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25609B - 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及其降尘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及其降尘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25609B
CN114225609B CN202111599963.4A CN202111599963A CN114225609B CN 114225609 B CN114225609 B CN 114225609B CN 202111599963 A CN202111599963 A CN 202111599963A CN 114225609 B CN114225609 B CN 1142256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inner cavity
cover
gas
air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999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25609A (zh
Inventor
李健男
宋健超
王双
李阳
代显贺
王仁东
鲁云雷
罗光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Fifth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9996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25609B/zh
Priority to CN202211428683.1A priority patent/CN115646113A/zh
Priority to CN202211402269.3A priority patent/CN115569476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256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256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256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256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0/00Combinations of methods or devices for separating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50/40Combinations of devices covered by groups B01D45/00 and B01D4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及其降尘方法,具体涉及循环除尘领域,包括第一导流机构,第一导流机构的一侧连通设有用于混合处理粉尘颗粒的混合机构,混合机构的底部连通设有用于降低粉尘颗粒流速的第二导流机构,混合机构的内部设有用于清洁其内腔的喷雾机构,第一导流机构包括第一导流罩,第一导流罩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导流罩,第二导流罩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挂架,第一导流罩与第二导流罩之间呈相互连通状态设置。本发明通过使扇叶在受到气流冲击时,带动球形滑块滑动在圆形回流罩的内部,使进入圆形回流罩内腔的气体流向变成涡状气流,从而使气体中的粉尘不断碰撞粘合,加速气体中粉尘的降落。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及其降尘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循环除尘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及其降尘方法。
背景技术
碳中和是节能减排术语,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目前传统的除尘方法,受诱导气流的影响会产生粉尘的飞散现象,如果没有适当的防护措施,这些粉尘将直接被操作人员吸进肺里,严重危害工人的健康,所以本发明涉及了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及其降尘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及其降尘方法,通过使扇叶在受到气流冲击时,带动球形滑块滑动在圆形回流罩的内部,使进入圆形回流罩内腔的气体流向变成涡状气流,从而使气体中的粉尘不断碰撞粘合,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包括第一导流机构,所述第一导流机构的一侧连通设有用于混合处理粉尘颗粒的混合机构,所述混合机构的底部连通设有用于降低粉尘颗粒流速的第二导流机构,所述混合机构的内部设有用于清洁其内腔的喷雾机构,所述第一导流机构包括第一导流罩,所述第一导流罩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导流罩,所述第二导流罩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挂架,所述第一导流罩与第二导流罩之间呈相互连通状态设置,且所述第一导流罩的进风口处设有用于与第一导流罩相连接的挡尘帘,所述第一导流罩的内壁上依次等距设置有多个挡杆,且多个所述挡杆的外壁均转动连接有转筒,所述混合机构包括圆形回流罩,所述圆形回流罩连通设置在第一导流罩远离第二导流罩的一侧,所述圆形回流罩的竖直向中心线上连通设有排气管,所述圆形回流罩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与排气管相连接的环形托板,所述圆形回流罩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滑槽,且所述滑槽的内腔滑动安装有球形滑块,所述球形滑块的外壁固定安装有衔接杆,所述衔接杆的外壁设有用于引导球形滑块进行移动的扇叶,所述衔接杆的外壁设有用于清扫环形托板上浮尘的毛刷,所述毛刷与扇叶呈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毛刷与扇叶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用于与衔接杆相连接的衔接套,所述第二导流机构包括第三导流罩,所述第三导流罩连通设置在排气管的底部,且所述第三导流罩的内腔等距设有多个阻尼板,所述阻尼板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减小气流流速的圆孔,所述第三导流罩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承托架。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挡杆至少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挡杆关于第一导流罩的水平向中心线呈对称设置。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流罩的形状呈弧形曲线状设置,所述第一导流罩的竖直向中心处设有一弯凹部,且所述第一导流罩的弯凹部内腔固定安装有衔接板,所述衔接板的内壁上铰接有多个衔接链,且多个所述衔接链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弹性套筒。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导流罩的外壁上开设有插槽,所述第三导流罩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承托板,所述阻尼板插接在插槽的内腔,且所述阻尼板设置在承托板的顶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球形滑块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球形滑块围绕滑槽的内圆周线呈环形依次等距设置,多个所述球形滑块的内腔均固定安装有转杆,且所述转杆转动连接在滑槽的内腔。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圆形回流罩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监测其内腔粉尘含量的粉尘监测仪,所述圆形回流罩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与粉尘监测仪相连接的控制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喷雾机构包括第一水管,所述第一水管贴合在圆形回流罩的外壁并绕结在排气管的外壁,所述第一水管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上固定安装有电子开关阀,且所述水泵的一侧连通设有第二水管,所述环形托板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用于与第一水管相连通的第三水管,且所述第三水管的顶部连通设有喷雾头。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水泵与电子开关阀之间为电性连接,且所述控制器与电子开关阀、水泵之间为电性连接。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的降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第二导流罩连通安装在室内的出气口处,气体从第二导流罩处进入第一导流罩内腔,气体吹动挡杆使其旋转,使得由直线运动进入第一导流罩内腔的气体往四周分散,引导气体在第一导流罩的入口处均匀进入第一导流罩的内腔;
S2:在S1步骤中进入第一导流罩内腔的气体顺着第一导流罩的形状走向进入圆形回流罩的内腔,并通过气体的流向吹动扇叶带动球形滑块滑动在滑槽的内腔,使得扇叶在圆形回流罩的内腔不停旋转,使进入圆形回流罩内腔的气体流向变成涡状气流;
S3:圆形回流罩内腔所形成的涡状气流与陆续从第一导流罩内腔移动进来的气体进行碰撞,从而使气体中的粉尘不断碰撞粘合,从而将气体中的小颗粒粉尘相互碰撞粘合成较大颗粒,并在重力的作用下落;
S4:在S2步骤中,当进入圆形回流罩内腔的气体中粉尘含量较大时,通过粉尘监测仪被检测并反馈出来,使得控制器接收到粉尘监测仪的反馈信息并将信息传输给电子开关阀,使得水泵运作将清洁水输送至第三水管从喷雾头处喷射出,且从喷雾头处喷射出的水将圆形回流罩内腔的气体进行增湿,从而使粉尘重量增大,使得粉尘受重力影响下落;
S5:下落的粉尘颗粒及气体从排气管处流通至第三导流罩内腔,气体经由阻尼板处时,受阻尼板内腔所开设的圆孔影响,使气体流动速度减小,同时增加含尘气流中粉尘的碰撞次数,加快粉尘降落,并使粉尘颗粒吸附落在阻尼板上。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发明通过在圆形回流罩的内腔设有可旋转的扇叶,使得扇叶在受到气流冲击时,带动球形滑块滑动在圆形回流罩的内部,使进入圆形回流罩内腔的气体流向变成涡状气流,使得气体在圆形回流罩内腔循环停留,并与后续进入圆形回流罩内腔的气体进行混合碰撞,从而使气体中的粉尘不断碰撞粘合,从而将气体中的小颗粒粉尘相互碰撞粘合成较大颗粒,并在重力的作用下落;
2、本发明通过在圆形回流罩的内腔设有转杆对粉尘含量进行实时监测,当粉尘含量较大时,通过触发水泵进行运作,使得清洁水源从喷雾头处喷射出水雾,增强圆形回流罩内腔的湿度,从而打湿粉尘,加速粉尘的重量而快速掉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图2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图2的B部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混合机构和第二导流机构的结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图5的C部结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图5的D部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为:1第一导流机构、101第一导流罩、102第二导流罩、103 挡尘帘、104挡杆、105转筒、106挂架、107衔接板、108衔接链、109弹性套筒、2混合机构、21圆形回流罩、22排气管、23环形托板、24滑槽、25 球形滑块、26衔接杆、27毛刷、28扇叶、29衔接套、210转杆、211粉尘监测仪、212控制器、3第二导流机构、31第三导流罩、32阻尼板、33承托架、 34圆孔、35插槽、36承托板、4喷雾机构、41第一水管、42水泵、43电子开关阀、44第二水管、45第三水管、46喷雾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说明书附图1-7,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导流机构1,第一导流机构1的一侧连通设有用于混合处理粉尘颗粒的混合机构2,混合机构2的底部连通设有用于降低粉尘颗粒流速的第二导流机构3,混合机构2的内部设有用于清洁其内腔的喷雾机构4,如图2-3所示,第一导流机构1包括第一导流罩101,通过挂架106可将第二导流罩102悬挂进行安装,第一导流罩10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导流罩102,第二导流罩102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挂架106,第一导流罩101与第二导流罩 102之间呈相互连通状态设置,且第一导流罩101的进风口处设有用于与第一导流罩101相连接的挡尘帘103,当气体从第二导流罩102处吹进第一导流罩 101内腔后,通过挡尘帘103的遮挡,可将第一导流罩101的内腔进行相对封闭处理,以防气体中的粉尘在第一导流罩101的入口处乱飞。
为了使气体在第一导流罩101的入口处进入的更加均匀,在第一导流罩 101的内壁上依次等距设置有多个挡杆104,且多个挡杆104的外壁均转动连接有转筒105,使得气体在吹动转筒105进行旋转时,能够与吹进来的气体进行碰撞,从而使得气流向四周分散,从而从多个转筒105之间以及从第一导流罩101内壁与转筒105之间的缝隙中穿过。
参照图2和图5所示,混合机构2包括圆形回流罩21,圆形回流罩21连通设置在第一导流罩101远离第二导流罩102的一侧,圆形回流罩21的竖直向中心线上连通设有排气管22,气体从第一导流罩101处进入圆形回流罩21 的内腔,从排气管22处排出,结合图6所示,圆形回流罩21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与排气管22相连接的环形托板23,圆形回流罩21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滑槽24,且滑槽24的内腔滑动安装有球形滑块25,球形滑块25的外壁固定安装有衔接杆26,衔接杆26的外壁设有用于引导球形滑块25进行移动的扇叶28,衔接杆26的外壁设有用于清扫环形托板23上浮尘的毛刷27。
其中,毛刷27与扇叶28呈一一对应设置,且毛刷27与扇叶2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用于与衔接杆26相连接的衔接套29,同时,为增强扇叶28在圆形回流罩21内腔转动的顺畅性,将球形滑块25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多个球形滑块25围绕滑槽24的内圆周线呈环形依次等距设置,多个球形滑块25 的内腔均固定安装有转杆210,转杆210为YR-FD100系列粉尘浓度监测报警设备,且转杆210转动连接在滑槽24的内腔,在使用时,进入第一导流罩101 内腔的气体顺着第一导流罩101的形状走向进入圆形回流罩21的内腔,并通过气体的流向吹动扇叶28带动球形滑块25滑动在滑槽24的内腔,使得扇叶 28在圆形回流罩21的内腔不停旋转,使进入圆形回流罩21内腔的气体流向变成涡状气流,且该涡状气流与陆续从第一导流罩101内腔移动进来的气体进行碰撞,使得气体中的粉尘不断碰撞粘合,从而将气体中的小颗粒粉尘相互碰撞粘合成较大颗粒,并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排气管22处下落排出。
同时,第二导流机构3包括第三导流罩31,第三导流罩31连通设置在排气管22的底部,且第三导流罩31的内腔等距设有多个阻尼板32,阻尼板32 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减小气流流速的圆孔34,第三导流罩31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承托架33,在使用时,从排气管22处下落的气体及粉尘颗粒,经由阻尼板 32及圆孔34的阻挡,使得气体的流速减缓,从而使得阻挡在阻尼板32上的粉尘颗粒再次与第三导流罩31和阻尼板32及气体中的粉尘发生碰撞,从而加快粉尘的掉落,并掉落在阻尼板32上。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挡杆104至少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挡杆104关于第一导流罩101的水平向中心线呈对称设置,使得多个挡杆104和转筒105 相互结合在第一导流罩101的入口处,将入口大小划分成等距的多个小开口,以增强气体流通的均匀性。
同时结合图4所示,当气体在圆形回流罩21内腔形成涡状气流反复流通时,为避免气体从第一导流罩101处反向流通出,第一导流罩101的形状呈弧形曲线状设置,第一导流罩101的竖直向中心处设有一弯凹部,且第一导流罩101的弯凹部内腔固定安装有衔接板107,衔接板107的内壁上铰接有多个衔接链108,且多个衔接链108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弹性套筒109,弹性套筒109呈锥形设置,弹性套筒109上开设有多个矩形空槽,当气体从第二导流罩102处进入第一导流罩101内腔后,通过气流的冲击使弹性套筒109发生形变向外扩张,使得矩形空槽增大,从而使气体从矩形空槽中排出,而反向冲击过来的气体则无法将弹性套筒109冲击开,从而避免反向气流的流通。
为便于清理阻尼板32上的粉尘,提升阻尼板32的二次利用,在第三导流罩31的外壁上开设有插槽35,第三导流罩31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承托板 36,阻尼板32插接在插槽35的内腔,且阻尼板32设置在承托板36的顶部,从而通过插接的方式可便捷的将阻尼板32进行拆装。
结合图5-6所示,当气体中粉尘含量过大时,圆形回流罩21内腔的涡状气流已无法将粉尘进行击落时,通过在圆形回流罩21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监测其内腔粉尘含量的粉尘监测仪211,使得粉尘监测仪211能够实时监测出圆形回流罩21内腔的粉尘含量,从而引导喷雾机构4进行辅助降尘工作,同时,在圆形回流罩21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与粉尘监测仪211相连接的控制器212。
进一步的,喷雾机构4包括第一水管41,第一水管41贴合在圆形回流罩 21的外壁并绕结在排气管22的外壁,第一水管4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水泵42,水泵42上固定安装有电子开关阀43,且水泵42的一侧连通设有第二水管44,第二水管44与清洁水箱相连通,环形托板2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用于与第一水管41相连通的第三水管45,且第三水管45的顶部连通设有喷雾头46,当水泵42运作时,第二水管44将清洁水箱的水源进行抽取,并经由第一水管41传输给第三水管45从喷雾头46处喷洒出水雾,从而将圆形回流罩21内腔气体进行打湿处理,以增强气体中粉尘颗粒的重量,加速粉尘的下落,其中,水泵42与电子开关阀43之间为电性连接,且控制器212与电子开关阀43、水泵42之间为电性连接,在使用时,当进入圆形回流罩21内腔的气体中粉尘含量较大时,通过粉尘监测仪211被检测并反馈出来,使得控制器212接收到粉尘监测仪211的反馈信息并将信息传输给电子开关阀43,使得水泵42 运作将清洁水输送至第三水管45从喷雾头46处喷射出,且从喷雾头46处喷射出的水将圆形回流罩21内腔的气体进行增湿,从而使粉尘重量增大,使得粉尘受重力影响下落。
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的降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第二导流罩102连通安装在室内的出气口处,气体从第二导流罩 102处进入第一导流罩101内腔,气体吹动挡杆104使其旋转,使得由直线运动进入第一导流罩101内腔的气体往四周分散,引导气体在第一导流罩101 的入口处均匀进入第一导流罩101的内腔;
S2:在S1步骤中进入第一导流罩101内腔的气体顺着第一导流罩101的形状走向进入圆形回流罩21的内腔,并通过气体的流向吹动扇叶28带动球形滑块25滑动在滑槽24的内腔,使得扇叶28在圆形回流罩21的内腔不停旋转,使进入圆形回流罩21内腔的气体流向变成涡状气流;
S3:圆形回流罩21内腔所形成的涡状气流与陆续从第一导流罩101内腔移动进来的气体进行碰撞,从而使气体中的粉尘不断碰撞粘合,从而将气体中的小颗粒粉尘相互碰撞粘合成较大颗粒,并在重力的作用下落;
S4:在S2步骤中,当进入圆形回流罩21内腔的气体中粉尘含量较大时,通过粉尘监测仪211被检测并反馈出来,使得控制器212接收到粉尘监测仪 211的反馈信息并将信息传输给电子开关阀43,使得水泵42运作将清洁水输送至第三水管45从喷雾头46处喷射出,且从喷雾头46处喷射出的水将圆形回流罩21内腔的气体进行增湿,从而使粉尘重量增大,使得粉尘受重力影响下落;
S5:下落的粉尘颗粒及气体从排气管22处流通至第三导流罩31内腔,气体经由阻尼板32处时,受阻尼板32内腔所开设的圆孔34影响,使气体流动速度减小,同时增加含尘气流中粉尘的碰撞次数,加快粉尘降落,并使粉尘颗粒吸附落在阻尼板32上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利用气体吹动圆形回流罩21内腔的扇叶28,使得扇叶28带动球形滑块25反复旋转在圆形回流罩21的内腔,使得进入圆形回流罩21内腔的气体形成涡状气流并进行回旋流通,从而将圆形回流罩21内腔气体中的粉尘与陆续进入圆形回流罩21内腔的气体相互混合碰撞,使得气体中的微小粉尘颗粒碰撞粘合成大颗粒,最终通过粉尘自身重量的增大,受自身重力影响加速下落,从而使排放处的气体中的粉尘含量减小。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发明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发明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包括第一导流机构(1),所述第一导流机构(1)的一侧连通设有用于混合处理粉尘颗粒的混合机构(2),所述混合机构(2)的底部连通设有用于降低粉尘颗粒流速的第二导流机构(3),所述混合机构(2)的内部设有用于清洁其内腔的喷雾机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机构(1)包括第一导流罩(101),所述第一导流罩(10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导流罩(102),所述第二导流罩(102)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挂架(106),所述第一导流罩(101)与第二导流罩(102)之间呈相互连通状态设置,且所述第一导流罩(101)的进风口处设有用于与第一导流罩(101)相连接的挡尘帘(103),所述第一导流罩(101)的内壁上依次等距设置有多个挡杆(104),且多个所述挡杆(104)的外壁均转动连接有转筒(105);
所述混合机构(2)包括圆形回流罩(21),所述圆形回流罩(21)连通设置在第一导流罩(101)远离第二导流罩(102)的一侧,所述圆形回流罩(21)的竖直向中心线上连通设有排气管(22),所述圆形回流罩(21)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与排气管(22)相连接的环形托板(23),所述圆形回流罩(21)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滑槽(24),且所述滑槽(24)的内腔滑动安装有球形滑块(25),所述球形滑块(25)的外壁固定安装有衔接杆(26),所述衔接杆(26)的外壁设有用于引导球形滑块(25)进行移动的扇叶(28),所述衔接杆(26)的外壁设有用于清扫环形托板(23)上浮尘的毛刷(27),所述毛刷(27)与扇叶(28)呈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毛刷(27)与扇叶(2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用于与衔接杆(26)相连接的衔接套(29);
所述第二导流机构(3)包括第三导流罩(31),所述第三导流罩(31)连通设置在排气管(22)的底部,且所述第三导流罩(31)的内腔等距设有多个阻尼板(32),所述阻尼板(32)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减小气流流速的圆孔(34),所述第三导流罩(31)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承托架(33);
所述球形滑块(25)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球形滑块(25)围绕滑槽(24)的内圆周线呈环形依次等距设置,多个所述球形滑块(25)的内腔均固定安装有转杆(210),且所述转杆(210)转动连接在滑槽(24)的内腔;
所述喷雾机构(4)包括第一水管(41),所述第一水管(41)贴合在圆形回流罩(21)的外壁并绕结在排气管(22)的外壁,所述第一水管(4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水泵(42),所述水泵(42)上固定安装有电子开关阀(43),且所述水泵(42)的一侧连通设有第二水管(44),所述环形托板(2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用于与第一水管(41)相连通的第三水管(45),且所述第三水管(45)的顶部连通设有喷雾头(4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杆(104)至少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挡杆(104)关于第一导流罩(101)的水平向中心线呈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罩(101)的形状呈弧形曲线状设置,所述第一导流罩(101)的竖直向中心处设有一弯凹部,且所述第一导流罩(101)的弯凹部内腔固定安装有衔接板(107),所述衔接板(107)的内壁上铰接有多个衔接链(108),且多个所述衔接链(108)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弹性套筒(10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流罩(31)的外壁上开设有插槽(35),所述第三导流罩(31)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承托板(36),所述阻尼板(32)插接在插槽(35)的内腔,且所述阻尼板(32)设置在承托板(36)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回流罩(21)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监测其内腔粉尘含量的粉尘监测仪(211),所述圆形回流罩(21)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与粉尘监测仪(211)相连接的控制器(2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42)与电子开关阀(43)之间为电性连接,且所述控制器(212)与电子开关阀(43)、水泵(42)之间为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的降尘方法,其特征在于:
S1:将第二导流罩(102)连通安装在室内的出气口处,气体从第二导流罩(102)处进入第一导流罩(101)内腔,气体吹动挡杆(104)使其旋转,使得由直线运动进入第一导流罩(101)内腔的气体往四周分散,引导气体在第一导流罩(101)的入口处均匀进入第一导流罩(101)的内腔;
S2:在S1步骤中进入第一导流罩(101)内腔的气体顺着第一导流罩(101)的形状走向进入圆形回流罩(21)的内腔,并通过气体的流向吹动扇叶(28)带动球形滑块(25)滑动在滑槽(24)的内腔,使得扇叶(28)在圆形回流罩(21)的内腔不停旋转,使进入圆形回流罩(21)内腔的气体流向变成涡状气流;
S3:圆形回流罩(21)内腔所形成的涡状气流与陆续从第一导流罩(101)内腔移动进来的气体进行碰撞,从而使气体中的粉尘不断碰撞粘合,从而将气体中的小颗粒粉尘相互碰撞粘合成较大颗粒,并在重力的作用下落;
S4:在S2步骤中,当进入圆形回流罩(21)内腔的气体中粉尘含量较大时,通过粉尘监测仪(211)被检测并反馈出来,使得控制器(212)接收到粉尘监测仪(211)的反馈信息并将信息传输给电子开关阀(43),使得水泵(42)运作将清洁水输送至第三水管(45)从喷雾头(46)处喷射出,且从喷雾头(46)处喷射出的水将圆形回流罩(21)内腔的气体进行增湿,从而使粉尘重量增大,使得粉尘受重力影响下落;
S5:下落的粉尘颗粒及气体从排气管(22)处流通至第三导流罩(31)内腔,气体经由阻尼板(32)处时,受阻尼板(32)内腔所开设的圆孔(34)影响,使气体流动速度减小,同时增加含尘气流中粉尘的碰撞次数,加快粉尘降落,并使粉尘颗粒吸附落在阻尼板(32)上。
CN202111599963.4A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及其降尘方法 Active CN1142256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99963.4A CN114225609B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及其降尘方法
CN202211428683.1A CN115646113A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用于碳中和的除尘设备
CN202211402269.3A CN115569476A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99963.4A CN114225609B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及其降尘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28683.1A Division CN115646113A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用于碳中和的除尘设备
CN202211402269.3A Division CN115569476A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25609A CN114225609A (zh) 2022-03-25
CN114225609B true CN114225609B (zh) 2022-12-16

Family

ID=8076270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02269.3A Pending CN115569476A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
CN202211428683.1A Pending CN115646113A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用于碳中和的除尘设备
CN202111599963.4A Active CN114225609B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及其降尘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02269.3A Pending CN115569476A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
CN202211428683.1A Pending CN115646113A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用于碳中和的除尘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1556947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84229B (zh) * 2022-09-09 2022-11-25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一种智慧工地环境监测系统
CN116046624B (zh) * 2023-04-03 2023-06-02 常州光晟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圆周范围环绕采集的扬尘在线监测装置
CN117028406A (zh) * 2023-08-24 2023-11-10 无锡市琪灏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尘组件的单列球轴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76316Y (zh) * 2002-10-28 2003-10-01 上海化工研究院 新型袋式复合除尘器
JP3181569U (ja) * 2012-11-30 2013-02-14 楊鈞瑞 低環境負荷型排煙装置
CN112827302A (zh) * 2021-01-08 2021-05-25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工程环保除尘装置
CN214837363U (zh) * 2021-05-10 2021-11-23 青海环能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废气检测用收集废气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487672A (en) * 1936-11-21 1938-06-21 Tage Georg Nyborg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extraction of dust from air and gases by sprayingwith liquids
US6616094B2 (en) * 1999-05-21 2003-09-09 Vortex Holding Company Lifting platform
US20020174773A1 (en) * 2001-05-24 2002-11-28 Kuai-Chung Cheng Dust Recovery device
US20070028569A1 (en) * 2001-12-07 2007-02-08 Murphy Bryan W Airborne particle removal system
US6739456B2 (en) * 2002-06-03 2004-05-25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separating particles
US7964009B2 (en) * 2004-09-21 2011-06-21 Cummins Filtration Ip, Inc. Inertial gas-liquid separator with axially variable orifice area
JP5262003B2 (ja) * 2007-07-11 2013-08-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塵装置
KR101872652B1 (ko) * 2017-11-17 2018-07-31 황춘상 유해가스 포집 및 분진 분리장치
CN110629394B (zh) * 2019-09-28 2021-01-12 杭州晨宇布业织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针织大圆机的除尘装置
CN110523204A (zh) * 2019-10-14 2019-12-03 兰州大学 一种除尘装置
CN112316640A (zh) * 2020-10-28 2021-02-05 李峰 一种火电厂环保循环除尘设备
CN113477078B (zh) * 2021-07-27 2023-10-13 湖南省轻纺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产品的微生物发酵尾气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76316Y (zh) * 2002-10-28 2003-10-01 上海化工研究院 新型袋式复合除尘器
JP3181569U (ja) * 2012-11-30 2013-02-14 楊鈞瑞 低環境負荷型排煙装置
CN112827302A (zh) * 2021-01-08 2021-05-25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工程环保除尘装置
CN214837363U (zh) * 2021-05-10 2021-11-23 青海环能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废气检测用收集废气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ulti-phase computer modeling and laboratory study of dust capture by an inertial Vortecone scrubb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 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1123;第30卷(第3期);287-291 *
微尺度颗粒湍流团聚特性研究;张泽平;《工程科技Ⅱ辑》;20211226;全文 *
涡流管式除尘装置的实验研究;彭铁成等;《工业炉》;19980831;第20卷(第3期);5-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69476A (zh) 2023-01-06
CN114225609A (zh) 2022-03-25
CN115646113A (zh) 202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225609B (zh) 一种用于碳中和的循环除尘设备及其降尘方法
US7014556B2 (en) Powder coating systems
CN109078308A (zh) 一种篮球清洗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5200062U (zh) 一种风淋室
CN112605056A (zh) 一种环形出风的风淋室
CN110107337A (zh) 井下除尘方法
CN208269573U (zh) 一种菊花的干燥设备
CN206351149U (zh) 一种新型风淋除尘室
CN207892641U (zh) 井下除尘装置
CN108387086A (zh) 一种用于电缆料生产的烘干装置
CN100515579C (zh) 喷漆装置
CN204286209U (zh) 卧式暗装风机盘管机组清洗装置
CN207024486U (zh) 一种带有降温装置的跑步机
CN114432837A (zh) 一种基于喷涂系统的紊流型废气吸附设备
CN211513897U (zh) 一种广角除尘雾炮
CN103551340B (zh) 风洞式除尘系统
CN207463789U (zh) 一种气-固组合定向集流吸尘装置
CN107694817B (zh) 一种安全环保的喷塑方法
CN208373727U (zh) 多面吹淋转角风淋室
CN206053986U (zh) 一种瓦斯隧道施工除尘系统
CN217517084U (zh) 一种清花机碎棉加湿装置
CN211836945U (zh) 一种水雾除尘器
CN205717706U (zh) 新风换气机
CN110508422A (zh) 一种智能化喷涂系统
CN210260455U (zh) 一种oca光学胶取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