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1397B - 转矩杆 - Google Patents

转矩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51397B
CN114251397B CN202111112117.5A CN202111112117A CN114251397B CN 114251397 B CN114251397 B CN 114251397B CN 202111112117 A CN202111112117 A CN 202111112117A CN 114251397 B CN114251397 B CN 1142513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direction
elastic member
inner member
torque rod
outer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1211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51397A (zh
Inventor
门胁宏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shit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shit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shit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shit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251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13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513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13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B60K5/1208Resilient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B60K5/1241Link-type suppo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73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F16F1/374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having a spherical or the like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73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F16F1/3732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having an annular or the like shape, e.g. grommet-type resilient mount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73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F16F1/377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having holes or open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矩杆。转矩杆(1)具有杆主体(10)、小球部(30)和大球部(50)。小球部被设置于杆主体的长度方向即X轴方向上的一端部且具有沿与X轴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延伸的第一中心轴线(31)。大球部被设置于杆主体的X轴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且比小球部大。小球部具有:筒状的外侧部件(32),其被连接设置于杆主体;内侧部件(33),其配置于外侧部件的中央部;弹性部件(34),其将外侧部件与内侧部件弹性结合。并且,小球部的弹性部件的Z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于该弹性部件的X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其中Z轴方向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正交。据此,能够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以与现有技术不同的观点来降低振动传递特性。

Description

转矩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矩杆(torque rod),尤其涉及一种将汽车的发动机、马达等原动机与车体防振连接的转矩杆。
背景技术
作为将汽车的发动机等原动机与车体防振连接的防振装置的一例,已知有一种转矩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转矩杆具有作为长形部件的杆主体、小球部和大球部,其中,所述小球部被设置于该杆主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所述大球部被设置于另一端部且比小球部大。小球部和大球部分别具有外侧部件、内侧部件和弹性部件,其中,所述外侧部件被连接设置于杆主体;所述内侧部件配置于外侧部件的中央部;所述弹性部件将外侧部件与内侧部件弹性结合。并且,小球部的内侧部件与发动机等原动机连接,大球部的内侧部件与车体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105765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这种结构的转矩杆通过发动机等原动机的振动例如响应于在长度方向以及与其正交的上下方向上的各振动来进行刚体共振(rigid body resonance)。其中,尤其是上下方向上的振动会对车厢内噪声等级和乘坐舒适性等造成影响,因此要求上下方向上的振动不容易向车体侧传递。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转矩杆的振动传递特性曲线在接近车体等的共振频率的较高的频率中具有峰值,因此,在车体侧的灵敏度高的频带中为高振动传递特性。在这样的高振动传递特性下对振动的阻断不充分,要求更低的振动传递特性。此外,所谓的车体侧的灵敏度高的频带是指,由于接近车体等的共振频率而使振动容易传递从而易于形成声音的频带,且相当于想要进行防振的频带。
在此,若使转矩杆的刚体共振的峰值频率(以下称为刚体共振频率)以从车体侧的灵敏度高的频带偏移的方式降低,则能够降低灵敏度高的频带下的振动传递特性。作为降低转矩杆的刚体共振频率的方法,例如有一种在转矩杆的顶端附加质量块(质量)的方法,但这会对车辆的轻量化这一基本需求带来阻碍。另外,在专利文献1等中提出了降低与车体连接的大球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方法,但在技术上已经成熟领域不能期待大的进展。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以与现有技术不同的观点来降低振动传递特性的转矩杆。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转矩杆具有杆主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杆主体为长形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被设置于所述杆主体的长度方向即X轴方向上的一端部,且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一中心轴线,该Y轴方向与X轴方向正交。所述第二连接部被设置于所述杆主体的X轴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且比所述第一连接部大。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筒状的外侧部件、内侧部件和弹性部件,其中,所述筒状的外侧部件被连接设置于所述杆主体;所述内侧部件被配置于所述外侧部件的中央部;所述弹性部件将所述外侧部件与所述内侧部件弹性结合。所述弹性部件的Z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于所述弹性部件的X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其中,所述Z轴方向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正交。
本发明所涉及的转矩杆被设置为当搭载于车辆时Z轴方向为上下方向。并且,当向第一连接部的内侧部件输入了相当于Z轴方向的上下方向的振动的情况下,由于弹性部件的Z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变小,因此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有效地吸收上下方向的振动。据此,降低了振动传递特性的峰值。另外,由于刚体共振频率向低的一方偏移,因此车体侧的灵敏度高的频带下的振动传递特性下降。进而,当上下方向的振动从第一连接部向第二连接部传递时,第一连接部的弹性部件绕第一中心轴线扭转。此时,其结果使弹性部件的扭转弹簧常数也变小,因此降低了振动传递特性。据此,能够降低车厢内噪声等级,并且提高乘坐舒适性。
这样,在本发明中,与主要着眼于第二连接部的结构的现有技术的方法不同,通过着眼于第一连接部的结构,能够实现振动传递特性的降低。
即,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在能够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以与现有技术不同的观点来降低振动传递特性的转矩杆。
此外,降低振动传递特性的峰值也包括成为平稳的振动传递特性(没有峰值)的情况。
在上述转矩杆中,将用包含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且与Z轴方向平行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截面中的位于所述外侧部件与所述内侧部件之间的所述弹性部件在Y轴方向上的最小长度设为L1。另外,将用包含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且与X轴方向平行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截面中的位于所述外侧部件与所述内侧部件之间的所述弹性部件在Y轴方向上的最小长度设为L2。此时,优选为L1<L2成立。
在该结构中,弹性部件中的在Z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与内侧部件的部分的截面面积小于弹性部件中的在X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与内侧部件的部分的截面面积。因此,能够使弹性部件的Z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于弹性部件的X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据此,降低了振动传递特性。
在上述转矩杆中,优选为所述弹性部件在Z轴方向上的所述内侧部件的径向外侧具有空缺部(hollow part),所述空缺部沿Y轴方向凹进或贯通而形成。
在该结构中,由于存在空缺部,弹性部件中的在Z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与内侧部件的部分的截面面积小于弹性部件中的在X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与内侧部件的部分的截面面积。因此,能够通过容易的方式使弹性部件的Z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于弹性部件的X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据此,降低了振动传递特性。
在上述转矩杆中,将用包含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且与Z轴方向平行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截面中的位于所述外侧部件与所述内侧部件之间的所述弹性部件在Z轴方向上的厚度设为T1。另外,将用包含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且与X轴方向平行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截面中的位于所述外侧部件与所述内侧部件之间的所述弹性部件在X轴方向上的厚度设为T2。此时,优选为T1>T2。
在该结构中,弹性部件中的在Z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与内侧部件的部分在结合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弹性部件中的在X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与内侧部件的部分在结合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能够使弹性部件的Z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于弹性部件的X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据此,降低了振动传递特性。
在上述转矩杆中,优选为,所述内侧部件在Z轴方向上的该内侧部件的径向外侧的外周面上具有凹状部,所述凹状部通过表面从所述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进而形成。
在该结构中,弹性部件介于内侧部件的凹状部的底面与外侧部件的内表面之间。因此,弹性部件中的在Z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与内侧部件的部分在结合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弹性部件中的在X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与内侧部件的部分在结合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能够通过容易的方式使弹性部件的Z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于弹性部件的X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据此,降低了振动传递特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以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以与现有技术不同的观点来降低振动传递特性的转矩杆。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的侧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的俯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
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4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的振动传递特性曲线与现有技术中的转矩杆的振动传递特性曲线一并示出的曲线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9是图8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图8的X-X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XI-XI剖视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3是图12的XIII-XIII剖视图。
图14是图12的XIV-XIV剖视图。
图15是图13的XV-XV剖视图。
图16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7是图16的XVII-XVII剖视图。
图18是图16的XVIII-XVIII剖视图。
图19是图17的XIX-XIX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c:转矩杆;10:杆主体;30、30a~30c:小球部(第一连接部);31:第一中心轴线;32、32a~32c:外侧部件;33、33c:内侧部件;34、34a~34c:弹性部件;35、35a:空缺部;36:外周面;37:凹状部;50:大球部(第二连接部);51:第二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一边适宜地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各图中,对共同的结构要素或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适宜地省略对其的重复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是指车辆搭载状态下的车辆的各方向。下面,对将汽车的发动机与车体防振连接的转矩杆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1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1的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1的侧视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1的俯视图。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图6是图4的VI-VI剖视图。
如图1~图3所示,转矩杆1具有杆主体10、作为第一连接部的小球部(small ballpart)30和作为第二连接部的大球部(big ball part)50。
杆主体10为长形部件。将杆主体10的长度方向设为X轴。X轴方向相当于前后方向。
小球部30被设置于杆主体10的长度方向即X轴方向上的一端部(相当于前端部)。小球部30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一中心轴线31,其中,所述Y轴方向与X轴方向正交。Y轴方向相当于左右方向。
大球部50被设置于杆主体10的X轴方向上的另一端部(相当于后端部)。大球部50具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第二中心轴线51,所述Z轴方向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正交。Z轴方向相当于上下方向。大球部50比小球部30大。具体而言,从Z轴方向(上下方向)上观察到的大球部50的直径比从Y轴方向(左右方向)观察到的小球部30的直径大。
小球部30具有外侧部件32、内侧部件33和弹性部件34。外侧部件32呈筒状,且被连接设置于杆主体10。外侧部件32为具有沿第一中心轴线31的方向延伸的通孔的中空部件。内侧部件33被配置于筒状的外侧部件32的中央部即径向内侧。在此,内侧部件33呈圆筒状。弹性部件34将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弹性结合。小球部30的内侧部件33连接于未图示的发动机。
大球部50具有外侧部件52、内侧部件53和弹性部件54。外侧部件52呈筒状,且被连接设置于杆主体10。外侧部件52为具有沿第二中心轴线51的方向延伸的通孔的中空部件。内侧部件53被配置于筒状的外侧部件52的中央部即径向内侧。在此,内侧部件53呈圆筒状。弹性部件54将外侧部件52与内侧部件53弹性结合。大球部50的内侧部件53连接于未图示的车体。
弹性部件34、54由橡胶等形成。内侧部件33由金属等形成。在此,外侧部件32、52和杆主体10由树脂一体形成。在该情况下,例如,内侧部件33和弹性部件34,以及内侧部件53和弹性部件54预先通过硫化成型等分别形成为一体。并且,将一体形成的内侧部件33和弹性部件34以及一体形成的内侧部件53和弹性部件54配置于模具内,通过向其周围注塑成型树脂,使外侧部件32、52和杆主体10一体化。在外侧部件32、52和杆主体10上设置有多个肋。据此,能在确保必要的刚性的同时实现轻量化。
当发动机通过转矩杆1支承于车体时,来自发动机的振动从小球部30的内侧部件33经由弹性部件34输入到外侧部件32。被输入到小球部30的外侧部件32的振动经由杆主体10被输入到大球部50的外侧部件52,并进一步经由弹性部件54从内侧部件53传递到车体。
如图3所示,大球部50的弹性部件54具有橡胶腿部55和止动件56、57。在橡胶腿部55的后侧形成有沿Z轴方向(上下方向)贯通的空缺部58,在橡胶腿部55的前侧形成有沿Z轴方向(上下方向)贯通的空缺部59。在此,空缺部58、59是指贯通空间。橡胶腿部55夹持着内侧部件53呈大致V字状。橡胶腿部55吸收大球部50的沿X轴方向(前后方向)的振动。这种情况下的变形包括首先空缺部58、59被压溃而变形的软的弹簧作用状态的阶段,和在该阶段后止动件56、57与相向面接触而变形的硬的弹簧作用状态的阶段。另外,橡胶腿部55吸收大球部50的沿Z轴方向(上下方向)的振动。此外,大球部50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结构,可以适宜地进行变更。
如图2所示,小球部30的弹性部件34被设计为Z轴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于X轴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弹簧常数。
在此,如图4所示,将用包含第一中心轴线31且与Z轴方向平行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截面中的位于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之间的弹性部件34在Y轴方向上的最小长度设为L1。即,L1为弹性部件34中的在Z轴方向(上下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在第一中心轴线31方向上的长度。另外,如图5所示,将用包含第一中心轴线31且与X轴方向平行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截面中位于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之间的弹性部件34在Y轴方向上的最小长度设为L2。即,L2为弹性部件34中的在X轴方向(前后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在第一中心轴线31方向上的长度。此时,L1<L2。
具体而言,如图2、图4所示,弹性部件34在Z轴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内侧部件33的径向外侧具有空缺部35,所述空缺部35沿Y轴方向(左右方向)凹进而形成。在此,空缺部35是指凹状部。优选为在弹性部件34的上下左右的端部分别形成有空缺部35。
另外,如图4、图6所示,将用包含第一中心轴线31且与Z轴方向平行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截面中的位于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之间的弹性部件34在Z轴方向上的厚度设为T1。即,T1为弹性部件34中的在Z轴方向(上下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在径向上的厚度。另外,如图5、图6所示,将用包含第一中心轴线31且与X轴方向平行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截面中的位于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之间的弹性部件34在X轴方向上的厚度设为T2。即,T2为弹性部件34中的在X轴方向(前后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在径向上的厚度。此时,T1>T2。
图7是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1的振动传递特性曲线与现有技术中的转矩杆的振动传递特性曲线一并示出的曲线图。此外,现有技术中的转矩杆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1的不同点在于,小球部的弹性部件的弹簧常数在Z轴方向和X轴方向上相同,在其他方面两者构成为相同的结构。
如图7所示,可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1的振动传递特性的峰值(极大值)P1与现有技术中的转矩杆的振动传递特性的峰值P0相比降低到1/3左右。另外,可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1的刚体共振频率H1向比现有技术中的转矩杆的刚体共振频率H0低的一方略微偏移。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1具有杆主体10、小球部30和大球部50。小球部30被设置于杆主体10的长度方向即X轴方向上的一端部,且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一中心轴线31,其中,所述Y轴方向与X轴方向正交。大球部50被设置于杆主体10的X轴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且比小球部30大。小球部30具有筒状的外侧部件32、内侧部件33和弹性部件34,其中,所述筒状的外侧部件32被连接设置于杆主体10;所述内侧部件33配置于外侧部件32的中央部;所述弹性部件34将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弹性结合。并且,小球部30的弹性部件34的Z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于X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其中,所述Z轴方向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正交。
转矩杆1被设置为当搭载于车辆上时Z轴方向成为上下方向。并且,在向小球部30的内侧部件33输入相当于Z轴方向的上下方向的振动的情况下,由于弹性部件34的Z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变小,因此能够由小球部30来有效地吸收上下方向的振动。据此,振动传递特性的峰值降低(参照图7)。另外,由于刚体共振频率向低的一方偏移,因此车体侧的灵敏度高的频带下的振动传递特性下降(参照图7)。并且,当上下方向的振动从小球部30向大球部50传递时,小球部30的弹性部件34绕第一中心轴线31扭转。此时,其结果弹性部件34的扭转弹簧常数也变小,因此降低了振动传递特性。据此,能够降低车厢内噪声等级,并提高乘坐舒适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主要着眼于大球部50的结构的现有技术的方法不同,通过着眼于小球部30的结构,能够实现振动传递特性的降低。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不增加重量而能够通过与现有技术不同的观点来降低振动传递特性的转矩杆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长度L1小于长度L2,其中,所述长度L1是弹性部件34中的在Z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在第一中心轴线31方向上的长度;所述长度L2是弹性部件34中的在X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在第一中心轴线31方向上的长度。
在该结构中,弹性部件34中的在Z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的截面面积小于弹性部件34中的在X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的截面面积。因此,能够使弹性部件34的Z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于弹性部件34的X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据此,降低了振动传递特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34在Z轴方向上的内侧部件33的径向外侧具有空缺部35,所述空缺部35沿Y轴方向凹进而形成。
在该结构中,由于存在空缺部35,弹性部件34中的在Z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的截面面积小于弹性部件34中的在X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的截面面积。因此,能够通过容易的方式使弹性部件34的Z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于弹性部件34的X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据此,降低了振动传递特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34中的在Z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在径向上的厚度T1大于弹性部件34中的在X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在径向上的厚度T2。
在该结构中,弹性部件34中的在Z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在结合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弹性部件34中的在X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在结合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能够使弹性部件34的Z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于弹性部件34的X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据此,降低了振动传递特性。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图11,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1a进行说明。下面,主要针对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且适宜地省略对共同的结构要素或相同的结构要素的说明。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1a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9是图8的IX-IX剖视图。图10是图8的X-X剖视图。图11是图9的XI-XI剖视图。
如图8~图11所示,转矩杆1a具有作为第一连接部的小球部30a,所述小球部30a设置于杆主体10的前端部。小球部30a具有外侧部件32a、内侧部件33和弹性部件34a。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34a在Z轴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内侧部件33的径向外侧具有空缺部35a,所述空缺部35a沿Y轴方向(左右方向)贯通而形成。在此,空缺部35a是指贯通空间。优选为空缺部35a分别形成于弹性部件34a的上下端部。
根据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由于沿Y轴方向(左右方向)贯通的空缺部35a,弹性部件34a中的在Z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a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的截面面积为0(零)。即,弹性部件34a中的在Z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a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的截面面积小于弹性部件34a中的在X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a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的截面面积。因此,能够通过容易的方式使弹性部件34a的Z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于弹性部件34a的X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据此,进一步降低了振动传递特性。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2~图15,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1b进行说明。下面,主要针对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且适宜地省略对共同的结构要素或相同的结构要素的说明。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1b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13是图12的XIII-XIII剖视图。图14是图12的XIV-XIV剖视图。图15是图13的XV-XV剖视图。
如图12~图15所示,转矩杆1b具有作为第一连接部的小球部30b,所述小球部30b设置于杆主体10的前端部。小球部30b具有外侧部件32b、内侧部件33和弹性部件34b。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34b不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空缺部35。另一方面,弹性部件34b中的在Z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b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在径向上的厚度T1大于弹性部件34b中的在X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b与内侧部件33的部分在径向上的厚度T2。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具体而言,在图15的剖视图中,外侧部件32b的内周面呈上下方向的直径比前后方向的直径大的长圆形或椭圆形。
根据这种第三实施方式,虽然不能得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空缺部35发挥的效果,但能够使弹性部件34b的Z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于弹性部件34b的X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据此,降低了振动传递特性。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6~图19,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1c进行说明。下面,主要针对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来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且适宜地省略对共同的结构要素或相同的结构要素的说明。
图16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矩杆1c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17是图16的XVII-XVII剖视图。图18是图16的XVIII-XVIII剖视图。图19是图17的XIX-XIX剖视图。
如图16~图19所示,转矩杆1c具有作为第一连接部的小球部30c,所述小球部30c设置于杆主体10的前端部。小球部30c具有外侧部件32c、内侧部件33c和弹性部件34c。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内侧部件33c在Z轴方向(上下方向)上的该内侧部件33c的径向外侧的外周面36上具有凹状部37,所述凹状部37通过表面从外周面36向径向内侧凹进而形成。优选为,凹状部37分别形成于内侧部件33c的上下端部(参照图17、图19)。
在该结构中,弹性部件34c介于内侧部件33c的凹状部37的底面与外侧部件32c的内表面之间。其结果,弹性部件34c中的在Z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c与内侧部件33c的部分在径向上的厚度T1大于弹性部件34c中的在X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c与内侧部件33c的部分在径向上的厚度T2。即,弹性部件34c中的在Z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c与内侧部件33c的部分在结合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在弹性部件34c中的X轴方向上结合外侧部件32c与内侧部件33c的部分在结合方向上的长度。
根据这种第四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容易的方式使弹性部件34c的Z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于弹性部件34c的X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据此,降低了振动传递特性。
此外,在图19的剖视图中,外侧部件32c的内周面可以呈圆形,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凹状部37的形成,也为T1>T2。但是,在外侧部件32c的内周面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而呈上下方向的直径比前后方向的直径大的长圆形或椭圆形的情况下,与凹状部37的形成相结合,能够使T1比T2更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宜地进行变更。另外,可以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追加、删除或置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侧部件32、52和杆主体10由树脂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由铝合金等轻金属材料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部件33呈圆筒状,但并不限于此。内侧部件33只要是能够与未图示的发动机等原动机连接的结构即可,例如可以为椭圆筒状、方筒状等异形筒状,并且也可以为实心杆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大球部50的第二中心轴线51被设定为在从杆主体10的长度方向观察时与小球部30、30a~30c的第一中心轴线31垂直,但并不限于此。大球部50的第二中心轴线51与小球部30、30a~30c的第一中心轴线31也可以为相同方向。

Claims (3)

1.一种转矩杆,其特征在于,
具有作为长形部件的杆主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被设置于所述杆主体的长度方向即X轴方向上的一端部且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一中心轴线,所述Y轴方向与X轴方向正交;
所述第二连接部被设置于所述杆主体的X轴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且比所述第一连接部大,
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筒状的外侧部件、内侧部件和弹性部件,其中,
所述外侧部件被连接设置于所述杆主体,所述外侧部件的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正交的Z轴方向的内周面的直径大于X轴方向的内周面的直径;
所述内侧部件被配置于所述外侧部件的中央部;
所述弹性部件将所述外侧部件与所述内侧部件弹性结合,
所述弹性部件的Z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于所述弹性部件的X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
将用包含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且与Z轴方向平行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截面中的位于所述外侧部件与所述内侧部件之间的所述弹性部件在Y轴方向上的最小长度设为L1,将用包含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且与X轴方向平行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截面中的位于所述外侧部件与所述内侧部件之间的所述弹性部件在Y轴方向上的最小长度设为L2,此时,L1<L2成立,
将用包含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且与Z轴方向平行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截面中的位于所述外侧部件与所述内侧部件之间的所述弹性部件在Z轴方向上的厚度设为T1,将用包含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且与X轴方向平行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截面中的位于所述外侧部件与所述内侧部件之间的所述弹性部件在X轴方向上的厚度设为T2,此时,T1>T2成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矩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在Z轴方向上的所述内侧部件的径向外侧具有空缺部,该空缺部沿Y轴方向凹进或贯通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矩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部件在Z轴方向上的该内侧部件的径向外侧的外周面上具有凹状部,该凹状部通过表面从所述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进而形成。
CN202111112117.5A 2020-09-23 2021-09-18 转矩杆 Active CN1142513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58267 2020-09-23
JP2020158267A JP2022052088A (ja) 2020-09-23 2020-09-23 トルクロッ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1397A CN114251397A (zh) 2022-03-29
CN114251397B true CN114251397B (zh) 2024-04-16

Family

ID=80739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12117.5A Active CN114251397B (zh) 2020-09-23 2021-09-18 转矩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20232B2 (zh)
JP (1) JP2022052088A (zh)
CN (1) CN1142513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90754A (ja) * 2020-12-08 2022-06-20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トルクロッド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8988A (ja) * 1997-08-01 1999-02-23 Kurashiki Kak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ブッシュ
JP2009174675A (ja) * 2008-01-28 2009-08-06 Tokai Rubber Ind Ltd 自動車用トルクロッド
JP2012211604A (ja) * 2011-03-30 2012-11-01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装置
CN103348161A (zh) * 2011-03-22 2013-10-0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扭矩杆
CN203784173U (zh) * 2013-03-28 2014-08-2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防振装置
JP2018076882A (ja) * 2016-11-07 2018-05-1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CN109642636A (zh) * 2016-08-25 2019-04-1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扭矩杆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15315A (ja) * 2004-04-28 2005-11-10 Tokai Rubber Ind Ltd トルクロッド
JP5985967B2 (ja) 2012-11-27 2016-09-06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トルクロッド
JP6867138B2 (ja) * 2016-10-31 2021-04-28 Toyo Tire株式会社 防振ブッシュ
JP6887311B2 (ja) * 2017-05-23 2021-06-1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能動型防振装置、及び、能動型防振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538231B1 (ja) * 2018-03-30 2019-07-03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筒形防振装置
JP6683754B2 (ja) * 2018-04-11 2020-04-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駆動源の支持構造
KR20200141183A (ko) * 2019-06-10 2020-12-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롤마운트 장치
KR102218384B1 (ko) * 2020-08-26 2021-02-22 주식회사 대흥알앤티 복수의 브리지형 고무절연체를 가진 차량용 진동감쇠장치
JP2022090754A (ja) * 2020-12-08 2022-06-20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トルクロッド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8988A (ja) * 1997-08-01 1999-02-23 Kurashiki Kak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ブッシュ
JP2009174675A (ja) * 2008-01-28 2009-08-06 Tokai Rubber Ind Ltd 自動車用トルクロッド
CN103348161A (zh) * 2011-03-22 2013-10-0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扭矩杆
JP2012211604A (ja) * 2011-03-30 2012-11-01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装置
CN203784173U (zh) * 2013-03-28 2014-08-2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防振装置
CN109642636A (zh) * 2016-08-25 2019-04-1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扭矩杆
JP2018076882A (ja) * 2016-11-07 2018-05-1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1397A (zh) 2022-03-29
JP2022052088A (ja) 2022-04-04
US11820232B2 (en) 2023-11-21
US20220089011A1 (en) 2022-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23365B1 (en) Transmission element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power and/or torques, oscillation damper and method for oscillation damping
US10981441B2 (en) Torque rod
CN114251397B (zh) 转矩杆
US11028894B2 (en) Tubular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US20050073166A1 (en) Hybrid material body mount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JPWO2018138954A1 (ja) 車両骨格サポート装置
US20180172101A1 (en) Tubular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JP6768395B2 (ja) 筒形防振装置
JP2019064350A (ja) 排気管支持体
US20220176792A1 (en) Torque rod
US20230272834A1 (en) Tubular antivibration device
JP6537958B2 (ja) ブラケット付き防振装置
JP4157070B2 (ja) 防振用弾性ブッシュ
US10780768B2 (en) Torque rod
JP6867773B2 (ja) 防振装置
US10759263B2 (en)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20040149531A1 (en) Linear mass damper mounting assembly
JP7121719B2 (ja) ブラケット付き筒型防振装置
JP2019052725A (ja) トルクロッド
US20230173907A1 (en)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3823021B2 (ja) トーコレクトブッシュ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サスペンション機構
KR100569486B1 (ko) 차량용 롤로드
JP2023039592A (ja) 複数種類のブラケット付き筒型防振装置
KR200405141Y1 (ko) 차량용 러버마운팅 조립체
JPH0814375A (ja) シフトレバ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