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53105B - 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53105B
CN114153105B CN202210119671.4A CN202210119671A CN114153105B CN 114153105 B CN114153105 B CN 114153105B CN 202210119671 A CN202210119671 A CN 202210119671A CN 114153105 B CN114153105 B CN 1141531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zoom lens
power
focal power
lens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1967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53105A (zh
Inventor
张平华
张云涛
唐国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Zhongrun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Zhongrun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Zhongrun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xing Zhongrun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1967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531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153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531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53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531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n additional fixed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 G02B15/17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n additional fixed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arranged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摄像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包括:变焦镜头;及图像拾取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所述变焦镜头由五个透镜群组成;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第二变倍透镜群、聚焦透镜群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通过固定透镜群内较多的透镜的设置,实现了光线较好的汇聚,通过第六透镜的设置,实现了对固定透镜群汇聚后的光线像差及慧差的校正,增加了防抖摄像装置的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背景技术
摄像装置种类繁多,其工作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把光学图像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以便于存储或者传输。当我们拍摄一个物体时,此物体上反射的光被摄像装置镜头收集,使其聚焦在摄像器件的受光面上,再通过摄像器件把光转变为电能,即得到了“视频信号”。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用户对摄像装置的成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摄像装置上应用防抖技术成为了必然趋势。防抖技术可分为三大类型:光学防抖、电子防抖和感光器(CCD)防抖。
目前,对于摄像装置,内部包含多个移动群组,移动群组的移动范围也较大,造成了摄像装置的体积较大,且前群在汇聚光线的过程中,还同时要求前群像差及慧差有较高的校正能力,市面的摄像装置难以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实现了摄像装置的大倍率的效果,同时通过防抖透镜群的设置,实现了防抖摄像装置的光学防抖效果;通过固定透镜群内较多的透镜的设置,实现了光线较好的汇聚,通过第六透镜的设置,实现了对固定透镜群汇聚后的光线像差及慧差的校正,增加了防抖摄像装置的成像质量。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包括:
变焦镜头;
及图像拾取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
所述变焦镜头由五个透镜群组成;
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第二变倍透镜群、聚焦透镜群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固定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四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五固定透镜;第一固定透镜和第二固定透镜胶合,第四固定透镜和第五固定透镜胶合;
第一变倍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四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五变倍透镜;第三变倍透镜、第四变倍透镜和第五变倍透镜组成三胶合透镜;
第二变倍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六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七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八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九变倍透镜;第八变倍透镜和第九变倍透镜胶合;
防抖透镜群为一枚负光焦度的第一防抖透镜;
聚焦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聚焦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聚焦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聚焦透镜,第一聚焦透镜和第二聚焦透镜胶合;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ft/fw>55;
Db6/fw>0.5;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Db6为所述第六变倍透镜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第五变倍透镜的像面侧曲面向物面侧弯曲。
优选地,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35<SG3/SG2<0.4;
其中,SG2为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的移动距离,SG3为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的移动距离。
优选地,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25<SG5/SG2<0.35;
其中,SG5为所述聚焦透镜群的移动距离。
优选地,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Rb52+Rb61)/(Rb52-Rb61)|>3;
其中,Rb61为第六变倍透镜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b52为第五变倍透镜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优选地,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Db67/LG3>0.25;
其中,Db67为所述第六变倍透镜与第七变倍透镜之间的间距,LG3为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的光学总长。
优选地,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Rb62+Rb71)/(Rb62-Rb71)|>6;
其中,Rb71为第七变倍透镜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b62为第六变倍透镜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优选地,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1<LG4/Db6<0.15;
其中,LG4为所述防抖透镜群的光学总长。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还在于提供一种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由五个透镜群组成,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第二变倍透镜群、聚焦透镜群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固定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四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五固定透镜;第一固定透镜和第二固定透镜胶合,第四固定透镜和第五固定透镜胶合;
第一变倍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四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五变倍透镜;第三变倍透镜、第四变倍透镜和第五变倍透镜组成三胶合透镜;
第二变倍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六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七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八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九变倍透镜;第八变倍透镜和第九变倍透镜胶合;
防抖透镜群为一枚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
聚焦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聚焦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聚焦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聚焦透镜,第一聚焦透镜和第二聚焦透镜胶合;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ft/fw>55;
Db6/fw>0.5;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Db6为所述第六变倍透镜的厚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上述结构及参数的限定,实现了摄像装置的大倍率的效果,同时通过防抖透镜群的设置,实现了防抖摄像装置的光学防抖效果;通过固定透镜群内较多的透镜的设置,实现了光线较好的汇聚,通过第六透镜的设置,实现了对固定透镜群汇聚后的光线像差及慧差的校正,增加了防抖摄像装置的成像质量。
2、通过第一变倍透镜群和第二变倍透镜群的移动距离的限定,在实现防抖摄像装置的小型化的基础上,还能够实现防抖摄像装置较大的变焦范围,增加了防抖摄像装置的适用范围。
3、通过第五变倍透镜及第六变倍透相互靠近的一侧的曲面曲率半径的限定,第五变倍透镜群便于将光线传递给第六变倍透镜群,减小了光线的散失,增加了防抖摄像装置的透过率,也减小了防抖摄像装置的像差及慧差。
4、通过第六变倍透镜及第七变倍透相互靠近的一侧的曲面曲率半径的限定,第六变倍透镜群便于将光线传递给第七变倍透镜群,进一步减小了防抖摄像装置的像差及慧差产生的可能。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防抖摄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防抖摄像装置望远状态的像差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防抖摄像装置中间状态的像差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广角状态的像差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种防抖摄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种防抖摄像装置望远状态的像差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种防抖摄像装置中间状态的像差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广角状态的像差图。
附图标号说明:G1、固定透镜群;G2、第一变倍透镜群;G3、第二变倍透镜群;G4、防抖透镜群;G5、聚焦透镜群;G6、辅助组件;a1、第一固定透镜;a2、第二固定透镜;a3、第三固定透镜;a4、第四固定透镜;a5、第五固定透镜;b1、第一变倍透镜;b2、第二变倍透镜;b3、第三变倍透镜;b4、第四变倍透镜;b5、第五变倍透镜;b6、第六变倍透镜;b7、第七变倍透镜;b8、第八变倍透镜;b9、第九变倍透镜;c1、第一防抖透镜;d1、第一聚焦透镜;d2、第二聚焦透镜;d3、第三聚焦透镜;STO、光阑;CG、保护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图1为一种防抖摄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包括:变焦镜头及图像拾取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图像拾取元件为CCD或CMOS,图像拾取元件能够设置在变焦光学镜头的像侧面IMG上。
所述变焦镜头由五个透镜群组成。
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G2,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G3,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G4,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G5。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G2、第二变倍透镜群G3、聚焦透镜群G5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固定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a1,负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a2,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a3,负光焦度的第四固定透镜a4,正光焦度的第五固定透镜a5;第一固定透镜a1和第二固定透镜a2胶合,第四固定透镜a4和第五固定透镜a5胶合。
第一变倍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b1,负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b2,正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b3,负光焦度的第四变倍透镜b4,正光焦度的第五变倍透镜b5;第三变倍透镜b3、第四变倍透镜b4和第五变倍透镜b5组成三胶合透镜。
第二变倍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六变倍透镜b6,正光焦度的第七变倍透镜b7,负光焦度的第八变倍透镜b8,正光焦度的第九变倍透镜b9;第八变倍透镜b8和第九变倍透镜b9胶合。
防抖透镜群G4为一枚负光焦度的第一防抖透镜c1。
聚焦透镜群G5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聚焦透镜d1,负光焦度的第二聚焦透镜d2,正光焦度的第三聚焦透镜d3,第一聚焦透镜d1和第二聚焦透镜d2胶合。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ft/fw>55;
Db6/fw>0.5;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Db6为所述第六变倍透镜b6的厚度。
通过上述结构及参数的限定,实现了变焦镜头的大倍率的效果,同时通过防抖透镜群G4的设置,实现了防抖摄像装置的光学防抖效果;通过固定透镜群G1内较多的透镜的设置,实现了光线较好的汇聚,通过第六变倍透镜b6的设置,实现了对固定透镜群G1汇聚后的光线像差及慧差的校正,增加了防抖摄像装置的成像质量。
所述第五变倍透镜b5的像面侧曲面向物面侧弯曲。
通过第五变倍透镜b5曲率半径的限定,进一步调节了进入第六变倍透镜b6的光线的方向,继而增加了第六变倍透镜b6对光线的像差及慧差的校正能力,进一步增加了防抖摄像装置的成像质量。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35<SG3/SG2<0.4;
其中,SG2为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G2的移动距离,SG3为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G3的移动距离。
通过第一变倍透镜群G2和第二变倍透镜群G3的移动距离的限定,在实现防抖摄像装置的小型化的基础上,还能够实现防抖摄像装置较大的变焦范围,增加了防抖摄像装置的适用范围。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25<SG5/SG2<0.35;
其中,SG5为所述聚焦透镜群G5的移动距离。
通过聚焦透镜群G5的移动距离的限定,增大了聚焦透镜群G5对防抖摄像装置成像质量的调节,增加了防抖摄像装置成像的可靠性。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Rb52+Rb61)/(Rb52-Rb61)|>3;
其中,Rb61为第六变倍透镜b6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b52为第五变倍透镜b5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五变倍透镜b5及第六变倍透镜b6相互靠近的一侧的曲面曲率半径的限定,第五变倍透镜b5群便于将光线传递给第六变倍透镜b6,减小了光线的散失,增加了防抖摄像装置的透过率,也减小了防抖摄像装置的像差及慧差。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Db67/LG3>0.25;
其中,Db67为所述第六变倍透镜b6与第七变倍透镜b7之间的间距,LG3为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G3的光学总长。
通过第六变倍透镜b6与第七变倍透镜b7之间的间距的限定,便于第七变倍透镜b7接受光线,且接收到的光线像差及慧差减小,增加了防抖摄像装置成像的可靠性。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Rb62+Rb71)/(Rb62-Rb71)|>6;
其中,Rb71为第七变倍透镜b7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b62为第六变倍透镜b6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通过第六变倍透镜b6及第七变倍透镜b7相互靠近的一侧的曲面曲率半径的限定,第六变倍透镜b6群便于将光线传递给第七变倍透镜b7,进一步减小了防抖摄像装置的像差及慧差产生的可能。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1<LG4/Db6<0.15;
其中,LG4为所述防抖透镜群G4的光学总长。
通过防抖透镜群G4适当大小的最大外径的限定,便于防抖透镜群G4在变焦镜头内沿垂直于主光轴的方向移动,也能够便于防抖透镜群G4对光路像差及慧差的校正,增加了防抖摄像装置的成像质量。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4所示,图1为一种防抖摄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防抖摄像装置望远状态的各像差图,图3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防抖摄像装置中间状态的各像差图,图4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广角状态的各像差图;其中,图2至图4中的左侧的附图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防抖摄像装置的球差图,图2至图4中的中间的附图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防抖摄像装置的场曲图,图2至图4中的右侧的附图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防抖摄像装置的畸变图。
如图1所示,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包括:变焦镜头及图像拾取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图像拾取元件为CCD或CMOS,图像拾取元件能够设置在变焦光学镜头的像侧面IMG上。
所述变焦镜头由五个透镜群组成。
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G2,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G3,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G4,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G5和辅助组件G6。
固定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a1,负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a2,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a3,负光焦度的第四固定透镜a4,正光焦度的第五固定透镜a5;第一固定透镜a1和第二固定透镜a2胶合,第四固定透镜a4和第五固定透镜a5胶合。
第一变倍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b1,负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b2,正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b3,负光焦度的第四变倍透镜b4,正光焦度的第五变倍透镜b5;第三变倍透镜b3、第四变倍透镜b4和第五变倍透镜b5组成三胶合透镜。
第二变倍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六变倍透镜b6,正光焦度的第七变倍透镜b7,负光焦度的第八变倍透镜b8,正光焦度的第九变倍透镜b9;第八变倍透镜b8和第九变倍透镜b9胶合。
防抖透镜群G4为一枚负光焦度的第一防抖透镜c1。
聚焦透镜群G5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聚焦透镜d1,负光焦度的第二聚焦透镜d2,正光焦度的第三聚焦透镜d3,第一聚焦透镜d1和第二聚焦透镜d2胶合。
辅助组件G6为一枚保护玻璃CG。
将本实施例的防抖摄像装置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中,将表1中的可变参数示于表2,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3中。
在面编号栏中示出了将物侧的面设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了编号时的面编号;在表面类型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表面类型;在曲率半径栏示出了某一透镜在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为正时表明表面向物侧方向弯曲,曲率半径为负时表明表面向像侧方向弯曲;在中心厚度栏中示出了各面与在其像侧相邻的面的光轴上的面间隔;在折射率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折射率;在阿贝数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阿贝数。
在表2中,WIDE栏表示防抖摄像装置处于广角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TELE栏表示防抖摄像装置处于望远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
在表3中,K为圆锥系数,e为科学计数号,例如e-005表示10-5
【表1】
Figure 351624DEST_PATH_IMAGE001
【表2】
Figure 140589DEST_PATH_IMAGE002
【表3】
Figure 960646DEST_PATH_IMAGE003
本实施例中,fw=12.5mm,ft=750mm,ft/fw=60,TTL=340mm,fno=2.26~7.27;
ft为所述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fno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圈数,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Db6=9.41mm,Db6/fw=0.753;
Db67=8.42mm,LG3=31.78mm;Db67/LG3=0.265;
其中,Db6为所述第六变倍透镜b6的厚度,Db67为所述第六变倍透镜b6与第七变倍透镜b7之间的间距,LG3为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G3的光学总长。
LG4=1.25mm,LG4/Db6=0.133;
其中,LG4为所述防抖透镜群G4的光学总长。
SG3=38.22mm,SG2=98.36mm;SG3/SG2=0.389;
SG5=32mm;SG5/SG2=0.325;
其中,SG2为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G2的移动距离,SG3为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G3的移动距离,SG5为所述聚焦透镜群G5的移动距离。
Rb52=89.18mm,Rb61=45.87mm;|(Rb52+Rb61)/(Rb52-Rb61)|=3.12;
其中,Rb61为第六变倍透镜b6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b52为第五变倍透镜b5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Rb62=224.04mm,Rb71=237.30mm,|(Rb62+Rb71)/(Rb62-Rb71)|=34.79;
其中,Rb71为第七变倍透镜b7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b62为第六变倍透镜b6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如图2至图4所示,无论是望远状态还是广角状态,从左侧图示可知,RGB三色的收敛性较好,且与坐标轴之间的间距较小,所描述的防抖摄像装置球差较好;从中部图示可知,场曲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从右侧的图示可知,畸变的数值较小,满足了超高像质的要求。
实施例3
如图5至图8所示,图5为另一种防抖摄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另一种防抖摄像装置望远状态的各像差图,图7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另一种防抖摄像装置中间状态的各像差图,图8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另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广角状态的各像差图;其中,图6至图8中的左侧的附图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另一种防抖摄像装置的球差图,图6至图8中的中间的附图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另一种防抖摄像装置的场曲图,图6至图8中的右侧的附图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另一种防抖摄像装置的畸变图。
如图5所示,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包括:变焦镜头及图像拾取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图像拾取元件为CCD或CMOS,图像拾取元件能够设置在变焦光学镜头的像侧面IMG上。
所述变焦镜头由五个透镜群组成。
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G2,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G3,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G4,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G5和辅助组件G6。
固定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a1,负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a2,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a3,负光焦度的第四固定透镜a4,正光焦度的第五固定透镜a5;第一固定透镜a1和第二固定透镜a2胶合,第四固定透镜a4和第五固定透镜a5胶合。
第一变倍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b1,负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b2,正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b3,负光焦度的第四变倍透镜b4,正光焦度的第五变倍透镜b5;第三变倍透镜b3、第四变倍透镜b4和第五变倍透镜b5组成三胶合透镜。
第二变倍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六变倍透镜b6,正光焦度的第七变倍透镜b7,负光焦度的第八变倍透镜b8,正光焦度的第九变倍透镜b9;第八变倍透镜b8和第九变倍透镜b9胶合。
防抖透镜群G4为一枚负光焦度的第一防抖透镜c1。
聚焦透镜群G5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聚焦透镜d1,负光焦度的第二聚焦透镜d2,正光焦度的第三聚焦透镜d3,第一聚焦透镜d1和第二聚焦透镜d2胶合。
辅助组件G6为一枚保护玻璃CG。
将本实施例的防抖摄像装置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4中,将表4中的可变参数示于表5,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6中。
在面编号栏中示出了将物侧的面设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了编号时的面编号;在表面类型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表面类型;在曲率半径栏示出了某一透镜在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为正时表明表面向物侧方向弯曲,曲率半径为负时表明表面向像侧方向弯曲;在中心厚度栏中示出了各面与在其像侧相邻的面的光轴上的面间隔;在折射率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折射率;在阿贝数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阿贝数。
在表5中,WIDE栏表示防抖摄像装置处于广角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TELE栏表示防抖摄像装置处于望远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
在表6中,K为圆锥系数,e为科学计数号,例如e-005表示10-5
【表4】
Figure 467851DEST_PATH_IMAGE004
【表5】
Figure 8554DEST_PATH_IMAGE005
【表6】
Figure 917604DEST_PATH_IMAGE006
本实施例中,fw=12.5mm,ft=750mm,ft/fw=60,TTL=348.49mm,fno=2.39~7.27;
ft为所述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fno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圈数,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Db6=6.48mm;Db6/LG3=0.518;
Db67=12.46mm,LG3=31.45mm,Db67/LG3=0.403;
其中,Db6为所述第六变倍透镜b6的厚度,Db67为所述第六变倍透镜b6与第七变倍透镜b7之间的间距,LG3为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G3的光学总长。
LG4=0.7mm,LG4/Db6=0.108;
其中,LG4为所述防抖透镜群G4的光学总长。
SG3=36.96mm,SG2=98.27mm;SG3/SG2=0.376;
SG5=28.51mm;SG5/SG2=0.29;
其中,SG2为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G2的移动距离,SG3为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G3的移动距离,SG5为所述聚焦透镜群G5的移动距离。
Rb52=56.85mm,Rb61=45.29mm;|(Rb52+Rb61)/(Rb52-Rb61)|=8.84;
其中,Rb61为第六变倍透镜b6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b52为第五变倍透镜b5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Rb62=199.65mm,Rb71=150.02mm,|(Rb62+Rb71)/(Rb62-Rb71)|=7.05;
其中,Rb71为第七变倍透镜b7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b62为第六变倍透镜b6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如图6至图8所示,无论是望远状态还是广角状态,从左侧图示可知,RGB三色的收敛性较好,且与坐标轴之间的间距较小,所描述的防抖摄像装置球差较好;从中部图示可知,场曲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从右侧的图示可知,畸变的数值较小,满足了超高像质的要求。
实施例4
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由五个透镜群组成。
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G2,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G3,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G4,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G5。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G2、第二变倍透镜群G3、聚焦透镜群G5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固定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a1,负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a2,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a3,负光焦度的第四固定透镜a4,正光焦度的第五固定透镜a5;第一固定透镜a1和第二固定透镜a2胶合,第四固定透镜a4和第五固定透镜a5胶合。
第一变倍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b1,负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b2,正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b3,负光焦度的第四变倍透镜b4,正光焦度的第五变倍透镜b5;第三变倍透镜b3、第四变倍透镜b4和第五变倍透镜b5组成三胶合透镜。
第二变倍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六变倍透镜b6,正光焦度的第七变倍透镜b7,负光焦度的第八变倍透镜b8,正光焦度的第九变倍透镜b9;第八变倍透镜b8和第九变倍透镜b9胶合。
防抖透镜群G4为一枚负光焦度的第一防抖透镜c1。
聚焦透镜群G5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聚焦透镜d1,负光焦度的第二聚焦透镜d2,正光焦度的第三聚焦透镜d3,第一聚焦透镜d1和第二聚焦透镜d2胶合。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ft/fw>55;
Db6/fw>0.5;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Db6为所述第六变倍透镜b6的厚度。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变焦镜头;
及图像拾取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
所述变焦镜头由五个透镜群组成;
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第二变倍透镜群、聚焦透镜群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固定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四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五固定透镜;第一固定透镜和第二固定透镜胶合,第四固定透镜和第五固定透镜胶合;
第一变倍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四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五变倍透镜;第三变倍透镜、第四变倍透镜和第五变倍透镜组成三胶合透镜;
第二变倍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六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七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八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九变倍透镜;第八变倍透镜和第九变倍透镜胶合;
防抖透镜群为一枚负光焦度的第一防抖透镜;
聚焦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聚焦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聚焦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聚焦透镜,第一聚焦透镜和第二聚焦透镜胶合;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ft/fw>55;
Db6/fw>0.5;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Db6为所述第六变倍透镜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变倍透镜的像面侧曲面向物面侧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35<SG3/SG2<0.4;
其中,SG2为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的移动距离,SG3为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的移动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25<SG5/SG2<0.35;
其中,SG5为所述聚焦透镜群的移动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Rb52+Rb61)/(Rb52-Rb61)|>3;
其中,Rb61为第六变倍透镜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b52为第五变倍透镜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Db67/LG3>0.25;
其中,Db67为所述第六变倍透镜与第七变倍透镜之间的间距,LG3为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的光学总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Rb62+Rb71)/(Rb62-Rb71)|>6;
其中,Rb71为第七变倍透镜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b62为第六变倍透镜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1<LG4/Db6<0.15;
其中,LG4为所述防抖透镜群的光学总长。
9.一种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由五个透镜群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第二变倍透镜群、聚焦透镜群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固定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四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五固定透镜;第一固定透镜和第二固定透镜胶合,第四固定透镜和第五固定透镜胶合;
第一变倍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四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五变倍透镜;第三变倍透镜、第四变倍透镜和第五变倍透镜组成三胶合透镜;
第二变倍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六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七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八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九变倍透镜;第八变倍透镜和第九变倍透镜胶合;
防抖透镜群为一枚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
聚焦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聚焦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聚焦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聚焦透镜,第一聚焦透镜和第二聚焦透镜胶合;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ft/fw>55;
Db6/fw>0.5;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Db6为所述第六变倍透镜的厚度。
CN202210119671.4A 2022-02-09 2022-02-09 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Active CN1141531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9671.4A CN114153105B (zh) 2022-02-09 2022-02-09 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9671.4A CN114153105B (zh) 2022-02-09 2022-02-09 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53105A CN114153105A (zh) 2022-03-08
CN114153105B true CN114153105B (zh) 2022-04-22

Family

ID=80450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19671.4A Active CN114153105B (zh) 2022-02-09 2022-02-09 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53105B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21933A (ja) * 1998-10-13 2000-04-28 Nikon Corp 投影光学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露光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01228397A (ja) * 2000-02-14 2001-08-2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
US6285502B1 (en) * 1996-02-23 2001-09-04 Minolta Co., Ltd. Zoom lens system having an image blur compensation function
JP2007279351A (ja) * 2006-04-06 2007-10-25 Fujinon Corp 変倍光学系
JP2010271362A (ja) * 2009-05-19 2010-12-02 Nikon Corp 変倍光学系、この変倍光学系を有する光学機器、及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2011252962A (ja) * 2010-05-31 2011-12-15 Olympus Imaging Corp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12063403A (ja) * 2010-09-14 2012-03-29 Sigma Corp 防振機能を有する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マクロレンズ
CN104094156A (zh) * 2012-02-06 2014-10-0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广角镜头和摄像装置
CN205027963U (zh) * 2015-09-23 2016-02-10 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化高清透雾变焦摄像镜头
CN105785558A (zh) * 2014-12-22 2016-07-20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CN105929525A (zh) * 2015-02-27 2016-09-07 株式会社腾龙 光学系统及摄像装置
CN107272169A (zh) * 2016-04-06 2017-10-2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变焦光学系统和具备该变焦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CN109844603A (zh) * 2016-10-18 2019-06-04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9946824A (zh) * 2017-12-20 2019-06-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0095855A (zh) * 2018-01-29 2019-08-0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变倍光学系统和具有该变倍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6870B2 (ja) * 2014-04-25 2017-06-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5502B1 (en) * 1996-02-23 2001-09-04 Minolta Co., Ltd. Zoom lens system having an image blur compensation function
JP2000121933A (ja) * 1998-10-13 2000-04-28 Nikon Corp 投影光学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露光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01228397A (ja) * 2000-02-14 2001-08-2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7279351A (ja) * 2006-04-06 2007-10-25 Fujinon Corp 変倍光学系
JP2010271362A (ja) * 2009-05-19 2010-12-02 Nikon Corp 変倍光学系、この変倍光学系を有する光学機器、及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2011252962A (ja) * 2010-05-31 2011-12-15 Olympus Imaging Corp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12063403A (ja) * 2010-09-14 2012-03-29 Sigma Corp 防振機能を有する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マクロレンズ
CN104094156A (zh) * 2012-02-06 2014-10-0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广角镜头和摄像装置
CN105785558A (zh) * 2014-12-22 2016-07-20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CN105929525A (zh) * 2015-02-27 2016-09-07 株式会社腾龙 光学系统及摄像装置
CN205027963U (zh) * 2015-09-23 2016-02-10 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化高清透雾变焦摄像镜头
CN107272169A (zh) * 2016-04-06 2017-10-2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变焦光学系统和具备该变焦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CN109844603A (zh) * 2016-10-18 2019-06-04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9946824A (zh) * 2017-12-20 2019-06-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0095855A (zh) * 2018-01-29 2019-08-0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变倍光学系统和具有该变倍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紧凑型变焦镜头的设计";温同强;《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0930;第8卷(第17期);第4979页至第4981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53105A (zh) 2022-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1545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JP4591780B2 (ja)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TW201905531A (zh) 影像擷取鏡片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5939912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05215165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4507064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N107290844B (zh) 变焦透镜和使用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JP449646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4917922B2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2014016466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US8089702B2 (en)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4007258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N114624857A (zh) 影像撷取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JP2019061184A (ja) ズームレンズ
CN114153105B (zh) 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CN111650734B (zh) 一种大广角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CN114815192A (zh)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JP4913634B2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CN111190271B (zh)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14153104B (zh) 一种大倍率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CN114153106B (zh) 一种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JP7405603B2 (ja) 変倍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WO2023010239A1 (en) Zoom lens optical system
CN115755357A (zh)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JP2023182958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撮像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