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00079B - 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00079B
CN114200079B CN202111395406.0A CN202111395406A CN114200079B CN 114200079 B CN114200079 B CN 114200079B CN 202111395406 A CN202111395406 A CN 202111395406A CN 114200079 B CN114200079 B CN 1142000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asuring device
pole piece
scanning
controller
enco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954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00079A (zh
Inventor
张孝平
丁德甲
乔中涛
向建辉
姜志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Dache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Shenzhen Dacheng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Changzhou Dacheng Vacuu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Dache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Shenzhen Dacheng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Changzhou Dacheng Vacuu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Dache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Shenzhen Dacheng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Changzhou Dacheng Vacuu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Dache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9540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0007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00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000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000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000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0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0078Testing material properties on manufactured object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04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With Unspecified Measuring Means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控制器、第一测量装置、第二测量装置和辊轮编码器,控制器分别与第一测量装置、第二测量装置和辊轮编码器信号连接,控制器用于获取脉冲信号,并计算辊轮编码器在第一测量装置启动扫描后至第二测量装置启动扫描前所产生的第一脉冲数,当第一脉冲数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器控制第二测量装置启动扫描。由于本测量系统采用一个控制器控制多个测量装置,能够降低多个测量装置之间的通信延迟,确保多次扫描的起始位置相同,进而保证了测量的准确性;同时,采用辊轮编码器进行计算极片的传送长度和控制第二测量装置的扫描,能够保证第一测量装和第二测量装置扫描的起到相同。

Description

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在锂电池极片的涂布工艺过程中,为检测涂布质量,需要在每道涂布工序后设置测量装置对涂布质量进行扫描检测。扫描时,极片处于单向运动状态,测量装置从极片的一侧至极片的另一侧进行往复扫描,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保证每道涂布工序后的测量装置的扫描轨迹均与前工序的测量装置的扫描轨迹重合。
但现有的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前、后工序间的测量装置的扫描轨迹重合度并不是很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和方法,用于提高前、后工序间扫描轨迹的重合度。
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包括控制器、第一测量装置、第二测量装置和辊轮编码器;
所述第一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测量装置分别用于扫描极片,所述第一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测量装置间隔设置;
所述辊轮编码器安装在极片托辊上,所述辊轮编码器用于在极片托辊转动时产生脉冲信号;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测量装置、第二测量装置和辊轮编码器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获取脉冲信号,并计算所述辊轮编码器在所述第一测量装置启动扫描后至所述第二测量装置启动扫描前所产生的第一脉冲数,当第一脉冲数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测量装置启动扫描。本实施例通过提高了前、后工序间扫描轨迹的纵向起点的重合度。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用于计算辊轮编码器的脉冲频率,并结合极片托辊的半径,计算出极片的走带速度;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一测量装置以第一扫描速度Va启动扫描,同时计算出此时极片的第一走带速度V1;当第一脉冲数达到第一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器计算出此时极片的第二走带速度V2,再根据公式Va/V1=Vb/V2计算出第二扫描速度Vb;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二测量装置以第二扫描速度Vb启动扫描。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测量装置设有第一纵向传感器,第一纵向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纵向传感器用于探测极片上的测量标记及生成第一纵向探测信号;所述第二测量装置上设有第二纵向传感器,第二纵向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纵向传感器用于探测极片上的测量标记及生成第二纵向探测信号;所述控制器用于计算所述辊轮编码器在第一纵向探测信号与第二纵向探测信号之间产生的脉冲数,并以此脉冲数为所述第一预设值。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测量装置中设有第一编码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在扫描功能关闭的状态下向极片边界运动,并计算在所述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一编码器产生的第二脉冲数,当第二脉冲数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停止运动或者所述第一测量装置开启扫描功能。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测量装置设有第一横向传感器,所述第一横向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横向传感器与所述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同步移动,所述第一横向传感器用于探测极片边界并生成第一横向探测信号;所述控制器用于计算第一编码器在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开始运动至所述第一横向探测信号出现之间产生的脉冲数,并以此脉冲数为所述第二预设值。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测量装置设有第二编码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在扫描功能关闭的状态下向极片边界运动,并计算在所述第二测量装置的探测头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二编码器产生的第三脉冲数,当所述第三脉冲数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二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停止运动或者所述第二测量装置开启扫描功能。
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测量装置,所述第三测量装置用于扫描极片,所述第一测量装置、所述第二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三测量装置依次间隔设置;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三测量装置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获取脉冲信号,并计算所述辊轮编码器在所述第二测量装置启动扫描后至所述第三测量装置启动扫描之前产生的第四脉冲数,当第四脉冲数等于第三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三测量装置启动扫描。
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采用上述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实现,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第一测量装置启动扫描;
获取辊轮编码器生成的脉冲信号,并从第一测量装置启动扫描后开始累计计算第一脉冲数;
当累计的第一脉冲数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第二测量装置启动扫描。
一种实施例中,控制所述第一测量装置以第一扫描速度启动扫描,同时计算出此时极片的第一走带速度V1;当第一脉冲数等于第一预设值时,计算出此时极片的第二走带速度V2,再根据公式Va/V1=Vb/V2计算出第二扫描速度Vb,控制所述第二测量装置以第二扫描速度Vb启动扫描。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走带速度V1和所述第二走带速度V2分别通过脉冲信号的脉冲频率和极片辊轮的半径计算得出。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值采用如下步骤设定:
当获取到第一测量装置上第一纵向传感器探测极片上的测量标记生成的第一纵向探测信号后,开始累计计算辊轮编码器生成的脉冲数;
当获取到第二测量装置上第二纵向传感器探测极片上的测量标记生成的第二纵向探测信号后,结束累计计算,并将累计计算的脉冲数设为所述第一预设值。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扫描步骤中,控制所述第一测量装置启动扫描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所述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在扫描功能关闭的状态下向极片边界运动,并计算在所述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一编码器产生的第二脉冲数;
当第二脉冲数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停止运动或者所述第一测量装置开启扫描功能。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扫描步骤中,控制所述第二测量装置启动扫描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所述第二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在扫描功能关闭的状态下向极片边界运动,并计算在所述第二测量装置的探测头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二编码器产生的第三脉冲数;
当所述第三脉冲数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二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停止运动或者所述第二测量装置开启扫描功能。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预设值采用如下步骤设定:
当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在扫描功能关闭的状态下向极片边界运动后,开始累计计算第一编码器产生的脉冲数;
当获取到第一测量装置上第一横向传感器探测极片上的测量标记生成的第一横向探测信号后,结束累计计算,并将累计计算的脉冲数设为所述第二预设值。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和方法,由于本测量系统采用一个控制器控制多个测量装置,能够降低多个测量装置之间的通信延迟,确保多次扫描的起始位置相同,进而保证了测量的准确性;同时,采用辊轮编码器进行计算极片的传送长度和控制第二测量装置的扫描,能够保证第一测量装和第二测量装置扫描的起到相同。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中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中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控制部分的结构框图;
图3为一种实施例中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控制部分的结构框图;
图4为一种实施例中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控制部分的结构框图;
图5为一种实施例中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实施例中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值设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一种实施例中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一种实施例中第二预设值设定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1-控制器,2-第一测量装置,21-第一安装架,22-第一扫描头,23- 第一纵向传感器,24-第一横向传感器,25-第一编码器,3-第二测量装置,31- 第二安装架,32-第二扫描头,33-第二纵向传感器,34-第二编码器,4-辊轮编码器,5-传送机构,51-传送辊轮,52-传送带,6-极片,7-第三测量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纵向为极片传送的方向,横向为垂直极片传送的方向。
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包括一个控制器和至少两个测量装置,多个测量装置沿着极片传送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控制器分别所有测量装置信号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所有测量装置的扫描测量。本实施例中,以两个测量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1和图2,本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包括控制器1、第一测量装置 2、第二测量装置3和辊轮编码器4,还包括传送机构5。
传送机构5包括传送架(图中未示出)、传送电机(图中未示出)、传送辊轮51和传送带52,传送电机和传送辊轮51安装在传送架上,传送带52安装在传送辊轮51上,传送带52沿着单向传送,传送带52用于承载传送极片6。第一测量装置2和第二测量装置3沿着传送带52的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测量装置 2位于第二测量装置3的前方,即极片6先传送到第一测量装置2上,再传送到第二测量装置3。第一测量装置2和第二测量装置3之间设有涂布装置,对极片 6进行涂布处理。第一测量装置2和第二测量装置3用于对涂布前后的极片6进行扫描测量,以检测涂布的效果。
第一测量装置2和第二测量装置3的大致结构相同,均能够沿着垂直极片6 传送的方向移动扫描极片6。
第一测量装置2包括第一安装架21、第一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和第一扫描头22,第一安装架21横跨传送带52安装,第一扫描头22安装在第一安装架21上,第一驱动电机用于驱动第一扫描头22沿着垂直传送带52传送的方向往复移动,第一扫描头22用于对极片6进行扫描检测。
第二测量装置3包括第二安装架31、第二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和第二扫描头32,第二安装架31横跨传送带52安装,第二扫描头32安装在第二安装架31上,第二驱动电机用于驱动第二扫描头32沿着垂直传送带52传送的方向往复移动,第二扫描头32用于对极片6进行扫描检测。
辊轮编码器4安装在传送辊轮51上,用于在传送辊轮51转动时生成脉冲信号。控制器1可以安装在单独的机柜上,也可以安装在传送架上。控制器1 分别与第一测量装置2、第二测量装置3和辊轮编码器4信号连接,控制器1用于计算辊轮编码器4在第一测量装置2启动扫描后至第二测量装置3启动扫描前所产生的脉冲数,将该脉冲数命名为第一脉冲数T1,并将第一脉冲数T1与第一预设值比较,当第一脉冲数T1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器1控制第二测量装置3启动扫描。辊轮编码器4与传送辊轮51同步转动,传送辊轮51每转一个角度,对应的辊轮编码器4产生一定数量的脉冲,即通过脉冲数可以直接得出传送辊轮51传送的极片6的长度,也即极片6的走带长度;因为极片6的走带速度和极片6的走带时间存在测量误差或偏差,本方案规避了走带速度和走带时间的测量误差或偏差,提高了极片6的走带长度的测算结果的可靠性,也即提高了第二测量装置3的扫描轨迹的起点与第一测量装置2的扫描轨迹的起点在沿极片6的走带方向上的重合度。
一种实施例中,可以结合上述实施例,控制器1通过辊轮编码器4产生脉冲信号的频率计算极片6的走带速度。具体的:辊轮编码器4与传送辊轮51同步转动,传送辊轮51每转一个角度,对应的辊轮编码器4产生一定数量的脉冲信号,这样通过辊轮编码器4产生脉冲信号的频率控制器1就可以计算出传送辊轮51的角速度,又因为传送辊轮51的外径是已知的,进而可以计算出传送辊轮51的线速度,即极片6的走带速度。控制器1通过辊轮编码器4产生脉冲信号的频率计算极片6的走带速度,避免了使用速度传感器检测极片6的走带速度所产生的检测误差或偏差。
控制器1控制第一测量装置2以第一扫描速度Va对极片进行扫描检测,同时计算出此时极片6走带的第一走带速度V1;当第一脉冲数T1达到第一预设值时,控制器1计算出此时极片6走带的第二走带速度V2,再根据Va/V1=Vb/V2 计算出第二扫描速度Vb;控制器1控制第二测量装置3以第二扫描速度Vb对极片进行扫描检测。本方案通过控制第二扫描速度Vb与第二走带速度V2的比值,提高了第二测量装置3的扫描轨迹的形状与第一测量装置2的扫描轨迹的形状的一致性。此外,由于本测量系统采用一个控制器控制多个测量装置,有效降低多个测量装置之间的通信延迟,减小了时间误差,提高了测量系统的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一种实施例中,可以结合上述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本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增加了对第一预设值的标定,以使得控制器1能够更为准确可靠的控制第二测量装置3启动扫描检测。
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第一测量装置2的第一安装架21上安装有第一纵向传感器23,第二测量装置3的第二安装架31上安装有第二纵向传感器33。第一纵向传感器23和第二纵向传感器33分别与控制器1信号连接。当第一纵向传感器23检测到极片6上的测量标记时生成第一纵向探测信号;当第二纵向传感器33检测到极片6上的测量标记时生成第二纵向探测信号;第一纵向探测信号和第二纵向探测信号均发送给控制器1。
控制器1获取到第一纵向探测信号时,开始对辊轮编码器4生成的脉冲信号的脉冲数进行计算;控制器1获取到第二纵向探测信号时,结束对脉冲数的计算,并将记录的脉冲数设定为第一预设值。第一预设值代表极片6从第一测量装置2传送到第二测量装置3的走带长度。
在正式涂布扫描前,一般会对第一预设值进行标定;在正式涂布扫描过程中,当第一测量装置2启动扫描检测后,控制器1开始对辊轮编码器4生成的脉冲信号数进行计算,得到第一脉冲数T1,当第一脉冲数T1等于第一预设值时,判定极片6传送到了第二测量装置3的位置处,则控制第二测量装置3启动扫描检测。
本方案通过对第一预设值的标定,减小了第一预设值的误差,使得控制器1 能够更加准确可靠的控制第二测量装置3启动扫描检测。
一种实施例中,可以结合上述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本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可以提高第二测量装置3的扫描轨迹的起点与第一测量装置2的扫描轨迹的起点在垂直极片6的走带方向上的重合度,此外还可以避免产生多余的扫描信息。
请参考图4,第一测量装置2还包括第一扫描头22和第一横向传感器24 以及第一编码器25,第一横向传感器24安装在第一扫描头22上,第一横向传感器24与第一扫描头22同步横向移动,第一横向传感器24用于探测极片6的边界并生成相应的第一横向探测信号。第一编码器25集成在第一驱动电机中,或者与第一驱动电机电连接。
第二测量装置3还包括第二扫描头32和第二编码器34,第二编码器34集成在第二驱动电机中,或者与第二驱动电机电连接。由于第一扫描头22和第二扫描头32在开始移动前,并不一定是紧贴极片6的边界,可能与极片6的边界存在一定的间距,为了避免产生多余的扫描信息,需要在第一扫描头22或第二扫描头32移动至极片6的边界时再启动扫描检测。
控制器1控制第一测量装置2的第一扫描头22启动横向移动后,开始计算第一编码器25生成脉冲信号中的脉冲数;当控制器1获取到第一横向探测信号时,结束计算第一编码器25生成脉冲信号的脉冲数,并将记录的脉冲数设定为第二预设值,第二预设值代表第一扫描头22从起始位置移动到极片6的边界所行走的横向长度。
控制器1控制第一测量装置2的第一扫描头22(未开始扫描)从起始位置开始横向移动,并同时开始计算第一编码器25生成脉冲信号的第二脉冲数;当第二脉冲数等于第二预设值时,则判定第一扫描头22横向移动到了预定位置(横向起始位置),则控制第一扫描头22继续横向移动并开始扫描。
控制器1控制第二测量装置3的第二扫描头32从起始位置开始横向移动,并同时开始计算第二编码器34生成脉冲信号的第三脉冲数;当第三脉冲数等于第二预设值时,则判定第二扫描头32横向移动到了预定位置(横向起始位置),此时判断第一脉冲数是否等于第一预设值,如果第一脉冲数等于第一预设值控制,则第二扫描头32继续移动并启动扫描检测;如果第一脉冲数小于第一预设值,则第二扫描头32停止移动,等第一脉冲数等于第一预设值时,再启动扫描检测。本方案既可以提高第二测量装置3的扫描轨迹的起点与第一测量装置2 的扫描轨迹的起点在垂直极片6的走带方向上的重合度,还可以避免产生多余的扫描信息。
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本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测量装置7。
请参考图5,本实施例中,第三测量装置7安装在第二测量装置3的后方,第一测量装置2、第二测量装置3和第三测量装置7依次间隔设置。其中,第三测量装置7的扫描启动及起始点通过第二测量装置3进行标定。
第二测量装置3和第三测量装置7之间的协同控制与第一测量装置2和第二测量装置3之间的协同控制原理相同。
辊轮编码器4用于检测第三测量装置7启动扫描时极片走带的脉冲信号。控制器1通过脉冲信号(脉冲频率)和传送辊轮51的半径计算极片6走带的第三速度V3,控制器1再控制第三测量装置7以第三扫描速度Vc对极片6进行扫描,其中,Vc/V3=Vb/V2。
第二测量装置3和第三测量装置7的扫描速度分别与极片6的走带速度比值相同,能够保证第二测量装置3和第三测量装置7具有相同的扫描轨迹,消除极片6在传送过程中速度变化产生的误差。
同样的,本实施例中,第二测量装置3和第三测量装置7之间也可以采用上述系统和方法进行纵向标定和横向标定,以使得控制器1能够准确的控制第三测量装置7的扫描起点以及在扫描前横向先移动到扫描起点。
在其他实施例中,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还包括第四测量装置和第五测量装置等更多的测量装置,多个测量装置沿着极片6传送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的测量装置可以采用与第一测量装置2和第二测量装置3相同的方式进行扫描。
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本方法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实现。
请参考图6,本实施例中,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由一个控制器实现,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控制第一测量装置扫描;
控制器1控制第一测量装置2启动扫描,控制器1获取辊轮编码器4检测第一测量装置2启动扫描时极片6走带的脉冲信号。
控制器1根据脉冲信号计算出第一测量装置2扫描时极片6走带的第一走带速度V1。控制器1根据脉冲信号(脉冲频率)和传送辊轮51的半径计算出极片6走带的第一走带速度V1。其中,控制器1获取的脉冲信号会在扫描前一刻先获得,并在扫描时持续获取。
控制器1根据第一走带速度V1控制第一测量装置2以第一扫描速度Va对极片进行扫描,设定Va/V1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使得第一测量装置2能够对极片6进行有效扫描。
S12、判断极片是否传送到位;
控制器1在控制第一测量装置2启动扫描后,启动累计计算轮编码器4的生成的脉冲数,该脉冲数定义为第一脉冲数。当累计计算的第一脉冲数等于第一预设值时,则判定极片传送到位,即第一测量装置2扫描极片的起始位置传送到第二测量装置2处。
S13、控制第二测量装置扫描。
判定极片传送到位后,控制器1控制第二测量装置3启动扫描。
其中,第二测量装置3的扫描速度与第一测量装置2的扫描速度适配,以使得第二测量装置3扫描极片的轨迹与第一测量装置2保持一致。第二测量装置3的扫描速度通过如下方式设定:
控制器1根据辊轮编码器4生成的脉冲信号和传送辊轮51计算出第二测量装置3启动扫描时极片6走带的第二走带速度V2。
控制器1根据公式Va/V1=Vb/V2计算出第二扫描速度Vb,控制器1控制第二测量装置3以第二扫描速度Vb对极片6进行扫描。可见,第二测量装置3的扫描速度与极片行走速度的比值与第一测量装置2相同,保证了第二测量装置3 扫描极片的轨迹与第一测量装置2一致。
本实施例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控制器根据轮编码器4生成的脉冲数计算第二测量装置3的启动扫描,能够保证第二测量装置3启示扫描极片的位置与第一测量装置2启示扫描极片的位置相同,进而保证了2次扫描的轨迹相同,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采用一个控制器对两个测量装置进行控制,能够根据极片6的走带速度调整两个测量装置对应的扫描速度,以使两次扫描的轨迹相同,检测更准确;采用一个控制器进行控制,也能够减少多个控制器之间的通信延迟,提高了控制控制精度。
一种实施例中,结合上述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在上述实施例中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一预设值的设定方法,第一预设值的设定在正式扫描之前进行。
请参考图7,第一预设值的设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1、获取第一纵向探测信号;
控制器1控制极片传送运动,当极片6上的测量标记进入到第一测量装置2 上第一纵向传感器23的探测区域时,第一测量装置2上第一纵向传感器23生成第一纵向探测信号。
S22、开始计算脉冲数;
控制器1获取到第一纵向探测信号后,开始累计计算辊轮编码器4的生成脉冲信号的脉冲数。
S23、获取第二纵向探测信号;
控制器1控制极片继续传送运动,当极片6上的测量标记进入到第二测量装置3上第二纵向传感器33的探测区域时,第二测量装置3上第二纵向传感器 33生成第二纵向探测信号。
S24、结束计算脉冲数;
控制器1获取到第二纵向探测信号后,结束累计计算辊轮编码器4的生成脉冲信号的脉冲数,并将累计计算的脉冲数设为第一预设值。
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值的设定在正式扫描之前进行,使得在正式扫描过程中控制器1能够通过第一预设值精确控制第二测量装置3的扫描起点,保证了扫描的准确性。
一种实施例中,可以结合上述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本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扫描头横向移动的控制,以避免产生多余的扫描信息。
请参考图8,本实施例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31、判断第一测量装置的扫描头是否移动到位;
控制器1控制第一测量装置2的探测头22在扫描功能关闭的状态下向极片 6边界运动,控制器1并计算在第一测量装置2的探测头22运动过程中第一编码器25产生的第二脉冲数。
控制器1累计计算第一编码器25产生的第二脉冲数,当第二脉冲数等于第二预设值时,则判定第一测量装置2的探测头22移动到极片6边界。此时,控制器1控制第一测量装置2的探测头22停止运动或者第一测量装置22开启扫描。
S32、控制第一测量装置开启扫描;
控制器1控制第一测量装置2启动扫描,控制器1获取辊轮编码器4检测第一测量装置2启动扫描时极片6走带的脉冲信号。
控制器1根据脉冲信号计算出第一测量装置2扫描时极片6走带的第一走带速度V1。控制器1根据脉冲信号(脉冲频率)和传送辊轮51的半径计算出极片6走带的第一走带速度V1。其中,控制器1获取的脉冲信号会在扫描前一刻先获得,并在扫描时持续获取。
控制器1根据第一走带速度V1控制第一测量装置2以第一扫描速度Va对极片进行扫描,设定Va/V1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使得第一测量装置2能够对极片6进行有效扫描。
S33、判断第二测量装置的扫描头是否移动到位;
控制器1控制第二测量装置3的探测头32在扫描功能关闭的状态下向极片 6边界运动,控制器1并计算在第二测量装置3的探测头32运动过程中第二编码器34产生的第三脉冲数。
控制器1累计计算第二编码器34产生的第三脉冲数,当第三脉冲数等于第二预设值时,则判定第二测量装置3的探测头32移动到极片6边界。此时,控制器1控制第二测量装置3的探测头32停止运动或者第二测量装置3开启扫描。
S34、判断极片是否传送到位;
控制器1在控制第一测量装置2启动扫描后,启动累计计算轮编码器4的生成的脉冲数,该脉冲数定义为第一脉冲数。当累计计算的第一脉冲数等于第一预设值时,则判定极片传送到位,即第一测量装置2扫描极片的起始位置传送到第二测量装置2处。
S35、控制第二测量装置扫描。
判定极片传送到位后,控制器1控制第二测量装置3启动扫描。
其中,第二测量装置3的扫描速度与第一测量装置2的扫描速度适配,以使得第二测量装置3扫描极片的轨迹与第一测量装置2保持一致。第二测量装置3的扫描速度通过如下方式设定:
控制器1根据辊轮编码器4生成的脉冲信号和传送辊轮51计算出第二测量装置3启动扫描时极片6走带的第二走带速度V2。
控制器1根据公式Va/V1=Vb/V2计算出第二扫描速度Vb,控制器1控制第二测量装置3以第二扫描速度Vb对极片6进行扫描。可见,第二测量装置3的扫描速度与极片行走速度的比值与第一测量装置2相同,使得第二测量装置3 扫描极片的轨迹与第一测量装置2一致。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扫描头22和第二扫描头32在开始移动前,并不一定是紧贴极片6的边界,可能与极片6的边界存在一定的间距,本实施例采用将第一扫描头22和第二扫描头32移动至极片6的边界时再启动扫描检测,能够避免第一扫描头22和第二扫描头32产生多余的扫描信息,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一种实施例中,结合上述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在上述实施例中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预设值的设定方法,第二预设值的设定在正式扫描之前进行。
请参考图9,第二预设值的设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41、开始计算脉冲数;
当第一测量装置2的探测头22在扫描功能关闭的状态下向极片边界运动后,开始累计计算第一编码器25产生的脉冲数;
S43、获取第一横向探测信号;
控制器1控制第一测量装置2的探测头22在扫描功能关闭的状态下向极片边界运动,当极片6上边界进入到第一测量装置2上第一横向传感器24的探测区域时,第一测量装置2上第一横向传感器2生成第一横向探测信号。
S33、结束计算脉冲数;
控制器1获取到第一横向探测信号后,结束累计计算第一编码器25的生成脉冲信号的脉冲数,并将累计计算的脉冲数设为第二预设值。
本实施例中,第二预设值的设定在正式扫描之前进行,使得在正式扫描过程中控制器1能够通过第二预设值精确控制第一测量装置2和第二测量装置3 的扫描头能够在不启动扫描的状态下移动到扫描起点,能够避免第一扫描头22 和第二扫描头32产生多余的扫描信息,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5)

1.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第一测量装置、第二测量装置和辊轮编码器;
所述第一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测量装置分别用于扫描极片,所述第一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测量装置间隔设置;
所述辊轮编码器安装在极片托辊上,所述辊轮编码器用于在极片托辊转动时产生脉冲信号;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测量装置、第二测量装置和辊轮编码器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获取脉冲信号,并计算所述辊轮编码器在所述第一测量装置启动扫描后至所述第二测量装置启动扫描前所产生的第一脉冲数,当第一脉冲数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测量装置启动扫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用于计算辊轮编码器的脉冲频率,并结合极片托辊的半径,计算出极片的走带速度;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一测量装置以第一扫描速度Va启动扫描,同时计算出此时极片的第一走带速度V1;当第一脉冲数达到第一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器计算出此时极片的第二走带速度V2,再根据公式Va/V1=Vb/V2计算出第二扫描速度Vb;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二测量装置以第二扫描速度Vb启动扫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量装置设有第一纵向传感器,第一纵向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纵向传感器用于探测极片上的测量标记及生成第一纵向探测信号;所述第二测量装置上设有第二纵向传感器,第二纵向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纵向传感器用于探测极片上的测量标记及生成第二纵向探测信号;所述控制器用于计算所述辊轮编码器在第一纵向探测信号与第二纵向探测信号之间产生的脉冲数,并以此脉冲数为所述第一预设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量装置中设有第一编码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在扫描功能关闭的状态下向极片边界运动,并计算在所述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一编码器产生的第二脉冲数,当第二脉冲数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停止运动或者所述第一测量装置开启扫描功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量装置设有第一横向传感器,所述第一横向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横向传感器与所述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同步移动,所述第一横向传感器用于探测极片边界并生成第一横向探测信号;所述控制器用于计算第一编码器在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开始运动至所述第一横向探测信号出现之间产生的脉冲数,并以此脉冲数为所述第二预设值。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测量装置设有第二编码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在扫描功能关闭的状态下向极片边界运动,并计算在所述第二测量装置的探测头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二编码器产生的第三脉冲数,当所述第三脉冲数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二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停止运动或者所述第二测量装置开启扫描功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测量装置,所述第三测量装置用于扫描极片,所述第一测量装置、所述第二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三测量装置依次间隔设置;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三测量装置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获取脉冲信号,并计算所述辊轮编码器在所述第二测量装置启动扫描后至所述第三测量装置启动扫描之前产生的第四脉冲数,当第四脉冲数等于第三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三测量装置启动扫描。
8.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实现,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第一测量装置启动扫描;
获取辊轮编码器生成的脉冲信号,并从第一测量装置启动扫描后开始累计计算第一脉冲数;
当累计的第一脉冲数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第二测量装置启动扫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第一测量装置以第一扫描速度启动扫描,同时计算出此时极片的第一走带速度V1;当第一脉冲数等于第一预设值时,计算出此时极片的第二走带速度V2,再根据公式Va/V1=Vb/V2计算出第二扫描速度Vb,控制所述第二测量装置以第二扫描速度Vb启动扫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走带速度V1和所述第二走带速度V2分别通过脉冲信号的脉冲频率和极片辊轮的半径计算得出。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值采用如下步骤设定:
当获取到第一测量装置上第一纵向传感器探测极片上的测量标记生成的第一纵向探测信号后,开始累计计算辊轮编码器生成的脉冲数;
当获取到第二测量装置上第二纵向传感器探测极片上的测量标记生成的第二纵向探测信号后,结束累计计算,并将累计计算的脉冲数设为所述第一预设值。
12.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采用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实现,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第一测量装置启动扫描;
获取辊轮编码器生成的脉冲信号,并从第一测量装置启动扫描后开始累计计算第一脉冲数;
当累计的第一脉冲数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第二测量装置启动扫描;
所述扫描步骤中,控制所述第一测量装置启动扫描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所述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在扫描功能关闭的状态下向极片边界运动,并计算在所述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一编码器产生的第二脉冲数;
当第二脉冲数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停止运动或者所述第一测量装置开启扫描功能。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值采用如下步骤设定:
当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在扫描功能关闭的状态下向极片边界运动后,开始累计计算第一编码器产生的脉冲数;
当获取到第一测量装置上第一横向传感器探测极片上的测量标记生成的第一横向探测信号后,结束累计计算,并将累计计算的脉冲数设为所述第二预设值。
14.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采用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实现,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第一测量装置启动扫描;
获取辊轮编码器生成的脉冲信号,并从第一测量装置启动扫描后开始累计计算第一脉冲数;
当累计的第一脉冲数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第二测量装置启动扫描;
所述扫描步骤中,控制所述第二测量装置启动扫描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所述第二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在扫描功能关闭的状态下向极片边界运动,并计算在所述第二测量装置的探测头运动过程中所述第二编码器产生的第三脉冲数;
当所述第三脉冲数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二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停止运动或者所述第二测量装置开启扫描功能。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极片涂布循迹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值采用如下步骤设定:
当第一测量装置的探测头在扫描功能关闭的状态下向极片边界运动后,开始累计计算第一编码器产生的脉冲数;
当获取到第一测量装置上第一横向传感器探测极片上的测量标记生成的第一横向探测信号后,结束累计计算,并将累计计算的脉冲数设为所述第二预设值。
CN202111395406.0A 2021-11-23 2021-11-23 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142000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95406.0A CN114200079B (zh) 2021-11-23 2021-11-23 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95406.0A CN114200079B (zh) 2021-11-23 2021-11-23 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00079A CN114200079A (zh) 2022-03-18
CN114200079B true CN114200079B (zh) 2022-12-20

Family

ID=80648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95406.0A Active CN114200079B (zh) 2021-11-23 2021-11-23 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000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93104B (zh) * 2023-03-23 2023-07-04 杭州百子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电池极片产线测厚缺陷喷码定位方法
CN118009950A (zh) * 2024-04-10 2024-05-10 东莞市大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极片检测方法及检测系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7353A1 (en) * 2003-04-15 2004-10-21 Herwald Marc Ala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izing a scan operation with the motion of the scan mechanism
CN204202593U (zh) * 2014-09-02 2015-03-11 奥瑞克(苏州)精密测量系统有限公司 极片涂布过程中在线测量极片片长和极片间隙的装置
CN204612664U (zh) * 2015-05-26 2015-09-02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极片的对齐度检测装置
US20170038755A1 (en) * 2015-08-03 2017-02-09 Lsis Co., Ltd. Method of controlling encoder principle axis speed synchronization
CN108549024A (zh) * 2018-02-09 2018-09-18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一种预测式m/t的测速系统及方法
CN110095068A (zh) * 2019-04-19 2019-08-06 广州超音速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电池物理缺陷质检过程减少长度计量误差的方法及装置
CN113275209A (zh) * 2021-07-21 2021-08-20 浙江双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极片涂布厚度检测装置、系统及方法
CN113375574A (zh) * 2021-08-12 2021-09-10 浙江双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锂电池极片宽度和厚度检测的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7353A1 (en) * 2003-04-15 2004-10-21 Herwald Marc Ala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izing a scan operation with the motion of the scan mechanism
CN204202593U (zh) * 2014-09-02 2015-03-11 奥瑞克(苏州)精密测量系统有限公司 极片涂布过程中在线测量极片片长和极片间隙的装置
CN204612664U (zh) * 2015-05-26 2015-09-02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极片的对齐度检测装置
US20170038755A1 (en) * 2015-08-03 2017-02-09 Lsis Co., Ltd. Method of controlling encoder principle axis speed synchronization
CN108549024A (zh) * 2018-02-09 2018-09-18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一种预测式m/t的测速系统及方法
CN110095068A (zh) * 2019-04-19 2019-08-06 广州超音速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电池物理缺陷质检过程减少长度计量误差的方法及装置
CN113275209A (zh) * 2021-07-21 2021-08-20 浙江双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极片涂布厚度检测装置、系统及方法
CN113375574A (zh) * 2021-08-12 2021-09-10 浙江双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锂电池极片宽度和厚度检测的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00079A (zh) 2022-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200079B (zh) 一种极片涂布循迹测量系统及方法
CN108981587A (zh) 一种激光测厚系统及测量方法
JP2002333920A (ja) 作業用移動体の移動制御装置
US20130074326A1 (en) Substrate transfer apparatus, substrate transfer method, and surface mounter
TW200825646A (en) Running vehicle and running vehicle system, and method for driving running vehicle
CN103575238B (zh) 一种折弯机用角度检测装置
EP2299237A2 (en) Gantry stage orthogonality error measurement method and error compensation method
JPH03115610A (ja) ブラシロールの掃き面幅を調整する方法と装置
CN107655416B (zh) 一种轴的直径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13275209B (zh) 一种锂电池极片涂布厚度检测装置、系统及方法
CN103025143A (zh) 安装设备、电子部件安装方法、基板生产方法和程序
CN108363066B (zh) 一种高精度的距离测量方法
US11693397B2 (en) Method and conveying apparatus for the improved determination of the position of an object transported on the conveying apparatus
CN112304670A (zh) 扦样机扦样范围确定装置及方法
CN111367293A (zh) 一种地下物流舱体定位装置及方法
JP2003104654A (ja) レールストレッチの状態を測定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KR102447176B1 (ko) 스마트 트롤리의 정밀 추적 제어 기법
CN103842127B (zh) 搬送处理装置
CN112180949A (zh) 定位对轨控制方法、装置及运输车定位对轨系统
CN210070825U (zh) 一种横向套色检测装置
CN110629647B (zh) 一种基于时间触发的任意车速路面高程数据采集的方法
JPH06278991A (ja) 自動クレーンの位置制御方法
CN109366468B (zh) 一种机器人自动示教方法和自动示教系统
JP3028686B2 (ja) 鉄道用レール頭部上面の曲がり測定方法及び装置
CN113619296A (zh) 适用于绘图仪的高精度步进走纸运动系统及走纸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