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85558A - 变焦镜头 - Google Patents

变焦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85558A
CN105785558A CN201410811832.1A CN201410811832A CN105785558A CN 105785558 A CN105785558 A CN 105785558A CN 201410811832 A CN201410811832 A CN 201410811832A CN 105785558 A CN105785558 A CN 1057855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refractive power
group
z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1183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85558B (zh
Inventor
陈明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filed Critical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81183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855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785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5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85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55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焦镜头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正屈光力的第一透镜群、具负屈光力的第二透镜群、光圈及具正屈光力的后透镜群。后透镜群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三透镜群、具正屈光力的第四透镜群及具负屈光力的第五透镜群,第四透镜群包括透镜于拍摄时可沿着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以补正影像位置,变焦镜头满足条件:(1-βp)×βr>2,其中βp为该透镜于变焦镜头位于望远程时的横向放大率,βr为该透镜以及位于该透镜及像侧间的所有透镜的组合于变焦镜头位于望远程时的横向放大率。

Description

变焦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变焦镜头。
背景技术
目前的数字相机与数字摄影机大都配备变焦镜头,随着各种不同应用场合的需求,变焦镜头逐渐走向高变焦倍率,但是在高变焦倍率情况下,变焦镜头除了高解析性能不易达到外,还容易受到手振影响,使得所拍摄的影像模糊。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变焦镜头不能兼顾高变焦倍率和良好的光学性能的缺陷,提供一种变焦镜头,具备高变焦倍率、防手振,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变焦镜头,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光圈及后透镜群。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力,后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后透镜群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三透镜群、第四透镜群及第五透镜群,第四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群包括透镜于拍摄时可沿着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以补正影像位置,第五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力,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第三透镜群、第四透镜群及第五透镜群可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以进行变焦。变焦镜头满足条件:(1-βp)×βr>2;其中,βp为该透镜于变焦镜头位于望远程时的横向放大率,βr为该透镜以及位于该透镜及像侧间的所有透镜的组合于变焦镜头位于望远程时的横向放大率。
其中该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于拍摄时可沿着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以补正影像位置,第四透镜群可更包括第十三透镜设置于该透镜的像侧面,第十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其中第四透镜群可更包括第十透镜及第十三透镜,第十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设置于该透镜的物侧面,第十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设置于该透镜的像侧面,该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本发明的变焦镜头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光圈、第三透镜群、第四透镜群及第五透镜群。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第一透镜群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力,第二透镜群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及第八透镜,第五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七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八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群包括第九透镜,第九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群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四透镜前群及第四透镜后群,第四透镜前群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后群具有负屈光力。第五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力。变焦镜头由广角端变焦至望远程时,第一透镜群及第四透镜群沿着光轴往物侧移动,第二透镜群沿着光轴往像侧移动。
其中第四透镜群可更包括透镜于拍摄时可沿着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以补正影像位置,变焦镜头满足条件:(1-βp)×βr>2;其中,βp为该透镜于变焦镜头位于望远程时的横向放大率,βr为该透镜以及位于该透镜及像侧间的所有透镜的组合于变焦镜头位于望远程时的横向放大率。
其中第四透镜群可更包括第十三透镜设置于该透镜的像侧面,第十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其中于近距离对焦时第五透镜群沿着光轴往像侧移动。
实施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具备高变焦倍率、防手振,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做详细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第一实施例处于广角端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第一实施例处于中间端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第一实施例处于望远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图4A是图1的变焦镜头的纵向像差图。
图4B是图1的变焦镜头的场曲图。
图4C是图1的变焦镜头的畸变图。
图4D是图1的变焦镜头的横向光扇图。
图4E是图1的变焦镜头的横向光扇图。
图4F是图1的变焦镜头的横向光扇图。
图4G是图1的变焦镜头的横向色差图。
图5A是图2的变焦镜头的纵向像差图。
图5B是图2的变焦镜头的场曲图。
图5C是图2的变焦镜头的畸变图。
图5D是图2的变焦镜头的横向光扇图。
图5E是图2的变焦镜头的横向光扇图。
图5F是图2的变焦镜头的横向光扇图。
图5G是图2的变焦镜头的横向色差图。
图6A是图3的变焦镜头的纵向像差图。
图6B是图3的变焦镜头的场曲图。
图6C是图3的变焦镜头的畸变图。
图6D是图3的变焦镜头的横向光扇图。
图6E是图3的变焦镜头的横向光扇图。
图6F是图3的变焦镜头的横向光扇图。
图6G是图3的变焦镜头的横向色差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第二实施例处于广角端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第二实施例处于中间端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第二实施例处于望远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第一实施例处于广角端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图2是依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第一实施例处于中间端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第一实施例处于望远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变焦镜头1沿着光轴OA1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群G11、第二透镜群G12、光圈ST1、后透镜群G1R及滤光片OF1。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1上。
第一透镜群G11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群G12具有负屈光力,后透镜群G1R具有正屈光力。
第一透镜群G11沿着光轴OA1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1、第二透镜L12、第三透镜L13及第四透镜L14。第一透镜L11为凸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物侧面S11与像侧面S12皆为球面表面。第二透镜L12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12与像侧面S13皆为球面表面。第三透镜L13为凸凹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14为凸面,像侧面S15为凹面,物侧面S14与像侧面S15皆为球面表面。第四透镜L14为凸凹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16为凸面,像侧面S17为凹面,物侧面S16与像侧面S17皆为球面表面。
第二透镜群G12沿着光轴OA1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五透镜L15、第六透镜L16、第七透镜L17及第八透镜L18。第五透镜L15为凸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18为凸面,像侧面S19为凹面,物侧面S18与像侧面S19皆为非球面表面。第六透镜L16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110与像侧面S111皆为球面表面。第七透镜L17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111与像侧面S112皆为球面表面。第八透镜L18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113为非球面表面,像侧面S114为球面表面。
后透镜群G1R沿着光轴OA1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三透镜群G13、第四透镜群G14、第五透镜群G15、第六透镜群G16及第七透镜群G17。
第三透镜群G13具有正屈光力,包括第九透镜L19,第九透镜L19为凸凹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116为凸面,像侧面S117为凹面,物侧面S116为非球面表面,像侧面S117为球面表面。
第四透镜群G14具有正屈光力,沿着光轴OA1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四透镜前群G14F及第四透镜后群G14R。第四透镜前群G14F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前群G14F沿着光轴OA1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十透镜L110、透镜L111及透镜L112,第十透镜L110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118与像侧面S119皆为非球面表面,透镜L111及透镜L112可沿着与光轴OA1垂直的方向移动,以补正影像位置。透镜L111及透镜L112可以是一复合透镜。第四透镜后群G14R具有负屈光力,第四透镜后群G14R包括第十三透镜L113,第十三透镜L113为凸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123为凸面,像侧面S124为凹面,物侧面S123与像侧面S124皆为球面表面。
第五透镜群G15具有负屈光力,沿着光轴OA1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十四透镜L114及第十五透镜L115,其物侧面S125为凹面,像侧面S127为凸面,物侧面S125为非球面表面,像侧面S127为球面表面。
第六透镜群G16沿着光轴OA1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十六透镜L116及第十七透镜L117,第十六透镜L116为凹凸透镜,其物侧面S128为凹面,像侧面S129为凸面,物侧面S128与像侧面S129皆为球面表面,第十七透镜L117为双凸透镜,其物侧面S130为非球面表面,像侧面S131为球面表面。
第七透镜群G17包括第十八透镜L118,第十八透镜L118为凹凸透镜,其物侧面S132为凹面,像侧面S133为凸面,物侧面S132与像侧面S133皆为球面表面。
滤光片OF1是由平板玻璃制成,其物侧面S134与像侧面S135皆为平面。
变焦镜头1由广角端变焦至望远程时,第一透镜群G11、第四透镜群G14及第五透镜群G15沿着光轴OA1往物侧移动,第二透镜群G12沿着光轴OA1往像侧移动,上述各透镜群位置随着变焦镜头1由广角端变焦至望远程而变动的情形可由图1、图2及图3中明显看出。
另外,为使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能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第一实施例中的变焦镜头1需满足底下条件:
(1-β1p)×β1r>2(1)
其中,β1p为透镜L111及透镜L112的组合于变焦镜头1位于望远程时的横向放大率,β1r为透镜L111、透镜L112、第十三透镜L113、第十四透镜L114、第十五透镜L115、第十六透镜L116、第十七透镜L117及第十八透镜L118的组合于变焦镜头1位于望远程时的横向放大率。
利用上述透镜与光圈ST1的设计,使得变焦镜头镜头1可以达到高变焦倍率、防手振与良好的光学性能。
表一为图1、图2及图3的变焦镜头1分别处于广角端、中间端及望远程时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
表一
表一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
其中:
c:曲率;
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
k:圆锥系数;
A~E:非球面系数。
表二为表一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Constant)、A~E为非球面系数。
表二
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其β1p=0.227,β1r=3.159,由上述数据可得到(1-β1p)×β1r=2.44,可满足上述条件(1)的要求。
另外,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广角端、中间端及望远程时其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这可从图4A至4G、图5A至5G及图6A至6G看出。图4A、图5A及图6A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广角端、中间端及望远程时的纵向像差(LongitudinalAberration)图。图4B、图5B及图6B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广角端、中间端及望远程时的场曲(FieldCurvature)图。图4C、图5C及图6C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广角端、中间端及望远程时的畸变(Distortion)图。图4D至4F、图5D至5F及图6D至6F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广角端、中间端及望远程时的横向光扇(TransverseRayFan)图。图4G、图5G及图6G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广角端、中间端及望远程时的横向色差(LateralColor)图。
由图4A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广角端时,对波长为0.436μm、0.546μm、0.656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纵向像差值介于-0.04mm至0.04mm的间。由图4B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广角端时,对波长为0.436μm、0.546μm、0.656μm的光线所产生的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场曲介于-0.10mm至0.03mm之间。由图4C(图中的3条线几乎重合,以致于看起来只有一条线)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广角端时,对波长为0.436μm、0.546μm、0.656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12%至0%之间。由第4D、4E、4F图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广角端时,对波长为0.436μm、0.546μm、0.656μm的光线,于视场高度分别为0.000mm、3.1000mm、3.8600mm处所产生的横向像差值介于-14.0μm至33.0μm之间。由图4G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广角端时,以波长0.588μm为参考波长,对波长为0.436μm、0.546μm、0.656μm的光线于不同视场高度所产生的横向色差值介于-2.0μm至17.0μm之间。显见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广角端时的纵向像差、场曲、畸变、横向像差及横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由图5A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中间端时,对波长为0.436μm、0.546μm、0.656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纵向像差值介于-0.02mm至0.07mm之间。由图5B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中间端时,对波长为0.436μm、0.546μm、0.656μm的光线所产生的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场曲介于-0.04mm至0.09mm之间。由图5C(图中的3条线几乎重合,以致于看起来只有一条线)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中间端时,对波长为0.436μm、0.546μm、0.656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0%至4.5%之间。由图5D、5E、5F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中间端时,对波长为0.436μm、0.546μm、0.656μm的光线,于视场高度分别为0.000mm、3.1000mm、3.8600mm处所产生的横向像差值介于-15.0μm至16.0μm之间。由图5G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中间端时,以波长0.588μm为参考波长,对波长为0.436μm、0.546μm、0.656μm的光线于不同视场高度所产生的横向色差值介于-2.0μm至5.0μm之间。显见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中间端时的纵向像差、场曲、畸变、横向像差及横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由图6A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望远程时,对波长为0.436μm、0.546μm、0.656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纵向像差值介于-0.05mm至0.21mm之间。由图6B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望远程时,对波长为0.436μm、0.546μm、0.656μm的光线所产生的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场曲介于-0.03mm至0.47mm之间。由图6C(图中的3条线几乎重合,以致于看起来只有一条线)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望远程时,对波长为0.436μm、0.546μm、0.656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0%至3%之间。由图6D、6E、6F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望远程时,对波长为0.436μm、0.546μm、0.656μm的光线,于视场高度分别为0.000mm、3.1000mm、3.8600mm处所产生的横向像差值介于-24.0μm至12.0μm之间。由图6G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望远程时,以波长0.588μm为参考波长,对波长为0.436μm、0.546μm、0.656μm的光线于不同视场高度所产生的横向色差值介于-6.0μm至3.0μm之间。显见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处于望远程时的纵向像差、场曲、畸变、横向像差及横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请参阅图7、图8及图9,图7是依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第二实施例处于广角端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图8是依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第二实施例处于中间端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图9是依据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第二实施例处于望远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变焦镜头2沿着光轴OA2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群G21、第二透镜群G22、光圈ST2、后透镜群G2R及滤光片OF2。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2上。
第一透镜群G21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群G22具有负屈光力,后透镜群G2R具有正屈光力。
第一透镜群G21沿着光轴OA2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21、第二透镜L22、第三透镜L23及第四透镜L24。第一透镜L21为凸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21为凸面,像侧面S22为凹面,物侧面S21与像侧面S22皆为球面表面。第二透镜L22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22与像侧面S23皆为球面表面。第三透镜L23为凸凹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24为凸面,像侧面S25为凹面,物侧面S24与像侧面S25皆为球面表面。第四透镜L24为凸凹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26为凸面,像侧面S27为凹面,物侧面S26与像侧面S27皆为球面表面。
第二透镜群G22沿着光轴OA2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五透镜L25、第六透镜L26、第七透镜L27及第八透镜L28。第五透镜L25为凸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28为凸面,像侧面S29为凹面,物侧面S28与像侧面S29皆为非球面表面。第六透镜L26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210与像侧面S211皆为球面表面。第七透镜L27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211与像侧面S212皆为球面表面。第八透镜L28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213为非球面表面,像侧面S214为球面表面。
后透镜群G2R沿着光轴OA2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三透镜群G23、第四透镜群G24、第五透镜群G25、第六透镜群G26及第七透镜群G27。
第三透镜群G23具有正屈光力,包括第九透镜L29,第九透镜L29为凸凹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216为凸面,像侧面S217为凹面,物侧面S216为非球面表面,像侧面S217为球面表面。
第四透镜群G24具有正屈光力,沿着光轴OA2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四透镜前群G24F及第四透镜后群G24R。第四透镜前群G24F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前群G24F沿着光轴OA2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十透镜L210、透镜L211及透镜L212,第十透镜L110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218与像侧面S219皆为非球面表面,透镜L211及透镜L212可沿着与光轴OA2垂直的方向移动,以补正影像位置。透镜L111及透镜L112可以是一复合透镜。第四透镜后群G24R具有负屈光力,第四透镜后群G24R包括第十三透镜L213,第十三透镜L213为凸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223为凸面,像侧面S224为凹面,物侧面S223与像侧面S224皆为球面表面。
第五透镜群G25具有负屈光力,沿着光轴OA2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十四透镜L214及第十五透镜L215,其物侧面S225为凹面,像侧面S227为凸面,物侧面S225为非球面表面,像侧面S227为球面表面。
第六透镜群G26沿着光轴OA2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十六透镜L216及第十七透镜L217,第十六透镜L216为凸凹透镜,其物侧面S228为凸面,像侧面S229为凹面,物侧面S228与像侧面S229皆为球面表面,第十七透镜L217为双凸透镜,其物侧面S230为非球面表面,像侧面S231为球面表面。
第七透镜群G27包括第十八透镜L218,第十八透镜L218为凹凸透镜,其物侧面S232为凹面,像侧面S233为凸面,物侧面S232为非球面表面,像侧面S233为球面表面。
滤光片OF2是由平板玻璃制成,其物侧面S234与像侧面S235皆为平面。
变焦镜头2由广角端变焦至望远程时,第一透镜群G21、第四透镜群G24及第五透镜群G25沿着光轴OA2往物侧移动,第二透镜群G22沿着光轴OA2往像侧移动,上述各透镜群位置随着变焦镜头2由广角端变焦至望远程而变动的情形可由图7、图8及图9中明显看出。
另外,为使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镜头2能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第二实施例中的变焦镜头2需满足底下条件:
(1-β2p)×β2r>2(2)
其中,β2p为透镜L211及透镜L212的组合于变焦镜头2位于望远程时的横向放大率,β2r为透镜L211、透镜L212、第十三透镜L213、第十四透镜L214、第十五透镜L215、第十六透镜L216、第十七透镜L217及第十八透镜L218的组合于变焦镜头2位于望远程时的横向放大率。
利用上述透镜与光圈ST2的设计,使得变焦镜头镜头2可以达到高变焦倍率、防手振与良好的光学性能。
表三为图7、图8及图9的变焦镜头2分别处于广角端、中间端及望远程时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
表三
表三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
其中:
c:曲率;
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
k:圆锥系数;
A~E:非球面系数。
表四为表三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Constant)、A~E为非球面系数。
表四
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镜头2其β2p=0.248,β2r=3.34,由上述数据可得到(1-β2p)×β2r=2.51,可满足上述条件(2)的要求。
另外,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镜头2处于广角端、中间端及望远程时其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其纵向像差、场曲、畸变、横向像差及横向色差(上述图例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图例相似,因此省略其图例)都能被有效修正,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仍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7)

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第一透镜群,该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
第二透镜群,该第二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力;
光圈;以及
后透镜群,该后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后透镜群沿着该光轴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包括第三透镜群、第四透镜群以及第五透镜群,该第四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四透镜群包括透镜于拍摄时可沿着与该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以补正影像位置,该第五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力;
该第一透镜群、该第二透镜群、该第三透镜群、该第四透镜群以及该第五透镜群可沿着该光轴方向移动以进行变焦;
其中该变焦镜头满足条件:(1-βp)×βr>2;
其中,βp为该透镜于该变焦镜头位于望远程时的横向放大率,βr为该透镜以及位于该透镜及该像侧间的所有透镜的组合于该变焦镜头位于望远程时的横向放大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于拍摄时可沿着与该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以补正影像位置,该第四透镜群更包括第十三透镜设置于该透镜的像侧面,该第十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群更包括第十透镜以及第十三透镜,该第十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设置于该透镜的物侧面,该第十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设置于该透镜的像侧面,该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4.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第一透镜群,该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一透镜群沿着该光轴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力,该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二透镜群,该第二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力,该第二透镜群沿着该光轴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包括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该第五透镜具有负屈光力,该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力,该第七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八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光圈;
第三透镜群,该第三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三透镜群包括第九透镜,该第九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四透镜群,该第四透镜群沿着该光轴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包括第四透镜前群以及第四透镜后群,该第四透镜前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四透镜后群具有负屈光力;以及
第五透镜群,该第五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力;
其中该变焦镜头由广角端变焦至望远程时,该第一透镜群以及该第四透镜群沿着该光轴往该物侧移动,该第二透镜群沿着该光轴往该像侧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群更包括透镜于拍摄时可沿着与该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以补正影像位置,该变焦镜头满足条件:(1-βp)×βr>2;
其中,βp为该透镜于该变焦镜头位于望远程时的横向放大率,βr为该透镜以及位于该透镜及该像侧间的所有透镜的组合于该变焦镜头位于望远程时的横向放大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群更包括第十三透镜设置于该透镜的像侧面,该第十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于近距离对焦时该第五透镜群沿着该光轴往该像侧移动。
CN201410811832.1A 2014-12-22 2014-12-22 变焦镜头 Active CN1057855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11832.1A CN105785558B (zh) 2014-12-22 2014-12-22 变焦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11832.1A CN105785558B (zh) 2014-12-22 2014-12-22 变焦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85558A true CN105785558A (zh) 2016-07-20
CN105785558B CN105785558B (zh) 2018-09-18

Family

ID=56377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11832.1A Active CN105785558B (zh) 2014-12-22 2014-12-22 变焦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8555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45186A (zh) * 2017-05-05 2017-08-15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变焦距镜头及其摄像装置
CN114153105A (zh) * 2022-02-09 2022-03-08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28499A (en) * 1995-02-23 1998-10-27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system
US5946145A (en) * 1996-08-22 1999-08-31 Nikon Corporation Variable focal length optical system
US20050083584A1 (en) * 2003-02-27 2005-04-21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system
JP2006301474A (ja) * 2005-04-25 2006-11-02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TW201248189A (en) * 2011-05-30 2012-12-01 Univ Nat Formosa Lens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28499A (en) * 1995-02-23 1998-10-27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system
US5946145A (en) * 1996-08-22 1999-08-31 Nikon Corporation Variable focal length optical system
US20050083584A1 (en) * 2003-02-27 2005-04-21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system
JP2006301474A (ja) * 2005-04-25 2006-11-02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TW201248189A (en) * 2011-05-30 2012-12-01 Univ Nat Formosa Lens assembly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45186A (zh) * 2017-05-05 2017-08-15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变焦距镜头及其摄像装置
CN114153105A (zh) * 2022-02-09 2022-03-08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CN114153105B (zh) * 2022-02-09 2022-04-22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85558B (zh) 2018-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4472B (zh) 變焦鏡頭
CN105372794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5807403A (zh) 广角镜头
US11415786B2 (en)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optical apparatus, and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manufacturing method
US9784954B2 (en) Rear conversion lenses
JP2011175174A (ja) ズームレンズ
CN105308491A (zh) 单焦点透镜系统
CN111273428B (zh) 一种大靶面高精度工业定焦镜头
CN205581388U (zh) 一种小尺寸、高变焦倍数的光学变焦装置
CN105785558A (zh) 变焦镜头
TWI556004B (zh) 成像鏡頭
JP5298671B2 (ja) コンバータレンズと、これを有する光学装置、マスタレンズの焦点距離拡大方法
JP2013250290A (ja) リアコンバーターレンズ、光学機器、およびリアコンバーター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010230895A (ja) ズームレンズ
CN211718603U (zh) 一种大靶面高精度工业定焦镜头
JP2009198798A (ja) 沈胴ズームレンズ
CN211180376U (zh) 一种大靶面连续变倍远心镜头
US9405094B2 (en) Photographing lens,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photographing lens
JP2014089352A (ja)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レンズ
JP2013250291A (ja) リアコンバーターレンズ、光学機器、およびリアコンバーター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806104B2 (ja) Evfレンズ
US20150331222A1 (en) Optical image pick-up lens
CN205450428U (zh) 一种高倍数的变焦光学系统
GB2573928A (en) Two-group-type zoom lens and usage method therefor, and imag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same
CN203870324U (zh) 变倍取景器和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