材料能够使用玻璃,因此即使正透镜为透镜面与空气接触的透镜(即,单透镜、或将两个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的所述两个透镜中的一个透镜),由温度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变化也少,因此是优选的。
在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中,优选的是,正透镜的物体侧的透镜面和像侧的透镜面中的至少一个透镜面与空气接触。作为透镜的材料,相比树脂,使用玻璃时由温度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变化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作为正透镜的材料能够使用玻璃,因此即使正透镜的透镜面与空气接触,由温度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变化也少,因此是优选的。
在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中,优选的是,正透镜为玻璃透镜。关于正透镜,相比树脂透镜,玻璃透镜的经年变化少,由温度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变化少,因此是优选的。
接着,参照图24,对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的制造方法进行概述。首先,配置孔径光阑S,并且至少在相比孔径光阑S靠物体侧处配置正透镜(步骤ST1)。此时,以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正透镜中的至少一个满足上述条件式(1)~(4)等的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步骤ST2)。根据如上所述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在色差的校正中,除了初级消色差以外,还良好地对二阶光谱进行校正的光学系统。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摄影镜头)LS的一例的光学系统LS(7),具有多个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多个透镜组中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满足以下条件式(11)~(14)的正透镜(L12、L13)。
-0.010<ndP3-(2.015-0.0068×νdP3)…(11)
50.00<νdP3<65.00…(12)
0.545<θgFP3…(13)
-0.010<θgFP3-(0.6418-0.00168×νdP3)…(14)
其中,ndP3:正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
νdP3: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θgFP3:正透镜的相对部分色散,在将正透镜的对g线的折射率设为ngP3,将正透镜的对F线的折射率设为nFP3,将正透镜的对C线的折射率设为nCP3时,通过下式进行定义,即,
θgFP3=(ngP3-nFP3)/(nFP3-nCP3)
另外,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νdP3通过下式进行定义,即,
νdP3=(ndP3-1)/(nFP3-nCP3)
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是通过使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来进行变倍的变倍光学系统。根据第2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在色差的校正中,除了初级消色差以外,还良好地对二阶光谱进行校正的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具备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变倍光学系统),也可以是图15所示的光学系统LS(8),也可以是图17所示的光学系统LS(9),也可以是图19所示的光学系统LS(10)。
条件式(11)规定正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与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11),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的校正和初级色差的校正(消色差)。
当条件式(11)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进行色差的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1)的下限值设定为-0.00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1)的下限值设定为-0.001、0.000、0.003、0.005、0.007,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008。
另外,也可以将条件式(11)的上限值设定为小于0.150。由此,能够良好地进行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的校正和初级色差的校正(消色差)。此时,通过将条件式(11)的上限值设定为0.10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1)的上限值设定为0.080、0.060、0.050,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045。
条件式(12)规定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的适当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2),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的校正和初级色差的校正(消色差)。
当条件式(12)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进行色差的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2)的下限值设定为50.5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2)的下限值设定为51.00、51.50、52.00,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52.40。
通过将条件式(12)的上限值设定为64.0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2)的上限值设定为63.00、62.50、62.00、61.50、61.00、60.00,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59.50。
条件式(13)适当地规定正透镜的异常色散性。通过满足条件式(13),从而在色差的校正中,除了初级消色差以外,还能够良好地对二阶光谱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13)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进行色差的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3)的下限值设定为0.547,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3)的下限值设定为0.548、0.549,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550。
条件式(14)适当地规定正透镜的异常色散性。通过满足条件式(14),从而在色差的校正中,除了初级消色差以外,还能够良好地对二阶光谱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14)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进行色差的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4)的下限值设定为-0.00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4)的下限值设定为-0.001。
另外,也可以将条件式(14)的上限值设定为小于0.040。由此,能够良好地进行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的校正和初级色差的校正(消色差)。此时,通过将条件式(14)的上限值设定为0.03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4)的上限值设定为0.025,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020。
在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正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15)。
0.00<fP3/f1<3.00…(15)
其中,fP3:正透镜的焦距
f1:第1透镜组G1的焦距
条件式(15)规定正透镜的焦距与第1透镜组G1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15),从而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15)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对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5)的下限值设定为0.1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5)的下限值设定为0.20、0.30、0.40、0.50、0.60、0.70、0.80、0.90、1.00、1.05,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1.10。
通过将条件式(15)的上限值设定为2.8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5)的上限值设定为2.65、2.50、2.30、2.15、2.00、1.80、1.65、1.55、1.50、1.45、1.40,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1.35。
在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第1透镜组G1满足以下条件式(16)。
0.00<f1/f<13.00…(16)
其中,f1:第1透镜组G1的焦距
f:广角端状态下的光学系统LS(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16)规定第1透镜组G1的焦距与光学系统LS(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16),从而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16)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对球面像差、彗差等基准像差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6)的下限值设定为0.5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6)的下限值设定为1.00、1.50、2.00、2.50、3.00、3.50、4.00、4.20,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4.50。
通过将条件式(16)的上限值设定为12.5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6)的上限值设定为12.30、12.00、10.00、9.00、8.00、7.00、6.00,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5.60。
在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变倍光学系统)中,正透镜也可以满足以下条件式(13-1)。
0.555<θgFP3…(13-1)
条件式(13-1)是与条件式(13)相同的式,能够得到与条件式(13)相同的效果。通过将条件式(13-1)的下限值设定为0.556,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使条件式(13-1)的下限值为0.557。
在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变倍光学系统)中,正透镜也可以满足以下条件式(14-1)。
0.010<θgFP3-(0.6418-0.00168×νdP3)…(14-1)
条件式(14-1)是与条件式(14)相同的式,能够得到与条件式(14)相同的效果。通过将条件式(14-1)的下限值设定为0.011,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使条件式(14-1)的下限值为0.012。
另外,也可以将条件式(14-1)的上限值设定为小于0.030。由此,能够得到与条件式(14)相同的效果。此时,通过将条件式(14-1)的上限值设定为0.028,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4-1)的上限值设定为0.025、0.023,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020。
在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正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17)。
DP3>0.400[mm]…(17)
其中,DP3:正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条件式(17)适当地规定正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通过满足条件式(17),从而能够良好地对彗差、色差(轴上色差和倍率色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17)的对应值超出上述范围时,难以对彗差、色差(轴上色差和倍率色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7)的下限值设定为0.450[mm],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7)的下限值设定为0.490[mm]、0.550[mm]、0.580[mm]、0.650[mm]、0.680[mm]、0.750[mm]、0.800[mm]、0.850[mm]、0.880[mm]、0.950[mm]、0.980[mm]、1.050[mm]、1.100[mm]、1.140[mm]、1.250[mm],也可以进一步设定为1.350[mm]。
在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正透镜是单透镜,或者是将两个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的所述两个透镜中的一个透镜。作为透镜的材料,相比树脂,使用玻璃时由温度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变化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作为正透镜的材料能够使用玻璃,因此即使正透镜为透镜面与空气接触的透镜(即,单透镜、或将两个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的所述两个透镜中的一个透镜),由温度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变化也少,因此是优选的。
在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正透镜的物体侧的透镜面和像侧的透镜面中的至少一个透镜面与空气接触。作为透镜的材料,相比树脂,使用玻璃时由温度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变化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作为正透镜的材料能够使用玻璃,因此即使正透镜的透镜面与空气接触,由温度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变化也少,因此是优选的。
在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正透镜为玻璃透镜。关于正透镜,相比树脂透镜,玻璃透镜的经年变化少,由温度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变化少,因此是优选的。
接着,参照图25,对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LS(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进行概述。首先,配置多个透镜组(步骤ST11)。并且,以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的方式构成(步骤ST12)。另外,以多个透镜组中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满足上述条件式(11)~(14)等的正透镜的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步骤ST13)。根据如上所述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在色差的校正中,除了初级消色差以外,还良好地对二阶光谱进行校正的变倍光学系统。
实施例
以下,根据附图对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进行说明。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对应的实施例是第1~第11实施例,与第2实施方式对应的实施例是第7~第10实施例。图1、图3、图5、图7、图9、图11、图13、图15、图17、图19、图21是示出第1~第1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LS(1)~LS(11)}的结构和光焦度分配的剖视图。在第1~第1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1)~LS(11)的剖视图中,与“对焦”这样的文字一起用箭头示出对焦透镜组从无限远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移动方向。第6~第1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6)~LS(11)是通过使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来进行变倍的变倍光学系统。在第6~第1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6)~LS(11)的剖视图中,用箭头示出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的各透镜组的沿着光轴的移动方向。
在这些图1、图3、图5、图7、图9、图11、图13、图15、图17、图19、图21中,通过标号G与数字的组合来表示各透镜组,通过标号L与数字的组合来表示各透镜。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标号、数字的种类和位数变大而变得复杂化,因此对每个实施例分别独立地使用标号与数字的组合来表示透镜组等。因此,即使在实施例间使用相同的标号与数字的组合,也不意味着是相同的结构。
以下虽然示出表1~表11,但是其中,表1是示出第1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2是示出第2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3是示出第3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4是示出第4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5是示出第5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6是示出第6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7是示出第7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8是示出第8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9是示出第9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10是示出第10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11是示出第11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在各实施例中,作为像差特性的计算对象,选择d线(波长λ=587.6nm),g线(波长λ=435.8nm),C线(波长λ=656.3nm),F线(波长λ=486.1nm)。
在[全体参数]的表中,f表示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FNО表示F值,2ω表示视场角(单位为°(度),ω为半视场角),Y表示像高。TL表示在无限远对焦时的光轴上的从透镜最前面到透镜最终面为止的距离上加上BF的距离,BF表示无限远对焦时的光轴上的从透镜最终面到像面I为止的距离(后焦距)。fF表示前组的焦距,fR表示后组的焦距。另外,在光学系统为变倍光学系统时,这些值在广角端(W)、中间焦距(M)、远焦端(T)的各变倍状态下分别示出。
在[透镜参数]的表中,面编号表示沿着光线行进方向的从物体侧起的光学面的顺序,R表示各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使曲率中心位于像侧的面为正的值),D表示从各光学面到下一个光学面(或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即面间隔,nd表示光学构件的材料的对d线的折射率,νd表示光学构件的材料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θgF表示光学构件的材料的相对部分色散。曲率半径的“∞”表示平面或开口,(光圈S)表示孔径光阑S。省略空气的折射率nd=1.00000的记载。在光学面为非球面时,对面编号附上*标记,在曲率半径R的栏中示出近轴曲率半径。
将光学构件的材料的对g线(波长λ=435.8nm)的折射率设为ng,将光学构件的材料的对F线(波长λ=486.1nm)的折射率设为nF,将光学构件的材料的对C线(波长λ=656.3nm)的折射率设为nC。此时,光学构件的材料的相对部分色散θgF通过下式(A)进行定义。
θgF=(ng-nF)/(nF-nC)…(A)
在[非球面数据]的表中,关于[透镜参数]中所示的非球面,通过下式(B)示出其形状。X(y)表示从非球面的顶点处的切面到高度y处的非球面上的位置为止的沿着光轴方向的距离(凹陷量),R表示基准球面的曲率半径(近轴曲率半径),κ表示圆锥常数,Ai表示第i次的非球面系数。“E-n”表示“×10-n”。例如,1.234E-05=1.234×10-5。另外,2次非球面系数A2为0,省略其记载。
X(y)=(y2/R)/{1+(1-κ×y2/R2)1/2}+A4×y4+A6×y6+A8×y8+A10×y10+A12×y12…(B)
在光学系统不是变倍光学系统时,作为[近距离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f表示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β表示摄影倍率。另外,在[近距离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的表中,示出与各焦距和摄影倍率对应的、在[透镜参数]中面间隔成为“可变”的面编号下的面间隔。
在光学系统为变倍光学系统时,作为[变倍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示出与广角端(W)、中间焦距(M)、远焦端(T)的各变倍状态对应的、在[透镜参数]中面间隔成为“可变”的面编号下的面间隔。
在[透镜组数据]的表中,示出各透镜组的各自的始面(最靠物体侧的面)和焦距。
在[条件式对应值]的表中,示出与各条件式对应的值。
以下,在所有的参数值中,虽然对所记载的焦距f、曲率半径R、面间隔D、其他的长度等,在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一般使用“mm”,但是即使对光学系统进行比例放大或比例缩小也能够得到相同的光学性能,因此并不限定于此。
到此为止的表的说明在所有的实施例中相同,以下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例)
使用图1~图2及表1对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1透镜组G1内。附加在各透镜组记号中的标号(+)或(-)表示各透镜组的光焦度,这在以下的所有实施例中都相同。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构成的接合透镜、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构成的接合透镜、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6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7构成的接合透镜、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8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9构成的接合透镜、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1以及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在第1透镜组G1中的(接合透镜的)负透镜L7与(接合透镜的)负透镜L8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S。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的正透镜L4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正透镜。正透镜L5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正透镜L11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1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在第2透镜组G2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负透镜L22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由正弯月形透镜L1和负弯月形透镜L2构成的接合透镜、由负透镜L3和正透镜L4构成的接合透镜、正透镜L5以及由正透镜L6和负透镜L7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由负透镜L8和正透镜L9构成的接合透镜、正透镜L10、正透镜L11、由正弯月形透镜L12和负透镜L13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由正透镜L21和负透镜L22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1,示出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1)
[全体参数]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23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232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241
[非球面数据]
第8面
κ=1.000、A4=1.11110E-06、A6=-1.42339E-10
A8=-4.30718E-14、A10=5.67380E-17、A12=0.00000E+00
第19面
κ=1.000、A4=2.87062E-06、A6=-1.16915E-09
A8=2.36505E-13、A10=1.63950E-16、A12=0.00000E+00
第25面
κ=1.000、A4=2.57845E-06、A6=-1.13034E-10
A8=1.28943E-11、A10=-2.80570E-14、A12=3.03030E-17
[近距离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无限远对焦状态 中间距离对焦状态 近距离对焦状态
f=51.600 β=-0.033 β=-0.150
D22 4.442 6.804 15.072
[透镜组数据]
组 始面 焦距
G1 1 60.471
G2 23 286.070
[条件式对应值]
<正透镜L4(fP1=60.720)>
条件式(1) ndP1-(2.015-0.0068×νdP1)=0.021
条件式(2) νdP1=52.63
条件式(3)、(3-1) θgFP1=0.5546
条件式(4)、(4-1) θgFP1-(0.6418-0.00168×νdP1)=0.0012
条件式(5) fP1/fF=0.478
条件式(6) fP1/f=1.177
条件式(7) DP1=9.051
图2(A)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B)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C)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极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在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中,FNO表示F值,Y表示像高。在中间距离对焦时或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中,NA表示数值孔径,Y表示像高。另外,在球面像差图中示出与最大口径对应的F值或数值孔径的值,在像散图和畸变图中示出像高的最大值,在彗差图中示出各像高的值。d表示d线(波长λ=587.6nm),g表示g线(波长λ=435.8nm),C表示C线(波长λ=656.3nm),F表示F线(波长λ=486.1nm)。在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虚线表示子午像面。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各实施例的像差图中,也使用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2实施例)
使用图3~图4及表2对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1透镜组G1内。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构成的接合透镜、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构成的接合透镜、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6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7构成的接合透镜、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8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9构成的接合透镜、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0、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1以及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在第1透镜组G1中的(接合透镜的)负透镜L7与(接合透镜的)负透镜L8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S。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的正透镜L4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正透镜。正透镜L5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正透镜L11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1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在第2透镜组G2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负透镜L22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由正弯月形透镜L1和负弯月形透镜L2构成的接合透镜、由负透镜L3和正透镜L4构成的接合透镜、正透镜L5以及由正透镜L6和负透镜L7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由负透镜L8和正透镜L9构成的接合透镜、正透镜L10、正透镜L11、由正弯月形透镜L12和负透镜L13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由正透镜L21和负透镜L22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2,示出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2)
[全体参数]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27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272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281
[非球面数据]
第8面
κ=1.000、A4=1.16792E-06、A6=-2.18663E-10
A8=-1.78234E-14、A10=4.83434E-17、A12=0.00000E+00
第19面
κ=1.000、A4=2.78589E-06、A6=-1.06124E-09
A8=2.54341E-14、A10=3.50151E-16、A12=0.00000E+00
第25面
κ=1.000、A4=2.61430E-06、A6=3.09967E-10
A8=1.07675E-11、A10=-2.35294E-14、A12=2.64360E-17
[近距离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无限远对焦状态 中间距离对焦状态 近距离对焦状态
f=51.600 β=-0.033 β=-0.150
D22 4.442 6.804 15.072
[透镜组数据]
组 始面 焦距
G1 1 60.233
G2 23 299.363
[条件式对应值]
<正透镜L4(fP1=58.060)>
条件式(1) ndP1-(2.015-0.0068×νdP1)=0.009
条件式(2) νdP1=56.86
条件式(3)、(3-1) θgFP1=0.5586
条件式(4)、(4-1) θgFP1-(0.6418-0.00168×νdP1)=0.0123
条件式(5) fP1/fF=0.469
条件式(6) fP1/f=1.125
条件式(7) DP1=9.885
图4(A)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4(B)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4(C)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极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3实施例)
使用图5~图6及表3对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1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4构成。孔径光阑S配置于负弯月形透镜L14的像侧附近,在进行对焦时,与第1透镜组G1一起相对于像面I被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的正透镜L11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正透镜。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2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构成。在第2透镜组G2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
在本实施例中,由正透镜L11和负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弯月形透镜L13以及负弯月形透镜L14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负弯月形透镜L21、正弯月形透镜L22以及正透镜L23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3,示出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3)
[全体参数]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301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31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312
[近距离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无限远对焦状态 中间距离对焦状态 近距离对焦状态
f=134.500 β=-0.033 β=-0.135
D8 31.515 24.914 8.066
[透镜组数据]
组 始面 焦距
G1 1 224.719
G2 9 105.876
[条件式对应值]
<正透镜L11(fP1=81.420)>
条件式(1) ndP1-(2.015-0.0068×νdP1)=0.009
条件式(2) νdP1=53.95
条件式(3)、(3-1) θgFP1=0.5537
条件式(4)、(4-1) θgFP1-(0.6418-0.00168×νdP1)=0.0025
条件式(5) fP1/fF=0.264
条件式(6) fP1/f=0.605
条件式(7) DP1=14.000
图6(A)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6(B)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6(C)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极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4实施例)
使用图7~图8及表4对第4实施例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4)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1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4构成。孔径光阑S配置于负弯月形透镜L14的像侧附近,在进行对焦时,与第1透镜组G1一起相对于像面I被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的正透镜L11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正透镜。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2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构成。在第2透镜组G2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
在本实施例中,由正透镜L11和负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弯月形透镜L13以及负弯月形透镜L14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负弯月形透镜L21、正弯月形透镜L22以及正透镜L23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4,示出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4)
[全体参数]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33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332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341
[近距离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无限远对焦状态 中间距离对焦状态 近距离对焦状态
f=134.500 β=-0.033 β=-0.135
D8 31.171 24.732 8.157
[透镜组数据]
组 始面 焦距
G1 1 230.730
G2 9 104.168
[条件式对应值]
<正透镜L11(fP1=82.120)>
条件式(1) ndP1-(2.015-0.0068×νdP1)=0.013
条件式(2) νdP1=55.27
条件式(3)、(3-1) θgFP1=0.5607
条件式(4)、(4-1) θgFP1-(0.6418-0.00168×νdP1)=0.0118
条件式(5) fP1/fF=0.252
条件式(6) fP1/f=0.611
条件式(7) DP1=14.000
图8(A)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8(B)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8(C)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极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5实施例)
使用图9~图10及表5对第5实施例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5)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3透镜组G3内。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以及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3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4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1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5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6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7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8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在第3透镜组G3中的(接合透镜的)负透镜L33与正透镜L34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S。在第3透镜组G3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本实施例中,第3透镜组G3的正透镜L32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正透镜。
在本实施例中,正弯月形透镜L11、正透镜L12、由正透镜L13和负透镜L14构成的接合透镜、由正弯月形透镜L21和负透镜L2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透镜L31以及由正透镜L32和负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正透镜L34、由负透镜L35和正透镜L36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由负透镜L37和正透镜L38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5,示出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5)
[全体参数]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36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362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371
[近距离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372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373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381
[条件式对应值]
<正透镜L32(fP1=65.904)>
条件式(1) ndP1-(2.015-0.0068×νdP1)=0.013
条件式(2) νdP1=55.27
条件式(3)、(3-1) θgFP1=0.5607
条件式(4)、(4-1) θgFP1-(0.6418-0.00168×νdP1)=0.0118
条件式(5) fP1/fF=0.359
条件式(6) fP1/f=0.647
条件式(7) DP1=7.434
图10(A)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0(B)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0(C)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极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6实施例)
使用图11~图12及表6对第6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1是示出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6)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5透镜组G1~G5分别向由图11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2、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3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4构成。负弯月形透镜L11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12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1以及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2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孔径光阑S配置于正弯月形透镜L23的像侧附近,在进行变倍时,与第2透镜组G2一起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2透镜组G2的正弯月形透镜L21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正透镜。
第3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1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构成。正透镜L32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4透镜组G4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1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
第5透镜组G5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1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正弯月形透镜L51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负弯月形透镜L11、负弯月形透镜L12、负透镜L13、正透镜L14、正弯月形透镜L21以及由负弯月形透镜L22和正弯月形透镜L2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由负透镜L31和正透镜L3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透镜L33、负透镜L41以及正弯月形透镜L51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6,示出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6)
[全体参数]
变倍比=2.018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40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402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411
[非球面数据]
第2面
κ=0.000、A4=4.53E-08、A6=2.82E-08
A8=-1.17E-10、A10=1.30E-13、A12=0.00E+00
第4面
κ=0.000、A4=2.73E-05、A6=-2.50E-08
A8=4.40E-10、A10=-1.16E-12、A12=2.22E-15
第17面
κ=1.000、A4=5.55E-05、A6=1.14E-07
A8=2.67E-09、A10=-2.49E-11、A12=0.00E+00
第23面
κ=1.000、A4=3.06E-05、A6=2.73E-08
A8=-4.72E-11、A10=7.08E-13、A12=0.00E+00
[变倍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412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421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422
[条件式对应值]
<正弯月形透镜L21(fP1=37.027)>
条件式(1) ndP1-(2.015-0.0068×νdP1)=0.013
条件式(2) νdP1=58.44
条件式(3)、(3-1) θgFP1=0.5580
条件式(4)、(4-1) θgFP1-(0.6418-0.00168×νdP1)=0.0144
条件式(5) fP1/fF=2.719
条件式(6) fP1/f=2.568
条件式(7) DP1=4.147
图12(A)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2(B)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2(C)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7实施例)
使用图13~图14及表7对第7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7)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5透镜组G1~G5分别向由图13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3透镜组G3内。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的正透镜L12和正弯月形透镜L13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正透镜。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的正透镜L12和正弯月形透镜L13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1)~(14)等的正透镜。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4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负弯月形透镜L2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24的像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3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2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构成。在第3透镜组G3中的正透镜L31与(接合透镜的)负弯月形透镜L32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S。
第4透镜组G4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1和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2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3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1以及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2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5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正透镜L5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由负弯月形透镜L11和正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弯月形透镜L13、负弯月形透镜L21、负透镜L22、正透镜L23、负弯月形透镜L24以及正透镜L31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由负弯月形透镜L32和正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正透镜L34、由正弯月形透镜L41和负弯月形透镜L42构成的接合透镜、负透镜L43、正透镜L51以及由正透镜L52和负透镜L5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7,示出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7)
[全体参数]
变倍比=4.708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44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442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451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461
[非球面数据]
第6面
κ=1.000、A4=-4.24E-06、A6=-1.15E-08
A8=3.02E-11、A10=-8.79E-14、A12=0.00E+00
第13面
κ=1.000、A4=-1.43E-05、A6=-1.33E-08
A8=-5.10E-11、A10=0.00E+00、A12=0.00E+00
第27面
κ=1.000、A4=-1.47E-05、A6=1.13E-08
A8=-2.76E-11、A10=4.12E-14、A12=0.00E+00
[变倍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462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463
[条件式对应值]
<正透镜L12(fP1=137.906)>
条件式(1) ndP1-(2.015-0.0068×νdP1)=0.016
条件式(2) νdP1=59.30
条件式(3)、(3-1) θgFP1=0.5583
条件式(4)、(4-1) θgFP1-(0.6418-0.00168×νdP1)=0.0161
条件式(5) fP1/fF=1.202
条件式(6) fP1/f=5.579
条件式(7) DP1=7.614
<正弯月形透镜L13(fP1=170.028)>
条件式(1) ndP1-(2.015-0.0068×νdP1)=0.041
条件式(2) νdP1=54.80
条件式(3)、(3-1) θgFP1=0.5501
条件式(4)、(4-1) θgFP1-(0.6418-0.00168×νdP1)=0.0004
条件式(5) fP1/fF=1.482
条件式(6) fP1/f=6.878
条件式(7) DP1=5.694
<正透镜L12(fP3=137.906)>
条件式(11) ndP3-(2.015-0.0068×νdP3)=0.016
条件式(12) νdP3=59.30
条件式(13)、(13-1) θgFP3=0.5583
条件式(14)、(14-1) θgFP3-(0.6418-0.00168×νdP3)=0.0161
条件式(15) fP3/f1=1.198
条件式(16) f1/f=4.656
条件式(17) DP3=7.614
<正弯月形透镜L13(fP3=170.028)>
条件式(11) ndP3-(2.015-0.0068×νdP3)=0.041
条件式(12) νdP3=54.80
条件式(13)、(13-1) θgFP3=0.5501
条件式(14)、(14-1) θgFP3-(0.6418-0.00168×νdP3)=0.0004
条件式(15) fP3/f1=1.477
条件式(16) f1/f=4.656
条件式(17) DP3=5.694
图14(A)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4(B)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4(C)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8实施例)
使用图15~图16及表8对第8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8)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5透镜组G1~G5分别向由图15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的正弯月形透镜L13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正透镜。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的正弯月形透镜L13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1)~(14)等的正透镜。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以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4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负弯月形透镜L21是在玻璃制透镜主体的物体侧的面设置树脂层而构成的混合型透镜。树脂层的物体侧的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21为复合型的非球面透镜。在后述的[透镜参数]中,面编号6表示树脂层的物体侧的面,面编号7表示树脂层的像侧的面和透镜主体的物体侧的面(两者接合的面),面编号8表示透镜主体的像侧的面。
第3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1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构成。孔径光阑S配置于负弯月形透镜L31的物体侧附近,在进行变倍时,与第3透镜组G3一起移动。
第4透镜组G4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2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第4透镜组G4构成能够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防抖透镜组,对由于手抖等引起的成像位置的位移(像面I上的像抖)进行校正。另外,在正弯月形透镜L42的像侧附近,配置有固定光圈(扩口光圈)Sa。
第5透镜组G5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1以及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2和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
在本实施例中,由负弯月形透镜L11和正弯月形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弯月形透镜L13、负弯月形透镜L21、负透镜L22、正透镜L23以及负透镜L24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由负弯月形透镜L31和正透镜L3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透镜L33、由负透镜L41和正弯月形透镜L4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弯月形透镜L51以及由正透镜L52和负弯月形透镜L5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8,示出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8)
[全体参数]
变倍比=5.559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50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502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511
[非球面数据]
第6面
κ=82.273、A4=4.41E-06、A6=-3.56E-08
A8=1.04E-10、A10=-2.46E-13、A12=0.00E+00
[变倍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512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513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521
[条件式对应值]
<正弯月形透镜L13(fP1=116.291)>
条件式(1) ndP1-(2.015-0.0068×νdP1)=0.027
条件式(2) νdP1=56.09
条件式(3)、(3-1) θgFP1=0.5512
条件式(4)、(4-1) θgFP1-(0.6418-0.00168×νdP1)=0.0036
条件式(5) fP1/fF=-6.020
条件式(6) fP1/f=6.302
条件式(7) DP1=4.400
<正弯月形透镜L13(fP3=116.291)>
条件式(11) ndP3-(2.015-0.0068×νdP3)=0.027
条件式(12) νdP3=56.09
条件式(13)、(13-1) θgFP3=0.5512
条件式(14)、(14-1) θgFP3-(0.6418-0.00168×νdP3)=0.0036
条件式(15) fP3/f1=1.282
条件式(16) f1/f=4.916
条件式(17) DP3=4.400
图16(A)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6(B)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6(C)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9实施例)
使用图17~图18及表9对第9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7是示出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9)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5透镜组G1~G5分别向由图17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的正弯月形透镜L13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正透镜。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的正弯月形透镜L13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1)~(14)等的正透镜。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以及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4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负弯月形透镜L21是在玻璃制透镜主体的物体侧的面设置树脂层而构成的混合型透镜。树脂层的物体侧的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21为复合型的非球面透镜。在后述的[透镜参数]中,面编号6表示树脂层的物体侧的面,面编号7表示树脂层的像侧的面和透镜主体的物体侧的面(两者接合的面),面编号8表示透镜主体的像侧的面。
第3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以及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孔径光阑S配置于正透镜L31的物体侧附近,在进行变倍时,与第3透镜组G3一起移动。
第4透镜组G4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2构成的接合透镜、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3以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4构成。第4透镜组G4构成能够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防抖透镜组,对由于手抖等引起的成像位置的位移(像面I上的像抖)进行校正。另外,在负透镜L44的像侧附近,配置有固定光圈(扩口光圈)Sa。
第5透镜组G5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1以及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2和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
在本实施例中,由负弯月形透镜L11和正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弯月形透镜L13、负弯月形透镜L21、负透镜L22以及由正透镜L23和负透镜L24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正透镜L31、由正透镜L32和负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由负透镜L41和正弯月形透镜L4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弯月形透镜L43、负透镜L44、正透镜L51以及由正透镜L52和负弯月形透镜L53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9,示出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9)
[全体参数]
变倍比=7.350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541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55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552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561
[非球面数据]
第6面
κ=1.000、A4=5.49E-06、A6=-3.19E-08
A8=1.01E-10、A10=-1.80E-13、A12=0.00E+00
[变倍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562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563
[条件式对应值]
<正弯月形透镜L13(fP1=135.752)>
条件式(1) ndP1-(2.015-0.0068×νdP1)=0.027
条件式(2) νdP1=56.09
条件式(3)、(3-1) θgFP1=0.5512
条件式(4)、(4-1) θgFP1-(0.6418-0.00168×νdP1)=0.0036
条件式(5) fP1/fF=-6.443
条件式(6) fP1/f=7.314
条件式(7) DP1=4.950
<正弯月形透镜L13(fP3=135.752)>
条件式(11) ndP3-(2.015-0.0068×νdP3)=0.027
条件式(12) νdP3=56.09
条件式(13)、(13-1) θgFP3=0.5512
条件式(14)、(14-1) θgFP3-(0.6418-0.00168×νdP3)=0.0036
条件式(15) fP3/f1=1.332
条件式(16) f1/f=5.492
条件式(17) DP3=4.950
图18(A)是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8(B)是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8(C)是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9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10实施例)
使用图19~图20及表10对第10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9是示出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10)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4透镜组G1~G4分别向由图19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的正弯月形透镜L13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正透镜。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的正弯月形透镜L13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1)~(14)等的正透镜。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以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4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2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构成。第3透镜组G3构成能够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防抖透镜组,对由于手抖等引起的成像位置的位移(像面I上的像抖)进行校正。孔径光阑S配置于正透镜L31的物体侧附近,在进行变倍时,与第3透镜组G3一起移动。正透镜L31的两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1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正透镜L5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在第5透镜组G5与像面I之间,配置有光学滤光片FL。作为光学滤光片FL,例如,能够使用NC滤光片(中性滤色片)、滤色片、偏振滤光片、ND滤光片(衰减滤光片)、IR滤光片(红外截止滤光片)等。
在本实施例中,由负弯月形透镜L11和正透镜L12构成的接合透镜、正弯月形透镜L13、负弯月形透镜L21、负弯月形透镜L22、正透镜L23以及负透镜L24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正透镜L31、由正弯月形透镜L32和负弯月形透镜L33构成的接合透镜、正透镜L34、负弯月形透镜L41以及正透镜L51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10,示出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10)
[全体参数]
变倍比=32.853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59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592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601
[非球面数据]
第15面
κ=0.896、A4-1.84310E-04、A6=-1.16172E-06
A8=0.00000E+00、A10=0.00000E+00、A12=0.00000E+00
第16面
κ=1.000、A4=1.84659E-04、A6=-7.65864E-07
A8=4.06410E-08、A10=0.00000E+00、A12=0.00000E+00
第24面
κ=2.716、A4=-3.76188E-05、A6=-3.07675E-07
A8=0.00000E+00、A10=0.00000E+00、A12=0.00000E+00
[变倍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611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612
[条件式对应值]
<正弯月形透镜L13(fP1=61.845)>
条件式(1) ndP1-(2.015-0.0068×νdP1)=0.016
条件式(2) νdP1=59.30
条件式(3)、(3-1) θgFP1=0.5583
条件式(4)、(4-1) θgFP1-(0.6418-0.00168×νdP1)=0.0161
条件式(5) fP1/fF=-8.258
条件式(6) fP1/f=13.954
条件式(7) DP1=2.650
<正弯月形透镜L13(fP3=61.845)>
条件式(11) ndP3-(2.015-0.0068×νdP3)=0.016
条件式(12) νdP3=59.30
条件式(13)、(13-1) θgFP3=0.5583
条件式(14)、(14-1) θgFP3-(0.6418-0.00168×νdP3)=0.0161
条件式(15) fP3/f1=1.145
条件式(16) f1/f=12.175
条件式(17) DP3=2.650
图20(A)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0(B)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0(C)是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10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11实施例)
使用图21~图22及表11对第11实施例进行说明。图21是示出第1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图。第1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LS(1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3透镜组G1~G3分别向由图21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2透镜组G2内。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构成。负弯月形透镜L11是在玻璃制透镜主体的像侧的面设置树脂层而构成的混合型透镜。树脂层的像侧的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11为复合型的非球面透镜。在后述的[透镜参数]中,面编号1表示透镜主体的物体侧的面,面编号2表示透镜主体的像侧的面和树脂层的物体侧的面(两者接合的面),面编号3表示树脂层的像侧的面。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2构成的接合透镜、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3和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4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5构成。第2透镜组G2中的由负弯月形透镜L23和正透镜L24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能够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防抖透镜组,对由于手抖等引起的成像位置的位移(像面I上的像抖)进行校正。在第2透镜组G2中的(接合透镜的)正弯月形透镜L22与(接合透镜的)负弯月形透镜L23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S。在本实施例中,第2透镜组G2的正弯月形透镜L22相当于满足条件式(1)~(4)等的正透镜。负弯月形透镜L2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25的物体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3透镜组G3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1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有限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3透镜组G3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负透镜L31的两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第4透镜组G4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1构成。在第4透镜组G4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
在本实施例中,负弯月形透镜L11、正弯月形透镜L12以及由负弯月形透镜L21和正弯月形透镜L22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GF。由负弯月形透镜L23和正透镜L24构成的接合透镜、负弯月形透镜L25、负透镜L31以及正弯月形透镜L41构成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后组GR。
在以下的表11,示出第1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11)
[全体参数]
变倍比=2.947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64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642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651
[非球面数据]
第3面
κ=0.000、A4=0.00E+00、A6=3.71E-05
A8=-8.34E-09、A10=1.92E-10、A12=-2.53E-12
第6面
κ=1.000、A4=0.00E+00、A6=-1.19E-05
A8=-6.75E-08、A10=7.09E-11、A12=-4.79E-12
第13面
κ=1.000、A4=0.00E+00、A6=-1.04E-04
A8=-2.52E-07、A10=-3.80E-08、A12=9.67E-10
第15面
κ=1.000、A4=0.00E+00、A6=-2.19E-04
A8=6.78E-06、A10=-9.86E-08、A12=6.02E-10
第16面
κ=1.000、A4=0.00E+00、A6=-1.60E-04
A8=5.91E-06、A10=-9.00E-08、A12=5.44E-10
[变倍摄影时可变间隔数据]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652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DA0003512523070000661
[条件式对应值]
<正弯月形透镜L22(fP1=15.251)>
条件式(1) ndP1-(2.015-0.0068×νdP1)=0.041
条件式(2) νdP1=54.80
条件式(3)、(3-1) θgFP1=0.5501
条件式(4)、(4-1) θgFP1-(0.6418-0.00168×νdP1)=0.0004
条件式(5) fP1/fF=0.624
条件式(6) fP1/f=0.927
条件式(7) DP1=3.360
图22(A)是第1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2(B)是第1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2(C)是第1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1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根据上述各实施例,能够实现在色差的校正中,除了初级消色差以外,还良好地对二阶光谱进行校正的光学系统或变倍光学系统。
此处,上述各实施例示出本申请发明的一具体例,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能够在不损坏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光学性能的范围内适当采用以下的内容。
对焦透镜组表示被进行对焦时变化的空气间隔分离的、具有至少一个透镜的部分。即,也可以是使单独或多个透镜组、或者部分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的对焦透镜组。该对焦透镜组还能够适用于自动对焦,也适合于自动对焦用的(使用了超声波电机等的)电机驱动。
在第8~第11实施例中,虽然示出了具有防抖功能的结构,但是本申请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是不具有防抖功能的结构。另外,关于不具有防抖功能的其他的实施例,也可以是具有防抖功能的结构。
透镜面可以由球面或平面形成,也可以由非球面形成。在透镜面为球面或平面时,透镜加工和组装调整变得容易,防止由加工和组装调整的误差引起的光学性能的劣化,因此是优选的。另外,即使在像面偏移的情况下,描绘性能的劣化也少,因此是优选的。
在透镜面为非球面时,非球面也可以是基于研磨加工的非球面、通过模具将玻璃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玻璃模铸非球面、在玻璃的表面将树脂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复合型非球面中的任意一个。另外,透镜面也可以是衍射面,也可以使透镜为折射率分布型透镜(GRIN透镜)或塑料透镜。
在各透镜面上,为了减轻眩光和重影并实现对比度高的光学性能,也可以施加在宽波长区域中具有高透射率的增透膜。由此,能够减轻眩光和重影,实现高对比度的高光学性能。
标号说明
G1 第1透镜组 G2 第2透镜组
G3 第3透镜组 G4 第4透镜组
G5 第5透镜组
I 像面 S 孔径光阑。

Claims (22)

1.一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具有孔径光阑以及相比所述孔径光阑配置于物体侧且满足以下条件式的正透镜:
-0.010<ndP1-(2.015-0.0068×νdP1)
50.00<νdP1<65.00
0.545<θgFP1
-0.010<θgFP1-(0.6418-0.00168×νdP1)
其中,ndP1:所述正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
νdP1: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θgFP1:所述正透镜的相对部分色散,在将所述正透镜的对g线的折射率设为ngP1,将所述正透镜的对F线的折射率设为nFP1,将所述正透镜的对C线的折射率设为nCP1时,通过下式进行定义,即,
θgFP1=(ngP1-nFP1)/(nFP1-nCP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由所述孔径光阑、相比所述孔径光阑配置于物体侧的前组以及相比所述孔径光阑配置于像侧的后组构成,
所述前组具有所述正透镜,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10.00<fP1/fF<10.00
其中,fP1:所述正透镜的焦距
fF:所述前组的焦距,此外,在所述光学系统为变倍光学系统时,是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前组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正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0.10<fP1/f<15.00
其中,fP1:所述正透镜的焦距
f: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此外,在所述光学系统为变倍光学系统时,是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正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0.555<θgFP1。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正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0.010<θgFP1-(0.6418-0.00168×νdP1)。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正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DP1>0.400[mm]
其中,DP1:所述正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正透镜是单透镜,或者是将两个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的所述两个透镜中的一个透镜。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正透镜的物体侧的透镜面和像侧的透镜面中的至少一个透镜面与空气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正透镜为玻璃透镜。
10.一种光学设备,构成为具备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
11.一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其中,
以如下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
所述光学系统具有孔径光阑以及相比所述孔径光阑配置于物体侧且满足以下条件式的正透镜,即,
-0.010<ndP1-(2.015-0.0068×νdP1)
50.00<νdP1<65.00
0.545<θgFP1
-0.010<θgFP1-(0.6418-0.00168×νdP1)
其中,ndP1:所述正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
νdP1: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θgFP1:所述正透镜的相对部分色散,在将所述正透镜的对g线的折射率设为ngP1,将所述正透镜的对F线的折射率设为nFP1,将所述正透镜的对C线的折射率设为nCP1时,通过下式进行定义,即,
θgFP1=(ngP1-nFP1)/(nFP1-nCP1)。
12.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变倍光学系统具有多个透镜组,
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所述多个透镜组中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满足以下条件式的正透镜:
-0.010<ndP3-(2.015-0.0068×νdP3)
50.00<νdP3<65.00
0.545<θgFP3
-0.010<θgFP3-(0.6418-0.00168×νdP3)
其中,ndP3:所述正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
νdP3: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θgFP3:所述正透镜的相对部分色散,在将所述正透镜的对g线的折射率设为ngP3,将所述正透镜的对F线的折射率设为nFP3,将所述正透镜的对C线的折射率设为nCP3时,通过下式进行定义,即,
θgFP3=(ngP3-nFP3)/(nFP3-nCP3)。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正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0.00<fP3/f1<3.00
其中,fP3:所述正透镜的焦距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0.00<f1/f<13.00
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正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0.555<θgFP3。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正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0.010<θgFP3-(0.6418-0.00168×νdP3)。
17.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正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DP3>0.400[mm]
其中,DP3:所述正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2~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正透镜是单透镜,或者是将两个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的所述两个透镜中的一个透镜。
19.根据权利要求12~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正透镜的物体侧的透镜面和像侧的透镜面中的至少一个透镜面与空气接触。
20.根据权利要求12~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正透镜为玻璃透镜。
21.一种光学设备,构成为具备权利要求12~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
22.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具有多个透镜组,其中,
以如下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
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所述多个透镜组中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满足以下条件式的正透镜,即,
-0.010<ndP3-(2.015-0.0068×νdP3)
50.00<νdP3<65.00
0.545<θgFP3
-0.010<θgFP3-(0.6418-0.00168×νdP3)
其中,ndP3:所述正透镜的对d线的折射率
νdP3: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θgFP3:所述正透镜的相对部分色散,在将所述正透镜的对g线的折射率设为ngP3,将所述正透镜的对F线的折射率设为nFP3,将所述正透镜的对C线的折射率设为nCP3时,通过下式进行定义,即,
θgFP3=(ngP3-nFP3)/(nFP3-nCP3)。
CN202080059108.1A 2019-08-30 2020-08-26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42702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7738 2019-08-30
JP2019157745 2019-08-30
JP2019157738 2019-08-30
JP2019-157745 2019-08-30
PCT/JP2020/032104 WO2021039812A1 (ja) 2019-08-30 2020-08-26 光学系、光学機器およ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変倍光学系、光学機器およ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0238A true CN114270238A (zh) 2022-04-01

Family

ID=74684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59108.1A Pending CN114270238A (zh) 2019-08-30 2020-08-26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34365A1 (zh)
JP (2) JP7251636B2 (zh)
CN (1) CN114270238A (zh)
WO (1) WO20210398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40281B (zh) * 2023-02-17 2023-05-12 深圳市雷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超广角大光圈微距自动对焦镜头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38740A (ja) * 2004-04-30 2005-12-08 Olympus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撮像装置
CN102043230A (zh) * 2009-10-16 2011-05-04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系统和具有该光学系统的光学装置
CN105929520A (zh) * 2015-02-27 2016-09-07 株式会社腾龙 光学系统及摄像装置
CN108689599A (zh) * 2017-03-31 2018-10-23 Hoya株式会社 光学玻璃和光学元件
CN108957712A (zh) * 2017-05-19 2018-12-0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WO2019116563A1 (ja) * 2017-12-15 2019-06-20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系、光学機器、およ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75874B2 (ja) 2015-02-20 2020-10-28 株式会社オハラ 光学ガラス、プリフォーム及び光学素子
JP7150475B2 (ja) 2018-05-24 2022-10-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38740A (ja) * 2004-04-30 2005-12-08 Olympus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撮像装置
CN102043230A (zh) * 2009-10-16 2011-05-04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系统和具有该光学系统的光学装置
CN105929520A (zh) * 2015-02-27 2016-09-07 株式会社腾龙 光学系统及摄像装置
CN108689599A (zh) * 2017-03-31 2018-10-23 Hoya株式会社 光学玻璃和光学元件
CN108957712A (zh) * 2017-05-19 2018-12-0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WO2019116563A1 (ja) * 2017-12-15 2019-06-20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系、光学機器、およ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51636B2 (ja) 2023-04-04
JP2023072037A (ja) 2023-05-23
JPWO2021039812A1 (zh) 2021-03-04
WO2021039812A1 (ja) 2021-03-04
US20220334365A1 (en) 2022-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90592B (zh) 变焦光学系统
CN109188663B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和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10832376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CN113741017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12867953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08139572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10262020B (zh) 变焦镜头及光学设备
CN108369329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09952524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和摄像设备
CN110596873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CN108139571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08604003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09983385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和摄像设备
CN112840258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3348399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1465881B (zh)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4270238A (zh)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12136068B (zh)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4270237A (zh)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11480103B (zh)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3056693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1512203B (zh)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09952523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和摄像设备
CN114341696B (zh)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3056694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