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12163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12163A CN114312163A CN202111134256.8A CN202111134256A CN114312163A CN 114312163 A CN114312163 A CN 114312163A CN 202111134256 A CN202111134256 A CN 202111134256A CN 114312163 A CN114312163 A CN 1143121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ock
- tire
- outer edge
-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 radial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802 slud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能够确保轮胎的侧面处的牵引性能,并且还能够获得轮胎侧面的耐切割性。轮胎(1)具备:配置于轮胎侧面的胎侧花纹块(6),胎侧花纹块(6)具备:第1花纹块(11),其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第2花纹块(12),其与第1花纹块(11)在轮胎周向上相连续,并且从轮胎表面(5)以与第1花纹块不同的隆起高度而隆起来;第3花纹块(13),其与第2花纹块(12)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并且从轮胎表面(5)以与第2花纹块(12)不同的隆起高度而隆起来;以及第4花纹块(14),其与第3花纹块(13)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并且从轮胎表面(5)以与第3花纹块(13)不同的隆起高度而隆起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众所周知这样一种轮胎,即:在轮胎的侧面配置有胎侧花纹块。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轮胎的胎侧部的支撑面设置有作为胎侧花纹块的突状部的轮胎。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558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轮胎通过设置有突状部,能够在差路(不良路面)上获得轮胎侧面处的牵引性能。然而,在差路上行驶时,还期望胎侧部的耐切割性能够有所提高。专利文献1的轮胎由于是多个突状部分离地配置,所以,期望耐切割性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述这样的轮胎,即:能够确保轮胎的侧面处的牵引性能,并且还能够获得轮胎侧面的耐切割性。
本发明的轮胎具备:配置于轮胎侧面的胎侧花纹块,所述胎侧花纹块具备:第1花纹块,其从轮胎表面隆起来;第2花纹块,其与所述第1花纹块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并且从轮胎表面以与所述第1花纹块不同的隆起高度而隆起来;第3花纹块,其与所述第2花纹块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并且从轮胎表面以与所述第2花纹块不同的隆起高度而隆起来;以及第4花纹块,其与所述第3花纹块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并且从轮胎表面以与所述第3花纹块不同的隆起高度而隆起来。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下述这样的轮胎,即:能够确保轮胎的侧面处的牵引性能,并且还能够获得轮胎侧面的耐切割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
图2是沿着箭头Ⅱ的方向观察图1的轮胎1的向视图,且是倾斜观察轮胎的侧面的局部立体图。
图3是沿着箭头Ⅲ的方向观察图1的轮胎的向视图,且是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观察轮胎的侧面的局部侧视图。
图4A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花纹块的放大图。
图4B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2花纹块的放大图。
图4C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3花纹块的放大图。
图4D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4花纹块的放大图。
图4E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成于胎侧花纹块的沟的放大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图3的Ⅴ-Ⅴ截面的截面图。
图6是倾斜观察图3的Ⅵ部的放大立体图。
附图符号说明
1…轮胎;2…胎圈部;3…胎侧部;4…胎面部;5…轮胎表面;6…胎侧花纹块;10…胎侧花纹块组;10A…第1胎侧花纹块组;10B…第2胎侧花纹块组;10C…第3胎侧花纹块组;11…第1花纹块;11Q…第1角部;12…第2花纹块;12Q…第2角部;12S…狭缝;13…第3花纹块;13R…肋;14…第4花纹块;31…沟;32…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1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图。在图中,附图标记S1是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面S1是与轮胎旋转轴(轮胎子午线)正交的面,并且是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心的面。
在此,所谓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亦即是图1的截面图中的纸面左右方向。图1中图示为轮胎宽度方向W。而且,所谓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向轮胎赤道面S1接近的方向。所谓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从轮胎赤道面S1离开的方向。另外,所谓轮胎径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亦即是图1中的纸面上下方向。图1中图示为轮胎径向R。而且,所谓轮胎径向外侧是指:从轮胎旋转轴离开的方向,图1中为纸面上侧。所谓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向轮胎旋转轴接近的方向,图1中为纸面下侧。
此外,图1的截面图是:将轮胎装配于规定轮辋且填充有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包括轮胎子午线的截面图)。此外,所谓规定轮辋是指:与轮胎尺寸对应且由JATMA规定的标准轮辋。另外,在例如轮胎用于乘用车的情况下规定内压是180kPa。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具备:一对胎圈部2,它们设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两侧;胎侧部3,其从各胎圈部2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以及环状的胎面部4,其与各胎侧部3的轮胎径向外侧相连,并构成与路面接触的接地面亦即踏面,且沿轮胎周向延伸。
图2是:沿着箭头Ⅱ的方向观察图1的轮胎的向视图,且是: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且为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而倾斜观察轮胎1的侧面亦即胎侧部3的轮胎表面5时的局部立体图。
胎侧部3具备胎侧花纹块6。胎侧花纹块6设置为:从胎侧部3的轮胎表面5隆起来。
胎侧花纹块6具备:第1花纹块11、第2花纹块12、第3花纹块13、以及第4花纹块14。而且,第1花纹块11、第2花纹块12、第3花纹块13、以及第4花纹块14形成胎侧花纹块组10。关于构成该胎侧花纹块组的第1花纹块11~第4花纹块14的结构,在后面详细地说明。
图3是:沿着箭头Ⅲ的方向观察图1的轮胎1的向视图,且是: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来观察轮胎1的侧面亦即胎侧部3的轮胎表面5时的局部侧视图。
胎侧花纹块6由多个胎侧花纹块组10构成。如图3所示,在胎侧部3的轮胎表面5沿轮胎周向C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胎侧花纹块组10。在图3中,作为多个胎侧花纹块组10,而示出第1胎侧花纹块组10A、第2胎侧花纹块组10B以及第3胎侧花纹块组10C的一部分。第1胎侧花纹块组10A、第2胎侧花纹块组10B以及第3胎侧花纹块组10C分别具备:第1花纹块11、第2花纹块12、第3花纹块13、以及第4花纹块14。多个胎侧花纹块组10在胎侧部3的轮胎表面5,沿轮胎周向C遍及一周地并排配置。
如图1所示,在胎面部4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形成有胎肩部50。在图2及图3中示出了胎肩部50的一部分。胎肩部50具有多个胎肩花纹块51。多个胎肩花纹块51是通过利用沿轮胎周向C以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胎肩沟55对胎肩部50进行分割而形成的。多个胎肩花纹块51具备第1胎肩花纹块51A和第2胎肩花纹块51B。第1胎肩花纹块51A以及第2胎肩花纹块51B沿轮胎周向C交替地配置。第1胎肩花纹块51A具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2个第1突出平面部52A。2个第1突出平面部52A沿轮胎周向C并排地分离配置。第2胎肩花纹块51B具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2个第2突出平面部52B。2个第2突出平面部52B沿轮胎周向C并排地分离配置。此外,第2突出平面部52B具有:与第1突出平面部52A稍微不同的形状,并在突出的平面的轮胎径向外侧以及轮胎径向内侧具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斜面5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第1胎肩花纹块51A和第2胎肩花纹块51B呈不同的形状,但是,第1胎肩花纹块51A和第2胎肩花纹块51B可以呈相同的形状。
在胎肩部50和胎侧部3的边界设置有:沿轮胎周向C延伸的突条60。突条60具有:沿轮胎周向C延伸的棱线。突条60是截面呈大致三角形的突部,且形成为趋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棱线而前端尖细的形状。突条60可以通过用于对胎面部4进行成型的模具、与用于对胎侧部3进行成型的模具之间的分模位置(分型线)而形成。
接着,还使用图4A~图4E、图5、图6,对构成胎侧花纹块组10的第1花纹块11、第2花纹块12、第3花纹块13、以及第4花纹块14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构成1个胎侧花纹块组10的第1花纹块11、第2花纹块12、第3花纹块13、以及第4花纹块14沿着轮胎周向C连续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1个胎侧花纹块组10的第1花纹块11、第2花纹块12、第3花纹块13、以及第4花纹块14以无间隙地连结的状态而一体地形成。
第1花纹块11设置为:从胎侧部3的轮胎表面5以隆起高度H1而隆起来。第2花纹块12设置为:与第1花纹块11在轮胎周向C上相连续,并且从轮胎表面5以与第1花纹块11不同的隆起高度H2而隆起来。第3花纹块13设置为:与第2花纹块12在轮胎周向C上相连续,并且从轮胎表面5以与第2花纹块12不同的隆起高度H3而隆起来。第4花纹块14设置为:与第3花纹块13在轮胎周向C上相连续,并且从轮胎表面5以与第3花纹块13不同的隆起高度H4而隆起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花纹块11的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的隆起高度H1、以及第3花纹块13的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的隆起高度H3低于:第2花纹块12的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的隆起高度H2、以及第4花纹块14的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的隆起高度H4。例如,隆起高度H1以及隆起高度H3为1mm左右,隆起高度H2以及隆起高度H4为2mm左右。
首先,使用图4A,对第1花纹块11的形状进行说明。如前面叙述的那样,第1花纹块11设置为:从胎侧部3的轮胎表面5以隆起高度H1而隆起来。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轮胎周向C上的逆时针方向设为第1周向C1。将轮胎周向C上的顺时针方向设为第2周向C2。
第1花纹块11具有第1外缘11E1,来作为轮胎径向外侧的外缘。第1外缘11E1沿轮胎周向延伸。第1外缘11E1形成:与在第1花纹块11的轮胎径向外侧位置配置的突条60之间的边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外缘11E1与突条60连结。第1花纹块11的第1外缘11E1构成胎侧花纹块组10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外缘。
第1花纹块11具有第2外缘11E2~第7外缘11E7,来作为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并形成与轮胎表面5之间的边界的外缘。此外,从周围隆起来而形成的外缘形成:从周围立起的壁的上部。
第1花纹块11的第2外缘11E2从第1外缘11E1的第1周向C1侧的端部亦即第1顶点11P1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第1外缘11E1与第2外缘11E2所构成的角为大致直角。
第1花纹块11的第3外缘11E3从第2外缘11E2的轮胎径向内侧端亦即第2顶点11P2朝向第1周向C1侧倾斜,并且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
第1花纹块11的第4外缘11E4从第3外缘11E3的轮胎径向内侧端亦即第3顶点11P3朝向第2周向C2侧倾斜,并且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
第1花纹块11的第5外缘11E5从第4外缘11E4的轮胎径向内侧端亦即第4顶点11P4沿第2周向C2侧延伸。如图4A所示,第5外缘11E5与轮胎周向C所构成的角小于:第4外缘11E4与轮胎周向C所构成的角。第5外缘11E5所延伸的方向可以与第2周向C2大致一致,但是也可以如图4A所示那样朝向轮胎径向内侧稍微倾斜。
第1花纹块11的第6外缘11E6从第1外缘11E1的第2周向C2侧的端部亦即第5顶点11P5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第1外缘11E1与第6外缘11E6所构成的角为大致直角。第6外缘11E6与第2外缘11E2大致平行。
第1花纹块11的第7外缘11E7从第6外缘11E6的轮胎径向内侧端亦即第6顶点11P6朝向第1周向C1侧倾斜,并且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第7外缘11E7与第3外缘11E3大致平行。第7外缘11E7将第6顶点11P6、与第7外缘11E7的轮胎径向内侧端亦即第7顶点11P7连结起来。
此外,第1花纹块11还具有:与后面叙述的第2花纹块12之间的边界。
在此,第3外缘11E3与第4外缘11E4形成第1角部11Q。第1角部11Q配置于:第1花纹块11的第1周向C1侧位置。第1角部11Q形成为: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第1角部11Q具有:在俯视观察时朝向第1周向C1而前端尖细的形状。第1角部11Q是:将第3外缘11E3与第4外缘11E4之间的交点亦即第3顶点11P3作为顶点的角部。第1角部11Q的角度α1、亦即第3外缘11E3与第4外缘11E4所构成的角α1优选为90度以下。第1角部11Q的角度α1更优选为锐角。由此,在差路上将泥等推挤排出的效果得以提高。
接着,使用图4B,对第2花纹块12的形状进行说明。如前面叙述的那样,第2花纹块12设置为:与第1花纹块11在轮胎周向C上相连续,并以与第1花纹块11不同的隆起高度H2而隆起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花纹块12的隆起高度H2高于:第1花纹块11的隆起高度H1。另外,第2花纹块12的隆起高度H2高于:后面叙述的第3花纹块13的隆起高度H3。
第2花纹块12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五边形。更详细而言,第2花纹块12呈:在矩形的一边连接有三角形的底边那样的形状,并且是所谓的本垒状大致五边形。
第2花纹块12在轮胎径向内侧具有第1顶点12P1。在第2花纹块12呈将矩形与三角形连接起来那样的本垒状五边形的情况下,第1顶点12P1与从矩形伸出来的三角形的顶点相对应。
第2花纹块12具有第1外缘12E1以及第2外缘12E2,来作为与第1顶点12P1相对置的边。第1外缘12E1以及第2外缘12E2可以配置于一条直线上,但是,也可以如图4B所示那样,以从后面叙述的狭缝12S起为界而稍微偏离的状态来配置。
第2花纹块12除了前面叙述的第1外缘12E1以外,还具有第3外缘12E3以及第4外缘12E4,来作为从第1花纹块11隆起来并形成与第1花纹块11之间的边界的外缘。
第2花纹块12的第1外缘12E1从第1花纹块11的第7顶点11P7的位置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倾斜,并且沿第1周向C1侧延伸。第2花纹块12的第1外缘12E1与第1花纹块11的第4外缘11E4大致平行。
第2花纹块12的第3外缘12E3从第1外缘12E1的第1周向C1侧的端部亦即第2顶点12P2朝向第1周向C1侧倾斜,并且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第1外缘12E1与第3外缘12E3所构成的角为大致直角。第2花纹块12的第3外缘12E3与第1花纹块11的第3外缘11E3大致平行。
第2花纹块12的第4外缘12E4从第3外缘12E3的轮胎径向内侧端亦即第3顶点12P3朝向第2周向C2侧倾斜,并且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
在此,第3外缘12E3与第4外缘12E4形成第2角部12Q。第2角部12Q配置于:第2花纹块12的第1周向C1侧位置。第2角部12Q形成为:从第1花纹块11隆起来。第2角部12Q具有:在俯视观察时朝向第1周向C1而前端尖细的形状。第2角部12Q是:将第3外缘12E3与第4外缘12E4之间的交点亦即第3顶点12P3作为顶点的角部。第2角部12Q的角度α2、亦即第3外缘12E3与第4外缘12E4所构成的角α2可以如图4B所示那样为钝角,也可以为锐角。第1花纹块11的第1角部11Q以及第2花纹块12的第2角部12Q在轮胎周向上相邻地配置。第1角部11Q的角度α1以及第2角部12Q的角度α2中的至少任一方优选地形成为:以构成锐角的方式从周围隆起来。由此,在差路上将泥等推挤排出的效果得以提高。
第2花纹块12除前面叙述的第2外缘12E2以外,还具有第5外缘12E5,来作为从第3花纹块13隆起来并形成与第3花纹块13之间的边界的外缘。
第2花纹块12的第2外缘12E2与第1外缘12E1一起形成为:与第1顶点12P1相对置的边。第2外缘12E2与第1外缘12E1大致平行。
第2花纹块12的第5外缘12E5从第2外缘12E2的第2周向C2侧的端部亦即第4顶点12P4朝向第1周向C1侧倾斜,并且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第2外缘12E2与第5外缘12E5所构成的角为大致直角。第5外缘12E5与第3外缘12E3大致平行。
第2花纹块12具有第6外缘12E6以及第7外缘12E7,来作为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并形成与轮胎表面5之间的边界的外缘。
第2花纹块12的第6外缘12E6是:与第4外缘12E4相连续地形成的外缘。由第4外缘12E4以及第6外缘12E6形成的外缘将第1顶点12P1与第3顶点12P3连结起来。
第2花纹块12的第7外缘12E7将第1顶点12P1、与第5外缘12E5的轮胎径向内侧端亦即第5顶点12P5连结起来。第2花纹块12的第7外缘12E7沿轮胎周向延伸。第2花纹块12的第7外缘12E7构成胎侧花纹块组10的轮胎径向内侧的外缘。
第2花纹块12如前面叙述的那样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五边形,该大致五边形的第1顶点12P1朝向轮胎径向内侧而配置。而且,在第2花纹块12形成有:从与该第1顶点12P1相对置的外缘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狭缝12S。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12S朝向第1周向C1侧倾斜,并且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该狭缝12S从与第1顶点12P1相对置的外缘的中心附近、亦即第1外缘12E1与第2外缘12E2之间的位置朝向第1周向C1侧倾斜,并且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
狭缝12S具有:第1周向C1侧的壁、第2周向C2侧的壁、以及轮胎径向内侧的壁。形成第1周向C1侧的壁的上部的第8外缘12E8、与第1花纹块11的第7外缘11E7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于大致一条直线上。形成第2周向C2侧的壁的上部的第9外缘12E9、与后面叙述的第3花纹块13的第1外缘13E1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于大致一条直线上。形成轮胎径向内侧的壁的第10外缘12E10形成于:第2花纹块12的中心附近。此外,当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观察狭缝12S时,高度与轮胎表面5相同的面会细微地露出来。
接着,使用图4C,对第3花纹块13的形状进行说明。如前面叙述的那样,第3花纹块13设置为:与第2花纹块12在轮胎周向C上相连续,并以与第2花纹块12不同的隆起高度H3而隆起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花纹块13的隆起高度H3低于:第2花纹块12的隆起高度H2。另外,第3花纹块13的隆起高度H3低于:后面叙述的第4花纹块14的隆起高度H4。
第3花纹块13具有第1外缘13E1~第10外缘13E10,来作为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并形成与轮胎表面5之间的边界的外缘。
第3花纹块13的第1外缘13E1、与第2花纹块12的对狭缝12S的缘部进行规定的第9外缘12E9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于大致一条直线上。第3花纹块13的第1外缘13E1与第1花纹块11的第7外缘11E7大致平行。
第3花纹块13的第2外缘13E2、与第2花纹块12的第7外缘12E7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于大致一条直线上。第3花纹块13的第2外缘13E2与第2花纹块12的第7外缘12E7大致平行。
第3花纹块13的第3外缘13E3从第2外缘13E2的第2周向C2侧的端部亦即第1顶点13P1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倾斜,并且沿第2周向C2侧延伸。第3花纹块13的第3外缘13E3与第2花纹块12的第5外缘12E5大致平行。
第3花纹块13的第4外缘13E4从第3外缘13E3的第2周向C2侧的端部亦即第2顶点13P2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倾斜,并且沿第2周向C2侧延伸。第3外缘13E3与第4外缘13E4所构成的角为大致直角。第3花纹块13的第4外缘13E4与第2花纹块12的第2外缘12E2大致平行。
第3花纹块13的第5外缘13E5从第4外缘13E4的第2周向C2侧的端部亦即第3顶点13P3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倾斜,并且沿第2周向C2侧延伸。第4外缘13E4与第5外缘13E5所构成的角为大致直角。第3花纹块13的第5外缘13E5与第3花纹块13的第3外缘13E3大致平行。
第3花纹块13的第6外缘13E6从第5外缘13E5的第2周向C2侧的端部亦即第4顶点13P4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倾斜,并且沿第2周向C2侧延伸。第5外缘13E5与第6外缘13E6所构成的角为大致直角。第3花纹块13的第6外缘13E6与第3花纹块13的第4外缘13E4大致平行。
第3花纹块13的第7外缘13E7从第6外缘13E6的第2周向C2侧的端部亦即第5顶点13P5沿第2周向C2侧延伸。如图4C所示,第7外缘13E7与轮胎周向C所构成的角小于:第6外缘13E6与轮胎周向C所构成的角。第7外缘13E7所延伸的方向可以与第2周向C2大致一致,但是,也可以如图4C所示那样朝向轮胎径向内侧稍微倾斜。第3花纹块13的第7外缘13E7与第1花纹块11的第5外缘11E5大致平行。
第3花纹块13的第8外缘13E8从第7外缘13E7的第2周向C2侧的端部亦即第6顶点13P6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第3花纹块13的第8外缘13E8与第2花纹块12的第6外缘12E6大致平行。
第3花纹块13的第9外缘13E9从第8外缘13E8的轮胎径向外侧端亦即第7顶点13P7沿第1周向C1侧延伸。第3花纹块13的第9外缘13E9与第3花纹块13的第7外缘13E7大致平行。另外,第3花纹块13的第9外缘13E9与第1花纹块11的第5外缘11E5大致平行。
第3花纹块13的第10外缘13E10从第9外缘13E9的第1周向C1侧的端部亦即第8顶点13P8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倾斜,并且沿第1周向C1侧延伸。第3花纹块13的第10外缘13E10与第3花纹块13的第6外缘13E6大致平行。亦即,第3花纹块13的第10外缘13E10与第1花纹块11的第4外缘11E4大致平行。
此外,第3花纹块13还具有:与前面叙述的第2花纹块12之间的边界、以及、与后面叙述的第4花纹块14之间的边界。
第3花纹块13具有:沿着朝向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侧花纹块组的方向而延伸的肋13R。肋13R形成为: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肋13R通过前面叙述的第6外缘13E6、第7外缘13E7、第8外缘13E8、第9外缘13E9、以及第10外缘13E10而形成外缘。肋13R配置于:第3花纹块13的第2周向C2侧位置。如图4C所示,肋13R以在沿着箭头RD1所示的轮胎径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构成相邻的胎侧花纹块组的第1花纹块11相重叠的方式,沿轮胎周向延伸。由此,能够获得较高的耐切割性。
肋13R在前端附近屈曲。肋13R具有:由第3花纹块13的第6外缘13E6以及第10外缘13E10而划分成的肋13R的第1部分13R1、以及由第3花纹块13的第7外缘13E7、第8外缘13E8以及第9外缘13E9而划分成的肋13R的第2部分13R2。而且,肋13R的第2部分13R2所朝着的方向、与轮胎周向C所构成的角小于:肋13R的第1部分13R1所延伸的方向、与轮胎周向C所构成的角。亦即,肋13R的前端附近以第5顶点13P5以及第8顶点13P8为屈曲点而以朝向靠近轮胎周向C的方向的方式进行屈曲。
在此,肋13R的前端由第8外缘13E8而形成。肋13R的轮胎径向外侧外缘由第9外缘13E9以及第10外缘13E10而形成。肋13R的轮胎径向内侧外缘由第6外缘13E6以及第7外缘13E7而形成。
而且,肋13R的轮胎径向外侧外缘13E9、13E10与相邻的胎侧花纹块组的第1花纹块11隔着间隙地配置。肋13R的前端13E8与相邻的胎侧花纹块组的第2花纹块12隔着间隙地配置。
例如,构成第1胎侧花纹块组10A的第3花纹块13具有:沿着朝向第2胎侧花纹块组10B的方向而延伸的肋13R。第1胎侧花纹块组10A的肋13R的轮胎径向外侧外缘13E9、13E10与第2胎侧花纹块组10B的第1花纹块11隔着间隙地配置,第1胎侧花纹块组10A的肋13R的前端13E8与第2胎侧花纹块组10B的第2花纹块12隔着间隙地配置。由此,能够确保差路上的泥等的排出性,并且能够获得较高的耐切割性。
接着,使用图4D对第4花纹块14的形状进行说明。如前面叙述的那样,第4花纹块14设置为:与第3花纹块13在轮胎周向C上相连续,并且以与第3花纹块13不同的隆起高度H4而隆起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4花纹块14的隆起高度H4高于:第3花纹块13的隆起高度H3。
第4花纹块14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五边形。更详细而言,第4花纹块14呈:在矩形的一边连接有三角形的底边那样的形状,并且是所谓的本垒状大致五边形。
第4花纹块14在轮胎径向外侧具有第1顶点14P1。在第4花纹块14呈将矩形与三角形连接起来那样的本垒状五边形的情况下,第1顶点14P1与从矩形伸出来的三角形的顶点相对应。
第4花纹块14具有第1外缘14E1以及第2外缘14E2,来作为与第1顶点14P1相对置的边。第1外缘14E1以及第2外缘14E2可以配置于一条直线上,但是,也可以如图4D所示那样,以从后面叙述的狭缝14S起为界而稍微偏离的状态来配置。
第4花纹块14除前面叙述的第1外缘14E1以及第2外缘14E2以外,还具有第3外缘14E3,来作为从第3花纹块13隆起来并形成与第3花纹块13之间的边界的外缘。
第4花纹块14的第1外缘14E1以及第2外缘14E2、与第2花纹块12的第2外缘12E2大致平行。另外,第4花纹块14的第1外缘14E1以及第2外缘14E2也与第3花纹块13的第4外缘13E4大致平行。
第4花纹块14的第3外缘14E3从第2外缘14E2的第2周向C2侧的端部亦即第2顶点14P2朝向第2周向C2侧倾斜,并且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第2外缘14E2与第3外缘14E3所构成的角为大致直角。第4花纹块14的第3外缘14E3与第3花纹块13的第5外缘13E5大致平行。
第4花纹块14具有第4外缘14E4~第6外缘14E6,来作为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并形成与轮胎表面5之间的边界的外缘。
第4花纹块14的第4外缘14E4是:与第3外缘14E3相连续地形成的外缘。由第3外缘14E3以及第4外缘14E4形成的外缘将第2顶点14P2、与第4外缘14E4的轮胎径向外侧端亦即第3顶点14P3连结起来。第4花纹块14的第4外缘14E4与第1花纹块11的第3外缘11E3大致平行。
第4花纹块14的第5外缘14E5将第1顶点14P1与第3顶点14P3连结起来。第4花纹块14的第5外缘14E5沿轮胎径向延伸。第4花纹块14的第5外缘14E5与第1花纹块11的第2外缘11E2大致平行。
第4花纹块14的第6外缘14E6从第1外缘14E1的第1周向C1侧的端部亦即第4顶点14P4朝向第2周向C2倾斜,并且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第4花纹块14的第6外缘14E6、与第3花纹块13的第1外缘13E1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于大致一条直线上。第4花纹块14的第6外缘14E6与第3花纹块13的第1外缘13E1大致平行。
第4花纹块14具有第7外缘14E7,来作为轮胎径向外侧的外缘。第7外缘14E7沿轮胎周向延伸。第7外缘14E7将第1顶点14P1、与第6外缘14E6的轮胎径向外侧端亦即第5顶点14P5连结起来。第7外缘14E7形成:与在第4花纹块14的轮胎径向外侧位置配置的突条60之间的边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7外缘14E7与突条60连结起来。第4花纹块14的第7外缘14E7与第1花纹块11的第1外缘11E1一起构成胎侧花纹块组10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外缘。
第4花纹块14如前面叙述的那样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五边形,该大致五边形的第1顶点14P1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配置。而且,在第4花纹块14形成有:从与该第1顶点14P1相对置的外缘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狭缝14S。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14S朝向第2周向C2侧倾斜,并且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该狭缝14S从与第1顶点14P1相对置的外缘的中心附近、亦即第1外缘14E1与第2外缘14E2之间的位置朝向第2周向C2侧倾斜,并且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
狭缝14S具有:第1周向C1侧的壁、第2周向C2侧的壁、以及轮胎径向外侧的壁。形成第1周向C1侧的壁的上部的第8外缘14E8、与第2花纹块12的第5外缘12E5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于大致一条直线上。形成第2周向C2侧的壁的上部的第9外缘14E9与第3花纹块13的第3外缘13E3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于大致一条直线上。形成轮胎径向外侧的壁的第10外缘14E10形成于第4花纹块14的中心附近。此外,当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观察狭缝14S时,隆起高度H3的第3花纹块13的表面会细微地露出来。
接着,除图2、图3、图4A~图4D以外,还使用图4E,对形成于胎侧花纹块6的沟进行说明。如图2、图3所示,在胎侧花纹块6形成有:将多个胎侧花纹块组10之间进行分割的沟32。另外,在胎侧花纹块组10形成有:将第1花纹块11、第3花纹块13以及第4花纹块14进行分割的沟31。
首先,对将形成于胎侧花纹块组10的第1花纹块11、第3花纹块13以及第4花纹块14进行分割的沟31进行说明。如图4E所示,沟31具有第1部分31A以及第2部分31B。
第1部分31A是由将第1花纹块11的第6外缘11E6作为上缘的壁、与将第4花纹块14的第6外缘14E6作为上缘的壁包围而形成的。第1部分31A的沟宽随着朝向轮胎径向内侧而逐渐减小。
第2部分31B形成为:与第1部分31A连续。第2部分31B是由将第1花纹块11的第7外缘11E7作为上缘的壁、与将第3花纹块13的第1外缘13E1作为上缘的壁包围而形成的。第2部分31B的沟宽呈大致恒定。
由第1部分31A以及第2部分31B构成的沟31是以将第1花纹块11、与第3花纹块13以及第4花纹块14分割开的方式,沿轮胎径向延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沟31从突条60朝向第1周向C1侧倾斜,并且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而且,如前面叙述的那样,在第2花纹块12形成有狭缝12S。该狭缝12S以与沟31相连续的方式沿轮胎径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12S朝向第1周向C1侧倾斜,并且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由此,形成:从胎侧花纹块组10的轮胎径向外侧端延伸到第2花纹块12的中心附近的大致直线状的沟31以及狭缝12S。这样,通过适当地形成凹凸,能够确保轮胎的侧面处的牵引性能,并且能够提高轮胎侧面的耐切割性。能够提高轮胎的侧面处的牵引性能。另外,散热性得以提高,能够抑制朝向橡胶内部的蓄热。
此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沟31的第1部分31A的轮胎径向外侧端的轮胎周向位置可以与胎肩沟55的轮胎周向位置一致。另外,沟31的第1部分31A的轮胎径向外侧端的沟宽可以与胎肩沟55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的沟宽大致一致。
此外,沟31以及狭缝12S的底部(露出面)成为与轮胎表面5相同的高度。
接着,对将多个胎侧花纹块组10之间进行分割的沟32进行说明。如图4E所示,沟32具有:第1部分32A、第2部分32B、第3部分32C、第4部分32D、以及第5部分32E。第1部分32A~第5部分32E连结起来。
第1部分32A是由将第4花纹块14的第5外缘14E5作为上缘的壁、与将相邻的胎侧花纹块组10的第1花纹块11的第2外缘11E2作为上缘的壁包围而形成的。第1部分32A从突条60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第1部分32A的轮胎径向外侧端的沟宽形成为:大于沟32的其他部分的沟宽。
第2部分32B是由将第4花纹块14的第4外缘14E4作为上缘的壁、与将相邻的胎侧花纹块组10的第1花纹块11的第3外缘11E3作为上缘的壁包围而形成的。第2部分32B朝向第1周向C1侧倾斜,并且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第2部分32B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的沟宽形成为:大于第1部分32A的轮胎径向外侧端的沟宽。
第3部分32C是由将第3花纹块13的第10外缘13E10作为上缘的壁、与将相邻的胎侧花纹块组10的第1花纹块11的第4外缘11E4作为上缘的壁包围而形成的。第3部分32C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倾斜,并且沿第2周向C2侧延伸。第2部分32B的延伸方向与第3部分32C的延伸方向所构成的角为大致直角。第3部分32C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的沟宽呈大致恒定,并且小于第1部分32A的轮胎径向外侧端的沟宽。
第4部分32D是由将第3花纹块13的第9外缘13E9作为上缘的壁、与将相邻的胎侧花纹块组10的第1花纹块11的第5外缘11E5作为上缘的壁包围而形成的。第4部分32D朝向第2周向C2侧延伸。第4部分32D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的沟宽、与第3部分32C的沟宽大致相等。
第5部分32E是由将第3花纹块13的第8外缘13E8作为上缘的壁、与将相邻的胎侧花纹块组10的第2花纹块12的第6外缘12E6作为上缘的壁包围而形成的。第5部分32E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第4部分32D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的沟宽小于:第1部分32A的轮胎径向外侧端的沟宽。
由第1部分32A~第5部分32E构成的沟32将多个胎侧花纹块组10之间进行分割。例如,沟32将第1胎侧花纹块组10A与第2胎侧花纹块组10B进行分割。沟32具有多个屈曲部并且将多个胎侧花纹块组10进行分割。因而,能够确保差路上的泥等的排出性,并且能够获得较高的耐切割性。另外,通过适当地形成凹凸,能够提高轮胎的侧面处的牵引性能。另外,散热性得以提高,能够抑制向橡胶内部的蓄热。
此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沟32的第1部分32A的轮胎径向外侧端的轮胎周向位置可以与胎肩沟55的轮胎周向位置一致。另外,沟32的第1部分32A的轮胎径向外侧端的沟宽可以与胎肩沟55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的沟宽大致一致。
此外,沟32的底部(露出面)成为:与轮胎表面5相同的高度。
此外,如图4A所示,第1花纹块11以及第2花纹块12以在沿箭头CD所示的轮胎周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相重叠,并且在沿箭头RD2所示的轮胎径向观察时也有至少一部分相重叠的方式,在轮胎周向上并排配置。另外,第2花纹块12以及第3花纹块13以在沿箭头CD所示的轮胎周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相重叠,并且在沿箭头RD3所示的轮胎径向观察时也有至少一部分相重叠方式,在轮胎周向上并排配置。另外,第3花纹块13以及第4花纹块14以在沿箭头CD所示的轮胎周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相重叠,并且在沿箭头RD4所示的轮胎径向观察时也有至少一部分相重叠的方式,在轮胎周向上并排配置。由此,能够获得较高的耐切割性。
接着,参照图5以及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胎侧花纹块组10的第1花纹块11~第4花纹块14的隆起高度的关系。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图3的Ⅴ-Ⅴ截面的截面图。图5是:省略了倒角形状等的详细情况的且用于说明隆起高度的关系的示意性截面图。图6是:倾斜观察图3的Ⅵ部时的放大立体图,且是:以三维方式示出了第1花纹块11~第4花纹块14的隆起高度的关系的图。在图6中,为了容易以三维方式掌握隆起高度的关系,而示出了:以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且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稍微倾斜地向上看那样的视线来观察胎侧花纹块6时的图。
如图5所示,第1花纹块11设置为:从胎侧部3的轮胎表面5以隆起高度H1而隆起来。第2花纹块12设置为:从轮胎表面5以与第1花纹块11不同的隆起高度H2而隆起来。第3花纹块13设置为:从轮胎表面5以与第2花纹块12不同的隆起高度H3而隆起来。第4花纹块14设置为:从轮胎表面5以与第3花纹块13不同的隆起高度H4而隆起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花纹块11的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的隆起高度H1以及第3花纹块13的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的隆起高度H3低于:第2花纹块12的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的隆起高度H2、以及第4花纹块14的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的隆起高度H4。例如,隆起高度H1与隆起高度H3可以是大致相同的高度。另外,隆起高度H2与隆起高度H4可以是大致相同的高度。
此外,如图5的截面图所示,第2花纹块12中形成有狭缝12S的部分的底面(露出面)成为:与轮胎表面5相同的高度。另外,第4花纹块14的形成有狭缝14S的部分的底面(露出面)成为:与第3花纹块13的表面、亦即隆起高度H3相同的高度。
这样,通过使相邻的花纹块的隆起高度不同,能够较大地确保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的花纹块的区域,并且适当地形成凹凸,所以,能够确保轮胎的侧面处的牵引性能,并且能够提高轮胎侧面的耐切割性。另外,由于适当地形成凹凸,所以,还能够提高差路上的泥等的排出性。另外,散热性得以提高,能够抑制朝向橡胶内部的蓄热。
例如,隆起高度H1优选为0.5mm以上2mm以下。隆起高度H2大于隆起高度H1,并且优选为1.5mm以上4mm以下。隆起高度H1与隆起高度H2之差优选为0.5mm以上。隆起高度H3小于隆起高度H2,并且优选为0.5mm以上2mm以下。隆起高度H2与隆起高度H3之差优选为0.5mm以上。隆起高度H4大于隆起高度H3,并且优选为1.5mm以上4mm以下。隆起高度H3与隆起高度H4之差优选为0.5mm以上。例如,隆起高度H1优选为隆起高度H2的25%以上75%以下。隆起高度H3优选为隆起高度H2的25%以上75%以下并且隆起高度H4的25%以上75%以下。由此,能够获得上述的效果。不过,隆起高度H1~H4的关系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构成。例如,可以形成为如下形式:按照隆起高度H1、隆起高度H2、隆起高度H3、隆起高度H4的顺序变高。由此,也能够确保轮胎的侧面处的牵引性能,并且能够提高轮胎侧面的耐切割性。另外,还能够提高差路上的泥等的排出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胎侧花纹块6可以配置于两方的胎侧部3,但是,只要配置于至少一方的胎侧部3的侧面即可。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发挥如下的效果。
(1)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1具备:配置于轮胎侧面的胎侧花纹块6,胎侧花纹块6具备:第1花纹块11,其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第2花纹块12,其与第1花纹块11在轮胎周向上相连续,并且从轮胎表面5以与第1花纹块不同的隆起高度而隆起来;第3花纹块13,其与第2花纹块12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并且从轮胎表面5以与第2花纹块12不同的隆起高度而隆起来;以及第4花纹块14,其与第3花纹块13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并且从轮胎表面5以与第3花纹块13不同的隆起高度而隆起来。这样,通过使相邻的花纹块的隆起高度不同,能够较大地确保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的花纹块的区域,并且能够适当地形成凹凸,所以,能够确保轮胎的侧面处的牵引性能,并且能够提高轮胎侧面的耐切割性。另外,由于适当地形成凹凸,所以,还能够提高差路上的泥等的排出性。另外,散热性得以提高,能够抑制朝向橡胶内部的蓄热。
(2)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1的胎侧花纹块6由多个胎侧花纹块组10构成,多个胎侧花纹块组10分别具备:第1花纹块11、第2花纹块12、第3花纹块13、以及第4花纹块14,多个胎侧花纹块组10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由此,能够确保轮胎的侧面处的牵引性能,并且能够提高轮胎侧面的耐切割性。另外,由于多个胎侧花纹块组10隔开间隔地配置,所以,能够提高差路上的泥等的排出性。另外,散热性得以提高,能够抑制朝向橡胶内部的蓄热。
(3)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1的第3花纹块13具有:朝向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侧花纹块组延伸的肋13R,肋13R以在沿轮胎径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构成相邻的胎侧花纹块组的第1花纹块11相重叠的方式,沿轮胎周向延伸。由此,能够获得较高的耐切割性。
(4)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1的肋13R具有:前端、轮胎径向外侧外缘、以及轮胎径向内侧外缘,肋13R的轮胎径向外侧外缘、与相邻的胎侧花纹块组的第1花纹块11隔着间隙地配置,肋13R的前端、与相邻的胎侧花纹块组的第2花纹块12隔着间隙地配置。由此,能够确保差路上的泥等的排出性,并且能够获得较高的耐切割性。
(5)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1中,第1花纹块11以及第3花纹块13的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的隆起高度低于:第2花纹块12以及第4花纹块14的从轮胎表面5隆起来的隆起高度。由此,能够确保轮胎的侧面处的牵引性能,并且能够提高轮胎侧面的耐切割性。另外,由于适当地形成凹凸,所以,还能够提高差路上的泥等的排出性。另外,散热性得以提高,能够提高朝向橡胶内部的蓄热。
(6)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1的第1花纹块11具有:在轮胎周向上的一方的周向侧位置配置的第1角部11Q,第2花纹块12具有:在轮胎周向上的一方的周向侧位置配置的第2角部12Q,第1角部11Q与第2角部12Q在轮胎周向上相邻地配置。由此,在差路上将泥等推挤并排出的效果得以提高。
(7)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1的第1角部11Q及第2角部12Q中的至少任一方以构成锐角的方式从周围隆起来而形成。由此,在差路上将泥等推挤并排出的效果得以提高。
(8)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1的第1花纹块11、与第3花纹块13以及第4花纹块14借助沿轮胎径向延伸的沟31而分割开,第2花纹块12具有:与沟31相连续的且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狭缝12S。由此,能够确保轮胎的侧面处的牵引性能,并且能够提高轮胎侧面的耐切割性。
(9)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1的第2花纹块12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五边形,该大致五边形的顶点12P1朝向轮胎径向内侧配置,狭缝12S形成为:从与顶点12P1相对置的外缘12E1、12E2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由此,能够确保轮胎的侧面处的牵引性能,并且能够提高轮胎侧面的耐切割性。
(10)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1的第1花纹块11以及第2花纹块12以在沿轮胎周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相重叠,并且在沿轮胎径向观察时也有至少一部分相重叠的方式,在轮胎周向上并排配置。由此,能够获得较高的耐切割性。
(11)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1的第2花纹块12以及第3花纹块13以在沿轮胎周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相重叠,并且在沿轮胎径向观察时也有至少一部分相重叠的方式,在轮胎周向上并排配置。由此,能够获得较高的耐切割性。
(12)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1的第3花纹块13以及第4花纹块14以在沿轮胎周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相重叠,并且在沿轮胎径向观察时也有至少一部分相重叠的方式,在轮胎周向上并排配置。由此,能够获得较高的耐切割性。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便在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进行变形、改良等,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轮胎,其具备配置于轮胎侧面的胎侧花纹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侧花纹块具备:
第1花纹块,其从轮胎表面隆起来;
第2花纹块,其与所述第1花纹块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并且从轮胎表面以与所述第1花纹块不同的隆起高度而隆起来;
第3花纹块,其与所述第2花纹块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并且从轮胎表面以与所述第2花纹块不同的隆起高度而隆起来;以及
第4花纹块,其与所述第3花纹块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并且从轮胎表面以与所述第3花纹块不同的隆起高度而隆起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侧花纹块由多个胎侧花纹块组构成,
所述多个胎侧花纹块组分别具备:所述第1花纹块、所述第2花纹块、所述第3花纹块、以及所述第4花纹块,
所述多个胎侧花纹块组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花纹块具有:朝向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侧花纹块组延伸的肋,
所述肋以在轮胎径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构成所述相邻的胎侧花纹块组的所述第1花纹块相重叠的方式,沿轮胎周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具有:前端、轮胎径向外侧外缘、以及轮胎径向内侧外缘,
所述肋的所述轮胎径向外侧外缘、与所述相邻的胎侧花纹块组的所述第1花纹块隔着间隙地配置,所述肋的所述前端、与所述相邻的胎侧花纹块组的所述第2花纹块隔着间隙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花纹块以及所述第3花纹块的从轮胎表面隆起来的隆起高度低于:所述第2花纹块以及所述第4花纹块的从轮胎表面隆起来的隆起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花纹块具有:在轮胎周向上的一方的周向侧位置配置的第1角部,
所述第2花纹块具有:在轮胎周向上的所述一方的周向侧位置配置的第2角部,
所述第1角部与第2角部在轮胎周向上相邻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角部以及所述第2角部中的至少任一方以构成锐角的方式从周围隆起来而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花纹块、与第3花纹块以及第4花纹块借助沿轮胎径向延伸的沟而分割开,
所述第2花纹块具有:与所述沟相连续的且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狭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花纹块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五边形,该大致五边形的顶点朝向轮胎径向内侧配置,
所述狭缝形成为:从与所述顶点相对置的外缘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花纹块以及所述第2花纹块以在沿轮胎周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相重叠,并且在沿轮胎径向观察时也有至少一部分相重叠的方式,在轮胎周向上并排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花纹块以及所述第3花纹块以在沿轮胎周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相重叠,并且在沿轮胎径向观察时也有至少一部分相重叠的方式,在轮胎周向上并排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花纹块以及所述第4花纹块以在沿轮胎周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相重叠,并且在沿轮胎径向观察时也有至少一部分相重叠的方式,在轮胎周向上并排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64673A JP7518717B2 (ja) | 2020-09-30 | 2020-09-30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20-164673 | 2020-09-30 | ||
JP2020201009A JP2022088889A (ja) | 2020-12-03 | 2020-12-03 | タイヤ |
JP2020-201009 | 2020-12-0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12163A true CN114312163A (zh) | 2022-04-12 |
CN114312163B CN114312163B (zh) | 2024-01-02 |
Family
ID=81044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34256.8A Active CN114312163B (zh) | 2020-09-30 | 2021-09-27 | 轮胎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312163B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77017A2 (en) * | 1990-09-21 | 1992-03-25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imited | Pneumatic tyres |
CN1167048A (zh) * | 1996-03-11 | 1997-12-10 |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 具有镶嵌花纹的轮胎侧壁 |
CN105584300A (zh) * | 2014-11-11 | 2016-05-18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US20170136830A1 (en) * | 2015-11-16 | 2017-05-18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tire |
CN107020895A (zh) * | 2016-01-21 | 2017-08-08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9195816A (zh) * | 2016-05-30 | 2019-01-11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9664689A (zh) * | 2017-10-13 | 2019-04-23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0177699A (zh) * | 2017-01-17 | 2019-08-27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0654178A (zh) * | 2018-06-29 | 2020-01-07 |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1433053A (zh) * | 2017-11-22 | 2020-07-17 |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 胎侧包括肋部的轮胎 |
-
2021
- 2021-09-27 CN CN202111134256.8A patent/CN11431216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77017A2 (en) * | 1990-09-21 | 1992-03-25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imited | Pneumatic tyres |
CN1167048A (zh) * | 1996-03-11 | 1997-12-10 |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 具有镶嵌花纹的轮胎侧壁 |
CN105584300A (zh) * | 2014-11-11 | 2016-05-18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US20170136830A1 (en) * | 2015-11-16 | 2017-05-18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tire |
CN107020895A (zh) * | 2016-01-21 | 2017-08-08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9195816A (zh) * | 2016-05-30 | 2019-01-11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0177699A (zh) * | 2017-01-17 | 2019-08-27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9664689A (zh) * | 2017-10-13 | 2019-04-23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1433053A (zh) * | 2017-11-22 | 2020-07-17 |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 胎侧包括肋部的轮胎 |
CN110654178A (zh) * | 2018-06-29 | 2020-01-07 |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12163B (zh) | 2024-0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290578B2 (en) | Tire tread having a tread block with an undercut design | |
CN112339503B (zh) | 充气轮胎 | |
EP3393827A1 (en) | Tire having exposed three dimensional sipe patterns | |
WO2020166188A1 (ja) | タイヤ | |
CN105916706A (zh) | 充气轮胎 | |
CN110561980B (zh) | 充气轮胎 | |
JP2001347811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6449004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4312163A (zh) | 轮胎 | |
CN110561981B (zh) | 充气轮胎 | |
CN114643810B (zh) | 充气轮胎 | |
JP6937216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US11623480B2 (en) | Tire | |
CN111376657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8068559B (zh) | 充气轮胎 | |
JP6712907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21088311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US20240190182A1 (en) | Pneumatic tire | |
US20240190181A1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14728553B (zh) | 多用途车辆轮胎 | |
US11529828B2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16141878A (zh) | 充气轮胎 | |
JP2022168416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23012041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20104730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