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11467A - 台车定位设备及定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台车定位设备及定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11467A
CN114211467A CN202111569367.1A CN202111569367A CN114211467A CN 114211467 A CN114211467 A CN 114211467A CN 202111569367 A CN202111569367 A CN 202111569367A CN 114211467 A CN114211467 A CN 1142114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groove
trolley
protrusion
con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6936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宝雷
曾耀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al Scientific Industrial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al Scientific Industrial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al Scientific Industrial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Universal Scientific Industrial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6936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11467A/zh
Priority to TW111108591A priority patent/TW2023256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11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114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HWORKSHOP EQUIPMENT, e.g. FOR MARKING-OUT WORK; STORAGE MEANS FOR WORKSHOPS
    • B25H5/00Tool, instrument or work supports or storage means used in association with vehicles; Workers' supports, e.g. mechanics' creepe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台车定位设备及定位方法,台车定位设备包括台车机构、移载机构和定位底座。台车机构包括台车本体和一第一定位支柱、一第二定位支柱和两第三定位支柱。第一定位支柱和第二定位支柱斜对设置,且底端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台车本体包括矩形支架、上下两层料架和位于上层料架的料盘固定载具,矩形支架底部四角处设有万向滚轮,移载机构设于下层料架下方,用于顶起并带动台车机构移动。定位底座设置于台车机构停靠的预设位置上,由沿台车机构前进方向固定于地面的两条平行底板组成,且两条平行底板设有分别和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相对位配合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使台车机构具备唯一定位姿态,不会过分定位。

Description

台车定位设备及定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点料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台车定位设备及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电子产品的组装由传统的人工操作转化为自动化生产线。生产线每次作业结束后都会产生很多尾料,需要对其进行清点。目前最广泛且先进的方法是引入x-ray离线点料机对尾料进行清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精准率。
目前,在点料过程中,用于输送料盘的台车机构在将料盘输送至预设位置后会对其进行定位,便于后续工序中取放料盘。常用的定位方法大多为在台车机构底部设置例如四个同类型的用于限位的定位支柱来和限位底座相对接配合,以对台车机构进行定位。然而,由于定位支柱和定位底座在生产过程中受到生产工艺的限制,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使得每一定位支柱和其对应的定位底座在限位配合时均会存在些许偏差。如此,当四个同类型的定位支柱同步和定位底座进行定位时,极易导致定位支柱被定位底座卡住,此时,定位支柱不但难以和定位底座完全契合,而且难以从定位底座中取出,导致定位达不到预期效果,进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因此,如何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进行改进,一直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台车定位设备及定位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对台车机构进行定位,且该设备使台车机构具备唯一的定位姿态,不会过分定位,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台车定位设备,包括:
台车机构、移载机构和定位底座;
所述移载机构用于将所述台车机构置于所述定位底座上;
所述台车机构包括一台车本体和分设于所述台车本体底部临近四角落处的一第一定位支柱、一第二定位支柱和两第三定位支柱;
所述台车本体包括矩形支架、上下两层料架和位于所述上层料架上的料盘固定载具,所述矩形支架底部四角落处设置有万向滚轮,所述移载机构可设置于所述下层料架下方,用于顶起并带动所述台车机构移动;
所述第一定位支柱和所述第二定位支柱斜对设置,所述第一定位支柱和所述第二定位支柱的底端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所述定位底座设置于所设台车机构停靠的预设位置上,包括沿所述台车机构前进方向固定于地面的两相互平行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第一凸起和一垫片,所述第二底板上设置有第二凸起和另一垫片;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二凹槽分别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相对位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支柱、所述第二定位支柱和两所述第三定位支柱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当所述台车机构位于所述预设位置上时,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一凹槽相互嵌合,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二凹槽相互嵌合,两所述第三定位支柱底端与两所述垫片相抵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呈圆锥状构造;
所述第一凸起通过第一安装板安装于所述定位底座上;及
所述第一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支柱底部的中心处,呈和所述第一凸起相适配的圆锥状凹槽构造,所述第一凹槽的圆锥顶点略高于所述第一凸起的圆锥顶点;
当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一凹槽相互嵌合时,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一凹槽的圆锥顶点及圆锥侧壁之间形成间隙;及所述第一凹槽的圆锥底边抵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的侧壁具有第一锥面和第二锥面;
所述第二锥面位于所述第一锥面远离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一侧;及
所述第一锥面和所述第二锥面之间圆弧过渡;
其中,所述第一锥面的锥度和所述第一凹槽的锥度相等;及
所述第二锥面的锥度小于所述第一锥面的锥度,以使所述第二锥面和所述第一凹槽的圆锥顶点及圆锥侧壁之间形成间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支柱设有第一排气孔;
所述第一排气孔贯通所述第一定位支柱的相对两端壁,且和所述第一凹槽的圆锥顶点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支柱为一体成型的空心结构,于一两相对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二排气孔;
且所述第二排气孔和所述第一排气孔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凸起呈三棱柱状构造,其具有呈对称设置且具有一条公共边的的两矩形侧面及用于连接两所述矩形侧面远离所述公共边的一边安装面;
所述安装面通过第二安装板安装于所述定位底座上;及
所述第二凹槽由具有一条公共边的两对称矩形侧壁组成,
和所述第二凸起相适配;
其中,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二凹槽相互嵌合时,所述第二凸起的两矩形侧面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侧壁之间形成间隙,及所述第二凹槽的两矩形侧壁远离所述公共边的一边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定位支柱设有第三排气孔;
所述第三排气孔贯穿所述第二定位支柱的相对两端壁,且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所述公共边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定位支柱为一体成型的空心结构,于一相对的两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第四排气孔;
且所述第四排气孔和所述第三排气孔相连通。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台车定位方法,运用了上述的台车定位设备,包括如下步骤:
S1、所述移载机构顶起并带动装满料盘的所述台车机构前进至预设位置;
S2、所述移载机构调整姿态,至所述台车机构的第一定位支柱、第二定位支柱和两第三定位支柱分别位于所述定位底座的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第三垫片的正上方;
S3、所述移载机构下降,至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一凹槽相互嵌合,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二凹槽相互嵌合,两所述第三定位支柱底端与两所述垫片相抵接。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专利中,通过设置斜对的第一定位支柱和第二定位支柱,且第一定位支柱和第二定位支柱的底端分别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使其分别与定位底座上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嵌合,使台车机构具备唯一的定位姿态,且定位结构简单,定位精准度高。本专利采用第一定位支柱和第二定位支柱进行定位,能有效避免台车机构因过分定位而被卡住,及采用两第三定位支柱来辅助支撑,使得台车机构始终具备较高的稳固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专利提供的台车定位设备在一种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专利提供的台车定位设备在另一种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专利提供的台车定位设备在又一种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专利提供的第一定位支柱在一种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专利提供的第一定位支柱在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专利提供的第二定位支柱在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专利提供的第二定位支柱在另一种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专利提供的定位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专利提供的第一定位支柱和定位底座的装配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专利提供的第二定位支柱和定位底座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台车机构;110、台车本体;111、上层料架;112、料盘固定载具;113、下层料架;120、第一定位支柱;121、第一凹槽;122、第一排气孔;130、第二定位支柱;131、第二凹槽;132、第二排气孔;140、第三定位支柱;150、型条;160、强化端板;
200、移载机构;
300、定位底座;310、第一凸起;311、第一锥面;312、第二锥面;320、第一安装板;330、第二凸起;340、第二安装板;350、垫片;
400、料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11,一种台车定位设备,包括台车机构100、移载机构200和定位底座300,移载机构200用于将台车机构100置于定位底座300上。具体地,台车机构100可包括一台车本体110和分设于该台车本体110底部四角处的一第一定位支柱120、一第二定位支柱130和两第三定位支柱140。第一定位支柱120和第二定位支柱130可斜对设置,且底端分别设有第一凹槽121和第二凹槽131。对应地,定位底座300设置于台车机构100停靠的预设位置上,包括沿台车机构100前进方向固定于地面的两相互平行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当然,定位底座300也可为一平整的板,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时,参见图2,可将平行于定位底座300长度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垂直于定位条板长度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则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
其中,第一底板上设置有第一凸起310和一垫片350,第二底板上设置有第二凸起330和另一垫片350。第一凹槽121及第二凹槽131分别与第一凸起310和第二凸起330相对位配合。
台车本体110包括矩形支架、上下两层料架和位于上层料架111上的料盘固定载具112,移载机构200可设置于下层料架113下方,用于顶起并带动台车机构100移动。此外,矩形支架底部四角落处还设置有万向滚轮,可供工作人员在小范围内移动台车本体110。
此时,第一定位支柱120、第二定位支柱130和两第三定位支柱140也可固定在下层料架113面向台车本体110底部的一侧。
在实际生产中,上层料架111和下层料架113也可设置为同一个部件,该部件背离台车本体110底部的一侧设有若干用于放置料盘400的料盘固定载具112,面向台车本体110底部的一侧用于和移载机构200相对接配合。此外,还有多种设置方法,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此不作限制。
作为优选,矩形支架可优选采用不锈钢、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具体材质在此不作限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作具体设定。
进一步地,参见图1至图3,当第一凸起310和第一凹槽121相互嵌合时,可限制台车机构100沿X轴及Y轴方向的移动。当第二凸起330和第二凹槽131相互嵌合时,可限制台车机构100沿X轴方向的移动和沿Z轴方向的转动。此外,当第一凸起310、第二凸起330分别和第一凹槽121、第二凹槽131相互嵌合时,移载机构200不作用于台车机构100,此时,台车机构100的自重可限制台车机构100沿Z轴方向的移动和沿X轴及Y轴方向的转动。
一般来说,物体在空间具有六个自由度,即沿X、Y、Z三个直角坐标轴方向的移动自由度和绕这三个坐标轴的转动自由度。因此,当限制了台车机构100沿X轴、Y轴和Z轴方向的移动及沿X轴、Y轴和Z轴方向的转动后,台车机构100便不会移动或转动。本发明仅设置两个定位点,即第一凸起310和第一凹槽121之间的定位和第二凸起330和第二凹槽131之间的定位,便实现了对台车机构100在空间上六个自由度的限制,使其有且只有一种定位姿态,结构简单且定位快速、准确,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其中,第一凸起310和第二凸起330优选可采用经过热处理后的模具钢制作而成。基于模具钢具备高硬度且低摩擦系数等优点,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第一凸起310和第二凸起330的使用寿命,使得定位更为稳定。
此外,设置两个定位点且定位点限制的自由度不同,能有效避免过定位。现有技术中常采用四个限位结构一致的定位点,因限位结构一致,该四个定位点所限制的自由度也一样,过多的重复限制会使台车机构100在定位过程中卡在定位底座300上,导致台车机构100既不能和定位底座300完全对接契合,也难以从定位底座300中取出,定位麻烦且不精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在实际生产中,第一定位支柱120、第二定位支柱130和两第三定位支柱140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台车本体110,但其固定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其还可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进行连接,也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同样地,第一定位支柱120和第二定位支柱130也不局限于斜对设置,本实施例仅列举最优方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设置方式,在此不作赘述。
具体地,参见图1至图2,第一定位支柱120、第二定位支柱130和两第三定位支柱140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当第一定位支柱120上的第一凸起310与定位底座300上的第一凹槽121相互嵌合,及第二定位支柱130上的第二凸起330与定位底座300上的第二凹槽131相互嵌合时,两第三定位支柱140与两垫片350相抵接,能够起到稳固的作用,加强定位效果。
参见图4、图9和图10,第一凸起310可呈圆锥块状构造,通过第一安装板320安装于定位底座300上,对应地,第一凹槽121开设于第一定位支柱120底部的中心处,且呈和第一凸起310相适配的圆锥状凹槽构造。其中,第一凹槽121的圆锥顶点略高于第一凸起310的圆锥顶点。
当第一凸起310和第一凹槽121相互嵌合时,第一凸起310和第一凹槽121的圆锥顶点及圆锥侧壁之间形成间隙,且第一凹槽121的圆锥底边抵接于第一安装板320。
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320的厚度和垫片350的厚度一致,保证第一定位支柱120和第三定位支柱140能平稳地抵接在定位底座300上,提高台车定位设备的稳定性。此外,将第一凹槽121开设于第一定位支柱120底部的中心处也能提高台车定位设备的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310和第一凹槽121的圆锥顶点及圆锥侧壁之间设有间隙。如果没有间隙的话,容错率低,稍有一点误差就有可能会发生类似过定位的情况,从而导致台车机构100被定位底座300卡住。
在实际生产中,第一凸起310也可呈圆柱状构造,能限制台车机构100沿X轴及Y轴方向的移动即可,在此不作限制,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具体地,参见图10,第一凸起310的侧壁具有第一锥面311和第二锥面312,其第二锥面312位于第一锥面311远离于第一安装板320的一侧,且第一锥面311和第二锥面312之间圆弧过渡。
其中,第一锥面311的锥度和第一凹槽121的锥度相等,第二锥面312的锥度小于第一锥面311的锥度,以使第二锥面312和第一凹槽121的圆锥顶点及圆锥侧壁之间形成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锥面311的锥度和第一凹槽121的锥度相等,这样能有效地限制第一定位支柱120的移动,如果第一锥面311的锥度也小于第一凹槽121的锥度则不能实现原有的限制台车机构100沿X轴及Y轴方向移动的作用。此外,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锥度小于第一锥面311的锥度的第二锥面312,以使第二锥面312和第一凹槽121的圆锥顶点及圆锥侧壁之间形成间隙,避免台车机构100被定位底座300卡住,从而提高定位的效率,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进一步优化,参见图4至图6,在第一定位支柱120上设置了第一排气孔122,该第一排气孔122贯通第一定位支柱120的相对两侧壁,且和第一凹槽121的圆锥顶点相连通。因为,在实际使用时,第二锥面312和第一凹槽121的圆锥顶点及圆锥侧壁之间形成的间隙会容纳空气,当第一凸起310和第一凹槽121相互嵌合时,空气受挤压形成真空,会导致第一凸起310和第一凹槽121不能完美地嵌合。此外,当第一凸起310从第一凹槽121脱离时,也可能因间隙内的气压和外界的气压不一致而被吸住,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开设第一排气孔122,可使得第二锥面312和第一凹槽121的圆锥顶点及圆锥槽侧壁之间容纳的空气和外界空气流通,使内外气压保持一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第二锥面312和第一凹槽121的配合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支柱120也可为一体成型的空心结构,此时,于第一定位支柱120一相对两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二排气孔,且该第二排气孔和第一排气孔122相连通。
在实际生产中,第一排气孔122具体也可为一设置在第一凹槽121的圆锥顶点的通孔,也能实现排气的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7、图8、图9及图11,第二凸起330呈三棱柱状构造,其具有呈对称设置且具有一条公共边的的两矩形侧面及用于连接两所述矩形侧面远离所述公共边的一边安装面,该安装面通过第二安装板340安装于定位底座300上。相应地,第二凹槽131由具有一条公共边的两对称矩形侧壁组成,和第二凸起330相适配。
当第二凸起330和第二凹槽131相互嵌合时,第二凸起330的两矩形侧面和第二凹槽131的两槽侧壁之间形成间隙,且第二凹槽131的两矩形侧壁远离公共边的一边分别抵接于第二安装板340。
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板340的厚度和垫片350的厚度一致,保证第二定位支柱130和第三定位支柱140能平稳地抵接在定位底座300上,结合第一安装板320的厚度和垫片350的厚度一致,使台车机构100四角处能稳固定位,提高台车定位设备的稳定性。
此外,第二凸起330的两矩形侧面和第二凹槽131的两侧壁之间设有间隙。与在第一凸起310和第一凹槽121的圆锥顶点及圆锥侧壁之间设有间隙一样,能避免类似过定位的情况发生,使台车机构100不会被定位底座300卡住。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起330和第二凹槽131之间的间隙内的空气可与外界的空气流通,使第二凸起330和第二凹槽131能完美嵌合,保证了定位的精准度。
作为进一步优选,参见图7、图8及图11,第二定位支柱130还进一步设有第三排气孔132,该第三排气孔132贯穿第二定位支柱130的相对两端壁,和第二凹槽131的公共边相连通,可进一步加强空气的流通效果,使内外气压一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定位支柱130也可为一体成型的空心结构,此时,于第二定位支柱130一相对的两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第四排气孔,且该第四排气孔和第三排气孔132相连通。
在实际生产中,第一排气孔122具体也可为一设置在第二凹槽131的公共边的通孔,也能实现排气的效果。
作为优选,参见图2及图3,第一定位支柱120、第二定位支柱130和两第三定位支柱140的上端均通过一型条150固定于台车本体110的底部,能进一步提高台车机构100的稳定性。此外,也可以在台车本体110靠近底部四角落处设置两相对称的横梁,将第一定位支柱120、第二定位支柱130和两第三定位支柱140通过型条150固定在横梁上。此时,移载机构200也可和横梁对接配合。
作为进一步优化,第一定位支柱120、第二定位支柱130和两第三定位支柱140与台车本体110的连接处设有强化端板160,可进一步加强台车机构100的稳定性,提高定位效率及精准度。基于三角形高稳定性的优点,该强化端板160可优选为呈三角构造,但并不限于此,任意构造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台车定位方法,运用了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台车定位设备,包括如下步骤:
S1、移载机构200顶起并带动装满料盘400的台车机构100前进至预设位置;
S2、移载机构200调整姿态,至台车机构100的第一定位支柱120、第二定位支柱130和两第三定位支柱140分别位于定位底座300的第一凸起310、第二凸起330和两垫片350的正上方;
S3、移载机构200下降,至第一凸起310和第一凹槽121相互嵌合,第二凸起330和第二凹槽131相互嵌合,两第三定位支柱140底端与两垫片350相抵接。
具体地,该移载机构200可优选为由程序控制,使其在预设的路线上承载台车机构100移动,待移动至定位底座300区域时,能自主进行位置调整。该移载机构200包括一可升降平台,当移载机构200需要带动台车机构100移动时,可升降平台升起以托举该台车机构100,当移载机构200将台车机构100置于定位底座300上时,可升降平台降下使台车机构100四角处的第一定位支柱120、第二定位支柱130和两第三定位支柱140和定位底座300抵接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移载机构200上设有传感器,可感应台车机构100和定位底座300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预定位。当感应到第一定位支柱120、第二定位支柱130能和对应的第一凸起310、第二凸起330对接配合时,停止调整,可升降平台降下,完成定位。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定位底座300上设置一二维码,当移载机构200能扫描到二维码,即表明预定位完成,此时,移载机构200可停止调整,且升降平台降下,完成整个定位过程。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台车定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台车机构、移载机构和定位底座;
所述移载机构用于将所述台车机构置于所述定位底座上;
所述台车机构包括一台车本体和分设于所述台车本体底部临近四角落处的一第一定位支柱、一第二定位支柱和两第三定位支柱;
所述台车本体包括矩形支架、上下两层料架和位于所述上层料架上的料盘固定载具,所述矩形支架底部四角落处设置有万向滚轮,所述移载机构可设置于所述下层料架下方,用于顶起并带动所述台车机构移动;
所述第一定位支柱和所述第二定位支柱斜对设置,所述第一定位支柱和所述第二定位支柱的底端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所述定位底座设置于所设台车机构停靠的预设位置上,包括沿所述台车机构前进方向固定于地面的两相互平行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第一凸起和一垫片,所述第二底板上设置有第二凸起和另一垫片;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二凹槽分别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相对位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车定位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支柱、所述第二定位支柱和两所述第三定位支柱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当所述台车机构位于所述预设位置上时,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一凹槽相互嵌合,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二凹槽相互嵌合,两所述第三定位支柱底端与两所述垫片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台车定位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起呈圆锥状构造;
所述第一凸起通过第一安装板安装于所述定位底座上;及
所述第一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支柱底部的中心处,呈和所述第一凸起相适配的圆锥状凹槽构造,所述第一凹槽的圆锥顶点略高于所述第一凸起的圆锥顶点;
当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一凹槽相互嵌合时,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一凹槽的圆锥顶点及圆锥侧壁之间形成间隙;及所述第一凹槽的圆锥底边抵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台车定位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起的侧壁具有第一锥面和第二锥面;
所述第二锥面位于所述第一锥面远离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一侧;及
所述第一锥面和所述第二锥面之间圆弧过渡;
其中,所述第一锥面的锥度和所述第一凹槽的锥度相等;及
所述第二锥面的锥度小于所述第一锥面的锥度,以使所述第二锥面和所述第一凹槽的圆锥顶点及圆锥侧壁之间形成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台车定位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支柱设有第一排气孔;
所述第一排气孔贯通所述第一定位支柱的相对两端壁,且和所述第一凹槽的圆锥顶点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台车定位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支柱为一体成型的空心结构,于一相对两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二排气孔;
且所述第二排气孔和所述第一排气孔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台车定位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凸起呈三棱柱状构造,其具有呈对称设置且具有一条公共边的的两矩形侧面及用于连接两所述矩形侧面远离所述公共边的一边安装面;
所述安装面通过第二安装板安装于所述定位底座上;及
所述第二凹槽由具有一条公共边的两对称矩形侧壁组成,且和所述第二凸起相适配;
其中,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二凹槽相互嵌合时,所述第二凸起的两矩形侧面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侧壁之间形成间隙,及所述第二凹槽的两矩形侧壁远离所述公共边的一边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台车定位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定位支柱设有第三排气孔;
所述第三排气孔贯穿所述第二定位支柱的相对两端壁,且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所述公共边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台车定位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定位支柱为一体成型的空心结构,于一相对的两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第四排气孔;
且所述第四排气孔和所述第三排气孔相连通。
10.一种台车定位方法,运用了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台车定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所述移载机构顶起并带动装满料盘的所述台车机构前进至预设位置;
S2、所述移载机构调整姿态,至所述台车机构的第一定位支柱、第二定位支柱和两第三定位支柱分别位于所述定位底座的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两垫片的正上方;
S3、所述移载机构下降,至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一凹槽相互嵌合,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二凹槽相互嵌合,两所述第三定位支柱底端与两所述垫片相抵接。
CN202111569367.1A 2021-12-21 2021-12-21 台车定位设备及定位方法 Pending CN1142114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69367.1A CN114211467A (zh) 2021-12-21 2021-12-21 台车定位设备及定位方法
TW111108591A TW202325632A (zh) 2021-12-21 2022-03-09 台車定位設備及定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69367.1A CN114211467A (zh) 2021-12-21 2021-12-21 台车定位设备及定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11467A true CN114211467A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04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69367.1A Pending CN114211467A (zh) 2021-12-21 2021-12-21 台车定位设备及定位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11467A (zh)
TW (1) TW202325632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84402A (en) * 1986-05-23 1988-11-15 Roman Andrew B Automobile dolly system
US20120018966A1 (en) * 2010-01-19 2012-01-26 Moore Todd E A Adjustable multi-purpose dolly
US20150097348A1 (en) * 2013-10-04 2015-04-09 Stanley Black & Decker, Inc. Modular accessory attachment system for a utility cart
CN107444863A (zh) * 2017-08-03 2017-12-08 环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快速定位系统及方法
CN109592396A (zh) * 2018-11-30 2019-04-09 丁云广 一种自锁式移动平台顶部抓取电池装置
CN209111031U (zh) * 2018-09-19 2019-07-16 深圳嘉力达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管道安装工具车
CN112720388A (zh) * 2020-12-30 2021-04-30 臻越自动化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前端模块运输装置
CN112826685A (zh) * 2021-01-15 2021-05-25 深圳市安保科技有限公司 带锁定功能的台车面板及台车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84402A (en) * 1986-05-23 1988-11-15 Roman Andrew B Automobile dolly system
US20120018966A1 (en) * 2010-01-19 2012-01-26 Moore Todd E A Adjustable multi-purpose dolly
US20150097348A1 (en) * 2013-10-04 2015-04-09 Stanley Black & Decker, Inc. Modular accessory attachment system for a utility cart
CN107444863A (zh) * 2017-08-03 2017-12-08 环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快速定位系统及方法
CN209111031U (zh) * 2018-09-19 2019-07-16 深圳嘉力达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管道安装工具车
CN109592396A (zh) * 2018-11-30 2019-04-09 丁云广 一种自锁式移动平台顶部抓取电池装置
CN112720388A (zh) * 2020-12-30 2021-04-30 臻越自动化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前端模块运输装置
CN112826685A (zh) * 2021-01-15 2021-05-25 深圳市安保科技有限公司 带锁定功能的台车面板及台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5632A (zh) 2023-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565025B2 (ja) 治具交換装置および治具交換方法
US11753242B2 (en) Loading equipment and conveying system for tank track moving support
CN103862213A (zh) 施工升降机标准节方框的焊接夹紧装置
CN212952721U (zh) 一种载具流转输送线
JP2017042849A (ja) パレット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パレット搬送方法
CN114211467A (zh) 台车定位设备及定位方法
CN109079452B (zh) 风扇核心机组合件自动上料装置
WO2014103479A1 (ja) 汎用受け治具
JPH06247547A (ja) 支持台の位置決め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CN114572670A (zh) 料盘定位治具、物料运载模组及划片机
CN212094077U (zh) 一种自动机械手的自动上料装置
CN113084436A (zh) 一种焊接工装
CN211544796U (zh) 装配平台及使用该装配平台的装配系统
CN211444741U (zh) 一种多角度重物提升龙门架
CN109227114B (zh) 空心电梯导轨连接件的自动安装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N112171048A (zh) 一种用于产品组装焊接的全自动化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CN110695232A (zh) 一种集成自动化机械手的数控折弯机
CN219078977U (zh) 一种预制构件输送架
CN110980515A (zh) 一种多角度重物提升龙门架
CN111268411B (zh) 一种用于大型slm设备的工作台转移运输系统
CN214721863U (zh) 一种焊接工装
CN220050414U (zh) 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侧板安装焊接装置以及生产系统
CN114313625B (zh) 玻璃包装架的定位方法及定位装置
CN216370324U (zh) 一种三坐标模具标准化加工机
CN219900749U (zh) 一种门板门横梁焊接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