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67806B - 一种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67806B
CN114267806B CN202111533067.8A CN202111533067A CN114267806B CN 114267806 B CN114267806 B CN 114267806B CN 202111533067 A CN202111533067 A CN 202111533067A CN 114267806 B CN114267806 B CN 1142678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lor
layer
pixel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330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67806A (zh
Inventor
姚佳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2929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96918A/zh
Priority to CN202111533067.8A priority patent/CN114267806B/zh
Priority to US17/623,278 priority patent/US20240040899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40390 priority patent/WO202310874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267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67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67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678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9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9/8792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black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发光层包括第一发光像素和第二发光像素,第一发光像素内设置有第一像素开口,钝化层与第二发光像素重叠设置。且第一发光像素区域内的色阻的底面到基板之间的高度与第二发光像素区域内的色阻的底面到基板之间的高度不同。从而有效的提高显示面板内光线的出光率及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显示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显示面板及装置的质量以及性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器件因其较传统的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相比具有重量轻巧,广视角,发光效率高等优点,而被众多领域所使用。随着OLED显示产品朝着大尺寸,高频率以及高色彩等方式发展,因此,对OLED器件的发光率以及发光性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制备技术中,在获得形成OLED发光器件时,为了提高出光率,通常采用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CF)代替传统的偏光片的POL-less的技术方案,该方案不仅能将显示面板的膜层厚度从100um降低至几微米,减小了光线在膜层中的损耗,并且能够将显示面板的出光率从原先的42%提升到61%,以达到提高面板出光率和显示效果的目的。但是,随着OLED器件对发光性能以及显示效果的进一步要求,POL-less等制备技术所达到的出光率仍不能满足使用需求,还需进一步对显示面板的出光率进行提高。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获得到的OLED发光器件在对画面进行显示时,还存在着显示面板的出光率较低,显示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有效的改善现有技术中获得到的显示面板的出光率较低,发光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法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
发光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像素,多个所述发光像素包括: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像素、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像素,所述第一颜色与所述第二颜色不同;
钝化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钝化层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发光像素设置的第一像素开口,且所述钝化层与所述第二发光像素重叠设置;
彩膜层,设置在所述钝化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包括:透射所述第一颜色的第一色阻、透射所述第二颜色的第二色阻、以及遮光部,所述遮光部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发光像素的第一透光开口、对应所述第二发光像素的第二透光开口,并且所述遮光部设置在所述钝化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色阻填充所述第一像素开口,所述第二色阻填充所述第二透光开口,且所述第一色阻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钝化层的折射率。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不相同。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像素开口对应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透光开口对应的中心线重合。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像素开口对应的开口口径小于所述第一透光开口对应的开口口径。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像素开口区域内对应的所述钝化层侧壁的坡度为30°~45°。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透光开口对应的所述遮光部包括主体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遮盖部,所述遮盖部遮盖所述第一色阻的四周边缘。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多个所述发光像素还包括:显示第三颜色的第三发光像素,所述第一颜色、所述第二颜色、所述第三颜色均不相同,所述第二发光像素的面积和所述第三发光像素的面积均小于所述第一发光像素的面积,
所述彩膜层还包括:透射所述第三颜色的第三色阻,所述遮光部还包括:对应所述第三像素的第三透光开口,
其中,所述钝化层还与所述第三发光像素重叠设置,所述第三色阻填充所述第三透光开口。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第二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和所述第三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均大于所述第一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二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和所述第三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均大于所述第一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触控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和所述彩膜层之间,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金属层和所述钝化层,
其中,所述触控金属层包括对应所述发光像素设置的开口,所述钝化层覆盖所述触控金属层设置。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透光开口边缘的所述遮光部遮盖部分所述第一色阻,所述第二色阻填充所述第二透光开口并覆盖部分所述遮光部,所述第三色阻填充所述第三透光开口并覆盖部分所述遮光部。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色阻的折射率为1.6~1.8,所述钝化层的折射率为1.0~1.6。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发光层、钝化层以及彩膜层,其中,发光层包括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像素、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像素,第一颜色与第二颜色不同,钝化层包括:对应第一发光像素设置的第一像素开口,且钝化层与第二发光像素重叠设置;彩膜层包括:透射第一颜色的第一色阻、透射第二颜色的第二色阻、以及遮光部,第一色阻填充第一像素开口,第二色阻填充第二透光开口,且第一色阻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钝化层的折射率。通过对不同子像素区域内的钝化层及彩膜层的结构进行改进,从而有效的提高显示面板内光线的出光率,并提高显示面板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更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又一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3-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制备工序对应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下文的公开提供了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下文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随着显示面板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显示面板的各项性能以及质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制备得到的显示面板不仅具有较好的质量,同时还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现有技术在制备形成高性能的显示面板时,通常采用彩色滤光片替代传统偏光片的技术方案。上述技术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显示面板的出光率进行提升,但是,显示面板的出光率以及对应的显示效果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有效的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以及综合性能。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各膜层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0、发光层101、封装层102、触控层11以及彩膜层12。
具体的,发光层101设置在基板100上,封装层102设置在发光层101上,同时,触控层11设置在封装层102上,并且彩膜层12设置在触控层11上,本申请实施例中,基板100为阵列基板,通过阵列基板内设置的薄膜晶体管以对发光层101进行驱动,并使发光层101正常发光。其中,在设置发光层101时,发光层101内还可包括多个发光像素区域15。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光像素区域15可阵列排布的设置在发光层101上,多个发光像素区域15最终形成显示面板的发光显示区域。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光像素区域15以第一发光像素151、第二发光像素152以及第三发光像素153为例进行说明,上述不同的发光像素区域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封装层102设置在发光层101上,通过封装层102对显示面板的发光膜层进行密封,从而有效的防止外界的水汽等物质通过发光层101的层间间隙渗入到显示面板内部,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性能和质量。在设置上述封装层102时,封装层102可设置为多膜层的叠加结构,如设置为无机-有机-无机膜层依次叠加的结构,从而有效的增加封装层102的封装效果。
优选的,在封装层102上还设置有触控层11,通过设置触控层11进而实现显示面板的触控操作。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层11设置在发光层101和彩膜层12之间。通过对触控层11的膜层结构进行改善,达到提高显示面板出光率的效果。
具体的,触控层11上还可设置钝化层105,或者直接将该钝化层105设置在触控层11的其他膜层上,并与其他膜层共同形成该触控层11。上述钝化层对应的两种结构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以触控层11包括该钝化层105为例进行说明。具体的,触控层11包括第一无机绝缘层103、第二无机绝缘层104以及钝化层105。其中,第一无机绝缘层103设置在封装层102上,第二无机绝缘层104设置在第一无机绝缘层103上,同时,钝化层105设置在第二无机绝缘层104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层11内还设置有触控金属层,如触控电极层。具体的,触控电极层设置在显示面板的非发光像素区域16内,如触控电极层围绕发光区域对应的发光像素设置,从而防止触控电极层对发光层101发出的光线遮挡。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电极层可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109和第二触控电极层110。其中,第一触控电极层109和第二触控电极层110可设置在不同的膜层之中,如第一触控电极层109设置在第一无机绝缘层103上,第二触控电极层110设置在第二无机绝缘层104上,并且第二无机绝缘层104覆盖第一触控电极层109,钝化层105覆盖第二触控电极层110。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电极层可在对应的膜层上呈网格镂空结构设置,从而提高显示面板中触控层的触控效果。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设置触控层11内的钝化层105时,对钝化层105进行开口,并使钝化层105形成像素开口141。具体的,在与第一发光像素151对应的位置上,在钝化层105上制备形成像素开口141。且该像素开口141设置在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层110之间,当发光层101发出光线后,光线进一步的传播到与该像素开口141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像素开口141对应的截面形状可设置为梯形结构或者弧形结构。优选的,像素开口141还可为其他形状结构,这里不再详细赘述。以下实施例中以梯形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且该梯形结构设置为倒置梯形结构。
其中,该像素开口141的开口口径不小于与其对应的第一发光像素151的开口口径,从而发光层内发射的光线能够完全的进入到像素开口141内。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的该像素开口141可完全贯穿钝化层105并暴露出第二无机绝缘层104。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设置像素开口141对应的梯形截面时,该梯形截面对应的侧面远离像素开口141的中心,并倾斜设置,从而该梯形截面对应的钝化层105的侧壁与第二无机绝缘层104的表面之间具有一倾斜角,该倾斜角即为该钝化层105侧壁的斜度。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斜度设置为30°~45°。从而保证光线能达到最佳的出射效果,并有效的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像素开口141的截面形状还可设置为弧形或者半圆形。当发光层的光线达到该像素开口141内时,会在像素开口141对应的膜层交界处发生折射,并有效的提高进入到像素开口141内的入光量。优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减小各膜层的厚度,钝化层105的厚度设置为1微米~10微米。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设置像素开口141时,可只将该像素开口141设置在第一发光像素151对应位置处,或者将像素开口141设置在第三发光像素153对应的位置处。通过在一个发光像素单元中的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像素区域处设置像素开口,而在其他发光像素区域内,不设置该像素开口,从而实现对面板出光率以及发光效果的精准调控。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触控层11上还设置有彩膜层12,通过设置彩膜层12来替代传统偏光片结构。具体的,彩膜层12包括遮光部106以及色阻107。其中,遮光部106在触控层11上围出间隔设置的多个子像素区域。各子像素区域对应不同颜色的发光像素进行设置。具体的,各发光像素区域包括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像素151、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像素152、以及显示第三颜色的第三发光像素153。第一颜色、第二颜色和第三颜色均不相同,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颜色发光像素以红色发光像素、第二颜色发光像素以蓝色发光像素,第三颜色发光像素以绿色发光像素为例进行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遮光部106以黑色矩阵层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的,遮光部106还包括与第一发光像素151对应的第一透光开口131,与第二发光像素152对应的第二透光开口132,以及与第三发光像素153对应的第三透光开口133。
同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色阻107以第一色阻、第二色阻和第三色阻为例。具体的,与该不同颜色的发光像素所对应的像素开口内还设置有对应颜色的色阻,各不同颜色的色阻用以透过不同颜色的光线。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色阻为红色色阻1071、第二色阻为蓝色色阻1072以及第三色阻为绿色色阻1073。红色色阻1071对应的设置在第一像素开口141区域内,蓝色色阻1072对应设置在第二像素开口142区域内,同时绿色色阻1073对应设置在第三像素开口143区域内。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像素区域内对应的红色色阻1071的底面到发光层101表面之间的距离与第二发光像素区域中的蓝色色阻1072或第三发光像素区域内的绿色色阻1073到发光层101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同。
优选的,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像素152内的色阻底面到基板100之间的高度与第三发光像素153内的色阻底面到基板100之间的高度相同,即该区域内设置的色阻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与第一发光像素151内的色阻底面所在的平面不同。
进一步的,还可使第二发光像素152内色阻底面到基板100之间的距离与第三发光像素153内色阻底面到基板之间的距离不同,如第三发光像素153内的色阻底面到基板100表面的距离大于第二发光像素152内的色阻底面到基板100表面的距离,且第二发光像素152内的色阻底面或第三发光像素153内的色阻底面到基板之间的距离均大于第一发光像素151内的色阻底面到基板100之间的距离。这样,第一发光像素区域内的色阻、第二发光像素区域内的色阻以及第三发光像素区域内的色阻底面与基板之间的高度形成一高度差,第一发光像素区域内的色阻到基板之间的高度为D1,第二发光像素区域内的色阻到基板之间的高度为D2,第三发光像素区域内的色阻到基板之间的高度为D3。通过对D1、D2以及D3的值进行调整,以达到提高显示面板出光率及显示效果的目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对上述距离值进行设计时,可使D1<D2=D3或者,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又一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在图2中,其上述各距离值为D1<D2<D3。或者D1、D2以及D3之间为一等差关系进行设置,以实现对显示面板出光率的精确调控。当D2与D3的值不同时,可通过在对应子像素区域中的钝化层105上进行蚀刻一定的开口,然后将色阻填充底部开口,从而得到上述不同的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设置第一透光开口131时,保证像素开口141的中轴线与第一透光开口131的中轴线相重合,即从显示面板的俯视图上观察,像素开口141的中心与对应的第一透光开口131的中心位于同一中心点。且使得第一透光开口131对应的口径大于像素开口141对应的开口口径。
进一步的,在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遮光部106时,在第一透光开口131内,遮光部106还覆盖红色色阻1071的四周边缘区域,即遮光部106将红色色阻1071的边缘遮盖,从而保证该区域内膜层对光线的作用效果。
具体的,遮光部106包括遮盖部1061以及主体部1062,遮盖部1061与遮光部106的主体部1062相连接。且遮盖部1061靠近第一透光开口131的一侧进行设置。在第一透光开口131内,遮光部106的遮盖部1061将色阻107的边缘包裹并遮盖,同时第一透光开口131其他区域对应的色阻107完全暴露出。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红色色阻1071的四周边缘区域处设置遮盖部,防止相邻两色阻之间出现干涉的问题,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透光开口131内,遮光部106的侧面到第一透光开口131中心的距离大于钝化层105的侧面到第一透光开口131中心的距离。即遮光部106的侧面与钝化层105的斜面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这样,黑色矩阵层的主体部1062与钝化层105在像素开口边缘之间就形成一平台,该平台的距离设定为1um~10um。且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的遮盖部的宽度为2um~5um之间。同时,在设定遮盖部1061时,控制遮盖部1061的宽度,使得遮盖部1061的边缘区域与像素开口所形成的区域不相互重叠,即该遮盖部1061的边缘不超出平台的边缘。
进一步的,在第二透光开口132和第三透光开口133内,对应的色阻填充该子像素区域,且该区域内的色阻延伸至子像素区域外,并覆盖黑色矩阵层的表面,这样,在第二透光开口132和第三透光开口133的外围边缘区域处,黑色矩阵层和色阻形成层叠的结构,且第二透光开口132和第三透光开口133之间的位置处,蓝色色阻1072和绿色色阻1073之间存在一间隙,两不同颜色的色阻不相互连接。从而防止相邻的色阻之间出现混色的问题。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二像素开口142和第三像素开口143对应区域内,钝化层105可与第二发光像素和第三发光像素重叠设置。
进一步的,在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色阻107和钝化层105时,色阻107对应的折射率与钝化层105的折射率不同,具体的,色阻107的折射率大于钝化层105的折射率。优选的,色阻的折射率为1.6~1.8,触控层中的钝化层105的折射率为1.0~1.6。从而在像素开口区域141内形成折射率不同的微阵列结构,通过微阵列结构以有效的提高显示面板的性能,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个不同的子像素区域内,其设置的触控层均为透明膜层,且在触控层内,有机层对光线的影响最大,而只考虑有机层对光线的作用效果。
优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透光开口131边缘的遮光部106遮盖部分第一色阻1071,而第二透光开口132和第三透光开口133内的色阻填充对应的开口,并设置到遮光部106的上表面,以覆盖部分遮光层106。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像素152对应的发光面积和第三发光像素153对应的发光面积均小于第一发光像素151对应的发光面积,且第二透光开口132对应的第二色阻与第三透光开口133内设置的第三色阻不重合。
具体的,在各发光像素区域内,第二触控电极层110环绕该发光像素的像素开口设置。具体的,在第一发光像素区域内,第二触控电极层110环绕第一像素开口141设置。同时,在各发光像素区域内,钝化层105覆盖该第二触控电极层110。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在制备形成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时,其对应的各膜层结构示意图如图3-图7所示,图3-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制备工序对应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详见图3,依次制备并形成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100、发光层101以及封装层102。其中,发光层101设置在阵列基板100上,封装层102设置在发光层101上,同时,该发光层101包括发光像素区域15以及与发光像素区域相邻的非发光区域16。
上述各功能膜层的制备可按照现有的制备工艺进行制备,这里不再详细赘述。制备完成后,再在封装层102上制备形成触控层11。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层11包括多层膜层,具体的,触控层11包括第一无机绝缘层103、第一触控电极层109、第二无机绝缘层104、第二触控电极层110以及钝化层105。
具体的,第一无机绝缘层103设置在封装层102上,第一触控电极层109设置在第一无机绝缘层103上,第二无机绝缘层104设置在第一无机绝缘层103上并覆盖该第一触控电极层109,同时,钝化层105设置在第二无机绝缘层104并覆盖第二触控电极层109,在制备触控电极层时,将触控电极层制备在非发光像素区域16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制备形成钝化层105时,可通过旋涂、喷墨打印或者狭缝涂覆的方式进行整面涂覆,且在第一发光像素151内,对该钝化层105开口,形成像素开口141。且该钝化层105的折射率为1.4~1.6,且该钝化层105的膜层厚度为1微米~10微米。制备完成后,形成图2中的结构。
具体的,通过曝光显影制备工艺对第一发光像素151对应的有机层进行光刻处理。光罩蚀刻完成后,形成像素开口141。该像素开口141的截面为一梯形结构,梯形的两斜边形成了像素开口141的侧壁。优选的,该像素开口141的形状、尺寸以及侧壁的倾斜角度可根据实际产品进行设计。
在蚀刻形成像素开口的过程中,保证像素开口141的中轴线与发光像素区域15对应的中轴线相重合。
详见图4,蚀刻完成后,再在触控层上制备并形成红色色阻1071。将红色色阻1071填充在对应的像素开口141内,并使红色色阻1071的四周延伸至像素开口141的边缘外。
本申请实施例中,红色色阻1071制备完成后,继续制备并形成显示面板的遮光部106。在制备遮光部106时,遮光部106对应设置在显示面板的非发光像素区域16内,并且遮光部106围绕对应的红色色阻1071进行设置。
详见图5-图6,然后对遮光部106进行光罩蚀刻处理。处理完成后,使对应的区域内形成第一透光开口131、第二透光开口132以及第三透光开口133。且第一透光开口131中的遮光部106还包括遮盖部1061,遮盖部1061覆盖红色色阻1071的四周边缘,且在该红色色阻1071上,该遮盖部1061之间形成裸露区域。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可通过子像素区域13到达其他各膜层。
在第二发光像素152区域和第三发光像素153区域内,分别形成有第二像素开口142和第三像素开口143,以便后续色阻的填充。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遮光部106蚀刻完成后,再在第二像素开口142和第三像素开口143内分别制备蓝色色阻1072和绿色色阻1073。蓝色色阻1072和绿色色阻1073的底部位于钝化层105上,使蓝色色阻1072和绿色色阻1073的底部到发光层之间的距离相同。并且蓝色色阻1072和绿色色阻1073的边缘至少覆盖部分钝化层105的表面,且蓝色色阻1072和绿色色阻1073之间不相互接触。
详见图7,最终制备形成的该遮光部106和色阻107形成本申请实施例中彩膜层,从而替代传统的偏光片膜层,以有效的提高显示面板的性能。进一步的,彩膜层制备完成后,再在彩膜层上制备一平坦化层108。制备平坦化层108时,通过旋涂、喷墨打印或者狭缝涂覆的方式进行制备,且该平坦化层108的膜层厚度为1微米~10微米。平坦化层108制备完成后,同时对该平坦化层108进行平坦化,最终形成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膜层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中,其他膜层的材料以及制备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这里不再详细赘述。通过对像素单元中不同颜色的色阻对应的膜层结构进行改进,使至少一色阻的底部到发光层之间的距离与其他色阻到发光层之间的距离不同,从而可根据实际产品对发光像素的发光效果进行调节,以使显示面板达到最佳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通过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制备方法制备形成。该显示装置具有较好的出光效率以及显示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发光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像素,多个所述发光像素包括: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像素、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像素、显示第三颜色的第三发光像素,所述第一颜色、所述第二颜色以及所述第三颜色不同;
钝化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钝化层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发光像素设置的第一像素开口,所述第一像素开口贯穿所述钝化层,且所述钝化层与所述第二发光像素重叠设置;
彩膜层,设置在所述钝化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包括:透射所述第一颜色的第一色阻、透射所述第二颜色的第二色阻、透射所述第三颜色的第三色阻以及遮光部,所述遮光部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发光像素的第一透光开口、对应所述第二发光像素的第二透光开口、对应所述第三发光像素的第三透光开口,并且所述遮光部设置在所述钝化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色阻填充所述第一像素开口,所述第二色阻填充所述第二透光开口,且所述第一色阻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钝化层的折射率;
所述第一像素开口对应的截面形状为倒梯形,所述倒梯形对应位置处的所述钝化层的侧壁倾斜设置;
且所述第一透光开口对应的所述遮光部包括主体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遮盖部,所述遮盖部遮盖所述第一色阻的四周边缘,所述第一透光开口边缘的所述遮光部遮盖部分所述第一色阻,所述第二色阻填充所述第二透光开口并覆盖部分所述遮光部,所述第三色阻填充所述第三透光开口并覆盖部分所述遮光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不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像素开口对应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透光开口对应的中心线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像素开口对应的开口口径小于所述第一透光开口对应的开口口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像素开口区域内对应的所述钝化层侧壁的坡度为30°~4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像素的面积和所述第三发光像素的面积均小于所述第一发光像素的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和所述第三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均大于所述第一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与所述第三色阻底面到所述基板的高度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触控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和所述彩膜层之间,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金属层和所述钝化层,
其中,所述触控金属层包括对应所述发光像素设置的开口,所述钝化层覆盖所述触控金属层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色阻的折射率为1.6~1.8,所述钝化层折射率为1.0~1.6。
CN202111533067.8A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显示面板 Active CN1142678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29298.0A CN117596918A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显示面板
CN202111533067.8A CN114267806B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显示面板
US17/623,278 US20240040899A1 (en) 2021-12-15 2021-12-22 Display panel
PCT/CN2021/140390 WO2023108747A1 (zh) 2021-12-15 2021-12-22 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3067.8A CN114267806B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显示面板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29298.0A Division CN117596918A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67806A CN114267806A (zh) 2022-04-01
CN114267806B true CN114267806B (zh) 2023-12-01

Family

ID=8082725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33067.8A Active CN114267806B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显示面板
CN202311529298.0A Pending CN117596918A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显示面板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29298.0A Pending CN117596918A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40899A1 (zh)
CN (2) CN114267806B (zh)
WO (1) WO20231087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7807B (zh) * 2021-12-15 2023-08-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19453A (zh) * 2018-09-25 2019-01-0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584561A (zh) * 2020-05-08 2020-08-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屏及电子装置
CN112117312A (zh) * 2020-09-09 2020-12-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12670323A (zh) * 2020-12-22 2021-04-16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113453A (zh) * 2021-03-25 2021-07-1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410276A (zh) * 2021-06-18 2021-09-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48682B1 (ko) * 2014-12-05 2022-01-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투명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KR102369594B1 (ko) * 2015-03-18 2022-03-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604051B1 (ko) * 2018-10-16 2023-11-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09859644B (zh) * 2019-03-07 2020-11-24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CN110034166B (zh) * 2019-03-26 2022-09-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1129092A (zh) * 2019-12-20 2020-05-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KR20220169014A (ko) * 2021-06-17 2022-12-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색변환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3764601A (zh) * 2021-09-08 2021-12-0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19453A (zh) * 2018-09-25 2019-01-0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584561A (zh) * 2020-05-08 2020-08-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屏及电子装置
CN112117312A (zh) * 2020-09-09 2020-12-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12670323A (zh) * 2020-12-22 2021-04-16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113453A (zh) * 2021-03-25 2021-07-1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410276A (zh) * 2021-06-18 2021-09-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96918A (zh) 2024-02-23
CN114267806A (zh) 2022-04-01
WO2023108747A1 (zh) 2023-06-22
US20240040899A1 (en) 2024-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77492B2 (en) OLE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ouch sensor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EP3291303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1129092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4267807B (zh) 一种显示面板
KR101362641B1 (ko) 다색 발광 유기 el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3675353A (zh) 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CN112397547A (zh) 显示装置
US20230284513A1 (en) Display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display device
KR102227462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US20220246684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1668249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KR20210142038A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20220059808A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4267806B (zh) 一种显示面板
CN11127651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制备方法
CN115472658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3299855B (zh)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3629112A (zh) 显示面板
WO2022047929A1 (zh) 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CN116828927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US10468463B1 (en) Display device with optical reflecting layer
US11609368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bank layers
KR20120034517A (ko) 전기영동 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230413638A1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415632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