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72658A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72658A
CN115472658A CN202211139586.0A CN202211139586A CN115472658A CN 115472658 A CN115472658 A CN 115472658A CN 202211139586 A CN202211139586 A CN 202211139586A CN 115472658 A CN115472658 A CN 1154726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uantum dot
layer
substrate
dot layer
g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395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颖
孙力
王琳琳
许程
周丹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3958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726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72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726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其中: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以及依次叠层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靠近第二基板一侧的驱动结构层、发光结构层、封装结构层和第一量子点层,第一量子点层包括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和第一绿色量子点层;第二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第二衬底基板靠近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量子点层,第二量子点层包括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和第二绿色量子点层;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在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在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一绿色量子点层在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绿色量子点层在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量子点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Quantum Dot Organic Light-EmittingDisplay,QD-OLED)比目前主流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Display,OLED)显示技术的画面色域更广、亮度更高、功耗更低,逐渐进入人们的消费视野。目前市场上比较成熟的QD-OLED产品通常采用多叠层OLED蓝光为背光,利用光刻胶或者墨水中的量子点成分受蓝色背光激发可以发出红光或者绿光,实现红绿蓝三基色发光。
虽然QD-OLED有这些优点,但由于目前市场上的QD-OLED产品,应用了蓝光背光,导致产品红光效率偏低,影响产品发光品质。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公开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以及依次叠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驱动结构层、发光结构层、封装结构层和第一量子点层,所述第一量子点层包括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和第一绿色量子点层;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量子点层,所述第二量子点层包括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和第二绿色量子点层;所述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所述第一绿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一绿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可选地,所述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所述第一绿色量子点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为5um至15um之间,所述第一绿色量子点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为5um至15um之间;
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为2um至5um之间,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为2um至5um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分隔层和第一透光层;所述分隔层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分隔部,多个分隔部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一红色量子点层、第二绿色量子点层和第一透光层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分隔部之间的间隔区域内。
可选地,所述第二基板还包括色阻层和第二透光层;所述色阻层呈网格状并具有多个色阻层开口,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第二绿色量子点层和第二透光层分别位于一个色阻层开口内。
可选地,所述色阻层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色阻部,多个所述第一色阻部在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布;所述色阻层还包括多组第二色阻部,每组所述第二色阻部包括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色阻部之间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色阻部,每个所述第二色阻部沿第二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色阻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和所述第一绿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均有交叠;所述第一色阻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一绿色量子点层和所述第一透光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均有交叠;所述第一色阻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和所述第一透光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均有交叠。
可选地,所述第一色阻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分隔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均有交叠。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所述第二基板还包括彩膜层;所述彩膜层包括红色滤光单元和绿色滤光单元,所述红色滤光单元和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位于对应的红色子像素的色阻层开口内,所述绿色滤光单元和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位于对应的绿色子像素的色阻层开口内,所述红色滤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靠近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绿色滤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靠近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所述第二基板还包括彩膜层;
所述彩膜层包括红色滤光单元和绿色滤光单元,所述红色滤光单元和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位于对应的红色子像素的色阻层开口内,所述绿色滤光单元和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位于对应的绿色子像素的色阻层开口内,所述红色滤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远离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绿色滤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远离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一侧。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分别形成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以及依次叠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驱动结构层、发光结构层、封装结构层和第一量子点层,所述第一量子点层包括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和第一绿色量子点层;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量子点层,所述第二量子点层包括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和第二绿色量子点层;
将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对盒,所述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所述第一绿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在阅读并理解了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可以明白其他方面。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C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三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分隔层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在相邻分隔部之间的间隔区域内打印第一量子点层墨水的示意图;
图4A至图4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两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色阻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板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A至图7C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基板的三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注意,实施方式可以以多个不同形式来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一个事实,就是方式和内容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宗旨及其范围的条件下被变换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因此,本公开不应该被解释为仅限定在下面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中。
在附图中,有时为了明确起见,夸大表示了各构成要素的大小、层的厚度或区域。因此,本公开的一个方式并不一定限定于该尺寸,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此外,附图示意性地示出了理想的例子,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不局限于附图所示的形状或数值等。
本说明书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词是为了避免构成要素的混同而设置,而不是为了在数量方面上进行限定的。
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起见,使用“中部”、“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句以参照附图说明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说明书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根据描述各构成要素的方向适当地改变。因此,不局限于在说明书中说明的词句,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地更换。
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件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中,晶体管是指至少包括栅电极、漏电极以及源电极这三个端子的元件。晶体管在漏电极(漏电极端子、漏区域或漏电极)与源电极(源电极端子、源区域或源电极)之间具有沟道区域,并且电流能够流过漏电极、沟道区域以及源电极。注意,在本说明书中,沟道区域是指电流主要流过的区域。
在本说明书中,“平行”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10°以上且10°以下的状态,因此,也包括该角度为-5°以上且5°以下的状态。另外,“垂直”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80°以上且100°以下的状态,因此,也包括85°以上且95°以下的角度的状态。
在本说明书中,“膜”和“层”可以相互调换。例如,有时可以将“导电层”换成为“导电膜”。与此同样,有时可以将“绝缘膜”换成为“绝缘层”。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一种显示面板的像素排布结构示意图,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00和位于显示区100周边的非显示区200,显示区100包括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P,每个像素单元P包括多个子像素。示例性地,每个像素单元P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X(可称为行方向)并排设置的三个子像素,分别是发射第一颜色光(比如红光)的第一子像素P1、发射第二颜色光(比如绿光)的第二子像素P2和发射第三颜色光(比如蓝光)的第三子像素P3。在第一方向X上依次排布有多个像素单元P,在第二方向Y(可称为列方向)上位于同一列的多个子像素可以发射相同颜色的光。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交,示例性地,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可以相互垂直。其中,发射相同颜色的光的多个子像素可以称为相同颜色的子像素。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每个像素单元P还可以包括发射其他颜色光的子像素。本公开实施例对显示面板的像素排布方式以及每个像素单元所包含的子像素的种类和数目不做限制。
图2A至图2C为图1中显示面板的三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A至图2C所示,该显示面板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和第二基板2,第一基板1和第二基板2之间可以通过有机胶层3进行贴合,其中,第一基板1可以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0以及依次叠设于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驱动结构层11、发光结构层12和封装结构层13,此外,第一基板1还可以包括设于封装结构层13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一侧的第一量子点层和分隔层14。
其中,驱动结构层11可以包括设于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像素驱动电路(图中示意性地示出了一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以及设于像素驱动电路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一侧的平坦层111,平坦层111设有第一过孔K1,第一过孔K1配置为后续形成的第一电极121通过第一过孔K1与像素驱动电路连接。像素驱动电路可以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T)和存储电容(C),像素驱动电路可以为3T1C、4T1C、5T1C、5T2C、6T1C或7T1C等结构,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驱动结构层11还可以包括多条数据线(图中未示出)和多条栅线(图中未示出),以及其他信号线(图中未示出)。
发光结构层12可以包括第一电极层、像素界定层122、发光功能层123和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可以包括设置在驱动结构层11上的多个第一电极121,第一电极121通过平坦层111设置的第一过孔K1与像素驱动电路连接,第二电极层包括第二电极124。示例性地,像素驱动电路可以包括配置为与第一电极121连接的连接电极,平坦层111设置的第一过孔K1暴露出该连接电极,第一电极121设置在平坦层111的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的表面上,并通过第一过孔K1与该连接电极连接。
像素界定层122设于多个第一电极12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一侧并设有多个像素开口,每个像素开口将对应的一个第一电极121的背离第一衬底基板10的表面暴露出。发光功能层123可以设置在像素开口内,发光功能层123包括有机发光层(即发光材料层),发光功能层123还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中的任一个或多个膜层。发光功能层123中的至少一个膜层(比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和有机发光层)可以采用喷墨打印工艺制作。第二电极124设置在发光功能层123的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一侧。其中,第一电极121、发光功能层123和第二电极124依次叠设并形成发光器件,该发光器件可以为OLED器件。每个子像素包括一个发光器件和与该发光器件连接的一个像素驱动电路,该发光器件在像素驱动电路的驱动下发光。本公开实施例中,各个子像素的发光器件可以均发射蓝光或蓝绿光。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21可以为该发光器件的阳极,第二电极124可以为该发光器件的阴极。该发光器件可以为顶发射器件。每个子像素的发光器件均发射朝向封装结构层13的蓝光或蓝绿光。
封装结构层13可以包括叠设的多个无机材料层,或者可以包括沿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方向依次叠设的第一无机材料层、有机材料层和第二无机材料层。第一无机材料层和第二无机材料层的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和氮氧化硅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有机材料层的材料可以为树脂。
如图2A至图2C所示,第一量子点层包括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和第一透光层151,其中,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红色子像素的发光器件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被配置为将对应的红色子像素的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或蓝绿光转换为红光;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绿色子像素的发光器件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被配置为将对应的绿色子像素的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或蓝绿光转换为绿光;第一透光层15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蓝色子像素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一透光层151被配置为透过对应的蓝色子像素的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或蓝绿光。
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的红色量子点,将蓝光或蓝绿光转换为红光,以使红色子像素显示红色;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的绿色量子点将蓝光或蓝绿光转换为绿光,以使绿色子像素显示绿色;第一透光层151能够透过蓝光或蓝绿光。
对于蓝色子像素而言,由于蓝色OLED器件发出的光本身就是蓝光或蓝绿光,因此不需要再设置蓝色量子点层,而设置为第一透光层151。第一透光层151可以为空气层,也可以为透明材料层。例如,第一透光层151可以为透明高分子树脂材料,如亚克力等作为透明材料层,为了进一步提高蓝色子像素的出光效率,可以在透明材料层中增加能够向出光面反射蓝光的反射粒子。
当子像素的发光器件发射的光为蓝绿光时,可以将第二基板2上的第二透光层221替换为蓝色滤光单元层222,或者,也可以将第一基板1上的第一透光层151替换为蓝色滤光单元层,通过第一基板1和/或第二基板2上设置的蓝色滤光单元层将蓝绿光中的绿光部分滤掉,从而使蓝色子像素显示蓝色。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分隔层14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分隔部,多个分隔部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布。由于在第二方向Y上的同一列子像素为相同颜色的子像素,相邻列的子像素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因此,如图3B所示,在喷墨打印形成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和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时,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墨水和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墨水可以在相邻两个分隔部之间的间隔区域内流淌,可以利用分隔部阻挡同一列子像素的量子点层墨水向相邻列的子像素攀爬,其中,51和52分别为红色子像素的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墨水和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墨水。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分隔层14的材料可以是透明的绝缘材料,例如,分隔层14的材料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光学透明树脂、光学透明胶、聚酰亚胺、亚克力墨水和其他平坦层材料。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分隔层14在垂直于衬底基板方向上的厚度约为5至15um之间。
在另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像素单元可以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和白色子像素(图中未示出)。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第一量子点层还可以包括第一黄色量子点层QD-Y1,第一黄色量子点层QD-Y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白色子像素(图中未示出)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一黄色量子点层QD-Y1的量子点能够将对应的白色子像素的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或蓝绿光部分转换为黄光,还能够透过另一部分蓝光或蓝绿光,以使转换的黄光和透过的蓝光或蓝绿光混合为白光,使白色子像素显示白色。由此实现了RGBW四色显示,大大提升了色彩丰富程度和显示亮度,可以制作分辨率更高的面板。而且显示面板无需在白色子像素上设置蓝光滤光片,提高了蓝色背光的利用率,也简化了制备工艺。
在另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4B所示,第一量子点层还可以包括第一黄色量子点层,第一黄色量子点层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白色子像素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一黄色量子点层可以包括沿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三红色量子点层QD-R3和第三绿色量子点层QD-G3,即第三红色量子点层QD-R3设于蓝色OLED器件背离第一衬底基板10的一侧,第三绿色量子点层QD-G3设于第三红色量子点层QD-R3背离蓝色OLED器件的一侧。蓝色OLED器件由下至上首先照射在第三红色量子点层QD-R3上,由于转化率不会达到100%,第三红色量子点层QD-R3能够将部分蓝光或蓝绿光转换为红光,同时能够透过另一部分蓝光或蓝绿光;第三绿色量子点层QD-G3能够将透过第三红色量子点层QD-R3的部分蓝光或蓝绿光转换为绿光,还能够透过另一部分未被第三红色量子点层QD-R3转化的蓝光或蓝绿光,同时,由于红光发射光的能量低于绿色量子点激发能量,因此第三绿色量子点层不会将其转化为绿光,而是使红光透过。最终分别经两个量子点层转换的红光和绿光混合为黄光,黄光和未经两个量子点层转换的蓝光混合为白光射出。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第三绿色量子点层QD-G3与第三红色量子点层QD-R3的厚度之和,至少与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和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第一透光层151中的一个厚度相等,以保证有机胶层3的平坦程度。本公开实施例中,某一膜层的“厚度”,指的是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该膜层远离第一衬底基板的表面与该膜层靠近第一衬底基板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第三绿色量子点层QD-G3与第三红色量子点层QD-R3的厚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例如:第三绿色量子点层QD-G3略小于第三红色量子点层QD-R3的厚度,以此提高红光的转换率。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A至图2C所示,第二基板2可以包括第二衬底基板20以及设置在第二衬底基板20靠近第一基板1一侧的第二量子点层和色阻层21,第二量子点层包括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和第二透光层221。其中,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被配置为将对应子像素的发光器件发出的未被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转换的蓝光转换为红光;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被配置为将对应子像素的发光器件发出的未被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转换的蓝光转换为绿光;第二透光层22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透光层15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二透光层221被配置为透过对应的蓝色子像素的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
在另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A至图2C所示,第二基板2可以包括第二衬底基板20以及设置在第二衬底基板20靠近第一基板1一侧的第二量子点层和色阻层21,第二量子点层包括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和蓝色滤光单元层222。其中,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被配置为将对应子像素的发光器件发出的未被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转换的蓝绿光转换为红光;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被配置为将对应子像素的发光器件发出的未被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转换的蓝绿光转换为绿光;蓝色滤光单元层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透光层15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蓝色滤光单元层222被配置为透过对应的蓝色子像素的发光器件发出的蓝绿光中的蓝光成分,滤除对应的蓝色子像素的发光器件发出的蓝绿光中的绿光成分。
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的红色量子点,将未被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转换的蓝光或蓝绿光转换为红光,将未滤掉的蓝光或蓝绿光进行再次利用,从而提升光转换效率,并提高产品的色域;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的绿色量子点将未被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转换的蓝光或蓝绿光转换为绿光,将未滤掉的蓝光或蓝绿光进行再次利用,从而提升光转换效率,并提高产品的色域;第二透光层221和第一透光层151能够透过蓝光(或者,蓝色滤光单元层能够透过蓝绿光中的蓝光成分,滤除蓝绿光中的绿光成分),以使蓝色子像素显示蓝色。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通过在第一基板上设置第一量子点层,在第二基板上设置第二量子点层,提高了背光中蓝光或蓝绿光的利用率,提高了QD产品的红色效率,提升了产品的显示品质和产品寿命,且由于两个量子点层分别设置在两个基板上,第二衬底基板可以作为盖板,从而节约了一层基板。本实施例显示面板可以采用现有工艺设备和工艺方法进行制备,易于实现,工艺兼容性好,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在第二衬底基板2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在第二衬底基板2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在第二衬底基板2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在第二衬底基板2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在第二衬底基板20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在第二衬底基板20上的正投影;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在第二衬底基板20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在第二衬底基板20上的正投影。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W1大于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靠近第一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W2,这样可以充分提高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的出光量,并提高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的光转换效率。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W3大于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靠近第一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W4,这样可以充分提高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的出光量,并提高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的光转换效率。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层15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W5大于第二透光层221靠近第一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W6,这样可以充分提高第一透光层151的出光量。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色阻层21可以呈网格状并具有多个色阻层开口,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和第二透光层221可以位于对应的一个色阻层开口内。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色阻层21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色阻部211,多个第一色阻部211在第二方向Y上依次排布,色阻层21还包括多组第二色阻部212,每组第二色阻部212包括位于相邻两个第一色阻部211之间且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色阻部212,每个第二色阻部212沿第二方向Y延伸。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色阻部211的材料与第二色阻部212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色阻部211的材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金属铬、氧化铬或黑色树脂。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色阻部212由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的透射不同颜色光的两个滤光单元的交叠部分形成;或者,第二色阻部212的材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金属铬、氧化铬或黑色树脂。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色阻部21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投影与相邻的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和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投影均有交叠,如此可以尽量避免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的出射光进入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的出射光进入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同理,第一色阻部21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投影与相邻的第一透光层151和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投影均有交叠;第一色阻部21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投影与相邻的第一透光层151和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投影均有交叠。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色阻部21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投影与分隔层14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投影均有交叠。可选地,第一色阻部21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投影覆盖分隔层14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投影。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大于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大于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的厚度比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的厚度大1um至3um。如果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的厚度与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的厚度差值太小,会导致器件整体厚度太大;如果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的厚度与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的厚度差值太大,会导致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的光转换效率降低。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通过设置合适的厚度差值,使得器件整体厚度合适且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的光转换效率较高。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的厚度比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的厚度大1um至3um。如果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的厚度与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的厚度差值太小,会导致器件整体厚度太大;如果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的厚度与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的厚度差值太大,会导致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的光转换效率降低。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通过设置合适的厚度差值,使得器件整体厚度合适且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的光转换效率较高。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为5um至15um之间,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为5um至15um之间。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为2um至5um之间,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为2um至5um之间。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第二基板还可以包括彩膜层,彩膜层包括红色滤光单元CF-R和绿色滤光单元CF-G,红色滤光单元CF-R和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位于对应的红色子像素的色阻层开口内,绿色滤光单元CF-G和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位于对应的绿色子像素的色阻层开口内,红色滤光单元CF-R位于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靠近第二衬底基板20的一侧,绿色滤光单元CF-G位于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靠近第二衬底基板20的一侧。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C所示,第二基板还可以包括彩膜层,彩膜层包括可以透射红光的红色滤光单元CF-R和可以透射绿光的绿色滤光单元CF-G,红色滤光单元CF-R和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位于对应的红色子像素的色阻层开口内,绿色滤光单元CF-G和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位于对应的绿色子像素的色阻层开口内,红色滤光单元CF-R位于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远离第二衬底基板20的一侧,绿色滤光单元CF-G位于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远离第二衬底基板20的一侧。
在另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像素单元可以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和白色子像素(图中未示出)。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第二量子点层还可以包括第二黄色量子点层QD-Y2,第二黄色量子点层QD-Y2在第二衬底基板2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黄色量子点层QD-Y1在第二衬底基板2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二黄色量子点层QD-Y2的量子点能够将对应的白色子像素的发光器件发出的未被第一黄色量子点层QD-Y1转换的蓝光或蓝绿光部分转换为黄光,还能够透过另一部分蓝光或蓝绿光,以使转换的黄光和透过的蓝光或蓝绿光混合为白光,使白色子像素显示白色。由此实现了RGBW四色显示,大大提升了色彩丰富程度和显示亮度,可以制作分辨率更高的面板。而且显示面板无需在白色子像素上设置蓝光滤光片,提高了蓝色背光的利用率,也简化了制备工艺。
在另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4B所示,第二量子点层还可以包括第二黄色量子点层,第二黄色量子点层在第二衬底基板2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黄色量子点层在第二衬底基板2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二黄色量子点层可以包括沿远离第二衬底基板20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四红色量子点层QD-R4和第四绿色量子点层QD-G4,即第四绿色量子点层QD-G4设于第二衬底基板20靠近第一基板1的一侧,第四红色量子点层QD-R4设于第四绿色量子点层QD-G4背离第二衬底基板20的一侧。蓝色OLED器件发出的未被第一黄色量子点层转换的蓝光或蓝绿光由下至上首先照射在第四红色量子点层QD-R4上,由于转化率不会达到100%,第四红色量子点层QD-R4能够将部分蓝光或蓝绿光转换为红光,同时能够透过另一部分蓝光或蓝绿光;第四绿色量子点层QD-G4能够将透过第四红色量子点层QD-R4的部分蓝光或蓝绿光转换为绿光,还能够透过另一部分未被第四红色量子点层QD-R4转化的蓝光或蓝绿光,同时,由于红光发射光的能量低于绿色量子点激发能量,因此第四绿色量子点层不会将其转化为绿光,而是使红光透过。最终分别经两个量子点层转换的红光和绿光混合为黄光,黄光和未经两个量子点层转换的蓝光混合为白光射出。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第四红色量子点层QD-R4和第四绿色量子点层QD-G4厚度之和,与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厚度,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厚度,第二透光层221厚度中至少一个相等;如此能更好保证第二基板2上各层与有机胶层3的接触面保持平坦。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第四绿色量子点层QD-G4与第四红色量子点层QD-R4的厚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例如:第四绿色量子点层QD-G4略小于第四红色量子点层QD-R4的厚度,以此提高红光的转换率。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厚度大于第三红色量子点层QD-R3厚度,且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1厚度大于第四红色量子点层QD-R4厚度,如此设计,能更好配合多个量子点厚度配合,提高对蓝光或蓝绿光的转换率,并使得黄光和未经两个量子点层转换的蓝光混合为白光射出。
下面通过本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所说的“构图工艺”包括沉积膜层、涂覆光刻胶、掩模曝光、显影、刻蚀、剥离光刻胶等处理,是相关技术中成熟的制备工艺。沉积可采用溅射、蒸镀、化学气相沉积等已知工艺,涂覆可采用已知的涂覆工艺,刻蚀可采用已知的方法,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薄膜”是指将某一种材料在基底上利用沉积或涂覆工艺制作出的一层薄膜。若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该“薄膜”无需构图工艺或光刻工艺,则该“薄膜”还可以称为“层”。若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该“薄膜”还需构图工艺或光刻工艺,则在构图工艺前称为“薄膜”,构图工艺后称为“层”。经过构图工艺或光刻工艺后的“层”中包含至少一个“图案”。
首先分别制备第一基板1和第二基板2,第一基板1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0以及依次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驱动结构层11、发光结构层12和封装结构层13,以及设于封装结构层13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一侧的第一量子点层和分隔层14,第二基板2包括第二衬底基板20以及依次设置在第二衬底基板20上的色阻层21和第二量子点层(还可以包括彩膜层);之后,在其中一个基板上涂覆对盒有机胶,将第一基板1和第二基板2进行对位,在真空条件下进行压合和封框胶固化,形成显示面板。
其中,制备第一基板1包括:
(I)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形成阵列结构层11的图案。形成阵列结构层11,包括:
(a)形成有源半导体层图案。形成有源半导体层图案包括: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依次沉积第一绝缘薄膜和有源层薄膜,通过构图工艺对有源层薄膜进行构图,形成第一绝缘层,以及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的有源半导体层图案,有源半导体层的位置与后续形成的栅电极的位置相对应。
(b)形成栅电极层图案。形成栅电极层图案包括: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第一衬底基板10上依次沉积第二绝缘薄膜和第一金属薄膜,通过构图工艺对第一金属薄膜进行构图,形成覆盖有源半导体层图案的第二绝缘层,以及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的栅电极层图案,栅电极层可以包括至少一条栅线和至少一个栅电极图案,栅线和栅电极可以为一体结构。
(c)形成源漏电极层图案。形成源漏电极层图案包括: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第一衬底基板10上沉积第三绝缘薄膜和第二金属薄膜,通过构图工艺分别对第三绝缘薄膜和第二金属薄膜进行构图,形成设置在栅电极层上的第三绝缘层和源漏电极层图案,源漏电极层可以包括数据线(图中未示出)、源电极和漏电极的图案,源电极与数据线可以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源电极邻近漏电极的一端通过第三绝缘层上的过孔与有源半导体层的一端连接,漏电极邻近源电极的一端通过第三绝缘层上的过孔与有源半导体层的另一端连接,源电极与漏电极之间形成导电沟道。
(II)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第一衬底基板10上形成第四绝缘层的图案。
形成第四绝缘层包括: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第一衬底基板10上沉积第四绝缘薄膜,形成覆盖源漏电极层图案的第四绝缘层,通过构图工艺对第四绝缘层进行构图,形成第一过孔K1图案,第一过孔K1内的第四绝缘层被刻蚀掉,暴露出漏电极的表面。
(III)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第一衬底基板10上形成发光结构层12图案。形成发光结构层12包括:
(a)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第一衬底基板10上沉积透明导电薄膜,通过构图工艺对透明导电薄膜进行构图,形成阳极图案,其中,透明导电薄膜可以采用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
(b)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底上涂覆像素定义薄膜,通过光刻工艺形成像素定义层(Pixel Define Layer)图案,像素定义层图案在每个子像素限定出暴露阳极的像素开口区域,其中,像素定义层可以采用聚酰亚胺、亚克力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
(c)采用蒸镀工艺形成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至少部分设置在像素开口内,有机发光层与阳极连接。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有机发光层可以至少包括在阳极上叠设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和空穴阻挡层。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有子像素的空穴注入层是连接在一起的共通层,所有子像素的空穴传输层是连接在一起的共通层,相邻子像素的发光层可以有少量的交叠,或者可以是隔离的,空穴阻挡层是连接在一起的共通层。
(d)在有机发光层上形成阴极,阴极与有机发光层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中,有机发光层在阳极和阴极驱动下出射蓝色光线。
(IV)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第一衬底基板10上形成封装结构层13图案。封装层可以包括叠设的第一封装层、第二封装层和第三封装层,第一封装层和第三封装层可以采用无机材料,第二封装层可以采用有机材料,第二封装层设置在第一封装层和第三封装层之间,可以保证外界水汽无法进入发光器件。
(V)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第一衬底基板10上形成分隔层14和第一量子点层图案。形成分隔层14和第一量子点层包括:
在封装结构层13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分隔层14,分隔层14具有多个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分隔部,多个分隔部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布;
在相邻两个分隔部之间的间隔区域内打印第一绿色量子点层QD-G1、第一红色量子点层QD-R1和第一透光层151。
其中,制备第二基板2包括:
(I)在第二衬底基板20上,形成色阻层21的图案。形成色阻层21,包括:在第二衬底基板20上,涂覆混合了黑矩阵材料的高分子光刻胶层,经过曝光、显影,形成色阻层21的图案。其中,色阻层21可以呈网格状并具有多个色阻层开口。
(II)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第二衬底基板20上,形成第二量子点层的图案。形成第二量子点层包括:在色阻层开口内打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QD-R2、第二绿色量子点层QD-G2和第二透光层221。
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介绍可以看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通过在第一基板上设置第一量子点层,在第二基板上设置第二量子点层,提高了背光中蓝光或蓝绿光的利用率,提高了QD产品的红色效率,提升了产品的显示品质和产品寿命,且由于两个量子点层分别设置在两个基板上,第二衬底基板可以作为盖板,从而节约了一层基板。本实施例显示面板可以采用现有工艺设备和工艺方法进行制备,易于实现,工艺兼容性好,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和第二基板2的结构仅仅是一种示例,实际实施时,第一基板1和第二基板2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例如,在制备第二基板2时,可以制备彩膜层,彩膜层可以设置在第二衬底基板20与第二量子点层之间,也可以设置在第二量子点层远离第二衬底基板20的一侧。像素单元可以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也可以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和白色子像素等。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公知常识以及现有技术获知以及进行相应扩展,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
S1、分别形成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以及依次叠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驱动结构层、发光结构层、封装结构层和第一量子点层,所述第一量子点层包括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和第一绿色量子点层;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量子点层,所述第二量子点层包括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和第二绿色量子点层;
S2、将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对盒,所述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所述第一绿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有关显示面板的具体制备过程已在之前的实施例中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也可以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电子设备。
虽然本公开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公开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本公开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公开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其中: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以及依次叠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驱动结构层、发光结构层、封装结构层和第一量子点层,所述第一量子点层包括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和第一绿色量子点层;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量子点层,所述第二量子点层包括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和第二绿色量子点层;
所述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所述第一绿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一绿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所述第一绿色量子点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为5um至15um之间,所述第一绿色量子点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为5um至15um之间;
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为2um至5um之间,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为2um至5u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分隔层和第一透光层;
所述分隔层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分隔部,多个分隔部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一红色量子点层、第二绿色量子点层和第一透光层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分隔部之间的间隔区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还包括色阻层和第二透光层;
所述色阻层呈网格状并具有多个色阻层开口,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第二绿色量子点层和第二透光层分别位于一个色阻层开口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色阻层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色阻部,多个所述第一色阻部在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布;
所述色阻层还包括多组第二色阻部,每组所述第二色阻部包括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色阻部之间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色阻部,每个所述第二色阻部沿第二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阻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和所述第一绿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均有交叠;所述第一色阻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一绿色量子点层和所述第一透光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均有交叠;所述第一色阻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与相邻的所述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和所述第一透光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均有交叠。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阻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分隔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均有交叠。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所述第二基板还包括彩膜层;
所述彩膜层包括红色滤光单元和绿色滤光单元,所述红色滤光单元和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位于对应的红色子像素的色阻层开口内,所述绿色滤光单元和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位于对应的绿色子像素的色阻层开口内,所述红色滤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靠近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绿色滤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靠近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所述第二基板还包括彩膜层;
所述彩膜层包括红色滤光单元和绿色滤光单元,所述红色滤光单元和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位于对应的红色子像素的色阻层开口内,所述绿色滤光单元和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位于对应的绿色子像素的色阻层开口内,所述红色滤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远离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绿色滤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远离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一侧。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3.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别形成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以及依次叠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驱动结构层、发光结构层、封装结构层和第一量子点层,所述第一量子点层包括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和第一绿色量子点层;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量子点层,所述第二量子点层包括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和第二绿色量子点层;
将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对盒,所述第一红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红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所述第一绿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绿色量子点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CN202211139586.0A 2022-09-19 2022-09-19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4726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39586.0A CN115472658A (zh) 2022-09-19 2022-09-19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39586.0A CN115472658A (zh) 2022-09-19 2022-09-19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72658A true CN115472658A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32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39586.0A Pending CN115472658A (zh) 2022-09-19 2022-09-19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7265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15859A (zh) * 2023-02-17 2023-04-04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942828A (zh) * 2023-02-17 2023-04-07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15859A (zh) * 2023-02-17 2023-04-04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942828A (zh) * 2023-02-17 2023-04-07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09025A (zh) 基于量子点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6133490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15472658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0649181B (zh) 显示基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
CN111799311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0001061A1 (zh) 显示基板及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1785760B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210027705A1 (en) Pixel uni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ouble-sided oled display device
CN112366221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1189475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257855A (zh) 显示装置
CN114420871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3748534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4060383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864207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497415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US11609368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bank layers
CN114267806A (zh) 一种显示面板
US20210257428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467218B1 (ko)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0098227B (zh)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US20240023381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Apparatus
EP4231347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180063700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6390600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