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15192A -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15192A
CN114815192A CN202210429659.3A CN202210429659A CN114815192A CN 114815192 A CN114815192 A CN 114815192A CN 202210429659 A CN202210429659 A CN 202210429659A CN 114815192 A CN114815192 A CN 1148151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focal power
plane side
z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296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秉儒
徐云斌
詹康盛
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Zhongrun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Zhongrun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Zhongrun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xing Zhongrun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2965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151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151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51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 G02B15/145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5129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 G02B15/145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学领域,具体为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光阑,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第四透镜群,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组成;第二透镜群、第四透镜群和第五透镜群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所述第四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一枚正光焦度透镜和一枚负光焦度的透镜;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ft>175mm;TTL<135mm;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在望远状态的焦距,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通过上述结构与参数的限定,在实现解像力基础的情况下,变焦镜头内的镜片数量较少,实现了变焦镜头小体积与超长焦的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领域,具体为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变焦镜头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焦距、从而得到不同宽窄的视场角,不同大小的影像和不同景物范围的镜头,变焦镜头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动焦距来改变拍摄范围,因此非常有利于画面构图。
随着变焦镜头的日益普及,其在监控、视讯等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了其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为了使得变焦镜头有较高的解像力,因此,通常通过增加变焦镜头内的镜片数量来增加变焦镜头的解像力,由此也造成了变焦镜头的体积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通过上述结构与参数的限定,在实现解像力基础的情况下,变焦镜头内的镜片数量较少,实现了变焦镜头小体积与超长焦的功能。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光阑,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第四透镜群,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组成;
第二透镜群、第四透镜群和第五透镜群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所述第四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一枚正光焦度透镜和一枚负光焦度的透镜;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ft>175mm;
TTL<135mm;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在望远状态的焦距,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结构与参数的限定,在实现解像力基础的情况下,变焦镜头内的镜片数量较少,实现了变焦镜头小体积与超长焦的功能。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成。
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组成。
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群至少包含一枚胶合透镜。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胶合透镜的设置,极大地改善了成像的色差和像散,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的质量。
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群包含一枚三胶合透镜或包含两枚双胶合透镜。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三胶合透镜与两枚双胶合透镜的设置,进一步改善了成像的色差和像散,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的质量。
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九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组成,第九透镜、第十透镜和第十一透镜形成三胶合透镜。
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九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组成,所述第九透镜和第十透镜胶合,第十一透镜和第十二透镜胶合。
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九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组成,第十透镜和第十一透镜胶合。
优选地,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2<fG3/fw<5;
其中,fG3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在广角状态的焦距。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三透镜群焦距的限定,使得第三透镜群能够限定在特定范围内,使得第三透镜群能够对光线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减小了第三透镜群在调整过程中,像差与慧差较大的可能。
优选地,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3<SI/TTL<0.4;
其中,SI为光阑与像面侧之间的间距。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调整光阑与像面侧之间的间距,使得第二透镜群与第五透镜群均有较大的移动距离,实现了变焦镜头小体积与超长焦的功能。
优选地,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18<S5/S2<0.25;
其中,S2为所述第二透镜群的移动距离,S5为所述第五透镜群的移动距离。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五透镜群与第二透镜群移动距离的限定,增大了变焦镜头的变焦范围,也增大了变焦镜头在变焦镜头在变焦时的成像质量,减小了变焦镜头体积过大的可能。
优选地,所述第七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0.9<|(R72-R71)/(R72+R71)|<1.1;
其中,R71为第七透镜群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72为第七透镜群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七透镜两侧曲面曲率半径的限定,增大了第七透镜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减小了光线经过第七透镜后产生像差和慧差的可能,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还在于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变焦镜头;及成像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上述结构与参数的限定,在实现解像力基础的情况下,变焦镜头内的镜片数量较少,实现了变焦镜头小体积与超长焦的功能。
2、通过三胶合透镜与两枚双胶合透镜的设置,进一步改善了成像的色差和像散,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的质量。
3、通过第三透镜群焦距的限定,使得第三透镜群能够限定在特定范围内,使得第三透镜群能够对光线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减小了第三透镜群在调整过程中,像差与慧差较大的可能。
4、通过第五透镜群与第二透镜群移动距离的限定,增大了变焦镜头的变焦范围,也增大了变焦镜头在变焦镜头在变焦时的成像质量,减小了变焦镜头体积过大的可能。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像差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像差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种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种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种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像差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种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像差图;
图9是本发明又一种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又一种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又一种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像差图;
图12是本发明又一种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像差图。
附图标号说明:G1、第一透镜群;G2、第二透镜群;G3、第三透镜群;G4、第四透镜群;G5、第五透镜群;G6、辅助组件;L1、第一透镜;L2、第二透镜;L3、第三透镜;L4、第四透镜;L5、第五透镜;L6、第六透镜;L7、第七透镜;L8、第八透镜;L9、第九透镜;L10、第十透镜;L11、第十一透镜;L12、第十二透镜;L13、第十三透镜;L14、第十四透镜;L15、第十五透镜;STO、光阑;CG、保护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实施例1
如图1、图5和图9所示,一种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2,光阑STO,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3,第四透镜群G4,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G5。
第二透镜群G2、第四透镜群G4和第五透镜群G5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所述第四透镜群G4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一枚正光焦度透镜和一枚负光焦度的透镜。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ft>175mm;
TTL<135mm。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在望远状态的焦距,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结构与参数的限定,在实现解像力基础的情况下,变焦镜头内的镜片数量较少,实现了变焦镜头小体积与超长焦的功能。
所述第一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L3,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
所述第二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L6,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L7。
所述第三透镜群G3至少包含一枚胶合透镜。
本实施例中,通过胶合透镜的设置,极大地改善了成像的色差和像散,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的质量。
所述第三透镜群G3包含一枚三胶合透镜或包含两枚双胶合透镜。
本实施例中,通过三胶合透镜与两枚双胶合透镜的设置,进一步改善了成像的色差和像散,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的质量。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L8,正光焦度的第九透镜L9,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L10,正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L11,第九透镜L9、第十透镜L10和第十一透镜L11形成三胶合透镜。
或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L8,正光焦度的第九透镜L9,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L10,负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L11,正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L12,所述第九透镜L9和第十透镜L10胶合,第十一透镜L11和第十二透镜L12胶合。
或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L8,正光焦度的第九透镜L9,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L10,正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L11,负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L12,第十透镜L10和第十一透镜L11胶合。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2<fG3/fw<5。
其中,fG3为所述第三透镜群G3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在广角状态的焦距。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三透镜群G3焦距的限定,使得第三透镜群G3能够限定在特定范围内,使得第三透镜群G3能够对光线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减小了第三透镜群G3在调整过程中,像差与慧差较大的可能。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3<SI/TTL<0.4。
其中,SI为光阑STO与像面侧之间的间距。
通过调整光阑STO与像面侧之间的间距,使得第二透镜群G2与第五透镜群G5均有较大的移动距离,实现了变焦镜头小体积与超长焦的功能。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18<S5/S2<0.25。
其中,S2为所述第二透镜群G2的移动距离,S5为所述第五透镜群G5的移动距离。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五透镜群G5与第二透镜群G2移动距离的限定,增大了变焦镜头的变焦范围,也增大了变焦镜头在变焦镜头在变焦时的成像质量,减小了变焦镜头体积过大的可能。
所述第七透镜L7满足以下条件式:
0.9<|(R72-R71)/(R72+R71)|<1.1。
其中,R71为第七透镜L7群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72为第七透镜L7群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七透镜L7两侧曲面曲率半径的限定,增大了第七透镜L7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减小了光线经过第七透镜L7后产生像差和慧差的可能,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2,光阑STO,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3,第四透镜群G4,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G5和辅助组件G6组成。
第二透镜群G2、第四透镜群G4和第五透镜群G5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L3,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
所述第二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L6,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L7。
所述第三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L8,正光焦度的第九透镜L9,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L10,正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L11。
所述第四透镜群G4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L13和负光焦度的第十四透镜L14。
所述第五透镜群G5为一枚正光焦度的第十五透镜L15。
辅助组件G6为一枚保护玻璃CG。
将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中,将表1中的可变参数示于表2,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3中。
在面编号栏中示出了将物侧的面设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了编号时的面编号;在表面类型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表面类型;在曲率半径栏示出了某一透镜在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为正时表明表面向物侧方向弯曲,曲率半径为负时表明表面向像侧方向弯曲;在中心厚度栏中示出了各面与在其像侧相邻的面的光轴上的面间隔;在折射率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折射率;在阿贝数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阿贝数。
在表2中,WIDE栏表示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TELE栏表示变焦镜头处于望远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
在表3中,K为圆锥系数,e为科学计数号,例如e-005表示10-5。
【表1】
Figure BDA0003609585990000091
Figure BDA0003609585990000101
【表2】
WIDE TELE
D1 0.61 48.94
D2 49.48 1.15
D3 0.40 1.50
D4 10.14 19.99
D5 15.35 4.40
【表3】
Figure BDA0003609585990000111
本实施例中,fw=6.79mm,ft=190.4mm,FNO=1.63-4.94,TTL=129.97mm。
其中,fw为变焦镜头在广角状态的焦距,ft为变焦镜头在望远状态的焦距,FNO为变焦镜头的光圈数,TTL为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fG3=20.23mm,fG3/fw=2.98。
其中,fG3为所述第三透镜群G3的焦距。
SI=49.95mm,SI/TTL=0.384。
其中,SI为光阑STO与像面侧之间的间距。
S2=48.33mm,S5=10.95mm,S5/S2=0.227。
其中,S2为所述第二透镜群G2的移动距离,S5为所述第五透镜群G5的移动距离。
实施例3
如图5至图8所示,一种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2,光阑STO,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3,第四透镜群G4,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G5和辅助组件G6组成。
第二透镜群G2、第四透镜群G4和第五透镜群G5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L3,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
所述第二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L6,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L7。
所述第三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L8,正光焦度的第九透镜L9,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L10,负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L11,正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L12。
所述第四透镜群G4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L13和负光焦度的第十四透镜L14。
所述第五透镜群G5为一枚正光焦度的第十五透镜L15。
辅助组件G6为一枚保护玻璃CG。
将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4中,将表4中的可变参数示于表5,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6中。
在面编号栏中示出了将物侧的面设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了编号时的面编号;在表面类型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表面类型;在曲率半径栏示出了某一透镜在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为正时表明表面向物侧方向弯曲,曲率半径为负时表明表面向像侧方向弯曲;在中心厚度栏中示出了各面与在其像侧相邻的面的光轴上的面间隔;在折射率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折射率;在阿贝数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阿贝数。
在表5中,WIDE栏表示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TELE栏表示变焦镜头处于望远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
在表6中,K为圆锥系数,e为科学计数号,例如e-005表示10-5。
【表4】
Figure BDA0003609585990000131
【表5】
Figure BDA0003609585990000132
Figure BDA0003609585990000141
【表6】
Figure BDA0003609585990000142
本实施例中,fw=7.09mm,ft=180mm,FNO=1.63-4.9,TTL=123.01mm。
其中,fw为变焦镜头在广角状态的焦距,ft为变焦镜头在望远状态的焦距,FNO为变焦镜头的光圈数,TTL为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fG3=17.1mm,fG3/fw=2.41。
其中,fG3为所述第三透镜群G3的焦距。
SI=46.31mm,SI/TTL=0.377。
其中,SI为光阑STO与像面侧之间的间距。
S2=46.87mm,S5=9.26mm,S5/S2=0.198。
其中,S2为所述第二透镜群G2的移动距离,S5为所述第五透镜群G5的移动距离。
R72=∞,|(R72-R71)/(R72+R71)|=1。
其中,R71为第七透镜L7群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72为第七透镜L7群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实施例4
如图9至图12所示,一种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2,光阑STO,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3,第四透镜群G4,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G5和辅助组件G6组成。
第二透镜群G2、第四透镜群G4和第五透镜群G5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L3,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
所述第二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L6,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L7。
所述第三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L8,正光焦度的第九透镜L9,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L10,正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L11,负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L12。
所述第四透镜群G4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L13和负光焦度的第十四透镜L14。
所述第五透镜群G5为一枚正光焦度的第十五透镜L15。
辅助组件G6为一枚保护玻璃CG。
将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7中,将表7中的可变参数示于表8,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9中。
在面编号栏中示出了将物侧的面设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了编号时的面编号;在表面类型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表面类型;在曲率半径栏示出了某一透镜在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为正时表明表面向物侧方向弯曲,曲率半径为负时表明表面向像侧方向弯曲;在中心厚度栏中示出了各面与在其像侧相邻的面的光轴上的面间隔;在折射率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折射率;在阿贝数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阿贝数。
在表8中,WIDE栏表示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TELE栏表示变焦镜头处于望远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
在表9中,K为圆锥系数,e为科学计数号,例如e-005表示10-5。
【表7】
Figure BDA0003609585990000161
Figure BDA0003609585990000171
【表8】
WIDE TELE
D1 0.10 44.99
D2 45.79 0.9
D3 8.14 17.79
D4 1.78 2.62
D5 13.19 2.70
【表9】
Figure BDA0003609585990000172
本实施例中,fw=7.07mm,ft=181.7mm,FNO=1.63-4.9,TTL=123.01mm。
其中,fw为变焦镜头在广角状态的焦距,ft为变焦镜头在望远状态的焦距,FNO为变焦镜头的光圈数,TTL为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fG3=34.7mm,fG3/fw=4.91。
其中,fG3为所述第三透镜群G3的焦距。
SI=47.16mm,SI/TTL=0.383。
其中,SI为光阑STO与像面侧之间的间距。
S2=44.89mm,S5=10.49mm,S5/S2=0.234。
其中,S2为所述第二透镜群G2的移动距离,S5为所述第五透镜群G5的移动距离。
R71=28.45mm,R72=755.18mm,|(R72-R71)/(R72+R71)|=0.93。
其中,R71为第七透镜L7群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72为第七透镜L7群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实施例5
一种成像装置,如图1至图12所示,包括:如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所描述的变焦镜头,及成像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光阑,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第四透镜群,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组成;
第二透镜群、第四透镜群和第五透镜群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所述第四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一枚正光焦度透镜和一枚负光焦度的透镜;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ft>175mm;
TTL<135mm;
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在望远状态的焦距,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透镜群至少包含一枚胶合透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透镜群包含一枚三胶合透镜或包含两枚双胶合透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九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组成,第九透镜、第十透镜和第十一透镜形成三胶合透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九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组成,所述第九透镜和第十透镜胶合,第十一透镜和第十二透镜胶合。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九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组成,第十透镜和第十一透镜胶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2<fG3/fw<5;
其中,fG3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在广角状态的焦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3<SI/TTL<0.4;
其中,SI为光阑与像面侧之间的间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18<S5/S2<0.25;
其中,S2为所述第二透镜群的移动距离,S5为所述第五透镜群的移动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七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0.9<|(R72-R71)/(R72+R71)|<1.1;
其中,R71为第七透镜群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72为第七透镜群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13.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
及成像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
CN202210429659.3A 2022-04-22 2022-04-22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Pending CN1148151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29659.3A CN114815192A (zh) 2022-04-22 2022-04-22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29659.3A CN114815192A (zh) 2022-04-22 2022-04-22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15192A true CN114815192A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04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29659.3A Pending CN114815192A (zh) 2022-04-22 2022-04-22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1519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26870A (zh) * 2023-07-26 2023-08-22 成都优视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清近摄变焦镜头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9868A (zh) * 2018-06-11 2019-12-17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大孔径大靶面的超长焦变焦镜头
CN111650733A (zh) * 2020-08-10 2020-09-11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体积大变倍比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CN112230407A (zh) * 2020-11-03 2021-01-15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广角摄像机和变焦镜头
JP2021183997A (ja) * 2020-05-21 2021-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3985589A (zh) * 2021-10-29 2022-01-28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焦镜头及光学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9868A (zh) * 2018-06-11 2019-12-17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大孔径大靶面的超长焦变焦镜头
JP2021183997A (ja) * 2020-05-21 2021-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1650733A (zh) * 2020-08-10 2020-09-11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体积大变倍比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CN112230407A (zh) * 2020-11-03 2021-01-15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广角摄像机和变焦镜头
CN113985589A (zh) * 2021-10-29 2022-01-28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焦镜头及光学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26870A (zh) * 2023-07-26 2023-08-22 成都优视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清近摄变焦镜头
CN116626870B (zh) * 2023-07-26 2023-09-26 成都优视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清近摄变焦镜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276108U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534426A (zh) 变焦镜头
WO2013031188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3589505B (zh)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WO2013031180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3296251B (zh)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CN113296250B (zh)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CN114815192A (zh)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WO2013031110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3360779B2 (ja) 高変倍ズームレンズ系
CN113885184B (zh) 一种长焦距变焦镜头和图像拾取装置
WO2013031184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5308905A (ja) 変倍光学系
CN113655603B (zh)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WO2013031181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3031185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3031108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3031182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3031186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3031179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3031178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3031183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3031187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4153104B (zh) 一种大倍率防抖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CN114815193A (zh)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Jiang Bingru

Inventor after: Xu Yunbin

Inventor after: Zhan Kangsheng

Inventor after: Zhang Wei

Inventor before: Jiang Bingru

Inventor before: Xu Yunbin

Inventor before: Zhan Kangshe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Wei