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35387B -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35387B
CN114335387B CN202111649173.2A CN202111649173A CN114335387B CN 114335387 B CN114335387 B CN 114335387B CN 202111649173 A CN202111649173 A CN 202111649173A CN 114335387 B CN114335387 B CN 1143353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active index
layer
light
index structure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491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35387A (zh
Inventor
汪顺
何雨濛
高昊
韩城
樊星
李彦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4917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353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35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53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353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53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降低功耗。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有机发光层、封装层、彩色滤光片层和聚光层。所述有机发光层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发光膜,相邻的所述发光膜之间设置有像素限定层。所述封装层覆盖所述有机发光层。所述彩色滤光片层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一侧,所述彩色滤光片层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彩膜片,相邻的所述彩膜片之间设置有黑色吸光块。所述聚光层位于所述封装层与所述彩色滤光片层之间,被配置为将所述发光膜所发出的光汇聚至所述彩膜片。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器件因具有视角广、可弯折、色域丰富、反应速度快等多方面优势,已成为热门的发展趋势。
COE(Color Filter on Encapsulation)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制备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技术,其特点为在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封装完成后,把彩膜片(CF)直接制作在封装层上,所述彩膜片之间用黑色吸光块(BM)隔开。该工艺通过用彩膜片和黑色吸光块替代传统的圆偏光片,降低了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厚度,提升了显示色域,改善了高功耗问题。
然而,由于彩膜片和黑色吸光块对显示面板的遮挡作用,以及黑色吸光块吸收了从有机发光层发出的部分光线,基于COE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正面出光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降低功耗。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
有机发光层,所述有机发光层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发光膜,相邻的所述发光膜之间设置有像素限定层;
封装层,覆盖所述有机发光层;
彩色滤光片层,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一侧,所述彩色滤光片层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彩膜片,相邻的所述彩膜片之间设置有黑色吸光块;
聚光层,位于所述封装层与所述彩色滤光片层之间,被配置为将所述发光膜所发出的光汇聚至所述彩膜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光层包括梯度折射率结构,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的折射率从中心到边缘逐渐降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呈圆台状;
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包括垂直于中心轴的上底面、下底面以及连接所述上底面与下底面的侧边,所述上底面的面积大于所述下底面的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的下底面在所述封装层上的投影区域范围完全覆盖所述有机发光层在所述封装层上的投影区域范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的上底面与侧边的夹角θ满足:45°≤θ<9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的高度范围为1μm~1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在任意位置处的折射率N(r)满足下式:
其中,N0为中心折射率,即梯度折射率结构在中心轴处的折射率,N0的取值范围为1.60~1.69;r为所述位置(即折射率N(r)对应的位置)到中心轴的距离,其单位是μm;为折射率常数,取值范围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最边缘处的折射率是边缘折射率N1,所述边缘折射率N1的取值范围为1.50~1.59,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的中心折射率N0和边缘折射率N1满足:N0-N1>0.06。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发光膜中存在用于发射红光的红色发光膜,用于汇聚所述红色发光膜所发射光线的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的下底面的直径的取值范围是50μm~100μ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发光膜中存在用于发射绿光的绿色发光膜,用于汇聚所述绿色发光膜所发射光线的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的下底面的直径的取值范围是40μm~100μ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发光膜中存在用于发射蓝光的蓝色发光膜,用于汇聚所述蓝色发光膜所发射光线的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的下底面的直径的取值范围是70μm~100μm。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通过在所述封装层与所述彩色滤光片层之间设置聚光层,将所述发光膜所发出的光汇聚至所述彩膜片并最终从彩膜片射出,明显减少了黑色吸光块吸收的光线,从而避免或减少了光照射到黑色吸光块上造成的光损失,增加了显示面板的正面出光效率,降低功耗。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所示为基于COE技术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和光路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含有梯度折射率结构的显示面板的实施例。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梯度折射率结构与绿色发光膜的位置关系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梯度折射率结构的折射率变化趋势。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梯度折射率结构采用曝光诱导法制备时的工艺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梯度折射率结构采用离子交换制备时示意图。
图7所示为扩散前,熔盐与硅的氧化物中的离子分布状态。
图8所示为离子交换后,熔盐与硅的氧化物中的离子分布状态。
附图中各标记为:
10、平坦化层
11、有机发光层
12、像素限定层
13、第一封装层
14、第二封装层
15、第三封装层
16、聚光层
17、梯度折射率结构
18、透明层
19、触控功能层
20、黑色吸光块
21、彩膜片
22、彩色滤光片层
25、封装层
30、有机发光层的投影区域范围
40、激光光束
51、玻璃棒
52、熔盐
53、离子
54、离子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COE技术是一种制备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面板的新工艺,该工艺将彩色滤光片层直接做在封装层上,从而将滤光功能直接集成在显示背板上。图1为基于COE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显示结构和光路图,如图1所示,在相关技术中,基于COE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主要包括平坦化层(PLN)10、有机发光层(EL)11、封装层25、触控功能层19和彩色滤光片层22。所述彩色滤光片层22设置在所述触控功能层19远离所述封装层25的一侧,包括多个彩膜片21(图中仅示出一个),相邻的彩膜片21之间设置有黑色吸光块20。通过彩膜片21和黑色吸光块20取代偏光片,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反射率降低、色纯度提高、色域增加、厚度降低、显示亮度提高。
但是,COE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由于黑色吸光块20和彩膜片21均设置在有机发光层11的出光一侧,它们对有机发光层11发出的光具有一定的遮挡作用,使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透光率低;另一方面,由于黑色吸光块20对光的吸收作用很强,有机发光层11发出的光在经过黑色吸光块20时绝大部分会被吸收,进一步降低了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透光率。如图1所示,所述有机发光层11发出的光穿过封装层25和触控功能层19,照射在黑色吸光块20时,光线被吸收,这部分光被耗损。因此,让有机发光层11发出的光更多的从彩膜片21射出,是提高利用COE技术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的关键。
针对上述缺陷,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如图2所示,所述显示面板可包括平坦化层10、覆盖于所述平坦化层10的有机发光层11、设于所述有机发光层11远离所述平坦化层10一侧的封装层25、设于所述封装层25远离所述有机发光层11一侧的聚光层16、设于所述聚光层16远离所述封装层25一侧的触控功能层19、设于所述触控功能层19远离所述聚光层16一侧的彩色滤光片层22。
所述平坦化层10的常用材料为有机材料,例如,聚酰亚胺(PI)等,其厚度在范围为1~3μm,用于为像素电极提供平坦化表面。一般是在平坦化层10上沉积氧化铟锡(ITO)作为阳极,使阳极表面差异较小,反射作用增强,发光性能更好。
所述有机发光层11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发光膜,每一发光膜对应一个子像素。相邻的所述发光膜之间设置有像素限定层(PDL)12。所述发光膜可以是第一发光膜、第二发光膜和第三发光膜(图中未标出)。所述第一发光膜为红色有机发光层,用于发射红光,所述第二发光膜为绿色有机发光层,用于发射绿光,所述第三发光膜为蓝色有机发光层,用于发射蓝光。当然,所有的发光膜也可均发射白光。所发射的白光可分别通过红色彩膜片、绿色彩膜片和蓝色彩膜片形成红光、绿光和蓝光。这里,将红色彩膜片所在区域的发光膜称为红色发光膜,绿色彩膜片所在区域的发光膜称为绿色发光膜,蓝色彩膜片所在区域的发光膜称为蓝色发光膜。
所述像素限定层12是在有机发光层11蒸镀前通过光刻与刻蚀工艺制作的像素图案层,主要用于限定像素成型区域,防止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间的颜色相互干扰。所述像素限定层12的材料为绝缘材料。
所述封装层25包括第一封装层13、第二封装层14和第三封装层15。其中,所述第一封装层13为第一无机封装层,所述第三封装层15为第二无机封装层,均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制备而成。所述无机封装层可以有效阻隔水分和氧气,常用材料为氧化物材料、氮化物材料和复合材料。氧化铝(Al2O3)因为具有价格低廉、抗化学腐蚀性好、与金属附着力好等一系列优点成为制备无机封装层常用的氧化物材料。氮化硅(Si3N4)因为力学性能优异,且热膨胀系数极低而被广泛用于制备无机封装层,作为水汽和腐蚀离子的阻挡层。相比于单组分的材料,复合材料具有更加优异的封装效果,常用的材料有Al2O3/ZrO2、ZrO2/TiO2和SiO2/Al2O3等。
所述第二封装层14为有机封装层,常通过喷墨打印工艺制备,其作用为平坦化和减弱无机封装层之间的应力。常用的有机封装层的制备材料有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甲苯丙烯酸甲酯(PMM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含有Si-O键的有机硅材料。有机封装材料具有绝缘性好、成本低、易于实现电子产品小型化等优点。
触控功能层19是在显示面板的封装层25上制作金属网格电极层来实现触控控制,无需外挂的触摸屏(Touch screen panel,TSP)。所述触控功能层19可以包括柔性集成触控层(Flexible Multi-Layer On Cell,FMLOC)与触控缓冲层(Buffer)。所述柔性集成触控层(FMLOC)的作用是实现显示面板的触控操作,其将显示结构和触控结构集成在一起,可以减少器件厚度,使得制备的产品具有轻薄、可折叠的优点。
所述触控缓冲层(Buffer)的常用材料为无机材料,例如氧化硅(SiO2)、氮化硅(Si3N4)或者氮氧化硅(SiON)等。
所述聚光层16可以是能实现聚光效果的任何结构,比如凸透镜等。在图中实施例中,聚光层16包括梯度折射率结构17和透明层18,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内嵌于所述透明层18,且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高度与所述透明层18的厚度相同。所述聚光层16的作用为沿其中心轴方向汇聚从所述有机发光层11发出的光线,使光线往中心汇聚从而尽可能多地从彩膜片21射出。其中,对聚光作用起到决定作用的是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是一种用于改变光线轨迹的光学元件,其聚光作用是通过内部折射率的特定连续变化来实现。
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为圆台结构,包括垂直于中心轴的上底面26、下底面27以及连接所述上底面26与下底面27的侧边28。上底面26与下底面27均为圆形。
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上底面26与侧边28存在夹角θ,优选的,所述夹角θ满足45°≤θ<90°,以便更好地实现有机发光层11发出的光沿中心轴方向的汇聚作用。
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位于所述封装层25和所述触控功能层19之间。其中,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下底面27沿竖直方向在封装层25上的投影区域范围完全覆盖所述有机发光层11沿竖直方向在封装层25上的投影区域范围。优选的,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下底面27沿竖直方向的投影区域的一个内接矩形的范围与所述有机发光层11沿竖直方向的投影区域范围相同。
图3显示了在绿色子像素内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与所述绿色发光膜的位置关系图。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绿色发光膜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区域范围30位于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下底面27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区域范围内。同理,在红色子像素或蓝色子像素内,所述红色发光膜或所述蓝色发光膜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区域范围30均位于对应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下底面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区域范围内。
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折射率沿半径从中心到边缘逐渐降低以保证光线沿中心轴方向汇聚,优选的,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折射率沿半径从中心到边缘呈抛物线形逐渐降低,此时,从有机发光层11发出的光线将在通过梯度折射率结构17时发生连续的全反射。
图2显示了含有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内部的部分光路图。由图2可知,所述有机发光层11发出的光经过封装层25入射至所述封装层25与所述聚光层16的边界处,当光线通过梯度折射率结构17时,会发生连续的全反射,进而向中心汇聚,光线通过聚光层16后经过所述触控功能层19并从所述彩膜片21射出。这使得原本沿直线传播后照射在黑色吸光块20后会被吸收的光线从彩膜片21射出,从而降低了光能损耗,增加了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的正面出光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高度范围为1μm~1mm,相应的,所述透明层18的厚度范围为1μm~1mm。该范围选择是基于工艺的需求,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高度<1μm时,工艺制备时无法实现,而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高度>1mm时,不利于实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的轻薄化和小型化。
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下底面27的直径D可以依据像素排布调整,一般而言,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下底面27的直径D大于其所对应的所述红色(R)子像素、绿色(G)子像素或蓝色(B)子像素的长边长度,且小于一个对应的所述红色子像素(R)、绿色(G)子像素或蓝色(B)子像素的周期。其中,所述一个子像素周期大小为子像素长度与其最邻近的左右两个子像素距离的一半的长度,即子像素周期长度与子像素长度加上1/2左侧像素限定层12的长度加上1/2右侧像素限定层12的长度的值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个子像素(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周期的大小为100μm。
在一个实施例中,与所述红色发光膜对应的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下底面27的直径DR的范围是50μm~100μm,与所述绿色发光膜对应的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下底面27的直径DG的范围是40μm~100μm,与所述蓝色发光膜对应的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下底面27的直径DB的范围是70μm~100μm。
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折射率分布从中心到两侧逐渐降低,从而起到汇聚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折射率分布从中心到两侧呈抛物线型逐渐降低。具体的,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中任意位置的折射率N(r)满足下式:
其中,N0为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光学中心处(r=0)的折射率,即中心折射率,其取值范围为1.60~1.69;r为折射率为N(r)的位置处到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光学中心(r=0)的距离,r的取值范围为-D/2~D/2,其单位是μm;为折射率常数,其范围为/>
此外,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存在边缘折射率N1(即梯度折射率结构17最边缘处的折射率),所述边缘折射率N1的范围为1.50~1.59,且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中心折射率N0和边缘折射率N1满足N0-N1>0.06。
说明一点,上述折射率N(r)设置方式为理想状况下的设置原则。其要求距中心轴不同距离的各位置处的折射率处处不同;这将极大增加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制作成本。实际应用中,只要各位置处的折射率与上述公式大致相符即可。比如,只要各处折射率的实际值与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的理想值的偏差不超过±15%,并且整体符合逐渐变化的趋势,即可认为其符合上述公式。
图4显示了子像素为绿色(G)子像素对应的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折射率变化趋势。由图4可知,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光学中心处(r=0)的折射率为n0,其范围为1.60~1.69,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边缘折射率(r=-D/2和r=-D/2处)为n1,所述边缘折射率n1的范围为1.50~1.59,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任意位置的折射率其中r为该位置到梯度折射率结构17光学中心(r=0)的距离,r的取值范围为-D/2~D/2,其单位是μm,/>为折射率常数,其范围为/>
对于红色(R)子像素和蓝色(B)子像素,在红色发光膜和蓝色发光膜的封装层25上方设置的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折射率范围均满足上述绿色(G)子像素上方梯度折射率结构17折射率范围,即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中任意位置的折射率N(r)满足下式:
其中,N0为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光学中心处(r=0)的折射率,即中心折射率,其范围为1.60~1.69,r为折射率为N(r)的位置处到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光学中心(r=0)的距离,r的取值范围为-D/2~D/2,其单位是μm,为折射率常数,其范围为/>
此外,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存在边缘折射率N1,边缘折射率N1为梯度折射率结构17最边缘处的折射率,所述边缘折射率N1的范围为1.50~1.59,且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中心折射率N0和边缘折射率N1满足N0-N1>0.06。
同时,在红色有机发光层和蓝色有机发光层的封装层25上方设置的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折射率范围均满足: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光学中心处(r=0)的折射率为n0,其范围为1.60~1.69,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边缘折射率(r=-D/2和r=-D/2处)为n1,所述边缘折射率n1的范围为1.50~1.59,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任意位置的折射率其中r为该位置到梯度折射率结构17光学中心(r=0)的距离,r的取值范围为-D/2~D/2,其单位是μm,/>为折射率常数,其范围为/>
所述透明层18由透明材料制备而成,这有利于实现有机发光层11发出的光线能够更多地自从彩膜片21射出。优选的,所述透明层18的制备材料为透明树脂。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所述透明层18,比如,让梯度折射率结构17进一步占据所述透明层18所在的区域。
所述彩色滤光片层22集成在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起到偏光和滤光的作用。所述彩色滤光片层22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彩膜片21,相邻的所述彩膜片21之间设置有黑色吸光块20。所述彩膜片21可以是第一彩膜片(红色彩膜片)、第二彩膜片(绿色彩膜片)和第三彩膜片(蓝色彩膜片),每一彩膜片21对应一个像素或一个子像素。所述彩膜片21与有机发光层11一一对应,其中,所述第一彩膜片与所述红色发光膜对应设置,并允许红色光通过,所述第二彩膜片与所述绿色发光膜对应设置,并允许绿色光通过,所述第三彩膜片与所述蓝色发光膜对应设置,并允许蓝色光通过。
所述黑色吸光块20的作用为分隔彩膜片21,增进色彩对比性。一般制作黑色吸光块20的材料有Cr、CrOx或黑色树脂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作如前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包括:制备平坦化层10;在所述平坦化层10上制备像素限定层12与有机发光层11;制备第一封装层13;制备第二封装层14;制备第三封装层15;制备包含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聚光层16;制备所述触控功能层19;制备彩色滤光片层22。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由曝光诱导法制备而成。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光照射在圆台上时间的差异可以获得不同的折射率来制备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
图5给出了采用曝光诱导法制作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实施例,由图5可知,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材质为硅氧化物(SiO)的圆台结构;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对所述圆台结构作载氢增敏处理;用经过聚焦处理的激光光束40对所述圆台进行曝光。根据曝光时间的差异,所述圆台结构变为具有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圆台。
其中,硅氧化物(SiO)在载氢增敏处理过程中会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所述化学反应包括两个步骤,即:
式中,k1、k2表示反应速度(k1>>k2),A为初始物质,B为中间的生成物质,C为折射率改变后的最终物质,A、B和C分别可以是原子团GeO DC(Ⅱ)、GeH和GeE’。其中,所述硅氧化物(SiO)的所掺杂的锗(Ge)可以用来提高最终物质的有效折射率。
其中,经过聚焦处理的激光光束40的曝光能量密度可以达到200mJ/cm2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由离子交换法制备而成。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玻璃—熔盐系统中发生离子交换过程来制备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含碱金属组分的硅氧化物(SiO)的圆台;所述圆台在熔盐中完成充分的离子交换。硅的氧化物(SiO)经过离子交换过程后,其内部折射率分布从轴心(即光学中心处)到边缘随半径逐渐变化。
离子交换法的交换过程可以用下式表示:
式中,A+、B+表示碱金属离子,下角标g表示玻璃,下角标s表示熔盐。
图6-图8给出了离子交换法的原理图,其中,图6为硅的氧化物(SiO)与熔盐52离子交换的示意图;图7表示扩散开始前,熔盐52与硅的氧化物(SiO)中的离子分布状态;图8表示离子交换后,熔盐52与硅的氧化物(SiO)中的离子分布状态。
由图6可知,交换前,含Ti+、Cs+、Li+氧化物的玻璃棒51被放置于含Na+、K+的熔盐52中,因此,离子53(即玻璃棒51中含有的Ti+、Cs+、Li+等离子)存在于玻璃棒51中,而/>离子54(即熔盐52中存在的Na+、K+离子)只存在于熔盐52中,离子交换过程中,/>离子53和/>离子54发生离子交换,/>离子54进入到玻璃棒51内部,离子交换完成时,硅的氧化物(SiO)中既存在原先的/>离子53,又存在熔盐52中的/>离子54,而且中心位置处的离子恰好未被交换,仍然是/>离子53,边缘全部被交换为/>离子54,且离子浓度从中间到边缘在径向呈渐变分布,对应的折射率也是变化的,最终得到梯度折射率圆台结构;最后,在梯度折射率结构17的间隙覆盖光刻胶至与其同一高度。可根据最终所需的梯度折射率结构17形状来设计玻璃棒51的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硅氧化物(SiO)的碱金属组分的金属阳离子包括Li+、K+、Rb+、Cs+或Ag+。碱金属属于玻璃网络外体,因此,含有碱金属组分的硅氧化物(SiO)容易发生离子交换。所述Li+、K+、Rb+除完成离子交换外,还具有特定的作用,其中Li+可以显著降低玻璃化温度,K+可以降低玻璃在离子交换过程中所受应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圆台完成离子交换所需的熔盐52是含有K+或Na+的单一熔盐52。此时,所述圆台的一价金属阳离子(例如Li+、Na+、K+、Rb+、Cs+、Ag+等)与其周围的熔盐52中的其他一价金属阳离子进行置换,就可以得到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圆台完成离子交换所需的熔盐52是具有相同或不同组成的多个熔盐52。此时,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经过两步离子交换制备而成。
其中,第一步离子交换中的熔盐52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按一定比例构成,且应至少有一种化合物含有Ag+,第二步离子交换的熔盐52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按一定比例构成,其中应至少有一种化合物含有Na+。在进行第二步离子交换前可以有洗涤和/或退火步骤。
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17也可以通过溶胶凝胶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或者离子填充法制备而成。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9)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有机发光层,所述有机发光层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发光膜,相邻的所述发光膜之间设置有像素限定层;
封装层,覆盖所述有机发光层;
彩色滤光片层,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一侧,所述彩色滤光片层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彩膜片,相邻的所述彩膜片之间设置有黑色吸光块;
聚光层,位于所述封装层与所述彩色滤光片层之间,被配置为将所述发光膜所发出的光汇聚至所述彩膜片;
所述聚光层包括梯度折射率结构,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的折射率从中心到边缘逐渐降低;
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呈圆台状,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包括垂直于中心轴的上底面、下底面以及连接所述上底面与下底面的侧边,所述上底面的面积大于所述下底面的面积;其中
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的下底面在所述封装层上的投影区域范围完全覆盖所述有机发光层在所述封装层上的投影区域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的上底面与侧边的夹角θ满足:45°≤θ<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的高度范围为1μm~1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在任意位置处的折射率N(r)满足下式:
其中,N0为中心折射率,即梯度折射率结构在中心轴处的折射率,N0的取值范围为1.60~1.69;r为所述位置(即折射率N(r)对应的位置)到中心轴的距离,其单位是μm;为折射率常数,取值范围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最边缘处的折射率是边缘折射率N1,所述边缘折射率N1的取值范围为1.50~1.59,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的中心折射率N0和边缘折射率N1满足:N0-N1>0.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膜中存在用于发射红光的红色发光膜,用于汇聚所述红色发光膜所发射光线的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的下底面的直径的取值范围是50μm~10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膜中存在用于发射绿光的绿色发光膜,用于汇聚所述绿色发光膜所发射光线的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的下底面的直径的取值范围是40μm~10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膜中存在用于发射蓝光的蓝色发光膜,用于汇聚所述蓝色发光膜所发射光线的所述梯度折射率结构的下底面的直径的取值范围是70μm~100μm。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1649173.2A 2021-12-30 2021-12-30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3353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49173.2A CN114335387B (zh) 2021-12-30 2021-12-30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49173.2A CN114335387B (zh) 2021-12-30 2021-12-30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5387A CN114335387A (zh) 2022-04-12
CN114335387B true CN114335387B (zh) 2024-04-09

Family

ID=81019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49173.2A Active CN114335387B (zh) 2021-12-30 2021-12-30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35387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8464A (zh) * 2008-10-24 2010-06-0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发光二极管的聚光组件
CN102891366A (zh) * 2011-05-04 2013-01-23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一种电磁透镜天线
CN104051670A (zh) * 2014-06-12 2014-09-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148723A (zh) * 2018-08-30 2019-01-0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54135A (zh) * 2021-03-09 2021-06-2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241354A (zh) * 2021-04-07 2021-08-1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71382A (zh) * 2021-06-23 2021-10-0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8464A (zh) * 2008-10-24 2010-06-0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发光二极管的聚光组件
CN102891366A (zh) * 2011-05-04 2013-01-23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一种电磁透镜天线
CN104051670A (zh) * 2014-06-12 2014-09-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15188595A1 (zh) * 2014-06-12 2015-12-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148723A (zh) * 2018-08-30 2019-01-0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54135A (zh) * 2021-03-09 2021-06-2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241354A (zh) * 2021-04-07 2021-08-1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71382A (zh) * 2021-06-23 2021-10-0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5387A (zh)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81337B1 (ko) 조명장치 및 액정표시장치
JP7353834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システム
JP5971903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映像情報処理装置
KR100974049B1 (ko) 조명장치 및 표시장치
TWI259921B (en) Color-filter arr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display device, and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CN212517209U (zh)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CN110534664B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EP1889099A1 (en) Micro-optical device, spatial optical modulator and projector utilizing the micro-optical device
CN214672621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2014182280A (ja) 表示装置
CN109950291B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制造方法
JP2007226075A (ja) 対向基板、液晶表示素子及び液晶プロジェクタ並びに対向基板製造方法
CN115185025A (zh) 一种微透镜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EP4354507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782572B (zh) 彩膜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WO2022062693A1 (zh) 显示面板、电子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2150937A (zh) 色彩转化组件及显示面板
CN112130236B (zh) 低反射结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4335387B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WO2020211534A1 (zh) 移动终端、盖板、显示组件
CN114628439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5036342A (zh)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CN217181268U (zh) 光波导组件和显示装置
CN114967210B (zh) 一种反射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WO2024000355A1 (zh) 显示面板与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