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41878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41878A
CN116141878A CN202211292075.2A CN202211292075A CN116141878A CN 116141878 A CN116141878 A CN 116141878A CN 202211292075 A CN202211292075 A CN 202211292075A CN 116141878 A CN116141878 A CN 1161418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shoulder
tire
shoulder main
main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920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原诚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141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418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5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60C2011/013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provided with a recessed por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5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 B60C2011/1361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with protrusions extending from the groove botto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在胎面部以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多个主沟中的、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胎肩主沟;以及从胎肩主沟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胎肩横沟,胎肩主沟在相对于胎肩横沟的交叉部具备使得沟底隆起而形成的底面突起部,底面突起部的高度为胎肩主沟的沟深的30%以下。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充气轮胎,其能够维持雪地牵引性能、且实现滚动阻力的降低以及低噪音化。该充气轮胎具备:胎肩主沟,其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多个胎肩横纹沟,它们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胎肩主沟连接,在胎肩主沟及胎肩横纹沟的沟底形成有底面突起部。
但是,在充气轮胎中,若胎面胶与路面接触,则曲面状的表面变形为平面状。由此,从轮胎周向的两侧朝向中央侧的面内收缩力作用于与路面接触的接地面,因此,胎面胶沿轮胎周向而变形(面内收缩)。面内收缩会导致接地性变差,与此相伴,呈现出操纵稳定性以及磨损性能变差的趋势。
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为了确保雪柱剪切力而形成为在胎肩主沟与胎肩横纹沟的交叉部未设置底面突起部的结构,但是该结构不具有抑制轮胎周向上的面内收缩的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346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确保雪柱剪切力、且抑制轮胎周向上的面内收缩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在胎面部以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多个主沟中的、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胎肩主沟;以及
从所述胎肩主沟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胎肩横沟,
所述胎肩主沟在相对于所述胎肩横沟的交叉部具备使得沟底隆起而形成的底面突起部,所述底面突起部的高度为所述胎肩主沟的沟深的30%以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面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III区域放大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5是图3的V-V线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6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2…胎面部、2a…胎面表面、2d…接地端、2e…接地端、3a…主沟(胎肩主沟)、3b…主沟(胎肩主沟)、4a…陆地部(胎肩陆地部)、4b…陆地部(胎肩陆地部)、4c…陆地部(中央陆地部)、30…胎肩主沟的沟底、33…胎肩主沟的相对于胎肩横沟的交叉部、34…胎肩主沟的相对于胎肩横沟的交叉部、41…胎肩花纹块、42…中央花纹块、51…胎肩横沟、52…胎肩横沟、61…中央横沟、62…中央横沟、71…底面突起部、72…第一隆起部、73…第二隆起部、74…凹部、75…底面突起部、76…凹部、77…底面突起部、d3…胎肩主沟的沟深、h71…底面突起高度、h75…底面突起高度、D1…轮胎宽度方向、D11…轮胎宽度方向第一侧、D12…轮胎宽度方向第二侧、D2…轮胎径向、D3…轮胎周向、S1…轮胎赤道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5对充气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附图中的尺寸比与实际的尺寸比未必一致,另外,各附图之间的尺寸比也未必一致。
在各图中,第一方向D1是与作为充气轮胎(以下,也简称为“轮胎”)1的旋转中心的轮胎旋转轴平行的轮胎宽度方向D1,第二方向D2是作为轮胎1的直径方向的轮胎径向D2,第三方向D3是环绕轮胎旋转轴的轮胎周向D3。
在轮胎宽度方向D1上,内侧是接近轮胎赤道面S1的那侧,外侧是远离轮胎赤道面S1的那侧。此外,在轮胎宽度方向D1中,第一侧D11也称为第一宽度方向侧D11,第二侧D12也称为第二宽度方向侧D12。另外,在轮胎径向D2上,内侧是接近轮胎旋转轴的那侧,外侧是远离轮胎旋转轴的那侧。
轮胎赤道面S1是与轮胎旋转轴正交的面、且是位于轮胎1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中心的面,轮胎子午面是包含轮胎旋转轴的面且是与轮胎赤道面S1正交的面。另外,轮胎赤道线是指轮胎1的轮胎径向D2的外表面(后述的胎面表面2a)与轮胎赤道面S1交叉的线。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1具备:一对胎圈部1a,它们具有胎圈芯;胎侧部1b,其从各胎圈部1a朝轮胎径向D2的外侧延伸;以及胎面部2,其与一对胎侧部1b的轮胎径向D2的外端连接、且轮胎径向D2的外表面与路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1是内部填充有空气的充气轮胎1、且装配于轮辋20。
另外,轮胎1具备:胎体部1c,其架设于一对胎圈芯之间;以及内衬1d,其配置于胎体部1c的内侧,为了保持气压而阻止气体透过的功能优异。胎体部1c及内衬1d遍及胎圈部1a、胎侧部1b以及胎面部2地沿轮胎内周配置。
胎面部2具备:胎面胶2b,其具有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表面2a;以及带束2c,其配置于胎面胶2b与胎体部1c之间。而且,胎面表面2a具有实际上与路面接触的接地面,该接地面中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端称为接地端2d、2e。此外,该接地面是指将轮胎1安装于正规轮辋20、在填充了正规内压的状态下将轮胎1配置为与平坦的路面垂直、且施加有正规载荷时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表面2a。
正规轮辋20是:在包括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依据该规格,针对每个轮胎1而被确定的轮辋20,例如,若在JATMA规格中则为标准轮辋,若在TRA规格中则为“设计轮辋”,若在ETRTO规格中则为“测量轮辋”。
正规内压是:在包含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依据各规格,针对每个轮胎1而被确定的空气压力,若在JATMA规格中则为最高气压,若在TRA规格中则为表“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所记载的最大值,若在ETRTO规格中则为“充气压力”,在轮胎1用于乘用车的情况下,设为180kPa。
正规载荷是:在包含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依据各规格,针对每个轮胎1而被确定的载荷,若在JATMA规格中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在TRA规格中则为上述表中所记载的最大值,若在ETRTO规格中则为“负荷能力”,在轮胎1用于乘用车的情况下,设为内压180kPa的对应载荷的85%。
如图1及图2所示,胎面胶2b具备沿轮胎周向D3延伸的多个主沟3a、3b。主沟3a、3b沿轮胎周向D3连续地延伸。主沟3a、3b反复弯折而以锯齿状延伸。但是,主沟3a、3b也可以是以笔直状延伸的结构。此外,主沟3a、3b的数量并未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两个。
主沟3a、3b例如可以具备以随着磨损而露出从而能够获知磨损程度的方式使得沟变浅的部分、所谓的胎面磨损指示器(未图示)。另外,例如,主沟3a、3b可以具有接地端2d、2e之间的距离(轮胎宽度方向D1的尺寸)的3.5%以上的沟宽。另外,例如,主沟3a、3b可以具有5.0mm以上的沟宽。
多个主沟3a、3b中的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D1的最外侧的一对主沟3a、3b称为胎肩主沟3a、3b。此外,在设置三个以上的主沟的情况下,配置于一对胎肩主沟3a、3b之间的主沟称为中央主沟。中央主沟可以是以笔直状或锯齿状延伸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中央主沟与胎肩主沟之间配置中间主沟而设置五个以上的主沟。与中央主沟相同,中间主沟也可以是以笔直状或锯齿状而延伸的结构。
胎面胶2b具备由多个主沟3a、3b以及一对接地端2d、2e划分而成的多个陆地部4a~4c。此外,陆地部4a~4c的数量并未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三个。
由胎肩主沟3a、3b与接地端2d、2e划分而成的陆地部4a、4b称为胎肩陆地部4a、4b,由胎肩主沟3a、3b划分而成的陆地部4c称为中央陆地部4c。
胎肩陆地部4a具备从胎肩主沟3a朝向第一宽度方向侧D11延伸的多个胎肩横沟51、52。胎肩横沟51在胎肩主沟3a的弯曲部开口,胎肩横沟52在胎肩主沟3a的直线部开口。胎肩陆地部4a具有由多个胎肩横沟51、52在轮胎周向D3上分割出的多个胎肩花纹块41。
胎肩横沟51、52的沟宽例如为4.5~8.5mm。另外,胎肩横沟51、52的沟深例如为7.0~12.0mm。胎肩横沟51、52的沟深小于胎肩主沟3a的沟深。在本实施方式中,胎肩横沟51、52的沟深为8.5mm。
中央陆地部4c具备从胎肩主沟3a朝向第二宽度方向侧D12延伸的多个中央横沟61、62。中央横沟61、62均在胎肩主沟3a的直线部开口。另外,中央横沟62的朝向胎肩主沟3a的开口与胎肩横沟52的朝向胎肩主沟3a的开口隔着胎肩主沟3a而对置,中央横沟62以与胎肩横沟52连续的方式延伸。中央陆地部4c具有由多个中央横沟61、62在轮胎周向D3上分割出的多个中央花纹块42。
中央横沟61、62的沟宽例如为3.0~6.0mm。另外,中央横沟61、62的沟深例如为7.0~12.0mm。中央横沟61、62的沟深小于胎肩主沟3a的沟深。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横沟61、62的沟深为8.5mm。
如图3所示,胎肩主沟3a具备沟底30、第一宽度方向侧D11的沟壁31以及第二宽度方向侧D12的沟壁32。
胎肩主沟3a在相对于胎肩横沟51的交叉部33具备底面突起部71。此处,当假设胎肩横沟51延伸至到达胎肩主沟3a的第二宽度方向侧D12的沟壁32时(图3中由双点划线所示),交叉部33是胎肩主沟3a与胎肩横沟51重叠的部分。
胎肩主沟3a的沟底30的一部分隆起而形成底面突起部71。整个底面突起部71均匀地隆起,底面突起部71的顶面71a与胎面表面2a平行。
在胎肩主沟3a与胎肩横沟51的交叉部33设置底面突起部71而能够提高面内收缩力容易增大的交叉部33的刚性。由此,能够抑制轮胎周向上的面内收缩。
优选仅在交叉部33的一部分设置底面突起部71。若在整个交叉部33设置底面突起部71,则雪柱剪切力降低。优选底面突起部71设置为交叉部33的面积的50%以上。若底面突起部71小于交叉部33的面积的50%,则难以充分抑制轮胎周向上的面内收缩。另外,优选底面突起部71设置为交叉部33的面积的75%以下。若底面突起部71大于交叉部33的面积的75%,则雪柱剪切力有可能降低。
底面突起部71的相对于沟底30的高度h71(也称为底面突起高度h71)为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的30%以下。关于底面突起部71的相对于沟底30的高度h71,优选为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的20%以下,更优选为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的15%以下。
若设置底面突起部71,则胎肩主沟3a的沟容积减小,雪柱剪切力有可能降低,但通过将底面突起部71的底面突起高度h71设为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的30%以下而能够抑制雪柱剪切力降低。由此,能够确保雪柱剪切力且抑制轮胎周向上的面内收缩。
另外,关于底面突起部71的底面突起高度h71,优选为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的10%以上,更优选为15%以上。若底面突起部71的底面突起高度h71小于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的10%,则难以充分抑制轮胎周向上的面内收缩。
在本实施方式中,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为9.5mm,底面突起部71的底面突起高度h71为1.0mm,底面突起部71的底面突起高度h71约为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的10%。
底面突起部71设置于胎肩主沟3a中的远离胎肩横沟51的那侧(第二宽度方向侧D12)。底面突起部71在俯视时大致呈梯形,具有沿轮胎周向D3延伸且彼此对置的第一边71b及第二边71c。第一边71b位于胎肩主沟3a的一个沟壁32的延长线上。第二边71c位于胎肩主沟3a的沟宽方向中央部。底面突起部71的轮胎周向长度在第一宽度方向侧D11的第二边71c最长,从第二边71c趋向第二宽度方向侧D12的第一边71b而逐渐缩短。换言之,底面突起部71的轮胎周向长度随着远离胎肩横沟51而缩短。
胎肩主沟3a具备以与胎肩花纹块41的角部相邻的方式使得沟底30隆起而形成的第一隆起部7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隆起部72的相对于胎肩主沟3a的沟底30的高度为1.8mm。
胎肩横沟51以与胎肩主沟3a接触的方式具备第二隆起部7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隆起部73的相对于胎肩主沟3a的沟底30的高度为7.5mm。
另外,胎肩横沟51具备一边从第二隆起部73朝向第一宽度方向侧D11向下倾斜一边延伸的倾斜部731。倾斜部731以倾斜面状将第二隆起部73的顶面与胎肩横沟51的沟底连结。
底面突起部71与第一隆起部72及第二隆起部73一起将与底面突起部71相邻的胎肩主沟3a的沟底30的一部分包围而形成凹部74。通过形成这种凹部74而进入胎肩主沟3a的雪难以脱落,因此能够确保雪柱剪切力。
胎肩主沟3a在相对于胎肩横沟52的交叉部34具备底面突起部75。此处,当假设胎肩横沟52延伸至到达胎肩主沟3a的第二宽度方向侧D12的沟壁32时(图3中由双点划线所示),交叉部34是胎肩主沟3a与胎肩横沟52重叠的部分。
胎肩主沟3a的沟底30的一部分隆起而形成底面突起部75。整个底面突起部75均匀地隆起,底面突起部75的顶面75a与胎面表面2a平行。
通过在胎肩主沟3a与胎肩横沟52的交叉部34设置底面突起部75而能够提高面内收缩力容易增大的交叉部34的刚性。由此,能够抑制轮胎周向上的面内收缩。
另外,底面突起部75具备在中央横沟62内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75d。通过设置延伸设置部75d而能够提高中央花纹块42的角部的刚性。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轮胎周向上的面内收缩。
优选仅在交叉部34的一部分设置底面突起部75。若在整个交叉部34设置底面突起部75,则雪柱剪切力降低。优选底面突起部75设置为交叉部34的面积的30%以上。若底面突起部75小于交叉部34的面积的30%,则难以充分抑制轮胎周向上的面内收缩。另外,优选底面突起部75设置为交叉部34的面积的75%以下。若底面突起部75大于交叉部34的面积的75%,则雪柱剪切力有可能降低。
底面突起部75的相对于沟底30的高度h75(也称为底面突起高度h75)为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的30%以下。关于底面突起部75的相对于沟底30的高度h75,优选为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的20%以下,更优选为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的15%以下。
若设置底面突起部75,则胎肩主沟3a的沟容积减小,雪柱剪切力有可能降低,通过将底面突起部75的底面突起高度h75设为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的30%以下而能够抑制雪柱剪切力降低。由此,能够确保雪柱剪切力且抑制轮胎周向上的面内收缩。
另外,关于底面突起部75的底面突起高度h75,优选为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的10%以上,更优选为15%以上。若底面突起部75的底面突起高度h75小于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的10%,则难以充分抑制轮胎周向上的面内收缩。
在本实施方式中,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为9.5mm,底面突起部75的底面突起高度h75为1.0mm,底面突起部75的底面突起高度h75约为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的10%。
底面突起部75设置于胎肩主沟3a中的远离胎肩横沟52的那侧(第二宽度方向侧D12)。底面突起部75在俯视时大致呈L字状,并具有沿轮胎周向D3延伸的彼此对置的第一边缘75b及第二边缘75c。第一边缘75b位于第二宽度方向侧D12,第二边缘75c位于第一宽度方向侧D11。底面突起部75的轮胎周向长度在第一宽度方向侧D11的第二边缘75c最长,从第二边缘75c趋向第二宽度方向侧D12的第一边缘75b而逐渐缩短。换言之,底面突起部75的轮胎周向长度随着远离胎肩横沟52而缩短。
胎肩主沟3a具备以与胎肩花纹块41的角部相邻的方式使得沟底30隆起而形成的第一隆起部7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隆起部72的相对于胎肩主沟3a的沟底30的高度为1.8mm。
胎肩横沟52以与胎肩主沟3a接触的方式具备第二隆起部7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隆起部73的相对于胎肩主沟3a的沟底30的高度为7.5mm。
另外,胎肩横沟52具备一边从第二隆起部73朝向第一宽度方向侧D11向下倾斜一边延伸的倾斜部731。倾斜部731以倾斜面状将第二隆起部73的顶面与胎肩横沟52的沟底连结。
底面突起部75与两个第一隆起部72及第二隆起部73一起将与底面突起部75相邻的胎肩主沟3a的沟底30的一部分包围而形成凹部76。通过形成这种凹部76而进入胎肩主沟3a的雪难以脱落,因此能够确保雪柱剪切力。
中央横沟62具有与底面突起部75的延伸设置部75d连接的第三隆起部75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隆起部751的相对于胎肩主沟3a的沟底30的高度为4mm。
如上,关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具备:在胎面部2以沿轮胎周向D3延伸的方式而形成的多个主沟3a、3b中的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D1的最外侧的胎肩主沟3a、以及从胎肩主沟3a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胎肩横沟51、52,胎肩主沟3a在相对于胎肩横沟51、52的交叉部33、34具备使得沟底30隆起而形成的底面突起部71、75,底面突起部71、75的高度h71、h75为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的30%以下。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胎肩主沟3a与胎肩横沟51、52的交叉部33、34设置底面突起部71、75而能够提高面内收缩力容易增大的交叉部33、34的刚性。另外,通过将底面突起部71、75的底面突起高度h71、h75设为胎肩主沟3a的沟深d3的30%以下而能够抑制雪柱剪切力降低。其结果,能够确保雪柱剪切力且抑制轮胎周向上的面内收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形成为如下结构:底面突起部71、75设置于胎肩主沟3a中的远离胎肩横沟51、52的那侧,底面突起部71、75的轮胎周向长度随着远离胎肩横沟51、52而缩短。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面内收缩力容易增大的胎肩主沟3a的沟宽方向中央部的刚性,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轮胎周向上的面内收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形成为如下结构:底面突起部71、75仅设置于交叉部33、34的一部分。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底面突起部71、75而抑制雪柱剪切力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形成为如下结构:底面突起部71、75与多个隆起部72、73一起将与底面突起部71、75相邻的胎肩主沟3a的沟底30的一部分包围而形成凹部74、76。
通过形成凹部74、76而进入胎肩主沟3a的雪难以脱落,因此能够确保雪柱剪切力。
此外,充气轮胎1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不限定于上述作用效果。另外,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充气轮胎1施加各种变更。例如,可以任意地采用上述多个实施方式的各结构、各方法等并对它们进行组合,并且,当然可以任意地选择下述各种变更例所涉及的结构、方法等的一种或多种并将其用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结构、方法等。
(1)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形成为如下结构:底面突起部71、75设置于胎肩主沟3a中的远离胎肩横沟51、52的那侧,底面突起部71、75的轮胎周向长度随着远离胎肩横沟51、52而缩短。然而,充气轮胎1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底面突起部71、75可以设置于胎肩主沟3a中的接近胎肩横沟51、52的那侧,另外,底面突起部71、75的轮胎周向长度可以在轮胎宽度方向D1上恒定。
(2)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形成为如下结构:底面突起部71、75仅设置于交叉部33、34的一部分。然而,充气轮胎1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底面突起部71、75可以设置于整个交叉部33、34。
(3)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形成为如下结构:底面突起部71、75与多个隆起部72、73一起将与底面突起部71、75相邻的胎肩主沟3a的沟底30的一部分包围而形成凹部74、76。然而,充气轮胎1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即使未将与底面突起部71、75相邻的胎肩主沟3a的沟底30的一部分完全包围,通过设置底面突起部71、75也由底面突起部71、75、以及与底面突起部71、75相邻的胎肩主沟3a的沟底30形成凹凸,因此能够确保雪柱剪切力。
(4)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形成为如下结构:底面突起部71、75在俯视时呈多边形。然而,充气轮胎1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如图6所示,底面突起部77可以由沿轮胎周向D3延伸的多个突条构成。另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取代底面突起部71而设置底面突起部77,但也可以取代底面突起部75而设置底面突起部77。并且,可以取代底面突起部71和底面突起部75的双方而设置底面突起部77。
(5)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胎肩主沟3a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是未指定向车辆的安装方向的轮胎,胎肩主沟3b与胎肩主沟3a为相同的形状。因此,优选底面突起部71、75也设置为与胎肩主沟3a、3b的双方相同的形状。但是,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指定了向车辆的安装方向的具有所谓的非对称花纹的轮胎,此时,底面突起部71、75可以设置于胎肩主沟3a、3b的任一方,另外,针对胎肩主沟3a、3b可以使底面突起部71、75的形状不同,也可以使底面突起部71、75的相对于沟底30的高度h71、h75针对胎肩主沟3a、3b而不同。

Claims (5)

1.一种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充气轮胎具备:
在胎面部以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多个主沟中的、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胎肩主沟;以及
从所述胎肩主沟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胎肩横沟,
所述胎肩主沟在相对于所述胎肩横沟的交叉部具备使得沟底隆起而形成的底面突起部,所述底面突起部的高度为所述胎肩主沟的沟深的3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底面突起部设置于所述胎肩主沟中的远离所述胎肩横沟的那侧,所述底面突起部的轮胎周向长度随着远离所述胎肩横沟而缩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底面突起部仅设置于所述交叉部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底面突起部与多个隆起部一起将与所述底面突起部相邻的所述胎肩主沟的沟底的一部分包围而形成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充气轮胎具备从所述胎肩主沟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中央横沟,
所述中央横沟的朝向所述胎肩主沟的开口与所述胎肩横沟的朝向所述胎肩主沟的开口隔着所述胎肩主沟而对置,
所述底面突起部具备在所述中央横沟内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
CN202211292075.2A 2021-11-19 2022-10-21 充气轮胎 Pending CN1161418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88503 2021-11-19
JP2021188503A JP2023075537A (ja) 2021-11-19 2021-11-19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41878A true CN116141878A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72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92075.2A Pending CN116141878A (zh) 2021-11-19 2022-10-21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75537A (zh)
CN (1) CN116141878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73012A1 (en) * 2006-09-25 2008-03-2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for traveling on off road
US20140360640A1 (en) * 2013-06-10 2014-12-11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9070656A (zh) * 2016-08-31 2018-12-2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3650455A (zh) * 2021-07-05 2021-11-16 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自洁性防花纹沟底刺伤的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及轮胎
CN113650454A (zh) * 2021-07-05 2021-11-16 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热磨损的轮胎花纹结构及轮胎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73012A1 (en) * 2006-09-25 2008-03-2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for traveling on off road
US20140360640A1 (en) * 2013-06-10 2014-12-11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9070656A (zh) * 2016-08-31 2018-12-2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3650455A (zh) * 2021-07-05 2021-11-16 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自洁性防花纹沟底刺伤的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及轮胎
CN113650454A (zh) * 2021-07-05 2021-11-16 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热磨损的轮胎花纹结构及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75537A (ja) 2023-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8831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1566291A1 (en) Pneumatic tire
US9387729B2 (en) Pneumatic tire
JP7035769B2 (ja) タイヤ
JP201800197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444131B1 (en) Tire
EP3305556B1 (en) Tire
JP200205971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006635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35808B2 (ja) タイヤ
CN113905899B (zh) 充气轮胎
CN111070975A (zh) 充气轮胎
CN111070971A (zh) 充气轮胎
CN111070973A (zh) 充气轮胎
CN111070972B (zh) 充气轮胎
CN111716963B (zh) 轮胎
CN110001297B (zh) 充气轮胎
CN114643810B (zh) 充气轮胎
CN116141878A (zh) 充气轮胎
CN111716964B (zh) 轮胎
JP2022095399A (ja) タイヤ
JP2020100289A (ja) タイヤ
JP2020152268A (ja) タイヤ
CN114590080B (zh) 轮胎
CN116141879A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