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53106B - 一种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53106B
CN114153106B CN202210119677.1A CN202210119677A CN114153106B CN 114153106 B CN114153106 B CN 114153106B CN 202210119677 A CN202210119677 A CN 202210119677A CN 114153106 B CN114153106 B CN 1141531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power
lens group
variable power
focal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196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53106A (zh
Inventor
张平华
张云涛
梁晓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Zhongrun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Zhongrun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Zhongrun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xing Zhongrun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1967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5310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153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531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531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531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n additional fixed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 G02B15/17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n additional fixed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arranged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摄像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包括:变焦镜头;及图像拾取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所述变焦镜头由六个透镜群组成;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光阑,负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群,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实现了小体积大倍率的摄像装置的实现,同时通过防抖透镜群的设置,防抖透镜群能够设置于后群的位置,在实现聚焦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纵向防抖的效果,增加了摄像装置的适用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背景技术
摄像装置种类繁多,其工作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把光学图像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以便于存储或者传输。当我们拍摄一个物体时,此物体上反射的光被摄像装置镜头收集,使其聚焦在摄像器件的受光面上,再通过摄像器件把光转变为电能,即得到了“视频信号”。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用户对摄像装置的成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摄像装置上应用防抖技术成为了必然趋势。防抖技术可分为三大类型:光学防抖、电子防抖和感光器(CCD)防抖。
目前,对于大倍率的摄像装置,通常体积较大,同时由于防抖技术的添加,无论是摄像装置的轴线半径,还是摄像装置的总长均较大,造成了摄像装置体积进一步增大,造成了摄像装置的使用不便,也减小了摄像装置的适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实现了小体积大倍率的摄像装置的实现,同时通过防抖透镜群的设置,防抖透镜群能够设置于后群的位置,在实现聚焦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纵向防抖的效果,增加了摄像装置的适用范围。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摄像装置,
包括:
变焦镜头;
及图像拾取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
所述变焦镜头由六个透镜群组成;
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光阑,负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群,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
所述固定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四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五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六固定透镜;第一固定透镜和第二固定透镜胶合,第四固定透镜和第五固定透镜胶合;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四变倍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五变倍透镜;第三变倍透镜、第四变倍透镜和第五变倍透镜组成三胶合透镜;
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六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七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八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九变倍透镜;第八变倍透镜和第九变倍透镜胶合;
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为负光焦度的第十变倍透镜;
所述防抖透镜群由负光焦度的第一防抖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二防抖透镜胶合而成;
所述聚焦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聚焦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二聚焦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聚焦透镜;第一聚焦透镜和第二聚焦透镜胶合;
第一变倍透镜群、第二变倍透镜群、第三变倍透镜群及聚焦透镜群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35<ft/fw<65;
TTL<350mm;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优选地,所述聚焦透镜群至少包含一枚非球面透镜。
优选地,所述光阑设置于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的物面侧,并跟随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防抖透镜群的外径小于第二变倍透镜群的外径及聚焦透镜群的外径。
优选地,所述固定透镜群满足以下条件式:
Da45/DG1>0.4;
其中,Da45为所述第四固定透镜与第五固定透镜胶合之后的总厚度,DG1为固定透镜群的光学总长。
优选地,所述固定透镜群满足以下条件式:
|fa12/ft|>2;
其中,fa12为所述第一固定透镜及所述第二固定透镜胶合之后的总焦距。
优选地,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满足以下条件式:
|fb345/ft|>3;
其中,fb345为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第四变倍透镜及所述第五变倍透镜胶合之后的总焦距。
优选地,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的移动方向相反;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85<SG2/SG3<1.15;
其中,SG2为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的移动距离,SG3为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的移动距离。
优选地,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SG4/SG6<1.2;
其中,SG4为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的移动距离,SG6为所述聚焦透镜群的移动距离。
优选地,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φG5max/φG1max<0.2;
其中,φG5max为防抖透镜群的最大外径,φG1max为所述固定透镜群的最大外径。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还在于提供一种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由六个透镜群组成,
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光阑,负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群,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
所述固定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四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五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六固定透镜;第一固定透镜和第二固定透镜胶合,第四固定透镜和第五固定透镜胶合;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四变倍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五变倍透镜;第三变倍透镜、第四变倍透镜和第五变倍透镜组成三胶合透镜;
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六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七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八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九变倍透镜;第八变倍透镜和第九变倍透镜胶合;
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为负光焦度的第十变倍透镜;
所述防抖透镜群由负光焦度的第一防抖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二防抖透镜胶合而成;
所述聚焦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聚焦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二聚焦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聚焦透镜;第一聚焦透镜和第二聚焦透镜胶合;
第一变倍透镜群、第二变倍透镜群、第三变倍透镜群及聚焦透镜群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35<ft/fw<65;
TTL<350mm;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上述参数的限定,实现了小体积大倍率的摄像装置的实现,同时通过防抖透镜群的设置,防抖透镜群能够设置于后群的位置,在实现聚焦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纵向防抖的效果,增加了摄像装置的适用范围。
2、通过非球面透镜的设置,降低了成像的像差与慧差,增加了摄像装置的成像质量;同时将非球面透镜设置于聚焦透镜群,降低了非球面透镜的数量,降低了摄像装置的成本。
3、通过将光阑设置在第三变倍透镜群上,进一步减小了光圈数的变化,减小了成像上产生光斑及暗角的可能,增加了摄像装置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增加了摄像装置成像的可靠性。
4、通过适当增大第四固定透镜与第五固定透镜胶合之后的总厚度,减少了固定透镜群内所需的胶合透镜数量,降低了摄像装置的成本,实现了固定透镜群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摄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摄像装置望远状态的像差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摄像装置中间状态的像差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摄像装置广角状态的像差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种摄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种摄像装置望远状态的像差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种摄像装置中间状态的像差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种摄像装置广角状态的像差图;
图9是本发明又一种摄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又一种摄像装置望远状态的像差图;
图11是本发明又一种摄像装置中间状态的像差图;
图12是本发明又一种摄像装置广角状态的像差图。
附图标号说明:G1、固定透镜群;G2、第一变倍透镜群;G3、第二变倍透镜群;G4、第三变倍透镜群;G5、防抖透镜群;G6、聚焦透镜群;G7、辅助组件;a1、第一固定透镜;a2、第二固定透镜;a3、第三固定透镜;a4、第四固定透镜;a5、第五固定透镜;a6、第六固定透镜;b1、第一变倍透镜;b2、第二变倍透镜;b3、第三变倍透镜;b4、第四变倍透镜;b5、第五变倍透镜;b6、第六变倍透镜;b7、第七变倍透镜;b8、第八变倍透镜;b9、第九变倍透镜;b10、第十变倍透镜;c1、第一防抖透镜;c2、第二防抖透镜;d1、第一聚焦透镜;d2、第二聚焦透镜;d3、第三聚焦透镜;STO、光阑;CG、保护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图1为一种摄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摄像装置,包括:变焦镜头及图像拾取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图像拾取元件为CCD或CMOS,图像拾取元件能够设置在变焦光学镜头的像侧面IMG上。
所述变焦镜头由六个透镜群组成。
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G2,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G3,光阑STO,负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群G4,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G5,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G6。
所述固定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a1,负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a2,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a3,负光焦度的第四固定透镜a4,正光焦度的第五固定透镜a5,正光焦度的第六固定透镜a6;第一固定透镜a1和第二固定透镜a2胶合,第四固定透镜a4和第五固定透镜a5胶合。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b1,负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b2,正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b3,负光焦度的第四变倍透镜b4和正光焦度的第五变倍透镜b5;第三变倍透镜b3、第四变倍透镜b4和第五变倍透镜b5组成三胶合透镜。
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六变倍透镜b6,正光焦度的第七变倍透镜b7,负光焦度的第八变倍透镜b8,正光焦度的第九变倍透镜b9;第八变倍透镜b8和第九变倍透镜b9胶合。
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G4为负光焦度的第十变倍透镜b10。
所述防抖透镜群G5由负光焦度的第一防抖透镜c1和正光焦度的第二防抖透镜c2胶合而成。
所述聚焦透镜群G6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聚焦透镜d1,正光焦度的第二聚焦透镜d2,正光焦度的第三聚焦透镜d3;第一聚焦透镜d1和第二聚焦透镜d2胶合。
第一变倍透镜群G2、第二变倍透镜群G3、第三变倍透镜群G4及聚焦透镜群G6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ft/fw>50;
TTL<350mm;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参数的限定,实现了小体积大倍率的摄像装置的实现,同时通过防抖透镜群G5的设置,防抖透镜群G5能够设置于后群的位置,在实现聚焦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纵向防抖的效果,增加了摄像装置的适用范围。
所述聚焦透镜群G6至少包含一枚非球面透镜。
本实施例中,通过非球面透镜的设置,降低了成像的像差与慧差,增加了摄像装置的成像质量;同时将非球面透镜设置于聚焦透镜群G6,降低了非球面透镜的数量,降低了摄像装置的成本。
所述光阑STO设置于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G4的物面侧,并跟随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G4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通过将光阑STO设置在第三变倍透镜群G4上,进一步减小了光圈数的变化,减小了成像上产生光斑及暗角的可能,增加了摄像装置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增加了摄像装置成像的可靠性。
所述防抖透镜群G5的外径小于第二变倍透镜群G3的外径及聚焦透镜群G6的外径。
本实施例中,通过减小防抖透镜群G5的外径,便于防抖透镜群G5在镜头内沿垂直于主光轴的方向移动。
所述固定透镜群G1满足以下条件式:
Da45/DG1>0.4;
其中,Da45为所述第四固定透镜a4与第五固定透镜a5胶合之后的总厚度,DG1为固定透镜群G1的光学总长。
通过适当增大第四固定透镜a4与第五固定透镜a5胶合之后的总厚度,减少了固定透镜群G1内所需的胶合透镜数量,降低了摄像装置的成本,实现了固定透镜群G1的小型化。
所述固定透镜群G1满足以下条件式:
|fa12/ft|>2;
其中,fa12为所述第一固定透镜a1及所述第二固定透镜a2胶合之后的总焦距。
通过第一固定透镜a1及第二固定透镜a2胶合之后的总焦距的限定,减小了光路通过第一固定透镜a1及第二固定透镜a2之后像差及慧差产生的可能,实现了光路各个角度光线的汇聚,增加了摄像装置对光线的汇聚能力。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G2满足以下条件式:
|fb345/ft|>3;
其中,fb345为所述第三变倍透镜b3、第四变倍透镜b4及所述第五变倍透镜b5胶合之后的总焦距。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三变倍透镜b3、第四变倍透镜b4及所述第五变倍透镜b5的胶合,减小了第一变倍透镜群G2在移动过程中,防抖变焦透镜产生较大的慧差与像差的可能,也减小了光路不能汇聚在像面上的可能,增加了摄像装置的可靠性与成像质量。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G2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G3的移动方向相反;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85<SG2/SG3<1.15;
其中,SG2为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G2的移动距离,SG3为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G3的移动距离。
通过反向移动的第一变倍透镜群G2与第二变倍透镜群G3的设置,极大地减小了摄像装置内移动群组的光学总长,实现了摄像装置的小型化。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SG4/SG6<1.2;
其中,SG4为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G4的移动距离,SG6为所述聚焦透镜群G6的移动距离。
通过减小第三变倍透镜群G4的移动距离,在实现摄像装置小型化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升摄像装置的解像力,减小了摄像装置的像差与慧差,实现了摄像装置的4K的分辨率。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φG5max/φG1max<0.2;
其中,φG5max为防抖透镜群G5的最大外径,φG1max为所述固定透镜群G1的最大外径。
本实施例中,通过防抖透镜群G5适当大小的最大外径的限定,便于防抖透镜群G5在镜头内沿垂直于主光轴的方向移动,也能够便于防抖透镜群G5对光路像差及慧差的校正,增加了摄像装置的成像质量。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4所示,图1为一种摄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摄像装置望远状态的各像差图,图3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摄像装置中间状态的各像差图,图4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摄像装置广角状态的各像差图;其中,图2至图4中的左侧的附图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摄像装置的球差图,图2至图4中的中间的附图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摄像装置的场曲图,图2至图4中的右侧的附图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摄像装置的畸变图。
如图1所示,一种摄像装置,包括:变焦镜头及图像拾取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图像拾取元件为CCD或CMOS,图像拾取元件能够设置在变焦光学镜头的像侧面IMG上。
所述变焦镜头由六个透镜群组成。
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G2,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G3,光阑STO,负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群G4,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G5,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G6和辅助组件G7。
所述固定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a1,负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a2,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a3,负光焦度的第四固定透镜a4,正光焦度的第五固定透镜a5,正光焦度的第六固定透镜a6;第一固定透镜a1和第二固定透镜a2胶合,第四固定透镜a4和第五固定透镜a5胶合。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b1,负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b2,正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b3,负光焦度的第四变倍透镜b4和正光焦度的第五变倍透镜b5;第三变倍透镜b3、第四变倍透镜b4和第五变倍透镜b5组成三胶合透镜。
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六变倍透镜b6,正光焦度的第七变倍透镜b7,负光焦度的第八变倍透镜b8,正光焦度的第九变倍透镜b9;第八变倍透镜b8和第九变倍透镜b9胶合。
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G4为负光焦度的第十变倍透镜b10。
所述防抖透镜群G5由负光焦度的第一防抖透镜c1和正光焦度的第二防抖透镜c2胶合而成。
所述聚焦透镜群G6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聚焦透镜d1,正光焦度的第二聚焦透镜d2,正光焦度的第三聚焦透镜d3;第一聚焦透镜d1和第二聚焦透镜d2胶合。
辅助组件G7为一枚保护玻璃CG。
将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中,将表1中的可变参数示于表2,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3中。
在面编号栏中示出了将物侧的面设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了编号时的面编号;在表面类型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表面类型;在曲率半径栏示出了某一透镜在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为正时表明表面向物侧方向弯曲,曲率半径为负时表明表面向像侧方向弯曲;在中心厚度栏中示出了各面与在其像侧相邻的面的光轴上的面间隔;在折射率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折射率;在阿贝数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阿贝数。
在表2中,WIDE栏表示摄像装置处于广角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TELE栏表示摄像装置处于望远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
在表3中,K为圆锥系数,e为科学计数号,例如e-005表示10-5
【表1】
Figure 23398DEST_PATH_IMAGE001
【表2】
Figure 751183DEST_PATH_IMAGE002
【表3】
Figure 505512DEST_PATH_IMAGE003
本实施例中,fw=12.5mm,ft=750mm,ft/fw=60,FNO=2.44-8.47,TTL=300mm;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FNO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圈数,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Da45=24.791mm,DG1=53.668mm;
Da45/DG1=0.462;
其中,Da45为所述第四固定透镜a4与第五固定透镜a5胶合之后的总厚度,DG1为固定透镜群G1的光学总长。
fa12= 5169.61mm,fa12/ft=6.89;
其中,fa12为所述第一固定透镜a1及所述第二固定透镜a2胶合之后的总焦距。
fb345= 2299.97mm,fb345/ft=3.07;
其中,fb345为所述第三变倍透镜b3、第四变倍透镜b4及所述第五变倍透镜b5胶合之后的总焦距。
SG2=56.84mm,SG3=56mm;SG2/SG3=1.02;
其中,SG2为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G2的移动距离,SG3为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G3的移动距离。
SG4=26.11mm,SG6=25.45mm;SG4/SG6=1.03;
其中,SG4为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G4的移动距离,SG6为所述聚焦透镜群G6的移动距离。
φG5max=15.16mm,φG1max=92.3mm;
φG5max/φG1max=0.164;
其中,φG5max为防抖透镜群G5的最大外径,φG1max为所述固定透镜群G1的最大外径。
如图2至图4所示,无论是望远状态还是广角状态,从左侧图示可知,RGB三色的收敛性较好,且与坐标轴之间的间距较小,所描述的摄像装置球差较好;从中部图示可知,场曲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从右侧的图示可知,畸变的数值较小,满足了超高像质的要求。
实施例3
如图5至图8所示,图5为另一种摄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另一种摄像装置望远状态的各像差图,图7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另一种摄像装置中间状态的各像差图,图8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另一种摄像装置广角状态的各像差图;其中,图6至图8中的左侧的附图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另一种摄像装置的球差图,图6至图8中的中间的附图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另一种摄像装置的场曲图,图6至图8中的右侧的附图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另一种摄像装置的畸变图。
如图5所示,一种摄像装置,包括:变焦镜头及图像拾取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图像拾取元件为CCD或CMOS,图像拾取元件能够设置在变焦光学镜头的像侧面IMG上。
所述变焦镜头由六个透镜群组成。
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G2,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G3,光阑STO,负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群G4,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G5,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G6和辅助组件G7。
所述固定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a1,负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a2,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a3,负光焦度的第四固定透镜a4,正光焦度的第五固定透镜a5,正光焦度的第六固定透镜a6;第一固定透镜a1和第二固定透镜a2胶合,第四固定透镜a4和第五固定透镜a5胶合。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b1,负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b2,正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b3,负光焦度的第四变倍透镜b4和正光焦度的第五变倍透镜b5;
第三变倍透镜b3、第四变倍透镜b4和第五变倍透镜b5组成三胶合透镜。
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六变倍透镜b6,正光焦度的第七变倍透镜b7,负光焦度的第八变倍透镜b8,正光焦度的第九变倍透镜b9;
第八变倍透镜b8和第九变倍透镜b9胶合。
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G4为负光焦度的第十变倍透镜b10。
所述防抖透镜群G5由负光焦度的第一防抖透镜c1和正光焦度的第二防抖透镜c2胶合而成。
所述聚焦透镜群G6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聚焦透镜d1,正光焦度的第二聚焦透镜d2,正光焦度的第三聚焦透镜d3;第一聚焦透镜d1和第二聚焦透镜d2胶合。
辅助组件G7为一枚保护玻璃CG。
将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4中,将表4中的可变参数示于表5,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6中。
在面编号栏中示出了将物侧的面设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了编号时的面编号;在表面类型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表面类型;在曲率半径栏示出了某一透镜在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为正时表明表面向物侧方向弯曲,曲率半径为负时表明表面向像侧方向弯曲;在中心厚度栏中示出了各面与在其像侧相邻的面的光轴上的面间隔;在折射率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折射率;在阿贝数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阿贝数。
在表5中,WIDE栏表示摄像装置处于广角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TELE栏表示摄像装置处于望远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
在表6中,K为圆锥系数,e为科学计数号,例如e-005表示10-5
【表4】
Figure 773682DEST_PATH_IMAGE004
【表5】
Figure 969171DEST_PATH_IMAGE005
【表6】
Figure 133437DEST_PATH_IMAGE006
本实施例中,fw=15mm,ft=750mm,ft/fw=50,FNO=2.43-8.48,TTL=298.72mm;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FNO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圈数,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Da45=24.811mm,DG1=57.294mm;
Da45/DG1=0.433;
其中,Da45为所述第四固定透镜a4与第五固定透镜a5胶合之后的总厚度,DG1为固定透镜群G1的光学总长。
fa12= 1508.69mm,fa12/ft=2.01;
其中,fa12为所述第一固定透镜a1及所述第二固定透镜a2胶合之后的总焦距。
fb345=-2272.5mm,fb345/ft=-3.03;
其中,fb345为所述第三变倍透镜b3、第四变倍透镜b4及所述第五变倍透镜b5胶合之后的总焦距。
SG2=48.47mm,SG3=45.04mm;SG2/SG3=1.08;
其中,SG2为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G2的移动距离,SG3为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G3的移动距离。
SG4=14.5mm,SG6=24.97mm;SG4/SG6=0.58;
其中,SG4为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G4的移动距离,SG6为所述聚焦透镜群G6的移动距离。
φG5max=13.44mm,φG1max=94.64mm;
φG5max/φG1max=0.142;
其中,φG5max为防抖透镜群G5的最大外径,φG1max为所述固定透镜群G1的最大外径。
如图6至图8所示,无论是望远状态还是广角状态,从左侧图示可知,RGB三色的收敛性较好,且与坐标轴之间的间距较小,所描述的摄像装置球差较好;从中部图示可知,场曲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从右侧的图示可知,畸变的数值较小,满足了超高像质的要求。
实施例4
如图9至图12所示,图9为一种摄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摄像装置望远状态的各像差图,图11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摄像装置中间状态的各像差图,图12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摄像装置广角状态的各像差图;其中,图10至图12中的左侧的附图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摄像装置的球差图,图10至图12中的中间的附图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摄像装置的场曲图,图10至图12中的右侧的附图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摄像装置的畸变图。
如图9所示,一种摄像装置,包括:变焦镜头及图像拾取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图像拾取元件为CCD或CMOS,图像拾取元件能够设置在变焦光学镜头的像侧面IMG上。
所述变焦镜头由六个透镜群组成。
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G2,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G3,光阑STO,负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群G4,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G5,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G6和辅助组件G7;
所述固定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a1,负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a2,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a3,负光焦度的第四固定透镜a4,正光焦度的第五固定透镜a5,正光焦度的第六固定透镜a6。
第一固定透镜a1和第二固定透镜a2胶合,第四固定透镜a4和第五固定透镜a5胶合。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b1,负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b2,正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b3,负光焦度的第四变倍透镜b4和正光焦度的第五变倍透镜b5;第三变倍透镜b3、第四变倍透镜b4和第五变倍透镜b5组成三胶合透镜。
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六变倍透镜b6,正光焦度的第七变倍透镜b7,负光焦度的第八变倍透镜b8,正光焦度的第九变倍透镜b9;第八变倍透镜b8和第九变倍透镜b9胶合。
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G4为负光焦度的第十变倍透镜b10。
所述防抖透镜群G5由负光焦度的第一防抖透镜c1和正光焦度的第二防抖透镜c2胶合而成。
所述聚焦透镜群G6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聚焦透镜d1,正光焦度的第二聚焦透镜d2,正光焦度的第三聚焦透镜d3;第一聚焦透镜d1和第二聚焦透镜d2胶合。
辅助组件G7为一枚保护玻璃CG。
将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7中,将表7中的可变参数示于表8,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9中。
在面编号栏中示出了将物侧的面设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了编号时的面编号;在表面类型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表面类型;在曲率半径栏示出了某一透镜在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为正时表明表面向物侧方向弯曲,曲率半径为负时表明表面向像侧方向弯曲;在中心厚度栏中示出了各面与在其像侧相邻的面的光轴上的面间隔;在折射率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折射率;在阿贝数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阿贝数。
在表8中,WIDE栏表示摄像装置处于广角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TELE栏表示摄像装置处于望远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
在表9中,K为圆锥系数,e为科学计数号,例如e-005表示10-5
【表7】
Figure 171800DEST_PATH_IMAGE007
【表8】
Figure 181344DEST_PATH_IMAGE008
【表9】
Figure 746186DEST_PATH_IMAGE009
本实施例中,fw=15mm,ft=600mm,ft/fw=40,FNO=2.81-6.59,TTL=306mm;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FNO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圈数,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Da45=26.767mm,DG1=60.883mm;
Da45/DG1=0.44;
其中,Da45为所述第四固定透镜a4与第五固定透镜a5胶合之后的总厚度,DG1为固定透镜群G1的光学总长。
fa12= 2108.65mm,fa12/ft=3.51;
其中,fa12为所述第一固定透镜a1及所述第二固定透镜a2胶合之后的总焦距。
fb345=-2077.73mm,fb345/ft=-3.46;
其中,fb345为所述第三变倍透镜b3、第四变倍透镜b4及所述第五变倍透镜b5胶合之后的总焦距。
SG2=50mm,SG3=44.99mm;SG2/SG3=1.11;
其中,SG2为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G2的移动距离,SG3为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G3的移动距离。
SG4=0.46mm,SG6=27.75mm;SG4/SG6=0.017;
其中,SG4为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G4的移动距离,SG6为所述聚焦透镜群G6的移动距离。
φG5max=14.28mm,φG1max=96.84mm;
φG5max/φG1max=0.147;
其中,φG5max为防抖透镜群G5的最大外径,φG1max为所述固定透镜群G1的最大外径。
如图10至图12所示,无论是望远状态还是广角状态,从左侧图示可知,RGB三色的收敛性较好,且与坐标轴之间的间距较小,所描述的摄像装置球差较好;从中部图示可知,场曲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从右侧的图示可知,畸变的数值较小,满足了超高像质的要求。
实施例5
如图1至图12所示,一种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由六个透镜群组成。
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G2,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G3,光阑STO,负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群G4,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G5,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G6。
所述固定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a1,负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a2,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a3,负光焦度的第四固定透镜a4,正光焦度的第五固定透镜a5,正光焦度的第六固定透镜a6;第一固定透镜a1和第二固定透镜a2胶合,第四固定透镜a4和第五固定透镜a5胶合。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b1,负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b2,正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b3,负光焦度的第四变倍透镜b4和正光焦度的第五变倍透镜b5;第三变倍透镜b3、第四变倍透镜b4和第五变倍透镜b5组成三胶合透镜。
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六变倍透镜b6,正光焦度的第七变倍透镜b7,负光焦度的第八变倍透镜b8,正光焦度的第九变倍透镜b9;第八变倍透镜b8和第九变倍透镜b9胶合。
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G4为负光焦度的第十变倍透镜b10。
所述防抖透镜群G5由负光焦度的第一防抖透镜c1和正光焦度的第二防抖透镜c2胶合而成。
所述聚焦透镜群G6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聚焦透镜d1,正光焦度的第二聚焦透镜d2,正光焦度的第三聚焦透镜d3;第一聚焦透镜d1和第二聚焦透镜d2胶合。
第一变倍透镜群G2、第二变倍透镜群G3、第三变倍透镜群G4及聚焦透镜群G6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ft/fw>50;
TTL<350mm;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变焦镜头;
及图像拾取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
所述变焦镜头由六个透镜群组成;
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光阑,负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群,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
所述固定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四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五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六固定透镜;第一固定透镜和第二固定透镜胶合,第四固定透镜和第五固定透镜胶合;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四变倍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五变倍透镜;第三变倍透镜、第四变倍透镜和第五变倍透镜组成三胶合透镜;
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六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七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八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九变倍透镜;第八变倍透镜和第九变倍透镜胶合;
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为负光焦度的第十变倍透镜;
所述防抖透镜群由负光焦度的第一防抖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二防抖透镜胶合而成;
所述聚焦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聚焦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二聚焦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聚焦透镜;第一聚焦透镜和第二聚焦透镜胶合;
第一变倍透镜群、第二变倍透镜群、第三变倍透镜群及聚焦透镜群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35<ft/fw<65;
TTL<350mm;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焦透镜群至少包含一枚非球面透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阑设置于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的物面侧,并跟随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抖透镜群的外径小于第二变倍透镜群的外径及聚焦透镜群的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透镜群满足以下条件式:
Da45/DG1>0.4;
其中,Da45为所述第四固定透镜与第五固定透镜胶合之后的总厚度,DG1为固定透镜群的光学总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透镜群满足以下条件式:
|fa12/ft|>2;
其中,fa12为所述第一固定透镜及所述第二固定透镜胶合之后的总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满足以下条件式:
|fb345/ft|>3;
其中,fb345为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第四变倍透镜及所述第五变倍透镜胶合之后的总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的移动方向相反;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85<SG2/SG3<1.15;
其中,SG2为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的移动距离,SG3为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的移动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SG4/SG6<1.2;
其中,SG4为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的移动距离,SG6为所述聚焦透镜群的移动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φG5max/φG1max<0.2;
其中,φG5max为防抖透镜群的最大外径,φG1max为所述固定透镜群的最大外径。
11.一种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由六个透镜群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固定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群,正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群,光阑,负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群,负光焦度的防抖透镜群,正光焦度的聚焦透镜群;
所述固定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固定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固定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四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五固定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六固定透镜;第一固定透镜和第二固定透镜胶合,第四固定透镜和第五固定透镜胶合;
所述第一变倍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四变倍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五变倍透镜;第三变倍透镜、第四变倍透镜和第五变倍透镜组成三胶合透镜;
所述第二变倍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六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七变倍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八变倍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九变倍透镜;第八变倍透镜和第九变倍透镜胶合;
所述第三变倍透镜群为负光焦度的第十变倍透镜;
所述防抖透镜群由负光焦度的第一防抖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二防抖透镜胶合而成;
所述聚焦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聚焦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二聚焦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聚焦透镜;第一聚焦透镜和第二聚焦透镜胶合;
第一变倍透镜群、第二变倍透镜群、第三变倍透镜群及聚焦透镜群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35<ft/fw<65;
TTL<350mm;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CN202210119677.1A 2022-02-09 2022-02-09 一种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Active CN1141531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9677.1A CN114153106B (zh) 2022-02-09 2022-02-09 一种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9677.1A CN114153106B (zh) 2022-02-09 2022-02-09 一种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53106A CN114153106A (zh) 2022-03-08
CN114153106B true CN114153106B (zh) 2022-04-22

Family

ID=80450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19677.1A Active CN114153106B (zh) 2022-02-09 2022-02-09 一种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53106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4791A (zh) * 2005-04-25 2006-11-01 索尼公司 变焦透镜和图像摄取装置
CN103163637A (zh) * 2011-12-17 2013-06-1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CN103576302A (zh) * 2012-08-06 2014-02-12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具有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CN103969813A (zh) * 2013-02-05 2014-08-06 株式会社腾龙 变焦透镜
CN110850570A (zh) * 2018-08-21 2020-02-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0941080A (zh) * 2019-11-26 2020-03-31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球面高倍率镜头
JP2021047381A (ja) * 2019-09-20 2021-03-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21076781A (ja) * 2019-11-12 2021-05-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変倍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53155B2 (ja) * 2017-03-23 2021-10-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11474693A (zh) * 2020-06-05 2020-07-3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4791A (zh) * 2005-04-25 2006-11-01 索尼公司 变焦透镜和图像摄取装置
CN103163637A (zh) * 2011-12-17 2013-06-1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CN103576302A (zh) * 2012-08-06 2014-02-12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具有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CN103969813A (zh) * 2013-02-05 2014-08-06 株式会社腾龙 变焦透镜
CN110850570A (zh) * 2018-08-21 2020-02-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JP2021047381A (ja) * 2019-09-20 2021-03-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21076781A (ja) * 2019-11-12 2021-05-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変倍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0941080A (zh) * 2019-11-26 2020-03-31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球面高倍率镜头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紧凑型变焦镜头的设计";温同强;《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0930;第8卷(第17期);第4979页至第4981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53106A (zh) 2022-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90164B (zh) 成像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413782B (zh) 影像撷取镜片系统组及取像装置
CN109709659B (zh) 取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8254854B (zh) 影像撷取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766682B (zh) 影像撷取光学系统及取像装置
CN109541778B (zh) 成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766681B (zh) 摄影镜片系统及取像装置
CN108663777B (zh) 光学影像镜头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0133830B (zh) 取像用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1387742B (zh) 光学变焦镜头
US8031410B2 (en)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same
US7515354B2 (en) Zooms le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20080111909A1 (en) Zoom le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TWI421534B (zh) 可變焦距成像鏡頭
CN105143950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CN101872061A (zh) 变焦透镜和成像装置
WO2024098911A1 (zh)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280757A (zh) 影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624857B (zh) 影像撷取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201211615A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CN114153106B (zh) 一种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CN114153105B (zh) 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CN114153104B (zh) 一种大倍率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JP2003131134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カメラ
CN117647877A (zh)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